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一体化毕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AHK德国“双元制”;机电一体化工;毕业考试;本土化
作者:潘云忠,刘琳霞(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411)
一、背景介绍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中国德企之乡”太仓市的区域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与德国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2007年6月,由江苏省太仓市人民政府、德国工商行会上海办事处(AHK——上海)、部分在华德资企业、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组建“AHK——上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简称“中德工程训练中心”)。该中心现已成为完全引进德国AHK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试的教学机构,是“德国AHK机电一体化工”职业资格在中国最大的培训和考试基地。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托“中德工程训练中心”,在创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引进德国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与先进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培养国际化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截至目前,经过8年多的机电一体化工教学实践,已有近380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中德工程训练中心经过毕业考试1和毕业考试2获取了机电一体化工证书。
目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工程学院对于机电一体化工的培养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规模,年培养规模约70人,随着双元制本科班的加入,培养规模会进一步增加。
二、新旧的考试标准概述
机电一体化工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分为新旧两个阶段,新旧考试标准在时间上的划分以2014年为界。
1.2014年之前的阶段(称之为旧的考试标准),在这个阶段机电一体化工职业资格考试分为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两部分考试,每次考试中又包含理论与实践考试两部分。
无论是中期考试还是毕业考试,在实施时均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
(1)备料阶段(准备阶段)
在此阶段前,各考点根据备料清单(由AHK商会提前发给各考点)所列工量具及材料清单提前准备完毕,耗材要根据备料图纸所要求的尺寸准备到位。在准备阶段机械部分的加工可以由考生在考点准备或者是考点提前按要求准备完毕,每个考生一套。电气部分安装与接线工作由考生独立完成。中期考试所涉及的控制程序由考点准备好,原则上不由学生完成。
(2)理论考试
理论考试在实践考试之前举行,理论试卷一般提前1-2天到达考点,供考点复印。中期考试理论试卷由12道涉及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一般劳动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以及所制作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的问答题组成,考试时间为1个小时。毕业考试的理论考试试卷由两大部分组成:工作计划Ⅰ、Ⅱ和功能分析Ⅰ、Ⅱ。工作计划和功能分析Ⅰ部分由22道单相选择题组成,考生只需完成其中的20道;工作计划和功能分析Ⅱ部分由10道问答题组成。Ⅰ部分和Ⅱ部分总共150分钟,即毕业考试理论考试时间为300分钟。考试时学生可以携带制图工具、表格手册(制定)、英语字典、计算器(不带编程及存储功能,不能通信。)。
(3)实践考试
一般来说,理论考试结束就进行实践考试,实践考试试卷与理论考试试卷到达考点时间相同。考生要在5个小时的规定时间中,在一个部分预装的网孔板上根据图纸完成剩余的电气动控制器件的安装、布线与连接工作;机械部分的加工是在备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实践考试图纸要求进行加工与装配,最终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装。在考试过程中有5-10分钟的专业谈话,谈话内容与考生所涉及的考试内容相关,如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安全、测量器具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工作任务中应用的各个元件、工作中所使用机床操作要点、加工方法、在启动时的工作方式和测量值的测定、针对考生在考试过程中的个性问题等。
考生安装完成后,有1个小时的时间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启动与测量,考生根据启动和测量技术表中所规定的内容在考官的监督下进行检查与回答,调式中出现故障应由考生独立分析、解决并记录。
旧的考试包括中期、毕业两次,由笔试、操作、口试三部分组成,以现实的工作任务、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为基础,考核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根据实际工作任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及应变能力,关注经济、社会、生态、法律等方面问题的社会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2.2014年之后的阶段(称之为新的考试标准),在这个阶段机电一体化工职业资格考试分为毕业考试1和毕业考试2两部分考试,每次考试中包含理论与实践考试两部分。
2011年7月机电一体化工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于2011年8月1日。PAL根据新的规定在德国2013年秋季提供新的毕业考试1试卷,2014年夏季提供新的毕业考试2试卷。始于1998年老的规定的试卷会一直提供到2012年秋季和2014年夏季。
新的考试标准,使得机电一体化工职业资格考证有了源于德国的统一的实践考试项目。
新标准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采用模块式结构,由开关柜、操作显示单元、网口安装板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系统中开关柜部分可供考生进行元器件安装、系统布线、程序编制;现实操作单元可供考生进行元器件安装与接线;网孔安装板部分可供考生进行机械加工、机械组件的装配、电气动器件的安装。三者之间通过重载接头两两相连,最终完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调试工作。
新标准下的机电一体化工考核装置充分考虑了成本节约、重复使用等方面的问题,毕业考试1中使用的装置在毕业考试2中绝大部分是可以使用的,器件的有效利用如图2所示。
三、新旧标准对比
截至目前,机电一体化工职业资格考试已顺利完成了新旧标准的过渡。旧标准下的项目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器件的单次成本也较低,新旧标准下的考核点也较类似,因此旧的标准对于相关培训部门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表1、表2将新旧标准下的机电一体化工职业资格考试进行对比。
四、新标准下的本土化实践
在新的考试标准下,机电一体化工职业资格考试对考生能力有了更为全面的检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全性的评估,机械和电气的保护措施的测试子系统分析和功能测试,运行参数设定和测量及功能性的创建系统的交付和说明,制作履行订单的文档(包含测试报告),即技术文档;
(2)工作任务分析,从文档中获取信息,技术和组织的接头定义,要求从技术、企业管理,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和选择最合理的方案;
(3)考试是具有职业特点和结合实践的考试,根据培训目的的要求,适用于未来实践中职业判断力的考试;
(4)体现节约意识,考试尽可能使用来自以前的考试的材料;
(5)注意系统关于质量和安全性的统一规格和特殊规格。系统交接和投入使用,需要给予专业的解决方案,(包括英语的使用说明),编写验收单。
通过一轮新标准下的机电一体化工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实践,我们得到如下经验:
(1)考试更加侧重于电气控制方面;
(2)注重于考生自我分析解决问题方面能力的锻炼;
(3)关注考生计划表达能力的锻炼;
(4)关注设备的成本节约及有效利用;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mechatronics;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1-0125-04
0 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2005年设立,现有在校学生780人,毕业生最高就业率98%,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该校毕业的学生在各个大中型企业中,成为了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2008年,该校机电工程学院开始进行央财支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两年的建设,2010年建成“专业适应广,校内一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通过购进先进完善的实训设备,提高了招生与就业工作水平,彰显了课程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成果;创新发展了“工学结合、厂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行了“双证书教育”,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满足教学实训的需要,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办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1 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状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通过产学研结合,根据企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来确定专业发展方向;通过“特色凝炼,特色拓展,特色建设”的战略,紧扣机械制造、工业自动化、电子信息产业链,依托行业企业,建立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专业群;通过强化内涵建设,突出主干专业与相关专业相互协调发展,逐渐形成具有技术特色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本专业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建立了实践教学体系,以“项目为导向”完成训练任务,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校企共同教研项目、学生顶岗实习、全国高职技能大赛及市级技能竞赛等多项活动。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更真实地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丰富了技能大赛训练平台,在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得到很大提升。
学校积极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根据岗位操作标准,按照生产流程,组织教师与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具有鲜明工学结合特色专业教材,建设特色鲜明的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课程改革与企业合作各方面都达到了较好的运行效果。
2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调研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新需求,充分满足科技发展及社会诸多企业对多方位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切实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推动示范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2015年8月、2016年4月期间,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学院领导带领相关专业老师,走访了一些大、中型企业。(图1、图2所示)
2.1 调研对象
调研企业以京津冀地区企业为主,兼顾部分华东、华南企业。由于机电涉及的行业企业较多,因此调研企业类型既包括现代制造类企业,也包括机电服务类企业;调研对象包括企业的一线员工、基层主管、人力资源经理、管理部门负责人、总经理等。本次调研共对75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并走访了40家企业,其中环保服务企业15家,生产制造型企业24家,共回收问卷80份,回收率100.0%,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97.5%。
2.2 调研内容
①企业基本信息;
②对不同层次机电行业从业人员的认知;
③机电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
④个人素质对机电行业从业人员的重要性;
⑤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与不同层次机电行业从业人员的联系;
⑥机电企业用人基本考虑因素;
⑦专业技能证书与学生就业情况;
⑧机电专业课程重要性认知。
2.3 调研目的
①通过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影响,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②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要求、培养目标、专业定位等。③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专门化方向等。
3 调研结果与分析
据统计,在全国65万个相关企业中,机电工作人员220万;全包机电产业从业单位约3.5万家,其中年产值205万元以上的机电产业单位16000余家,机电产业从业人员约300万人,按年补充率6.5%计算,每年各行业企业和机电产业单位机电人才的需求量达19.5万人。
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机电人才的需求进行的调研结果分析:
①从工作内容上看机电人才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人员;二是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三是生产一线管理人才;四是机电产品的销售与技术服务。企业机电人才主要是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人员,包括机电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有:运行维护人员、操作维修人员、工艺技术员、管理员等。机电企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机电设备操作与维护人才,能够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面向机电行业、企业生产一线,服务于机电技术岗位,从事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设备的管理与设计等工作。因此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具有知识面较宽的技术技能人才。
②机电人才按等级来分,大致可分为高级机电人才、中级机电人才、初级机电人才和一般机电操作人员四类。高级机电人才位于企业的高层,主要负责企业整体目标的制订,起着总指挥、主持大局的关键作用。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占招聘企业招聘岗位的9%,招聘单位对这类人才的要求相当高。中级机电人才主要负责企业生产运行具体事宜的计划与指挥,一般的经理和主管属于中级机电人才,例如生产车间主任、营运主管等。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占招聘企业招聘岗位的47%,招聘单位对此类人才的工作经验要求一般为5年左右。初级人才和一般操作人员属于执行层。他们负责具体操作。偏重于体力劳动。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占招聘单位招聘岗位的44%,招聘单位对于此类人才的工作经验要求一般1-3年。
3.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主要有:机电设备维修与改造、机电设备操作与维护、机电产品装配与调试、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和机电产品销售等。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高职毕业生在上述岗位的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看出,本专业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机电类各岗位中,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的比例较高。
3.2 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分析
从图4、图5和图6可见,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有持续需求的企业占67.9%,需求量在20人以上的企业有35.4%,需求量在10-20人之间的企业有23.20%,需求量在5-10人之间的企业有34.45%,在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有较大需求的岗位方面,机电产品装配与调试人员需求面最广,有占25.2%的企业选择,其次是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有24.12%,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有21.4%的企业选择,而机电销售(5.20%)、技术服务(4.85%)和其他(11.31%)相关岗位就业面较窄。总体上表明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将有持续的较大量的需求,其中机电设备维护与操作在较多企业形成一定的需求。
3.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主要岗位专业知识要求分析
被调查企业中有77.1%的企业在招聘与机电岗位人员时要求应聘者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的,且掌握与公司所处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有21.1%的企业要求应聘者可以是非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但持有相关机电岗位的从业资格证书。
无论是第三方机电企业还是生产型企业,由于机电岗位是一个技术型较强的岗位,仅仅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往往还无法胜任工作。企业通常要求机电从业人员具备综合的知识背景,对其行业知识有了解。
3.4 企业在录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时主要能力要求分析
图7表明:绝大多数的企业(71.4%)看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外语能力(5.1%)、工作实践经历(33.20%)和计算机应用能力(5.20%),然而在专业知识(12.10%)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25.4%)方面大多数企业并不十分看重。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时,应该重能力轻知识、重实践轻证书,尤其要更注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并通过工学交替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
3.5 企业对机电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或工作态度要求分析
图8表明:企业对机电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或工作态度方面,选择责任心强的占12.10%,选择团队精神的占4.45%、选择认真仔细的占33.20%、选择进取心的占4.45%、选择服从安排的占5.10%。说明企业最看重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团队协作和认真仔细的精神也是企业很重视的方面。
4 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面向
通过这次调研,分析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并多次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最后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及方向进行如下调整:
①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面向机电行业、企业生产一线,服务于机电技术岗位,培养从事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设备的管理与设计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机电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需求,面向服务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
②专业定位:以电气为主、机械为辅、机电融合的专业定位思想,毕业生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技能人才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毕业时获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专毕业证书,获得高级维修电工证书,电工安全技能证书;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③毕业生就业企业类型: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机电设备管理部门、现代制造业、服务行业的一线操作技术人员、机电设备生产企业及相关产业单位。
5 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反馈意见
在毕业生座谈调研时,大家普遍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比较多的课程有:电气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PLC应用技术、机电气一体化技术实训、电工综合技能实训等;同学们还反映一些课程的理论知识内容过多,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少,如电工电子技术、电机技术等;一些课程如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理论和实际脱节,在企业实际中使用的生产设备,学校实训课上接触不到等,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和专业教学进程有待整合与调整。
轨道交通行业是广东省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按照规划,到2020年高速铁路建成1866公里,广东省将新增城市轨道交通线路690公里,城际轨道交通线路1593公里。随着上述规划的实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各种技术装备的发展,所有这些新型技术装备的维护自然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另外装备制造业生产的各种装备的装配、调试也需要大量熟悉机电业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各种机电设备尽管形态千差万别,但是基本技术原理具有相同性。“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电子、计算机及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检测传感技术、伺服控制技术、系统工程等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它代表着机电工程技术发展的前沿方向,具有强大的创新应用潜力。而如何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服务轨道交通行业,针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车站相关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及车辆检修基地等技术岗位,着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工科类职业学院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通过对相关院校的调研,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大体上可归纳为:培养以机械和电子技术为基础,熟悉现代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护、调试和维修技术的,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局部设计和新产品开发能力的,以及产品管理、推广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尽管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但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专业特点,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了32门专业课程,其中带有航空或飞行器字样的课程就有9门,培养目标明确,专业特色鲜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紧紧依靠啤酒、食品包装等轻工行业,培养在自动生产线及相关自动化机械工作岗位从事安装与调试、维护与管理、技改与销售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其校企合作基础扎实,人才培养质量稳定,社会声誉较高。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向兄弟院校学习的基础上,在学院骨干院校建设及创一流高职院校中针对如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打造专业特色,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二、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一)专业定位
机电一体化技术涉及的知识面宽广,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很宽泛的专业,也可以说是一个专业平台。[3]我们对接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对机电专业相关的企业、行业、企业联盟调研,分析与预测专业对应的区域产业人才需求,提炼出轨道交通行业特定工作岗位(岗位群)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职业技能与素质要求,其毕业生主要面向机电行业,以及轨道交通行业的机电产品研发制造企业、设备运行等就业单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有:自动化设备检修、电气设备安装调试、机电产品开发、设计等。据此,我们依据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珠江三角洲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型特色制造业发展需要,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以“产教一体,寓学于工”的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制造、轨道交通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保养、管理等工作岗位,具有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坚持一条主线、强化能力的原则。即从专业技术应用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运用倒推法,从职业能力结构,演绎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直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其“公共基础课”按照国家和省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设置基础性人文课程以外,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市场需求,精心设置了“机械+电气”双支撑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设置了“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机电传动与控制”“液压与气动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六门课程。在此基础上,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核心课”和“综合能力课”,专业核心课开设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生产线组装与调试”“机器人技术应用”;综合能力课开设了机加工实训、钳工实训、机电设备拆装实训、电气控制综合实训、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毕业顶岗实习。专业核心课中还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车站电梯维护课程;专业选修模块中还设置了铁道概论、轨道交通车辆构造与维修、车站空调与通风系统维护课程,以对接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对车站设备管理和维护人员的需求。为了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开设了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指导,以及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机电产品创新设计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市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或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项的学生可以免修该课程。
(三)教学方法改革
深入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广泛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通过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使教师利用课程平台,自主搭建课程、辅助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利用该开放的平台,通过动画变换视角、直观形象地学习抽象的概念,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自然思维习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用虚拟仿真替代危险性高或难以安排的现场实习,或展示现实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以外巩固所学和拓展学习。构建选课平台,借助网络学习,真正实现弹性教学模式[4]。
三、专业的主要特色和成就
(一)进行订单班培养模式探索
紧密对接广东省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需求,依托学院的传统和专业集群优势,牵手轨道交通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适应企业特殊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目前与广州地铁、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东莞地铁、深圳地铁、香港地铁等轨道行业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逐渐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开设“2+1”模式订单班。校企双方形成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学生、师傅教师互派共培、资源共享的机制。同时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与校内教师共同讲授课程,针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技能进行授课。在跟岗、顶岗过程中采用企业教师一对多、一对一的教学,指导学生独立操作。通过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实现顶岗实习与工作岗位对接。
(二)建成中高职衔接培养体系
近年来先后实施了3+证书、三二分段、中职自主招生等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训实习、培养模式、实训条件建设及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做好衔接和沟通,探索构建中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项目建设中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并制订了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三)利用工学结合园中的“校中厂”和校内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以校内专业岗位实践和校外顶岗实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毕业生就业岗位能力要求,按照由浅入深,从简到繁,从单一到综合的逻辑进行安排。校内生产性实训注重单项能力的强化训练及简单功能系统的设计、装调、维修等。为此我们通过“引企入园”的方式,引进了广州市鸿辉电工机械有限公司、广州冠通机械设备实业有限公司、东莞景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以机电一体化产品为主业的实体企业,校企共建“校中厂”。在“校中厂”内安排对应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达到综合锻炼毕业生解决问题、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培养目标。如在“校中厂”进行可编程控制设计、机电设备拆装实训、单片机产品控制系统设计、生产线的安装与运行调试、数控机床的电气线路连接及系统调试等。
(四)毕业生得到社会认可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麦可斯MICOS对毕业生评估报告数据显示,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高达100%,高于全国94%的水平。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3746元,高于其他国家骨干校相第2期邹伟全,张晓东,张杨: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关专业3478元的水平。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达100%,优良率大于70%。毕业生就业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其工作态度端正,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勤奋务实的精神;知识面宽,上手快,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五)报考、报到率处于较高的水平
从广东省自主招生分专业报名情况来看,机电一体化专业报考率2015年达604.44%,2016年达513.24%;在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中2015年报考率达147.37%,2016年达153.22%。从报到率来看,2015年为92.39%,2016年为93.12%,以上数据说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得到社会的认可。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依托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轨道交通行业的传统和集群优势,定位于轨道交通特色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特色专业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特色更加鲜明,现已成为面向轨道交通车站培养特色专门人才的基地。
作者:邹伟全 张晓东 张杨 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Z].教职成[2015]9号.
[2]朱敏红,闫红蕾.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技能体系的研究[J].职教通讯,2012(3):20.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双师型教师 双证书人才 科研可行性
[作者简介]朱成华(1971- ),男,四川南充人,成都工业学院机电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四川 成都 61173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183-02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实用型人才,而高职高专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高职高专教育为经济建设提供最为直接、并且最为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而成都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四川省唯一的一所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是四川省实施“一号工程”、建设西部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人才教育基地重点依托的高校之一。其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培养具备机电设备安装与维护能力,能从事机械工程、液压传动及自动化领域内设计、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大专业,每届有两百多名毕业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应以为社会培养具有从事机电一体化生产与经营、技术管理与服务等的高等级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高职高专院校应积极建立一套与学生实践教学体系和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有机融合的理论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应加大力度建立与高职高专职业技能相适应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最终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能力水平通过学生对相应岗位的竞争力来体现。据此,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的专任教师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教学水平,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即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的专任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以适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高等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因而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搞好“双师型”建设,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竞争力,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实用型人才,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证书”人才培养的意义与紧迫性
“双证”中的毕业证代表教育标准,而职业资格证代表用人标准。只有取得了职业资格证,才证明学生在接受教育后有能力做具体的一类工作。高职高专毕业生实行“双证”制,将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较高理论和技能水平的技能人才,也有助于缓解企业对高级蓝领需求的紧迫状况。此外,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要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两种证书”制度要求,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实行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经验和效果。证明它确是一个培养高职人才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经过“双证书人才”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行业后,行业普遍认为双证书教学模式既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又重视生产实践技能培训,重视专业学历文凭,重视生产的经验培养。这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真正实现与社会的“零距离”,具有较强的岗位竞争力。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学历证书可以反映劳动者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因此,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就能减少用人风险,从而降低企业的招工成本,也有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及其紧迫性,我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制定政策,加强导向作用,推动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保证今后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毕业时,都能拿到一个或几个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一方面我们鼓励学生参加现有的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资格证书考试;另一方面还要推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各个方面积极参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工作,使这些标准与教学计划有机结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证书”人才的培养的措施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证书”人才的培养要紧跟上市场的需求
要根据经济、市场的发展趋势来建设与发展专业,密切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与经济、市场的沟通和联系,努力使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与当地的经济发及产业调整相适应。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的发展中,既要强调遵循教育规律,也应重视市场的作用。首先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要紧紧跟上市场的需求,主动面向社会办机电一体化专业,满足市场的需要。其次,在办机电一体化专业过程中部分地引入市场机制。办学道路开放有走出去、请进来两种形式。走出去指机电一体化专业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融入经济,参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大循环之中;请进来指打开学校围墙,将社会各项服务机构,社会经济请进学校,与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建设融为一体。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探讨更加灵活的办学形式,采用订单式、量体裁衣式、自助餐式等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级实用型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我校机电一体化办学规模和质量。
1.1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机电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机电一体化教学课程设置并没有跟上机电技术发展步伐。首先,技工学校机电一体化课程教材的更新速度非常慢,整个教学内容老旧、,落后,而且教学设备也比较陈旧、落后。有的技工学校目前采用的教学教材仍然是以往的旧教材,教学内容当前的时展严重脱节,学生很少接触到学科的前沿知识。旧教材内容无法使学生们感受到它的用途,也不了解学习它的好处,自然就会感觉学习比较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低下,这样机电一体化教学效率显然比较低下。同时,目前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仅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讲解的内容也只是局限于课本,很少会涉及到项目教学,虽然学生们可能掌握了丰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学科专业知识,但是在实际工作并不会灵活运用。比如,在学习“电力拖动”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讲解的内容是关于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准确、快速接线等方面的知识,并没有注重讲解选择元件以及故障的检修及排除等知识,也没有注意对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安排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结合岗位的实际需求,很容易使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实践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
1.2并没有科学的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技工学校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目前主要将课时分配在“机”、“电”两大模块上,但是学生的学习时间只有两年,本来学习时间比较紧,教学重点还放在机械类课程上,这样就会使电类方面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这样并未符合人才培养标准,也不符合当前机电一体化教学目标。这种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也极易使教学内容脱节于实际操作,无法很好的配合该课程的专业教学以及设备操作教学要求。技工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很多技工学校由于师资、设备等各方面原因的限制,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并没有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因此很多学生对很多知识都是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学了不会灵活运用。大部分技工学校毕业生以后的就业方向都是关于电气线路、机床设备调试、设备安装、设备日常维护、一般故障检修等方面的,因此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未接受很好的培训,以后学生正式进入岗位后的弊端会尤为突出。
1.3机电一体化师资队伍素质水平并不高
教师是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机电一体化教学质量,根据机电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机电一体化教学需要“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然而目前很多技工学校的师资队伍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并未达到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一些老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老旧、落后,平时也没有自己主动了解、学习新的机电专业知识,知识更新速度较慢。而一些年轻教师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并未在相关的企业岗位工作过,也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实践经验严重不足,自然也就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实际工作需求。
1.4机电一体化教学设备相对匮乏、落后
目前,很多技工学校由于经济条件的原因,导致很多教学设备以及实习设备比较老旧、落后,特别是一些带有专业特点的实验设备比较欠缺,目前只有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技工学校会配置一些必要的数控机床,如加工中心、铣、车等,还有各种类型的控制柜、电力拖动,并且实施了PLC实训一体化。教学设备、实验设备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物质,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学设施配置不完善的话,很难有效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水平。
2促进技工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策略
2.1建立科学、有特色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
技工学校在建立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深入、全面的调查相关企业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近年来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还应该积极、主动的和企业交流、沟通,结合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建立一套“以促进学生就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设置机电一体化课程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水平,当然也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因此,机电一体化课程内容安排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对于基础理论方面只需要强调“必需、够用”两点,而对于专业教学一定要将实用性以及针对性突出出来。技工学校办学目标是为了给用人单位的技能操作岗位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只有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以及认可才可以促进技工学习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技工学校应该根据企业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及考核标准理念,以岗位工作技能以及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有力支撑,以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作为中心,确定专业领域核心能力,并且以此为人才培养依据建立专业领域课程体系。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应该考虑到有关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这样可有效避免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强的上岗能力。
2.2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2.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较多,理论性也比较强,加上知识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会感觉非常枯燥、乏味,如果教师仅仅是照搬课本,向学生直接灌输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的话,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比较低,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实训室教学、模型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时期下,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将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
2.2.2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实现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
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性非常强,而且目前用人单位对机电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应该适当增加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向学生们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设计和组织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实践项目,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技工学校可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需求建立一个校内实习基地,当然需要相应配套的实验设备,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用人企业的人才要求以及实纲要求适当调整实习计划,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实习课题,这样可有效确保实习教学质量。其次,学校还应该和用人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和校外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定期安排学生们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了解行业企业的工作环境、生产工艺以及相应的加工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
2.2.3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技工学校应该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学校可以安排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到用人企业工作,定期考核任教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职业技能,或者也可以从企业一线高薪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同时,学校应该鼓励教师继续进修研究生,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用人企业参观学习,积累一下实践经验。也可以不定期的邀请一些行业专家到学校开讲座、作报告,或者定期培训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教学能力等等,不断提高任教教师的教学技能。
2.2.4进一步完善机电一体化教学场地以及教学设施设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设计;应用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大大拓展了汽车设计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水平。稳定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具备的特征,通过对汽车设计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进行研究,不但可以将汽车的整体稳定性提升,同时可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质量提供保障,从而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在汽车设计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1.1陈旧机电一体化技术设备
我国汽车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具有较晚的起步时间,这样传统手动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无法使汽车用户的实际需求得以满足[1]。同一汽车厂对不同车型的设计标准和操作流程没有统一的制定,这样无法规范汽车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从而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出现一些问题,如不够科学和规范以及无法安装等,使人们对现代化汽车设计的基本要求无法满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汽车设计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提升和改进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汽车设计应用设备的落后性不但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了浪费,同时使汽车设计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本提升,从而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更新和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的创新造成阻碍。
1.2汽车设计理念的落后性
由于落后的机电一体化设计理念会大大降低汽车整体运行的性能和工作效率,这对汽车本身的设计方案造成一定的破坏,使汽车发生故障的次数增加,对创新和发展现代化机电一体化汽车设计技术造成影响[2]。另外由于汽车设计理念的落后性,无法有效的推广新型机电一体化技术方法,无法为汽车良好的运转性提供保障。在汽车实际运行中,传统的汽车维修人员对创新汽车设计理念工作并不重视,这样无法进一步推广和使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创新汽车设计方法和提升汽车运行的整体安全性造成影响。
1.3汽车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较低的综合素质
由于不断增加汽车需求量,使汽车行业缺乏相应的汽车实际人才,这样在汽车行业中会使用一些非专科毕业的工作人员,从而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使用范围无法提供保障。另外汽车设计具有复杂的程序和较高的技术含量,如果汽车汽车人员的专业技术不丰富,会在安全过程中忽视一些小的零部件,这对汽车运行中的稳定性无法保障。而且由于汽车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具有较低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对安装检查汽车机电一体化技术设备造成影响。
2在汽车设计中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措施
2.1将现代化机电一体化技术设备不断更新
在设计汽车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应该对计算机应用软件正确的使用,这样可以对汽车工程领域中机械技术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3]。技术人员要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设备不断的改善,从而可以将汽车设计中处理信息的技术提升,而且要将汽车驱动技术和计算机集成技术等合理的应用到汽车的设计系统中。汽车设计中各个方案的执行是通过不断创新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设备来完成的,这样可以将汽车运行的整体功能性大大提升,使汽车电子系统与机电运行系统充分融合的目的得以实现。
2.2对传统的汽车设计理论进行创新
在设计汽车过程中关键的技术主要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所以在完善汽车性能的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创新设计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同时创新汽车设计程序和理念可以将汽车的整体性能大大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各个因素阻碍进行克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出行的安全问题,如生命财产安全会受到汽车内部各个零部件运行质量的影响。因此要充分的融合汽车的微电子精算技术和设计机技术,不断提升汽车的整体性能。只有在汽车设计中充分的应用汽车机电一体化技术,才能够将汽车机电一体化的微电子技术水平不断加强,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汽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3将汽车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智能化和功能化是目前汽车设计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所以引进汽车机电一体化设计的人员不但要掌握较高的专业技术,同时其专业素质要符合要求[4]。同时要对新技术培训和专业考核制度的力度不断加强,这样机电一体化设计人员可以将汽车整体的机构和运行系统的专业规范熟练的掌握,从而可以为汽车的运行质量提供保障。同时汽车设计人员应该将相应的理论和专业技术不断完善,将微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推广,这样不但可以将技术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同时可以将汽车运行的整体水平大大提升。
3结论
由此可见,随着在技术设计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力度不断加强,消费者逐渐用更高的标准要求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等。在汽车设计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机械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其也存在一些相应的问题,这需求汽车企业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这些问题合理的解决,从而可以在汽车设计中更好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而可以大大提升汽车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旭梅.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7,20(02):221-222.
[2]石开华.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6,15(05):128+144.
[3]袁满祥.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3(08):106-107.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33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作为传统产业的机电行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显著增加。机电行业在当前工业领域的地位日趋重要,随之而来的是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因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结构本身,更重要的是该专业毕业生有着直接进入生产领域的必要技能。因此,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角度来思考机电一体化教学体系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现状
1.机电一体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是机械和电子两方面,但课程体系明显偏重机械方面,如有的学校只设机床、数控机床的理论学习与实训,对电子类课程如PLC可编程控制、电力拖动及电子技术等课程设置不足。其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学时少,随着教学的深入,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分配不均,这就造成学生毕业后,无法立刻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工作中,而需要花时间去学习本该在学校掌握的知识。
2、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理解困难
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机电一体化专业课较多,个别专业的理论概念抽象,机械理论繁琐,机械、电力原理图多,学生又无实物接触,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乏味。部分结构安装图、电气接线图在安装、调试等方面的说明较为简单,学生在学习之前尚未涉足该领域,造成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存在差距,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困难。
3.机电一体化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职业院校以往的教师队伍,只要理论基础扎实,就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但是随着我国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及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实操功底以及与时俱进的能力。从培养能够满足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上讲,一支新型的机电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形成是刻不容缓的,需要职业院校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4、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
毕业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主要体现在:一是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学生基础理论学习盲目,基本功不扎实,对传统机械设备排斥,一味的崇尚数控、电子等新设备;二是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不够。学生往往只记住教科书或教师传授的知识,不会查阅资料获取新的知识与能力,对新型领域的知识比较淡薄。
以上这些问题,使我们迫切感到机电一体化教学应尽快规范与完善,加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
二、改革机电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思路
1.根据市场需要制定新形势的教学内容。
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现代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制定新形势下的教学内容。配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体系除了要考虑专业的实际发展趋势之外,还应结合教学内容的改革,包括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气技术、金属切削、金属加工工艺等,做到适用、实用。要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适应企业用工需求打下坚实基础。当然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也需要专门人才去展开研究,但从发展的趋势上讲,这种教学改革是势在必然的。
2.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
目前以计算机作为主要技术手段,处理各种数字信息与图形信息,辅助完成从产品设计到加工制造整个过程的综合性计算机处理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相应的软件推出日新月异,如AUTOCAD、PROE、UG、SolidWorks这些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日益普及,使得复杂的机械加工过程和工艺设计,如机械制造中的曲面造型与加工,刀位轨迹计算及模具冲压设计等,都转化成了人机交互的对话式操作。课堂上教师例用Authorware、Powerpiont等软件将课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于一体,不仅大大减少了老师课堂上画图的时间,而且学生兴趣倍加,容易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当然在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的同时,也对我们教师提出新要求,他们要改变一些传统的教学实训模式,以适应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的需要。
3、努力提高教师队伍业务素质,顺应时展要求
身为职业院校的一线教师,要适时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发展方向和发展要求,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充分说明教师队伍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顺应时展潮流,才能给予学生想学的知识。同时新课改、新课标也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即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以便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改革学生实践教学,满足企业用工要求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面对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基础技能训练,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实训内容,让学生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数据的测量以及基本技能的应用;二是增加单项训练,包括金工实习和数控实训等等,通过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应的技能,并且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执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关专业的等级证书;三是增加学生顶岗实习机会,带领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在不同的岗位完成相关实习,做到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
三.结束语
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体系将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的进程而加快改革步伐。从适应市场需求的角度来分析这一改革的进程,主要围绕在教学课程的制定,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实践教学的创新等诸多层面全方位联动展开。虽然各个层面在改革过程中有会出现困难,但凭着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让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与市场相匹配,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参考文献】
[1]张超,刘爱云,王娜,叶婷.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202-204.
[2] 王峰.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探讨[J].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08(07)
[3] 叶剑,钟德金. 机电一体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 科技传播. 2011(08)
作者结合职业教育思想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情况,对社会市场以及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得到了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人才需求及对企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情况,为后续专业培养提供有力证据。
关键词
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人才需求
机电一体化技术知识面宽,应用广泛,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的工作领域广,为了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岗位群、工作任务和企业需求情况,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找准人才培养的定位,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真正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方针,特对扬州及周边地区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
1专业设置的区域与行业背景
目前扬州正提高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发展以汽车、食品机械、智能交通、化工机械、传动关键零部件等专业和成套设备为重点的装备型制造业。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前进步伐并且使得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市场上不断更新,因此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教育业和服务业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机械、汽车、化工、船舶、新能源新光源等五大千亿产业产值增幅全年均保持11%以上。上海大众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新增10万辆车、尤妮佳二期、江淮10万辆皮卡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投产。清华扬州智能装备科技园、东大科技园、扬大科技园开园运行,促进机电行业深度发展。
2015年,扬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25亿元,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5.19亿元,增长13.9%,增幅列全省第二;其中税收收入242.22亿元,增长13.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80元,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55元,增长11%。产业层次提高效果非常之明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产业结构明显调整优化,而且建立健全有区域特色的机电类的自主创新体系,增加科技、人力、知识等重要环节的投入,成立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市场为导向、应用技术研发为重点的扬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教合作新”计划深入推进,签订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496项,新引进高校院所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创新中心54家。
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推动“长三角”及扬州地区经济繁荣,对五大千亿产业做大做强,对向高端发展、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更是扬州区域经济建设、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行业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人才需求分析
通过对上海大众仪征分公司、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扬农集团、牧羊集团、江苏金方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扬州及周边城市的30家企业的调研,发现随着石油化工、汽车、现代装备制造业三大主导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型机电设备、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占据企业设备的绝大部分,传统机电设备只占很小的比例;进口设备比例大,国产设备比例小;高端技能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机械技术与电气技术已经变的密不可分,从而机电行业对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企业一方面为了提高生产的高效性从而精简缺乏专业技能的员工,然而在另一方面又非常需要大量的专业的技术型员工。总体上看来,从事机电行业的人员数量非但没有明显的上升,反而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情况就变成了,机电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更高了,从以前单纯的“懂机”或“懂电”,向既“懂机”又“懂电”的方向发展。因此,与工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市场上极为短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制造行业生产及管理中的应用现状。随着企业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引进、嫁接以及改造的完成,机电一体化技术十分广泛地应用在现代生产过程中,成为现代设备制造和生产过程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从简单的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FMS)、机械加工中心以及机械手发展到现在的智能机器人、无人生产车间和将设计、制造、销售、管理集于一体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涉及工业生产、科学研究、人民生活、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如集成电路自动生产线、激光切割设备、印刷设备、家用电器、汽车电子化、微型机械、飞机、雷达、医学仪器、环境监测等。
(2)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对扬州及周边地区的一些企业的用人情况作了调研,从收集的数据分析来看,受调研的企业只是全市机电类企业的一小部分,但有的企业在规模、技术力量、产品类型和质量、人才构成等一些基本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数据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数控机床操作仍占较多的份额,而一些机加工的市场需求仍在加大,尤其是对熟练机加工人员需求很迫切。自动化生产线的维护人员的需求也逐渐出现了上升倾向。另外,对懂得机电知识并且能从事机电产品营销的人员也有大量的需求。生产线的操作工的需求却在下降,大大小于前两年。企业对产品质量更高的追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更专注于员工的质量,很多机电企业用人时,不仅全面考察其专业教育的背景,而且更关注人的社交能力和非智力素质,善于与别人交流,明确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敬业精神,培养吃苦精神,有纪律性,有责任心,并且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
(3)高职层次机电人才需求量。在传统行业中,高新技术行业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传统产业的革命渐渐开始,然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确是在传统产业革命中产生的一种新的科学新兴领域。目前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品具有强大先进的功能,在精度、速度、动力的优势下,并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具有柔性化、智能化、信息化等特点,同时向先进的控制管理过渡,如自适应控制、自组织、资管理等模式,最终向智能化发展。当今,数控编程及操作人员有着大量的市场前景,所以近几年来,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毕业生在市场上更是供不应求,就业前景可谓是一片光明。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国内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员的需求量是有增无减。目前省内高等技术工人严重紧缺,而且中年人较多,制造业工人中具备高等技术资格的人员不多。这都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调查显示,针对目前在职的机电技术人才的现状,大部分单位对此的满意度很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分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动手能力和工作实际能力较弱,在工作后通常需要职业培训;另一个方面是有经验的老技术人员的发展滞后于现代技术的革新,在新技术面前无所适从。绝大部分的企业表示对技能型机电人才的渴望。同时,在江苏省机电一体化维修行业的从业人员,具有高级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的所占比重很低,因此厂家不得花重金邀请国内外机电专业人员来服务,但是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工业生产的需求本地区人才市场的这种巨大需求,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设置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专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1)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看重的不仅是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加看重的是工作、学习态度还有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因此对于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是:课程的理论知识不要太深,但应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对课程设置的建议。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以专业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每个目标彻底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体系。以教学目标为中心,配备多个技能模块。专业课程种类与课时的合理搭配。就本专业而言,由于学生主要从事的是机电设备的安装、维护与维修等方面,所以在技能训练的课程应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而在必备技能方面需要达到应有的职业资格等级工的基本要求。
(3)对专业实验实训设施配置的建议。为了达到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在时间、场所、教师上的统一,充分利用已建国家级电气自动化实训基地和电气工程实训中心,最高限度地建设与生产实际条件相吻合的实习环境,对机电专业特别加强液压与气动、电气设备维修、PLC、机电一体化设备调试、钳工工场、机械拆装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并在校外加强机电类实习基地建设。
4结论
在未来发展和发扬有特色的机电专业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我们要做好十分充分的社会调查,并结合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找到适合学生的专业发展的定位目标,全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11(21).
[2]王敏.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3.32(11):251-252.
[3]张刚,张晓东.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3):67-69.
[4]吕栋腾.高职机电专业岗位能力分析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3(3):54-55.
关键词:煤矿企业 机电一体化 科技管理
1.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机电一体化”(mechatronics)是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综合技术。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和电子设备以及软件等紧密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技术。它的本质不仅是单纯地利用电子技术来简化或替代机械,更重要的是将机械系统、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组成了最佳系统。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增强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诊断等功能,大大简化了操作步骤并且简单、方便;适用面广、生产、应变能力强、工作质量高;它的自动化检验和自动监视功能可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自动采取措施,使工作恢复正常。
2.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我国制造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都具有智能化、程序化、信息化的特点,以及设备体积小、操作、维护方便、保护齐全、性能可靠等优点,它的广泛应用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力水平。然而,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今后应加强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置,同时增加产品的通信功能,以适应综合自动化的需要;开发以微处理器和微机为基础的矿井设备工况和健康监测以及微处理器、计算机和专家系统的应用等;机器人仍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3.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3.1 提高劳动效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应用使过去落后的生产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变,大量新型自动化电子设备的使用彻底转变了煤矿的作业模式,明显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3.2 提高了劳动安全保障,传统的煤矿工作环境非常恶劣,高负荷地工作会严重影响到矿工的身体健康和生产安全。采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煤炭的采掘、运输、提升等,不仅可以使矿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能降低发生事故和危险的几率,提高安全生产效率。
3.3 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矿工的劳动收入,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使得煤炭的产量大幅提高,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样使矿工的劳动收入有所提高,改善矿工的生活质量。煤矿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其它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
4.1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的一个典型应用就是电牵引采煤机。它具有许多液压牵引采煤机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良好的牵引特性。在采煤机前进时它可以提供牵引力,在采煤机下滑时它还可以进行发电制动;可用于大倾角煤层。牵引电动机轴端装有停机时防止机器下滑的制动器,可用在40°~50°倾角的煤层,而不需要其它防滑装置;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与液压牵引不同的是电牵引采煤机除电动机的电刷和整流子有磨损外,其它元件没有磨损,因此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维修量小;反应灵敏,动态特性好,结构简单,效率高。电牵引采煤机机械传动结构轻便简单,只做一次转换,电能转换为机械能,转换效率可高达99%,而液压采煤机的电能转换机械能的转换效率只有65%~70%左右。
4.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升机中的应用。目前煤矿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水平最高的设备是矿井提升机,为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尤其是内装式提升机,在结构上将滚筒和驱动合二为一,大大简化了机械结构,充分体现了机械-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综合体。而全数字化提升机高度可靠,采用总线方式,使电器安装大大简化,此外,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提升机,其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性能先进、操作简便、准确可靠。
4.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近几年来带式输送机已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重点。目前主要采用机、电、液一体化的cst可控软启动装置。它是一种专门为煤炭或金属矿石的长距离皮带运输机而设计的软驱动装置。一条皮带运输机可以由一台或几台cst驱动。由于尚未解决动态分析和在线监控技术以及启动延迟技术,我国带式输送机一般为3点驱动,对输送机的单机长度和运量存在一定的限制。而且,输送机的监控设备的功能、可靠性、灵敏度和寿命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着的差距。
4.4 其他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液压支架则向电液控制方向发展,将计算机技术与液压控制有机结合,实现定压双向邻架或成组自动移架,避免对顶板和支架产生冲击载荷。煤矿供电要求是供电要可靠,质量要高,能满足大功率设备。因此应该推广节能型产品。高压开关柜采用维护量小,使用寿命长的真空开关。目前高、低开关柜普遍采用了“微机保护”,具备网络功能,可以实现远程遥控、遥测、遥信和遥调。
5.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目前已经成为矿山综合自动化的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采、掘、运装备的应用和推广,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煤矿生产的综合实力,为实现高效、安全、洁净、结构优化的煤炭工业生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同煤科技.2006.(4)
2.石美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思考[j].山西焦煤科技.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