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个人优缺点总结范文

大学生个人优缺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个人优缺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个人优缺点总结

第1篇:大学生个人优缺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生管理 辅导员 心理医生 大学生

近几年来,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大学生中常常出现的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抑郁、焦虑、孤僻、冷漠等,因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难以解决,又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普通高校大学生中出现极端事件的情况不断增加。作为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与学生直接面对面接触的时间较多,在现代教育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如果能当好大学生的“心理医生”,将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的时候,就能减少许多悲剧的发生。

一、辅导员要用爱心投入日常的观察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因此,辅导员要勇于承担起学生管理工作赋予自已的重任,加强自身心理素养,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医生”。辅导员应当在大学生入校就要广泛开展微笑谈心活动,通过谈心活动来打开大学生心灵的窗户,认真倾听大学生的真情诉说,从而了解大学生埋藏在心里的真实想法,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尤其是对于在日常工作中观察到的发现有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或者称为“心理边缘生”更要倍加关注,要为每个大学生建立一个心理档案。内容至少应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身体状况、家庭状况、个性特征、学习心理特征、朋友等),每次的谈话记录(包括时间和考试焦虑、同学交际障碍、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及时记录学生异样的情绪和行为举止,洞察学生行为动机,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评估其发展趋势,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打消该学生的消极情绪。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注重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初始发生阶段,做到防微杜渐。

二、辅导员要坚持有的放矢的原则

每个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力、知识面、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每个大学生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的看法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也有不同,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老师能深入到大学生中间去,与他们交朋友,通过有效的交往与交流熟悉每一个大学生的情况,从而及时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问题,做到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去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心理疏导,做到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高校辅导员抓德育教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做活、做细,尤其对于班里的一些调皮捣蛋学生,及时肯定他身上的某个闪光点,鼓舞其上进心,促使其不致破罐子破摔而有所积极表现,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的价值取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辅导员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差生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每一个大学生,应该说任何大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的,不会只有优点没有缺点,也不会只有缺点没任何优点。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对中等生这既不冒尖又不露尾的群体会觉得一切平平常常,容易忽视其优缺点,这种不正常的看法有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优缺点评价,有碍在所有大学生中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优生毕竟是少数,而中差生则是大学生群体中占绝大多数的芸芸众生。因而,高校辅导员要花大力气来做好培养中差生的工作。特别是在帮助差生时不能急于求成,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应当苦口婆心地劝导,认认真真讲道理,循循善诱地将其带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教育大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大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对广大的中差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肯定他们的闪光点,教导他们要扬长避短,鼓舞其斗志,鼓励其进步,特别是要遵循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心理辅导与疏导,通过说服教育来引导、启发学生,使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

四、辅导员要坚持走“学生路线”来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作为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好大学生的“心理医生”,必须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了解大学生的喜怒哀乐,尽力去为大学生排忧解难,为其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一些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经常出现紧张、焦虑乃至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通常表现为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常常有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对生活失去乐趣,在学习、生活上遇到挫折时,常常会出现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厌世等。高校辅导员应针对这些现象,开展一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活动,譬如“学雷锋、献爱心”活动,到社会上做社会调查或勤工俭学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舒展身心、展现自我,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大学生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健康、宽广的心境,促进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五、辅导员要与多方加强沟通

高校辅导员除了与大学生本人加强交流与了解以外,还要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互相沟通,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从而比较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减少心理辅导的盲目性,有利于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有些大学生对考试有恐惧感的,可在考前一段时间就开始开导他(她),平和其心态,在考试后学生成绩有进步了,一定要及时亲自给学生家长报喜,通过父母给学生以支持和鼓励,这叫“家庭激励”法。作为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应当在学生管理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把握好自身既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又是“心理医生”的角色,主动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任务,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开拓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第2篇:大学生个人优缺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教育管理 实践总结

一、背景和目标

为了响应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文化强国概念,及我省文化强省的目标,切实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我校提出了“目标教育工作更好的落到实处”。为更进一步落实目标教育,扎实、精品本科教育,更好的培养社会全人,服务于社会,外国语学院书记刘改琳教授提出了“研本共建”的试行培养模式。

“研本共建” 项目主要依托研究生在校时间充分,个人经验丰富,与本科生年龄跨度较小,能高效无障碍的沟通,了解本科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能适时的引导本科生完成自己的目标。是在原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优化,充分调动研究生在本科教育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让研究生在本科生的个人发展中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切实落实我校目标教育的计划。

二、具体实施方法与过程

“研本共建”主要是以班会为载体,以本科生目标教育为抓手,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与思想沟通为途径,以提高本科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由2011级8名研究生共同担任本科110802班27名学生的助理班主任,每位研究生负责三到四名本科生。在项目前期,我们主要由每位研究生负责班会主题的制定和讲解。从第四个学期开始,“研本共建”项目实施的改变了以往的做法,改为由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准备、策划、实施。这样,班会就变得愈加有趣和生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同时也提高了本科生的活动组织和协调能力。

研究生首先对本科生个人情况进行了解,了解其学习能力、家庭状况、性格特点等,帮助其制定适合个人发展的目标。其次,在学期中不断的与其交流沟通,在制定好目标后,研究生要对本科生进行跟踪辅导,引导他们达到目标。学期结束时,研究生和本科生要认真总结目标完成情况,并找出本学期的优缺点,完成目标的原因及没有完成的原因,为下学期目标修订和实施做好准备。最后,通过每个学期前的目标制定,学期中研究生对本科生的引导和共同努力,学期末,各位同学都能如愿以偿的完成自己制定的目标,目标实现率占到了92%。极大地鼓舞了本科学

大学本科生正处于思想成长时期,他们的思想不仅容易受到社会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容易受到人生中的具体挫折的影响,对各类事物敏感且容易改变对事物的判别。当他们遇到交友、就业、情感、经济等各种心理困惑,很自然会想到和自己年龄相仿又不会嘲笑自己的研究生导生,而导生的倾听与解答帮助他们有效地释放了压力,缓解甚至化解远离亲人的学子们的忧虑. 研究生以“学生导师”的身份深入到本科生中,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并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咨询和帮助,充分发挥研究生学历和朋辈优势。这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坚持主客体双向交流、共同受教育的一种自我教育形式,让他们在互教互学、平等交流中促进素质、品质得以养成,情趣、爱好得以发展,精神生活得以丰富。这种模式寓教育于多种互动活动中,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更加符合学生时代特点,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种培养模式极大地鼓舞了本科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信心,也使得他们能够清楚的了解自己的能力。

三、主要成果及存在问题

我院研究生党支部实施的“研本共建”得到了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在实施过程中,研究生认为在活动中他们能够参与到全方位的育人过程,同样也培养了他们的管理才能并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能力,为以后就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研究生与所指导的本科生在专业上是完全一致的。研究生作为高等学校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学生群体,相对本科生而言,拥有政治追求、专业知识、学习经验、生活阅历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努力把这些优势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宝贵资源,为低年级本科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适应大学生生活,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成才质量。

本科生认为研究生与其年龄相当,不存在思想代沟,能够更好的融入班级,时刻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上的问题,并能够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很好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探索“研本共建”,把研究生的“导人”与“育己”结合起来,构建研本互动式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这是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举措。

四、经验与启示

第3篇:大学生个人优缺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堂展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77-02

教育部办公厅于2007年12月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围绕着这一通知,各高校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教育为目标,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其中课堂展示(Presentation)成为较为重要的探索手段的一种。

一、课堂展示法中的理论基础

课堂展示是指学生个人或小组在课堂上向全班讲解某个话题或者书中某章节的教学实践的活动。课堂展示就形式而言可以分为:个人展示与小组合作展示。前者侧重于个人独立性,充分锻炼个人的能力;而后者则侧重于团队的合作学习,要求组员们能合作并共同完成某课题。当前,此展示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均已得到一定的应用,并逐渐从外语和师范类专业扩展到其他专业。

课堂展示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集合了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优点。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于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学习伙伴、老师等)的帮助,积极主动加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整个过程。这一理念明确告诉我们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信息传递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融合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等策略的多方互动过程。在各种信息的互动中,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力、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解决能力,从而形成共享的更高级的建构。

二、课堂展示法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应用课堂展示法,有如下优势。

(一)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因课堂展示法而提高了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虽然主讲教师图文并茂、绘声绘色,可是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依然是旁观者,特别在公共大课堂中,两节课的时间里,学生的参与度是很低的,他们很容易走神。课堂展示法的使用,则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在展示时间内发挥自己的最佳才能,使学生们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被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兴趣与动机。

(二)课堂展示法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得到开发。学生要获得知识,首先要独立分析、实践、探索,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最终达到学习目的。在课堂展示法过程中,学生需利用多种方法、渠道和工具收集、整合相关资料,这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堂展示法促进学生学会相互评价和尊重

为了防止后面的展示者在前面的展示者讲演的时候只顾自己准备,不听别人的报告,我们通常在展示之前会提示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现在你是听众,你最希望展示者有怎样的表现?”“如果是你们团队现在做展示,你希望下面的听众有何表现?”通过换位思考,各个团队之间自然形成一种无形的他人期望和自我期望,展示者会尽最大努力表现,听众也会尽可能保持注意力集中。

在每一个团队展示之前,我们又会提示听众注意思考:“这组展示的亮点在哪里?”“你最大的收获或者疑问是什么?”“如果讲演者的表现可以更进一步,你会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建议?”通过这三个问题的点评,不仅让听众的参与感和活跃度大大提升,更重要的是,在展示者和听众之间建立起了积极反馈的桥梁。学生从中可以学会如何从具体、细节的角度来点评他人展示的好坏,而不是笼统地说好还是不好,使得相互评价变得更加有理有据。

有了评价的支撑,经过几组展示之后,相互尊重的氛围在各团队之间就形成了,学生们也都享受着分享新知的喜悦及劳动得以认可的欣慰,课堂展示的效果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四)课堂展示法促进学生学会合作

各种不同形式的合作贯穿整个课堂展示的过程中,所以无论是课前准备、课堂中展示,还是展示之后的讨论,在这种群体合作全过程中,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得到锻炼,就较易取长补短,发展了批判性思维。

(五)课堂展示法促进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

学生所选话题和呈现信息的多元化,教师亦可以从中获得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启发,同时也获得专业以外的知识。以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职业世界探索为例,以往在介绍各个专业的职场情况时,教师需要自己做很多功课,但由于专业的界限,这种探索往往不够深入。现在改让学生自己进行专业探索,各个团队从不同角度进行展示,相互补充之后得到的结论比靠一个老师挖掘的内容要深入的多。

三、应用课堂展示法的课程设计

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课程设计中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成立学习团队。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尽可能和更多同学接触,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喜好分组,成立学习团队,将一个团队的成员座位安排在一起,便于课堂活动中成员间的互动和交流。团队中要选出队长,负责联络、协调和督促各个成员。

第二部分:话题的布置和分配阶段。一般来说,课堂展示教学需要学生课前进行准备,即授课前一周左右,教师向学生公布一周后讨论的话题、需参考阅读的材料。讨论话题可以由老师制定,也可以学生自己选择与内容相关的问题而进行准备。这一部分最关键的是话题的选择与分配。

第三部分:话题的准备阶段。经过讨论,各团队先确定课堂展示中的主题,由队长带领,明确队员分工,共同收集、整理资料,完成撰写文稿、制作ppt和排练等准备工作。这一阶段能够充分反映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四部分:话题的展示阶段。经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各团队让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各团队自主决定展示的内容及形式,可以由一名成员进行展示,也可以由几名成员共同完成。话题展示是课堂展示教学法的核心,它侧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听讲能力,而这些均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素质。

第五部分:话题的讨论和评价。话题展示结束以后,由老师或做该展示的学生主持并引导全班的同学对此问题进行系列讨论。听众可以从内容的安排、表现的形式、达到的效果等多方面向展示者进行提问或者点评。通过这些提问以及点评,让各个团队成员能充分认识自己所存在的优、缺点,达到相互学习,不断进步的目的。

第六部分:话题总结。讨论结束以后,由老师对课堂展示发言和之前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归纳课堂展示争论的核心内容和各方观点,并指出深入讨论可以继续研究的方向。各个团队应在课堂展示结束后,完成本次话题的研究实践报告,总结自己团队的结论、收获、优缺点及今后改进的方向。这当中的优质成果,反过来还可以促进下一次对该话题的教学。

四、应用课堂展示法的关键点

(一)话题的设置

话题的设置是决定课堂展示法教学效果的关键。因不同话题具有不同的延展性,对学生的吸引程度也会不同,从而最终导致课堂的讨论深度差别也很大。一个好话题,不仅能提升展示者准备的热情,还能保证听众更高的关注度。

另外,话题的设置还要考虑和原有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趣味,而设置和教学内容相距太远的话题。可以从教学内容的大范围中选出几个吸引学生的小角度,供学生深入探讨。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一个很好的研究型话题就是专业探索,专业探索可以从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未来出路、专业达人、书籍期刊、过往经历等多方面进行,各团队的可挑选余地比较大,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角度入手。

(二)教师的有效指导

很多老师都认为在采用课堂展示法时教师会很轻松,要求也会低很多。这其实是个误区。虽然课堂展示法让教师完成了从讲授者到引导者的转换,让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中心,可是教师的重要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却一点也没有下降,反而提升了。在课堂展示中,给给学生必要的指导,才能保证课堂展示的效果,实现相应的教学目的。

在话题准备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的选题,防止他们选择过大的话题泛泛而谈。仍以专业探索为例,让学生认真做一个本专业毕业生的大学事迹回顾比简单地展示几个大学的培养方案要有价值的多。

在话题的展示阶段,教师要再次强调课堂展示的意义,话题选择的依据以及各个团队的分享主题和顺序,这样演讲者和听众的线索感才能被建立起来。这个工作相当于给到场的每位学生发了一个晚会的节目单。

在话题的讨论阶段,教师的作用更加突出。课堂展示,一半在讲,一半在讨论,教师要积极引导讲演者和听众一起参与讨论。学生很多时候不会点评,教师也要及时引导,可以先做个示范,后面学生就能触类旁通了。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做好小结,这样才能让分享和讨论质量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杏莉.“小组合作课堂展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8-112.

[2]贾娟娟.Presentation教学法在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7):633-635.

第4篇:大学生个人优缺点总结范文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教育和培养学生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只有就业才能实现上述目标,否则就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农业政策和发展趋势,结合专业特点、学生的个性榭正,规范合理地指导学生规划职业、促进学生就业,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黑龙江省政府提出“做大做强畜牧业”后,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小。但是,毕业生拐寸人才市场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又茫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我们试图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农业政策,教师在设置课程上、专业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确立职匕感望和职业目标,培养学生选择职业方向的能力,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现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指导中应用和推广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索适合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规范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2农业高职院校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

2.1采取专业方向分流的课程设置,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报考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有明确学习目的、就业方向,但只能称之为职业愿望,不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性、科学险,需要指导其在专业方向分流的基础上确定职业方向,设定整体目标。高等学校的职业教育不可能完全达到个性化教育,但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适合个人需要和就业方向的课程条件。我们学院批准为独立设置的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后,设置课程时打破学环斗界限、重组课程,采取宽厚的基础知识技能教学和专业方向分流教学,即学生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基本技能学习阶段淡化专业界限,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将一个专业分为儿个专业方向。这样,宽厚的基础知识技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打造了广阔的、扎实的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分流则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具体实施过程。毕业前一学期学生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明确就业方向、确立职业方向。适应个性化需要的、灵活的课程设置为高职大学生规划真正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创造了条件。

2.2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贯穿大学生活

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学习公共基础课,就业指导部门对学彗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作用及目的教育;第二学期学习专业基础课、学且适应了大学生活,就业指导部门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沮靓划方案,并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近期目标;第三刹组开始接触一专业课的学习,又书隆会及本行业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据此适当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第四学期学生面临毕业,其认知能力、综合素质能力趋干成熟,在检验职业生涯规划近期目标的实施结果一就业情况后,继续努力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远期目标。

2.3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2.3.1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使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作用及目的。采取讲座、发放学习资料、制作并播放多媒体课件等详细讲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介绍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自我实现的欲望。

2.3.2指导和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对生涯机会的可行性分析时,充分考虑到内外齐种翔镜条件的变化,客观地分析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为此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和上网查阅资料、开讨论会、专业报告会等。自身条件分析是职业生涯的基础,客观、全面地分析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找准差距、制定实施方案;及时与角色沟通,分析其建议和评价;参照心理测评和职业倾向测试修正目标、调整方案。在目前社会的心理测评条件下,应以角色建议和自身条件分析为主,心理测评和职业倾向测试为辅,并将测试结果交由学生本人处理,以免学生形成心理压力。在职业生涯的可行性分析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对社会习境的认识偏差,需蛋结旨导教师及时地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制定目标的分解与组合时,扫意目标的量化标准和时间的限定性,减少目标模糊、不明确和实现目标时间拖延的机会。成功标准是阶段性的、分解的目标,成功则总结经验,没达到则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修订实施方案。对于缩小自身条件、环境条件与实现目标的差距,着重分析产生差距的本质原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而不是归咎于环境条件,或期望环境条件的改善,缩小差距的方法及其实施方案则要适应环境条件。

3职业生涯规划在农业高职大学生中应用的效果

3.1教师的评价

参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气氛浓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关注本行业的生产现状和季服成果,学生针对与自己职业目标相关的课程能够广泛、深入地学习,寻找机会参加专业的培训班、短训班锻炼实践技能。在考核职业资格证书时,选择的工种不再庞杂而有针又引隆,但进一步要求专业课程设置的个性化以适应社会需要,也要求专业教师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州正,对学生作出客观、全面的角色建议。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个性化就业管理的有效方法。

3.2学生素质

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高,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农业高职大学生确定的职业目标呈现多样化,一般都比较切合实际,较少出现理想化的目标,符合自身条件和社会现实需要。学生具有了在自我例古、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职业方向能力,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缩小自身现实状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不再怨天尤人,对就业前景乐观、豁达,同时也要求学校创造条件来满足学生缩小差距的方法。

第5篇:大学生个人优缺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制度 管理人员 学生干部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43-01

1 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改进和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的学生公寓管理制度,是依法、依规做好公寓管理制度的重要保证。随着高教改革的迅速发展,大学所起到的“围墙”作用日益淡化,大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的利益与权力关系逐渐变得错综复杂,迫切要求公寓管理工作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和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根据国家法律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再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实践的基础上,整理、归纳、总结出适合本校的《学生公寓管理规定》,并组织舍务干部和舍长进行学习,严格执行。制定好各项规章制度后,还要利用一些评比、检查、奖惩等手段,督促学生自觉的遵守学生公寓的各项规定,以形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良好风气,有力的保证了公寓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2 充分发挥公寓管理人员及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

公寓管理人员作为学生公寓的直接管理者,应始终坚持做好基础的管理工作,积极致力于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休息氛围。第一,要坚守岗位职责,定期对公寓内的门卫,卫生员以及进驻的班主任、辅导员进行培训、交流,对日常基础工作进行督促,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和技巧进行讨论和总结,充分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强化自身素质,以达到个体提高一小步,整体提高一大步的目标。同时强调岗位就是职责,每个人都要尽到自己的义务,做到工作期间,不脱岗、不漏岗,严格遵守学校对工作人员的各项要求,以自己的言行,成为公寓管理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第二,坚持“细节决定成败”,学生事情无小事,每一个小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所以宿舍管理要从细微做起,从小处做起,再简单的事情,也要努力做好。心中要始终把公寓安全和卫生这两项基础工作放到第一位,要做到每周例会回回讲,每次培训回回谈,定期联合保卫部门对宿舍防火、防盗及管制刀具进行检查,定期组织班主任、辅导员对学生宿舍卫生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合理的工作安排,科学的管理方式,督促宿舍楼的安全和卫生工作,形成良好的监督体系。每学期组织“安全卫生活动月”评比活动,让每一位学生也参与进来,体会到自身也是公寓文化中的一份子,做到安全预防常规化,卫生工作细致化,文明宿舍典型化,强化学生的安全、卫生意识,努力推进和谐公寓建设。

学校要坚持班主任、辅导员进学生公寓的做法。对学生公寓,学校都要按系部、按学生的人数比例,规定班主任、辅导员定期对学生公寓走访、检查,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法律法规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学生在公寓的表现与学生品德鉴定、优秀学生评选、学生党员评选及奖学金的评定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健康的活动,促进学生公寓的精神文明建设。学校要建立并强化激励机制,将进驻学生公寓的班主任、辅导员的表现作为一项重要的业绩进行考核。

3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和助手作用

在公寓管理工作中,管理者总是少数,而被管理者是多数,少数人要把多数人组织、管理起来,使公寓工作有序地开展,公寓管理者必须寻找得力的助手,培养骨干力量。作为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干部在公寓管理工作殊作用,充分利用学生干部的主体作用。学生干部来自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有一定的威信,其可信度和可亲度是无可替代的,其时效性和真实性也是无法比拟的。对学生思想、生活情况的了解,公寓管理人员不可能与每一位学生推心置腹地进行交流,只能通过学生干部掌握信息,对公寓里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暴露出来的矛盾及时进行化解、沟通和处理。学生干部主要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比较容易把广大学生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共同提高、共同进步。高校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地域文化各不相同,思想素质高低不一,不同学生涉及的情况和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复杂多样,仅仅依靠老师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把学生干部吸纳到公寓管理队伍中来,协助管理、参与管理,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模范带头作用, 提高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效果。

4 创建健康的公寓文化氛围

第6篇:大学生个人优缺点总结范文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部,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 创业心理资本是个体在创业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是创业者的重要心理资源。通过分析创业心理资本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认为政府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关注,完善政策支持,将大学生心理培育与开发纳入到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和公共服务事业中,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心理资本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系统举办大学生创业者心理培训;高校要关注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和开发,发挥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搭建创业实践平台,以市场变化及其趋势为背景,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出发,融入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大学生应增强心理修炼的主动性,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效能,学会积极归因,提升心理韧性,自觉培育与开发创业心理资本。

[

关键词] 创业政策;大学生创业;创业能力;心理资本;心理修炼

[中图分类号] G40-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030?03

[收稿日期] 2014-11-29;[修回日期]

2015-01-20[基金项目] 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干预与开发策略研究”(13080033)

[作者简介] 刘素婷(1964-),女,河北唐山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经济管理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据统计,2014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 万人,比上年多出28 万人,大学生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为支持大学生创业,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由于创业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事业,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象牙塔里走出的大学生来说,创业将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更严峻的挑战。培育与开发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激发大学生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培育与开发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的意义和作用

任何企业的建立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创业者必须具备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创业心理资本是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创业绩效提升的关键心理资源,它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培育与开发创业心理资本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并不是每个创业者都能充分发挥潜能和施展才干,只有那些具有创造力、智慧和韧性等积极心理状态的个体,才会努力去挖掘自身资源。培育和开发大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可以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创业绩效。

(二)培育与开发创业心理资本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抗挫能力

创业心理资本能够使创业者增强自我效能感、抗压能力和乐观精神,使大学生创业者面对各种考验,都能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创业前景充满信心。即使遇到问题和困难,也能及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创业风险和挑战,必要时选择新的路径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困难或挫折,努力实现成功创业的目标。

(三)培育与开发创业心理资本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竞争优势

心理资本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在就业创业环境严峻、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下,培育与开发创业心理资本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渠道,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者对创业环境的适应性,促进他们改善自我认知,增强自我效能,实现自我超越。

二、创业心理资本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一)创业心理资本的内涵

创业心理资本是指能够满足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情感要求并促进创业成功的心理资源总和[1],是个体在创业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及建设性力量,是创业者除了财力、人力、社会三大资本以外的第四大资本,也是创业者最具竞争优势的前瞻性资本。创业心理资本具有投资和收益特性,可以通过特定方式进行投资与开发,将其潜力挖掘出来,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创业心理资本所包括的积极心理能力,能够使创业者对创业充满信心,即使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也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对创业前景充满希望。

(二)创业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

创业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感恩、包容、诚信等基本要素。具体来讲:① 自我效能是创业者在全面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身潜能的充分认可,并由此激发个体调动资源去成功实施某一活动的强大信念,是个体自信的表现[2]。② 乐观是创业者的一种最为积极的归因模式和归因风格,乐观的人总能够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引起正向的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③ 希望是创业者坚持创业目标和坚信创业目标能够实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创业成功的动因,也是创业过程得以激活、拓展和提升的基础。④ 坚韧是创业者毫不动摇、坚持不懈地去实现既定目标的态度,当遇到问题和挫折时,能够让个体很快恢复积极的情绪状态。⑤ 感恩是创业者觉察和感激生命积极机能的生活取向。个体积极生活取向的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更是成就创业成功的支点。⑥ 包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个体精神的成熟和心灵的丰盈,包容有利于创业者凝聚人心,增强团队战斗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⑦ 诚信是创业者健康人格的道德基石之一,良好的诚信品质是创业者创业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在创业过程中,以上这些要素以协同的方式对个体发挥作用,使创业心理资本增值,促进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

三、培育与开发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的策略

近几年,政府和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学生创业心理状况还是比较令人担忧,存在着创业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盲目乐观、自卑、受挫能力差等诸多问题[3],导致大学生在困难面前容易退缩,甚至放弃创业。基于此,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可以从政府、学校和学生个体三个层面入手:

(一)从政府层面培育与开发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

政府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关注,发挥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业的正功能。一是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完善政策支持,将大学生心理培育与开发纳入到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和公共服务事业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大学生心理培育与开发提供制度和资金保障。二是加强对心理资本内涵及其作用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心理资本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学会自发运用心理资本,激发自身潜能。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的、稳定的、高水平的从业队伍,多途径、多形式满足大学生创业心理成长的需要。四是系统举办大学生创业者心理培训,使大学生了解、学习提高心理资本的方法和技巧,培育和开发大学生创业者的心理资本,为大学生顺利创业创造有利条件。五是建立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心理关爱支持体系。充分调动相关部门、民间组织、志愿者等资源,开展创业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服务,支持和帮助遇到创业困难的大学生,缓解内心的焦虑与紧张,渡过创业难关。

(二)从高校层面培育与开发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

我国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除关注创业知识技能层面的教育外,更应重视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力量的培育,关注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和开发。一是发挥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专业教育、思想教育以及相关课程渗透,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形成积极的创业心理,提升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和创业风险感知能力,克服创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4]。二是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实践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高校应转变观念,主动走向社会,走进市场,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开拓视野,积累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在实践中经受考验,为成功创业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三是校企文化互融,以市场变化及其趋势为背景,从微观企业的角度出发,融入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增强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适应性和合作性,激发大学生的希望、乐观等积极品质,积累积极心理力量。四是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成功大学生企业家的创业体验最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高校应大力宣传大学生创业成功人士的典型事迹,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要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让大学生与成功人士零距离接触,增强他们创业的信心。五是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辅导。多渠道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分析创业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改变认知模式,促进大学生将所学心理知识内化为创业心理资本,有效释放心理压力,疏导负性情绪,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竞争能力。

(三)从个体层面培育与开发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

创业者是指创业活动的推动者,成功创业需要大学生个体具备较强的创业内驱力。大学生应增强心理修炼的主动性,自觉培育与开发创业心理资本。一是正确认识自我。只有充分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己,才能更好地把握自我,明晰符合自我需要的目标,找到成功的方向,更可以根据自己的优缺点,提出改善的步骤及方式,促进自我心理疏导能力养成[5]。二是增强自我效能。创业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遇到困难也在所难免。这就需要创业者在所有情况下都能相信自己的潜力和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遇到的任何问题。三是学会积极归因。面对创业困难和挫折,学会积极地归因是大学生成功应对困难和挫折的必要基础。对于成功,学会进行内在地、稳定地归因,肯定自己,对未来的创业活动充满信心;对于失败,学会进行外部地、可变地归因,维护自尊,看到希望,让自己能够保持原有的努力状态。四是提升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大学生应对压力、挫折或逆境等消极心理事件的能力。在困难和挫折中获得成长,并实现超越,这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大学生要把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作为磨练意志、增强心理承受力的锻炼机会。五是培育积极心态。心态是控制创业心灵平衡的砝码,是大学生创业者理智步入成熟、走向成功的基础。大学生要把调整心态作为每天的必修课,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感恩的心态、积极的心态、付出的心态、合作的心态和坚持的心态,积极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让人生实现从平凡到卓越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高娜,葛崇勋.从心理资本视角看高校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培训模式的新构建[J]. 考试周刊,2010(45):180-182.

[2] 孙敬娜.心理资本干预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J].职教通讯,2014(20):70-72.

[3] 陈亚.心理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育[J].学理论,2012(34):254-255.

[4] 董红燕,徐双俊.创业心理品质开发的理论资源与实践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1(10):86-88.

第7篇:大学生个人优缺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个性化就业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我国民办教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但也同样面临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的事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规定“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在这一形势下,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越来越得到高校工作者的青睐。

所谓个性化就业指导是以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为开展前提,因为每个大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点,如性格、气质、个人能力、所学专业、心理健康状态等,同时家庭环境也决定了每个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资源禀赋是不同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对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的、细致的、系统的、全过程的指导,是尊重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个性需要,激发其内在动力和积极性,挖掘其自身潜力,促进其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的有效途径。

个性化就业指导既是就业市场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独立学院促进学生就业的法宝。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东省为例,截至2013年底共有独立学院32所,占全省121所高校的三分之一。由于民办院校存在着办学时间短、师资队伍弱、教育质量一般等问题,使得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面临着比公办高校毕业生更多的困难。社会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针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歧视,比如国内五大银行直接拒绝独立学院学生参与网上报名。

而目前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基本是:大一开设职业规划课,大四开设就业指导课,毕业前组织招聘会,网上就业信息,集中召开就业动员大会,其余时间促动学生外出找工作。这种粗放的工作模式极易造成就业质量不高,学生满意度较低的状况。根据2012年针对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统计学三个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发放的调查问卷发现:第一份工作由“亲戚或朋友”提供帮助占45%,由“就业指导中心”和“完全靠自身努力”各占18%;而第一份工作的招聘信息来源于“亲戚或朋友介绍”占36%,通过“社会网络媒体”占27%,通过“学校”占18%。分析结果显示: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工作能力、性格特点,特别是没有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禀赋,结果导致毕业生职位错配,一次就业与二次就业时间间隔较短等状况。

因此,亟需积极探索并将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应用于独立学院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学观,对自己进行清晰定位,从而保证在校期间不迷茫,就业时期有方向。

一、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的具体实践――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为例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成立于2006年,建校史虽不长,但一直发展迅速。初次就业率年均在93%以上,却也存在就业质量不高,初次就业后短期内再就业的普遍现象。根据2012年11月对该校部分专业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74%的大一和大三学生中对大学学习生活表示迷茫或者焦虑,超过82%的学生不满足于现有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超过95%的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个性化、私人定制式的就业服务。针对这一情况,该校积极进行了就业指导模式的调整。

(一)对大一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大学一年级是学生人生从单目标阶段(高考)向多选择阶段(就业)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职业规划的起点。在这一阶段,一方面要强化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班级辅导员也要切实起到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的作用,充分地发挥自身工作优势,加强对学生个性化职业规划的指导,以弥补课堂内只关注共性问题的不足。

在具体操作方面:首先,建立完备的学生信息档案。在掌握学生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辅导员通过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大一学生对大学的认知,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以及个人的初步人生职业规划,对学生就业趋向进行归类。结合我院实际,基本上有以下分类:(1)继续深造,考研;(2)考公务员;(3)进企业单位;(4)继承家业或自主创业。并就具体就业趋向给以相应的指导与建议。比如,针对考研趋向的,指导其尤其应注意专业理论课的学习,要培养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并注意对理论前沿的高度关注。对于想考公务员的,建议其要注重培养自己广泛的学科兴趣,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注重自己领导力的培养和提升。对于希望将来进入企业单位的同学,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考取进入行业所必须的相关证书是必要的。对于继承家业或自主创业的,应注重人脉的积累和管理经验的提炼。由于对于大一学生而言,刚刚进入大学,做到对自己清晰的定位,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故通过这种粗线条的划分,从而确保学生进入大学即能有一种方向感,并初步知道自己的宏图,是需要自己一步步规划行走才能达成。也帮助同学们对自身条件有清晰的认识,并借此强化学生的规划意识与就业观念。

(二)对大三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大学三年级是学生从学生阶段向就业阶段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就业人生的起点,需要总结过去学习的成果,审视自己的优缺点,查找出自身与就业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制订缩小差距的计划,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就业路径。此一时期应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私人定制式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扮演学生引路人和鼓气者,以宿舍为单位逐一谈话并完善各自档案,询问学生的学分绩点、挂科情况,取得证书证件数量,家庭帮助,自身意愿等情况,帮助其分析自身条件与就业目标的差距,弥补方法,注意事项等等。有毕业或学位证困难的,应当了解其已获得学分和绩点基本情况和毕业、学位证目标差距,帮助分析难易科目、主攻科目、复习方法;有机会进银行金融企业的应当指导其积极收集各地银行招聘信息,选择适合并容易考入的银行,有针对性的复习银行招聘考试中的行政能力、综合知识、业务能力的方面知识;有机会考取公务员的,应当指导其选择适合自己的报考地点和岗位,有计划的复习行政能力和申论知识以及关注时事等;有机会考取研究生的应当仔细分析基础知识的优劣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选择学伴,积极联系导师,报班复习备考科目等;有机会进入外贸公司工作的,应当尽可能提高英语和口语水平,考取报关员等证书,在大三暑假开始到外贸公司实习,有目的性的提高外语外贸能力,然后寻找更好的外贸单位。有机会创业的,应当跟着亲戚朋友中做生意人做助理、学经验,为毕业后自主创业打好基础,同时向学生宣讲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帮助其自主创业。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引导部分同学准备通过“三支一扶”,大学生入伍,出国深造等方式实现就业。

(三)突出辅导员作用

个性化就业指导,因其鲜明的个体性特征,也就决定了单纯依靠课堂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在个性化就业指导方面,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突出辅导员的作用。因为独立学院辅导员平时负责新生接待、老生就业、班级管理、心理辅导、宿舍管理、学费催缴、联系家长、奖惩助贷、处置事件等等工作,相对与公办大学来说他们的服务更加全面、到位,相对于就业指导课老师来说他们的亲切感更浓烈,辅导员利用对学生性格特点、优势长处、家庭背景的深入了解,开展的个性化就业将会起到显著促进作用。

在个性化就业指导中,辅导员在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阶段,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在学生大一阶段,是辅助与配合课堂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指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定位,并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为学生建立档案,作为学生职业规划的起点和坐标。在大三阶段,学生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同样,课堂教学不可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辅导员仍有很大的空间来发挥。

在大二阶段,随着学生心智的不断成熟,对自身的定位以及职业规划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这个时期,确实需要辅导员结合初期所建档案,对学生发生变化的情况进行比对,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大四阶段,在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以及就业的相关扶指导也必要的。

总之,通过为学生制定“大一职业规划、大三就业指导,突出辅导员作用”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强调课堂指导与一对一辅助相结合,抓大一大三阶段与全程指导相结合,并且在这一模式中,强化了辅导员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地位,突破了单一课堂指导的局限性,取得了传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所达不到的效果。

二、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的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于2012年3月(即2013届毕业生三年级时)在该校部分专业毕业生中开始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通过努力,对比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调查问卷后发现:2013届毕业生在“对学校就业指导满意度”四个选项“很满意26%、较满意54%,一般14%,不满意8%”,相比2012届毕业生四个选项的“很满意12.5%、较满意63.9%,一般13.6%,不满意10%”,满意度提升了13.5%。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相对于传统就业指导模式更加适合目前新的就业形势和新生代大学,可以取得传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但是与此同时,目前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实施在独立学院中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一是辅导员要管理和指导的学生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指导效果。由于每个辅导员要负责的学生都比较多,从而导致并不是所有学生愿意敞开心扉与辅导员一起来梳理自己的就业思路,那么就极有可能出现疏漏甚至流于形式等现象。二是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自身经验不足,不能完全达到指导的效果。三是独立学院是民营资本,辅导员流动性较大,并且很多是刚出校门的学生,就业指导经验不足,个性化就业指导实施起来效果打一定的折扣。

三、结语

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无疑是今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主流,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更是非常必要。由于这一模式的个体性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象的变化,需要在具体的就业指导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也需要学生及学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需要不间断地探索和高校各方面力量的投入,从而获得深入发展,为学生和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第8篇:大学生个人优缺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价值澄清理论高职德育现实背景基本观点

1.我国高职德育借鉴价值澄清理论的现实背景

1.1多元文化背景下借鉴价值澄清理论的必要性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社会生活呈多元化性、流动性、交叉性等特点,人们的价值观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各种社会思潮涌入大学校园,尤其是西方国家民主自由、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传播,大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时要么迷茫不知所措,要么随波逐流失去道德信念。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原则倡导经济独立,鼓励张扬个性、追求个人利益,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使得大学生思想活跃,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广泛调动起来。但是也应当看到,缺乏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大学生强烈的自我选择和评价意识会导致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产生怀疑和批判,出现以个体目标为重,忽视整体和全局利益的个人本位主义倾向。因此,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借鉴价值澄清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大学生纠正其对世界和人生的错误或极端认识,有利于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找对方向。[1]

1.2我国高职德育存在的问题

职业性与实践性是高职教育最突出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高职德育应从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第一线岗位的需要,将德育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和职业道德行为方面,德育的对象、内容和要求都要紧贴职业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塑造学生的职业品德。然而我国高职德育的理论主要来源于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模式,移植普通高校的德育方法。这种传统的德育模式的根本弊端在于只注重现成的道德理论的传输,忽视了道德能力和道德行为的培养。(1)在内容上,脱离了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实际,将德育内容教条化,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权威化;(2)在方式上,只注重理论和规范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德育实践,学生不能在生活实践中理解这些道德规范要求,更不能在实际行动上认同和践行这些道德规范要求;(3)在方法上,只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始终以一种“权威”的姿态出现在德育过程中,将国家、社会的主流意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这种德育模式大大削弱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功能。因此,针对当下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多元化趋向和我国高职德育的乏力问题,我们在对传统德育工作总结和反思的同时,必须学习和借鉴对现代道德教育进行先行实践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德育理论,积极探索我国高职德育改革的新思路。作为美国具有影响力的道德教育理论之一的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德育的改革、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2.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观点

价值澄清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指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价值观的形成。其代表人物拉思斯等人认为道德是一种关于价值观的问题,人们会通过经验获得指导行为的一般准则,这种行为准则即价值观[2]。他们强调价值澄清的过程,认为通过这种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价值澄清理论极为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反对道德灌输。主张通过一系列价值澄清策略教给学生一些澄清自己价值的技巧和自我评价、自我指导的能力,提高感知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价值观体系,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活动获得道德上的成熟。这种民主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当今呼唤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社会,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3.借鉴价值澄清理论,改进我国高职德育教育

价值澄清理论及其教学方法在西方学校道德教育中被广泛应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认为这一理论对我国高职德育改革与实践同样有着广泛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3.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价值澄清理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不能单纯地对学生灌输现成的价值观,而应鼓励学生对现有的价值观内容进行重新思考、判断。教师通过学生个人对客观事物进行选择、评价并采取行动,允许并主动让学生在怀疑、提问思考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真正成为品德意识与践行的行为主体。[3]因此,将价值澄清理论引入高职德育中,首先要尊重和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的本质是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德行,培养和造就学生的理想人格,这种转化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化过程才能实现。所以,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觉性,最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德育的根本目的。其次,高职学生具有相当高的道德认知心理,文化水平较高,接受和创造能力也都较强,教师不顾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期待,以居高临的“权威”身份要求学生接受既定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规范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疏离感。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坚持民主的原则和方法,营造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民主氛围,从而使学生敞开心扉,表露自己的价值观点,与此同时,教育者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

认为,道德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本身是人的一种实践理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获得的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行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道德知识获得检验和完善。因此,高校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等。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确定实践活动的目的、内容;引导学生梳理材料、分析问题、确立观点,等等。

3.3关注现实生活

强调关注现实生活,就是要注意德育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实际的问题,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提高学生感知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高职德育要走出困境,提高实效性,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在学生的现实遭遇中,在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蕴藏着宝贵的教育时机,才能真正开掘出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确立的源头活水。脱离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道德品质。因此,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近生活、关注生活,学生道德人格确立的现实基础只能是他们的生活世界。

任何拿来理论都有其优缺点,价值澄清理论也不例外,价值澄清理论的缺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如价值相对主义倾向、过于强调个人经验、忽视道德内容、忽视社会公认道德准则等。因此在借鉴过程中我们必须加以改造,认真分辨,进行扬弃,使之更适合于中国国情。

参考文献:

[1][5]张彦.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9,(2).

第9篇:大学生个人优缺点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90后;高职院校;价值取向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是90后学生,90后的学生的特点是喜欢追求的是新潮,特立独行。从社会大背景来看,90后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在这样的生长环境里,有一小部分人比前几代人来说,更显得有些孤僻。今日中国的信息发展迅速,同时由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原因,全球各地的物品均涌入中国,各国交流日益广泛。而90后相对年轻,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在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也与前人有很大不同,所以90后也是新一代的接班人。正是因为90后有着这样特殊的成长背景,目前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学生特点。作为学生管理人员,我们也应该适应这种社会的变革,采取更加灵活、学生更易接受的方法去面对学生的变化。

一、目前高职院校90后现状

(一)特殊的成长背景

独生子女多,很多人以自我为中心,对家庭的依赖性大,自理能力不强,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缺乏自控能力,缺少集体观念和同学之间的互助友爱精神,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再加上大学里由自己支配的时间较多,个别学生沉溺于影视、网络游戏、上网聊天之中,有的甚至法纪观念淡漠,发生违纪事件。

(二)个体与集体价值取向的分割

1、个体与集体价值取向方面更偏向于个体取向,自我中心意识更加强烈,更强烈、更鲜明地追求生活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反对学校、老师、家长干涉自己的个人生活。

2、自我表现和追求自我需求满足的欲望更加强烈。与80后相比,90后具有更明显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

3、心理问题也更加突出。有研究表明,个体与集体取向与心理健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排除极端个体取向和极端集体取向后,越是偏于个体取向,则越偏于心理不健康。

(三)对物质生活的偏好

90后大学生出生长大的初始阶段段,正是中国社会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时代,“全民经商”以一种矫枉过正的形式加速实现着社会制度和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型。中国社会似乎在短短的几年间从天上走到了地上,物欲横流成为90年代最典型的时代特征。在那个时代成长的一代不能不深深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以致于90后对以金钱为标志的物质的毫不犹豫并且无比重视。前代人也认为“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同时也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但90后一代人心里常常在认同的观念是“金钱几乎是万能的”,因为他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以越来越多的现实事例演绎着金钱似乎万能的故事。出现让人瞠目结舌的“门”、“少女换IPHONE4”等事件接二连三的出现,可见在部分90后眼里,金钱是衡量人生成功的基本的和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尺度,也是人生幸福不可缺少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基础和前提。 转贴于

(四)爱国、民主参与意识强烈

在政治意识上,他们不再像60后、70后大学生那样,常常从信仰、理念和激情出发选择政治立场和进行价值评价,大多数90后的政治意识都很现实,他们总是从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出发进行价值判断,例如:某个国家出现对我国不利的言行,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表达出对该国的强烈愤怒;再如,不少90后往往能从现实角度特别是个人利益角度分析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民主进程等问题,在集体活动中也比较看重个人意见和个人意愿是否能得到尊重,对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的兴趣往往比较浓厚,参与的意愿比较强烈。

(五)潜在的自卑感

在高职院校中的学生除了具有90后学生普遍的自信感的同时,在其潜意识中也有一种身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卑感。而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综合起来不外乎两点:1、由于社会和家庭对这些高职学生本身的偏见。进入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学习基础较差而往往容易受到学校和家庭的指责、排斥,久而久之则容易使这部分学生逐渐产生自暴自弃的自卑心理;2、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偏见和认识上的偏差,使得这些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面对同龄的本科院校学生时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而这也是如今部分高职院校的新生报到率较低以及退学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90后的学生在其生长环境中更多地受到了社会对于高学历文凭的过度追捧这一现象的影响,因而对此较以往的学生更为敏感,其潜意识中的自卑感也更难消除。

二、对90后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方法的探寻

(一)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90后看似更加现实和成熟,实则内心比较脆弱,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背景以及价值观扭曲双重压力下,非常容易出现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比如恋爱问题、就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为了培养政治观念、哲学思想、道德规范等方面,而忽略了情绪调适、应付挫折等人格内容,心理咨询恰恰是完善、发展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处理90后学生的一些问题时,应能运用个人所掌握的心理咨询技巧,帮助其排忧解难,建立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风俗习惯、性格特点都各不相同,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应该了解分析学生的不同特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引导。“90后”职高学生思维开阔,想法新颖,但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在生活和学生当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与困难,比如情感、职业规划、就业等方面,只有更好的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做学生的贴心人,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三)树立自信心

对待这些90后的高职学生,在日常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多对他们进行激励和鼓励,以赏识教育的方式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在学生进校初期,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及时掌握学生的优缺点,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树立一种“我能”、“我行”的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能产生自己的兴趣点和积极性。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经验总结,正确认识失败和挫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最重要的往往并不是结果的成功或失败,而是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过程中值得肯定的一些环节,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使他们形成自我努力自我完善的向上之心,从而促进自身的不断进步。

(四)营造有90后风格的校园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