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范文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第1篇: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范文

“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最基本的一项图形面积教学内容,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以后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作为教师实施具体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有利于教师根据班级特点,更合理的制定出教学设计,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要利用教材教学方法,对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教材教法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放性导入

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适当的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鼓励性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正方形、长方形面积计算知识,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知识内容的认识。

二、自主性学习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的时间,教师做正确的引导、点拨,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三、有效性互动

课堂互动是现代小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极为有效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互动学习,对平行四边形模型进行反复演示,让学生找问题、想方法、计算面积。

四、强化性练习

第2篇: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思想方法 理念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多,常用的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有:抽象、归纳、演绎、模型化、分类、化归、对应、数形结合、极限等等。下面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谈谈这些思想方法在教材中的体现。

一、抽象的思想方法

抽象的思想方法是指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内部联系和规律,从而达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方法。“人类通过数学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建立了数学学科及其众多的分支。”学生认识自然数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感悟抽象思想的过程。1、2、3等较小的自然数是建立在对于真实事物的直接抽象之上的,而那些较大的自然数,因为已经超出了小学生的经验范围,则不是直接抽象的结果,学生只有从较小数的概念中抽象出数概念“序”的特性――一个自然数加1就可以得到下一个比它大1的数,才可能构建较大的数的概念。例如,小学一年级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成四个连贯的环节:在现实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指导学生读数、写数。在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中,抽象出数的意义及有关数的顺序的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接触抽象的思想。

二、归纳的思想方法

归纳是指通过研究一些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思维方式。它包括完全归纳与不完全归纳,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运算定律、基本性质、法则等基本是运用不完全归纳得出的。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三、演绎的思想方法

演绎与归纳相反,是一种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进行推理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只要原理正确,运用演绎法就一定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小学数学教材通常是在得出运算定律、基本性质、法则、公式后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计算或解决问题。例如:在通过抽象、归纳、概况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要求学生比较和的大小,学生利用已经得出的科学前提“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较大”进行推理,将和进行通分,从而推理出

四、模型化的思想方法

模型思想是指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原型出发,运用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将生活中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模型的一种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中通常表现为“建模”和“用模”两个方面。“建模”就是把生活原型提炼为数学模型的过程。“用模”就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五、分类的思想方法

分类是指根据研究对象的某些共同性和差异性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种类的思想方法。将研究对象进行合理分类必须遵循分类标准的科学性原则和每次分类标准的唯一性原则,方能保证分类结果的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同时,让学生对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有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建构。分类的思想是“由抽象的思想派生出的。”它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广泛的应用,小学数学教材中也多有渗透。

六、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思想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是对问题直接求解,而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归结为在已有知识的范围内可解决的问题。其基本形式有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未知为已知、化一般为特殊、化抽象为具体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一些数量关系复杂、隐蔽而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先转化,使生疏复杂的问题熟悉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七、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和基本内容,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数形结合思想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将数量关系与几何图形有机结合,使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思想方法。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以形助数、以数解形,在数和形之间架起一座连接的桥梁,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的思路开阔,使所要解决的问题化隐为显,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第3篇: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范文

针对高职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从分发任务学生调研,深入理解教材;教师讲解教法,观看优秀教学视频;师生角色互换,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师生课堂探讨,提升学生课堂管理的能力以及请优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介绍经验五个方面入手,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以让教师更好的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同时学生能够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培养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

高职学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教学模式;角色互换;课堂管理

高职学院中,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属于师范生。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越来越普遍。中小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知识与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很多地方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到中考中。那么学校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专业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也有很高的要求。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该门课程还是非常的重要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方法,培养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作为该门课程的教师,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教学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分发任务学生调研,深入理解教材

首先让学生分成小组。班里的学生可以四人一组,也可以自由组合,教师分发具体任务。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调研:查找资料法和实地调研法。利用查找资料法,可以去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可以查找到最近几年各个省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对这些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特点,知识结构,知识范围等。利用实地调研法,通过走访的方式、电话咨询的方式以及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当地的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实地考察这些学校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包括学校的师资教学情况,硬件与软件设施情况,学校的重视程度,使用的教材情况,以及教师的上课情况,开设的学时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知识的掌握情况等,通过以上两种方式调研,学生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了更加准确的了解。为今后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自主探究、调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的协作能力。

二、教师讲解教法,观看优秀教学视频

既然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程,那么学生进行教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教师可以先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对于教学方法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比如教学方法的概念、分类和特征;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演示法和实验法、练习法、范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师同时要讲解在教学中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的因素,如: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课型;教学时间等。选择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规律和实际情况,应该产生实实在在的良好效果。教师还要讲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如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边讲边练式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自主式学习模式,合作式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课程整合式教学模式等。在讲解教法的过程中,可以尽量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讲解,以便学生能够对各种教学方法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其次,教师可以播放优秀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认真观摩,并讨论分析,找出教学视频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在何种情境下,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教法。让学生体会各种教法在具体的教学案例、教学活动、教学情境中的优缺点。以便对本课程后续教学过程中学生亲自的角色扮演教学活动提供帮助。

三、师生角色互换,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

当学生认真学习了教法以后,就可以自己来亲自体验教学过程。达到学以致用,体会各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实际的教学技能。对于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说课与讲课两种教学活动方式进行。根据学生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让每一个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节课,进行说课与讲课的训练。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会先布置任务要求: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说课。学生课下查找资料,课堂上积极研究探讨,把每个人对于说课的认识,如说课的概念,说课的意义,说课的特点,说课的功能,说课的类型,说课的原则,说课的要求,说课的内容、说课的环节以及如何说课,如何进行说课的评价等,认真进行交流探讨。之后,教师会综合同学们讨论的内容。具体的讲解说课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撰写说课稿,并强调说课与上课的异同点。学生根据对说课的认识与理解,课下研究教材,准备资料,设计说课稿,完成说课任务。同时要求说课要达到脱稿,并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说课训练中,师生要共同评价说课者表现的优缺点,并要求修改完善,达到更好的说课效果。通过说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于该节课如何合理设计,如何完成,已经非常清晰明了。在此基础上,还要完成讲课的任务。首先要进行讲课的准备工作如备课,设计教学设计方案。然后师生之间角色进行互换,学生扮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老师和其他同学扮演中小学生。当学生讲课时,会安排一名同学进行录像。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回答该学生所提问的问题,配合他的讲课。并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该同学的授课方式,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何进行课堂的导入,如何进行提问,如何进行知识点的讲授,如何进行课堂小结等等。当该同学讲完该节课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的教学评价,对该学生的教学风格,教学特点,教学方法,作出评价,指出优缺点。学习优点,并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家共同借鉴。当大家评价完后,播放该学生的教学视频,让该同学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特点,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按照学号,同学们依次完成讲课的教学任务。通过这种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站在讲台上,扮演教师的角色,认真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感觉,能够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与创新能力。

四、师生课堂探讨,提升学生课堂管理的能力

上课是门科学,同时也是门艺术,当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永远不知道你的课堂会出现什么样的突况。作为老师,不但要具有好的教学能力,同时应该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的能力。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同样也必须具备应对突况,管理好课堂的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好的课堂。那么教师如何在上课过程中创设一个好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是好的课堂。好的课堂一定是最有利于班级中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状态。这种良好的有利于班级成员发展的状态,表现为班级成员在课堂上的积极态度。如果班级成员都能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态度,课堂管理就达到了最佳状态。老师也就具备了良好的课堂管理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教师利用已有的教学经验以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通过进行课堂探讨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进行案例探讨,让学生掌握应对课堂各种问题的能力,能够对课堂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行为进行分析,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动机了解学生的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从而掌握课堂管理的能力,能够激发出课堂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要了解课堂成员的个性以及整个班级课堂的独特的风格。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课堂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如果你作为教师,该如何进行处理,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看法,畅所欲言。以培养学生管理信息技术课堂的能力,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五、请优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介绍经验

可以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请当地的优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传授教学经验。或者带领同学们到中小学实地参观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情况。通过教师的亲自讲授和课堂上亲自的观察学习,来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实际上课情况,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态度,教师具体上课的教学流程,课堂中各种问题的处理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自学能力、操作能力、编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教师是否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如何进行作业的布置,教学的评价与考核等。通过观察学习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和他们的交流。让同学们获得了宝贵的知识与经验。这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对于学生今后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在心理上奠定了基础。

总之,通过以上对高职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可以让教师更好的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更深入的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方法,培养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的能力。实现培养优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目标。

作者:孙燕 单位: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开发;生活活水;知识生长点;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22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143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就是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在以往视教材为经典与权威,教学时不敢趣雷池半步,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新课改明确提出了要树立“用教材教”“带着学生走进教材”的教材观。新课改下的数学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全部,而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实现生本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只有对数学教材进行科学的二次开发,才能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让教学更具数学味,更有儿童味,更加生动活泼,富有生命的活力,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究,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材的二次开发浅谈如下几点见解。

一、引入生活这股活水

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现行数学教材非常重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引入了大量丰富的生活素材,但教材毕竟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与滞后性,并不能完全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生活的活水,让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同步,与时代接轨,这正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重要方面。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盲目照搬教材,将教材上的知识点原封不动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将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寻找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素材,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与生活事物来引入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带给学生以真实感与亲切感。这样不仅可以在无形中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如在学习“循环小数”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生活,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与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直观地演示路口的红绿灯,轮流播放春夏秋冬的图片,直观展现学生的课程安排表。这样就可以将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点寓于直观而熟悉的生活场景之中,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缩短学生与学科的距离,引发学生的认同感,激起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下透过丰富的生活表象,从平凡而简单的生活现象之中得出循环这一本质属性。这样的教学活动基于教材,同时又超越教材,将教材引向丰富而宽广的生活空间,这样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更能体现学生在整个数学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更能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主动探究。

二、寻找知识的生长点

教材受篇幅所限制,只是将知识定格在某一个环节,而并不能将知识产生形成的全过程都直观而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自然不利于学生对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为此我们要将知识形成与产生的全过程暴露在学生面前,从知识的生长点入手,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本质的理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开发,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全过程。如“统计”这一部分内容,教材直接给出了带有“项目”与“只数”的统计表,而并没有涉及分类的过程,这正是学习此部分知识点的关键所在。如果只是机械地照搬教材,将统计表当成填空题来完成,学生是完成这道题,但对于统计这一知识点并没有深刻的理解。为此我们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要从知识的生长点入手,这样才能避免知识断层,才能让学生深入统计的本质真正的理解。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收集数据、分析信息来自主地制订分类标准,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分。让学生理解与完成项目。第二步,让学生思考每次填写动物的数量都要带上单位,如何才能最简便。让学生理解与完成只数。第三步,那么如何才能更快地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呢?让学生理解与完成合计。这样学生就不会是被牵着鼻子走,而是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统计表中各栏的真正意义,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统计这一抽象的知识点,运用起来也自然会更加灵活。

三、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来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而这些并不是直接附属于教材,而是无形地渗透于教学之中。这也正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重要方面。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知识形成过程中所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悟自生。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在教学结束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来向学生直观而动态地展现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再到圆的形成过程,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圆是n边形演变形成的曲线图形,是一个由无数个点所围成的封闭图形”,将极限这一抽象深奥的数学思想渗透于直观而形象的画面之中,这样更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的精髓,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数学探究活动的开展。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这条明线的教学,更要重视数学思想渗透这明暗线的渗透,这样才能不会让学生只学教材知识,而是能够深入数学知识本质,能够学到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会数学。

总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理念。为此在教学中切莫机械照搬教材,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这样才能让数学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实现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在探究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丽.小学数学教师教材“二次开发”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2012.

第5篇: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范文

关键词:用教材教;二次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55-1

教材作为课程的载体,承载着编者的课程理念。它以简练的语言、典型的画面将数学教育理念蕴含其中。受空间的限制,教材呈现更多的是知识的结构、思维的结果,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被压缩,数学思想、方法难以体现。同时相对稳定的、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与相对不稳定的教育情、情境以及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作为课程执行者的教师就必须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要善于根据本班、本课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科学解压文本内容

1.例题呈现层次化。受篇幅等因素的限制,教材例题的呈现只能定格在思维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而知识点的生长点、形成过程以及与其他知识的连接点就要靠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挖掘,将其生动的演绎出来。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统计》一课中,例题的主题图下面直接呈现了填好“项目”“只数”的半成品统计表。这其中“分类”这一重要过程就被压缩了。而“分类”是学生整理信息最重要的环节,如果只把例题作为填空题来完成,那它的价值就丧失大半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为例题统计表呈现顺序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设计:1.先让学生根据主题图自己收集数据,尝试用不同标准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完成统计表中“项目”一栏;2.让学生说说每个项目的动物只数,问:写只数时每次都要写单位名称很麻烦怎么办?引导学生完成统计表中“只数”一栏;3.问:如果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参加运动会怎么办?引导完成统计表中“合计”一栏。“过程比方法更重要”。这样三个层次下来,学生亲历了统计表的形成过程,对于数据的分类、表中每一栏的意义一清二楚。

2.材料排列逻辑化。教材中学习材料的呈现整体上都遵循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思维特点,注重向学生提供鲜活、丰富的学习材料,在材料的收集、整理、比较中探究隐藏其中的数学规律。但有些材料的呈现和排列缺乏逻辑性,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学生的探究过程遭遇了障碍。例如,在《梯形面积》一课的同课异构的教学对比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观察例题表格数据,探究梯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系时意外地出现了困难,后来我们在第二节课上重新设计了例题的表格,让学生观察,原先的困难迎刃而解。

3.学习深度适切化。教材是面对较大区域内学生的,是相对稳定的。而不同区域、不同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以及认知经验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针对本班的学生实际,贴近他们的认知需求,达到课堂效益最大化?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恰当的处理。

二、活动再造“数学味”情境

苏教版教材秉承“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注重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情境的运用在发挥“激趣”这一功能的同时,还可以适当增加探究元素,使情境更具“数学味”。以下是笔者的一次尝试。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

原教材情境:从学生熟知的教室生活环境切入,通过观察、触摸黑板、课本、桌面等感受面积,但对于“平面”这一概念并未涉及。

改造后的情境为一个现场的数学活动:课前准备一个土豆,先让孩子们摸一摸土豆的表面说出感受(凹凸不平的、弯曲的面)。然后把土豆切开,让学生再摸一摸切开的面,并说说与之前摸的土豆的表面有什么不同(切开的面是平的,平面)。

“切土豆”这一活动通过体验感知物体的表面与剖开的切面的异同,再转向研究平面,生动直观地再现了“平面”这一概念的起源,让学生在亲历还原知识场景的过程中得以吸收诸多信息。这里体验活动的设计其实是对“平面”这一概念的深度挖掘,使学习情境充满浓郁的“数学味”。

三、显性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材中蕴含的是隐而不彰的,又常常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地运用、开发学习材料,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应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下面是笔者看到的一位老师在《圆的认识》一课中安排的精彩一幕。

新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安排的最后一个环节: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圆。几何画板动画演示,部分截图如下:

动画演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n边形――圆”的过程,向学生渗透了“圆是n边形演变形成的曲线图形”、“圆是由无数个点围成的封闭图形”等这一数学极限思想。“极限”这一抽象的思想以具象的方式生动地演绎出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变幻莫测的、奇特的数学之美。

第6篇: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范文

    1 现状

    调查发现,我们通常小学美术课程的实现很困难,尤其是实践课,更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良好的实践。这些问题主要有:

    (1)美术课替换成其他课程。当下一些小学,很多美术课教材直接变成看电影课和外出写生课,有些甚至是直接换成了体育课或者学校认为重要的语数外课程,直接忽视了美术课程的教育。并且据调查,在重庆的某些小学,越到高年级,本应更重视美育,却因为要升学要毕业直接放弃了美术课的开设,就算有开设也直接毫不犹豫地换成中考课程。

    (2)课程安排时间不当。去一些学校听课的时候,是我注意到了一个很严重的情况,美术课一般安排在第三节或者第四节课,学生们基本在上课的时候已经开始有些困乏,所以课堂上老师讲得很精彩,学生们基本都是随意性的听,有的已经在打瞌睡,安排在第四节的美术课学生很多也会饿,一般都听不进去。

    (3)学生态度不同氛围不佳。美术课很大程度上存在一个兴趣问题,喜欢美术课学生的上课认真态度积极,不喜欢美术课的学生态度懒散不喜听课。前段时间去八中听课,老师讲课讲得很精彩,语言生动有趣,配合的flash也做得很完美,互动也周到完善。但是通常老师在提问的时候举手反复都是那么几个学生,所以会形成一个仿佛这节课就是那几个同学在上老师的课一样,氛围不好,不能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

    2 实践课实施困难的原因

    当然,实践课实施困难或不能实施不能说是哪一个单方面的原因。我总结了四个方面:(1)学校方面。因为家长普遍认为美术课对前途没有什么作用,(这已经发展成一个社会性的思想)所以学校的重视不够,学校开的美术课每周会很少,并且时常被其他课程替换,也很少会给予学生们美术作品展览的机会,当然也很少给同学们走出校园欣赏美术大展或出去博物馆了解美学历史的机会。(2)教师方面。由于美术课的上课极其考验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时常因为一个老师对于本课程没有任何创新意识而导致学生对美术学习没有兴趣,作品无法得到认同感,没有心理的满足感,无法获得成就感,学生也就没有积极性,老师和学生无法交流共处,并且面对学生的“无响应”会使得课程一点都不能进行下去。(3)资源方面。材料、工具、资源的不齐全(这个会结合考虑一些地域差异和学校等级差异,个案太多比较复杂,必须由学校本身和老师来解决此种问题,这里就暂时不谈这个问题)。(4)教材本身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材本身对于实践课的讲解和演示做得不够,编写不够精确,既让授课的老师挑战难度大,不知道何从下手,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3 实践课难以实施导致的结果

    3.1 不利于陶冶情操

    人的行为、行动是受自身思想感情支配,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与人的心灵是相同的,所以“美育”不做好,情操就难以陶冶,这也是我们时常看到一个人气质不好、谈吐不雅、思想偏激生活没有情趣等情况的重要因素。

    3.2 不利于增强思维能力

    要提高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必须更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因为一般说来,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但是并非绝对,还要有合理的心里结构才可以把知识道德转化成为智慧。就如同日常生活中“读书读再多但是不会运用”是一个道理,这样会变成书呆子,这就和平常缺乏美育有关,也就是和形象思维能力、缺乏联系与想象力有关。

    3.3 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们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意识,我们正面临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相未来,注意知识结构的综合化,才能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4 实践课有效实施的方法

    那么,怎么样去设计教材以及联合现实去实施才能成功地完成这节课所要求的内容和想要达到的目的呢?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地把上面所提到的不能实施的原因都一一解决了,那么,综合了一些我调查的国外的教学实例,笔者就结合第13课来分析一下实践课有效实施的方法。

    4.1 讲授方法

    第一部分:美包鉴赏。列出一些不同款式的包袋图片,图例要选得比较个性的,不要选得太大众化,但是大众化基本款经典款都要有,并且可以加上名族风或者本土设计师的作品或者一些独立设计人的手作设计,这样才能稍微全面地了解并且激发兴趣。第二部分:设计包袋的意义。可以写“包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东西,设计一款实用美观的手袋,不仅可以自己使用,而且经济实惠、美观又适合自己。并且自己设计出来的东西必定和别人不一样,你,就是独特的你。我们在制作中可以使用旧物来加以创造和发挥,给予旧物新生命,养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第三部分:选材指导。要列出可以使用的材料,如:牛皮、马毛、猪皮、棉布、帆布、麻布、软塑料、等。并且逐一讲解这些布料的特性和做好之后的成品图鉴。第四部分:打版指导。在这个部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导,因为能不能打好版关乎最后的成品是否能够成功。首先,我们先列出一些大牌设计师的包袋设计手稿或者手工包袋狂热者的创意手稿给学生做一个目标性地参考。继而,我们列举一些学生的设计草图给予一些激励。

    4.2 示范操作

    第五部分:详细制作指导。在这里需要详细讲下比如如何穿针、串珠、逢片、定铆钉、上螺丝、上拉链、定暗扣、修虚边等一系列技巧性问题,这里给一些手工不熟悉老师又指导不过来的学生看。

    4.3 课程总结

    第六部分:课程结课目标。这个根据每个学校的个体情况而定,我这里说说最理想化的几种方案。1)拍照形式:就是学生在做好后给作品拍照并且背上这个包进行拍照。予以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考到最后要拍照,于是会用心去做并且想要保持其完整性,并且由于想得到好的效果顺便锻炼了拍照技巧。2)展览形式:在课程结束之后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包袋和制作版图放入展厅进行开放式的展览。在这个过程里面学生会因为最后要展示给更多人看而产生更多浓厚的兴趣,因为人都需要认同感,而小学生由于在成长阶段更是需要给予肯定和自信心的建立,所以他们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创意来表扬与鼓励。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学会如何布置展览这种平衡大局的技能,也能够在和同学布展的相互学习帮助中知道合作的重要性,这都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培养。3)走秀形式:这个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但结果比较成功,若学校比较重视,也是对学生来说相当有成效的一种形式。我们让学生做完之后寻找模特或者自己做模特来实现这场秀,于是学生会在把自己做的包袋同服装、妆容、发饰相结合。更甚者能够与舞台布景相结合。

    这个过程中不但是完成了本课程的包袋设计,甚至包括了色彩搭配、服装的搭配选择、电脑创意满意色彩、纸浮雕的制作(可用于舞台布景)等前面课程的内容都能够一一得以实现。这样,可能你们觉得上不完、时间不够的内容,就能够直接在这一课就综合上完了。这种实现形式,做到了一箭双雕。

    参考文献:

    [1]顾黄初.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J].皖西学院学报,1994(02).

第7篇: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传统;新课改;变革

针对现阶段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所发生的相关变革活动,小学阶段所实施的教育教学相关活动,改变了以往只对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教学相关活动重视的问题,在进行了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相关活动的改革之后,小学阶段数学教育教学相关活动所应当达到的目标变成了对小学的智力进行开发以及对小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综合素质进行一定程度的提高。

一、小学阶段针对应用题进行的数学教学相关活动所应当达到的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之中,所针对的对象是应用题的教学相关活动占据的比例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针对应用题进行的教学相关活动能够提升小学生数学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的理解程度,使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并且在对应用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并且在小学生将数学方面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新课标改革普及的程度越来越高,小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综合素质所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小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数学教材里面所学习到的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相关工作的教师应当在针对对象是应用题的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小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使小学阶段关于数学应用题进行的相关教学活动能够在小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发挥出一定的作用。

二、小学阶段所针对的对象是应用题的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应当进行的改革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将应用题教学相关活动所应当达到的教学目标制定为解决小学生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但是与应用题相关的教学活动在进行的过程之中往往难以发挥出其本身所具有的作用。根据有关部门问卷调查所得到的结果,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一般情况下都认为应用题的难度比较大,并且单一程度和枯燥程度都相对来说比较高。所以小学生在学习应用题的过程中厌学情绪就比较容易产生,小学生本身所具有的主动性在学习应用题的过程中难以体现出来。小学数学教师在对以往数学应用题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的时候,首先应当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应用题题型所具有的陈旧性相对来说比较强。因为小学数学教学材料本身所具有的陈旧性,从事数学教学相关工作的教师对应用题进行的更新相关工作所具有的及时性不强,应用题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应用题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存在一定的脱离性,实际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在解题的过程中发挥不出作用,应用题教学相关工作的作用自然也就体现不出来。在小学生形成对数学这个学科的具体认知的过程中,一定要和学生实际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使小学生在学习应用题的过程中能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兴趣。

三、小学应用题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所应当使用到的教学方法

在针对的对象为应用题的相关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应当逐步的对小学生审核题目的能力进行培养,只有能够对应用题有较深层次的理解,才能够找到适当的方法对应用题进行解答,找出应用题中存在与表层之中的明显条件,并且经过推算找出应用题之中的隐藏条件,将这两个方面的条件进行一定程度的相互融合,明确二个层面的条件之间所具有的相互关系。小学生在对应用题的题干进行阅读的时候,为了防止以偏概全,应当使用铅笔对在应用题题干之中找到的条件进行勾画,将已经在应用题题干之中找寻出来的条件做出一定的标记。这样就不会在阅读应用题题干的过程中丢失已经寻找到的条件了。但是因为每一个在小学之中进行学习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有些小学生阅读题干的时候不够仔细,难以找寻出应用题中所具有的已知条件。针对上文中所叙述的问题,存在阅读题干不仔细问题的小学生可以采用多变读题的方法来降低漏掉已知条件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刘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及微型实验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3.

[2] 李秀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智慧生成的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第8篇: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范文

关键字:经济数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F224

经济数学是教育部指定的经济类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它所提供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论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重要工具,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面临愈来愈大的缩减课时的压力,而后续专业课对经济数学的要求又越来越高。因此,保证经济数学教学质量,对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1]。怎样利用较少的课时来获得更好的教学质量是我们广大经济数学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以下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并促进教学质量。

1 要重视绪论课的教学

经济数学教学中绪论课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它说明本课程在整个大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效果都有着重大影响。其次,绪论课涵盖了经济数学的内容和体系。概括介绍了本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工具,并将主要内容用一条线穿起来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每章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用一个实例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当学习结束时这一个问题也得以解决。

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无论内容还是在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尤其是成人高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年龄较大,基础较差,而且是在职学习,学习时间很难保证,学习这门课程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而经济数学又是学生们最先接触的课程之一,因此上好绪论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2 重视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由于专业趋向专门化,对数学的需求必然不同,对于电大学生更应针对不同专业,给出适应专业需要的数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与相关课程相配合,处理好“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调整教学时数,编选与专业联系紧密的例题和习题,以满足后续课程教学的要求,充分满足学生的专业需要,使数学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教学中要利用事物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归纳、类比,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经济数学中的许多重要概念都是从大量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共性的数学本质,都有着深刻的几何、物理或工程背景。教学时应从周边发生或涉及到一些学科边沿的饶有兴趣且富有探索意义的典型问题出发,自然地引出数学概念和方法。比如导数,其概念实质就是一个相对变换率的极限问题,是个很抽象的问题,但如果在讲述过程中将其和速度问题、切线问题等结合起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2]。而且由于知道了它们的实际背景,在处理相关实际问题时也会较为容易。

3 要做到精讲多练、勤练

在课堂上要坚持“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原则。要做到精讲多练、勤练。讲课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对于重点、难点的地方要不厌其烦,运用各种方法反复解释,使学生理解其精髓;对于次要、简单的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让学生课下自学。

课堂上只有精讲,才能给学生留出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练习。而练习则又是学好经济数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而言,听课只是从老师那里接受到了知识,若不经过消化吸收就水远不是自己的东西。而练习的过程就是消化吸收的过程。有效的解题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还能通过对各类问题的分析研究及寻求解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条理和创造力。所谓的“听数学不如读数学,读数学不如做数学”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会发现问题,才能真正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4 要重视习题课

习题课是经济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运用和深化。通过习题课可逐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1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经济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定理和规则,这些都是抽象与概括的结果。习题课上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更要向他们传授这种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内容中抽象概括,找出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建立定积分概念时通过对两个具体问题――曲边梯形的面积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的计算,可以看到前者是几何量,而后者是物理量。实际意义并不相同,但它们的数学思想和计算方法是相同的,排除其具体内容,抽出其本质特征,即单从数量关系看都具有一种相同结构的特定和的极限形式,从而抽象概括出定积分的普遍性定义。分析与综合是数学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分析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到“已知”的过程。而综合则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到“未知”的过程。两者对立统一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所以在讲解一些证明或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两者一定要结合着用,先用分析法来探求解题的途径,再用综合法加以叙述。比如在证明一些中值定理的命题时,我们常用的“构造辅助函数法”就是利用这种思路找辅助函数证明结论。

4.2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易、从多方面思索答案的思维方式。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式解决问题。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应体现在:①在问题求解前要尽可能多提出设想,多种解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他们从多方面探求原因,抓住问题关键,找出最好解答方法。②在求解问题过程中重点放在对题目的分析上。把教师精讲和学生的多练结合起来,选择有代表性的范例,从多方面分析题目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3]。教学中适时地采用这种发散式教学,能使学生逐渐变得敢于联想,敢于突破条条框框去标新立异。

4.3 要把多种教学法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高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而不是获取知识、能得高分的机器人。好的教学方法应是强调学生主动学习。①发现式教学:发现法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素质大有裨益。不妨引导学生在做各种类型的练习时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总结规律。这样学生对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印象深,而且计算中出错率较低。②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

4.4 温故知新

在习题课上对新旧知识要联系着讲,不仅仅要讲这一单元的知识,也要注重对以前单元知识的复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知识可能会遗忘,若在讲题的过程中,把以前单元的知识也捎带着复习一下,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记忆效果,还会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

5 采用内容向导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经济数学教学中,许多老师通常都强调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前预习的环节。学生仅上课前稍作预习甚至不预习,并且这种预习是在缺乏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没有针对性、重难点。我将“满堂灌”的“传授式”改为 “自学、讨论、讲评、小结”四段式自学指导法教学,这种方法首先在学生预习阶段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即老师在讲授下一部分内容前以提纲形式给出其中的要点和注意点,并在下次授课时进行课堂提问;在面授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而不需再花费大量时间从头至尾讲所有内容;在教师答疑解惑和讲评中采用分层次教学法;最后师生共同小结一堂课的内容。这种方式教学既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学习热情,同时也节省许多宝贵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式适合于那些内容稍易并且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强的情况。实践表明这种自学指导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4]。

6优化教学手段

理论教学采用传统的板书式教学,直观、学生注意力不易分散,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共鸣效果好。对比较难懂的概念和定理、例题、典型例题分析及所讲主题的典型应用范例通过做数学实验或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又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抽象与具体、逻辑与直观是数学教学中永恒的矛盾。太简单的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有说服力的例子又因计算量大而不能讲,于是理性与感性脱节,学生理解不透彻,也不会应用。借助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和图像功能正好弥补这种缺陷。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

结论

本文基于经济数学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提高教学质量。所阐述内容可以用来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海英,提高电大《经济数学基础》课程及格率的对策[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

2. 胡宗义,略论经济数学教学内容与方法之改革[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10

第9篇: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范文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小学;数学教材;实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99-01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国内外的教材研究中应用的相当广泛。由于现在我国的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教科书缺乏特色,内容也比较单一。所以急需应用内容分析法,通过不同的角度对现在国内的教科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教材内容缺乏吸引力,文字陈旧、死板,所以更应该及时进行更改。通过内容分析法让教材变得多样化,以此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这对于整个教育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教育研究并没有把这些问题作为重点,所以更应该加强在教材多样化方面的研究。

一、内容分析法的定义与发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可以对信息进行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起源于20世纪新闻传播学,由美国学者贝雷尔森确立了内容分析法在传播学的地位。内容分析法的主要包含了解读式内容分析法、实验式内容分析法以及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法。近年来,内容分析法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在许多领域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例如: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以及市场媒体的研究等。另外,内容分析法在教科书领域的研究也十分突出。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客观的量化描述,将内容分析法系统、量化以及客观的特点全部发挥到教科书内容的研究上,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特色加以分析和研究,可以为以后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特色的方法

小学教材编写的特点主要从教材的内容、价值取向以及编写风格这几个方面来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教材使用的人群或者使用地区的不同,来选取适合当地学生学习的题材进行内容的编写。另一种就是由于编写者自己的自身学习的数学内容不同或者对数学内容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在编写数学教科书时根据自己的见解或者风格进行编写。第一种方式通常比较容易看出,这种教材具有明显的特点。第二种编写风格不太容易发现,这需要对编写者所编写的数目进行仔细的研究,才能找到编写者统一的编写风格。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教材的文本、图像等具有明确性传播的内容进行量化并且以内容分析法系统、量化以及客观的特点对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文字、图像以及题目进行编码,从而分析出教材的编写风格,编写人数等其他的具体问题。

三、内容分析法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特色的具体内容

1、随机选取样本

为了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特色,随机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抽查作为研究的对象。例如,只选取某一个季度的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找出数学教科书中的特色内容并加以分析。

2、将研究的数据与实际情况进行对应

(1)小学数学教材多以习题为主。在案例的具体分析过程中,发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主要以单元为主,依据学生在课堂上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来进行适当的习题练习。但是,在这些特色教材中研究发现教材习题的数量过多,远远超过了数学教材的例题以及课堂实践题目,这对小学学生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数学对于很对学生来说都是一门比较乏味的学科,小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年龄,在课本的编写中要注意引用一些比较生动的例子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课本也产生一种热爱的心理,这更有助于小学学生对数学的学习。

(2)特色教材在不同学段分布不同。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发现特色教材中,一些学段的特色题材都十分的一致。并且某一些名词出现的频率也十分的高,表现特点和内容也很相似。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每个学习阶段对于学习的内容,特点以及思维分析能力的要求也不相同。

四、内容分析法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优点

内容分析法研究一些内容时经常以一些较大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而教科书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确实符合内容分析法研究的特点。另外就是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特点所使用的成本相对比较低,节约金钱,节约时间并且容易查找。最后,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特点不会对教科书的内容存在影响,还有利于研究教科书的发展趋势。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现在我国的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教科书缺乏特色,内容也比较单一,所以运用内容分析法考察小学数学教材的特色让教材变得多样化,以此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这对整个教科书的编写都是一项重大突破。内容分析法跳出了以前的旧方法的局限,不就促进了教科书的发展更加丰富了教科书的研究,提高了教科书的整体发展水平。运用内容分析法积极鼓励一些在内容上勇于创新的教科书的发展,以此来保证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整体发展水平以及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