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竞争论范文

竞争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竞争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竞争论

第1篇:竞争论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竞争特色;柔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01)07-0014-03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存在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肩负高职教育任务的各类高职院校目前在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如果不能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及时调整战略发展自己,将不会在竞争中取胜。

首先,与同属高教系统的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存在着诸多劣势。各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还处于探索时期,有些院校还是由各类成人院校、培训类院校转过来的,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办学规模、教学管理、教育经费等软硬件条件上都远远比不上普通高校。虽然国家把高职教育定为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一部分,具有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的地位,但是人们在观念上总是认为职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接受高职教育是不得已而为之。有资料显示,高职院校学费是普通高校的二至三倍,如果加上吃、住等费用,高职生的人年均消费达9000~11000元。高职教育没有建立起自身独立的学历、学位教育体系,这使得高职教育成为终结性教育,高职毕业生缺乏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而且高职院校在生源范围、质量及毕业生分配、就业等方面都存在着比普通高校更大的困难。

其次,中国加入WTO后,还面临来自国外竞争者的竞争。一方面,国内教育需求将进一步国际化。由于种种原因,国内许多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得不到国际就业市场的认可,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将选择出国接受高等教育,这将加重高校生源市场的流失。另一方面,国外将对国内提供更多的教育供给。事实上,许多国外教育机构已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入世”后,还将会有越来越多国外教育机构抢滩国内市场,它们将争夺一部分特别是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优秀生源。

第三,高职院校还面临着其他同类高职院校的竞争。另外,还有许多普通高校都开设了高职班,这无疑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

根据目前状况,高职院校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做到:

一、创建竞争对手不易模仿的办学特色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较之各方面的竞争对手,高职院校实力普遍较弱。在这种情况下硬拼是不行的,只能巧取,即尽量避开竞争的焦点去另辟蹊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历史沿革和发展优势确定办学特色。那么,什么是特色呢?

1.特色应当是“人无我有、独一无二”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色是我们目前讨论得最多的话题。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特色在于突出能力本位。高职教育人才的定位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学上应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还应具备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及“双帅型”的师资队伍等等。但是,高职院校仅仅具备这些特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是高职教育的共同特色,是所有高职院校都具有的特色。就目前情况而言,创建特色最主要的任务是要能在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发与众不同的专业,即使专业在名称上不能做到与众不同,也应根据市场需要在课程设置、授课内容、技能培养结构、学生素质培养上力求独特;我们还可以在学生考核标准、授课内容、考核方法上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或者我们可以制定独具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得我们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特色还应当是“只有我能做到,别人做不到”

要想使自己的特色优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得到保持,其特色就应当不容易被任何竞争者学习和效仿。当我们的办学特色发挥出明显的优势,学校因此而受益时,竞争者们就会竞相效仿,一旦效仿成功,我们的特色也就荡然无存,特色优势也只能是一时的而不会持久,因此特色最好具备不易模仿性。但是,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我们必须在具备特色硬件(如: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及特色软件(如:教学管理方法等)的基础上,达到教学各部门、管理各环节的动态协凋,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把特色渗透到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还要使之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此,我们的特色就不会被轻易地复制了,因为复制一个部分容易,复制一个系统很难。

3.要想形成特色必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从战略的角度看,创建办学特色需要明确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任何企业都很难生产所有的产品,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要,小企业更是如此。高职院校在竞争中的地位与小企业相类似,其产品是毕业生,其市场是用人单位,它没有足够实力培养所有类型的学生去满足用人单位的所有需求,而必须有所选择,有所放弃,这就是定位。定位的本质就是牺牲,只有主动放弃某些东西,才能建立起一个独特的位置,而且放弃的越多,留下的越稳固。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在自己的优势上纵深发展,把有限的力重集中起来,切忌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这样才能把特色搞好。但是目前的情况刚好相反,很多高职院校不从长远考虑,只要眼前有利可图就去做。比如:在专业设置上,哪个专业是热门就开哪个,不懂得扬长避短,这样做的结果致使原有的定位变得模糊了,因此必然要损害院校在原有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二、实施柔性教育

1.使专业教学计划柔性化

目前的情况是:专业一旦确定教学计划也就随即确定。也就是说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周安排、课程的学期安排等被确定后,还须根据教学计划编制相对稳定的教学大纲,教师再根据教学大纲选择教材、编写讲义,以便使课堂教学能够按部就班地进行。如果说计划经济时期我们还可以这样墨守成规的话,那么现在这样做就不符合时代要求了,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情况是不断变化的,这些变化可能会使我们的教学不能按照原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比如:我们的课程(科目、安排)可能要根据实际需要作出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除了要根据经济形势、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外,还要随时增加本学科领域中新的科研、科技成果的有关内容;同样,产业结构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动荡,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也使得用人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我们的专业目标的确定也必须随之作出反应。如果把教学计划定得很死,并要求教学各部门、各环节不折不扣地执行,那么我们将难以在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中迅速调整计划,教学活动也只能一成不变地进行。因此教学计划必须具有足够的柔性。

我们可以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加大选修课的设置比例,使学生充分依据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和自身条件自主选修课程,通过允许学生依据实际需要工学交替,适当延长学习期限或分阶段完成学业来达到学制柔性化;通过在不影响学习连续性和知识系统性的情况下,允许学生颠倒课程进修顺序来实现教学安排的柔性化,通过使教学大纲框架化,不指定教材而是向学生推荐学习参考书目来实现教学内容的柔性化等等,这样我们可能获得一个相对柔性的教学计划。除此以外,我们最好把教学计划仅仅当作是预测性计划而不是执行性计划,也就是说,在实施计划时我们可以不断地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2.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实现柔性

要想真正在教学管理中引入柔性机制,单靠制订一个柔性的教学计划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使计划的执行方式、下达方式具有足够的柔性,要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实现柔性。

那么,如何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实现柔性呢?丰田的准时化生产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50年代,为了适应风云变幻的市场需求,柔性地组织方式,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管理人员在超级市场运作方式的启发下,创造性地把这种与工业生产毫不相干的商场运作方式应用于工业生产组织与生产过程控制,设计出独特的“倒过来”的生产组织方式。这一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各工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供—求”关系;作为供货者的前道工序必须在作为顾客的后道工序需要的时刻向其提供必要数量的必要产品;生产计划仅下达给总装配线,总装配工序的作业人员根据这一计划在必要时刻到前道工序领取必要数量的必要零件,前道工序再依此类推地操作。这种逆向控制方法不仅把相当孤立的各道工序的生产同步化衔接起来,而且大大提高了生产系统的柔性。因为一旦生产计划需要修改,或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管理人员只把新的计划通知总装配线就可以了。

我们的教学过程即对学生培养过程也可以分成几个阶段,这如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道工序,如图1所示:

首先,我们可以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合格毕业生的标准,即先明确符合市场需求的产成品是什么样的,然后再确定为达到这一标准,教师在第三培养阶段即前道工序中,需要且只需传授给学生哪些专业知识及培养何种专业技能;同理,我们必须根据第三培养阶段的需求来确定在第二培养阶段学生必须拥有什么样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使下一阶段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得以顺利进行。依此类推,最后我们要确定的是入学新生(原材料)的类型。在此过程中,前一个培养阶段开设课程的数量、科目、时间安排、课时量大小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分配等等都必须视后一培养阶段的需要而定,同时,前一阶段必须在培养内容的数量和质量上向后一阶段做出保证.前后阶段必须紧密配合、积极协调,才能顺利完成整个培养过程,实现培养目标。当教学计划需要调整或社会需求发生变化,我们只须把信息传达给最末一个培养阶段的教学及管理人员,这一由各阶段有机组成的“教学组织链”就会自行做出迅速、准确而有效的反应。

虽然教育行业有着与其他产业截然不同的特点,我们不能把生产管理的方式、技巧生搬硬套于教学组织、管理过程,但是这一“倒过来”的逆向思维方式对我们还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利用这种方式来组织教学过程,可以使每一阶段的教学更具目的性、针对性;还可以增强教学系统本身的柔性;而且由于各培养、教学阶段是供与求的关系,前一阶段必须向后一阶段保证其教学质量和知识内容、结构的合理性,这样无形中就对教学质量形成了一个刚性约束;最后,由于每一阶段都只传授后一阶段必需的知识或技能,因此这一教学组织方式有效杜绝了过度教育的浪费。

[参考文献]

[1]魏大鹏.丰田生产方式研究[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MichaelE.Poter,“WhatisStrategy”HarvardBusinessReview,November-December,1996.

CharacteristicsandElasticity—TheMakingofHigherProfessionalInstitutesintheCompetition

第2篇:竞争论范文

关键词:企业;品牌经营;核心竞争力

4.树立我国企业品牌,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战略角度来看,企业必须具备战略意识,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在打造企业品牌,实施品牌战略,这对企业是根本性的;同时,要有品牌战略的制度安排。一个没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不可能谈得上实施品牌战略。要把品牌当作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夯实信用基础;要找好着力点,因企业而宜。但有两点须注意,即企业的研究力和企业的服务力;这是企业发展的理性和应有的形象,否则,企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具体可以从如下着手:

(1)转变经营观念,树立名牌意识。企业要真正意识到品牌代表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和商业信用,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最终靠核心竞争力来维持。

(2)重点突破,合理创新,打造我国企业品牌。品牌的树立以核心竞争力为支柱,要靠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来完成。核心竞争力反映在企业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环节。我国企业受资金、技术、人才各方面条件限制,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面出击,而应该集中自身优势,如完善的销售网络、对国情的深刻了解等,集中加大对优势环节的投入,以创新来保持与发展核心竞争力,进而为品牌经营打好基础。

(3)强化市场营销,在观念上与国际接轨,在方式上进行创新。市场营销是企业创名牌中的重要一环。国外一些知名企业都具有几十年乃至上百

年的营销经验,而我国在这方面可说起步较晚,财力也有限。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的企业在营销方面没有优势,相反还很落后。因此,要以品牌合理定位为起点,细分市场,研究适合国情的营销手段,提高品牌知名度;再以品牌带动研发、管理等,形成品牌经营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良好互动关系。

(4)动态调整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战略,保护我国企业品牌。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品牌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经济环境、竞争对手状况、企业发展战略不断进行调整,以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与品牌形象。同时,还有核心竞争力与品牌的保护问题。一个组织要成长,就必须变成学习型组织,专攻核心专长,然后以核心专长直接指向最终用户,不断创新以抓紧最终顾客,而这些创新都必须有法律上的保护,否则不被竞争对手模仿就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①菲力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第3篇:竞争论范文

我国物流服务业起步较晚,水平较低。许多企业是传统的储运企业转型而来,功能单一,服务意识淡薄,技术设施落后,网络体系不健全,还未形成稳定的供应链。近几年,随着物流热升温,物流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1年仅北京市注册为“物流”的企业就有120多家,这个数比前几年的总和翻了一翻;上海市截至去年底挂“物流”名称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国内形成了一批声誉、效益俱佳的专业物流公司,如深圳海福公司、珠海九川物流等。同时,物流企业的构成情况有了显著变化,除了传统企业转型而来外,还有外资企业,如深圳的新科安达,具有良好的管理水平,但人力成本较高;还有民营经济,如宝供物流,体制上有得天独厚优势,在管理和成本上也自有特点;还有从大型企业分离出来的物流公司,如从美的集团分流出来的安得物流公司。这都为物流服务业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物流服务业十分发达的日本、欧美等国家相比,差距仍然非常大。

一、加入WTO后我国物流服务业面临的形势

物流服务业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将和国际经济接轨,这会促进国际大公司调整在华经营战略,增加在华投资,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为物流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氛围。而且随着国际物流大企业的进入,他们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国内物流基地和物流网络的建设,把为国际跨国集团提供的全球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服务理念及模式引入中国。同时,中国物流企业也有机会从国内走向国外。所以,这必将开创物流业发展的新局面,带来新的机遇。

首先,物流服务业的市场范围将扩大。加入WTO后,随着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物流企业将会面临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还可以开拓国际市场。珠海九川物流公司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一步,以新的理念为生产企业提供配送服务,积极引进ERP管理软件,启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在物流信息和配送网络辐射全国的同时,还在美国注册了分公司;现已发展日本“松下”、中国“乐百事”、美国“沃尔玛”等知名企业为固定客户,既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在国际物流服务中树立了品牌形象。

其次,物流服务业的市场容量将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因素的作用。加入WTO后,国与国之间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关税大幅度降低,商品和设备的进出口更为自由、顺畅,国际贸易额将大幅增加,物流业务量相应会大幅上升。二是间接因素的影响,即企业理念的更新。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理念有差异,前者强调分工协作,对物流专业化的需求更强烈一些,会把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如武汉(百威)啤酒公司就一直致力于核心业务,把仓储、运输等物流业务外包给武汉储运总公司等2家物流企业。加入WTO后,随着外资企业的日渐增多,他们的这种经营理念必将影响和改变国内企业,使广阔的潜在市场变为现实市场。三是有利的发展趋势。现在,世界加工制造中心正逐渐从东南亚各国向中国转移,加入WTO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将更加明显,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步伐必将加快。这些生产制造商为了提高竞争力,将更专注于本企业的核心技术,集中精力制造优质产品,把物流交给高效优质的专业物流公司完成。

第三,有利于引进外资,推动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与我国传统物流企业相比,外国物流企业有充裕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所以,加入WTO后,相互融合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促进传统物流企业更新改造,升级换代。

毋庸置疑,加入WTO后在资金、市场、理念等方面的改善,有利于物流服务业的长期发展。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入世后能直接受益的主要是我国的优势产业,如纺织、家电等行业;而物流服务业是我国的弱势产业,真正得到发展只是近几年时间,与有几十年发展历程的欧美、日本等国相比,没有比较优势。而且加入WTO后物流服务业的开放程度非常高,根据签订的WTO协议,道路货运、仓储行业、货运及其他辅助服务等都会对外开放。以道路货运行业为例,从加入时起就允许外商设立合营企业从事境内货物运输;一年后,允许外资控股;三年后,允许外商设立独资企业;外资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这表明,经过短期的过渡后,我国物流企业将和外资企业处于平等的竞争环境中。所以,面临的机遇只是潜在的、可能的,面临的挑战却是现实的、严峻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加入WTO后,会使国内市场国际化,即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从长远来看,欧美、日本等国的大型物流企业大规模的进入是大势所趋。它们会跨越国境,展开连横合纵式的并购,夺取市场份额。目前已有少数外资企业以各种方式进入国内物流市场,2001年8月份,美国物流业巨头BALLY公司登陆南京,以一种全新方式开办了百利物流超市;全球最大的速递公司---美国的UPS,也直航中国;新加坡港务集团加盟广州港,双方合资8亿元组建广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2、产业结构面临调整的压力。欧美等国物流发展的实践表明,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也称合同物流),即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在发达国家专业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例平均在50%以上,如美国为55%,日本为70%。而在我国,“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和经营观念盛行,“企业办社会”现象普遍,一般企业都自办物流,建有车队、仓库等设施;还有部分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主要为特定部门或行业服务。因此,货运市场呈现货源封闭状态,物流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手段、经营方式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入世后对物流服务业的发展要求。

3、物流人才匮乏并不断流失。在经济全球化和入世的新形势下,培养和吸引各类急需的高素质人才,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关键。物流真正形成产业并快速发展也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世界现代物流服务业正处于生命周期的发展期。在物流业发达国家已形成比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系统,一方面,许多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开展了该专业的博士教育,并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了物流课;另一方面,外国物流企业对在职员工的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很重视,定期组织培训,并把提升员工素质作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中国物流服务业只是起步阶段,人才缺乏,素质不高,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尚未跟上,企业员工在职培训也不多。据人才市场调查,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而符合条件的却极少;物以稀为贵,天津大田物流聘了一个CEO,年薪达到169万港币。另外,在中国设立的物流服务业外企,大都实施“人员本地化”的开发与应用战略,其雇员一般以中国人才为主。在外资企业优厚待遇吸引下,一些优秀人才流失已初见端倪。

4、功能单一,缺乏特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物流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企业不仅要提供门到门运输及有关的基本服务,还要实行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提供从生产材料采购到产品送达消费者的一整套服务系统,包括相关的物流延伸服务,如包装、加工、配货等方面。而我国物流业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顾客至上”的经营观念尚未完全落实到行动中,落后的管理、技术、设备也影响服务质量的提高。如佳杰科技(中国)公司长期以来为找不到合适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因为该公司向外发送的货物主要是小批量、高价值的商品,而目前第三方物流公司或只能提供大宗运输和骨干运输服务,或没有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点,难以满足要求。

5、缺乏提供国际化物流服务能力。加入WTO后,国际贸易的范围和规模会进一步扩大,国际物流在物流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若要适应这一变化,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物流目标,物流企业需要有相配套的体系、网络、设施、人员。就我国物流业的现状来说,离这个要求还很远,只有少数几家企业有全国性的物流网络,短期内还谈不到向国外延伸。即使一些具有国际能力的物流企业,一般只从事国际间的干线运输业务,没有在国外的配送终端体系,形不成完整意义上的物流企业。

6、物流信息技术落后。物流信息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的应运,实现货物的自动识别、分拣、装卸、存取,提高物流作业效率。二是对内管理和对外联系实现网络化,把物流信息及时反映在内部局域网的数据库上,由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调度;外部联系通过英特网,既可以在网上登记需求和网上支付,又可以对物流服务进行跟踪调查。这在国外比较普及,联邦快递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使用了电脑包裹追踪系统,UPS在90年资110亿元购置信息技术设备。信息化上的投资也带来了巨大的收益,2000年其400亿美元的货物运输业务中有55%来自网上。而在我国只是起步阶段,仅有招商迪辰系统有限公司等少数新型企业开始应用信息化技术。

二、改进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加入WTO后,各行业、各企业间的国际联合与并购,必然带动物流业加速向全球化方向发展,物流服务业竞争的市场将从国内延伸到国外。今后物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物流内涵的拓展、过程的延伸、覆盖面的扩大及物流管理的日益专业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因此,从实际出发,顺应国际竞争的需要,打破地域阻隔和部门垄断,改进管理,强化功能,是发展物流服务业的当务之急。

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改善经营机制。治标须治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各种物流资源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市场间合理配置。现有的物流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僵化、设施落后和人员老化等因素影响,在提供物流服务时效率低、服务差,处于竞争劣势。所以,应通过资产重组方式,以产权为纽带,建立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理顺权益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从而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发企业活力,向现代物流业转化。北京市物资储运总公司2001年7月控股组建百事通物流公司,9月份开始运营,由于机制活、服务好,年底已发展13家较稳定客户。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以股份制方式成立了国际货代公司,主要提供物流解决方案和进出口服务,仅2000年就实现营业收入1300万元,纯利润400万元。

2、完善服务功能,强化增值服务。在欧美国家,物流服务业功能全、水平高,企业和客户联系紧密,甚至是战略合作伙伴。如以制造飞机而闻名的英国宇航公司,专心于制造领域,把采购、加工、配送等业务全部交给阿波罗金属有限公司完成,使其成为供应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鉴于此,我国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而且要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方式,与大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相互依赖性,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储运总公司近几年积极开拓相关业务,使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业务迅速发展,为海尔公司入库成品配送的收入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为小天鹅、日本三菱公司加工收入2000年增长59%;并与这些大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

3、加快网点建设,采用多种途径发展物流网点。健全的经营网络体系是物流的现实基础。现代物流就是最大限度地优化从制造者到消费者之间的运输和运输流动信息的分配,并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专业能力尽可能地减少库存,降低运输费用,加快交货时间,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系统。只有具备健全的经营网络体系,才能顺利完成每笔业务的收取、存储、分拣、运输和递送工作,才能保证物流畅通。在物流市场从国内走向国际的今天,能否有四通八达的网络愈发重要,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发展物流网点时,一定要视企业规模和业务量而定,若企业规模大、业务多,可自建经营网点;若仅有零星业务,可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共建和共用网点;还可以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共建网点,去年,中远和小天鹅、科龙联合成立一家物流公司,合理配置异地货源,取得可观效益。

4、不断增强实力,扩大经营规模。在市场经济中,一切要靠实力说话。一方面,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有可靠的资信保证,才能取信于人。另一方面,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地扩张,实现规模效益。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除了民营和外资企业外,许多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基本上都有特定的服务领域,彼此间竞争不大。因此,为了适应入世后激烈竞争需要,必须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限制,整合物流企业,组建大型集团,与进入国门的跨国物流集团抗衡。而且只有兼并联合,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才有可能延伸触角至海外,与跨国公司竞争国际市场。

5、加大科技投入,尽快实现管理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提升我国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一方面,要更新改造基础设施,如改进运输工具、购置先进设备、兴建立体仓库等,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提高物流作业效率,为提供优质服务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进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并在企业内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在外部和国际互联网相连,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第4篇:竞争论范文

1、提升工程总承包能力

建设部《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是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是深化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重要措施;是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增强综合实力,加快与国际工程承包和管理方式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开拓国际承包市场,带动我国技术、机电设备及工程材料的出口,促进劳务输出,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工程总承包方式为未来建筑施工工程的发展方向,它将直接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策略及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和赢利能力。所谓工程总承包,顾名思义,就是把工程的设计、发包、施工的工作委托给一个公司全权负责。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是对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的进步,由“施工”越升为工程,“工程”二字扩大了“施工”的范围,这个扩大的范围就是设计与施工紧密相连的施工图设计部分,这是一个关节点。过去建筑施工的传统作业情况通常为: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无法与专业的建筑施工企业充分沟通,所做出的设计通常没有从施工的角度来加以考虑,往往发生所做出的设计不容易施工的情形;但是如果能够以工程总承包方式来做规划与设计,在设计阶段除了能将建筑、结构、机电、景观、灯光等设计做水平整合的外,更可让规划、设计、施工与维护等原本需要垂直作业的工项在设计阶段即能事先做好垂直整合,使工程能够规划的更完善,设计和施工准备得以同步进行。由于总承包公司有施工经验及技术,提早介入设计,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变更设计,并减少不同阶段衔接的时间,有助于大幅节省工期,工程质量与建筑施工成本也因施工单位的提早介入而能更加改善。工程总承包模式反映了市场专业化分工的必然趋势和业主规避风险的客观要求、必将得到业主和市场的认同,将成为未来建筑业的一种重要的承包模式。

1.1需要加强咨询服务、设计和融资功能建设

(1)咨询服务。工程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回收期长、涉及面广的重大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增加咨询功能对施工企业打造总承包企业是非常必要的,它为承包商尽早参与项目提供了机会。

(2)设计。如果没有相应的设计能力,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总承包是不可能的。施工企业增加设计和咨询服务功能可以通过修改其组织结构,增加设计和咨询服务部门来实现。

(3)融资功能。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特别是承揽国际工程,需要企业具备很强的融资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另一方面也对企业如何建立宽泛的融资渠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建立健全适应工程总承包的管理体制

我国绝大多数施工企业在服务功能、组织结构、管理体系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工程总承包的要求。所以,施工企业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工程总承包组织结构形态,形成对接市场的运行机制,二是要建立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岗位职责、程序文件、作业指导文件、工作手册等方面都要健全并形成体系。

1.3完善基础工作,提高标准化程度

工程总承包更为重视的是总包协调和整合能力,对市场资源的掌握以及对分包单位的管理是工程总承包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很高的标准化水平,才能保证企业高层能够对很大的管理幅度进行有效监控。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编码体系和定额体系是工程总承包企业基础竞争力的体现,这是施工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的必然选择。

1.4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工程总承包要求企业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加快,采用先进、实用和系统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进行总包管理是一项基本举措。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总承包企业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吸引和招聘社会上优秀人才的机制,完善企业内部培养制度,并形成长期性、根本性的解决人才的制度。培育高素质的工程项目管理人才

2、提高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过去建筑施工行业的工作环境给人脏乱的印象,而脏乱不仅会遮盖质量且会制造危险,因此,提供安全文明施工的工作环境是非常必要的,除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地现场发生事故的风险外,对提高施工质量与工作者的劳动条件,有显著的作用;再者,产品质量的优劣,与企业整体形象有极大的关系,尤其建筑施工质量的优劣更是会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生命财产保障,只有坚持“安全文明施工”与“质量”,才是建筑施工业基本的生存法则。

建筑施工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有两大要求:一是提供安全的环境。二是严禁不安全的动作。要拥有一个安全的建筑施工工作环境,首先需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文明施工规章制度与设施并落实要求,而要避免不安全的动作则要严格要求,对违反者予以严厉处罚,让施工人员充分了解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宁可多流一点汗、少流一点血”的道理。另外,加强工地现场文明施工,除了保持施工环境的整洁,提供一个安全的施工环境和良好操作环境外,还可以大幅提高施工效率。实践证明,良好的建筑施工环境,对施工效率提高可达15%.因此,良好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不仅无须额外花费成本,还可对降低成本支出。

要确保工地的安全文明施工,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体系,方能保持良好的安全文明施工状况,持续改善工地的安全文明施工环境,并能预防事故的发生使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达到适时沟通、迅速应变的目的。另外安全文明施工的教育,应通过公司文化传达到每一个职工,使全体职工都具有安全文明施工的知识与意识,并赋予现场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的绝对权力与责任,使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政策认真彻底落实。

3、不断创新与研发

建筑施工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必须从创新与研发着手,才能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不断的创新,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创新与研发关系到企业的根本竞争力,良好的管理可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但要拉大与竞争者的差距则只有加强创新与研发。过去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投入创新与研发者较少,但在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下,对创新与研发较为重视的企业,就可显示出其竞争优势,充分发挥技术管理领先的经济价值。目前创新与研发的方向可朝自动化的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和工法创新着手。同时重视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加大科技进步的力度。主要是加强与研究机构及大专院校的联合,建立有效的科研转化体系,围绕提高工程质量,降低项目成本;在施工及设计项目上加大应用"四新"的力度,即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将现有高校及科研单位的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用技术保持成本上的优势。为了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应加快设备的更新与改造,将技术服务、合作承包等作为国际引进的重点。

创新与研发最终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降低成本,获得更高的效益。

4、加强信息科技的应用

在信息科技发达的今日,各行业无不利用先进的信息科技,以达到有效管理、快速沟通的目的。信息科技的运用可将信息准确快速的传递,可以即时有效沟通,大幅缩短以往文件传递所需要的冗长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信息系统可将人员和各类其它资源作最有效率的调度,充分的运用企业资源,进而大幅度提高自身竞争力与获利能力。

4.1使用计算机进行办公管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施工企业都使用了计算机进行办公管理,包括日常文件管理、财务管理、投标报价和标书的制作等,有的企业还建立有人员、材料等数据库,进行信息的采集和统计。通过计算机的应用,节约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促进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正规化。但这里仅仅是将计算机作为工具在使用,并没有体现出管理的功能。

4.2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

随着信息科技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出现了以下的趋势:

(1)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应用,主要包括费用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合同管理4个子系统,这是计算机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最基础的应用。

(2)基于局域网(LAN)的工程项目管理。利用局域网和计算机,各个部门之间通过局域网进行信息交换,使项目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工程进度,调配资源和人力,实现资源共享;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可以自动流动,效率得以提高。

4.3三维施工布置图的应用

所谓三维施工布置图,就是利用计算机三维成像技术,将施工的构件和工序顺序立体的呈现出来,形成直观的图像,便于复杂工程的施工安排和配合。

一个建筑施工工地,可视为一个大型的现场生产及组装工厂,在任何时刻都有数十、甚至数百个工程项目同时进行。传统建筑施工管理模式是串联式的想法,将工程井然有序的一项一项完成,工期的快慢与否决定在单一项目的施工速度,以及前后工作的衔接。这种过时的建筑施工观念应予以改进,新一代的工序安排是平行化处理,或是重叠化、并联化,可大幅度节省施工时间。若要发挥同步工程的效益,就必须在施工组织时,经过严密的事先计划和周密安排,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土建、安装、装饰等工作的三维空间组织安排变得相当的重要,利用三维施工布置图,使得施工效果完全以图像展现,各工种与班组在施工时能有所依循,可同步作业。对水电配管而言,更可以通过三维施工布置图,布置出最佳配管线路,对管线质量提高与成本的降低,有显著效益。

4.4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

随着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普遍采用定单生产与全球化运作模式,此时企业需将资源予以整合,其中包括公司的人事、财务、物料、技术、信息、生产,并结合上下游企业成为完整的供应链模式,于是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应运而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可以使管理者随时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与绩效,提供及时性的整合及最佳企业流程来拟定策略并提出整合解决方案。ERP系统的使用除了与其它领域接轨外,最重要的是如何提供给管理者作资源应用的参考,而整合资源形成企业的优势,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一体化系统或集成系统,它进行的信息管理是从总体出发,全面考虑,保证各种职能部门共享数据,减少数据的冗余度,保证数据的兼容性和一致性。信息依靠管理系统实现收集、分析、应用、共享;只有集中统一化,才能成为企业的可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不只是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只是工具、是硬件,关键是靠各类管理软件的支持。管理信息系统也不是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它是企业的神经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是每个企业都不能没有的分析决策系统,其重要职能是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流程化和现代化。

5、提高服务水平

任何产品都需有顾客消费,产品才会有市场需求,而任何企业想要达到持续发展,就必须研究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满足顾客(业主)的需求,而提高服务水平就是使产品达到顾客满意的最佳手段。良好的服务必须以诚恳方式解决顾客投诉的问题,对于客户的反映,要承担责任,要及时处理。同时,检查自己让客户不满意的产品或流程,找出自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反馈以后的生产中,改进工作,以长期让用户满意为依据与准则。提高服务水平还在于在工程的进行过程中以用户目标为施工管理方向,做到维护用户利益的同时实现施工企业的长远利益。

对于建筑施工产品而言,质量可分为看得见的质量与看不见的质量,如何让顾客对看不见的质量有充分认知,是取得顾客认同的重要关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向业主进行汇报,包括例会、书面报告报表等,就属于服务的重要工作。工程汇报可满足顾客的四大权力:安全、被告知、选择和表达意见。通过汇报向业主说明施工情况可满足顾客被告知的权利,使业主了解其并认可所购买的产品(工程)的真实质量,及其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绝对可以符合安全的要求,而在工地会议中与业主交流,可使业主充分地表达意见,对建筑施工工作有进一步认知与认同,对施工的顺利进行有很大帮助。

6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面对严峻的挑战,提高产品质量是必经之路。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竞争力,首先,需培养工程总承包能力,建立水平与垂直整合的模式与架构。再次,强化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提高施工环境提高施工环境安全性与效率。再次,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与研发,从设计到施工,从工法到材料,从技术到管理,从空间到时间,都要进行研发创新,以提高竞争力。最后,需要提高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业主的提出问题,并将相关问题的解决反馈到工作中去。以上是未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竞争力所需努力的方向,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华夏,王宁。“入世”后中国建筑业国际工程承包中的信息管理[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3(2):4-5。

第5篇:竞争论范文

1.1供应商质量管理SQM的定义

SQM的应用范围:所有交货于本公司的供应商(制造商和商,制造商应适用于其下游制造厂商;商须应用至它的制造商)。SQM的责任:推动供应商持续改善。

1.2供应商质量管理SQM的意义

当前,企业间的竞争已经延伸到供应链前端优秀供应商的竞争,供应商和企业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商质量管理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意义重大。

1.2.1有助于从源头上降低产品质量风险

研究表明,30%的质量问题出在供应商方面。而随着企业自制率的降低,供应商的质量问题甚至占到了企业质量问题的七成到八成。有时候供应商质量可以毁掉公司全部质量改进所做的努力,上游某个节点或环节出现了质量问题,将很可能在最终产品上出现重大缺陷,形成质量链上的牛鞭效应。一旦最终产品上出现重大缺陷,分析处理质量问题的难度将成倍的增大,严重时甚至会延误产品的交期。因此,提高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能力就是从源头上把控产品的质量,是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杭齿集团公司把2013年作为“品质提升年”,对工程机械变速箱、船用齿轮箱四大类产品关重件进行工艺评审,历时半年多时间对40多家关重零部件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并对供应商整改过程进行帮扶提高,目前供应商的零件送交合格率有明显提高,配套准时率也得到提高。如杭州某机械有限公司主要为杭齿集团生产工程机械产品零件,在评审前,由于平时忽视夹具的投入以及量具的定期检查,零件产品质量一直波动较大,一次交件合格率低,经常影响杭齿集团公司的产品出产。通过SQM部门的定点帮助,从产品零件的工艺编制,到设备的定点,工夹具配备的全面梳理,逐一整改,同时,要求厂家对检测量具建立台帐并定期检查等工作。零件产品质量明显提高,自检合格率、一次交件合格率均提高20%左右。

1.2.2有助于降低产品总成本

从企业本身来看,采购成本是企业成本的一大部分,不少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去缩减采购成本。然而,盲目过分地降低采购成本会导致质量风险。过低的压低采购价格必然会压缩供应商的利润空间,使得供应商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做出违反供货合同的事情,如“偷工减料”,减少抽检频次等。因此,过度的压低采购价格以及过于苛刻的质量要求都是得不偿失的做法。SQM并不是单纯的通过降低采购成本来降低企业成本,而是通过供应商质量工程师运用精细化的管理,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供应商,达到“价与质”的平衡,这样将有效的降低企业因劣质质量带来的成本,并降低后续的质量管理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从而降低产品的总成本。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主机厂(总成厂)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建立,有助于供应商内部质量管理部门和主机厂(总成厂)质量管理部门各种资源的共享,供应商可以学习主机厂(总成厂)内部的质量管理方法,借用其质量管理的资源,如共享检验和试验设备等,从而降低自身的成本。如杭齿集团公司目前对部分供应商,经质量体系、过程控制等现场综合评审合格,采用的就是杭齿集团公司“授权直送”机制,可以有效减少检测成本;另外杭齿集团公司不定期举行各种质量检测培训班等,由质量部门或SQM部门的SQE授课,供应商派遣人员前来进行培训。通过一些共享资源的共用可以明显降低产品的总成本。

1.2.3有助于缩短交期,提高产品成套率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渐加剧,顾客的满意度关乎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按时的交货是企业信用的基础,供应商稳定的质量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供应商零件的质量不仅会影响产品质量,还会影响成品的交付期。当供应商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无法及时供货,即使有量无质或有质无量均将影响企业的装配成套率,影响产品的正常出产计划。更有甚者,当产品组装完毕后试车时发现零件质量问题,发生返工返修等问题,增加成本费用的同时更是影响产品的正常交付。

1.2.4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供应链管理重要性的提升,优秀的供应商管理被提到了战略的高度,强调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关系。企业与供应商通过共同的努力达到共同的目标和解决共同的问题。企业将非核心的零件和业务外包给供应商,而企业自身则集中所有资源开发核心业务,保证核心竞争力。同时在供应链的管理模式下,企业让优秀的供应商参与到新产品的开发中,可以结合供应商的资源,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竞争力。SQM管理的优劣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关键的作用。

2成立SQM部门的必要性

以往供应商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在于来料质量检验和处理应急问题,而现在供应链的竞争模式,赋予了供应商质量管理更多新的内容,也给予供应商质量管理更高的挑战,因此企业需要成立专门的供应商管理部门。

一方面,成立SQM部门能够使供应商问题归口管理,从而提高效率。以往外协零件出现质量问题时,可能同时牵扯到采购部门和质量部门。供应商评审时更是工艺部门、技术部门、质量部门、采购部门等多个部门都要参与。多头管理导致责任分散,效率低下,出现紧急问题时供应商也不知道该寻找哪个部门解决。成立SQM部门之后,供应商所有的零件及问题均由SQM部门负责。当出现紧急情况时,供应商也直接找SQM部门。权责统一能够使供应商质量管理更加细化,更加系统,效率更高。

另一方面,成立SQM部门能够使企业集中力量帮助供应商提高,使外购零件质量更加稳定。以往质量部门的大部分工作都是“救火”,哪里有质量问题就扑向哪里,内部的、外部的,应接不暇。时间精力有限从来无法考虑如何“防火”的问题。要做到“防火”,就要从根源上杜绝“火灾”的潜在隐患,这就需要有一个团队深入到供应商生产现场和工艺过程进行指导和优化,SQM就是这么一个部门。它需要一支专家队伍,对供应商的指导和提升形成系统化和流程化,针对供应商的长期存在的重大质量问题进行体系上和过程上的解决,为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点进行专业指导,只有从供应商的源头上保证过程的稳定性,其提供的产品才会是稳定的。

3现代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对SQE的要求

供应商质量管理部门(SQM)若要发挥作用,一个高素质的SQE队伍必不可少。SQE(SupplierQualityEngineer)即供应商管理工程师,是SQM部门的灵魂。随着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工作的复杂度提升,SQE作为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桥梁,对保证供应商产品质量,提高供应商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要求SQE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SQE需要具备综合的知识体系。作为检验员、审核员、项目工程员,SQE必须懂得工艺、设备、质量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质量工具的基本用法如QC七大手法,五大工具MSA、APQP、SPC、FMEA、PPAP,同时还要了解工厂运作的各种体系如ISO9001、ISO/TS16949、ISO14001、ISO17025等。另外,随着和供应商共同成长需要的增加,SQE需要懂得一些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方面的知识,以便于指导供应商建立更加高效的生产系统。

其次,作为辅导员、协调员、消防员,SQE需要常驻供应商处,消除质量隐患,第一时间解决质量问题,做好公司与供应商的沟通工作,因此SQE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较强的领导力等。

第6篇:竞争论范文

(一)管理创新统领施工企业发展全局

随着施工企业的发展,管理者必须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和统筹企业全局发展的能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德治企、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管理理念”,运营好企业的各项业务。加强企业各类资源的整合,增强企业经营发展的能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靠“管理创新”。而在新的形势下,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是解决好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问题。[2]

(二)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技术创新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属于经济学范畴,它的主要特征体现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强调了市场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开发、新技术推广、工业性试验、重大装备国产化、产学研联合和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等,构成了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技术创新从本质上追求进步、发展、卓越的理念。[3]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企业仅仅依靠原有的技术远远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必须进行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是现代所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作为施工企业,只有进行技术创新,只有合理优化创新,最终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营销竞争力。

二、以优秀企业文化打造企业核心营销竞争力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故企业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但不能完全等同于组织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意识及内涵的总称,其能以企业组织行为所体现。具体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与企业组织行为相关联的、并事实上成为全体员工主流意识而被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企业组织行为规范的总和。

(一)通过企业文化开启创新之门

企业文化是施工企业战略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的理念基础,加强施工企业文化建设能推动员工理念和思路不断创新,促进员工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企业战略、制度、技术和经营等不断创新,从而提高施工企业核心营销竞争力。[4]

(二)通过企业文化可以打造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施工企业品牌延伸、精神升华、形象提升、效率提高、效益增长的保障。加强施工企业文化建设能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诚信度、忠诚度,不断弘扬和升华企业精神,使员工达到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从而提高国有企业核心营销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集中反映。

(三)通过企业文化可以加强文化管理

文化导入企业管理中,使企业管理方式从传统的科学管理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文化管理,实现了企业管理方式的飞跃。[5]在崇尚以人为本理念的今天,制度缺少了文化,就会限制人才发挥最大能量,最终导致企业逐渐走向僵化。只有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相融合,企业才能实现最佳管理方式,进而形成管理优势,最终形成营销竞争优势。

三、通过企业机制改革打造企业核心营销竞争力

施工企业改革创新的重心要放在激活机制上。当前施工企业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就要先从改革管理机构入手,按照精干高效原则,采取“定岗、定编、定薪”,实行全员公开营销竞争上岗,择优选聘,分流人员,精简机构。[6]在慎重稳妥清理不在岗人员劳动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劳务作业层与企业的分离力度,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劳务公司,通过市场化的办法,促使其走上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之路;全面理顺劳动关系,管理人员也实行劳动用工市场化运作;在控股或参股子公司建立起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逐步松散卸除企业多年的包袱,促使企业轻装上阵。

(一)明确企业市场定位,强化企业功能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的市场应该是多层次的,所以施工企业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调整经营结构,明确企业自身的市场定位,在新的领域实现更好的发展。同时要从价格上低层次的营销竞争中走出来,通过外延和内涵的联动形成多个产业板块,从而提高企业适应能力。

(二)加快科技发展,掌握核心技术

企业要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必须要加快科技发展,掌握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营销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而要掌握核心技术除了要有持续的资金投入和优秀的人才之外,还要把握好施工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推进技术体制改革。[7]

(三)加强管理制度改革

(1)加强合同管理

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对合同进行分级、分层、分类管理;建立合同签订前的申报备案制度和合同执行过程中信息反馈制度,并对签约、履约进行过程监控,实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加强合同的索赔管理,凡因对方违约造成的损失,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组织索赔。

(2)突出资金管理

强调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资金运用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整体效益。在企业内部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对资金运作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监督控制,所有资金进出均通过结算中心办理,实行资金计划调度使用,规范内部资金市场,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制定严格的用款制度,大额资金使用采取报批制,重点掌握工程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

(3)深化成本管理

坚持“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企业内部成立成本管理中心,制定成本管理办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系统。加强项目成本的监管工作,落实成本控制责任制,实行材料采购和劳务队伍公开市场营销竞争制;对项目部实行分段考核,定期开展经济分析,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存在的差异,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控制和降低各项费用开支;加强监管审计,形成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以目标成本为依据,从预算收入、主要实物量、价格、分项成本和资金等方面入手,开展对项目成本的稽查工作;严格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和竣工审计,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项目亏损。

(4)落实项目管理

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信誉的窗口,也是企业一切管理的落脚点。企业的管理重心应转移到项目管理上,实行项目经理授权经营,建立起科学的在建工程施工管理组织体系,推行工程项目强制性标准和项目经理考核奖惩办法;强调过程控制,加强检查监督,加大对项目部的运作控制及服务监督力度。总之,项目管理应以合同管理为龙头,以质量、进度、安全为核心,以成本管理为手段,以经营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

(5)实行质量安全目标管理

健全完善质量安全体系的运行保障机制,贯彻实施三大管理标准,实行体系的一体化,通过三大管理体系的整合,将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与企业的基础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解决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增强三大管理体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8]全面落实安全质量责任制,结合开展创优夺杯和创建文明标化工地活动,加强安全质量的监督考核。

四、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打造企业核心营销竞争力

(1)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企业要想在营销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必须具有其某种特殊的核心营销竞争力,而核心营销竞争力的载体就是企业的员工,因此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以员工为出发点和中心,积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员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勤于思考、勇于争先;要创建一种宽松的选拔使用人才的环境,打破所谓“条条框框”的约束,建立一种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人才的机制;要健全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使广大员工抛弃后顾之忧;要完善员工的教育、培训机制,使员工的知识、技能不断得到提高。[9]所以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了科学详细的学习、培训计划,使员工尽快掌握业务知识;在生活上给员工安排舒心的住宿生活环境,使员工有一种“公司如家”的感觉,进而转化为他们在工作中的动力。

第7篇:竞争论范文

[摘要]核保是寿险承保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在整个寿险经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寿险业务核保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重业务发展,轻业务质量;核保制度不健全,核保管理不完善;核保规定不全面、不合理;核保人员素质和队伍建设方面的不足,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端正业务经营指导思想,加强业务质量考核;完善核保制度,加强核保管理;提高核保人员素质,实行资格考核;改善核保条件,提高核保技术。

寿险核保是指寿险公司对被保险人的危险状况进行评估选择,以便确定是否承保及保单收费标准的过程。

近年来,国内寿险业务迅速发展,但寿险核保中却呈现出诸多问题,如果不重视和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入世”后我国寿险公司与外资寿险公司的竞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业务发展、轻业务质量。寿险公司经营必须先有相当数量与规模的业务,没有业务就不可能生存发展。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寿险公司,其目标之一就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要长期合理地赢得利润,首先就要保证所承保的寿险业务的质量。但是目前我国寿险公司都过分强调业务发展而忽视业务管理,各级公司领导最关心的是保费收人多少、承保面大小,没有将业务质量也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2.核保制度不健全,核保管理不完善。要做好寿险核保工作,就必须健全核保制度,完善核保管理。而我国寿险公司近年建立的核保制度尚有许多不足。首先是没有设置专业核保部门,少数基层单位甚至没有专职的核保人员,没有实行展业部门与核保部门的彻底脱离。其次,对展业人员保前调查工作要求不严。寿险公司承保前对投保人、被保险人有关情况的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核保工作及承保业务的质量。而目前寿险公司各类展业人员大多都不能全面准确地做好保前调查工作,特别是个人营销人员。营销考核主要以保费数量定收入、定优劣,助长了营销员只注重开新单、收保费的思想,虽对其业务质量有一定的要求,但对营销员因违反核保规定造成的经济损失则无有力的制约,导致其保前调查工作做得很粗。第三,对核保责任的考核要求不完善。我国寿险公司过去一直没有严格的核保责任制,初建的核保制度虽对核保人员定有岗位职责,但定的不全面,如没有核保部门负责人及各级公司分管领导对核保工作的责任、权限。特别是没有核保责任的考核,出现核保责任问题的处罚等,这样,会使核保人员出现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的现象,极不利于核保工作质量的保证。第四,对免体检件保单的风险控制不严。以年龄为主要因素的免体检件保单,在近年来寿险公司新承保业务中,占了很大部分。此部分保单的核保要素主要依靠投保人如实告知,因此,其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因投保人道德方面的风险;二是因未体检把关所至的被保险人健康要素方面的风险。寿险公司承保部门的部分人员认为,既然规定不必体检就可承保,则其风险肯定是可以承受的,从而在核保工作中不注重运用其他手段来防范免体检件的风险。由此,形成一个目前寿险核保管理上的漏洞,致使近年来免体检件保单的赔付纠纷和保户的道德风险案例持续增加。

3.核保规定不全面、不合理。寿险公司的核保规定,是指寿险核保操作的内容、项目、标准、方法。它是寿险公司从具有不同风险和损失经验的投保对象中,经统计和数量风险评估,从技术上制定的对风险分类及匹配费率的标准。它也是核保工作的主要依据。目前寿险核保规定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

第一,核保规定项目的不全面。首先是实务核保职业风险查定中职业种类的不全面。如职业分类表中没有石油公司的加油职员、铁路工程局的机筑职员等,因对其职业无法定性,只能参照相近职业,靠核保人员的臆断确定费率。其次,医务查定标准中疾病种类的不全面。如脊椎膨出病,此病需手术治疗,但查定标准中无此疾病,因此无法定性及合理的承保。

第二,职业分类的费率匹配有不合理之处。职业风险高的匹配低费率,职业风险低的匹配高费率。如各类机动车驾驶员风险较高,但提示是标准费率,特别是大货车和三轮车等风险更高的驾驶员,应属于加费体,决不应该按标准费率承保。

第三,核保规定不详尽且没有一套全面、具体的说明资料。在寿险业务的迅速发展中,会出现多种多样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面对复杂的情况,如果没有一套详细、准确的核保规定或说明资料,核保人员就无所适从、难以定性、不便操作,即使通过其它渠道解决了问题,也会造成核保时间的延误或结果的不准确。

4.核保人员素质和队伍建设方面的不足。核保是一门综合技术,要求专门知识和人才。涉及核保工作的人员主要有三方面:寿险人、专职核保人员和作为核保的计算机人员。此三方面中,核心是专职核保人员,对其基本的要求,一方面是有丰富的寿险业务知识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是基本掌握医学、经济和风险等全面的综合知识。

二、应采取的对策

1.端正业务经营指导思想,加强业务质量考核

寿险公司应把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和防范化解风险作为生存发展的前提,坚持持续、健康的业务发展战略,坚持展业与管理同步,规模与质量并重,在强调发展业务的同时,注重不断提高盈利水平和防范化解经营风险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核保工作在业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彻底转变过去那种“有业务就敢做,有保费就敢收”的不计成本核算的粗放型经营观念,切实提高防范经营风险的自觉性。

建立业务经营管理工作的标准体系,建立与完善业务质量和责任追究等考核体系。制定业务质量的量化考核指标,加强对利润率、保费资产率、业务质量率等指标的考核,将这些指标作为经营者业绩考核、提拔使用、晋升工资、奖励表彰的重要依据。充分利用经营杠杆和利益驱动机制调动各级公司和全体员工优化业务结构、提高业务质量、防范经营风险的积极性。

2.完善核保制度,加强核保管理

(1)将核保与展业部门脱离,以使核保工作能够独立、有效、充分地发挥防范业务经营风险的作用;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专业核保制度。通过对核保人员岗位技能严格的等级考试,科学设定出各级核保人员的核保权限,核保工作的质量要同各级核保人员的经济利益密切挂钩。要设计制定出便于操作的核保质量量化考核标准与办法,由有关管理部门定期对核保人员进行考核。

(2)寿险公司要尽快健全投保人、被保险人的统计资料。通过对不同的投保人及被保险人的身体状况、病伤经历、生活习惯、个人特征、财产物质条件等的数据技术评估,制定出更全面、科学的核保内容及办法,以使寿险核保制度更趋于合理、规范。

(3)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控制免体检件的风险。要坚持对免体检件在承保前进行风险调查,对免体检件的审核要坚持“严进宽出”的原则。同时,把审核的重点放在重复投保、主动上门投保、超经济承受能力投保等情况的投保件上,坚决防止有逆选择倾向的业务“病从口入”。

(4)在大力发展寿险营销业务的同时,加强对营销人员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另外,对营销员要制定严格且易操作的业务质量考核办法,规定对营销员的业绩奖励和晋升必须要有业务质量的考核内容。

3.提高核保人员素质,实行资格考核

首先,要加强寿险核保人员的配备和核保人员的培训工作。配备核保人员要尽可能要求其具备保险、医学、法律知识及丰富的社会知识,可对现有人员进行有步骤、分层次、多学科的培训。

其次,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核保人员的资格考试制度。将核保人员分为初级核保员、中级核保师、高级核保师,具体制定出各个级别核保技术人员的条件和要求,通过严格的资格考试并结合其实际工作业绩和技能,核发资格证书。实行不同级别核保人员分等级的个人经济收入分配和其他待遇制度,以调动核保人员学习提高的积极性,提高核保工作质量。

4.改善核保条件,提高核保技术

第8篇:竞争论范文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市场结构;竞争策略;博弈论

1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竞争者构成

(1)由传统运输公司或仓储公司演变的区域性物流企业。主要是指地区的商业储运公司,他们一般依托原来的仓储系统,并拥有自己的车队,在本地区提供基本物流和部分增值服务。虽然与其它地区的原兄弟公司有联系,但还不够紧密,尚不能成为网络。这类企业的仓库结构和设施比较旧。

(2)由某一传统领域全国性的国有企业演变成的物流企业。虽然他们是全国性的公司,但地方的子公司都是独立核算,因此,除非是很大的客户,多数客户很难享受到较为全面的配合和统一的协调。

(3)大型外资跨区域物流企业。由于政策法规的限制,目前这类外资物流企业在绝对数量上不多,但他们在物流行业中却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在设备投资、资金实力、人才、观念、经验和管理方法上,这些企业都有着较大的优势。

(4)新兴内资跨区域的物流企业。作为后进入市场者,多是顺应市场需求和物流发展趋势而建立的,而且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并求得发展,必有优于传统企业之处,因此,新兴物流企业的定位一般都是成为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要在短期内打入市场,规避物流设施投资大、回收期长的风险,很多新进物流企业都采取了非资产型的第三方物流模式。

2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竞争状况

2.1国内第三方物流同行之间的竞争

在市场经济下,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随着现代物流需求的增长及现代物流理念的传播,原有大型传统储运企业纷纷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此外,随着中国物流热的掀起,不同的运输、仓储企业甚至小型送货、送报企业都纷纷打起物流的牌子,进入第三方物流市场,使国内第三方物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2.2来自国外大型物流企业的挑战

我国加入WTO后,物流领域与运输服务和分销领域一样,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外物流企业纷纷看好中国物流市场的发展空间,面对庞大的物流市场需求和弱小的供应能力,国外物流企业早已跃跃欲试。目前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著名物流企业也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即将进军中国物流市场。众多已经进入国内市场的国际物流企业或与国内物流企业结成联盟,或并购股权,组成专业化的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涉及全国配送、国际物流服务、多式联运和邮件快递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它们凭借雄厚的资金、丰富的经验、优质的服务、一流的管理和优秀的人才,占据了“三资”企业物流供给的大部分市场。

3国外大型物流企业进入国内市场时的竞争博弈模型

(1)随着我国对外格局的进一步放开,国外大型物流企业将进入国内市场,必然对目前国内第三方物流市场的竞争结果产生影响。

假设第三方物流企业1与第三方物流企业2为在竞争中是否合作的决策者,可选的策略集合为合作与不合作。他们的行动分别为a1,a2,a1,a2∈A={合作(Y),不合作(N)},简写为A={Y,N}。

假定在协作前,两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效用分别为U1,U2。协作后,第三方物流企业1的期望效用为U1*=U1+ΔU1,第三方物流企业2的期望效用为U2*=U2+ΔU2(其中,ΔU1,ΔU2为效用增加量),若有一方拒绝合作则协作不成功,两第三方物流企业仍能得到自己的保留效用U1,U2,且双方没有事先投入。

第三方物流企业1与第三方物流企业2的行动组合分别为(Y,Y),(Y,N),(N,Y)和(N,N)。如果以期望效用值表示支付值,则可得到双向选择博弈,如图1所示。

显然,如果双方都同意协作,即(Y,Y)是双方的均衡战略组合。

(2)国外大型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将会很快地与本土第三方物流企业达成协作关系,结为合作甚至成立合资公司。这就会使得国内市场发生变化,形成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国外物流企业相抗衡的局面。

①国内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物流链条。

国内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过长期积累和发展,已经具备了雄厚的抗衡实力,他们既可以走自主竞争发展的道路,也可以和国内其他第三方物流企业协作发展,通过不同竞争资源的整合,最终形成一条以龙头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物流链条。

②国外物流企业领头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联盟。

国外物流企业进入中国以后,可以发挥资金、技术和管理的资源优势,但是物流设施和设备、物流经营网络在短时间内很难形成,这样就必须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借助中国本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优势,通过整合市场物流资源,构成国内市场的另外一条物流链。

③游离于国内、国际物流企业联盟以外第三方物流企业。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一部分服务水平较低、数量相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将游离于上述两种物流链条之外,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的存在将是长期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也是必须的,同时也会发生动态变化,或被整合、或壮大后加入上述阵营。

4我国第三方物流竞争策略

4.1进行准确的第三方物流市场定位

(1)第三方物流市场行业定位取决于该行业的整体物流运作现状。家电、电子、食品、日化企业的物流量和发生物流费用最大,在这种以规模求利润的行业中,他们是第三方物流市场中绝对的大客户,可定位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直接市场;超市连锁业、医药行业领域的竞争尚不激烈,是潜力市场。

(2)客户群体方面,以国外大中型制造企业、具有良好品牌的流通企业及电子商务企业为主,以国内大中型企业为辅。

(3)市场层次方面,以高层次物流市场为主,为社会提供精益化的物流服务;市场对象方面,以高附加值、大体积、小重量、多批次、高时效的民用消费品为主。物流服务定位是要强化或放大某些物流功能,从而形成独特的企业形象。

4.2选择正确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

(1)第三方物流运作功能定位。跨国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后,由于各地网络不成熟,需要借助综合模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实现全国乃至全球的采购和销售业务的物流保障,为其提供物流服务,协调存货流和信息流。第三方物流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和物流产业发展趋势来制定发展战略,在现有资源下确定运作模式。在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过程中,运作模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综合物流模式和配送中心模式将成为未来第三方物流经营的主要模式。

(2)业务以客户为导向。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转变经营观念,由原来的以自我为中心转为以客户为中心,以作业为中以转向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企业的服务意识,重视客户的市场需求。

(3)灵活的定价及结算体系。第三方物流企业应根据所提供的整套物流服务来制定个性化、套餐式的价格,价格由总部统一制定,价格体系应按某一标准如区域或服务水平进行简化。这样既可使客户方便地估算成本、选择服务,又便于物流企业计算利润并增加物流作业的灵活性。此外,对于不同的目标市场客户群,可以对同一服务制定差异化的价格策略。

(4)积极寻求企业转型。不同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来选择适合的转型方法。我们认为,依据外部资源、外部力量来克服障碍,逐步向第三方物流转型的“外部带动式转型”可较迅速地将自己的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传统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与外部同行的交流与沟通,吸收借鉴优秀同行的成功经验,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应加强与同行间的合作。一些拥有相当实力的物流企业还可以通过联合与兼并的方式来扩展服务领域和地区覆盖面。

(5)实体网络和信息化建设。第三方物流企业所进行的物流活动往往是跨区域的,对于想拓展综合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全国性的实体网络是至关重要的。而且随着大企业的不断国际化,他们也在寻找国际化的物流服务供应商。那些希望在物流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必须从地域上和物流服务的广度上进行扩展,需要拥有遍布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服务网点。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组织网络的难度比较大,目前能真正形成全国性配送网络的不多,有待其他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整合资源建立一个全国性物流网络,形成网络资源优势。第三方物流企业并不是因为拥有客户所需要的车辆、仓库等设施而成为第三方物流的,而是因为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将各种物流资源整合起来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信息流与物流的紧密结合是第三方物流的一大特点,从而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将跨地区的物流活动有机衔接起来,安全、高效地实施物流运作。

参考文献

[1]刘蜀君.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前景看好[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2,(1).

[2]沈杰,于,徐淑媛.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2).[3]张玉红,康健.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第三方物流[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

第9篇:竞争论范文

内容摘要:战略成本分析旨在创建企业的竞争优势,因而也成为零售商自有品牌分析的重要角度和方法。本文着重介绍战略成本分析的适用过程,并提出了零售商创建自有品牌的思路。

关键词:零售商自有品牌战略成本分析价值链

目前,我国零售商在实施自有品牌战略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面临着发展中的困境。许多零售商的自有品牌战略,在品种选择、设计制造、营销推广等许多方面和环节上存在着盲目性,缺少科学的分析,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零售商实施自有品牌战略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竞争优势,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战略成本分析方法为企业创建竞争优势提供了一条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思路。目前我国学者尚无从战略成本的角度对零售商自有品牌问题的分析研究,本文正是从战略成本分析的角度对零售商创建自有品牌的战略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对策建议。

1战略成本分析的基本特征

战略成本分析的基本特征就是创建竞争优势。对于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指出,一个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可能有许多长处和弱点,但其可以拥有的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是“成本优势”和“别具一格”,而且成本优势相对于别具一格战略也是极为重要的。可见,成本优势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重要性是十分突出的。

从创建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对企业的成本行为、相对成本地位、决定相对成本地位的因素以及取得持久的成本优势等方面的战略分析构成了企业战略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传统的成本分析往往从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出发来寻找降低成本的突破点,而没有从分析外部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角度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管理。迈克尔•波特曾尖锐指出:传统成本分析所依赖的会计制度常常妨碍战略成本分析;而且大多数成本研究都着眼于细枝末节,目光短浅。而战略成本分析基本特征是通过获取成本优势来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

如果企业进行所有价值活动的累计成本低于竞争厂商的成本,它就具有成本优势。成本优势的战略价值取决于其持久性。如果企业成本优势的来源是竞争厂商难以照搬或模仿的,其持久性就会存在。企业如果向客户提供可以接受的价值水平,同时其成本优势又不为售价低于竞争厂商的需要所冲销,成本优势就会带来超额效益。

战略成本分析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六个步骤:确定适当的价值链,以分摊成本和资产;判断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十种主要成本驱动因素决定了价值活动的成本行为,它们是:规模经济、学习和外溢效应、生产能力利用形式、联系、相互关系、联合、选择时机、独立于其它驱动因素的自主政策、地理位置和政体因素;辨别竞争对手的价值链,确定竞争对手的相对成本和产生成本差异的根源;通过控制成本驱动因素或重新配置价值链和/或下游价值链来制定降低相对成本地位的战略;确保为降低成本所做的努力不会损害别具一格的形象,或者有意识地选择这种做法;检验降低成本战略的持久性。贯穿这六个步骤的指导思想是以竞争优势为内涵的成本优势分析,而这正是战略成本分析与一般成本分析的不同之处。

由于价值链是这一分析框架的基础,因而对于不同的价值链,战略成本分析的内容必然有所不同。零售商价值链不同于制造商价值链、零售商自有品牌价值链不同于零售商经销的制造商品牌价值链,因而具有其特殊的战略成本分析内容。本文所关注的是经营制造商品牌还是零售商生产经营自有品牌,因而价值链分析与战略成本分析着重的是零售商自有品牌的价值链与战略成本分析。

2战略成本分析的基础内容

价值链与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与本企业的价值链不相同,那么两条价值链的内在效率将会决定相对的成本地位。当企业的价值链与竞争对手相同时,则该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就取决于价值链中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的地位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比较;企业在逐个估计共同性的价值活动的相对成本地位之后,把它们和不同活动的相对成本累计起来以决定全面的成本地位。

确定价值链是战略成本分析的首要步骤和基础。价值链把企业分解为战略上相互联系的活动,以了解成本行为、成本地位、现有的和潜在的成本驱动因素;企业通过比其他竞争厂商较低的成本进行这些具有战略重要性的活动而取得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实际上是基于制造商的生产活动而提出的所谓通用价值链。这里本文在借鉴波特价值链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零售商自有品牌的价值链模型。

零售商自有品牌价值链把自有品牌的总价值展开,它由价值活动和差额所组成。价值活动是零售商在自有品牌经营中所进行的在物质形态上和技术上都界限分明的活动,这些是零售商创造出对客户有价值的自有品牌产品的组成要素。价值活动可以分成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指生产经营自有品牌的实质性活动,主要包括自有品牌的开发设计、原材料购买、生产制造、物流过程和销售促进等。这些活动与自有品牌商品实体的加工流转直接有关,是自有品牌的基本增值活动。辅助活动是指用以支持基本活动而且内部之间又相互支持的活动,主要包括零售商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融资投资等。差额是自有品牌总价值和进行价值活动的成本总和之间的差。

在零售商经销制造商品牌的价值链中,零售商自有品牌价值链中的开发设计、原材料购买、生产制造等活动将被商品采购所取代,辅助活动的内容也会不同。可见,零售商自有品牌价值链与零售商经销制造商品牌的价值链是有差异的。战略成本分析的目的正式要通过对这两个价值链的成本分析,确定能够为零售商带来成本优势的价值链,最终使零售商在品牌经营中具有竞争优势。

3基于零售商自有品牌的战略成本分析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自有品牌商品比一般同类商品价格低30%。国内连锁店自有品牌的价格大多低于同类产品的10%-20%左右。在建材市场中,因为大大减少了流通环节,有的建材超市中自有品牌商品低于市场价近五成。低价格是目前我国零售商自有品牌受消费者青睐的首要因素。据调查,22%的购物者选择“低价格”为主要购买因素,15%的受访者认为“高品质”为主要购买因素,其次为“促销活动”(占13%)及“广泛的选择范围”(占10%)。要实现“低价”与“差额”的并存,低成本是前提和基础,因此,价格优势的实质正是成本优势。

在确定自有品牌价值链的基础上,需要判断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与自有品牌价值链相对应,每种价值活动的驱动因素包括自有品牌开发设计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成本、生产资料购买中的产业交易成本、自有品牌商品生产制造成本、商品物流成本和商品销售成本等。这些成本驱动因素之间常常相互作用,作用的两种形式是相互加强和相互对抗。比如有效的品牌开发设计有助于物流成本和销售成本的降低,物流过程的合理组织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也可以由于物流成本的降低而降低销售价格,从而降低促销等销售成本;但有时又会出现相互对抗的情况,比如有效开发设计带来物流成本降低的前提可能是较高的开发设计成本等。

当然,成本地位的关键是成本对比,即自有品牌累计成本与经销制造商品牌的累计成本的比较。由于自有品牌价值链中的开发设计、产业交易、生产制造等活动是对经销制造商品牌价值链中的商品采购活动的替代,因此前者的累计成本应低于后者的成本;如果高于后者,则自有品牌价值链中其它活动必须以更大的幅度实现低成本运作,从而使零售商自有品牌在总体累计成本方面处于相对有利的成本地位,而这正是价值链分析和战略成本分析的核心。

获取相对有利成本地位的两种主要方法是控制自有品牌价值链中的成本驱动因素和重新配置价值链。从成功企业的经验来看,零售商自有品牌价值链中的相对较低的成本主要来自于物流成本的节约与交易成本及销售推广成本的节约。在物流成本方面,自有品牌商品从生产到上架过程中的诸多物流环节得到最大程度的简约,精益物流被成功地实施,从而使得产品相应地减少了许多运输与储存等物流成本。从交易成本看,自有品牌商品省却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中间交易环节,大大节省了商品搜寻、信息搜寻、商品鉴别、谈判签约、履行合同等方面的交易成本;再加上借助零售商的服务品牌,商品上市减少了前期的广告宣传投入,节省了零售商的市场推广费用,节省了广告费等与顾客之间的交易成本。这样,自有品牌的价格就会比经销制造商品牌处于比较有利的成本地位。

4零售商自有品牌创建思路

在零售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发展自有品牌,仍然应该成为我国零售企业的战略选择。但是在推行进程中必须进行科学分析,科学实施。基于以上的战略成本分析,零售企业实施自有品牌战略,可采取如下对策措施:

1商品品种的合理研发

商品品种的开发设计是创建自有品牌的第一步,一些零售商拥有专门的研究设计部门,负责确定产品的开发研究工作。例如在Marks&Spencer公司,有200多人在它的食品研究设计实验室工作。由于涉及到成本问题,所以创建自有品牌的起步阶段,企业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商品品种的选择上要充分分析自有品牌的成本地位与经销制造商品牌的成本地位,在战略成本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具有成本优势的品种,进行自有品牌开发。

2自有品牌的合理定位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同类品牌商品相比的定位。欧美一些零售商只有在一个新的自有品牌至少符合、最好超过消费者产品测试中的最好品牌时才会推出。二是自有品牌的定位与企业定位的一致性。当零售商之间的竞争仅仅是价格竞争时,零售商自有品牌被广为利用来宣传商店的低价定位。当零售商更加重视质量和服务,市场定位发生改变时,零售商更加重视其自有品牌的质量,因而需要对自有品牌的成本地位重新进行战略成本分析。

3制造方式的合理选择

进入了自有品牌商品的制造阶段后,有以下两种制造方式可供选择:自设生产基地,其特点是生产者附属于零售商,协调性好;但需要零售商具备充足的人力和财力,可能会增大整个价值链的成本。委托生产商制造,即所谓定牌生产函数。这时,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关系较为松散,合作关系不稳定。但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零售企业可以节约生产制造设备方面的成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制造商。

4商品的合理促销

随着自有品牌建设的深入,在广告促销方面应有相应的投入。在自有品牌调查中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态度有所不同。例如,在同样未做任何品牌宣传的情况下,在被问及是否愿意购买超市品牌一次性纸杯时,71.4%的顾客选择愿意;而去屑洗发水的比重仅为25%。在上世纪70年代的欧洲,当零售商极力主张低价策略时,他们的自有品牌的包装是功能型的和粗糙的。现在,零售商认识到自有品牌包装是一个“不会讲话的说客”,注重自有品牌的包装,通过改善包装,既满足了产品功能要求,同时也提升了自有品牌商品的质量形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