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圆的面积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2.过程方法:通过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创新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课件提供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动态演示结合实物情景的设置,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初步渗透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难点: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积展开图的过程。
教具准备:圆柱实物
自制教具
学具准备:圆柱实物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1.导入:同学们,学好数学需要有空间想象力,看,老师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粘在了小棍儿上,如果转动小棍儿,想象长方形纸转动的轨迹会演变成什么图形?同学们,电脑朋友帮忙把旋转过程的轨迹留了下来,请睁大眼睛仔细看。同学们,一个平面图形,通过旋转,神奇般的演化出了立体图形,数学真是个充满着奇妙的世界啊!有请今天课前三分钟的主持人。
2.主持人:
(1)判断哪些是圆柱?哪些不是圆柱?
(2)除了这些,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说说看。
(3)我们小组搜集到了生活中的圆柱,并配了文字,边看边读文字,我们一起来感受。
(4)圆柱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因有了圆柱而精彩。
二、小组互学
1.导入:带着这种亲切感,我们继续走进圆柱。
2.出示前置小研究的要求:
(1)利用圆柱实物,自学课本内容,探究:圆柱有几个面?各有什么特点?
(2)给圆柱实物做一个侧面,自主研究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研究过程。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三、全班共学
预设:
(一)探究圆柱体的特征。
1.
认识圆柱体的面。
圆柱体有3个面,上下两个面是圆形,并且相等,侧面是个曲面。
质疑: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预设:观察、画剪、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是否重合)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啊!现在通过课件演示,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大家的发现好吗?(课件演示:圆柱体上下底面重合图。)
2.认识圆柱的高。
(1)出示圆柱:这些圆柱有什么不同?
那么圆柱的高矮是由圆柱的什么决定的?用两个圆进行演示。揭示高的概念:圆柱两底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柱的高藏在哪里呢?能小组合作给有包装纸的圆柱画一条高吗?
想一想,只能画一条吗?圆柱的高都在圆柱的侧面上吗?内部有没有呢?
通过找高,揭示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并且都相等。
(2)高的拓展
在日常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它的说法,比如:
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二)探究圆柱的侧面积公式。
1.小组汇报。
2.补充质疑。
四、自我检测
(一)判断。
1.一个圆柱两个底面的直径相等。(
)
2.上下两个底面完全相同的物体一定是圆柱体。(
)
3.有两张相同的长方形纸,分别卷成两个圆柱筒,(接缝处忽略不计)并装上两个底面,那么制成的两个圆柱的高一定相等,侧面积一定相等。(二)右图是一个生日蛋糕,底盘是塑料板。(单位:厘米)
1.为生日蛋糕选择一个合适的蛋糕盒。选哪个合适?说明理由。
10
15
2.这种蛋糕盒上面是透明塑料,周围是硬纸板。算一算,每个蛋糕盒需要多少硬纸板?(得数保留整数)
五、总结
[关键词]公安院校;LBL;PBL;TBL;综合应用
中国分类号:G642.421
法医学是服务于司法实践的一门医学学科,在公安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公安院校都开设了法医学课程,但是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公安院校的学生没有医学基础,在教学中,一些简单的医学常识可能成为学生不能理解法医知识的难点;其次,基于现行公务员招考体制,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法医学教学中也面临这个问题;最后,由于公安院校的学生不是从事法医工作的学生,如何启发学生将所学法医学知识运用到本专业公安实践中,对从事法医学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以上问题,尝试在法医学教学中进行改革,通过综合运用LBL、PBL、TBL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LBL、PBL、TBL教学模式
1、LBL教学模式简介【1】
LBL教学模式即Lecture-BasedLearning,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此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内多数院校早已采用多媒体教学,避免了教师上课做大量的板书,提高了讲课效率,同时,互联网又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师可在网上找到大量的病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授课时可以图文并茂,这不但能便于学生的理解,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该方法存在一些弊端,由于是一种“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所以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模式即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由美国神经病学家Barrows教授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现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校不同专业学科特别是医学中被广泛应用[2、3]。这种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们多种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学生利用各种知识载体和信息源,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该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由于该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上,而忽略了对知识点的掌握,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往往基础知识欠扎实。同时PBL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要结合案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从而得出最佳结论。因此,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约需一周,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目前,我国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很重,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久之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3、TBL教学模式
TBL教学模式即Team-BasedLearning,是以团队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在PBL基础上改革创新并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理念是由美国Okalahoma大学的Michaelsen教授等于2002年提出并逐渐在欧美国家得到应用的[4]。该教学模式侧重于组建学习团队,发挥集体的力量,培养团队精神。在一个团队(或小组)内部以及不同团队之间注重同学间的搭配与组合,例如成绩的好坏、讨论发言积极与否等因素,做到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从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TBL教学过程通过不同形式,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讨论式学习和互学互教的拓展性学习,该教学法以团队协作为基础,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TBL教学模式的弊端与PBL教学模式较为类似。
二、LBL、PBL、TBL教学模式在法医学教学中的综合运用
LBL、PBL、TBL教学模式各自有其利弊,因此应该根据授课内容、授课对象、教学目的综合应用,采用综合式教学模式。LBL教学模式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在基础阶段的学习还是应以LBL教学模式为主,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LBL教学模式时,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PPT中应该尽可能大量采用照片、视频等内容,但是要掌握一个度,避免过于花哨,喧宾夺主,针对公安院校学生没有医学基础的情况,可在介绍具体法医知识点之前,先铺垫性的介绍该法医知识点所涉及的医学知识,而不必单独、专门介绍医学基础知识,比如:介绍机械性窒息章节,可以先介绍人体颈部、呼吸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知识,然后再介绍机械性窒息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好的理解相关的法医学知识。在提高阶段、拓展阶段的学习应以PBL、TBL教学模式为主,比如:在介绍烧死基本知识点之前,可以先提出问题:如何鉴别生前烧死和死后焚尸?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一边学习烧死的基本知识,一边思考问题,通过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学生自我总结式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不必灌输式教学。采用PBL教学模式时,还可以以案例为线索,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何将法医学知识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运用,这是最高层次的教学目的,可以采用TBL教学模式,组成一个学习团队,共同探讨综合运用问题,比如:在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生介绍尸体检验时,可以几人一组成立一个学习团队,然后进行人员分工,分别扮演法医、照相、痕迹人员角色,共同探讨在尸体检验时,如何进行尸体照相、尸体指纹捺印等,这样不仅学习尸体检验时涉及的法医学知识,更是结合自己今后要从事的专业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整体的把握了尸体检验时所涉及的刑事科学技术的知识,提高了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而不是孤立的学习某一种知识。
实践证明,通过针对性的运用,综合运用LBL、PBL、TBL教学模式,可以使授课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降低学生自身短板对其他知识学习的影响,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其他专业知识点综合运用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述伟,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学,2011,5:100-101
[2]DavidT,MiflinB.Problem-basedlearning:Wherearewenow[J].MedicalTeacher,2008,30(30):742-763
关键词:教育云 兰山教育云 电子智能备课
随着云端教育平台多媒体教育的实施,各种优质资源的使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首先最需要转变的就是教师的课前的准备工作,即教师课前的备课和教学的模式的巨大转变。备课不再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从内容的安排、教授的方法、互动、反馈、评价的设计、课外的延伸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从简单实用出发,把多媒体和数学课堂进行整合,实现堂课高效实用。
云端教育平台下的教师课前备课和教学设计的转变,备课的显著变化表现为:
一、备课方式的转变
由传统纸质备课转变为电子智能备课。兰山教育云平台的建设为我们的备课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充分抛弃麻烦的纸质备课迎来了电子智能备课的新篇章。一是将教学内容利用计算机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动画等于一体信息数字化――课件,把课件和与课件相对应的文字教案合并在一起叫做电子教案。二是利用网络技术,备教学资源,经过提炼、整理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或扩展,以上二者都能对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但它要求教师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海量的信息交流,需要教师采用微机、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手段,在集体互动的备课过程中,构架科学的教学环境,设计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电子备课,由于运用网络平台,集体备课时引领了全员参与,通过开放式的、论坛式的、互动式的深度对话、大家相互探讨学习,切磋借鉴,深入钻研,精心设计,既提高了备课效率,浓郁了教研组的研究氛围,促进了组内研究的深入展开,又提升了备课质量。
二、备课的内容的变化。
兰山教育云平台的应用,教师备课内容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变化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备课的内容有单纯的课堂教学设计延伸到了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成为重要的环节。课前教师借助兰山教育云平台,针对学习的不同七点、兴趣,通过编制不同的学案,实现个性化教学,学习可以对预习的主题进行讨论,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调控教学的进度,教师还可以利用平台上的翻转课堂教学辅助系统录制教学视频,课前发送给学习,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一键式空中课堂,还可以对课程进行全程直播,通过多媒体系统终端、电子书包进行课堂互动,也可以远程加入,不仅能看到老师的讲解也能看到板书,还能实时和老师进行互动。课后体现家庭作业的设置和对家长的互动准备。针对程度不同的学生分层次作业进行个性化教学:作业随时上传,语音作业。
其次电子智能备课把多媒体技术和数学课堂达到了更好的整合。有效地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较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实现最佳的教学教育效果。教师不仅仅单纯书写教案而是充分发挥云端平台和多媒体技术,把课件的设计和对应文案的设计作为备课的重点。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三、备课的重点难点目标突破上的变化
备课的着眼点更加关注的是怎样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优化,备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备课对学习的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对媒体技术的展现方式多样,具有巨大的表现力的特点,可以形象的展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过程,把学习的内容化大化小,化静化动,化远化近,化抽象为具体,既可将整体分解为部分,亦可将部分综合为整体,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尤其是教学中的难点。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不太容易理解。关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采用了实验的方法,把圆分割成16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但是,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难于操作,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再者用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时,让学生想象出分割的份数越多,拼得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渗透了“极限”思想),这对于小学生来讲很难想象,学生所看到的只能是把圆拼成的一个长方形,致使学生对所推导出来的公式的精确性持怀疑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地发挥云端平台技术的优势,利用动态展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使抽象化为具体,化难为易,以达到最佳效果。
四、云教育下备课资源的共享和应用,把我们的电子备课发展到了电子智能备课
教师备课可用资源不仅限于我们的教材和教参。更有强大的云资源做后盾。教师的备课也不是一个人的单独备课。教师可充分借鉴名师的备课,教师之间实现了备课资源备课共享。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课件的设计变得轻松自如。这不仅解放了老师,让老师更多的精力进行课堂教学和反思,从而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精心备课――构建有效数学课堂之前提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主导的课堂,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方互动的过程,因此精心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在备课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备课就是抄教案;或者上完课后才来补教案应付检查。这些做法只是在做无用功。笔者认为,精心备课应该是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依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现状,结合授课教师自身优势,做好充分的教学预设,只有这样的备课,才能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磨刀不误砍柴工,纵观所有上得精彩的课,无一不是授课教师进行了精心的备课,执教者方能胸有成竹地驾驭课堂。
在笔者自身教学过程中,也深有体会。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在课前认真研究了教材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知道了圆周率的由来及现阶段发展的状态。课前布置学生每个人都准备一个圆形物体及绳子、尺子。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测量准备的圆的直径及周长,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很快就发现比值总是3倍多一些,这时教师再及时引进圆周率的知识,学生就水到渠成地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对“圆的周长”有了深刻的体会。试想,如果没有课前的精心备课,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就很难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二、适度合作――构建有效数学课堂之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乎,“合作学习”这种新鲜光亮的模式被大肆应用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课堂“遍地开花”,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可在这片热闹的背后,探究其效果,却是收效甚微。这种生搬硬套的现象不仅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且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正确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避免矫枉过正的现象,成为了当务之急。笔者以为,教师把握好合作的问题与时机,引导适度合作,是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关键。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由于学生刚学完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于是教师安排了四人小组合作,由其中三人分别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再由小组长归纳汇总,比比看哪个小组能最先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很快就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都成了合作学习的主体和参与者,在分工合作中,互相补充,互相启迪,使问题迎刃而解。笔者以为,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在课堂中真正体现其有效性,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三、合理评价――构建有效数学课堂之动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后的结果与成效,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教师对学生答题的评价,首先应判断他答得“对不对”,再评价他“好不好”,做到确实能有效地给学生评价与激励。相对以往整堂课都在“棒,棒,你真棒!”这种无效的评价而言,合理的评价,既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幸福,又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习也有巨大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例如: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当学生由于紧张满脸通红回答不出来时,教师可以说:“别急,慢慢来,再想想,你一定能行的!”当学生有了不一样的想法时可以说:“你的想法给了我们大家很大的启发,谢谢你!”或者给他们封个小“奖项”,如:“数学小博士”“优秀小老师”……这样的评价对学生的触动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老师适时的表扬,满怀希望的鼓励,不仅能使他们拥有自信,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有信心继续向知识的高峰攀登。
四、分层作业――构建有效数学课堂之延伸
肖川博士曾说过:“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它给孩子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了机会,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全部的生活之中。”作为教师,应该分层设计作业。既不能搞“题海战术”,让学生累得筋疲力尽;也不应搞“一刀切”。由于受家庭因素、个体因素等影响,每个学生都客观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分层设计作业,让他们在练习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能力得以提升。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新知后,教师按照低(A)、中(B)、高(C)三组学生分别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A组:一个梯形的拦截坝上底是50米,下底是100米,高是4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组:一块梯形广告牌,上底24米,是下底的一半,高30米,这块广告牌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C组:有一堆电线杆堆放成梯形,上层8根,底层16根,每相邻层都是相差1根,这堆电线杆共有多少根?
关键词:课堂提问,探究数学,问题,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98-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对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一、课堂提问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小学数学教学行为,有着较为重要的教学价值,主要是:提问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有序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数学教学上来。
二、当前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出的问题缺乏主体性
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事实上呢?我们的课堂提问都由教师严格、有序的主导来控制着问题,教师早先在教案上设计,课堂上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等待着教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来回答,这种一味地单相的教师问学生,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教师主导一切的做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然没有落实。
2、设计的问题缺乏探究性
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很多时候我们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浮光掠影,或针对性不强……。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数学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解答的问题缺乏引导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问题一提出,就忙着请学生回答。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没有展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这样只有问没有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是无法开启的。
三、提高课堂有效提问的几个途径
1、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提问要抓住关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 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 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 r。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进一步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4、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记得上高中那会儿,我们都特别喜欢上政治老师高庆堂的课。高老师的课讲得非常生动活泼。在课堂上,他从政治经济学的货币价值讲到1998年的洪水,不时“跑一下题”,课堂上的疲倦顿时烟消云散,同学们立刻来了精气神。上课“跑题”,没有让我们对老师的教学方法产生怀疑,相反,他让我们更加热爱政治,更加喜欢这位爱“跑题”的老师。
在我从教的十几年中,始终离不开老师当年上课的影子,回过头来,细细品来,回味无穷。我在讲授《圆的周长》中关于圆周率的历史时,从中国发现圆周率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讲到中国的古代文明,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满清的闭关锁国,从欧洲的工业革命到八国联军进中国,种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主题都走进了我的课堂。学生们瞪着眼睛、如痴如迷的神态,说明“跑题”也精彩。
在教学《圆环的面积练习课》时,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利用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的公式。出示的习题中,其中一道题是大圆半径为1.8米,小圆半径为1.2米。学生按照常规的计算方法,一种方法先求出大圆的面积,再求出小圆的面积,二者相减求差即可;另一种方法是先求出大圆小圆的平方之差,再用圆周率乘以平方之差。两种算法比较一下,第二种方法相对来说简单一些,但是综合起来分析,在运用这两种算法的过程中,计算量都比较大。仔细观察两个数据的特点,我灵机一动,引入初二将要学习的平方差公式,在计算平方差时,可以用两个数据之和乘以它们的差。放手再让学生做时,学生们惊奇地发现,计算结果和原来一样。从六年级直接过渡到初二,讲授内容跑偏了,但学生们却如获至宝,喜悦之情流露在脸上。
从表面看,“跑题”现象似乎偏离了教学内容,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高老师讲1998年洪水时不顾个人安危保护群众生命财产,离不开政府职能,也是时事政治的范畴;讲中国古代文明和欧洲工业革命,离不开学生情商教育的培养;讲平方差公式,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延伸。
刘欢在对外经贸大学主讲西方音乐史,教书20余年。一上他的课,除了本班的学生,其他班慕名而来的学生都会站满教室。刘欢的课受学生欢迎的最大缘故,就是他讲课常“跑题”。一节课本该讲贝多芬的音乐之路,刘欢却从贝多芬开始讲到了路易十六、革命者被杀死在浴缸里,讲得声情并茂,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这时,有学生突然反应过来:“刘老师,跑题了吧?”没想到,刘老师说了一句:“这就是贝多芬生活的动荡年代的背景,他的音乐就是法国启蒙史。”学生们明白过来,会心一笑。
泽布罗夫斯基博士是一位大学教授,以善“跑题”著称。在美国的巴顿鲁治南大学,学生们的评价是:这位先生可以把任何问题与物理学联系起来。泽布罗夫斯基绝对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在他的叙述下,数学和物理学的知识变得像小说一样生动,像音乐一样亲切。因此,讲课“跑题”非但没有遭到批评,反而使他备受欢迎。
关键词:预设;生成;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67-1
一、精心预设,理智生成
1.预设目标有弹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差异,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制定弹性的教学目标。如:在教学《年月日》时,除了让学生认识“年月日”、掌握大小月、平年闰年的判断等目标外,我们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天文常识,让学生深层次地学好有关知识,而在这堂课中生成出来的好多问题,都能从有关的天文知识中获取答案。
2.设计问题要合理。
教师设计问题时当考虑最后是否能达到学生发展的可能。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时,在学生知道运用“列表法”可以帮助解决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对表格线的省略,表达各种数量与问题,为节约时间,同样也能解决问题时,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我们偷懒一点,这里的表格不画,行吗?”这时,学生回答:“不行!”因为在学生的习惯思维中,“偷懒”是不正确的行为。教师本意是为课堂增添一些亮色与幽默,但事与愿违,这就是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全面而造成的。不妨改为“我们如果省略表格线,行吗?”学生通过思考,肯定认为“行”。不同的预设,可导致不同的生成,由次可见,课前精心合理的安排预设,很有必要,将影响一节课的顺利进行。
3.课前设计要精心。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拥有了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拥有了动人心魄的感动,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生成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也有人说,预设也是一种生成,一种“意料生成”。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发现和疑问:“为什么会有内外圈?量角器为什么是半圆的?量角器是怎么量角的?90°为什么只出现一次?”……在这些问题中笔者重点选择了最后一个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到90°的角,再引导学生发现半圈的度数是180°,顺势解答了第二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1°,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读出各种角的度数,在读数过程中利用学生的争议来学习内圈和外圈,确定测量方法。最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测量,归纳方法。教学中有效地选择了学生生成的问题,同时加以整合提炼,顺水推舟。在不断的生成中,使学生智慧的火花与师生的共同探究与交流中碰撞,从而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了本课量角的难点,而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不拘预设,动态生成
1.活用预设,灵活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教学时,教师就应打破“线形序列”,随机应变,及时选择预设的程序,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
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在让学生简单复习面积的概念后,给学生提供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几个不同的长方形,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什么关系。这时,居然有很多学生小声地说:“我知道的,长方形的面积只要量出长和宽就能算出来。”“我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此时,该怎么办呢?这时,教师灵活地在“对未知的探索”与“对猜想的验证”这两种预设中,选择“对猜想的验证”,并利用手中的这些学具来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成功地建构了知识意义,还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形成结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2.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由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放弃预设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比的意义》教学时,有个学生提问:“一场足球比赛2∶0是不是比?”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教师因势利导,请同学们小组讨论。通过辩论比赛,使学生明确足球比赛中的2∶0不是比。这节课,因学生的一个问题而放弃了原先预设的教案,创造生成一节成功的课,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超越预设,强化生成
1.必要地学具让学生课前自己动手制作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中很多时候要用到学具。老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的安排学生课外自制学具,在自制学具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例如: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时,为了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个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由于学生想的不一样,剪得方法也不一样,快慢也不一样。有的学生沿着长方形的边先画一个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再剪下来。有的同学在纸的中间先画一个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再剪下来,这样学生有的剪得快,有的剪得慢,为了等所有的学生都剪好,就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如果把这一个环节放在课前进行,课堂上小组只是展示自己制作的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然后进行观察、比较,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这样既不影响学生表象的建立,又节省了课堂时间。
2.费时间较多的操作活动可课前做部分准备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要让学生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把圆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由于圆是曲线图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老师要进行点拨,把课本127页附页1中的圆剪下来,按照附页画的线剪开,拼组成学过的图形。然后观察拼组后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操作把课本127页附页1中的圆剪下来,第一个圆需要平均分成16等份,第二个圆需要平均分成32等份,在剪地过程中就要占用很多时间,况且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把这一个环节放在课前让学生动手操作。课堂上只需动手拼一拼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既节省了课堂上操作的时间,又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3.不容易操作的活动学生可课前尝试操作
有些动手操作不容易顺利完成,操作中会出现意外。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例2,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小组同学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我在教学时发现出现下面问题: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橡皮泥的多少把握不好,长方体没做好就倒了;还有的学生在选小棒时需要尝试几次才悟出哪些需选择长度相同的小棒,这样经过几次尝试,又要等同学们都操作完成,会占用很长时间,教学不能顺利完成。如果让同学们提前预习,自己在家独立动手操作,这样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课堂上再让小组合作、交流,由于学生已经经历过这个操作过程,操作就会比较顺利,重点让学生交流在制作过程中的发现,这时学生人人就会有自己真实的感受,不会再出现操作完不成就停止,交流时不知道什么,被动的接受结论这种情况。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唯有消除学生的抵制心理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为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喜欢动画色彩、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所以根据其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实际效果。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使数学的学习更加接近学生的兴趣特点。例如,在讲授《圆的面积》的这一章节时,要是用手工将圆形纸板进行分割为等面积的类三角形,再向学生展示,这个过程会费时费力,而且学生又不大能看明白。因此,我选择在课堂上登陆教学资源网站,将圆分割为细小类三角形的视频调出来给学生观看,这样可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圆的组成及分隔。这时,我再趁热打铁和他们讲解圆的面积的计算原理,他们也会更加乐于接受了。
(二)增强了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传统的教学技术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结合,可以使单一乏味的课堂氛围变得生动化。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技术,可以丰富知识的展现,使课堂内容更加多彩有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堂之外的学习空间,辅助了课堂教学。信息化的时代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交流的环境,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例如现代的网络教学,它脱离了传统教育的面对面模式,通过虚拟的网络课堂,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学习,简化了学生的学习途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便捷了学生探究学习
学生课上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而课后的巩固需要自觉性。课堂内教育的知识往往是有局限性的,课外遇到问题,没有教师指导会使学生心灰意冷,厌倦学习。而如今,便捷的网络信息途径,给学生在课下提供了“问”和“答”的机会,减少了问题的积累,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比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时,课堂短短的40分钟,若想要学生全部理解并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那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所以,我会在课前和课后都把相关类型的题目放到班级讨论组上去,并且自己亲自抽时间上去监督和回答学生的问题,让他们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五)扩充了教师的课前准备,辅助了课堂教学
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是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料的来源。网络信息化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背景资料和图文解说。网络提供课程分享,为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教师通过相关课程的信息交流,能够丰富自己的课前教学设计,为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
例如,教师在准备教案时,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添加教学的背景故事,介绍数学家的奇闻异事,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板书为主,短暂的课堂时间限制了教师的板书。而且针对注意力发散的小学生,让他们时刻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是需要教师时刻提醒的。因此,教师就需要用到信息技术工具。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让教师提前准备部分板书内容,将教学内容以信息技术的课件呈现,能够让教师时刻了解学生的状况,也节省了课堂时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加以“声音”“图片”“色彩”等,丰富了小学生的视觉效果。比如,在课堂上加入小学生喜欢的动画元素,这是在信息技术技术下才能实现的,是教师完善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