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管理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 计算机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管理 管理工作优化
随着高校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也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通过总结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根据这些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促进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优化的相关策略。
1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计算机实验室,促进学生提高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但是,随着高校教学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1.1 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
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才能够促进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都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例如,教师对学生缺乏严格的管理,造成了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的混乱无序,学生的态度自由散漫等,这些都不利于计算机实验课程的正常进行。
1.2 缺乏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
很多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都是兼任,因此他们不具备较高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当遇到网络病毒或者网络攻击时无法很好地应付,容易造成计算机实验室的瘫痪,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不仅如此,很多学校利用普通的学生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管理,容易产生设备误操作的现象,从而影响计算机实验室的正常管理工作。
1.3 硬件设备管理工作不到位
硬件设备是计算机实验室的重要资源,由于很多课程的内容都涉及计算机的相关操作,因此计算机实验室中的硬件设备运转时间长,不能得到良好的维护和保养,因此容易出现硬件设备的故障。同时,由于很多计算机实验室的监管工作不到位,容易造成硬件设备丢失或损坏的现象发生,从而对计算机实验室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4 软件设备的管理工作不到位
很多非计算机的课程也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讲课,不同的课程会使用不同的专业软件,但是如果互斥的几种计算机软件被同时开启,很容易造成一些软件的使用故障,从而为计算机实验室带来严重的后果。另外,很多教师和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或者讲课的课件存放在实验室的电脑上,但是实验室的电脑重新开机后,除系统盘之外的东西都会被清空,如果学生或教师不了解这些情况,很可能造成重要的损失。
2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
目前,我国的各大高校在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中都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高校计算机相关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必须要进一步优化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2.1 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体系
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非常复杂,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的管理体系,才能够促使学生和教师规范地进行计算机操作,从而更好地完成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体系,首先,需要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得学生和教师在进入计算机实验室之后,充分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按照指导老师的引导正确地进行计算机的操作;其次,改革计算机实验室传统的管理方法,使之向着高效、自动化管理的方向靠近,减少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劳动量。
2.2 加强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
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资源是促进计算机良好运作的重要资源,因此为了更好地优化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需要加强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例如:加强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学生或教师由于误操作而引起的计算机故障,同时需要在计算机实验室安装监控设备,防止仪器设备的被盗现象;其次,很多实验室的设备由于年久失修,很可能会威胁到操着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维修和更换,保证其能够正常使用。
2.3 培养高素质的实验室管理队伍
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对于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选拔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过程中,要求他们具有专业的计算机管理知识,能够应对一些常见的网络攻击或者是网络病毒;其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对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培训,使得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更好地优化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保证计算机实验室的正常使用。
2.4 维护计算机实验室的环境
计算机对于周围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过程中,需要维护好计算机实验室的环境,主要包括:首先,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计算机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等,防止计算机在过冷或者过热的情况下运行,从而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其次,要求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维护实验室环境的清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规范操作,防止人身安全受到损害;最后,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需要经常对实验室的环境进行打扫和整理,确保实验室环境的整洁,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3 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计算机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高校应该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计算机相关人才,因此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尤为重要。目前,很多高校在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了高校计算机相关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优化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相关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更好地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凯宏.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室研究与探索,2005(06).
[2]张志强.计算机实验室的维护与管理[J].农业与技术,2004(06).
作者简介
王静(1982-),女,辽宁省锦州市人。硕士学位。现在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任教,计算机系实验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改革。
一、我中心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目前我中心有外来流动人口约300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约140人)占全中心员工的45%,外来流动人口来我中心主要从事食堂一线生产,分布呈不均匀状态,主要分布在学生一食堂、学生二食堂、学生三食堂、清真食堂、东苑食堂、北区食堂等6个经营实体。一些险、脏、累、苦的工作都离不开外来流动人员。在我中心集中体现在厨师、勤杂工、食堂服务员、食堂保洁员等。外来流动人口特点:一是来源广泛,主要集中武汉周边的江夏区、黄陂区、蔡甸区、鄂州市等乡镇,也有来自河南、江西等其他各省市。二是文化程度偏低。外来人口为了养家糊口,外出打工挣钱,文化程度一般都不高。
二、对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措施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建设的发展,常住人口流动化、流动人口常住化这一问题在城镇建设发展中逐渐凸显出来,我中心把做好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作为工作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做好全中心计生流动人口管理的指导思想。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教育和管理体系。我中心十分重视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针对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多、分布广、素质偏低、管理难度大的特点,上下结合,建立教育管理工作体系,成立了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各单位(食堂)流动人口的指导、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心领导带头、计生干部等小组成员组成,特别是加强对已婚育龄对象的管理,避免成为计划生育管理中的“盲点”,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是建立健全本中心内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和档案资料,严把“管理关”。流动人口具有特殊性,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要使其做到规范有序,就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完整、详尽、合情、合理的管理制度及档案备案制度。我中心实行新员工上岗填写员工登记表,外来流动人口一律登记备案并交计生证,外来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必须填写计划生育信息表,使我中心务工的流动人口的管理逐步走上正规化,规范化。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中心管理制度先进,档案资料全部采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模式,起到了更高效、更便捷的为员工服务的作用。
3、转变观念,注重服务。我中心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变单纯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为“服务与管理并重,注重搞好服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住房体制。外来人口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外出打工挣钱的,但武汉市现在市场上的房屋租金居高不下,无疑给外来流动人口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我中心考虑到为了减轻外来员工的经济负担,我中心为其提供宿舍,每人每月只收取40元,对自行解决住宿问题的职工,中心每人每月发放40元补贴。同时也为了使其生活环境更安全,舒适,中心专门在员工寝室一楼配备了值班人员,并有专人负责打扫寝室楼道及卫生间,在细节上关爱外来务工员工。
②免费供餐。我中心以各个食堂(单位)为主体,分别为我中心流动人口解决就餐问题,更大程度上减少员工的生活负担。
③系统培训。我中心为每一个来我中心工作的流动人口提供免费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机械操作安全规范》、《职业道德教育》、《食品卫生“五四”制》、《员工手册》等基础培训内容,使员工专业素质得到提高,为其更好的适应工作增强了信心。
④完善的体检系统-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的健康保驾护航。为关爱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的健康,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我中心每年开展免费“三查服务”,切实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对于“三查”中发现问题的流动人口,需要进一步检查的员工,学校统一与省妇幼协商,员工可按成本费进行进一步确诊。
⑤丰富的业余活动,让我中心流动人口感觉到“家”带来的快乐。每年我中心都会开展员工冬季运动会,比赛项目有长跑、拔河、象棋、拖拉机、2人3足等,我中心所有员工均可参加,并为获奖员工颁发奖品,以兹鼓励。今年,我中心还为员工举办了“厨艺大比拼”增进员工交流,提高其业务水平,同样也为鼓励员工,给每位获奖员工颁奖。
【关键词】煤矿;计件工资;定额管理
一、计件工资定额管理的作用
计件工资定额管理需要专业工人能够数量掌握生产技术,不断地提升工作经验,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在单位时间内改善来动积极性,保证劳动量。煤矿企业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这对于提升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保证劳动力水平的充分发挥,使工人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劳动工作,提升劳动效率,在根本上保证煤矿企业的发展。计件工资制度的实行,能够使工人想方设法的完成更多的生产任务,这样就能够获取到更多的经济报酬,工人劳动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之后,生产效率将会得到明显的提升。这样管理人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项目中。工人会根据计件工资管理制度的要求,逐渐的提升整体素质,保证煤矿企业的竞争力。在进行生产任务的过程中,工人会通过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保证生产效率。同时煤矿企业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使工人的专业水平逐渐的提升,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煤矿工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提升潜在的市场竞争力。定额管理保证企业的管理能力,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大数据下的计件定额管理要求考核方式精细准确,需要全面的反映煤矿企业的发展。这样能够使工人的收入更加的合理。煤矿企业要确认岗位职责,实行全员管理,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基础岗位建设中,为工人提供优质工作环境。
二、计件工作定额管理设计重点
(一)科学的设置岗位工资。确定计件单价是完成计件工作定额管理设计的重点内容。煤矿企业要根据岗位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工资水平,对工人等级等确认,在企业内部开展岗位价值评估工作,使工人的收入与岗位价值直接联系。为了能够更好地保证工人的基本权益,需要对市场上的薪酬情况开展调查。
(二)实行多元化的工资制度,制定激励措施。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制定就有多元化的工资制度,针对工人的特殊情况,设置计件方法。重视提升工人的工资待遇,保证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工人的奖励措施要积极的完善创新,设置补贴标准,保证工资的稳定性。
(三)实行动态化工资调整。计件单价将会影响到工人的基本工作状况。煤矿企业要根据市场变化积极调整工资水平,严格按照供求关系保证工资的稳定性。在多种影响因素下,动态化实行工资调整,合理引入竞争机制,稳定工资水平,使薪酬体系发挥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工人不能够只注重工作数量,同时也要重视质量。避免生产资料出现严重的浪费,影响到整体工作进度。建立企业内部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计件工资制度和定额管理能够得到有效的监控。
(五)保证企业内部的关联性。工人要对自身的工资收入进行充分的了解,追求合理化利益最大化发展。但是受到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工人与组织会出现一定的经济效益矛盾,造成不和谐关系的产生。煤矿企业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能够平衡矛盾的产生,缓解工人与组织之间的紧张关系,保证工人利益的最大化。特别是在薪酬的分配上将个人与集体进行统筹规划,注重提升工人的个人业绩。
三、定额管理实行措施
煤矿企业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持续开展体制深化改革工作,在根本上提升经济效益,充分发挥计件工资制度定额管理的功能。
(一)发挥政府的导向功能,树立服务意识。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定期向煤矿企业提供动态发展。积极转换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机制,推动定额管理制度的健康发展。煤矿企业要树立服务意识,开展定额管理咨询业务。将经济效益提升和保证产品质量作为定额管理的重点项目。积极强化定额管理,保证计件工资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进行。使工人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定额管理的重要性。
(二)保证定额管理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定额管理制度制定完成之后需要保证有效的执行,这样才能够体现定额管理的有效性,同时配置专业管理人员,实现定额管理与内部分配有机统一。
(三)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作人员要执证上岗,煤矿企业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定额管理开展对应的培训活动,不定期开展考试检测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工作人员要实行现代化定额管理要求,不断地增强自身职业素养。
(四)积极开展动态化定额管理评价,保证定额管理规范性。在生产过程持续优化阶段,对于管理水平等都要通过劳动效率进行凸显。煤矿企业要能够找到影响定额管理的主要因素。通过制定科学的动态化定额管理评价体系,完成工人工资的有效发放,同时定期开展评价分析工作,掌握全面的定额实际问题。规范定额管理需要统计定额管理系统中的每一道程度,保证定额管理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建立的综合管理体系在生产计划实行、工资分配等环节中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体现,并且将会保证各个环节相互联系。
四、结束语
煤矿实行计件工资制度,是深化定额管理的重要形式,也是积极开展工资分配改革现行模式的深层次研究。通过实行计件工作制度将分配与管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加强激励开展公平竞争。动态化工资分配形式将会与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到一起,最大限度的提升工人的积极性。计件工资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具有统筹规划,提升工作效益的重要作用,将工人的工作与报酬直接联系,使工人能够看到工作量差异导致的报酬差额,提升企业工资发放的透明度,增强工人竞争的公平性。
新的理科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应改变过去只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这就需要实验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行动起来,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多方面动脑筋,想办法,让实验室更好地为新课程理念服务。那么,如何适应新的要求来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呢?
1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实验室工作包括建、配、管、训、用等几方面,其中建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使用是目的,总结是提高。而对于管理来说,离开了人就无从谈起。实践证明,只抓建设而忽视管理这个关键环节的工作,结果就是仪器设备装备得越多,损失就越大,效益就会更低。一所学校实验室建设好后,管理人员就会成为决定因素,并且他们是搞好这项工作的前提。换言之,若想管理好仪器设备,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就需管理者不懈努力并进行大量、细致、经常性的艰苦工作,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从这些来看,就要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首先是管理人员的选择,应选有责任心、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具有乐于奉献精神的人来做;其次要加强业务培训工作,提高专业素质。实践证明,要管理好实验室工作,没有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这是个关键问题。
2 加强仪器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迁安市第三中学是新建校,将来还需增添许多新的教学仪器设备(随新课改),那么,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强仪器设备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2.1 完善各项制度是搞好管理工作的前提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能用制度来管理人,用人来管好仪器设备。一般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投资少则几万元、几十万元,多则几百万元,甚至达几千万元。可见管理好教学仪器设备是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2.2 建好账、编号贴签、账物相符是搞好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批新仪器设备到学校后,首先是登账、编号贴签。及时将新来的仪器登好账,这是管理仪器的重要依据。要用账来管理仪器,否则管理好仪器就是一句空话,“管理”二字就无从说起。除了建好帐外,接下来便是将新配备来的仪器根据新配备目录编好号码,药品用标签纸贴好。为了做好这一项工作,管理人员要熟练新编目录的编排体系:1)仪器分为九大类,即通用、测量、专用、模型、标本、挂图与软件资料、玻璃、药品、实验材料;2)编码采用五位数。
2.3 存放有序
卡物相符是搞好管理工作的又一基本要求。教学仪器存放应依照现有配备标准顺序,搞好“三定位”(定室、定柜、定层),并依次存放,做到布局合理、协调美观、使用方便。而那些易燃、易爆、放射性物品应设专柜存放,特别是剧毒药品要加锁双人管理。
2.4 管理要做到经常化、规范化、科学化
加强日常管理工作除上述的记账、编号、存放、登记外,还要持之以恒地进行经常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要定期进行清产核资工作,即防潮、防光、防蛀、防压、防震、防爆、避磁、避光。损坏的仪器设备应想办法及时修理,使仪器设备处于完好状态,便于更好地发挥其使用价值。
3 加强档案资料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实验室档案资料管理是搞好实验室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不可缺少的部分。实验室资料应包括:学期初实验工作计划(含学科实验计划)、期末工作总结;实验通知单(包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学生实验报告;仪器借用归还登记册;仪器损坏、赔偿、报损、消费品等的申报审批表;仪器采购计划;实验明细账、分类账及总账;实验论文撰写和评奖情况登记表;仪器使用说明书。
关键词:加强;环境监测;内部;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测结果科学、客观、公正、准确的重要保障。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监测领域不断拓宽,监测技术手段也不断丰富,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原来单一的数据质量控制手段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全面、完善且适宜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持续有效运行,才能规范各项监测工作,保障监测数据质量。
1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全程序质量管理模式和先进质量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质量管理与监测技术的有机融合,使管理程序化、程序制度化、制度法制化,实现各负其责的规范管理,充分发挥质量体系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效能。实践证明,建立并有效运行质量体系,是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1]。
1.1 建立规范有效且适应工作需要的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建立质量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通过制定手册、程序、作业指导文件和记录的体系文件,明确对各项工作的规范化要求和职责。对环境监测实验室来说,体系的建立应重点考虑如何将各项管理要求有效融合到实际监测工作中,建立起既符合规范要求,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可操作性强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实用、操作性强的体系文件是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也是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保障[2]。
1.2 质量管理体系的“全覆盖”
“全覆盖”是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覆盖实验室全部活动,大部分环境监测实验室在编制体系文件中都充分考虑到管理要素和实验场所的全覆盖,但对于质量管理体系最重要的是过程和人员的全覆盖,为实际这一目标,就需要对监测工作的每一岗位、每一环节,都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所以 “全覆盖”既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标志和要求,同时也是实验室不断追求的目标,不断建立、完善和丰富管理体系规范的过程,也就是逐步实现全覆盖的过程[2]。
1.3 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
质量体系运行是一个执行文件、实现目标、保持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过程。体系文件必须得到贯彻实施,才能达到控制各项影响监测数据质量因素的目的,保证最终监测报告符合规定的要求。同时,质量管理体系也必须具备不断完善和适应变革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在规范开展各项工作的同时,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使质量管理体系真正发挥作用。
2 明确工作职责,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全部领域和过程,仅靠数量有限的专职质量管理人员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只有全员参与,才能有效地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落实和运行。
2.1 细化分工,明确职责权利
质量体系文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职责,它要求对实验室自身、各职能部门和各岗位的不同人员,都规定相应的管理职责。在环境监测实验室中,上至最高管理者,下至各具体工作人员,按照不同岗位,都应有相应的质量管理职责。特别是对于工作存在交叉的部门和岗位,分工更要具体明确。对于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内审员、质量监督员、监测人员、样品管理员、档案员等关键岗位技术人员,不但要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制,还应有担负管理范围内的发展之责。[3]这样才能健全管理体系和机制,促进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2.2 加强培训和沟通,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效如何,与其质量管理人员队伍的业务技能及素质有很大关系,工作中边干边学固然重要,但缺少系统培训必将影响其管理专业性和全面性[4]。培训工作应根据培训对象有针对性的开展,确保全体人员在切实掌握相关监测技术的同时,明确规范开展各项工作的质量管理要求。最高管理层也应通过综合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培训,提升和加强管理水平,适应现代管理需要,使质量管理活动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和参与,在环境监测管理中成为质量管理的专家[5],并鼓励大家“立足本岗、自我完善”,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解决各类问题的同时,实现质量体系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2.3 鼓励创新,发展质量控制技术
由于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基础严重滞后于监测能力的发展,质控手段尚不能完全覆盖监测全过程和领域,限制了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更好的开展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层应积极鼓励质量管理人员和监测人员结合工作实践,开展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尽快拓展质量控制领域,探索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质控技术在保留平行样测试、加标回收、明码和密码样的测定以及质控图的基础上,应扩大到布点、采样、数据与质量分析等整个监测程序[6],全面保障监测数据质量。
3 建立质量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监督检查机制,是实验室自我约束和自我检查的方法,是提升质量管理效果、促进质量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保障,也是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有效方法之一。
3.1 质量管理监督检查的内容和分工
根据监督的对象和内容,可将质量管理监督检查机制分为三级管理:对质量管理体系整体运行情况的监督,由质量负责人组织内部审核组定期开展内部审核,全面审核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对各部门质量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的监督,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定期组织开展,检查各部门质量管理工作计划落实情况;对人员的监督,由质量监督员负责开展,检查具体工作过程是否规范。
3.2 质量管理监督检查计划
根据检查对象和内容,质量负责人、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监督员应分别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监督检查计划,计划中应包括:检查对象、检查依据、检查方式、检查内容和重点、时间和频次、负责人等具体内容。为便于计划的管理和落实,监督检查计划可作为年度质量管理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步实施。
3.3 监督检查过程和评价
质量管理监督检查应按照计划认真落实,检查工作要有记录、有过程、还要有结论。合理的质量监督效果评价为下阶段质量监督网的完善、质量监督员监督技能的提高和监督力度的加大提供客观依据,因此,有必要对质量监督的效果进行评价[7]。效果评价应重点针对质量监督工作开展是否有效,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能够有效避免问题再次发生,对人员的监督是否起到提高人员技术能力的作用等,并针对质量监督中发现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完善质量体系,提高管理水平。
4 结论
综上所述,要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室内部质量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完善适宜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全员参与、建立质量管理监督检查方式不断完善和改进,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从而有效保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参考文献
[1] 夏新.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环境监测,2012,24(1):3-4.
[2] 袁海勤.关于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模式的思考[J].环境科技,2011(6):71-73.
[3] 郭德海.试议实验室“全覆盖、全参与和全责任”管理[J].中国认证认可,2012(6):61-63.
[4] 刘建琳. 环境监测的全面质量管理[J] .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1, 13( 1 ): 1-3.
[5]袁力.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22(5):5-7.
[6] 彭刚华,梁富生,夏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2006,22(2):46-48.
小学实验教学是学生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开展好的小学实验教学工作,特此制定了科学教学计划。本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实验教学》,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小学实验教学年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中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在科学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贯彻学校新学期工作计划与教学计划,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空间,张扬学生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进一步让科学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主探究、实践等能力,学好科学这门基础学科,引起学生对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二、主要目标:
按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开设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尽量达到100%,引导学生基本能亲手完成各个实验,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工作措施:
1、继续强化安全意识,确保实验室安全
确保实验室安全,明确实验室职责,建立管理责任人自查,实验室的安全检查制度。强化安全意识,以实验室安全责任人为主,在学校领导关心支持、学生配合下,确保实验室全年不出现各种安全事故。
2、积极作好实验室日志、计划等的填写和管理
加强对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做好对低值易耗品的管理。作好平时实验日志的填写。做好实验室的教学计划、日常管理、安全工作、工作日志等各种工作文件的归类、整理工作。
3、完成仪器设备管理工作
努力完成实验室的更新提高,加强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做好本年度仪器设备管理,充分考虑学校和学科发展趋势,坚持结合实际,适当超前,防止积压浪费情况的发生。
4、重视发挥电教手段,优化组合
科学教学中要优化组合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投影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在教学中的使用率,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积极辅助的作用。
四、其他相关工作:
1、每周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并处理好实验室的用电设备、器具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2、作好与实验室及实验室管理相关的一系列工作。
总之,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实验室必须把握好过度期的教学,激发每一位科学教师的教学热情,积极倡导有创造性的教学研究,为提高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而共同努力。
小学实验教学年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实验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实验室材料实现科学化、分类、分档、档案管理,加强实验水平和实验效果,更好,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发展。
二、主要任务、目标
按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引导学生基本能亲手完成各个实验,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实验室工作由校长及教导主任直接管理,实验室设专门管理员,即实验员,具体管理实验室工作。
2、实验室管理员任务,目标
(1)实验员必须拟定自然教学计划,各年级自然教学工作须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需填写演示实验计划、分组实验计划、演示实验单、分组实验单等表格。
(2)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必须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材料,教师对每组实验有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方法,写出相应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及效果。
(3)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应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材料,以确保学生在实验中有物可做,并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完成实验教学;
(4)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后,应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试验记录),并认真审阅,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养成科学的自然观和相应的实验能力;
3、材料归档
(1)每学期(学年)按时将各类材料分类装订后归档,并按时填写相应试验开出数、开出率,完成实验室材料的归档管理,做到科学、规范,便于查阅;
(2)在材料归档的过程中注意材料的质量与数量应答相应要求;
4、实验室器材管理
实验室管理人员除应管理好材料收发、入档工作外,还应管理好实验室的器材及日常工作。
(1)材料(实验器材)的每日发放和收回工作,并作好相应发放,收回记录及损坏,修理等相应记录;
(2)作好相关实验器材的申报,采购,申购等工作;
(3)每周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并处理好实验室,保管室的用电,设备,器具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5、其他相关工作
(1)作好与实验室及实验室管理相关的一系列工作;
(2)不足之处,另行补充。
总之,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我们必须把握好过度期的教学,激发每一位科学教师的教学热情,积极倡导有创造性的教学研究,为提高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而共同努力。
小学实验教学年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十x大报告为指导,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实验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更好,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发展。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渗透法制教育。
二、基本情况
本校共有教师21人,其中女教师5人;共有8个班级300余学生上科学实验课,任科学教师4人;目前实验室的实验器具尚有欠缺,故给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困难,严重制约了本校该科目的教学质量。
三、主要任务及目标
按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开足实验教学课程,我校能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做好实验室建设工作。有一个学生实验室和一个仪器管理室,实验仪器按标准配备,达到95%以上;能合理添置实验仪器和器材,基本上达到上级规定的标准;实验室的电源、安全措施等基本到位。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基本能亲手完成各个实验,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四、具体工作措施
1、成立实验室领导小组:
组长:__副组长:杨__
成员:为全体科学教师。
做到加强领导,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实验员必须拟定自然教学计划,各年级自然教学工作须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需填写演示实验计划、分组实验计划、演示实验单、分组实验单等表格。
3、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必须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材料,教师对每组实验有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方法,写出相应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及效果。
4、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应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材料,以确保学生在实验中有事可做,并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完成实验教学。
5、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后,应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试验记录),并认真审阅,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养成科学的科学观和相应的实验能力。
6、开学及时收取各年级《教学工作计划》、《演示实验计划表》、《分组实验计划表》;期末按时收取《教学工作总结》、《演示实验记录》、《分组实验记录》。
7、在实验教学、教研方面,以全体科学任课教师为组,进行相应的科学教学与实验教学研究,以不断提高科学学科教师的教学与实验能力。
8、材料归档:
(1)实验管理员每学期(学年)按时将各类材料分类装订后归档,并按时填写相应试验开出数、开出率,完成实验室材料的归档管理,做到科学、规范,便于查阅。
(2)在材料归档的过程中注意材料的质量与数量应达相应要求。
9、实验室管理人员除应管理好材料收发、入档工作外,还应管理好实验室的器材及日常工作。
(1)材料(实验器材)的每日发放和收回工作,并作好相应发放,收回记录及损坏,修理等相应记录。
(2)作好相关实验器材的申报,申购等工作。
(3)每周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并处理好实验室,保管室的用电,设备,器具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10、其他相关工作
关键词实验室档案;规范化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2-0026-02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科研基础和提高学生实践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而实验室档案管理则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档案,是正确全面地反映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实验教学改革发展历史的重要手段,是管理过程进一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的具体要求,也是判断实现管理目标的主要依据[1-2]。因此,搞好实验室档案管理对学校建设、管理、教学、科研起到重要的作用。该文就实验室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和范畴进行系统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提出具体方法。
1实验室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1.1实验室实施管理、决策的依据
完善的实验室档案准确地反映了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建设、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教学等有关实验室工作的全过程,因此,可以为实验室管理提供客观、科学的决策依据。
1.2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实验室愈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实验室的规模、数量、水平和层次也必须快速发展。实验室档案是反映实验室工作、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真实记录,对于实验室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传承起着重要作用[3]。
1.3 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
对实验项目、实验方法、手段、实验考试办法等进行分析研究,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和分析都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教学档案,都有助于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从而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4科研工作的基本保证
科研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科研离不开实验,实验为科研提供财、物、场所的保障。
1.5实验室仪器设备合理配置及科学管理的重要参考
实验室档案可以提供实验设备的功能、技术指标、用途、价格、质量、使用说明及仪器使用记录,可真实反映仪器的性能状况、使用效率、商家售后服务、实验科研对仪器的综合评价等,可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仪器设备选择、使用、维护、保养、开发及仪器的合理整合等提供参考资料。
1.6实验室及教学评估材料的有效积累
实验室档案的真实记录是对该实验室的客观、正确、全面地反映,所提供的可靠文字、图表和数据等,保证实验室评估的可靠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实验资料的长期保存。
1.7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实验室档案建立的过程,也是实验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实验教师通过对实验室档案进行比较、鉴别、研讨等方式,吸取经验和教训,促进了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其他教师从事实验提供学习的机会。
1.8考核实验室人员工作业绩的重要凭证
实验室档案记录着实验人员的基本材料,包括工作人员基本信息(职称、学历、简历、资格、科研论著、表彰获奖等)以及个人工作日志,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专、兼职实验教师及实验员的在职、流动、职务职称变动、业务考核、进修培训、奖惩情况,实验室主任任命文件等,这是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德、勤、能、绩客观评价的主要依据。
2实验室档案管理的范畴
2.1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类
包括实验室的建立、整合、转型、搬迁的记录和文件,实验室平面分布、空间布置和实验室建设规划,以及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所承担的学科、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情况等文件。
2.2实验室管理类
一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档案。如实验室建立、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文件,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年度计划、年度工作总结,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实验室各种管理规章制度。二是实验室环境管理档案,如实验室平面图,水、电线路图,实验室使用面积,学生人均使用面积,实验室防火、防盗、防爆等安全检查措施和检查记录,三废处理措施和记录等。
2.2.1岗位职责。包括实验室主任、实验员、实验教师的岗位职责及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实习报告等。
2.2.2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包括大型、精密仪器管理制度,实验材料、低值易耗品管理制度,仪器设备赔偿管理制度,仪器调剂报废制度,仪器设备采购领导机构,购置计划、论证报告、维修和使用记录,仪器设备总值、明细表、配套率、更新率等资料。
2.2.3药品管理制度。包括药品领用、发放记录,药品招标采购情况记录,有毒有害、强腐蚀性物品保管制度。
2.2.4实验室环境与安全。包括实验室建筑环境,室内水、电安装布线情况,防火、防盗措施,三废处理措施及安全、卫生检查记录等。
2.3实验教学档案
一是实验教学文件及资料,如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实验指导书、有关教学管理和教学要求的各种文件。二是学生实验考核办法、实验考试成绩。
2.4实验室仪器设备档案
仪器设备档案包括仪器设备购置的领导机构及工作人员分工,申购报告及市场调研报告;申购报告的各级审批文件;仪器设备购置招标记录,供货合同或协议书,招、投标的中标文件;安装调试及验收阶段形成的文件材料;学校审计、监察结论;设备购置材料、使用说明书及维修卡、使用维修登记册、赔偿记录等。
2.5实验室资金投入档案
其主要包括实验用房、配套设备设施的投资情况;实验室仪器设备购置及维修、改造投资情况;实验材料及低值易耗品等日常实验经费开支情况。
3实验室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3.1主管领导重视不够
主管实验室的领导缺乏对实验室档案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因此,对建档工作支持不够。
3.2实验室工作人员建档意识较差
实验室工作人员建档意识淡薄,平时不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类,往往记录不全或者零乱,建档不规范,导致有价值的资料流失而不能及时服务于实验教学。
3.3档案建设制度不健全
实验室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使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无章可循,同时年终目标考核没有对实验档案评价的内容。
3.4实验室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未经过档案管理知识培训,不具备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不懂档案的归类、整理及收集,即使积累了一些实验资料,在查找、调阅、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困难。
3.5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当今信息化的发展使档案的载体形式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文档,还包括大量的电子文档,因此,必须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对档案进行网络化管理。建立实验室电子文件的归档制度及科学的管理系统,实施电子档案的网络检索,优化电子档案的利用服务。
3.6档案工作环境和设施缺乏
档案管理需要必要的硬件设施,这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物质基础。高校实验室应设有专门的档案室,设立专门的防潮、防腐、防火、防盗设备。只有在档案管理用房、设备上配置完备,才能保证档案管理的安全、有序,真正做到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的正规化。
3.7实验室档案信息开放力度不够
缺乏科学系统的归类、归纳、研究和开发使用体系,采取封闭管理方式,查阅利用范围小,利用率过低。
4实验室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主管领导要充分认识实验室档案建设的重要性,明确实验室档案在实验室各项管理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把实验室档案工作列入领导职责范围,加大领导对实验室档案工作的支持;将其列入高校档案工作和实验室工作计划;详细规定归档内容、归档时间、归档类型和统计、保管、使用制度等[4]。
4.2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实验室档案具有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特点。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实验室档案管理制度,如《实验室档案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制度》《实验室档案管理人员职责》《实验设备采购制度》《实验物品领取制度》等。对实验室档案组织机构、职责权利、利用及法律责任作出明确规定,使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4.3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档案管理水平
实验技术队伍素质的高低是搞好实验室档案管理的关键,领导对技术人员要不断地进行档案管理知识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开展各种形式的实验室档案管理研讨和开发工作,加强交流,提高认识,强化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
4.4改善档案管理的工作环境和设施
硬件设施是搞好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学校经费许可的前提下,要有计划地为实验室档案管理投入一定的资金,创造必需的设施保障。
4.5提高实验室档案管理手段
高科技的信息时代意味着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向科学管理方式的转变已成为档案管理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5]。利用电子文件、计算机网络技术改革档案管理已势在必行。因此,要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结构和规范的命名规则,逐步将手工操作的纸质文件分批向计算机操作的电子文件转化,并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网络扩大信息量和服务范围。
4.6充分发挥档案的利用效率
开展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在于开发利用实验室档案信息资源,因此,档案是一种信息,更重要的是一种资源。实验基本操作的图片、录像带,实验方法的研究,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功能的开发、扩展与整合等资料,都会为实验室管理和教学改革提供客观的依据,但不能将这项工作简单化,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利用效率,使其真正的为教学、科研服务[6]。
4.7加大实验室档案的开放力度
服务地方经济,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历来是高校的重要办学理念。因此,实验室档案在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也要充分加大与兄弟院校、生产厂家的合作与交流,为其他院校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5参考文献
[1] 马斌强,袁超,李聪,等.高等农业院校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1):204-206.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学档案管理 问题 对策
教学档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它是在学校及教师在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电子载体等材料。它能够完整、准确、真实、系统地反映教学管理的全过程,直接为教学活动服务,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档案工作的核心和重点。
1中职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1中职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中职学校教学档案归档范围应包括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材料,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综合类。主要包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学校教学改革、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专业设置方面的规定和办法,学校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及名种会议记录等。
(2)规章制度类。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设备管理制度等。
(3)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类。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建设、教案、试题库、教学实习、实习实训基地、毕业实习、教学质量检查、教师考核和教学质量测评等材料。
(4)学科、专业与实验室建设类。包括专业设置、学科设置及实验室建设的材料,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的申报论证,评估及建设方面的材料以及申报国家重点学校的实验室论证、申报和审批材料、总结等建设性材料。
(5)学生学籍类材料。包括在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籍变更、学习成绩、教育实习、实验实训实习材料及成绩、学生奖惩材料,学生入团、入党情况,学生参加各种大赛的情况,毕业生材料等。
(6)教材类。包括各专业征订教材的情况;自编、参编、主编教材的情况;优秀教材的比例、自编教材的比例、各科习题集、实验报告及实习实训指导书等。
(7)招生就业类。包括招生宣传材料和招生申报计划、上级主管部门的材料、新生录取材料、报到生的比例、年度招生的总结材料;毕业生就业率、就业情况反馈等材料。
1.2中职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特点
(1)来源渠道多、涉及面广泛。
教学档案来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也包括上级各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工作、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指令、规定及条例等。教学档案既涉及到上级有关部门,也涉及本单位的教研室、实验室、实训基地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等;人员涉及到各级领导干部、教师、教辅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等。
(2)形式多样。
由于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记录活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只有档案原始资料的多样性,才能如实反映多样性教学活动的面貌,才更具有档案的作用和价值。数学档案原始资料应包括纸质的、图片、音像、电子稿、光盘等。
(3)专业性强。
除普发的一般性文件外,教学内容是由名个不同学科、专业组成的。不同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不同的方案,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设置不同的课程,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培养要求,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教学工作不同,显示出不同专业各学科的差异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2中职学校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档案材料的重视不够,没有普及教学档案管理意识
大部分基层管理人员、教师到学校领导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学校重视教学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但对教学档案的管理投入欠缺,如机构和专兼职人员的配置,档案管理条件的完善,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投入不够。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中的授课计划、教案等相关文字材料、图片资料、证书文件等不能主动上交存档。造成档案材料采集困难。转贴于
2.2缺乏正规的指导和系统的规划。没有系统的管理。导致档案管理混乱
中职学校都存在档案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对各部门教学档案的管理缺乏正规的指导和系统的规划。管理人员和教师大多忙干日常的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学档案材料散存于他们个人手中,导致教学材料不齐全、不完整。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来学校进行教学评估时,为了补充档案材料的缺口,往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补全档案,这不仅造成很大的浪费,而且给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使得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失去了档案的真正意义。因为没有系统的管理,各部门各自为政,为了自身利用的方便将一些重要的文件的和材料自行保管,不移交档案管理部门,导致材料损坏或丢失而无法查找。
3加强中职学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对策
3.1系统管理,完善档案管理机制
学校领导要重视教学档案的建设,要把教学档案工作提到学校党政领导的工作议事日程中去,把档案工作纳入教学工作计划,增加投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及时研究和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突出教学学校日常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时调整档案工作的机构设置,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设置综合档案室,由一名校长负责统一管理全校档案工作。各管理部门就建立档案分室。教学档案分为校、教务科、教研室三级管理,校办为一级管理,教务科为二级管理,教研室与实验室为三级管理各部门要有一名领导分管档案工作,教务科档案管理由教务千事兼管,教研室与实验室档案管理由主任兼管。档案管理人员统一管理本部门、本系统的教学文件,并按期向学校综合档案室移交档案。
3.2明确责任,强化档案管理意识
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不只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全体人员的共同责任。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措施。规章制度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指导和落实,加大管理力度。
3.3组织检查,增强档案管理责任
【关键词】中学;教学档案管理;重要性;内容;特点;问题;对策
中学教学档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它是学校及教师在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电子载体等材料。它能够完整、准确、真实、系统地反映中学教学管理的全过程,直接为教学活动服务,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档案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因此,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的。
1 中学教学档案管理的主要内容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学校教育工作以教学活动为主体。中学教学档案归档范围主要包括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材料,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综合类。主要包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学校教学改革、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专业设置方面的规定和办法,学校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及各种会议记录等。
1.2 规章制度类。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设备管理制度等。
1.3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类。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建设、教案、试题库、教学质量检查、教师考核和教学质量测评等材料。
1.4 学科、实验室、后勤工作建设、课题、论文类。包括学科设置及实验室、后勤工作建设、评估及建设方面的材料以及申报国家重点课题、论文的申报和审批材料、总结等建设性材料。
1.5 学生学籍类材料。包括在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籍变更、学习成绩、实验材料及成绩、学生奖惩材料,学生入团、入党情况,学生参加各种大赛的情况,毕业生材料等。
1.6 教材类。包括各专业征订教材的情况;自编、参编、主编教材的情况;优秀教材的比例、自编教材的比例、各科习题集、实验报告等。
1.7 招生类。包括招生宣传材料和招生申报计划、上级主管部门的材料、新生录取材料等。
2 中学教学档案管理的主要特点
2.1 来源渠道多、涉及面广泛。 教学档案来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也包括上级各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工作、教学改革和招生等方面的指令、规定及条例等。教学档案既涉及到上级有关部门,也涉及本单位的各处室、各教研组、实验室以及教学管理部门等;人员涉及到各级领导干部、教师、教辅人员和学生等。
2.2 形式多样。 由于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记录活动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只有档案原始资料的多样性,才能如实反映多样性教学活动的面貌,才更具有档案的作用和价值。教学档案原始资料应包括纸质的、图片、音像、电子稿、光盘等。
2.3 专业性强。 除普发的一般性文件外,教学内容是由各个不同学科、专业组成的。不同学科教学工作采用不同的方案,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设置不同的课程,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培养要求,实现各自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教学工作不同,显示出不同专业各学科的差异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3 中学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档案材料的重视不够,没有普及教学档案管理意识:大部分基层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校领导对学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学校重视教学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但对教学档案的管理投入欠缺,如机构和专兼职人员的配置、档案管理条件的完善、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投入不够。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中的授课计划、教案等相关文字材料、图片资料、证书文件等不能主动上交存档。造成档案材料采集困难。
3.2 缺乏正规的指导和系统的规划。没有系统的管理,导致档案管理混乱。各中学都存在档案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各部门对教学档案的管理缺乏正规的指导和系统的规划。管理人员和教师大多忙于日常的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学档案材料散存于他们个人手中,导致教学材料不齐全、不完整。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来学校进行教学评估时,为了补充档案材料的缺口,往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补全档案,这不仅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且给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使得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失去了档案的真正意义。因为没有系统的管理,各部门各自为政,为了自身利用的方便将一些重要的文件的和材料自行保管,不移交档案管理部门,导致材料损坏或丢失而无法查找。
4 加强中学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对策
4.1 系统管理,完善档案管理机制:学校领导要重视教学档案的建设,要把教学档案工作提到学校党政领导的工作议事日程中去,把档案工作纳入教学工作计划,增加投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及时研究和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突出教学在学校日常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时调整档案工作的机构设置,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设置综合档案室,由一名校长负责统一管理全校档案工作。各管理部门建立档案分室。教学档案分为行政办、教务处、教研组三级管理,行政办为一级管理,教务处为二级管理,教研组与实验室为三级管理。各部门要有一名领导分管档案工作,教务处档案管理由教务干事兼管,教研组与实验室档案管理由主任兼管。档案管理人员统一管理本部门、本系统的教学文件,并按期向学校综合档案室移交档案。
4.2 明确责任,强化档案管理意识: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全体人员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措施。规章制度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指导和落实,加大管理力度。
4.3 组织检查,增强档案管理责任:针对教学档案分散性、系统性、周期性的特点,学校组织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或抽查。如新学期开学之后,可以开展全校性的对上学期教学档案归档的检查工作,并进行评比打分;而平时的一些较大型的活动后,可组织抽查,比如教师培训、学生技能大赛、校运会等活动。通过有组织的检查,督促全体人员养成及时收集教学档案的好习惯。
总之,学校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成败,也是衡量学校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和学生对档案信息的要求将更高,作为学校档案工作人员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使教学档案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绍华.《档案的作用——实例》辑录之二[J].档案学通讯;1980年01期
[2] 刘旺福.《档案的作用——实例》辑录之三[J].档案学通讯;198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