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设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世界范围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对我国的全面渗入,服装设计这一新兴的文化形式很快受到国人的瞩目和青睐。各类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服装专业毕业生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这无疑是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可贵的基础。然而,随着毕业生社会信息反馈,服装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
这表现在:专业教育重艺术,轻技术,重纸面效果,忽视服装的内涵本质等。由于许多院校初期的服装教学是由搞绘画艺术的美术教师或搞染织的工艺美术教师担任,学生所接受的训练多是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描绘技法,而服装设计所涵盖的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没被更多地意识到。造成了学生只会画,不会裁,也不会做(特别是对有变化的结构),无法使设计意图得到完整体现。进入九十年代,服装教学经过前一阶段的发展与反思,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进,服装的制图、剪裁、工艺缝制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不过,对服装工艺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就是抓住了专业教学的本质,对于怎样能使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仍然还是教学中所要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设计教学上,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相分离现象还较普遍。结构制图课教学仍然较多地注重在常规服装上,对于款式造型设计及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缺少必要的教学环节。要确实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进。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不同,设计艺术不仅具有绘画艺术形式的美学原理法则,更主要的它是以不同于绘画艺术的思维理念传达视觉形式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本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现代建筑设计学校提出“艺术与工业技术相结合”,首创包豪斯体系,翻开现代设计领域新的一页[1]。由此,西方国家的设计艺术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设计艺术远比绘画艺术引进的晚,国内的设计艺术教育多年来一直受绘画艺术教育所左右,致使各类设计观念局限在绘画艺术的思维定式中。因而,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确立对服装设计本质的认识,将主导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时下,我国各类服装赛事频频,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表演展示,自然是天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但由于这些赛事多数是注重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具有先导性文化特征,与作为商品的服装尚有很大距离,故服装本身的内在品质性因素往往不被参赛学生所重视,以致时常出现学生参赛获奖,但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对服装本身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要给予正确引导。
一方面,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积极参与专业大赛,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另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出的美,做到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意识及理念。
二、改进绘画基础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国内服装院校的绘画基础教学,以往沿袭的多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训练。
但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如此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
一是时间不允许,因为服装绘画只是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纵览国外大师、名家的服装绘画作品:洗练、简洁的线条运用;夸张、到位的结构刻画;概括并富于质感的衣料效果;常常给人留有深刻印象。
三、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
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变化统一,在服装设计中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主干内容。只会画纸面效果,不能依此产生合理的结构关系,设计是“纸上谈兵”,相反只学那些已定型的常规服装结构,而不能灵活变化应用,那么也不能算是学会设计。就象有许多老裁缝能把西服、中山装剪裁得很合体,但若按设计稿裁一些有特别变化的时装则感到困难。
服装设计教学的重点,就是要针对上述情况强化服装款式造型设计与结构对应变化的训练,掌握服装设计的主体核心。以此为目的的教学,从教师方面来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款式造型设计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服装工艺技术水平。这并不等于说设计教师必须要把服装做得如何如何精致,但对起码的缝制工艺要有所了解掌握,尤其是对服装结构的设计、分析,要有很强的能力。
不仅常规服装的结构、裁制要懂,还要能运用服装结构原理,随意变化出新的结构形式。做到能以绘画表现款式、造型,以款式造型来设计结构,再以结构验证款式造型的合理性。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就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款式造型与结构变化的能力。
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君岛一郎先生来中国纺大讲学时,曾作过这样一个演示:他请身着基础衫连衣裙的模特小姐站到台上,拿起剪刀从连衣裙摆处分几个不同位置向上剪到臀位,然后让人同时把剪开的裙摆拉起展示给众人。君岛先生告诉大家,若把展开后的裙形用面料再重新缝制,就产生了一种新裙款式。以此原理,基础裙形可以变化出许多的裙装样式。
君岛先生用此实例说明:对服装款式造型的设计,也就是对其结构的设计。因此说,服装设计课教学必须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相交融的一体化模式,那种设计课是设计课,工艺技术课是工艺技术课,设计课不管工艺技术的事儿,工艺技术不能有效地体现款式造型的分离式教学,看似分工明确合理,实则是专业教学中的误区。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有把二者统一起来的环节。
总之,服装设计教学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有了可喜的成绩,这一新兴专业已为我国服装业输送了大批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设计骨干。但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观念上的错误倾向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当今社会对毕业生的选择越来越挑剔,越来越注重其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因此,只有在教学中不断修正偏差,不断完善,让专业体系的内部环节密切相联,才能使服装设计教学有更高水平的发展和进步,才能为服装行业培养出更优秀的设计人才。
论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一)重视社会时政
1.关注新闻时事首先,设计者应时刻注意国内外新闻。新闻是现实社会生产生活的一个缩影,而服装则是时代和社会的镜子,同时也是时展和变化的晴雨表,能够极为敏感地反映出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知悉社会,洞察社会,准确掌握社会的变化动态,积极捕捉新闻中可利用的素材和信息,才能使服装及其设计成为一项信息性产业。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者抓住奥运和世博会的主题设计了极具特色的T恤,印有福娃、北京欢迎您、上海世博吉祥物图案等,使设计的作品紧随时代脚步。其次,要关注国内外政治时事。政治时事对社会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有重大性、质变性的历史事件、政治性事件是社会关系的突然变化,会在实际社会发展轨迹中,留下时代的印记。比如,我国中山装的设计,具有很深的历史和政治色彩。又如2004年乌克兰的“橙色革命”,所有参与游行的人员均身着统一颜色、统一风格的橙色服装。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政治时事是服装设计中重要的灵感要
2.关注时代思想服装是社会文明的一个具体表征,是社会思想的一个具体形象,是一种物质化实体。从物质形态看,服装是和人紧密联系着的,能充分展现形和象的多彩多姿;从精神具象看,服装可以展现人的创意和思考,彰显人的内在精神和生活状态。设计者应积极把握时展和变化的趋势,洞悉社会生活信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探寻新的内容,通过服装语言将时代的特征和主题充分表现出来,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比如在上世纪,随着西方思想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旗袍得到改良,结构更为简洁,得体恰当地展现出了东方女性的曲线美。随后学生服的诞生,同样反映出了时代思想的变化对服装设计产生的影响极大。
(二)积极积累素材
服装设计是通过对生活思考而产生构思,集逻辑思维、感性思维、抽象思维于一体的艺术创作过程。该过程中展现出了引人深思的艺术哲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探寻和挖掘这些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魅力就非常重要。倘若缺乏此方面的能力和内容,就会使艺术创作的独特和新颖性不能充分展现出来。生活中不缺美的东西,而缺乏发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服装设计师而言极为重要。这种能力即是灵感,它需要设计师长年累月的实践积累及受外界因素的激发时突然出现的创作契机,而这种契机具有偶发性。同时,它也是最直接、最能展示设计师天赋和专业素养的重要因素,但是灵感产生、悟性的采集和实际应用仅仅依靠这种天赋还是无法实现突破的,设计师还应具备深厚的生活经历和较高的艺术修养及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体验和社会实践。由此来看,灵感获取脱离不了生活和社会活动,设计师应从生活中积累灵感素材。
(三)体验、感受自然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应用阳光、流水、春风等方式为人们塑造壮美山河。它的美感能够充分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⑤。原因在于自然中的各种客观事物和景观都具有天然美态、色彩美及形态美,可使人们感受到最为直观、形象的创作灵感。对于服装设计师而言,他们通过直观、形象地观察自然物象获得感性认知,再通过抽象思维和艺术加工,融进服装造型和风格的设计中。设计师通过观察认识到生活和自然中的美丽色彩、形态,产生回归自然的愿望。比如,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的色彩和形态、天空云彩的绚丽、鸟兽的形态、山川河流的层叠等自然元素能可使人和自然形成协调,使设计的服装作品体现出独特的艺术思想。
(四)重视传统文化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服装是一种物象的文化,能鲜明地展现出时代的特征和民族文化特色⑥,同时留下时展和变迁的印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信仰、伦理道德及审美价值。所以,当民族的心理思想和经济文化发生演变时,服装文化和主题思想也会随之变化,从而深刻鲜明地反映出最新的符合时代文化的表现。比如,2000年流行的唐装就深入利用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统一结合。
(五)增强自身修养
服装设计师要想将服装设计作品的思想和内容充分表达出来,使服装设计和创作更具意义,更贴近社会生活和文化,就必须不断强化自身艺术内涵和文化修养,否则会导致自己设计的作品平庸、普通、淡味。在当下,生活节奏加快,各种事物以效率为先,服装设计师只有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掌握良好的灵感来源路径,进而设计出独特、新颖的服装作品。
(六)紧跟时代潮流
服装具有很强的流行性、阶段性和时效性。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它们不但在更新和改进,同时还不断受到社会、科技及新审美观的影响,体现出了特殊的个性和时代性。对于服装设计师而言,独特的创意、新颖的设计并非天马行空,而是紧跟时代步伐和潮流,或展现现代艺术和科技的创新造型,或彰显往日辉煌的经典风格,这些都是在表现新时期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今天是以纳米科技、信息科技等技术为主导的时代,各种新型纤维产品不断推出,调温纤维、保健纤维、绿色彩绵布等都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材料。因此,新时期的服装设计灵感必然要通过这些科技性、时代性产品获得。
二、结语
编织艺术品从古代到现代历史悠久,已经经历了数万年。从远古开始,人们就有结绳记事一说,生活中的工具有许多是编织制作完成的,例如竹椅凳、藤篮等。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编织艺术不再只是出现在生活工具中,而是通过设计者之手变幻出的艺术品,美化并点缀着着我们的生活。中国传统的编织有竹草编、中国结、皮革编、壁挂、染织等等。编织从工艺技巧上区分,可以区分为“编”与“织”两种不同的工艺。编织艺术是根据材质的特性,运用一定的艺术处理手法,运用绳线的经纬交叉方式,采用压、挑、抽、编、结、缠、绕、交叉等手工编织艺术技法创作出的艺术产品或生活用品,一般使用的材料是纤维,例如植物的藤、茎、叶,动物的毛发、皮料等。运用不同材质的纤维编织出的艺术品其视觉感受力也不同,丰富而又韵味十足。
2编织艺术的基本技法
在编织艺术品中,丰富多彩的图案大多是在艺术品编织过程中形成的,有的编织技法本身就形成图案花纹。因此,编织技法对于编织艺术品的造型和图案装饰有着重大的作用。常见的编织技法有平纹编织、缠结编织、斜纹编织、螺旋编织、连珠纹编织、挑压编织等。
2.1平纹编织:
是最简单的一种编织方法。它的编织是采用经纬垂直交叉的方式,线料隔根交结完成,纹路表面经纬根数相同。
2.2缠结编织:
此种方法是用纬条与经条缠绕编织在一起,纬条缠绕经条360度,然后依次类推进行编织。
2.3斜纹编织:
是编织艺术品中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它也是采用纬与经垂直相交,先是纬上压二经,然后经上压二纬,一织纬一经移,最终作品的组织结构出现人字交叉纹,与现今的芦席纹理类似。
2.4螺旋编织:
将线材从一头开始卷绕成螺旋的盘状,再用细针线将其固定缝住,这种方法与现在的日蒲团的技法基本相似。
2.5品字纹编织:
是多根纬线间隔穿行盘绕经线,形成“口”型,采用此法连续盘绕编织,最后成“品”字形,品字纹由此而来。品字纹理的特色是凸感较强,适宜表现编织品上需要重点突出的形象;不足之处是编织组织结构不够牢固紧密,多个部分运用此法编织会使得织品架构松散,易变形。
2.6连珠纹编织:
采用多根纬线盘绕单根经线排列编织,形成点状的织理,其样貌远看像珍珠形状,因此取名连珠纹。连珠纹的特点是点状纹形排列形成凹凸的肌理效果,视觉冲击力强。
2.7挑压编织:
是利用编织的材料经纬交叉、互相挑压编结成块面状。其艺术特点是编织物牢固结实,但视觉感单一,缺少变化性。
3编织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编织艺术运用在服装设计中由来以久,许多服装设计大师也十分钟爱编织艺术,有些艺术家甚至用毕生精力研究编织艺术,例如:苏格兰艺术家LiisaHietanen的针织艺术品维妙维俏;巴西手工钩织服装设计师海伦•罗德尔,每个系列服装作品都手工制作完成,具有精致、创新、高价值含量的特点。编织艺术服装指服装的内外造型设计、服装的色彩图案、服装的整体视觉肌理感受是运用不同的编织技巧完成的,因此服装在造型、色彩图案、肌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设计特色。
3.1编织艺术在服装廓形中的应用
编织服装的廓形是指在服装内外部款式造型上设计变化,它也是编织服装的重要环节。编织服装造型一般以其独有的视觉肌理感而著称,服装款式造型相对较为简单,通过编织面料的肌理效果和造型上的变化来展现其外形特色。编织服装设计中常用的几个廓形是:A型、H型、T型、X型等。A型编织服装的特点是整体造型呈现出服装上面部分较为紧身,下摆设计宽松肥大,人在运动中富有动感,这类服装具有宽松舒适、休闲简洁的风格特征。H型编织服装的造型特点是服装从上至下都是直筒状,腰部不收身,服装显现出宽松和舒适的特点,同时具有服装原始的质朴感。T型编织服装的造型是着重在肩部的夸张设计,通过对肩部的延展与设计,服装具有一种军旅风的潇洒感,如果搭配上帽子和腰带则更加突出T型服装的艺术美感。X型编织服装造型是注重缩腰设计,由此体现出人体的曲线美,服装具有优雅、女性化的特征。
3.2编织艺术点、线、面、体在服装中的应用
编织艺术服装是运用点、线、面、体等造型要素,通过一定的编织艺术处理手法而设计出形态各异的服装造型。点、线、面、体是最基本的造型要素,不同点的运用在服装中就会产生不同的造型风格,在编织服装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服装编织材料的丰富性使得点、线、面、体在服装中的运用千变万化,我们可以编织出纽扣、编织出胸花等,然后将其装饰应用在服装作品中,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同时产生节奏感和动态美。
3.3编织艺术在服装边口造型上的应用
编织面料具有卷边性的特点,编织服装在边口部位的设计上会有别于其他面料的服装,一般服装的边口造型设计会选择在颈部、肩部、袖口、裙摆等位置,编织成立体造型的边口可以增强服装的层次感,而且具有收口的功能性,同时可以做装饰,立体编织卷边造型设计使服装在肌理上更加丰富。
3.4编织艺术在服装图案装饰造型上的应用
图案装饰是编织服装中运用频繁的技法,由于绳线本身的特性及编织技法自身的丰富性,因此在编织服装的图案设计中发挥空间较大,通过不同颜色绳线的组合,不同材质绳线的搭配,不同绳线编织技法的使用等形成不同的编织装饰图案,基于绳线编织的局限性,编织装饰图案的设计为服装设计本身增色不少。3.5编织艺术在服装配饰造型上的应用服装配饰是服装设计中重要的搭配元素,它能衬托服装设计作品的美感和设计感,是服装设计师们常用的表达技巧。通常编织服装配饰有头饰、项链、帽子、手套、围巾、胸花、袜子、腰带、包等;在服装设计中起到了点缀服装的作用,增强服装的装饰造型效果。例如运用一些仿生设计学知识编织配饰,配饰造型独特,别具特色。
4结论
《易经》是我国优秀的古代著作,在数、理、象三者间展开对世界万物发展规律的研究,在现代社会中易学也有着广泛的运用。“象”的思考模式是《易经》中的经典模式之一,从“象”这一思维与现代服装设计之间的联系,可获得丰富的服装设计灵感和多源化的素材。《周易》一书中“象”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广义上可解释为物象或卦象。《周易》中的取象思维模式就是在思考中以“象”为模板,再领悟、认识客体的方法。取象是一种归纳和筛选的过程,是在世界万物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整体。取象归纳是一种行为方式或动态属性,同类的“象”归为一类,在此基础上可对世界万物进行归纳。上述的取象思维中的“象”被称为“象”模型,简言之,设计者在取象后通过自我的思想创新将类似于比喻、引申的手法展现出来。《周易》中“象”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来自客观存在却包含着深刻的人文意蕴。《易经》的图像来自于“象”的本身。运用“象模型”思维时,是将创作中的模型或现代服装设计的内在含义与易经的“象”进行比对,寻找到其中的关联,将“象元素”完美契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
二、“象”文化符号与模型思维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一)构成设计
1.服装设计的形制
在《易•系辞下》一书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统治时期,为了彰显掌控者身份的尊贵,黄帝,尧,舜的衣服是与一般的平民不同的,《易经》中的“象”模型思维中包含着对宇宙万物的思考,将万物划分为乾、坤两部分,乾为天,坤为地,象征着天地有别、尊卑有异,应用到服饰的形制上就有了上衣下裳的制定,上衣在服饰中居主导地位,下裳居服饰的顺从地位。后来出现的深衣的上下连属制也划分为二元,设计为上下分裁的形式,以腰间缝合为衔接。
2.服装设计的款式
传统服饰设计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深衣的款式设计,袖口采用圆弧的线型设计,与乾天相呼应。深衣的领子为曲形交领,“曲袷如矩以应方”指的是领向右曲下的曲领为方形,符合方矩之为。这种服饰的设计来源于《易经》中“象”模型思维的扩展。无论是天圆地方观念的勾画还有人类深居于天地之间的意象表达,与“天人合一”的观念相符。
3.“天人合一”的造型与着装观念
除纹样、形制、色彩外,“象”模型思维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造型观念与服饰的着装观念有广泛的联系。“天人合一”是《易经》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服装从表象上看是独立的个体,而实际是相互联系、可融为一体的。“天”代表着自然界,在“天人合一”思想中人被认为有自己的意志,拥有人格的主宰,能决定人类与自然的统一和交融。但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人类的道德直到功利的获得都必须遵守自然界的管辖和制约。“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不存在无法逾越的沟壑,人与自然处于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状态。人类“象”模型的思维模式强调的是个人和服装之间的不可分割性,人类审美情感意识与服饰的一致性。
(二)纹样设计
在《通鉴•外纪》一书中提到“黄帝……旁观翚翟草木,变为五色……著于器服”,说明统治者衣服的纹样设计都来源于自然界的景物,充分展示了在自然景物中获得灵感,再通过八卦符号的意象来表达服饰的内涵意蕴,在易学研究中称为立象尽意。我国古代服装服饰和纹章很多体现了上述的设计理念,如冕服,主要由冠、上衣、下裳组成。冕服的十二章纹很多都源于自然界,星辰、太阳、月亮等具象可以照耀天下,山代表稳重的性格,还有色彩绚丽的昆虫等。中国文化的传统符号中,一些符号具有的特殊含义在历史长河和文化积淀中不断发展。传统的吉祥图案种类繁多,其中龙凤呈祥的图案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传统符号之一。在古代社会,龙凤代表皇室的尊贵,这种象征意蕴延续至今,龙凤图腾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这一意象不仅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中,在国际服装设计中也广泛应用,许多国际著名品牌都知晓这些传统文化符号的魅力。
(三)色彩设计
《易经》五行学说中衍生出的色彩“象”模型,五行代表着五色,指“赤、白、青、黑、黄。”《易经》中描述颜色时称“南方赤、西方白、东方青、北方黑。”这一思维准确指明了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融合中必要的颜色体现应具有独特的颜色意象含义。易经五色的应用应注意以下四点:第一,五色与五行相对应,五行之间的结合可衍生出世界万物,同时五色的结合也可衍生出任何一种颜色。第二,五色是一切颜色的本原之色,是色彩中的颜色之源。第三,五色中的“正色”代表尊卑,其他种类的“间色”是一种降低身份的卑贱之色,“正色”与“间色”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沟壑。所谓“正色”为赤、白、青、黑、黄五色,代表着穿着者的尊贵,适合做礼服或上衣。“间色”是由“正色”混合而成,是卑贱的象征,在古代用于平民的便服或是下衣、内衬等。最后,在衣服的配色方面,衣冠应同为一种颜色,裙、鞋应和地面颜色相协调,这是一种天地有别的象征,代表着不可逾越之说。上身与下身应阴阳相合,天地人体应合为一身,易经中称上衣和冠帽可以同色,鞋和下衣可同色,但上衣、冠帽和鞋、下衣不可同色,这是由于天地有不同。在服装颜色的具体应用上,以上衣下裳为例,可采用玄衣黄裳的颜色风格,这是因为乾代表着天,天未明是玄色,因此,上衣可采用玄色,坤表示地可采用黄色,因此我国历史上就有一系列关于“黄袍”、“白衣”、“红顶子”、“青衣”、“乌纱帽”等名字。一段时期内,服饰颜色可代表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使服饰颜色有了主观的高低贵贱之分。由此可见,五色应五行的观念与相生相克的色彩思维,与现代服装设计中设计师的用色观念相符合。
三、结语
纺织CAD/CAM作为服装设计的系统,其在服装设计领域的运用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在不同工序层次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以子系统的角度去分析其效能:
1机织物设计软件的应用
针对于机织物的组织以及模拟织物纹理专门研发的机织物设计软件,其能够实现从原料纱线、组织,到织物的转换过程。类似于这样的软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处理有规则的织物组织的时候,服装设计者不再需要进行组织图的绘画,而是以设定参数的方式自动完成,无论是组织图,还是穿梭图,或者是纹板图,都会在软件的帮助下实现;其二,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纹织大提花设计过程,是纹板图生产的主要方式。尤其在服装设计系统的应用后,只需要图案扫描输入,凭借组织点以及填充工具,即可达成上述目标;其三,能够模拟生成纱线,并且展现出更加理想的效果图,也是进行纱线配色方案设计的理想化方式;其四,改变了以往机试织工作方式,以好的纱线组织进行织物模拟,由此展现出良好的模拟效果,可以使得设计的周期得以不断降低。
2针织设计软件的应用
这种软件关注的是针织物的设计和模拟。服装设计者可以凭借纱线、针法、图案等因素的应用,使得设计针法图模拟织物展现出理想的效果。具体来讲,此类型的软件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仿真纱线设计工具,依据设定的纱线原料等参数达成模拟纱线的实际效果,看起来如同逼真的毛羽一样;其二,通过不同的处理手段,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针法图设计,不仅仅可以保证针法效果,还可以实现针法设计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其三,色纱映射功能的发挥,不仅仅可以使得纱线颜色和类型得以改善和调整,还能够实现纱线产品的丰富化;其四,在图案设计工具和图像处理的帮助下,可以更加快捷地生成针法图,由此展现出更加好的提花效果,这样的效果可以以打印文件的方式展现出来,是比较直观的。
3图案设计软件的应用
图案设计软件是针对于图案设计和配色功能而研发的软件。在图案设计软件的帮助下,设计师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想象力,设计出更多的面料图案,并且以模拟效果展示,推断其方案的合理性。具体来讲,其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强大的设计工具,可以展现出不同的效果图案,更可以依据服装设计要求,对于图案进行重新编辑处理,由此得出全新的面料图案,在电脑和手工创作方式的融合过程中,展现出设计的艺术效果,以满足服装设计的需求;其二,软件内置的各种款式,都是符合市场流行趋势的,并且还会不断地实现更新和维护,能够将其成为服装设计的信息库,服装设计者可以将其作为款式模拟的存储空间,以实现服装设计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其三,在通过对于多种面料图案进行模拟之后,从面料、图案和配色等角度去实现服装设计,由此去选择最佳的服装设计方案,也是比较重要的。
4印花分色系统的应用
印花分色系统是针对于印花环节的软件应用。一般情况下,将需要印制的图案进行分色处理,以黑白稿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且以胶片的方式实现制网,在强大矢量图案的帮助下,将色块图案、曲线图案展现出来,是比较理想的处理手段。具体来讲,其强大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分色功能,不仅仅可以顺利地实现分色,更可以在处理水彩,相片之间区别的过程中,制作出高难度花型;其二,对于图像的尺寸没有过高的要求,没必要去担心图像的大小问题;其三,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网型,比如纱网、标准网等,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平网、圆网或者转移印花的设计需求;其四,可以在分色软件的帮助下,实现对于黑白稿的处理,并且由此实现制网机的构建,可以最大限度的缩减设计环节,使得设计精度得以全面提升。
5数码喷射印花系统
作为一种全新的环保型印花系统,不仅仅可以分色制版,还可以将图案直接喷印到面料上。这种软件的系统在于:工艺简单化,打样快捷,可以依照设计师的设计需求对于设计图案进行变更,是服装个性化产品的制作之路。具体来讲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不会受到印制数量的影响,长度范围没有多大要求;其二,对于生产模式没有过多要求,无论是小批量,还是大批量,都可以进行直接操作;其三,印花速度和质量的提升,使得用材也不断降低,并且成为大批量生产的必备工具设备;其四,基于数码喷印的花型和色彩,难以进行复制和仿冒,是保证厂家和设计师知识产权的良方;其五,生产过程不会产生污染,是处理服装生产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重要途径。
二发挥纺织CAD/CAM在服装设计中的作用
CAD/CAM系统的确可以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效能。从目前系统应用现状来看,还需要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以保证服装行业朝着人性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首先,服装设计企业应该不断采购先进的服装设计软件和硬件,为构建CAD/CAM系统打下夯实的物质基础,并且注重系统维护和更新,以保证其与实际的服装设计工作需求是相互吻合的;其次,注重专业化培训工作的开展,使得服装设计人员懂得如何利用各种设计软件去实现设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以发挥纺织系统的最大效能;最后,积极摈弃传统的服装设计理念,树立信息化的服装设计理念,将CAD/CAM系统作为现代服装设计的重要工具。
三结论
1.课程定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意味着人物形象设计行业将得到飞速发展,相关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会大量增长。在目前教育机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形象设计被纳入教学体系。该课程的开设目的是运用化妆造型结合服装搭配,以及仪态语言培训等手段,为不同层次的社会角色设计出与之相符的人物形象。从根本上讲,就是在人物原有形象上取长补短,将不足之处重新构建,由里至外进行包装的过程,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全方面体现个人风采风貌。形象设计的发展与综合人才的培养,对社会各领域,尤其是服装设计领域具有非凡的意义。课程定位是独立开设形象设计专业,与服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相结合,学习方向侧重于人物整体造型与服装设计、搭配,教学内容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审美习惯与自我创造性思维为主,发展服装专业学生心、眼、手的协调与统一。
2.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改革需求,形象设计可包含六个模块:形象设计概论、面部化妆造型、发型设计、仪态与礼仪、整体形象塑造。其中形象设计概论可划分为国内外形象设计发展溯源、近代形象设计概况;面部化妆造型可分为美容化妆基本知识、化妆技巧以等;发型设计可分为三种:头发护理,发型与脸型的关系、基本手法变坏与创新。仪态与礼仪主要以商务礼仪为主,最后一个整体形象塑造则是将前面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将人物从服饰、妆容、仪表等多方面进行塑造,使学生的综合技能得到总结和提高。由此看来,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加入形象设计课程的设置,是顺应时展需求。
二、服装设计与形象设计
服装设计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与核心课程。结合现代设计的特点,服装设计的包装对象为人体,根据人体基本特征与社会角色的转换,构思服装并进行形态化创作。人物形象设计与服装设计的构成形式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分别对人体修饰的部位具有差异性。形象设计使服装设计更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因此,两者皆是服装专业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缺少任何一部分,设计出来的人物形象都具有一定的残缺性、不完美。
1.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针对服装设计师而言,对设计对象进行综合分析是设计工作的重要前提。除了要考虑服装穿着的人物身份、场合、时间以及目的因素外,还要对设计主体的体貌特征具有充分的了解与掌握。换言之,就是设计师在具备对服装色彩、面料与款式分析能力的同时,还需具备对设计对象的肤质、脸型以及发型等基本特征的分析能力,这样才能有助于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例如,在参加某个主题服装设计大赛中,最后有一个由模特展示成衣的重要环节。在此环境下,则需设计师对模特进行发型设计与化妆,以达到完美地突出服装设计的主体。由此看来,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服装设计要素,还需掌握形象设计要素,在形象设计技巧的作用下,塑造出人物形象。由此可见,同时掌握形象设计基础与专业素养是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提高设计能力的重要前提。无论是在专业方面,还是非专业方面,形象设计课程都是服装设计专业得以完善的依据,形象设计服务与服装设计,只有在这种相互补充,和谐统一的情况下,才能设计出完美的人物形象。又如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穿着很严谨得体,发型却设计得很前卫另类,妆面夸张浓艳,明显与人物、场合、服装不搭调,造成整体性的脱节,严重影响了人物形象的完美体现。由此可见,服装设计与形象设计具有互补关系,缺一不可,形象设计的知识的掌握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形象设计是服装设计的人性化体现
人是群居于社会的生物,在社会里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身份以及相应的位置,充当某一角色,分担某一种任务。为了使人物行为、社会规范以及社会角色保持一致,在穿着方面则应充分符合人物身份,所谓“什么马配什么鞍”,因此,除了服饰的选择,人物发型、妆容与气质修养等方面也需要保持相对统一。区别于其他艺术学科,形象设计艺术的特点是审美主体与客体具有绝对统一性。因此,人性化设计是服装专业所追求的目标。无论是服装设计,还是形象设计最终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换句话讲,服装设计与形象设计工作作用下,才能塑造一个完整、完美的人物形象。两者不可分割。
三、教学目的与教学需求
形象设计课程以面部妆容、发型搭配、仪态与礼仪等基本技巧为内容,以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熟练掌握为教学目的,以培养学生对服装与形象设计关系的认识为任务,提高学生对时尚的理解,提高对人物形象的整体设计能力,以便为之后的服装专业课程打好扎实基础。为达到教学目的,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的设计思维,摆脱单纯的服装设计教学的局限性,在服装设计的课程中,加入形象设计类课程,在进入大三之后的课程应设立针对服装与形象设计的综合运用课程,要求学生在设计服装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人物形象进行整体的塑造,这不仅有利于实现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有利于实现形象设计方面的教学目标,二者相辅相成。总之,仅依靠服装语言是有局限性的。学生应具有丰富的形象知识积累,并对这些知识熟练掌握,才能把整体设计继续深化。在服装设计教学中,仅具有脑海影像,没有扎实的人物形象设计知识作为补充,是难以实现完美设计的。
四、结语
关键词:服装设计;艺术与技术;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一体化教学
提到服装设计,现在很多人都能对此说出一二,不论是服装专业人员还是普通百姓。尽管他们看法不一,角度不同,但服装设计对于他们已不再是陌生的词汇。这说明人们对服装的认识越来越多,服装从其心理功能及其社会属性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今天的服装作为一个象征时代精神的行业,已被社会广泛接纳,而设计意识的增强则使服装具有了生命活力。
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世界范围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对我国的全面渗入,服装设计这一新兴的文化形式很快受到国人的瞩目和青睐。各类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服装专业毕业生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这无疑是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可贵的基础。然而,随着毕业生社会信息反馈,服装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
这表现在:专业教育重艺术,轻技术,重纸面效果,忽视服装的内涵本质等。由于许多院校初期的服装教学是由搞绘画艺术的美术教师或搞染织的工艺美术教师担任,学生所接受的训练多是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描绘技法,而服装设计所涵盖的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没被更多地意识到。造成了学生只会画,不会裁,也不会做(特别是对有变化的结构),无法使设计意图得到完整体现。进入九十年代,服装教学经过前一阶段的发展与反思,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进,服装的制图、剪裁、工艺缝制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不过,对服装工艺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就是抓住了专业教学的本质,对于怎样能使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仍然还是教学中所要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设计教学上,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相分离现象还较普遍。结构制图课教学仍然较多地注重在常规服装上,对于款式造型设计及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缺少必要的教学环节。要确实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进。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不同,设计艺术不仅具有绘画艺术形式的美学原理法则,更主要的它是以不同于绘画艺术的思维理念传达视觉形式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本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现代建筑设计学校提出“艺术与工业技术相结合”,首创包豪斯体系,翻开现代设计领域新的一页[1]。由此,西方国家的设计艺术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设计艺术远比绘画艺术引进的晚,国内的设计艺术教育多年来一直受绘画艺术教育所左右,致使各类设计观念局限在绘画艺术的思维定式中。因而,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确立对服装设计本质的认识,将主导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时下,我国各类服装赛事频频,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表演展示,自然是天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但由于这些赛事多数是注重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具有先导性文化特征,与作为商品的服装尚有很大距离,故服装本身的内在品质性因素往往不被参赛学生所重视,以致时常出现学生参赛获奖,但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对服装本身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要给予正确引导。
一方面,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积极参与专业大赛,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另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出的美,做到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意识及理念。
二、改进绘画基础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国内服装院校的绘画基础教学,以往沿袭的多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训练。
但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如此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
一是时间不允许,因为服装绘画只是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纵览国外大师、名家的服装绘画作品:洗练、简洁的线条运用;夸张、到位的结构刻画;概括并富于质感的衣料效果;常常给人留有深刻印象。
三、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
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变化统一,在服装设计中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主干内容。只会画纸面效果,不能依此产生合理的结构关系,设计是“纸上谈兵”,相反只学那些已定型的常规服装结构,而不能灵活变化应用,那么也不能算是学会设计。就象有许多老裁缝能把西服、中山装剪裁得很合体,但若按设计稿裁一些有特别变化的时装则感到困难。
服装设计教学的重点,就是要针对上述情况强化服装款式造型设计与结构对应变化的训练,掌握服装设计的主体核心。以此为目的的教学,从教师方面来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款式造型设计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服装工艺技术水平。这并不等于说设计教师必须要把服装做得如何如何精致,但对起码的缝制工艺要有所了解掌握,尤其是对服装结构的设计、分析,要有很强的能力。
不仅常规服装的结构、裁制要懂,还要能运用服装结构原理,随意变化出新的结构形式。做到能以绘画表现款式、造型,以款式造型来设计结构,再以结构验证款式造型的合理性。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就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款式造型与结构变化的能力。
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君岛一郎先生来中国纺大讲学时,曾作过这样一个演示:他请身着基础衫连衣裙的模特小姐站到台上,拿起剪刀从连衣裙摆处分几个不同位置向上剪到臀位,然后让人同时把剪开的裙摆拉起展示给众人。君岛先生告诉大家,若把展开后的裙形用面料再重新缝制,就产生了一种新裙款式。以此原理,基础裙形可以变化出许多的裙装样式。
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不管是设计专业还是非设计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各年龄层次、各专业领域教学艺术的首要条件。教育心理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据心理学家调查,在影响学习效率的诸多因素中,兴趣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的兴趣可能出于个人,也可以来自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可通过介绍知名服装设计师的创品牌、成长经历鼓舞、激励学生;在课堂上采用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通过设计训练或比赛帮助学生树立对自身专业能力的信心,创造有利的学习氛围;等等。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造性思维在于重新组织学生的知识经验,使其提出新的设计方案,创造新的成果。设计专业学生常遇到才思枯竭的时刻,抱怨没有设计灵感,不知如何开始创造。诚然,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灵感,不仅仅是在设计领域。德国某著名化学家在做某项研究时遇到棘手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答案却最终在睡梦中出现,而后经过验证,提出了重要学说。如此说来,仿佛灵感飘忽不定,难以把握,但事实并非如此。设计灵感的出现其实有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这些单独的“灵感元素”可能来自平时不经意看见的某张图片、某种色彩、某段文字。最为稳妥的方法便是随时将这些“灵感元素”记录下来,为设计提供服务。一旦灵感产生,颠覆思维定式,创造性思维就会变得极为敏锐,设计工作效率亦会大幅提高。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2014年由中国高等教育教师发展研究会主办的一次针对高等院校的培训班中,有学者对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提出了颇为详细的个人见解。如今,各大高校普遍具备多媒体教室的硬件设施,逐步摒弃了单一的板书口述的教学方式,愈来愈多地采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丰富课件,以使课堂知识点更为形象具体,使课程内容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并且最大化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记忆程度。这点对于服装设计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理论知识点以具体的设计图片或视频展示更为直观。如,服装廓型、结构变化、装饰细节等设计方法往往通过具体的设计作品图片展现更有效率。学生可以从秀场上某知名品牌或设计师的作品中,学习如何把握服装的褶饰、拼贴、镂空、刺绣、镶边等具体装饰细节设计,甚至可以通过视频文件,非常直观地了解到其制作过程。
四、服装高等教育教学的未来展望
目前,我国服装高等教育还处于探索的阶段,但随着我国逐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愈发的重视,鼓励、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加之国内外各服装高等教育院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多方沟通与交流,教学改革的积极推进,等等,服装高等教育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未来,势必会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高等教学方法,培养大量更为优秀的服装产业创造型人才。
五、结语
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应从服装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根据高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成长需要,调整才培养目标,以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根本,教学模式多元化,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加大操作技能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与市场接轨,注重实践性,强调市场性,强化工作岗位所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体现高职服装专业特色,教学内容不断充实、优化,不断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符合团队协作的社会法则,符合时尚、个性张扬的时代需求,注重培养艺术创造力,激发创新的设计理念,注重发挥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形成独有的风格和主张。为造就社会真正需要的高质量服装专业人才而进行综合性、系统化教学改革。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改革可以采用单元模块化的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理论加实践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等。学校要与企业接轨,落实校企合作政策。企业为高校提供学习资源、设备与教学器材等用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同时,校方根据企业需求,培养需求人才,方便毕业生找到更合适的工作。服装设计是兼具很强艺术性、实践性的学科。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要紧密联系企业,让教学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让学生认识企业经营模式,设计企业型服装,培养学生市场把握能力和调控能力,能通过销售信息反馈分析市场需求,格局市场趋势和需求进行设计,让设计具备市场潜力。学生只有适应市场、把握市场,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企业同时对服装教育不断进行指导与培养,校企合作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为企业培养更多真正的高技能的人才,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从而适应新时期服装市场需要,提高服装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服装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及合理充实
服装专业的教材通常理论与实践失衡。与社会和企业的生产实践对接不足,课程与生产脱节。《服装生产现场管理》替换《服装生产管理》就很符合教学需求。现代企业服装工艺与设备一直发展、改进,工艺教材就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进行更新。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发挥着核心的作用。要合理归纳和取舍有效的教学内容,将知识面合理拓宽,让设计紧贴社会,扩大教学空间。重视并保留教材的正确、规范内容和基础理论部分,把现代企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等等内容带进教材。实践教学要引入市场研究的内容,零距离接近市场。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要让学生走进市场、了解市场和把握市场,使设计作品紧跟市场潮流。
四、高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在获取知识能力方面,把重点教改为重点激发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去。锻炼思维能力角度,把给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发挥的无限真思维,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这是一个真正的思考、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高职服装教学方法的改革,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无限创造力。产、学、研结合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办出职教特色之明确方向,是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教师进企业实地调研并实践,并将企业的有关项目和任务带回到课堂,进行教改和课改等。采用多样办法、多种途径进行教学,比如教学目标和模块可由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负责承担,这样就实现了课堂贴近企业、教室贴近厂房,教学手段与工厂设备的配套,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实践,学校教师与企业工人师傅同堂,以不同的角色和角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使学生具备市场适应能力。
五、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团队
高职学校应该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团队,来提高教学质量,顺应市场的需求。配备优秀职业教育能力,精通专业技能、熟悉服装设计行业的专业带头人,高职教育需要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扎实的实践能力,可以聘请有较高职业技能水平的企业行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来校参与实践教学,但因缺乏教学经验,往往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因而,学校应积极探索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建立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选送教师优秀学校或单位进修,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强化服装设计的先进现念,丰富教师的工作经验,提升动手实践能力,打造一个高职服装设计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化团队。教学中要强调教师、师生、同学团队合作,根据教师、学生的特长、思维方式的不同,组织学生团队合作进行设计、实践的环节,反映全体教师向心力与凝聚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能力。
六、注重学生艺术品位与鉴赏力的培养
对于一个成功的服装设计师来讲,品位和鉴赏力是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让学生熟悉和掌握艺术基本知识和规律,大量鉴赏优秀作品,并进行市场调研借鉴。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情怀,激发学生独特设计理念和不凡艺术情感,教学中融入新颖设计理念、新颖审美意识形态及艺术的情感表现,针对学生个性差异进行引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
七、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考核方式的改革
目前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考核偏理论,服装设计是从理论到实践、由设计思维转为实物化的应用性设计过程,所以,应该结合市场需求、根据市场走向和需求做出学校服装专业考核调整,高职服装课程考核应是理论加实践的完整性考核,从概念构思、设计、制版、工艺制作到最终的成衣,甚至是市场数据分析及运作等缺一不可。这样的考核标准能够让学生系统学习服装设计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适应将来的企业考核方式,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
八、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