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导语:党的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是查字典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希望您喜欢阅读:
医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党的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
现在,全院上下正掀起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作为医院的一位外科大夫,结合自己的岗位实际,谈点心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规范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作为一个公民需要践行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我们的基础。丽医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强大,立足自己的岗位,做到严谨、敬业、奉献就是对祖国最好的、最无私的爱。自从学校毕业,加入到丽医这个大家庭,我就感受到她强劲的发展动力。能来这里,与之共同前进,为之奉献自我,我感到无限的关荣与自豪。作为一名普通的外科医生,我和其他同事一样,愿意为丽医的发展不辞辛苦,不怕挫折。再繁忙的工作,再琐碎的事务,都磨不去我们恪尽职守的决心和毅力。我们虽然远离家乡,但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另一个温暖的家,我们珍惜着,也在为之努力奋斗着。敬业是我们的根本。
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建立一套与之相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该体系建构的根基是实现在尊重我国各民族、各阶层的价值观念以及信仰追求的基础上,使社会大众坚持奉行以为主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在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如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巩固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作为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奉行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具有充分的历史根源和现实依据的,它所提倡的是一种社会大众普遍认可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以此规范大众对现实事物的认识,促使大众能够将其内化为精神世界的合法化与秩序化。
一、牢牢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我国的主流媒体在对新闻事件的传播中起着重要的舆论引领作用。在新闻面前,政府需要借助具有特殊权力和影响力的媒体来传播权威消息,引导民众。另外,媒体的重大新闻报道能有效地将大众“召唤”入一场重大的事件当中,呈现媒介仪式的特征,进而强化民族认同,弘扬和传播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最终实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讲话中指出:新闻传媒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新时期新闻传媒要始终坚持体现党和政府的意志,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牢牢占据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大力弘扬符合时代特征、体现社会进步要求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和不良文化的侵蚀,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新闻传媒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者和宣传者,同时也是积极实践者。在现有社会语境与媒介环境下,亟需一种新的新闻报道范式实现和形成科学良性的舆论合力与舆情导向。传统主流媒体生存与发展空间虽然备受新媒体挤压,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传播主体地位和广泛影响力仍未动摇,特别是对通过新闻传播构建社会共识、促进价值共享与维护秩序和谐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舆论意义。
在10月14日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为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所依”。同时强调“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电视新闻中,经过符号化的电视新闻话语本质上已经蕴含了整个社会族群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此可视为是电视传媒对社会族群成员进行文化濡化的方式和手段,社会成员收看电视新闻的行为,可视为是在对自我身份认知与对族群认同的形成过程。
二、媒体宣传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媒体可通过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报道对大众进行心理引导,同时表现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民族凝聚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
(一)确立社会规范,彰显社会价值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规矩与准则,在人们的行为互动中逐渐形成且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特征,本质是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具体化反映。社会规范的作用体现在两个维度上:对个体而言,遵循社会规范是其社会性的表现,同时也是身份认定、融入群体的心理前提;就社会而言,则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保证。社会规范作为一个群体共同意见的反映,表现为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要融入群体生活,就必须掌握这种价值标准并内化为行为指导,对自身的社会行为进行约束,同时在进行其他社会活动或社会行为时,会以此作为评判标准来衡量他者行为的合法性。我国电视新闻话语中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蕴含了媒体对新闻信息的筛选和分类,呈现出暗示性的价值判断,以期最终塑造符合主流意识的规范化角色、规范化行为,达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
(二)塑造社会共识,促进社会认同
社会规范在形成后要发挥其作用需经历一个形成社会共识的阶段。社会共识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大体一致的看法,即社会合意。社会作为统一整体健康有序地发展需要社会成员对社会事物(尤其是社会规范)形成“共识”,惟其如此,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同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发展。推动和强化共识是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必行的一步,在传统社会中主要由教育和宗教来完成,而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成为这一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传媒领域的共识是“媒体工作者及一般民众对社会现状和运作的共同基本假设,包含对社会的基本利益、价值及问题的看法” 。
近年来我国新闻宣传逐渐改变了以往报道中直白刻板的传播模式,利用电视媒介特殊的声画符号系统,将核心价值观念蕴含在文化和情感认同之中,成功实现传播策略的转变。通过这些电视符号形成受众对民族及国家的认同,从而在宏观层面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化与完善。
三、结语
关键词:社区体育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主义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过:体育具备改变世界的力量,体育具备激发灵感的力量,体育有着团聚社会人群的独特功效,是无可替代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种团聚社会人群的精神正是社会主义价值观苦苦探寻的真谛,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正能量。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群众体育的兴起,社区体育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社区体育文化也逐渐成为凝聚社区群众的向心力,成为社区群众沟通、交流的内驱力,在为社区群众营造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社区体育文化及其传播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将社区体育文化传播有效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充分挖掘社区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社区体育及其发展
(一)社区体育定义
社区体育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发展强壮,主要是指以基层社区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基础,惠及社区全体成员,且满足社区成员体育需求,密切社区群众之间相互联系的区域性群众体育。可以说,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社区体育与城镇化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崛起,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镇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可以说,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城镇化的核心问题,而社区体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群众的精神面貌及生活质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社区体育的发展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社区体育与体育强国
从1952年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至今,体育强国一直是几代中国人不懈追求的梦想。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结束,后奥运时代已经到来,“人文奥运”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众所周知,体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各项体育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和理解。因此,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追求,并使体育运动的成果能够转化为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的需求,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既是群众体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体育强国的核心要义。而社区体育恰恰能够满足最广大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拓展了群众体育的广度和深度。
二、社区体育文化传播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
(一)社区体育文化
社区体育文化是在社区体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且为社区广大群众接受的一系列价值观的总和。就内容而言,主要分为社区w育物质文化、社区体育精神文化、社区体育管理文化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和谐”就自然而言地成为我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社区体育文化以“和谐”为中心,辐射物质、精神、管理等方面,从而形成完善的社区体育文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社区体育文化传播的群众性和大众化
随着全社会体育意识的崛起以及体育需求的不断增加,体育运动也逐渐成为展现个人生活方式的一个窗口。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社区体育也就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是社区体育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在接地气、贴近群众生活、灵活性等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能够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有机结合,从而产生共鸣。通过社区体育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通俗化、具体化、大众化,扩大其社会认知度,探索社区体育文化传播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内在逻辑,进而形成思想共识。
三、社区体育文化传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一)社区体育增强社区居民的心理认同
以社区体育为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区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以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凝聚社区正能量,以积极向上的体育活动为载体增强社区群众的心理认同感。因此,社区体育在群众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具备承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坚实基础。同时,在社区体育开展实践中,具有涉及面广,参与群众多的特点,可以说,社区体育是接地气、贴民心的典型,社区体育将全民健身运动进行有机结合,找准时代的对接点,能够与群众产生共鸣,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和体现到社区体育的宣传报道之中,努力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上结合起来。
(二)社区体育精神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效性
在社区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社区体育实践精神的养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内化于心,也要外化于行。在实际工作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社区体育点点滴滴的实践之中,融入社区体育的宣传、组织、实施等具体过程之中。应该说,社区体育精神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具有内在一致性。用社区体育的凝聚力、创造力,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从而以社区体育为载体,满足大家的生活需要,促进社区每一个人的完善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效性。
(三)社区体育文化中蕴藏着无穷的“和谐”正能量
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区体育继承了体育精神的真谛,同时又拓展了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而社区体育文化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不断兴起的新型文化类型,是体育强国战略下的必然产物,从而使社区体育文化传播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所以,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区体育要充分发挥其本身具有的功能,进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其文化建设,传播社区体育文化中所具有的“和谐”正能量。
四、社区体育文化传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社区体育的实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社区体育来源于群众的体育实践,因此形成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社区体育文化。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具有全局意义,推动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有利于实现跨界整合,融合发展。2015年1月20日在南京召开的国家体育总局全国群体工作会议指出:按照国务院的相关要求,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在10年左右的时间(2025年)增长到5亿,占人口总数1/3以上。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人心,以群众喜闻乐见体育活动为抓手,将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外化为群众耳熟能详的肢体语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每一位社区体育参与者。
(二)社区体育的规则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众所周知,规则是各项体育活动开展的前提,也充分体现了体育的公平性。各项体育活动都是在一定规则下进行的,当然社区体育也不例外。社区体育规则作为广义的制度不断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社区体育文化的内核,是社区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使体育的规则意识在民众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中成为约定俗成的价值共识和行为准则。进而探索规则意识与法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提供保障机制。
(三)社区体育文化承载着改革创新的时代脉搏
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基础,常规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础,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具有内在生命力。正如所说:“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需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大众化与常规化之中,而社区体育文化正是时代的产物,社区体育文化的传播则承载着时展的脉搏,同时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能够很好的模拟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其发展的速度和形式紧跟时代的步伐,具有营造社会氛围的功能。
五、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模式
(一)社区是连接学校和家庭的纽带
社区居住的不仅有成年人,青少年也往往是社区体育的参与主体,利用节假日,青少年和家人参与社区体育,可以是对学校体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同时,社区同家庭紧密相联,可以说,家庭是构成社区的细胞。由此,通过社区体育的开展可以将学校和家庭有机结合起来。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有效结合,在社区体育的事件过程中,结合时代精神,将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有机结合,改革创新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将社会与校园融为一体,从而将广大的青少年与社会紧密结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二)以学校体育为载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规化
体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展现了人类的力量、智慧、自身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2014年2月,在索契看望参加第二十二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要把每个人的梦和“体育强国梦”融入“中国梦”。而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培养青少年的个人梦,就得全社会的重视与支持。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系列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使承载着“中国梦”的学校体育活动成为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模式
以“全民健身运动”的国家战略为契机,充分发挥社区体育在连接学校、家庭之间的积极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体育文化氛围。将在社区体育实践中形成的和谐、友好等道德L尚广泛传播,并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文化融入到每一位社区居民的心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常规化。从而真正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模式。
参考文献:
[1]解红晖,金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路径探微[J].湖南社会科学,2016,(05).
[2]周永奇.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
[3]邵锦梅,李雷.体育文化建设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9).
[4]纪飞凤.社区体育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8).
[5]刘晓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和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0).
[6]李鸿江.体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北京教育,2014,(08).
(贵州财经大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现如今,网络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舆论的一种重要载体,对核心价值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网络媒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产生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在面对挑战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网络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挑战 机遇;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175-01
一、网络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机遇
首先,网络媒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更具有亲和力。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最新的有关核心价值观的信息。并且,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通过公众的私信留言等及时了解公众反馈的信息,能够拉近与公众的距离,从而增强了政府与群众的互动性。
其次,网络媒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更具有权威性。一些政府权威的网络机构更偏向于通过网络传播核心价值观等重要信息,例如新华网,人民网等家喻户晓的权威媒体,人们对于此类网络媒体的相关信息更容易接受信任。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过程中,利用网络权威媒体进行与传播更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再次,网络媒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具有吸引力。在对于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网络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已不仅是传播速度快。在网络媒体中,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不止局限于书面知识的传播,更偏向于音频视频相结合的传播方式。由于传播方式的改进,人们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更加容易接受与学习。
二、网络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挑战
首先,网络媒体传播文化的多样性弱化了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度。由于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也在网络中大肆兴起,企图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受教育者文化层次不同,对各类信息分辨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导致错误的价值观在部分人群中传播,从而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造成了一定影响。
其次,网络媒体对于高校传统方式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也提出了挑战。在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部分学校已经开始进行网络媒体教学,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大大弱化,部分教师的观点越来越难以被学生接受。并且,在培育过程中,高校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已有部分认识,而这些认识大部分来源于网络,从而对教育者的观点更容易提出问题,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再次,在网络媒体的平台下,网络用语的广泛使用使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从而也使核心价值观受到了影响。在网络用语流行趋势下,汉字的使用出现了严重的偏差,部分网民更乐于使用通假字或者组合字进行交流。这就使得代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受到了挑战。
三、网络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面临问题的对策研究
第一,增强网络媒体传播内容的安全性。在网络媒体传播的内容方面,网络监管部门应该增强传播文化内容的过滤程度。部分危害社会以及个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应该禁止传播或及时删除。所以,在高校范围内,需要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管力度,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疏导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要将网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利用网络媒体传播内容与方式的多样性来吸引受教育者,同时又要利用教育者的亲身经历来增强受教育者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感,尤其是在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教育者要带领受教育者积极进行高效的实践活动,让受教育者积极参加调研以及志愿者等活动,增加自身阅历来增强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第三,在网络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鼓励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作品创作。任何文化作品都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也必须以文化为载体,以网络媒体作为平台。借助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抓好内容建设,创作出更多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网络文化作品,包括网络小说、网络电视剧、网络音乐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作品和艺术形式吸引网民,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
参考文献:
[1] 刘晔.浅论如何建立健全网络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J].
决策探索(下半月).2013(11).
[2] 易宇峰 游佳.从网站评价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原则——
以易班网络互动社区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3] 关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途径[J].当代世界与社
会主义.2013(02).
[4] 刘峥,汤小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J].
摘要:当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优秀人才的培养,而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师资力量,师资良好与否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更取决于教师的道德修养。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的教师,理应在道德上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而高校更应该注重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新时期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积极探索能够切实解决教师思想道德问题、提高教师道德水平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师德建设
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的教师,往往是社会道德风尚的楷模,引领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国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践行者。
一、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现状问题
当前高校教师以高尚的师德和专业的水平获得了社会和学生的认可。不过近年来,高校师德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潮存在于高校教师队伍中,并继续腐蚀着原本师德良好的高校教师队伍,一些教师变得急功近利,理想和情操在不断上升的实利物欲面前一点点耗尽,道德良知在不尽的诱惑面前逐渐丧失。在从教过程中,少数教师失去了教师应有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与师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背道而驰,造成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受到打击,社会的道德建设陷入僵局。
教师的师德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政治理论修养。部分教师缺乏思想政治观念,不注重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的学习,不了解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内容,政治思想境界不高,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缺失。二是道德品质修养较差。一些教师不能做到为人师表,缺乏良好的道德修养,言行举止有违教师的身份。授课不尽责,考试评分没原则,学术研究弄虚作假,甚至有些教师还沉迷于赌博等消极娱乐生活。三是缺乏敬业精神,不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部分教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纯粹是为了享乐图利,而并非出于对这一职业的热爱或者是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在学术研究上,部分教师逐渐趋于功利化,学术重心由研究向谋利转移,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而选择一些与学术水平提升无关的工作,造成无心于本职工作。四是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育人理念。大多数教师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有的教师仅仅通过课堂来开展教学工作,不注重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培养、个性发展等知识传授以外的教育,认为这些都是其他部门的分内之事,不关注学生学习以外的事情,只顾教书,忽略育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师德建设的途径
1、以尊重高校教师思想意识差异为基础,形成教师的思想共识
作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的高校教师,有着先进、多样的思想意识,他们有着开阔的视野,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见解,面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时常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是一股积极向上、思想先进的社会力量。教师中多样化的思想,在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等基本思想相对立、相冲突的前提下,应该得到尊重和包容,即使具体观点之间存在差异、有所冲突也应允许其存在和发展,使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而不应排斥、摒弃。因为教师的思想意识是当今社会中最为先进、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思想意识,因此如果排斥这种思想意识会导致大学教师队伍整体的思想意识僵化、保守。
2、建立新时期教师师德的基本规范,注重教师自我养成教育
教师师德的基本规范应该包含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三个层面的含义,应体现时代性、人文性、专业性和操作性。其中,师德规则包括对待学术在内的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和对待自己的学生这两方面的内容,这些规则具有可操作性,是以现代师德的内涵为根据制定的,具有较强的约束力。正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素质和优质的人品,存在一定的内在精神感召力和较强的人格魅力,能够从内在引起学生的尊重与敬仰,使学生开始不自觉地激励自己,积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形成直接受到教师的行为修养的影响,而教师要取得威信,也应首先提升自己的行为修养。所以,教师应在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教学技能等各方面素质和能力。
3、加大宣传力度,塑造典型人物
师德师风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引导下,可以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影响力。从情感到观念的提升过程是高尚的职业道德形成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教师职业道德内涵、标准的比较稳定的思想认识形成的基础,教师顺利通过这一提升过程之后,才能够正确感受和认识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谴责或认可的社会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长起来的一批新一代教师,如今成为了目前高校的教师,这些教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能够迅速接受不断新生的事物。正是由于正面教育、宣传、引导的缺乏才造成了他们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的缺失,因此,应该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加大正面教育与宣传力度。
4、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正确对待教师客观差异
对待教师存在的客观差异可以按照“褒扬、应当尊重、加以引导”三种不同情况处理。对于先进教师应进行褒扬,树立良好典型;对于普通教师,可以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结合先进性和广泛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社会生活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他们的思想意识中,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与建设而探索、前行。高等学校的未来发展寄依赖于高校教师。因此,教师的师德建设关系着高校自身的成长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应该正确引导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5、拓宽建设路径,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管理水平,应该采取科学化、现代化和艺术化的方式方法,不断拓宽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路径。在新形势下,新时期的师德师风建设迎来了新的任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应当以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为基础来创造师德师风建设的新经验和新方法。为了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应该做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努力达到目标定量科学化、教育体系网络化、管理工作程序化、师德教育社会化的工作水平。
6、 建立和完善大学师德监督与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师德监督体系,一方面为了促进教师严格自律,教师的教育、教学、学术道德等各方面工作应当受到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广大教师、学生和社会舆论各界力量的监督;另一方面还可以针对师德建设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了解教师在学术、教学等各方面的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引导纠正,建立领导听课、督导检查、教学信息反馈、信息通报制度和学术道德管理规范等制度并及时加以完善,发挥教代会和工会的监督作用,以促进师德建设工作的良好发展;建立师德考核激励机制,形成优劳优酬的绩效分配制度,对师德高尚的教师进行表彰,树立师德高尚的典范,使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由他律变成自律,再由自律转变成教师的内在精神需要。
三、结语
随着社会在经济、科技方面发展的巨大变迁,高校教师的思想意识受日渐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影响也逐渐多样化,这对教师而言是一次职业道德的考验。作为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才能使高校教师在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最终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实践者。(作者单位:1.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2.南昌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专项研究2014年度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研究》(编号:14ZT04);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专项研究2014年度项目《认同与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编号:SZZX14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积极的向上的社会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教育,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也肩负着这种责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学体育科学合理的相结合,需要我国初中学校创新和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体育的必要性
1.当下中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当下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主要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好安逸,遇到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差。原因有三:一是我国中学学校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投入大量资金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去,学生生活较为安逸;二是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学生由爷爷奶奶照看,老人易溺爱孩子;三是应试教育下,将学生学习成绩看作是衡量学生的唯一的标准。这样的生活环境忽视了对学生性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形成了喜欢安逸,不愿意面对困难的心态,学生遇到困难不愿勇敢去解决,缺乏意志,心理承受能力差。二是多数学生性格中存在自私因素,原因有二:一是上文提及到的独生子女的因素,学生缺乏分享意识,遇到事情的开始最想到的是自己;二是社会上利己主义的影响,重视自己的利益但忽视他人的利益。三是缺乏独立意识,依赖性强。学生在家庭中依靠亲人,在学校依赖教师,形成惯性思维:“遇到问题没有关系,解决不了也没有关系,父母和老师迟早会帮我解决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体育教学相互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顽强拼搏、专注坚持、团结友爱等,可以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没有专注和坚持的品质,长跑就会半途而废;没有团结友爱的品质,团队赛就会因为各自的自私而失败溃散;没有顽强拼搏的品质,体育游戏和竞赛就会因为消极而失败,学生也会对体育学习不上心。体育教学中各项内容和活动的组织也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观看国家体育比赛讲解体育知识可以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足球赛和篮球赛等的团队赛有利于学生彼此团结,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唤起学生的集体意识;长时间的体育训练可以训练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学体育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中学体育教学是必须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体育教学的路径和策略
1.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主要途径的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改革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有效利用多媒体设施,改变以往单调的教师讲解体育知识点的模式,而是用多媒体设施播放视频,例如教学生打篮球时,可以播放篮球竞赛视频,教师加以讲解,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获得直观感受,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体育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大脑高度运转,让学生了解篮球相关知识与练习和比赛的技巧。二是教师可以考学生体育知识点,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演练所教过的体育动作,让学生回答体育动作的知识或指出其中错误。三是教师要善于处理师生关系,与学生在教学中为师生,在体育练习中为队友或对手,尊重学生,耐心指导学生。
2.营造良好的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的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修养学生的心性,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一是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只有民主的学习环境才能焕发学生的激情,让学生主动参加到体育学习中来,在教学过程和组织体育竞赛过程中,教育学生要团结合作,尊重对手等。二是要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民主的学习氛围不是放纵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要规范学生行为,制定规则,为学生日后养成遵法守法的品质奠定基础,督促其养成自律的习惯。例如教育学生在比赛中禁止使用违规动作或违反比赛规则,在体育课堂上学生应遵守课堂规则,听教师口令集合,进行练习,自由活动时不能离开训练场地等。宽松与严格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体育教学的完美结合。
3.完善教学评价系统
体育教学的评价不应只是对学生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熟练度的评价,还应加入学生平时表现,参与体育课堂或者学校举办比赛的表现的评价等,以及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价系统的丰富和完善,对师生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素质培养也是社会主义核心观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传承,是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司法行政人民警察道德体系的科学内涵,着力构建司法行政人民警察职业道德体系,对于提升民警队伍政治素质,实现队伍建设专业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厘定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性作用的价值观,它在价值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表现出一定的精神文化追求和基本价值理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句话24字。它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和合”发展理念和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借鉴了西方现代文明中追求自由平等、个人价值思想,包容了保障人权、强调法制、追求民主、注重人的价值等合理性成分。
(二)司法行政民警职业道德体系
1.道德。道德(morality)一词,由来已久。在西方文化中指一定区域的风俗、习惯以及个人的性格、品行等。当代意指,一定社会或国家基于人性完善和社会发展秩序的要求,而认可和倡导的思想内容。
2.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是在一定社会下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在职业生活中和职业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是某种职业范围内思想层面的要求。
3.司法行政民警职业道德体系。司法行政民警职业道德体系是指司法行政民警在工作中应该遵守的,以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系的,调整司法行政民警各种职业关系的行为规范以及司法行政民警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状况。
二、司法行政民警职业道德体系内涵解析
司法行政民警职业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责任、忠诚、公正、奉献、廉洁、开拓为主体内容,从根本上反映着司法行政民警的职业特性、光荣使命和价值追求,是司法行政系统的优良传统、时展要求和民警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对司法行政民警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职业行为起着指导和约束作用。
责任是第一要义,是司法行政工作发展推进的载体,是唯独存在于上帝和邻舍的约束中的人的自由,责任文化是警营文化的亮丽风景线。责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工作任务的正向布置,如岗位责任;二是指没有做好分内的工作的否定评价,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任务,如追究责任。责任可从三方面解析:一是要珍惜工作,爱岗敬业,立志岗位成才;二是要勇于担当,锐意创新,提升工作境界;三是要居安思危,抓好末端,保障场所稳定。
忠诚是立警之本,是人民警察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标准。司法行政民警作为人民警察,忠诚就是要忠诚于党、忠诚于法律、忠诚于事业、忠诚于人民;作为社会公民,忠诚就是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提升社会公德;作为家庭成员,忠诚就是要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完善提升个人“私德”。
公正是法治灵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司法行政民警对抗阴暗面的精神动力,从事教育矫治正义之举的内驱力。坚持公正、法治、人权是司法行政工作的生命线。公正要求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最大限度地维护执法对象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制度的严肃性,把保障安全与保护人权、提升效率与实现公正、执法形式与执法目的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执法公信力,努力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
奉献是精彩成就,经营司法行政事业不是靠新奇的激情而是靠锲而不舍的坚守和累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是奉献精神代表,是指将责任外的实物、劳动、智力成果等真诚、自愿、无偿地送给尊敬的人或集体的行为。奉献精神包含着不同层次的高尚情操,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先人后己,先公后私;二是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三是甘于平凡,勤耕不辍。
廉洁是免疫保障,是法律工作者的安身立命之本,承载了民众对法治事业的深切关注和殷切期待,是司法行政向社会延伸、争取社会支持的必然要求,是司法行政系统对自我角色品格作风和道德形象塑造的必备版图。廉洁就是要增强自省、自律、自治能力,时刻牢记身份,抵制各种消极思潮的侵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制度,将自身成长与事业发展相统一,有的放矢地解决自身问题,在程序制度框架内面对个人利益得失。
开拓是动力源泉,是司法行政工作“防范风险、服务发展、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精神支柱。开拓就是倡导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面对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深入分析掌握问题本质,积极开拓视野和思路,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
三、结语
当前,司法行政民警队伍的思想政治、知识构成、人文素养、作风状况等方面情况都有了明显进步,不过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民警职业道德体系仍存在很多不适应情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司法行政人民警察道德体系体系建设,有利于凝聚形成价值共识,有利于增强职业认同感、归属感,有利于推进民警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从根本上推动司法行政工作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社会;
0引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与创造性实践相统一的渐进的历史过程,也是贯穿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个历史过程。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怎样的关系?它的完善是否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呢?
1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谈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先要明确什么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制约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核心价值对社会、个人都起着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决定着文化的总体性质、方向和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十七大报告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坚持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这个价值体系中,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最高层次,决定了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处于中间层次,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处于最低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内容和底线。这三个层次从高到低、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严密体系,这个体系是相对稳定、长期起作用的,但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必定要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二者高度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反映出我党按照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兼顾了“大社会”和“小社会”两个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和重要思想基础。具体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支撑,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助推器。
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再来看看我们所处的全球化环境,不难看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的影响力,淡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弱化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模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抵御全球化等因素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开拓创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统领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增强社会主义美好未来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增强社会主义精神力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增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影响力和教化力。坚持不懈地确立主旋律意识与阵地意识,增强社会主义主流舆论的引导力和掌控力。
在成文的过程中,笔者反复阅读了大量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章,发现两者有共通的地方,都是把以人为本放在首要位置的。以人为本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理论前提和牢牢把握的前进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双重命题。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权利,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在当前的历史机遇下,我们必须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在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协调发展,健全核心价值体系,使我国公民素质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郝伟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根本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经济师.2008,(6).
[2]霍秀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探析[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
[3]张书霞.和谐社会建设与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以人为本思想解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龚志宏.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08,(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贯穿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报告》中指出:“要巩固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第二,以人为本,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事业,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方法,改进教学内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加强教师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迫切需求,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教师应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一、要有好的师德
首先,应该做到敬业爱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科教兴国为己任,把教育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来追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人才。为人师表是每一个教师的行为准则。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有言:“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的师德人品、仪表气质、治学精神、教学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业,师德师风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中华民族历来把个人的学问与道德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师德风范与个人的发展也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师德修养的重要性。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师有德,行有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高尚师德的力行者;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求真务实,做终身学习的楷模。
其次,应该做到言教身教,教书先育人,育人先育己,正人先正己。读书万卷也是有限的,做人要牢记基本的品质和作风。古语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育人要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言教还须身教,为人师表,做人表率,这样才有威信。
第三是出人才,出成果。集天下英才而育之,这是人生一大乐事。出成果,就是要教学科研并重。对老师来说,不进行科学研究就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发展科学,没有科研成果是不行的,特别是我们搞建筑工程学科的,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更应搞好科研,为教学服务,为改革与建设服务。
二、以人为本,关爱学生
第一,把学生当子女,全面关心他们的成长与进步。从政治、学习进步到全面发展,从录取、教育到分配都要全程关心。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三动三多”,一是动眼多看,二是动脑多思,三是动手多写。
第二,向学生学习。青年学生有朝气,有活力,思想敏锐,知识面广;与他们在一起,既把他们当学生来教育,又把他们当研究人员来一同搞教学和科研。
第三,教学相长。我们要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通过传授知识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业务领域,既教学生做事,又教学生做人。既做“经师”,又做“人师”,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教育工作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师一定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与时俱进。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把学生看成具有能动性、潜在性与差异性的活生生的人,努力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巧,以使学生在做人上自尊、求知上自取、生活上自理、审美上自悟,便只重知识灌输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变死板僵化、负担过重为生动活泼、负担较轻;变单纯依靠“他人教育”为重在进行“自我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才能活泼快乐、健康和谐地成长。而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丰富多样的个性,积极向上的氛围,也会使教师获得成功的体验,调动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克服教师职业道德冷漠。
其次,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教师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就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师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提高三个环节。自我认识,就是教师对自己教书育人的状况和水平进行认识和评价。正确的自我认识,可以使教师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恰如其分的估价,既不妄自尊大,又不自卑丧志。自我激励,就是教师在自我认识基础上给自己在教书育人方面提出新的奋斗目标。自我激励可以为教师提供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动力。教师用自己辛勤培育,健康成长的学生事例激励自己,用社会上对毕业生的肯定性评价来鞭策自己,从而转化为教师自身的满足感、欣慰感和成功感,觉得自己的事业有奔头。自我提高,就是在自我激励的鼓舞下,战胜自己身上的消极因素,求得提高。我们要坚持教师职业的信念,把教书育人看成一种幸福,克服患得患失的心理,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去做,要有一点“韧”劲,通过知行观的斗争求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