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考察报告范文

培养考察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考察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考察报告

第1篇:培养考察报告范文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在教育哲学的层面分析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重要性与前瞻性。建立新的学习观点与理念并用其反思评鉴美术学院艺术考察课程活动式教学实践。

一、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学习理念

艺术考察课程所依据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只有通过把个人世界里的经验组织起来以提高个人面对世界的效能,学生才能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的求知方式”。①建构主义的情境式学习是通过问题解决而进行的,是一个建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并主动地对外在的经验加以筛选、组织和整合,学习者无须依赖一些既定的程序来进行心智活动。社会文化观强调实践活动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把活动与社群文化有组织地联系起来,并强调认知过程从属于社会过程和文化过程。学习活动与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关系。学习是因共同参与实践社群文化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观与社会文化观相辅相成。在实践中面对特定情境时,寻找有意义的解决方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相互撞碰、开放式学习。学习者依据自己的活动,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生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学习是创生式学习,笔者称为“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

二、艺术考察课程中学习者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变成考察活动,教学不再是说教,而是协作和帮助,教学成为考察活动的组织和协作式的框架与在具体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变成考察者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与考察成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在兴趣与激情的引导下,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考察。在具体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碰撞创生出自己的学习考察成果。教师变成考察者的协助者和服务者,与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方法,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与学习者、考察者共同建构考察成果,当然也是学习者进行学习与考察活动的咨询者和解决问题的协助者。

下面笔者具体列举一些艺术考察课程课例:

1.课程简介

艺术考察是艺术情景式实践教学。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社会文化观学习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者的亲身感知与体验使学习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扩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在国内选取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碑林、专题博物馆、民居、帝王宫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学目标

扩展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感知与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学会对各门类艺术的赏析、考证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对艺术的研究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著名画家、民俗专家,以画速写、做笔记、记录影像等动态情景式学习方式获取艺术资料,为各门美术专业课搜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的一系列活动,学会欣赏、感知、探究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获取优秀艺术经验与丰富的艺术知识,培养学习者热爱优秀的中国文化,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思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与艺术的关系。提高学习者生动准确地感知考察对象艺术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记录与把握艺术要领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应目会心以及应物象形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艺术考察对象如石窟、专题博物馆、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请专业导游或当地专家、学者讲解其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首席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在听完介绍之后教师与学习者讨论、探究、访问并进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实情景中教师给学习者传授搜集考察资料的方法。

(1)学习者根据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选择艺术考察的侧重点,如游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2)学习者访问民间艺人,欣赏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方法,获取艺术灵感。

(3)参观考察不同专题博物馆,提高审美欣赏能力,提高艺术视野和艺术感知能力。

(4)学习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艺术素材,根据自己的特长,认真整理考察记录。

5.考察延伸与艺术考察报告和撰写考察学术论文

(1)学习者通过不同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方式如速写、笔记、影像等,仔细分析并深入细致地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

(2)把艺术考察的对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人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探究,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

(3)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4)艺术考察外出时间为15天,回校整理资料、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考察报告和撰写学术论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讲授考察报告及艺术考察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与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撰写考察报告与学术论文,教师根据文章质量、课堂表现与考察态度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以百分计入成绩。教师根据质性与过程性评价方式,把分数与学生的过程性成绩客观地填入下表。

三、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专业开设艺术考察课程

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学习中国画等专业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美术史,加深对国学包括儒、释、道文化的研究,培养研究型人才。美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综合概念。开设艺术考察课程主要是开阔学生艺术审美视野,感知不同地域风土人情,赏析经典艺术品,提高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速写、笔记、影像等记录方式,为专业课收集素材。通过艺术考察活动培养学生以优秀的中国文化为底蕴,开拓创作思路。艺术考察课程中,教师以艺术考察活动式学习方式引导学习者参观名胜古迹、洞窟壁画等,培养学习者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作、互动、整合、展示的综合性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或艺术环境中了解与国画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与能力,鼓励学习者接触多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见解。学习者在社会生活情境与艺术考察活动中提高体验艺术的综合能力,并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综合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明白自己将来做中小学美术教师或艺术教师,要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美术与艺术史与发展轨迹,这些具体的美术史与艺术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态的存在于地面、地下与民间。所以给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考察课程更显重要。

结语

第2篇:培养考察报告范文

一、 本人基本情况

1、 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入团时间、所在班级

2、 学习经历

3、 社会关系情况

4、 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时间

二、各方面的综合考察情况。包括:

1) 对发展对象政治素质考察情况。

2) 入党动机的考察情况。

3) 在本职工作中的表现。

4) 参加社会活动的态度和表现。

5) 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及业务水平(奖励情况)。

6) 准确的反映发展对象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第3篇:培养考察报告范文

        (3)红河州乡镇矿业治理整顿回顾与展望 孟庆煜

        (9)围绕服务办实体 技物结合促服务:浅谈红河州畜牧兽医站的改革探索 庄宗唐

        (16)略议科技商品的特点及价格形成 雷新华

        (17)红河州中部稻区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 无

        (24)谈河口肉桂 杨若一

        (28)中国河口 越南保河段考察报告 李云生

        (31)蒙自烤烟施用微肥镁肥试验 崔国明

        (35)920 增产菌在再生稻上的试验 王域

        (40)冬早黄瓜品种 津研4号 引种与栽培技术 胡云

        (42)山地芦笋栽培技术 张玉源

        (44)昆虫寄生物的营养及体外培养 连载:概况和前景 梁尚兴

        (48)胡子鲶体内分离培养出炭疽杆菌 梁学忠 庄宗唐

        (51)肩胛上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赵予昆

        (54)半成品金属冠斜面导板矫治个别恒前牙反颌:附10例报告 王文彬

        (56)46例肺心病死亡原因回顾性分析 刘健

第4篇:培养考察报告范文

班级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具有优秀的班级文化,那么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创造文明向上的班级风气,建设和谐校园。高职院校的校企共建是企业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利用双向选择,联合合作院校,为企业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当前,大量的高职院校都创办了校企合作模式,而且数量越来越多。校企共建提倡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其中的班级文化建设也受到了人们的大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探讨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校企共建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

(1)班级命名与企业名称相融合

当前,随着校企合作的发展,很多班级都以企业命名,逐步淘汰了传统意义上的序号班级命名制度,依据不同专业与合作企业的要求,根据企业生产特点为班级命名,如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奇瑞数控班,2008级鑫龙电气班,2009级芜湖港口集装箱班等,各个班级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以企业的名称为自己命名,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对口的企业,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2)培育特定的班级精神文化

为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当前很多校企合作企业出版了企业文化教材,将企业文化课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企业的管理人员担任教师,以企业的发展史、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为主要讲解内容,如奇瑞合作班设置了《素质训练》和《奇瑞文化》,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班设置了《企业概况及文化理念》课。任课教师在涉及"企业文化"时重点阐述企业的优秀文化,安排学生对企业文化进行考察后撰写考察报告。将企业文化渗入到班级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企业文化,掌握企业发展理念,促进了合作班级精神文化的发展。

(3)重构合作班班级制度文化

一在班级的宿舍管理中引入企业文化内容,当前,大量高职院校合作班在宿舍管理中应用6S管理,也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六项内容。合作班实行6S管理,使宿舍的卫生条件得到了明显好转,而且加深了学生的生活体会,提前接触企业文化,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素养。二在实训管理当中引入企业文化。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合作班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过程中深入理解企业文化,依据企业实习管理规定规范自己的行为。

(4)企业文化进课堂

在合作班当中增设企业文化课,在学校教育中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人员担任教师,以企业的发展史、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为主要讲解内容,如奇瑞合作班设置了《素质训练》和《奇瑞文化》,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班设置了《企业概况及文化理念》课。任课教师在涉及"企业文化"时重点阐述企业的优秀文化,安排学生在考察企业文化后撰写考察报告,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的文化内容。

(5)企业文化进教室

在教室设计中融入企业文化,学校定期举办教室设计比赛,合作班的教室设计要与企业文化相一致,以突出合作办学与企业文化为主要特点。如6S的管理口号、企业的价值观、发展历程和管理规章等,都可以出现在班级教室当中。再有,合作班还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企业文化,使学生深入理解企业文化。

(6)加强企业文化宣传

第5篇:培养考察报告范文

作为地球居民的人类,在享受着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产生了大量垃圾。这些垃圾已经成为困扰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顽疾”。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国家里,矛盾就更为突出。家庭生活垃圾是城市垃圾产生的主要来源,对家庭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垃圾危害,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更能有效实施资源回收再利用。

然而,推广垃圾分类政策13年来,始终收效甚微。在上海世博会上,加拿大、我国台湾等多个国家或地区展示了他们的垃圾处理方式,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他们的垃圾分类政策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加强了民众的教育宣传工作。要“从娃娃抓起”,从小事抓起。为此,我们开展了“家庭‘屎壳郎’行动”——家庭垃圾分类处理的系列科普实践活动。

活动目的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让学生乐意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究答案,从小养成关心身边事、关注未来事的习惯;让学生意识到家庭垃圾分类是一种保护环境、使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也是公民的一种社会责任;理解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习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质疑与合作,学会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的认知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城市生活垃圾对地球环境和人类健康所带来的危害,知道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意义,掌握家庭垃圾分类处理的基本方法;让学生知道减少垃圾危害的根本办法是“减量、分类、回收再利用”,最终方法是“垃圾零废弃”;启发学生思维,带动家庭、社区开展各种实际行动,减少家庭垃圾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共创美好生活环境。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具备调查、访问、收集分析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方案设计以及想象和创新。

活动内容

整个活动分为“屎壳郎‘识’垃圾”“屎壳郎‘辨’垃圾”和“屎壳郎‘秀’垃圾”三个系列(见图1,图中红色部分为重点活动)。

活动过程

系列活动一:屎壳郎“识”垃圾

活动1—1:认识城市垃圾的危害

活动时间:2010年4月22日-4月29日

活动过程及具体要求4月22日,结合“世界地球日”的纪念活动,全校师生集合在操场举行主题校会暨开幕式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收看关于城市垃圾问题的专题教育片,并确立各自研究的专题和活动方案。分年级、分专题开展探究活动:三四年级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垃圾危害的电子小报,上传至学校主题网站,进行网络展评;五年级以班级为单位,以垃圾的危害为主题,利用每天中午时间轮流为一二年级同学举行一次专题宣讲会,并由低年级小朋友评选出最佳作品。各年级学生完成学习单。

活动1 2:探索城市垃圾的处理方式

活动时间:2010年5-12月

活动过程及具体要求:考察世博园的垃圾处理问题,完成考察前的信息收集工作,并在考察完成后,完成有关考察报告。实地考察蕴藻浜垃圾处理码头,设计一份考察方案并撰写考察报告。

活动1-3:发现身边的垃圾问题

活动时间:2010年4月-2011年2月

活动过程及具体要求:发放一份告知书,征得家长配合;通过完成观察记录表,初步学习观察、记录,以及收集信息的方法;由探究老师利用探究课专门讲解有关的数据统计的方法后,请五年级同学完成统计分析工作,并初步学会数据的收集、分析工作。

系列活动二:屎壳郎“辨”垃圾

在对城市垃圾问题有了一个充分了解以后,让师生、家长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我们的身边小事做起,尽量减少日常生活中垃圾的产生,并开展分类回收活动。利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向全体师生和家长发出“家庭‘屎壳郎’行动”的倡议书,号召大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危害。并鼓励大家开展“家庭垃圾处理创意金点子竞赛”和“废旧电池‘绿箱子’行动”。(见表1)

系列活动三:屎壳郎“秀”垃圾

活动3-1:变废为宝绿满家圊行动

活动时间:2011年3—10月

活动过程及具体要求:3月12日,向全体师生、家长发出倡议。要求大家开展“变废为宝绿满家园行动”,开展无土栽培容器设计比赛。具体要求:利用家庭日常废弃品设计一个无土栽培容器,学校为每户家庭送上一份蔬菜种子,开展无土栽培实验,并鼓励大家开展各种蔬菜或花卉的种植实验。

活动5-2:垃圾分类进社区活动

活动时间:2011年8-10月

活动过程及具体要求:利用科技节闭幕式,邀请居民代表参与学校的各项表彰、互动节目,了解垃圾分类的积极意义;向社区居民、路人发放垃圾分类的宣传单;为社区居民做小品剧表演,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活动3-3:垃圾分类能力亲子大赛暨总结表彰大会

活动时间:2011年10月

活动过程及具体要求如下。

垃圾分类电子小报优秀作品展评:每班根据网络投票数的多少,挑选出5件作品,统一制作在90cm×120cm的KT板上,布置在进校门的两侧,由每位学生和来宾来评选出最好的20件作品。

家庭垃圾分类调查报告展示:由科技室组织有关学科教师评选出20篇优秀调查报告,统一制作在90cm×120cm的KT板上,布置在学校橱窗里,供同学和来宾品鉴,并择优推荐参加有关比赛。

家庭垃圾分类创意金点子展评:在学校主题网站展示的同时,由学校邀请有关专家,评选出50个最具创意金点子,命名为学校的“创意智多星”,并推荐参加区级的创意金点子比赛。

“变废为宝绿满家园行动”作品展评:将学生在家庭中利用废弃日用品改造成的无土栽培容器和栽培的蔬菜带到学校参加展评,由家长代表、专家代表共同评选出优秀作品并予以表彰。

优秀主题宣讲会展示:由在前期宣讲会中表现出色的班级,向全校师生和来宾进行表演。

垃圾分类能力趣味亲子大赛:同居委会合作,邀请社区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在校园网上进行知识竞赛,在闭幕式这一天进行表彰。

表彰活动: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再次向全体市民发出家庭“屎壳郎”行动倡议书。

@活动的教育意义及特色

通过这次系列科普实践活动,可以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他们对所生活城市的了解,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从小关心身边、关注未来的良好习惯,树立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协作精神,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区别于以往活动最大的特色就是:

活动主题紧紧围绕“世博”理念,结合“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纪念日开展活动,把握社会热点,紧贴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充分挖掘学校附近的社会资源服务学校科普教育。上海环境物流有限公司(蕴藻浜码头)是全市最大,最先进的两个垃圾处理码头之一,距离学校只有800米左右,是一处极好的科普教育基地。

本次活动通过学生带动家庭与社区的科普宣传活动,在延续“世博”精神,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改善城市形象等一系列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本次活动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市民参与的兴趣,提高了教育效率,扩大了学校科普教育的影响面。

该项目获得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科技教育方案类一等奖。

第6篇:培养考察报告范文

20__年3月我接手负责教务处工作,我端正心态,从零做起。一是熟路子。虚心向教学系列的同志们请教;定期向__校长汇报请示,明确工作方向;浏览大量的其它学校网站,开阔工作视野。二是做表率。我能以身作则,坚守岗位不躲懒;凡事亲力亲为,搬卷扫地抢着干。三是思创新。只要碰到难以开展的工作,我就如何采取人性化的措施,如何积极稳妥推行,有效落实。一年来,我确立了“按部就班,高效落实”的基本工作思路,团结和带领教务系列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各项常规工作,推进了各项重点工作。

得到强化的工作:一是细化备教改检查;二是规范学籍管理;三是加强实验课管理;四是分门别类做好纸质和电子档案建设。特别是逐步规范考试。围绕“规范”做文章,在命卷、印制、保密、巡视、违纪处理等环节都加强了力度,实施补考方案,不断改善工作细节,促进考风明显好转。秋季3次考试违规提前交卷、手机舞弊现象基本被遏制,被处理的违纪舞弊学生人数直线下降。

有所创新的工作:一是创办《教学简报》。本年共出34期,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开展与落实。二是推进校本课程实施。组织编写了三本校本教材。超过81%的同学对《初升高衔接指要》总体上较为满意。三是推行教学日志。共印发__期专题简报,有78%的学生认为本班老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得到改善。四是丰富考试评价方式。新增优生抽样评价、潜力实力评价等方式,为下一阶段有针对性教学提供了更加全面、客观的数据。

除了做好日常教学常规外,我努力打磨教法,苦练内功。一是致力作文教学。本学期从激励、引导的角度编印了16期班级“作文选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11月8日,我受学校文学社、学生会邀请做了一次写作讲座,系统地梳理了作文教学思路,做到了教学相长。二是做好课题研究;我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活动,浏览了大量资料,选择研究对象,做了30多次观察记录,撰写了2篇论文。教育考察回校后,完成了9000字的考察报告,代表考察组为全校教师作了报告。三是做好校史编纂;我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对校史编纂工作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多方收集资料,多次交流写作感受;细心研读大部头《新二十五史》,先后修改了多遍,最终形成了34000字的稿子。

下学期,我将继续以研究作文教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为方向,加强专业学习,坚持课题研究,自觉促进个人成长;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在校本选修课、实验课、《教学日志》实施、完善考试各项制度等方面,积极思考,稳步推动,有所创新。

第7篇:培养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采风;实践教学;民间音乐;传承

采风,在我国古代主要是指采集民歌,也包括民谣、谚语等。采风活动可以追溯至三千年前的周代,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就是一部采风得来的民歌总集。隋•王通《中说•问易》曰:“诸侯不贡诗,天子不采风,乐官不达雅,国史不明变,呜呼,斯则久矣,《诗》可以不续乎!”可见我国的采风活动起源之早,历史之悠久。这种传统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延续中一直中断没有。“五四”后,“采风”的含义扩大了,它泛指采集一切民间的神话、传说、歌谣、故事、谚语、小戏、说唱、谜语等口头创作和风俗。到了现代,其他民间文学艺术种类的现场采访也都称之为采风。

多年来,我国高校音乐专业为了开阔学生艺术视野,增加学生民间音乐文化的积蕴,普遍在实践教育课程中开设了田野采风内容。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考察对象锁处的生活环境中去,了解特定区域民族的原始自然的生活状态,考察、学习和感受民族民间音乐,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底蕴,增加社会生活体验,田野采风已成为高校音乐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教育内容。

一、田野采风的实践教学性质

实践教学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的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方面。田野采风作为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一个内容,它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民间音乐,在了解、学习和收集民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感触、体验和认识其中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我国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孕育和形成了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在人类衍育、发展过程中与生来的情感文化,有在生产与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劳作文化,有在社会融合与民间交往中形成的社交文化,也有对自然现象与各种灾难迷惑不解而产生的宗教文化。音乐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最普遍的文化形式,紧紧地依附和融合在这些社会民俗文化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根植于民间、积淀于历史中的珍贵民族文化财富,既保留了朴实而单纯的原始人文因素,又体现着凝重而精深的民族历史沉淀,它反映了当地民众独特的生活情趣、审美观点与精神品质,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系统地学习了现代音乐理论体系,掌握了音乐学科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田野采风组织学生深入民间基层生活,通过接触色彩斑斓的民间音乐事象,体验原生态的民间音乐活动,领略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民间音乐文化特质,感受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民间音乐的原生环境,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机会。学生在感受原生态民族民间音乐的同时,提高了民族文化修养,激发了艺术创作灵感。在采风中所收获的考察成果,必将成为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及开展科研的重要素材与题材。田野采风是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其收获也将是一笔有益学生终身的精神财富。从某种意义来看,田野采风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感情,甚至对他们艺术观念及民族文化认同思想的形成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田野采风活动的实施

我国疆域辽阔,各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信仰各有不同,其文化形态的存在与发展千差万别。一方面大多数民间音乐存在于各种社会生活与约定俗成的节庆活动中,具有很广泛的群众性与广场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在传播的方式上多数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特别是一些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随着历史的推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不少稀有乐种已经后继乏人,甚至濒临失传,其对采访进行有一定难度。因此,田野采风应首先对采风选题进行前期调研,制订周密的考察计划,让学生了解采风活动的目标、内容、作用和基本要求,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学生提高田野采风的调查采访能力、拍摄记录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只有坚持执着的求索精神、细致的工作态度,作好必要的物质准备,才能持有较好地完成采风任务。

(一)田野采风考察内容的选题

田野采风的目的,就是客观深入地考察、体验、了解和学习民间音乐文化。那么,在采风中考察什么内容,是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田野采风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民间音乐文化现象考察

民间艺术是民族的母体文化,是民间围绕着人类生存与发展主题产生的精神文明,是地方民族文化与审美意识得以传承的物质载体。人类远古时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求生,在与凶猛野兽的抗争中形成了强烈的群体意识,从原始部落狩猎捕获的狂欢到现代社会各种民俗活动的喧闹,无不体现了群娱群乐的广场文化特征。民间音乐文化现象主要是指在各种民间活动中,与音声有着直接联系的形式和内容。如民俗节庆活动中的歌会、歌节、歌圩以及各种民间艺术活动;各种民间宗族、家族仪式中的音声;各种寺庙、道观及民间宗教活动中的音声;各种农事,务工活动中的音声等。采风可从这些民间音乐文化现象的表现形式、进行程式,产生渊源、历史衍变、文化内涵、流传区域及传承方式等方面进行。

2.民间音乐文化形态考察

我国民间音乐艺术种类繁多,古往今来与人民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民族的传统,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审美,民族的风情。民间音乐文化形态就是指民间音乐艺术的类型,有演唱类、演奏类、舞态类、曲艺类以及综合艺术等种类。在演唱类民间音乐形态的考察中,主要了解其歌种特征及产生渊源,演唱形式及声部组合,旋律特点及曲式结构,演唱方法及传承方式,流传曲调及各种谱本等;在演奏类音乐形态考察中,主要了解其乐器种类及相关文化,乐器构造及演奏技巧,乐器产生或传入年代,乐种类型及组合形式、传统曲牌及流传曲谱等;其他艺术种类则是重点考察其民族文化内涵与民间音乐表现方面的艺术特征。

3.民间音乐文化载体考察

千百年来,由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音乐,以绵绵不断的生命力跨越时空,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承载着这些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民间音乐事象中的群体与个人,包括民歌演唱群体与歌手,民间音乐演奏乐社与乐手,民间歌舞表演群体与艺人,以及其他民间艺术种类表演群体与个人。田野采风应重点了解地方各种民间音乐表演组织的创办时间和背景,主要成员与活动方式,组织结构与活动内容,班社的艺术风格与表现特色,技艺特点与传承方式,收藏实物及音乐资料。民间艺人的采访主要了解其从艺历史及师承授徒情况,掌握技艺的门类及技艺特长,个人表演风格及艺术成就,主要历史贡献及社会影响,艺术生涯代表作及保留曲目,收藏传谱及艺术器具,重要演出与获奖情况等。

(二)田野采风的采访方式

强烈执着的求知欲望,敏锐科学的观察能力,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是田野采风的行为要求。只有不辞辛苦、不畏艰难深入采风地,真诚地以传统为师,进行认真细致的实地考察,才能获得真实、生动的第一手考察资料,达到采风活动的目标。

我敫髅褡宥嘧硕嗖实慕谇旎疃往往带有强烈的人文因素与浓厚的文化色彩,而最具民族与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就生成在这些民俗活动之中。集体考察是采风活动最常用的方式,它能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既节约经费又能获得最好的考察效果。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地体验民俗活动的感人场面,感受乡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更能体会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激励他们努力探索民间音乐的热情。

面对五彩缤纷的民间音乐文化,考察者的关注视线与兴趣是不一样的,要满足采风者的不同要求,小组采风是比较灵活的一种方式。可在总考察项目中分出若干子考察项目,进行分组并成立相应的组合机构,拟出子考察项目的采访内容与采访计划,达到深入探究、各得其所的采访目的,共同完成采风考察任务。

三、田野采风成果的整理与展示

经过田野采风,学生对民间音乐的了解与感受,对采访对象资料的采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要很好地整理与总结采风成果,以便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使用,这是采风活动重要的后续工作,也是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课程教学成果的体现。

(一)采风资料的梳理与建档

采风资料的梳理与建档要经过整理资料和处理资料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整理采风现场采集的各种原始资料与档案;后一阶段将这些资料进行技术性处理,以便整理成终端性的档案材料。

民间音乐文化的文字资料是采风成果整理、建档的基础,包括采风中收集的原始材料及采访笔录资料。要按照民间音乐类型分门别类进行建档,并按乐种事件产生的年代、历史记载、社会背景、传承方式、发展现状进行整理和造册登记。对尚欠缺部分记录在案,以便日后再行补足。

民间音乐乐谱的收集是田野采风的重要内容,包括民间保存的乐谱手抄本、复印件和拍照图片。可根据乐种分经典曲目、一般曲目、失传曲目来整理,收集表格填写内容有乐种类别、记谱种类、演奏要求、采集地、流传区域、传谱人、抄本年代、收集人及收集时间等。在整理中尽可能将乐谱中的速度标记及各种演奏技巧符号重新订正并标注准确。为保证收集资料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使用音高测定器或电脑记谱软件进行测定和重新记谱。

田野采风中拍录的图片和音像也是珍贵的收藏资料,它客观地记录了采风的实况,特别对一些老艺人或濒临失传乐种的录音录像尤为重要。要注意整理音像资料的技术性问题,尽可能让这些珍贵的资料能够长期保存。可存放教学单位的资料室或电子阅览室,让更多的师生得以资源共享。如能长期持之以恒,势必成为学校甚至地方不可多得的地方民间音乐文化之库。

实物也是采风活动材料收集的内容,在民间音乐文化活动中使用的乐器、道具等都是采风实物采集的重要物品。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乐种与其特有的乐器是分不开的,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把乡土乐器原件收集上来,以供日后研究使用。如收集确有困难,也可详细了解其乐器构造、制作材料、制作方法,以便仿制。对采集的乐器、道具、服饰等实物应进行消毒、除霉、保洁,使之能长期保存。

(二)撰写民间音乐文化考察报告

认真做好考察总结是田野采风后续工作的重要任务。采风结束后,应按照采风计划上的具体内容,在认真整理采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考察总结,其中包括总考察项目及子考察项目的总结。对民间音乐文化个案的考察分析,应从其民间音乐形态的历史与现状、传承与流变、挖掘与保护、发展与利用等方面的情况撰写考察报告,事件要求真实,数据要求准。对民间艺人个人调查可从其从艺生涯与艺术成就,社会影响与历史贡献进行专题考察报告。学生也可对采风活动的体会与收获进行总结,作为个人参加采风教学实践活动评价的依据。

(三)举行采风成果汇报展演

田野采风收集的资料经过整理后,以汇报展出的形式向广大师生展示,是一种很好的总结方式,一方面让参与者重新回顾采风活动过程,加固学生在采风中引发的民间音乐感受与情感;另一方面能扩大采风活动及收获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共享采风成果。将拍摄的各种采风照片整理编辑后,加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出版采风活动宣传版报;将采风中采集的民歌、民间舞蹈、民间器乐、民间曲艺等民间艺术,经过重新编排,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原生态地展示,使采风者通过自己的表演加固对民间音乐文化的感受,也让更多未能参与采风的师生分享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

四、田野采风的后续研究

(一)积极围绕采风题材开展科研活动

经过田野采风,许多关于民间音乐的问题必然会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其中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题材也会让他们萌发研究兴趣,因此,要引导学生田野采风结束后积极开展科研工作。音乐论文是音乐学术研究的主要载体,是传递和储存信息,传播与普及音乐研究成果,进行学术和技术交流的流通形式。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学术水平的提高,是通过论文的写作得以实现的。在田野采风活动中,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民族民间文化,无论是民间音乐的表现艺术或文化内涵都在感动着他们,不少历史悠久、深藏民间的地方音乐需要人们去挖掘,去研究,因此,选择采风活动中引发的研究问题,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进行论文写作很有价值的题材。

(二)充分利用收集素材进行艺术创作

挖掘学生艺术潜质,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是高校音乐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构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采风活动结束后,学生把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带进专业课堂教学,将采风活动中采集的民间音乐素材充分应用到歌曲写作课程的实践中去,将会拓宽学生艺术创作的题材,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使他们的音乐作品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民族气息,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我国许多民间艺术形式本来就是歌与舞联系在一起的,在歌中舞,在舞中歌是不少民族民间艺术的特点。经过田野采风,琳琅满目的民族舞蹈艺术还给学生的舞蹈学习与创作带来了新的动力。其鲜明的舞蹈特色、丰富的舞蹈语汇为专业舞蹈形体教学带来了艺术借鉴,也为师生的舞蹈创编带来了创作的启迪与题材的拓展。

结语

田野采风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四年大学生活中为数不多的走出校门、亲近大自然、触摸民间音乐文化的实践活动。它在拓展学生艺术视野、转变学生文化观念、树立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信念、加固对民族母体文化的认同、增强自身艺术素质与民族文化素质底蕴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田野采风给他们的大学生涯留下难忘的印象,使他们带着被唤起的全新信念走向未来的人生。田野采风活动也给高校实践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给音乐专业的学科建设与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动力,从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朝着学科专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袁静芳. 乐种学〔M〕.华乐出版社,1999年出版.

〔2〕廖群. 周代“采风”说的文物新证〔J〕.民俗研究,2002年02期.

第8篇:培养考察报告范文

一、将语文作业和各学科交叉整合

新课程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1.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整合后就是一张知识的网

在丰富学生的作业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与语文作业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从而提高课外作业的质量,大大减轻学生的负担。例如,教学《庐山云雾》时,我在课堂上安排了配乐,即播放三种乐曲,分别是瞎子阿炳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贝多芬的交响乐《命运》和用古筝演奏的《高山流水》。让学生挑选最合适的一段为课文第四自然段配乐。学生顿时兴趣十足,都用心倾听,选择出了《高山流水》给课文配了乐。当学生跟着自己挑选的音乐,情不自禁地朗读课文时,感受到了无比的喜悦,受到了美的熏陶。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催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起学生心中感情的荡漾。让学生尽情地抒发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这一朗诵作业中就实现了语文与音乐的整合。

2.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知识融入语文作业中

例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我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保护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和人为破坏环境所带来的恶果;教学中让学生重点明白环保的重要性;最后组织他们分组调查,将调查结果整理成文,并给后人提出合理化建议。

3.把语文学习渗透进各项教育活动中,把活动内容引入语文作业中

例如,国庆期间,教师可以结合庆国庆的活动,给学生布置“爱祖国、颂祖国”的习作小练笔,或让学生搜集反映祖国发展的文字、数据、图片等,进行展览交流。这一作业中,渗透祖国的历史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以及培养了学生的绘画等多种能力。

二、将单一的书面作业变为形式多样

1.演说交际类作业

比如演课本剧,看图说话,课文内容的补说、续说,也可以是优秀诗歌、散文等佳作的欣赏吟诵。这类作业可以帮助学生积淀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

例如,教学完《三顾茅庐》,我让学生通过合作把刘备和张飞、关羽三次请诸葛亮的经过用剧本的形式表演出来,让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明白三顾茅庐的意思,从而感受到刘备的真诚、谦虚、仁厚,他的执著感动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这个军师,刘备如鱼得水,他的实力一天天强大起来。

2.读写积累类作业

它可以是名篇名句的摘记,读书心得,也可以是课文的续写、仿写。

例如,教学完《狐狸和乌鸦》,我让学生编写《乌鸦受骗以后》,教学完《长歌行》,我让学生摘记其中的名句,并结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类作业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积累语言精华,增加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收集编创类作业

它可以是采集、剪贴、展评与课文有关的图文资料,编辑专题手抄报、黑板报,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书法、绘画创作,编辑个人作文集等。

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九寨沟》这类写景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图画再现美景,以凸现课文的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实践探究类作业

它可以是让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访谈,走近大自然进行考察探究,写出科技小论文或考察报告,尝试写简单的新闻报道等。

例如,教学完《只有一个地球》,教师可以就“本地空气污染的情况怎样?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危害?污染源有哪些?”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让他们写考察报告。这类作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让作业实现多层次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设计作业。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减少作业量,加大作业难度;对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应适当增加作业量,并降低难度。这样,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一般学生也得到充分练习。

例如,教学完《美丽的小兴安岭》,我设计的作业是:(1)如果你喜欢画画,就用你手中的笔把小兴安岭的美景画下来;(2)如果你喜欢朗读,请找一段优美的音乐为课文配音;(3)如果你喜欢写诗,就写一首赞美小兴安岭的诗。这样的作业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优化了作业效果,又让学生享受到了做作业的快乐,并且实现了多门学科间的整合,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设计中来

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编拟出适合学生的作业,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作业设计中来,自编富有特色的作业。

例如,教学完《富饶的西沙群岛》,我让学生参与到《富饶的西沙(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54页)群岛》的作业设计中。学生设计的作业丰富多彩,其中有:(1)配乐朗读;(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背下来;(3)仿照文中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4)画一画“这美丽富饶西沙群岛”,并配上解说词;(5)为“西沙群岛”设计广告语;(6)当导游,向家长介绍西沙群岛。

第9篇:培养考察报告范文

辽宁省葫芦岛市一高中 张素娟

2000年5月下旬,我们东北师大中文系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的首批学员,先后赴长春市二中、东北师大附属中学、东北师大卡伦湖实验学校重点进行了语文学科的教育考察,考察方式以观摩课为主,分别听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语文课13节,并观摩了二节活动课。授课教师分别来自吉林省各市7所学校。三个考察点的课分别为:吉林省第二届语文教学新秀观摩课、东北师大附属中学第21届百花奖竞赛课、东北师大卡伦湖实验学校“创新教育”研讨课。窥一斑而见全豹,透过这三个考察点的15节课,我们可以看出吉林省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具体体现在:

课堂教学观念已从传统的注重“传授知识”开始向“培养能力”上转变

整体上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上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如东北师大附属中学的闫佳伟老师的《劝学》中的设喻论证艺术一课,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的导引下,自己找出文中设喻与说理的例子,回忆学过知识中的类似例子,然后在练习用设喻说理,这样让学生在反复回顾、体会与学习中,掌握设喻这一说理艺术,进而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再如王荣国老师的《“理想国”的毁灭》、刘斐老师的《审美训练》、卡伦湖实验学校的王延龄老师的《想象作文》等分别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课,均体现了执教者的教育教学观念已不再是固守“传授知识”,而注重在“培养能力”。

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执教者均能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卡伦湖实验学校的老师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精神,在《陋室铭》一课的教学中,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再交给学生来讨论解决;王延龄老师的《想象作文》一课,每当学生读完自己的作文后,就让其他学生大胆点评,说出其中的优缺点;东北师大附属中学的孙利权老师在《汉字造字法》课堂上,每讲一个字例时,都是先让学生联想想象,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测字型并诉诸语言。由于教师能够鼓励学生、遵重学生的想法,相信学生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课堂上,同学们能争先恐后地发言,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作文的点评,有的同学的观点可以说非常有见地,点评也比较准确、到位。在相当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

引进以电脑为核心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这是信息时代语文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这也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新切入点。在这一方面,东北师大附属中学的四堂课做得比较成功。他们制作的教学软件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而不是一种时髦的点缀。画面具有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文化性和其他辅助手段的不可替代性。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