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著作论文范文

文学著作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著作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学著作论文

第1篇:文学著作论文范文

我国的教育改革,应证了这一历史发展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新的小学语文教材则具有了鲜明的人文性,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目的是为了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型的人才。

作为新课程实施者,在教学中应积极转变观念,端正思想,全身心投入到教改工作中。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教学方式,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归纳成以下几点:

一、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发展

(一)改变旧的座位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自由组合六人形成一个小组,小组内设123456号,1号为组长,2号为后勤员,34号为纪律监督员,56号为卫生考勤监督员。每一个学生各有分工,而且这些职务经常轮换。这样不仅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接着又让学生自己为自己的小组取名字,并根据取的名字画一幅小组标志画,挂在每一个组的前面,这样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

(二)创设较完善的奖励机制,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为了更好地促进小组的合作意识,我与学生们一制定了一个评比“优秀小组”的表格。表格有(红旗)、(黄旗)、(红花)、(五角星)、(月亮)五种标志。每节课一小评,组员发言积极,合作较好、爱动脑筋的小组评一面(红旗),小组中某个同学发言有创新,或某一个同学有进步,则为小组争得一面(黄旗),一节课下来数总数,旗子最多的换一朵红花,三天一小评,红花最多的换一颗五角星,一周一人评,五角星最多的获得一个月亮,摘到月亮的小组就被评为这个周的优秀小组。在这个奖励制度的激励下,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增强了,还有了较强的合作能力。

(三)在实践中互动合作,在合作中进行

在我们营造的合作学习的氛围中,一些学习有困难或者还不适应学校教学的孩子,在同伴们的热心帮助下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班有个叫黎锐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觉性较差,在组成小组学习后,组长带领组员们给予了他热心的帮助,于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课认真听讲了,而且还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的问题。小组中的同学都主动帮助他,并且常常用自己的方式给他鼓励,每天都能发现他的进步,小组中的组员还以帮助他,发现他进步为荣。这样培养了孩子们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孩子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二、在激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增强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教第一单元《字与画》时,抓住了孩子们喜欢画画的特点进行了这样的设计:画引字组画编故事。首先,利用书上的图引出每个生字,在认识了这些生字以后,我又提出用这几个字(日、月、水、火、山、石、土)来画一幅图画。由于这些字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收到的效果非常好,有的学生还画了两幅,一幅有太阳,一幅有月亮。接着,我又提出“能用这几个字说一句话或者编一个故事吗?”在我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我曾想,也许对于他们来说困难了点,可当我提出来时,孩子们都表现了极强的发言欲望,于是我说:“在你们的小组中和同学先说说,再听听别人怎么说的。”整个课堂马上热闹起来。当我走到他们中间,聆听他们说话时,很惊讶大部分孩子才能编出故事,有一个孩子还编了一个笑话,说:“……小白兔上山采蘑菇,可是眼神不好,一脚踢在了一块大石头上……”一边说还一边比划着,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在教《家》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问同学或老师,先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感悟。然后,出示了准备好的四幅小图,分别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提出问题:“这几个小朋友找不到家了,我们一起帮他们找找家好吗?”再出示一幅画有蓝天、树林、小河、泥土的图,让学生根据自己读课文了解的内容进行贴图游戏,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提了起来,这个环节的设计为后面学生对课文的掌握和背育提供了一个前期的渗透。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记忆,理解汉字及字义

(一)字与画联系记忆

这是针对象形文字部分,在这个部分有一个实例:当教到“马”字时,有学生提出难记,我并没有马上讲解,而提出问题:“观察一下,谁有好办法?”于是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个字我是这样记的,‘马’字的“像马的头,”像马的身子,‘一’像前面的脚。”我当时听了很惊奇,在此之前我并没有讲象形文字,可是,他却能把字与画联系起来记忆,也许这就是一种很原始的记忆方式,但是它却很形象,很深刻。

(二)字与生活经历的联系记忆

这是针对后面部分的汉字,除了一些可以通过熟字来记忆新字外,一部分还是需要与他们的生活经历相联系的。在教《登鹳雀楼》时,有学生提出来“海”字难记,我问:“谁来帮帮他?”有一个叫王超的孩子站起来说:“我来,我觉得‘海’字的是一个人在岸边看‘母’像一个瀑布,‘点’像溅起的水花,‘氵’就是海,瀑布的水流到了海里。”这时另一个叫张晋铭的孩子站起来说:“我不同意,我觉得“是一个人在岸边,‘母’像一条渔船,”像渔民钓的勾子,‘氵’就是海,”这样的记忆方式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在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孩子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对别人的观点说“不”,体现了较强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三)通过形体语言理解字义

第2篇:文学著作论文范文

根据我们近几年的观察与调研,如今的建筑学专业新生有几个显著的特点。(1)90%以上的学生没有美术功底,这样他们对于图形的构成与立体空间变现能力要显得薄弱一些。(2)大部分的学生动手能力非常差,比如每一次的模型制作时都有同学不小心,比如把材料切歪或者切到手指。(3)相关知识欠缺,对于建筑的构成、建筑的结构材料方面的知识基本是空白。(4)缺乏创新性的思维,一直以来很多学生只是会单一的模仿,很少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针对这些环节,我们设置了四个新的课题,通过四个课题的训练使初入建筑专业的学生可以克服一些学习建筑学的困难,迅速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下面我们逐个分析各个课题。课题一是“造型与主题模型”,本课题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用热线切割机来切割泡沫乙烯材料,切割出方块、三角、圆等形状的成品。然后固定粘贴在A3大小的底板上,布置的方式由学生自行考虑决定,构成以美观悦目为原则。最后给自己的作品定义一个主题。本课题的目的就是:(1)使学生熟悉模型制作工具和机械的使用,特别是对热线切割器的使用。通过热线切割器对泡沫苯乙烯材料进行的切割练习,是针对今后的模型制作中方案阶段的研究模型以及主体建筑的周围模型制作的一项基本训练。(2)利用切割出的成品进行立体构成训练,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形态构成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构图与审美能力。课题二是“结构与受力模型”,本课题是第一个课题的延续,而采用的材料有所改变,要求学生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同时了解第一个课题模型的结构与受力。第二个课题改变了模型制作材料,不再用泡沫乙烯材料了,同时要考虑构造物的支撑等机构问题,所以增加了制作难度。这个模型的制作使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第一个模型的结构,开始研究材料与材料的连接和支撑等受力问题,同时也让他们去寻找更多的材料,了解这些材料的特性。第三个课题“肌理与色彩模型”,这也是第二个课题的延续。我们让学生专注于材质与色彩的研究,同时也让学生专注于空间的研究,因为这个课题更为具体,可能是一座小型建筑,可能是一个小空间的室内。这个模型是更为精细的模型制作阶段,课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寻找更多的模型制作材料,研究材料的肌理与色彩。最后一个课题是我们一直沿用的“建筑成果模型制作”课题,该课题是以建筑大师的作品为题材,偏重于现代建筑,让学生做一个完整的成果展示模型,包括建筑所处的周边环境制作。该课题的特点是:我们尽量让学生选择规模不是很大的建筑,比如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赖特的“流水别墅”、密斯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等;并且我们安排学生分组完成最终成果模型,他们中有的同学可以查资料,有的同学可以准备材料,然后大家一起共同完成,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体会了团体合作的工作方式,这对他们将来的设计竞赛和走向工作岗位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我们的建筑设计课程中有了较小的建筑设计环节,学生开始应用各种表现方法,而模型表现是使用最多的一种,因为它非常直观。这使学生从建筑的结构、材料、空间以及建构都有所了解,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也从模糊变得越来越清晰。我们的模型制作环节,的确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建筑抽象思维的方法并且开始了建筑设计入门。

二、建筑模型教学改革的要点及教改成果

本次建筑模型改革的要点就是实现开创性的教学,我们并没有完全让学生去单纯模仿。改革主要是针对建筑学一年级新生的,我们调研了很多优秀院系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整合,最终成为建筑模型教学中自己的特色。我们同时在二年级的设计课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建筑设计学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手。这些学生一年级时单纯的注重制图、表现训练,注重在二维图纸上反复推敲三维空间,没有经过一个完整设计制作过程。显然,通过模型制作过程的安排,学生设计能力会提高显著。学生也普遍反映建筑模型对他们的空间构成、形体造型及功能组织都有着融会贯通的作用,从而对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都有深刻的理解。本次研究要点如下:要点一,三维空间的认知;要点二“,结构关系的表达”;要点三“,色彩与材质的表现”。模型制作课程中强调三个要点,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的认知”、“结构关系的表达”以及“色彩与材质的表现”能力,我们并没有教学生如何做设计,而是通过模型制作过程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去思维去辨别建筑的结构以及材料的质感和色彩的搭配。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理解到设计并非是片面去模仿与抄袭。二年级的设计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制作“工作模型”,通过制作“工作模型”的推敲过程,空间环境的认知,使学生对建筑构件的结构关系认识得更为清晰,同时也可以研究建筑材料的色彩与质感。这次教改的成果很显著,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1)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更能注重模型制作,模型制作质量越来越好。(2)学生的思维完全被解放,从他们二年级的作品中我们发现设计方案大多比较灵活,打破了以往的保守思维。(3)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课程中表现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构图能力。

三、探讨建筑模型制作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次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发现了如何通过模型制作来培养专业新生对设计思维的理解,同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明确了将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将同一届学生的二年级的设计课成绩与学生的一年级的模型成绩比较发现,拥有过硬的模型制作素质的学生,在设计课的表达能力与表现能力、综合能力上都比较强,设计思维能力更要比其他同学高出一筹。模型制作基础课程的将来如何发展?该课程的存在是否有必要?课题小组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进行了多次交流后,得出的结论是:该课程的课时虽然只有32学时,但是的确也占用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应节约课时让没有模型制作经验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成熟起来;我们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来进行模型制作的教学,同时在设计课程中穿插模型制作,让学生一边做设计一边做模型。在一年级“学科导论”课程教学中设立一个“造型与表达”的环节,让学生接触各种模型制作材料与制作方法,同时又能发挥自己的创意,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具特色。同时我们也可以每年举行一届模型制作比赛,让学生主动参与模型制作,并且将模型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随时进行模型的制作。

四、结语

第3篇:文学著作论文范文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学生主体地位,讲求课堂氛围的教学方法,具体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意采用适当的形式进行情景的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是一门开放性极强的学科,其内容的灵活性和教学效果的针对性要求教师采取一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方法,而情景教学法正是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采用情景教学法时要注重应用合理的课堂导入,使课堂在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开始。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本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两个问题进行问题性课堂导入:1.假如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地震来临了,我们改怎么办?2.试想面对地震的到来我们的父母会有怎样的举动?这样的问题既与教学内容相贴近,又能够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情感共鸣和集中对课堂的注意力,具有良好的课堂效果,是情景创设法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在应用情景教学法的同时要注重对文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再现,使学生在情景再现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点要求教师要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请同学进行相应的表演和感受。例如,在进行《游子吟》这首古诗的讲解时,“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一联是说作者要去远行,母亲在灯下进行衣服的缝补,针对这样的内容,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情景的再现:1.请两名同学进行表演,假如你们分别是作者和母亲,在母亲密密缝的同时会发生怎样的对话内容?2.请同学针对以上两名同学的表演进行点评和补充。相信通过这样的情景再现,学生会在表演和补充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到作者的心情和母亲的艰辛。总之,情景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以创设合理课堂导入和情景再现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兼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心里感受,是适合语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自主合作教学法

自主合作教学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合作。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师讲解之前自主预习,在教师讲解过程中能够自主思考积极提出相关不理解的问题,在课程结束后能够自主复习并拓展思考。合作学习是将一个教学班依据性别、成绩以及性格特点划分组别,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配合、互相促进、合作交流。以《枫桥夜泊》这一教学内容为例,这首古诗寓情于景表达愁苦,但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难以全文理解。教师要在学习该古诗之前提醒学生自主预习,在学习正式进入古诗内容时要求学生交流预习心得。这时不同类别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自主学习成果:会有同学注重对古诗生词的查阅、会有同学侧重对故事意思的理解、会有同学着重体会作者做此诗的思想感情。由于学生类别不同,预习成果也就大不相同,同学之间的交流会有多元的思想产生,这样一来每个学生就都分享了其他同学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进步。教师在学生交流自主预习成果的基础上再对古诗分析讲解,补充学生遗落的知识点,明确各个小组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误区。学生由于有了一定的理解,并总结出了不解之处,学起来会容易更感兴趣。这就是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在自主合作教学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另一方面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三、结束语

第4篇:文学著作论文范文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都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学生的学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敢不敢问,愿不愿问,善不善问,取决于我们教师教学的成败。

新时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1.创设情境,激励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在教《庐山云雾》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录像和电脑课件,创设出庐山云雾瞬息万变、多姿多彩、奥秘无穷的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请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对庐山云雾这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美景,产生无限的好奇,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又用妙乐唤起学生美的体验,设计各种巧练,品味美的意蕴。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在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庐山云雾之美时,说出自己的见解,主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争论,整堂课气氛活跃。朗读课文更是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语言积累水到渠成,达到了优化的效果。实践证明,多种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

2.分层要求,激励信心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打击,此刻激励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励”。

在课堂上,我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请学生回答,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布置作业时实行“作业超市化”,也就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如学习了《松坊溪的冬天》一文后,我这样设计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优美句段。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优美句段。3.仿照课文,写一处景色优美的片断。这三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因而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这样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大打折扣。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第5篇:文学著作论文范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不能单纯停留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口头说教上,而应该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在行动中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最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家园,优美的学校环境能使学生从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影响。我们学校在每层教学楼的走廊上布置了书画长廊、上面既有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科学家祖冲之的画像,也有现代教育家陶行之、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的至理名言和成长历程。在我所带班级的教室前面一角放有一盆鲜花,鲜花插在在有两三条金鱼的鱼缸中,墙壁上有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教室后面的宣传栏,在教师后面的角落里安放了一个自制的小型果皮箱(小纸箱),并在上面温馨提示“请不要乱丢废弃物”等,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由于条件所限,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我们不能象一些城市学校那样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发挥各班班主任的优势,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针对“问题学生”进行沟通,和他们交朋友,找他们谈话,鼓励他们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通过这一活动,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在此基础上,班主任给这些“问题学生”温暖,并根据具体情况指导他们自我调控。班主任老师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心理咨询外,我还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一些“问题学生”确实起到了出人意料的作用,以前那些不良行为和习惯大有改观,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少数教师或学校职能部门的事,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每个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个过程中,班主任的作用不可轻视。班主任是学校任命、委派,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工的教师。在整个学校工作中具有特殊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注意到:许多学生家长在学生入学、分班时,不仅要选择好的学校,而且要想方设法选择好的班主任。这种现象充分说明社会对班主任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地位、重要作用的广泛认同。从教20多年的经验使我深刻认识到,班主任不仅要做到“传道、受业、解惑”,更应该做一名学生的心理健康医生,当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和治疗。

四、借鉴国外的评价方式

我们知道,绝大部分“问题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片面的主观评价。我们一些教师(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很多时候都是凭主观感情评价一个学生。比如考试成绩出来之后,我们往往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并对他们大加表扬,并给一定的物质奖励(奖励一只铅笔或一本作业本等),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甚至出语不逊,看不到他们的进步(其实这些学生也在进步,只是他们由于基础进步慢而已),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19世纪“德国普通教育之父”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国外教育在学生评价方面的优点,采取欣赏教育的方法,多用欣赏的眼光去赏识学生,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闪光之处,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学生的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和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五、加强与“问题家长”的沟通

第6篇:文学著作论文范文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和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语文课是一门传统的基础课,积习甚多。过去那一味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长期封杀。《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无能力对它作出较为全面具体的解读和评述,只能以一名一线教师的角度,谈几点我自己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何为“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和它相对的是被动地学习,机械地学习,他主地学习。当学生的认识、动机与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时候,这样的学习就是自主性学习了。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许多经验和研究结果表明,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需要是青少年的普遍特性。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去求知呢?我觉得魏书生老师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我所理解的“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并非目前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所玩弄的那种你问我答,一呼百应,热热闹闹的形式提问和毫无意义的相互争论,而应象魏书生老师那样,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出发点,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和发展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从而培养学生做学习主人的意识和能力。我在施教过程中,尽量把学生推向能力训练的实践场合,甚至让学生代替教师发挥教学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我打破以往单一化的“一言堂”,趋向多元化的“民主堂”。我知道,学生是个体的,不同的家庭、经历、情趣,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接受是完全不同的。对学生的各种独特的理解要从积极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并从中去寻找合理的内核,提倡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答案,提倡多元的碰撞,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感悟,如此才会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语文课堂上,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我们要相信学生通过亲自实践,语文能力是会得到提高的。

二、怎么“合作学习”

《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放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主张并非于今日始,中国自古有之。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合群性和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使每一个学生在相互交往中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从中可以寻找自我价值、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首先是小组的组建。我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一般以5——6人为宜,做到每组优、中、差各类学生比例相当。其目的是为了在合作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实际过程中,我还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部合作的凝聚力。

三、如何“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兴起,顺应了素质教育的潮流。它有力地冲击着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所带来的诸多弊端,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它的高级形态就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它可以且应该在日常教学中起步,使接受性学习与其结合,形成互补。现在我们要引起足够的关注,使它与接受性学习相得益彰地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情境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准备中,要充分发掘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寻找刺激的新异与变化,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2、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精髓。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能启迪智慧,带有挑战性,要要求他们有主见、有观点,从而形成善思多问、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思维风格。平时如果碰到有争议的内容,我会及时设计一些内容,让他们去收集资料,提出不同见解,鼓励创新。

3、关注学习过程和把握发展性评价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关键。在此过程中,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应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于主体地位。其次要提供交互式的平台,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争取让每一个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真正的动脑、动口、动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有意无意之间”,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技能、情感、态度、道德的变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 漓江出版社

[2]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 新理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5]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M]. 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7篇:文学著作论文范文

1 唤醒“主体”意识激发写作兴趣

在一中学曾作过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的作文心理调查,让人吃惊的是,对写作感兴趣的只有15%,如何将学生从写作的惧怕心理中解放出来,笔者认为首先应先解除强加给学生的“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着活泼的个性。缘于“情”而作,为自己的真情,为自己的个性,基于这一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即“向生活靠拢”。日本语文界“生活作文”,美国的“作文题目不受拘束”正是作出的这种努力。学生崇尚真实,敞开心扉的袒露正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历程。

德国哲学家斯普兰格指出:人的青春期是第二次诞生,而这第二次诞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自我发现。即把探索的视线对着自己的内部,发现作为脱离其它一切事物的一个世界——主观意识。“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自由式作文正是将这种探索投之于笔端的展露形式。笔者曾致力于写作实践“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探索,在实验班级中,改变以前一学期写几篇作文的任务,代之以一本自己命名的“随笔本”。随笔本上内容不限,体裁不限,自己命题,字数在500字左右,以每天自己最想写的东西为内容,持之以恒的练习最终都让他们达成共识。一学生认为:用真心去写,很畅快,是倾诉后的一种,生活中还不能少了它。自由式作文实际上在学生不经意间保持了一定的作文量,即满足了文章的数量,又在对文章的提炼、揣摩中提高了质量。他们觉得自由式作文是他们倾吐心声的绝妙形式,四季变化皆可人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他们的习作中,不仅将笔触面向家庭、学校生活,而且向社会生活延伸。“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次改选”、“一场战争风云”俯拾之间几乎都成了写作的素材来源。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的主角,表现生活的高手。

将他们恣意写就的“放胆文”(宋谢枋语)与实验前的习作相比,他们习作中表现出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个性,他们不仅在思考自己的得失悲欢,也在忧虑国家的命运前途。他们学会突出自己的位置和情绪,把握写作的机遇,表现浓厚的写作兴趣。喜欢写作的人数从实验前的15%上升到58%,对写作兴趣一般的人数从45%降至29%,对写作持冷淡态度的人数从40%降至13%。

2 规范“主体”行为提高写作技巧

宋朝谢枋在《文章规范》里提到的“小心文”正是作文改革中第二步要求。它对字词篇章有更精当的要求,须再三斟酌,以求更好的效果。主体意识的觉醒,更新了写作主体的观念,开拓了写作新视野。但“放开写,让学生自由抒写。”并非只纵不收,教师在学生的“放笔”中,仍要悉心指导,担当好主导角色,引导学生在自由抒写之后,有进一步提高。

如何指导学生作“小心文”呢?笔者认为可从下面两个方面人手。

(一)专题讨论方面

十四、五岁的学生正值青少年心理的迅速发展时期,正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上的断乳”,教师可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将作文的文法指导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作文指导专题。这些专题材料来源于教师的指导规范,学生的示范作文,媒体中传播的最新出现的资料,它们来自生活,来自学生,也来自书本,有其取材的新颖独特性,思维的严密性,“圣诞节前火鸡的遐想——评想象力”,“曹冲称象——说思维的独特性”,“成语故事新编——论据与论点”,“辩论会——论言之有理”。教师根据对象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类引导,对症下药,为其步入写作道路奠定了基础。写作指导贴近他们,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对写作再深入的激情,成功地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

(二)个别交流方面

教师和学生对习作常产生评判差异,笔者认为教师和学生的评判差异在于第一:二者的评判标准不一;第二:二者之间缺乏平等交流,作为教师要消除这种差异,不必拘泥于自己品评文章的条例,索性放下架子,写下水文,体验学生的情感、兴趣。“与学生侃写作”也是加强师生交流的有效途径。交流分面谈和笔谈。面谈的形式常常是三、五人为一小组,选择一话题作谈话中心,指定一人为中心发言人,教师作总体指导。话题选自同学们感兴趣或共同存在的问题。同学各执己见,不同观点汇聚到谈话中,每人都多少领悟到一些,效果很好。笔谈形式多样,可以是师生对一阶段作文的审视定位,可以是教师写的“写作心语”。更重要的是,此种不拘一格的交流拓宽他们的思路,提高对自己文章和其他文章的判断能力。“我能写好作文”,他们写作的自信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 挖掘“主体”潜能开拓作文视野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儿童在教学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个水平叫做“最近发展区”。当他不依赖老师独自完成任务时,第二个发展水平就转变为第一个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成了教学的重点目标。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当学生从“我想写”的发展水平进入“我会写”的第二个发展水平时,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就进入“我还能写什么?”

(一)总体发展目标区

每一年级,实验班除了应完成的作文训练计划以外,还制订“总体发展目标区”。

初一年级:通过“剪报”形式,让学生学会“一事一议”,剪报的素材来自四面八方,学生饶有兴趣。通过“诗词我来读写”5分钟训练,让学生领悟诗歌美的意境。

初二年级:通过“剪报”形式,要求学生品评作品,在结构、语言等诸多环节欣赏其长处,设置“名人名言我来读写”5分钟,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也训练其思维的敏捷、缜密。

初三年级:通过“剪报”形式,要求学生觅得优秀作品进行鉴赏,诗歌、杂文,甚至是摄影,漫画都可入选。初三年级“我说热点”,让学生与时代同步,以敏锐的观察力参与世界的新浪潮。

第8篇:文学著作论文范文

一、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

教师的任务是做好引导者、领路人,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起到桥梁的作用。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外在形式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学生运用已有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学生阅读作品前已存在期待视野,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做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而要做好领路者的角色,引领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汲取知识的财富,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二、开阔学生视野,加强课外阅读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又是鼓帆前进的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上航行。”大量课外阅读本身就是智力开发活动,是自我教育过程,是一种美的情感陶冶。

据调查显示:“现在很少有学生孜孜以求地读一本课外书,读书就是看热闹,图好玩,一目十行,走马观花,整本书连一句完整的话都没有,只有‘哇、哈、呀、啊、嘿……’干巴巴的字眼,几分钟就能看完一本。不可否认,这也是看书,但它远远代替不了文字阅读的作用。”如果学生表达思想感情只会用“哇!”或“啊、哈”等贫乏的语言,久而久之,就势必导致一代人知识贫乏、思想贫乏、文学修养贫乏,那将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怎样才能做好开阔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可以培养阅读兴趣,做好阅读指导,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课堂中运用各种技巧,如主题串联法。围绕一个主题介绍几本有关读物,如以我国古明家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为主题,推荐《张衡》、《黄道婆》、《蔡伦》、《李时珍》等书;有时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同时介绍几种性质不同的读物,如一本童话、一本文艺故事、一本科幻小说等。

三、语文教师要有专业技能

组织与管理教学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手段。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素质条件,精心设计教学。面对新的挑战,语文教师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创设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个性的。因此,教师设计的教案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发生情况进行调整。语文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组织与管理教学就是把安排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使教师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调节课堂和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必须对学生和教材进行深入了解,随时随地观察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真正让学生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启。对学生来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周围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现象的意义,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重视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方法。在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能力方面,教师还应注意课堂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第9篇:文学著作论文范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将比以前更加频繁,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在质与量及种类方面急剧上升。因此英语专业在高校的设立大大地提升,但是高校英语专业始终未能很好地解决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生活脱节的矛盾。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从九十年代的偏重于笔头和翻译,到二十世界初的“听说领先”,进而至现在的强调综合能力。但在现实情况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培养出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现时社会要求仍然是相差甚远。这充分暴露出我们现行的英语专业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区和误区,反映出我们的培养目标与现代经济生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脱节。而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实践少

翻译作为英语专业在实际操作中的主要应用,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和择业的方向。但实际上,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多为英美文学方向,只有在语言类高校会特别设有翻译方向。因此,在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能接触到翻译的课程,但鲜有机会亲身实践。以英语系翻译教学为例。我系设有汉译英、英译汉、电力英语翻译、科技英语翻译、经贸英语翻译,但是这些翻译课程的课堂学习时间有限,教师在教学中布置的作业也有限,学生亲身实践机会较少。并且在翻译课程结束之后,学生也极少能对翻译进行加深巩固学习或实践翻译,因此学生的掌握水平实际上来说是非常有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翻译工作,尤其要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上“接活”进行锻炼。在翻译实践中检验自己、充实提高自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材内容陈旧

有些翻译教材内容陈旧,文史类课文偏多,专业局限性强,与现代生活脱节反映科普知识和当代社会变化的文章偏少。因此适当增加学生与现代以及最新英语资料文献的接触,例如进行翻译工作,对于更新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英语教育与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近年来已成为中国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需要的人才增长。“毕业即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面临的普遍现象。著名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的(2m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称,英语专业成为中国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现在,整个社会发展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工具,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自如地应用。同时,现在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形成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强劲对手,英语专业就业已经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据报道,2013年全国面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接近700万。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主任王玉君此前曾表示,加上以前未就业的大学生,2013年或将有300万以上大学生难以初次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状况,导致在某些领域高校毕业生的供给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出现了结构性失衡,进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大学生就业困难使传统的以就业为指向的专业教育开始面临现实困境。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这样的大学生就业日益困难的情况下,教育部决定继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努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表面上看,研究生扩招能提高大学生学历层次,可以缓解就业难。但是,如果仅凭扩招研究生来应对就业难将是饮鸩止渴,这种解决办法仅仅会使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就业难与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着很大的联系。2014年4月15日,智联招聘了(2o14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0与2012年、2013年相比,2014年更多的学生选择就业,相反选择勇敢创业的学生比例逐年下降。因此,大学生应当对就业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的情况,并可依据自身条件进行自主创业。智力是大学生创业的资本,高校教育资源若是能得到很好地运用会使得大学生们更容易赚得第一桶金。而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创办翻译工作室,在实践中为自己的未来就业方向谋出路,成为了英语专业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一个新选择和新方向。

三、实践创业新选择之学生翻译工作室

(一)翻译工作室的定义

翻译工作室是几个成员为了共同的理想、愿望、利益等而建立的提供翻译服务、从事翻译工作的组织,一般没有注册资金。工作室因为在工作方式上比较灵活,与一般翻译公司相比有成本低,灵活容易变通等特点,因此在社会上广泛存在且数量众多,但是其最大缺点是风险承受能力小。学生翻译室通常由在校或刚毕业学生组成,教师扮演指导的角色。它既是在校学生翻译实践的基地,又是学生自主创业的新选择。

(二)翻译工作室发展现状

学生翻译工作室通常有学校作支持,开展具有学校学科特色的翻译工作并享有办公场地、优秀学生教师等优质资源,立足高校,面向市场。基于提升在校英语系学生的翻译能力以及帮助毕业生就业的目的,很多高校都开办了自己的翻译工作室。如杏林翻译工作室是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组建的一支专业中医、中药和西医英语翻译团队,主要针对本校医学背景的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开展专业、严谨和负责的中英互译工作。中山大学的us翻译工作室,致力于为翻译系本科及MTI教学和实践的数字化、信息化提供语言和技术支持。由北外(BFsu1毕业生创立的玉如译翻译工作室的主打牌便是优质的译员。工作室译员和均为北外、上外及广外等一流学府的教师学生以及外国大学生、专业人士。我们在学校创业训练项目的支持下于2013年10月也成立了华北电力大学Mayi翻译工作室,并把电力翻译作为我们工作室的主推产品及特色,受到了学校师生的青睐.承接了出版社书目翻译、视频素材翻译等多项业务。翻译工作室一般以学生作为译员的主力。研究生和教师为辅。由于规模小,经验不足,大多利用课余时间翻译等原因,翻译工作室的服务很难真正走出去,去承接高质量、数量大的翻译业务。因此跟翻译公司的业务量相比,工作室仍然只是“小打小闹”,离规模化发展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三)工作室运作

(1)人员构成:工作室是一个开放性的机构。其核心成员由译员、校对员、业务员、财务管理人员等组成。译员以具有一定经验的优秀在校英语系学生为主。在业务繁忙时会外招具有研究生乃至外专业具有翻译特长的学生。校对员是翻译质量的重要保证,经常由教师或者经验丰富的研究生来负责监督。业务员负责业务的接洽、合同的签订以及后续服务等。而财务人员负责管理翻译收入、日常开支、酬劳分配等工作。(2)工作流程:完成一项完整的翻译工作主要有业务承接,翻译及校对工作,接受客户反馈意见,修改翻译稿,收费等过程。翻译工作室越正规,其工作流程就越趋向于程序化。下图为Mayi翻译工作室工作流程图。(3)发展意义探究就学校层面来说,工作室成立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内涵建设。学校可以借鉴源于20世纪初德国工作室教学法。将以翻译实战为中心,培养学生翻译职业素养、提升翻译能力、锻炼团队精神的翻译工作室教学法发展成为学校日常化的特色教学方法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英语专业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帮助建立起学员参与市场竞争的平台,以更好开展英语翻译技能培训与经验交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实际翻译能力,培养适应市场的技能型翻译人才。同时,就学生个人而言,参与翻译工作室的工作除了提升个人能力之外更可以激发出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通过亲身实践,了解了创业的过程,普及创业知识,改变对自主创业的看法。能减少对自主创业的恐惧并且能积累自主创业的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能借此树立竞争意识,改变就业观,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