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长恨歌赏析范文

长恨歌赏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长恨歌赏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长恨歌赏析

第1篇:长恨歌赏析范文

在同程旅游网站能订票。

长恨歌》演出观众席类似影院,前低后高,分成了各个区域,每个区域的票价不一样,中区是观看演出绝佳位置。儿童1.3米以下且不占座位,可以在家长陪同下一同观看。

《长恨歌》是西安华清池景区的一场实景演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华清池,所以看这个演出的时候,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整个演出处处体现大唐盛世的宏伟华丽,加上无人不知的传奇故事,真是让人过目难忘。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长恨歌赏析范文

白居易《长恨歌》出现在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该教材作为作为单元赏析示例出现,文后有赏析文章,便于同学们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高二的学生,学生有了较高的诗歌鉴赏能力,也更乐意展示自我。

我在班里提出课堂微课的要求。以自愿的原则,学生可围绕白居易《长恨歌》的某个点进行阅读和研究,确定好主题,向老师提出口头申请,老师根据学生描述,确定该选题是否具有课堂展示价值。有几位同学的选题,内容新颖,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我将他们选为展示课题:《的写作背景及叙事情节》、《之“恨”》、《主题――“爱情说”》、《看安意如的作品中如何解读李杨爱情》、《从李杨爱情看爱情故事里的物是人人非》、《文W作品中如何写美人》、《从看唐代的头饰》。

学生平常课业繁重,住校期间也不太方便查阅资料,安排两周时间来备课。并召开微课教员小会议,提出备课要求。要求做到微课内容能够展示教学重点,内容详实,资料使用合理,考虑同学们的学习实际,环节设置清楚、灵活,能使听课者从中有较多收获。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可参考的资料;并积极鼓励大家认真准备,展现出自己的综合素质,锻炼能力。在上课前三天,各位微课承担者向我提交教案和PPT等资料,我和他们每人交流了备课内容,给出了修改的建议。

上课的时间选定在联排的两节课上,共计80分钟。除我之外,另有两位语文组老师慕名来听课。整堂课,课堂容量大,内容各异,讲法各有千秋,讲课者准备非常充分,所以课堂张弛有度,讲授和互动结合,关键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微课结束了,比任何时候都听讲认真的同学们给讲课这报以热烈的掌声。关于这次微课展示,我称其为“《长恨歌》盛宴”,每个同学都为自己的微课做了最精心的准备,我表扬了A同学讲解时的自信和大方,B同学的内容主题突出和语言优美,C同学的资料翔实和板书考究;D同学的课堂氛围融洽;E同学的功底扎实;F同学的视角独特;G同学的内容新颖。同时也委婉地指出了几位同学的某些不足,以期他们以后改正。并赠送每人一个小礼物,表示感谢。

学生的微课让我看到了学生创设课堂的极大潜力,听课的老师们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了极大的肯定。把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学生微课绝不是老师放手让学生去教。老师的主动性体现在“隐”但绝不是“退”。创设有利的学生微课环境,才能达到微课的良好效果。下列问题是该课型设计时的关键:

一、教学内容选择必须慎重

教材内容选择是否恰当是该课型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篇目都适合学生微课的课型。教师要考虑文本内容,文体、题材、年代等各种因素,量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自己对于文本的细读和把握程度,资料搜集的难易程度等。一堂微课成功的前提是,课堂内容所围绕的教材是否合宜。王荣生教授曾说过,合宜是一堂好课的标准。 关于此类课型的尝试,也许教师会有满心期待但却最终失败的结果,进行反思时,首要的还是要思考,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匹配。

二、督导学生备课

学生微课不是为了解放老师,也不是专为那些想更省心省事教学的老师们提供的方法。老师的“退”和“隐”是成就这类课堂的又一充要条件,老师要从课堂里的掌控者,讲台的独霸者,变成课堂的组织者和“幕后导演”。教师要合理的建议学生选题,听取学生对于课堂程序的设计,控制教学内容的总量,建议和帮助学生搜集资料,对课堂内容的难以程度做出判断,跟进学生备课的进度,修改学生微课教案和PPT,鼓励讲课学生充满信心,做好班级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内容的动员工作。

三、课堂安排要精心合理

该课实施的时间一定要认真考虑,鉴于学生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没有教师强的原因,时机是否合适对于课堂实施成功与否也很重要。尽量在一段比较安定的教学阶段展开,避开考试前后,避开学生大型活动前后,避开各种干扰课堂教学实践的因素。建议尽量安排在两节联排的时间,教学内容可以完整呈现。

讲课者的排序也是门艺术。细节也得追求到极致。考虑到讲课者的各种因素,综合衡量,尽量安排出合理的顺序。

四、指导和点评到位

学生微课一定是热闹的课堂,组织好学生听课,很有必要。

第3篇:长恨歌赏析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问题意识;细读文本;对比分析;设置问题

问题意识是主动探究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以赏读先秦至近代三千年的经典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显然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注重培养其善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关于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结合学界相关理论成果,依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易于操作、成效显著的如下三种方式:细读文本,关注细节和深度;对比分析,拓展思维和视野;设置问题,引导思考和质疑。

一、细读文本,关注细节和深度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学生往往停留在中学教科书和大学作品选教材注释解题的层面,甚至奉其为至论,深信不疑。究其原因,就是不求甚解,忽略细节的赏析。所谓“细节”,就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而言,除了语境、人物、语言、场面、环境以外,还包括韵律、典故、意象、诗眼等独特的因素。把握这些细微之处,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特色,而且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创新之见,拓展鉴赏作品的深度。为了提高学生细致解读文本的能力,并由此培养其问题意识,笔者作了以下努力:一是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文本细读,其实就是“用放大镜读每一个字,捕捉着文学词句中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分析词义,理解语境,并把握其修辞特点。[2]具体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就是细致把握上文所说环境、语言、典故、意象、字眼等“细节”。比如,只有知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一典故的含义,才能体会《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希望重新被朝廷重用、驰骋疆场的思想情感;[3]128要理解“柳”意象所承载的离别相思情感,才能更好地理解王昌龄《闺怨》中的“怨”;[3]52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作为诗人精心锻炼的诗眼,其妙处就在于将盎然的春色形象化,如在眼前。[3]22掌握了具体的文本分析方法,把握住所读作品的关键点,解读作品就不至于无从入手了。二是强调知识的积累与贯通。要准确细致地赏析作品,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并能融会贯通。比如,要深入解读柳宗元“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3]186“芙蓉”“薜荔”是关键。二者出自屈原的《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3]233是“美人香草”之喻,诗人借以象征自己及同党的高尚品格和情操。若不知其出处和含意,也就很难理解诗人以“惊风”“密雨”比喻朝中小人,以“颭”“侵”写出小人对自己和同党不遗余力地打击的深刻用意了。有鉴于此,笔者有意识地设计相关课堂教学环节或者课外作业,如典故竞赛,搜集、比较运用同一意象的诗词、运用相同写作手法的作品,等等,督促其丰富知识,同时引导其将知识纵横贯通,为我所用。

二、对比分析,拓展思维和视野

和文本细读着重于细致解读作品不同,对比分析则是以其他作品为参照,通过对比来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力求对作品进行探究式的赏读。一是相同题材作品的比较。由于写作背景、创作思路和写作手法等不同,不同作家写作同一题材的作品,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比如,同样是写李、杨爱情故事,陈鸿《长恨歌传》、白居易《长恨歌》、白朴《梧桐雨》和洪昇《长生殿》在主题和艺术性上都各有特色;汤显祖《荆钗记》虽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霍小玉传》,其宣扬“至情”的主题和《霍小玉传》的悲剧主题却全然不同,以此为参照,就更容易理解《牡丹亭》“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4]的爱情至上的情感内涵了。在教学中,笔者注重培养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探索答案的能力,也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曾有一位学生通过对比《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对《牡丹亭》的主题、柳梦梅人物形象、舞台效果等进行了创新性的解读。这位学生将这些颇有创见的成果以PPT的形式在班级展示并开展讨论交流,学生都获益匪浅。二是影视戏曲与文本的比较。根据文本改编的影视戏曲是对文本的一种阐释,却不是文本本身。我们强调细读文本,从作品中发现问题,同时,也提倡对照影视戏曲,在比较中寻找思考问题的新视角。1987版电视剧《西游记》深入人心,很多学生谈起此剧口若悬河,甚至将其与小说混为一谈。笔者在课前留了一个预习题目:细读《西游记》的某一章回,对比其与电视剧相关情节的异同。这个题目犹如当头棒喝,使学生意识到了阅读文本的意义,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了深入的思考。《水浒传》中十恶不赦的潘金莲,在2011版《新水浒传》中被演绎成了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悲情女子。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编演的越剧《琵琶记》将戏曲原文“全忠全孝”“一门旌奖”的完美结局,改编为张太公对“不忠不孝”“生不养,死不葬”的蔡伯喈的指责和鞭笞。发现了这些细微的差异,再从时代、作者、文化等角度分析导致诸种差异的深层原因,这正是在问题意识驱使下进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三、设置问题,引导思考和质疑

第4篇:长恨歌赏析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 古诗鉴赏 鉴赏能力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中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查项目。为了快速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一些经验。

一、指导学生积累古诗鉴赏知识

(一)指导学生了解诗歌文体知识

首先应该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诗人和时代背景;其次,重点向他们介绍重要的诗歌类型和特征,比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诗经》《楚辞》《汉乐府》唐宋诗词、元曲等;其三,还应让他们对诗词的格律有比较清楚地了解,诸如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二)教会学生把握诗词种类

学生明白诗歌的分类,对诗歌的把握就会更加精确到位。一般来说按表达方式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诗歌内容分类,可分为山水田园诗、送别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按格律分类,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等。

(三)让学生了解主要的诗歌语言风格

分析诗歌语言也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查点,因为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能对诗词有更精准的评价和鉴赏。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风格特征: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哀婉等。

(四)强化诗词的意象分析规律

意象是诗词中投射了作者感情的事物。透过意象,学生就能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杨柳”暗含伤别怀远或轻薄多变,鸟象征自由,梧桐、寒风、落日等抒发悲伤凄凉的感情等。因而,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特定的意象含义,可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五)准确掌握诗词的表现手法

诗词的情感和思想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来实现,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双关、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二、传授给学生科学鉴赏诗词的步骤

(一)仔细推敲标题

标题是诗词的眼睛,经常反映诗词的背景,交代诗词描写的内容或相关背景或情感或主旨,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交代了时间(天末)和内容(思念李白)。因此有时抓住了标题,就抓住了赏析的关键。

(二)紧扣作者实情

解读诗词,必须知人论世,要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思想观念和创作风格来进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解更加精准深刻。如李贺,就是一个自认为才情超群,却不得所用的皇族远亲,因而诗中常有怨恨之气,内容多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意境多是迷离诡谲。对诗人的诗词,能联系与作者相关的因素来解读,这样就可能迎刃而解。

(三)细读关注注释

注释往往是解开这个谜题的重要线索,它可以解开诗词写作的背景,诗词中的典故、词语,或告知陌生作者的经历。这样就可能是在暗示主题思想、情感基调或语言风格等。

(四)逐句解读诗词

读懂全诗必须逐句解读诗词,把诗歌变成我们自己的语言,做到每句必解,每句必懂。具体入手上:

1.让学生掌握并习惯诗歌语言的独特性。诗歌语言有自身的独特性。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这些是诗歌解读的重点。1)炼字就是炼意,常常改变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词往往就是“诗眼”,如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名词变动词,使得静止的景象变成了动态,同时又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句自有一种新奇的表达效果。2)颠倒的语序,是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的斟酌。一是主语后置。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本来的语序是“晴川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二是宾语前置。杜甫诗“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还原应为“香雾(沾)湿(妻子的)云鬟,清辉(沁)寒(妻子的)玉臂”。三是主宾换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四是定语位置的前置或后置。定语前置,如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应为“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定语后置,如《春夜喜雨》诗“花重锦官城”应为“锦官城花重”。

2.仔细体会诗词中用法特殊或意味特殊的词语。1)动词:这是重点,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的怨战之心。2)形容词:多做修饰语,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一个“忽”字,将情绪的突然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另外还有叠词、数词、拟声词和色彩词。

(五)分析诗词表现手法

第5篇:长恨歌赏析范文

关键词: 自选模块 古诗鉴赏 备考策略

2008年12月,浙江省考试院组织了一次新高考样卷测试,自选模块样卷语文模块第二题是要求学生“自选一首中国古代诗歌,运用缘景明情的方法”进行赏析,它主要是测试学生“理解表达、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能力,题目的开放性前所未有。从样卷的答题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知识点不熟悉,概念不清晰。意象、虚实等概念知识不清,答题没有针对性,所以学生答题的内容不突出,许多学生很笼统地回答欣赏题。缘情明景概念不清或答题不到位,如选出诗歌后并不从景的内容入手,只整体分析,或不抓住景只从其他内容分析。

2.答题结构不规范。对于欣赏题没有整体答题的思路。分析诗歌意象,突出意象,但忽略与意象相关联的情感分析。只答意象不答情感的较多。文本内容与答题联系不密切,答非所问,不注意采分点。

3.审题不清。关于选题,第一要熟悉,第二要有景物描写。有些学生所选诗歌不是太长,(如《长恨歌》等)就是太简单(如《静夜思》等),或没有完整地写出诗歌或所选诗歌无景物描写,更严重的是所选不是诗歌,如《赤壁赋》等。

“自选模块”考试是目前学生和教师最难以捉摸、最难把握的内容,考试的选题技巧很强,学生较难有效答题。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发现,其实自选模块试题并不神秘,总体上还属于常规性试题,只是要求理解得深刻一点,思考得周全一点。在缺少复习资料和考试经验的情况下,学生应该如何备考呢?下面以中国古诗鉴赏题目为例,谈谈2009年语文自选模块的备考策略。

一、做好知识贮备,提升鉴赏水平

平时可以看看相关诗歌散文欣赏的经典文章,如《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之类中的大家文章,还可以准备相关题材的诗歌散文鉴赏文章,以备应试之用。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比如在古代诗歌体制方面,知道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分,懂得近体诗中律诗和绝句在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方面有严格规定。诗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叙事诗,但是叙事诗篇幅过长,不便于考核,因而考核的诗歌主要是抒情诗。抒情诗又可以分为三种:写景抒情类、托物言志类和怀古抒情类。先分清类别,然后体会景与情、物与志、古与今之间的关系,就能了解、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知道词的体制大致有小令和慢词的区分,词的平仄四声,知道散曲体制可分为小令和套曲,在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社会背景和个人遭遇处境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结合选修教材,熟悉基本概念

样卷中的这个题目,要求“自选一首中国古代诗歌,运用缘景明情的方法”进行赏析。如果连什么是“缘景明情”都不知道,就遑论如何进行赏析了。缘景明情“就是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这是第二单元的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简言之,就是根据意象体会意境。

由此可见,掌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备考的时候必须弄清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对IB模块要进行系统复习疏理,包括知识点、能力点、重点课文、重要作者的品性、风格、代表作等,尤其要重视单元知识与方法的整理复习。

三、仔细审题,规范答题

由于这类题目大多属于探究性题目,开放性较强,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因此在鉴赏的过程中要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激发浓厚的鉴赏兴趣,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

比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虞 美 人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选择一个角度,写一段不少于100字段鉴赏文字。

本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应该包括所选的角度,以及围绕这个角度对这首词的鉴赏。答案应该体现一定的层次。诗歌鉴赏说到底是鉴赏主题、个人情感与作品、诗人的投合。将自己真实而生动的体验具体化而又有一定的针对性是解答此题的难点。考生可以从诗歌的意旨、意境、技巧当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欣赏。如词中的少年、壮年、而今三个代表性时段,歌楼、客舟、僧庐三个典型地点以及听雨这个常见而又贴切的背景情节,都是我们在答题时要涉及的要点。

再如,王维的《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要求探究情与景的关系,写一段品味颔联与颈联所描写的意境。所考查的重点虽然是颔联和颈联,但是要注意整体把握全诗,同时注意“流水”“暮禽”“荒城”“落日”“秋山”等意象的内涵,并领会这些景与诗歌表达的“情”的关系。

第6篇:长恨歌赏析范文

针对以上课堂诗歌意境引入出现的问题,笔者联系我国语文情境教学理论系统的提出者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方法及其它教学理论及个人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意境引入策略:诗歌诵读导入意境在诗歌教学中,采用多种朗诵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情感和内容,渐渐进入诗歌之境。联系生活展现意境由于社会阅历较少,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人文积累,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往往会存在误读。对此,诗歌意境引入时要联系当代社会和学生的周围生活。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轻轻地我走了”,“轻轻地”不能被“悄悄地”代替,因为前者是对动作的一个形象描写,包含悄然无声之意,后者只是安静无声之意。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走入诗中淡美淡愁的意境,我们可以举母亲上班的例子。可以问“妈妈去上班了,她走时关门,我们应该说是轻轻关上门还是悄悄的关上门呢?”一句现实的生活例子,让两个形容词的区别形象起来,学生也因此更好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之中。图画、表演、语言描绘等多方式学生主体创造体验诗歌意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活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诗歌教学意境引入可以通过图画再现意境,表演体会意境,语言描绘意境等多种教学方法,多方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增强诗歌意境美感品鉴效果。例如:纳兰性德的《故园》教学中,可以设计学生场景语言描绘、作画等方式,其中的孤舟、大雁、场景、言语情感交流从而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的漂泊生活以及思乡之情。再联系诗人的生平,从而让学生对诗歌意境进入更深一层的自我体验。又例如,闻一多的《发现》,通过讲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一个海归青年回国的故事情景,使学生消除时间和空间上的隔阂,走入诗中意境。

二、音乐渲染意境

思想家卡莱尔曾经说过:“诗是音乐性的思想。”选取与诗歌意境和情感表达相一致的音乐,为学生走入意境制造氛围。例如,鉴赏白居易的《长恨歌》可以选用古乐《汉宫秋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播放曲子《爱情故事》配乐朗读。音乐和诗歌相呼应,激发学生产生直接的听觉形象和相应的情感及丰富的想象力,推动学生步入诗歌意境,通过意象导入意境意象是组成意境的建筑材料,是以小范围构建大范围。只有对意象有了深刻而清晰的认识,才能对诗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全面而深入的把握诗歌,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通过文化常识介绍导入意境有意境的诗歌通常都是融入一定的文化积淀的,这就需要对文化常识进行一定的介绍。通过文化解读来理解诗歌作品。意象的传统象征意、诗歌流派,诗人风格和生平等等文化常识都应该指导学生逐步积累,从而服务于理解诗歌,走入意境的。通过典故导入意境典故也是诗歌中经常借鉴的,只有对典故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理解诗中的意蕴,走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例如为进一步深入曹孟德《短歌行》中求才若渴的心情,可以给学生讲“萧何月下追韩信”和同时代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典故。通过品味语言导入意境我国自古就有“推敲”之说的美谈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千古名言。在讲究语言的高度凝练性的诗歌中更是如此。首先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字佳句。有时,这些妙字佳句会对主题的表述。意境的深化、形象的突出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王安石《泊州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从最初的“到”字、“过”、“入”等千余次修改,始定为“绿”。正是一个“绿”字让人从视觉角度直观鲜明地感受到春意特有的一片生机,这与当时他奉昭回京,重施变法的喜悦心情相谐和。

三、关注语法结构特点

第7篇:长恨歌赏析范文

为更好地领略、学习好古诗,我认为古诗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统筹规划,启发学生思维。

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一般从字词着手,逐词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也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我认为,要想讲好一首古诗,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从全篇着手,从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一首诗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兴趣倍增。他们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各抒己见,当然,教师还要加以适当的点拨,对一些古今差异大的词句,一定要帮其理解透彻。

二、多法并用,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古诗词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首要条件,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古诗词的学习中。柳永的《雨霖铃》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画,教师要抓住柳词的画意美,深入意境赏析,感觉词中真切的情感,以及柳永真挚的心灵和一腔真情。为此,在实际教学前,可让学生结成学习小组,绘制诗词意境图。古人作诗作词讲究“诗情画意”,让同学们用图画来表现诗词的意境,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多媒体的运用在古诗教学中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苏词豪放之特点,教师可以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画面展示出来,再辅以轰鸣的涛声,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词境的开阔、词人的豪迈,想象词人当时的心情。

总之,通过声、光、电的综合运用,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在音响中感受“处处闻啼鸟”。可在观摩中欣赏到“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艳丽,又可在聆听中感悟到“两岸猿声啼不住”之感慨。

三、加强诵读,让学生品味诗意。

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很多,而诵读教学法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受到历代语文教育大师的重视。叶圣陶先生认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能驾驭文字。”对于古诗词,同学们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和仄压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通过正确朗读,更能理解诗词的内容,领会诗词表达的意境。《将进酒》、《长恨歌》、《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皆以丰富优美的辞藻、婉转流畅的音乐节奏,真实而细腻地抒写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读来令人心旷神怡。通过诵读可以感悟其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四、灵活方式,调动学生抒情的积极性。

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生,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建立真正的课堂对话机制,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一个个问题的探讨。可以将古诗中的名句引发的不同见解和思考设置成话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讨和研究,以增进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把握,对作品蕴含情感的体验,以达到语文情感教学的真正目的。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我们可以设置如下的问题:一个自己茅屋都被大风刮破、“床头屋漏无干处”、“娇儿恶卧踏里裂”的人却想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是自不量力还是虚伪呢?通过提问与讨论,引导同学理解我国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领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情,从而体会到一个穷困潦倒又心系天下苍生的伟大的“诗圣”形象,激发同学们的忧患意识。结合此诗,可进一步发散话题:为什么职业学校的学生要按时收看《新闻联播》?其实,这就是要开阔我们的心胸,培养我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胸怀,有“事事关心”的心态,以便将来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第8篇:长恨歌赏析范文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王叔济

[宋]张元干

玉立清标消晚暑,胸中一段冰壶。画船归去醉歌珠。微云收未尽,残月炯如初。

鸳鹭行间催阔步,秋来乘兴凫趋。烦君为我问西湖。不知疏影畔,许我结茅无。

(1)“冰壶”在词中比喻什么?这个词语让你想起了王昌龄的哪一句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云收未尽,残月炯如初”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烦君为我问西湖。不知疏影畔,许我结茅无”写法精妙,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本诗前四句写出了终南山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中“驱”、“拂”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没蕃①故人

张籍

前年伐月支②,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注]①蕃:指少数民族政权。②月支:汉代以来西域古国,此处指吐蕃。

(1)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此联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白庵诗评》评价本诗的尾联“结意深惨”,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京口

陆龟蒙

江干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

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

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

可怜宋帝①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

[注]①宋帝,是指南朝宋武帝刘裕。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盛赞宋武帝北伐的是哪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赏析“苍翠无烟草自生”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王清惠①

太液②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妲娥③、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注]①王清惠,宫中昭仪(女官)。南宋灭亡后,作俘北上。途经北宋时的都城汴梁夷山驿站,遂在驿站墙壁上题写本词。②太液,原皇宫太液池。③妲娥,即嫦娥。

(1)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哪个词语可看作“旧时颜色”的具体描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句,除了化用《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之外,还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姬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句的思想情感与上文相比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请联系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乙亥岁除渔梁村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诗人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1)这首诗颈联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尾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阴

朱弁①

关河迢递②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竞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①朱弁,曾出使金国,被拘留十五年,此间他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此诗就写于他被拘金国时期。②迢递,高远的样子。

(1)诗中的前两联描绘了金国之春怎样的景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登宣城谢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颔联写登楼远眺之景,请说说为什么写得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言简意明,意味却深沉丰富,请简要赏析其中的思绪和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②端居:闲居。③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桂花①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②。

[注]①北宋党争期间,词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②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正宫]小梁州・九日渡江①

汤式

秋风江上棹②孤舟,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③。山容瘦,老树替人愁。

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乐可酬,人非旧。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注]①九日:重阳。江:指长江。②棹:划船。③汉末王粲去荆州投奔刘表,未被重视,偶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写心志。

(1)本曲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曲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容瘦,老树替人愁”这一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①。

汴河②怀古(其二)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汉文陵:汉文帝刘桓的陵墓,即霸陵,与秦始皇墓距离近。②汴河:即大运河,即隋炀帝时疏浚开掘的通济渠。

(1)这两首诗从写作内容的角度看,都属于______诗,许浑的诗借古墓而寄寓观点,皮日休的诗则借大运河表达对______和对开凿运河的肯定。

(2)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惜余春

贺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①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①西曛:斜阳。

(1)从全词看,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人评价“春归不解招游子”有“无理之趣”,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赏析“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这两句的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远行

碧砌花光照眼明,朱扉长日镇长扃。余寒欲去梦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

辽阳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①生。

[注]①二毛:指头发斑白。

(1)上片前两句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辽阳月,秣陵砧”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金窗下忽然惊”一句中“惊”字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韦庄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1)词中一、二两句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称之为“情至之语”,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盟鸥①

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①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1)“千丈翠奁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带湖的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借鸥鹭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情,请从内容上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词,说说“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澹烟乔木隔绵州。

[注]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

(1)“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和颈联是如何融情人景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眉峰碧

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1)开头两句写了哪两种离别心理?二、三两句和柳永《雨霖铃》中的哪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两句表达感情形象生动,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词写法上很有特色,请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人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1)“杨花如雪”这一写景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说明这首词上阕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日三秋,寸肠千结”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巴丘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1)首句中提到的“三分书”具体指哪部作品?首联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诗的内容,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词的前三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看暝色满平芜”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期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雪晴晚望①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①该诗写于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之时。

(1)后人认为这首诗体现了贾岛诗歌“清冷”的特点,请从景物和情感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妙在写景,请分析诗歌的写景手法之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塍废圃

周密

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一、二两句表现了废圃的景色,请简要赏析其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这首诗用词浅近清新,意境妙合自然,虽为“废圃”,却“废”而不冷。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1)概括上阕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的下阕是如何表现“春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孤云”、“归鸟”两个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思?由此联想到陶渊明《饮酒》诗中写日暮鸟归的哪两个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六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入”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景情分写,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陈陶①

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②。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①陈陶:地名,在长安西北。公元756年唐军与安史叛军在此交战,几乎全军覆没。②都市:指唐都城长安。

(1)本诗以一“悲”字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旷天清无战声”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诗有“诗史”之称,这首诗是如何体现“以史人诗”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1)“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下阕前两句写出了哪些“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篇:长恨歌赏析范文

袁世硕先生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第540页,对“流水”一句的解释是:“胜景难再,今昔有天壤之别,恍如隔世,不堪回首,怆然欲绝。”并引张泌《浣溪沙》中“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两句作旁证。

谭伦杰、梅韵先生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唐五代词选释》第208页这样说:“天上人间,形容差别悬殊。”“流水不倒流,落花难上故枝,春天过去了,无限江山是别人的。过去的皇帝,今日的囚徒,两相对比,真如天上人间。”

朱东润先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第438页,这样解释“天上人间”:“谓如天上人间的乖隔,永无见期。”并着重指出:“此句承上文‘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

徐中玉、金启华先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第445页,解释“天上人间”一句:“与故国的离别,诚如天上与人间的乖隔,永无见面的机缘了。”

詹安泰先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李李煜词》第79页这样解释“流水“二句说:“承上句说明别易见难的程度,好像落花随流水漂荡,大好春光一去不复返了,一在天上,一在人间,永没有会面的机缘了!一说,像流水漂着落花般把春光全部带走了,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表示迷离惝?摇的心境。”

田居俭先生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李煜传》第255页说:“因为每逢此时,他都触景生情,遥想关山阻隔的宫殿陵墓,慨叹流水落花的三代基业,痛感故国难归,家山难见,天上人间,永无相会之时。”

唐圭璋先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简释》第44页,这样说:“‘别时’一句,说出过去与今后之情况。自知相见无期,而下世亦不久矣。故‘流水’两句,即承上申说不久于人世之意,水流尽矣,花落尽矣,春归去矣,人亦将亡矣。将四种了语,并合一处作结,肝肠断绝,遗恨千古。”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第148页对此赏析道:“‘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本词的结束,亦暗示词人一生的即将结束。”

吴世昌先生著,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词林新话》第118页,吴先生说“天上人间”一句:“又此词末句按意标点应为‘天上?人间?’”

林庚、冯沅君先生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第二第561页解释“天上”一句:“是说春去了,再也无处可寻觅。”等等。

我认为,上面引述的这些说法总括起来大体可以分成这样几种:一是把“天上人间”解释成今昔生活境况的对比,其差别如宵壤。持这种观点的是袁世硕先生、谭伦杰、梅韵先生。二是将“天上人间”解释成与故国乖隔,再难相见。持这种观点的是朱东润先生、徐中玉先生、金启华先生、詹安泰先生、田居俭先生。三是将“天上人间”解释成作者对自己生命将逝的暗示,持这种观点的是唐圭璋先生和《唐宋词鉴赏辞典》。四是只是把这四个字解释成春光的无处可寻,如林庚、冯沅君先生。吴世昌先生虽然没有明确解释,但他这样的标点方式,意思显然是与林、冯二位相近的。在这几个解释中,林、冯二位的解释是最简易的;但是,要想从中选出一个最令大家满意的却不容易。这就是所谓的“诗无达诂”吧。

其实,早在1934年,俞平伯先生在《读词偶得》一书中就对上述几种解释分别作了评析,其见解还是较为通达的。这段文字不长,我给大家抄一下:

“流水落花”句极不晦涩而颇迷离,或曰当以不解解之,话亦有理,但似非本篇体例所宜,爰不避强作解人之笑,明白释之。譬如翻作白话,“春去了!天上?人间?那(当作哪)里去了?”这似乎不好。又如“春归了!天上啊!人间呀!”如何?一一不妙。又如“春归去也。昔日天上,而今人间矣!”近之而未是也。盖此句本天人并列,不作抑扬,非如白话所谓“天差地远”,或文言所谓“天渊之隔”也。窃谓此句当从两面看去,其一从本句字义上,其一从上文。(他没有下文)《笺注草堂诗余》引《长恨歌》,“天上人间会相见,”便是。天上人间,即“人天之隔,”并无其他命意。以上文读,更坐实此解。此近承“别时容易见时难”而来,远结全章之旨。“流水落花春去也”,离别之容易如此,“天上人间”,相见之难如彼。“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言其似近而忽远也;“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言其一远而竟不复近也;总而言之,则谓之“流水落花天上人间”也。词意分明,惟一口气囫囵地读下便觉含浑,此含浑之咎固不尽在作者也。

上述几种解释都有道理,但我都不满意。我个人认为,这首词至“流水落花春去也”意思已然写尽,即便没有下文也不影响词的整体思想。但没有下文又不合词律,可是弄不好又会有狗尾之嫌。诗人天才的地方在于,一般人走笔至此会“山重水复疑无路,”天才诗人却可以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天上人间”四字想落天外,却又天衣无缝。换任何另外四字,都不可能有现在的效果。但此四字当作何解释?我以为,这四字相当于一声长长的、沉重的叹息,虽无实义,却又意味悠长。任何对这四字的解释都不免落入第二义,而显得呆板、拘泥、滞涩,影响词的整体美感。将这四字看成一声叹息,与“以不解解之”相近,然还有不同,“以不解解之”强调的是这“句极不晦涩而颇迷离”,因此不解,而令读者自解,其实是一种无可奈何、放任自流的做法,是不够负责任的。尤其“天上人间”四字,普通读者多易忽略,但这句似轻却极重,收煞全词端在于此。此词的好,也端在于此。李煜的天才,也端在于此。因此,放过不解是绝对不合适的了。但如果给出解释,又断不可胶柱鼓瑟强作解人。

章培恒、骆玉明先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中卷第287页论述此词有这样一段话:“下?摇拓开,写凭栏远眺,与梦境相配合,写自己亡国之恨,最后以一声长叹收束,又与上?摇开头相呼应,写出一种涵义复杂的‘春去也’的悲哀。”这段话虽然也比较笼统,但其中的“以一声长叹收束”一句深得我心。这是我见过的对这句词最好的一种解释。

张中行先生在《负暄续话》一书中记载,当年俞平伯先生给学生上课讲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他只说了一句:“真好,真好,至于究竟应该怎么讲,说不清楚”。其他什么也没有说,就下课了。我以为,俞先生是真正懂词的人。同理,李煜这首《浪淘沙》词也应该这样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