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秋天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人觉得要让学生"更准确、更生动、更活泼地学好、用好语文"、解决目前所遇到的困难,需要处理好的一个大的方面就是古诗鉴赏的教学。
对于上文所提到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引导提高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积极性和自觉性。那就是先要缩短学生与作品在生活上的距离感,从而消除他们对于古诗的恐惧心理。以下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种有利于将学生生活与古诗学习有机沟通起来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带领学生走近传统诗词。
在教学传统诗词的时候,我们要以教材为载体,除了要做好对教材中所选编的内容的教学外,还要重视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使学生更好地走近传统诗词,使他们对传统诗词有更好的认识和了解。比如教材的内容是选自《诗经》,我们就应增加讲述《诗经》的"六义"和它得以保存下来的历史及对后世的重要影响等。我们这样做就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我国传统诗词在体裁上是不断发展演变的,有"风"、"骚"、"乐府"、"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律诗"、"绝句"等。也可以使学生更多了解历代有重大成就和影响的诗人,如: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具有"建安风骨"的"三曹"、"七子";田园诗人陶渊明、"王孟";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还有"唐宋家"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一些有关诗人的生活故事,如:屈原投汩罗江、曹植七步赋诗等。
2 引导学生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就如前面所述,在中秋佳节指导学生吟唱相关古诗一样,我进一步将这种方法推广到日常教学渗透中去。要求学生根据时令或节日去寻找相应的诗文佳句,在课前用三五分钟来向其他同学进行介绍。例如:快到中秋节了,我便先要求学生总结我们以前学过的描写月亮的诗句;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外寻找有关的诗句,在课堂上讲解给其他学生听;秋天到了,我便要求学生去寻找写秋天的诗句,师生一起讨论世人对秋天的感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的知识,学到了新的知识,而且,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从这一个过程中得到了心理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学生懂得了,古诗词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并不是什么阳春白雪,遥不可及的,它们已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后,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得到了巩固,有一些学生已经自己在课外背了许多的古诗了。
3 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入手。
初中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课要上得有趣,就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想象力。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使远古的画面进入学生的脑海。可以指导学生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评析古人古文,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也可以续写或改写古诗文,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教学,抓住九种景物,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学生很快就描述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通过想象联想的手法,让学生面对面跟古人对话,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拉近。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评析古人古文,使学生有话可说,激发学习兴趣。如教《桃花源记》时,引领学生想象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以及桃花源内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讨论如何认识陶渊明所创造的理想社会。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桃花源存在到今天会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用现代的观点去想象,大大增强了阅读兴趣,既学习了文言知识,增强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4 加强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
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是培养语感能力的基础。教科书中的文言文大都具有较高的思想品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生活品文,发人深省;描写战争跌宕壮阔;写景话人入木三分;可以说辞简意丰,言简意赅。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难在语言的嬗变导致的语义差异。学生缺少必要的文言知识积累,在学习文言文时很难走到"品味语言,寻访思路,找准精髓,鉴赏意境"的路上去。
一、课堂教学中的缺憾美有时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新课程的语文教材增加了许多内容选择上的灵活性,练习的内容也有了很大的弹性,但对于低中段孩子来说,识字和个性化阅读始终是重点。每上一课,总是奢望能将识字和阅读及其他的一些教学任务完美结合,顺利完成。这种思维定势实现于公开课上,执教者总希望通过一堂课展现给大家三维目标的和谐实现、师生的多元交流等等,似乎这成了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而过少地去考虑这堂课是否收到了实效,这种课型是否易于操作、推广。然而让听课者看到的往往是前者多于后者。例如《秋天的雨》第一课时,预设目标是认识生字,会写五六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并对秋天有所感受。当实施教学时,发现孩子大多数已完成了识字任务,课文也读得很流利。于是当引导孩子阅读第二段时,边运用道具(树叶)边做动作边示范读,孩子们兴趣大增,完全投入了秋天的情境当中,读了还想读,演了还想演,有好几次试图将孩子的思维从朗读中牵回到写字上来,都很难成功,索性就将写字这一内容从本堂课中删除掉了。结果孩子整整朗读了一节课,孩子们自己似乎成了那银杏叶、枫叶、田野、果子、,兴致勃勃地表演着,自我陶醉在“秋天”里,下课了还在意犹未尽地表演。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固然是一堂课的精彩,但如果在内容的选择安排上不遵重孩子的意愿,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那么再多的精彩也只是教师个人的精彩;如果为了内容、结构与预设的丝丝入扣而不去关注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孩子的情感体验,那么这种精彩怎么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彩呢,又怎么称得上是“完美”呢?还不如让内容的有缺来成就孩子的精彩。语文课堂未必需要负载面面俱到的任务,允许“有缺”,但不是说不要任务、不要目标。因此,遇到这一问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材,站在孩子的角度安排课时内容,真正让这些内容能对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2、新课程提供的语文教材给教师带来广泛的用材的理念。因此,在使用教材时,对提供的内容可以进行合理的裁减和重组,较好地为实现课时目标服务。
二、语文课堂教学有时也可适当地“拖堂”
课题:走进秋天
四年级 张红岩 郝磊
活动主题:走进秋天
活动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能使孩子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广阔的天地里放飞心灵,去探索,去研究。它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是喜悦的季节,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让人遐想的季节。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的能力,开展“走进秋天”这一主题的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儿童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秋天的美好,了解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体验丰收的喜悦之情以及秋天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参加对象:四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目的: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激发初步的研究性学习意识,启动主动探究问题的愿望。
2、通过学习设计研究计划及实施研究方案,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及科学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表达、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能学习多渠道收集信息并将信息整理、分类的方法,初步形成有特色的成果展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调查分析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图画、音乐等进行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秋天,了解秋天,可以让学生增加生活体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关心和热爱,以及对自然科学进一步的兴趣和爱好。
2、通过经历各种研究过程及成果展示会,体验探索式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活动计划与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设计方案。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设计活动方案,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活动内容:确定主题、设计方案。
活动方式:调查、讨论、谈话、小组合作探究。
活动步骤:
1、活动前发放调查表格,调查学生对秋天的了解程度。
我知道的秋天
秋天来临的时间:
秋天的天气特征:
(1)气温( )度DD( )度
(2)降雨( )
秋天的其他特征
公园里,( )
果园里,( )
菜园里,( )
田野里,( )
秋天还有哪些特征?
描写秋天的诗歌、词语、好词佳句
2、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想研究些什么?为什么?确定出研究主题。
3、按自愿结合的原则分小组。
4、各小组设计活动方案。
5、交流,相互补充,不断完善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收集各种有关秋天的资料。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内容:指导学生观察、调查、访问。收集各种有关秋天的资料。
活动方式:学生让父母带领大自然中观察、分组调查、访问、收集并记录。
活动步骤:
1、大自然中去观察秋天、寻找秋天。
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在活动中,或者给秋天照相,或者给秋天画一幅画,或者寻找一份秋天的纪念品。
2、调查、访问前的准备。
(1)根据自己到大自然中的观察,确定调查的内容。
(2)制作调查表或列出访问提纲。
(3)明确向谁调查或访问。可以向学校老师、同学、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亲朋好友、苗圃工人、农民等调查。
注意调查、访问时要有礼貌。
3、分组或个人调查、访问、收集、记录。
4、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收集资料。
5、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小组内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相同的归并,不同的列出目录,并将图片文字资料分类整理,将观察秋天的作品整理。一方面为在全班的交流做准备,同时又是归纳学习的过程。 第三阶段:汇报调查情况并展示自己眼中的秋天。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对秋天、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图画、音乐等进行表达的能力。
活动内容:汇报调查情况并展示自己眼中的秋天。
活动方式:交流、汇报、讨论、展示。
活动步骤:
1、小组汇报,把自己的调查、观察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2、 展示:
第一部分:摄影、图片展。
学生分类整理拍摄的照片或者是查找到的图片,再分别介绍秋天的美丽景色。
第二部分:绘画展。
把自己笔下的秋天介绍给大家。
第三部分:纪念品展。
如:采集的实物(水稻、花生、大豆、棉花、柿子、梨)
叶贴画
第四部分:赞美秋天。
朗诵赞美秋天的诗歌、古诗、成语、佳句段落。
第四阶段:我当秋天校园美容师
活动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培养学生参与学校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能运用活动中获取的知识技能装扮自己的学校。
活动内容:我当秋天校园美容师
活动方式:讨论、设计、展示
活动步骤:
1、根据你的观察与了解,你认为,我们校园里哪些地方应种植或摆放什么样的植物,更具有观赏性?更能美化校园?请你当一回秋天校园的美容师,进行美化设计。
2、展示。
看到这个字
我就想起了那首古诗: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看到这个字
我就想起了我家的鹅
它们在门前吃草
它们在池塘里戏水
黄昏时分
它们拍拍翅膀
甩甩水珠,上岸
看到了我,它们就会
争着跑过来
一边跑一边高声叫着
好像在和我打着招呼
好像七嘴八舌地说着
池塘里有趣的事情
呵呵,有几只鹅
伸长脖子
叨住了我的裤脚
我知道,它们肯定饿了
捧一捧玉米撒下
你看它们吃得多欢
一边吃一边还在叫着
好像在夸着:
啧啧,这玉米的味道
不错
画
这个字
让我想起了我家
我家院子
是篱笆墙围成的
院子前面
有一条路
我家的房屋
在院子中间
窗子像一个大大的田字格
上面的玻璃
在阳光下反着光
在月光下也反着光
很显眼
春天里
我喜欢把窗子打开
打开了窗子
清新的风就吹了过来
好听的鸟鸣就传了过来
好闻的花香就飘了过来
春天里
我喜欢趴在窗台上
看着外面鲜绿的麦苗
麦苗旁边金黄的油菜
还有更远处那一片粉红的桃花
那一片雪白的梨花
春天的田野
是一幅最美丽的画
铺开在我家门前
彩色着我家的日子
枣
秋天里
树上的枣子
白亮了、泛红了
越来越红了
满结着的枣子
让枝条下垂得那么厉害
就像这个字中间的笔画
我都有点担心
如果再有一只鸟儿落下来
它会不会被压断
脆脆的枣子
甜甜的枣子
馋人呢
我在树下转过来转过去
就是不想离开
找一根竹竿
我把枣子轻轻摇落
这个字最下面的两点
就是摇落的枣子
弯下腰
捡几颗尝尝
你说,这枣子的味道
咋样?
禾
这个字和春天的有关
阳光下,它鲜绿着
风不时地吹来
最上面的笔画
是风中倾斜的叶子吧
这片叶子细长
这个字和秋天有关
阳光下,它已经黄熟
风不时地吹来
最上面的笔画
是风中摇摆的谷穗吧
这穗谷子下垂着
这个字和锄头有关
阳光下,埋头为它除草
这个字下面的撇和捺
是两条根,吮吸着
吧嗒吧嗒落下的汗水
汗水是最有养分的肥料
这个字和镰刀有关
阳光下,镰刀弯着腰
把它搂抱在怀里
乡
如果你到乡下去
你会发现,这个字的结构
很乡下的路真的很像
乡下的路就是这样
曲曲弯弯,又在曲弯中
向前延伸着
路的两边
是麦地、玉米地、豆子地、果园
春天里,满眼的新绿
会让你的脚步放慢
从田野上走一圈回来
你的衣服也会变香
黄熟的秋天到了
鲜嫩的玉米棒
会让你伸手掰下几棒
带回家尝尝鲜
红红的苹果
会让你伸手摘下一只
一边咔嚓咔嚓吃着
一边走在小路上
走在小路上时,你可能
嘴里还哼唱着什么
如果你到乡下去
你就会发现,这个字的形状
和乡下的路真的很像
一头连着庄稼地
一头连着村庄
秋
打量着这个字
这个字颜色金黄
金黄,是因为庄稼的
每一片叶子都吸足了阳光
站在这个字的前面
弯下腰,从它的笔画间
摘下一把豆荚
剥开后我发现,每一颗豆粒
都像一颗小小的太阳
直起身,从它的笔画间
摘下一只只苹果
掂在手上我发现,每一只苹果
也都像一颗太阳
我知道,这些大大小小的太阳
将把以后的日子
照暖、照亮
写着这个字
这些横竖撇捺
像交错的枝条
拨开它们,我看见一张张笑脸
听到了一阵阵笑声
笑脸,是它结出的
一、制定切合实际的诗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分析教材难易程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制定具体、明确的诗歌教学目标。散文诗《秋天的雨》是以“秋天的雨”为主题,将秋天的一些景物描写串连起来,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丰收、欢乐的秋天,语言浅显凝练、意境优美,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出发,让孩子们全方位的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因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一是欣赏散文,从不同角度感受秋天的美,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二是仔细倾听,理解散文,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三是重点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
二、把课前铺垫作为教学的有效环节
课前铺垫是教师引导幼儿活动之前,指导幼儿对与活动相关的内容进行的准备工作。在农村幼儿园,孩子们的实际水平与活动教材目标要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些老师忽略了这种差距,活动之前没有课前铺垫这一环节,而是组织活动时将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孩子。因此,就要根据幼儿园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的现状,在诗歌教学活动之前进行有效的课前铺垫。散文诗《秋天的雨》内容丰富,如果直接进行教学孩子们很难理解诗歌内容,我分为三步对幼儿进行了课前铺垫。第一步,带幼儿郊游,了解秋天的基本特征,让幼儿从视觉上感受秋天,仔细寻找秋天都有哪些农作物和瓜果蔬菜,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动植物有哪些变化?第二步,搜集秋天的瓜果蔬菜并进行分类,然后闻一闻气味、尝味道。第三步,搜集有关动植物的资料,掌握他们自身变化以及过冬方法。通过亲身体会加深了孩子们对秋天的印象。
三、精心设计活动帮助幼儿欣赏诗歌
诗歌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有其独特的韵律,要想让孩子在一节活动中学会诗歌,理解诗歌内涵并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就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的设计活动,帮助幼儿进行学习。
一是巧用小图谱引导幼儿欣赏诗歌。通常在诗歌教学时,教师经常使用绘制精美的大幅图画来冲击幼儿视觉、激发幼儿兴趣,但是大幅图画绘制起来往往比较费时,而且在出示之后,孩子们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不能够较好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相对于大图片,小图谱使用方便,而且排列有序的小图谱能有效的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诗歌内容以及诗歌的句式和结构。因此,我在本节活动中使用了小图谱,通过教师泛读,让幼儿在有课前铺垫的前提下,带着自己对秋天的认识来欣赏诗歌,然后再通过回忆诗歌内容,出示小图谱,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运用课件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在选择教学辅助材料时不仅要围绕教学目标,更要符合孩子们的接受水平。活动之前,我搜集各种资料,下载了视频《秋天的雨》,并将视频截取成需要的视频片段。当美丽的秋天以动画的形式展现时,孩子们被美丽的图画所吸引,他们更多的关注了视频中的的画面,却感受不到到散文诗的美。所以我先播放录音,然后再音画同步播放,让孩子们在有了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视觉的感受,进一步体会到诗歌的美。在完整地观看之后,我又采用逐一播放视频片段的方式,帮孩子们理解诗歌,并尝试用诗歌中的语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孩子们在想说的同时也敢说、会说。
三是精心设疑引导幼儿感受诗歌。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问的技巧,设计灵活多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层层深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秋天的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诗歌中都写到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通过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为幼儿营造说的环境的同时,孩子们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到了诗歌的语言美。
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淡淡几笔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这种写景抒情诗,我们常采用“唐诗素描”法去引导学生赏读。所谓“唐诗素描”就是加以想象,把诗改写成散文的形式,融进改写者自己的感情的方法。
《山居秋暝》赏读课,我们就采用了此法,在学生初读,了解大意之后,出示了这样一组文字:
首联:秋天的傍晚,山雨初晴,山林被冲洗得清清爽爽,万物焕然一新。袅袅娜娜的炊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颔联: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树枝。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清亮的细流潺潺地淌过石头,隐隐地流向远方。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尾联: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让人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这份幽静而缥缈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深处。
让学生轻声缓慢地朗读,体会画面美。通过对上面文字的朗读,力求让学生领会诗的意境。
接着采用抓关键字的方法继续研读诗歌,体会每句描写的景物特点和蕴涵的感情,小组再商讨诗歌的每一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节奏来读。在首联的合作学习中学生很容易就找到“空”“新”这样的形容词,但不太会分析。我就加以引导:“空”“新”写出了怎样的景物特点?参照首联的“素描”学生认为是空旷、清新的意境。我又引导学生适时想象,“空山”真的就是山里一无所有吗?它侧重写深远、宁静,不是“山空”而是“心空”, 这两个字既写出了环境的寂然、幽邃,也抒发了诗人清悠、静穆的情怀。应该用轻柔的语调、舒缓的节奏,确定清新、幽静的感情基调,读出一种凉爽、清新之感。
以此为例,抓关键词,分析景物特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确定朗读基调。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在学生的细致赏析下,动情的朗读中呈现出来。诗歌语言的赏析涵咏、咀嚼品味和诵读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整个过程,由朗读切入,从朗读的角度对诗歌语言进行赏析,最后再以朗读的形式反馈呈现出赏析的成果。课堂上既有朗朗的读书声,又有学生心灵的震荡和思维火花的闪现。在读中发现,在读中表达,展现了诗歌的韵律美、画面美、情感美、意境美,这是一个完整的读赏过程。
受素描手法的启发,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意,诵读好古诗,我认为还可采用拓展延伸——联读的方法。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七、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 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 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在古诗词里面关于夏天的描述并不多,好像是因为炎热的夏天并没有那么美好的意境,也不能像春天和秋天那样引起人们许许多多的感慨吧,人们常说伤春悲秋以及冬天的肃杀,可是关于夏天古典文化的符号,好像也就少了一些了。
因此无论是在文化意义上,还是在实际的意义上,仿佛夏天都会变得那么短暂,忽而离去。有许多人与事也就那样离去了,还记得那是多年以前的夏天,我认识了那个男孩子,从而也加入了与他有关的一些群体,可是如今看到那个曾经的QQ群里面其他的管理员都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难免就会让人产生人生无常的感叹。
那些人的头像永远都不会再亮起来了,因为我也是辗转从其他的地方得知了他们的死讯,也包括我认识的那个男孩子,大家都已经消失了,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如果真的有灵魂,也许他们就已经去转世投胎了吧。
一个人的出生未见得都会大张旗鼓,一个人的离去也常常就是那样,无声无息。不过我想在作文库这个小小的网站上,应该不会有这么悲伤的生离死别,有的时候看到有的作者朋友再也没有出现过了,我相信他们一定是在现实生活中比较繁忙,所以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才会选择暂时离开这个网站,或许他们也已经失去了对文学、对写作的热情,所以就会离开吧。
一、营造氛围,激发互动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艺术应注重激励、唤醒与鼓励,应注重技巧的传授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还应注重营造朗读氛围而非枯燥讲述。只有良好的朗读氛围才能从学生内心深处彻底唤醒与激发其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所以,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将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互动中。例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歌曲《水调歌头》,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辅助设备教学播放,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学习这首歌曲,并规定完成时间最短的小组为优胜组,其全体成员将有机会获得奖励。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快速集中,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加强与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互动,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质量,将精彩留给学生。
二、注重体验,掌握技巧
朗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大都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的文本,所以教师应加强初读、情感、停顿、语速、语调等方面的指导,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在教学中,部分学生朗读时节奏和速度掌握不好,喜欢“数字读”或“唱读”,听起来很不舒服。为了纠正这个缺点,我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读一般的叙述句,用稍慢于日常说话的速度娓娓道来;读课文中表示急切的心情和紧张的句子,一般快速读;表示庄重、沉痛、宁静、肃静内容的句子,一般慢速读。运用这个方法,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语速。朗读时还要注意语调,要像唱歌一样,有高音、低音,抑扬顿挫。如在教学《望洞庭》时,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语调要平一些,语气要轻一些,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语调要上扬,语气要逐渐加重。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色”语调要降抑,语气要委婉。第四句和第二句一样逐渐加重,语调应上扬。这一类的古诗,有个小口诀:怎样读好四句诗,“平、扬、抑、扬”真好听。
三、更换词语,比较朗读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文眼”,通过朗读、体会和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受到启发,陶冶情操,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换用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朗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加深其对课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造力,可谓“一石三鸟”。如在教学《小儿垂钓》时,文章就展现了小孩的天真可爱。为了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我将“遥招手”换成了“遥摇手”,让学生比较朗读,学生一边读,一边做着动作。学生通过不断的读,体会到“遥招手”时让路人靠近一点,而“遥摇手”是让路人离开。虽然只换一个字,但意思截然不同。学生通过朗读和比较,一个可爱的乡村儿童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四、架起从“读”到“写”的桥梁
(1)在朗读中积累。课堂是学习知识、积累词汇的重要途径。如人教版二年级《识字1》就是展示和秋天有关的四个词语,而且该单元的课文都与秋天有关,里面有大量描写秋的优美词句,教学时,我根据插图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让学生牢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