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入侵论文范文

生物入侵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入侵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入侵论文

第1篇:生物入侵论文范文

1.1菌根共生对外来植物入侵的促进作用

菌根共生体在强化植物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提高植物营养水平以及塑造植物种群和群落结构与动态等方面均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菌根菌与植物相互作用过程中,一方面植物可以向菌根菌提供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另一方面菌根菌可以为植物提供氮和磷等营养,提高植物对环境中水的利用效率,增强植物对一些病原微生物侵染的抗性.因此,外来植物若能与入侵地的菌根菌形成共生体,将大大提升其入侵潜力.目前的研究表明,菌根共生可能是促进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一个重要原因.如NI-JJER等在研究乌桕(Sapiumsebiferum)成功入侵的机理时发现,与土著植物相比,其根系中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mycorrhizafungi,AMF)是提高乌桕生长率、促进其进一步入侵温带湿地系统的重要原因.HARNER等研究了AMF在斑点矢车菊(Cen-taureastoebe)入侵过程中的重要性,结果发现AMF极大地促进了斑点矢车菊对氮的吸收,从而有利于其在河漫滩地的泛滥生长.目前,AMF在外来植物入侵中的作用已被大量试验证实.如杨如意等认为菌根真菌在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canadensis)入侵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MARLER等对入侵美国西北部草地的斑点矢车菊的研究揭示:外来植物如能与AMF形成共生体大大提高了其入侵潜力.FUMANAL等在研究从北美传入法国的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时发现,接种其根系中的AMF显著增加了豚草的株高、基茎、叶片数、根生物量干重、地上生物量干重以及总生物量干重,从而进一步促进其入侵.为了说明菌根共生如何促进外来植物入侵的机理问题,CAR-EY等采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研究了菌根共生对斑点矢车菊与本土植物爱达荷狐茅(Festucaidahoen-sis)的营养竞争关系,结果表明,菌根菌通过地下菌丝网络将碳水化合物由本土植物爱达荷狐茅向斑点矢车菊进行转运,进而抑制了爱达荷狐茅的生长,促进了斑点矢车菊的入侵,但此机制是否适合于其他入侵植物尚不清楚.此外,有研究发现,本地植物与菌根菌之间存在碳素竞争,从而抑制了本地植物的生长.那么菌根菌是否对入侵植物也具有负反馈作用还需要大量的实验证明.总体而言,目前关于入侵植物与菌根菌相互关系的研究大多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所以仍需大量的野外证据来支持.

1.2固氮微生物共生对外来植物入侵的促进作用

土壤氮是决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外来固氮植物通过与土壤中的固氮微生物共生,显著提高了入侵地土壤氮的含量与可获得性,进而提高了入侵种类的丰富度.火树(Myricafaya)是生长于大西洋加那利群岛上的一种能共生固氮的木本植物,该植物侵入夏威夷后,与土壤放线菌Frankia共生,其每年所固定的氮是本地植物固氮量的4倍,为其进一步入侵创造了有利的土壤条件.XU等在研究入侵中国西南部的外来植物紫茎泽兰(Ageratinaadenophora)的根际土壤特性和固氮细菌群落时发现,重度入侵地土壤的土壤肥力、固氮细菌数量和种类多样性显著高于轻度入侵和非入侵地.牛红榜等的研究结果亦显示外来植物紫茎泽兰重度入侵区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和土壤中自生固氮菌的数量都显著高于轻度入侵区和未入侵区.YELENIK等比较了黄羽扇豆(Lupinusluteus)和金环相思树(Acaciasaligna)2种外来共生固氮植物与入侵地土壤氮循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种外来植物均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植物的可获得性氮含量,进而有利于其进一步入侵.然而固氮植物入侵对土壤氮可获得性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生物学特性,还与被入侵生态系统的生境特征等因素有关.如入侵南非的豆科金合欢属植物金环相思树和海岸金合欢(Acaciacyclops),在养分充足的土壤中氮矿化速率加快,而在贫瘠土壤中却没有.此外,外来固氮植物与入侵地土壤根瘤菌共生要比与本土根瘤菌共生更有利于其生长.如PARKER等对由美国入侵到北澳大利亚的含羞草(Mimosapigra)的根瘤菌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发现,入侵的含羞草中一些根瘤菌品系完全不同于生长于美国本土的含羞草根瘤菌品系,且这些澳大利亚根瘤菌品系对含羞草的入侵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综上,固氮微生物能提高入侵地土壤中氮的含量与可获得性,创造出有利于外来入侵植物生长的土壤微环境,促进外来植物成功入侵.

1.3土壤病原微生物的释放有利于外来植物入侵

尽管“天敌逃避假说”遭遇了一些研究的挑战,认为入侵植物逃避天敌不一定会提高入侵植物对群落的破坏作用,因而“天敌逃避假说”可能不是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然而,该假说目前仍然是最能解释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之一.该假说认为外来植物的成功入侵是因为其在入侵地成功逃避了本土的天敌(主要指食草性动物),从而充分发挥了其潜在的竞争优势.最近的研究进一步认为外来入侵植物逃避的天敌还包括原产地的土壤病原菌、寄生虫、食根性原生动物等微生物.KLIRONOMOS通过接种病原体进入灭菌与未灭菌的土壤来研究入侵植物和本土植物的生长与病原体侵染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病原微生物对本土植物具有负反馈作用.CALLAWAY等研究了入侵植物斑点矢车菊在本土与入侵地土壤上的生长与土壤微生物群落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发现在未灭菌的本土土壤上栽培斑点矢车菊,其生长速度明显低于灭菌的本土土壤,而斑点矢车菊栽培在入侵的未灭菌的北美土壤上,其生长速度明显地高于灭菌的土壤.由此推测:本土土壤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对斑点矢车菊的生长具有负反馈作用,而在入侵地由于缺乏相应的土壤病原微生物,斑点矢车菊的入侵更容易.VANDERPUTTEN等在研究入侵博茨瓦纳共和国稀树干草原的印度蒺藜草(Cenchrusbiflorus)时指出,逃避本土土壤病原微生物也许是其成功入侵的原因.“天敌逃避假说”是基于扎实的生态学理论提出的,但该假说也有自身的局限性.BECKSTEAD等在研究入侵美国加州的欧洲海滨草(Ammophilaare-naria)时发现,入侵地与原产地的土壤微生物对欧洲海滨草的生长均表现为负反馈作用.也有研究表明,入侵植物在入侵地可以通过富集对本地植物有害的土壤病原菌来影响本地植物的生长,从而成功入侵.如MANGLA等[52]发现入侵印度的飞机草(Chromo-laenaodorata)可以富集入侵地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土传致病真菌-半裸镰刀菌(Fusariumsemitectum),抑制本地植物生长,促进其成功入侵.

1.4土壤微生物群落总体结构的改变促进外来植物进一步入侵

在土壤总群落结构与功能水平上,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地上植物群落组成密切相关.外来植物入侵常常导致本土植物群落组成剧烈改变,进而引起根系分泌物和凋落物的化学组成发生变化,最终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相应的演替,且改变后的土壤微生物群落有利于外来植物的进一步入侵.目前,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入侵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2个方面:

(1)外来植物入侵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具体组成的关系.SI等在研究南美蟛蜞菊(Wedeliatrilobata)入侵程度与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时,发现轻度和重度入侵显著增加了南美蟛蜞菊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富度,而对细菌群落未造成明显影响.此外,南美蟛蜞菊的入侵也对参与土壤氮循环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了明显影响.KOURTEV等研究了日本小檗(Ber-beristhunbergii)和柔枝莠竹(Microstegiumvimineum)的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植物的入侵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尤其是代表细菌与菌根菌的脂肪酸含量均随着入侵的深入显著提高.BATTEN等研究了外来植物黄矢车菊(Centaureasolstitialis)和钩刺山羊草(Aegilopstri-uncialis)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发现植物入侵显著提高了土壤硫还原细菌、硫氧化细菌等的脂肪酸含量.此外,我国学者对紫茎泽兰和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2)外来植物入侵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外来植物之所以能成功入侵是因为其能够促进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进而创造出有利于自身生长的土壤微环境,从而加快了入侵进程.DUDA等和LI等的研究表明,盐生草(Halogetonglomeratus)和薇甘菊入侵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祖元刚等研究了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替代紫茎泽兰过程中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紫茎泽兰的入侵显著提高了土壤真核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对细菌多样性没有明显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的差异一方面可能与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研究的入侵植物种类有关.

1.5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改变对外来植物进一步入侵的作用差异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矿化作用和无机物的转化,并由此影响着土壤营养的可获得性,而土壤营养的可获得性又直接影响着植物的个体生长和种群或群落动态.现有研究表明,外来植物有选择地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某种功能可能是其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之一.如BAJPAI等证实:与非入侵地土壤相比,紫茎泽兰入侵地土壤具有较高的微生物活性和速效氮含量,对紫茎泽兰生物量积累具有积极的作用.LORENZO等发现,银荆(Acaciadealbata)的入侵使土壤碳、氮和可交换磷含量持续增加,从而为银荆的进一步入侵创造了有利的土壤营养条件.SUN等发现,紫茎泽兰的重度入侵显著增加了土壤总磷和硝态氮含量.EHRENFELD等分别研究了入侵植物日本小檗和柔枝莠竹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伴随着植物入侵,土壤总氮的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均显著提高,从而为植物的进一步入侵创造了有利的营养条件.不同入侵植物对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影响不尽相同,如EVANS等研究了旱雀麦(Bromustectorum)入侵对草地氮素营养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旱雀麦通过提高氮素在植物体中的滞留量而降低了土壤氮的可获得性,从而降低了土壤总氮的矿化速率.DRENOVSKY等研究了钩刺山羊草入侵与土壤营养循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入侵显著降低了入侵土壤中碳与氮的循环.这些研究结果的差异一方面可能与研究的入侵植物种类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入侵生境有关.因此,今后要扩大外来植物种的研究范围,探索不同物种入侵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关系,为揭示入侵机理提供更多的证据.

2植物入侵的内生菌生态学机制

植物内生菌(endophyte)泛指那些在其生活史中的某一段时期寄居在植物体内,对植物组织没有引起明显病害症状的微生物,包括那些对宿主暂时没有伤害的潜伏性病原菌、菌根菌以及营表面生的腐生微生物.植物内生菌可增强宿主的抗逆性、抗病性、抗虫性、提高植物的生产力,以及对其他植物的排斥性等,但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本土植物进行的.近年来,研究者开始从内生菌的角度研究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相关机理.有研究证明,内生菌能够增强入侵植物的入侵性,如SHIPUNOV等发现,入侵北美草原的斑点矢车菊体内定居了多种内生真菌,并且部分内生真菌直接提高了斑点矢车菊在入侵地的竞争力,进而增强其入侵性.ASCHEHOUG等研究了内生真菌对入侵植物斑点矢车菊化感作用的影响,发现感染内生真菌的斑点矢车菊对本土植物(Koeleriamacrantha)的化感强度很高,感染数是没感染数的2倍多,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斑点矢车菊的竞争能力.此外,假高粱(Sorghumhalepense)体内定居多种内生固氮细菌,这些内生固氮细菌的存在进一步提高了土壤中碱金属(Ca2+、Mg2+、K+、Na+)、微量元素(Zn2+、Fe3+、Cu+、Mn2+)以及可被利用的氮、磷元素的浓度,从而提高了假高粱的入侵能力.此外,人们还发现,内生菌的存在可以通过改变入侵植物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来修饰其入侵性.如RUDGERS等发现内生真菌(Neotyphodiumcoenophialum)的存在提高了外来植物高羊茅(Loliumarundinaceum)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促进其入侵.然而,人们也发现了一些相反的结果.如NEW-COMBE等发现斑点矢车菊体内的部分内生菌是病原菌,这些病原菌的存在抑制了斑点矢车菊种子的发芽、生长,并延缓其开花.不难看出,植物内生菌在外来植物入侵过程中可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入侵植物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入侵植物与其内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展深入研究可能会发现新的规律,为控制入侵植物提供新的解决途径.

3入侵植物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面临的问题

国内外关于外来植物入侵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入侵植物的种类不同,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亦不尽相同,争议仍然存在,目前很难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2)在外来植物入侵的过程中,入侵植物与入侵地土壤微生物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营养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在外来植物入侵过程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至今尚不明确;

第2篇:生物入侵论文范文

关键词:景观;规划; 设计; 森林公园; 城市

Study on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urban forest park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Henan, 453003, P.R.China

Abstract: Urban Forest Park is an important node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which has an important role for improving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recreation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problems of urban forest park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of urban forest park are proposed and functional orientation and Landscape division on the urban forest park are discussed.

Key words: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urban forest parks; urban

中图分类号:G3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近年来,生态城市、森林城市[[[]孙丽娜,孙铁珩.建设森林城市 提高沈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181-219.]]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森林公园随着生态城市、森林城市建设的迅速推进得到快速发展,是城市森林体系中的重要节点,成为城市“绿肺”和“环城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建军,赵辉,邹莹,等.沈阳森林城市绿地规划[J].中国城市林业,2005,3(4):13-14.]]。城市森林公园是指以森林资源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按法定程序批准,供人们游憩、健身或进行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等活动的城市森林,属于城市森林体系中风景游憩林类下的森林公园亚类[[[]何兴元,刘常富,陈玮,等.城市森林分类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4,23(5):175-178.]]。还有许多学者对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进行了定义,但到目前为止其定义尚未统一。笔者认为,城市森林公园是位于城市内部或者近郊,以较高的森林覆盖率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游憩为主要功能,兼顾度假、观赏、教育、科研和生产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公园。由美国SASAKI公司设计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方案——“通向自然的轴线”将城市的绿肺和生态屏障、奥运会的中国山水休闲后花园、市民的健康大森林、休憩大自然作为规划设计的目标,以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壮丽的自然景观终结这条举世无双的城市轴线,力求达到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现代景观建造技术、环境生态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为奥运会服务,为市民百姓营造生态休闲乐土,成为城市森林公园开发和建设的典范[[[]胡洁,吴宜夏,吕璐珊.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综述[J].中国园林,2006,22(6):1-7.]]。上海市的共青团森林公园为改善城市生态效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密集的城市群中为公众提供了一块难得的亲近自然的场所。广州[[[]文道.2010年前广州市将再建9个森林公园[J].中国林业产业,2005(10):5.]]、长沙[[[]孙志立,长沙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与发展思考[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5,24(3):43-45.]]等城市都计划建设大量的城市森林公园,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游憩环境改善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城市中公众放松身心以及和自然进行对话的场所。

1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值得思考的问题

1.1场所选择

我国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是伴随着人们对森林景观偏好的加强和认识的深入而迅速发展的。城市森林公园具有其他类型公园所不具有的独特魅力,许多城市将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列入了规划建设的日程表。然而,许多建设者为了快速提高森林覆盖率,在高密度城市中进行场地拆除建设城市森林公园,造成了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结合城市化进程在现有城市郊区进行森林公园建设进而演变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是较为合理的建设方法。

1.2景观特质

森林景观的魅力是由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所发挥出来的。这需要森林专家、生态专家、景观专家和旅游专家共同参与设计。然而,许多城市森林公园的景观规划则简单地认为就是单纯的植树造林,忽略了城市森林公园为大众服务的具体要求,使城市森林公园失去吸引力。

1.3游憩活动

远离喧闹是许多公众选择休闲场所所考虑的要素之一。随着城市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活动场所的增加和活动设施的改善,人们更多的是需要在一个静谧、安宁的环境中使身心得以放松。许多城市森林公园将喧闹的游憩活动引入园中,打破了自然安逸的环境氛围,从而也丧失了其独特魅力。

1.4教育功能

城市森林公园担负着城市中许多青少年儿童的生态教育重任。在西方发达国家,“郊野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城市森林公园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儿童的森林科普知识的教育,同时通过加强教育功能也能开拓更加广泛的客源市场。

1.5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对当地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城市居民、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城市土壤、城市水系造成较大的影响[[[]王丽红,周青.生物入侵对城镇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及防治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3):151-153.]]。一些城市为了迅速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制定了增加植物种类的措施,引种是主要采用的方法[[[]胡运骅.开创上海绿化新局面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园林,2000,16(2):19-21.]]。这固然使城市生物多样性得到较快的提高,但是也使生物入侵风险程度增加。另外,由于城市森林公园的景观建设需要大量的苗木,在本地苗圃无法满足需求时,大量的异地苗木被补充进来,苗木的转运也使异地的入侵生物被带入城市森林公园中。因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应首先立足于本地植物资源的驯化、开发利用。

2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2.1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第3篇:生物入侵论文范文

关键词:外来入侵植物;金子岭;综合优势度;入侵趋势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0-2555-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0.026

Abstract: By field surveying on Jinziling alien plant invasions, there were 23 kinds of alien invasive plants were found within the scenic area. The comprehensive advantages of the more than 10 percent were these species: Six kinds of Asteraceae: Bidens pilosa, Aster subulatus, Ageratum conyzoides, Conyzai canadens, 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Conyza sumatrensis; Two kinds of Gramineae: Axonopus compressu, Eleusine indica; Two kinds of Convolvere: Ipomoea nil, Ipomoea purpurea; two kinds of Fabaceae: Cassiae tora, Medicago hispida; one kind of Verbenaceae: Lantana camara; one kind of Euphorbiaceae: Euphorbia hirta. There were a total of 14 kinds of invasive plants. The advantage of invasive plants was obtained by means of th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invasive plants, and predicting the invasion trends, then formulating effective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 alien invasive plants; Jinzi Ling; comprehensive advantages; invasion trends

外来入侵植物指的是通过人类的各种活动无意或有意地将其引入到原来分布区外,在其原来分布区外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态环境中,由于当地适宜的气候、土壤和丰富的食物供应以及少天敌抑制等有利条件下,得以迅速繁殖扩张,建立优势种群,并对引入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抑制当地生态系统原有组成植物的生长、繁殖,破坏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自然完整性的植物[1]。入侵植物通常都具有比较强的传播能力和繁殖能力,因此能迅速产生大量的后代,并大范围向周围传播,其往往通过排挤或抑制本地植物,形成大面积的单一优势物种群落,使生态系统组成发生变化。外来入侵植物还可以通过与本地种杂交,改变当地的遗传多样性与完整性[2]。外来入侵植物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或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现象,通过对入侵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性和完整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并制约其经济的发展。

生物入侵生态学的优先研究领域是在各地区对外来植物分布情况进行本底调查[3],这也是有效防治外来入侵植物,规避环境安全威胁的基础。近年来,中国学界在外来入侵植物的本底调查研究领域已有了丰硕成果[4],综合概述了入侵植物的种类、来源及其造成的危害,且介绍了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及防治措施。

入侵植物多达188种,隶属41科。菊科高达49种,是总数最多的一科,其次是禾本科,共有33种。已造成严重危害的杂草类约有96种[5]。广西地区范围内约有外来入侵植物74种,隶属26科57属,其中菊科、玄参科、伞形科等种类组成数有大于或等于3种[6]。桂林市共有约69种外来入侵植物,隶属22科53属。其中菊科植物最多,有21种;苋科、禾本科次之,各9种[7]。

作为平乐桂江生态旅游风景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乐金子岭文化休闲旅游景区以山水生态、自然景观为背景,定位为生态环境优良、休闲文化氛围浓郁的旅游休闲园区。其位于漓江、荔江、茶江三江汇合处,是平乐县开发旅游的重点项目,集人文与生态旅游为一体。三江口的自然景观及金子岭的林草植被是该风景区重要的观光资源,对金子岭及其周边地区的外来植物入侵情况进行调研,是保护金子岭旅游景点生态自然与完整性的基础性工作。作者采用实地调研与论文查阅相结合的方法,对平乐金子岭景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科属、原产地、危害程度及入侵趋势进行分析,制定出一套有效保护景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景观自然性和完整性的科学方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自然地理概况

金子岭与平乐县城相对高度约600 m,位于县城西面荔江、茶江、漓江三江汇合处。平乐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东经110°2′32″-110°33′11″,北纬24°15′24″-24°53′46″,距桂林市区118 km。平乐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9 ℃,年均降雨量为1 355.8~1 865.4 mm,年均日照时间为1 414~2 094.3 h,无霜期在301 d以上。桂江自西北向西南纵贯全境,自县城三江汇合处流向昭平、梧州、广州,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桂江生态旅游植被良好、水质优良、生态平衡、资源组合度高,自然条件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区位优势明显,是平乐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项目。桂江生态旅游风景区以50 km长的桂江为依托,已纳入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规划,接轨大桂林旅游圈。

1.2 调查方法

采用野外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先根据文献初步筛选出金子岭景区可能的外来入侵植物,再采用实地调查和走访相结合的方法最终确定外来入侵物种在金子岭景区发生的基本情况。走访调查以景区周边居民、相关管理人员、有关部门研究人员为访问对象,采取的方式主要为电话、邮件、面对面访谈。实地调查则以线路调查结合样方调查的方式。依据景区地理实况与前期访谈结果设置合理调查线路,在外来入侵植物出现较明显的地点设置样方,样方大小为2 m×2 m。调查采用七级目测法,统计并确定各种入侵植物的优势度(即危害度),再利用设置的15个样方计算优势度综合值[8]。进行植物种类鉴定需要结合对应植物的生理性状、标本及图片,逐一对调查结果进行修改、确定、补充,最终形成金子岭景区外来入侵植物名录,对优势度综合值在10%以上的入侵植物进行重点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入侵趋势预测

2.1 外来植物的入侵现状

调查表明,金子岭景区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主要有棕叶狗尾草(Setaria palmifolia)、圆叶牵牛(Ipomoea purpurea)、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决明(Cassiae tora)、银胶菊(Parthenium hysterophorus)、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马缨丹(Lantana camara)、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飞扬草(Euphorbia hirta)、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钻形紫菀(Aster subulatus)、南苜蓿(Medicago hispida)、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大黍(Panicum maximum)、裂叶牵牛(Ipomoea nil)、苏门白酒草(Conyza sumatrensis)、喀西茄(Solanum aculeatissimu)、阔叶丰花草(Spermacoce latifolia)等(表1)。以上外来植物中的一些种类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因而引入景区后生长迅速且大量繁殖,因此对景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自然性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外来入侵植物优势度综合值在10%以上的种类有三叶鬼针草、飞扬草、小飞蓬、圆叶牵牛、钻形紫菀、胜红蓟、南苜蓿、马缨丹、决明、苏门白酒草、银胶菊、地毯草、裂叶牵牛、牛筋草等14种(表2)。

其中,菊科6种,豆科2种,禾本科2种,旋花科2种,马鞭草科1种,大戟科1种。菊科入侵植物种数占总数的43%,也是全国范围内引起外来植物入侵危害中种类最多的科。来源于热带美洲的有8种,北美3种,南美2种,印度、伊朗1种,来源于美洲的入侵植物种数占总数的57%。这与金子岭景区所处地区的植物区系、地理关系、气候条件与热带美洲的情况相似有关。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则是不断增加的旅游和经贸活动使得外来植物的种子和植株进入本地的几率大大提高。

实地调查发现,在路边、灌草丛、荒地、以及部分疏林等人为干扰严重的区域,外来植物种类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且长势非常良好,种群内个体数密度大[9]。如三叶鬼针草沿着景区内道路两旁呈块状或条带状分布,形成单种群群落,对景区原有物种的生长和分布造成了严重影响。

2.2 外来植物的入侵趋势预测

外来植物的入侵过程一般分为引入、逃逸、种群建立和危害4个阶段[10]。从外来植物入侵过程分析入侵植物的未来入侵趋势,对制定相应的治理与防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菊科、禾本科等比例较大、优势度综合值在20%以上的7种外来入侵植物对景区生态完整性造成了严重危害。禾本科是进化类型,因而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菊科植物在冬季或环境干扰严重的时候,由于其多为一年生植物,且种子数量庞大,可渡过不利时期。例如,三叶鬼针草的生活力和适应性极强,目前在广西各地区的路边、山坡灌丛、荒山和人工林等多种生境中大面积滋长,严重损害土著生态系统。此外,菊科和禾本科植物还具有体积较小、易于携带的特性,又往往被作为饲料与观赏植物等用途引种,因而极易扩散到其他地区并成功入侵。这些植物由于其固有特性而具备极强的生境适应性,排挤甚至杀死扩散地区生态系统原有植物,形成单优群落,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

优势度综合值在10%~20%的7种外来入侵植物为中等危害程度,其植物个体较为常见,但往往并不能形成大面积的单优群落。在金子岭景区的外来植物中有着很多潜在的威胁,尤其是主要科的逸生种,这些外来入侵植物种类野化种群暂时还没有扩展,对景区的生态系统还未产生严重危害。但随着景区不断对外开放,大量旅游人群的频繁进出,若不对其加以重视,可能会威胁到景区的生态安全。

其余一些呈零星分布、危害程度较轻的种类往往处于引入初期阶段,这些植物虽然对景区生物多样性还未造成明显危害,但也需对其扩散状况进行严密监控。由于外来种形成入侵状态前往往潜伏几年、十几年或者更长时间,其形成入侵的滞后性往往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对于这些引入初期的植物种类应在其分布较少时就进行清除,之后注意其扩张动向,以预防为主。

3 小结与讨论

本调查结果表明,平乐金子岭景区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已达23种,外来入侵植物中来自美洲的最多,菊科、禾本科类所占比例较大,这些植物种类生态适应性较强,多数种类已经在全国其他省市特别是广西桂林地区已经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入侵态势。欧洲、大洋洲与东亚地区的气候和植物区系差异比较大,因而欧洲、大洋洲等地区的植物引入到东亚地区后不易存活和繁衍扩张成为入侵植物[11]。

在23种入侵植物中优势度综合值在10%以上的有14种植物,其中的三叶鬼针草、牛筋草、地毯草已表现出严重的危害性,其他种类也表现出了较高的综合优势度值。平乐县的气候条件为外来植物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环境,造成大量外来植物的入侵,进而对金子岭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随着平乐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景区进一步对外开放,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为干扰严重,外来种传播的机会加大。但由于公众对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认识不足,各种经济活动在有意与无意中造成很多外来植物种类的引入和传播扩散。若再不加以治理与防范,入侵植物将进一步加重排挤和扼杀金子岭景区本地植物。

调查结果表明,金子岭景区内共发现23种外来入侵植物。随着旅游的进一步开发,游客的数量也会增加,这样将会引入外来入侵植物的新种类,增加外来植物入侵的风险。因此,在实地调查与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现有条件,有必要建立外来植物的评估体系和数据库,进而制定经济、有效的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 石亮成,石 钢,易巧玲,等.柳州市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及防除对策研究[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9,25(3):178-182.

[2] 吴晓雯,罗 晶,陈家宽,等.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2006,30(4):576-584.

[3] 谢云珍,王玉兵,谭伟福.广西外来入侵植物[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7,15(2):160-167.

[4] 唐赛春,吕仕洪,何成新,等.广西的外来入侵植物[J].广西植物,2008,28(6):775-779.

[5] 陈秋霞,韦春强,唐赛春,等.广西桂林外来入侵植物调查[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8,37(3):55-58.

[6] 冯建孟,董晓东,徐成东,等.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风险评价及空间分布格局[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2):57-63.

[7] 闫小玲,寿海洋,马金双.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2,34(3):287-313.

[8] 贾洪亮,农日升,魏国余.广西湿地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初报[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12):1493-1496.

[9] 贾桂康,梁云贞.紫茎泽兰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和防除[J].广西植保,2005,18(1):18-21.

第4篇:生物入侵论文范文

(1浙江省温岭市植物保护检疫站,浙江温岭317500;

2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杭州摘要:为了明确不同螺口密度和为害始期福寿螺为害与水稻产量损失的关系,于2007—2009 年分别在早稻、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田通过人工定量投放福寿螺进行为害损失试验。结果表明:投放的时间越早,危害损失越大;投放的数量越多,危害损失越重。所有这些损失率与福寿螺密度之间的关系,均可采用幂函数方程来描述,以5%产量损失作为经济允许水平计算,秧苗移栽后早稻田福寿螺密度宜控制在1 只/m2以下,晚稻宜在3.5 只/m2以下。福寿螺在早稻田的存活率在低密度下较高,而在晚稻田的存活率都不高,但是低密度下产卵量明显增多。建议要特别加强对水稻移栽后小苗期田间福寿螺的防控,最好能在移栽前对本田进行必要的防治,另外一旦断垄发生后要及时补苗,减少损失。

关键词 :福寿螺;水稻;产量损失;入侵时间

中图分类号:S435.115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544310058)

基金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外来入侵危险性生物福寿螺灾变规律、监测预警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2006C12120);温岭市科技项目“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发生规律、监测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温科[2007]21 号)。

第一作者简介:叶建人,男,1960 年出生,浙江温岭人,推广研究员,本科,主要从事植物保护工作。通信地址:317500 浙江省温岭市太平街道鸣远路312号温岭市植物保护检疫站,Tel:0576-86223441,E-mail:nljyjr@163.com。

通讯作者:祝增荣,男,1963 年出生,浙江杭州人,教授,博导,研究方向: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工程。通信地址:310058 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农生环组团C座1020,Tel:0571-88982355,E-mail:zrzhu@zju.edu.cn。

收稿日期:2014-05-31,修回日期:2014-07-08。

0 引言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是重要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之一,20 世纪80 年代初作为食品引入中国,后因其寄主植物广,入侵能力强,迅速在中国南方地区扩散蔓延,直接危害水稻、茭白和处于阴湿生境的菱角和水生蔬菜等,造成日益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1-2],并且严重威胁到入侵地的生态稳定[3-4]。在水稻田上,春花田、绿肥田或休闲田等翻耕后,本田土壤中越冬和随灌溉水入侵的福寿螺,大量繁殖,世代重叠,成、幼螺啮食移栽稻苗和分蘖苗,会造成分蘖数下降、有效穗不足,甚至整丛稻被吃光造成断垄,导致减产。近年来,国内积极开展对福寿螺综合防控相关技术的研究,如田间分布动态[5]和发生规律[6],化学防治[7]和生物防治手段[8-9],环境因素[10-12]、寄主植物[13]、化肥基肥[14]对田间福寿螺生长分布的影响,等等。但在田间实际应用中,福寿螺不同螺量及其田间存活率和繁殖力、不同入侵期等对水稻的危害及其造成的产量损失因素的研究鲜见报道,为了明确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笔者在浙江省温岭市的早稻、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田,于秧苗移栽当日至2 周内,对福寿螺为害最敏感且后果最严重的时间段内,通过分期定量投放福寿螺,系统测定其为害损失情况并做分析,旨在为今后各地在防控稻田福寿螺的植保工作中提供重要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2007—2009 年的早稻、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试验地设在浙江省温岭市(121°09&acute;50"—121°44&acute;0" E,28°12&acute;45" —28°32&acute;02" N) 新河镇岸头村(早稻、连作晚稻)、泽国镇打角村(单季晚稻、连作晚稻)和横峰街道后洋郑村(温岭市农作物病虫害观测场,单季晚稻)。供试小区面积3.0 m×3.5 m=10.5 m2,每一处理重复3次,随机排列。试验期间除了不使用对福寿螺生存有影响的杀螺剂等药物[7],以及不使用碳酸氢铵作基、追肥[14]外,其他栽培措施、农药的使用与肥水管理按当地常规进行;供试的福寿螺采集自温岭市农作物病虫害观测场福寿螺饲养池内和试验地附近的水渠(沟)中,大小分级参考尹绍武等[1(0] 成螺≥6.5 g/只,幼螺<6.5 g/只)的方法。

1.2 试验方法

水稻移栽前,各小区四周用高度40 cm 塑料网(4目)相隔,网底部压入泥下,避免投螺后福寿螺在小区间互窜及逃逸;围网后人工捕捉各小区内的成、幼螺,达到各小区内无螺,然后移栽水稻,四周同期移栽相同的水稻品种作为保护行减少边缘影响。然后采集福寿螺投放作为入侵螺量,并设不投螺作对照(CK)。分蘖高峰期每小区间隔2~4 行调查1 行全行的断垄数、苗数(60~30 丛),确定断垄数,计算最高苗数;收割前在最高苗调查所在的行数内再次调查有效穗,并考查3~5 丛的经济性状,计算理论产量;然后收割晒干称重,计算损失率。

1.2.1 不同螺量对水稻影响

(1)早稻和连作晚稻。早稻前作休闲(冬季不种植任何作物),品种为‘金早47’,2008 年5 月6 日手插移栽360 丛/10.5 m2;2009 年5 月3 日手插移栽324 丛/10.5 m2;连作晚稻品种为‘秀水110’(常规粳稻),2007年7 月30 日手插移栽224 丛/10.5 m2;2008 年7 月29 日手插移栽300 丛/10.5 m2;2009 年7 月26 日手插移栽324 丛/10.5 m2;早稻和连作晚稻插种5~6株/丛。

(2)单季晚稻。前作休闲(冬、春季不种植任何作物),品种‘中浙优1 号’,2007 年7 月1 日手插移栽182丛/10.5 m2,单本插(带蘖3~4 个)。移栽后1 天,将采集的福寿螺按1、3、6、12、24 只/m2随机均匀投放到各小区,投放的福寿螺成螺(6.5~20 g/只)、幼螺(2.0~6.5 g/只)各占1/2;投放后每隔5 天或定期调查1 次各小区内水稻丛、株为害情况,全丛被吃光的记录为“断垄”。

1.2.2 不同投螺期对水稻影响2008 年,单季晚稻品种为‘甬优1 号’,7 月3 日单本手插移栽150 丛/10.5 m2;连作晚稻品种为‘秀水110’(常规粳稻),8 月3 日手插移栽300 丛/10.5 m2,每丛插4~5 本。在水稻移栽后0(当天)、3、7、14 天,将采集的福寿螺随机均匀投放成螺、幼螺各6 只共12 只/m2,相对应的每丛水稻的福寿螺密度为:单季晚稻(‘甬优1 号’)0.8 头、连作晚粳稻(‘秀水110’)0.4头。

1.3 计算方法

断垄率=(断垄数/调查丛数)×100%

最高苗数(有效穗数)/丛=总株(穗)数/调查丛数

最高苗数(有效穗、实产)减率(损失率)={[不投螺区最高苗数(有效穗、实产)-投螺区最高苗数(有效穗、实产)]/不投螺区最高苗数(有效穗、实产)}×100%

单丛理论产量(kg)=千粒重×单穗总粒数×单丛有效穗数×结实率/100/1000/1000

1.4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DPS ver7.55 软件多重比较Tukey 法进行显著性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下福寿螺对水稻的为害

2007—2009 年试验结果表明,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程度,单季晚稻>早稻>连作晚稻。

2.1.1 福寿螺的断垄情况由图1可知,投螺量在1只/m2时,早稻、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都没有出现断垄;投螺量在3 只/m2以上时开始出现断垄,断垄率单季晚稻>早稻>连作晚稻。具体地说,2007 年单季晚稻投螺量相同的各处理断垄率高于连作晚稻,2008 年早稻出现断垄,连作晚稻则没有;2009 年出现断垄的福寿螺数量早稻3 只/m2,连作晚稻则为12 只/m2;单季晚稻、早稻和连作晚稻3 种稻作中福寿螺每平米不同螺量间的断垄率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尤其是投螺12 只/m2以上与1 只/m2以下之间的差异更加突出;但是,连作晚稻上断垄率差异显著性会因年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2.1.2 福寿螺对丛、株危害程度丛、株受害程度在同一年份内单季晚稻重于连作晚稻,早稻重于连作晚稻(见图1)。具体而言,1、3、6、12、24 只/m2 5 个不同福寿螺投螺量处理水平下,2007 年单季晚稻全期受害丛率平均比同年的连作晚稻分别高47.3%、37.3%、42.5%、18.4%和20.0%;2008—2009 年早稻全期受害丛率平均比连作晚稻高1.6%、1.6%、2.5%、3.6%和4.1%,全期百丛受害株数平均比连作晚稻高1.7%、2.6%、2.4%、2.3%、5.0%。但是,单季晚稻、早稻和连作晚稻受害丛率和百丛受害株数随投螺后时间延长而不同,如:2007年单季晚稻投螺后1 天,1、3、6、12、24 只/m2处理区的受害丛率和百丛受害株数低于连作晚稻,而在投螺后5、10、20 天时则高于连作晚稻;2008 年和2009 年早稻投螺后1、5 天,1、3、6、12 只/m2受害丛率和百丛受害株数低于连作晚稻,而在投螺后10、15、20、25 和30 天则均高于连作晚稻;但是,投放福寿螺24 只/m2后1 天,早稻受害丛率和百丛受害株数低于连作晚稻,而其他各期又均高于连作晚稻。

2.1.3 福寿螺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福寿螺主要危害水稻的苗期,啮食移栽苗、分蘖苗以及淹没(披贴)在水下(面)的稻叶。在水稻移栽初期,苗小,且需保持一定的水层护苗,福寿螺活动范围大,有利于取食危害;随水稻生长发育的进展,稻株长高,田间干湿交替灌“跑马水”,大大限制和制约着福寿螺的活动和取食,福寿螺的危害性下降,一般在分蘖期后基本停止为害。因而,福寿螺为害造成早稻、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的断垄率在移栽后随时间成直线上升,在投放后20 天达到了断垄高峰,之后不再产生新的断垄,而断垄发生后即使残留稻株基部产生分蘖也为无效分蘖。

2.2 福寿螺密度与早稻、连作晚稻产量损失

福寿螺造成水稻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减少和千粒重降低,并随投螺量的增加而产量损失相应增加(表1)。福寿螺投放1、3、6、12、24 只/m2早稻平均产量损失率分别为4.4%、6.2%、7.7%、13.4%和18.6%,连作晚稻平均产量损失率为1.8%、3.0%、4.3%、8.0%和11.2%。图2 是不同螺量下最高苗数、有效穗和产量减率的关系图与方程式,y 为各种受害程度,x 表示每平方米的螺量。

图2 中可见:2008—2009 年的数据表明,年度间同一稻作上福寿螺造成的损失率有差异:2009 年的高于2008 年的(图2A,B);2 年的早稻苗数、有效穗数和产量的损失率均高于晚稻。福寿螺投放1、3、6、12、24只/m2早稻平均产量损失率分别为4.4%、6.2%、7.7%、13.4%和18.6%,连作晚稻平均产量损失率为1.8%、3.0%、4.3%、8.0%和11.2%。所有这些损失率与福寿螺密度之间的关系,均可采用幂函数方程来描述(图2)。以5%产量损失作为经济允许水平算的话,秧苗移栽后早稻田福寿螺密度宜控制在1 只/m2以下,晚稻宜在3.5 只/m2以下。

2.3 不同投螺期对水稻影响

单季晚稻‘甬优1 号’和连作晚稻‘秀水110’的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千粒重、产量损失率与福寿螺密度和入侵时间(即移栽后天数)的关系详见表2,表明:在水稻移栽后,投放福寿螺时间越早,苗数和有效穗数减少得越多,千粒重的降低也越大,减产也越严重,投螺时期与受害程度达到了极显著或显著差异;移栽后当天投螺比移栽后3、7 和14 天的为害程度明显增高;同一时期投放,单本插‘甬优1 号’品种在最高苗和有效穗上的减率明显高于多本插的‘秀水110’品种,并随投螺时期的延后而危害损失下降。如移栽后当天投螺的最高苗数、有效穗、千粒重和实产的减率‘甬优1 号’分别比‘秀水110’高47.9%、38.9%、26.1%和26.2%,移栽后14天投螺‘甬优1 号’的最高苗数和有效穗减率比‘秀水110’高为19.2%和0.6%,而千粒重和实产的减率比‘秀水110’低71.3%和26.5%。总的趋势是随着投放日期推迟,秧苗日趋成长,最高苗数、千粒重、有效穗数、理论与实际产量均显著增加,相应的损失率也下降,其2 个品种的总趋势可以用一个改正的指数曲线方程来描述(图3),方程的拐点大致在4 天,即秧苗于移栽4 天后,投放12 只/m2,造成的产量损失基本在4.7%左右。

2.4 投螺区福寿螺存活与繁殖动态

从投螺区福寿螺存活率动态(图4)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存活率下降;且同一时间段密度越高,存活率越低,这在早稻试验中尤其明显;早稻福寿螺死亡率低于连作晚稻,早稻在6 只/m2以下时存活率较高,投螺量1 只/m2区早稻死亡率为0%,连作晚稻投螺19 天后死亡率为10%,尤其是搁田之后福寿螺的死亡率比搁田之前明显增加;成螺、幼螺之间的死亡率差别不是很大。总的产卵量与投螺量成正比,总卵量高峰出现在投螺后14 天,但每螺的产卵块数在14~30 天期间较高,且也随着密度的升高而下降,存在典型的逆密度效应(图4)。经田间观察,产于水稻田内的卵块对当季水稻的危害作用不大。

3 结论与讨论

福寿螺喜欢取食植物的幼嫩部分,特别是芽和嫩叶[13],对水稻的为害主要是啮食移栽秧苗和分蘖苗,导致有效穗减少,从而造成水稻减产[15]。从3 年的人工控制福寿螺投入量作为入侵螺量试验结果看,福寿螺螺口密度与早稻、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为害损失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螺量增加,危害丛、株率上升,产量损失率加大;在水稻移栽后,入侵或受害的时间越早,损失越大,秧苗越壮、分蘖期后的受害较轻。

福寿螺在早稻田的存活率在低密度下较高,而在晚稻田的存活率都不高,但是低密度下产卵量明显增多。同一密度下,福寿螺在早稻上的存活率比晚稻上的低,但损失率却要比晚稻上的高,推测原因一是选用早稻品种秧苗相对2 个晚稻品种较纤细,易受福寿螺为害,抗虫性较差;二是早稻移栽时间段,福寿螺在田间可取食的寄主植物较少,会集中为害水稻。

早稻、单季晚稻和连作晚稻间相同螺量在危害上的差异性主要原因是稻田水层深浅和温度,影响着福寿螺对当季水稻的危害程度。长期灌深水的水稻田,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比浅水勤灌、干干湿湿的田块重;保水性好的水稻田又比保水性差的危害重。早稻移栽之后如果遇到低温寒潮,长时间低温低水温(最低气温在15℃以下,日平均气温在20℃以下),会制约福寿螺对水稻苗的取食[8];单季晚稻、连作晚稻移栽后,处于高温季节,田间水温高、蒸发量大,若水层浅,也会影响福寿螺的活动和为害。

与此同时,在水稻田中,单一个体或低密度的福寿螺较能造成水稻的断垄;而高密度的福寿螺数量,随水流移动和稻田水的变化,往往集中在水稻田的某一水层较深的区域为害,很快造成水稻的断垄;单本移栽的受害程度远远超过多本移栽。以5%产量损失作为经济允许水平算的话,秧苗移栽后早稻田福寿螺密度宜控制在1 只/m2以下,晚稻宜在3.5 只/m2以下。建议要特别加强对水稻移栽后小苗期田间福寿螺的防控,最好能在移栽前对本田进行必要的防治,另外一旦断垄发生后要及时补苗,减少损失。

由于水稻受福寿螺为害是受福寿螺入侵时间、密度、田间存活率、水稻季节和品种等综合影响的,笔者分别就这些因子做了试验,找出了各自对产量组成的影响,可以做为各地植保部门在防控稻田福寿螺中采取各项综合治理手段及其防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但受试验条件和经费限制,笔者目前尚不能开展大规模的综合试验来整合这些结果,形成一个年度内的全程防控决策系统,这是今后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Joshi R C, Sebastian L S. Global advances in ecology andmanagement of golden apple snails[M]. Nueva Ecija:PhilRice,2006.

[2] 杨叶欣,胡隐昌,李小慧,等.福寿螺在中国的入侵历史、扩散规律和危害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5):245-250.

[3] 章家恩,方丽.关于我国农田福寿螺生物入侵需要加以研究的生态学问题[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6):1585-1589.

[4] 赵本良,章家恩,戴晓燕,等.福寿螺对稻田水生植物群落实验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4,34(4):907-915.

[5] 叶建人,李云明.福寿螺在水稻田的消长规律及其田间分布动态[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3):185-188.

[6] 俞小平,和田节,顾中方,等.稻田福寿螺的发生和治理[J].浙江农业学报,2001,13(5):247-252.

[7] 叶建人,黄贤夫,李云明,等.常用杀螺剂和除草剂对水稻田福寿螺控制效果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08(5):598-599.

[8] 郑许松,吕仲贤,陈建明,等.放养中华鳖防治茭白田福寿螺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05(1):61-63.

[9] 叶建人,张桂明,黄贤夫,等.稻鸭共育对水稻田福寿螺的控制作用[J].浙江农业科学,2011(1):114-116.

[10] 尹绍武,颜亨梅,王洪全,等.福寿螺生物学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0,23(2):76-82.

[11] 潘颖瑛,董胜张,俞晓平.温度胁迫对福寿螺生长、摄食及存活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08,35(3):239-244.

[12] 朱丽霞,瑶,张泽宏,等.pH、食物和光周期对福寿螺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5,35(8),DOI:10.5846/stxb201306101610.

[13] 叶建人,冯永斌,林贤文,等.福寿螺的寄主植物及其对福寿螺体重的影响[J].生物安全学报,2011,20(2):124-131.

第5篇:生物入侵论文范文

关键词:野外实践;多媒体教学;生态文明建设;参与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36-02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应用面广且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生态学研究对象广泛,包括从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到景观乃至全球等各个层次,涉及多个分支学科。同时生态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又形成了生理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在人类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入侵以及有害污染物质等问题,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党的十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就是为了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在现阶段对生态学的研究、教学和科学普及过程中更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可以说,生态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以及农学等相关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过程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影响了部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因此探讨生态学教学策略有利于更好地传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可以培养学生在面对实际生态环境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概念图教学

概念图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教授(Joseph D. Novak)等人提出,是用概念、连接以及表示概念间关系的连接词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主要包括节点、连线、连接词和层级结构等四个基本要素。将概念图引入到生态学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组织和构建知识框架,使知识概括化、网络化、显性化、可视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概念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和策略,可以建立章节间的内在联系。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经典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本科生态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出现的一系列概念,如: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学生往往不容易把它们的从属关系弄清楚。另外,理清错综复杂的种内关系(种内竞争、社会行为等)和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也是生态学教学的难点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尝试构建概念图,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对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这样学生可以以概念图的形式学习概念之间的同异和内在联系,使得知识层次清晰、结构性强,达到知识的总结和归纳效果,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增强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性。其次,利用概念图进行对比复习,利于区分易混淆的概念。生态学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基本概念和定义,其中有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如:生境、栖息地、生态位、领域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图对几个概念进行对比,用线段或箭头连接各概念,并逐一分析线段两端概念之间的关系,明确彼此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十分利于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外,概念图在生态学前沿领域研究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概念图可以帮助建立探究的思维模型,并通过探究过程形成新的科学认知图式。

二、互动式教学

顾名思义,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积极参与、互相感应、共同促进的双向沟通方式来进行授课。传统的教学法通常是教师单方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这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授课的激情和教学效果都受到影响。互动式教学可以转换师生角色,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恰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例如让学生参与授课,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点,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消化和课件准备,再讲授给其他学生,最后由教师补充和评论。虽然学生只讲授几十分钟的课程,但整个过程他们需要到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深入地理解分析并严密组织语言,这样可以大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潜能。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雾霾、水污染、土地功能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让学生选取身边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案例,搜集文字和图片资料,从成因、造成的后果以及解决方案等几个方面向大家详细讲解,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起到科普和宣传的作用。

另外,教师确定主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也是互动式教学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各种知识、想法、观点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自由地交流,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方式可以及时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在今后的授课中针对性更强,学生也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思想,开拓自己的视野和思路,使得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充实。

三、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方式也在逐步多元化,并对生态学教学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过去的黑板和投影等传统的教学形式正逐步被数字化的教材、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所取代。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俱佳,使学生置身于音像和语音中进行直观学习,大大增强了他们对复杂生态过程的理解和感受,全方位地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注意力。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这一章节中生物对低温的适应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选取美国“Discovery”纪录片中“北极曝光”的视频片段,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普通人在北极的极端低温下将会在十几分钟内死亡,然而北极熊却能够在冰面生活并在冰冷的海水中畅游。视频中用模拟图解的方式讲述了北极熊身体表面具有几十厘米厚的脂肪层和保暖的毛发,重点指出北极熊的毛不是白色而是透明色,这样更容易保持身体热量。在运动发热时,北极熊甚至需要在冰面上打滚来使身体降温。几分钟的短片可以大大活跃理论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们对知识点的印象十分深刻。诚然,多媒体教学具有许多优势,如信息量大、显示内容生动及节省板书时间等,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多媒体相对浅白的图片表现形式可能会对抽象思维活动产生抑制作用。因此教师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要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不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进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野外实践教学

生态学作为当今发展最快、影响人类生活最广泛的自然科学,实践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生态过程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生物群落和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实地观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对象也通常是自然生态系统或野生动植物,因此野外实习是生态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现阶段我们的本科学生绝大部分是九零后,无论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都缺乏生活经历和生产实践经验,对生态学现象缺乏感性认识。生态学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将书本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方法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野外工作技能,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可利用校园绿化或森林公园等场所设置实验,带领学生学习野外调查植物群落的方法,如测定乔木和灌木的高度、胸径和冠幅估算生物量,在草地上划定样方调查草本植物多度、盖度、频度等。野外实践教学也可以重点关注本地区和学生周边的生态问题,如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大气和水污染、生物入侵和极端气候等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生态学实验中,由于各种环境条件控制极其复杂,生物对环境反应的敏感性也不尽相同,实验往往会出现差异性的结果。因此要让学生树立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衡量实验结果的意识,只要严格按照正确方法实验,最大可能消除仪器和人为误差的影响,运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其实验结果就是可信的。在野外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学生之间互相协调互相帮助,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认识他人的长处和自身的不足,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为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五、参与科研项目

第6篇:生物入侵论文范文

一、在语言学习中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在默读中捕捉句子的语病所在,进而准确辨别出语病来。这种辨别法的应运原理是语感。朱光潜说过: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了很多言语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便形成直觉思维,在语言学习中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正因为语感具有直观性,很多语病就可以借助“读”来让它显形。例:我们每个人都应不遗余力地为祖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自己的贡献。

此例属语序不当,应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找句子主干,即找出句子的主、谓、宾中心语,看句子成分有无残缺、赘余或搭配不当的现象。

(一)审句子的主干实践证明,大量的语病都犯在句子的主干上,所以,我们在找语病的时候,可以此作为辨析的突破口。拿到一个句子后,先审读句子的主干,看看句子成分能否搭配,有否残缺,句意表达是否杂糅等。例:目前,电子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和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员。

“提高”与“专业技术人员”搭配不当。

(二)审句子的枝叶也有部分语病犯在句子的枝叶上,这一类语病主要是搭配不当、词序不当、成分赘余、表意不明等。例:在翻阅中国话剧100周年纪念活动资料时,他萌生了创作一台寻找中国话剧源头的剧本的意念。

此例属搭配不当,“一台”与“剧本”冲突。

三、很多语病都附带有一些显著的标志,抓住语病标志,弄清语病方向,那么,准确辨别语病也就变得较为轻松了。

(一)句中有“能否”“是否”“强弱”等词语时,考虑句子是否前后照应。例: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此例犯了前后照应不对称问题,可在“在于”后面加“能否”,并将句中的两个“要”字删去。

(二)句中有多个否定词,考虑是否滥用否定,将语意说反了。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此例犯的是滥用否定,结果将句子的语意说反了,可删去“不足”“不当”。

(三)句中有“和”“同”“以及”等词语,考虑是否表意不明。例: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此例属表意不明。可以理解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也可以理解为“他背着总经理”,“副总经理”跟他是同伙。

(四)句中有多个并列成分,考虑词序是否得当、概念有否交叉、搭配是否妥当等。

例: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报刊”就是报纸和刊物的合称,不能与“杂志”并列,“一切出版物”又包括“报纸”“杂志”,两者也不能并列。

(五)句子以“通过”“由于”“对于”等介词或介宾状语带头的,考虑主语是否残缺、主客是否颠倒。例:初始阶段,由于对淮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肩而过。应删除“导致了”。

(六)句中出现关联词语,考虑关联词是否误用,词语位置是否恰当,关联词语带出的句子语意有否颠倒等等。例:因为技术方面的原因,本省生产的零部件质量不是比外国厂商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外国厂商的高。

此例的“不是”应放在“质量”前,因为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分句的主语应置于关联词后。

(七)句中出现数量短语,考虑是否犯了成分赘余、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或语序不当等问题。例:1.根据各地调查统计显示,多数投资者只敢把30%~50%左右的资金投入股市。

2.日前,记者走访了四个浙江省重点中学的特级教师,请他们谈谈对今年高考“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看法。

3.天津市妇联最近进行的一项千户家庭阅读情况调查显示,市区只有12%的家庭有读书的习惯,比5年前下降了3倍。

以上三例均含有数量词,都存在语病。例1应删去“左右”。例2“四个浙江省重点中学的特级教师”表意不明,可改为“浙江省四所重点中学的特级教师”。例3数目的减少、下降不能与倍数搭配。

(八)句中有“这”“此”“他”“它”“自己”等代词,考虑是否表意不明。例:“五一”假期刚过,赵鹏宇就亲自来到王教授家。请他把自己即将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再认真校对一遍,确保准确无误。

“自己”是指赵鹏宇还是王教授,表达不明确。

(九)句子以“是”“就是”“成了”“成为”构成判断,考虑主宾搭配是否恰当。例: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主宾搭配不当,应将“物种”改为“现象”。

(十)句中出现长宾语,考虑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恰当。例: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第7篇:生物入侵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阐述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的关系,介绍了生态水利规划的基本原则: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生态系统自设计与自我恢复原则;景观尺度与整体修复原则;反馈和调整设计原则。

1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动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生态水利工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

3.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3.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和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类和评估。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的设计。

3.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

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终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同,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是对于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求工程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界的动机,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为依靠人力和技术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们要善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这个宝贵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强调的是,地球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一条河流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景观则是指生态学中的景观尺度。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为什么在景观的大尺度上进行河流修复规划?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其次,必须重视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再者,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还需要与相邻的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20a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

在反馈调整式设计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11):1~7.

[4]MitschW.J.,JorgensenSE..EcologicalEngineeringand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byJohn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J].中国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R.V.,D.L.DeAngelis,J.B.Waide,etal.AHierarchicalCon-ceptofEcosystem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J.G.LandscapeConservationinaforestedWetland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

第8篇:生物入侵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退耕还林;问题;对策;宁夏西吉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是一个农业大县,属于国家级的贫困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在实行退耕还林以前,“十年九旱”,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劣,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工程进展顺利,同时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首先“绿了山”,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工程区林草覆盖率逐年增加,使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减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逐年下降;其次“富了民”,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工程实施使农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林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并进行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再次,“育了人”,通过工程实施,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遏制生态灾难、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在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后,人民对美化生活环境有着强烈的愿望,参与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提高。近年来,西吉县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阶段必须进一步针对新的问题与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退耕还林的顺利开展。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退耕还林目的认识不足,规划和计划不当

退耕还林主要是针对西部的生态改造,国家对退耕者实行粮食、现金、种苗费等方式的补助,通过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达到使其退耕还林的目的,既是“以粮食换生态”,也是对人民既得利益的补偿。但由于规划和计划不当,造成财政补助经费短缺,补偿不能够及时兑现。

1.2对退耕还林政策把握不准,造林质量不高

一是生态条件恶劣,种苗量不足或质量不优,加之“有人栽,无人管”,林粮间作,管护粗放,致使林木成活率不高;二是在部分退耕地区,农民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还林时经济林、生态林比例不合理,造成经济林比例偏高,难以实现生态目标。

1.3配套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损害了农民权益

基层管理不规范,补助兑现环节出现了违法违纪现象。一是补助粮以次充好,质量不合格;二是退耕还林资金管理不严,存在弄虚作假、虚报“造林实绩”冒领补助金现象,发生截留、挪用、挤占、套取和贪污行为,影响了工程建设,不利于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

1.4不注意发展后续产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退耕还林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关系,不注重通过发展后续产业解决长远生计问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若不能统筹考虑和解决好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等实际问题,只重眼前的补助,要想“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则是一句空话。因此,要保障退耕还林成果,必须以人为本,将农民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结合,将生态目标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

2对策

退耕还林工作关系到生态效益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的实现。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应做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规划设计。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调查研究、编制规划方案,做好作业设计。科学合理确定造林面积、树种,以乡土物种为主,提倡造混交林,慎重引入外来物种,防止生物入侵[1]。技术方案落实到小丘地块,退耕农户按户登记,按村编号,以片成图,编写报告。二是做好整地工作。整地质量影响树苗成活率、幼林生长和水土保持,整地要沿等高线进行,挖穴呈“品”字形排列,保留植被带以控制水土流失[2]。三是把好种苗关。纳入退耕还林苗木,必须有“一签两证”,即出圃标签、苗木合格证、苗林检疫证。严禁使用劣质苗或挖野生苗上山造林。四是做好栽植工作。退耕还林造林方式必须是人工苗造林,要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3],抓好起苗、运苗等环节,选择阴雨天气,随起随栽,做到深栽、压实、苗正、不窝根。五是把好验收关。检查验收责任重大,对于不合格苗木,应及时返工。六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退耕还林档案不仅是工程评价的基础,也是政策兑现的可靠依据。档案内容包括年度实施方案、作业设计说明书、竣工小丘一览表、退耕农户一览表、竣工验收书。农户档案包括申请书、合同书、检查验收卡、农户分户卡、林权证。七是做好法律宣传工作[4]。知法、懂法是守法的前提,要宣传普及《退耕还林条例》《森林法》等法规,加强全社会的林业法制教育,让干部群众真正懂得退耕还林的最根本目的是要恢复生态的多样性和综合平衡,这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引导人民不断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为退耕还林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使其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以便更好地依法行政、执法守法护法。

3结语

退耕还林工作政策性强,标准高,要求严,要做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落实“三个到户”,即造林、植被保护落实到户;粮食、现金、种苗补助兑现到户;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林木权落实到户。同时,要搞好“三个结合”,即退耕还林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只有这样退耕还林工程才能真正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为民造福工程。

4参考文献

[1]李积德.中岭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问题及对策[J].青海农林科技,2010(1):73-74.

[2]向甲斌.浅议旬阳县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思路[J].陕西林业,2010(1):20.

第9篇:生物入侵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强调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针对枣庄市农业环境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能为生态农业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枣庄市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探索了一些经验,具备了逐步推广的条件,通过发展生态农业解决农业发展难题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1 利用现代工程技术,解决农业污染难题

农业污染,主要是指化肥、农药以及养殖场排出的粪便所形成的面源污染,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秸秆废弃物对水体以及焚烧后对大气的污染等。中国农科院土肥所调查显示,全国已有17个省氮肥平均施用量超过国际公认的上限225kg/hm2。目前,我市化肥使用强度超过600kg/hm2,在施用的化肥中,只有1/3被农作物吸收,1/3进入大气,1/3沉留在土壤中,残留化肥已成为巨大的污染暗流。

化肥污染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化肥中的氮元素等进入大气后,增加了温室气体,导致温度升高;二是残留在土壤中的化肥被暴雨冲刷后汇入水体,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三是一旦土壤中某种营养元素过多,还会造成土壤对其他元素的吸收能力下降,从而破坏了土壤的内在平衡。

化肥污染源于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首先危害的也是农业。过量施用化肥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品质,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甚至出现“城里人吃啥都不放心,农民种啥都不赚钱”的状况。因此,建议我市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一是着力建设农业治理面源污染示范工程。通过配方施肥,科学施肥,提高使用效率,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逐步减少化肥施用量;通过综合防治,推广利用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大力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和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加强农用地膜的回收利用和处理,有效控制农业残留物的污染。二是在畜禽粪便的无公害化处理上重点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我市山亭区的藤花峪村和薛城区的店子村,通过户用沼气工程建设,基本解决了粪便污染问题,应引以为示范。由于农村自来水普及的有限性,户用沼气的发展对改善全市农家自备水井的水质,保障全市农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应积极推广“一池三改”(建设1个沼气池,配套改善猪圈、厕所、厨房)和“一池五改”(一池三改再加上改水、改路)项目,结合我市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形成种植—沼气—养殖为主体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食物结构的改善,养殖场特别是一些大中型沼气工程更是当务之急。三是加强秸秆的综合利用。秸秆的综合利用仍有局限性,用作饲料、燃料仍是农业的首选,要彻底地变废为宝,还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装备的进一步发展。省柴灶、小型秸秆气炉、种蘑菇、青贮(氨化)等设备和技术的推广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秸秆综合利用的大门。

2 建设技术体系,解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难题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表现为食品有害物质超标。为此,要充分利用全市特有的生态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一是建立以生态农业环境建设为基础的绿色食品物质、技术支撑体系。把消除面源污染、培肥地力、加强病虫害生物防治和农产品质量监测等,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程的主要内容去抓,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标准规范的有机和绿色食品产业体系。平原地区可依据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发展蔬菜、瓜果、畜禽产品以及专用优质小麦、玉米、大豆等;沿湖沿运河地区(如台儿庄区、薛城区),可依据水资源优势,重点培育优质水稻、藕和淡水鱼等水产品;丘陵山区(如山亭区)可立足山区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培育优质苹果、大枣、石榴、葡萄、梨等水果,以及花椒、花生、药材等名贵特稀优质土特产品;市、区近郊,可发挥城市近郊资金、技术、交通、信息优势,重点培育种植基地、规模化养殖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保鲜、花卉基地等。二是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便捷的原则,加快全市生态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全国农作物测报网枣庄监测站为依托,建立市级生态农业环境监测中心;以区农业局农产品质量监测站为依托,建立区级生态农业环境监测站。加强土壤、大气、水质等生产环境要素,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饲料及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药肥残留量及最终产品质量等监测,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都纳入监测的范围,保证最终产品质量。

3 拉长农业产业链,解决效益增缓难题

农业的出路在于科技兴农,农民的出路在于大规模的从种植业转移出来。我市农业的主导产业多年来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牧、渔、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规模小,且分布不均衡。农业产业链的拉长应以种植业为基点,实行农牧结合,向精深加工延伸,提高附加值,实现农业生态体系的物质和能量平衡。要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以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农民,以加快市场建设服务农民,挖掘农业资源潜力,提高农业和农民收入。山亭区洪门村的兔(羊)—沼—葡萄立体种养庭院经济使全村人均增长1 000元左右;台儿庄区泥沟镇的农作物秸秆—食用菌—有机肥模式使秸秆变废为宝;峄城区做大石榴产业,开发出石榴汁、石榴茶,以石榴皮萃药品,以石榴籽榨取石榴油,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增收潜力;鲁南牧工商联合公司通过龙阳镇养鸡协会,带动全镇饲养合同鸡,依靠企业联协会、协会带农户的机制,形成物质生态循环利用的产业链,致富一方农民。

4 遵循生物多样性规律,解决抗风险能力差难题

物种越单一,农业生态系统就不稳固。我市现有农作物32种,但主要栽培的只有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几种;瓜果蔬菜有150余种,但大面积种植的却不足20种;林木果树共有100余种,但大面积栽培利用的只有10余种,特别是用材木、行道树,成了“杨树天下”。我市农业利用的动植物资源,不仅种类单一,而且品种单一,像肉鸭基本上是“樱桃谷”品种;黄瓜基本上是“新泰密刺”系列。种类和品种的单一,不仅在自然灾害面前容易造成全面减产甚至绝产,更重要的是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脆弱,容易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因此,我市“生态农业”建设要在生态理论指导下,遵循生物多样性规律,加强对种养生产上的计划和指导。具体做法:一是明晰产权,奖补结合,在绿化上变追求经济利益为追求生态效益;二是保护、开发野生物种资源,开发农家品种资源,丰富生产作物(畜禽)的种类和品种;三是积极引进优良物种或品种,但要先试验后推广,避免造成生态灾难;四是要加强外来物种入境检疫及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防止生物入侵。要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结构稳定,生产能力持续、高效,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和谐的农业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