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法翻译教学法范文

语法翻译教学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法翻译教学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法翻译教学法

第1篇:语法翻译教学法范文

    论文摘要:语法翻译教学法曾是我国外语教学的主要方法,由于交际法、自然法和听说法等教学理论的出现,语法翻译法教学受到了排斥。文章就语法教学状况,从语法的本质,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传统语法教学的弊病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对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

    一、对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回顾及评析

    语法翻译教学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是外语教学实践中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法,它产生于一千多年前,兴盛于第二世界大战前,在后一百年的历史中,随着语言学、心理学的发展,从理论上奠定了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科学基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前一直是外语教育与学习的主要方法。在我国70年代以前培养出的一大批英语工作者、精通英语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大多受益于语法翻译教学法。语法翻译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对文法的理解,通过翻译手段进行教学。从中世纪为读懂用拉丁语写的着作而使用了翻译教学法,到18、19世纪,人们沿用此法教授英语和法语,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当初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阅读和翻译希腊文和拉丁文的书籍,因此在课堂上借助母语进行教学,通过翻译来学习这两种语言就显得非常必要,而且也非常有效。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并顺应了人们认识和学习目的语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学习者掌握好目的语的语法体系”[9]。人们对语言学的研究也为语法翻译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整体,为具体的语言教学提供科学的方法。18世纪的语言学家对词类的研究和划分为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语法翻译教学法正是依赖这些语法术语和词类划分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讲解;同时语言学家还认为学习者应该通过学习书面语来掌握语言,因此这一认识为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教学内容确定了相应的范畴;而语法被语言学家看作是粘合剂,语言学习者只要掌握语法就可以表达思想,从而掌握语言。因此,语法被当作语言教学的核心内容。同时,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中,心理学更关注语言的使用者和学习者。乔姆斯基的心灵主义(generativism)认为人类与生俱来就有形成某些概念的能力,而概念形成是人类习得词汇意义的先决条件。因此,心灵主义的观点支持语法翻译法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说,18、19世纪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认识以及当时的社会需求有助于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产生,同时随后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也为语法翻译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外语教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10]把翻译即当成教学手段又当成教学目的;主张讲授语法知识,重视理性,强调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阅读外语原着学习外语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直到二战以后,由于社会急需大量能用外语进行听说交际的人员,用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加之当时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转换生成语言学已代替结构主义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理论的主流,心理学方面的认知主义也促使人们在认知能力上得到较大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某些弊病。

    上世纪70、80年代以后,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和自然法(Natural Method)理论占据了语言学的主导地位,语法教学受到严峻的挑战,几乎被抛弃。上述理论认为,教语言不必解释,学语言不是推理过程,而是在合适条件下,人们内在自然能力的作用,学语言要有人对话,有内容可谈等等,从而把语法教学降低到了极次要的地位。以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交际法,主张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教学不能局限在语言的形式上,即语法上。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认为,学习者可以不用理解语法规则,因为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语言学习就是句型的学习。听说法认为通过基本句型来学习外语是重要的途径,在外语教学里培养语言习惯要靠反复操练,语言知识和理解力在这里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自然法(Natural Method)则强调直接学习外语和直接应用外语,认为语言学习是潜意识活动,学习者可以逐步地学会语言规律并能组织自己的语言。

    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变迁也体现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上。由于50、60年代受前苏联外语教学模式的影响所采用的语法翻译法,一直使用到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诸多国外语言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加之对学生交际能力的要求愈加突出,语法教学逐渐从外语教学的主导地位退出。近几年出版的各类英语教材中,语法的比例在逐年降低,各类考试中语法的比例也只占到10%左右。人们似乎把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对立起来,语法教学成了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甚至成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障碍,情况果真如此吗?泰勒(Taylor)在1988年就说过:“在交际教学的总框架中,最近又出现了强调语法形式的倾向,似乎人们已经觉得语法是被过分忽视了”[6]。

    二、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优势

    语法翻译教学法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都保持着自己的特点:1)在教学内容上它以语法为主,结合词汇的讲解以及大量的翻译联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而且语法的介绍是由易到难,这一教学步骤较好地体现了外语学习的本质功能。让我们从“技能学习模式”(skill-learning model)中得以验证。“技能学习模式”从行为主义和认知发展的角度,强调运用练习(行为方面)来实现预期的计划(认知方面),即掌握某一种语言技能。而且一项整体技能的习得是需要融合各部分技能训练来得以实现,这是由语言使用的顺序本质决定的。[7]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在低层次学习中所掌握的信息量越大,即语法、词汇及句法结构的掌握,他就会越主动地完成高层次目标。因此,语法翻译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通过语法和词汇来进行二语学习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2)从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看,语法翻译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双语翻译来掌握语法的规则、词汇和句型结构。这种教学形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根据教师所讲解的语法规则对材料进行翻译,通过双向翻译和交流使得外语学习者清晰地辨别母语与目的语的异同,从而加深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和掌握。3)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教学特点对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需要对母语和目的语都要有清晰的了解,才能向学生输入目的语的语法知识和语言结构系统,才能讲评学生对双语的语言输出,即翻译。其次,学生需要对语法规则和语法内容进行熟记熟背,才能保证语言输出的质量。这样,老师和学生都在学习和记忆目标语的语法规则,并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掌握目标语。

    三、语法的定义及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

    Paul Procter主编的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对语法的定义是“the rules by which words change their forms and are combined intosentences”[1].Crystal的AFirst Dictionary of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里的定义是“thewaywords,and their component parts,combine to form sentences”[2]。这两个定义的界定范围虽然是有限的,但它们都告诉我们,组合正确的句子离不开语法,至少对有意识的学习是如此。Bowen指出语法是我们把有意义的词和词组组合成句子,用以交流可以理解信息的规则[3]。Bowen的解释更为明确,语法的句子组合不能脱离意义,只求语言形式,脱离了实际环境的句子不会产生任何意义,语法不仅是形式,它还制约着意义的形成。有些语法学家把语法的范畴界定得更大,如Gribbin就把语法解释为对语言无意识的知识,对语言有意识的知识,语言的规则和用法等三个部分[4]。

第2篇:语法翻译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语法翻译交际法

从中世纪的欧洲人学希腊文和拉丁文所产生语法翻译法起,在外语教学方法上已经历了语法翻译法(脚mmar一ranslationmethod)、直接法(directme小od)、听说法(theaudio一lin只ualmethod)、认知法(theeo即itiveapproach)、交际法(theeommunieativeapproach)、功能法(thefunctional即讲oach)的演变。在现阶段笔者认为,高校的外语教学应从语法翻译和交际法两项入手,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语法翻译法是用本族语讲解,强调语法的作用,强调对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记忆和背诵,侧重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其长处在于利用文法和学生的理解力着重阅读,着重使用原文,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这是比较适合有思考力的外语学习,者的方法。丹麦语言学家OttoJes沐rson在他的《为什么母语学得这么好》的文章中曾对学语言的婴幼儿和成人作了一番比较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在孩子这方面无论孩子有多愚笨,对语言都有一个完全的掌握,而在成人那方面,无论成人在其它方面的天赋有多高,大多数情况下,对语言的掌握,都是漏洞百出而且不正确的。如果从这个结果看,我们似乎应采用直接法,也就是以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主张用教儿童本族语的方法,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音习惯。讲述中只用外语加手势、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法。但直接法恰恰忽略了人的理解力的不同,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的不同。一个儿童头脑的“知识”含量是绝对比不得成人的,成人由于长期思考习惯的养成,已难以象儿童一样运用直接法,因此,针对成人的教学法与针对儿童的教学法不应相同。

对于学外语的成人来讲,使阅读理解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是一个更重要的目的,而语法翻译法恰恰给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研究空间。成人可以利用学到的语法知识,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主谓宾的结构来分析一个较难理解的句子,这时候,就会发现面前的句子似乎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理解的难度减弱了。可是,我们光能理解是不够的,还要进行书面或口头形式的交流。因此,必须培养由汉语再翻译成外语的能力,才可以说对外语有了初步的掌握。应用语音学家H·G·Widdowson在谈到“语法”和“学会”时说:“对学习者而言,欲知晓语意,则应知晓语法在单词与语境之间所起的作用(what15erueialforleamerstoknow15气how脚nunarfunetionsinallianeewithwordsandeontextsfortheaehievementofmeaning)。”由此可见,语法翻译法忽视了语教学,忽视了语音和语调的教学,过分强调翻译而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法产生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它主要是在社会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既要求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还要求学会具体运用,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比如说新闻报导、广告、通知、表格、新闻广播、电话谈话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因此,交际法可以弥补语法翻译法所带来的口语练习方面的不足,我们也可以尽可能地利用直观教学带来的各种好处,列如: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所学与他们每日的活动息息相关。而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在各种交际中的语音,知道怎样去说,说什么,这恰好迎合了J·A·Fishman等提出的社会语言学的任务“谁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对谁讲话(从小。SpeaksWhatla眼u眼etowhomandwhere)。”所谓交际能力正如MiehaelGanale在其文章((从交际能力到交际语言法(FromCommunieativeeompetencetoeonununicativeLa雌u职eped眼。盯)》中所说,是“知识和技巧:在交际能力的运用过程中,知识指的是人们对语音和交际语音运用的其它层面的自觉和非自觉的认识;技巧指的是人们在真正的交流中对这种知识运用的程度有多高。”可见交际法的最终目标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要以人们的知识积累作为基础。同时,我们在学习中还要分清语言和语言知识的内涵,语言内涵是指能够与不同语言的人进行简单的交流,那么你已经掌握了这种语言的某种法门;而语言知识则不同,语言知识是指系统的规则,这规则可以使一句话听起来语序正确,合乎这种语言的特点。因而,对大学生来讲,仅仅靠浅层次的交际是无法在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只有掌握了包括语法翻译的语言知识,才能弄懂深层次的交际内容。

综上所述,在外语教学中,应采取博采众长的态度,既让学生对语言能够流利地运用,使之成为有效的交际手段;又要让学生懂得语法翻译的知识,在不断的理解领悟中去体会语言的更深层次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授一、二年级学生时除了正常的教材,还应让他们多读些各个领域的原著,以适应不同语体的特点,这个阶段也是词汇量积累和扩大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以语法翻译为基础的,其目的就是让他们尝试地进行部分运用;在三、四年级时可以利用视听手段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在各种交际场合中的语言运用,提高听说能力,使其对语言的掌握从稳健中走向灵活。

第3篇:语法翻译教学法范文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重新审视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特点,并结合多年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认为适当地运用翻译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大学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尤其写作能力,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1引言

语法翻译法主张采用母语教学,重视语言知识,而忽视培养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学效果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口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周福芹,2000)。于是外语界许多人认为这与现行教学大纲的精神相违背,不利于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应该退出课堂。然而,教学实践表明,交际教学法在某些方面(特别写作和翻译)上效果也不明显。他们的写作水平非但没有明显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出现了下滑趋势。为此,笔者通过重新审视语法翻译法的特点,探求在当今大学英语教学(尤其写作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以求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2语法翻译法的特点

实践中形成的语法翻译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以阅读古代经典著作和掌握书面语为目标;以语法为纲领;在课堂教学中强调语法分析,逐句分析句法功能,谁是主语、谁是谓语…等等;强调母语,着重解释;强调背诵规则,特别是词法中形态变化规则。

3语法翻译法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3.1素材搜集

语法翻译法认为学习外语目的是能读懂目标语所写的文章,而不要求一定会会说这种语言。现行大学英语中精读文章就是着眼于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积累素材而节选和设计的。它们主要来自于英语国家经典文学作品或时事报刊杂志,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意识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这不仅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有种美的体验,接受道德观念的熏陶。当然,现在大学课本中每单元的文章往往涵盖话题广泛,而且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大学英语(全新版)第二册,就涉及到学生的学习方式、价值观、代沟、网络虚拟世界、逾越人生屏障等。这些话题无不是大学生应该思考且相当熟悉的,能促进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他们愿意而且内心渴望了解文章中主人公的人生态度,处世风格,精神状态。当然,如果老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问题的态度。那么,这些话题无疑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他们的写作也不再是简单堆积,索然无味,而是真情表达,达到真正言传意表的目的。学生也定会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飞跃转变。

今年的六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文涉及到常考的校园类话题,但由原来侧重于校园中的学习类话题转向学生的课余娱乐方面的话题,难度在降低,这个话题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并不陌生,当代大学生的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如上网聊天、体育锻炼、参加俱乐部、探险等项目。四、六级的考试的话题体现了当今的社会教育取向的变化,由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向向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取向的转变。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校园内的话题,包括学习类,生活类,娱乐类等要多研读课本积累素材夯实基础,惟有如此,考试上才能应付自如,取得理想的成绩。

3.2写作构思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语法翻译法正好体现这一基本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在进行翻译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设想种种可能的答案,进行分析对比,从中选出最佳答案。这正好完成了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即经过了从发散思维到聚合思维,再从聚合思维到发散思维的过程。英汉互译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多动脑筋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英语句型,丰富他们的表达能力,增强其学习兴趣。当然,语法翻译法对于大学英语课本上节选文章的理解,并不是一种字面意思的理解,它是能够体现学生真正吃透意思的理解。英语教师通常会从三个层次分析文章:首先,从根据文章要求用英语回答阅读材料中所蕴涵的信息;其次,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之上,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逻辑及深层含义做出推断,并予以说明。最后,联系个人实际情况,发表观点,做出总结。这种做法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字面翻译,机械记忆,而是一种在教师支架式教学中的一种意义建构。所以,语法翻译法运用得当,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目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往往出题思路就是建立在这一分析问题结构基础上的。今年六月份的四级作文要求中,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介绍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分析说理,说明一些娱乐的利弊,并说明不同的人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最后一部分,主要表明自己对于娱乐所持的看法。通过这一部分,不仅看出考生的知识储备,素材积累,而且能看出考生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观。

3.3遣词造句

从语言学习规律来看,掌握英语主要靠大量输入,吸收语言材料和反复的语言实践。语法翻译法重视输入—朗读背诵、阅读经典名篇。尤其是在打基础的时候,朗读背诵、广泛阅读是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记忆文学著作和优美范文中的优美单词和短语结构以及重点语法规则,这有利于培养语感和提高写作能力。Swain(1985)的“输出理论”指出了语言输出能强化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和巩固。语法翻译法注重输出——翻译,这在教学实践中颇具优势。汉译英能促进写作,是训练学生连词造句的必要手段,能使学生了解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提高用词的准确性,减少语法错误,准确牢固地掌握英语语言材料,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在汉英翻译中,语法翻译法非常注重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它要求老师在讲授写作时,要能扩充词汇量,根据句子的提示,采用“头脑风暴法”想出相关的尽可能多的近义词或者其相反的词。在句子表达时,通过比较采用最为合适的词。并强调用新词项或特殊语法来补全句子,或者用生词造句法来检测学生对所学词意思及用法的掌握。通过平常的各种各样的英文表达训练,丰富自己的资源库,打好坚实的基本功,从而达到考试时候流利输出、正确表达的目的。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采用语法翻译教学法,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就是从朗读单词、句子、课文、学习基本语法、理清基本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模式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4评价

语法翻译法认为,学生能把一种语言成功地译成另一种语言,被认为是衡量成功语言学习的标志。这恰恰和作文出题的意图是一致的:即通过写作所表现的考生的言传意达的正确性,得体性以及句式的多样性来衡量考生真实的语言基本功的目的。在写作中,考生往往被要求就某个话题加以描述,分析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对于文章的整体评定,准确性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审题的偏颇、词语搭配、表达的正误都是评卷老师尤为看中的。由作文评定的反拨作用可知,大学英语老师在作文要求别强调准确性,继而到了逢错必究的地步。他们碰到错误,要么直接自己指出,要么让其他的学生指出错误。虽然根据现代交际教学的要求,这种方法不可取,原因在于:学生很爱面子,过多地、直接的指出错误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尤其学生本来写作能力就很薄弱,我们得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而笔者认为,对于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中,一方面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写作的话题以及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要求从激发其写作的内部动机,毕竟他们已经是学习英语的中级水平者;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可以注意纠正方式和手段,但决不可姑息,搁置不管。要知道,我们的英语教学基本还是依靠课堂40分钟的效率,离开了课堂和老师的指导,英语几乎还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缺少语境环境下的大量的语言接触,指望学生对于所犯错误某一天能自动纠正,很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现行的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上,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以及对待错误的方式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4结语

“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注定会被历史摈弃的,但没有一个教法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教法是一无是处的。本文无意于恢复语法翻译法曾经的主导地位,只是探索其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有利点,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提供些参考。真正切合中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模式,也不是本文所能解答的,这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Larsen-Freeman,Diane.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第4篇:语法翻译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语法翻译法 交际法 结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98

1 引言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进展,大学英语教育在教学的目标和方法等方面都产生了大幅度的良性变更。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须对英语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与创新。大学阶段中的学生应不断拓宽知识面并广泛积累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文章详细介绍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结合应用情况。

2 相关概念介绍

无论是语法翻译法还是交际法,都是外语教学法中的常用方法,都是建立在外语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学相关领域中的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多年经验总结并逐渐衍生得出的,现对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分别阐述。

2.1 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众多外语教学法当中最早总结出来的、应用范畴最宽广的教学法之一,该方法最早是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期这一时间段内被外国语言学家提出来的,在当时支持这一理论和方法的语言学家有Harmer、Alexander等人。语法翻译法的教育重点是外语的语法体系[1],该方法支持的理论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应该是以外语的语法为中心而展开的,并认为要掌握一门外语必须先习得这门外语的语法。

2.2 交际法

交际法的形成和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外语教育领域相关学者在语言学家Hymes与Halliday等语言学家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又可称之为功能法。这种外语教学法流派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支持这一教学法的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教学的最本质的目的是让语言学习者掌握语言实际交流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语言的结构,还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交际能力,该方法注重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3 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结合应用

3.1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结合方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发展,传统的大学英语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们采用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将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结合是大学英语教师们的可行选择。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们进行英语语法体系的讲解。因为语言的语法体系在语言的构成和使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语法的语言是无法组成和使用的,因此,大学教师们应对学生们进行语法知识点的教学。

第二,在语法教学的基础上加以词汇、固定搭配等语法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外语教学,使学生对英语语法体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合理利用母语作为学习工具,养成大学生们的语言分析能力。

第三,强调语言的交际作用。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传授语法相关知识之外,还应注重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采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同时,教师们还能在与学生进行英语交际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

最后,注意英语交际的内容。外语交际法中所强调的语法讲解或语言交流提倡的是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英语交流水平,因此教师们应该注意对交际内容的选择。

3.2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结合的优点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人们对于英语的重视程度直线攀升,大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要人群,因此,需要大学教师们不断改进对该群体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推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然而在这种模式下,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并不高[2]。随着教学改革的进展,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着弊端,从一个极点转变为另一个极点。然而,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结合改变了这一现状,两者结合的教育法倡导的是以学习为中心开展的英语教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英语语法体系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们对英语的使用程度。同时,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还能有助于教师及时接收学生们对英语习得情况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4 实际案例分析

在实际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们可以将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开展教育。首先给各小组分配学习任务,在任务分配完成后让各小组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通过预习课文——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模式来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首先对语法知识点进行讲解,包括词汇的使用、句子的构成、时态特点等几个方面。再者,针对所教授的语法知识,让学生们对所教授的知识点进行实际应用,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组间对话等方式来进行。

5 结束语

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强的国际交流语言工具,近年来其重要性越发明显,因此,不断加强对大学英语教育模式的探讨十分必要。综上所述,文章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结合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拟为我国未来高校英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梁天柱.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相结合的必要性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04-105.

[2]周志民.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教学法的结合[J].经济研究导刊,2009,(6):217-218.

第5篇:语法翻译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语法翻译法;英语教学;交际

一、引言

语法翻译法,顾名思义,即以讲解语法为核心,以翻译为手段,翻译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长期以来,它一直是各国所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使用母语讲解教学内容,并将母语与外国语进行对比来达到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在贫困闭塞的偏远地区,语法翻译法因为其对师资、教学设施等条件要求不高,尤其盛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为了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大部分学生都背单词、记语法、练阅读,许多教师都将教学放在重点语言知识的操练上。在这种情况下,语法翻译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二、语法翻译教学法的起源、发展及现状

黄和斌指出,语法翻译教学法(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始于17世纪的欧洲,当时的欧洲人为学习古典文学而开始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由于外语学习的目标只是要求进行古典文学的文字翻译,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词汇和句法规则的解读上。当时处于巅峰的机械主义语言学只注重对语言系统结构的个别成分加以研究,忽视其在整个系统结构种的功能,恰好给系统讲解语法规则及对等翻译讲解方式提供理论根据。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不同语言的语法是共同的,各种语言的词汇所表达的概念、意义和词的搭配也存在一一对等关系,因此,语言学家提倡逐字逐句的直译,并将语法作为外语教学的基础。有了理论的支持,翻译教学法也就确立了其科学的地位。到了18世纪,欧洲的学校也开设了其他的语言课程,如法语、英语、德语,由于当时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口语教学仍受到忽视,语法翻译法在这种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了希腊语和拉丁语学校的教学方法,在理论上进一步提高,在实践中得以完善,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完整的教学体系,并于19世纪得到广泛传播和运用。

由此可以看出,语法翻译法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从该方法起源至18世纪中期,为了了解外语,语法翻译法主要采用将外语译成母语的方法,侧重于背诵语法的规则;此后至19世纪末,为了能够用外语准确表达母语,它主要使用的是将母语翻译成外语的方法,侧重于阅读;而20世纪以来,语法翻译法吸收了许多其它学派的方法,但其重视系统语法的教学方法、依靠母语进行翻译的教学手段、侧重于语一言形式的教学思想却没有改变。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虽然在语法翻译法的教学中,学生对语言规则掌握比较透彻,但是由于过分强调语言的规则,它在实际运用中也逐渐地显示出其弊端一教学形式的死板、枯燥。甚至一度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熟练掌握语法规则,拥有大量的词汇,甚至在托福考试中能够取得满分,却无法和外国人做日常的交流,说话结结巴巴,表达含糊、词不达意,也就是所谓的“哑巴英语”。而随着时展,社会对于英语这门国际性语言的交际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学习英语之后的活动不再局限于阅读文章、翻译句子、应付考试等,因此,语法翻译法逐渐受到质疑,尤其因为其缺乏对口语的训练,在中小学的这种以日常对话为主的英语教学中,越来越遭到忽略。

三、语法翻译法的特点

语法翻译法是最早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最具争议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教学方法,它具备了其它教学方法所没有的独特的一些理念。

首先,语法翻译法认为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组成的,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习词汇和语法,教学环节由阅读、分析、翻译、讲解、背诵这五步组成,课堂安排一般为先阅读文章,教师对课文进行分析并教授语法知识,然后逐句翻译讲解,并对知识点进行反复操练,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词汇和语法展开,最后通过熟记词汇和语法而达成语言学习的任务。其次,由于采用母语解释,并将母语与目的语作对比,所以,有关目的语的词汇知识和语法体系能够清楚透彻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目的语。再次,阅读是教学的主要载体和目标,教学的重点在文章分析和翻译解释上,通过大量的语篇阅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同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阅读的积累,使得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得到积累。最后,王春燕认为,可以通过对照母语和目的语的分析指导完成外语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目的语的知识结构,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自学的方法,从而达到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的目的。

四、语法翻译法的局限性与弊端

第一,笔者认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应分为两个方面,即语一言基础知识以及语言的表达应用能力。而语法翻译法的课堂教学以阅读文章题材,在阅读的同时通过对词汇的学习、语法的讲解、句型的学习、难点的翻译来达成语言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言输出少,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注重语言形式的语法教学,很少强调或根本不强调第二语言的听与说。第二,我国的英语考试,如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其组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语法结构以及阅读,为了应付这样的考试,学校普遍采用了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方法。但在语法翻译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主体活动,起到的是主导作用,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活动的安排,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不够,而与教师之间缺乏主动的交流,积极性与主动性难以发挥,课堂气氛难以活跃,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第三,语法翻译法中,因为教师对目的语采用的是母语解释语法的方法,往往让学生对母语产生很大的依赖性,而不是自然语言的输入。因此,在学生目的语的输出过程中,学生的目的语思维能力欠缺,表达的过程也常常是从母语到目的语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春燕,《语法翻译法教学――模式、特点、现状及运用》,《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8期

[2]黄和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译林出版社2001年

[3]张美平,语法翻译法的存在价值及其创新运用,《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第6篇:语法翻译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法翻译法交际法

一、引言

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为了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要求,采取何种教学模式能够使习得者尽快获得目的语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加强语言能力,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知识的不断输入和积累而最终获得一定的语言技能,所获得的语言技能又促使学习者习得新的语言知识,这就决定了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针对语言的阶段性特征,我们便要根据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分析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探讨这两种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强调语法的构建作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主要实践技巧就是在目的语和母语中进行互译(译自(Stern,1983:453))。

语法翻译法最早于18世纪末期,在普鲁士被应用于现代课堂语言教学。在19世纪,它被认为是研习文学作品,进行思维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并不注重听说能力的重要性。语法翻译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列出语法规则;分析句子篇章的语法结构;借助句子对语法规则进行操练。学习者的母语被当作学习外语的辅助语言。Jack C.Richards(2000:3)总结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特点如下:其目的为读懂文学作品以通过考试,同时进行思维训练。

(1)读和写是其主要的侧重,听说能力不被重视。

(2)词汇教学借助双语词汇表,词典和死记来展开。

(3)句子是教学的基本单位,侧重将包涵语法规则的句子在新学语言和母语间互译。

(4)准确程度的标准高于流利程度。

(5)语法通过先整体后分析的方式来教学,然后配以相关的练习实践。

(6)母语是教学的媒介。

总之,语法翻译法侧重讲授系统的语法知识和培养读写能力而忽略听说,目的语和母语间的互译是最主要的教学手段,目的语的应用不被重视,它对教师的外语应用能力要求不高。

语法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外语教学方法,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随着现代语言作为外语进入学校课程开始被用来教授现代语言。它可分为三个时期:18世纪上半叶,以外语译成本族语为主要具体方法,内容偏重于机械背诵语法规则,其实用目的是为了如何了解外语。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末,以本族语译成外语为主要方法,内容注意到了阅读。其实用目的是用外语表达本族语的内容。20世纪至今,在众多学派的冲击和促进下,语法翻译早已吸收了许多学派的方式方法。

语法翻译法有相当完整的语法体系,有利于学习者快速地掌握目的语的结构。建立在“希腊―拉丁语法”规则上的英语语法体系有利于外语学习者认识目的语的形式、不同的词类、句子组合等,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这一体系。语言的生成特征是用有限的语法衍生出无限的句子。语法规则是有限的,而句子却是无限的,而教授语法知识正是“授人以渔”。语法总结了语言本身的规律,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语言,打好语言基础,在提高读写译的同时,为听说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作为口语表达,如果缺少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即相应的口语表达素质,往往开不了口。听,当然也是词汇和语法结构。学生常说的听不懂,关键的问

题就是词汇量不够和语法不清。可见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因此,在新生入学的基础阶段,可以以语法翻译法为主、交际法为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达到尽量补齐英语基础的目的;一般来说,高校坚持半年上述教学方法,学生就能完全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并对英语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

三、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英国传统语言教学。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情境教学法已经无法满足语言教学的需求。随着欧洲国家之间的互相依赖日渐加强,成人对学习欧共体的主要语言的要求增加,这也是交际教学法产生的一个刺激。

交际教学法来自把语言作为沟通媒介的理论。其目的是发展Hymes(1972)提出的“交际能力”。交际教学法强调用语言交流和沟通,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Finocchiaro and Brumfit(1983)总结交际教学法的特点如下:

(1)其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学习语言是为了运用语言。

(2)目的语的知识系统在交际活动中学习,学习语言的单位是交际语境,而不是句子。

(3)教学内容围绕语言的交际功能而设计。

交际法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交际法强调学习者的充分参与,而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和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和创造特定的交际情景,使他们主动地,自由地运用语言。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互动交流。

学生在经历了初中、高中时的英语基础阶段,已经具备较高的英语认识水平和较强的理解力,但英语运用的灵活性还有待提高,所以这一阶段的教学指导目标应着重使学生把英语作为日常人际关系交往的重要手段,丰富学生实际使用英语的意识与能力。把学生喜欢的英语原声电影、录像片、电视剧等视听材料有选择性的适当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新颖、轻松的课堂教学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实践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课堂上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主体。学生在此过程当中会自然地体会到英语口语的特点,教师再通过分析剧中人物的语言特征,结合人物不同的身份,说话的不同场合、对象,总结归纳出日常英语使用的特点及规律。由此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实质的认识,最终提高学生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更准确、更恰当、更丰富地运用英语的能力。

交际教学法之所以被很多的语言研究者所接受是因为它认为语言首要的功能在于交际,主张让学习者在一定的语境中综合运用多种交际方式来习得第二语言。任何一种语言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相应文化观念的影响甚至制约。因此,有着积极意义的语言交际需要融入文化的意识。它能促使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化、自动化,自发的习得优美、恰当的语言并对语言运用自如。总而言之,对于较高阶段的学生的英语习得,应当针对该阶段采取相应的交际教学法,才能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以达到尽快掌握语言的目的。

四、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交互运用

从上面对两种教学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两者融合交互运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必要的语言知识讲解和练习,使学生能掌握正确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它给学生创造了运用语言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能正确地运用语言。其次,两者融合交互运用使教学形式多样化,采用诸如结对、小组活动、角色表演等形式。最后,二者的融合交互运用可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阶段。在中高级阶段,二者交互运用可以帮助实现从培养语言能力向培养交际能力的转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的理论指导下,设计特定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来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针对熟练提高阶段的语言习得者时,加入情景教学可以增加可理解性,而传统的篇章教学的实施则重点依靠语法翻译法,辅以交际教学法。

刘润清在“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谈到:交际法不以语法项目为主线来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当然,他们并不忽视系统的语法知识,而是把语法项目加以整理,让语法形式服从于语言功能。由此可见,交际法和语法翻译法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进一步证实了语法翻译法是母语环境中学习语言的基础。

综上所述,语言习得是多方面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课堂语言交际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且这种语言能力要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相适应。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是基础,交际法是指导思想。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特点以及语言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法,将这两种教学法相互融合、交互运用,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冷洁.从社会、文化和民族性角度看语法翻译法盛行中国的原因

及对我们的启示.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2):20-24.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外国语,2003,(4):1-6.

第7篇:语法翻译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实用性 英语教学 翻译教学法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80

1 前言

本文通过对翻译教学法的应用现状及其重要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尽管翻译教学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应全盘否定,应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其优势。实现两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各取所长,相互补充。

2 翻译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翻译教学法逐渐被交际法等先进外语教学法所替代,翻译教学方法作为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其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在教学中,长期使用翻译教学法,不利于学生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从而学成哑巴英语,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由于其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课堂气氛沉闷,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长期下来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随着人们对英语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老师们都试图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与“潮流”接轨。试图给学生创造真实而自然的语言交际情景,并在学生使用语言的目标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似乎走向了一个极端:一些老师一味地追求采用全英文授课,甚至完全排斥翻译,目的是锻炼他们的听说能力,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习惯,而忽视了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另外,老师所谓的全英语授课只是死板的照章阅读课本内容,而不能真正意义上给同学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甚至有一部分英语老师发音不准反而对学生产生误导。另一方面,现行的教学大纲也要求大学生具有英译汉、汉译英的基本能力,并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但随着翻译教学法逐渐被替代,大学生的翻译能力始终处于低下水平,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3 翻译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翻译教学法作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因为受到抨击而被人们所遗弃, 反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必然与翻译教学法自身的优越性有关。翻译教学法的恰当运用有利于学习者打下牢固的语言基本功。首先,课堂大部分采用母语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其次,翻译教学法重读写,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能够满足目前我国大学生翻译英文资料和进行书面交流的需求;另外,翻译教学中有大量的造句、翻译练习,易于检查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在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的词汇量并不丰富,对于一些新单词,如果用英语解释,效果恐怕会适得其反。学生们会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久而久之,会对学习英语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则更难以用英语讲解清楚,而使用传统的翻译教学法会简单易懂。因而将翻译教学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4 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翻译教学的对策

4.1 讲授翻译理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翻译教学应该适当讲授翻译理论,在大多数的翻译教程中多以讲授翻译方法和技巧居多,而忽视了翻译理论对翻译的理论指导作用,翻译理论对于避免翻译的盲目性,提高翻译的科学性、正确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翻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应该“精讲多练”。实践证明,适当的应用母语进行翻译有助于英语教学;适当的翻译训练有助于增加大学生的词汇量,更牢固地掌握语法知识,理解句子结构;有助于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4.2 深入了解中英直接的文化差异

翻译并不是简单的直译就可以了,要想更好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必须深入了解中英不同的文化差异。翻译离不开文化,由于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独自的文化特性,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国家、民族下会有不同的释义,例如有些句型不同于汉语的思维形式,如: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d no turning,有的人会直译为“那是一条没有弯的长巷”,而正确的翻译为“无论多长的巷也有弯的地方(路必有弯,事必有变)”。即有些翻译是需要意译,而非直译。然而有些人认为翻译只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而忽视了语言形式后的语境、文化差异等,以至于翻译后比较僵硬,难以让人理解。

4.3 改善翻译教学方法

传统的翻译教学法老师讲解得太多,学生大多都在听,甚至很少有提问的机会,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而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现在的考试题目就会发现,现在的考试不再局限于书本,重在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翻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该留足够的时间供学生去实践和思考。另,我们不可能指望老师把所有的知识传授给我们,所以大学生重点要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授课中,对此,“批评法”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学生翻译完后可以让其自己自评或同学之间互评,在此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译文鉴赏能力,提高其翻译能力。并结合新的教学方法,“精讲少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两种教学法综合应用,以实现既能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又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目的,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黄建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出路[J].外语界,1998,(4).

[3]辛献云.翻译教学中的译文比较教学法[J].外语与翻译,2001,(2).

[4]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5]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第8篇:语法翻译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语法翻译法 英语听说 英语教学 可理解输入

一、引言

“语法翻译”教学法在面向中国人的英语教学中出现的时间,如果从传教士1818年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算起,距今已经有近两百年了。虽然这期间也出现了很多其他流派的教学法,也出现了很多质疑语法翻译法的声音,其中最大的质疑就是认为语法翻译法有碍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但语法翻译法仍然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广泛使用着。本文在回顾前人对语法翻译法的褒贬的基础上,试图从中国学习英语的学生说、写英语的思维过程阐述语法翻译法对于学生的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养成所起的作用。

二、对语法翻译法的褒贬评价

语法翻译法,也称为“翻译教学法”,国内的语法翻译法起源于晚清学校的英语教学。前人论述语法翻译法的文章很多,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语法翻译法的优点在于强调对语法规则的掌握,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在英语阅读、英语翻译和英语写作等方面的能力,而其缺点则是由于其在教学中注重的是阅读、翻译和写作能力,忽视英语口语和听力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手段;过分重视死记硬背语法规则,不注重语义,最根本的弊病是‘不能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笔者认为语法翻译法在中国英语教学中,对培养高校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从中国学生说、写英语的思维过程视角看语法翻译法

近几十年来,中国英语教学一直存在使用汉语进行思维的观点 ,同时很多人认为语法翻译法不适用于现在的英语教学,要建立起一套从听说入手的英语教学方法取而代之。但学者蒋楠指出,欲真正用外语思维,首先必须建立起外语概念系统;而外语概念系统的建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外语环境中生活一年两载或许可以帮助形成一些外语概念,但要形成一套^完备的外语概念系统恐怕八年、十年都难以做到”。在中文语境下学习英语时,英语使用(尤其是英语听说)一般仅局限于英语课堂,甚至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都是屡见不鲜,想要形成外语概念系统使用外语思维进行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平时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书面或口头交流的基本流程如下:视听(收到英语信息)理解(大脑把收到英语信息译成汉语)回应(大脑根据汉语译出汉语回答,再把汉语回答译成英语,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

四、语法翻译法帮助提高地方高校学生听说能力的分析

(一)语法翻译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提高听力

首先是可以帮助听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解决“听懂”的问题。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对于同等难度的英语语篇,学生要听得懂,前提是看得懂,并且阅读理解的速度必须达到(甚至超过)正常的英语口语语速,才可以保证学生完全听懂所听内容。

其次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提高英语辨音能力。在解决所听内容的意义后,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更好地集中于诸如单词重音、连读、尾音以及听力语音流中的停顿等问题上,辨音能力会得到较快的提升,从而解决学生在听英语过程中由于缺乏对上述问题的实际感知经验所反映的所谓听不清楚的问题。

最后,语法翻译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听力内容进行断句的能力。听力语音流中的停顿相当于汉语书面文字中的断句,两者都是基于句子内部语法关系的意群划分的具体体现。学生利用语音流中的停顿进行断句的能力对于学生听懂听力录音、实际会话非常重要。而语法翻译法在培养学生的断句能力方面优势是不言而喻的。“意义寓于语法结构之中,要掌握语义系统,就必须把握语法结构”。学生在实际动手翻译过程中需要准确地理解和翻译英语,就必须弄懂原文的语法结构,对其进行准确的断句,逐步养成快速断句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听力理解中来,对所听到的内容的断句有所预测,避免首尾难以兼顾,更好地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从而跟上说话者的语速,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中的理解能力。

(二)语法翻译法可以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英语口语教学中,一直存在 “准确性”“流利性”和学生积极词汇量不足的问题,语法翻译法作为一种教学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首先,决定“准确性”中最基本因素是语法结构和词汇短语的习惯搭配等。口头交流虽然这些要求不如书面交流那么高,但一个人口中说出的英语如果语法错误百出、词语搭配混乱、语不成句,无论多么流利,都是很难达到传情达意的沟通效果的。所以,有效的流利性的前提是语法结构和词汇短语的习惯搭配的使用要基本正确。通过语法翻译法帮助学生掌握语法结构和词汇短语的习惯搭配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其次,外语(英语)口语的“流利性”应该以书面语的“流利性”为前提。但地方高校生“能写简短英语段落,较清楚地进行交流且错误较少者占学生总数的18%”“能应对日常英语翻译且错误较少者占学生总数的22%”。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在缺乏适当而充足的口语练习环境的情况下,通过语法翻译法提高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并适当发展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比主要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收效会更快,因为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最终会反过来帮助提升其听说能力。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在平时考试规定的30分钟内,学生经过充分思考后,无法写出语句基本通顺、言之成理的100个左右单词的英语作文,那么他就更没有办法以基本正常的语速流利地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因为一般正常的英语口语语速都在一分钟120~160个单词那样。事实上,“学生口语能力差和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是一致的”。如果学生英语书面表达流利,英汉转译速度快,又有适当的听力水平,一旦有机会使用英语口语,他们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也会很快得到提升。

最后,语法翻译法可以扩大学生的积极词汇量,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积极词汇,又称为产出性词汇(productive vocabulary),是指学生可以正确理解、发音,同时能够在口语和写作中创造性使用的词汇。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水平。积极词汇数量的多寡直接决定学生的翻译、写作、口语等产出性能力的高低。消极词汇,又称为接受性词汇(receptive vocabulary),是指学生在语境中看到或听到时能够识别和理解,但却不能自己主动地正确或灵活使用的词汇。通过普通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将近3000个英语词汇,足以应对日常表达了。但实际上参加四、六级口语考试的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连贯发言能力不行,无法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说来说去就是那么几句话,或没说几句就说不下去,或错误百出,无法听懂”。 这表面上可以归咎为学生平时英语口语练习过少所致,但在国内本来就普遍缺乏进行大量英语口语练习的条件,所以单纯地期盼通过进行大量英语口语练习来提高学生口语水平是行不通的,相反,根据前文所述,中国的学习英语的学生在使用英语口头交流时普遍存在于大脑中进行英汉转译这一事实。只要学生平时重视英语写作和翻译练习,就可以有效扩大自己的积极词汇量,提高包括口头表达在内的表达能力。

第9篇:语法翻译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法;作用;应用;教学效果

目前,交际教学法、直接教学法等新兴教学方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备受冷落,教学质量上甚至受到了质疑。虽然翻译教学法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但是其在学生读与译的技能培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教育者应该看到翻译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价值,倡导应用新型教学法的同时更要不拘一格地坚持应用翻译教学法,既利于帮助学生弄清句法结构也利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1 翻译教学法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翻译教学法,亦称之为语法翻译法。简单的说,可将这一种教学法定义为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母语和外语并用,用母语语言解释外语语法结构的一种方式。在翻译教学法中,“翻译”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重视语法知识教授、读与译技能培养,强调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英语教学初期,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学中一般都采用翻译教学法,使之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和教学经验的不断累积,加之时代变迁,教育界对学生在英语上的口语交流能力越来越看重,随之交际教学法、直接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式兴起,并逐渐取代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欢迎。由于受到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其他条件限制,虽然英语教学方法百花齐放,但是翻译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第一,由于翻译法用母语组织教学,让学生重视英语学习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母语学习的重视,增强母语素质,利于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第二,处于大学时期的学生对英语已经有了一定了解,掌握了基本的日常交际用语,但是并不能熟练应用,甚至对语法句型不甚了解。翻译教学法因为采用母语教学,便于向学生详细讲解英语句型语法,弥补学生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利于母语直接教学,便于学生学习外语并扎实掌握外语,英语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甚至能够阅读英语原著,用更为精确的母语翻译原著内容,运用英语准确表达心中所想。

2 翻译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语策略

现如今,翻译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一种教学法在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上却有一定弊端。翻译教学法重读写、轻听说,课堂教学中多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师生之间的交流少,加之课堂教学语言是母语,以致于学生在英语语言应用上的能力相对较差。由于广大学者看到了翻译教学法在这一方面的弊端,交际交流法、直接教学法随之盛行,但是这些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普及效果并不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难以推行,之所以这样,有着多种多样的客观因素。

鉴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翻译教学法尽管受到了教育学者们一些诟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依然占有主导地位。这种情况下,增进翻译教学法教学效果、改进翻译教学法弊端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当下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如何应用翻译教学法并充分发挥其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也成为了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为此,下面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

第一,适当讲授翻译教学法理论和技巧。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任何实践活动都不能脱离理论指导。在理论指导下,能够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和因循性,提高实践的功效性和科学性。由于学生对翻译教学法的理论和技巧不甚了解,学生在运用翻译法的时候经常遇到以下问题:经常出现语病;不了解正确的语言结构转换思维;不能深刻理解某个单词在各个语境中的含义,言语应用不精确;译文不精确、不自然。当学生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如果学生对翻译教学法有一定了解,这些问题也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第二,基于教材恰当应用翻译教学法。翻译教学法主要为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而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基于教材开展一些列教学活动。实际教学中,一旦涉及句型、结构等理解,教师不仅要深入解释它们的含义还要围绕这一句型,深入讲解这类句型的翻译技巧。与此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熟练掌握翻译技巧,准确表达某一语境下的单词含义,提升自身的英语翻译能力。例如,遇到这类句型时,Such stories pointed out quite clearly that childies who lied,cheated,or stole came to badend.教师要教授学生应用直译法。如果遇到这类句型,There were no morebutterflies in my stomach when I open an abdo-men or chest.讲解翻译技巧的时候,教师要循序渐进,不要“填鸭式”地一味将知识扔给学生,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会应用。

第三,教学中注意英汉对比。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英语这一门语言,其实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无论是英语转为汉语还是汉语转为英语,为了使语言翻译更为精确,学生们都必须掌握两种语言在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英语表达上多用连词、介词来表示词、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是汉语则很少应用这一表达方式。“maternity and child care”这一词组意思为“妇婴保健”,而不是“照顾妇女儿童”。另外,当我们要把汉语翻译成英语时一定要注意英语中常用代词、省略等方式表达“强调”这一意思,如“我们必须培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翻译为“We must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第四,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由于翻译教学法比较重视语言的书面表达,为了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必须对传统的翻译教学法进行改革,注重语言应用教学。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大多先陈述和分析语法句型规则,要求学生背诵语法句型规则,然后再练习。其实,这样一种方式较为重视英语语言知识及其积累,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为此,教学中应多多为学生创造更多语言交流机会,不仅要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的书面表达方式更要将在日常生活中熟练应用英语。

3 结束语

研究表明,《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翻译教学法,十分利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这一种能力不仅在于语言的书面表达,更在于口语交流。面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广大学生不能一味批判翻译教学法,应看到这一传统教学法的运用价值。尤其在交际教学法、直接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难以推广的情况下,应基于这一传统教学法探讨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之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芳珍. 语法翻译教学法概述及其展望(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11(04).

[2] 王月. 翻译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02).

[3] 范群,王奕萍. 浅议翻译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 2011(0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