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第1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一、苏科版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

1.数学教学的课程要求。我国在2001年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新出台,其中明确提出“教材可以在适当的地方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其中重点指出了数学教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作用,并通过学生的不同年龄进行不同的教材设计,要求数学教材需要对相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上的有关资料介绍,通过这种背景知识的学习,了解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数学的有效运用,并由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尤其是类似于《九章算术》《几何原本》内容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同时,教材设计者需要严格按照数学的课程标准这样一份纲领性的核心文件作为教材编写的最基本依据,以此来推动数学课程的全新教材改革。另外,数学史知识在数学教材中的深入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直觉以及人格个性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对于数学教学的课程要求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数学教学史成为数学教学体系中的热点问题。数学教学史在我国20世纪以来就受到众多数学教育家的重视和关注。在学术的研究领域,数学教学史和数学教育关系都各自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虽然我国在教学方面关于数学史的设计和研究运用都相对较晚,但我国也在2001年前后开始有数学教育的研究人员加入到研究数学教育关系和数学教育史的队伍中来。各个地区都有针对性的举办HPM学术会议,对数学教育相关的内容,各个数学教育家经过讨论研究,得出了不少成果性的数学教学成果,同时我国在多个平台有关数学教育的新闻和专栏报道都有蓬勃发展。因此,近年来数学教学的这种趋势,将其推入更加受人关注的领域,越来越热点。

二、我国数学教育中的精神实质

1.数学教育体制的现状和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体制的长时间影响,各科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最终成绩,对于学生各个科目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失去了一定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数学教学中,教学者更多的是通过单一的传授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灌输,给学生带来的是被动的学习。这种教学者只是根据数学教学大纲以及教材上的具体内容安排教学,并没有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入分析和引导,与学生失去教学内容的互动教学,只是注重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这样的应试体制所形成的趋势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能对数学的重要作用产生重视和真正地带着思考进行学习和培养自己的立体思维方式,这种直接的通过数学教材中的公式、定理进行灌输式的学习,最终会导致学生学无所成,无以致用。

2.加强对数学教育问题的科研素养标准。作为当代的教育教学者,一定要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的科研素养,包括对学生的数学研究兴趣的能力培养,还包括对教学者通过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课程的安排和提高式的数学课程教学方案。对此,我国在数学教学领域,一定要教学者主动通过关注各个类别的数学教学研究项目,认真做好论文的知识结构分析,并通过拓展自己的数学教学研究视野,找到更适合当下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者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水平,通过综合提高教学者的科研素养来达到对学生的教学目的。

第2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思维导图;应用

初中数学相比小学数学更加繁琐与复杂,涉及到有理数与无理数、几何图形、角的关系、一次方程和多元方程的学习,繁多的数学公式及系统的数学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摸不着头脑,对数学学习无从下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将系统的数学知识以导图的形式直观的表现出来,不仅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还有条理性的将知识的相互关联与区别形象的展示出来,提高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1.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将抽象复杂的信息具体图像化,方便人类记忆、理解、掌握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系统的思维方法。思维导图能将杂乱繁多的知识单元进行高度的概括归纳总结,并通过系统、逻辑的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构架,方便理解记忆;同时能在构建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学生自己所构件的思维导图也不尽相同,所以思维导图借助图形直观展示时不需要遵循特定的要求,可以使用各种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的工具,例如,文字缩写、特殊数字组合、逻辑关系图示、几何图形、英文字母等。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教学不应拘泥于成规,应尽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掌握准确设计、表达思维导图能力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进行思维导图的关联与构建的创新设计。

2.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繁杂性和逻辑性,使数学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较为吃力,无法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正确、及时的进行“思维导图”设计尤为重要。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维导图设计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2.1应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设计课程内容时应服务于这一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的思维导图。

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将“点、线段、直线、两条直线关系、三角形知识、四边形知识”以平面上直线数目为索引进行数学知识逻辑化的系统构建,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线、与角度的抽象定义,将外角规律、内角和规律、等松散知识融入整个知识体系,并让学生学会在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中跳出单纯某一知识单元框架进行观察与思考,学会从宏观出发,选择不同角度对图形拆解、组合、构造满足解题条件。

2.2应用知识导图优化笔记

思维导图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学生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的笔记,学生应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数学笔记,将知识系统化的记载在笔记上。

例如,学生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多元方程时,将一元一次方程的公式以思维导图的主干形式展示出来,然后将多元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关联性的构图,将整个方程关系的转化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客观的展现出来,这种思维导图的笔记形式将繁杂的数学公式系统、直观的展示出来。学生在笔记中对知识的梳理,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牢牢掌握,同时思维导图的笔记形式也为学生课后复习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2.3应用知识导图提高复习效率

数学作为自然学科中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其不同知识单元之间具有极强的逻辑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了解各个知识单元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不能建立完整的的数学知识体系,在面对数学课程中大量的公式定理以及解题规律时就会对知识的记忆感到吃力,同时对这些数学知识单元单纯通过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也让学生难以充分理解与掌握,更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复习,如果建立知识导图,将数学教学内容以知识导图的形式系统化展现,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将知识的联系与应用一目了然,在复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结论:

长久以来常规数学教学多是一个“读死书”的过程,学生学不得其法,数学的学习倍感吃力却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会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挫败感,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科学合理的的引入“思维导图”设计,能帮助学生将繁杂、反复的知识单元进行简单系统的的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知识记忆;同时对数学知识单元逻辑化的梳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加以灵活应用,使学生学得其法,事半功倍,使教师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商庆平.基于思维导图支架的中学数学概念可视化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3(03).

[2]商庆平.基于思维导图支架的数学概念可视化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13(01).

第3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改;教学设计

数学是初中生认为最枯燥的课程之一,这是长期以来从未改变的现实。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怕学数学,认为数学太抽象,不易理解。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育界特别是数学教育工作中研究的一大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数学教育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摆正师生关系,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学习,尝试去学习、理解所学知识,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搞“一言堂”。不过,在学生探究学习、尝试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巡视,做好稳定教学秩序的工作,使每个学生都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分类指导,全面提高。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由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保底不封顶的分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把时间交给学生,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始终贯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改思想。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精心安排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做到“两全、三动、一参与、两不讲”。“两全”即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学习;另外是使全班学生都能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三动”即动脑、动手、动口。“一参与”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学习。“两不讲”一指不讲就懂的坚决不讲;二是指讲了也不懂的坚决不讲,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内因,内因决定外因,内因一旦起作用,会爆发出强大的动力。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兴趣了,他就会很想学,而且学得很轻松、很快乐。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1)在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课上,笔者会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讲座的形式跟同学们介绍:生活中的求最省钱、最大利润问题,统计与概率问题都与数学有关;学数学有助于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心算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结合实例来说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

(2)在课堂上,为了给课堂增加一些快乐的气氛,讲到4+(-3)时,笔者会说中间有两个符号在一起要用括号隔开,否则会“打架”;在讲到全等符号“≌”时,它是一个S睡在席梦思床上,而且是仰面睡着。这就是利用语言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放松学生的大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也会在数学课堂上介绍一些前沿科学,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转变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自主探索”是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因此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在更高的层面上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到既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并以此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效果、效率的基础上,追求有效益,这种追求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真实地引入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积极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是教师要科学把握的基本理念,并以此改进教学策略。

四、优化教学评价,促进有效教学

学习评价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作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的数学课程,其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评价手段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种评价应该是一种发展性评价,“一锤定音”的传统评价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促进教学呢?

第一,评价要客观。我们应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整齐划一、要求一致的评价标准将不适应新的局面。

第二,要改进评价的方式。除了通过各阶段的测试、平时的作业、课堂表现以外,还可以通过动手画图、制作、小组学习汇报、数学日记、口头分析、数学论文等形式。评价的组织形式可以是老师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和家长问卷等。

第三,评价要全面。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和素质,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如提出:“你最喜欢数学的哪个单元”“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大吗”“你喜欢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吗”等问题。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寻找差距,发现问题,引起反思,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进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五、总结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不断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教学评估的规范化,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的能力,为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张辉蓉. 初中数学新课标理念下的主题式教学设计微型实验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师范大学,2004.

[2]兰宣群.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2).

[3]董秀国.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研究[J]. 当代教育 论坛(教学研究),2010,(5).

第4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1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的教学.教学是不是有效,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的任务,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启泉先生认为“有效教学”就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有效教学”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所以,如何衡量、评价和把握学生成长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和巨大的挑战.因此,大家不难发现有效教学关注科学,更关注人文;有效教学关注效率,更关注效用;有效教学关注眼前,更关注长远.因此,有效教学其根本衡量标准应该是学生的发展.

数学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达成数学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的效益,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数学课要留下思维,留下数学意识,留下数学思想,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课堂教学效益,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关注教学策略.教师特征、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是影响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

2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

教学设计是什么?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前为课堂教学所做出的计划.它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是教学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教学不是教者个体的劳动,作为教者不仅要去认识教材,还要思考如何将教材的诸多内容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丰富内在情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引航,由此可见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要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有效地把握学生认知基础,有效地定位教学目标,有效地设计教学过程.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要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3有效教学理念指导下数学教学设计的结构

从教学实践看,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常常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是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越合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越协调,课堂教学就会进入最优境界.因此,优化教学结构要求:一是优化智能结构,即具体、明晰、可测的课堂教学目标(它包括认知的容量、思想教育的要点和技能训练的重点).二是优化时间结构,即在明确教学的主攻方向,摆正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讲解与练习、重点与一般等关系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时间.三是优化认知结构,即按人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力求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合拍,并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知条件.四是优化信息结构,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信息传递迅速,反馈及时,师生活动积极,配合默契.五是优化训练结构,即规定训练内容、训练方式、训练步骤,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基于上述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的数学教学设计结构大致包括问题情境、建构活动、数学认识、基础训练、拓展延伸等五个环节.下面从有效的数学教学设计结构的五个方面谈谈教学设计.

3.1问题情境的设计

情境的心理学定义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和社会意义的具体环境”,问题情境指为学生的思维创造一种良好的内外条件.其中包括学生所处的内环境(生物学意义)和外环境(社会学意义),以及内外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思维渴求和能力水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富有成效且充满诗意.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设计创设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首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任何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都应该围绕“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这一根本目标来进行.我们教师必须紧扣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来进行设计数学问题情境,因此问题本身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体现一定的数学价值,要有一定针对性,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有“鱼与水”的关联.其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基础来建构新知的.因此,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和学习新内容的经验)基础.最后必须考虑问题情境的设计能否引起更多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引起更多学生的深入思考.2008年笔者有幸参加苏科版教材年会,在会议上聆听了南京市梅园中学陆艳老师的一节(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课题为“正切”的说课.下面以此为例谈谈“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师先给出引例,带领学生进入到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你能比较两个梯子哪个更陡吗?你有哪些办法?问题的设计一是基于学生的生活背景,梯子的倾斜程度是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二是基于学生对“倾斜”的直观感受.然后让学生进行下面的自主探索,通过讨论,尝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探究规律,这样的设计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一:如图1(①―⑥),你能比较两个梯子哪个更陡吗?你有哪些办法?

问题二:比较下列图形中倾斜角的大小.

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最大的困难主要是如何自主探究发现到可以用直角边的比值来刻画一个角的大小,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设计将实际情境抽象成数学图形,让学生通过讨论,尝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探究规律.这样的情境实际包含了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个是实际生活的问题,一个是数学内部的问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样,能很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具有很强的“数学性”,可谓匠心独运.

3.2建构活动的设计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数学概念是数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数学思维的出发点,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数学模型的提炼与建构是数学教学的本质任务.因此教学设计时要对概念的核心及数学模型的本质进行解构.把握概念的核心及数学模型的本质就是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就是在数学知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那些概念和数学模型的本质及其所反映的思想方法,具体落实在一节课的设计上时,就是相应概念的核心及数学模型的本质;难点就是难于解构的内容,表现为难于理解或难于掌握,或较抽象、或较复杂.难点和重点,有时兼备,有时不同.难,包括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究其本质应该还是难于解构.而难点的解构正是要解决“怎么干”的问题.如果说“教学设计是使天才能够做到的事一般人也能去做”,那么对重难点的解构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核心之一.良好的解构,若再有教师旁征博引、循循善诱、精益求精、深入浅出的教学,学生也就能真正体验概念形成的“心路历程”.

下面仍然就在上面谈到的“正切”为例谈谈“建构活动”的设计.上面谈到本课设计的问题情境能很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具有很强的“数学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风险性”,问题的设置障碍性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辩证统一,会不会严重阻碍学生的接受,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建构活动的设计才能消除“风险性”,换句话说,本课设计的问题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设置具有一定梯度的建构活动问题串才能达到预设的目的.本课的设计如下: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同时给出这六幅图,这样问题有挑战性,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组织探究.首先是在一条直角边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比较,然后给出两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图形进行比较,最后研究两直角边既不相等也不成比例的情况.分类探究,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实质,即得出锐角与两直角边的比值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学生在经历观察、思考、交流、归纳等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习惯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标.剪下所画的三角形,与同学在小组交流探索中发现:三类情况的验证方法各不相同,第二、三类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分类验证的必要性”,并归纳学生的说理的成果.

这样的建构活动设计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动手实践和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如有遇到个人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可以小组合作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深入课堂对学生适时的点拨指导,适时的评价、激励和有度的批评、督促.师生互动,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样的建构活动设计对于“正切”的本质进行解构,把握该数学结论的核心及本质,教师循循善诱、精益求精、深入浅出的教学,学生真正体验了数学结论形成的“心路历程”.

3.3数学认识的设计

数学化即数学模型(概念)的提炼与内化,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告诉我们,数学模型(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与内化就会遗忘.所以巩固与内化数学模型(概念)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不同方法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对概念有较透彻的理解.数学模型(概念)本身就较为抽象,加上符号表示,从而使概念更抽象化,因此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真正理解符号的含义.教师设计时应一开始就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这些符号的意义.另外教师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如何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何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如何利用承前启后巩固数学模型(概念),如何利用系统归类来巩固数学模型(概念).

下面仍然就在上面谈到的“正切”为例谈谈“数学认识”的设计.在经历了丰富的自主探索活动之后,学生不难归纳出: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大小确定,那么这个锐角的对边与这个角的邻边的比值也确定.到此为止可以理解为“建构活动”暂时告一段落.下面的“数学认识”的设计就是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从纯数学的角度理解这一概念,并用数学语言加以描述.设计如下:锐角的对边与这个角的邻边的比值反映了斜边相对于这角的邻边的倾斜程度,它与这个锐角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由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建立函数模型,并用符号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即正切的定义:直角三角形中,我们将∠A的对边与它的邻边的比称为∠A的正切,记作tanA,然后设计如下的内化练习:如图2,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锐角A的正切值.第(1)小题可以直接利用定义加以解决,是对定义的正面内化,第(2)小题则不可以直接利用定义加以解决,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这是通过对定义的辨析达到内化的目的,这样设计层层递进,达到良好的“数学化认识正切”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4基础训练的设计

基础训练的设计是数学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典型例题教学设计与课堂练习的设置.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过于重视解题和练习,把数学教学等同于解题教学;另一种偏向不太重视例题与练习的作用.前者用大部分时间进行题型训练,结果让机械的模仿代替了主动的分析,死板的记忆代替了理解,具体的解题技巧掩盖了深刻的数学思考.后者则不太注意例题的设计,有的课堂给予例题讲解与习题训练的时间太少,学生听的看的说的机会多了而动脑动笔的机会少了,这种课堂给人一种“发飘”的感觉,学生的数学知识很难转化为能力.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该避免以上两种偏向.基础训练的设计中所选例题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造性和审美性.课本例题一般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设计时要善于对它进行剖析、改造与深化,课堂学习训练的设计要有层次,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重视学习训练的质量和效益.笔者有幸参加一次市级公开课的课前设计集体研讨活动,课题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第一章《全等三角形》第三节的第一课时).下面结合这一课题谈谈对“基础训练的设计”的认识.

原设计:

例1:如图3,AB=AD,∠BAC=∠DAC,ABC和ADC全等吗?为什么?

例2:小明做了一个如图4所示的风筝,其中∠EDH=∠FDH,ED=FD,将上述条件标注在图中,小明不用测量就能知道EH=FH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改后设计:

例1:保留不动

例题变式1:

如果把ABC和ADC拉开成如图5形状,若要使得它们全等,还需要什么条件?

例题变式2:

如图6,AB=AD,AC=AE.ABC和ADE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原设计的两个问题具有一定层次性,例1可直接运用前面探索出“SAS”加以解决,例2是一个具有实际背景的生活问题,首先要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本题转化不难)然后直接运用前面探索出“SAS”加以解决.所选例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两种图形几乎没有变化,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而改后的设计所选例题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造性,图5可以由图3中的ADC绕点A逆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图6可以由图5中的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BAE的角度得到.这种对课本例题进行剖析、改造与深化的“基础性训练”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习训练的质量和效益.

3.5拓展延伸的设计

一堂课拓展延伸题设计得巧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反之,设计得不恰当,不适度,学生跳一跳也摘不到果子,这样的设计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因材施教.笔者认为,拓展延伸题的安排,必须在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来设计.对于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求也不尽相同.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对课本的理解和掌握上,要努力扩大学生的视野,设计要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下面结合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谈谈对“拓展延伸的设计”的认识.

设计一:如图7,是一个可以自由旋转的木制玩具.其中点O为木条AB、CD的中点.调皮的小明过两木条的四个端点拉上一根橡皮筋(如图8).当小明转动木条AB时,发现了有两段橡皮筋始终保持相等.聪明的您知道是哪两段吗?在一旁的小亮说:“我可以让四段都相等.”你认为有可能吗?

设计二:刚才同学通过自己努力探索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之一:SAS”,下面老师提出一个更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能探索出两个长方形全等的条件吗?”,你准备如何探索,同学之间交流交流.

第5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一、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把学生当作数学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心理规律,创设情境,注重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参与动机,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作出评价调控,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有畏难情绪、不积极参加学习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真诚的鼓励、热情的帮助、细心的辅导,促其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二、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不是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而是习惯于把教学过程归结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上课做不完,课外继续练”,在大量反复操作的基础上达到掌握的目的。教学评价时,主要看结果,即分数的高低。新“课标”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此,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轻过程、重结论,单纯依靠重复操练的“经验性”教法,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减轻学生大量的重复操练产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三、重视释疑解难过程的调控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设疑、质疑、释疑、辩错。设疑,即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学生如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已在积极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积极思维的表现。通过设疑,能培养学生追根究底、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质疑,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释疑,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疑难的问题。辨错,即学生对教师的有意“示错”进行分析、判断,提高防错能力。

四、讲究教与学过程的统一

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学生课堂心理紧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法不科学、学法不得当造成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把教与学的过程很好地统一起来。首先,要着眼于诱导,变学生“苦学”为“乐学”,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要千方百计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正确的学习动机,以及浓厚的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要着重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认识策略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科学得体,就可以促进学生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自学分析、解决新知识和新问题,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做法

第一,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第二,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第三,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改进教学。

第四,对于教材中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如归纳法则(方法)、描述概念(定义)、总结所学内容结构等,应首先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去给出答案,教师则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介绍规范的表述,但不宜要求学生都机械记忆规范的表述。

新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数学教学活动所作的系统策划,是把一般的教学理论应用于数学教学实践的过程,是以学习者的学为出发点,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性,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进行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媒体的应用、教学过程的描述等过程。

第6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41-02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笔者发现初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牢固的,但对相关知识点潜在的内在规律的挖掘还有所欠缺。那么,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挖掘相关知识点潜在的内在规律呢?笔者认为,改变以往死板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撰写教学设计,在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去总结内在规律,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更加透彻。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三角形》这个知识点为例,与同仁们一起探讨。

《全等三角形》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把一个三角形划分成若干个小三角形,使得这些小三角形都是全等三角形?构成这些小三角形的顶点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点?构成这些小三角形的边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线段?学生们一开始一头雾水,不知道从哪方面着手考虑。这时,笔者引导学生:我们不妨先从特殊的情况来讨论,看能不能推及一般,也就是,寻找三角形的顶点,先讨论这些点会不会是三角形各边的二等分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直至n等分点。

(1)若分别取ABC各边的二等分点D、E、F,连线(如图1)。显然,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可以推理证明ABC被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并且全等三角形的个数与三角形的边被等分的数量关系是:4=22;

图1

(2)若分别取ABC各边的三等分点D、E、F、G、H、I,连线(如图2)。显然ABC被分成9个全等的三角形,并且全等三角形的个数与三角形的边被等分的数量关系是:9=32;

图2

(3)若分别取ABC各边的四等分点D、E、F、G、H、I、J、K、L,连线(如图3)。显然ABC被分成16个全等的三角形,并且全等三角形的个数与三角形的边被等分的数量的关系是:16=42;

图3

由(1)~(3)可总结出:把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各边n等分,分别过这些等分的点作各边的平行线,就能把原来的三角形分成n2个全等的三角形。

在教学完这一内容之后,笔者给了大约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讨论,在总结规律时,有的学生说:“看似很普通的问题,竟然也隐含了这样的奥妙与玄机,我觉得很新奇。”有的学生说:“复杂的问题原来可以从简单、特殊的问题开始探讨,然后总结规律。”也有的学生说:“原来复杂的问题可以简单化,可以从特殊推及一般,发现问题背后所隐藏的规律性,数学真是太不可思议、太奇妙了。”

学生能有这样的感悟,我想,这已经达成了教师的起始愿望,激起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感悟和思维,对本人来说是促进和提高,对学生来讲,能在有限的课堂进行更具创造性、开拓性的学习,对拓展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又如,如何把一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是原来面积的几分之几?

有了以上问题学习的基础,学生就懂得了分成以下几种情况讨论:

(1)(如图4)ABC中,作BC边上的中线AD,显然ABD中BD边上的高与ADC中DC边上的高都是ABC中BC边上的高,所以ABD与ADC就构成了等底同高现象,因此ABD的面积与ADC的面积相等,都等于ABC面积的二分之一;

图4

(2)(如图5)ABC中,点D、E是BC上的三等分点,连接AD、AE,显然ABD、ADE与AEC也构成了等底同高的现象,所以ABD、ADE、AEC的面积都相等,都等于ABC面积的三分之一。

图5

(3)与(1)、(2)类似,若取三角形任何一边的n等分点,如ABC中BC边的n等分点,则能把ABC分成n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且每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ABC面积的n分之一。

可见,探索规律既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概括,也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它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力的加强,也有利于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我们再看下面的这一例子: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十九章《全等三角形》中,书本上有这样的一道题:

已知:(如图6),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E、F分别是AB、BC、AC上的点,并且AD=BE=CF。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图6

这一道题,其实是在等边三角形中如何再形成新的等边三角形的问题。由于笔者一直关注数学的规律性,于是就思考到:能不能在这一道题的基础上设计出开放性的问题,并且让问题的出现由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层层深入,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于是,我对这一内容的教学作了以下的设计:

第一步:提问。在一个等边三角形中去构造新的等边三角形,主要有什么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和思考。

有的学生答:在一个等边三角形中去构造新的等边三角形,可以考虑用哪三点来围成等边三角形,也可以考虑用哪三条线段围成等边三角形。

教师进一步给予补充:探索问题可不可以先从特殊的情况出发,看能不能过渡到一般,考查特殊的问题是基础,找出一般的规律是对基础的发展。

第二步:从特殊的点开始。

①(如图7):若取ABC各边的中点D、E、F,连接DE、EF、FD,则通过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可以推理证明DEF是等边三角形。

图7

②(如图8),若取ABC各边的三等分点,连接如图,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可以推理论证DEF是等边三角形。

图8

③(如图9)若取三角形边上的点D、E、F不是特殊的点,但只要满足AD=BE=CF,也能够推理证明:ADF≌BED≌CFE(SAS),进而推出DE=EF=FD,从而证明DEF是等边三角形。

图9

第三步:与学生一起总结概括。在等边三角形的三边上取三个点D、E、F,如果满足条件:AD=BE=CF,这样得到的等边三角形DEF具有一般性,它能代表在三边上取点构造的所有的等边三角形。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并补充道:一般包含了特殊的问题,而特殊寓于一般之中。

如果由一个等边三角形发展到两个等边三角形,我们还能在这两个等边三角形上取适当的点,构造出等边三角形吗?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可能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大多数学生想出如下可能位置关系:小三角形在外、在内、平行、交叉等七八种位置关系。

第7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新课程是一次新的教育变革,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怎样面对数学?我们怎样去看待学生?如何密切关注教师与学生,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与问题?如何有效地推进新课程中的数学教学设计与学习的有效性实践呢?这些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二、实践中的认识与体会

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先进的课程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实践才能真正实现改革的理想。只有充分利用好新教材,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把新型的数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融入课堂教学,学习才是有效的。

三、教学设计原则与优化策略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要让爱充满整个课堂,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数学,用师生之间的爱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用技巧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1.融入课程理念,遵循设计原则

(1)融入课程理念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够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则是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2)遵循设计原则

新教材是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蓝本,但教材不是也不可能成为教案——因为它所面对的是千万个具有不同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学生与教师。

使用教材的人需要加上自己的理解,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机会,灵活地遵循情境性原则、建构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验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有机、有效地进行课堂实践。这一点也正是教学创造性得以体现的基本缘由,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从我要学出发,建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寻找到适合学习的个性化方式,赋予学习新的生命价值。 转贴于

2.新课程理念下的若干设计策略

(1)设计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策略。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可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式——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呈现模式,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知识,体验数学发现和构建的过程,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出发,提出合理化问题,并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问题进行研究。

(2)设计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合作策略。互动式教学就是克服以往教学中师生单向信息传递的不足,让学生围绕某一问题、某一观点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的意识。互动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师生多边互动,充分展示“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新概念、新命题、新定理的学习,要力争让学生通过自主、能动地感知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让学生逐步获得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实践与协作的能力,并形成创新的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的认知活动。

(3)设计情境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策略。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更主动地学习。

(4)设计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策略。开放式数学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的教学系统而言的。它是指把数学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来进行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问题,实现内容的开放化;突破教师单向的传承,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方法的开放化。开放性教学的开放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了一份感悟、体验的机会,同时也多了一份创造的激情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享受学习。

第8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问题分析

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和阐述,而且还会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叙,能够充分的反应和体现教学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种问题。接下来,笔者就对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如下详细的分析。

一、教学案例

1.教学案例的涵义。所谓的教学案例就是指对实际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描述,包括具体的情境、问题、矛盾等。它是一个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过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的一系列事件。

2.教学案例的特点。首先,教学案例与论文相比,在文体和表述上论文是以议论和说理为主的,而案例则是以记录和叙述为主,同时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通过对故事的讲述,以此来阐述和说明一定的道理。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写作思路和方法上,两者的区别也是非常大的。

其次,与教案和教学设计相比,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在课前就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一种反映。前者是在教学活动之前,后者是在教学过程之后,两者在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除此之外,教学案例比较适合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而教学设计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最后,与教学实录相比,虽然这两者比较相似,都是对教学情境进行具体的描述,但是教学实例是有针对的对教学情境进行记录,必须是作者经过反复的思考的结果。

综上所述,教学案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本身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浓缩性和启发性,这也是教学案例被广泛的应用到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3.教学案例的构成要素。根据初中数学的特点,教学案例的设计一般需要包括如下几种基本要素:

首先,在背景上应该把事件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都向读者交代清楚。

其次,要把该案例的主题交代清楚,这也是案例设计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在对案例进行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个案例想要反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再根据这个问题做出一系列的阐述和分析。

再次,在确定主题之后,就要考虑具体的情节,如果说主题是主干,那么情节就是支架,是使主题变得更加丰富的重要因素。例如,把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介绍,或者把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等。

最后,对设计方案进行具体的实施,即应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在对教学思路进行说明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的反应,从而了解到教学案例的结果,这对加深了解整个过程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这次教学案例的设计,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总结。在反思的基础上,对事件进行进一步的揭示和分析。

二、对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进行设计的必要性和意义

1.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师在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一种检验,通过在教学中应用教学案例,教师可以对一些教学问题有一个更加客观、合理的认识,能够对这些不足进行总结,从而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2.推动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发展。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时,一定会与教学理论结合起来。因为只有把教学理论作为最基本的理论支撑,才能计出优秀的教学案例。这对促进教师学习和掌握学习理论也是有很大的帮组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发展。

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的设计策略和方法

根据初中数学新课标的一些要求,在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时应该充分的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只有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案例才能符合新课程的具体标准。

1.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往的传统教学只是侧重对知识的灌输,很少去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因此,在对初中数学案例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已经成为当今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像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的那样,现在很多数学课堂只是把现成的饭拿上桌,而缺少绝提做饭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节时,教师就应该摒弃以往那种向学生灌输的教学方法,而是向学生们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们通过对直角三角形各边的观察和计算,从而得出具体的结论。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且对开发和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3.培养学生数学的抽象思维 。初中数学最终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即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具体的数学问题,并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的能力。一般建议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等形式的教学案例。

4.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外,还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等进行培养。具备以上几种能力也是新时期对初中生最基本的要求,是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的。

结束语:

初中数学作为初中课程中最主要的学科之一,因此,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一个优异的成绩也是很多人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教学案例的涵义、特点和组成要素,以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教学案例的意义和具体策略、方法等,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希望可以为初中数学教学给予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数学卷[C]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编.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教科书数学(必修)第3册(上)[M]

[3]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实施策略[J]

第9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引言

初中数学的教学改革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届的热点话题之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质量的快速提升,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设计方面入手,研讨初中数学教改的相关问题。

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概念阐述

(一)基本内涵阐述。

所谓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更优化的教学效果,通过理论灌输和教学传导等方式,运用科学的逻辑和思维研究数学问题,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建立起一整套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二)外延阐述。

当前所谈论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还有外在的一些定义,它泛指涵盖教学规划、教学过程、教学评估、教学创新等在内的一整套的体系建设工作,期间涉及学生、教师、教育业务主管部门等多方,是一个内在互动机制较为完备的体系。

二、对当前我国初中数学中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思想认识方面和重视程度方面还跟不上。

当前,我国初中数学中教学设计在思想认识方面和重视程度方面还跟不上,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第一,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思维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导致在教学设计方面长期不投入主要精力;第二,各个学校的文化课整体压力较大,初中数学教学的转变空间不大,很多一线授课教师也没有太多精力去深入研讨教学改革;第三,由于流程分工和职能划分等因素限制,导致工作推进方面难度依然存在。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比较单一。

当前,我国初中数学中教学设计中所涉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比较单一,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外,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技巧不多,传统的教学工具也缺乏更多的技能要素,对教学的制约性也比较突出。从笔者不完全的调研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重点学校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还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整体层次不高且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三)缺少相应的考评机制和体系。

我国初中数学中教学设计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软性区域”,缺少可以量化的指标评估和科学配套的考评体系,从而造成了初中数学整体革新力度不够的问题。长期以来的教学改革,在初中数学领域中推广的并不到位,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面整体缺少外部监督和推动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未来初中数学中教学设计的步骤推进及规划

(一)教学设计方案撰写需严谨细致。

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方案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短板,随着对数学教师技能整体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方案也逐步开始要逐步提高要求。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方案的制定要符合国家的标准化要求。一定要从政策角度入手分析,在方案设计之初就依照标准化的模块推进;第二,方案的制定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要使得方案的实际运行符合当地学生的实际需求,也要满足教育水平和层次的根本需求;第三,方案的撰写要经过认真的研讨和修订。应当通过集中座谈或者专家指导等方式,对初级方案进行反复认真的修订,对不理想的地方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二)教学设计考评体系建设应完备。

考虑到上下协调、统筹兼顾的原则,初中数学的考评体系建设应完备到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及依据分析方面。首先,应当按课程标准确定具体的三维目标,然后明晰教学目标,最后应注意阐明目标确定的依据(如课程设计理念、课程标准、学生分析、内容分析等);第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方面。首先,所涉及到的重点、难点内容要做到具体明确,其次,对确立的依据要做到分析合理、科学,阐述环节要做到清晰(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学情分析等);第三,学生和教材内容评估方面。首先,要对学生整体学习状态进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要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本教材(必修或选修教材)和整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四,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师生活动、时间分配等设计意图)方面。首先,教学过程描述简明扼要,清晰明了(如采用流程图的形式,简答扼要、更直观);其次,教学过程设计的内容完整,至少应有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活动的设计、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及设计意图;最后,教学过程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设计要求。

(三)积极借鉴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

积极借鉴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是未来我国初中数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学模式的好坏直接关乎着教学改革的方向性问题,也直接关乎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我国很多教育发达地区和城市都在不停摸索新的教学模式,比如说: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就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最大,营造了很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研发了360度高效氛围的课堂教学方法,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的教学体系也发挥了正向的作用;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教学模式,从细致处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学习意识,大力推动了课堂授课的效果。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一直都是授课教师最为关注的地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手段也开始丰富起来。除了运用较为先进的教具外,教学的技巧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授课过程中,如何科学的提问,是本章节所要重点论述的内容。这里,笔者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了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第一,按需设问(摸底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提问、复习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评价提问)。一定要结合学生主体的内在诉求,设计提问的环节,把握提问的内在关联性等问题;第二,把握时机:学生对新知识不能知识迁移时,要能够做到衔接处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要能做到及时掌控,遇到讲解知识的重点、难点时,要注意节奏和方式的调控,探寻知识之间的联系时,要注意深入浅出的引导工作;第三,要多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开放式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群体把握问题的结构要素,能有效促进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结束语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对教学至关重要,而且对教师自我提升、自我锤炼也意义深远。

随着我国教改整体不断深入,通过用心、用力、用情,我国未来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一定能够迎来崭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黄岳俊.梁好翠.农村中学生解答传统数学应用题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基于“基础”和“创新”等因素的考察[J].数学教育学报.2012年05期.

[2]许荣华.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数学之友.2012年02期.

[3]陈宏香.初中数学以生为本的教学思考[J].数学之友.201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