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检验社会实践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口腔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结合
口腔健康教育是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口腔预防医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李刚[1]等认为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创作是口腔医学生的基本功之一,是医生对人群促进口腔健康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在基层从事口腔卫生保健的医务工作者,注重口腔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改善口腔健康状况,提高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我们对口腔预防医学的教学作以下的探索,以寻求更适合预防口腔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高专预防口腔医学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 课程改革
我院《口腔预防医学》在三年制高职高专口腔医学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属于考查科目,由于在专升本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少,师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早期该课程的教学主要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实验实训教学项目开出率较低。而基层口腔医务工作者应具备较强的口腔疾病预防意识和医患沟通技巧,具有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指导干预措施的能力[2]。纯理论教学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也很难适应岗位需要。自2010年起,我们对口腔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改革,增加实训学时,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能力。由原来的理论课30学时,实验实训6学时改变为理论30学时,实验实训24学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8学时的实验实训课时用于社会实践。
2 理论教学
口腔预防医学这门课程内包含了大量的纯理论、政策性内容,还有部分较抽象的提纲性知识。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较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效果较差。目前的研究证实,在口腔预防医学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课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自2010年起,我们在部分章节如口腔健康教育与促进,口腔健康调查及特定人群的口腔保健等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其余内容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教学方式。在学期刚开始时,根据教学大纲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制定提纲,收集信息,分组交流,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教师提问、点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收集信息过程中,师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了解社会实际,积极寻找和发现切实可行的教学资源。通过研究性学习的锻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锻炼了自学能力,能够理论联系临床实践。
3 实验实训课
由于我国口腔疾病防治工作起步较晚,不仅口腔疾病防治机构不足,人才缺乏,而且人民群众缺乏口腔保健的基本知识。成功的口腔医务工作者,必须在执业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口腔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口腔保健意识。我们在实验实训课的开设中以口腔健康能力培养为中心,将实验实训项目分课堂实训项目和社会实践两部分。课堂实训以口腔预防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社会实践侧重于锻炼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1 课堂实训项目主要是口腔健康调查及标准一致性检验、菌斑控制、窝沟封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口腔疾病预防方法,为口腔健康教育做必需的准备。同时,这些内容也是口腔助理执业医师考核要求掌握的内容。我们对这部分内容的实验实训教学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侧重于基本技能的训练。
3.2 将口腔健康知识进校园、进社区等作为口腔预防医学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实践的内容包括口腔健康检查、口腔健康咨询、口腔健康教育等。口腔健康检查,有利于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已学的专业知识,并用于临床实践;口腔健康咨询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特别是基层对口腔健康的需要,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口腔健康教育增强了他们的专业使命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可以接触到大量的“病人”,在相对轻松的情景下锻炼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有助于公共卫生能力的提高。通过几年的连续口腔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我院附属小学学生口腔卫生知识知晓情况有明显的提高。
3.3 加强口腔健康教育的训练。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实现人人平等享有基本口腔卫生保健、实现我国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目标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措施。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自我口腔保健能力的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腔健康活动能力,我们自2010年起,在附属小学及其他专业学生中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在口腔健康教育与促进的实训课中,我们让同学根据不同的健康教育对象进行分组讨论,根据不同的人群选择适当的健康教育内容。如指导小学生正确刷牙,龋齿预防;帮助大学生认识智齿,口腔卫生知识竞赛等;在附属医院孕妇学校指导妊娠期及婴幼儿口腔保健等。通过这些口腔健康教育的实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
加强口腔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人群口腔健康水平的需要,也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塑造医生形象,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我们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进行探索和实践,调动同学们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对培养高质量的实用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人人享有基本口腔卫生保健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刚.口腔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口腔医学生的基本功[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志,1994,4(2):106-107.
关键词:寄生虫学检验 教学改革 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61-02
《寄生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其特点是基础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理论与技术并重。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寄生虫基本理论及人体寄生虫检验技能,将来能独立从事人体寄生虫检验,为寄生虫病的诊断提供依据。人体寄生虫种类较多,虫体及虫卵形态各异,生活史复杂,检验方法各异。如何教好这门课,完成国家教委规定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为祖国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走出校门即可上岗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以适应医学检验事业需要。为此,几年来我们进行了《寄生虫学检验》“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1 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
《寄生虫学检验》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的重要性,随着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课时变得越来越少,但教学内容没有太多的变化,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基于这种情况,我们从实用性和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的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和教材章节顺序进行了调整。把课程的理论内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有机的组合和统筹安排,统一制定模块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进度。以学生够用、适用、会用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删减和编排,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教学顺序采取医学蠕虫(线虫纲、吸虫纲、绦虫纲)、医学原虫(根足虫纲、鞭毛虫纲、孢子虫纲)和医学节肢动物(蛛形纲、昆虫纲)。对已经消灭或基本消灭的寄生虫改为一般了解内容,对食源性寄生虫以及近年来普遍关注的机会致病寄生虫作为掌握内容。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接近于1∶1,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 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中心
“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中心也称专业教室。“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有与专业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一体化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即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所以,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验教学的“一体化”场所。我校在此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把两个形态学数码互动多媒体实验室作为教室供检验专业学生使用。这样就满足了一体化教学的硬件设施。如黑板、多媒体教学设备、显微镜、各种寄生虫的大体标本、玻片标本等等。该实训中心为教师提供了理论教学的场所,理论讲解完后紧接着就可以在该中心进行显微镜下观察或大体标本观察或检验技术操作等训练。这一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一位教师主讲并指导实操,因此,该一体化实训中心为教学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了保障,真正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3 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寄生虫检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一体的特点,把一些看似枯燥乏味的内容,通过Flash、幻灯片等具有鲜明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接受,增强课堂学习氛围,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蛔虫为例,蛔虫生活史在人体内发育过程比较复杂而且抽象,利用多媒体Flash制作成动画,可以真实的演示蛔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全过程,蛔虫卵通过什么方式进入人体,幼虫在什么部位孵出,以及幼虫在人体内怎样移行,经过哪些组织器官。同学们一目了然,不需教师的过多讲解。多媒体的应用,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加教学的容量。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省去传统教学中的板书、画图、擦拭的时间,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与信息。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学中除了运用讲授法外,还应结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如演示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提问法及讨论法,以加强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4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过去传统的《寄生虫学检验》教学模式是先在教室讲授理论,下次课或者更长时间以后去实验室上相关内容的实验课。由于实验课和理论课之间的时间距离,学生对所学习的寄生虫及其虫卵的形态以及检验方法的操作过程都有所淡忘,教师还要将理论课的知识重新复习,不仅会耽误教学时间,还会影响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由于它是在一体化的实训中心以一体化的师资对学生进行一体化的教学安排,因此,能使每一次课都能讲授、示范、观察、操作同步进行,突出了现场示范,增强了直观性,使学生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让他们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对检验技术产生熟悉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蛔虫模块为例阐述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蛔虫形态,教师多媒体课件讲解成虫形态,大家观看图片和实验台上的蛔虫大体浸制标本,接着教师讲解虫卵形态,结合多媒体图片,教师快速在黑板上绘出虫卵结构图,此时同学内容是掌握了,但具体镜下什么样同学茫然,接着指导学生把虫卵玻片标本放到自己面前的显微镜下观察,就几分钟时间,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让老师看他们找到的视野。第二部分是蛔虫的生活史,前面已做说明。根据生活史分析第三部分内容蛔虫的致病性,此处采取分组讨论法,讨论后各组由组长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第四部分是实验诊断,这部分内容是检验技术专业学生重点学习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粪便直接涂片法检查蛔虫卵),接下来利用实验室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粪便直接涂片法检查蛔虫卵的操作。学生们在身后的实验室边台上制作标本片,做好后就可以放到身前的显微镜下观察。一节课就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间与空间融为一体,在真实环境里,教师演练示范、讲解技巧,学生及时训练、形成技能,理论知识的讲授融贯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5 进行社会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我们通过多方努力进行了了社会实践教学。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利用我市常见的寄生虫病进行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到市区幼儿园做蛲虫感染的检查、城乡结合处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的调查、我校学生螨虫感染的检查以及到屠宰场和动物园取动物粪便做相应的检查等。寄生虫检验技术社会实践教学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我市的寄生虫病防治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向社会进行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为我们的实训中心积累了一定的标本,也为我们教师教学提供很多案例。总之,社会实践教学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情,不是三件事情。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由此可以理解,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教学做”合一的统一过程,其实质是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联系实践,学以致用[1]。“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以岗位为前提的教学理念,能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对教师来说,“教中学、学中做、边教边学、边学边做”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能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策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2]。
参考文献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所谓服务学习是强调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将各类社会服务活动与课程相联系,使学生在服务中进行学习与发展[1]。进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品格与公民能力[2]。在此理念下,上海中医药大学卫管专业要求学生从大一开始,在学习了相应的课程之后必须进行社会实践,尤其是在学校实行的“三学期制”下,为卫管专业走进医院和社区,进行服务学习提供了条件。
1服务学习理念下社会实践的实施步骤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是高校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采用合适的社会实践模式可以大幅提高高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践中学生可以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实践已成为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学生从第一学年开始,每一学年分2个大学期(各15周)和1个小学期(10周),并在小学期中进行社会实践。在服务学习理念下,卫管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大一进医院,大二进社区,大四综合实习”的不同层次的运行模式,见表1。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的课程需要对医院、社区、企业有全面的了解。服务学习的教育价值依赖于高质量的实施。服务学习一般包括以下4个步骤:准备、服务、反思和评价[3]。卫管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按照其步骤,经过长时间的累计,形成了下列过程:岗前培训→初步确定课题名称→定题→问卷设计→问卷调查→问卷统计→课题汇报→评分这8阶段,以上8个阶段均包含在其中包含在服务学习的4个步骤,具体为:
1.1准备
“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准备中包含了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教师准备具体包括:①岗前培训,卫管专业第二学年的小学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有社会调查性质的课题。而社会调查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理论基础。为此,在学生实践之前,专业教师系统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社会调查,注重合理巧妙的引导,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应有的能力。②课题名称的初步确定,在实践前由专业教师根据实践点的实际初步罗列课题名称供学生参考。在选题、调查问卷的设计等方面均配备了专业教师进行辅导。
1.2服务
服务即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服务过程中了解社区,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此阶段中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名称后进行问卷设计,并在社会实践中完成问卷调查。社会调查的关键是做到与时俱进,尤其牵涉到政策变动较多的问题。基于卫生问题政策变动较多的特点,紧扣卫生事业当前热点,在社会实践前专业教师会准备10多个相关课题供学生参考,使其初步确定课题名称。学生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课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卫生国情和国内卫生政策。
1.3反思
反思是服务学习的关键阶段“,学而不思则罔”,反思是对自己在服务中获得的信息、知识、对现实的理解进行梳理和总结[4]。在社会实践的最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份调研报告,并进行回顾总结,深入讨论,思考在实践过程中医院管理、社区卫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反思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1.4实践结果的评价
实践结果的评价是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总结,总结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践结果的评价主要由学生自评、社区或医院带教老师评价和课题汇报总分三者按照一定权重最后确定学生该小学期的实践总分。
2调查研究
2.1对象本次调研选择2007级和2008级卫管专业的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2007级31人,2008级44人,所有的学生均参与过第三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放75份,实收75份,且均是有效问卷。
2.2方法采取问卷调查,该问卷调查共设计了13题,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调查:①了解卫管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社会实践模式的支持度,探索在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卫管专业现存实践模式的科学性;②了解学生对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中面临具体的诸如实践时间、实践点的问题的认可度。
2.3调查结果
2.3.1对卫管专业社会实践模式的调查
调查显示,卫管专业学生对于其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大一进医院、大二进社区、大四综合实践”的模式均非常肯定,有81.4%的学生认为这样安排较合理。同时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由学校和实习点共同管理也非常可行。另外,在大二社会实践中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一份社会调研报告,86.7%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或较合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有效地做到了让学生以所选课题为主线把实践工作贯穿起来,将实践地点作为实现小组能力的阵地,逐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主人翁责任感,让个人能力在实践中闪光。
2.3.2对卫管专业社会实践认可度的调查
对卫管专业社会实践认可度的调查主要涉及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必要性的认知、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实践点是否丰富、在实践中是否有收获以及社会实践是否运用所学知识这5个方面进行调查。在调查中显示,有76%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非常必要,有56%的学生认为在社会实践中收获非常多。但在具体的时间和实践点的安排调查中,有42.7%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合理,但仍有41.3%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课时太少,需要增加课时量。而在社会实践点的安排上54.7%的学生认为一般,28%的学生认为实践点匮乏,只有17.3%的学生认为较多。对于大学生能否将自己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有60%的学生认为部分可以,而不能全面运用。
3讨论与分析
3.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的来说卫管专业的学生对现有的在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实践模式表示肯定,认为以课题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模式非常必要,从中也收获颇多,主要表现为:
3.1.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据汇总统计,从2005年卫管专业建立以来,已撰写论文30多篇,并有5篇文章在核心期刊发表。有3项获得学校创新课题。所有的论文均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课题研究内容有:①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调查对象进行的调研,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病人满意度的调查、医疗满意度调查、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②以整个社区为单位进行的调查,如闸北社区糖尿病管理模式的策略研究、针推在闸北社区的发展状况研究、中医健康教育在社区普及程度的研究、对家庭小药箱情况的调查等等。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社区基层的卫生现状,这也和卫管专业就业定位——社区相吻合。#p#分页标题#e#
3.1.2有利于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完成调查问卷需要与患者或居民面对面交流,有利于学生增强表达能力,认识到人与人交流沟通,尤其是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同时,4~5名学生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就必须要相互协调,发挥自身的强项,共同合作,探究问题。
3.2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2.1增加社会实践课时
目前社会实践主要是每学年的第三学期,但实际实践时间为一个月,学生普遍反映时间较短,尤其是对于大二的学生,一方面要在实践单位实习,另一方面还要花时间完成问卷设计、调查、汇总和文章的撰写,难度非常大。
3.2.2加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资金投入
要使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广泛和有效开展必须有经费的支持。尤其是很多学生撰写了非常优秀、符合现实状况的文章,如能得到一些教学经费的支持,使其公开发表,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提升专业、部门,乃至学校的声誉度。
3.2.3进一步扩大实习点
目前卫管专业的实习点主要依托校级社会实践基地,如多家附属医院和合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面对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学校、部门和专业如何积极开拓新的实习点,如卫生行政机关、医药企业等,使卫管专业实践可持续发展,不断迈进新台阶。
3.2.4与课程的结合服务学习要求服务与课程紧密相结合,但在实际过程中,课程与社会实践内容很容易脱节,两者不能做到相互促进,如何做到两者紧密结合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内容。
4思考与意义
4.1社会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长期以来,高校教授的课程理论难以与实践相衔接,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尤甚。卫生管理学科则是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而在每个学年安排社会实践,并使其课程化,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课程理论认识与大学生亲身实践之间的衔接问题。通过先理论学习,后选择相应单位,并在理论学习中邀请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人员参与主题讲座等形式,促进了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同时能使学生通过自身实践的检验,看到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这类教学实践后的总结,又反哺教学中理论性太强的缺陷,起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的作用。例如医院管理学课程,卫管专业大一进入医院实践后,大二开设该课程,学生普遍感觉该课程生动有趣,并能在课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思考,这与学生进行过医院实践有密切关系。
4.2社会实践培养人文精神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尤其需要关注人文素养,“医乃仁术”。因此,医学与管理类等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还涉及到学生职业精神(情操、意志与人格)的塑造。由于现行的教学模式的局限,在人文类课程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衔接困难、教学资源匮乏的前提下,通过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的职业情感、内化道德、提升克服挫折能力,社会实践无疑是一门很好的人文类教学课程。
4.3社会实践加强了边缘学科建设
当今学科飞速发展,交叉、边缘学科的发展已取代大学科的概念。社会实践加速了边缘学科的建设,诸如医院管理类、社区卫生管理类课程。可以聘请实践点的医生教授部分课程,同时也安排专业教师到实践点进行深入带教、完善上述课程的实践教学,避免理论化,帮助我们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身为年轻的莘莘学子的我们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而身为80后的我们正经受着21世纪的考验。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感受到了在社会上应该感受到的东西。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小花了,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在实践中可以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回味无穷。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应该不再只是被动的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的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全力以赴的去完成。所以在大学期间我觉得多与社会接触,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多了解你将会面对的种种问题,对以后的发展和继续深造都是非常非常有益处的。当然,也要摆正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切不可因打工而荒废四年的青春,荒废人生宝贵的大学学习时期。正如有名的Google公司副总裁李开复教授曾说过的一样:“打工只是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补充,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头开始拿到社会实践这个作业觉得挺郁闷,学校干嘛要安排我们这个,而且还算两个学分?然而当我完成为期1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时,我对这个实践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经过水族馆双语讲解——为国内外友人提供语言服务;共享教育、共享知识——为贵州贫困学校捐款:为贫困地区孩子欺负签名活动;导游接力——微笑服务,成就梦想;张像大海魅力——海洋科普知识宣传;关心国家大事,陶冶爱国情操;贴近社会,让大学生清楚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文明**、安全**有我们等一系列贴近社会的实践活动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了这个社会:
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是要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活动的范围和能力,因此积极地参与进去是很有必要的。
实践是我们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实践让我走向实际应用,走出课堂。当前,我们缺少的主要不是知识,而是缺少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与在实际当中遇到的是不尽相同的。其往往具有不具有明显的特征,这需要我们进行抽象概括才能解决各种问题。
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
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句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这次接触的服务行业,对我来说并不是很陌生,但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对其各方面都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
这次暑期实践也让我深感文化等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正所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是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的。服务窗口的工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需要一定的知识为基础,需要我们把这些知识运用起来,运用到实践中,指导实践,从而促进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体验教育;医学;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14-02
教育部领导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医学教育要坚持走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尤其要强化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医学教育,德育为先;二是医学教育,能力为重;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进而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医学人才成长道路,实现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性新跨越。而实践教学是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也是当前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严重“短板”[1]。本文作者正是基于考虑如何在医学生中提高临床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经过多年工作经验思考并总结得出在医学生中开展体验教育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将其内化、固化为人文素质,达到医学教育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通过基础教学体验,牢固医学生人文素养基础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医学课程改革中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切身思考、直接参与的体验教育融入其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授课内容,强化学生主动吸收医学基础知识能力,掌握临床技能。目前全国医学专业正在试行PBL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国医科大学的此种教学模式得到广大专家学者,尤其是学生的欢迎。所谓PBL是指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多学科综合的教学模式。PBL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置于问题情境中,通过自身疑问、教师引导的过程中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源,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课程设置打破了传统教学体制,围绕问题而不是围绕课程程序学习。在学习中,学生利用临床遇到的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在互动的过程中确定学习目标,接着针对学习目标自我学习,将学习所得应用于问题中,最后归纳所学的新知识,掌握推理技巧,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情景体验中,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资料、与人沟通、团队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真正做到临床知识和技能实现知行统一。
2.开设人文社会医学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考查课,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目前医学发展趋势已有过去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医学院校应在这种模式转变下,尽早通过提供丰富的医学人文课程选修学分的方式,主动拓展医学生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弥补在医学前期求学中因文理分科导致的人文基础薄弱、重理轻文的现象,从而培养有文化、有内涵、有修养的医生,而非只懂看病,不会看人医人的“技术工匠”,通过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立、学生自愿选择、主动选择的参与方式,通过讲座、论坛、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的授课取得学风的方式,充分提供学生主动体验的平台,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做到内外兼修。
二、通过校园文化体验,增强医学生传统文化精神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取决于基础教育,还体现于日常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校园环境的熏陶。医学生在体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能够长期地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形的激励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开展高层次的政治教育活动、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高格调的文化娱乐活动,既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同时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2]。另外,通过开展诚信、感恩等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时代性和政治性主题,以演讲、讨论、实践等多种体验形式加深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加深职业认知和道德,从而进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三、通过社会服务体验,加深医学生责任意识
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意即医生的责任有三个层次:保护健康、治愈疾病;恢复人的精神的完满;促进社会公正。[3]在医学生中广泛开展如“三下乡”、“四进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结草社”、“剪纸社”、“志愿者”等社团活动中,体验服务社会、满足群众需求,既加深医学生对社会认知,同时加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获得宽阔的知识视野,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树立高尚的人格情操,拥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去尊重人,理解人,抚慰人,关爱人,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保护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4]
四、通过实训岗位体验,检验医学生人文素养成果
1996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提出医科学生必须具备七类知识与能力,其中三类为医学基础知识与能力,其他四大类则和医学人文素质有关,包括医学职业态度、行为和伦理;交流与沟通技能;群体健康和医疗卫生系统;批判性思维。[5]通过校内基础课堂教育与文化建设之余,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为体验临床环境提供平台。通过实训岗位体验,切身检验医学临床技能的同时,可以考察医生的职业技能是否过硬、职业道德是否高尚、职业态度是否被患者接受、医患人际沟通是否顺畅等。实训岗位包括假期的医院社会实践、兼职做义工、义诊志愿者,更可以通过教学安排的见习、实习环节,多角度、全方面体验临床职业环境,从而真正检验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尤其体现在全国每年举办临床技能大赛中,各校学生参赛代表通过基础技能动手操作能力比拼、模拟医患沟通问诊查体考核等全方面考评医学生的职业水平和素养,学生也正是按照技能大赛的参赛要求在岗位体验中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从而适应医学发展需求。
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满足医学教育改革需要,符合医学生成长规律,顺应医学模式转变。在医学教学、管理、服务育人中通过开展切实可行的体验教育,可以促使医学生知其不足,完善职业所需,提高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人文素养,将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更好的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齐学红,马建富.职业学校班主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曾盈,许一萍.浅谈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9).
[3]戴正德.生命伦理学教学和对社会负责的医生的培养[J].浙江学刊,2000,(4):77-79.
[4]王英姿,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6).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年的实习生活很快就过去了,回首过去的一年,内心不禁感慨万千。本人于某年某月被医院正式接纳为检验科实习生。在这一年实习中, 自己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准确自我定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实习情况汇报如下:短短的几个月,在医院党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检验科主任的带领下,我 认真学习各专业知识,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发扬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服务理念,立足本职岗位,踏踏实实做好医疗服务工作。鉴定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检验科的一员,既是医生的眼睛,也是医生的助手,把握自身职责,这是我任职以来的又一准则。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收集到老师的意见,学习到外地的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给医生当好参谋。到目前为止,己基本能满足医院各类病人检测参数要求;为保证各类病人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在检验、检测的全过程中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和《产品说明书》进行操作,在过去的一年中所出据的检验报告基本能达到准确。在检验业务上能坚决贯彻医疗安全第一的理念,杜绝了医疗事故的发生。更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来争取病人的信任。
二 .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具体工作
日常的临床检验工作,虽然工作比较繁忙,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很多手工加样工作,我以前就没做过,但为了搞好工作,服从领导安排,积极支持科主任工作,我 不怕麻烦,虚心向老师学习、自己摸索实践,在很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了手工加样工作,明确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能力,在具体工作中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工作思路,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并熟练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为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空缺,我
每天不断的要求自己要把这些知识补上,这不管对自己还是在以后面试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
三、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方面
“医者父母心”,本人以千方百计解除病人的疾苦为己任。我希望所有的患者都能尽快的康复,于是每次当我进入病房时,我都利用有限的时间不遗余力的鼓励他们,耐心的帮他们了解疾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默默地祈祷他们早日康复。 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热心为大家服务。认真遵守劳动纪律,保证按时出勤,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加班加点按时完成工作。
四、在工作中也收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指正,我都一一进行了整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过去自己实习的几个月中,在院领导和科主任的领导下,自己兢兢业业,勤奋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自己各项素质尚须进一步提高,工作中难免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错误,比如个别工作做的还不够完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我衷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能及时地给予批评和指正,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决心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使思想觉悟和工作业绩再上一个新水平,为总院的发展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鉴定二:医学检验实习自我鉴定
这是我迈出社会的第一步实习期即将要结束了,时间过得真快,实习是我将理论转为能力,迈向临床的第一步,在实习期间我受益匪浅,并将我终生受用,我下面对本次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自我鉴定。
8月份我到了贺州市人民医院实习,按医院和学校的要求,我分别到了外(脑、普、骨)科、内(神经、心血管、消化)科、辅助(心电图、x线)科室……等科室学习,在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向规章制度,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等,对病人细心照顾,和蔼可亲,努力将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经验。 在临床实习期间,我积极向临床医生学习,经过将近一年的实习实践,我熟练掌握了病程记录,出院记录,化验单等所有医疗文件的书写,还掌握了清创缝合,无菌术等操作方法,我对内科,外科。内科等专业课的学习更加努力,重点掌握了疾病的诊治和治疗,对一些常见玻多发病的特点,诊断。鉴别及治疗原则等更为重视,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实习过程中我还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努力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实习生活也培养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但从中也知道了还有许多疾病我们人类上无法克服的,对他还不了解,所以我更加知道自己肩责任,还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刻苦努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 在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事,严格律己,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及擅离工作岗位。对病人细心照顾,和蔼可亲。努力将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经验,在实习过程中我还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努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实习生活也培养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经过将近一年的实习实践我熟练掌握了病程记录、会诊记录、出院记录等所有医疗文件的书写;掌握了临床各科室的特点及各科室常见、多发病人的诊治;掌握了常见化验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及和各类危、重、急病人的紧急处理。较好地完成了各科室的学习任务。
医学5年,塑造了一个健康,充满自信的我,自信来自实力,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眼下社会变革迅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自己还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得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自己,改正缺点。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学生,所受的社会压力将比其他行业更加沉重,要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我热爱医学事业,并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我牢记着医学生的誓词:我自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将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加努力,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做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好医生!
鉴定三:医学检验实习自我鉴定
自20xx年5月参加实习以来,一转眼,我在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检验科十个月的实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自己在实习阶段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心里面百感交集。原本迷茫与无知,现如今满载而归,第一次被人唤作医生时的欣喜,第一次学会操作仪器以及独立进行各种检验工作时的快乐,还有实习医院领导老师们无私的关心及教导仍历历在目,至今仍让我为之感动。现在,我即将要离开这个第一次工作的地方,心里有许许多多的不舍,但是,离开是为了能够在更多的地方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我相信这第一次的实习经历会让我铭记一生。
在实习期间,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为将来自己独立中作做准备。在实习中能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增加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来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尽管有时候会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根本用不上,但是,具备了知识也就等于具备了学习的能力,所以,我想实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毕业证,而是为了获取知识,获取工作技能,换句话说,在学校学习是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学习保证能够完成将来的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然而走出大学这个象牙塔步入社会,必然会有很大的落差,特别是医学这一相对而言特殊的行业,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实在是太大。因此,能够以以这一年的实习来作为缓冲,对我而言是一件幸事,通过实习工作了解到工作的实际需要,使得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得到的效果也必然更好。
记得刚刚去实习的时候,只能傻傻地站在那里看着老师忙来忙去,连个忙都帮不上,不过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渐渐学会使用各种仪器,熟悉整个操作流程,后来就基本上就自己开始找事情干,遇到不懂的再向老师请教,一天天就这么过来,我们也在一天天的工作中慢慢积累知识。 在采血室、生化室、临检室、输血科、免疫室、微生物室6个科室的轮转实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和蔼和严厉的老师,在他们的谆谆教导下我不断进步,可以说这次实习把原来课本上的很多知识都运用到了实际操作中,但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在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质控管理、sop文件制作、抽血质量、血涂片制备及染色、微生物培养及鉴定、elisa加样、各种全自动仪器的操作等等。在帮助老师做实验的同时,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知识点,在学习到新知识的同时也巩固了原来学过的内容,还有的老师会抽空给我们讲解各种仪器的工作原理,让我们对各种仪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对各个科室的了解之后我们进一步的强化、熟练各个科室所学习的技能,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东西,在通过自己查资料和咨询老师都迎刃而解。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社会实践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下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之一,社会各界都相当重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从各方面综合考虑来看,大学生就业困难不仅与世界经济形势的不容乐观有关系,而且与我国长期的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等方面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但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的能力比较欠缺,不能满足企业的相关需求,不能很快融入社会大环境中。社会实践能力欠缺是大学生难以找到心仪工作的一个主要原因,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教育政策上的缺失,我国在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上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导致大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实践锻炼。所以,当下要想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缓解大学生难就业的情形,就应该重视对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培养。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学生理论培训,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
大多数民办院校都比较注重对学生理论培训,而忽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没有深切地理解就业能力能够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关键所在是社会实践能力的高低,院校对社会实践缺乏关注度。学校相关部门对社会实践的支持不到位,不能达到默契的配合,因而社会实践呈现出结构简单、内容陈旧之势,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指导教师都是非专业的,对其也没有足够的了解,师生参与的热情度都很低,社会实践所具有的强大的作用没有得到师生的认可。学生对于这种缺乏组织纪律性、参与热情度极低、没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实践并不注重,即便迫于其他原因加入活动中,也只是暂时性的,在实践中没有组织纪律性,态度随遇而安。大多数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真正意图所在,只是觉得社会实践是学校分给的必须完成的一项课外作业,与自己以后的就业没有任何关系,因而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甚至有些学生为完成学校所分配的实践任务,自己不亲身体验,在实践报告上胡乱编造、弄虚作假。
2.缺乏健全的社会实践指导及管理体系
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与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案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的有力保障。当前,民办高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到位,一方面是民办院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另一方面,民办院校没有确立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案,学生在实践中遇到一些难题、束手无策时,没有专门的教师为其答疑解惑,很多实践活动只走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3.缺乏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反馈制度
通过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但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及企业还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评价反馈制度,还未细化实践活动的具体类型,缺乏对实践活动成果进行具体的量化考核标准,而且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也得不到及时的反馈,这就使得学生无法清楚地认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优势和劣势,无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
4.缺乏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机制
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需要得到学校、政府及企业多方面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而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高校没有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创业就业方面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学校内部缺乏积极的创业环境和就业氛围[1]。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培养的支持力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此外,企业为降低管理成本,在支持和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面还亟待提高。
二、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路径
1.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知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体系,让学生对社会实践有具体的了解和充分的认识。第一,民办高校自身要先懂得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领导部门以及所有教职工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推陈出新,逐步完善实践育人的制度体系,加强对人才的不断培养,将社会实践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并将其融入学校的实际教学环节中,将社会实践作为考核的内容,作为学生期末的评优标准,在学生的成才过程中,为其铺设一条平坦之道。通过召开各种实践教学活动,让加入到实践活动中的教师真切意识到社会实践对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深远影响。第二,增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力度[2]。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运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媒体向公众进行宣传,及时有效地向学生发送实践需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社会实践活动,确立有效的实践价值理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2.完善社会实践指导及管理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实践的管理策略与指导方案。首先,健全全员参与的管理体制。民办院校由于自身条件有限,在社会实践上缺乏人力与物力资源,全员化参与的热情度不高。因此,必须强化社会实践的组织领导力量,全面科学地做好社会实践之前的细致规划,运用学校相关部门对全校师生进行宣传,使社会实践活动有一个健全的组织体系。其次,学校可以将社会实践归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贯穿到大学生涯始终,每学期实行量化考核,计入该生最后的总学分中,作为评选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的参考系数。让这种组织活动真正落实,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确保其顺利地实施下去[3]。最后,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的指导力度,由于各年级学生的思想特征及特点迥异,所以要对其进行分类指导,为学生们量身打造属于自己的实践指导教师,学校也要定期聘请就业专家以及业内知名人士向学生做相关的培训及指导,提升学生的专业精神。3.完善社会实践考评反馈制度奖评制度是检验大学生实践活动是否有效的主要方法,这种奖评制度使学生能很好地总结和反思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收获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少走弯路,顺利地完成一次实践锻炼活动。在这种考评体系中,首先,学校要对实践活动进行分类,对于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采取与之对应的方式进行量化考核,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提高社会实践对未来就业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其次,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开展,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实践锻炼机会,学生通过参加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专业知识领域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让这些能力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可以让企业领导所赏识,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和精英人才,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建立这种考评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热情度。4.做好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保障工作首先,做好高校的保障工作。高校应积极提倡大学生参与国家组织举办的关于大学生创新就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激情。同时,高校内部也应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举办一些有关创业就业的比赛或专项活动。在校园内创造出一种浓郁的人人自主创新、人人自主创业的就业氛围。也可以在校内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开设一些面向学生的创业就业基础性知识讲座。在此基础上成立相应的社团,把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聚在一起,对其进行相关的有针对性指导,帮助想创业的学生把创业激情转化为现实中的创业实践方案,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可以创业的项目,从而应用到实践中。其次,做好政府的保障工作。政府应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使创新意识深入人心。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一些相关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行政审批、财政支持等多方面的便利。如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开通大学生创新创业绿色通道,建设大学生信息交流平台,邀请成功人士与大学生创业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提供创业指导等。政府的这些关注和政策优惠不仅是对创业者的支持,也更是为了帮助创业者实现梦想。
三、结语
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中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强弱,而大学生就业能力要想得到质的飞跃,就必须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只有动员政府、家长等社会各界力量与大学生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才能确保大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下去,这样,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大幅度提升,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也极大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帮助其快速、持久地壮大起来。
参考文献:
[1]潘素芳,沈楠.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5).
[2]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12.
高校法制教育长期从属于德育教育,没有形成该学科应有的独立地位。医科院校主要通过教学计划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总计36学时),实施对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律基础部分”约占1/3,各个部门法学的内容都涉猎一点,且大多以概念和一些部门法规定为主,内容十分宽泛,像一本简明的法律知识读本。近年来,国内多数医学院校开设相关的医事法课程(一般在20学时),同样以“拼盘式”的框架体系,内容几乎涵盖医药卫生领域所有现行的实体法和相关行政法规;教学模式上,长期沿用“以课堂教育为主、以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为辅”,主要偏重理论知识“填鸭式”灌输。这种实践虚化性忽视学生潜能的发挥,致使教学效果打折。
二、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的哲学理念
在理论研究中所使用的“模式”,应理解为一个包含许多“部分”的有机整体,是一群有相同理念、有相同探索目标、有相同研究方式的人们所致力于实践研究活动的某种简明化的理论形态。医德—法制教育模式作为一个有机体,体现其独特的教育哲学理念。
(一)实践性: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的行动哲学
教育理论的创新首先来源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思维成果的正确性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社会发展建设服务。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要充分发挥“一种‘从主体出发’的‘由内向外’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实践性”的理论形态实质上是一种“行动理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的“实践性”,一方面要求教育主导者坚持向教育主体进行“灌输式”教育模式。列宁曾多次论述“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5]363;无产阶级政党迫切需要“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等等。这些论述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发挥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主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践行所掌握的医德规范,通过体验的方式感受幸福。在法制教育中除课堂理论教学外,通过“模拟法庭”、法庭旁听和参观监狱等直接观察方式来增强法律意识、确立守法习惯。“实践性”势必成为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的一项基本原则。
(二)人性化: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的人性哲学
人性化是指人们的实践活动要符合人性的要求,即要以人为中心,以人性的全面与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发展过程。医德—法制教育模式必须坚持以人性化教育理念为指导,将人性的要求渗透到医德与法制教育理论、目标、方法和途径中去。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对患者和同行的关心与关爱、尊重与信任。突出学校人文教育本身的亲和力,促使受教育者处于同周围环境合宜的位置;实现学校把受教育者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人,真正体现现代教育的人性化精神。医德—法制教育模式强调在对待人的态度和方式上应改变传统“见物不见人”“填鸭式”的灌输,实现由物化到人化、由灌输到平等对话、注重人性发展的需要,使人性得到解放,以实现教育的时效性。达到受教育者学会协作、学会思考、体验幸福和确立责任意识等,能够适应和促进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该模式的人性化符合“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思想,体现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和谐观: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的价值哲学
西周末期的史伯和春秋时期的医和、晏婴等人已从理性的立场确定了和谐价值观念,他们非常强调“和”,认为“和能生物”,只有和谐才能造就万物,才能“平心”“平政”,维持身心平衡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在西方,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将和谐观念作为其“体液论”医哲学思想的基本观念。使“疾病被理解为构成机体诸要素间的不平衡状态,而诊疗意味着努力使病人机体诸要素合理配伍、充分中和。”因此,和谐成为传统哲学基本特征之一。和谐与价值存在辩证统一关系:和谐是价值实现的手段,价值是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医德和法律共同促进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医德—法制教育模式是实现医学教育目标的价值载体,能够独立于一般的医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理论而作用于教育实践。因为该模式不仅包含着实施医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具体策略和方法,还体现实现教育价值的一种方式;特别是该模式本身体现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和社会转型期特点、同新医改长远目标合宜。和谐的本质体现为主体的能动性对客体规律性的探索和把握,达到主体适应客体和客体趋向主体的双向效应,实现同主体的需要相适应、相协调。医德—法制教育模式有三个向度:其一、教育主体自身的和谐。未来医务人员只有将所学的医德和法律知识内化为医德情感、法律意识,使其身心、理智与欲望、创新与惰性等矛盾和谐共处,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二、主体与环境的和谐。所谓“环境”指主体与客体(他人和社会)所形成的系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价值多元化,医药卫生行业各种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各种矛盾逐步凸显。该模式要全面融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学生医德和法律素养,不断消除与患者、同行和社会间各种矛盾,达到整个“系统”团结和谐、共同发展。其三,医德与法律间的和谐。该模式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医德教育理论、法律教育理论和它们所指导下的通过实践要求所构筑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有效融合,最终走向科学。
三、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的基本思路
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是研究医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关系的科学思维和操作方法,是长期的医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活动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医疗纠纷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同时,结合新医改对医学教育的期待、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德与法律的价值追求。
(一)互补性与相互转化: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的内在依据
医德和法律都是医药卫生领域的行为规范,拥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和价值追求,具有内在联系。首先,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医德是卫生法的基础,基本的医德规范构成相关卫生法的原则。一定社会或时期的医德观念、医德原则直接决定和影响该社会或时期卫生法律的性质和内容。由于法律难以调整医药卫生领域所有关系,而经常需要医德规范来调整。同时,市场经济主体的趋利性、排他性等特性使医药卫生领域也在所难免。传统的医德由于自身的不足,就要借助法律规范性、强制性的优势加以调整。正如康德所言:在现代市民社会中,仅仅有主观道德是不够的,主观道德必须以客观化的法律和政治制度来保证。其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医德规范产生远早于卫生法律,随着社会的变迁一些医德规范需要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时就上升为法律,对违反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这种“上升”过程称为医德法律化,即医德转化为法律和医德的实现阶段。反之,一些法律规范时时刻刻约束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守法主体已“自觉”将其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使一些原由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因依靠道德能够予以调整的回归于道德。法律道德化的过程即法律源归其本质的过程。总之,基于医德和法律的关系决定着医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之间能够有效融合和协调发展,为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提供客观依据。
(二)统一性与公正性: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价值追求
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既要确立医德与法律内在的和谐统一,又要体现两者的共同价值指向。其一,在该教育模式下,既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美德论的教育模式,又要摒弃近代西方“法律至上”的观念。和谐社会中的医德和法律具有统一性,法律可以规范医务人员的行医职责,但难以规定其恪尽职守、全心全意服务患者所应有的品质,正如施特劳斯所言:“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出尽职尽责的品质”。在我国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应适时加强医德法律化的建设;同时,在医德建设中应引入人道功利论,该理论基本信条是人道必须顾及功利,功利必须以人道为前提。对解决时下社会转型期复杂的医德问题,提供较理想的理论说明。其二,公平、正义是法律的价值体现,同时也是道德的范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象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公平、正义是医务人员道德价值性的追求,并引导医务人员尊重和信守法律。在医德—法制教育模式下,医德教育就是通过“道德价值准则和道德信仰方式来实现法律的正义价值,将外在的法律规范转变内在的道德义务,从而为法律获得道义上的尊严”;而法制教育则是把医德所倡导价值观念通过对从医者的外在行为要求转化为内在理想实现。
四、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的操作策略
构建医德—法制教育模式主要目的就是使该模式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有机融合,形成最大合力,促进医学人文教育理论的发展。在具体操作上必须贯彻大医德—法制教育观,整合当代医德教育和医学法制教育研究成果,从教育观念、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和评价体系等环节进行改革和创新研究,建立科学系统的医德—法制教育实践制度。
(一)确立医德—法制教育观念和目标体系
在所构建的医德—法制教育模式中,整合医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探索出一个科学系统的、符合时代需要的现代医学人文教育的新模式。“道德建设应当主动引领法制建设,为立法行为指明正确方向、提供道义支持,将公正、平等等道德价值观融入法律规范中”,力求卫生法律规范适应快速发展的现实社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医德理想和价值目标。在现代医德体系构建中,既要继承我国传统医德文化养分,又要借鉴当达国家医德建设成果,尊重多元化共存的医德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类美好的生活”。医德—法制教育的目标体系应体现人性化教育本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阶段性与全程性统一、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反映医德—法制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同时应注意该模式中各“要素”相互配合、补充或交叉融合。既要维护相关方的权利与责任分担,又要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二)完善课程体系
构建的医德—法制教育模式,必须对现行医德教育课程体系和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改革应适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和新医改目标的需要。首先,增加医德和法律关系、医德精神和法律精神的教育内容;其次,整合并适时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挖掘和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可在医学伦理学等医德培养课程中融入相关的医事法内容,并且在医事法课程内容的设置中融入相关医德知识,多采用临床案例分析、融通医德与法律为一体,实现医德—法制教育。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可增设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和医疗纠纷处理与防范等医学人文教程作为必修课,并适当增加学时数。其三,在教学方法上,使单一灌输与平等互动、观察与体验、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充分发挥网络教学新模式,将医德—法制教育融入理论教学、临床教学、临床见习和实习全过程,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同时,实现尊重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包容差异、发展专长,建立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医德—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是医德—法制教育模式运行和完善的关键,关系着模式的成败。师资队伍既包含教学一线的教师、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包括外聘的相关专家、学者。师资队伍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影响该教育模式的成效。首先,转变素质教育的观念;其次、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其三、注重教学方法的时效性。
(四)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迅速发展,医学检验技术已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近年来,检验自动化程度及检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及部分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因此,为培养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性人才,教学改革及合理优化课程设置尤为重要。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明确课程设置目标在于培养医学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较强、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综合素质较高适应未来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在理论与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适合当地高职教育的最佳教学模式,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学生就业及适应飞速发展的医学检验技术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课程设置优化要把帮助考取国家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砝码,成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
其次,要根据高职院校所在地特点因地制宜,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主要面向基层社区医院及相关医疗单位,且学制相对本科教育而言时间相对比较短,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所以如何在这么段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合理的课程设置尤重要。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特点,入校时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相对不高,教师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增加课堂趣味性及互动性,以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强化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而医学学科的严谨性决定了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及学制长的特点,所以学校要合理安排理论实验课时比例,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此外,医学检验技术作为服务于临床的医技类学科,与高职教育其余学科相比较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故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融入模拟临床工作过程,以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效果。此外,学校在学生外出实习前,在前两年在校期间教学过程适时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让学生对检验科的主要工作有更为感性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与此同时,学校应增加专业相关核心课程及实验课的学时,明确实验课与理论课比例,并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实验课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及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
3.加快高职院校实训教材建设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虽有配套的高职理论与实践课程教材,但由于各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及师资力量的不同,部分实验实训教材显得华而不实。当中部分实验,有些院校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而无法正常开设;而部分实验方法,随着检验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已被淘汰,而学校往往又将这些实验作为常规内容开设。因此,学院有必要据自身办学条件及结合临床实际应用情况编写相应的实验实训教材。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延用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模式主要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主,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特点,其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都不够高,一般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效果不佳。而且本身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性,不利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医学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具体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下。
1.理论教学改革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地拓展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本着“两个结合”的指导方针,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效相结合,重视传统教学的同时积极鼓励方法创新以实现二者结合。既注重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及多样性,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加强日常行为与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实现有机结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技巧,积极进行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变传统的灌输式为师生互动式,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促进师生之间互动。要改变过去传统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与时具进,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课程各章节内容的不同,注重理论知识点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在教学中灵活采用“行动导向、项目教学”“分组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重视师生间互动交流,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真正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目的。
2.实验教学改革
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转变以往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与操作能力放在首位,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最终实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积极参与教改创新,因材施教,在明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其次,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实验内容的不断优化最能体现出实验教学的实力,选择与时具进、新颖而适用的实验项目是提高实验教学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前提。在注重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删减临床应用较少而单一的检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强和实用性强的实验,以确保所开实验既有实用性,又能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培养专业性强的应用型人才需要,不能一味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例如,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首先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等内容,学生则被动机械的进行试验操作,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与预期结果不符时,不知道主动去分析原因,随意更改或抄袭他人结果,因此应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一些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模拟临床实验过程,分小组实验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此外,加强医教结合,加快“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也尤为重要。
总之,对传统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强化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飞速发展的医学行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浅谈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J].北方经贸,2011,(5):13-14.
[2]王光义.实验教学理念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8):76-7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