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认为,课堂转型首先需要我们教师准确定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组织者。其次,课堂上我们就要准确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摒弃“灌输式”的教学,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带领学生共同学习、研究。教学中,教师不需要面面俱到、逐段逐段地讲读,只要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就行了;教师应该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我想,如果能做到这些,所谓的课堂教学转型也就成功了。当然,这只是纸上谈兵,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还需不断地去实践、反思。
[孙景华点评]李老师的观点抓住了转型的本质问题:“课堂转型首先需要我们教师准确定位。”这是从教师的角度说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组织者。教学中,教师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就行了;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李老师的观点有见地,也很深刻。我想再补充一句:教师应该关注全体学生,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
苏州市城西中心小学潘馨兰老师:
与传统教学不同,现代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对话,不能再是简单机械地师教生从、师读生听、师问生答,在40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中,成功的师生对话是有实效的,学生能主动地在对话中获得知识与智慧。但由于生活经验、知识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的局限,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带有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不可能都是正确、合理、清晰的。因此,作为主导的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课文内涵,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在师生对话前,教师与文本就应有一次深入的对话。练就了一双能在沙中淘金的“火眼”,教师才能对学生的“节外生枝”,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反应与引导,与学生一起徜徉在文本之中。一次,听《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执教老师让学生读了课文后,说说“你觉得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神”。一些学生说普罗米修斯真勇敢,想方设法为人类盗来了火种,真是一位善良、机智、勇敢的好神。但一位学生发表了自己不同的想法:课文题目中用了“盗火”,“盗”就是偷取的意思,偷是不好的行为,那么普罗米修斯还是一个好神吗?这时不少学生的脸上也露出了困惑的神色,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但这位教师由于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有过对这类问题的预设,于是灵活地把这个质疑作为引领学生深入感悟课文人文内涵的契机,因势利导:“普罗米修斯盗火,到底是为了什么?他知道后果吗?再用心地读读课文,然后我们再来讨论普罗米修斯是个好神吗?”这样一点拨,学生发现了,“人间没有火,这事本来跟普罗米修斯无关,他完全可以过自己快乐的神仙生活,但他却极其同情人类,想方设法为人类盗来了火种,如果“偷”是为了自己享乐,那是不好的,但这种出于爱与正义的行为不能算偷。”“普罗米修斯为了使我们人类摆脱寒冷与黑暗,明知会遭到宙斯的严厉惩罚,却毫不犹豫地为人类盗火,具有舍己为人的精神,是一位真正的好神!”可见,语文课堂要成功转型,对教师来说,是智慧的考验。
[孙景华点评]潘老师的这个帖子有理论,有案例,比较深刻而生动地诠释了对话。她提出的以下三个观点很有启发性:成功的师生对话是有实效的,学生能主动地在对话中获得知识与智慧;在师生对话前,教师与文本就应有一次深入的对话,从而对学生的“节外生枝”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反应与引导。语文课堂要成功转型,对教师来说,是智慧的考验。
苏州市城西中心小学黄俊芳老师:
关键词:探究教学过程;教学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3-0162-03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学科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初中学生通常对直观、具体和新鲜的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以近距离思维为主,情感活跃而外向,可塑性强。因此,探究性教学作为与传统传授式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但是笔者在实践中强烈感受到,教师以学定教,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及时的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明确方向,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实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实现“轻负高质”的目的。
一、深入钻研教材,整合优化探究内容
1.设置挑战性的问题,激发探究内驱力。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的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应该整合优化探究内容,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渴望成功的内驱力作用下,主动学习、探究。比如历史上存在着很多很神秘很具有挑战性的谜团,许多学生都感兴趣,但就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积累而言,解决起来还较困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一些他们喜欢的,要用历史知识来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进行历史教学。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知识点多、内容零碎,如何选取一个角度将知识进行整合,又不偏离教学“主题”,这是一个难点。最后笔者选取杭州的宋城景点作为突破点进行问题设计:
“给你一天,还你千年。”这是杭州著名旅游景点宋城的一句广告词。无论你有无去过杭州“宋城”,你可以根据所学,尝试与探究以下问题:①杭州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景点?②请你设想,在宋城,基本上可以看到南宋时期哪些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风土人情?③在宋城,你觉得会展示宋朝的哪些科技成就来彰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与中华民族的骄傲?④假如让你来设计宋城景点的广告词,你有何创意?请你参与。
探究问题本身让学生感兴趣,但学生现有的知识无法很好完成任务,需要借助新的历史知识来完成,于是产生了学习动机,问题的最后解决还依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创设挑战学生思维能力的现实性问题情境,实现了快乐学习的目标,学习成为学生的内需,可以最大程度地激活他们的思维,享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提供资料搭建平台,明确探究方向。探究性教学要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学策略要以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为主要思想,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亲身体验、理解历史与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操作技能水平和思维能力,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确立探究活动目标、内容和方法,提供必要的帮助,为学生搭建探究平台,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确探究方向,从而提高探究的实效性。例如,在《干旱的宝地》一课中,笔者将授予材料与自主探究结合起来,效果就很显著。备课时从网上下载了有关新疆和中东地区以及其他干旱国家的一些资料,又设计了一个“挖宝行动”。让学生找一找我国的新疆自治区、中东地区、澳大利亚以及北非的埃及、利比亚、突尼斯有哪些“宝”,发现这些“宝”之前,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情况是怎样的?发现“宝”之后,情况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如下表:
通过此表,让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在课堂中讲挖到的“宝贝”,使学生了解到人类可以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并让大自然为人类服务,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类似地,追加一些校本案例、实地教研、网上资源挖掘等,充实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讲究探究层次,注重指导活化思维
1.讲究探究层次,优化探究组织。探究性教学应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需要,鼓励全体参与。但同时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注重探究的层次性,正确引导和促进不同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在探究活动安排上,突出两点:一是整体感,每一步探究,是前一步的延续,后一步的伏笔,前后保持逻辑上的一致,使探究活动不间断地有序展开,也便于教师把握每一个控制点进行训练指导。二是层次感,即随着问题的递进,探究内容层层深入,思维空间随之拓展,逐步增强探究能力的培养力度。在具体组织形式上,笔者采用了“案例示范”、“探究―研讨”和“引导―发现”等教学方法。例如,第三册社会第五章第一节《秦始皇统一六国》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说出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具体内容”可转化为以下问题群:秦始皇巩固统一,政治上建立了哪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些制度是如何体现“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经济、文化上又是怎样统一的?统一前与统一后有什么不同?思想上进行了哪些强制统一?后果怎样?学生经过思考,一定会产生疑问。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读书、思考和讨论,课文知识就容易被消化吸收并转化为具体的能力。
2.有效点拨思维,加强教学互动。教师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探究点拨。探究点拨是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受阻,引起认知过程中断时给予的指点启发。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疑点拨、求异点拨、逆向点拨、多向点拨、比喻点拨等方式达到思维点拨。
(1)示范点拨。教师提供范例,使学生的活动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否则学生的探究活动就像迷途的羔羊,显得漫无目的。例如,教学《秦岭―淮河分南北》时,在第一板块“自然风光掠影”中,教师先提供了示范:采风地点是北方的黄河和南方的钱塘江;拍摄作品分别是黄河冰封和六和听涛;采风心得是南北方河流结冰期、汛期水量等水文特征有显著差异。在教师的这一示范下,有小组就很快地应和老师的要求作出了回答。
(2)比喻点拨。讲课时教师用具体形象的学生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可激发学生的联想,鼓励学生的思维羽翼,诱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中巧妙对照,使教学生动活泼,如“最苗条”的国家――智利:“发高烧”的大陆――非洲;“侏儒”大陆――欧洲;“藕断丝连”两大陆――南北美洲等。
(3)逆向点拨。是指从问题的反面去考虑问题的思维形式,有些地理现象和事物若从正面讲述学生不易领会透彻,运用逆向思维却使问题迎刃而解,即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思考。如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问题,许多学生早就知道了,但却很难搞清悉尼城的房屋哪面朝阳。如果先假设悉尼在我国境内,学生马上就能回答出南面朝阳。接下去就点拨:如果悉尼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哪面朝阳?悉尼在南回归线以南,哪面朝阳?悉尼 和我国季节相反,昼夜是否也相反?等等。从以上事例可知,先假设后发散,问题就能源源不断地提出来,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思路,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为以后的集中思维打下基础。
3.及时暴露思维,提高探究能力。就学生个体而言,探究思维的开展有赖于语言,学生常常运用无声的内部语言来思考,语言(内部的或外部的)的组织有利于“控制过程”发挥作用,激活主体自身已有知识。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及时暴露的学生思维,让他们以有声的言语表达反馈给自己的听觉,使“听知”主体接受刺激,在口述中自我调控思维,进而使探究结果由混沌趋于清晰。例如,在《大河哺育的文明》教学中,要求学生“分析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的自然条件及主要的文明成果,并比较两者与埃及文明的异同,再用图表的形式来表示”。笔者在学生完成图表后让他们说说制作思路,并通过比较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再对自己的图表进行修改补充,使图表更完善更正确。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探究思维,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设计图表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归类的能力,使所学知识更系统化。
在组织说制作思路时,教师要求学生表达力求清楚、规范、简洁。为此,指导方法上采取:①榜样示范――运用规范的句式表达思维,如“我是这样想的……”,“因为这样所以……”,“从这一点可以推测……”,等等。教师先作示范,学生模仿。对学生表述的冗长,不规范情况及时引导矫正,进行规程化训练。②实践体验――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口述表达,探究进程中做到“三个强化”:疑点矛盾处强化分析口述;出规律处强化推理性口述;总结归纳处强化反思性口述。这样,在明确表述要求,创造体验机会,进行规程化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暴露思维的机会大大增加,在实践中习得探究和表达的基本技能。
针对不同的探究问题,笔者还向学生提出了不同要求,就是:说出操作过程,说出推理过程,说出学会过程。特别是学会过程,是培养学生反思、评价技能的重要方面。为了取得实效,注意到循序渐进,逐步达标。如在完成一节课后,可先提示学生思考:“这节课学习内容最关键的是什么?”“你想提醒自己或大家应注意什么?”“还有什么值得总结的?”。以后逐渐提高,直至过渡到提问“我是怎么学会的?”此外,学生在表达思维过程中,可采取延缓性评价,把调节修正机会尽可能留给学生。实践证明,注重学生思维暴露的指导训练,注重师生、生生互动是有效落实过程教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捕捉质疑良机,有效拓展课外探究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课堂中师生在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的真情互动中,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从而学生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例如,在探究学习八(上)册第一课《北京人的足迹》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讲到北京人的生活时谈到:“北京人生活的洞穴中有较大的灰烬堆,最厚处达六米,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等。这说明北京人掌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北京人是我国最早学会使用天然火的古人类,可以说他们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学生举手问道:“老师你刚才说北京人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他们是我国最早使用天然火的古人类,那么不是和课本以前所讲的知识冲突了吗?”笔者很诧异,学生见状于是把课文中他认为矛盾的那段话念给我听:“在我国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远古人类的牙齿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碳屑和小块烧骨。这群远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在念完之后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既然元谋人要比北京人要早,而且在元谋人遗址也中发现了碳屑和烧骨,那么说明了当时的元谋人一定使用火了,那么元谋人为什么不能称为我国的‘普罗米修斯’呢?
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笔者在备课的时候也没有注意到,如果此时拒绝回答学生的问题或者有任何的搪塞都有可能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往往发现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难。现在问题提出来了,那为什么不趁此机会也给学生一次自己寻找答案的机会呢,也许学生还能够在自己找答案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呢。于是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所提出的这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因为“寻找中国的普罗米修斯”本身也是当前学术界尚无定论的问题。然后顺势把“寻找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作为本节课的课堂延伸,由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课外探究竞赛。
一个单元结束后,在课堂上学生主动提出要公布自己寻找“中国的普罗米修斯”的结果,让笔者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的答案超出了自己的预期,他们出示了他们长达千字的“研究成果”。学生不但找到了现行课本把北京人作为我国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遗址的理由;也对元谋人遗址发现的碳骨、灰烬作为元谋人已经使用火的证据不足做出了分析;通过寻找还对于如何科学判断原始人类是否使用火有了深刻的认识;有的小组无意中还找到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的原始人类遗址的有关知识……这一系列新“发现”确实也使笔者也增长了不少的见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正不自觉地把教师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连同学生已有的经验,在自己大脑中依靠原有的知识结构逐步建构起了新的知识体系,并且在探究中养成了严谨的科学素养,提高了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的最后环节是评价。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把着眼点放在过程考察上,以激励评价为主。探究活动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和认可学生的个性化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自我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发展与生成的能力。而学生在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时,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活动结束后,加入了小组的反思,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教学目标,同时可以使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发现不足,以有利于今后改进。多元化的注重过程与学生发展的评价与反思,更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使学生的获得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唐锦屏.体验新课程历史与社会[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关 键 词] 幸福;教学策略;课程目标;课程资源
[作者简介] 牛文明,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
幸福是人类一切生活的最终目的,教育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关涉人类幸福,教育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体验、认识、实现幸福的过程。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理所应当地承担奠基幸福人生的重任。如何使课程为幸福人生奠基,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颇具挑战性的课题。
一、课程实施过程中幸福的缺失
课程应该为奠基幸福人生而努力,但现实情况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学生并没有体会到幸福,相反,不幸总是如影随形,尤其是在中学阶段这个问题更为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影响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学业压力过大、负担过重均与课程紧密联系。
从理论来看,造成当前课程实施中幸福缺失的根源主要是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教育观。实证主义教育观认为课程应该传授可以证实的知识,这些“真理性”知识最有价值,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掌握人类历史上所形成的一切知识。功利主义价值观主张用“有用的”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知识的工具性,力图通过“有用的”知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两者共同的本质是以知识为本,强调知识的社会性、现实性、客观性,而忽略人的个体性、理想性,课程与幸福的天然联系被阻隔。
从现实来看,影响幸福实现的主要羁绊是课程评价。问题的症结不在于评价形式本身,而在于评价内容。评价过于重视对确定无疑的真理性知识的考察,忽略对鲜活的境遇性知识的评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习过程笼罩着一层阴霾,幸福对于大多数学生似乎很遥远。
二、优化课程实施,奠基幸福人生
课程实施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环节,应当为幸福奠基,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切入。
(一)重塑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体现在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主要有四种价值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1]普遍性目标取向秉持普遍主义的价值观,认为教育目标可以适用于任何教育情境。我国目前大多数老师都秉持这样一种价值取向。行为目标取向最大的特点是目标的具体、明确、标准化和可操作性,是在科学主义的支配下形成的。生成性目标取向最大的特点是过程性,强调在具体教育情境中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学习中结果的达成。表现性目标取向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多元表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四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都有各自的适切性,正确设定课程目标应该充分吸纳四种取向的长处,避免其短处,重塑课程目标应该实现四种价值取向的平衡。
下面结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来看看如何设定课程目标。
目前比较流行的《背影》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定的: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手法。
2.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3.感受父子情深,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教育学生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一目标的第1、2条是典型的行为目标取向,第3条是普遍性目标取向,没有体现出来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取向,对学生自身发展重视不够。
具体来说,着眼于学生幸福的课程目标应注意两点:
第一,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幸福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不同人面对同一事物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如对待学习,有的学生会以学为乐,有的学生会以学为苦。要知道,唯有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课程才使幸福有了实实在在的依托。以《背影》为例,当下学生的生活场景与文章的写作背景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异,如果仍然从课文本身出发进行父爱教育,很容易与学生的生活产生隔膜,进而影响学生对伟大父爱的体会;如果目标进行适当调整,在学生的生活与课文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课程目标就显得不再生硬了。
第二,面向未来,重视知识的境遇性。幸福具有理想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人类总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对未来生活提出更高的追求。幸福的理想性特征要求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当下,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一定要强调其未来指向,要能在现有课程内容中发现指向未来的情境性因素,充分挖掘其价值。如对《背影》教学来说,应引导学生学会在字里行间读懂父爱,并将这种父爱延续到未来的生活之中,而不仅仅标签式地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变革教学策略
幸福既有可教性,又有不可教性,幸福人生的实现不可能仅仅通过幸福知识的传授来实现,“任何试图对幸福生活加以解密、还原,以求将幸福的获得路径便捷化、线性化的企图只会扼杀幸福、泯灭幸福”[2]。所以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巧妙选择教学策略。
下面这则案例可供我们反思:
一位教师讲授《普罗米修斯》一课,即将结束时,一位学生突然发问:“老师,我觉得普罗米修斯没有得到宙斯的允许就到太阳神那里去拿火种,这是一种偷窃行为,应当受到惩罚。”一听此言,这位老师立刻慌了手脚,一时竟不知如何应对,无奈之下,只得悻悻回应道:“普罗米修斯是为了让人类摆脱没有火的悲惨生活才这样做的,这跟我们平常说的偷窃行为不一样。”随后便匆匆结束了教学。课后,这位教师不无伤感地说:“这堂课让那孩子给害了!”[3]
一个很好的引导学生思考正义与非正义,进而思考幸福是建立于正义的基础之上,深刻体会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的机会被浪费了。
鉴于幸福既有可教性又有不可教性,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注意两点:
第一,关注学生的非期待性答案。通俗地讲,非期待性答案就是学生在教师预设答案之外的回答。叶澜教授在一次报告中批评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时说:“教学过程成了教学预设的实施过程,课堂教学就是从预设到预设,根本没有期待生成的过程。教师对于孩子为什么回答不出期待答案不作思考。老师的课上得好不好取决于学生在不在状态、配合得好不好。我们没有认识到‘非期待答案’恰恰是孩子的创造力在日常教学中的迸发。”学生按部就班顺着教师的思路回答问题,课堂呈现一片和谐,教师自然就很轻松,但这种轻松导致了大量学生的“不幸”:思维总是处于一种懵懵懂懂、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非期待性答案,分析非期待性答案产生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矫正,学生才能在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中体味到幸福。
第二,引导学生多维感受幸福。人生的幸福是一个整体,而学校教育却是分化的各门学科课程,多门课程共同承担起了奠基幸福人生的重任。仅仅以某门课作为实现幸福教育的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各门学科均以追求人生的幸福作为教育的旨归,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幸福的因素,幸福人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通常我们认为人文学科可以直接给学生带来身心的愉悦和幸福的体验,其实自然科学中科学家对真理的坚持不懈的追求同样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地给学生“搭桥”,在课程内容和幸福之间铺就“坦途”。
(三)开发课程资源
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课程资源的引入为课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但如何运用课程资源成为颇具挑战性的课题。
下面这样一个案例值得我们深思:
老师执教《石壕吏》,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课文描写的人物中,谁最苦?一个男生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吏最苦。”此时学生一片哗然。有赞同的,并且补充实例说现在的城管也很苦,也是迫于无奈做一些事情。有反对的,认为这是哗众取宠。一时僵持不下,甚至主张“吏最苦”的还一时占据了上风。老师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给学生推荐了一些杜甫传记、安史之乱的书让学生去看,下节课再讨论这个问题。第二节课上,同学们的意见出奇地一致:妪最苦。
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之中,难免会与历史中许多场景、观念产生隔膜。如在讲授巴金先生的经典作品《小狗包弟》的过程中,有些高中生对“”淡漠,就很能说明问题。幸福又有理想性,仅仅面向当下的幸福是脆弱的。这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加以佐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有开发的意识,否则授课又会成为空洞的说教。
(四)优化评价内容
作为衡量和评价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课程评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幸福问题的复杂性,很难直接拿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指标检验,但有两条原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
第一,评价内容要有开放性。开放性是基于幸福的主观性和个体性提出的。我们的评价过于强调规范性,对个人的生活意义缺乏足够关注,学生在规范性的重压下已失去“自由”的愿望和能力,而这恰恰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开放性的评价内容正是力图恢复学生“自由”的愿望和能力,成就其幸福人生。
第二,评价内容要有前瞻性。前瞻性是着眼于幸福的理想性提出来的。评价对于当下的关注有其合理之处,但过分关注也容易走入“死胡同”。幸福应该处于永远追求而又永无止境的路上。评价指标的确立也应该面向未来,适当选取一些和学生的未来成长息息相关的能力作为评价的内容。
并不是所有课程都能培养出幸福的人,只有幸福的课程才能培养出幸福的人,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生活态度、善良的心灵都可以在以幸福为指向的课程实施中得到实现,幸福人生也能得到奠基。
参考文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53-182.
1.汉字组串
汉字笔画组串,关注长短变化。当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汉字笔画和写法时,教学就不能停留在单一笔画的指导上,而应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体现教学的“梯度”。因此,在教学《小熊住山洞》一课时,教师以“左”“右”为例,引导学生观察笔画的相同之处和变化特点――两字结构相同,但是“左”横短撇长,“右”横长撇短。教师进一步引出了相关组串“左、友、在”“右、有、布”,在比对中发现笔画组合的变化规律,达到了教学一组、通晓一类的目的。
汉字结构组串,聚焦占位特点。《司马光》一课的生字特点鲜明,“别、到、那、都、吓、叫”都是左右结构,且可以按照部首两两归类。教学中,基于立刀旁、右耳刀和口字旁三种部首,形成“刚、刻、利”“部、邻、邮”“吃、叶、吗”三个组串,引导学生归类比较,发现部首占位的细节特点和普遍规律。
2.词语组串
文内词语组串。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中,“雾”是烘托氛围的环境描写。教学中,由“薄雾弥漫、愈来愈浓、沉沉夜雾”词语组串切入,引导学生品味词语的味道,感受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语义变化。然后,以这组词串为依托,跳转到其它小说中的经典描写,形成环境描写中的句子组串,再次印证环境描写的妙用。
内外词语组串。教学《剪枝的学问》时,先引导学生说出“种桃能手”是谁,适时渗透“一字多义”的知识,再依次呈现“升旗手”“火炬手”“赛车手”等画面,启发学生理解“赛车能手”的含义,进而理解“种桃能手”的意思。此处教学,使学生理解了“手”“能手”的含义和用法。
3.句子组串
文内句子组串,感受“言语精妙”。《琥珀》一文教学中以“阳光、松脂”等句子组串为例,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同一事物前后照应、不同事物彼此兼顾的特点。接着,顺势拎出“海”的语句组串,引导学生在前后比对中发现“伏笔”的价值和布局谋篇的奥妙,在缩句对比中进一步感受用字的精妙和妥帖。
内外句子组串,揣摩“语序奥妙”。在《第八次》教学中,首先将“丝断了,网破了”与“网破了,丝断了”进行比较,领悟语序的妙处,接着创设“秋风起,白云飞,草木黄,雁南归”的语境,实现了从文本到运用的迁移,最后落脚在《秋风辞》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文化传承中。三组句子,由“文本”到“言语”,再提升到“文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语序组串。
4.段落组串
文内段落组合,着力环境描写。《小英雄雨来》以环境描写开篇,又在环境描写中结束。教学中,采用倒推手法,先把结局中的两处环境描写“拎”出来,然后紧扣情节推进的关键节点――“芦花村里的人听见河沿上响了几枪”,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感受色彩描写和声音描写的悲壮。最后,首尾的环境描写相互呼应。
内外段落组合,指导外形描写。《翠鸟》教学中,首先从文本出发,以“橄榄色”“翠绿色”等词语为抓手,理解“翠鸟”之名的由来。然后,引入《美丽的丹顶鹤》中的外形片段,进一步印证名称与羽毛色彩的关系,适时渗透“察其色,得其名,传其神”的表达方法。最后,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将方法迁移到仿写练习中,形成了“认识、实践、迁移”的完整流程。
5.篇章组串
关键词: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结合;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64-02
【教学片断情景再现】
......
1.品尝文味,从读学写
1.1师提出品读要求: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勾画文中最能反映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句话或半句话写下自己的感受或体会,再入情入境地读一读。
1.2生默读勾画品味。师点拨:读的时候你要想象你已经来到了罗丹的工作室,想象罗丹工作时的样子。他的动作,他的神态都出现在你的眼前,就像看电影一样。
1.3全班交流汇报。出示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这段话,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的?让我们具体地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抓住罗丹的动作、神态来描写他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的?
(1)"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一下此时的情景,还可以边读边做做动作。
生:自由地朗读这句话,想象情景或做动作。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读着这句话,你的眼前好象出现了怎样的情景?能试着做一做吗?生:自由回答并表演
师随机采访:请问罗丹大师,您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是在做什么?生:......
师;这位大师,我听到您嘴里叽里咕噜的,您在说什么呢?
生:......
师:刚才我看到您的眼里闪着异样的光,您是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
(2)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师:自由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做做动作。
生:练读。
师:谁来边读边做做动作?指名表演读。
师:我们一起来边读边做做动作。
师:看着这个省略号,你好象还看到罗丹在做着什么动作?
生:我好象看到他有时歪着身子,有时蹲下去,有时左看看,有时右瞧瞧。
......
(3)一刻钟过去了……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师:自己再好好地读一读这句话,边读边想:此时,你的头脑里好象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我好象看到罗丹越来越投入了,他不停地挥动着抹刀雕刻着......
(4)大约过了一个小时……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师:自由地朗读这几句话,想一想:如果你就是罗丹,此时,你真想说什么?
生:现在,她多美呀!这才是杰作!
......
指导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小结,朗读第二自然段。
2.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2.1同学们,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罗丹修改塑像时的动作、神态,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大雕塑家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的情景。接下来,请同学们也来学习这种写法,先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我们班的小书迷是怎样看书的,再试着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2.2生表演
2.3你能试着用几句话描述一下刚才看到的画面吗?老师这儿有个写话提示,看一看,再试着说下去。(出示写话提示)
(1)xxx真是个全神贯注学习的人,只见她......,一会......一会......
(2)xxx学习真专心啊,你瞧,她......
2.4指名说,其他学生认真听,听完帮忙补充或修改。
2.5同桌相互说。
2.6在写话本上完成写话。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并学习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态度;难点是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神态、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练习写话。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尽可能地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主要体现了以下两点:
(1)以读为本,品味文字。我主要抓住重点段(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以读为本,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来品味语言文字的美,通过对描写罗丹动作、神态等的句子进行品味,感悟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全神贯注的工作品质。
(2)读写结合,学以致用。阅读重在积累,积累了才能更好地运用。"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我们读者眼前之所以有如此清晰的人物形象,来源于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了细致地观察,生动地刻画。于是,自然过渡到身边熟悉的人的情景,练习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描写的方法描绘人物,阅读与写作进行了有机结合。
那么怎样进行读写结合呢?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几点浅见。
A.选好"结合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何由读向写自然过渡,这之间需要有一条线、一座桥。这线、这桥就是结合点。结合点要根据单元读写训练重点和文章的自身特点而定。
(1)据单元读写训练重点而定。单元读写训练重点是单元读写方面的知识点,它渗透在单元内的课文中。依据它进行读写结合,正合教材编排的意图,能够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根据文章自身的特点定。根据文章自身特点,确定阅读课中的习作教学目的,会使结合的针对性更强一些。
例如:《桂林山水》一课中写桂林的山和水两部分的方法都是先拿桂林的山(水)与其他地方的山水作比较,而点出桂林的山和水与众不同,然后又先概括一句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特点。这两部分是容易让学生模仿的,结构明显,层次清晰。我在让学生学习过本文后,仿照此文写了《南湖》《鉴湖》等。
还有一些文章空白也可以成为结合点。文中的省写或略写处,我们称之为"文章空白"。如《小小摄影师》一课,结尾没写出小男孩后来怎么样了,老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结尾。
B.多角度、多形式。读写结合没有统一的模式,固定的形式,应该角度灵活,形式多样,一般有以下几种。
(1)仿写。①仿写句子。②仿写片断。如文章开头、结尾、过渡段等③仿写整篇。对于一些构思精巧,文辞漂亮,很有特色的文章,老师可以让学生写整篇。如:《桂林山水》一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谋篇布局,可采用此方式写整篇文章。
(2)缩写。一般适用于长篇文章。如学习课文《普罗米修斯》,指导学生抓住"盗取火种""受到惩罚""得到解救"这三大板块进行理解,再让学生抓住要点进行缩写,学生就不觉得困难了。
【关键词】文学体验 教学模式探究 主观能动性 阅读技巧 策略
一、对初中英语文学体验阅读现状的分析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英语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英语可能是小学生嘴里的ABC,英语也可能是中学生嘴里的Yes or No,那么,英语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和存在了这么久,我们教好了英语了吗?我们的学生到了初中阶段,已经学了这么多年英语,真的学会英语了吗?尤其是更深层次的文学体验阅读教学方面还有那些欠缺呢?
1.作为主导地位的老师,有哪些不足呢?在教授阅读课的时候,教师一般就是将阅读材料拆开讲解,首先是讲解文学作品阅读材料当中的单词、短语,然后讲解句式,语法知识,最后逐句翻译,了解汉语意思,整堂阅读课也就完成了。由于教师不能充分理解文学体验阅读材料的内涵,有只是浅层次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最多引导学生找出主旨句,对文学作品材料大意的整体概括,没有再对阅读材料进行更深入的挖掘探究。
2.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方面,有哪些缺点呢?虽然我们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英语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只要稍微往深层次里挖掘,发现学生在阅读探究还有很多的不足,有事甚至把阅读材料简单粗暴的看成是汉译英的讲解与教授。还有就是只注重英语口语训练,只是流于一些表面的东西,初中生还自认为这样就是已经掌握了这门英语语言。而这样的心理,才使得很多中学生再也不重视深层次的探究阅读。
3.作为大背景的环境方面,对中学生又有哪些不良影响呢?初中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群体,现在无论是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还是在英语课堂小环境影响之下,学生平时更注重的是用英语交流对话,记忆词汇语法方便考试,但是大部分中学生很少静下心来好好研究一下英语阅读。当然,在现在的应试教育之下,出现这些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二、初中英语文学体验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笔者接触英语多年,对于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有很多的了解,其中对阅读的要求是大同小异的。那么针对阅读教学又有什么样子的定义呢。在社会构建主义理论下,语言学家们这样定义阅读:“Reading is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meaning through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among the reader’s existing knowledge ,the information suggested by the written language, and the context of the reading situation.”即“阅读就是个人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与文本互动建构新买的意义的过程”。既然了解了什么是阅读教学,那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避免使阅读陷入一定的误区,在这里笔者浅谈一下几个观点与大家一起探究与思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所以进行有效的英语文本阅读训练,也要有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有的学生喜欢快读,有的学生喜欢慢读,无法说出哪种方式好与不好,我们可以针对具体的文学阅读体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与探究,哪种合适用哪种。下面我们就阅读策略与方法进行一些分类,并且举例说明,针对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
1.针对初中阶段基础稍显薄弱的七年级的学生,我们会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阅读材料,进行文学体验阅读。比如说《小猪搬西瓜》(The pig and Watermelon),内容简单有趣,生词少,句子比较短,学生读起来不费劲,也愿意尝试着去读。我在教授这一节文学体验课的时候,只需要简单的提醒,例如:“field ”这个单词学生比较陌生,我就提示说,西瓜长在哪里?小猪从哪里摘到的西瓜 ?
2.针对有了一定基础的八年级的学生,我会挑一些稍有内涵,稍长一些的英文原著小故事,进行文学体验阅读训练。比如说《 白雪公主 》(Snow White)这个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那么到底用英语原文来阅读,又有什么感受呢!
3.针对九年级学生进行的阅读训练,就有一些难度啦。学生们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对词汇和语法掌握的比较熟练,我就尝试给他们一些稍长稍难的英文文学材料进行训练,比如说《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虽然文章不算长,内容却不是那么容易理解,需要学生调动手、眼、心,全部精神去阅读去理解,老师要去帮忙,可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这儿那儿什么意思,那该怎么做呢。笔者会,提前题注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
总之,通过以上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文学体验阅读模式不仅能更容易让学生记住单词,扩大他们词汇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自我反思及与他人分享而获得知识、技能时,他们态度得到了很大转变,不再拘泥于书本与教师,成为英语阅读的真正主人。本研究对于改变当前英语教育中阅读教学观念和实践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体现时代性,更加突出对社会现实原态的考量
关注时展,突出考试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引发考生更加深入思考社会发展问题与现实矛盾的化解,是2011年各高校自主招生面试试题最大的亮点与特征。
例如,北大自主招生面试试题一共设计了30个问答题,让学生选择,其中涉及社会热议、热点话题及社会关切的问题占据近一半的比例。如经济方面,要求考生就近期开始开征的房产税、车船税、“馒头税”等,谈对纳税与公民权利关系的理解;教育方面,要求考生就现在很多家长在高中阶段就把孩子送到国外学习一事谈个人的看法;人生方面,要求考生就目前一些人富裕了但并没感到幸福一事发表见解;文化方面,要求考生就近来有人续写《红楼梦》一事谈自己观点;政治方面,要求考生就中国的GDP已经超过日本,日本政府最近称要大幅削减对华援助一事发表见解;环境方面,要求考生就日本近海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事件谈观点;等等。
其他高校自主招生面试试题也强化了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思考。如上海交大自主招生面试题,就让考生就目前新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工资比农民工工资低的现象发表见解;南京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要求考生谈谈对低碳生活的看法;人民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要求考生就有些养生大师是骗子的问题谈看法;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让考生就当前的房价及买房资金来源、日俄岛屿之争对中日关系影响等发表观点;中国海洋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要求考生就2011年美日韩在黄渤海进行军演、世博会的举办对于中国的影响等发表看法;山东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引导考生对春晚改革提建议,对郎朗应美国白宫之邀弹奏《我的祖国》发表意见;等等。
2011年各高校自主招生面试试题紧扣时代脉搏,突出关注天下风云变幻,通过“问题驱动”方式引领考生强化对社会现实原态的考量,形成了鲜明的命题特色。这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课程内容要根据时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考生要想解答好这些自主招生面试试题,需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时代意识、心系天下苍生的胸怀与高超的缘事析理能力,而这与课程改革培养目标又是和谐统一的。从这个层面讲,2011年各高校自主招生面试试题在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二、体现实践性,更加突出知行统一原则的落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课程改革方案都把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而践行知行统一原则,培养具有动手实践能力而非“两脚书橱”的人才是优化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内容。2011年各高校自主招生面试试题在这个方面也是做足了文章。
创设情境,寻求实际问题的破解之道,丰富考生人生阅历与体验,是2011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最大的特色:如考查考生社会活动的组织能力,要求考生拿出动员不愿意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去敬老院开展活动的办法;再如考查考生应变能力,假设考生遇到了劫匪,要求考生拿出用智慧制服劫匪的方案;再如考查考生烹饪能力,要求考生说出用鸡为原料做菜的种类及过程;又如考查考生经营能力,要求考生拿出卖掉一次性水杯的经营策略;又如考查考生领导能力,要求考生以杭州市市长的角色,谈谈杭州科学发展的策略;等等。
其他高校自主招生面试试题也突出了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查。如北大自主招生面试试题强调实践经历的重要性,通过引导考生对中央和省级机构录用公务员,一般情况下都须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不再招收应届毕业生的国家规定发表评论的形式明确宣示阅历、一线经验的重要性;另外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实践经验拿出具体措施帮助政府从网络上获取真实的社情民意。南京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拿出去青藏高原旅游的准备方案。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要求考生就诊治部分儿童“网络沉迷”症状拿出契合实际的办法。中国海洋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要求考生用单摆原理测试绳子长度。
2011年各高校自主招生面试试题更加注重知行统一,更加注重考试内容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增强考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其实,这与国家课程方案将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研究性学习设置为国家必修课程的意图是一脉相承的,目的都是进一步矫正教育教学中忽视活动类和综合类课程,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更加突出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
三、体现探究性,更加突出思辨智慧的培养
通观2011年各高校自主招生面试试题,“研”的色彩非常浓重,注重优化考生思维,特别是在考查考生辩证思维、发散思维与辨析思维方面的探索力度是很大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加强了对古代文化价值观念的探究,引导考生学会辩证看待问题
如中国海洋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让考生谈谈对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看法;南京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要求考生对“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加以解读;北大自主招生面试试题,要求考生对“三纲”“五常”加以理性分析,还要求考生谈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时下是否适用;等等。对这些问题,考生应该坚持两点论,忌以偏概全,更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否则,就会陷入偏执的境地。
2.加强了对人生哲理的探究,引导考生多角度观察生活,体验人生
如北大自主招生面试试题,让考生谈谈对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一句话“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的理解;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让考生谈谈对“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见解;南京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让考生对“黑”与“白”展开联想;等等。对这些题目,都需要考生围绕着题目提供的话题原点,展开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的考量,谈出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3.加强了对相近、相类、相反事物之间关联的辨析,引导考生全面看待问题
如北大自主招生面试试题,要求考生谈谈普罗米修斯盗火与燧人氏钻木取火两者不同的文化寓意;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让考生给“勤奋”、“智慧”、“执著”、“机遇”、“好奇心”进行排序,并说明原因;云南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让考生辨析网络虚拟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区别,分析章子怡的声名盖过孔子的现象;等等。对这些题目,需要考生对相近、相类、相反事物之间的关联有一个明确把握,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将事物的实质区别分析出来。
4.加强了对自我生涯规划的探究,引导考生走向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