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完全竞争市场范文

完全竞争市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完全竞争市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完全竞争市场范文

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又叫作纯粹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同时不受任何阻挠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类型。在这种市场类型中,买卖人数众多,双方都被动成为价格的接受者,资源可无障碍流动,信息流动具有有效性和完全性。在外行人看来,“竞争”有时代表着激烈的抗争,然而,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讲,如果市场上的价格与市场中存在的每一家厂商产量都无关,那么,这个市场就是完全竞争市场。

其中,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一个行业由许多家厂商组成,且他们生产同质的产品,保证每家厂商的产量只占到很小的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单个厂商都无法经过个人买卖行为来影响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和市价格,因而被称为价格接受者。同时,市场假设各类资源在市场各部门完全自由流动,不受任何外力限制。

这就意味着劳动力资源可以在不同的行业、地区间无障碍流动,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无法在市场中形成垄断地位。同时,也保证了新旧资本可自由地流入与流出。在完全市场竞争中,市场信息是高度有效的,市场的供求达到帕累托有效均衡,商家与居民可以获得完备的信息,不存在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尽管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处于完全理想化的状态,但却无法否决对该市场研究所带来的的正面影响。它是应对市场约束条件处理的有效基点,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的决策提供了参考。接下来,运用利润最大化模型,从一家竞争性厂商的成本函数入手,解释竞争厂商的供给决策。由于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几乎没有影响,因此它所面临的最大化问题就是。竞争厂商将选择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处(指厂商在生产时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获得的额外收益与支付的额外成本相等)进行生产经营。对于单个竞争厂商,边际成本等于价格。如果要理解这一点就需要求出一家厂商增加%=y产量时它所增加的收益,其中总收益的增加等于产量的增加乘上价格,于是得出边际收益的表达式为因此,竞争厂商将选择产量水平y,在该产量水平上,厂商的边际成本恰好等于市场价格,用符号可以表示为.如果在某个产量水平上,价格大于边际成本,那么厂商可以通过提高产量来增加利润,这是因为当时增加产量就有这个式子表明,增加产量所带来的额外收入超过所生产的的额外成本,所以利润肯定会增加。因此,在最优产量水平上,厂商一定在r格等于边际成本处生产。

但是,并非所有的厂商都如同上述情况一般,厂商虽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实际情况下并非保证P=MC就可以获取最大利润。因为一些厂商的最佳选择可能是零产。而有时固定成本量过大,或者技术达不到行业平均标准都可能导致最大利润会变负值。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排除零产量的可能性,所以在此我们将利润最大化与此进行对比并进行选择。不盈利的厂商应该比较两个不同盈利标准从而判断出正确的行动决策。一个方案是在损失最低的的产量上继续生产;另一个方案是关闭厂商,这就意味着产量为零时,利润最大。在此,给出假设,若一家厂商的生产量y=0,但仍需要支付固定成本F,则在固定成本大于超过在边际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的利润时,厂商应当立刻选择停止生产。这是因为,销售y单位的产品所获取的收益无法满足可变成本所带来的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厂商选择停止生产才是最佳选择,即使可能因此会损失固定成本,但是在此基础上继续生产会导致损失逐步增大。这些结论给出了供给曲线的选择范围,即当边际成本大于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时,厂商才有可能开始从事生产,若边际成本小于平均可变成本,那么厂商的最佳选择就应该是产量为零(平均可变成本等于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由供给函数可以看出,市场的价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行业每一家厂商的边际成本。如果分别具有较大产量和较小产量的两家厂商都在利润最大化水平上生产,那么这两家厂商必定具有相同的边际成本。尽管每一家厂商的生产成本可能不会完全相同,但生产的边际成本肯定是相同的。

在理想市场假设下,企业可利用利润最大化模型来求取最佳产量,并以此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参考。但在现实社会条件下,各行各业除农业产品市场以外都会存在不完全垄断的竞争现象,因此,企业在决策除了需要考虑理论数据,也需考虑行业发展现状,对运行方案进行调整,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平稳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张博.基于综合预测的内蒙古煤炭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应用研究[F].天津.天津大学.2012

第2篇:完全竞争市场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以经济学中非完全竞争理论为基础,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博弈论中Bertrand均衡与价格领导模型,分析得出旅游商品市场将先后历经近似完全竞争阶段、垄断竞争、寡头市场,并最后重回垄断竞争、近似完全竞争的演化规律性结论。

关键词:旅游商品市场 Bertrand均衡

价格领导模型 动态博弈 旅游地生命周期

在我国,对旅游商品市场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尚显局限。首先,已有的研究论述局限于从旅游商品市场的外在表现―旅游商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价格混乱、购物环境差等方面分析,也有提出运用宏观政策指导,行业纵向一体化引导旅游商品市场整合的发展建议。但是,上述研究忽视了其生存载体旅游地演化规律基础上的旅游商品市场内在的运行机制与动力的分析,从而很难把握旅游商品市场的演化规律,进而无法为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其次,目前国内外在旅游研究中应用博弈论方法的不多,主要集中在旅游企业竞合、旅游企业与旅游者关系、旅游市场监管等几方面(阳宁东,2005;朱静,2007;和红等,2006)。再次,基于旅游利益主体的研究成果颇丰,但研究的对象也仅限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朱华,2006郭鲁芳,金慧君,2006)。

理论分析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影响旅游商品市场的因素很多,包括旅游地所处生命周期、政府干预、游客需要、期望和价格敏感度、商品信息通畅、透明程度、新产品开发、现有竞争者等,旅游地所处生命周期是内因,对旅游商品市场发展起主要作用,其它因素均为外因,对其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本文仅从旅游地生命周期这个方面研究其对旅游商品市场的影响。

目前,公认并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巴特勒1980提出的。巴特勒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其它人文地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提出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认为旅游地发展演化一般经历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阶段或复苏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特征。

(二)博弈论

在博弈论产生早期,法国经济学家奥古斯汀•古诺于1838年提出古诺均衡模型;1883年法国经济学家Joseph Bertrand提出了Bertrand均衡模型。二者均是对博弈论最初的研究,为后来博弈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博弈论中包含同时博弈和序列博弈。同时博弈是指决策双方是同时进行决策,每一方在进行决策时是把对方的策略选择作为预期考虑进来,然后双方同时摊牌;序列博弈是指以一方先走一步,另一方相应的采取对策,然后一方再走下一步……博弈的双方就分成“领导者”与“追随者”。根据厂商之间博弈变量选择的是产量还是价格,同时博弈分古诺均衡和Bertrand均衡;序列博弈又分为产量的“领导―追随”模型和价格领导模型。

1.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Bertrand均衡分析。Bertrand均衡是以价格为选择变量的同时博弈,符合此博弈类型的企业,满足市场上生产企业规模相差不大、势均力敌、产品完全相同、企业完全相同,即生产成本=单位成本=c,设固定成本为0,基于以上条件和假设,设市场需求为Q=α-βp;现以市场上仅有两家企业为例,分别为企业A和B,价格为p1和p2,则A的利润函数表达式:

当0<p1<p2,A占领整个市场,反之则失去整个市场;当0<p1=p2,A和B平分市场。此博弈模型为非合作博弈,参与博弈的每方仅为自己打算、分散决策、相互竞争,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企业发展,社会福利最大。上述假设为理想状态,与现实生活联系,可推广到多家企业共存的情形,此时旅游商品市场满足近似于完全竞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数目不多处于成长阶段,生产产品种类单一、质量形同、成本一致,利用新技术能力差,资金不足,对旅游商品价格基本无控制力,产量低且社会福利较大。

2.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动态演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水平是影响市场行为的重要因素。在Bertrand均衡状态下,有MC1=MC2,p1=p2,此时π1=π2≥0,则市场上有资本流入该行业,导致两种结果出现:一种是原有企业在T+1期扩大生产规模,另一种是有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生产该种商品的原有企业在T+1期扩大其生产规模。设A生产规模由C1扩大为C1(T+1)=C1(T)+δC1,δC1>0,B生产规模仍为C2(T),假设δC1是适宜的,即其有效生产时间不变,有X1(T+1)=X1(T)=1,r(T)>0,r(T+1)>0且b(T)=b(T+1),b为生产此产品资源的数量,r为生产此产品资源的价格,a为生产此产品所需消耗的资源数量。

由于:C1(T)aX1(T)+C2(T)aX2(T)=b

C1(T+1)aX1(T+1)+C2(T)aX2(T)=b

可知:aδC1X1(T+1)+a[C1(T)X1(T+1)-C2(T)aX2(T)]=0,则X1(T+1)<X2(T)

可得:A生产产品的有效产出水平C1(T)X1(T+1)<C1(T)X1(T)

即A在扩大产品生产规模的同时,又缩小了其生产产品的有效规模,实际上企业在其内部资产之间进行改造与重组,企业将更多资产用于生产更多有经济利润的产品。有新企业进入该行业。假设在T+1期有新企业As+1进入该产品生产,其年最大生产能力和经济利润分别表示为Cs+1(T+1)和πs+1(T+1),所有企业A、B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不变,假设企业A S+1的规模是适宜的。

由于:C1(T)aX1(T)+C2(T)aX2(T)=b

C1(T+1)aX1(T+1)+C2(T+1)aX2(T+1)+Cs+1(T+1)Xs+1(T+1)=b

可知:X1(T+1)<X2(T),则企业A、B的有效时间减少,其有效产出水平萎缩,在T+1时期之后企业A、B的规模将减小至经济利润为0。

综上所述,当该行业存在经济利润时,将吸引新厂商进入该行业或原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也可能会使其它企业的有效产出规模缩小,经济利润为0。因此,一旦有某个企业的经济利润>0,则为不均衡状态,最终导致多方面深刻变化。如果企业成本不同,从长期看,成本低的企业必定挤走成本高的企业,最终导致一些大企业对市场有绝对控制力,进入价格领导型模型博弈阶段。随旅游地发展,游客量大量增加和对旅游商品需求急剧增多,在这个阶段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数量增多,企业规模变大,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对商品价格有了一定控制力,产品出现多样化发展,旅游商品市场向垄断竞争方向发展。

3.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价格领导型模型分析。在此模型中,企业类型是存在实力强大的寡头企业,它对商品定价有很大影响,其余小企业要参考他的定价做出自己产品的生产计划。便于分析,仍假设市场上仅有两家企业即企业A和B,其中A是领导者,B是追随者,A明白p确定后,他的需求曲线为残差需求曲线R(p),由MR=MC原则决定q1,最后决定p。

当A的p确定后,B只能接受p,B根据利润最大化计算自己的利润和产量水平。maxπ=pq2-c2(q2),由MR=MC原则,则B确定了产品供给函数S2(p)。整个市场需求为D(p),则R(p)=D(p)-S2(p)。

假设市场需求为D(p)=a-bp,这里D(p)相当于上面所用的Q(p),则 c2(q2)=q22/2,c1(q1)=cq1,可得MC2=q2=p,得出S2(p)=q2=p,R(p)=D(p)-S2(p)=a-bp-p=a-(b+1)p,令R(p)=q1代入解得。

根据MR=MC原则,可以确定q1,,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有,得出。

把q1代入得:,这是A的最优价格选择,此时A获得最大利润。市场上A获得大部分利润,而追随者B所获得利润较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社会福利下降。处于A位置的企业,对价格有一定的控制力,是市场上的寡头,盈利较多,此时旅游商品需求量大,产品多样化,品牌化。

旅游商品市场的演化规律

旅游商品市场在旅游地处于探索阶段和参与阶段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产品单一,质量无差异,生产成本相同,企业之间竞争是Bertrand均衡竞争,旅游商品市场接近完全竞争;随旅游地发展,游客逐渐增多和对旅游商品需求增加,刺激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发展,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或有新企业进入,旅游商品市场企业间的动态博弈可以用图1表示。

旅游商品市场过渡时期,旅游地处于发展时期,此阶段游客量迅速增加,旅游商品需求量迅速增加,原有生产规模满足不了需求即需求大于供给,原有企业将调高产品价格抑制需求量增加,此时利润比前期丰厚,个别企业趁机扩大生产规模,由于该行业利润较高,吸引社会上资本流向该行业,一些新企业会出现,旅游商品市场处于垄断竞争时期;旅游地进入巩固阶段,游客增加量减少,游客量趋于稳定,而企业经过迅速增长,产品供给大于或等于需求,该行业的额外利润消失,社会资本不再流入该行业,这时企业出现不同变化,一些企业在这个阶段中抓住时机发展成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在该行业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同时也存在一些处于倒闭边缘的小企业,这个时期产品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化和品牌化,企业生产成本不再相同,企业间竞争符合价格领导模型竞争,市场处于寡头市场;经过一段时间,旅游地会停滞发展甚至衰退,游客量减少对旅游商品需求量大幅减少,不少企业退出该行业,旅游商品市场可能会再次进入近似完全竞争阶段。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基础上的旅游商品市场,其每个演化阶段都有独特的特征与规律性(见表1)。

结论

在旅游商品市场竞争分析中,本文只分析了企业规模相差不大,产品均质情况下的Bertrand均衡竞争,以及随旅游地演化发展和旅游市场的扩大,商品市场也进一步扩大,由于企业自身经营策略,资本等不同,企业发展规模和实力将出现差别,一些企业会成为当地的领导型企业,这时的博弈竞争是价格领导型模型。但是除此之外,是不是还有其它情况,不排除在这两个阶段中会出现企业串通,也不排除由于旅游商品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不规范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以及进入到寡头市场之后,旅游商品市场又如何发展演化重回到垄断竞争,上述问题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阳宁东.博弈论在规范旅行社市场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

2.朱静.我国旅游区域合作中的政府间博弈[J].经济管理,2007(13)

3.和红,叶民强.信息不对称下旅游市场博弈分析[J].旅游经济,2006(4)

第3篇:完全竞争市场范文

市场分类:

按外围分可分为地方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地方市场是仅由某一个地方的买者和卖者的交易活动所决定的市场,国内市场是指由一国的买者和卖者共同决定的市场,国际市场是指由多个国家的买者和卖者构成的市场;按内部结构分为完全市场与不完全市场,完全市场是由经济人组成的有组织的市场,同种商品最终能按同一价格进行销售,不是完全的市场称为不完全市场;按竞争程度分可分为完全竞争市场与不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是指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他们当中任何个别人都不具有影响和决定商品市场价格的力量,而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不具备完全竞争性的市场,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完全竞争市场范文

摘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废除“双轨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用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对粮食消费的保障。在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结构、市场规则、企业战略、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体制性和机制性的改革,建立企业完全市场经营,政府适当调控的运行体制;建立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并配套建立市场化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粮食产业化引导机制和粮食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我国粮食市场选择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粮食市场结构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从效率上讲,介于完全竞争与纯粹垄断之间,可以发挥竞争和垄断两个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粮食经济市场结构粮食流通体制

粮食走向市场化,用市场解决市场中的问题,实质就是要提高粮食经济发展的效率。粮食经济的市场化首先应实现粮食经济制度的市场化。

粮食流通问题的核心,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用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对粮食消费的保障。在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结构、市场规则、企业战略、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体制性和机制性的改革,建立企业完全市场经营,政府适当调控的运行体制;建立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市场化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粮食产业化引导机制和粮食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是粮食市场的结构设计的重点。

1.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价格弹性小

粮食如果涨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量不会减少很多,如果降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也不会增加多少。粮食的价格比较低,即使上涨一倍,人们对需求量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因为这笔支出在人们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涨价不会影响个人总的经济状况。粮食保护价格在一定时期可以促进粮食经济的发展,一些国家使用这个政策也起到了作用,但它只能是一种一定时期的经济政策。

粮食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比重比较小,价格弹性就小。粮食作为商品,从长期看,其价格弹性就大;如果是短期,价格弹性就小。粮食涨价,短期看,人们会注意节约粮食,但不会节约得太多,从长期看,这种节约对粮食需求量可以进一步减少。时间长,消费者就有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改变他们的爱好和技术条件去使用替代品,其价格弹性就大。反之其价格弹性就小。

2.粮食定价时必须考虑产品的价格弹性

不能把价格定在非价格弹性需求上,如果定在非价格弹性需求上,就不能实现企业利润最大,这个时候应当提高价格,提价不仅不能增加总收入,还能因产量减少总成本支出,从而使企业的支出相对稳定。粮价连百价,粮食价格每涨0.01元,全社会商品价格涨0.20~0.26元,导致粮食经济的马太效应。

恩格尔系数的研究告诉我们:当社会人均达到2000美元时,人们对粮食和食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变化,已趋近等于零,粮食和食品的支出相对稳定。

粮食行业的社会特征和垄断方式,决定了完全垄断的行业和企业的弊端:高价格。完全竞争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完全垄断价格高于平均成本,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产量不足。完全竞争的企业,它的产量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来说,是最优的,在垄断的行业和企业,产量未达到最优,企业产量不足,再增加产量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福利;生产效率低。企业利润最大化,产量并不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规模经济未被充分利用,缺乏竞争,缺乏技术创新和强化企业管理,资源浪费。

粮食垄断市场结构的特点:一是行业中的企业数量比较多;二是进入这个行业是自由的,长期看,企业的经济利润会趋于消失;三是各个企业生产同种产品是有差别的。

3.市场结构的主要类型

市场结构是影响粮食流通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谓市场结构,是指由于市场主体(在微观经济学中称为厂商)数量的多寡和行为的差异而导致竞争程度不同的市场类型。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由于需求曲线的差异,市场供求均衡点与价格的决定是不同的。

微观经济学按照竞争程度这一标准,从厂商数量、产品差异程度、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等方面将市场划分为四种结构类型:完全竞争、纯粹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我们假定厂商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独立生产或经营单位。厂商对自己的决策承担风险和享有利润。我们将会发现,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厂商行为和市场均衡点是不同的。

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

强控制价格的能力弱

少卖者的数量多

大产品差异程度小

大进入市场的障碍小

3.1完全竞争市场。现代经济学规定,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①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由于他们单个的交易量在供求总量中占很小的比重,因而任何单个的买者和卖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而只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②任何厂商都可以自由地并且非常容易地进入市场;③所有卖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是同质的,对买者来说没有任何差别;④生产和经营某种商品的所有资源都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3.2纯粹垄断市场。微观经济学将垄断定义为一个厂商控制一个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在垄断市场下,不存在产品相近的代替品的竞争,也就是说,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而又没有其他替代品的竞争对手在纯粹垄断市场结构下,厂商与行业(或市场)是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行业中唯一的厂商就是垄断企业,这个垄断企业也就构成了一个行业或市场。

3.3垄断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是所谓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又叫不完全竞争,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微观经济学对垄断竞争市场有如下的假设:①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以致于某一卖者(或买者)可以忽视其他卖者(或买者)的行为对自己利益的影响;②卖者(厂商)的产品存在着差异,但同属一类产品,相互间有着密切的技术替代关系(指它们都满足同样的需求)和经济替代关系(指它们有类似的价格);③一个生产集团中各个厂商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④厂商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或退出市场(生产集团)。

当垄断竞争厂商和其生产集团在短期内获得超额利润时,除了原来的厂商会扩大生产规模外,新厂商也会进入市场。竞争的结果使价格下降。价格从短期内大于平均成本下降到长期内等于平均成本。同们当厂商在短期内出现亏损时,价格会因为厂商缩减生产规模或退出市场而提高,一直到价格等于平均成本为止。

4.市场结构与经济效率

微观经济学认为,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是不同的。这种经济效率上的差别,源于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竞争程度越高,经济效率越高;竞争程度越低,经济效率也就越低。因此经济效率最高的是完全竞争市场,其次是垄断竞争市场,再次是寡头市场,效率最低的是垄断市场。

一个行业到底适合何种市场结构,取决于对如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由产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行业对社会化程度的要求。有些产业或行业,如钢铁、汽车工业等,对经济规模的要求较高。在这些行业,保持一定的产量规模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一些达不到社会平均规模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或兼并,而新企业的进入往往因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约束而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这些行业适合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相反,对另外一些行业(如服装、食品加工业等)来讲,对经济规模的要求较低,社会需求变化较快且呈现多样性特征,企业进入的障碍较少,因此适合于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结构。二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不同最终体现为产权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分配关系的差异。显然,在一个倡导公平与效率兼顾或共同富裕的社会里,不会允许垄断者对大部分行业的支配。而在一个单纯强调效率及允许收分配差距无限扩大的社会里,垄断者对经济生活的支配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我国粮食市场选择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首先,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是纯粹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频繁而剧烈的市场波动。粮食生产周期较长以及粮食消费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决定了社会无法容忍粮食市场过于剧烈的波动。其次,市场交换关系在我国粮食流通中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粮食市场的发育尚处在较低层次,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放任市场对粮食流通的调节,必然会引发过度的市场投机行为,其结果是少数人从中渔利,而广大的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则深受其害。1993年粮食经营和价格放开后粮食市场出现的混乱局面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第三,完全竞争市场对经营者(厂商)行为和市场信息的传播等方面有极其严格的假设和要求。当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市场的效率将大打折扣。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这些要求现在达不到,恐怕将来也达不到。即使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里也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

第5篇:完全竞争市场范文

关键词:竞争;完全竞争;旅游;帕累托最优

引言

对于经济活动而言,市场竞争是指商品经济条件下,各个企业或经济利益主体为了争取经济活动中的优势地位和有利条件所进行的较量,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期,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通过竞争机制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生产绩效的提高.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即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作用对个人和企业的各种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协调.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竞争机制可以实现产品的价值与市场价格的统一.商品的价值就是在竞争市场中通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相互比较基础上实现的,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在现实上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的平均利润以及生产价格,从而促使经济资源流动和配置方面的效率更加提高;同时,市场竞争还能促使各种商品生产实现优胜劣汰,促进资源的最佳配置.在自然淘汰法则的作用下,通过优胜劣汰,产业结构得到最迅速、最有效、最彻底的调整,这种调整过程会促进社会经济更加迅速、合理地发展;另外竞争还可以推动社会技术进步,推动企业创新,而企业的创新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谁的技术先进,谁就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立于不败之地.总之,在竞争机制下,企业均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寻求生产要素更优化的配置方式和产销条件.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也认为,如果在经济活动中存在这样一种经济状态:在该状态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使自身利益具有改进余地,即人们没有共同改进各自利益的机会的状态,这时便是一种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ity)从市场理论来说,帕累托最优特指消费者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所达到的资源配置结果或商品交换结果[1].从供需关系角度来看,帕累托最优常被用来说明社会经济达到了一种没有互利或互惠机会可能性的效率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下要求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即消费者愿意为购买商品付出的价格等于社会生产最后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成本,从而保证了厂商生产的产量为社会最优的产量.从消费角度帕累托最优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经济中追逐自身消费利益最大化的消费者,在市场的引导下最终会使经济达到这样一个交换结果,在该交换结果中每位消费者都使自身消费利益最大化.由此可以看出,市场竞争和帕累托最优之间存在较多的一致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研究竞争旅游市场条件下的帕累托最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种分析研究有利于建立竞争旅游市场类型的一般理论和构建旅游竞争市场结构的基准,以此来对照其他各种竞争市场结构市场效率的损失,为我国旅游产业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市场类型提供借鉴,继而为旅游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1旅游市场竞争结构

自亚当•斯密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完全竞争市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普遍认为完全垄断市场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极为偶然的特殊经济现象.到了20世纪30年代,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和哈佛大学的爱德华•张伯伦分别在经济学中引入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两种市场结构,至此形成了完整的市场结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旅游市场类型也可以相应地被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表1所列.亚当•斯密提出经济的发展是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调节和引导的观点,西方诸多经济学家也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于对完全竞争市场的研究之中,他们均提倡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根据这一理论,完全竞争旅游市场是一种纯粹的旅游竞争市场机制,在这种市场机制下,旅游市场的竞争不会受到任何形式的干扰和限制,旅游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地运行,其运行机理主要依据的是旅游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旅游消费者依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做购买的决策,旅游企业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做销售决策.旅游市场就在旅游供给和需求之间,根据价格的自然变动,引导旅游市场中的经济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这时的旅游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动着旅游企业和消费者做出各自的决策.总之,完全竞争旅游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结构:在其中同质的旅游商品有很多卖者,没有一个卖者或买者能控制价格,进入很容易,并且资源可以随时从一个使用者转向另一个使用者.由此可以证明,完全竞争的结果是旅游市场一般均衡状态得以实现的条件,同时也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第一,旅游市场上存在众多的旅游商品需求者和旅游企业.由于存在大量的旅游商品需求者和旅游企业,他们中的每一个人的购买量或销售量相对于整个旅游市场的总购买量或总销售量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对于每一个游客还是旅游企业,他们都没有能力影响旅游市场的产量(即销售量)和价格,所以,对于每一个旅游企业和消费者来说,他们单独的市场行为都不会对旅游市场产量和价格产生影响,他们都是旅游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无法控制旅游市场价格.第二,旅游市场上每一个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商品都具有同质性.这种同质性是指整个旅游市场中每一个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商品都是基本无差别和可以完全替代的,对任意旅游消费者来说,这种无差别的商品特性意味着其无论购买哪一家旅游商品经营者的商品都是一样的.对单个旅游企业来说,以至于任何一个旅游企业都不会通过提供特异的旅游产品来影响价格而形成垄断,形成垄断利益,其既不可能单独提价,又没有必要单独降价.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因为整个旅游市场的产品都是同质无差别的,因此也无法形成消费偏好,从而使生产这些旅游产品的旅游商品生产者形成垄断机会而形成垄断价格,这种旅游商品同质性条件进一步强化了每一个游客和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价格上的被动性.第三,旅游企业进入或退出旅游商业经营是完全自由的.这样,旅游企业进出旅游市场经营不存在任何障碍,资源可以在旅游市场经营活动中自由流动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生产利润,也可以及时地从亏损的旅游经营活动中退出,因此,缺乏效率的旅游企业经营活动会被市场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效率的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第四,信息是完全的.在旅游市场中每一个游客和旅游企业都充分掌握与自己经济决策有关的旅游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旅游企业不仅完全了解整个旅游市场生产要素价格、自己旅游产品的成本、交易及收入情况,也完全了解其他企业旅游产品的相关情况,同时旅游者也完全了解各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及其交易的所有情况.因此,整个旅游市场完全按照大家都了解的市场价格进行交易活动,不存在相互欺诈.从而确定自己的最优购买量或最优生产量.而且,由于游客和旅游企业都知道既定的旅游市场价格,且都按照这一价格进行交易,这也排除了同一旅游市场中同时出现不同旅游市场价格的情形[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完全竞争旅游市场的效率在旅游供需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时,市场是最有效率的,自由竞争也成为实现基本经济目标的最好手段,这时完全竞争旅游市场可以保证旅游市场中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可以发挥旅游供需双方的积极性,这种市场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从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角度检验这一结论[3].

2帕累托最优

在竞争旅游市场(旅游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中,对于旅游商品X和旅游商品Y,其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旅游商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旅游商品的边际替代率,这时的竞争均衡可以实现为帕累托最优效率式(2)表明,在完全竞争旅游市场条件下,旅游商品的均衡价格可以实现旅游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时,每个旅游经济活动参与人的经济活动都将自由地、无障碍地追求其私利的最大化,而且每个参与人追求私利最大化的活动并不妨碍经济活动中其他参与人进行同样的追求私利最大化的活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所有参与人都相安无事地实现了其追求私利最大化的期望.

3结论

(1)市场经济是平等竞争的利益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依然是旅游市场经济主体追求的目标.各旅游经济主体在追求利益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只有通过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才能得到解决,而多元化的旅游经济主体之间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实现各经济主体获得利益的差异.在这一过程中,旅游经济主体之间地位、权利、参与机会平等是旅游市场健康运行的必要条件.(2)完全竞争旅游市场因为排除了任何垄断的性质,依据市场调节运行,可以促进旅游经济微观运行的高效率.在完全竞争旅游市场条件下,因为每个旅游企业都是旅游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所以为了获得最大化利润,就必须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在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的引导下,旅游产品生产最终会增进社会总体收益,形成帕累托最优.(3)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理论分析中所假设的旅游完全竞争市场条件是很苛刻的,在旅游市场结构的演变中,旅游市场结构很少演化成完全竞争旅游市场模式,在现实的旅游经济活动中,绝对符合完全竞争条件的旅游市场几乎是不存在的.但在旅游市场竞争活动过程中,如果能够在实现旅游市场进入自由的前提下,旅游企业利用旅游服务专业化服务以及新的经营方式和技术条件形成差异化竞争,各旅游企业如果能够在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比较中占有优势地位,便形成差异化优势战略,包括:旅游产品的性能、质量、品位、产地、生产技术、工艺、原材料以及售前售后服务、销售网点等方面的差异[5].在这种条件下,新的旅游产品随时会形成进入市场的竞争压力,只要整个旅游市场能够保持这种潜在旅游市场竞争压力,旅游市场的寡头和垄断竞争便很难存在,这种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同样可以促进旅游市场竞争结构的完善.通过对旅游市场竞争机制的优化,可以使旅游市场竞争比较接近完全竞争旅游市场类型,从而提高整个旅游市场的运行效率,优化旅游市场的买卖交易关系,最终推动我国整个旅游市场活动各方经济主体收益共同提高的帕累托改进.(4)作为一种市场调节手段,完全竞争旅游市场需要克服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缺陷.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政府职能,选择合适的政府干预方式进行市场监管,从而促进旅游市场竞争机制的正常运转和旅游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珊.“帕累托最优”的经济法学解读[J].西部学刊,2015(8):73-77.

[2]吴群香,姚国莉.关于行业竞争、经济周期与公允价值相关性的分析研究[J].财会学习,2016(6):19-21.

[3]罗玉琳,张正杰.完全竞争市场的利弊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5):212-216.

[4]西方经济学编写组.西方经济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73.

第6篇:完全竞争市场范文

【关键词】经济单位 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 无差异曲线 均衡价格 效用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对人类行为的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强调了资源的稀缺与选择的问题。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必须做出多种多样的选择,使绝对稀缺的经济资源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合理利用。根据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不同内容,可将经济学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本文就微观经济学研究进行一些综合性的探讨、论析。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诸如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等。通过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任何商品的价格都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应用分析,通常被当作微观经济分析的出发点,而微观经济学分析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是个量,主要从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分析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三个层次上逐步深入的。这种由个别到一般再到全部的总结、推导,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合乎理性的人”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竞争三个基本假设是整个微观经济研究的前提。两种分析方法均衡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相对稳定,二是相对最佳。各种理论所寻找的最佳答案,最终都是在某种均衡状态确定了它。对于边际分析的方法,要想确定问题的最佳解答,必须考察经济变量在原有水平即边际上所发生的微小变化,以明确事物向最佳状态发展变化的趋势或方向,直至达到极值。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确定单一变量,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得到供求定理的过程,以及弹性概念的提出及应用都为各种问题的研究、解决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值、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值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基本特征,它表明了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相互影响构造出了市场的均衡状态,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别是以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分析作为依据的。效用论分析需求曲线背后消费者的行为,并从中推导出需求曲线,因而效用论也被称为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供给曲线背后生产者的行为理论,从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供给曲线。将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并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果表现为产品市场中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相互作用及结合结果,即可分析出产品市场的均衡状态。

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运用效用论中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分析得出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即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推导出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同时可得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表示一种愿意支付与实际支付的差额,代表着一种状态。效用论的序数效用论从消费者偏好进而应用无差异曲线细化分析出消费者消费行为。应用无论在函数形式上还是在曲线特点上都非常的相似的长期生产理论等产量曲线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再由边际技术替代率和预算线共同推导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即所购买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与之对应,由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企业预算线)推导出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化,既定产量条件下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以及原理相对应的消费者的价格―消费曲线、收入―消费曲线,生产者的扩展线,规模报酬及规模报酬曲线,而规模报酬的变化又是规模经济与不经济的一个特例。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再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补充了不确定性下消费者的行为。生产者行为理论从企业的本质分析各种类型的生产函数,再由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分析得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正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之对应的长期成本可推论出长期生产技术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的决定因素,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特征又决定了长期边际成本也呈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长期成本曲线是在短期成本曲线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规模,选择最优后推导出来的。

完全竞争市场和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内容构成了市场结构理论。市场论的中心是分析不同类型市场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决定。在各种市场的类型以及划分市场类型的四个主要因素中,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目和第二产品的差别程度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第三个因素对价格的控制是第一、二因素的必然结果,第四个因素进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序是第一个因素的延伸。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需求曲线,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供给曲线。收益取决于市场对其商品的需求状况,成本取决于厂商的生产技术方面的因素,收益和成本决定了利润。不同类型的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最有效率的市场类型,为其他类型市场的经济效率分析和评价提供了一个参照对比。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供给曲线及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推导得出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三种类型中,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即论证市场经济能够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以需求、供给和均衡为出发点,通过效用论研究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进一步得出市场的需求曲线。生产论、成本论和市场论主要研究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推导出生产者的供给曲线,进而得出市场的供给曲线,就可以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完全竞争市场最优,垄断市场最差,而垄断竞争市场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市场比较接近垄断市场。在所有个体经济单位追求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在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寻求最优值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第一宗旨和目标,而微观经济学说和微观经济研究是总结、指导、实现这一宗旨和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但是,认知和研究的局限性、人类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决定了对现实经济不能简单地以帕累托最优理想状态应用“看不见的手”原理去研究、推理每一个家庭都具有一系列反映该家庭对两种物品的偏好的、向原点突出的无差异曲线及一系列代表生产任何一种产品所需的劳动和其他投入品的有连续性或平滑的等量曲线,存在经济中任何一个部门的一系列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存在生产过程中一切投入品的一系列的边际物质产品曲线。我们只有以客观、辩证、唯物的方法,深入市场经济社会实践,总结、认知市场经济社会内在的运行和发展规律,反过来指导、推动市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方能达到微观经济学说和微观经济研究的真正初衷。

【参考资料】

[1] 钟世洪:微观经济学教程[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

第7篇:完全竞争市场范文

关键词:垄断竞争市场 小杂粮 特色品牌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060-02

一、垄断竞争市场

(一)市场的分类

市场是从事物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者接洽点,它既可以是有形的交易场所又可以是利用现代化通讯工的虚拟交易场所。在微观经济学中,根据市场上厂商的数目、产品差别程度、单个厂商对价格的控制程度、进入与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四种类型。这四种市场类型从左往右依次是,市场上的厂商数目越来越少,产品的差别程度逐渐加大,单个厂商对价格的控制程度逐渐增强,进入一个行业越来越难。

理论上,在完全竞争市场,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单个厂商完全控制不了产品的市场价格;在寡头垄断市场上,由少数几家厂商生产某类产品;而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只存在无相近替代品的唯一产品,厂商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该产品的价格。

(二)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是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的生产厂商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它与完全竞争市场比较接近,市场上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特征,但整体偏向于竞争。该市场上,产品存在差别,所以每个厂商对产品价格有一定的控制,存在某种微弱程度的垄断;但同时该市场上的厂商数目有很多,所以竞争仍是主流。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凸显自己的优势,是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最关注的问题。

二、山西小杂粮现状及面临的机遇

(一)山西小杂粮现状

1.优势方面。近年来,山西涌现出一些优质的小杂粮企业,比较著名的有2010年5月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的、主产业基地位于山西晋中的“德御农业”及被评为2012年全国杂粮加工十强的朔州市瑞丰农副产品贸易有限公司、山西雁门清高食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少数企业。

山西小杂粮的出口前景好。全省西北高寒山区的岢岚等地,是中国最大的红芸豆出口基地,出口量占全国的40%,山西省红芸豆种植面积23万亩,年出口3万吨,货值3100万美元,占全国总出口量的50%以上,主要销往欧盟、俄罗斯、南非以及东南亚和中东国家近20个国家。

2.劣势方面。山西小杂粮品种优质、保健功效明显,但却没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销量和利润远没有产品好。其中原因之一是品牌,优质品牌少,龙头品牌少,品牌散乱,品牌与品牌差距大。致使山西小杂粮的影响力弱,经济效益不乐观。

(二)山西小杂粮面临的机遇

2012年4月9日,山西省召开振兴杂粮产业的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提到,今后三到五年,我省将重点发展谷子、荞麦、燕麦、红芸豆、绿豆、专用高粱、马铃薯7种优势杂粮,力争使全省杂粮产量增加30%,杂粮亩均收益提高150元。

2012年忻州市确立与实施了特色杂粮“六个一”振兴工程。

2012年4月25日,晋城市政府与山西农大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合作举行协议签约仪式,通过人才、技术的合作实现小杂粮发展与双赢。

2012年8月,朔州市再次对种植粮食的农民提高小杂粮粮食直补标准,每亩提高了20元,由每亩5元增加到每亩25元,调动小杂粮生产的积极性。

2013年10月25日,由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山西省粮食局主办,忻州市粮食局协办的“2013山西粮食(玉米、小杂粮)产销衔接会”在忻州市举行。来自全国24个省(区、市)的189家粮食企业的代表参加,开展粮食产销洽谈。会议不仅宣传了山西小杂粮的优良特点、提高山西小杂粮的知名度,还为山西小杂粮的销售贡献了力量。

(三)山西小杂粮市场性质

从产品上来讲,由于全国各地生产的小杂粮不是毫无差别,更不是无相近替代品的唯一产品;从小杂粮市场上厂商的数目来看,小杂粮厂商不是仅有的几个。所以,小杂粮市场不是完全竞争市场,而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垄断竞争市场。各地生产的小杂粮由于地理气候环境、农耕文化、政策导向、人文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各具地方特色、功能特征不同的初级农产品,由此形成的小杂粮价格也略有不同。农民或将土地上直接生产出来的初级小杂粮售卖给消费者,或将它们售卖给加工厂商,总之面对最终消费者的销售者有很多。这些完全符合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要想在众多的小杂粮销售者中脱颖而出,必须在产品质量上乘的激烈竞争中取胜。

三、山西小杂粮特色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一)价格竞争是竞争的短期方式

各小杂粮的生产者或者厂商互相之间竞争的方式之一就是价格。微观经济学中,厂商利润(π)=总收益(TR)-总成本(TC)π(L,K)=P・f(L,K)-(w・L+r・K)。由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用价格作为竞争的手段时,降价即P,则TR,但此时TC不变,则π,厂商利润下降。在短期内,厂商利用降低价格可以在竞争中形成低价优势;但在长期中,持续降价,TR不断下降,直到TR与TC相等,此时虽然降价带来了销售量的增加,但厂商利润为零;继续降价,利润为负值。所以价格战只能在短期内适用,长期必须跳出“低价竞争”思维。

(二)山西小杂粮的非价格竞争

1.非价格竞争方式。小杂粮市场属于垄断竞争市场,农民种出来的小杂粮是有差别的。小杂粮从土地到消费者这一过程中,可通过深加工、分离、合成、广告宣传、品牌建设等非价格竞争方式在竞争中取得市场份额。而这一切都可由企业来完成,最终形成符合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小杂粮品牌。所以,小杂粮的非价格竞争中,符合现代化消费理念的方式当属品牌建设了。非价格竞争需要一定的投入,负担不起成本的小企业就会被淘汰。这些企业可以选择参与大企业的品牌整合或者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小杂粮品牌进行整合,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小杂粮品牌。

2.山西小杂粮特色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山西小杂粮的品牌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具备一定的规模,有较良好的市场需求。但是山西小杂粮品牌多而杂、小而弱,竞争力不强,迫切需要将山西小杂粮的品牌建设成为有竞争力的特色品牌。

第一,没有建立品牌的小杂粮,其定价处在一个初级水平,销售者的利润空间小,消费者的小杂粮多样化需求也得不到满足,可见近乎于刚与土地分离的小杂粮存在供给和需求上的双重困难。所以,对于此类小杂粮,应该尽快建立其品牌。只有先建立了品牌,才能进一步发展成为特色品牌。

第二,对于已经存在的小杂粮品牌,应该进行适当合理的整合,形成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山西小杂粮的品牌建立已有一定的成绩,但品牌散乱,有的还不能称为“品牌”,只能说小杂粮有个名字而已。品牌散乱的现状反而会使市场更加混沌,鱼龙混杂,没有达到品牌应有的效应,必须对小而散的品牌进行整合。

第三,总体上看,山西小杂粮产业化、规模化较落后,而特色品牌战略可以带动企业的产业化,形成集中优势的规模化。

第四,山西小杂粮要想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增强企业的影响力,而建立小杂粮的特色品牌可以完成这一使命。

综上所述,对于处于垄断竞争市场的山西小杂粮,要想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依靠非价格竞争,而特色品牌建设可以改变山西小杂粮的现状,必须不遗余力做好山西小杂粮的特色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王影影.小杂粮产业大有可为.中国小杂粮:http://,2012.5.4

[3] 李可.山西小杂粮寻求大突破.区域粮食,2012(9)

[4] 王建中.雁门清高 山西杂粮品牌的成功突破.新晋商,2011(12)

[5] 马凤丽.西吉县小杂粮产业发展优势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13(22)

第8篇:完全竞争市场范文

一、战后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战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工业国传统的“出口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的贸易形势逐渐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空前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工业国总贸易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针对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思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内容,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自由贸易,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利益双赢。因此其主要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与贸易。所以不能或不完全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必然会引起对传统贸易理论局限性的重新思考:

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之间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强调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的反向关系,即国家间差异越大,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贸易更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显然不能解释二战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其次,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当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与贸易,即所交换的应当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品,应当是产业间的贸易。然而,实际的贸易构成中却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同一产业内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此外,当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内贸易时,就会进一步发现传统理论的不适应性,期望有一种考虑了公司行为的贸易理论。

因此,为了能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做出科学的解释,需要对传统贸易理论进行补充与发展,促成了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三、新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假设前提

新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释新的贸易现象而产生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迪可西特、克鲁格曼、赫尔普曼、斯宾塞和布兰德等。其中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克鲁格曼。以下对其假设前提进行介绍。

传统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是以一些严密的理论假设为基础的,主要包括: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模型分析的是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即2×2×2模型。但新贸易理论认为正是这些前提不符合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使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应当放宽并建立更符合现实的前提假设:

1、引入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假设转变为更符现实的不完全竞争。

2、规模报酬不再是不变的,而是递增的。

3、传统的2×2×2贸易模型过于简单化,新贸易理论改为J×N×M模型。

4、放弃赫克歇尔-俄林关于贸易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国家获得技术的可能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建立了更符合实际的前提假设后,打破传统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这两个关键假设后,为解释贸易动因与贸易基础开辟了新的源泉,新贸易理论得以发展壮大。

四、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1、新贸易理论对贸易动因与贸易基础的解释

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与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现象,新贸易理论认为这是因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动因与基础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因为技术和要素禀赋的差异带来了贸易。新贸易理论从供给、需求、技术差距论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动因与基础。

(1)从供给角度:揭示了规模经济性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企业的垄断竞争行为成为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与基础。1977年,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建立的D-S模型,阐述了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和企业生产规模经济的两难冲突问题。在具有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对生产者来说,产品差别越少越好;而消费者则要求产品要具有多样性,即产品差异。国际贸易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各国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具有某一方面差异的同种产品并进行贸易,既利用了规模经济性获得比较优势,又满足了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需求。

克鲁格曼看到了D-S模型解释贸易问题的潜力,首先将它应用到国际贸易分析中,建立了规模经济理论,即一个由规模经济引致贸易的模型。通过采用张伯伦垄断竞争分析方法,得出结论为:贸易并不需要是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异的结果,而可能仅仅是扩大市场和获取规模经济的一种途径。国际贸易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市场,厂商可以打破单一狭小的国内市场限制,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并从别国进口其它差异性产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综上所述,关于贸易发生的原因,新贸易理论从供给角度分析,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规模经济就成了引起专业化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即使各国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一致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差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并且国家间的差异越大,产业间的贸易量就越大,而国家间越相似,产业内的贸易量就越大。

(2)新贸易理论还强调需求因素对贸易产生和贸易结构的影响。从需求角度进行探索,填补了贸易动因研究视角上的一大空白。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代表性需求理论,将需求与产品差异结合起来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指出,一国平均的收入水平或者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就是一国的代表性需求。生产者只有专门生产代表此水平的商品才有可能达到规模经济,因此,一国应集中生产本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出口该产品,并从与本国收入水平相似的其他国家进口相似产品,以满足本国其他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该贸易理论表明,规模经济容易在各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上产生,因此收入水平越相似,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越多。

(3)技术差距论以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为分析前提,认为技术差距和模仿时滞决定了现实的贸易格局。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修正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该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时,即是著名的生命周期理论。同时也可解释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即使两个发达国家在技术开发方面具有相同的能力,所开发出的技术与产品仍会有差异,从而促成国际贸易的产生。因此技术水平接近的国家会因为追求产品的差异性而产生贸易。从而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2、在贸易政策方面,两个论点――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的提出

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框架下,完全竞争市场是最具效率的市场,任何干预只会带来效率损失。因此传统贸易理论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新贸易理论则认为现实中市场的有效性就值得怀疑。因此提出了两个干预贸易的论点-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外部经济论认为,一些具有技术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以通过知识外溢为其他部门带来收益,即产生了有益的外部经济性。政府则应该对这些产业进行扶持,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以上述两种理论为基础,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即应当对对本国经济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战略性产业进行扶持补贴。如日本80年代中期从美国手中夺得半导体产业的控制权,就是战略性政策使用的结果。战略性政策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贸易政策有重大影响力,同时,也影响了欧洲联盟条约的内容。

3、新贸易理论提出了参加贸易并不总能得到利益的论点

传统贸易理论并未对国际贸易的福利效应作专门分析,因为其理论的结论是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对各国都有利益,贸易利益来源于专业化生产效率的提高。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利益不仅来自比较优势,还来自于:规模经济性、增加了不完全竞争产业的竞争程度、增加了产品的差异性等。同时,新贸易理论指出,尽管存在着潜在贸易得益,但不完全竞争市场同时也产生了风险,使一国经济有可能不仅无法利用潜在的贸易得益而且实际上遭受损失。当贸易使得本国以递增规模生产的行业和高度垄断的行业收缩,而带来的其他利益不足以弥补这种收缩带来的损失时,贸易使本国受损,这说明,参加贸易并不是总能得到利益。

4、新贸易理论开始注重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将贸易与投资问题孤立地进行研究。经济全球化使人们认识到贸易与投资实际上是厂商国际化经营中的不同选择方式,出口或到东道国建立基地所需考虑的因素实际上是相似的,国际贸易可以看作是以商品为载体的要素的国际流动。二战后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生活的主要载体,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故一些学者开始将贸易与投资置于统一框架中进行研究,注重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也是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9篇:完全竞争市场范文

关键词:负激励机制;部转移价格;协商价格;博弈;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既影响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又影响集团内部各成员公司的业绩评价,同时还影响集团内部各成员公司间的利益分配。因此,企业集团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充分考虑集团集权和分权等内部条件、集团外部各利益相关者对转移价格的反映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确定本集团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的基本原则,进而确定最优内部转移价格,达到集团利益最大化。根据母、子公司在制定转移价格时授权程度的差异,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通常可分为直接干预型和协商型两种模式。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协商型部转移价格的应用条件

一般理论认为,内部转移的中间产品若采用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协商价格,应该满足三个条件:其一,存在某种形式的外部市场,特别是不完全的外部市场;其二,能够共同分享所有的信息资源;其三,最高管理层的必要干预。亦即正如有些学者所认为的,中间产品存在非完全竞争市场是采用协商的办法确定内部转移价格的前提条件。在“关于转移定价的经济学”一文中,Hirsbleifer分析和研究了制造分部和销售分部的成本与收益、中间产品的市场状况以及技术与需求的独立性等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在没有中间产品市场的条件下,如果要确定单个分部的产出水平,则必须使各分部的边际成本之和与最终产品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内部转移价格应与制造分部的边际成本相等;如果存在中间产品的完全竞争市场,内部转移价格应为市场价格;若不存在完全竞争市场,则内部转移价格也应为制造分部的边际成本。Kaplan和Atkinson也认为当中间产品的完全竞争市场不存在时,协商定价法更有优势。

(二)协商定价与激励引导的关系

在奖励性质的正激励引导与协商定价的关系方面:Kaplan和Atkinson指出,任何协商定价系统都存在谈判时间约束以及经理人可能会选择次优决策的限制,因此,在该情况下,适当的补偿激励是必要的。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在协商型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过程中,适当的激励补偿合约能够引导分部经理人作出基于企业集团层面的最优决策。而对于协商定价与惩罚性质的负激励引导关系,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深入。在惩罚性质的负激励引导与协商定价的关系方面:Yoon和了heodore在“企业集团内部转移价格、激励补偿和避税”一文中通过模型分析认为,负激励有利于弥补正激励作为激励方式在实践中遇到的激励效用递减和成本上升的问题。Garen则以委托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模型,发现经理人的报酬结构是激励与风险权衡的结果,也就是说,对经理人的激励应该与其经营风险关联。国内的一些学者也提到,负激励作为激励两极之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可以实现更有效、更持久的激励效果,特别是极端的负激励能够对人经理形成一种威慑,相对有效地规避其道德风险。企业集团的利益协调实质上是一种产出分配规则和激励机制,在协调成员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及运用组织权威来完成靠市场机制很难完成的中间产品转移定价时,实行正激励与负激励的选择性激励是必要而可行的。

(三)协商定价的博弈模型研究

在“基于成本的转移价格”一文中,Vaysman提出了一个多分部的协商定价模型,他将各分部管理者的私人信息纳入其中,并把这种管理的内部转移价格谈判作为讨价还价博弈的扩展形式;同时还将总部控制下的谈判时间与讨价还价结构这两大重要因素纳入其中,总部则同时设计分部经理人间的交易规则与补偿计划。由此证实以下结论:总部能指定分部经理人的讨价还价和补偿合同形式,这将是基于转移价格基础的管理谈判的唯一结果;运用协商定价法的补偿激励合同可令企业获得其利润空间的上界。胡素华和张世英在“企业集团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策略”一文中,假设了一个简化的、只存在两个企业的、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提供中间产品的企业集团,构建了一个完全信息下的转移价格和数量模型。通过模型分析,认为:在该完全信息情况下,企业集团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与中间产品内部交易双方的谈判能力密切相关。并深入影响了集团内部的净利润分配。

(四)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上述研究表明:其一,在企业集团内部转移的中间产品存在外部市场,但属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情况下,谈判协商的方式是确定内部转移价格的最佳选择;其二,如果没有适当的奖励性质的激励补偿合约来引导分部经理人作出基于企业集团层面的最优决策,协商型内部转移价格有可能导致决策的次优化。这些研究存在的不足是:一是仅仅将协商型内部转移价格的应用情况局限于转移的中间产品外部市场是否完全竞争,对协商型内部转移价格的应用条件界定范围太窄,有待作进一步拓宽;二是在引导分部经理人作出基于企业集团层面的最优决策的激励机制方面,过分重视奖励性质的正激励补偿合约,却忽略了惩罚性质的负激励机制的作用,没有从激励的两个方面同时分析论证,使研究结论显得论据不够充分;三是目前对负激励机制下的协商定价博弈模型没有作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在中间产品作为转移商品并且存在外部市场(而不仅仅局限于不完全外部市场)的情况下,在负激励机制约束下的企业集团协商型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问题。具体包括:由于采用企业集团协商型内部转移价格的关键前提条件是集团内部能否充分有效地共享信息,因此,拟进一步拓宽协商型内部转移价格的应用条件;为弥补前述研究对激励补偿只侧重奖励性质的正激励的不足,尝试在企业集团的各个投资中心或利润中心(下文中简称中心)之间进行中间产品的内部交易时引入负激励机制来引导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并进一步通过买卖双方协商定价博弈分析模型进行论证。

二、模型分析

企业集团内部转移商品有其特殊性。由于在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过程中,存在集团总部的协调与信息沟通,集团内部各个投资中心或利润中心对彼此的情况是非常清楚的;同时在集团内部谈判双方的协商定价过程中,不论是买方向卖方报价进而卖方应价的交易模式,还是卖方向买方报价进而买方应价的模式,理性的应价方总会以本中心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进行讨价还价。因此,可以将这种企业集团内部的转移中间产品的买卖双方之间的协商定价博弈定义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