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超声实训总结范文

超声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超声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超声实训总结

第1篇:超声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超声诊断技术;教学方法PACS;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82-01

超声诊断技术集实践操作与影像学诊断于一体,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宗旨是让学生在娴熟的操作手法下,准确识别正常的与异常的切面超声声像图,并且结合所学临床知识认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本质。长期以来,辽宁省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在超声诊断教学中,采取以下几方面创新做法,顺应了当今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新形势的新需求。

1 高度重视理论教学,奠定超声诊断疾病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诊断已从二维成像发展到三维、四维成像。同时超声诊断也从以往灰阶成像到现今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超声增强造影成像等技术。随之而来,超声诊断学也由过去的单纯诊断到现在的诊断加介入治疗,从而使超声影像学的应用领域得到大大拓展。但不论怎么发展,我院始终将理论教学视为诸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1.1 选取选用最新教改教材,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大纲。鉴于旧版教材不够实用,且内容陈旧老化、观念落后、图片欠清晰等缺点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我们根据学科发展和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引用了新版的《超声诊断技术》作为教学和临床使用的理论蓝本。同时,我们根据超声诊断技术的自身特点以及不同教学层次,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力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实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合理分配有限教学时间。

1.2 有的放矢着重培养学生对疾病诊断的逻辑思维能力:超声诊断技术涉及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结合我院培养的超声影像人才,面向的大多是辽西地区的基层医疗单位,因此我院在授课过程中,会更注重于此地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及相关鉴别诊断疾病的讲解。重点培养学生用逻辑思维能力来分析异常声像图表,从而临床诊断更为准确。在教学过程中,我院会将相关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基础知识和疾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结合起来,使学生清楚它们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培养学生四位一体的思维模式,从而为今后临床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3 全部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使传授知识更加形象直观:传统的先板书理论授课后医院见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对于抽象的理论讲授缺乏直观印象,如今全部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节省了授课时间,而且可以将各系统疾病的解剖、病理、超声声像图的特征性表现,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2 认真探索实践教学新方法,积极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辽宁省医学院影像技术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2004年就筹建了超声诊断实验室,并配备了三台灰阶超声仪和一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并配有腹部、高频、心脏探头供学生实验课操作学习。

2.1 采用角色扮演法,使学生掌握脏器的扫查手法和正常声像图表现:超声诊断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手、眼、脑的同时配合。超声图像的获取与诊断与医生的熟练程度及操作技巧有着密切关系。自超声诊断仪引进教学程序后,我们利用角色扮演法即让学生自己相互作为受检者,进行实际操作练习,通过相互学习选择、探头放置部位、练习多种扫查方法来直观学习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的声像图。在实验课上,还采取分组实践练习,即一部分学生先操作,另一部分学生观看教学录像同时进行主体问题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也帮助学生体会到了临床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 引入PACS系统充实教育资源,使学生对异常声像图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掌握:正常声像图仅仅是超声诊断学的基础,而学习正常声像图的目的就是要掌握异常声像图的诊断。为此医学院联合附属三家医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关于典型病例的超声声像图资料库,包括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作为超声诊断教学与考核资料库。并将典型病例按照教材理论课的内容进行系统编排,在每个病例附上病人的基本信息,通过实验室的PACS系统播放,将病人的基本信息与声像图表现相结合,经过仔细分析来诊断疾病,大大提高了学生诊断疾病的缜密思维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实验室的PACS系统,调出临床病例的各种影像学资料,并对诊断报告进行拷贝以便课后复习巩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围绕实践操作中心,不断调整考核新标准

我院于2006开始就尝试了新的考核标准:期末理论笔试考核成绩占70%,示教课实际操作成绩占20%,图库读片占10%。几年实践下来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飞速提高。并且从去年开始,我院将学生实习前的技能培训改为实训考试,对于实践操作不过关者将不予批准临床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重视实践操作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由此实现良性互动。

4 关注跟进超声诊断技术教学的发展趋势——PBL模式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或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在教学实验室中PACS系统的引入,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实际临床病例综合诊断疾病,教师也可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不同疾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此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掌握与理解。同时对于复杂、疑难病例以及学生的疑难医学问题可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查阅参考书和文献来帮助学生复习相关解剖、病理和临床基础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PBL 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而且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从而使学习更主动,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 刘忠秀. 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1:15-16

第2篇:超声实训总结范文

1.我校参照二级医院护理岗位和工作流程设计建成了现代医护实训中心———仿真病区。实训中心设有多媒体教室,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授课中涉及操作就地使用用物给学生演示,学生也能立即练习,使理论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提高学生整体知识的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先在教室讲授理论,下次课再到实训室上实训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弊端。

2.仿真病区实训中心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以模拟真实护理临床工作环境,让学生体会到“上课就是上班”,尽量缩短学校和临床差距。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大纲操作项目并增购实训用物,实训内容和操作用物与临床相匹配,添置临床上常见的器械和仪器如超声波雾化吸入器、静脉微量注射泵等,教会学生在校期间正确应用这些仪器和操作技术。为了能使学生亲自体验一些操作,如鼻饲、静脉穿刺、肌肉注射等,除在模拟人上反复训练外,还为学生提供练习的一次性用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互相进行真人练习,使实训练习与临床工作实现“零距离”,既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可以让学生体验患者的感受,让学生每次实训课都置身于仿真环境,犹如在医院病房、以护士角色进行各项操作及对各类患者进行护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实现教学与临床工作的无缝对接。

二、教师管理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

由于护理学实训课学生是在操作中完成的,教师又需兼顾教学、指导和管理等职责,往往存在管不过来的现象,课堂纪律会比较混乱。改革后将班级人数分为10~12个小组,每组大概4~5人,按学习和动手能力强弱合理搭配,每组选择责任心强、操作水平高的成员为小组长,对其他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班长和课代表负责管理各小组长,教师管理班长和课代表。这样就形成了“教师—班长(或课代表)—小组长”三级管理体系,各个负责人各司其职,管理好自己的人员,课堂纪律就比较有序。

三、传统实训课

由实训管理员安排实训,上课前实训管理员将操作用物准备好,学生对于某些用物的使用目的都不知道,更不会自己准备用物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在开课前预习操作项目,熟悉操作相关理论知识,课前学生自行根据课程内容准备用物,实训管理员给予指导,而且小组内成员轮流准备用物,将学生角色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管理者,使学生向主动学习、手脑并用型转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有较大帮助。

四、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第3篇:超声实训总结范文

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角度考虑,我院BME本科教育培养方向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专业领域为医疗仪器,即培养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根据这个专业定位,我院BME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及医学仪器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系统设计、质量管理、维修销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基本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拓宽就业渠道,我们要求本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以下的知识和能力:首先,精通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电子技术、医学信号的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具有BME应用研究和产品设计、维护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其次,了解本专业所需要的医学知识和生命科学知识;再次,了解医疗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法规、医疗设备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最后,熟悉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BME理论前沿,具有研究与开发新系统及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二、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课程设置的知识模块不应是封闭的“金字塔”形状,而应该是开放的“知识树”状态。合理的课程体系应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变化的需要,并坚持技术知识本位、知识能力本位和做人本位的有机统一,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接受新技术与信息。根据广东药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针对BME专业在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影像设备、电子学等方面的学科优势,重视医学课程与工程技术课程知识的相互渗透,实现医、工的有机结合。据此,我们在深入分析BME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办学经验,经过3次修订教学计划,逐步建立完善了BME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做到既重视基础知识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和医学知识课程,又突出专业特色,开设了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医用X线机与CT成像技术、MRI与医学超声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技术、医疗器械营销、医疗器械质量体系与法规等课程。围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技术重点来设置各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突出主干课程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开设前沿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具体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注意突出应用型本科课程设计要求和特点,加大实践课的比重。以学分制为例,目前本专业开设的实践课学分21分(含课外实践学分),占课程总学分160分的13.13%,应当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的比重。第二,重视医学、理工两大学科基础知识的加强。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重点加强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临床医学概论、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为支柱,形成宽口径学科教育平台。第三,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要求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适当增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及竞技活动、建立创新实验室等多途径给学生创设动手训练的机会,提高专业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目前,我院实验课、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实验室,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等各类级别的电子设计竞赛等。第四,把国内外知名的网络教育品牌引入学院的教学中。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安博教育集团已经与我院签约合作培养医药软件及服务外包人才,使同学们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三、强调实践环节教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第一,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目前虽建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但仅能开展信号与系统实验和医用传感器实验,像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医用X线机与CT成像技术、MRI与医学超声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技术等课程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因所需资金较大,所以目前只能开展模拟实验,效果不是很好,这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二,开设第二课堂。全院所有教学实验室和大部分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接受高年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和创新性实践,并要求承担了省厅级科研项目的教师积极吸收学生进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并屡创佳绩,有数十人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其中,我系学生分获2008、2009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省二等奖、三等奖;2010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赛区二等奖;2010、2011年全国文科类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2011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广东省二等奖、三等奖等。第三,在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和医院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在企业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下到车间参与生产过程,并对医疗设备的技术发展动向和市场状况有明确的认知;在医院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轮换到各个相关科室工作,了解常用医疗仪器的使用、操作和维修方法,掌握其原理和关键技术,并熟悉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方法。如广东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和广东药学院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均可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本专业的相关课程(如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医用X线机与CT成像技术、MRI与医学超声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技术、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学仪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生物医学仪器与医疗器械等)提供见习、实验条件。第四,学院多次举办学生与医药企事业的交流活动,请政府官员、企业老总到学校给学生做学术报告,带领学生参观医疗设备企业、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举办模拟招聘会,给学生提供广泛接触企业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展现自己的学识、能力与才华,了解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珠三角地区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布局,了解自己学习的专业方向与今后就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经营范围、产品开发流程、运作模式、感受企业文化。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院的教育理念是“重实践,强能力”,力争培养“上手快、善沟通、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因此要求我们建立一支敬业爱岗,教风严谨,既有理论又能实践,既能从事学院教学,又能从事在职员工培训,既肯刻苦学习专业前沿技术,又富于改革创新精神,既搞教学又搞科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1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名,占专任教师的26.7%;具有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6名,占专任教师的40.0%;从附属第一医院、安博教育集团、广东凯通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广州中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聘请10余位兼职教师。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当然,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接下来将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第一,组织教师深入医药和医疗设备企业一线了解人才需求情况,制订培养目标。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经常性的下厂实践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与一个或几个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不断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与培训中来,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在相关企业中兼职,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活动,通过这项活动,教师积累了大量来自医药和医疗设备企业的教学案例,使理论教学更加结合实际,受到学生的欢迎。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打破了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界限,积极鼓励理论课教师参与到实践课教学指导中来,目前,BME专业中不但实验课、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而且实验、实训课的指导全部由任课教师担任。第二,指导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等。积极参加每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与电子设计大赛,学院各级领导与多名教师参与各类竞赛的组织、辅导、参赛等工作,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中既锻炼了学生的理论实际应用能力,又使参赛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第三,教研室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教学氛围。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及时总结推广教研室或教师的先进经验,按照计划、实施、检查、总结这四个阶段,使教研室工作计划保证落实,固定教研活动时间,明确科研课题,教改目标到位,对教师能力、素质培养体现充分,并将常规教研活动与专题教研活动和创造发挥型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在活动中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创设一种青年教师成长、中年教师进步、老年教师提高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业务水平,建设成为一支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结束语

第4篇:超声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医疗设备;师资培养;交流合作

Exploration on the new practice pattern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Yang Dewu

Beij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Beijing, 100053, China

Abstract: It i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that the background and the purpose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the major of medical equipment maintenance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college. It is also analyzed that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for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summarized the practical achievement of Beij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cooperation with Toshiba medical systems(China) co., LTD.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further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 words: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dical equipment;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我校医疗器械维修技术专业自2007年招生至今,在专业建设方面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开发实训设备的新思路。2014年4~5月,该专业与东芝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医学影像设备操作维修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北京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和我校的大力支持。

1 校企合作背景

我校是2012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器械维修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北京地区医疗仪器维修等职业岗位群,培养高端技能型医疗仪器维修人才。作为一个新专业,在学院的支持帮助和行业合作共建的基础上,开发医疗仪器维修实训设备十余种。但同时,面对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和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该专业在大型医疗设备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如设备采购昂贵、维修拆装损耗大、仪器设备更新不足等。通过北京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组织开展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交流活动,依托专业教师的理论优势,利用社会企业资源,我们组织了一次校企互利共赢的大型医疗仪器学习研讨活动。

东芝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科研培训中心计划投资近亿元,安装包括国际最先进的320排640层DVCT- Aquilion ONE、3T磁共振、DS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专用影像工作站等大型医疗影像设备,通过专用PACS系统进行内部数字化管理。该中心可同时接待200多人分别进行CT,X-ray,MR,US,CL及工作站的教学与培训。

2014年3月,我校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与东芝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达成学习交流意向,在DR成像设备、CT成像设备、MRI成像设备领域开展仪器操作、结构原理、故障维修等多层面的深入研讨,在6天内完成48学时的研讨内容。

2 校企合作目标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学校的师资和配套设施必须紧贴行业实际需要,其中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校企合作中,通过深入开展学习交流,使院校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更有效地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搭建医疗器械维修技术人员培养的有效平台。同时,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师资水平不高和设备不足的问题,企业同时可以完善工程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基础,从而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的目的。

研讨活动主要完成以下目标:(1)专业教师能够熟悉DR,CT和MRI设备的构造,能够辨别设备的组成部件及安放位置,可进行简单部件的拆装和检修。(2)专业教师能够独立完成DR,CT和MRI设备的常规检查操作,针对不同的检查部位和要求,进行参数设置和图像调整。(3)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进一步熟悉DR,CT和MRI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各检测参数的物理意义和设备的临床应用。(4)探讨新形势下医疗器械维修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3 校企合作的做法与过程

医疗器械维修技术专业与东芝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的交流合作模式,不依靠单一的培训和学习的方式,而是采用以岗位能力为载体的深度合作模式。在初步研讨的基础上,确定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和职业岗位需求,拟定改革与创新的内容。通过CT,DR,MRI和DSA的使用操作、拆装维修开展知识与技能的交流,达到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相互学习、互利共赢的目的,并就院校教学及企业员工培训方面的创新与改革思路进行讨论,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次校企合作活动思路与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校企合作思路及过程

4 校企合作效果

本次校企合作活动圆满完成预期目标,效果较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以练代学,专业教师能够掌握设备的结构及拆装和使用操作

在本次活动中,东芝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不仅向我校教师展示了当下最先进的医疗设备,而且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拆装条件,这些是目前医院或其他大型医疗设备制造商无法提供的学习机会。每位专业教师通过亲自体验,能够较好地掌握CT,MRI,DR和DSA设备的构成及主要部件的识别,通过实际检查操作,对设备的使用操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4.2 互通有无,企业工程师受益匪浅

对企业工程师而言,本次活动不是简单的培训,而是一次深入的交流和合作。企业工程师在仪器设备的原理方面存在一些疑惑,通过与专业教师探讨CT与MRI设备的工作原理,进一步梳理了自身的知识体系,收获颇多。

4.3 以教学改革与企业培训模式创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校企双赢

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深入交流,指导院校师资队伍和医疗器械维修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为企业的社会培训和员工培训工作提供借鉴经验。双方通过探讨教育与培训的改革创新思路,找到了下一步开展医疗器械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开阔了思路。

5 校企合作的体会及建议

5.1 将校企合作活动作为常规教研活动

通过本次活动,医疗器械维修技术专业的教师收获颇多,同时也在感慨如果这样的活动能够坚持长期开展,将更有意义。医疗设备发展迅速,也需要院校教师走出校门,向企业学习,向社会取经。

5.2 “借鸡生蛋”,完善院校实训条件

大型医疗设备价格昂贵,且采购与管理程序烦琐,作为院校的实训设备可以说是一种“奢侈品”。但与此同时,大型医疗器械公司都在完善社会培训的条件和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社会资源为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便利,是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5.3 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走出去”

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教师的职业能力单靠书本学习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同样,学生的培养,也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化学习路径,除了校内实训及毕业前的实习,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将实物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和企业的环境里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胡艳曦,曹立生,刘永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9(1):103-107.

[2] 杨虹.高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研究[J].职教论坛,2013(13):65-67.

[3] 王伟.关于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99-101.

[4] 许黎英.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改革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34):55-59.

[5] 刘建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2):69-71.

第5篇:超声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 中药化学技术课程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药化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JY2010 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24-0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源自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其内涵为:在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基础上,以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合理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工学结合的职教特色。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化学技术》课程组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实施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研究,并逐步深化和不断完善,建设成效显著,2012年被评为校级优质专业核心课程,2013年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

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中药化学技术》是研究中药中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并根据成分性质选择合适提取、分离与鉴别方法的一门技术性课程,是中药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是培养制药企业或行业所需中药提取分离与检验专门人才的一个必备环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中药中香豆素、蒽醌、黄酮、挥发油、生物碱等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检验技能和知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以适应现代中药产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根据中药专业职业岗位从业人员所必需具备的综合能力要求,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理念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以认知规律为原则安排教学过程;以行动导向为模式组织教学实施。

行业企业专家与校内骨干教师组成的的《中药化学技术》课程开发与建设团队,进行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对中药提取分离和质量检验岗位进行能力需求分析,围绕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校企共同开发设计课程,将原有按照学科体系划分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重构,转变为按照项目进行设计,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同时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药化学技术》课程,体现教学内容的技能性、技术性和系统性。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课程组通过校企合作,社会调研,岗位分析,围绕中药提取分离和质量检验岗位工作必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素养,兼顾执业药师和中药检验工、中药固体制剂工、中药液体制剂工等等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要求,以制药企业中的真实的中药生产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将课程内容设置了3个模块(中药化学基本操作、中药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别、综合实训),设计了13个学习情境,分解为18个工作任务,见表1。将理论知识有机融入到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由“知识型”向“任务型”的转换。学生在获得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表1 《中药化学技术》教学项目设置表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根据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

教学模块一:设置了提取技术、浓缩技术、分离与鉴别技术3个学习情境,分解为7个工作任务,旨在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中药化学基本技能,熟练进行煎煮、回流、连续回流、水蒸气蒸馏、超声等提取操作和萃取、结晶、沉淀等分离技术。教学模块二:依据化学成分类型不同,设置了8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各选取1味代表性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鉴别工艺设置工作任务;通过模块二的学习,能让学生掌握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验技能,熟悉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与理化性质。教学模块三:为综合性实训,设有中药的质量检验和中药制剂的生产与检验2个学习情境,实训内容主要包括:中药材的鉴定、中药成分的提取分离、中药制剂半成品与成品的检验等;模块三既是系统的综合性实训,又是真岗实干,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深度对接与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教学模式

课程整体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每个工作任务总体运用“六步教学法”进行组织教学,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案,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评估,选出最佳方案,再分组完成工作任务,最后进行师生点评总结。通过这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结语

课程组经过多年实践与创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了课程教学内容,基于行动导向改革了教学模式,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情境”化教学,教育教学改革效果明显,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随着制药企业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不断出现,课程组将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吸纳具体岗位操作中的经验和技巧,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课程的适用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双石,苑函,兰蓉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

第6篇:超声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字:物联网工程;卓越工程师;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0-00

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将成为今后一项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1],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后又一个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代名词,掀起信息产业第三浪潮,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国家2011年在全国55所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该专业是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急需的且指定大力发展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未来有着很大的需求和发展空间。从2012年开始,我校实施了教育部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2]。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我校特色专业之一,我校将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卓越计划”重点培养专业之一,因此,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深入进行“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开拓知识视野、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为国家提供大批动手能力强,满足企业发展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教学现状

目前嵌入式系统教学存与许多其它工科专业共存的问题[3]。比如,课时安排不合理,实验课时较少;重传统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实验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跟不上目前嵌入式发展水平;实验教学缺少对非智力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的设备过于陈旧,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能利用校外有效的合作资源进行实验教学内容的拓展[4];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往往单纯从理论考试成绩和实验结果评判,忽略实验过程,上述种种问题,导致目前许多学生学完嵌入式系统课程之后,即使考到高分,依然不能独自完成教学大纲要求之内的相对简单、容易实现的嵌入式系统项目的开发,学生完全处于纸上谈兵阶段,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卓越工程师的要求,更不符合企业和国家所需要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

二、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原则的改革

1. 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理论教学中,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老师不再只是对着现有的课本或者PPT直接讲解嵌入式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提出目前实际嵌入式系统研究和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将已有嵌入式产品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探究背景,通过设置让学生和老师之间展开开放式讨论和自由提问的环节,让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最后,将老师的点评总结作为课堂内容的点睛环节,旨在将枯燥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如何运用到实际嵌入式系统开发中、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讲解给学生。通过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兴趣,使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本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知识熟练运用到实践开发项目中去。

2. 开放设计性实验

去除以往实验结果单一,过程机械化,没有拓展性,缺乏综合型和研究型的基础验证型实验[5]。改用内容比较新颖,又不太复杂的开放设计性实验,比如,当前智能手机和游戏开发是一个很流行的研究方向,智能手机中简单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嵌入式具体应用的例子,所以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相对简单、开放性强、形式新颖、吸引力足的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游戏案例来取代已经沿用多年的实验内容,使实验课的内容真正做到来源于实际案例,又促进实际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功能。开放性设计实验不仅丰富嵌入式系统的实验内容,而且使实验本身更加有趣、贴近生活。更重要的是在进行上述开放性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实践是如何检验真理、理论与实践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嵌入式系统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探索、不怕困难的科研精神。

3. 以竞促学

学科竞赛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竞赛是对学生更高一层次的要求,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6]。目前诸如博创杯嵌入式比赛,“ZLG杯”中国大学生ARM嵌入式系统电子设计竞赛,微软嵌入式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都是含金量较高的比赛,通过参加竞赛可以发掘出嵌入式系统这门课程真正的魅力所在,解决嵌入式系统实践环节中缺乏挑战与创新的不足,真正提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环节的质量。在比赛过程中不仅对学生嵌入式系统及其它学科知识的拓展有所帮助,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团队竞争和配合意识。

4. 嵌入式系统实习实训

物联网专业作为“卓越计划”重点培养专业之一,对于实践训练要求自然极高,改变以往实习完全以老师讲解为主导,动手环节较少,完全违背实习实训方式,将学生带到当地对嵌入式研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公司参加实习培训,了解目前企业嵌入式系统的研发流程和水平。同时将实习实训的主导权下放给学生,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一种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实训方式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嵌入式系统开发中来。

5. 改革考核方式, 体现综合能力

事实证明“一张试卷打天下”的考核方式往往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做好嵌入式实验,真正考核学生实验动手和实验观察能力[7]。可将嵌入式系统课程成绩分为: ①笔试理论成绩,该项占40%,主要考察嵌入式操作系统概述、微处理器与调试技术、ARM体系结构和指令集、ARM开发工具和汇编程序设计、嵌入式存储器和接口技术等; ②开放设计性实验的成绩,该项占40%,主要考察每次实验课学生出勤次数,具体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完成情况以及实验报告;③课外创新成绩,该项占10%,主要考察学生参加各种嵌入式比赛、实战项目开发和创新实验实践活动的获奖情况;④学期末的实习实训成绩,该项占10%,主要考察在实习实训阶段指定项目开发的完成情况。

结语

工程师是未来世界的塑造者[8]。嵌入式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采用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要求为导向,使学生能熟悉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掌握一种开发工具,熟悉一种调试方法,使学生在学完嵌入式系统课程后,能真正掌握最基本的嵌入式系统开发,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2009年11月3日总理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

[2] 王娜君, 王杰, 李旦, 高胜东. 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教育探索, 2011,(10): 49-50.

[3] 冼进, 贾德良, 毕盛. 嵌入式系统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初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30(8): 282-284.

[4] 周爱国.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探索, 2009, (1):74-75.

[5] 李秀娟, 张晓东, 鲁可, 张杰. “嵌入式系统”开放实验室建设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5): 156-158.

[6] 殷建军, 张明武, 万军洲. 竞教结合的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 2011, (6): 1-4.

[7] 俞建新. 略论嵌入式系统的实验教学[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7): 741-745.

[8] 龚克. 转变观念大胆试验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8): 10-12.

第7篇:超声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护理,强化训练,教学查房,结合运用,价值

【分类号】G642.4;R47-4

一、临床护理教学查房

是临床护理教学中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及临床教学水平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式。是考核和评价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是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临床带教的常用形式[Ⅰ]。运用于临床带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更好的把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步骤包括:发放病史摘要;汇报病史;评估病人;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临床护理教学查房采用的是现实院内的病例,在此过程中,带教老师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地提问,带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护理强化训练

是指护生临床实习前的最后一个学期,为巩固护理学基础基本操作所进行的强化训练[Ⅱ]。是提高护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护理强化训练会对临床常见的操作进行分组培训,但是大多限于课堂,如教学用假人等,较为局限,且与真正的临床护理有较大的不同,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但是与真正运用于临床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临床护理教学查房模式运用于中职护理专业强化训练

是指结合中职护生的特点,将医院的护理教学查房模式应用于强化训练中,以构建适合于在校中职护生的模拟临床教学查房模式。

四、结合运用价值的评估方式:

选取本校14级护理专业课程课科任老师相同的两个护理班,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①对照组――采用传统护基操作强化训练模式:在没有设病例的背景下,教师示教操作、护生练习操作、操作考核。

②实验组――采用模拟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和临床护理教学查房的方式:设置病例背景,经过强化训练开始前准备、强化训练期间老师结合范例示教操作,护生结合案例练习操作、验收(包括理论考核、操作考核、模拟临床护理教学查房)三个阶段。课题组成员随同被研究对象参与整个理论学习、技能实训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全面系统评价的目的。通过理论考核、问卷调查,了解研究对象在护基强化训练前后对护基基础操作及临床护理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

五、结合运用价值的评估过程

实验组分配临床实例,就无菌操作、穿脱隔离衣、口腔护理、为病人更换床单、鼻饲、导尿、灌肠、超声雾化吸入、注射法、静脉输液、酒精擦浴、铺麻醉床这几个方面给予临床搜集的问题,实验组的同学可以通过查找资料、临床体验、咨询临床护理教学老师,寻找问题答案,学习临床护理老师的操作方法和经验。具体实施如下述:

在训练初期,把调查搜集的临床护理常见问题分配给每位实验组的同学,让他们就对常见的问题展开学习和训练,有的放矢,避免出现学而无以致用的情况。因为训练时间有限,所以老师要合理安排好各个项目的临床教学,每个项目用一到两天进行临床见习和课外巩固,临床见习时,一般是老师就病例行各项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口述各项注意事项,例如口腔护理时如何判断棉球是否过湿、并就需要吸痰的病患让学生观察口腔情况、鼻饲患者的、导尿时的无菌操作及插入深度、灌肠时患者的及灌肠量的把握、超声雾化吸入时的氧流量、打针时的部位选择和持针角度的把控、静脉输液时血管太细或无回血时的处理方式等各种常见且重要的问题。在临床体验后,课后的练习就会更加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验收时根据之前发放的问题进行理论考核,为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印象。同时模拟临床护理教学查房,结合病例,行操作考核,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就出现的操作错误进行归纳,让学生课后重点练习。全方位巩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对照组成员主要由老师对模拟人和器具做操作示范,并口述行为规范、操作技巧和临床常见的操作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规避一些可能以后在临床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老师示范完毕后,学生进行分组用模拟人来练习,熟悉各项操作技能,并且能够口述每项技能的临床操作技巧和问题,最后对该组成员进行操作考核,预实习阶段结束。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员训练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

六、结合运用价值的评估结果

七、结合运用价值的评估结论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两组成员,在校的专业课程课科任老师相同,课堂教学资料没有任何差异的情况下,在护理实习前的护理强化训练中,结合临床护理教学查房会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不管是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医学类的学习,原本就不能限于纸上谈兵,最主要的在于实践操作,只有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的知识才能更牢靠,且预实习的护生通过结合临床护理教学查房,接触患者,在实际病例的引导下,会在不经意的情况下,把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实际融汇贯通,毕竟真实的病例相较于书本病例更加鲜明生动,护生能够通过眼观耳听来深入了解患者的问题,这是单纯的护理强化训练所不可比拟的,在最后的考核中,根据情境操作,在病例指导下,预实习生会较为容易通过考核。同时在真正的临床工作中,患者及家属尤其关心临床治疗的效果和安全,这就使得在沟通不良的情况下,极易发生各种纠纷,耽误治疗和护理工作,不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所以,掌握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对日常工作尤为重要,这是书本所没办法教授学生的,必须通过临床才能真正了解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护理教学查房使得学生在正式实习前,能够较好掌握该技巧,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八、临床护理教学查房与护理强化训练结合运用的现状

将两者相结合运用的最大障碍在于能够提供临床案例及护生临床体验的场所。临床实习是实现课堂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能够奠定学生在往后的临床工作中的基础,至关重要,而预实习阶段的强化训练对护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医院实习,完美地完成课堂向临床的转换有重要意义。据调查了解,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其提升到国务院决定的高度,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但是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大多只是流于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并不多,企业对合作缺乏积极性。因为护理教学查房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企业的各方面负担,且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政策和法规的支持,使校企合作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监控保障,校企合作寸步难行。如何充分利用学校、企业、行业的资源和环境,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见习、实习有机结合,共同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已成为职业学校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中职护理教学改革的方向。

九、临床护理教学查房与护理强化训练结合运用的价值

将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引入中职学校,引导护生理论联系实践,提高能力,有助于增进校企之间的联系,使学校护理教育更多地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护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容易适应临床护理工作,从而提高护生的工作能力和竞争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新世纪,能够发现临床护理教学查房与护理强化训练结合运用的价值的企业,将占据有利条件,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然而,学校与临床的学习环境和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将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有效地应用于中职学校护理教学,构建出适合于中职在校护生的教学模式值得探讨和研究。

第8篇:超声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焊接检验、过程导向、职业能力

一、焊接检验课程的教学现状

焊接检验是一个重要的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课程,重点是焊接质量的检测和分析、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知识,焊接检验,五大非破坏性的测试方法(射线,超声波,磁粉,渗透,涡流)和破坏性检验等。该课程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传统教学实行的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的模式,即在讲授完一种检验方法后在实验室内验证该方法。这种模式比较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且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理论教学上,但由于学生层次与教学时间的局限,理论不能讲透彻,即使有实训,也常常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学生缺乏理论与具体工程实践联系方面的充分训练与感受。结果,在课程结束后不会编写焊缝检验工艺卡、不能操作检验设备的学生大有人在。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论

二十世纪末,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实践相脱离的弊端提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在这种教育理论中,完全摒弃传统学科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不再按照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传授,而是按照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组织教学,其中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成为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的载体,并根据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对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进行了序列化,使教学内容来源于真实的职业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在工作中学习相关知识,在学习中了解工作实际,使学生尽早地接触企业,了解他所学的职业,在完成相应的学习或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是指将教学过程改造成“工作过程”,重点是将现有的学科体系转变为行动体系,充分引入企业元素,以现代学徒制的方式展开教学。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

流程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应建立必要的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工作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教学现场是一个典型的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与真正的专业舞台,抱定代表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按照上述课程开发内容,焊接检验课程就需要以焊缝检验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即以焊缝检验工的岗位职责为导向,以焊缝检验工的“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从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检验工作出发,按照“企业专家提供焊缝检验工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教育专家选择压力容器生产过程作为典型工作并归纳整合职业行动能力——经企业专家确认典型工作和职业行动能力——教师需要加工成纵向焊缝UT检测,检测环焊缝RT,角焊缝的PT检测和水压试验四个教学情境的教学内容。四、焊接检验课程的改变

1、教学内容的优化

焊接检验课程坚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培养焊接检验技术人员为目标,对行业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坚持“学即为用”的理念,根据完成焊缝检验工的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选取教学内容,形成了以五大无损检验方法为主的模块化知识结构,内容涵盖了焊接检验工岗位所要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选取教学内容时,根据不同的实际工作岗位流程设计出相应的学习情境,我们以压力容器生产过程为例,生产流程包括纵焊缝、环焊缝和角焊缝等的生产,涉及的检测方法分别是UT、RT、PT和整体容器的水压试验等,则我们依据上述分析归纳出包含上述4种检测方法的学习情景,每个学习情境有详细的工作任务说明,包括情境描述、应知应会分析、实施环境、实施过程、结果评价几部分,在学习过程应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能应用到自己过去的知识与技能,也能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技能。

2、教学方法的优化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来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即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逐步由学徒工、检验员向创造者发展,而教师由师傅、顾问向后勤保障转变。教学内容的传授方式应由学科结构式向工作过程式转换,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虚拟教学平台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完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手段立体化、一体化,教学场所应由普通教室向兼有理论教学、小组讨论、实验验证和实际操作的多功能的一体化专业教室转换。利用焊接专业“2+1”教学体系的优势,将焊接检验实训放在企业真实的焊接检验现场完成。综合性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技能“实用”,并对学生的检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强化训练。

3、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

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以真实工作环境、真实工作任务等为载体设计各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把真实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的学习项目,分析每个学习项目的具体学习内容及特点,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将焊接检验工等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中。

4、教学过程的实施

(1)课前准备,设置学习情境

教师在学习情境的分析,典型的任务载体,任务细化,总结,确认完成任务所需的专业能力,设计细化任务,学习背景、内容和要求情境方案的内容及要求形成引导文提前发给学生。

(2)布置任务,学生准备

学生根据学习要求提前查阅与本次学习情境主题相关的资料,并预习本次学习情境所需要的新的知识点。

(3)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通过学生自主讨论、教师引导去解决问题。

(4)学生小结,课堂讨论

由学生针对工作任务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针对有关未弄清楚的课题进行讨论或向教师询问。

(5)教师总结,效果讲评

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答疑解惑。

5、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在编制学习情境学习要求时就明确规定各学习情境具体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课程考核主要以学习过程考核为主,贯穿情境教学的全过程,并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考核与职业技能的考核有机结合,实现考核的全面化和过程化,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和教学反馈作用。每一个工作任务结束后通过对学生操作焊接检验设备的水平、操作规范程度、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评价作为该学生在该工作任务时的成绩,由不同工作任务累积的加权评价构成该学生焊接检验课程的学习成绩,减少了学生“一考定终身”的压力,将学习的快乐带给学生。

第9篇:超声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 金工实习 车工 教学方法

1 引言

金工实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程,是高校学生建立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概念,获得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的奠基课程和必修课程。

金工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专门为大学生“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工程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初步建立起责任、安全、质量、创新、环保、群体、社会、法律、经济、管理、市场、竞争等工程意识”而搭建的具有综合性和社会性的实践教学平台[1],在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车工实习的重要性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通过高考而进入大学的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处于学校和社会过渡阶段的大学就承担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任务,金工实习就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教育部等部门重点强调要强化的高校教学环节。

随着机械工业的迅猛发展,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层出不穷,不断涌现,相应的,金工实习也在向着数控加工、超声加工、激光加工、电火花加工、CAD/CAM,CAPP等实习内容不断扩展,但是,由于传统的普通机床(车、刨、钻、铣、磨、镗等)在现代制造业中仍然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更由于普通机床操作在教学中比先进的数控机床、激光加工设备等具有更好的可训练性,因此,普通机床操作仍然是金工实习的重要内容[2]。

车削加工是指在车床上利用工件的旋转和刀具的移动来改变毛坯形状和尺寸,将其加工成所需零件的一种加工方法。由于车削加工是机械加工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加工方法,其加工范围最为广泛(可加工各种内外圆柱面、内外圆锥面、内外螺纹、回转型成形面、回转型沟槽、钻孔、铰孔、滚花及端面等),其加工工艺性最为强大,其安全操作规程最为严谨,其实际操作最为复杂,其加工过程最能反映操作者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所以,车工实习在金工实习的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在金工实习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3],车工实习可以说是金工实习的重中之重。

3 车工实习教学方法的探讨

车工实习应让学生了解车床的型号与结构,了解车削加工的工艺特点及其加工范围,并能正确操作车床,掌握各种表面的车削方法。

车工实习以学生的独立操作,实际训练为主,以课堂教学与自学为辅,所以,车工实习的教学原则是精讲多练[4]。在讲这个方面,理论和工艺讲解、操作示范和现场指导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通过亲身实践掌握技能而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3 .1 车工实习教学中的理论和工艺讲解

车工实习的讲解能让学生快速获得必要的车削加工知识,并在即将进行的操作实践中加以应用。车工实习的讲解要紧扣主题、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富有逻辑性、哲理性和启发性,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要努力做到既有活跃的课堂气氛,又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车工实习的讲解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外,就是操作实训时加工零件的工艺分析,对于图1所示的分体式锤柄,笔者遵循“知识的获得要经过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的过程”这一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将两部分的工艺分别进行讲解:先做的锤柄头部是直接讲解其工艺过程,让学生知道锤柄头部该如何加工,做到让学生知其然;通过锤柄头部的车削实践,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后,锤柄尾部的加工工艺将结合整个锤柄的设计理念和细节处理等内容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使学生做到知其所以然。这样,再经过锤柄尾部的车削实践检验,学生所获得的就不是机械的、僵死的技能,而是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不断论证与强化的真实本领,并且,此本领不仅仅限于加工工艺和实际操作层面,还扩展、提升至机械零件的设计层面。

3 .2 车工实习教学中的操作示范

操作示范是车工实习教学的特点,是车工实习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示范体现的是直观与抽象相一致的教学原则,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技术的结构要素,建立表象,启发形象思维活力[5];它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具体地学习车工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它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车工操作示范前应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应结合工厂生产实践中的真实案例,讲解安全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和严肃性,让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操作,文明生产的概念。车工操作示范主要有两个重要内容,一是车床的基本操作示范,此时要对照实物,讲清车床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及作用,讲清车床的传动原理和特点,并示范各个操作部件的操作方法和细则;另一是零件的加工示范操作,此时,老师的动作、手法、姿势一定要正确规范,操作说明要清晰明了,要一边操作示范,一边说明动作要领、操作注意点和关键点,必要时,可将复杂的动作进行分解,以便学生学习和模仿。

3.3 车工实习教学中的现场指导

现场指导是老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学习的环节,也是老师及时更正学生的错误,让他们快速掌握正确操作方法的重要教学环节,此时,由于老师与学生是近距离的接触,所以,老师的指导学生更能认真倾听,学生也更愿意积极思考,与老师互动沟通。

要做好现场指导工作,老师应在学生操作实训时不间断地巡视现场,及时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要进行集中讲解,说明原因,讲清道理,使学生认识错误,正确地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现场指导中,老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指导学生如何做,而是要在指导学生正确操作的同时,向他们形象而生动地讲解清楚为何要这样做。例如,平端面时,学生装夹棒料总是伸出三爪端面很多,发现这种现象,笔者会阻止学生进一步操作,并拿起配备的钢直尺底部让学生推其顶端,此时,钢直尺很容易就发生了弯曲,再拿住钢直尺前部让学生重复刚才的动作,钢直尺就难以弯曲,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棒料伸出太多,其受到的弯矩就大,就容易发生弯曲,影响加工;再例如,车削锥体时,有的学生会在大拖板轴向自动走刀的同时,推动扳有相应角度的小拖板斜向前行,这样加工出来的锥体锥度就会较图纸要求的变小,遇到这种情况,笔者会告诉学生加工锥体只用推动小拖板,而大、中拖板都不能动!因为如像他们那样加工,刀具在轴向的运动速度为大拖板的运动速度v大 和小拖板的轴向分速度v小轴之和,而径向速度只有小拖板的径向分速度v小径,则加工锥体的实际锥角为:,这样的讲解和推算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车削锥体的实质,今后,在没有小拖板的数控车床上加工锥体时,他们就不会一脸茫然,而会自然而然地分析出,只要调整不同的轴向和径向进给组合就能加工出想要的各种锥体锥度。

4 结语

车工实习的实践性、综合性和社会性是完全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所以,车工实习的指导老师要根据该课程的特点,认真研究并探讨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这样就一定能提高车工实习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并通过车工实习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培养,圆满完成车工实习的任务,顺利达到车工实习的目的,为社会培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较高操作技能和良好素质的专业人才[6]。

参考文献

[1] 曹晓飞、刘岩·金工实习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10),,136~140

[2] 孙志毅·提高金工实习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51~52

[3] 蔡盛腾、何楚亮·浅谈金工实习中车工教学的问题[J]·机械管理开发,2009(10),161~162

[4] 赵桂秋、王洪臣·金工实习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2),39~40

[5] 张贵财·车工实习教学方法之我见[J]·价值工程,2010(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