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青少年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青少年;信息素质;图书馆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海量般递增。鱼龙混杂的大量信息,令人应接不暇,无所适从。如何引导青少年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准确地获取信息,并有效地处理加工,让信息最终为我所用,是摆在公共图书馆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信息社会,人们只有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公共图书馆利用其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及服务优势,对青少年进行信息素质的引导与教育,是当前形势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探讨公共图书馆在全面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中的角色和作用,对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地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素质是指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正确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不仅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在信息社会中必备的基本能力。
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包含以下三个方面:①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人们对眼前的繁杂信息的正确判断与捕捉,也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要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就是要培养他们敏锐的信息观察力,善于发现信息,利用信息,让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的学习研究服务。②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组织处理能力与信息的利用能力等。信息能力是青少年自主学习和创新研究的基础,也是未来社会必备的基本能力。③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个体在获取信息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青少年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要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有信息责任感,能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那么未来的信息社会才会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二、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普遍注重应试教育的分数,升学率,忽略了对青少年人生很重要的图书馆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加之中小学的图书馆条件简陋,不成规模,学校义务教育中也没有一整套完全针对中学生的完备的图书馆知识教育体系的理论或教材做支撑,导致青少年图书馆意识淡漠,更不用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能力了。公共图书馆对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视还很不够,需加大力度开展此项服务。信息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能力,关系着个人、团体、社会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不但能促进未来信息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能使青少年获得知识创新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起青少年获取信息、分析判断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生存、竞争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优势
信息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重要窗口,作为学校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是知识和信息的主体,其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及特有的服务、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①公共图书馆具有资源方面的优势,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文献信息中心,肩负着为社会大众及青少年提供精神食粮、传递情报信息和传承人类文明等重要职能。它所蕴藏的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无论是纸质文献,还是电子信息文献及网上期刊数据库,其专业性、系统性、连续性,是任何其它信息机构所不能比拟的。所有这些都使公共图书馆成为社会首选的重要的信息素质教育基地;也使其成为普及社会大众及青少年信息素养的中坚力量。②公共图书馆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特有的人才技术及服务,使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更容易实施,公共图书馆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是集信息储存、开发、检索、评价、使用等为一体的信息管理部门,其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对青少年的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在这里汇集了一批既有专业水准、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公共图书馆通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的服务设施,使各类杂乱无章的知识信息经过分类、排序、编目,成为有有章可循便于查找的有序信息,这种便捷的文献检索方法使信息素质教育更容易实施。
四、公共图书馆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措施
关健词:体育社会属性;素质教育;青少年;社会化;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教育问题历来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世界各国政府把培养下一代作为国家“兴衰存亡”的重点工程来抓。要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体育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自我形象的确立,健康人格的养成,身心的正常发育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与体育社会属性有着密切关系。随着体育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其不仅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还以赋予积极意义为其内容,身心活动为其形式的结合统一,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因此,从社会学、体育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去探讨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影响规律;揭示体育于培养青少年自我意识、良好心理品质、公平竞争意识,以及引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核心标志,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体育与社会的关系看,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体育的发展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体育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属性。那么,体育的这些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与青少年教育又是什么关系?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三、研究对象
10-17岁青少年。
四、分析与讨论
(一)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总书记提出的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问题,我的体会如下: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体现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是一个人看待自己行为和评价他人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人的荣辱羞耻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过程逐步形成的。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高度凝炼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在本质上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相统一的。
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教师、校版权所有长要深刻认识到,落实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示,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明确了任务和要求,又鞭策我们要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二、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
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特别强调要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在青少年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紧迫感。
当前,社会风气总体来说是好的,青少年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正在转型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社会风气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中消极的一面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严峻挑战,也致使有些青少年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美丑不分,这就迫切地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迫切地需要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抓住了当前治理社会风气的要害,抓住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也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学校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连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都分辨不清,就不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合格的教育。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版权所有让广大青少年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校长、每一位教师在这方面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摘要: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的世界,这种竞争是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而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少年,其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从开始就决定着一个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所处的位置。然而,我国目前的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却存在种种问题,远未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重任。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这些问题成固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改善途径,以期对我国的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185-02
当今世界,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问题已被提高到空前未有的高度,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正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他们应在新世纪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使青少年从小接受科学思想,掌握相应的科技知识,让其具有与其使命相应的科技文化素质。
但是,与当前迅猛发展的科技不相适应,我国的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却存在种种问题,突出的表现在科技知识教育不全面、科技能力培养不尽如人意、科技精神培育不充足和缺乏科技价值观和科技伦理教育等几个方面,远未起到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科技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作用。
一、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全社会对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童视不够、认识不足,崇尚科技的舆论氛围尚未完全形成。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危害,大多数家庭对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家长们所谓的全面健康成长,仅表现在热衷于让孩子们参加各种吹、拉、弹、唱、跳的兴趣班以及英语班、奥数辅导班,而很少重视科技素质的培养。学校正规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科技素养的重要阶段。然而,我国学校教育长期固守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升学考试是唯一的价值取向,灌输知识是教学过程的唯一目的。围绕着“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学生们除了死记硬背、做难题、做怪题以便应付考试之外,已经没有了阅读科普图书、参加科普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更失去了对自然科学的任何兴趣。教学活动严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个中心现象,过分重视基本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技方法、科技实践能力等综合科学素质的培育则无暇顾及,更谈不上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去关心重大社会环境问题、生产技术问题。在这种接受式学习中学生得到了一些从系统科学体系中裁剪下来的孤立而又抽象的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获得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因而也失去了培育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
现在社会上各类竞赛比比皆是,如唱歌、体育、书画、演讲等比赛,而科技发明竞赛却很少,发明家不受青睐。重奖科技人员仅是偶尔有之,很多发明家为把自己的成果推向社会还要自掏腰包,许多发明成果由于受财力所限而被放入“冷宫”,这严重地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另外,我国科普工作比较薄弱,科普工作长期以来都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所做的一点科普工作,也往往仅仅限于实用性的科学知识的普及,而对科学精神的弘扬则比较薄弱。作为一种外部环境因素,它对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的培育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课程设置缺乏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不足。
课程设置在青少年的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青少年素质的提升是通过合理的课程设景来实现的。但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严重缺乏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现代中小学校科技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有的科技课程有大纲无教材,有些学校课程形同虚设,或只是检查时应付一下。即使有的科技课也仅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让学生读科学,而不是做科学、用科学。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缺乏培养学生科技技能和科技思想品质的课程。理工科的实验和实习的时间可为学生提供科技技能的体验,但由于随着大学的扩招,使得原本有限的实验设备、经费显得更加不足,只好将实习和实验的时间一缩再缩,只剩下少许的可怜的技能体验,科技技能的训练和科学品质的培养根本无法在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席之地。
科技素质的提高重在参与和实践。目前,我国有些小学建立了科技课外活动小组,而初高中很少,即使有些初高中安排了活动课也往往成为必修课的补习课,形同虚设。大学也同样如此,这么多年来,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定位在了“了解国情和社情民意”上,高校组织学生开展此类活动就成为“参观访问式”的实践活动。大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很少受到重视和组织。再者,社会上可供青少年参加的科技实践活动场所匮乏,也导致了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的不足。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科技素质教育资金短缺。
2003年,有学者对驻马店地区教师的科技素养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81.6%的学生没有专职的科技教师;在有科技教师的学校,65%的师生认为,他们的素质较差,而且他们只熟悉本学科的学科结构与理论体系,应用科学、技术回答的能力较差,一些应用性强、技术性强的问题,不能给学生很好地解释,更不能引导学生从自然科学整体的高度去认识科学问题和科学方法。
我国基础教育主要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各地方市县乡财政普遍困难,教育经费更是短缺,相当一部分的农村中小学己不足以维持最基本的教育开支。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无钱购买实验设备,无钱配发图书、仪器、兴建科技教育实验室、科学活动室。经费短缺局面某种程度上已严重影响了学生科技知识的获得和科技能力的增长。
二、改善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现状的具体途径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
造成目前我国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现状的首要原因是对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因此,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提高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的关键。首先,要教育人们养成正确的人才观、全面发展观,注重对子女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教育行政领导、学校领导及教师对“科教兴国”的认识,必须明确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是关系到“科教兴国”的大计,必须克服科技活动不是主科,有条件就上,没条件就少上或不上的错误思想。其次,切实加强对科技教育的管理和评估,建立奖励、考核机制。将科技辅导员辅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列入考核范围:把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取得的成果记入学生档案,作为评定学生成绩、评优的一个依据。
我们要营造一个倡导科技的社会环境,鼓励青少年加强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首先,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建立健全各种培养、使用和奖励科技人才的机制和政策,完善与多种所有制相适应的科技人才管理机制,建立与现行分配制度相匹配的科技人才 经济利益激励机制,广辟渠道,促进科技知识、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形成开拓进取的舆论环境,营造民主的学术环境,提供良好高效的工作环境,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他们才能,以此来激发广大青少年学习科技的热情。其次,加大科普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备种组织、传播媒介不断向社会大力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并逐步实现科普教育的大众化、正规化、系统化和多样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学,使广大群众了解、认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作用,感受到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严峻挑战的巨大压力,形成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良好环境和社会风气,使青少年耳濡目染,从小就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新的科技教育课程结构。
为促进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首先要改善教学模式。要着力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讨论模式、探索模式和研讨模式,注重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多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把教学方法从传统的灌输式变向交流式、疏导式。其次,要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大力改革应试教育模式下片面地用考试分数、单纯地用升学率来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教育评价机制,要突出科技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能力使基础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最终转向真正的素质教育。同时,在保证普及义务教育的质量外。还应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和加强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多、质量优的青年队伍。
优化科技教育的学科课程,是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关键。要完善科技教育大纲,编印科学规范的科技教育教材,学校要正式设立“科学”、“技术”等专门科技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科技知识的传授与科学方法、科技能力和科技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不仅传授科技知识,也注重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精神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习惯和科技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形成良好的观察、思维和实践的习惯,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科学能力。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科技技能和科技思想品质,采取措施,切实保证理工科的实验和实习的时间,使学生科技技能的训练和科学品质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科技活动
各级教育、科技部门要不断拓宽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开展广泛多样科技实践活动,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探求科学奥妙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怕困难、挫折的科学精神和作风。各级科协要主动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组织科技专家定期为学校举办科学知识讲座,指导和辅导中小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科技夏令营。有关科研机构和科技活动场地要为青少年开展科技活动提供条件,向青少年免费开实验室等实践场地。教育教学部门要结合学科教学和每个学生的爱好特长,组成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建立科技辅导站,指导学生进行科技设计和科技试验,组织学生深入到工厂、社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尽可能地让学生尝试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多渠道融资,充分利用社会科教资源
要提高我国教师的科技素质,首先要重视对现有科技教师进行岗位培训,不断地提高他们科技素质水平和实施科技教育的能力。在培训目标上,要使教师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及技术应用科学知识。在培训内容上,要把科学精神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以确保教师确立正确的科学观。在培训方法上,要改革被动的,灌输式和式的陈旧方法,而代之以新型的,能有效培养与提高教师实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的科技素质。再者,还应鼓励教师开展广泛的科学研究,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组,对科技教育进行专题性的、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优秀的科研成果指导科技教育实践。
在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资源方面,要坚持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原则。
第一,政府作为投资的主体,首先要建立持续、稳定的科技资金投入机制,保证科技经费较稳定的增长速度,使科技投入步入一个持续、稳定的轨道。其次,要树立“教育是最佳投资”的观点,政府部门要从政策上、资金上像保证经济建设任务一样,确保基本教育事业经费的投入。
第二,鼓励社会各界为青少年科技教育募捐资金,根据市场经济“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原则,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第三,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积极动员社会单位,提供各自所有的设施、场地作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苏肖:《谈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年第4期。
[2]张翠花:《科技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太原科技》,2003年第3期。
[3]龚萱:《创新视野下的大学生科技价值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期。
[4]余翔:《高中与中师生科学素养发展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5]刘文军:
《科学普及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及对策思考》,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青少年身体发展相对落后,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学生的学习压力与负担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中国的素质教育中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不够,由此影响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体育教育对于青少年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作用。采取措施加强体育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关键词
体育教育;青少年;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健全人格;素质教育
1研究背景
1.1体育教育的内涵
广义的体育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育本身是1个完整的体系,分为普通体育教育和专门体育教育两大类。其基本特征是突出教育性和教学性。体育教育以教学为主要途径,以课堂教学或专门性辅导为主要形式,以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为主要手段(百度百科)。而狭义的体育教育就是指学校中的体育教学,也即按一定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它是学校体育实现的基本形式,是体育目标的实施途径之一。由以上定义,我们可以解读出,体育教育是强身健体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是当下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体育教育引起国民的重视;同时,狭义上的体育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培养的重要过程,说明了体育教育应该引起学校以及教育部门的重视。
1.2体育教育的作用
至今,很多学者都研究了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指出了体育教育对于青少年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重要影响。张春艳指出,体育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脱智德将体育教育的作用从促进身体健康上升到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认为体育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谢书卓指出要将体育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唐礼科、徐莹则在研究影响青少年健康的因素的基础上,论述了体育教育对青少年的智力和心理上的积极作用。在此研究领域,大部分学者都持相似的积极观点且大部分学者的关注点都聚焦于青少年群体。青少年成长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小学和初中,及高中阶段身体发育成长迅速,学习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逐步树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自我个性。而在当今应试教育主导的局面下,由于小升初,中高考等升学考试,会让青少年面临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这种压力会对青少年的身体的成长、心理甚至是人格精神方面造成重大影响。所以,研究体育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哪些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体育教育对青少年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而目前,专门针对体育教育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和意义的研究和论述还较为缺乏,亟待填补空缺。
1.3目前青少年体育教育的缺陷
虽然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观念的影响等,目前青少年体育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缺陷,青少年体育教育面临着1个尴尬的局面。
大部分学校对体育教育十分不重视。很多初高中的课程中,体育课所占比例十分少,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削减,这种现象重要原因是教育部对高中的考核标准以学生学习能力为主和升学率;很多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十分缺乏,体育资金投入很少,体育师资力量薄弱;对体育教育长期持不重视的态度。
1.3.2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参与意识不强
目前,大部分的学生以考入心目中的大学为奋斗的目标,除了学习之外,完全忽视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对于体育课更是十分轻视,笔者通过调查所在地区的重点中小学生参与体育课的情况,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很有兴趣,但是仅仅将体育课看做是学习之余的放松时间,不去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有些学生甚至留在教室自习,体育教育的参与度极低,体育课名存实亡。
1.3.3家长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的家长都对自己的子女抱着成才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借助高考进入一个好大学,从而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或者学习乐器等艺术类技能,认为比体育高雅有前途。正是这种观念导致家长几乎完全忽视对孩子的体育教育,认为体育教育是很辛苦没有发展前途,一味的督促自己的孩子去学习,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却忽视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状况。
1.4体育教育缺陷对青少年的影响
1.4.1影响身体健康
根据一项对全国28个城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一些大城市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且年龄越大健康率越低,初中生为32%,高中生仅为18%。由此可见,高中生的健康状况堪忧。究其原因,除部分学生因为营养和遗传因素外,大部分高中生是由于长期专注于学习,缺乏体育锻炼造成的。体育教育的缺陷严重影响到高中生的身体健康。
1.4.2影响心理健康
健康的体质是青少年在高压力下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体育教育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到的学习状态,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可能由于身体原因造成学习成绩下滑,从而给倍感压力的他们增添更多的压力。在这种高压力状态下,很可能出现厌学、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随后引起自信心和生活乐趣的缺乏、产生很多的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与生活,引发恶性循环。
1.4.3影响到全面正确的人格的培养
体育教育的缺少,使青少年无法意识到体育活动中所拥有的各种良好的体育精神,如集体意识、团队意识、竞争乐趣等。只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学习,只认为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东西,这种情况下培养的人是缺乏正确而全面的人格品质,无法真正的达到素质教育中全面发展的要求,更加不利于成年之后的发展。
2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它对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智力水平、锻炼身体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和培养健全的人格。
2.1体育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智力水平
现代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人的智力的发展。为什么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进智力发展和提高学习成绩呢?现代科学研究已证明了这一作用机制:由于脑和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过程,1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大脑发达程度及其反应的灵活性。有规律的、合理的体育活动所产生的良性刺激,能使大脑的调节功能、活动强度、反应的灵活性和精确性得到良好的发展。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开展体育教育,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发展,提高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有利于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
2.2体育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基本条件,青少年时期正处在生长的巅峰期,这一阶段对体形和体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众所周知,体育教育能够强身健体。通过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掌握一些基本体育的技术和技能,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各项身体机能得到发展,塑造匀称的体型。同时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其它活动的基础,更是集中精力学习的前提。而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自身对病痛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己。
2.3体育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体育教育是高压学习中的一种放松。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放松自己,缓解自己学习的压力,同时锻炼出强健的体质,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再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其次,体育教育能够培养自信心和交流能力。体育活动能够激发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其对各种事物保持活力,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周围的其他活动,多与他人交流接触,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最后,体育教育能够培养青少年面对挫折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体育是一种没有绝对输赢的活动,参与者在体育活动中会经历无数的失败,积累无数的经验,这种过程增强了参与者的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并使他们学会不断地吸取教训,锻炼出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锻炼出良好的心理素质,这种意志力也更有利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良好的心理状况有利于青少年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减少他们由于压力产生的负面强行,这些方面均可以看出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素质。
2.4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
体育教育中体现出公平竞争、团结拼搏、集体主义、责任心等符合社会和时代倡导的品德和精神。通过开展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内涵丰富的体育精神得到弘扬,有助于青少年学习体会这些体育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青少年正处在人格和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当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性格,改变他们的认知时,也就无形中促进了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为他们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教育所具有的培养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的作用具有超越学生时代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将会使他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所受益。
3发展体育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3.1学校角度
体育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在学生健康成长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对体育教育的重视是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必经之路。对于目前来说,加强体育教育应该最主要着眼于学校方面。首先,各学校应该正确认识到体育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作用,树立起对体育教育的正确认识和态度,给予体育教育充分的重视;其次,各学校应该提高体育课所占学时和学分,加强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引起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再次,学校应该宣传体育教育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再次,学校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招聘和培训,完善体育教学设施,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后,学校可以多举办运动会等活动,创新体育教育形式,使体育教育普及化、常态化,营造校园体育气氛。
3.2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角度
教育部门要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教育部门在对学校进行评估时,要考虑到体育教育和学生身体素质的评估,引起各学校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教育部可以通过政策的制定,进行针对性的经费补助,有计划地为学校提供一定的师资保证,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而对于体育部门来说,要配合好各高中的体育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其组织、引导、指导作用。
3.3家庭和社会角度
从家庭角度来看,父母应该树立起正确的人才培养意识,重视子女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习能力的发展;父母应该积极支持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协助学校进行体育教育;父母也可以养成自己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为子女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从整个社会大的角度来讲,社会成员应该提高整个社会为国健身的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转变对体育教育的态度,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学生共同参与的体育教育活动,才能促进体育教育的整体发展。
4结论
同志曾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然而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整个社会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全面成长至关重要,对于青少年在人生这一关键时期智力的成长、身体素质的培养、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人格的塑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健康全面成长的作用,学校、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以及整个社会都应该引起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体育教育的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才能最终促进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杭洁 单位: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冯晓玲.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谢书卓.浅析体育教育在青少年人格培养中的积极作用[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4)
[3]周兰君.关于体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若干作用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1(4):116-119
[4]王晓亮,钟家银.从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反思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J].运动,2010(8):60-61
[5]邢金明.对青少年进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1):173-174
[6]脱智德.体育教育作用之我见[J].科技视界,2012(29):240
我们上学的意义似乎是在于为了光明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着,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他们都需要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这样他们才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从而拥有一个前途光明的事业,但是人们只是过多的重视知识的教育,却忽略了素质的教育,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学校应该要更加的注重素质教育。
学校总是关注着学生的学习,分数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一个主要标准。因此,学生们总是努力的学习来获得高分并且证明自己。现在关于很多青少年的报道新闻,悲剧却总是在发生着,在外国的一些学校,被青少年所操纵的枪击案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很明显,现在我们大家的教育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了。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需要更多的素质教育,这样可以让他们的思想更加健康,学校需要多设这门课程来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处理他们的心理问题。一个健康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应该是完全健康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转贴于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 (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
关键词:学校 青少年 法制教育
学校法治教育有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人才以及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功能,奠定了它在现代化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更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和贯彻教育方针之需。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在带动学校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因此,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现代化教育思想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的成功体现,是培育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积极举措,更是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教育中主生的真切效应;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增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交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有利于学校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强依法治校,依法兴教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要增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学校首先必须积极按照党和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要求,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建立和健全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思想体系、目标体系、操作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估体系,真正使法制教育在体系保障下形成良性循环。正确理解,统一认识,是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前提。
努力使青少年法制教育拥有良好的舆论氛围。用党的教育理论、政策法规、科学思想武装师生的头脑,把优化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青少年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和青少年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如何使青少年法制教育落实在实处,而且转化为青少年学生追求自主发展、和谐发展的自主行为。如何使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性质、特点和意义扎根学生的心壤,成为学生意识形态的强音,从而更好地培养起学生的法律素质,作为学校应成立导读小组,且分解责任,拓宽层面,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利用好法制教育读本,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勤于引导,善于疏导,精于传导,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基本常识,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真正懂得国家、法律和个人的关系,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禁止做,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素养,使之逐步达到内化于学生的行为之中。要从课堂教学中挖掘教育资源。课堂教学是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在集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要树立大课程思想,克服传统课程观的缺陷,要注重学科间的相互衔接沟通,从而扩大法制教育的涵盖面,增强法制教育的感染力。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较客观地承认学生的思想、个性和行为差异,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契机,选择精当的教育内容,努力使话题既有传统思想的精髓又有时代气韵,从而不断优化教育效果。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学校教育这一重要传承基地外,离不开家庭、社区的有机配合和支持。想方设法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积极发挥学校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带动家长学法、知法并以实际行动教育子女守法,推动社区教育的优质主效,共同创下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对教师的评价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发扬民主。首先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凭感觉印象,要充分肯定被评价者的优点和成绩,实事求是地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其次,实事求是的评价应当是全面评价,诸如对法律课教师的评价应从教育思想、业务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着眼,同时也可推行学生民主评议教师制。只有坚持全面评价,才能体现教育目的对教育质量的全面要求,才能更好地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与不科学性,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评出方向。要在“三个面向”的方针指引下,从有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角度出发,使国家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要求在评价准则中得到有机体现,以优化工作质量,促进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信心,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融为一体。
学校领导者,尤其是校长,一定要做好榜样,努力提高自身法律素质,端正自己的形象,有效发挥自己的模范表率作用。注重教师培训。因为教师的岗位技术和业务素质一方面维系教师如何将人才和市场竞争转化为岗位竞争的信心,另一方面牵动着教师评价方案的成果转化进程。
另外,青少年法制教育界应体现对学生素质进行评价,对学生与家庭、社区合作的评价,多方呼应,优势互补,形成法制教育的有力保障机制。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工程。中小学要在素质教育天地里营造强势,迈出坚实的步伐,应当牢固树立教育大环境思想,正确处理好教育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关系,要把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作为提高学校整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融入学校的办学思路,敢出新招,干出经验,积极发挥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出好人才,亮出品牌,形成特色,自己走上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M]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M]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 学习态度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120-03
长期以来,体育运动学校(以下简称“体校”)受“金牌战略”的影响,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简化为竞技体育在各类赛事中取得好成绩,这种片面的体育发展观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的培养目标集中在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上,却忽视青少年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参加训练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青少年运动员今后的就业和终生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运动训练学权威、前苏联体育理论专家马特维也夫在世界体育科学大会上指出:“未来运动成绩的增长,主要的不是靠最大限度地发展运动员的体能和机能,而是靠挖掘运动员的智能。今后,训练质的飞跃是从体力投入为主,转入体、智共同投入。因此,现代运动员训练特别强调智力训练,而智力训练的基础正是运动训练的主体――运动员的文化素质。”
2011年3月,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多部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运动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群体,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当前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必须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最终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都强调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条通向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和谐世界的人类进步之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形成,由于青少年运动员既要参加运动训练又要学习文化知识,因此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教育,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既关乎我国竞技体育可否持续发展,也与运动员能否全面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1 青少年运动员文化课学习态度的影响因素
1.1 对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思想认识不够
推进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教练员和文化教师的认识和重视,尤其是教练员的重视。在体校,青少年运动员很早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教练员既是师长又是父母,他们既要通过训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优秀成绩,还要负责运动员的个人生活,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是,由于一些教练员只注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没有意识到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更没有意识到运动员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发展,同样可以对其运动成绩起到巨大的正迁移作用。个别教练员的这种思想偏差,导致个别青少年运动员长期违反课堂纪律,有的甚至违法,对今后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不良的影响。
1.2 时间上的冲突影响体校读训的协调发展
体校的青少年运动员年纪虽小,但是他们肩负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双重任务,这就要求他们既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又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专业技术,系统地进行科学的专门训练。这就势必加大了青少年运动员的压力,在时间上给他们的文化学习造成困难。
1.3 青少年运动员对文化学习的认知水平不足
由于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基础较差,在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加之外出比赛耽搁学习,导致青少年运动员对文化学习存在消极情绪。体校青少年运动员的入学动机主要是对体育有兴趣,希望通过系统训练进入高一级优秀运动队,大多数青少年运动员对待读、训两者的兴趣偏重于运动训练。
1.4 教学模式僵化,课程设置单调
体校教学一直保持固定的学制模式,学制为初中三年,中专三年,采用班级授课制。青少年运动员为半天学习,半天训练,这种模式虽然可以保证教学的正规化和系统化,但是却失去了其办学的灵活性。体校因其竞技特点,统一学制、统一授课制以及学期时间安排都不能适应竞技运动的特点。体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科目种类传统单调,也没有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竞技体育教育等的课程。显然,这种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
1.5 教材内容脱离体校的运动特点
为响应国家教委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指示,体校基本选用的是普通中学的初、高中教材,其教材本身除有应试内容外,许多内容脱离体校青少年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这种教学现状令人担忧,不改革就无法适应新的形式。
1.6 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
青少年运动员对文化知识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水平得不到提高,上课开小差、睡觉、看课外书、听音乐等不良习惯时有发生。教师的教学观念、手段、方法及形式陈旧,忽视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及潜能得不到发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改善青少年运动员文化课学习态度的对策
2.1 更新观念,深刻认识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重要意义
各级领导和教练员要真正认识文化水平与运动成绩的关系,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同等对待,对运动员要全面负责,既要管训练,也要抓学习。要制定运动员的全面发展规划,制定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标准,使其了解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 改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态度
2.2.1 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对文化学习的认知水平
为了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对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应该让运动员明白,文化素质的提高不但对训练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是退役后开始新生活的关键因素;再者,加强良好班风和运动队队风的建设。体校青少年运动员大多从小就过集体生活,性格开朗,好交友,他们所结交朋友的意识形态对其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在他们心目中树立正确的榜样,引导青少年运动员正确观察社会、广交益友,科学地学习和生活,提高他们对文化学习的认知水平。
2.2.2 培养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
影响青少年运动员学习态度的关键因素是教师,而良好的师生感情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基础。作为教师,应该热爱体育、热爱青少年运动员,与运动员有共同语言,能够理解运动员的学习难处,并热心帮助他们;还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用深入浅出的课堂教学艺术来引导他们喜欢文化课。
2.2.3 建立合理的预期值
根据“最近发展区域理论”,教师和青少年运动员对学习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体校青少年运动员上午文化学习,下午进行训练,真正用在文化学习上的时间可能不及普通中学学生的一半,却一直沿用普通中学的教材,在难度和内容上都不太适合,难度过大、内容过多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因此,文化课教师可以参照普通中学的教材,自己动手编写难度适宜的教材,在教材中应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这样,他们学起来才可能富有成就感,才可能有持续、积极的态度。
2.2.4 在文化学习中引入竞争机制和奖惩机制
根据青少年运动员在参与运动训练和体育赛事中养成的喜好竞争的特点,在文化学习中,也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对于学习态度较差的运动员,可以批评教育,促其回归教室;对于学习努力,成绩优异的运动员,应给与适当奖励,包括设立相应的奖学金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他们重视文化学习,真正改变学习态度。
2.3 青少年运动员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
(1)加强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其了解心理现象产生的机制、发展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心理成长的过程与特点。
(2)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在人格上与人类社会进步的趋势协调一致的信念和理想,促进他们人格的进一步完善,使他们的兴趣、需要、气质、能力和性格等人格的心理特征成为一个协调的有机整体,帮助青少年运动员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目标及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2.4 教学结构优化
2.4.1 专业设置优化
体校在专业设置上要站在市场的最前沿,在办好本校骨干专业,建立起自己专业品牌的同时,要瞄准市场的“热点”或潜在的“热点”,根据学校的优势,设置相关的专业,并且在专业设置上避免求多,力求发展,要在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多下工夫,多与基层学校联系,以便更好的进行课程安排。
2.4.2 课程结构的优化
体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必须进行较大变动,重点抓好语文、数学、英语、德育、计算机等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调整、压缩、合并次要课程,增设人文素质与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些课程,尤其应增加适应现代社会和竞技体育科技发展的一些课程,以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2.4.3 教学模式的优化
教学的改革,首先应从学制上下工夫。应将初、中专分开来看,初中阶段的青少年运动员正是国家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主要对象,这一阶段的学习必须正规化和系统化,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中专阶段的青少年运动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竞技水平日趋成熟,逐渐成为了竞技赛场的主力军,比赛、集训也日益频繁,应改革原有的考核形式和授课形式。考核形式应采用学分制,授课形式也应根据考核形式的改革而灵活运用,目的就是让青少年运动员通过一定形式的学习和自学,修满学分,通过考核。
2.4.4 教学环境的优化
学校应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为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配套和完善电化教学设备、计算机、解剖、生化实验设备和图书馆等,使学校的教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学环境的优化还应体现在学校为在职教师提供知识更新、进修学习的条件和机会,以保证教学中青少年运动员能了解最新的知识、技术和信息。
2.4.5 丰富青少年运动员的课余文化生活
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是发展青少年运动员特长、培养多方面能力的极好机会,除了要求青少年运动员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外,学校的社团组织在每个学期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将青少年运动员的注意力、兴趣爱好吸引到提高自身素质的各项活动中,陶冶情操,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2.4.6 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练和教师队伍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