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障康复训练范文

智障康复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障康复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障康复训练

第1篇:智障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智障儿童康复训练音乐教育作用

对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教师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而在全国的范围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音乐教育对于恢复智障儿童的智力有着重要作用,在智障儿童年龄最小的时候进行音乐教育,那么对他的作用也就最大。所以,在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中进行音乐教育可以提升智障儿童的康复概率和康复程度。

一、智障儿童的心理特征

1.在知觉方面,因为智障儿童的感知速度比较慢,因此,智障儿童的感知速度与正常儿童相比反映的比较缓慢,智障儿童不仅是对任何事物的知觉范围小,同时还对感知事物的内容的表达不准确。

2.在记忆方面,智障儿童的记忆速度比较慢,而且记忆的时间比较短,不是长久性的,智障儿童如果对已经记忆下的事物进行反复或者是再一次出现的时候会对其产生扭曲和误解,没有逻辑性思维,且对于事物的识记没有完整性,通常情况下都支离破碎,在联系与应用方面更是存在不足。

3.在语言方面,语义含糊不清。他们经常表现为语言表达迟缓,不仅对于词汇的掌握量较少,而且不能够清晰与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4.在思维方面,智障儿童往往判断分析能力较差。对于事物不能够完整的认识,对于概念性的事物更是不易于理解,而且对于问题的考虑和分析不能够合乎逻辑,尤其是在对数学问题的分析中,基本上是不具备独立完成计算的能力。

除此之外,智障儿童的注意力也不易于集中,经常分散走神。同时情绪的稳定性也较差,很容易情绪化,有时还很孤僻,经常极度的伤心或极度的高兴,喜怒哀乐不定,而且还缺乏一定的自信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总体来说,智障儿童的智力、心理与行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音乐教育对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智障儿童的协调能力

智障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较差,行为动作一般情况下不够协调。而采用音乐手段进行康复可以一定程度地锻炼智障儿童的大、小肌肉群,可以对他们的生理缺陷进行矫正。当教师对智障儿童进行音乐的康复活动时,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歌曲的播放,这时儿童的视觉和听觉就会得到完美的结合。这种做法刺激了众多的器官,使得智障儿童的大脑、眼睛、耳朵及肢体都能够得到锻炼。因为部分音乐歌曲比较激昂,所以智障儿童的全身可以呈现为一个较为积极的状态,同时在较为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可以很好地锻炼智障儿童的听觉和反应,可以增强智障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对动作行为控制恶化协调能力。另外在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节奏来进行智障儿童的肌肉和呼吸的放松练习。比如教师可以对乐器进行有节奏的拍打,然后让智障儿童根据教师拍打的节奏进行踏步行走。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改变对乐器拍打的节奏或加强对重音节奏的拍打,并要求智障儿童按照教师拍打的节奏进行踏步前行,并要求踏出重音。教师这样对节奏不断进行变化,智障儿童配合相应的肢体动作,不仅可以加强智障儿童对节奏的把握,增强儿童对音乐节奏的记忆,同时还提高了智障儿童的反应能力和身体动作的协调能力。

(二)有利于促进智障儿童的感知辨认能力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能够有效地提高智障儿童的感知能力。在对智障儿童的音乐康复训练中,很多儿童歌曲都是描述小动物的内容。首先教师可以拿出一些小兔子、小花猫等毛绒玩具,让儿童们摸一摸,使其对该动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歌词可以使他们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从而加深儿童对动物的认识;最后在音乐背景的衬托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声音进行辨认,这样听声识物的音乐康复训练可以提高儿童的逻辑分析能力,同时可以扩展智障儿童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智障儿童的记忆与表达能力

对事物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能够加强智障儿童的记忆力,但往往对同一事物进行重复的练习,不仅不能够加深智障儿童的记忆能力,反而会使智障儿童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恶之感,而音乐的教学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音乐本身就具有多变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它能够深深地吸引智障儿童的注意力。比如在欣赏《彼得与狼》这个交响童话时,教师第一遍可以只是让儿童进行讲述,使其对童话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第二遍播放时,教师可以要求儿童对交响乐中的长笛、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音色进行辨识;而第三遍播放时,就可以要求儿童对童话故事的内容进行记忆。然后可以选择在儿童中开展《彼得与狼》这个童话故事的演讲比赛,这样在音乐背景的烘托下,儿童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刚才记忆的内容。通过这样的音乐教育康复形式,不仅加深了智障儿童的记忆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有利于培养智障儿童的文明行为

智障儿童心理状况很难把握,经常表现出较为诡异的行为,出现不遵守秩序、随意乱动等现象,有时甚至会说出一些具有攻击性的语言,而对智障儿童进行音乐教学就会很好地缓解这一现象,而且能够有利地培养智障儿童高尚的道德品质。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当儿童学习《你好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开展根据歌曲中的歌词,与各个小朋友之间进行握手问好的活动。在这种音乐氛围中,不仅加强了儿童之间的互动与沟通,还改善了儿童的道德品质。

三、结束语

智障儿童虽然与正常儿童在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对于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们采用特殊的教育方式来最大程度地弥补他们存在的缺陷。音乐在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加大音乐教学在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中的使用,大力研究和发现更先进、更完善、更适合智障儿童的音乐康复法,为智障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快乐的环境中康复和成长,从而更好地推动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智障康复训练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和针灸法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导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收治的102例急性脑梗死后发生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针灸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效果。结果: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20例,无效23例,有效率55.77%;观察组显效18例,有效26例,无效6例,有效率88%。两组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X2= 25.70,P

【关键词】康复训练;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吞咽困难

发生障碍是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选取本院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收治的102例急性脑梗死后发生吞咽困难的患者,对部分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进行针灸治疗,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1月到2011年11月收治的102例急性脑梗死后发生吞咽障碍的患者,其中男性66例,女性36例;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39岁;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在数量、性别比例等临床资料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早期康复训练,患者取45度仰卧位,选用小勺从少量食物给与逐渐更加,并指导患者进行重复吞咽和用力吞咽以及交互吞咽,注意治疗环境的安静,以免使患者精力不集中造成呛咳;用冰冷的棉棒沾一点水来刺激患者的舌根、软腭等部,指导患者做空咽练习[2];加强面部肌肉群的康复训练;进行发生锻炼,通过进行单音字的联系粗间患者声门闭锁功能。

1.2.2 观察组

给予早期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针灸联合治疗。选取患者的地仓、天突、人迎、下关等穴位进行针灸以局部出现酸胀针感为宜,使用平补平泻法施针,每天一次,每次半个小时。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方卡检验,以P

1.4 疗效评定标准[3]

显效:患者的吞咽障碍得到明显的改善,进行饮水试验被评定为Ⅱ级。

有效:患者的吞咽障碍有所改善,进行饮水试验由原来的Ⅳ级或者Ⅴ级进步到治疗后的Ⅲ级。

无效:患者的吞咽障碍没有改善,进行饮水试验被评定为Ⅲ级以上级别。

有效率:(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2 结果

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20例,无效23例,有效率55.77%;观察组显效18例,有效26例,无效6例,有效率88%。两组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X2=25.70 ,P

3 讨论

现代的康复理论认为,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在功能是具有一定的重塑性,当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细胞没有完全受到损坏前,其神经细胞的树突、突触和轴突均可以再生。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在发生着中风后产生的吞咽障碍属于“喉痹”,中医对于“喉痹”的治疗主要应用“病在咽,变在脑”的治疗方法,本文针灸施针的天突、人迎等穴位具有通脑醒神的功效,可以通过中医针灸治疗,使患者的脑组织血流量显著增加,促进脑循环的建立,加快细胞的自我代偿恢复[4]。急性脑梗死后发生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进行针灸治疗。两种方法两种治疗方法的结合应用,互相配合,各有特点,可以共同促进患者中枢系统的恢复,使得患者的吞咽功能得以最大程度的恢复,本文中观察组患者在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可以使患者的整个治疗吞咽障碍的时间明显缩短,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出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吞咽困难应在早期进行综合的康复训练,并重视中医治疗方法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朱幼玲,黄治飞,蔡伟,朱双根,穆燕芳,不同干预措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1,32(4):417―419

[2] 李华,王玉龙,邹碧花,龙建军,吞咽训练辅助针灸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2008,19(9):31―33

[3] 徐文华,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2):98―99

第3篇:智障康复训练范文

吞咽障碍作为脑卒中后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摄食不当,很容易导致误吸性肺炎及营养不良,严重者因为窒息危及生命,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为40%,目前暂无显效药物治疗,该病属于中医“喉痹”范畴,笔者采用穴位按摩配合康复训练,对30例因脑卒中并发的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住院病人进行治疗,同时选择22例仅予鼻饲者进行对照,观察其疗效。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纳入标准 (1)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与要点》,全部位CT或MR确诊的脑出血,脑梗塞并发吞咽障碍者;(2)发病半年以内符合中医中经络者;(3)年龄在79岁以下,15岁以上者;(4)排除全身状态不佳,患者有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及严重痴呆拒绝或无训练动机及要求者。

1.2一般资料 患者于2005年4月1日至2006年3月31日在我科住院并合并中重度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52例。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2.7岁;首次发病17例,2次发病13例。对照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53~79岁,平均61.8岁。

1.3方法 (1)穴位按摩:治疗组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即开始治疗,主要选翳风、廉泉、天突三穴,每穴按摩3-5分钟后,翳风向咽喉方向、廉泉向舌根部方向、天突斜向内下方,沿胸骨柄与气管前方之间方向,以较大力点按5~10下,以分别出现咽喉麻胀、舌根麻胀及吞咽动作为佳。每日2次,10日为1个疗程。(2)康复训练:训练可分为不用食物,针对功能障碍的间接训练(基础训练);使用食物同时并用、食物形态等补偿手段的直接训练(摄食训练)。间接训练如:A.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口唇闭锁、下颌开张、舌部运动);B.颈部放松;C.寒冷刺激法;D.构音训练;E.呼吸训练;F.咳嗽训练;G.门德尔松手法;H.吞咽模式训练等。直接训练如: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调整,A.食物形态;B.摄食姿势;C.选用餐具;D.一口量;E.定速;F.吞咽的意识化;G.摄食训练阶段性推进法;H.咽部残留食块去除法(空吞咽、交替吞咽、点头吞咽、侧方吞咽)。以上训练方法根据病人病情辨证选用。对照组只行鼻饲治疗,两组患者均用改善脑循环及营养脑细胞药物。

2 结果

2.1吞咽障碍评估标准 1分:不能经口进食;2分:在安慰中可以少量进食,但需静脉营养;3分:一、二种食物经口进食,需部分静脉营养;4分:三种食物能经口摄取,不需静脉营养;5分:除特别难吞咽的食物外,均可经口进食;6分:可经口进食,但需临床观察指导;7分:有正常摄食吞咽能力。

2.2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对比治疗组治疗前(2.78±1.19)分,治疗后(4.79±1.27)分;对照组治疗前(2.69±1.12)分,治疗后(2.98±1.33)分。两组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3 讨论

脑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主要表现在随意性舌运动开始延迟,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低下,吞咽障碍多发于口腔期(口腔-咽入口处,随意运动),咽期(口腔-食管入口,反射运动1。其症在咽、病位在脑,故本文所取三穴,位于颈顶部,直接或间接联系于脑部及咽喉,按揉、点压可通脑活络,利咽开窍。从西医方面来说,刺激局部穴位对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产生的球麻痹,具有兴奋或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可加速吞咽反射弧的修复和重建。同时配合吞咽康复训练,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或抑制异常的反射,从而形成新的传导通路,以新的方式代偿失去的功能,使病人进食时吞咽功能密切配合,同时训练时选择有代偿作用又安全的,从而可以避免误吸。

第4篇:智障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干预;肢体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6-009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early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stroke patients with limb dysfunction and the recovery of limb fun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84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limb dysfunction who were diagnosed and treated from July 2014 to July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n=42) given early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ssisted with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and control group(n=42)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drugs. 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n limb motor function and the ability of daily living activity in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scores of daily living ability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29.22±5.23) points and (37.34±8.34) points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t=2.2518, P=0.0152; t=4.3513, P=0.0024). By comparison of Brunstrom upper and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grading, each group of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vel Ⅰ to Ⅵ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vel Ⅳ-Ⅵ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P

[Key words] Early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troke; Limb dysfunction; Intervention; Limb function recovery

脑卒中为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是具有死亡率高、恢复缓慢等特点的一类重大疾病,而约60%患者伴有严重的并发症[1-2],多表现为言语、肢体功能、认知等障碍,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多数医生偏重临床治疗,忽视了对患者的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而康复训练可以及时抢救患者未死亡的脑细胞,避免疾病继续恶化[3]。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科室诊治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84例临床资料分析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对患者的干预效果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来我科室诊治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符合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5],且经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或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证实。入选标准:①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8分;②首次脑梗死或脑出血;③病程2周内;④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和合并症者;②有精神病或痴呆病史者;③四肢瘫痪者;④聋、哑者。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采用常规药物疗法基础上辅助早期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其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55.2±7.3)岁;30例脑梗死,12例脑出血。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其中,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龄(55.2±7.3)岁;28例脑梗死,14例脑出血。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适当给予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而对照组由患者自行活动。其中早期运动康复运动措施为:①肢体变Q训练:取仰卧位,患者上臂外展,肘微屈,掌心向上;下肢略屈,于膝盖下置放软枕,患侧臀下置放软枕,使盆骨前伸,髋关节后突,防止其外旋。取健侧卧位时,患侧胸前垫一软枕,使患肩前伸,肘微屈,手握布卷,患侧下肢自然弯曲向前并放在支撑枕上。取侧卧位时,患者患位避免受压,前臂外旋,肘腕关节伸直,手指拉开,掌心向上,健侧下肢略弯曲向前并放在支撑枕上。以上宜选择仰卧位与健侧卧位,每1~2 个小时协助翻身1次,避免患侧肢体受压而影响康复。②坐、站、行训练:坐位平衡训练:在患者可以自行翻身后,可行坐位训练。患侧侧移至床边,上肢肘关节微屈并放于扶手上,用健腿带动患腿缓慢移至床边,下肢膝关节屈曲,然后头向上抬,躯干旋转,使足与小腿垂直位,不断向外移动,增强坐位平衡度。站位平衡训练:患者能坐位平衡稳定后行站位训练。先让患者保持头与躯干前倾,在扶撑下站立,此过程中要反复协调臀部、髋、膝伸展训练,逐步延长时间,同时结合上肢的一些动作训练。行走平衡训练:当患者可以自行站稳大于10 min后,行步行训练。在康复护理人员一侧陪同下,偏瘫侧护理者协助被动行走,握住患者手,掌心向前,缓慢步行向前,步幅正常,3~5次/d,10 min/次,在患侧负重能力增强后,可独立步行训练。③关节活动训练:各关节每日2~3次,每次4~8遍,防止患肢肌肉萎缩和关节变形,若患者病情许可情况下可行被动训练,进行交叉上举活动。同时,由大到小的顺序活动关节,由健侧到患侧的活动幅度,积极协助患者进行各个关节的功能训练。④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浴、刷牙等,2~3次,20 min/次。

1.3观察指标

疗效评定包括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runstrom偏瘫上下肢功能评定法[4],其中Ⅰ级为弛缓,无随意运动;Ⅱ级为最小限度的随意运动开始出现共同运动或关节运动;Ⅲ级为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并有一定的关节运动;Ⅳ级为痉挛开始减弱,出现一些脱离共同运动模式的运动;Ⅴ级为痉挛减弱,基本脱离共同运动,出现分离运动;Ⅵ级为痉挛基本消失,协调运动正常或接近正常。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价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情况[5],其中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A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的ADL分别为(29.22±5.23)分、(37.34±8.3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18,P=0.0152;t=4.3513,P=0.0024),随着康复训练时间加长,干预效果更明显。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上下肢Brunstrom指标比较

通过Brunstrom上下肢运动功能分级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Ⅰ~Ⅵ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下肢主动运动功能分级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上下肢主动运动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下肢主动运动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存活者中约60%伴有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严重的残疾,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与负担[7]。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由于肌肉紧缩,张力下降,造成患位肢体处各关节形成固定状态。若此固定情况大于3周,便会使患位肌肉关节部位的疏松组织慢慢形成致密结缔组织导致肌肉挛缩和关节变形[8]。在早前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护理中,临床上着重药物治疗而轻视康复运动训练,长期认为患者应多卧床休息、禁动,尤其对脑出血患者,出于早期运动训练可能会诱发再出血现象。近年来临床实践表明,早期康复运动训练造成患者再出血的案例较少,故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积极主张患者尽早实施康复运动训练护理[9]。

临床研究发现,患者在患病早期通过肢变换训练,坐、站、行训练,关节活动训练及ADL练等措施,可有效增强患肢运动功能恢复状态,改善ADL及缩短住院时间等,均优于常规药物治疗或者在恢复期再行康复训练的疗效[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早期运动康复训练患者治疗后1、2个月的ADL评分分别明显高于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组,且随着康复训练时间加长,干预效果更加明显。故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介入,患者患位的功能恢复状态可能性越高,治疗后越好。此外,本研究结果也显示通过Brunstrom上下肢运动功能分级比较,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的Ⅰ~Ⅵ级比较,有明显差异,说明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而实施早期运动康复训练患者在治疗后的Ⅳ~Ⅵ级比例明显优于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说明在辅助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可以进一步促进改善患者病情,具有指导意义。脑卒中患者只要生命体征基本稳定,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意识比较清楚,最好在48 h后及时实施运动康复训练[12-13]。

有研究报道显示,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卒中后2个月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可以达到最佳程度,且康复运动训练介入越早,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就越好[14]。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可以为大脑组织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打下坚实基础,能够有效预防继发性肢体功能障碍,可以改善患者感觉敏感性、关节灵活度、平衡控制度及行走平衡效果等,同时提高ADL[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上下肢主动运动功能分级比较,有明显差异;而实施早期运动康复训练患者治疗后的上肢/下肢主动运动功能分级分别为(5.45±1.32)级、(5.33±1.52)级,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这可能是由于常规药物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能够及时减缓脑水肿,减轻出血损伤,同时加快脑神经细胞修复和功能重组,为次要通路及时开放,抑制病情发展,尽快使缺损脑功能恢复[17]。同时本研究也显示,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积分比较,有明显差异;但实施早期运动康复训练患者疗后的Fugl-Meyer评分与Barthel指数积分均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说明辅助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病情。这是由于运动康复疗法在早期及时实施极大地刺激脑神经突触生长形成,为周围神经信息传输开放通路,借助突触的芽生,及时发育出新的轴突,使这些突触反复利用发挥功能,快速构建新的正常功能的神经环路,完成脑中枢神经功能重组[18-19]。故以上结果分析,及时、早期、合理、反复的康复运动训练,能够防止或减少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肌肉痉挛或关节变形的发生,增强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和ADL,帮助患者尽早回归正常生活[20-21]。

综上所述,采用早期运动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增强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干预效果突出,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美红,时美芳,万里红,等. 吞咽-摄食管理预防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相关性肺炎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16,51(3):294-298.

[2] Ipek Y,Ersoz H B,Buket A,et al. The effects of very early mirror therapy on functional improvement of the upper extremity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J].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2015,27(11):3519-3524.

[3] 曹湾,陈启波,李荣祝,等. 病房-家庭式运动想象康复训练技术对脑卒中大脑可塑性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4):471-474.

[4] 窦娜,李丹,马素慧,等. 根Brunnstrom不同分期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偏瘫下肢的临床观察[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5):3828-3829.

[5] 胡庆,庞军,唐宏亮,等. 枢经推拿法治疗脑梗塞后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2016,43(6):1275-1276.

[6] Chan IHL,Fong KNK,Chan DYL,et al. Effects of Arm Weight Support Training to Promote Recovery of Upper Limb Function for Subacute Patients after Stroke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Arm Impairments[J].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6,2016(1):1-9.

[7] 潘思京,赵依帆,曹震宇,等. BOSU球与平板练习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疗效的比较[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12):1113-1116.

[8] Liu L,Zhu L,Shan G,et al.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of hand robot assisted rehabilitation of upper-limb moto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hemiplegia[J].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5,12(6):306-310.

[9] 李宁. 健康体操训练对社区残疾人康复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7):699-701,717.

[10] 姜荣荣,陈艳,潘翠环. 脑卒中后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10):1173-1177.

[11] 周建伟,张安仁,邱玲,等. 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地震脑损伤肢体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32(5):113-116.

[12] 王晓燕. 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01):65-66.

[13] 顾冬梅,任燕,单君,等. 协同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锻炼中的应用[J]. 江苏医药,2014,40(15):1835-1836.

[14] Zhu L,Song W Q,Zhang R,et al.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optimizing motor skills on upper limb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stroke[J].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3,10(1):22-25.

[15] 邱红. 益智活血汤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神经、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8):126-128.

[16] Han KJ,Jin YK. The effects of bilateral movement training on upper limb function in chronic stroke patients[J].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2016,28(8):2299-2302.

[17] 高婉霞,方志红. 康复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J]. 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87-89.

[18] 刘颖,姜丹丹,何春凤. 系统中医康复护理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65例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2015,42(7):1342-1344.

[19] Ackerley SJ,Byblow WD,Barber PA,et al. Primed Physical Therapy Enhances Recovery of Upper Limb Function in Chronic Stroke Patients[J]. Brain Stimulation,2016,30(4):339-348.

[20] 李红艳,李瑜霞,贾晓莹,等. 基层脑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干预效果[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8):4486-4488.

第5篇:智障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硬化治疗;张口受限;软木塞法

[中图分类号]R622 R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5-0746-03

Cork-biting training promote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dehisce difficulty after sclerotherapy of venous malformation located in parotid masseteric region

HE Min-min,LI Xin,LI Wei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Shanghai 9th People's Hospital,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1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d the cork-biting method for treatment of dehisce difficulty after sclerotherapy of venous malformation located in parotid masseteric region.Methods60 patients with dehisce difficulty after sclerotherapy of venous malformation located in parotid masseteric region were collected from Aug. 2006 to Aug.2010.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raining method together with cork-biting training method,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raining method alone.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to 2 months, and the recovery rate of dehisce difficulty was compared.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most of patients were recovered after 4 weeks, 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 it took 8 weeks to achieve similar results.The recover rate was significantly (P<0.01)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4 weeks time point,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was observed at 8 weeks time point.Conclusion The cork-biting training coul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ecovery time of dehisce difficulty after sclerotherapy of venous malformation located in parotid masseteric region.

Key words:parotid masseteric region;venous malformations;sclerotherapy;dehisce difficulty;cork-biting

静脉畸形属于一种先天性低流量的血管畸形[1],它的生长和身体的发育成正比,没有自限性。它可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但以发生在颌面部为主,约占全身静脉畸形的60%,可单独累及皮肤、皮下组织、肌层及口腔粘膜或同时累及多层组织,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我院采用栓塞引流静脉硬化治疗主要以无水乙醇结合平阳霉素对静脉畸形进行病灶内局部注射,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在治疗过程中张口受限等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以2006~2010年的4年中,笔者总结了892例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硬化治疗的病例,其中6.9%出现张口受限,影响患者的进食、会话,甚至生活质量。4年来,笔者采用软木塞功能训练,治疗张口受限,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2006年8月~2010年8月门诊手术室治疗的60例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硬化治疗后出现张口受限患者,年龄8~65岁,男27例,女33例。以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张口训练组(对照组)30例和张口训练加用软木塞功能训练组(实验组)30例。入组时间为治疗后2~3天出现张口困难时。

1.2 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张口训练:患者最大限度地张口,充分暴露口腔。使位于关节结节正下方的髁状突仅在原位作转动,不再继续向前滑动。然后闭口,使下颌回到正中颌,不发生上下牙间的叩击音。每日常规张口训练3次,每次尽量张口20次,持续5min。

1.2.2 实验组:每日常规张口训练3次,同时给予软木塞功能训练法。予1cm厚度软木塞,置于上下切齿列间,每日5~6次,每次坚持5min。根据患者耐受度,软木塞厚度可酌情增加0.5~1.0cm。

1.2.3 效果评判:术后随访6周~2个月,患者张口程度至少恢复到术前状态,同时无颞颌关节不适感,随访结束,统计各个患者恢复时间。每2周测量患者张口后上、下门齿间的距离。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AS统计软件处理,均数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常规张口训练组(对照组)和常规张口训练加用软木塞功能训练组(实验组)治疗前、后上下门齿间距离数值的比较(见表1):两组治疗前测量结果和入组时测量结果,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术后2、4、6周时的门齿间距离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4周时已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对照组8周时也基本恢复,此时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张口恢复程度的比较(见表2):结果与表1一致,实验组在4周时已恢复至术前的97%,而对照组8周才恢复到相同程度。

3讨论

颌面部静脉畸形是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主要由大小不等的血窦所组成。大多呈弥散型,往往累及多个解剖区域:颧颞部、眼眶部、腮腺咬肌区、面颊部或发生在面部解剖间隙:如翼腭窝,颞下窝等,侵及表浅和深部组织[2]。静脉畸形的治疗是临床的难题,手术由于出血多,止血困难,难根治易复发,严重破坏外观或影响功能,它的地位逐渐被栓塞引流静脉硬化治疗所取代。硬化剂有多种,例如鱼肝油酸钠、无水乙醇、平阳霉素、尿素等。笔者所采用的是无水乙醇结合平阳霉素对静脉畸形进行病灶内局部注射,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3]。无水乙醇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永久性栓塞剂用于临床,可使蛋白变性、原生质沉淀,永久性关闭病灶,被破坏的内皮细胞不能再生。平阳霉素是国产广谱抗癌抗生素,可使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变性、退化、血管收缩,管壁增厚,管腔闭塞[4]。平阳霉素单一应用在流速较慢的淋巴管畸形种中效果显著,但因颌面部静脉畸形血液回流较快,药物流失快而不能达到良好疗效。因此在治疗静脉畸形时我们先向瘤腔内注射适量无水乙醇使静脉畸形的回流形成部分血栓而影响血液回流速度然后再注入平阳霉素,从而延长平阳霉素在瘤腔内的滞留时间,增强临床疗效并降低了无水乙醇的副作用。

平阳霉素在治疗血管性疾病中或治疗后,可能有10%左右的患者发生一些副反应,其中大多为暂时性副反应,如发热、胃肠道反应、局部溃疡等,通常作相应处理或不处理可以恢复;有1.5%左右的患者发生不可逆性副反应,如肺纤维化,严重的过敏反应等[5]。本文所关注的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硬化治疗后张口受限的副作用及功能训练报道很少。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硬化治疗后,由于软组织肿胀明显,患者早期往往因为疼痛、肿胀、后期由于病灶区组织纤维化,局部变硬,呈瘢痕样改变出现相应功能障碍致使张口受限。在2006~2010年的4年中,笔者总结了892例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硬化治疗的患者,60例患者(约6.9%)出现张口困难,笔者将他们以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张口训练组(对照组)30例和张口训练加用软木塞功能训练组(实验组)30例。经过一定时间不同方式的训练后,加用软木塞功能训练的实验组张口受限的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笔者分析,常规张口训练方法比较简单,患者能够很快理解,但是其缺点是不能完全控制每次最大张口限度,主观意识较强,依从性较差。加用软木塞功能训练法,是由主观和客观事物共同完成,患者通过软木塞这个客观存在的事物,经过反复训练,患者确实能在较短时间内完全恢复,明显改善了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对治疗后的对话、交谈、进食,都带来很大的便利,增强了患者治疗静脉畸形这类疾病的信心。

4小结

对腮腺咬肌区静脉畸形硬化治疗后张口受限的问题,采用在一般张口训练的基础上加用软木塞的功能训练,可以有效的缩短治疗后张口受限持续的时间,促进咬合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Mulliken JB, Glowacki J. Hemangiomas and vascular malformation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a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endothelial characteristic [J]. Plast Recontr Surg,1982,69(3):412-422.

[2]张志愿,赵怡芳,郑家伟,等.头颈部血管瘤与脉管畸形[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127-132.

[3]Yunbo J,Xiaoxi L,Wei L,et al. Sclerotherapy after embolization of draining vein:A safe treatment method for venous malformation [J].J Vas Surg, 2008,47(6):1292-1298.

[4]Wei ZJ.Sclerotherapy of maxillofacial venous malformations[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10:6(6):1456-1457.

第6篇:智障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语言;语言康复;康复训练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是用来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符号系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具有语言障碍情况的学生在中重度培智学生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这种语言障碍使他们的思维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为此,把语言康复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发展中重度培智学生的语言就显得非常重要。

培智学生语言发展特点:(1)培智学生的语言发展较晚,表达能力差。几乎所有培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都比正常学生差,且语言发展速度慢。(2)培智学生语言词汇贫乏,语法简单。(3)培智学生发音不准,吐字不清。为使中重度培智学生能够在尽可能少的监护下进行自我日常生活料理,在语言康复训练上必须反复训练,不断强化、巩固才能逐步形成技能。中重度培智学生语言康复训练必须在遵循原则的前提下开展。

一、利用多元化的语言进行康复训练

语言康复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语言自身的特征决定着语言训练的情境应该是多元的。而多元训练情境的创建是各个方面的,必须给学生创造语言交际实践的机会和适合语言发展的环境。如,可以在学校内创设家庭、医院、商店等模拟环境,让学生进行“打电话”“看病”“购物”等仿真活动,让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运用教师根据各种情境的交际需要总结出的言语模式,反复进行对话练习,强化语言能力。还可以选择合适的活动,使孩子动起来,在活动中边说边做,渗透语言训练。如看电视、听音乐、讲故事,雪后让学生观赏雪景,带学生堆雪人,打雪仗等,在这些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各种环境下感受语言,并帮助他们把生活中的人和事与语言联系起来,磨炼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智学生对外界的接触范围是有限的,不同的个体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有差异,因此,还应坚持个别化教育的原则。这就需要教师转换自己的身份,充当一个做“医生”的角色。因为有很多智障的学生不能正确地构音,他们对发音的部位和方式把握不好,这时候教师的传道解惑是不行了,充当“医生”,借助辅助工具来达到语言康复的目的。

二、抓住一切时机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活动中的幼儿》一书中说道:“必须要以经验来作为谈论有趣事件的基础,并有产生交流的契机和激情。”我们始终要坚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激发学习的兴趣作为语言训练的基础。例如:一般来说,学生喜欢看动画片,来校后,只要问问:“昨天晚上看什么动画片了?”学生就会颇有兴致地告诉你他昨晚看了什么,有时候下一集要演什么都能说出来。这就是在用谈话方式进行语言训练。

对于接受语言康复训练的学生来讲,用活动和游戏的方式使他们能够在积极的情绪和动作的前提下主动地去学习。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游戏,就可以让他们自己说一说谁扮演什么角色,在游戏的扮演中进行语言的训练。

同时多媒体对语言康复训练的学生无疑多了一条“路”,它为学生提供色彩鲜艳、图像清晰的画面,把抽象的空间转换以简单的视觉形象展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形象、生动、新颖、趣味融为一体,符合智障学生直接思维的特点,在突破中进行语言的训练。

三、提高智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可以由学生说的一句话、一个词来诱发他们的语言交流。例如,当某学生说了话。这时你就不要说:“不许随便说话”等消极的话,避免打消他们练习语言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作语言上的引导,如:学生说出的话语“桌子”。我们可以说:“抬桌子干什么?你要和谁换桌子?你喜欢她的桌子吗,为什么?”等等。这样引导他们说话,让他们说得轻松而没有压力,这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对话,发展了语言。

又如,大部分培智学生喜欢食物。由此可利用食物诱导学生主动说话。这样可让他们向老师说出想得到食物的想法,认知并说出食物的名称、颜色、味道等。在给他们吃之前,先让他们说一说,回答正确后再当奖品发给他们吃。这样既能达到训练语言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感受到了说的好处:有得吃,又能得到了表扬,从而积极性高涨。这样他们的语言也会得到发展,获得提高。

在语言训练时,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培智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通过观察事物去发展培智学生的语言。例如,画苹果,学生在苹果的旁边画了两朵云,云的下面还有小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幅画的意思。根据他们的注意所在引发出一系列的语言训练内容。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达到了语言训练目的。

美妙、轻快的旋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喜欢的,培智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唱歌、听音乐的方式进行语言的训练,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爱好,又训练了他们的语言。

四、扩大感知范围,提升理解能力

在中重度培智学生语言沟通训练中,应扩大学生的感知范围,丰富感知经验,强化对词汇的获得、理解,尽可能多地积累词汇。这就需要智障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孩子认识图形的能力,从很小就开始慢慢养成了。而培智学生特点是智力发展缓慢,但他们可以用眼睛看,和他们一起看图,读文字。和他们一起看图讲故事,那他们从刚开始接触到就是高水准的图和文,他们将在欣赏图画中认识文字,理解文字。绘本无疑是一种让智障学生的眼睛享受,让心情愉悦,让精神提升的美妙体验。

五、教师与家长沟通进行家庭康复

在学校里,老师就是培智学生的依靠对象,那么在家呢?家长必须发挥作用,根据训练内容以及孩子已有语言水平巩固培智学生的语言的康复训练。因此,无论老师还是家长,“不嫌麻烦,耐心等待”的能力对智障学生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

中重度培智学生的语言康复训练工作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项长期的、繁复的工作。只有遵循其感知的特点和原则,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其语言交流能力,提高其生活适应能力。

第7篇:智障康复训练范文

一、重度智障儿童情感的特点

重度智障学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脑受损,因而心理发展比正常儿童慢,情感发展明显低于同龄儿童,他们的情感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情感不稳定,体验简单

重度智障学生的情感明显不稳定,又具有明显的情境性,时过境迁情感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常会破涕为笑,转怒为喜。情感也较短暂,易变,他们的情感多与直观相联系,如生动有趣的事物很快能激起他们的情感。而且情感的体验简单,他们不能正确反映环境或情境的影响,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上课时有个别同学不守纪律发出怪声,老师正要纠正那同学时,他们却表现非常兴奋、激动,哈哈大笑。

(二)情感的控制能力差

智障儿童对情感的控制能力比正常儿童差,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反应。如他们遇到真正可笑的事情,却不会笑;但有些不可笑的事情,他们却会大笑起来。他们的情感自制力差,如课间休息时玩的开心,上课就难于安静。有时为了一件小事或一件玩具与同学吵闹而不能相互谅解。上课集中的时间不长,易受环境或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三)情感发展水平较低

人的情感,尤其是高级情感,诸如荣誉感、美感、责任感、义务感等都是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产生的,只有对事物有了清晰的态度,才能对它产生一定的态度。重度智障儿童由于思维发展的缺陷,认识事物的能力差,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他们很难理解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他们的眼泪更多地和自己眼前的低级需要及恐惧等反应联系在一起。当他们做错了事,老师严厉批评的时候,却丝毫不觉得难堪,有时还会对你傻笑。

二、重度智障儿童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相对应,它是指把情意作为人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使人的情感得以发展和升华。现代特殊教育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开发重度智障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更要重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稳定的情感和健康的人格。从重度智障儿童情感的特点可以看出,他们的不良情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他们与旁人的交往,这导致他们不能正常参加要求交往和情感发展的集体活动。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重度智障儿童情感世界的建构。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情感教育,因为儿童不是一个盛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主体。没有情感教育,就不能将各种内外信息建构为内部的自我系统,没有情感教育,就不能培养人对价值的感受和体验。

三、重度智障儿童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热爱儿童,以情育情

人都需要爱,能爱人和能被人爱是一个人能积极发展的心理条件之一,重度智障儿童的情感表达方式很弱,相当一部分都不会说话,他们很难获取别人的喜欢和爱,也很难充分的、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因此,教师必须对他们充满爱心,要多方面地关心他们,诚意地帮助他们。让学生在生活中实际体验到老师的真诚,相信老师的善意,给予他们安全感和信赖感,发展他们的积极情感。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用充满情感的语调,有表情的动作和运用生动、形象、有趣的直观形象去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及时地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支持和鼓励,或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表示不满,以身示范地去促使学生情感多方面的发展。

(二)提高重度智障儿童的认识,发展和完善情感

情感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并伴随认识活动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重度智障儿童的情感发展水平之所以较低,他们的认识水平低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只有提高认识水平,才能丰富发展他们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对学生坚持表扬和奖励,对学生微小的进步都给与表扬和奖励,使学生获得成功、喜悦的情感。对学生的错误也要给与否定、不满的态度,使学生懂得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要学习那些好榜样,什么是应该遵循的。增强是非观念,让学生提高认识。

(三)提高重度智障儿童驾驭情绪的能力

爱迪生说过,相信自己的人一定会成功。教师应该让学生树立 “我可以”的观念,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都能自信的、开心的生活和学习。尽管重度智障学生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但也是可以发展提高的。教师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情感及由此产生的冲动行为要及时进行纠正。主要通过正面教育,积极诱导,并作适度的批评,使他们的冲动性行为和不良情感逐渐减少,逐渐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教师还要经常鼓励,使他们保持一种开朗的心情,在学习、生活中充满更多的愉快地情绪体验。

(四)加强体疗康复训练

第8篇:智障康复训练范文

残障儿童;学前教育;现状;策略

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保证残障儿童能够得到早期、有效康复训练与服务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加强残障儿童早期干预,实现特殊教育向学前延伸。这是一项惠及残障儿童,为他们创造美好明天的爱心工程。胶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在胶州市教体局、残联等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积极尝试开展残障儿童的学前教育工作,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力争使学前特殊教育与胶州市普通幼儿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相适应。

一、残障儿童学前教育现状

以胶州市为例,胶州市对残障儿童的早期教育工作始于1998年,由市民政、残联等部门建立听障儿童康复中心,招生对象主要为6周岁以下的聋儿,对他们开展听力和语言康复训练,但从教学设施、教辅人员等主要因素看,无论在训练条件和训练水平方面与大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都存在很大差距。2007年,根据《青岛市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实施意见》精神,胶州市特教中心被确定为青岛市13处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之一,这才真正开始了胶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对学龄前听障儿童与智障儿童集中办班,开展学前教育,强化早期智力开发和听力语言训练,促进缺陷补偿和全面康复。目前,康复点共有6周岁以下听障儿童7名,10周岁以下智障儿童8名,他们障碍缺损程度不一,有的还伴有精神方面的异常。康复点共有指导教师4名,均参加过山东省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程康复技术人员培训班,他们热爱残障儿童康复训练工作,有一定专业素质和业务特长。

二、制约残障儿童学前教育的因素

1. 康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真正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原因在于部分指导教师缺乏康复知识和技能匮乏,对康复训练的方向和目标把握不够;在失望和打击面前,有些家长对残障儿童的康复不抱希望;社会上仍有人在一定程度上对残疾儿童持有主观偏见,对康复教育缺乏足够认识。

2. 由民政、残联等部门牵头举办的康复机构与教育部门相脱节。与特殊教育学校无联系或少联系,得不到系统的有关特殊教育方针政策及教学理论的指导规范,特别是多数教辅人员是从如何操作和适应机器设备入手实施教学,而对教学对象个体需求缺乏必要的认识了解,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大多数贫困家庭的残障儿童,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对康复机构只能望之兴叹,而不能就近接受训练或顺利完成训练。这就容易导致这些康复机构的生源没有均衡的保证,使残障儿童系统性、规范性接受教育成了问题,其办学效益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4. 由于康复对象在听障和智障的基础上,还往往伴有多重残疾。而无论是单一残疾还是多重残疾均表现出多重障碍,需采取多重干预手段,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心理康复等等。但就目前来说,特教中心虽在仪器设备配置方面有了极大改善,但使用效率还不很高,难以适应当前康复训练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家庭对特殊教育的要求。

三、残障儿童学前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1. 健全学前特殊教育体系,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以科学的康复训练和以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为突破口,改革学前特殊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满足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康复要求,使残障儿童在获得知识和技能、身心缺陷得到补偿的同时,潜能得到发展。

2. 在开展试点研究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受康复人数。学前6周岁以下听障儿童3年制入学率达90%,入学年龄向3岁以下儿童延伸。学前10周岁以下智障儿童3年制入学率达70%。

四、残障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理念先行,拓展服务

着眼学校的长远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努力满足残障儿童康复和教育需求,形成集“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培训指导”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将特教中心的功能从单一的为在校学生服务,扩展到为社会上的所有残障儿童服务。

(二)培训师资,建设队伍

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学前特殊教育指导教师的选聘、培养计划,学校内部采取自培、举办专题培训班等方式,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积极开展学前教育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学前教育指导教师的训练水平和能力。将学前特殊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纳入本市普通教育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之中,积极创造条件使这些骨干教师尽快脱颖而出。稳定学前特殊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分批选派有培养前途的骨干教师到先进地区、学校进修,引进国际先进的康复训练理念、方法和手段,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康复教育研究能力。

(三)加大投入,改善设施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聋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指出:特殊教育担负着医学康复与特殊教育的双重任务,应建立医学康复与特殊教育结合的综合康复体系,引进相关仪器设备,应用现代化的康复技术与装备,对残障儿童进行系统的个别化训练或康复治疗,以达到康复和教育的目标。

(四)深化改革,提高质量

积极开展学前特殊教育康复训练课程的研究,以个别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等为突破口,改革康复模式、康复方法,综合运用各种康复手段,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提高康复的质量和效益;将残障儿童的身心康复工作贯穿于学前特殊教育康复的全过程,针对儿童的缺陷,制定个别康复方案,采用康复、教育、医学、心理、物理等多种手段,科学地开展康复训练,使残障儿童的缺陷得到弥补。

(五)依托科研,提供支持

贯彻求真务实的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充分发挥我校科研上的优势,组织力量集中攻关,对在学前特殊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有关特殊儿童的检测和评估的工具、方法等课题进行研究,为学前特殊教育和训练提供技术支持。发挥教研、科研、师资培训等骨干人员的作用,对学前特殊教育中有关信息技术教育、个别化训练、课程开发、提高课堂训练效益、训练环境的创设和利用等深入开展研究,以提高教育质量。

(六)突出龙头,辐射全局

1. 建立和健全残障儿童筛查制度和随报制度。密切与残联部门的联系,定期做好残障儿童的检测工作,并将检测情况及时登记造册,做好学前残障儿童的入学工作。

2. 以残健儿童一体化教育的思想,指导学前特殊教育工作。加强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建设,集中力量总结和研究学前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工作经验,将好的经验做法向全市辐射。在普通幼儿园要普遍开展残障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对各种轻度障碍、发展落后的幼儿实施个别化康复训练。充分发挥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的作用,对面上学前特殊教育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对不能来园或康复机构接受集体教育的障碍儿童采用送教上门、社区辅导、走教、家长培训等方式,有计划地进行康复训练和实施教育。

(七)制定编制,完善待遇

建议市教体局研究制定适合于特教康复定点机构的编制标准,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要适应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的技术岗位要按比例单列,特殊情况可适当放宽。同时研究进一步提高学前特殊教育指导教师、工作人员的待遇和地位,鼓励他们终身从事学前特殊教育事业。针对学前特殊教育工作的特点,研究和制定适合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的考核办法。

(八)加强督导,注重实效

1. 切实加强对残障儿童学前教育的督导评估工作。把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状况列入对学校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尤其要将残障儿童教育发展情况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状况监察的重要内容。

2. 做好有关调查登记工作。要建立学前教育阶段残障儿童入学调查摸底工作和未入学、辍学儿童登记制度,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教育行政部门,并协助做好入学工作。

(九)动员社会力量,资助康复训练

第9篇:智障康复训练范文

采写欧阳鸣 罗新欣 禹玲玲 徐俊星

“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陕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在曾经被称为“三晋”的这块土地上,承载了中华文明最古老、最厚重的历史。“仁者,恒爱之。”推动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一个核心力量就是“爱”,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恒久的博大的爱。而在今日的三晋大地,我们就看到了这种爱的力量――龙城有爱,河东善爱,上党尚爱……

太原 龙城有爱

■ 文/徐俊星 图/罗新欣 禹玲玲

太原,也称“龙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资源而闻名天下,自古美誉“锦绣太原城”。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盛赞她“雄藩巨镇,非贤莫居”。太原以其博大宽厚的情怀,眷顾和关爱着每一个生长在这里的残疾儿女。

太原,没有北京、上海般的繁华喧嚣;没有苏杭、江浙般的娟秀静雅。奔腾流淌的汾河水和广阔无垠的黄土地养育是一代代朴实无华、勤劳善良的人们。在这片总面积69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65万、占总人口6%的残疾人和健全人都是一奶同胞的兄弟姐妹。

爱,是他们之间无言的情感和无尽的浓情。

爱在手心 特校是我家

“18、19、20……加油啊!坚持住!”

走进太原市杏花岭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记者立刻被一阵阵热火朝天的呐喊助威声吸引住了。只见一间教室里四五个小男孩正在比赛抖空竹,老师和同学们都围拢过来为他们加油打气。

站在队伍最前面,穿橙色衣服的小男孩憋红了小脸,尽管动作不是很熟练,他依然抿着小嘴,努力地抖动着手中的空竹。孩子的母亲站在一旁激动地掉下眼泪,她告诉记者,小男孩叫苏瑜清,来杏花岭特校已经三年了,“多亏了特校,这里的老师真的就像妈妈一样照顾娃娃,孩子进步得很快,我们很放心。”

班主任刘老师告诉记者,苏瑜清是天生的智障儿,三年前刚来学校的时候不会说话,肢体协调能力很差,不愿意与人交流,每天都要父母在学校陪着他,不然就不停地大哭大闹。后来,老师就天天陪着他说话、写字和做游戏,还鼓励他参加课外活动,现在的小瑜清再也不用爸妈陪着自己了,见了老师和同学,他也会主动热情地打招呼。一年前,小瑜清还加入了学校的抖空竹兴趣小组,现在的他可以一口气抖半个小时的空竹呢。

在杏花岭特校里,像小瑜清一样的智障儿童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在省、市、区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于1985年,作为省里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雄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九年制义务特殊教育学校,杏花岭特校现有10个教学班、112名在校学生和35名教职员工。学校没有辜负众望,一切教学和管理工作都从智障孩子的需求出发,康复和教学水平在全区、全省都是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山西省扶残助残先进单位”、“山西省特殊教育实验基地”、“山西省特艺人才培训基地”。

郑校长带记者一行人参观了由区政府及社会爱心捐赠共计约350万元新建而成的占地面积4548平方米的教学大楼。从一层走到五层,我们所经过的每一个教室里,都可以看到孩子们幸福的笑脸,听到他们欢乐的笑声。“家政室”里,小强(脑瘫,14岁)又一次把被子整齐地叠好,拉平床单,赢得了老师的夸奖,小强开心地笑得合不拢嘴。走进“超市”,“收银员”毛毛(智障,6岁)接过“顾客”乐乐(智障、7岁)等待结账的“商品”,认真细致地一一“扫描”,并“取整找零”。记者问她,喜欢当收银员吗?毛毛还有些不好意思,笑眯眯地点点头。郑校长告诉我们,康复训练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康复”的目标,学校围绕教育康复、医疗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四个康复教学主题,增加教学设备和引进远程教育,开设了种类多样、丰富多彩的35个康复训练室,除了家政室、超市外,还有多感官训练室、信息技术室、美术室、律动室(形体训练室)、烹饪室等等。“帮助智障孩子们逐步融入社会,展示自我,提升他们未来生活的能力和质量,是我们最大的心愿。”郑校长语重心长地说。

此外,为了提高智障儿童的康复质量,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杏花岭特校通过残联的帮助,参加了“香港”与内地智障儿童语文校本课程的编写及教学实验,现已编写出9个主题36个课题的语文校本教材以及自理、感知、实用数学等校本教材,被省小教培训中心定为“特殊教育实验基地”。

省残联郝副理事长自豪地向我们介绍,杏花岭特校还是“全国特奥运动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夏季特奥运动会上,特校13名运动员和3名教练员代表国家参加了体操、轮滑、自行车、排球、高尔夫五个项目的比赛,并取得了8枚金牌、10枚银牌、12枚铜牌的好成绩,3名教练员被评为“全国优秀特奥教练员”。“特奥培训不仅为了荣誉,也为了提高智障孩子的身体素质,让他们走进特奥从中受益,”郑校长信心十足地说,“学校又新建了616平方米体育馆和780平方米操场,特别开展了15项特奥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希望可以在2011年希腊夏季特奥会上再次为国争光。我们有这个信心。”

目前,杏花岭特校现在已经成为山西省集教育、训练、科研、康复为一体的规模最大的特殊教育学校,这也是太原市残联特殊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太原市残联都十分重视本市适龄残疾儿童的入学及教育工作,减免所有入学孩子学费的同时,每年还对市内五所特殊教育学校投入专项教育及康复训练资金上百万元,同时帮助特校修盖校舍、体育馆及操场,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及教学设备,开展一些系列助学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特校的办学规模和水平。截至2009年底,太原市残疾儿童少年在校生1086名,入学率达到95%。

“教育是朝阳事业,特殊教育是需要更多关心和关注的朝阳事业,让每个适龄残疾孩子人人都上学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太原市残联杨理的话让记者十分感动,想起那荡漾在孩子们脸上天真无邪的笑容,也许就是对残联工作最高的嘉奖吧。

爱在社区打造宜居生活

离开杏花岭特校,一行人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位于杏花岭区北部的锦绣苑社区。“锦绣苑”果然不虚此名,虽然今年春天的脚步来得晚了些,树木花草还未显现多彩缤纷的景象,但在这里身着统一工装、精神抖擞的社区女工作人员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就如同迎春花般朵朵绽放,让我们立刻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路途的疲惫也一扫而光。

“欢迎大家来我们社区做客!”社区于主任热情地伸出双手,邀请我们参观社区管理服务站。准确地说,应该是社区服务大楼。锦绣苑社区是太原市有名的万人社区,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和单纯的居民聚集型小区,占地0.33平方公里,现有楼房75栋,居民3887户,人口10964人,社区残疾人228人。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服务社区居民,尤其是残疾人,社区在市政府的资助下,创建了1200平方米,拥有“一厅五室一站一校”(社区服务大厅、康复训练室、娱乐室、图书室、保健室、警务室、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培训学校)三层的社区服务大楼。

首先我们来到了位于一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几十平米的诊疗室里坐满了前来就诊的社区居民,尽管有些拥挤,但这里秩序井然,全无嘈杂之音。74岁的刘大爷因为小儿麻痹导致左脚残疾,这几天因为感冒发烧,他来到服务站挂号输液,看到记者他激动地说:“以前生病都得走很远的路去医院,自从有了社区服务站,不出家门就可以看病吃药了,我很知足啦!”于主任告诉我们,目前社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161人,需要入户家庭照料的残疾人有26人。由于残疾人大多行动不便,为了实现社区康复的目标,在杏花岭区残联的支持下,锦绣苑社区专门开展了“康复工程”,就是依托社区服务站的专业医生、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配合,实现对残疾人最便捷的“家庭式”照料,争取让出不了门的重度残疾人在家接受治疗、康复训练及专业指导,能走出家门的残疾人小病来社区服务站治疗,同时享受减免20%药费的优惠。此外,社区还为残疾人家庭配备了盲杖、助视器、家庭呼叫器、“电子保姆”等辅助产品,便于残疾人得到“随叫随到”的照料。有了如此温馨体贴的帮助,锦绣苑社区的残疾人真的再幸福不过了。

随后,我们跟随于主任来到社区服务大楼的二层,走进“康复训练大厅”。家住社区29栋2单元1号的张大爷正在进行康复运动,之前他因患脑梗而无法行动,经过入户康复训练后,现在的他已经可以自己走到社区服务大楼参加康复活动了。看着张大爷脸上的笑容,我们体会到了他发自内心的高兴与感动。21岁的李芳是个智障残疾人,她正在认真地练习打乒乓球。于主任告诉我们,之前李芳的妈妈为了照顾她多年都上不了班,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后来有了社区运动场所后,李芳加入了特奥训练,每天都按时到社区运动,她还在2006年特奥会上拿了金牌。“现在李芳是社区里家喻户晓的运动健将,她的妈妈也上班了,现在社区正张罗着给李芳找个对象呢!”谈到自己社区的残疾人有了幸福的生活,于主任欣慰地笑了。

除此之外,锦绣苑社区为残疾人做的实事还很多。为了帮助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社区和当地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实时公布残疾人招聘信息;同时社区还专门成立了编织班,让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也有自食其力的途径。同时,社区在区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访贫问寒送温暖 ”活动,救助那些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家庭,一袋面、一桶油是小,心意和爱心是大。另外,为了方便残疾人居民,社区独创了“一站式”窗口办公,在这里残疾人办理手续再也不用漫长的等待了。

“有耐心、有爱心才能干成事儿。”作为社区残疾人基层工作的带头人,于主任的话发自肺腑。

“条理清晰、职责明确”是锦绣苑社区残疾人工作留给记者的印象。2009年该社区被光荣地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荣誉来得实至名归。残疾人基层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实实在在的工作最终受益的才是残疾人。

爱在身边无障碍伴左右

家住迎泽区海西社区42岁的马向龙,3岁时因意外事故致残,现在他只能依靠双拐行动。家中有81岁的老父亲、8岁的女儿和身高不足1米的妻子。全家每月仅有1180元的收入,生活十分清贫。我们来到马向龙的家,他兴奋地拉着记者来到他家的厨房,指着灶台说,“你看,这是区残联为我们家安装的低位灶台,可解决大问题了,以前我爱人都得站在小板凳上给我们全家人做饭,现在就轻松多了!我们真的很高兴啊!”

在迎泽区,像马向龙家一样安装了低位灶台的残疾人家庭还有300多户,他们都是迎泽区残联开展的“暖阳助残系列活动”的受益者。看似简单的灶台,背后却凝聚了无数的关爱和辛劳。区残联高理告诉我们,由于每个受助家庭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不同,每个灶台的设计和施工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高低要合适,质量要过硬。”高理几乎跟进了半数以上低位灶台入户的工作,他说:“300多个家庭,300多个灶台就有300多个方案,经常做完一户,工作人员都累得筋疲力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