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师学习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农村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87-01
在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当然,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有很多。各地区、各学校和各位老师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现有资源,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改革课程体系等。只要付诸具体行动,持之以恒,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定能实现。
1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符
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课思路听讲,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方式,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是应试教育产生的必然结果,“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教师教得辛
苦,学生学得吃力,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往往是事倍功半。
1.2对语文学科的基本把握不够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够很好地处理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三个维度的关系,将语文作为科学的工具与人文性对立起来,知识与能力不能相容。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具有人文的性质,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一些教师没有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起来,而是看做语文学习的两个方面,从而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
1.3教材的设置不尽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教材内容远离现实生活,教材内容与当今时代的差距加大,不能跟时代的发展同步。小学语文教学的设置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选取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范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内容不能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起来,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的安排中,为了应付中考对部分课文死记硬背,而不是出于学习语文的热情。
1.4阅读教学设置不合理
小学语文阅读没有形成正确教学理念和思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是给出阅读的思路,仅仅是让学生找出文章的字词,划分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犯了“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错误,没有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对课文只是形成片面地理解,无法总览课文的全局。
1.5小学语文教学以中考为中心,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素质教育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但是考试成绩依然是衡量教师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成为教师评职称的依据。在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依然围绕教学大纲开展,对课外的知识只是轻轻点水,忽略不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标准答案”作为唯一的标准,缺少新颖的观点,这就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 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质量的措施
2.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做到:一是教学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落实。当前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完全为了中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到素质教育和创新型教育相结合,改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二是改变落后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和善于思考能力,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和敢质疑的求学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授课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教师可以进行详细地解答,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2.2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
语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发扬教师教书育人的传统美德,有助于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专业修养。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各种教学研讨,同时,农村初级中学对语文教师的交流与学习不够重视,也缺少资金的支持,这些都制约了教师业务素质提高。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克服困难,利用现有的资源,在工作之余充分利用网络和继续教育的机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
2.3在语文课程改革中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精神修养,将文化的学习与语文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相互渗透,通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选取一些优秀的课文作为课外学习材料,更多地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章与学生分享,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哲理。
2.4建立新型的语文教与学的观念
教师要建立以听、说、读、写立体化的语文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的阅读教学观主要包括:一是改变过去平面的教学结构,建立师生同参与的立体化网络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做事、合作及生存;二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实践中存在的事物,从实践中感受教学内容的内涵。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61-01
在新的课程变革实施过程中,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随着大量儿童文学引入课程教学,教师的相应素养的缺失程度的表现也越来越显著。根据调查显示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状,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没有入职前的相关教育,也没有接受相关的培训工作,除了简单的教学任务教师有时还要从事班主任,班务等额外工作任务。繁杂的工作任务致使教师们也没有空闲时间进行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导致了大量的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以教育儿童语文为主体的教师而言,在对其学生进行相关指导时就会缺乏相应的技巧,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时无法形成良好的引导。因而如何改善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具有很高的社会意义,值得我们为之探讨一番。
1.儿童文学素养的内涵理解
著名的教育学者成尚荣先生曾说过小学教师身兼重任,他们承载着孩子们光明前途的命运缔造。而对于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具体需要包含哪些方面,学术界也没有详细的划分。著名学者教师陈晖作为北京师范大学致力于儿童文学阅读推广研究的引导者,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文学素养要求:对于儿童文学,教师要有一颗童心,具备相应的基础情感和态度,全方位的理解认知儿童文学作品,经常阅读来增加儿童读物的经验,和学生一起来展开读书学习文学活动。广西师范学院的黄耘老师对此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将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实质归纳总结出四个环节:正确的儿童文学观,系统的儿童文学专业知识,丰富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能力。
2.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现状
为了实现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我们将就现实的一份调查来展开说明。在几十份的以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为主题的调查中,我们总结出了相关的结论分析。在我们的调查成果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该调查领域的语文教师的文学水平还是蛮高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调查中我们看出对于儿童文学观念和态度,多半的教师认为它占有十分大的教学比重,也有少数人持相反的观点。当提及教师对儿童文学的喜爱程度,大多数是比较喜欢。调查显示的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知识课程学习的情况是有一半是了解过的,还有接近一半都未接触过。儿童文学教学上基本与其他课程一致。教师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一半以上阅读量达到五本以上,教师逛书店时对于最新的儿童文学作品关注情况达到一半人数的教师只是偶尔关注。
3.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现状的形成原因
3.1 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让人"喜"的原因。语文教育改革后,语文的教学内容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考试分值也占有很大的份额。从而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得到了广泛的教育认可,小学儿童文学的学科地位也得到了提高。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著名学者王巨才先生提交了关于重视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提案。教育部也就其展开指示,同时提出了实质性的内容指导,强化校内学生的儿童文学课程教学;积极开展校外培训,注重儿童文学方面的教育。相信在教育部的明确指示下,儿童文学课程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提倡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会给教师提供一个阅读儿童文学的好时机。从我们的中小学的学生的学习现状可以看出学生深深的受"应试教育"所累,读书也只是为了考试能取得好成绩,也就没得时间来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在新形势下,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得以展开,并得到了良好的延伸发展,出现了很多的读书形式如读书周,读书月。在进行为期几天的读书阶段后展开课时的交流探讨,加深对书籍内容的了解。在这样的读书形式下,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得到了大大加强,潜移默化下提高了文学素养,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也得到了提高。
3.2 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让人"忧"的原因。小学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有所欠缺。随着教育变革的不断深入,对于一些年龄层次较大的教师而言,需要补充的新时代的文学知识就比较多,而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只有通过继续教育和课外自学来实现知识补充习得。自学的内容也比较浅陋,当课外的一些教务事物插入时,就会打乱计划。
儿童文学作品的宣传、评介力度不够大。从上面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于最新儿童文学作品的关注度并不高,当儿童文学领域出现值得教师去及时阅读的经典著作时就容易错过,这对语文教师是一种严重的损失。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除却教师本身缺乏兴趣等原因外,还存在着客观因素就是儿童文学读物的宣传力度不够,而日常的一些评价文章也只局限于儿童文学报刊上。而街铺林立的书店大都摆放的是一些成人书籍,如小说、作文、散文等。针对儿童的文学作品大都是一些传统经典书籍,没有新形式的内容。在现在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已经无法引起潮流,这样语文教师也就无法及时的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来阅读。对于儿童而言,广播电视对他们充满了好奇与兴趣,新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结合网络电视广播等有效途径实现对其作品的有效宣传,来加大作品的吸引力与影响力,这样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就可以及时的获取相应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信息,实时阅读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还可以推荐给学生来作为阅读学习材料,实现了其价值的多重效益。
结语: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详细了解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相关信息,包含了儿童文学素养的范畴以及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现状。在不断创新的教育改革大潮流下,相信我们的儿童文学课程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学底蕴的学术子弟。
参考文献:
[1] 李繁.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6:40-42.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素养 提高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小学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大语文教学观是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课程标准》也指出:“各地区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果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语文教学并不等同于语文课本教学,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切实抓好课外活动实践这块阵地,通过课外阅读去扩大知识领域,多指导他们在网上进行阅读、查看,加大了同学们的阅读量,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那么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要好上许多倍。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摆正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没有任何兴趣,激不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带着疑问把课听下去,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小学语文教师要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一种愉悦感,有兴趣才有求知欲望,才有才气和灵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在上课伊始即迅速地捕获学生的“芳心”,精心设计导语、巧妙导入新课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用导语法教学,能够使学生对语文课充满新鲜感,他们会对下一节课精彩的导语充满期待,从而期待上每一节语文课。同学们若是带着疑问听课,就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所以会很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并且在听课的过程中自觉探究答案,这样学生对老师上课讲授的内容印象会很深刻,既学到了知识又乐在其中。所以教师要设置与课文相关的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其带着疑问把课听下去。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不仅要学得多,而且要学得通、学得透,要有自己的见解,又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深入浅出,化繁琐为简约。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人对不熟悉和没有养成习惯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反应时间约为2―3秒,最快也不少于1秒,但只要经过几天的连续强化训练,养成了初步的习惯,反应的时间就会缩短到1000微秒左右,使反应速度提高100倍左右。“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资本会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享受着它的利息。”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使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然合度。”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即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本领。“字如其人”,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一笔一划都要符合汉字的规范,具备一定的美感,这样不仅可以拥有一手漂亮的字体,也可以提升个人的素养。语文学习要求在阅读中细心地理解感悟,学生在朗读时要用普通话以适当的语速、音调身临其境地将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旨意准确地表达出来。良好的朗读习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光靠课堂上老师讲的和课本上的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书中有黄金屋,书中有颜如玉。”从读书中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也能促进一个人良好性格的形成。所以我们不仅课堂上要读书,课外还要大量地去读书。
总之,“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人文性思考
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但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崇尚工具理性,追求规范化、完整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失落。比如:学生情感冷漠,缺乏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审美情趣淡薄,想象力贫乏,视野狭窄,缺乏创新意识;意志薄弱,容易被困难吓倒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精神,以高扬人的价值,重视终极追求,强调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核心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超越性。社会越发达,就越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我在进行“小学语文学科四结合教改实验”研究的同时,从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角度,对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作了一些人文性的思考。
一、教育主体不应超过“人”这个对象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语文课堂教学,引起了教育主体观念的变化。一些开展“四结合”研究的老师提出了“语文三元论”,即教师、学生、计算机同时为教育主体的观点。他们把计算机提升到教育主体中一元的地位,认为人同计算机的地位是平等的,都能充当教育者,甚至都需要接受教育。将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到极端,忽视教育的人文性,这样教学的结果必将使学生成为缺乏情感、缺乏意志、缺乏创新能力的“现代机器人”。我认为,教育应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教育的主体范围不应超过“人”这个对象,教师和学生应同时为教育主体。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中,学生享有思考的自由,可以独立自主地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创设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中自主探究活动。在这里,计算机只是一种辅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
按照这种教育主体观,教师在课堂上以图像、声音、动画和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情感、兴趣等来决定。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帮助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与材料,维持某种学习气氛,建立一种全新的主体性、开放性的小语课堂模式。我通过实践,觉得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充分考虑以下两点:第一,课件版块设计符合“人”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每一版块都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教学《春游中心广场》为例。在教学之前,我带领学生实地游览了风景如画的温州市中心广场。那独具特色的美丽风景当时曾吸引了学生,但并未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具体的印象。于是我又制作了双向互动的《春游中心广场》课件,其中有许多经过处理的中心广场景点的照片。上课时,我一边启发学生:“昨天,我们游览中心广场,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一边点击课件中的图像按钮,那美丽的广场钟、奇特的树形灯、金灿灿的大花圃、苍老挺拔的枫杨等一一呈现。然后我告诉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景点就重点描写这个景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没有统一地指导,过多地束缚,这跨越时空的、活生生的素材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起了学生的写作激情,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写作。教师和学生利用计算机一起学习,其乐融融。第二,教学流程要依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接受程度。主体性、开放性的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流程、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必须考虑学生的差异。《春游中心广场》每一个版块都设计有返回按钮,并随时可以链接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下水文”,以方便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随时返回上一板块重新观察、学习领悟。对于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则提出较高的目标:写好重点景物后,写其它次要景物,甚至可以连段成篇。这些全由学生自己掌握。通过教学,发现以上的教学设计是切合学生实际的,符合他们作文的心理过程,有助于他们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二、学习材料的呈现要多融入“人”的情感
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传统的学习材料呈现方式被革新,有些人感慨计算机的无穷魅力,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展示他们精心制作的依据课文语言文字设计的图像、动画、声音等。一时间,教室成了一个小电影院,好不热闹。从实践层面上看,这些教师强调教师传授为主导,以追求效率为主要目标,充分利用计算机呈现图像形象、逼真等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某一形象。这些“电影院”式的语文课堂教学令人十分担忧,因为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塑造的一个又一个逼真的形象,以这些形象激发人们去想象、体验,进而产生共鸣。文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视频图像更具生命力。如果不加考虑地选择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总是把课文语言所描绘的情景以图像形式展示给学生,就会剥夺学生充分想象思考的机会,减少他们自主参与活动的机会,压抑他们想象的灵感。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学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充分注意教学过程中人文环境的建设,使课堂教学努力转到以学生活动为主,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目标上,使科学与人文有机整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语言文字,在直觉与灵感之间感受语文的鲜活形象。
这里的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的预留,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呈现课文中的文字,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感受、体验,在头脑中树立形象,产生真情。有位教师在上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林海》一文时,把大兴安岭那如诗如画的景色经计算机扫描成视频图像,再配以优美的音乐,课堂上三番五次地呈现给学生。一开始,在鲜明画面及优美的音乐的刺激下,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随着画面呈现次数的增加,学生的热情锐减。反思这堂课,如果我们少依托或不依托多媒体,而是让学生去读、去品味作者原汁原味的语言,与语言面对面地接触,那么可以肯定教学效果会更佳。
有些学习材料,教师还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现给学生,这种融入了人的情感的呈现方式有着计算机无法比拟的优势。计算机无论怎么先进,都仅能按人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反馈应答,它没有生命,更不用说顾及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人是需要情感交流的,灌满一个知识容器可以只靠电脑,而点燃一个学生心灵的火炬却需要教师的情与爱。所以在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上,人文环境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从而促进学生完善的人格的形成。
三、“人文养育点”的挖掘要有“人”独特的体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教材中人文荟萃,浓缩了古今中外社会的、历史的文明精华,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利用计算机技术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养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独特的“人文体验”。这种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说茶》一课时,确立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在感受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祖国的茶文化。上课时,该教师身着旗袍,宛如一位茶道表演者,营造了散发芳香的茶文化氛围。她又从因特网上下载一些茶道表演和江苏宜兴紫砂壶的图像资料,把它们存储在浏览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点击菜单欣赏茶道表演。然后教师利用TOP98电子教室系统将形态各异的紫砂壶呈现在学生的计算机屏幕上,让学生给这些紫砂壶命名。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引用古诗句、古筝曲名、成语等,取出了很多精彩的名字,如“一叶孤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渔舟唱晚”、“龟仙壶”、“长寿壶”、“万寿壶”、“井底之蛙”、“深藏不露”、“青蛙望月”等,各具特色。这是一次文学、音乐、美术文化的整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末了,教师为学生沏茶,学生有滋有味地品茶,这又是一种人格平等。我们不奢求通过上了《说茶》一课,每个学生都喜爱上品茶,但日后哪怕他们只要有一次在不经意的饮茶中品出了生活的乐趣,说不定就会成长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
我们要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结合多媒体计算机的特点,开展艺术、审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关心文化的变革与发展。要把语文教学同其它学科联系起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走大语文教学之路,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进,最终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栾云波.威海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2]刘长青.项目教学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应用研究.
[3]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1999,(06).
[4]樊环.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困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自主学习;良好环境;教学模式
长久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教师依照教材的内容给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被动,他们也就不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更别说自主学习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重要条件。布卢姆曾经说过:“一个有着学习积极性的学生,比一些缺乏兴趣、热情的学生,学得会更加轻松愉快。”由此可见,学习环境和热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非常重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给他们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时间与空间,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觉得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我的做法如下:(1)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中,我积极改变教学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上我尽量精讲、少讲,利用诱导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2)给学生创造主动质疑的情境。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达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通过教师适时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据有关数据统计,很多有成就的人,在上学时并不是最优秀的学生,可是他们靠后天的努力使自己在后来的岁月里成为领军人物。这靠的是他们坚强的意志和从不放弃的精神,这些意志与精神都来自于他们学生时代的能力。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适时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语文课内容精彩纷呈,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语文,把语文学习当做是生活的一部分,当然教师也应注意学生语文水平的差别,引导时要注意因材施教,对语文水平较差的学生应降低标准,对他们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不要盲目否定、抹杀。我的做法是:(1)引导学生制订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从以大局为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的目标,让他们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2)创设合作互动的课堂环境。在语文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使学生有倾听别人和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这样他们的积极性、自主性就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对他们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要求教师具有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自己的小学语文课堂变得形象、生动,使学生在课堂中大胆、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使自己的学习个性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我的做法是:(1)通过开放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希尔伯曼认为,开放式的课堂包括学习空间的灵活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因此,我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群体的交互激励作用,给学生创设“无拘无束”的学习气氛,让他们的自主意识转化成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构建参与式的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让他们自己制订教学计划、课堂题目设计、发言提纲编排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培养。”俗话说得好:“习惯就像绳索一样,每天织成一段,时间久了就不会断了。”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习惯,他们的语文素养才会不断提高。因此,自主学习在我们教育教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只要使自主学习建立于自己的课堂之中,就能发挥出学生的自学潜力,学生就能积极主动思考、探索。我相信,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会越来越有活力。
参考文献:
[1]孙春成.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6.
这些现象极可能导致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陷入泥沼,导致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日益低下,导致我们的学生在儿童阶段就对母语学习的兴趣消失殆尽。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阅读课堂缺少有内涵的问题;缺少学生自主阅读思维的时间;缺少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点化;缺少教师富有真知灼见的启发与提升。要想扭转这种不良现状,我觉得必须认真审视以下两个问题。
一、全面认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
什么是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是这样定义的: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一种“感官外置活动”与“心灵内觉体验”相结合的生命活动,是个体生命的一种生存状态,是个体表现和升华情感、激发生命活力、发展创造热情、开启智慧、养育性情的体验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学生阅读的是汉语言文字,捕捉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蕴和思想。在阅读中,学生一方面从课文中汲取信息,通过课文习得语言;一方面又不断地向课文输出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正如弗西斯·格瑞莱特在《培养阅读技巧》一书中所说:“阅读是读者积极活动的过程。读者带入这一过程的东西,往往比他从读物中所找到的东西还重要”。
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课上,一定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内涵丰富的句子,反复诵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玩味,以求理解课文内容。要注意作字形的比较;要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常用词语;要引导学生搜集词汇,摘抄名言佳句和精彩片段;要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表现力强、富于变化的句式;要让学生熟读乃至背诵一些堪作学生写作楷模的诗文佳作。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建构言语模型,把外在的信息整体内化,提高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水平,掌握适应社会需要的交际工具;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感悟人生,发展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涵养人格。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只看重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更多的东西,把它背熟记牢,眼睛总瞄着考试的得分点去带领学生阅读,而很少关注学生如何把自己更多的发现、感悟、批判带到阅读课文中去,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真正的阅读,是阅读者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是人的一种生命运动”?
二、准确把握阅读教学中的“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的有关“读”的概念有朗读、默读、诵读、背诵。这是四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读,但在形式、要求等方面不同。朗读和默读,主要区别在出声和不出声上;朗读和背诵,主要区别在出声读时看不看文本上;朗读和诵读,主要区别在读的要求和层次上,诵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念文章,它首先是熟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节奏、语气、旋律等把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出来。诵读和朗读比较,更加强调熟练、技巧和情感。另外,从读的对象来看,朗读的对象是课文,诵读的对象是课文中的优秀诗文。
就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而言,朗读和默读是最主要的两种读书方式。朗读又分为三个层次:正确地朗读,流利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默读的要领是不出声、不指读,还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有利于边读边思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既是手段,又是目标。说它是手段,是指阅读中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要凭借读;说它是目标,朗读能力、默读能力、诵读能力、背诵能力本身就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朗读、默读、诵读、背诵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10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67
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小学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要注意避免由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教学弊端。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接下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教师需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观念
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密切关注新的技术,及时将这些新的技术和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首先,教师要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意识。如,遇到问题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积极参加信息技术的学习课,经常使用信息技术,力求熟练掌握常用计算机软件(如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浏览器、FrontPage等),使之成为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养成关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习惯,多参加一些培训。平时备课之余,将自己的一些教学构想用信息技术软件加以实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当然,个人的力量总是单薄的,教研室的所有老师可以组成信息技术应用小组,大家通过共同备课、共同研讨相关问题,互帮互助,一起突破难题,形成合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往往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同一个教研室的教师可以将任务分到每个人的身上,大家分别负担一部分,如此一来,就免去了大量重复劳动,也容易出成果,形成教研组的特色。
其次,教师要养成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习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渗透到学生中可以起“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遇到问题时,常利用电脑来解决,无形中会告诉学生什么问题可以用计算机解决,甚至更明确显示可以用什么应用软件来解决。信息技术说到底是一种工具,而且是非常好用的工具,教师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养成使用信息技术软件的习惯,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也学习应用这一工具。例如,用网络信息技术查找备课的资源,用办公软件编写备课文档,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可以应用信息多媒体技术制作自己喜欢的相册,为班级板报设计样式,并打印出实际的图样。
另外,教师也可以营造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不能出现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要关注学生的感受,使各种技术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像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这才是真正具备了信息素养和能力,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才真正被赋予“时代”的概念。
二、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方便学生体验情感
信息多媒体技术设备可以高效便捷地把声音、图片、视频、文字等加以整合,打造出逼真的学习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直观感强烈的情境氛围,非常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使之有更加立体全面的感觉,增强学习的效果。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语言教学的缺陷,让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轻松。例如,我们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营造“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情境,借助于影视形象再阅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使学生感受到诗句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三、借助信息多媒体技术辅助作业和习题训练
(一)课堂中设置小游戏,方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在掌握信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可以让教师亲自制作一些互动的小游戏,因为是教师亲自制作,所以具有最高的贴合性,对当堂内容可以做到很好地巩固和消化。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具备基本的游戏制作技能,其次,也要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制作。不过,从长远看来,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些游戏制作出来之后,可以反复应用,甚至可以申请教学成果,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教育家皮亚杰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儿童的游戏,游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将相关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改为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比如阅读、文学欣赏等,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兴趣,获得有益的知识。
(二)运用信息多媒体技术使练习题更加灵活多样
众所周知,传统的语文习题训练一般都是书本练习,总是给人一种枯燥单调之感。时间久了,学生就越来越认为练习是一种负担,会形成逃避心理。然而,有了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进行习题的改革。借助互联网技术,将一些动态多媒体习题放到互联网上,方便每一个学生在线进行练习和评分,如此一来,学生兴趣更浓,教师也节省了时间精力,同时也就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制作新的互动作业和小游戏。
四、借助信息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多媒体技术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互联网上有着更多的信息,教师要学会信息检索,分析总结的技术,同时也要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都能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了解未知的世界。小学生脑子里总是有很多的“为什么”,他们发散性思维极强,有了强大的互联网信息储存功能,一张更加广阔的数字图书馆就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而且这个图书馆有着非常方便的检索功能,学生的疑问可以得到快速解答,学习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及措施
1 我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师学历整体不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学历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在教学的过程中,农村部分的语文教师对语文课改教材所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任务和大纲都理解的不透彻,对课改调整政策不够深入的了解,不能很好的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已有定论的教材处理中的一些老问题,还是未能很好地解决,教学效果自然难尽人意。
我区农村教师队伍中学历整体不高,学历水平偏低,语文的专业知识没有得到更好的更新,缺少系统的专业知识训练,专业知识水平不高,没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起来,吸取知识的速度不快、教学设备落后,信息渠道来源窄,教学思维不够创新,老师的教学思维与方法跟不上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化和教学发展的要求,应付式的对待教学工作,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学任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理念滞后,新课程理念有待提高
在我区农村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滞后,新课程理念有待提高,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育实施“机械复制”与“填鸭”等形式,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正确处理好能力与学习两者之间的关系,一味在于对学生灌输课本的知识,反复训练,忽略培养学生的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
(三)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质量不高
新课改中在课堂教学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灵活化,在农村小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过度的模仿复制,照本宣科,不能很的领略新课改的实质以致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课堂的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兴趣。过度对活动数量的追求,教学质量与效果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以下的几个问题:1.教学大纲的识字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小学生的知识面不广2.学生不能灵活的掌握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课文的意义,2.教师对没有深入吃透教材,遵循教材施教,结合学生知识能力和实际水平,让学生参与课堂的讨论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因此,优良的语文基础创新对优良的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催化作用,有利于学生培养语文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设施不全
在课题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教学方式单一:,四一方式(一个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本教参),教学设备不够齐全,相对落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少用辅助教学设备和辅助教学手段。学生学了教材用书外,课外补充学习材料种类少,不能更好的巩固课堂的知识。自从课改以来,在条件好的、资金充足的学校,资料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而在在农村地区的学校教学设备相对落后,跟不上教学的需求,对发达地区的这些“先进的教学法”只能是望尘莫及,无从下手。教学仪器落后,信息不够灵通,导致农村学校的教师,无所适从,严重影响语文教学效果。资源缺乏是当前面临的硬问题。尽管近几年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与需求相比,相差甚远,达标学校是比较少。
2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改进措施
(一)实施“学历提升工程”,提高整体素质。
我们在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区教育发展的需要,确立了教师学历提升目标,制订相应的学历提升方案,并把学历提升目标分解到每个学校,落实到每个教师。着重抓师范专业的培养。为适应教育现代的发展要求,建设一支学习型、创新型、高素质的“留得住、用得上、能带头”的优秀教师队伍,我们加大教育学历的培养力度,先后与师大,师院建立了广泛、密切的联系与合作,扩大招生规模,实行定点培养。
(二)和谐发展,促进公平
为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支持和促进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对口支援工作,提高农村和薄弱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出台了城镇教师、校长与r村学校支教交流制度,真正把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工作落到了实处。扎实推进提升工程项目,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立足实际,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需求与国培、区培和市培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各级提升工程项目的有机衔接和补充。
(三)加大投入,添置设施,改善教学手段
农村小学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没有或不完备,图书馆的图书数量少且陈旧,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并保障教育经费真正落到实处不断的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按国家规定的要求配齐教学设备。健全农村教育经费监督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合理使用,从农村实际出发,针对师资、生源、教学的现状,扎扎实实做一些基础工作,把农村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落实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效上。
(四)拓宽培训路径,突出重点和特色。
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教师培训,以“创新培训理念,注重资源开发,优化培训过程,提升培训质量”为工作目标,继续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市、县(市、区)均已为农村教师开设专门的培训班。“菜单”式培训的运行有需求调查、课程开发、编排菜单、教师选择、分块实施、效果评价六个程序,这种培训模式为教师自主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开展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并强化对“传帮带”工作的考核,帮助新进教师尽快适应岗位教学的需要。通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跟踪评价,举办青年教师技能比赛,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培训、进修,有计划地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及教学水平。为教师提供专业咨询和指导;强化教学规范,加强教师教学工作量化考核。组织教师开展教学评比和示范观摩以及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为教师提升教学技能服务,创造充分交流、相互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平台。
(五)转变观念,促进发展
在教学中,要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学生个人情绪和心理的的变化。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观念,确立正确的学生观重视学生的感情。要注重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多元化,灵活化,感情化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大力改革,积极推进课堂的有效化建设。
关键词: 语文教学激发兴趣课堂艺术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逐步进入到乐学、会学、好学的境界。这样,语文学科的综合教育功能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长期以来,语文这门学科始终没有得到学生、家长的重视,语文课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诱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幅度地提高。
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我们认真去研究、敏锐地捕捉,就会拥有多种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提示我们:“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这段话给了我们许多启迪,特别是在激发兴趣的具体手段和技巧上,可以说是给我们指点了具体的路径。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教师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愿意主动地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得更加重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努力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生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有学生有兴趣,才能学好语文。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产生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语文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应用多媒体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加教学容量,设计实际问题情景,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多媒体应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容量。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采用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时从以下方面考虑情况:
1.增加问题情景设计,激起课堂。在对一堂课进行设计时,采用网络技巧及特写处理,并进行问题的情景设计,学生更容易理解,配上轻松的背景音乐,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
2.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培养师生感情。课堂40分钟学生如果总是听教师说,肯定会很疲倦。多媒体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注意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讨论的时间,既让学生积极参与,又用注意学生的学习反应,克服因人机对话造成的情感淡薄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情商。
三、重视操作,既是鼓励,发展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有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比较肤浅。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因此,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
爱表扬是学生的重要的心理特点。教师可点头表示肯定,说“好”或者“对”表示赞许,也可以说“真好”、“真会动脑筋”,还可以要求大家鼓掌或插上小红旗等,对学习上的进步表示祝贺,这样做可以给学生极大的鼓舞。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对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