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象征手法范文

象征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象征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象征手法范文

[关键词]象征 《白象似的群山》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47-01

引言

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象征性描写,他通过极为含蓄、凝练、暗示的象征手法来引导读者去体会作品中的深意。《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于1927年出版,收录于海明威的第二本专集《没有女人的男人》。故事的主角是一个男人和他的女伴――吉格。两人简洁的对话充满整个故事,随着谈话的深入,我们了解到这个美国男人设法说服他的女伴去做一个“非法的手术”,也就是人工流产手术。在这篇小说里,海明威从小说的标题到姑娘的名字,场景描写以及对话中所使的词语都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使得这篇由有限文字所构成的小说暗含无限丰富的内涵,展现出恢弘的艺术气势。

一、《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象征手法

(一) 白象的象征意义

文章的题目来自于女主人公的一句话:“他们那些山看上去像白象。白象是古印度最高的动物,被当做神物供奉,然而普通人家无力供养一头大象,所以它成为最珍贵又不需要的礼物。”通过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我们也不难想到通篇对话的核心――女孩腹中的胎儿。白象在文中的意思也正是象征了女孩腹中的胎儿。腹中的胎儿对女人来说非常珍贵,但是对于男人来说又是一个大麻烦,这也就正与白象所象征的意义吻合。小说从女孩子三次眺望群山,表达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女孩第一次眺望群山时说:“它们看上去像白象。”第二次看到时说:“我说这山看上去像一群白象。这比喻难道不妙?”第三次看到时女孩却说:“看上去并不真像一群白象。我刚才只是说从树丛间望过去,山表面的颜色是白的。”这三次的场景描写,以人物的所见影射心里状态,是典型的象征手法,对照了女孩面临的两个选择,流产或者生育。女孩子想把孩子留下,但是在男子的极力劝说下,女孩坚定的信念开始动摇。他们虽然是亲密的情人,但是却终究难以达成一致。这也反映了当时美国“迷茫的一代”的年轻人的现状。

(二)主人公名字的象征意义

海明威用JIG来命名小说里的女主人公是非常符合她年轻、四处漂泊、游戏人生的形象的。小说的男女主人公是“那个美国男人和那个跟他一道的女孩”。故事通篇都没有出现男主人公的名字,海明威先是称他为“the American”(美国男子),后来叫他“the man”(男人)。用这样的宽泛称呼在小说里是很少见的,可见作者是别有用意的,实际上男人代表了一类人,喻指像故事里男主人公一样的迷惘、没有生活目标、没有责任感的美国男青年。

(三)场景的象征意义

本篇小说从环境上看,给整个故事情境创造了一个背景,赋予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文章中很多地方都在暗示着主题思想,如 “白象似的群山”“河谷两岸”“铁轨”“火车站”。铁路对面,在那一边,埃布罗河两岸是农田和树木。远处,在河的那一边,便是起伏的山峦。一片云影掠过粮田,这些场景的描写都暗示了女孩当时的心理,面临的选择,是流产还是生育。那一眼望不到头的铁轨,并且永远不相交,象征了男人和女孩子之间无法逾越的沟壑。尽管此刻他们在一起,但是他们貌合神离,生命之轨永不能相交。

(四)对话所包含的象征意义

整篇几乎全由对话构成,对话的语气和内容的重复对人物刻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明威也赋予这样精彩的对话极强的象征意义。如故事中男人的话语中用词单调,结构重复,多为陈述或判断句,显示出他武断自私,缺乏对他人关切和体贴的性格;女孩的话语多为疑问或祈使句,言辞中常用比喻,显示她对两人之间的关系疑虑重重,对事物缺乏真切的了解。

二、结语

在小说的结尾,海明威却用了整整一段描述男主人公拎着两个很重的包走来走去,等待着火车是否到来,这似乎又是个隐喻,男主人公正携带着他们的困惑等待一个解决的方案。脱开了古典小说戏剧化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描写和斗争冲突,海明威用最简单的词构筑了一座冰山――一对男女等待着火车也等待着感情和命运的渐变……这便如古人所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该短篇小说简短,给作者留下了很多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参与去思考。它包涵了简单的象征手法和言简意赅的对话,运用的象征手法,使整篇小说拥有深刻的艺术韵味。同时象征加深了小说的艺术意境,可以说是小说艺术的最高境界,这也正体现了海明威是如何在“冰山原则”下运用简洁、精炼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以及更丰富的小说内涵。

【参考文献】

[1]兰兴伟.海明威短篇小说艺术风格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6):138-141.

[2]刘瑛.从《白象似的群山》看海明威作品的语言特点[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4):116-118.

第2篇:象征手法范文

    论文关键词:《麦田的守望者》;象征手法;意象 

    一、引言 

    《麦田的守望者》是美国着名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其创作生涯的顶峰之作。小说出版之后,立即引起了美国青少年的喜爱,他们认为他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人们都被这个带着鸭舌帽,满嘴脏话,却心存善良的小男孩所深深吸引,塞林格也一度成为美国战后一代的代言人。他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也是最早的“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各种文学评论中主人公霍尔顿常常被看作是“愤青”的同义词。实际上,在塞林格的笔下,主人公霍尔顿有一颗敏感脆弱的心,他排斥庸俗、虚伪的世道,但现实就像被放大的苍蝇的腿毛,使他不得不去适应。他既痛恨长大,却又对现实无能为力。 

    虽然《麦田的守望者》问世之初备受青少年追捧,但战后的美国社会却对《麦田的守望者》褒贬不一。《纽约时报》赞其为“异乎寻常的、才华横溢的处女作”,而批评则多是书中充斥大量的道德败坏、性描写和过度使用粗鄙语言等。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时至今日,《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然成为了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文学界从小说的语言运用、霍尔顿矛盾且彷徨的心理等方面从语言学、叙事学、文化学、心理学等方面加以分析和阐述,为后来研究塞林格以及这部小说提供了新鲜的养料。笔者认为,《麦田的守望者》能够成为美国文坛深受影响力的小说,其写作技巧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小说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本文试图从象征主义入手,对《麦田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进行分析,以使读者更加了解小说的主题,贴近这个在“悬崖”边摇摇欲坠的心灵。 

    二、象征主义对主题的烘托作用 

    (一)对成人世界的控诉 

    二战后,美国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战争的破坏性和杀伤力远远超出人们的复原能力,人们的恐惧感与日俱增。青少年也没能逃脱这个时代所带来的病痛,形成了“垮掉的一代”。然而他们并没有真的“垮掉”了,而是以重铸美国社会和文化为己任,痛斥这个虚伪且不道德的世界。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前,美国文学总是将童年理想化,孩提时代永远是快乐天真的。塞林格的这部作品,使“成长”染上了一层悲剧主义色彩。霍尔顿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他并不认为前途如康庄大道般平坦,反而强烈地感到未来残缺不全。他对虚伪的成人世界嗤之以鼻;他孤独、彷徨、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是二战后精神受压抑的青少年的代言人。这样看来,他嘴里总“不干净”,其实是在用不雅词语来唾骂成人世界。 

    在这部作品中,霍林格巧妙地构造出一片麦田和陡峭的悬崖,让霍尔顿梦想成为一个保护其他小孩以免坠入悬崖的麦田守望者,有着深刻的寓意。 

    事实上,《麦田的守望者》这部小说题目本身就是个象征。它第一次出现是在第16章,当一个小孩在路上边走边唱《你要是在麦田里遇到了我》时,霍尔顿羡慕不已。 

    在第22章霍尔顿当妹妹菲碧问他最喜欢做的事时,他再次想起了罗伯特·彭斯写的诗《你要是在麦田里遇到了我》。“不管怎样,我老师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个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16岁的霍尔顿排斥成年人的世界,他的梦想就是想要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着在麦田里玩耍的小孩子不致跌入悬崖。由此,麦田的象征意义显而易见。麦田是童年的象征,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代表了小孩子纯洁的童真世界。孩子们在麦田中玩耍,很容易被高高的麦子挡住视线,看不到边缘,在麦田里失去方向。霍尔顿认为儿童是纯洁无暇的,而成人的世界里充满了虚伪与狡诈。他的理想就是成为无邪“麦田”的守望者,在孩子们靠近悬崖边时把他们拉回来,保护他们不失足跌落悬崖。 

    (二)对童年纯真的向往 

    霍尔顿虽然离经叛道,但其实内心充满着对童年时代的不舍和向往。他看透了虚伪的成人世界,越是愤恨,就越想逃离,对纯真也就越渴望。这一点无疑也从小说的象征意象中体现出了来。 

    同样还是在小说的第22章中,霍尔顿想要成为麦田的守望者,“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做的就是再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它捉住……”悬崖在小说中同样也被赋予了象征含义。悬崖的一边是麦田代表的童真世界,而另一端就像霍尔顿心中的成人世界一样深不可测,充满着恐怖的气息。霍尔顿害怕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失足跌落崖底,最大的心愿就是成为守望麦田的人,防止小孩子跌进虚伪欺诈成人的世界。

    三、象征主义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象征主义不但对小说主题起到了烘托作用,对人物塑造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小说中,塞林格别具匠心地把麦田、悬崖、红色猎人帽赋予了新的含义,剖析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理历程,揭示二战后美国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 

    (一)红色的猎帽 

    事实上,霍尔顿的名字很大程度上与“帽子”有关——在英语中“Holden”是“Hold”的过去分词。这就意味着霍尔顿想要紧紧地握住过去,也就是他少年时的纯真。一方面,虽然霍尔顿承认戴着这顶红色帽子“显得十分粗俗”,但他仍然对它爱不释手,认为它“这么戴看上去挺美”,他不屑于传统的审美,从而避开假模假式的成人世界,这足以看出霍尔顿的反叛性格。他不时要将“鸭舌帽转到脑后”,渴望暂时躲进儿童似的的纯洁中,努力远离成人的肮脏世界,甚至变成一个称职的“麦田守望者”。另一方面,现实是残酷的,面对日益浑浊的成人世界,霍尔顿无不感受到孤寂、彷徨、痛苦。尽管努力不想成为“不纯洁”的成人,他还是无能为力地滑到了“悬崖”边,无不痛苦地接受着自己已经成为成人这个事实。此时的霍尔顿唯有正视事实,渴求他人的认可,所以他有时又选择将“那顶鸭舌帽的鸭舌转到前面”。小说的结尾,霍尔顿看妹妹菲碧玩旋转木马时也戴着这顶猎人帽,而此时他却将帽子转到了前面。亲身体验加上妹妹的变化使他意识到:现实不可扭转,每个人都得长大,无力地抓住过去是不切实际的,唯有勇敢地面对现实,放手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以后。 

    (二)电话 

    电话在生活中是个极其普通的东西,即使是在二战后的美国,电话对于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的霍尔顿来说,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但在塞林格的巧手下,他还是赋予“电话”神秘的色彩,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电话”经常出现。霍尔顿常常希望能够给某个人打个电话,但每当他拿起电话时,想到每一个他能打却不可以打电话的人,就只有失望。电话本是人们用来联系、沟通感情的工具,有了电话,人们的感情得以维系。然而小说中,电话象征着霍尔顿孤独与无依,他强烈渴望与别人倾诉的心愿总是无法实现,他能逃离充满虚伪、黑暗的学校,却不能逃脱孤独。电话在刻画霍尔顿孤寂方面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小说中的电话与现实生活中的电话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塞林格用电话来反衬,使我们读者感受到了一颗痛苦、寂寞的内心。 

    (三)鱼和鸭子 

    战后的美国人生观和道德观颠覆了以往,金钱成为衡量一切万事万物的标准,人们变得唯利是图,所有这些如冷冰一样,覆盖了整个社会。人们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无法逃避,就像永远无法避免冬天来临一般,唯有接受,改变自己顺应堕落的社会,变得麻木不仁。他们就像中心公园里的鱼,即使天气再冷也要呆在冷冰之下,因为它们离不开赖以生存的池塘。它们有能力去适应坏天气,因为这是他们的宿命;对于战后的成人开说,他们也有能力顺应改变了的世界,因为这也是他们的宿命。由此可见,小说中的鱼象征着战后麻木不仁的美国人。 

    中心公园的鱼在冬天的冷冰下生存,且能找到食物。然而与鱼不同的是,鸭子对周围环境却是很敏感的,它们忍受不了冬天寒冷的气候。霍尔顿经常担心这些鸭子无法度过冷冬。霍尔顿的情形与这些鸭子很像,他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尔虞我诈、自私自利的世界中,他被别人认为是不正常的,让他适应也似乎毫无可能。这时,霍尔顿就会对他自己的命运极其堪忧。显而易见,鸭子在小说中象征着脆弱的内心。 

    (四)具有象征意义的颜色:红色 

第3篇:象征手法范文

摘要:《仁慈》是莫里森于2008 年九月推出的新作,作为一位曾荣获诺贝尔奖的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致力于护持和弘扬黑人文化,对美国文学做了重大的贡献。在该部小说中,作者大量地运用各种象征主义手法来揭示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本文试图从象征主义视角分析该文本。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好的欣赏莫里森的力作。

关键词:象征主义 慈悲 莫里森

引言

托妮 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作为1993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在“富于想象力和诗意的小说中,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现实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从而为美国文学树立起了一座丰碑。她是一个不折不扣地扎根于黑人文化的小说家,被誉为黑人文化的一颗“黑色的宝石”。她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回响着黑人文化的铿锵之声。毫无疑问,莫里森是继承黑人文化传统的伟大作家,在她的小说中无不散发着黑人文化的气息。 2008年出版的新作《慈悲》故事情节和叙述语言都具有很强的模糊性,文本由多声部叙述,多人物独白,是典型的复调式小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来烘托小说的主题和表现人物的性格及命运,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感观印象。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其主要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代表人物为:波德莱尔、波兰和马拉美。前期象征主义主要强调展示在自然世界背后的超验的理论世界,要求诗人凭个人的敏感和想象力,应用象征、隐喻、烘托、对比、联想等手法,通过扑朔迷离的意象描写,来暗示、透露隐藏在心灵深处的心灵隐秘和理念;后期象征主义代表人物主要有:瓦莱尔、叶芝、西蒙斯等,叶芝认为:“象征具有隐喻性或者说隐喻是象征的基础,但象征又是高于隐喻的,是隐喻的提升比隐喻更深刻、完美动人。”③象征主义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它用自然中的具体事物或形象,来传达作家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象征所借助的事物是具体而有形的,它所表达的思想则抽象而无形。象征是“形式对思想,有形对无形的一切约定俗成的表现”。本文就象征主义手法在《夜色温柔》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一、实物的象征意义

(一)水的意象暗示人物的命运

通读这部小说,不难发现水这一意象贯穿于小说的始终,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而是作者的精心安排,颇具象征意义。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在中国,水大多都是用于形容女人的。其实西方国家也不例外,《慈悲》中对水的描写都是对小说中女人命运的暗示。通常人总把水当成是生命的象征,是生死轮回,净化,繁殖和成长象征。这些象征意义尤其体现在人物莎罗的身上。小说中她的出场就与水有关,她和父亲一起海上航行时,出现了意外事故,船上的人都遇了难,她是全船中唯一幸存的人,后来被一个木匠从海里救回,在这里大海就象征着生死的轮回和救赎的意义,同时也象征着她命运的转折,莎罗从大海那简单而纯洁的生活一下子被抛到了又脏又复杂的陆地,此时她将面临如何适应陆地生活的难题,“莎罗从来没有上过岸,这次彻底离开船来到陆地上把她吓坏了,陆地对她来说就像大海对绵羊一样。Twin使她成为了可能。当她们登陆的时候,陆地―吝啬、艰苦、昏暗、可恶―这使她感到震惊。……”在上岸后,她第一个孩子夭折后,她把孩子放到河里让它顺水而去,这里的水具有生命的生死轮回的象征意义。不久后,她又有了第二个孩子,但奇怪的是,这一次她还是跟前一次一样在水边出生她的孩子,“在感到第一阵痛时她拿着一把刀和一个框来到河边。”孩子出生后,她突然变得清醒了许多,从此她会到了生活的正轨,成为她的一次人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在这里水就象征着生命的起源,人的净化和救赎。除此之外,水在弗洛伦兹身上也有很多象征。在她去寻找铁匠的路上,口渴万分的时候,费尽周折在寡妇家附近找到一条小溪,却发现水喝起来就像蜡一样,“我急忙跑到河边,用手舀一把水,但这水就像蜡一样难喝。” 而在她从寡妇家逃走的时候又看到一条河,可是“大部分是干的,其他部分也是泥泞的。”这里干枯和饥渴象征着弗洛里茨精神上的空虚,她没有自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把一切都寄托在了铁匠身上,不仅物质上是个奴隶连精神上也成了奴隶。

(二)鞋子的象征意义

仔细读完小说后,我发现鞋子这一意象在文中也是频频出现。鞋子在西方文化中尤其在黑人文化中象征着对个人的保护,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梦想的追寻。在小说的开篇,弗洛里茨就天天向母亲缠着要一双鞋子,但母亲总是对她的要求很生气,她认为女人穿高跟鞋很危险,最后母亲让她穿一双森或家扔掉的破鞋。但是莉娜却说她的鞋子无用、太不结实了,鞋底太薄了,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经不起生活的风风雨雨,从来就不是生活所需要的坚硬鞋底。这也预示着她的处境很危险,没有任何的保护。 “故事是以鞋子开始的。当我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从来就不能忍受赤脚走路,我经常缠着母亲要一双任何人的鞋子,即使在最热的夏天也要穿,我的母亲每每都对我的这一要求很生气,她说只有坏女人才穿高跟鞋,我是一个极危险而又野蛮的孩子但是最后,她有大发慈悲之心给我一双森或家扔掉的鞋,一只是尖尖的鞋头,一边鞋坂已坏了,另一只已穿坏了。”在这里的鞋象征着保护,弗洛里茨在寻求自我保护,争取自己作为人的权利但莉娜的话也说明她的鞋有给她很好的保护,也没有适合她的鞋底来抵御风雨。这些都对弗洛里茨后来的命运走向做了很好的暗示。当弗洛里茨要出发寻找铁匠时,女主人给了她一双雅各布的长筒靴,“女主人给了我一双只适合男人穿的长筒靴。”这里的长筒靴象征着保护和她对自己梦想的追寻(对自己爱情的追求),有了这双鞋的保护,弗洛里茨可以任意的穿山越林,如果没有主人给的鞋,她讲寸步难行。“如果没有主人的长筒靴,我将寸步难行。穿着这双鞋,我可以穿过那布满尖石的河床。” 但她穿着一双适合男人而不适合女人的鞋,表明她所追寻的爱情并不是自己的真正爱情。

二、人名的象征意义

(一)Fulorens的象征意义

小说主人公弗洛伦斯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名字。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词的含义是pieces o f eight, 是一种西班牙古银币。“因为我看出那个高个男人把你当作人看待而不是pieces o f eight,”她就像商品交易的货币一样, 用来抵偿债务, 失去了人格和尊严。对弗洛伦斯而言, 获得人格和思想的独立不是容易的事, 这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黑格尔认为, 自我意识是人类的认识特征。在莫里森看来,一个女孩首先必须是一个女儿。她必须学会那个。而且如果她从来没有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女儿, 那么她也无法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女人。但是, 过早地离开了母亲, 使弗洛伦斯没能得到母亲的人生指导, 因而难以走出感情的断乳期。内心的柔弱, 她过分的情感依赖, 一度使她更深地迷失了自我。弗洛伦斯不顾一切地爱上了黑人铁匠。她渴望铁匠能接受她的爱, 听到她的倾诉。她把铁匠看作是她的塑造者, 是她的世界 。在他身上, 弗洛伦斯有了最初的性的觉醒, 体会到了生命的震撼。她的爱情没有成功就是因为她追求的是占有和依赖的爱。

(二)Sorrow和Complete 的象征意义

莎罗(sorrow)这个女孩儿的命运就像她的名字所象征的一样悲惨, 和父亲一起海上航行时发生了意外事故,她是全船中唯一幸存的人。当她被一个木匠救回, 询问她的名字的时候, 她一直在摇头,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事实上这一事件暗示着黑人女性身份的完全缺失。之后,那个木匠由于她的悲惨经历,给她起名为"sorrow",悲伤。这也预示着黑人女性必定命运多舛。但是她不愿意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之下,经过不断的神火磨练,她从一个不敢面对生活、总是迷失自己的小女孩,慢慢长大,变得坚强起来,精神上不再受别人的左右,在她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后,她在思想上有了彻底的新的觉悟,成为了新女性的形象,她终于自己掌握住了自己的命运,不再迷茫。还给给自己取了名字叫Complete,成为了真实的自我,并且通过佛劳伦斯的话语得知了她即将要离开她所在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Complete这个词在英文里就是完成的意思,在这里就象征着莎罗已经彻底的完成了自己的修炼之路,找回了自我,做回了真正的自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结语

通过运用“多角度叙述”的叙事手法、象征主义手法的应用,莫里森的新作《慈悲》在叙述技巧和主题深化方面也毫不逊色与其之前的作品,尤其是大量象征手法的应用,使小说在人物的刻画上更加深刻,同时也烘托了主题。更为重要的是象征的应用,让全世界的读者都能在作品中感受到相同的心灵震撼。

参考文献:

[1]Newsweek[N]. New York, 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 1993-10-23.

[2]扬中举、王红坤.《黑色之书:莫里森》――小说创作与黑人文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12-1.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黄晋凯等. 象征主义 意象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5]Toni Morrison, A Mercy[M].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ING. New York,2008.

第4篇:象征手法范文

    “当代着名作家兼评论家阿伦?塔特说,他第一次读《荒原》时,一个字也看不懂,不过他已意识到这是一首伟大的诗篇。”[2](P128)《荒原》的晦涩难懂,首先就在于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立场观念等深深的藏在其中,使读者琢磨不透。例如,《荒原》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象征。在作者笔下,“荒原”是一个寸草不生,破败荒凉的地方,它象征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的精神状态。战前的西方是什么模样呢?是世界的楷模和榜样,是理性主宰的地方,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天堂。而现在,却是充满灾难、人欲横流、毫无生机的荒原!在这里,诗人通过荒原的象征意蕴,把西方人对社会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诸如这样的象征在《荒原》中还有很多,例如“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掺和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3](P51)四月本是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季节,但是诗人却说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这的确令人费解。为什么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四月在诗人笔下是“最残忍的一个月”?为什么诗人对四月横加蹂躏?就是因为作家用自己的情感、或者说用战后西方人的精神危机,把四月浸泡过了,用它象征“残忍”和“死亡”,表现的是荒原人的孤独和绝望。而且,这种孤独和绝望、残忍和死亡无以复加,无法挽回,没有任何获得拯救的可能。即使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也无法使西方人的精神危机起死回生。读了这两句诗后,我们的灵魂被深深地震撼了。

    在这里,艾略特所用的象征不同于传统的象征,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在传统的艺术方法中,象征物和象征意义之间具有某些相同之处,联系比较密切。例如,我们用白色象征纯洁,因为白色表示单一,一尘不染,所以与纯洁有相同之处。用红色象征革命,因为革命要流血,红色是血的颜色,它们二者之间不仅具有某些相同之处,而且联系也相当密切。但是,我们在《荒原》的象征中,却很难找到那些相同和联系。四月和残忍、死亡之间,荒原和西方人的精神状态之间,不仅很难找到密切的关联,相反,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这样,作者通过运用象征手法,达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从而引起了读者对西方现代社会现状的思索。

    其次,《荒原》中的象征还是多层次的,其中有些意象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象征意义。譬如“水”这个意象就具有双重象征意义。《荒原》第四章中《水里的死亡》有这样的诗句:腓尼基人弗莱巴斯,死了已两星期/忘记了水鸥的鸣叫,深海的浪涛/利润与亏损。[3](P61)第五章《雷霆的话》中有这样的诗句:只要有水/而没有岩石/若是有岩石/也有水/有水/有泉/岩石间有小水潭/若是只有水的响声/不是知了/和枯草同唱/而是水的声音在岩石上/那里有蜂雀类的画眉在松树里歌唱/点滴点滴滴滴滴。[3](P62)在以上的诗句里,“水”这个意象就具有双重象征意义:既是土地肥沃、农业丰收的根本保证,也是各种欲望的象征。荒原缺水,要等待水来拯救,这时水是“活命之水”;西方社会人欲横流,水太多了,窒息了生命,这时水是“死亡之水”。这种象征闪烁着辩证的光辉:希望不可无,否则荒原永无生机;荒原忌太滥,否则同样会溺毙生命。

    第三,《荒原》中的象征还具有纯主观的特点,把象征完全看成主观的东西,全凭个人直觉和内心梦幻,从而打破了传统的象征似与不似,主观与客观统一等等规律,甚至根本不顾别人懂不懂。如艾略特诗歌中的雾像睡猫,黄昏像“麻醉在手术台上的病人”之类。在这里,我们在雾和猫之间,黄昏和麻醉的手术病人之间完全找不到关联。它们纯粹是作者的主观想象的产物。不仅如此,在后期象征主义的其他诗人中,例如叶芝,我们也能找到相当多的、类似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叶芝的许多诗中都出现过一个象征物:旋体。在诗歌《驶向拜占庭》中有这样的诗句:请走出圣火来,参加那旋体的运动……在诗歌《基督重临》中也有这样的诗句:在向外扩张的旋体上旋转呀旋转……这个旋体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不深入思索,简直是不知所云,如堕五里雾中。明白之后,豁然开朗。原来,叶芝认为人类历史是从野蛮到文明,又从文明到野蛮,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他诗歌中不断重复出现的这个“旋体”,竟然就是指历史的不断循环往复。在他看来,人类历史就像诗歌中的旋体,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所以,在运用象征这一艺术手法时,不论叶芝、还是艾略特,同样是纯主观的。

    深邃而怪诞的意象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袁行霈指出,“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和词语,并不是外来的东西。英美意象派所提倡的Image是指运用想象、幻想、譬喻所构成的各种具体鲜明的、可以感知的诗歌形象。意象派主张把自己的情绪全部隐藏在意象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4](P49)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其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所以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意’。这个‘意’是指那种只有圣人才能发现的‘天下之赜’,孔颖达在《周易正义》解释为只有圣人才能发现的‘天下深赜之至理’。所以意象的古义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5](P200)“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的《论衡?乱龙》里。到了近现代,意象被西方文论接纳。卡登在《文学术语词典》中的解释,指的是用语言来重复客观物体,行为,情感,思想,心理状态,以及所有感觉与超越感觉的体验。[6]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的理智和情感的复杂混合物。”[7]庞德还进一步指出“意象主义的要点,就是不把意象用于装饰。意象本身就是语言,意象是超越公式化了的语言的道。”西方现代诗歌对意象的阐释,更强调诗歌创造的“象”的印象性、主观性。不仅如此,西方人竟然以意象为主要艺术手法,形成了所谓意象派诗歌。在当代,意象一词在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中有广泛的用途。“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心理意象,内心意象,泛化意象以及观念意象。其中观念意象是意象的高级形态,又可以称为审美意象或者文学意象。”[5](P199)

    在袁行霈看来,作为文学理论术语,意象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意,即诗人的情感、思想、观念等等。一个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4](P52)“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4](P53)

    在文学形象的构成中,主观之“意”即主题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最基本的因素,“象”因“意”而生,为“意”的显现提供感性形态。在意象创造上,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情”与“景”的结合,即诗人的内在情感,必须通过一个外在的景物来表达。因此,内在的感情与外在的景物要有对应性。如宋代诗人贺铸写“闲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诗人要表达的意是“闲愁”,他一连用了三个自然风物做比,水草、柳絮、梅雨,自然风物的轻飘、散漫、若隐若现,与闲愁的莫名与散淡确实对应。

    而西方文论则强调意象是主观经验的表现或创造。如庞德的一首有名的短诗:人群里这些面孔的幽灵;湿淋淋黑枝上片片残英。据庞德自己说他是在一个地铁车站看到一些美丽的面孔忽而有了些感受。这首诗歌象征着一种人生感受,诗人只想把他的感情感染给读者。在浓黑的背景上(人群、湿枝),美好的事物(面孔、残英)显得格外光彩,同时也显得格外短暂(花残将逝,幽灵一闪),由此给人一种莫以名状的怅惘感,这大约就是诗人所要表现的刹那间的感受。而在诗歌创作道路上,艾略特受庞德的影响很深,所以,《荒原》中大量使用了意象。

第5篇:象征手法范文

关键词:海明威 《老人与海》 象征艺术

象征的基本含义是用某种知觉或想象的图象标示来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它可以通过意象来诱 发欣赏者的经验和情感的表现,使文学作品产生强盛的生命力和永久的艺术魅力。作为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深知此道,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变成具体的物象 ,再让读者从具体的物象激发经验想象和 情感的表现,去挖掘其中的意蕴。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通过局部修辞手段的 象征手法来赋予这部小说的象征性。

一、标题的象征

《老人与海》这一标题以人和自然的完美衔接展示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一位老人(Santiago),孑然一身在汹涛澎湃,浩渺而深不可测的大海里款款驾着一艘小船,这随时都将迎来肆虐狂风的袭击。老人能抵抗严酷灾难吗?然而,Santiago并不单纯是一个渔夫,他是整个人类伟岸品质的象征。出海捕鱼是与大海抗争、不屈于命运、积极奋争的象征。

在为生存而斗争中,老人的自信和勇敢表现地淋漓尽致。你可窥见他额上的血迹,却永远看不到了眼眶中的泪水。每个人都会像老人一样经历惨败,但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他就会在斗争中变的更坚强伟大。Santiago在长期的斗争中,永不言弃,就算离成功遥遥无期,但他还是一直坚持下来,不断地向成功靠近。这正是作者一直所赞扬和追求的,同时也是《老人与海》这篇文章标题的真实蕴意所在。

二、鲨鱼的象征

鲨鱼主要代表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掠夺成性 ,制造灾难 ,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界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的 象征。文中鲨鱼的出现并非意外,而是作者刻意安排的。他将大马林鱼视如生命一般重要,他总是呆呆地直视着大马林鱼,在确信自己的胜利而洋洋得意时,鲨鱼突然出现并分享他胜利的果实。鲨鱼体魄强健在水里游的速度快、武装精良、以致于它在海洋中没有敌手。鲨鱼前后共五次攻击老人,当鲨鱼袭来时他迅速准备好了鱼叉和粗缆绳,并将受伤的手放进咸海水中浸湿让头脑保持清晰。最后,他杀死了鲨鱼。这些鲨鱼无疑是冷酷和可怕的异端世界的象征。他们恶贯满盈,他们以海中的鱼为食。他们代表着社会的邪恶力量。冷酷、邪恶,缺乏人性是他们显著的特征。他们擅长毁灭人类美好的事物。恰恰相反的是,老人是整个人类的美好象征。人类对邪恶势力毫不畏缩,竭力与邪恶斗争。

三、大马林鱼的象征

大马林鱼象征着老人理想的追求之物,而老人对大马林鱼的征服,则表明了人类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克服许多困难和阻碍。老人唯一的目的是能捕到一条鱼,他已经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尽管这样,他还是决定继续第八十五天的航行。他从未放弃过心中的信念,当他看到一条又长又是漂亮且神奇的大马林鱼跳起来的时候,老人立即决定降服它。尽管他有坚强的意志,但没有强壮体质。相反,这条大马林鱼年轻又强壮。大马林鱼曾发怒似地拍打老人的脸以至于想把老人脱下船,并在他的眼皮底下划了一条口子。“Fish”他大声地喊道,“I’11 stay with youuntil I anl dead.”如此的一个信念支撑着他继续斗争下去。狮子和the great Dimaggio的梦想和他自己在这场搏斗中的必胜的信念鼓舞着他。

四、马林鱼骨架的象征

马林鱼骨架代表老人精神上的胜利,是敢于面对失败和死亡的象征。圣地严哥已经八十四天没捕到鱼了,但他还是决定再次出海。这次经过两天的激烈搏斗,老人杀死了巨大的大马林鱼。他胜利了,在凯旋的路上,一群鲨鱼闻到了死大马林鱼的鱼腥味,它们快速地朝着老人游来且欲吞食老人的战利品。他为保护大马林鱼同这些疯狂的鲨鱼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最后,大马林鱼还是被吃光了,仅留下一具巨大的骨架。老人又一次无功而返。然而这次几乎以他的生命为代价的搏斗显然已经超出了老人的本来意图,发展成为对一种精神的追求。

虽然在一般人的眼里,这具骨架只是一堆有待清理的废物,对老人而言,却意味着巨大的成功――一种精神上的胜利。这种胜利是他不可动遥的意志的象征,是敢于面对失败和死亡的象征。他杀死马林鱼和鲨鱼正代表着一种与死亡抗争的过程,这是对有限的生存空间作出的挑战。同时也反映了文章潜在的意义,只有这样来理解海明威的写作意图,我们才不会夸大骨架的象征意义。

五、结语

《老人与海》运用深刻的象征涵盖了整部作品丰富的思想主题,赋予老人圣地亚哥、大海、马林鱼鲨鱼、群狮、小男孩、老人那抽筋的左手等以丰富的象征和寓意。简练的语言风格使人于平淡处感到新奇,从一粒沙中看一个世界,从有限的文字中看到丰富的思想内容,所谓“言犹尽而意无穷”,让读者透过纸面表象去努力追求、解释、咀嚼。

参考文献

[1] 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2] Ernest Hemingway[美国].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第6篇:象征手法范文

【关键词】现代筝曲;《西域随想》;创作;创新

一、古筝定弦

(一)传统古筝定弦

传统古筝定弦使用的是我国以宫、商、角、徵、羽为代表的传统定弦法。历史上,为了解决古筝转调的问题,前人先后发明了转调筝和蝶式筝,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和长期的传承,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古筝和弦一般表现为四五度叠置的协和和弦,所以从其表现形式上较难达到丰富的效果。不管是纵向复合还是横向转调都存在较大的困难,给作曲和演奏带来了一定的封闭性,难以有突出的发挥余地。经典的五度生律,大大的限制了古筝曲调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演奏技法的固定导致曲调、曲风、韵律等领域难以有创新的突破,当代作曲家在学习和借鉴西方作曲技巧后,其融合性创作过程因此也受到了古筝定弦的限制,因此,寻求一种创新式的转变势在必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工人调式定弦应运而生。

(二)《西域随想》的定弦

此乐曲的定弦方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焦金海先生称之为“古筝第一定弦法”的规范五声音阶中,而是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诸多的变音,即人工调式定弦。人工调式定弦是由当代作曲家梅西安发明的一种作曲方法,是对传统调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我国现代作曲家们在借鉴国外作曲技巧的基础上,将西方作曲方法巧妙地融合到我国民乐创作领域,推陈出新。尤其是在传统演奏乐器古筝曲目的创作中,创新式引入了人工调式定弦,打开了我国现代古筝曲目创作新领域和新技巧的新局面,为古筝艺术在当代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打下扎实的基础,作出突出的贡献。该方法是对过去定弦的一种革命性突破,使用新定弦法重新排列弦序,对整个曲目的曲调、曲风、节奏以及演奏技巧等诸多方面带来了转变,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为古筝演奏带来了生机,同时也深深影响着我国当代古筝创作的方向。

该曲定弦采用七声音阶(如图1),完全摒弃了传统的五声音阶创作,更多地借鉴新疆地区民族特色的音乐调式,由作曲家在作曲过程中根据每个部分的需要来设定。此乐曲的定弦方式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出现了诸多的变音,这种变音的出现,恰好与西域音调相衬,更好的将中原音调和西域音调合二为一,在乐曲演奏中表现浓郁的西域情。《西域风情》通过人工定弦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新疆地区特有的异域风情,让人联想到一望无垠的广阔戈壁,丝绸走廊中的驼铃仿佛就在耳边响起,维吾尔族少男少女们正在翩翩起舞,该作品已经成为现代古筝创作的一个里程碑,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荣誉,也是现在古筝曲目创作的一个发展方向。目前,类似《西域随想》采用定弦表现方式的曲目很多,较为著名的有《长相思》和《箜篌引》等。

二、乐曲节拍、节奏

《西域随想》除运用常见的2/4、3/4节拍外,5/4、6/4、2/8、3/8、4/8、5/8、6/8等节拍随处可见。大量的复合节拍的运用,也是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更加衬托出边特的音乐风情,仿佛将听众带到了浩瀚的戈壁滩上,悦耳的驼铃声中。本曲采用大量非固定节奏型,节奏复杂多变、重拍鲜明,在旋律的进行中经常有节拍的盈增和亏减,这种创作手法与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特色相一致。对于古筝创作来讲,采用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创作,还原少数民族音乐风格,《西域随想》的出现无疑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新疆维吾尔族音乐中常见的固定节奏型有2/4节拍的来派尔节奏型。这些富有特点的节奏型在《西域随想》乐曲的慢板、小快板及快板的舞曲段落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从节拍、节奏型分析来看,王建民先生创作的《西域随想》是古筝曲创作中的一大创新。

三、演奏技法

传统创作中的作品,通常遵循着固定的演奏方式和技巧。无非是右手遥指、撮弦、快四点的反复使用,左手亦如此。自上世纪80、90年代,像《西域随想》这类体裁的创新型乐曲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古筝演奏的技巧。④本曲中“叩、击、拍弦”的独特音响效果相信令你过耳难忘。“叩、击、拍弦”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的创作中,其创作手法与新疆少数民族大型乐舞中的手鼓音响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与乐曲所要阐释的乐思相符合。如《西域随想》节奏稍快的第三段小快板就是一个精彩的敲击音响片段。作者精心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敲击方法,即掌击琴板、握拳击琴板、拍击琴弦。在音乐的贯穿发展中,同时融入这三种不同的敲击音响,将这种非常规的演奏技法形成的“非乐音”音响与旋律音调的“乐音”音响相结合,在对比中达到完美的融合统一。再加上作者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奏组合变化,这种不规则的强烈的音响交替,造成了节奏上的不规律动感,这样,音色的变化和节奏的变化,几种可变因素的同时结合,形成了变化中的变化,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在作品第三乐段与第四乐段的连接部,运用无音高的记谱表现方式强调了打击乐效果,同时结合多处拍击琴弦的演奏技法,令人联想到新疆少数民族乐舞中手鼓的音响效果。 四、和声

传统古筝创作中的和弦通常采用大三、纯五、大六等和弦音程,《西域随想》改变之前以五声调式结构为传统的乐曲创作模式,在乐曲中大胆使用二度叠置和弦、增三和弦、四度叠置和弦等。其中在本曲的和弦运用中,较多地使用了二度音程,这种音程的使用加强了作品的不协和性,也增加了乐曲色彩明暗度的对比。如在图2中,两声部同时将“7”和“1”并置使用,使和弦中增加了二度的音程,丰富了乐曲的色彩。在图3中“7”和“1”没有同时叠置出现,而是滞后,给人带来明显的二度音程的紧张感,音响紧迫而富于强烈的表现力。这种音程的使用既表现出浓郁的新疆风情,又描绘出西域戈壁广阔而空灵的深远意境,体现了作品的创新手法,别有一番西域风情。

【参考文献】

[1]汪莎.《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J].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王宏.万新君:西域寻梦 [J]. 新疆艺术, 1998, (06) .

第7篇:象征手法范文

摘 要 目的:进一步认识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首发临床症状及胸部CT表现,探讨首次临床症状和胸部CT影像学表现对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价值,提高BAC的诊断水平,减少临床误诊率。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76例,均经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其首次临床症状和胸部CT影像学表现。结果:76例患者中以咳嗽、咳中等量或大量白色泡沫痰伴发热为主26例(34.21%),胸部CT征象中空泡征和(或)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磨玻璃密度影是BAC较特征性表现。结论:联合临床症状与胸部CT图像上病变形态学特征性改变,在BAC的早期诊断中更有诊断意义。

关键词 细支气管肺泡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Analysis of the first clinical symptom and the first sign of chest CT of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Zhou Li

Wangchang Center Hospital of Tianmen City,Hubei 431717

Abstract Objective: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first clinical symptom and chest CT manifestation of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BAC).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level of BAC,and reduce the clinical misdiagnosis rate,we explore the value of the first clinical symptom and chest CT imaging in diagnosis of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Methods:76 patients with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2.They were confirmed by pathology.The first clinical symptom and chest CT manifesta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In 76 patients,26 cases(34.21%) were cough,moderate or large white frothy sputum and fever.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C were vocule sign or(and) air bronchogram sign,pleural indentation,ground glass density of chest CT image.Conclusion:Combining clinical symptoms and lesion 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 changes of chest CT image has a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BAC.

Key words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Tomography;X-ray computed

资料与方法

2010年l月-2012年1月收治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76例,男36例,女40例,年龄36~87岁,平均60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及细胞学确诊。

检查方法:采用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肺底。扫描参数120kV,80~160mA,螺距1.375,进床速度27.5mm/r,扫描FOV 30~35cm。重建层厚10mm,发现病变后1.25~2.5mm层厚减薄。

病理诊断标准:按照2004年WHO对BAC的定义,即肿瘤单纯上皮性生长,且没有基质、肺膜或血管的侵犯。

CT图像分析:所有影像结果由2名高年资医师单独完成。CT评价指标包括病灶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缘、密度、有无空泡征(或囊状影)、充气支气管征、血管集束、胸膜凹陷、有无淋巴结肿大等。所有征象的确认均在层厚为1.25mm或2.5mm的薄层图像上完成。

结 果

首次就诊时的临床表现:76例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中以干咳、胸痛伴偶尔咯血为主24例(31.58%),其中持续时间≤21天14例(58.33%),持续时间>21天10例(41.67%);以咳嗽、咳中等量或大量白色泡沫痰伴发热为主26例(34.21%),其中持续时间≤21天12例(46.15%),持续时间>21天14例(53.85%);以其他症状表现5例,体检发现肺部有肿块或结节21例(27.63%)。以干咳、胸痛伴偶尔咯血为主(24例)和以咳嗽、咳中等量或大量白色泡沫痰伴发热为主(26例)的两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119,P=0.730)。只有5例CEA增高。

首次胸部CT影像学征象:76例患者中呈弥漫性斑点、斑片状或片状密度增高影为主17例(22.37%);其中左肺3例,右肺两叶者5例,双肺9例,纵膈淋巴结转移3例,伴发胸腔积液4例;表现为蜂房征7例(41.18%),磨玻璃密度8例(47.05%),支气管气像6例(35.29%),腺泡样结节4例(23.53%),均匀实变3例(17.65%)。

以单结节为主22例(28.95%),其中肿瘤大小

多发结节型10例,2例病灶位于1个肺叶内,4例病灶散在分布于多个肺叶内,4例表现为双肺弥漫结节。单个结节特点与孤立结节相似,具孤立结节的特点。

肿块型27例(35.53%),位于右肺上叶6例、中叶3例、下叶9例,左肺上叶3例、下叶6例;CT征象表现,边界清晰3例(11.11%),磨玻璃密度影10例(37.03%),形态不规则或斑片状影6例(22.22%),血管集束征8例(29.63%),分叶或浅分叶征9例(33.33%),毛刺征7例(25.93%),空泡征和(或)空气支气管征8例(29.63%),胸膜凹陷征15例(55.55%),见图2。

有≥2个征象的13例(48.15%),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3例。患者年龄段与首次胸部CT征象的关系,见表1。

讨 论

细支气管肺泡癌在原发性肺癌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一般在2%~8%,在年龄较大的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未发现有明显的性别差异。BAC一般对大支气管不造成影响,其病灶多在肺的外侧,所以患者在患病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常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当病情发展至一定阶段会逐渐出现咳嗽、咯血以及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同时伴有发热、胸腔积液等,严重者可有淋巴结转移。此类患者影像学特征表现多种多样,因而在临床上常常被误诊或漏诊,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1]。文献报道细支气管肺泡癌具以下临床特征[2]:①疾病早期常没有明显不适;②明显临床不适症状出现的时间一般要晚于其他类型的肺癌;③患者很少有较为明显的体征;④痰实验室检查较难发现脱落的癌细胞;⑤在早期即有浸润。在国内常误诊为结核和炎症,本组资料的临床表现与肺部常见疾病,如肺炎、肺结核等大致相同,难以做出明确诊断。另外,BAC是肿瘤一般不会对血管、肺膜等造成破坏,所以,在对BAC进行病理学确诊时应该使用手术的方式进行病理证实,而不是通过穿刺、支气管镜活检等手段。

病理及CT特点:细支气管肺泡癌组织学分化较好的细胞呈高柱状,多位于细胞基底部。胞浆丰富,呈嗜酸染色,癌细胞多沿支气管和肺泡壁生长,肺泡结构保持完整,肺泡腔内有黏液沉积。在未被肿瘤组织占据的含气肺泡组织、未闭合的或扩张的小支气管、状癌结构间的含气腔隙、未封闭肺泡腔和未融解破坏与扩大的肺泡腔隙或肿瘤内小灶性坏死排出后形成多个空泡或呈蜂窝征的病灶。其CT表现:病灶内多个密集的小泡状空气低密度影,大小不一,直径1~5mm,边缘光滑,呈蜂窝状和支气管枯树枝征,有些病灶也可以呈现磨玻璃样征象,边缘不光滑,邻近有血管集束和胸膜凹陷征,纵膈窗可以发现病灶内有多个空泡等征象。在肺腺癌以及肺泡癌中其影像学特征即为空泡征和支气管充气征,但蜂窝征是肺泡癌的特异征象,见图3。分化好的癌细胞常于肺泡腔内分泌大量的黏液,并且其生长方式为沿着肺泡壁进行蔓延生长,这样就导致肺泡壁逐渐增厚,严重时甚至造成肺泡腔的塌陷及闭塞,此种病理学改变在CT上通常显示为液性低密度区和磨玻璃样影。在CT上较为典型的磨玻璃样结节大小1~2cm,低密度,呈磨玻璃状,边缘界限分明,见图4。分化程度不高的一些癌细胞在形态上多数为正方形,细胞核大小不一,排列较乱。黏液的分泌明显减少,但是其也可以导致肺泡壁逐渐增厚,CT上一般呈现为尖角状的斑片影和胸膜凹陷征[3]。

本组病例中孤立结节型的CT特征表现有磨玻璃密度影、空泡征和(或)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弥漫型CT特征表现有蜂房征、磨玻璃密度、支气管气像及腺泡样结节。而且各类型的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及充气支气管征出现几率较高,这与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4]。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97-1709.

2 方玉林,吴国成,郑磊.肺炎型细支气管肺泡癌12例误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11):695-696.

第8篇:象征手法范文

关键词:财税政策;市场经济;合理性;规范性

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构建模式来看,财政税收政策通常情况下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制定的这一时期的工作方针和实施措施,因此它是这一时期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服务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税收理论的不断完善,我国税收工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不但为企业和群众所广泛接受,而且还逐渐从片面强调筹集财政收入功能转向了重视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现了功能性的转变。可以说,财政税收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对社会活动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因此积极研究财政税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财政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一点毋容置疑、有目共睹。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收入上差距的问题也突显出来,这当然不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有必要通过财政税收的手段来对收入水平和资源的分配进行调节,以便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供需关系已经成为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导,历史上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财政税收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这是因为,市场税收征收工作的开展对商品的公平竞争以及价格有着很大的影响,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会产生一定的市场效应,不仅有利于市场竞争的公平,也有利于实现市场经济的平衡,更有利于让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强的包容性。

由于在经济社会中,国家的财政收入是国力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稳健运行的支撑点,而国家的财政收入能否得以保障则取决于同期所执行的财税政策,因此国家的财政税收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一点世界各国都有所共识。所以说,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合市场需要的财税政策,工作人员要依据经济发展情况对现阶段的财政税收工作进行不断的调整,要保证财政税收制度的公平性、公正性,要以最大的限度缩小收入上的差距,尽可能的降低资源上的不平衡,要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同时也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2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财政税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财政税收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特别是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

首先,不同的财政税收政策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和投资吸引力。把财政税收政策用于调控社会经济发展时,通过对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财政税收政策可以实现国家对该地区经济的宏观调控。比如,对经济特区、贫困地区等国家希望经济更快发展的区域,政府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就能够实现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主要职能就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这些企业发挥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其次,财政税收政策在国家的产业政策倾斜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从世界范围的经济发展路径来看,各国政府都是根据本国当前经济的发展水平来确立国民经济中相关产业的优先发展顺序,并以制定有利于这些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来进行保障。

第三,财政税收政策还为国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税政策,通过扩大投资、启动消费和增加出口等方式拉动国内的需求,在保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提高经济的运行质量,以此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在财税政策方面的改革,有力地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国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国企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步骤,它对原有的财政税收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顺应国企发展改革的需要,我国的财税政策率先进行了自身的改革,制定了新的政策和法规,在为国企改革发展提供财税政策层面上支持的同时,也为国企的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以财政税收政策为依托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措施

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对市场经济的建设发展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点无需多言,那么在实际的市场经济运行中,如何借助财政税收政策上的支持来促进经济的有效发展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做探讨:

3.1落实积极的财税政策,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稳健运行,可以说实体经济是财税政策发展的基石,反过来,财税政策又为实体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当下,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市场体制尚不够成熟和完善,所以国家财政部门务必要落实积极的财税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突破市场瓶颈,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3.2构建完善的税收机制

完善的税收机制,是税收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税收工作效率,推动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建立健全当下的税收制度,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国家财政部门,要对现有的财税工作进行调整和优化,既要重点保护,又要均衡发展,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的稳健运行。

3.3构建完善的监管机制

由于市场经济的复杂性以及机制方面的不完善,偷税漏税行为成了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所以要加大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监管力度,要建立完善的税收监督体制,要对企I的税收收缴情况指派专人进行监管,从制度上限制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

3.4强化资金扶持导向的作用

国家财政部门要对资金的使用方向进行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管制,国家的财税政策应该着力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比如在支持新兴产业方面、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在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方面、在贫困地区的扶持方面等等,财政部门要积极协调好政府职能和财政支出的关系,明确政府职责、强化资金导向,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3.5保证预算的合理性和税收的规范性

第9篇:象征手法范文

关键词:乡镇财政税收;城乡统筹发展;发展模式“县镇”联动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中间阶段,城乡统筹也在不断发展,可是我国乡镇财政税收依旧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去重视,并且解决它们。乡镇财政税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的财政税收很不平衡甚至有两极分化的情况。

一、我国乡镇财政税收的现状与问题

想要改变目前乡镇财政税收不平衡这个艰巨的问题,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探索制定一套顺应乡镇发展又能促进乡镇发展的财政税收新模式。需要不断改良和完善乡镇财政税收的管理制度。从制度、模式两方面上入手,才能增加乡镇税收的渠道来源。需要重视对财政税收这一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

(一)乡镇财政支出负担大

从90年代起,在完全取消农业税的过程中,我国面临乡镇财政税收急剧减少的困境。国内企业没有强劲的经济实力,还处于发展幼年阶段,过重的赋税负担会影响企业发展,税收收入只通过增加企业负担将会对税基产生严重伤害,税基可能会急剧萎缩。现在,我国乡镇财政在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税改后,乡镇财政与小税种的支出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很难支撑乡镇财政支出,分税制导致债务的偿还等问题无法用乡镇税收来填补。

(二)有待完善的乡镇组织机构,乡镇组织收支水平是不合理的,收支极度不平衡。分税制和农业税取消都大力度消减了税收收入,而不停增长的支出包括基础建设、卫生健康事业建设等费用,乡镇组织收支极度不平衡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最为严峻的问题,乡镇组织机构迫切需要改变以往的运行方式。

(三)我国乡镇财政管理高耗低效现阶段,我国各乡镇财政管理层都在为行政费用高这个问题头痛,分税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问题的尖锐程度。政府通过对零户和预算方式统一的管理,但仍然治标不治本,财政管理理念并没有被完善改进,还是沿用了以往粗放的方式进行管理,严重的影响财政管理的效率。首先,从事乡镇管理的工作人员文化水平有限,在财政管理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更加加剧了行政费用支出不合理、管理支出过高的问题。其次,税费配套设施不配套甚至有的地区严重缺乏,即使分税制向基层不断渗透,相应的配套设施依旧是跟不上发展的要求。独生子女费、乡镇医疗卫生需要的配套资金、环境支出这些费用都突飞猛进的增长,财政管理并没有合理的发挥它在财政上的作用,行政支出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反而成为乡镇的沉重负担,严重阻碍了乡镇的发展。

(四)乡镇财政资金预算审核力度低乡镇财务业务管理范围:乡镇教育方面、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企业资金扶持方面。鉴于支出频次的频繁然后审核的力度却很低,这共同导致资金运转很随意,这严重威胁了资金的安全。

二、乡镇财政税收发展改革的应对的方案

我们必须根据本国当下的国情来制定相应的改革模式,城乡统筹便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现在,农村的经济改革不断增加试点地区,乡镇这一级别的财政权力和行政权利无法达到平衡,这是很难通过短时间来改变的问题,所以应该转换角度,从税收方面入手。

(一)建立一个管理系统监督管理资金

就目前实际情况来说,我们的税收的渠道是固定,税收的对象是固定的,那么我们能入手的就是整个资金收取和支出使用这一方面,加强这方面的力度,乡镇税收支出的主要地方是居民公共设施上,如马路建设、农田灌溉工程建设。这些都是规模大,投入,人员调动性强,且很难短时间创造出实际经济收入。所以我们要对这些项目进行缜密细致的评估,避免造成资金不必要的流失、流失去向混乱和资金金额不限定等问题,要监管这一工作落到实处,建立一个高效的绩效管理系统,有力的保证资金支出能效率。在财务管理具体操作上,要严格对财务会的核算工作,发挥起乡镇会计核算的作用。建立一个债务消化监督制度,并且做到上级财政一定要严密监控下级政府债务,把这项工作纳入考核的项目指标。

(二)税收分层次管理

以全国范围为参考,我国各个省份的经济能力的差距已经很明显,然后下分到各乡镇更是经济实力参差不齐,有的地区的税收非常可观,但更多乡镇的税收非常不尽人意,即使是在同一县区内的各乡镇间,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税收多少之分。因此,要想能充分调动各乡政府的积极性,我们就要因地而异,对于财政条件好经济实力强的乡镇适度下派一些财政任务放宽一些财政权力。对于那些条件差经济实力弱的部分地区,就可以用上“县镇”联动的管理方法进行援助。

三、结束语

本文从改进乡镇财政税收发展的角度讨论财政税收目前所面对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优化改进方案。我们提出每一项新模式都要结合我国国情。现在城乡统筹不断推进是我们乡镇地区必须面对的现实。所以,要从税收分层次管理、监管资金等方面入手,努力改善乡镇财政税收困难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张如红.乡镇财政税收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2015,(2):260-260

[2]王青松.乡镇财政税的模式和对策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46-47

[3]秦兰玲.论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税收的改革对策[J].时代金融(中旬),2015,(8):68,71

[4]钟芳山.发挥财政职能,创新财政理念[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3,(2):99-99

[5]郁红艳.试论增强乡镇财政调控能力的有效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249-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