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院要搞好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有必要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医院开发和使用的各种信息系统,因为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会导致很多信息资源不能实现共享。医院应对不同的管理规范和标准进行整理,制订一套完整的、涉及面广的体系。将信息技术与医学、管理进行结合,因为信息化管理关系到医院的各个方面,不能孤立地开展工作,与其它部门的融合,能够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充分运用医疗技术、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
二、加强内部局域网的建设
医院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局域网的建设工作。现阶段,国内外很多医院都已经认识到了内部局域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医院在内部局域网的重视和建设方面,应进一步加强。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因特网技术在医院内部局域网的建设中,也起到了很关键性的作用。医院内部局域网的建设和管理,能够切实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无纸化办公,保证医院管理的自动化和现代化,提高医院各项业务工作的办事效率。
三、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医院信息管理部门的人员培养,应得到高度重视。只有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搞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提升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数量不足。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工资比较低,导致很难引进人才。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要有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适当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由于现有的一些工作人员,要么缺少信息化知识,要么缺少医学知识,因此要重视教育这些人员,将其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医院还应加大培训力度,举行培训班和学习交流会,分享自己新学到的知识,弥补不足。
四、精心策划信息化建设的每一步
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量大,覆盖范围广,要求也很高,医院各级领导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医院长远发展的一个大工程,认真组织,精心策划好每一步。医院可以成立工程建设中心,指派一位领导来负责,组织工程实施小组,制定详细的方案计划,把任务落实到个人和部门,保证各项工作能有序、顺利进行。比如,药品的管理和门诊管理分开进行记录,由专人负责,这样做到分工明确。
五、改变现有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
医院信息系统的层次和结构都比较复杂。在实施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势必会影响到医院其它方面的利益。因此,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能一遇到阻力,就否定了现有的信息系统建设。对于处理信息系统效益与局部利益的矛盾,应以全局利益为重。把网络技术引进到医院,可以将医疗设备、医学影像系统和医疗信息系统等都实现数字化。现有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的改变可能会给医院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是信息系统建成后,能够为医院带来更多的利益。
六、实行“中心化管理”模式
医院通过实施大规模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原来的检查单、纸张处方、注射卡、门诊日志等,通过网络传递的方式解决,可以大大节省日常开支。医院应用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模仿手工管理,而且可以深入分析医院传统运行管理中的弊端。通过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变革医院当前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改善医院的运行过程。医院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优化多个检查科室的流程,在检验、影像、内镜等科室和危重病人管理上,推行“中心化管理”模式。
七、结束语
1.对管理信息化人才的认识不足。
目前,在企业实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企业关注更多的是硬件设施的需求,网络氛围的建立,系统的使用效果等问题,对信息化人才不够重视。而目前,专业技术人员相当缺乏,而且懂得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更加稀少,导致信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不能统一,最终导致企业信息化系统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运营出现问题。
2.管理中的不足。
相关机构对已实行管理信息化企业的调查分析表明,信息化实行不成功往往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不足。换言之,企业的管理对信息化的实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些管理中的不足与误区主要体现在:①企业实行信息化进程中,没有合理的管理机制,在企业内部不统一,妨碍了信息化建设的实行;②在实行过程中,认识不够,没有对企业中与信息化建设相冲突的流程进行整改,以至于信息技术建设不能得到合理利用;③在信息化得以在企业实行之后,对信息化系统的后期保护和应用不足。科学合理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不能消除信息化误区这个限定条件,不仅妨碍企业竞争能力的增长,而且可能影响企业的日常运营。因此,必须认识企业信息化不足,实施合理的解决策略,才能使信息化的作用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得以充分发挥。
二、改善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1.客观合理地认识信息化,关注信息文化建设。
如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已在技术层面趋于成熟,企业要做到管理与信息化的有效结合,就必须对信息化本身有一个全面合理的认识。企业必须认识到:①信息化作为一项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改善企业的经营模式,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②信息化虽然有着强大的功能与影响,但是其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在企业中可能出现的诸如人事纠纷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等不能依靠信息化来解决;③不同的企业拥有不同的领域,所以需要不同的信息化范畴,所以一定要对信息化做出合理的判定;④信息化的作用是否能够发挥最大化依赖于企业中各个成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与实践。因此,我们认识到在认识信息化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企业的信息文化建设。企业的信息文化意味着信息的交流、沟通、分享。企业必须关注信息文化的建设,通过对信息文化的教育与传播,来加强企业成员的信息观念和信息素养,以此推进企业信息文化的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
2.合理规划,制定目标,逐步递进。
对于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是不断更新、不断充实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可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断丰富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将来的企业的关系必定是错综复杂、互利共赢的。依这种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已有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等表现方式,因此企业也需要以现有的形式作参考,预测将来的信息技术会有怎样的发展,而企业又会有何种新的表现形式,以此来合理规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目标时,要量力而行,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能盲目追求快速发展,否则会导致企业发展出现问题。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力求稳中求进,将目标逐个、逐阶段地实现。
3.合理策划,避免信息化所带来的风险。
企业实行管理信息化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为了保证实行管理信息化的初衷,在管理信息化过程要谨慎制定投资计划,关注投资收益,利用各种方法“逃避”风险。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分层次、分阶段的过程,是需要一个较为长久的过程,所以在实行过程中要合理策划,以远离风险。避免遭遇风险的主要措施有:①在信息化策划过程中,要了解企业的竞争氛围,尤其是同行业的发展趋势,挑选合理的信息化模式;②在实行信息化策略时要获得专业人士和权威组织的帮助,这对建设的发展至关重要;③在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应该把目光放的长远,向国内外企业进行招标,以选择更具有发展潜力的信息化系统。
4.注重企业培训,培养管理信息化人才。
根据我国目前管理信息化人才的现状,企业要想实行管理信息化,并在信息化建设中稳步快速发展,必须要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信息化素质,培养信息化建设人才。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人才队伍以维护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在实行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培训专业人才同步进行,以满足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三、结语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管理方式的束缚导致很多的企业资源大量流失,能够使用的资源利用效率也不高,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同时这样的管理模式使得很多的信息和数据不能得到更好的保存,数据很容易丢失,这样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除此之外,企业管理过程中经常会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利用纸质进行档案留存不但不利于保存,还可能在存档的过程中泄露商业机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也越来越普及,信息化管理逐渐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在财务内部的控制管理过程中也应用了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并将财务内部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从而使信息化的管理技术逐渐被财务内部应用,并为企业服务。这里所说的信息化管理指的就是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并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选择一个适合本企业的软件系统,从而实现本企业管理的统一性。信息化的技术管理并不只是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或者计算机集合,主要是将企业内部的全部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应用,这也是一个企业人力资源高效分配和调动的重要过程。
2信息化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快速进步,信息的共享和信息化的相互传递联系得越来越紧密,通过信息的传递能够使财务内部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更加便利和及时,有利于企业管理和财务内部管理的融合,能够起到内部控制的管理作用,并使企业财务内部的控制更加规范统一,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所以,信息化的管理技术不但能够有效地对财务内部进行控制,还会影响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营,因此,有必要规范地进行信息化的财务内部管理与控制,促进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信息化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影响
3.1信息化对财务风险的影响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信息化财务内部管理也逐渐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广使得财务内部的风险程度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随着信息化的融入,使得财务部门所要控制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大。这使财务内部所要做的工作已经不仅仅是负责对原始的一些资料数据进行精准的收集整理和统计核算。除此之外,通过信息化的财务管理,财务部门还会增加更多有关财务的业务和活动,如与财务相关的信息查询、通过网络进行催账等,很多传统的业务通过信息化的网络都能够轻松便利地完成。通过这样的转变,很多控制的内容和管理的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进而使得财务内部的控制范围发生变化,财务风险也很可能发生转移,风险影响程度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为了降低财务内部的管理风险,财务内部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并降低风险资产的含量。同时财务部门要针对信息化的现代化技术、企业对财务部门的特殊规定等,构建一个有效的防范网络系统,确保在信息化的基础之上高效地进行财务管理,健全财务管理模式。
3.2信息化对财务控制环境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控制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传统的比较臃肿的管理模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通过这样的转变大大降低了在最后的决策程序中领导阶层对其的影响力,从而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实现有效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来说,精简的结构就意味着对财务内部进行影响和转变,降低财务内部控制的层次,这样能够有效地使每一个工作人员都了解自己应该负责的部分,各尽其职。通过这样明确的工作分工不但能够有效地确定责权问题,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运作速度。除此之外,在对财务内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还能使财务管理越来越趋向于信息化和虚拟化,这样可以使各个财务管理人员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同时,这些财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管理使整个财务管理处于一种动态的管理之中,摆脱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束缚,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从而符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实现现代化的财务内部控制和管理。
3.3信息化对信息与沟通的影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将信息化的技术融入其中,能够全面地将企业管理过程中涉及的财务资料和信息进行统一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使得财务内部的核算方法有所改变,将传统的纸质核算操作形式变成利用信息化的网络技术这种动态的形式来进行会计核算。通过网络完成的电算化不但能够使工作人员工作更加便利,还能够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为企业财务报告的数据提供可靠的依据,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除此之外,从另一方面来说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是比较开放的,至少对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来说是这样的,通过这样开放式的管理技术,能够使企业的关系人、企业之间的供应商、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往来的客户等沟通更加便利。这样不但能够加强他们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还能够节省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加快速全面地了解企业内部的运营状况,认识到企业内部财务部门的管理模式,并获得所需要的准确资料和信息,从而提高本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4信息化对财务监督的影响在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监督、控制与核算等操作全部都是利用人工手动来完成的,而这种财务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专业水平的限制,如果监控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或者是在监控过程中工作态度不认真、等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样人为因素造成的危害都是避免不了的,同时再加上有些监控人员不能恪尽职守,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内心追求利益,对于企业的利益和企业的战略目标不够重视,意识淡薄,最后导致监控效果很差,对于财务部门的监控管理实施困难,难以保证管理的有效性。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能够使整个财务监控管理的流程都在编制的程序中完成,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单纯的人工操作而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也能够保证财务监督管理的正常顺利运行,有利于财务管理的顺利开展,提高管理的准确性,降低出现的差错率。但是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一旦程序出现了错误,而这时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又较弱,造成过于依赖程序,或者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较低,对于这种错误很难发现,那么就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后果,甚至有可能使财务系统出现瘫痪,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营。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时,财务部门要特别重视信息化程序的编写和设计,保证其准确性,从而保证财务运行的监督与管理过程,提高运作强度。
3.5信息化对财务控制活动的影响信息化技术对企业财务内部的控制活动也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这里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了解。一方面,指的是控制目标的多样性。在传统的财务管理过程中,管理层过于看重企业的盈利状况,将企业利润最大化或者是企业股东权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经营目标,在企业盈利过程中能够给股东们带来多少收益,股东们能够在年终获得多少分红是财务部门非常重视的事情,亦是财务部门工作的最终目标。随着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信息化的技术将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构架进行了改变。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不但要关注企业的盈利状况和各大股东的收益情况,还要高度重视其他有关利益主体在整个过程中的权益状况,如企业的长期顾客和刚刚接洽的新客户、企业内部的职工、政府机关以及企业经常往来的合作伙伴供应商等,通过这样的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财务控制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以后的控制和管理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通过应用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能够建立一个信息化的平台,这样会将财务内部的控制方式与活动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节,使其向着灵活性高、成效好、振动小以及准确性高等方向进行转变。除此之外,要将财务内部风险预防和错误纠正等方面的作用进行完善,从而构建一个健全的财务控制活性的管理机制。从其他角度来讲,在进行财务控制时,通过计算机与人两者的共同合作配合,不但能够有效地均衡控制主体,还能够保证控制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是未来社会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必然趋势。
4结语
系统除了应有完备的数据库功能外,能进行固定资产到期提醒及折扣到期提醒功能,还可以进行集中检索或者导入与导出功能,应可以进行相关软件的关联搜索及数据填录与流转,可以关联设备使用科室直接进行对应设备收入统计,进行月汇总自动进行效益分析并生成效益分析报表。还可以在相关设备的目录下新建医械不良事件备忘及处理的情况。在设备数据的建立过程中,可以体现医疗设备招标、安装及验收的相关进程。设备档案系统可以在临床科室设备模块功能下检索汇总各自科室的设备信息,有利于临床科室对科室设备的清点核对及销账并对科室进行成本控制。临床科室可以直接在设备档案管理系统上对本科室的设备进行报废申请,并实时显示处理状态,能实现报废完成后的归档功能。设备档案管理系统应包括医学工程维修信息化,可以进行相关状况的挂靠及查寻功能;可以在设备档案的设备子目录下实现新建维修日志、预防性维护保养功能及计量送检情况;可以通过时间导出维修数据或保养数据及计量目录等。在建立设备的档案功能过程中应包括了记录招标信息过程的功能,可以由医学工程部导入excel表格数据或者录入数据的方式,然后再由维修部根据相关的状态进行安装与否的状态确认,由设备仓库进行入库做账与否的确认。
2供应商档案管理信息化
在设备信息化系统中增加供应商档案管理功能,可以借用调用数据或者以附件的形式检索供应商相关资质材料,并在系统中与设备数据进行关联。通过在设备档案目录下的设备供应商名下使用附件的形式上传供应商资质证明及产品注册证等材料。可以在供应商名下进行供应商信用评价记录和服务态度记录,并能具有显示和提醒功能,以方便在采购时进行综合分析,实现采购设备的优质化。
3维修档案管理及维修保养信息化、系统化
功能直接调用设备档案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在唯一性标识的关联下设备的子目录,用于设备维修档案的维修日志登记及预防性维护保养的登记;可以进行汇总并统计故障次数及维修保养次数;可以实现按日期按设备进行数据汇总列表导出。
4设备仓库的信息化功能
设备仓库信息化功能应完善耗材的基础数据外,在目前招标的情况下,还应该对采购计划管理进行流程再造,完善退单功能,在不予采购的情况下可以由采购员对科室订单进行退单处理,在临床功能界面上可以弹出窗口提示采购计划退单的情况说明。一旦采购员确认退单后,退单的内容可以在系统上直接清空,避免了系统重复统计。设备仓库信息化管理进程中,除了要注重耗材出入库的信息化开发,也应加强设备出入库的信息化进程。加强设备仓库信息化建设,从入库时间到出库时间及发票登记和合同编号的关联状态,甚至对支付状态等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信息流程去向及登记。真正实现设备从招标完成、录入系统、安装验收情况,入库到出库,再到档案建立及支付等完整一套的信息全流转。
5总结
中国集团企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一、集团财务制度不健全、错误理解全面预算。很多企业老总认为预算是财务的三张会计报表、预算是企业老板的意志下达,预算不是从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反应的;二、把预算编制单一当成财务部门的责任,其他部门只是负责辅助的;三、预算编制过烦过细,管理成本很高;四、把预算的目标置换成战略目标,就是为了预算而预算。五、缺乏创新,因循守旧,把以前历史的数据作为预算的依据。历史数据可以作为依据,但它不是绝对的,也不是预算的全部依据。六、缺乏弹性,一成不变。预算通过以后就不再调整,而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七、预算难以作为考核的依据;八、信息化程度低;九、预算执行困难;十、相对战略执行,更加关注成本控制。正如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批评的那样:“这是美国企业的痼疾……事实上,预算制订已经沦为人们追求效益最小化的游戏。企业想方设法从员工身上得到最少的东西,因为人人都在为自己争取更低的指标而讨价还价。”
这说明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预算管理都是企业实践中的一个难题。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都在寻找运作企业预算的最佳实践!
全面预算管理解决方案
要找到合适的信息化解决方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预算?在制订预算的过程中要考虑哪些因素?从哪些方面着手构建预算管理体系?如何完善预算管理流程?
集团高层管理者首先要认识到预算既是一种战略管理工具,也是一套系统的方法。它通过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协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监控战略目标实施进度,控制费用支出,并预测现金流量和利润。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集团企业整合内部资源、实现战略目标的最佳途径!
作为战略管理工具,预算包含编制、执行、控制与分析、考核与评估四个环节。预算编制就是根据战略目标和竞争状况编制预测资产负债表、预测损益表、预测现金流量表;预算执行就是为了确保预算得到有效执行,在集团内部进行授权、将预算落实到经营过程;控制与分析包括预算调整、预算反馈控制、预算执行分析;考核与评估包括考核目标设定和绩效成果评估。所以预算管理的过程也是企业绩效管理的过程。
影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企业的行业性质、业务特点、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与决策程序、财务、会计体系基础、管理文化等。而作为一套系统的方法,则要考虑如何通过信息系统整合集团资源,获取真实可靠的业务数据,全面预算管理过程得以彻底以数字化的方式得到实现。
在选择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过程中主要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预算编制方式:集团企业根据自身财务管理的特点,一般可以采用单项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等多种预算编制方式。全面预算管理解决方案应该提供响应的预算编制手段;
财务、业务数据集成:预算系统与财务、业务系统紧密集成,才能实现预算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预算控制合考核方式:在集团控制模式下,子公司的预算额度需要集团审核通过后才可以执行,集团统筹规划成员企业的年度或长期预算,实现集团战略与企业的年度预算有效衔接,确保集团各成员公司朝着统一的目标前进;
金蝶在探索、总结企业绩效管理模式、不断总结原有预算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推出了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很好地解决了企业在预算管理中的上述问题。金蝶的全面的预算管理系统具有以下特色:
一、建立了完整的集团预算管理体系
金蝶K/3可以实现以集团和子公司为起点的预算编制流程;集团预算可以不断往返的申报和分解;可以在系统中有效的指导和监控下属公司预算的编制,确保集团的预算政策能够有效的得到贯彻和执行;将公司战略合预算管理结合得很好,体现了企业绩效管理的科学性。
二、体现了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
金蝶K/3系统预设5大类18小类的预算项目,并提供个性化的修改和扩充;为全面预算的编制提供了预算导航图;资金和应收、应付预算可以方便地自动生成;可以选择弹性预算、滚动预算等多种预算编制方式。
三、确保了全程的预算控制
金蝶K/3系统的预算编制和调整中的多级审批对预算数据的形成进行严密的控制;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总账凭证对实际业务进行控制;可以通过预警平台设置预警条件,进行事前预警;可以通过预算调整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进行矫正,更可以通过预算分析进行绩效的评估。
以下是金蝶K/3系统实现的一个全面预算管理的业务流程:
这是一个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的业务流程,主要分为三大块,就是集团设置、集团预算和公司预算。集团设置可以完成结构性的、系统性的定义,包括集团的机构、集团预算科目和审计报表科目。我们一般建议企业的预算科目和会计核算科目要形成一种对应关系。通过这样的设置之后,集团会下发一个预算模板,这个模板下发到下属公司,下属公司根据这个模板(实际上是一个目标)编制预算,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可以从系统中引入一些数据。下属公司的预算经审批后汇总为集团总部的汇总报表和合并报表,集团审批后的预算方案又直接可以执行下去。执行过程中可以进行预算调整,并有查询和根据实际数据进行绩效考核的功能。金桥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实践
上海金桥(集团)有限公司于1995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由上海市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改名而成,公司成立于1990年9月,由上海市浦东新区国资委全额投资,负责实施金桥出口加工区20平方公里土地的规划、市政建设、项目招商、物业管理、住宅配套、厂房建设以及金融、高科技产业的投资。集团由浦东新区政府授权统一经营金桥集团范围内的国有资产。集团的主要成员企业有金桥(集团)公司、金桥股份公司、金桥联发公司、金桥联司等26家。
上海金桥很重视信息化的过程,他不仅仅请金蝶公司做了财务的信息化,而且还做了自己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销售信息化平台。金桥集团对预算管理提出了以下要求:对预算进行集中管理;预算管理要做到集团预算的自下而上的编制与汇总;实现预算的跨年度管理、控制和比较分析;加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检查及控制,并及时进行调整;明确各部门预算责任。
通过实施金蝶K/3全面预算管理系统,金桥实现了以下预算管理流程:
1.集团企业预算基础资料的确定;
2.集团企业预算方案的制定;
3.集团预算编制模板的发放;
4.子公司预算模板的接收;
5.子公司预算的编制与报送;
6.集团预算的接收与汇总;
7.集团预算的分析与查询。
金桥全面预算流程如下图所示:
上海(金桥)集团全面预算管理流程
上海金桥预算管理的特点:
1、建立了一致的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使两者对应关系明晰、准确;
2、由总部统一制定集团预算、核算相关的基础信息,并进行有效地管制,保证预算信息的准确与有效性;
3、清晰了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流程,明确了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责任。
我们认为,金桥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实践取得了以下效果:
1、明确了各项业务的先后顺序,保证了数据的一致,从而使企业的业务流程更加规范。
2、信息高度共享,企业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1医院药房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1.1医院药房信息化管理
1.1.1人员信息化管理。人员信息化是指对医护人员及所属科室、就诊患者的信息进行整合,存储在信息系统中,当患者来药房取药或者某些科室需要专业用药时,可以直接从药房电脑中通过整合信息来确定发放的药物,提高了药房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2]。1.1.2药品信息管理。主要是药品的种类、数量、有效期、库存和医保农合目录药品等信息的维护管理,方便医师查询,保证患者用药。1.1.3医院资料的收集。包括临床用药:门诊处方用药、住院病历医嘱用药的调查分析资料等。医院各科室用药、不良反应监测、抗生素使用等情报的收集,为合理安全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提供重要资料。医院药学、药剂科业务方面资料收集:医院《药品集》、《药讯》等。
1.2医院药房的自动化管理
运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在医嘱执行方面实行无纸化传递,结合医院的药品信息,可以使药品调剂达到自动化。1.2.1自动数药装置。医院药品片剂进行二次分装,之前一直由人工进行,现在使用自动数药机,只需人工辅助操作,即可实现高效工作,减少差错,保证药品安全。1.2.2自动摆药机。此装置实现了药品的自动分发,医院的药品种类多,需求复杂,通过此装置与医院信息系统结合,可将病房所需药物准确分发,避免了人工摆药出现的差错和污染。1.2.3智能药品传输系统。经过信息管理系统调度,自动分药系统可以根据电子处方,将药物传输给临床科室,建立医院内的物流网络,提高了工作效率。
2药房信息化管理的具体举措
2.1药品采购需
借助药房信息化的管理来实现。药库管理人员根据临床科室的用药信息定期统计药品的消耗情况,及时提供药品采购信息并保证其准确性,按时编制药品有效期,避免药品紧缺和积压现象,确保药品的安全可靠[3]。
2.2药库信息化管理
药库是药品集中储存养护的地方,也是药品的主要供应基地。因此,要做到药品的入库、储存、出库的全方位管理,必须充分掌握药品的使用情况,保证报表生成的准确性,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尤为重要。进入药库的药品一定要严格验收,填写登记表和入库数据,明确药品的种类、数量、来源等内容。当药品出库时,要科学填制出库订单,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自动减存。药品价格变更时,计算机自动及时更改,使之生成新的价格数据。与此同时,还要定期做好库存盘查和清理工作,通过信息化管理模式掌握药品的变动情况,做出精准的分析。
2.3门诊药房信息化管理
门诊药房属于“窗口”药房,是药剂科直面患者并为其服务的最后一步。之前门诊药品的管理依赖人工,花费大量时间,且易出现错误;现在医院药房采取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通过智能手段对药品名称、规格、价格、剂型等进行系统生成,且便于保存管理[4]。一旦患者需要退药,即可实现系统自动更新,有效提升药品的管理力度,做好门诊药品管理工作;还可以为患者提供最大方便、借助计算机管理实行“零距离”服务,患者划价、交费后,计算机将信息传入药房,将过去的患者等药房,变为药房等患者,在调剂过程中对处方进行审核,看是否存在药物配伍禁忌,用药的合理性等情况。药房信息化管理在节省患者时间的同时还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现代药房已经由原来的单纯发药转变成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医院都设有药学咨询窗口,通过对患者信息以及药物信息的收集整理,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
2.4病房药房信息化管理
病房药房是为住院患者提供用药支持的场所,一般由医生开药,药房取药。在信息化管理模式运用之前,药品信息不够透明公开化,患者常常不清楚药品金额,运用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实现药品的公开管理,做好患者使用药品的明细单,便于随时查询。与此同时,还能够对患者以往的用药情况进行记录,做出对比分析,做好库存记账,从而提升管理效率。根据住院患者个人信息以及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差异,可以为患者进行个体化用药设计,实现用药的精准化,现很多三级医院已经开展。
综上所述,加强对医院药房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药房信息化管理的提高,不仅可以更好地管理繁多药品,还可以提供药学服务,以适应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药学服务理念。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应该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具体实施措施的可行性与整体性。
作者:吴继红 单位:山西煤炭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李晓丹.药房信息化管理与人性化服务的实践与设想[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8):2833.
[2]李立,刘松林.焦毅.中心药房网络化管理在我院的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12):75-76.
1.1管理思路的转变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是规范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推动企业管理提升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公司信息化管理团队以全局及全价值链的角度去统筹,提升信息化整体应用能力为目地,理顺了信息化管理思路。出台相关“办法”,明确提出聚焦公司战略、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战略目标,规定了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主导地位,从企业制度上保障了有效推进信息系统应用广度与深度的管理环境。1.1.1认识的转变提升信息化管理的站位。信息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理解信息化不单单是软件的使用、系统的开发,它是业务管理模式变革的工程,可以理解为企业架构的搭建也不为过。要在信息化建设中体现管理思想,应用业务管理流程,开展所管理的业务,最终提升业务管理水平,使信息化与业务实现无缝连接,有效的促进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发展。1.1.2管理职责的转变信息化主导角色的转变。按照公司领导层的信息化业务主导思路,转变了公司整体信息化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部门提纲挈领,紧握公司战略,统筹信息化规划,促进信息化与各业务体系的深度融合,各业务系统需要拓展信息系统的应用,承担起信息化建设的担子,这与之前的信息化管理思路是不一样的,需要各部门主导与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与深入应用,实现“业务主导、信息化引领”的管理原则。1.1.3管理过程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的规范化。以项目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思路,吸收国内外成熟应用的软件成熟度(CMM)管理理念,从项目启动、计划、实施、验收及应用维护的管控,规范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一个工作节点,为公司信息化项目推进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1.2正确处理业务与信息化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业务与信息化的关系,是从操作层面上保证信息化与业务融合过程得以较好实现的关键因素。坚持“规划引领、系统统筹、业务主导、协同融合”的原则,业务主导是“融合”效果的基础,只有业务部门积极主动地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全过程中的主导,才有可能使信息化和业务结合得更加紧密,更能承载业务的需求,保证融合的效果。
2信息化建设推进方法
2.1信息化规划与业务融合
在信息化规划中体现出信息化与业务融合的理念与目标。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理念体现在建立起支持信息化航空的信息化战略愿景。通过信息技术支撑和实现全产业链在组织、流程和技术上的整合,支持企业高效、可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进而加速中航工业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航空制造企业。总的来说就是从源头上奠定“融合”的基础。
2.2信息化管理模式与业务融合
在搭建信息化管理体系时,人才要素是第一位的,专职信息化管理、技术支持岗位的建设和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岗位的建设同步进行,对于优秀人才给予信息化专家岗位。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岗位(人员)虽然受业务部门的领导,但也可以看成是信息化部门在业务部门职能的延伸;业务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岗位(人员)一方面熟悉本部门的业务,是业务需求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特点比较熟悉,能够使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更加符合业务的需要。
2.3信息化建设过程与业务融合
主要体现在信息化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的融合。通过信息化管理办法的规定,采用均衡矩阵式组织管理和职能分工相结合的项目管理推进模式来实施业务信息化项目建设。这种模式强调业务部门对系统的需求、建设、应用全面负责,管理与创新部及数据中心从实现需求的方案、技术实现上予以全力支持。使得信息系统在建设、应用的过程中更具有生命力;同时还便于实现在系统应用架构上的融合,如业务流程融合、数据标准统一、分析口径统一等。
2.4信息化应用过程与业务融合
在公司应用层面上推动信息化与业务深入融合,重点是要推动信息系统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方面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信息化应用层面上进行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时,一定要考虑从专业的角度,必须使用统一的或可扩展、可集成的信息系统;真正解决业务上的需求,支持业务数据分析和生产经营决策;系统要得到业务人员的认同,才能在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3结束语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
1何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1.1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用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系统集成、有序分类、便于查询、开发应用,对档案的鉴定分类、编目、排序、检索、归档保存等进行高效的管理,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二是用信息流来调控档案物流,最终实现“无纸化”管理,促进管理创新。
1.2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容
(1)数据资料信息化。应用扫描仪、计算机和网络把应当存档的文件、资料信息等以统一规范的数据格式录入计算机,以备处理。
(2)工作流程信息化。通过专用软件实现档案分类、编目和排序,为此首先需要规范管理流程、确定岗位员工的工作标准,减少人为调控和干预。为保证文档一致性,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要与档案管理系统兼容。
(3)档案检索信息化。在施行分级检索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医院网络和互联网可随时准确地检索到所需要的存档文件、资料、原始记录、文献等。
1.3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条件
一是需要配备开放式电脑查询检索系统,向利用者提供快捷、方便的档案信息服务。
二是要加快医院局域网络的建设。
三是需要建立档案用户信息库,及时分析、了解用户对档案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编辑完整的系统档案信息,提高档案利用率。
四是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利用宣传活动。
2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2.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信息社会日新月异,人们对各种时效性强、具有高价值的档案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利用网络实现档案资源共享的要求越来越强,对档案工作服务信息化的要求也相应地越来越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及各业务环节已不断受到新的挑战。
2.2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需要
从总体上来看,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程度不高,有些单位还比较落后,这就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意识,改革管理方法,运用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管理的现代化,从根本上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水平。
2.3确保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仅有利于发现、培养和造就大批人才为医院事业发展服务,而且将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利用,同时可以延长档案寿命。3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3.1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医院档案信息化的初期建设需要整体规划,包括整个硬件平台和网络基础设置,如需要投入的设备就有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刻录机、缩微设备、打印机、复印机等,还需要进行信息的安全防护,这些都需要很大的经费投入。另外,这些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生命周短,其后续的维修、更换、升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3.2任务繁杂,工作量大
医院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有很多优势,但其工作量并不轻松,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完成的工作很多:(1)对现存档案室的纸质档案进行数据化处理,通过扫描缩微等手段,将其转换成电子文件。(2)要利用文档处理软件按照标准要求对数据库进行规范整理,便于检索利用。(3)要对医院职能科室和业务科室提供网上利用平台,搞好远程服务。(4)要采取数据备份,数据加密,设置防火墙等多种防护措施,确保档案信息安全。(5)要根据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与进步,要对电子文件进行转换升级,使其处于可用状态。(6)纸质档案与电子文档并存,工作量是双倍甚至是多倍。
3.3难以获求满足工作要求的人才
档案信息化管理要求工作人员要有相适应的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有获取判断运用信息的能力,要有精通的档案业务知识。那种既会档案管理、计算机操作,又懂卫生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大受欢迎。但档案部门待遇不高,优秀人才难以吸引进来,进来后又难以留住,冗员又难以消化。
3.4需要转变传统的服务方式
传统的档案管理处于一种封闭的环境下,收集的也只是上级发来的红头文件、科研课题等等,没有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和加工,致使应变能力不强,竞争力不高。而档案信息化面对的是远程的看不见的,是背靠背的服务,服务方式是公开的透明的全方位的,服务质量要经得起网上的检验。这就要求我们要更新服务理念,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
4正视问题所在,加强医院档案信息化的建设
4.1医院档案信息化的问题所在
(1)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大部分医院的局域网建设还有待完善,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尚未实施,形成不了医院档案专业体系,档案信息化管理也由此受到制约。
(2)技术保障与政策支持不够。保证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的技术措施还有待于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引导,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另外信息安全技术问题也缺乏明确的管理性、业务性和技术性标准。
(3)相关体系规范有待健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目前虽然已有一些标准规范出台,但还不能满足档案信息化快速、有序的发展。制约着信息交流的范围和程度,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4.2医院档案信息化的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软硬件方面的设施,即各种机器设备、各种档案自动化处理程序、档案数据库建设等。
1.1国内社区信息化建设现状
上海社区信息化建设己有十多年历史,经历了从简单的社区便民服务信息转向整合各类社区事务服务的综合体。广州把社区信息化作为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推动了市、区、街、居委会四级联网。重庆基于三网融合和多屏互动建设了“信息化社区平台”,市民可在电视或手机上实现实时路况查询、医院挂号、水电费交纳等。福建将全面建设“民生信息化社区”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在街道、社区推广使用“海西智慧社区平台”,基本覆盖全省。一些地市还开展了富有特色的社区信息化建设,潍坊高新区推出的数字社区,是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整合各方资源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中西部地区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兰州市建设了实现城市社区多元数据共享集成的“三维数字社区”集成管理应用系统。呼和浩特赛罕区建成了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网络,为市民提供上百项服务。
1.2社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还滞后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偏低,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机制不完善;缺少统一的规划,缺乏统一的标准;基础数据有重复采集的现象,数据采集质量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和开放不够等。
2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总体设想
2.1总体需求
(1)政府需求对政府来讲,大力发展社区信息化有助于加强对社区的治理,也使对社区的服务更完善、更便捷,从而实现和谐社会。总体上来说,政府需求主要是信息采集、信息、统一管理、全面服务等方面的内容,需要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获取、信息的渠道,通过该渠道还可以对社区进行管理和服务。基于数据库、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而构建的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2)企业需求在社区信息化中,企业多指一些跟社区居民有关的商家。商家要求社区信息化平台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准确、合适和及时的,能够通过平台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或者能够通过社区信息化获得一个简单的途径来获取市场信息,远程完成一些工作,优化自身的供应链,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方便了社区居民。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社区信息化系统实现与社区管理机构之间的协同工作,通过系统解决如审批、报税和审计等一些行政性事务。(3)社区居民需求社区居民是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最主要的用户,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和企业也都是为居民服务。居民对这一平台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服务方面,要求政府提供的服务要方便快捷,企业提供的服务要全面周到,最好是能够覆盖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的服务应及时有效,并且能方便获取。居民所需的各类信息和服务有:医保、社保、公积金、养老保险、低保等相关电子政务服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娱乐、商务信息,包括电视家教、电视健康监控、电视银行、订票、天气等多种增值服务。此外,还有针对特殊群体的一些服务,如针对儿童、老人、孕妇、弱势群体等的专门服务。总而言之,政府、社区居民和相关企业是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的三大类主要用户。从哪些方面来满足这三者的需求是社区信息化建设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2.2总体架构设想
综合运用云计算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和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构建安全高效、通畅规范的社区信息化系统。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通过社区服务与管理信息共享系统,实现对社区的网格化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工作服务;实现社区数据采集,包括社区范围内人口信息、地理信息、事件信息、物品信息、组织信息的采集。建设社区基础数据库,数据库内容包含人、地、事、物、组织的相关信息。实现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用户通过电脑、电视、电话、移动终端设备获取相关信息,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供主动服务。
2.3总体功能
2.3.1社区管理功能建设社区管理信息平台,覆盖社区各类业务,以社区综合数据库为支撑,全面支撑社区管理工作,实现社区管理无死角、公共服务全覆盖的目标。(1)可视化管理以社区综合数据库为基础,引入空间地理框架建设的GIS数据,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与仿真技术,实现基于空间位置的可视化社区管理和服务。使社区日常管理、报表统计等工作实现网络化与可视化,街道和上级政府部门可对辖区信息进行浏览、查询和统计、分析、管理,实现信息共享。(2)一站式服务系统主要涉及事件受理、办理监督、办事指南、公共办事查询、申请、服务办理材料管理、服务收费、服务项目管理、统计分析、报表处理等模块。通过一站式服务系统,把这些待办事项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中,同时与社区综合数据库中的数据交换,通过调用数据库中的数据简化了操作,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方便这些事项的办理。(3)社会救助信息系统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平台可分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教育救助、医疗救助、社会救助、住房救助等多方面的管理。具备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等功能,还具有对被救助人员的分类统计、管理、查询等功能,可以实现救助工作从申请、受理、核准到审批全过程的信息化、网络化和透明化。(4)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对老年人基本信息、补助申请与审批信息、服务信息等进行统一管理。主要包括老年人信息管理、老年人优待证管理、居家养老补贴管理、居家养老服务管理模块。2.3.2社区服务功能(1)社区呼叫服务可以在公众服务热线的基础上,以因特网、移动电话网、固定电话、有线电视平台“一键通”等为接入方式,建立社区呼叫系统,服务对象为社区全体居民。在社区呼叫系统的基础上还可以建设社区平安联防系统。(2)社区生活服务结合线上线下的模式,建立实体与网络、电视相结合的社区生活服务超市,为社区居民提供属地的电子商务、生活便民服务,居民在服务点通过刷卡的形式办理购物、通讯费、水电燃气费、有线电视费缴纳、公交卡充值等业务。居民还可在社区平台、电视平台上、查询相关生活工作信息,如物品交易、求职招聘、房屋租售等。(3)社区教育建立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社区青少年教育网络。(4)商务服务通过电脑、电视、手持设备等媒介,可以实现B2C、C2C、O2O等模式的商务活动。2.3.3数据归集功能建设社区综合数据库,具体内容涵盖社区楼院、辖区人口、地理位置、重点对象、社区组织、社工队伍、公益性设施及服务记录等基础信息,整合公安、民政、劳动、国土、文化、计生、卫生、建设、工商等部门相关信息。社区工作人员、居民依权限对社区居民、流动人口的相关信息进行录入、更新到社区综合数据库。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事项办理时,可以直接调取数据库中信息,避免了信息的重复录入。社区综合数据库的信息通过交换平台传送到上级政府部门,分别用于公安、民政、劳动、国土、文化、计生、卫生、建设等部门,与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更新,使社区成为最终的数据归集点,如图2所示。
2.4使用途径
社区管理信息平台系统建设多种展示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种方式的使用,包括电脑、手机、电视机访问、电话咨询、大屏幕展示、触摸屏展示等。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