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science introspect
Wen Yun shuang
【Abstract】Primary school science course take development science cultivated manners as science of aim to enlighten a course.The formation of science cultivated manners is long-term of.science education in earlier period will become one personal science cultivated manners to have a decisive function, be showed from this primary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of importance.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science;Classroom teaching
笔者现在担任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顺利地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成绩。科学学科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既有知识点,又有实验课,所以要求教师转变育人观念,进一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高实验课的质量,使每一位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实验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比其他学科掺进更多的生活事例,下面是笔者总结的一些心得:
一、要做好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
对教材的基本概念跟基本思想,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要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性,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 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学习的方法、生活的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实验。
二、要组织好课堂的教学
课堂教学是体现教师能力的最有力的证据,要达到关注全体学生,并且注意信息的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在课堂上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学习心境,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要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课与实验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布置好课下作业,作业不要求多,但要抓住重点,不一定是书面作业,也可以回家自己设计某个实验。
三、要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并且还要做好课后的辅导工作
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作业记录本,把当天的作业记录好,回家就按这个记录完成作业,这样就不会忘了。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是班上的后进生,他们多是上课时听不明白或是记不住,相对其他同学的理解能力差,所以对后进生的帮助应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然后再辅导课上所学知识,做到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
四、不断提高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教研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补己之短,提高教学水平。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相关理论,并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跟教学水平,同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五、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教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智能。小学科学教材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观察??实验??问题??讨论。没有实验就无法讲述科学,做不好实验就难以完成科学教学的任务。所以要求教师不仅能完成教学任务,还得能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教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把实验教学摆到重要的位置上,绝对不能有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只要背下实验方法步骤就能考高分、取得好成绩的错误思想。
课外的小设计、小试验、小制作、小发明,纷纷卷入了科学实验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教材中更多的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实验,教材中某些验证性实验变成探索性实验,教材中一些书面的实验习题作为课内外实验操作训练。
教师要积极启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在观察、实验中体现出来,也要让学生把他们在实验、观察中的发现说出来,特别是结论性的、规律性的知识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来。
六、充分利用学校及地方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
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资源相对城市而言比较匮乏,但农村孩子天天的所见所闻更接近于自然,生活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市的孩子落后。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将《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调整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的大科学课堂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特征及其区别。而《植物的果实》则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大科学课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浸泡、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增进、完善学生对果实的认识。
总之,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自己去实验、自己去观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讨论、自己通过探究得出结论,不但要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参考文献
[1] 袁家红.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J].魅力中国,2010(14):246.
[2] 汤小勇.例谈小学科学人文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新课程(教师), 2009,(03) .
[3] 李莹.小学科学教育“做中学”的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7):53-54.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从探究开始。要想让学生爱上科学,就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那么,首先就要引起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我们知道小学生天生爱新鲜、好奇心强,因此,我在每次课前,都精心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话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在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带领他们到探求科学世界的情境中去。如在教学《瓶内吹气球》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我做了一个小魔术——不泄气的气球。我首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然后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将瓶盖盖在瓶口上。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学生惊奇得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了惊叹声。这时,我又说:“瓶内吹起的气球,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的奥妙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短短几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兴趣,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
二、倡导合作学习,使课堂学习更精彩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有了更多思考、交流的机会,经常会提出一些教师想不到、教材没提示的研究方法,我想这实际上是新课改所希望看到的。只为学生提供一两种材料,确实不能够保证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研究。所以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地展示、交流出来,可以说是一种最优方法。例如,《电灯亮了》是小学科学三年级学习科目,本课属于“电”这一教学单元。从生活中的“灯”导入,设计安排了让小灯泡亮起来等探究活动和拓展活动,学生将经历一次高度开放的探究活动。根据课的性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自选材料,自行试用各种连接方式,使小电灯泡亮起来,并设法控制电灯泡的亮与灭。在学生独立动手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电路中的主要元件,如灯泡、电池、电线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使用简单器材做实验、探索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张扬个性,走向成功。
三、运用赏识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学习《植物的根和茎》一课时,在完成猜想“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后,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此时学生思维积极,设计方案也层出不穷,有的学生干脆走上讲台,像个小老师一样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台下的同学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对设计得好、讲得精彩的,还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想这样的课堂效果比一味的说教更有优势吧。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用心走近学生,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保护学生的自尊,重树学生的自信,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课堂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学会选择;课堂上学习是快乐的,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感悟;课堂中是充满挑战的,给孩子一点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解决;课堂外是不断延伸的,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孩子成功的机会,就是给自己最成功的、最大的机遇!
在科学课堂上合理贯穿生活化内容,可以大幅度提升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从实际上来说,科学课堂是一门兴趣学科,学生应在无压力的状态下进行科学学习,充分利用生活材料,对生活问题进行探究,以让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科学水平得到提高。
二、利用生活材料,培养动手能力
生活周边的资源是科学课程最直接、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对于小学生而言,越是生活化的内容,越是感兴趣的内容,也越是易于理解的内容。科学课本只是学生认识科学的一扇门,透过这扇门,科学课程更为精彩纷呈。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善于利用生活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提高与发展。以学习小学科学《观察我们身边的材料》这一课为例。课前,科学教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请同学们从家里带上一些小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第二天,课堂上的材料丰富多彩,学生带来的材料有:矿泉水瓶、纸张、碎布、玻璃罐头瓶、废弃钥匙、小发夹、木块等。此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以更好认清不同材料具有的特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把材料分为木头、金属、塑料、纸、布和玻璃几大类,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材料的特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创作,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探究生活问题,提高科学水平
新课改下,应提倡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加深学习体验,以获取知识。因此,科学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进行大胆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水平。同时,探究生活问题活动也是最能突出学生主体的一种方式,应加以利用。以学习小学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以下生活问题供学生探究:1.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液体能热胀冷缩吗,如牛奶、可乐、食用油、醋、酒?2.我们去商店购买矿泉水,但是发现水都没有装满,这是为什么?3.利用一个装满水的茶壶进行烧水,会发生什么情况?请说出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学生围绕以上生活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答案,更加深了对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理解,从而利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四、展开生活化活动,培养创新应用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生动讲解、故事引导、生活实例观照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或者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相关图片、文字、视频、影像、音频等材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有效启动学生思维,自然能够快速形成探索动力,对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发挥重要作用。创设教学情境方式众多,教师需要对所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选择创设角度和创设内容,激活学生感知点。在学习《怎样抬高讲台》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两幅图画,两个孩子面对两块石头,其中一个孩子面前的石头非常小,另一个则面对一块大石头。教师问学生:这两个孩子如何才能将面前的石头给搬开呢?前提是不能动用任何机械设备。学生开始讨论,在讨论结果展示时。有学生说,对付小石头,用手搬就可以了;而对付那块大石头,需要借助棍棒进行撬、别,也能够将大石头搬开的。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不同画面,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课堂问题进行处置,形成全新认知。
二、优化合作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积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科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注意少讲精讲,将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特别是学生合作学习,教师需要转变意识,并进行创新设计,对合作学习内容、合作学习形式、合作学习实践等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其适合度。特别是合作学习,现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教师喜欢让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活动,这未免有些太呆板。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一种教学观念。教师需要对其内质精髓有深刻理解。合作重在效果,任何重形式、轻内容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小组合作形式也需要多元化。小组检查、小组竞赛、小组辩论、小组协作操作、小组互帮互学等等,都是可行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入。学生合作学习值得大力提倡,特别是异质分组后,学优生成为学困生的“辅导教师”,这对全面提升课堂整体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在学习《国旗怎样升上去》时,教师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好观察笔记。学生到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很多学生都发现了许多新问题。国旗顶端有滑轮,这些滑轮的作用是什么?用上滑轮为什么会感觉省力呢?学生小组展开合作学习,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教师给出具体提示: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讲解观察情况,对自身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特别是对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多元探讨,对存在的认知问题展开学习调查,为科学课堂学习创造更适应条件。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并非只有小组讨论,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形式进行大胆改革,对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发挥不可忽视的效果。
三、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综合技能
在小学教学中发现,由于科学学科并不作为小学升初中的考试科目,因此学校并不重视科学课,反还把它看作副科,甚至在六年级时把我们的科学课堂来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等的考前复习工作,使得科学课堂难以进行,教学效率无法提高。
二、对如何实施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探讨
1.课前准备充分全面
我国的小学科学的课程设置较晚,科学专业教师培养的起步也晚于国外的教学。因此,对于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还在初步的实践、摸索理论研究、积累经验的阶段,并且由于科学属于小学课程的综合课内容,教材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较多,所以教学实验内容也要做相应充足的准备,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实现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
2.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对任何科目的课堂效率的评判准则中,首先要依据这个课堂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所以,在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中,设置明确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是我们的重要任务。然后便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严格按照预设的课堂目标来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3.教学计划与课程单元的结合
小学科学的课本是以一个单元为一个主题来划分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需要根据不同单元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准备工作,并且要注意在进行单元计划的时候应当注重与教学目标的调整、协调、平衡与配合。
4.寻找开发校外资源进行教学
传统的教学工作往往是在教室进行的。可是对于我们小学科学的教学事件,在教室上课非常不利于学生活跃发散性思维。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地寻找并开发校外的教学资源,可以开发具有不同的专业特长以及科学知识背景的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有效教学。
5.优化课堂教学情境
在进行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时,应避免错误地进入一种“画蛇添足”“生搬硬套”的工作误区。优化课堂教育情境的时候要根据我们的教学内容来制订,突出我们课堂的教学内容,再以创设情境作为辅助作用,从而优化我们的课堂效率。
6.在课堂中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共同探讨学习
在进行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时,可以在课前给学生设立学习小组,把学生分成多个不同的小组来开展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相关的需要动手研究或是开展实验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式的研究与学习,从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自主研究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互相配合、集体学习、工作能力。
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找到自我探索的兴趣,重点就在于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能恰如其分的当好“导演”的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自己只是课堂教学的总导演,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在讲解的时候尽量少讲一点,多给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不要用在一堂课中牵着学生的鼻子到处走的教条教学法。要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多一点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一些进行科学实践的机会,从而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到体验实践活动中去,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能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从中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例如,在教学不倒翁的实验演示时,教材中要求进行两组对比实验的操作,从中找到不倒翁不倒的真正秘密,懂得上轻下重的物体是最稳定的规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把教材稍作改动,先和学生一起来试着制作一个不倒翁,不管学生采用什么方法,什么材质来制作不倒翁,做完后就和学生一起玩,一起研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在做不倒翁的时候,学生们就会想方设法,寻找能制作出不倒翁的材料来,到底要用怎么样的物品来制作才能让不倒翁不倒呢?如此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究的思维,也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还能保证学生全体参与,更直观、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课堂结束后,足以让全班同学都能了解不倒翁的由来和不倒的规律。也就是说,学习只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和构建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信度,让学生勇于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探索者。
又如,在教学四年级的科学《浮力》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用提问导入法,问学生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们听教师这么一问,就会把平时自己知道的一些答案说出来,如:跟物体的重量有关,还有物体的材料有关等等。见学生这么回答,教师并不要当时就给予学生评价,而是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分组来进行实验操作。实验操作完后,再进行交流,这时不同小组的学生就会积极发言,木块在水中是浮起来的,而另一小组会说橡胶泥在水中会沉下去,可是把橡胶泥捏成船后就会浮在水面上了,还有一小组同学则说石头是沉到水底的,为什么不像木块一样上浮起来呢?
这时另一小组又传来了笑声,原来是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一只鞋子放在水盆中了,他看自己的鞋子浮在水面上显得特别开心,虽然这位同学做得不太好,有点过了,但是教师并不要批评他,而应给予一定的表杨,赞许学生敢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并帮助这位同学来总结出鞋与石头一样重,石头沉下去了,而鞋却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是因为水的浮力的作用,说明体积大,水对它的浮力就大,体积小,小对它的浮力就小。因此,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体积、材质等一一相关的。所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们进行科学地实验去证实科学道理,在实验中去进行科学探究,只有这样才是最有意义。
二、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作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重在发展学生的个性,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创作能力。尽可能的把课堂的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向科技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方面发展,让学生留有足够多的探究时间,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使探究活动不断得以延续。例如:在对镜子进行研究时,做一个潜望镜和万花筒;在对小灯泡电路进行研究时,做一个小台灯等。或启发学生用科学课所学的知识,利用身边的废旧塑料筒制作出造型美观的垃圾筒,能变废为宝。孩子们的智慧和潜能是无穷的,人人都是小小发明家,教师就要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发现和探究。
“生态”是指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重属性,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及其与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生态”课堂是课堂教学中人与环境之间动态平衡的良性发展的课堂。“生态”课堂的价值追求是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课堂一切生态因子之间有机组合与协调运动,进而产生互相激发、共同参与、质疑探究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生态”课堂由认知领域到生命领域,关注人性,突出发展,是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之间的和谐良性对话过程。“生态”课堂注重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呵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造就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
“生态”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原始形态的教育常偏重于自然规定性,近现代越来越偏向于社会规定性与人类自身规定性,而随着当代生态社会的来临,教育将最终实现自然回归的整体规定性。在人的发展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在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基础上又有进展,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培养富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自由的人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然而,这种发展观却忽视了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发展不仅要全面、个性化,也应是可持续、终身的发展;不仅要符合社会性的发展,而且要符合自然性的发展,乃至“天人合一”式的发展。因此,目前的不少课堂教学在相当程度上使学生失去了自然常态下正常的心理、行为反应,忽视了教育还应具有生态价值:即可以通过教育帮助人经历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和谐共处的关系,教育目的应该更关注自然、社会、个人的整体价值的和谐完美体现。在此背景下,在学校教育中构建“生态”课堂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各科教师共同关注。
小学科学学科是一门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动手做等学习方式,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进程中,构建“生态”的课堂教学将更具现实意义,更需要努力实现“生态”课堂的追求。构建“生态”的小学科学课堂,需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充分关注师生人性需求,努力营建师生关系和谐,教与学和谐,课内与课外和谐,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展现。让科学课远离封闭的室内教学和“填鸭方式”,提倡自主学习的方式,崇尚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个人独立学习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促进教师的角色从全权的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教学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努力使科学课堂上有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有孩子欢快洋溢的表情。全力在科学课堂中营造健康、自由、个性、发展的生态空间,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相信在这样的科学课堂中成长的孩子是幸福的,在这样的科学课堂中履职的教师是愉悦的。
“生态”科学课堂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着一定的全面性、系统性、复杂性,因此除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之外,有效实现小学“生态”科学课堂的追求还需着眼于整体,从课堂的物质环境、教学内容、师资配备、师生关系、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多层面协同推进。构建“生态”科学课堂的意义深远,虽然我们难以直接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是我们主动的反思和科学的借鉴是有助于高质量推动我们的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特别是在全社会都积极呼吁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实施“生态”科学课堂的先进理念和构建要素将会在不同层面影响到我们的课堂,因为我们的科学课程教育,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我们理应积极探索构建“生态”科学课堂途径与方法,努力实现小学科学课堂的“生态”追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小学校长)
【关键词】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有效性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不能不重视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做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活动中增长科学知识,在操作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
1 正确的实验质量观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有效的教学引导,学生才能学会自己进行实验和探究。教师要学会批判、选择、吸收、创造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活动来带动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从符合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出发去引导,最现有的科学实验理论与方法,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科学实验,提高实验的质量,使学生的实验能力有所提高。预设科学课堂实验活动,是教师备教材时必有的步骤,虽然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实验中,出现的都是较易操作、难度较小的实验,但教师不能掉以轻心,而且科学实验也有其严谨性,要保证课堂实验活动的有效性,就要有正确的实验质量观,在质量和成功率上下功夫,实验的质量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实验质量观,学生们将无法预期顺利完成实验,科学的严谨性也体现不出来。另一方面就是学生的练习实验了,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白实验要达到的效果,实验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这对培养学生今后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2 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科学实验课中我们更多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为了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全面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生成绩状况,尽量做到合理搭配。通过合理的调配和激励,大家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完成实验。一方面,在科学实验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点拨。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各小组组长的作用,让各小组的组长来安排实验过程中的各自任务,让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3 重视实验评价是提高科学实验有效性的保证
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对于科学实验活动的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实验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根据每一个学生实验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过程、实验中的表现、实验记录情况、能否有自己的见解、是否还能提出其他问题等内容进行评价。教师即可制定量化的评价表,也可用定性的语言作出评价。同时要求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在《蚂蚁》这一课时,我问学生:蚂蚁的身体小,还到处爬动,怎么观察呢?有同学提出了用火烧,有同学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学提出放在水中的瓶盖上,最终有一位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放在一张白纸上,放上蚂蚁喜欢吃的食物。通过教师有意识讨论、示范、引导,评价,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会越来越强,进而逐步达成共识。
4 自制实验器材是提高科学实验有效性的方法
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补充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节约开支,而且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取材容易,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大的作用。师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自制实验器材活动,不但巩固书本上基础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爱科学的情操,而且在具体制作中,还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身心得到陶冶,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可提升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从而建立牢固的师生关系。
5 发挥自身优势是提高科学实验有效性的途径
1、新颖的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要营造良好的开端,则离不开“兴趣”。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在课堂上产生“动”的欲望,才能乐于学、主动学,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慎重考虑怎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利用音乐激发兴趣,借以渲染气氛;利用活动激发兴趣。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丰富多彩的实验;利用故事激发兴趣;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创设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
2、宽松学习氛围,体现合作互动。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都是以平等生命体的形式出现,平等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课堂教学进行。
操作是儿童思维的体操,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所期望的一切,也从中锻炼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观念与创新精神。我在教学科教版四年级(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直观上体验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设计了一个玩鼓游戏,我拿出一只队鼓,问:“谁能让它发出声音?”一个个学生上来都非常高兴的玩了一下,然后我提出,再请两个学生上来,并把你们的一只右手轻轻的放在队鼓上,当鼓发出声音时,下面的同学猜一猜,他们有什么感觉?当学生猜完后,再让操作的同学说一说感受。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的体验到声音产生的秘密。同时通过学生间的互动,营造了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完全溶入于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之中,这样才能实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学生的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才使我们的科学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师生互动,促进灵动课堂的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勃勃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我在教学科教版四年级(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直观上体验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设计了一个玩鼓游戏,我在队鼓上撒了一些花生米,然后我敲打了一下鼓面,鼓面上的花生米就不断的跳起来,然后请几位同学自己来试一试,从视觉中感受到是由于鼓皮的振动迫使鼓面上的花生米跳动起来。同时他们在活动中喜笑颜开,个性得到了发展。在群体活动作用下,某些学生变羞怯为开朗,变颓丧为乐观,变消极为积极,使独立型代替了依赖型,竞争型代替了回避型,这正是群体活动使他们超脱自我。活动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发挥的机会,利于师生互动知识的形成,促进了动态课堂的生成。
4、捕捉亮点资源,让智慧闪耀光芒。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我在上科学三(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课时为了研究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情况,我同学生讨论完以后就让他们自己去实验,这时我发现其中一组同学在研究时,首先把圆柱体排好队,依次进行拉长,而其他组都是每个同学一个自由的进行伸缩,体积大小不十分明显,我看到这,灵机一动,马上请同学们安静下来,请刚才的这组同学讲一讲自己是怎样操作的,并且问大家他们是怎样做的,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这样一来学生既掌握了方法,又形成了认知。由于我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
5、教师要转变角色,放下身子,平等地参与到学生中去。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应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信任多于批评,鼓励多于指责,教师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形成合作交流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教师在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自由的同时,应准确把握教学的流向。这就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积极体现“导”的艺术。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自学尝试,让所有学生都自由地发表意见。而教师通过巡视,适当点拔,并在全班活动中及时反馈、总结。
6、多媒体技术广泛使用,提高教学效果。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并逐渐进入课堂,使原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说等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多媒体教学,恰当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其与常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能使教学更加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多媒体可以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无声变成有声,化静为动,将学生带入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并存在持久性差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课堂学习的效果。如果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在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时,利用多媒体能化静为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心理和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彩虹的秘密”时,课前三分钟先播放一段有关彩虹的影视片段,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解说让学生如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一方面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至课堂。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