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石油特色 实践育人 对策与建议

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国际上争夺石油资源的竞争,实质上已表现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科技人才的竞争。但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石油教育未能发挥出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与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石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如:培养目标模糊,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在教学模式上,偏重理论课教学,忽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对有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法,缺乏尝试与创新,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条件建设上,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少,实践教学基地利用率低。显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影响了石油石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对传统的石油石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强化实践育人。开展有效的实践育人活动是石油高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走出传统精英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误区,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走出石油高校特色办学之路的必然选择。

一、充分认识加强实践育人的重要现实意义

实践是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开展有效的实践育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开展有效的实践育人活动,是高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走出传统精英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误区,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二、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整体规划

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的本科生培养方案。紧密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突出石油石化教育的优势与特色,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分(学时)的比例。

(一)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开展实践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专题项目立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推进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把创新创业训练,以及创业实践项目作为选修课程全校开放。

(二)推进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开放性创新实验室建设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开放范围。建设多功能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实验教学中心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实验项目管理,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设创新实验室,使之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

(三)提高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加强与石油石化企业的深度合作,推行以就业为导向校企联合指导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由校内指导和企业指导教师组成“理论”加“实践”的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现毕业设计与企业实训的结合。严把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资格审查和选题关。落实对学生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前的安全和纪律教育工作,做好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组织督导组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分阶段、全过程的检查和监督。规范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四)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提高育人实效

充分发挥学校依托石油石化办学的特色与优势,以及地处大庆油田的地缘优势,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明确专业实习目标,深化实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形式的改革。学校的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向学生免费开放,并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和成果孵化基地。

第2篇: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2004年春季开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承担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契机,把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作为电大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力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向农村的途径和机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进展。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成绩突出

2004年2月,教育部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旨在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方式,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为农村第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该计划目前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中央电大)牵头组织实施。

中央电大于2004年7月正式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工作,截至2006年10月,31所省级电大、357个县级电大教学点参与试点项目,已注册学习的5.54万名学生中,80%以上是现职的乡村干部,另外近20%是科技致富能手和乡镇企业职工。针对农村经济与文化发展需求及生产与管理工作现实需要,现已开设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11个专科专业,包括种植类的设施农业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林业技术、园林技术,养殖类的特种动物养殖、畜牧兽医、畜牧,管理类的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等 ;突出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和乡村管理的适用性,课程结业证书、岗位资格证书与文凭证书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衔接,农村学习者不出家门就能上大学。

通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电大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实力得到增强,品牌得到进一步认可,进一步强化了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办学方针,将教育资源送到教育欠发达地区和教育弱势人群,强化了电大作为“平民进步的阶梯、教育机会公平的砝码、学习者增进动力的补给站”的社会价值。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主要思路与措施

中央电大认识到,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电大在新形势下坚持“四个面向”办学方向,实施进一步扩大开放、向下延伸战略;为“三农”服务的“抓手”,是电大探索并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远程教育开放性、适应性、多样性的教改“特区”,是电大着眼于今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升系统办学综合实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电大尤其是基层电大在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争取更多支持,在为“三农”服务的同时扩大自身发展空间的一个契机。

为此,中央电大加强质量保证五要素建设,从教学资源、学习过程、学习支持服务、教学管理和系统运作等方面,探索建立农村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把“计划”作为强化电大办学优势的项目精心组织

首先,中央电大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拓展项目列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在年度工作计划中作出了具体部署。学校还成立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小组,主管校长担任组长,专门成立了“计划”办公室,协调各有关部门工作。

其次,“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地方电大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试点县政府的主管县长担任“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项目的主任,县里各有关局、委、办的领导共同参与,动员农村干部、农村企业负责人、种植、养殖能手带头参加学习,带动试点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2004年秋)的24所省级电大、66个县级电大教学点,到2006年春季已在32个省的483个县累计招生39187人(2006年秋又招生16151人)。

突出教育重点,构建资源体系

围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建设,电大采取的第二项措施是,以突出农村和职业人教育为重点,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资源体系。

1.搭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课程平台

在教育部有关司局的指导下,在学校多年开办农科教育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建设了近百门适用于农村高等职业教育的远程教育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并利用学校面向农村的非学历教育电视节目资源,推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课程平台。

课程平台包括了种植类、养殖类、管理类三大类11个专业,每门课程都有学习包,包括文字教材、导学VCD、学习指南、考核说明和形成性考核册,教学点配有讲授重点难点的录像带,网上有学习辅导。根据各地需求,课程平台将不断完善,陆续推出更多课程和专业。

2.在资源建设上,适应农村特点

农村地域广阔、教育资源匮乏,学习对象基础较差,理论知识欠缺,但实践经验丰富。根据这些特点,要求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改变过去比较强调学科体系,强调内容的系统性、理论性的状况,课程降低了理论难度,体系结合生产过程,特别是专业课程,针对我国目前生产上的常见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措施。在媒体类型上,较多地使用电视课,有些还配合专题教学片。教学点还提供大量专题讲座、农业技术的VCD,以扩大学生视野。

3.效果显著

各地普遍反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课程,突出职业和岗位要求,按职业要求介绍基本理论,加强了应用性、操作性,学生学了就能用,很受欢迎。

例如河南中牟县电大学员郑公明学习了《农村环境保护》后,带领支部一班人帮助村民建成沼气池102座,实现了沼气专业村。

加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采取的第三个措施是,以服务和谐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农民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欠缺、学习毅力差、工学矛盾大的特点,加强了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具体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学校加强了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指导学生制定自学计划,辅导老师加强课程集中辅导和实验实习指导,组织了学习小组,定期活动。随着传输技术的发展,现在广播电视大学已形成卫星电视传输网(天网)、计算机互联网(地网)和教学、管理、技术服务人员(人网)三网合一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学校20多年来一直坚持课程“五统一”,即学计划、教学大纲、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每学期进行教学检查、每学期期末考试巡考、蹲考,较好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坚持系统运作,保障“计划”顺利实施

电大系统始终坚持系统运作,为更好地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中央电大和各试点省电大共同筹措经费2400余万元,支持参加试点的国家级贫困县电大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配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及出版社已为此项目的教学资源建设提供经费约1000万元。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还降低了学费、书费。

第3篇:科技人才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21世纪的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科技资源的占有、配置、开发和利用方式的优劣,日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支撑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条件,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战略资源。与国外科技创新享受的信息高速公路相比,国内的科技人员却面临科技基础条件落后的窘境:大型科研设施设备、仪器有些严重短缺,无法参与有关领域国际竞争,有些又重复购置,但利用率极其低下;科技文献不全,数据标准各异;科学数据得不到共享、数据垄断、信息失真等情况严重。因此,整合现有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构建一个开放共享、优化高效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对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现状

1.1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简介

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是指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和信息保障,它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大型科技设施及装备、实验室、科技文献资料及科技基础数据、科技规范和标准、生物种质资源及标本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就是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建立以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主线,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的有效方式。《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中指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1.2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发展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九五”期间建立了部分重点领域科技数据与文献资料库;在7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使部分科学仪器使用率提高了40%;建立了一批种质资源、标本库;增加了许多科技仪器设备;为科技基础性工作在国家计划中建立了专项资金等。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技基础条件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整合现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高水平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已成为我国科技工作的当务之急。

2002年7月,科技部做出启动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大决定,并成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领导小组。2003年6月,平台领导小组决定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纳入“十五”各科技计划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十一无”计划,并把平台建设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2003年12月,平台建设2003年项目经费到达建设主体单位,涉及16个部委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在整合前期工作基础上正式开始。2004年6月,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并《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指导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2005年7月,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制定并《“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国科发财字[2005]295号),明确提出要建设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等6大基础平台,共涉及24个方面的重点建设任务。2006年2月,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特别强调了科技基础条件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

1.3 部分省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动向

在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大背景下,全国许多省市在推进资源共享、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北京科技条件信息服务平台(hffp:/省略)是由北京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发展而来。1997年5月由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科院和北京科委出资建立的北京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发展到现在,无论是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国家重点工程、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科技条件信息服务平台不仅为一些科学仪器设备品种不足的单位和部门拓宽了研发工作实验手段的选择范围,而且使仪器拥有单位的仪器使用率得到提高,促进了跨部门、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缓解了仪器严重不足与仪器闲置的矛盾。避免了国家资源的浪费。

2004年7月启动建设的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省略),向全社会开放大型科技仪器、设备和公共实验室,为各种产业研发提供设计、检测、测试、标准化等专业技术服务。到201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技术、信息、环境等公共服务平台,成为研发设施完善、成果转化孵化便捷、创新创业环境适宜的国际大都市。

深圳提出加快建设“5大平台”:以建设“和谐深圳”和“效益深圳”为中心,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平台、智力平台、知识平台、中介平台、空间条件平台。

浙江启动两个科技创新专业服务平台,旨在全力推进产业发展。这两个平台是“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和“浙江省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平台”。2006年4月3日,浙江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浙江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和浙江省实验动物公共服务等首批3个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投入运行。

根据《江苏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2003-2005年实施方案》和《2004-2010年江苏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总体方案》,江苏省将建设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数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纺织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电线电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软件测试中心、江苏省集成电路测试中心、江苏省药效研究与评价服务中心:并建设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信息服务与共享系统。

2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提高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的必要前提,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科技能力持续积累和科技资源高效利用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完善科技宏观管理的有效举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为改善我国科技工作条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科技基础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

存在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的需求,特别是管理体制和平台建设方面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2.1 缺乏顶层的整体规划和统一布局

我国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发展缺乏顶层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实际情况往往是建设时行共享之名,运行时又各自为政,造成新的力量分散。部门、系统、各级和各单位各自为主,造成条块分割、部门封闭、单位所有、低水平重复。政府投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形成的科技资源基本上成为部门、单位甚至少数课题组个人所有,不能为全社会共享,无法形成集成优势;存在近期、中期、远期重点支持对象、建设目标不明确的现象。

2.2 财政投入总量不足,配置不当

在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投入上,一方面存在投入总量不足,另一方面重复立项、分散投资,不能很好地发挥整体优势。目前,我国的科技研发经费只有美国的4.7%、日本的8.9%。经费不足造成科研工作捉襟见肘。我国在科技资金投入上采取的是财政投一点,部门拿一点,单位筹一点的“抬轿子”办法,由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科技资源的有效发挥。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重建设,轻运行”、“重有形,轻无形”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运行费、维修费用不足,导致仪器设备闲置、故障率高,设备状态不好等问题。

2.3 人才结构失衡,专业人才缺乏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管理有其自身特点,需要一支稳定、高水平、多岗位、多类型的专业人才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和技术支撑人才从事科技平台运转的养护和基础性工作,是科技平台有效运行的人力保障。如实验室的技师、操作师等人员都是一些复杂大型仪器设备的实际操作者,其从事的是一种附属性工作。但现行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并不利于这部分人员,造成一些人员宁可做其他工作,不愿意做科研条件方面的辅工作。同时在培训和教育方面,对这部分人员的培养没有专门的学科,使从事于科技基础条件的人才队伍不稳,专业素质不高。

2.4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社会环境不够好

科技资源配置和利用方而长期存在着国家投入形成的科技资源属单位或个人所有的问题,甚至与单位及个人的利益连在一起;一些部门存在“贪大求全”、“自己有,便于工作”等“小农”意识。国家在制定鼓励科技基础条件以共享为核心的平台建设政策和法规方面滞后,没有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环境。

2.5 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特色不足

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基础和组成部分,是促进区域创新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基础。目前全国许多省市都在建设本地区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但在建设时未能充分考虑本地经济发展和科技人才资源的特点,未能充分考虑服务于本区域科技创新的需要,呈现出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趋同的现象,缺乏特色。

3 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科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安排,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要在学科、空间、时序上统筹规划,建立高效合理的资源配置体制,逐步形成科技资源的合理布局。通过依托各类国家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实验平台和以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综合性国家研究实验基地,推动创新资源的聚集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同时要注意避免重复、封闭,要注意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当前宜优先扶持两类科技条件平台的建设,一是新兴学科相对薄弱的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二是具备相当优势的科技条件平台再发展,并根据需要和可能实现资源整合。

3.2 创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管理体制

新型管理体制要按照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精神,努力打破部门之间、区域之间彼此分割、重复分散的格局,对现有科技资源进行规划与统筹,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涉及多种类型、多个领域、多个部门、多个地区的资源和服务,需要建立相对独立、又具有权威的公共机构,对平台的运行和服务进行统一的领导和管理。同时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管理制度。建立科技资源的投入、汇交管理、共享服务和调整配置等制度;制定诸如数据采集保存、文献编辑、网络接口、各类自然科技资源的收藏、储存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保障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持续增加、不断汇集和对社会开放服务。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奖优罚劣。

3.3 建立有效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组织协作机制和标准规范

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的精神,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下设专门的协调小组,并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负责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具体任务,负责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研究决定有关重大事项。总之,要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会议与协商制度解决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同时,通过推行各类标准规范,统一、规范、协调平台建设工作,保证平台所建设的资源与服务的可广泛利用、可互操作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科技平台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创造条件。

3.4 实现资源整合,形成创新优势

各级政府要引导并组织实施重大科研条件整合,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现有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以及社会各类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科研、教育与企业的科技条件紧密结合的机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企业建立双边、多边科技条件使用的协作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在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流动,形成一支稳定的科技人才队伍。通过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真正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从整体上解决科技资源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逐步形成按市场需求与科技发展的需要来配置科技资源的新型科技体制,使产学研相结合,形成各种创新要素的互动,使各方面科技力量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条件,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形成创新优势。

3.5 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首先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的力度和经费管理力度,政府应设立与“研究开发条件建设计划”相应的专项资金,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编制和相应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使经费管理纳入科学规范的轨道,全面实行课题制,建立科学公正的项目招投标制度、科技评估制度和财务监管体系。其次,应尽快改变科技投入单一的现状,采取积极措施,营造良好环境,扩大资金渠道,鼓励和吸引全社会,特别是企业通过创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及证券市场等形式参与建设,努力建立政府、企业和其它社会力量及外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强调投入策略,克服过去“重项目、轻设施”、“重建设、轻运行”、“重立项、轻监督”等问题,实行条件平台建设与科技计划相结合,政府与市场力量相结合,立项与监督相结合的投入策略,以取得更好的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