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治理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因地制宜 美丽乡村 就地城镇化 丹东
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的基本方向。当城镇化达到相当水平之后,会有相当大的人口比例留在农村。而就地城镇化就是使海量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尽可能做到“离土不离乡”。可以说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实现这个目标是一项综合系统工作。作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丹东,有着建设美丽乡村的天然优势,我们要根据丹东自身特点,以“美丽乡村”的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
近年来,丹东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市64个乡村实施了村镇道路、供水、排污、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改造,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已有18个镇、村喜获省级“宜居示范乡镇”和“宜居示范村”称号。但由于丹东市农村基础建设薄弱,地域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就地城镇化意愿,制约了丹东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为促进丹东市城镇化发展,帮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城镇化,我们尝试给出可以践行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投入,保证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支持,满足农民就地城镇化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先决条件。丹东市农村乡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要实现农村城镇化、村民市民化,就要建设等同于城市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供热、垃圾污水处理、学校、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因此,应强化政府投入,市场运作,安排固定的资金用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建立扶持和激励机制,通过贴息贷款、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级政府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城市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乡镇、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资金的使用上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挥引领作用。按照就近(距离城市近)就优(村镇地理位置和财政实力好),先郊区、县镇,后乡村的原则,统一规划和逐次延伸财政资金的使用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市与郊区、县镇、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要根据县(市)区财政实力和现实条件,合理分配辐射和承载城镇化建设份额(如东港市份额比例可以大些),形成以强带弱,梯次推进,协调发展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局面。切忌只唯上、不唯实,贪大求全,运动式造城的政绩观和工作态势。
二、强化产城一体,增强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为农民“离土不离乡”广开就业渠道。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旅游业,鼓励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尤其应注重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整合生态资源与农业资源,充分发挥耕地、园地的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功能。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使农业与旅游休闲业融合发展。要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扎实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东港的前阳镇等均实现了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产业,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布局相融合,人口板块与经济板块相协调的良好态势。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化,“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市场、园区和城镇建设的有机结合。不但让农民成了庄稼地里的工人,其不断放大的观光旅游功能也为农民“离土不离乡”开辟了新渠道。一些旅游度假资源丰富的乡镇则通过开发利用特色资源,建设成为旅游服务型小城镇,以特色经济带动了其他产业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以旅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凤城的大梨树村、东汤镇、宽甸的河口村、青山沟镇等都走出了一条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度假经济和城镇建设相结合的成功之路。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只有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缘、资源、环境、文化优势,促进资源加工、特色农业、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才能帮助农民实现“离土不离乡”就地城镇化。
三、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和壮大村镇企业及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过渡。需要合理调配土地资源。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据相关法规的前提下,对自然村落进行整理,使村落布局更加集中、合理,节约土地,方便基础设施配套。可在一些试点村探索经验,逐步推广。
而农业龙头企业和涉农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解除了留乡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推动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村土地进一步流转。经过土地流转,分散的土地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既提高了土地经营效益,又帮助农民获得了红利,促进了农民的身份转换,为农民“离土不离乡”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也为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到城镇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丹东市土地流转面积仅达28万亩,发展空间巨大。
四、加快户籍管理制度和相关配套政策的改革步伐,为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从而增强公共服务对农村居民的服务保障能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的关键问题之一在于户籍改革和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贯彻落实2014年7月国务院印发实施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充分考虑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基础上,谋划制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加快消除原先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不平等待遇,让在小城镇居住的农民,在求学、参军、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能够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让农民愿进城、能进城、能安居、能乐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向城镇聚集。
论文关键词:湿地,文明生态村,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指标体系,不同地区的学者均结合本地区特色从不同视角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但由于文明生态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些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很好地指导文明生态村建设。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和优美小城镇指标,但多是对于城市、城镇以及非农产业提出的一套评价指标,也很难真正用于指导文明生态村建设。所以,需要建立专门针对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来指导文明生态村建设沿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
白洋淀作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湿地,淀内有人口近10万的特殊性,对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白洋淀地区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以白洋淀为例,构建专门针对湿地的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指导湿地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保护生态脆弱区湿地流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2009年我们组织了文明生态村建设实践调研活动。调查范围涉及白洋淀淀区6个文明生态村(东田庄、邵庄子、王家寨、大田庄、赵庄子、大淀头)。调查方法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入户访谈法。共收回问卷278份,其中有效问卷241份,有效率为86.69%。调查对象涉及村干部、种植户、养殖户、个体经营户、医生、乡镇企业工人等不同类型的农户。这次问卷调查涉及地域广,并且涉及到不同类型、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理位置的农户,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白洋淀不同地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整体状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文明生态村建设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对白洋淀淀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状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构建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1全面性原则
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覆盖面广,这就要求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要能全面综合地反映淀区不同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总体水平和发展进程,能从多角度构造出文明生态村的新景观,即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还应包括生态、文化、政治、环境等其他方面。所以,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该能够反映淀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方方面面,避免遗漏问题。
1.2科学性原则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根据目前全省农村经济发展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及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发展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制定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评价标准。
1.3可操作性原则
考虑到构建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所设计的指标应该充分考虑数据资料是否具有可得性、计算是否简单、操作起来是否方便。
2.白洋淀文明生态村建设指标集的确立
2.1指标集的确立
结合白洋淀淀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数据可得性,最终确定了白洋淀文明生态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构成(如表1所示)。
表1白洋淀文明生态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子系统
指标编号
指标名称
单位
经济发展
1
人均GDP
元
2
农业劳动生产率
元
3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4
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
生活改善
5
农民人均纯收入
%
6
农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
%
7
人均合格住房面积
m
8
医疗保健支出占生活消费的比重
%
9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10
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
11
农户百人拥有电话机数
部
村风文明
12
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13
计划生育普及率
%
14
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重
%
15
农民对村社会治安的满意度
%
16
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
件
村容整洁
17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18
村庄建设统一规划率
%
19
生活垃圾处理率
%
20
饮用自来水普及率
%
21
道路硬化率
%
22
绿化覆盖率
%
23
水质达标率
%
管理民主
24
村民自治制度完善率
%
25
村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程度
%
26
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积千累万,不如养成良好习惯。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由此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书就是教知识,教学习方法,育人,我认为除了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外,特别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这势必影响他听课的效率,从而影响学习成绩,要想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讲,教师主要应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具、学具、课件、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各种有趣的游戏方式进行讲解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容易“走神”,从而把注意力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基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习惯,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新课程的教学目的也是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的习惯,如引导学生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推理,亲手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也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不少学生做事比较粗心、马虎,他们在做作业或是考试中出现的错误,除少数的是真正的不懂外,绝大部分是由于审题失误或者运算出错造成的,这不但大幅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学生做事不严格、不认真的坏习惯,针对上述现象,做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做作业时应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其次做作业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再次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一边做作业,一边玩,甚至吃零食,喝饮料;最后写完作业一定要进行检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拾遗补缺。
四、培养学生书写的习惯
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马虎,都是造成错题的原因。要保证作业的正确性,就要克服这些不良的习惯。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要从低年级抓起,包括作业的格式,纸张的干净,字体的工整美观等,要求学生一定要持之以恒,切忌一曝十寒,开始热闹一阵子,然后就偃旗息鼓了,教师应把它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这既能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也能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恒心和责任心。
五、培养学生认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在预习时会遇到一些难点和疑点,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就会使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不需要花过多的时间去逐字逐句地分析和讲解,只需通过提问就能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疑点难点作重点地讲解,教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其中,发挥主体作用,调动主观能动性,既省力又省时,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尝试性地实施了素质教育。
建立健全我国卫生评价制度
社会团体发展的前瞻与思考
加强智库研究建设新型智库
做好社会救助和慈善资源的对接
完善我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议
“三社联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用治理理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
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改进我国儿童安全保护工作的思路
徐州市街居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与对策
新常态下中国式邻避困境的解决思路
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
在完善制度中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民间公共资源的传统利用与乡村建设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基于近年来几起重特大事故灾难的分析
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全面提升领导力
英国开放公共服务改革及其启示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加强国家安全管理体制的系统性设计
运用协商民主创新社会治理的有益尝试
县域社会协同治理的“田东经验”分析
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的微信谣言治理
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重庆城乡社区服务差异分析及政策建议
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引导新文艺组织和文化群体参与社会建设
行业协会商会与政府脱钩改革方略及挑战
扎实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我国社会发展展望
从台湾社区发展看社区网络治理的前景与挑战
社会风险与基层社区治理:问题、理念与对策
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充分发挥关工委的独特作用
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开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新“黄金时代”
中国合和式风险治理的概念框架与主要设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社区建设与治理的思考
清前期山东“义集”的兴起与地方市场治理策略
人口老龄化再认识及对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建议
推进以社区治理为基础的城市治理现代化探索实践
《国家安全法》颁行背景下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公共应急管理法治化
推进公共安全体系系统化常态化法治化社会化建设
深圳市基本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客家家训——客家人修身处世创业持家的座右铭
11月27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听取了省政府关于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情况的报告。
据统计,在今年省政府系统所办的642件建议中,问题得到解决和基本解决的347件,占54%;问题部分解决或已列入解决计划的263件,占41%;问题因受条件限制,留作参考的32件,占5%。
全民共享绿道网络体系
近年来,省内部分城市开始通过建设绿道系统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游憩和慢行空间。温州市今年已启动市区绿道建设,计划三年内,建设208.82公里绿道,将全市26个森林公园、23个县级以上风景区以及多个古村落等旅游资源基本连接在一起。
为了更好促进全省各地绿道网建设,张晓斌等代表联合提出《关于大力建设浙江省省域绿道网的建议》。建议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建设省域绿道网络,有利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项集民生、环境、生态、经济于一体的利国利民工程。要统一规划,设定标准。同时要落实政策支持。
该建议由省建设厅主办。今年7月6日,省建设厅在嘉兴市召开了全省绿道网建设现场会,全面部署推动绿道网建设工作,明确了“一年启动推进,两年初见规模,三年形成网络”的建设目标,提出要通过绿道网的建设,将我省城市公园绿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郊野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等串联起来,形成全省人民共享品质生活的绿道网络体系,促进城乡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
为了更好地全面推动我省绿道网建设,下一步建设厅还将督促各地抓紧开展市县绿道网规划编制工作,并重点抓好一批试点项目,通过试点总结经验。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绿道网建设,采用无偿捐助、企业认建、出资命名、工程捆绑等方式推进绿道网建设工作。此外,还将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共赢合作,灵活拓展绿道建设的资金渠道。
向灰霾天气宣战
现在浙江大多城市都出现了灰霾天气,2010年浙江省平均灰霾天数为50.4天。杭州市尤为严重,从2008年到2010年,每年的灰霾天数分别为158天、160天和129天。
灰霾天气主要是由空气中的大量微细颗粒物(PM2.5)造成的。为切实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对PM2.5进行有效的治理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为此,姚宇平等4位代表联合提出《关于加强我省PM2.5治理工作的建议》,建议提出:加强监测,及时测试数据。组织力量,解析PM2.5组分来源。制订规划,切实落实治理目标。抓住重点,治理汽车尾气排放。
该建议由省环保厅主办。2012年,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从工业、交通、生活及农业等领域明确了各地各部门的职责任务、重点工程和完成时限等。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严格机动车准入,提升油品质量。从2011年7月1日起,轻型汽油车新车全面执行国Ⅳ标准,对未达标准的车辆公安部门一律不予登记注册。环保部门积极施行高污染车辆区域限行、高污染车淘汰等制度,杭州、温州、嘉兴、绍兴等地划定了高污染车辆区域限行区,全年全省注销报废机动车近15万辆。
下一步,有关部门还将严格限制钢铁、水泥、石化、化工、有色等高污染项目,认真开展规划环评,引导区域内重点产业合理化布局,加快实施“腾笼换鸟”。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严格新车与转入车辆准入,加快推进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2012年底前,实现全省县以上城市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和信息管理体系全覆盖,在用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与车辆安全技术检验同步检测率100%。全面提高车用油品质量。制定油品提升工作方案,确定浙Ⅳ车用柴油地方标准,2012年底前,杭州、宁波等重点城市市区供应符合国Ⅳ标准的车用汽油。
省长领办建议关注餐桌安全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唐小敏等8位代表提出《关于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的建议》。
建议提出:在食品安全多头管理的现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食品质量抽查要定时抽检,采用异地交叉抽检,聘用社会力量进行监督举报,对制售有害食品的企业和个人,应依法严惩。
该建议得到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由夏宝龙省长亲自领办,由卫生厅主办。
7月11日,夏宝龙省长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果断决定,在前期大排查、大清理食品安全隐患的基础上,于7月15日至10月25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食品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动。百日行动重点针对前期排查清理出的非法添加工业染料、工业明胶冒充食用明胶、病死猪等13个突出问题进行整治。截至8月21日,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17.84万人次,检查23.08万户次,查处各类违法行为3661起,责令整改9367家,行政立案1570起,公安机关刑事立案345起,追究刑事责任157人,取缔无证无照938家,罚没款235.97万元,涉及总货值953.36万元,百日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战果。
针对建议中提及的食品抽查工作可实行异地交叉抽检,目前我省有关监管部门已在不同程度上开展类似工作。如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开展农产品、初级水产品食品安全监督抽查时,均按规定实行随机定点、官方抽样、第三方异地检测。省食药局对省级餐饮服务环节监督抽检任务,也实行第三方异地检测形式,以达到监督抽查的科学性、公正性、代表性和规范化。下一步,还将继续加大推行力度,开展不同地域、不同环节、不同层级等多种形式的交叉抽检,提高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公信度,切实推动食品质量安全工作。
让乡村学堂重现读书声
回溯中国历史,历来重视乡村教育。一些大村落从古到今都有尊师重教传统,从书院年代至民国至共和国前五十年,这些乡村所办教育在当地享有盛誉,一代代人才从乡村学堂里走出。
近十多年来,浙江大面积裁撤乡村小学,大批热心人士捐建的希望小学也被裁撤了。由于家门口学校的撤并,学生上下学花在路上的时间更长,路上带来的安全隐患也更多。为此,沈小玲代表提出《关于重视乡村教育的建议》。该建议提出:慎重对待学校的撤并,尤其是山区中小学,要充分考虑小学低段中段学生上下学的方便程度、交通安全、寄宿学校软硬件条件等涉及儿童安全的各项因素,严格学校撤并工作程序。要建立布局调整的求证公示制度,不具备相关条件的不撤或缓撤。不求所所学校是品牌学校,但求所所学校拥有品质教育。
该建议由省教育厅主办。
关键词:南京市;农村环保;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106-03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这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也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上的重大创新[1]。目前,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党的十号召,正在开启建设美丽中国的序幕。南京市也正着力建设“美丽南京”,争取2014年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生态市”的副省级城市。经过3~5a努力,逐步建成江宁、高淳、浦口、六合、溧水美丽乡村示范区,使五大都市美丽乡村示范区成为展示南京生态文明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成果的样板区、示范区[2]。
由于南京市农村区域面积5 798km2(江宁、高淳、浦口、六合、溧水),占南京市市域总面积(6 587km2)近90%,因此可以说,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南京”。为此南京市政府提出积极建设南京“都市美丽乡村”的口号,并且要求在建设过程中重点突出生态优先,强力推进污染整治及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整体改善农村环境[2]。
然而,长期以来,与全国各大城市相似,南京市农村地区承担着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压力,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使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危及农村饮水和农产品安全。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粪便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严重,已经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南京市“都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南京市环保主管部门于2013年初组织力量对南京市农村环保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1 南京市农村环保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实地调研发现,当前,南京市农村环保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农村环境的长效管理得不到体制、机制方面的保证 目前农村环保工作主要依靠项目推动,缺乏“顶层设计”,没有体制、机制方面的保障。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没有像工业项目那样,有“环评”、“三同时”制度,只要农民愿意,可以随意喷施农药和化肥,只要有水面出租,可以任意养殖水产品;农村污水处理费用还无法像城市污水处理那样,从自来水价格中提取,村庄污水处理费用由村集体和地方政府支付,没有形成“谁污染、谁治理”的费用承担机制;农村垃圾管理没有像城区那样,建立有效的环卫保障体系。农村污染面广量大,区级以下的政府基本上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存在大片空白,执法监管能力严重不足,环保秩序相当混乱。目前,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管理费用基本上依靠项目经费,管理机构也基本上是由“工程指挥部”代替。
1.2 农村环保投入明显不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在环保领域长期存在 长期以来农村为城市发展提供廉价农产品、劳动力、土地资源等初级产品,但“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始终没有突破,农村地区缺少污染治理的监管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的投融资、收费体制,环境治理缺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农村镇街的污水设施没有落实收费渠道,镇街污水处理厂“有钱建设、无钱营运”。全市农村除江宁部分镇街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外,多数镇级、村级污水处理设置不能正常运行,“晒太阳”污水厂并不鲜见。
据初步测算,全市农村区域仅垃圾和污水处理两项约需10亿的运行费用。而目前市环保主管部门每年支持农村污水管网和污水厂建设经费仅约2 000万,主要用于农村区域污水管网建设补贴。南京市对农村环保的财政支持力度与“多予、少取、放活”中央三农政策要求,相差极大。
1.3 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观念有待破除,农村环保立法、环境管理规范和环保考核制度滞后 我国初步形成的环境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规制重点在城市和大中型企业,农村成为环境保护的真空地带。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并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宪法》和《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法体系框架,但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重要的生产环节还缺乏明确的规定,甚至存在一定的空白。例如,在环境污染补偿方面,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补偿措施不到位,无法阻止城市工业污染大规模向农村转移,既损害了农民的合法环境利益,也不能有效激励农村居民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同时,由于现行法律的原则性规定,使法律所赋予的环保部门的工作职责难以在管辖区域内真正得到履行和不打折扣地实施。
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环保重视不足,如:市政府组织的全市镇街分类考核办法,将全市镇街分三类进行100分考核,考核成绩作为基层镇街主要领导工作业绩评价的依据。农村环保仅有一项考核指标,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占2.5分,太低。环保部门本身也对农村环保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工作重心一直放在工业污染治理和城市环保方面。农村环保法制建设、技术规范、治理技术等方面严重落后于现实要求。
1.4 农村执法力量薄弱,与管理任务不匹配 区级环保机构人员偏少,许多工作不能有效开展,疲于应付。监理人员严重不足,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类环保投诉案件。监测能力十分有限,环保投入太低,急需加强。据本次调查,全市农村地区(原三区两县)区级环保机构共有310个在岗人员,监测人员89人,监理执法人员81个,每个镇街只有1位兼职环保员。而2011年原三区两县共有3 491件环保投诉,且2012年原三区两县环保投诉案件均有上升趋势。区级环保机构强烈要求政府在镇街设置环保办公室。
2 对策建议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远景,南京作为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会城市,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供给和进行农村聚居点环境综合整治的体制条件和发展基础。建议市委、市政府重点出台以下相关政策:
2.1 在农村地区坚定不移地推进“三个集中” 农民向集中居住点聚集,推进城镇化;土地向大户集中,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向园区集中,推动农村工业园区化。从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及日本的“并村运动”经验看,农村人口的相对集中和居住乡村的适当合并,有利于公共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只有这样,农村工业发展的治污设施才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提升。
2.2 在政府层面上,把镇街环境整治纳入镇街政绩考核范围 要加大农村地区环保工作分值的比重,镇街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将环境改善纳入年度和任期考核评比,奖优罚劣。
2.3 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区、市两级政府充分认识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的公益性质,从城乡一体、环境基础设施均等化的高度,加大生态补偿的总额,将现行按稻田和林地面积大小的生态补偿机制改为按生态功能区(林地和湿地)面积大小进行补偿。并且建议在全市原有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划定不少于国土面积20%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并严格执法保护,守住生态红线。
2.4 组织开展南京市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地方法规调研工作 目前,国家的环境保护法涉及农村环境的内容极少,因此南京市应着手研究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地方法律法规体制,把农村污染治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如根据《环境保护法》和《农业法》,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农村各级政府的法律责任、环境污染者法律责任等做出具体的规定;研究制定《农业废物综合利用办法》,具体规定农业废物的处置方法、利用途径和管理措施等。制定相应的生产责任制度,污染损害赔偿制度,定期教育宣传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市场准入、运行管理制度等[3]。
2.5 南京市政府应大力增加农村环保的财力和人力投入 希望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能够从政府层面上落实生态补偿政策,研究出台排污权交易的操作办法,使农村的环保资金在投入机制上得到保证。按中央的“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宏观政策,从环保系统内部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办法,允许地方环保部门从工业排污收费中提取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环保工作。增加农村地区环保机构工作人员,在镇街设置环保办公室(人员3~5人)。
2.6 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环保主管部门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建全农业污染源监控体系,提高监测能力。选定常年环境监测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量化测定,建立农田氮、磷、农药流失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管理系统。建立种植业污染源、农村生活污染源以及畜禽养殖业污染源排污系数测算示范点,掌握污染特点和规律,为政府制定农业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2013〕7号)“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在南京市农村开展土壤环境质量普查工作,排查出需要进行功能调整和需要进行污染修复的重点区域,以利于尽快开展土壤功能区调整和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工作。
(2)控制和划定畜禽集中养殖区域,落实养殖项目“环评”和“三同时”要求。根据国家环保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划定畜禽禁养区,搬迁或关闭位于水源保护区、城郊结合部的畜禽养殖场。禁止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500m以内建设养殖基地。建议对全市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非禁养区都有明确划定,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措施,相关责任部门密切配合,开展已有规模化养殖场的综合整治工作;在农村地区重点针对集中养殖开展因地制宜的生态型养殖引导和管理。
(3)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持续强化农村地区“三高两低”企业整治,杜绝工业“三废”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江南地区禁止发展化工项目的政策,强化农村地区“十五小”行业的治理,将各个镇级工业集中区撤并到市区级工业区,解决农村突出的工业污染问题,消除环境污染的“问题村”。
(4)研究推广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技术和适合农村地区采用的污染防治及污水处理技术,为农村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持。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测土配方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减少农业化学品对环境的损害。
参考文献
[1]张壬午.倡导生态农业 建设美丽乡村[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1):5-8.
一、城市治理主要工作成绩
(一)通过“创建省级文明城”活动,市容环境卫生秩序有了明显改善和进步。近几年来,我县各级政府和职能部分对城市治理工作非常重视,在深进开展“创建楚天杯”和“省级文明城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将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以治理脏乱差、主次干道绿化、美化、亮化、户外门头广告标牌为突破口,进行了大规模的集中整治改造。通过全县上下“省级文明城创建’活动的开展,城市品位进一步进步,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秩序、城市亮化、园林绿化、城区内交通、居民生活休闲娱乐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此,群众十分满足。
(二)为使城区市容环境秩序规范化治理有章可循,县政府先后制定了规范性办法方案,为全县市容环卫治理工作逐步纳进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奠定了基础。
(三)出租车行业治理规范有序。近两年来,县政府及相关单位对出租车经营治理十分重视,在加强行业经费治理,严厉打击查处无照黑车、摩的,确保出租车行业经营环境稳定的同时,加快了出租车的更新换代。开展了驾驶员培训班,为我县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对主次干道、小街巷橱窗、广告、门头招牌进行了清理整治和同一规范,新增设大型贸易户外广告170块,门店招牌1000块,各类公益广告125块。通过同一整治规范,使户外广告门店招牌基本达到了整洁美观,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五)日处理垃圾110吨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正常运行,付家湾垃圾处理场工程正在施工建设。
(六)近几年来,政府在城区投资兴建了坝头公园,*凤景区,在城区主干道上按上了电子监控设备,开展了亮化工程,城区环卫设施、市政设施得到进一步的改造,通讯、饮水、电力功能日益完善,广大*工作者为我县连续三届荣获湖北省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楚天杯”,并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家园林县城”等荣誉称号作出了贡献。
二、城市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题目
(一)对全民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广泛深进
近几年,县政府为进步城市品位,投进大量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和美化,但由于少数人的不良行为,新安装的公用电话、果皮箱、窨井盖、新栽培的花草树木,不断遭到人为的破坏和偷窃,还有如乱扔果皮杂物、乱贴乱画、随地吐痰等等,这些极不文明的行为和习惯到处可见,直接影响了城市文明。也充分说明,在我县少数群众中精神文明道德、社会公德意识还很差,要切实进步城市治理化水平,实现“省级文明城创建“离不开全体市民的支持和参与,深进开展城市精神文明道德宣传教育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否则,光靠罚款,只是暂时手段,解决不了长远和根本。仅靠*部分治理制止脏乱差,而不少的人却在制造脏乱差,到任何时候,城市治理也难以搞好。
(二)体制不顺,职责交叉,责权利不同一
1、城市治理局是治理城市的行政主管部分,可实际上很多执法治理权未到位或不在*部分。治理权力划分繁杂,由于治理不同一,造成目前多头治理、交叉治理、各自为政,有利的争着管,无利的无人管或相互扯皮推诿,长期以来形不成协力,给城市治理和协调增加很多难度。
2、*内部体制不顺。一是*机构治理职责不同一。*局只对市容治理负责;市政治理,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又规建设局治理,市民不清楚情况投诉*局。给工作造成被动。
(三)城区发展与目睹前的经济发展速度还存在差距,满足不了农民进城,外来经商职员的愿看;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上学难、进厕难、卖菜难、停车难等题目得不到解决,群众意见大;保障性住房建的不够,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办证难、收费多,企业和居民有意见。给市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四)*经费不足,*、环卫职员工资待遇低
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卫生清扫面积的增加,相应需投进的*经费、*队员、清扫保洁员数目及工资也应逐步增加,但目前经费严重不足,造成一是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不足,城区基础设施不能按计划尽快改造和建设;二是由于经费不足,影响了工作的正式常开展。
三、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城市治理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
城市治理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项极为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切实进步城市治理水平,实现“省级文明城创建”达标,使*工作真正步进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治理轨道,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全体市民的支持和参与,这是搞好城市治理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各级政府各级行政主管部分及新闻媒体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加强对全县人民的精神文明道德、社会公德、法制意识的宣传教育,继续叫响“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秭回人民爱秭回”。“县城是我家,人人都爱她”通过各种途径深进持久的宣传教育,切实进步全体市民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环境意识、法制意识,把人人关心爱护家园变成自觉行动。
(二)理顺*体制,公道调整划分治理职能范围,进步城市综合治理水平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题目,避免工作中相互推诿扯皮以及重复交叉治理现象的发生,使城市治理逐步走向综合治理、综合执法轨道上来,建议鉴戒外地经验,一、切实理顺城市治理体制,同时为了便于工作治理、协调和指导,成立城市治理综合执法局;二、公道划分*职责范围,强化和发挥县镇一级政府、*局、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市容环境卫生治理与清扫保洁以块为主,按所辖范围继续搞好门前三包工作,同时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办法,明确责、权、利相同一。县*部分主要负责监视检查、协调指导和垃圾清扫清运。三、改革治理运行机制,大胆尝试外地改革的成功做法,以公然招标承包等形式,将公厕建设治理、道路清扫保洁放开搞活推向市场。四、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全面进步执法职员综合素质和执法治理水平。
(三)增加*经费投进,加快公厕建设步伐
为彻底杜尽乱收费、乱罚款现象的发生,改变城市脏乱差面貌,建议县政府适当增加*经费投进。一是按照建设部公厕建设的有关规定,加快主次干道公厕配套建设,同时要指定专人加强公厕的日常治理,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为广大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二、适当增加*经费,进步*执法、园林绿化,垃圾处理,保洁职员的工资待遇,改变工资低的现状。
立足本土 挖掘乡贤文化
陈庄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处,北与次丘镇接界,是刘楼镇的北大门。汶金公路在村西穿过,全村共有2263人,520户,2100亩耕地,11个村民小组,党员40人,村“两委”成员共有8人。
近年来,陈庄村“两委”在实施基层治理过程中发现存在行政力失效的问题,村委会与村民的隔阂日渐突出,致使党支部的凝聚力受到挑战,服务能力明显减弱。陈庄村支部书记赵书民在工作中发现,一些老中医、老教师、退休干部等,德高望重有威信,做事公道能服人,与群众沟通往往更有效。这样,自2017年开始,陈庄村把老百姓心里的“公道人”、“明白人”、热心人聚集起来,成立新乡贤理事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化解邻里矛盾,凝聚发展力量,赢得了民心,走出了一条乡村治理的新模式。
凝聚民心 推动乡村治理
乡贤在宗族或邻里中享有较高的威望,邻里纠纷苗头他们往往在第一时间就能发现,迅速介入,妥善处理,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减压阀”、“灭火器”。他们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厚重的乡土情怀,促进着农村的和谐稳定。
陈庄村乡贤孙西山待人谦和,是村里有名的“公道人”,谁家有家长理短、邻里纠纷都愿意找他去说和,而孙西山总能用自己的威望和智慧,巧妙化解难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团结。
乡贤陈书生是一名退休老教师,写得一手好字。陈书生不愿赋闲在家,在村留守儿童活动站开设了书法课堂,每周免费教授孩子们书法,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如今跟随陈书生研习书法的孩子,有几个已经在市里拿回了大奖。
除了调解矛盾、维护稳定之外,陈庄村党支部充分发挥乡贤在家风传承上的作用,动员新乡贤整理本族、本户的优秀家风家训,以言传身教推动优良家风的传承弘扬,进而实现民风持续好转。
发挥余热 壮大村集体经济
陈庄村把每周一定为乡贤工作日,请乡贤参与村里的“四议两公开”工作全程,监督村级事务运行。引入“乡贤恳谈会”制度,就村集体经济发展、移风易俗、户侧改造等重点工作向乡贤请教,让他们出谋划策。
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陈庄村采纳了乡贤们提出的通过坑塘治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路子。通过积极争取,多方协调,把村内25亩坑塘纳入县国土局坑塘治理计划,预计今年年底完工。建成后将为陈庄村每年带来3万元的集体收入。
同时,由于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不健全,各地在农村环境整治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是:有的工商资本借发展生态农业之名,进行非粮化、非农化开发,损害着农民权益;县乡两级政府缺乏规划引导,有的村庄随意改造,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村庄“建后待拆”项目增多;有的村庄不顾财力,盲目举债,相互攀比,影响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与农民收入增长;有的乡村,环境工程建设缺乏科学论证,雷同复制,照搬城市小区建设模式,将改善村容村貌作为干部政绩显示,把农村的生态、生产与生活相分隔,搞村里宽大街、大广场、商务会所,造成“百村一面”;也有的村急于求成,快速推进,填河砍树,造成工程质量低下,损坏乡村自然风貌;有的村环境工程建设投资,缺乏民主决策与村民监督,村干部主观决策,大额投资而无规范流程,甚至出现村干部贪污受贿行为。虽然上述问题不具有普遍性,许多是苗头性问题,但实际上已经引起农民群众的不满,干扰着乡村文明建设进程,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重视并及时纠偏。为此,我们建议:
1、加强规划引导。要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要求,督促县级政府尽快编制出台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规划,划定城镇扩展边界,进而各乡镇依此规划确定乡镇区域内各自的中长期功能区定位建设规划,让农民群众对镇村环境建设有明确的方向指引与规划依据,从而科学推进乡村环境建设工程,避免盲目建设与来回折腾。
2、要坚持分步适度推进。各乡镇政府要担负领导责任,指导各村依据实际财力、农民意愿,以“小步快进”方式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县级政府不能搞“运动式”乡村文明跃进活动,不能搞指标分配与突击评比,而应树立典型,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先行一步,条件不具备的村庄每年有小的进步,制止各种不切实际的“短期达标”。
3、要控制村级集体过度负债。要依据实际财力,鼓励村集体、广大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及民营企业等共同参与、多方动手治理乡村环境。即使村集体投资的环境整治项目,也要逐步安排,按规划推进,及时制止“过度举债”的形象工程。乡镇政府要把“年度新增债务”作为村干部政绩的必考内容加强考核,不能只看村容村貌的“产出”而忽视、干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指标的提升。
4、政府部门要尽责履行职能。县级政府的规划、国土、建设、环保、财政、城管等部门,要主动延伸服务到乡村。不进行行政干预,但必须做好政策指导与信息服务,对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把握好可行评估建议。对以生态整治为名大拆大建,实际损害农民利益、泯灭乡村风光特色的做法,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对正常的环境整治工程,也要就工程质量、环境标准与财务风险,做好事前指导、事后评估。
5、要加强村务公开与民主监督。对于用村集体财力进行的环境整治工程,也要规范投资行为,重大投资预算要事先与村民代表或村民议事会协商。政府要鼓励有条件的村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投资决算要及时向村民公布,接受村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以确保村级财力更加有效地为乡村文明建设服务。对农民群众意见大的环境整治行为,或者不顾规划的盲目整治行动,县乡两级政府要听取民意、及时处置。对个别村干部严重违纪的,要建议村民代表会议进行罢免,涉及违法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6、正确引导农民住房改善。乡村环境整治的难点与重点是农民住房的改建。按照政策要求,既要保护农户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又要引导农民自愿地将已有住宅置换成城镇住房与社会保障。要纠正两种偏向:一讲“保护宅基地物权”,就放任农户自由建房,或者一讲“住房置换”,就一律禁止农户改善住房。政府为坚守耕地红线、生态红线、规划红线,是要严格审批农户住房申请,但在落实建房管制、推进农房置换的同时,要制止行政强制农民上楼,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分类推进、堵疏结合的原则,有序引导农房自愿公正转换,这样可以吸纳民间资金主动参与乡村环境整治进程。
总之,在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过程中,各级政府不能强迫刮风,也不能无所作为。要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农民创新,也要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指导,做好典型示范,落实民主管理,从而使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成为真正的美丽工程、惠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