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舞蹈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舞蹈艺术鉴赏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舞蹈艺术鉴赏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舞蹈艺术鉴赏论文

第1篇:舞蹈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 舞蹈教育 综合素质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需要大学生有丰富的知识,更需要他们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舞蹈教育对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能促进人格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感特征和理智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文化的同时,通过一些措施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

素质教育重视人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个性的发展,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而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教育对培养高等院校综合型人才的素质教育能起重要作用,它能真正开启人的身体和灵魂,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一、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舞蹈艺术是以人体为媒介、用人体动作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象、直观的艺术形式。而舞蹈是一种人体美的无声语言,通过美的动作、美的姿态、美的造型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能使人在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使人们在美的熏陶中感情得到提升。同时,在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过程中,人们可以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舞蹈在使学生在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美的概念、美的标准,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且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之拥有矫健的形体、高尚的心灵、非凡的气质。舞蹈艺术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通过舞蹈教育所带来的身体律动教育、美学教育、表演意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情感和灵魂,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气质、审美修养以及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此外,由于人们在学习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需要身、心、脑全方位的配合,如肢体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对艺术形象的反映,对空间意识适应等外化现象,使肢体动作语言化、情感化,人脑在这种运动中会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对于大学生来说,当他们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渗透时,可以深入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二、如何使舞蹈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1.转变教学观念

如今,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多普通高校没有开设针对普通大学生的舞蹈教育。因此,必须首先转变教师与学生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在校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审美鉴赏能力,扩大知识面,深化人文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本专业课较重,教师要让他们认识到,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其艺术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其人文修养和对文化的思考能力,让大学各个系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美化自身形体的舞蹈方法和学会正确欣赏中外不同舞蹈作品,了解不同舞蹈形态特征,了解不同民族舞蹈形式的生态环境,进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能力。

2.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

舞蹈课程的设置应以科学性、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为方针,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目的,并尽量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践。舞蹈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教法,比如利用电化,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电视教材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可重复再现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动作和对照练习的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随意做几拍动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动觉,乃至全身心的投入。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舞蹈意识来加以美化,分析动作节奏的几种可行性,进行常规动作与反常规动作的体验,打破一般的思维定势,创造出不同的节奏型。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舞蹈比赛、舞蹈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多地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其知识结构,如:“怎样欣赏舞蹈”“民间舞蹈发展历史”等。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发创办舞蹈社团,由他们自身去推广舞蹈,自己组织进行舞蹈成品或舞蹈片段的排演,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或组织到社区表演,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舞蹈的作用和意义。这些活动既能推动校园文化的开展,又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3.开设舞蹈鉴赏课

对于非专业性的大学生而言,教师设置的舞蹈课应偏重于赏析,即欣赏大量的舞蹈艺术作品,在学生欣赏与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对舞蹈艺术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对中外舞蹈作品的欣赏和讲解,使学生在舞蹈的动作和情感中,产生一种“内模仿”,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情绪的带动下去尝试舞蹈带来的身心愉悦,让学生体会到舞蹈艺术的特殊表达方式,舞蹈真实、率真及油然而生的情感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使学生产生共鸣和心灵的颤动。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结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大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使舞蹈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

4.重视形体训练

气质是指一个人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具有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气质是可以经过教育而加以塑造的。在进行舞蹈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形体塑造训练,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驼背、佝胸等),塑造学生昂首挺胸、充满自信、朝气挺拔的健康形象,通过舞蹈使学生的身形更加挺拔,身体的各个部分更加协调地发展。

结语

舞蹈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集体能、艺能、智能、气质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高等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知识教育、智力教育和创造力教育,它更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因此,普通高等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艺术教育,使舞蹈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其应有的认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资料:

[1]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3]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代舞蹈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第2篇:舞蹈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办刊特色:

本刊与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的著名音乐家们为繁荣我国艺术文化事业,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宗旨而构建成的艺术文化传播平台而举办:中外名家艺术大讲堂。将平面媒体与娱教互动结合的方式,在于为爱好艺术的有志之士,提供一个与国内知名艺术专家全方位学习、交流、展示的空间,并将其打造成为继《艺术人生》、《百家讲坛》之后国内第三个与著名艺术专家、学者接触的精英品牌。“举艺术名家之力,兴艺术教育之火!”是我们全力办学之宗旨。理念是学习、交流、传播、发展!以学习为基础、以交流为中心、以传播为方式,以发展为目的,本着对艺术的传承发扬精神,为爱好艺术的学者们打开学习之门,培养创作新人,给有梦想有才能的未名者创造成功的机会,为能更多的发掘出潜在的优秀艺术人才及作品。

目标群体

艺术创作的人 创作精神的人 谈论艺术的人 享受精神的人 敢于创新的人 关注音乐的人 爱好音乐的人

发行渠道

主渠道:全国各大书店、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音乐专业院校)、邮局征订、报亭等特殊渠道

共赢传播:央视娱乐栏目合作、央级音乐电台、多家网络联盟、明星官方fans网站、唱片公司、星级写字楼、高档娱乐休闲场所、度假村等。

主要栏目

    封面人物:音乐人物、艺人新秀等音乐人才!美术书法名家、教授!让更多人了解到你的风采!体会到你的优越!

    谱乐声音:各院校及广大音乐爱好者词曲原创作品展示台,让“伯乐”看到你的存在,让优秀作品为更多人共享交流,词作可寻谱者,谱乐寻找佳词的互动平台。

    校园沙龙:展示校园最新动态、招生、活动资讯,各大院校“名师高徒”专访,校园留言,让师生之间更为了解!

    资讯:选登各影院、剧院上演信息,专辑发行等文艺快讯!

    音论乐坊:音乐类相关评论,内容涉及音乐研究、科研成果,介绍学习乐器的方法、挑选、保养等专业文章,音乐历史解析、音乐现象评论、音乐理论创新,品评音乐风格,分析中外音乐差异,影视歌曲、戏曲、艺术歌曲、西洋歌剧等作品赏析、评论类文章及音乐创作过程等相关音乐专业文章!

    执教文坛:相关教育类、文学类评论解析文章,内容涉及音乐、艺术类教学教育浅析,文学评论等教育类文章!

第3篇:舞蹈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美术鉴赏包含鉴别与欣赏,在美术鉴赏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从作品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并伴随一系列的情感反应,从而对作品作出某种审美评价,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即审美享受,因此,美术鉴赏在具体要求上 ,比美术欣赏要更高一些,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教学,使学生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主要有两点:

1、要通过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如:“什么是美术”这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就要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文献,找到“美术”这个词演变的轨迹,并综合有名学者的观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对“美术”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了。

2、从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高中美术教师应该经常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所举办的展览,除了关注经典美术作品外,还应该关注当代的发展动向,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思考其原因,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 。也可通过上网查阅,获得各类美术信息,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此外,还应积极思考,加强交流,在与他人思想火花的撞击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二、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堂结构

传统的课堂结构是由“组织教学——检查知识——讲解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组成的,在这五个环节中,没有一个不是教师在指导的,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精心导演”下完成的。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重教不重学的教学模式对于以应试为目的的传统教育来说或许是有效的,但对于美术学科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实在是过为死板,更何况是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针对美术特点,应该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课堂结构,建立“赏、问、议、讲、练”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互相之间并无固定顺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优化组合)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转贴于

三、教师上好美术鉴赏课的几条原则

1、要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理解某一件艺术作品,而是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他们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对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能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学生在理解一件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

2、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课堂情景,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如:在上西方现代绘画欣赏时,以著名油画《蒙娜丽莎》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把临摹好了的一张全开的《蒙娜丽莎》油画挂在教室里,虽然学生们以前也在很多印刷品中看过这幅画,但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大的、真实的画面,许多同学站在画的面前,津津乐道,甚是惊奇,在学生们止不住地发出啧啧的赞叹之际,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这时教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油画的特点和技法。介绍《蒙娜丽莎》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的内容,思想感情等等,以及作品给观赏者带来感受,在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的背后还有丰富、有趣的内容。学生有了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要注意平时的搜集整理。在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教学中可要求同学们到农村、街道去搜集旧的年画、剪纸、民间玩具、草编、竹编等,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并按类别、作者、创作年代、风格等整理出来,加以文字说明。同学们在搜集过程中亲眼见到民间艺人熟练的剪纸工夫,不用草稿,一幅代表喜庆气氛的《五谷丰登》和一幅生动活泼的窗花《喜鹊》跃然纸上;还有质朴自然的草编的虫、鱼等玩具;皮影戏和春节时期张贴的年画等等,这些都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能获得甘醇美酒般的民间艺术的熏陶,而且被劳动群众的质朴、热情和醇厚的情感深深打动了。

第4篇:舞蹈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

艺术素养是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的,通过对人的情感与心理的训练和培养而建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包括艺术感知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等。

一、成教生艺术素养的现状

成教生主观上对艺术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从整体上看艺术素养较低,亟待有效提升。

1.成教生的审美意识不强。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对艺术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不能从促进入的综合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艺术,造成了主观审美意识不够强。

2.艺术基础知识不扎实,艺术能力不高。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说出艺术名作的作者或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在对艺术作品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上,很多学生的表现都不理想。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接受过系统的基础性的艺术学习。

通过对某地的7所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学生艺术素养不容乐观。如会五线谱的学生只占调查人数的7.9%;非艺术类学生人学前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仅占20%;在问及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有无信心时,只有34.8%的学生认为有信心;21.7%的学生不知道中西方美术的区别,71.9%的学生对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了解很少。

二、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

艺术素养教育,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实施这种教育的目的,为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健康向上的艺术情趣,从而使人们获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1.积累丰富艺术知识。艺术是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和曲艺等门类的学科,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进步的艺术,从实际生活出发,塑造典型形象,反映一定的生活本质,具有认识社会生活和鼓舞、教育人民的作用。积累艺术知识,不完全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质的问题。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某个艺术门类的丰富知识,最为主要的是要看他是否掌握了该门类艺术的感受与鉴赏的正确的审美标准;广泛的阅览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这种标准,但大量的、零散的艺术知识不等于这种标准本身。

2.提高艺术鉴赏力。鉴赏力是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既包括对审美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和欣赏程度,并能给予恰当的审美评判。艺术素养教育在内容上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两个方面。二者中一个侧重创造实践,一个侧重欣赏活动,途径虽然不同,但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却是一致的。特别是在艺术素养教育中,艺术欣赏比艺术创造运用得更为普遍。艺术欣赏活动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艺术欣赏能力的高低也是艺术素养高低的主要标志。

3.培养审美人生态度。审美人生态度指的是人们对生存环境的事物由愉快的情感而产生的亲切和悦的认同,这种愉快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是灵魂的而非肉体的;这种认同的指向是事物普遍的形式而非特殊的质料,因而它是自由而无羁绊的。培养审美人生态度关键是要有一个与万物融为一体又高于万物的人生境界,这就要求人们对人生、对世界、对人类的历史与未来的本质有宏观、恰当的体认与把握,简言之,就是要把遥远拉到眼前,而又把眼前放置遥远;把历史看成现实,又把现实当成历史;把瞬间当成永恒,又把永恒当成瞬间。我们对现实怀抱着一种审美的、艺术的态度,于是生活中的平凡、艰难、琐屑、索然就变得美好、神奇、富有魅力。

三、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

1.哲学知识普及活动。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对青年成教生进行哲学教育,增强其理论思辨能力,有助于他们高屋建瓴,把握整体,突破各具体学科的局限,超越人文与科学认识的界限。把哲学教育作为“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哲学思辨,去探究超越于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理想、信仰与终极关怀,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艺鉴赏教育活动。文学艺术是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和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文学艺术作品包含人们对不同时期人的生存状况的描写和反映,同时也体现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不仅能引发成教生的思考,而且能够升华成教生的人文关怀、润泽成教生的心灵、促进成教生人的本性的觉醒和提升。通过引导成教生进行文艺作品鉴赏,能够让他们领悟美的真谛,培养成教生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进一步提高成教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对文学、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和评论能力,能借助文学、美术、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能将追求完美的意识渗透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3.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明,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加强对我国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成教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让学生重塑民族人文精神,树立奋进图强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4.世界文化教育活动。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和发展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不同民族经济政治和地理因素等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没有民族文化的差异就没有世界文化繁荣。通过对世界文化的教育,成教生对世界文化及思想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人民的历史,掌握历史发展的脉搏,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四、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基本措施

目前,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已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充足的师资等。可以说,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仍是任重而道远。

1.坚持整体教育观。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有全面的教育。艺术素养教育通过培养“会审美的人”在整体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能力。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对人的个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断提高,艺术素养教育作为促使个体素质提高、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大。

2.规范教学管理。艺术素养教育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严格的教学要求是其关键的环节。艺术教学应和其他教学一样,列入教学计划,有一定的考核,并计入学分。国外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如在美国,不少综合大学中的艺术院系所开设的部分课程都面向全校,各系学生可以自由选修,得到学分,而有些大学则将艺术列为必修课。

3.师资队伍是保障。许多高校艺术方面的师资队伍基础相对薄弱,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在有限的资源里狠挖潜力,建立一支实力较厚实、结构较合理的艺术师资队伍。

4.开展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每年可请高水平文艺团体来校演出。倡导高雅文化,净化校园环境,让严肃、高雅的艺术筑起校园文化的殿堂。对网络文化、流行文化要加以引导,加强管理,做好流行文化的宣传、介绍,提高广大成教生的鉴别能力。

第5篇:舞蹈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一)对实施公共艺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几年,我国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仍然是素质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而且这一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离它所能发挥的功能还有一定的差距。军校教育管理部门与学员对公共艺术教育都不够重视。首先,管理部门仅仅把军校教育视为专业教育、岗位任职教育,没有理性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有的理工院校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也只是简单选取一两门鉴赏类课程,只有在上面教育检查的时候临时整理一些资料应付,以致其在发展中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比如,第二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背离教学目的,成为展示学校艺术素质的“窗口”。学员普遍认为军人只要有强健的体魄、过硬的业务素质就够了,他们从内心排斥公共艺术课程,即使选修了课程,也只是应付了事,并未真正投入精力学习。

(二)师资力量的薄弱与人文知识的欠缺《方案》中明确提出:“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按国家规定的正常艺术教育编制来看,理工科院校艺术教员人数严重不足。理工科院校基本没有设立专门的教研室或管理部门,未配备专职艺术教育教员,主要靠学校少数几个艺术教员和人文学科的教员来兼职。艺术教员主要从艺术院校毕业,受培养模式单一的影响,造成重技能、人文知识浅薄、艺术素质欠佳、艺术理论功底薄弱等缺陷。有的还聘请一些艺术专家来兼职,走走过场,教学效果不佳。由于艺术教育师资配备存在许多缺口,艺术课程的安排自然也就十分简单,很多院校没有能力和精力开设较全面的公共艺术课程,导致了学员选择的余地不大,无法满足学员的需求。

(三)没有形成合理的课程设置与评价方式公共艺术课程是院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途径,合理的课程设置及质量把控是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关键。然而,理工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往往出现课程设置不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随意性较强、课时不足、缺乏总体评价体制、对开课的效果少有认定、选修学生不普及等问题。此外,还存在着因人开课的现象,教员往往依据个人的研究领域和专长来要求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少考虑学员艺术素质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理工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总体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四)课程学习、体能训练与参与艺术实践存在矛盾学员的课程学习、体能训练、公差勤务等压力相对较大,学员没有更多课余时间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感受不到艺术实践带给学员的美感和艺术享受,出现学员理论课程学习与艺术实践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直接影响艺术活动质量和艺术教育效果,也对学员艺术兴趣培养有极大的影响。

二、加强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

(一)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教学管理部门要在广大师生思想上确立公共艺术教育能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增强思维创造能力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正如,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查尔斯•维斯特所说:“艺术使我们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科学也是如此,它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生活的方式”。“科学和艺术在于把这两个看上去没有关系的现象联系在一起,从而得到一些新东西,而这些新东西常常会大大改变我们的生活;我认为这也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寻找联系,揭示真理,从而改变甚至创造世界。”

(二)重视教员队伍建设既然公共艺术选修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逐步建立专门的艺术管理机构、教研机构。其功能是组织和承担全校的艺术课程教学和艺术教育科研,并配备全职教职人员编制和其他教学资源,根据学院、艺术教员自身的需求,组织艺术教员外出学习、参加函授等形式进行深造,提高艺术教员的理论水平。也可以向艺术院校、专业艺术团体聘任专职教员或资深的兼职、客座教授,相对固定一批师资,面向全校指导艺术教育。

(三)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建设规范、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课程是开展教育的关键。首先,《方案》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专科可参照执行。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笔者认为,院校可以参照《方案》执行。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限定性选修课程定位在以鉴赏为中心,以审美为主线,融合艺术基础理论和作品鉴赏分析,让学员初步了解我国和世界的优秀艺术文化,培养浓厚的艺术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为下一步任意性选修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既有公共艺术教育的一般特点,又由于其存在于教育的特殊背景下,面对着有鲜明理工科特色的学员群体,公共艺术教育有着区别于其他类型院校的特殊性。院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员的特长,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员的不同兴趣和需求。教学内容应结合理工科学科特点,达到艺术与艺术、艺术与人文、艺术与科学相融合,由开设单纯的艺术课程到增设一些理科、工科与艺术相融合的课程,如“战争艺术”“科学与艺术”“伪装艺术”“计算机媒体艺术”“建筑美学”等,促进学员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共同开发,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构建。再次,大力拓展第二课堂空间,创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挖掘第三课堂空间,利用社会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如艺术专业院校、艺术团体、美术馆、博物馆等。总之,在课程类别设置上,应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和引进师资相结合,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面,体现院校的特色和个性,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管理部门,在课程设置上,应当给予充分的时间保障。

(四)建立和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方式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该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避免整齐划一的学分考核,应注重考察学员学习的过程和学习中发生的变化,不应用同一标准来量化学员的学习结果。理工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需要树立多元的评价理念,从多角度对其进行考查,考查方式尽可能多样化,成绩评定尽可能多元化。首先,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学院要组织专家系统地听课、评课、观摩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其次,对学员艺术教育水平的测评,包括对学员的学习过程评估、学习结果的评估等。注重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领域的发展水平,要把静态的评价教学结果与动态的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起来。动态成绩包括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的互动、课后习题等。静态考试采取调研报告、论文、笔试、口试答辩、表演等多种形式。上述评价方式只是一个初步的构想,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

第6篇:舞蹈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的服装表演专业都开设了舞蹈课程,并不同程度地加大了舞蹈课程的开设比重。但各校的情况不尽相同。就笔者所在的学校服装表演专业,立足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比较重视舞蹈课程的开设,充分利用本系专业的师资条件,除了在第一年必修的基础上,还在以后的两年分别设置了不同层次内容的舞蹈课程,并且为有一定基础和有兴趣的学生还设置了较深层次内容的特色舞蹈班,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途径。

然而,任何问题都有两面性。存在的问题表现在:(1)缺乏专业舞蹈教师,有些院校的舞蹈课是由服装表演的老师兼任。(2)缺乏合适的教材。就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程使用的教材而言,国内目前尚少见有出版过一本合适的面对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舞蹈课教材。(3)开课学时偏少。从舞蹈作为一门基础课来看,大多数学校的学时安排还相对有限,加之真正实施时还会因其他活动的冲击影响而打折扣。(4)生源基础差。长期以来,舞蹈教育一直处于附属和依从的地位。就生源基础来看,虽然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自身体形条件较好,但绝大多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受任何形式的舞蹈教育,对舞蹈的认识几近空白。(5)重视程度还不够。有些院校舞蹈课仅作为服装表演专业中副设的专业基础课,对舞蹈修养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利用所学舞蹈知识进行服装表演编创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

总之,在面对社会新时期复合性人才的需求,笔者所在的学校服装表演专业在制订教学培养计划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借鉴其他专业服装学院的教学经验,对服装表演专业中舞蹈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大纲内容的编排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形成了自己具有特色的教学优化体系。首先,根据学校专业办学培养复合性人才的方向和特色,对2007本科培养计划中有关舞蹈课程的设置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既考虑到开设具有实用意义的课程,如舞蹈基训、形体训练,又兼顾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舞蹈理论学养的提高,尽量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多地了解掌握不同风格、不同舞种的典型素材以及编排能力。调整教学培养计划时依据“一专多能”“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改变以往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学习舞蹈走过场的误区。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形成了以“舞蹈基础,舞蹈素材,舞蹈鉴赏,舞蹈编导,T台表演编创”为线索的学习板块。这些课程可分为三个学段来实施完成。第一学年为基础阶段,第二学年是提高和积累阶段,第三学年除了继续进行不同层次内容的舞蹈作品鉴赏外,学习重点则转为舞蹈编排并结合专业进行T台表演编创,达到学以致用。此外,又因本校地处江西赣南,赣南有客家风的赣南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有着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因此在舞蹈课时,我们也增加了赣南采茶舞,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客家生活情态,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不仅使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在T台上能走“猫步”,还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毕业后走进社会的实际需求。

我们在合理修订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而对舞蹈课教学大纲进行了妥善细致的修订:舞蹈课程教学大纲内容是为服装表演课程奠定基础。例如根据服装表演学生舞蹈知识技能欠缺,但理解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通过对一些有深刻主题寓意和表现手法独特的经典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知识学养和鉴别能力。如根据学生基础较差且大学生入校年龄在18岁以上,骨骼发育基本定型(比较硬,软度差)的生理特性,加上服装表演自身的专业特点,在舞蹈课上更多要求形体的训练、身体韵律和协调感的训练,而非专业性较强的技能技巧训练。使学生能够完成大部分规定的基本动作,了解舞蹈训练的基本步骤、方法和要领,适度地淡化或删除专业性较强的高难度动作要求,培养学生利用舞蹈课所学的舞蹈知识,充分运用到服装表演当中。

大纲内容的编排要有明确的计划性和目标性。就本校服装表演专业三个学年分设的舞蹈课程教学内容来看,如何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需要认真思考,第一学年具体内容安排应以基础训练为主,这样才能使教学获得实效。到了第二学年,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体现层次性。应在继续加强形体训练的同时,着眼于舞蹈素材的学习和舞蹈创编(流动造型训练、结构训练、组合编排等)能力的培养,为服装表演时不同的服装展示奠定基础。此外,还将舞蹈赏析的内容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审美能力。在课堂授课练习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把舞蹈课程中所学的创编知识融合到服装表演的编创中,创编出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艺术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体验,达到学以致用。

坚持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生理、心理的个体差异,不能“一刀切”。在施教中,要尽量考虑确定某种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既不能按照舞蹈专业的舞蹈课内容来教学,也不能当作是业余爱好课程来对待。在教学形式上,除了集体课外,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观摩优秀的演出。此外,在教学中采用鼓励欣赏、扬长避短的原则,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鉴于服装表演舞蹈课程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施教中选用合适的教材非常重要。至今,我国还鲜见有专用的服装表演专业舞蹈课的统编教材,但我们可以借鉴高、中等院校专业舞蹈教材,也可以根据服装表演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并结合以往教学经验,自己编撰适合本专业实用的教学讲义。

参考文献:

[1]舞蹈论文:高校音乐专业舞蹈课程开设探索.三十二路音乐网.

第7篇:舞蹈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体育舞蹈是融舞蹈、音乐、服装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它既能增进健康,塑造美的形体,又是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的大众健身方式,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合格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舞蹈作为体育美学的组成部分应如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本文从体育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体育舞蹈教学中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论述。



一、体育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从体育美学的观点来看,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协调发展的身体、匀称的体态。熟练敏捷和优美的动作,以及开朗的个性、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和高尚的情操。[1](P.87-88)体育舞蹈这个项目既有增强体质的作用,又能较好的体现体育美学的个性,是充分体现健与美的有机结合。体育舞蹈是以全面、多样、直观的方式展现人体之美的,作为一项最能体现人体美的新兴运动。它不仅可以展现出体育运动矫健的轻松感,而且还展现着艺术动作诱人的韵味感。选手通过躯干和四肢部位的动作及其相互配合,以人体表现出美的形体、姿态、造型、表情。同时,选手又可以运用舞姿、舞步、转体、升降、跳跃等丰富多样的人体运动方式,展示人体之美。在观赏过程中,选手们匀称的体形、优美的舞步、纯熟的技巧、默契的配合都可使人从中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享受。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够渗透到体育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其他项目更加符合审美教育的要求,更加有利于审美教育。

因此,体育舞蹈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良好手段。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会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观、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她们具有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学习兴趣,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二、体育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审美意识和能力

(一)对学生美感的培养

美感是审美的重要条件,美感与审美者的条件有关,审美能力可以通过美育来培养。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当然也需从感知开始,通过感知形成表象,进而激起美感,产生心理愉悦,享受美感。教师自身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具备更为深广的艺术素养、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充分体现其艺术美。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感受美、提炼美。以自身特有的形体美、仪态美、教态美、情感美通过教学融入到学生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之中,做到语言美、内容美、动作美、效果美。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首先进行的是“启发教育”,让学生了解体育舞蹈的发展史,通过观看体育舞蹈表演的影像资料掌握体育舞蹈的相关知识,从视觉听觉上去感知体育舞蹈的形体美、动作美、音乐美、服装美等,继而对体育舞蹈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了才能用心去学习。体育舞蹈是体育、舞蹈和音乐集一身的一项竞技和表演运动。挺拔的形体,协调的动作,是学好体育舞蹈的前提之一。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并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和要求,通过合理的训练改善学生身体形态,培养高雅的气质和风度,让学生充分感知到舞蹈的形体美。在对美有了初步的感悟以后,我们才可以进入审美的高一级阶段,即通过比较辨析,鉴赏美的不同类型、风格和层次。

体育舞蹈运动表现出的刚健有力、挺拔伸展、潇洒、优美的和谐动作,衬托出美的形象,给人以信心和赏心悦目的享受,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在“启发教育”下,必须注重动作美、造型美、示范美,以美的魅力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倾向。这是所谓的“示范领悟教育”,教师通过示范,靠美的形象打动人,最适合大学生的特点,能使他们心情舒畅地去接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通过体育舞蹈的动作示范,正确的树立起学生对美的感悟,从而才能培养学生在实践动作中提高审美的能力,并在今后的体育舞蹈道路上追求美、崇尚美和表现美。

(二)对学生表现力的培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喜欢表现美。体育舞蹈对身体姿势及动作表现技巧有特殊的美的要求。所以在舞蹈练习中必须用自信心带动情绪和表情,抒发内心情感,真正的将情感投入其中,才能理解体育舞蹈的风格内涵,进入美的境界。[2](P.111-113)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在初学阶段,由于运动技能的差异和缺乏自信心,加上害羞心理较重,怕做得不好别人笑话,往往不敢表现自己展示美的能力。在这样种情况下,教师的鼓励、赞赏、暗示往往能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表现力都要及时加以肯定、引导和赞赏,鼓励学生大胆、自如地抒发内心情感,自信地去表现动作美感,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增强自信心,提高表现美的能力。由于学生的气质特性不尽相同,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也会遇见各种难题。因此教师应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气质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人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去鼓励学生通过学习体育舞蹈大胆地去表现美,去感知美,去享受美。 转贴于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多数是男女配合进行练习。因此对身体姿势及动作表现技巧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和鼓励,使男女舞伴达到和谐统一,使学生领悟配合的美、和谐统一的美。这也是体育舞蹈形式美的高级层次。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注重的是完成教学任务,完成一次表演,完成学生的技能技术练习,忽视审美教育中鼓励学生表现美的教育,致使很多学生无法从中享受美表现美,即使尽力去表现美也不是发自内心情感,是一种僵硬的故作做作的表现,从而失去了审美教育的目的性。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去体验美的同时鼓励学生如何去表现美,通过舞蹈去表现内在的美和外在的美。这是体育舞蹈追求的美,也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最应该注意的一个环节。

(三)对学生创造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艺术家的艺术生命也在于创新,创新是保持艺术家生命长青的最好方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去创造美。[2](P.111-113)

首先,在学习体育舞蹈的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教授动作,还要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展开艺术想象,打开创作思维,培养学生创作美的能力。一般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容易忽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一味的模仿,没有自我创作的欲望和表现。因此,创造美的活动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的内容,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活动。教师讲解编排技法和要求后,可以让学生自找音乐,自我设计,自我创作,也可以分组进行互相合作,调节课堂气氛,调动每个人的参与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表现力都要及时加以肯定、引导和赞赏,鼓励学生大胆、自如地抒发内心情感,自信心地去表现动作美感。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体育舞蹈具有美化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精神,增进人的的身心健康,提高人的自身素质等作用。所以体育舞蹈已列入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并且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起来。通过体育舞蹈的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体质,使学生的气质、姿态、动作更加优美。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健康的审美观和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马洛斯将审美需要看成是人格的最高价值和最高追求,美有利于人变得更健康。一切艺术的终极目标都应该是追求高尚的人格形象,高雅的生活情操和完美的精神世界,追求真善美。[3](P.72-73)因此我们在进行体育舞蹈教育中要注重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鉴别、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审美价值观不断提高,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泽金.试论体育舞蹈教学中的美育\[J\].体育科技,2000,(4).

[2]秦晓松.体育舞蹈美的欣赏与创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4).

第8篇:舞蹈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对高校舞蹈素质教育中过多的强调舞蹈实践,而忽视了舞蹈欣赏在普及型、大众化舞蹈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让高校学生在欣赏中更加了解舞蹈这门艺术,从而学会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向往美。

舞蹈教育可以分作两个部分,一是舞蹈实践,即指人直接参与,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景、情绪、展现形态之美;二是舞蹈欣赏,即人们观赏舞蹈作品时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是一种精神活动。在我国大多数的普通高校中,舞蹈实践的开展仅仅局限于各学校所组织的舞蹈队中的极少数学生,而它是为学校的文娱活动服务的,是学校的形象工程,其他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当少。舞蹈欣赏课程则很少有学校开设。这一现状是与我国提出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极不相称的,导致了绝大多数学生对舞蹈基础知识和舞蹈美的欣赏是一片空白,经常将不同舞种混为一谈。

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对高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走进大学课堂,使许多关心舞蹈教育的人感到欣慰,同时,怎样使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地发挥作用,也是每个从事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舞蹈教育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从这个视角出发,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舞蹈素质教育在普通高校中更多的是从事实践性教育,普及面不大。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舞蹈作品的学习;另一方面是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节目排练。由于受年龄身体条件的限制,许多非舞蹈专业的学生对舞蹈课的学习没有信心,害怕学习舞蹈,特别是在理工科学生身上尤为严重。所以单一的从舞蹈作品的学习上进入教学显得尤为困难。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舞蹈更多的是让学生观赏,参与性不强。如果对舞蹈的欣赏能力不强则很难产生共鸣,进而舞蹈的受益人群不如其他艺术门类,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和其他素质教育课程相比受重视的程度就不够。

2、普通高校舞蹈课的内容设置没有与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相结合。目前,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多的是技能性的培养,没有与提高学生的艺术认识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相结合,很难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普通高校培养人才大多以科学思维能力为重点,而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则可以完善并且影响和促进科学的逻辑思维。虽然科学思维严谨、抽象,与艺术思维的感性化、形象化有本质区别,但事实上,人的思维方式是复杂的,非线性的,特别是具有发散性质的科学思维仅有抽象化的、逻辑性的性质是不够的,它应是复杂的、具有复合性质的思维。艺术思维具有感性、形象的特点,当其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时,两者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更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启发与弥补逻辑思维,有助于科学思维获得成功。

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飞速转型的今天,艺术教育不仅要重新调整其在高等院校的地位,而且担负着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有机结合并良性互动的重任。舞蹈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应当确立明晰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好地为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3、舞蹈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脱节。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以及对事物特有的艺术洞察力,还应该将舞蹈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转化成综合的感受力,即舞蹈素质教育的重点应从舞蹈本身转移到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上,如与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的结合。刘青弋教授曾说:“舞蹈的跨学科理论主要包括舞蹈与人文社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舞蹈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以及与自然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例如:在实践课上要强调舞蹈知识普及;在欣赏的课堂上,当我们讲完作者、创作动机、表现内容、结构欣赏后,应将课堂内容再延伸一步,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从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的角度阐述出来,达到拓展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加深大学生艺术修养教育的程度,从而丰富、完善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

4、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未在艺术类教学体系中确立明晰的地位。由于舞蹈素质教育尚未在普通高校艺术教学体系中确立其明晰的地位,高等院校的舞蹈素质教育还要有一个发展阶段,因而高等院校舞蹈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普遍令人担忧(如:至今我国仍未有一套普通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统一的、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目前,有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了艺术门类课程,均只采用选修课的形式,舞蹈课程更是如此。较为重视艺术教育的学校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已将艺术门类课程列入到限选课或任选课的范畴中,其中舞蹈课程是众多艺术门类课程中的幸运儿,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学校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任选一门以上的艺术类选修课。实际上对一个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分程度地任选一门艺术类课程所达到的效果是蜻蜓点水式的,其收效甚微。将舞蹈类课程作为高等院校的选修课之一,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而言收效也是不大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没有遵循人的艺术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将艺术教育建立在“兴趣”而非“素质”之上;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艺术教育缺失了应有的标准,使他们在心理上视艺术类课程可有可无、可选可不学的点缀。多年以来,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的教师主要集中在艺术院校,舞蹈教师的主流大部分也不在普通高等院校。未形成艺术教育的气候,艺术教育成长的土壤尚待培育,舞蹈教育成长的土壤尚待培育。

现代人已意识到,艺术世界是奥妙无穷的世界,艺术经验对丰富人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在人类历史的每一个关键时刻,艺术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使人类的天才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施展,并保证了人与人之间必须的交流。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正如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一样。舞蹈这门艺术不仅能表达感情,使人的艺术创造性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艺术世界里学到其它学科领域学不到的东西。艺术教育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审美和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舞蹈教育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舞蹈教育又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必须与其它的人文社会科学相配合,才体现出其教育的真正内涵。有助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交流能力的综合培养。而综合素质的形成一方面离不开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又必须将艺术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

高校的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大众非常乐于接受,并且乐于参与的艺术形式,因此,舞蹈教育的普及也必然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屠燕萍. 舞蹈教育与人格素质培养.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6月

[2] 余秋雨. 关于舞蹈美学的思考. 舞蹈艺术. 总27期

第9篇:舞蹈艺术鉴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艺术院校;文化课;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1-0091-0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审议和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文艺生力军的艺术院校,理应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肩负起使命,艺术院校的文化课教学也应在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不仅应是德艺双馨、身心和谐的,同时还应是“专文并举”的,即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兼具良好的文化素养。然而不争的事实却是:艺术人才普遍存在着“文化短腿”现象。观照培养艺术人才的主要基地——艺术院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文化录取线比普通院校低了近半),学校又“重专轻文”,文化课难教,文化课老师处于游离、边缘化状态,缺乏归属感、成就感,文化课教学缺乏实效性,这些长久以来成为困扰艺术院校领导和文化课教师的一道“难题”。

如何破解这道“难题”,让艺术院校的文化课变得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提高教学实效性,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担当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任?笔者以为,关键在于艺术院校的文化课教学一定要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让学生所学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辅相生。那么,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应如何与专业有效结合呢?

一、建立正确的认知系统,充分认识到文化素养对艺术人才固本强根的重要意义,消除“文化无用论”,从源头上解决学习的精神动力问题

学习的动力一般源于对兴趣和利益的追求两个主要因素,马克思早就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People are fighting for everything to do with their interests.)“interest”在英文里恰恰兼有“兴趣”、“利益”的含义。艺术院校学生之所以普遍重专轻文,就是认为自己是搞专业的,文化课对他们没多大用处;加之文化基础不好,专业学习辛苦,因此如果教师缺乏招数,逃课、瞌睡、开小差现象就成为家常便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体会到文化素养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学好文化之于他们、之于专业有很大的辅佐、促进和提升作用。所谓“文艺不分家”,文化理论知识与艺术专业知识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相辅相生的,它们之于艺术工作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可以说,“文”是“艺”的基础、土壤和养分,艺术工作者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就不可能有好的艺术感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最终充其量只能是个“艺人”、“匠人”,不可能获得全面、长久和持续发展,更谈不上艺术造诣,所谓“音乐在音乐之外,舞蹈在舞蹈之外”便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本身也是“文”的一个重要领域和表现形态。文化人类学鼻祖泰勒(Edward·B·Tylor)就是这样定义“文化”的——“文化或文明是这样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因而艺术反过来又会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形象性”与“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其丰富与形象的表现形式——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绘画、雕塑等等都可以成为文化课教师取之不尽的教学源泉和灵活生动的教学载体。因此,艺术院校的文化课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是完全可以找到有效结合点的,是完全可以教好、教活,教出艺术特色的。

二、激活与创新管理体制,把文化课教师的人事管理放在专业院系,形成文化课教师融入专业教育的良好机制

在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机构一般都是独立设置的,叫“基础课部”或“公共课部”,属于学校二级教学职能部门,负责安排、承担全校文化理论课教学工作。这种机制的主要优点在于,在文化课教师自身专业圈子内容易形成凝聚力,方便开展同行间学术交流。这在一般的大中专院校没什么问题,但在艺术院校,这种体制的弊端却显而易见——文化课教师无形中与专业教师、专业教育“楚河汉界”,相互隔离。在专业艺术院校,专业首位是铁定法则,这本无可厚非,但这样一来,也易助长学生“重专轻文”,文化课教师觉得自己在学校没地位,属于“第二、三世界”人群,久而久之,就慢慢边缘化,找不着归属和成就感。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举措:把文化课教师的人事管理归属到专业院系。笔者所在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打破专业与文化的藩篱,提高文化课教学的实效性,我校进行了大胆的体制改革与创新,把文化课教师的人事管理权限从基础课部划归到各专业院系。在这种新体制下,文化课教师和专业院系双向选择,专业系自主聘任,文化课教师开始成为“某某专业院(系)的老师”,主要在所属专业院(系)承担教学,教学量不足再酌情跨院系教学(基础课部架构仍然存在,但人事管理权剥离,只总体统筹、指导、协调各文化课教研组的业务教学)。一开始,改革受到很大的质疑,主要来自文化课教师自身的反对,他们觉得自己这个群体本来就没地位,现在被“四分五裂”,担心更势单力薄,更没有归属感,甚至连小群体的归属感都会丧失殆尽。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磨合,这种体制的优势却日益凸显并被实践证明:首先是打破专业与文化人为割裂、不相往来的局面,这种举措能有效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优势互补,专文相济。其次,文化课教师利用自己学养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优势参与到专业建设、艺术实践和学生管理中,增强了专业院系的人文氛围,提高了专业院系师资队伍的文化水准和管理水平。其一,文化课教师通过教学、兼任班主任、参与专业建设和艺术实践等,服务专业建设和学生的发展,也会慢慢觉得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从而感到越来越有成就和归属感。在一些专业,文化课教师甚至同时也就是专业教师,如语文课教师之于编导专业,英语教师之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双语主持方向等等。其二,文化课教师还能在与专业教师、专业教学实践地融入中吸取养分,积累教学素材,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水平。其三,文化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机会无形中也增多了,对学生的了解更加全面了,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了,在学生中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陡增,教学效果自然容易提高。此外,当专业教学、艺术实践与文化教学发生冲突时,在一个院系也便于协调解决,防止出现专业教学冲击文化教学的现象。

三、文化课教师要做有心人,不仅要主动了解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还要熟研教学内容,善于寻找二者融通的结合点

首先,要积极主动地了解专业知识,提高自身艺术素养,成为对艺术能略知一二而不是完全外行的人。教师要主动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了解各艺术门类特别是所教专业的概况、艺术特点、代表艺术家、代表作品等等。同时,主动培养自己的艺术爱好,积极参加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这样,在教学中贴近专业的例子便能信手拈来。其次,要熟研教学内容,善于寻找专文融通的结合点。从课时分布来看,语文、思政、英语是艺术院校三门权重较大的文化课程,笔者就以这三科为例阐释说明。文学本来就是艺术的重要构成,因此在各门课程中,语文无疑和艺术是最为贴近的,只要有意留心,结合点可以说无处不在。有位优秀的年轻教师,提出了将语文课定位于“人文艺术”课程的理念,认为语文教学应力图寻求艺术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双赢”,笔者很是认同。这位教师在教授戏曲文学作品如《牡丹亭》、《雷雨》等课文时,采用“读、演、评、创”的教学方法,甚至将表演教师请人课堂,协作完成课文教学,这种教法实在令人耳目一新,效果不好都不行。思政课是大专院校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看似与艺术相距甚远,结合点不好找,其实不然,艺术与政治同属社会意识形态,同在上层建筑范畴,两者是密切联系的。例如,在导言课讲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时,就可以列举诸如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电视剧《亮剑》、《潜伏》,歌曲《走进新时代》、《北京欢迎你》等等深受大众喜欢的高品质艺术作品来阐释主旋律之于艺术的关系,让学生轻松理解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心悦诚服地认可课程学习的意义。在英语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选用恰当的英文歌曲让学生欣赏与学唱、两人或多人分组带表演地诵读课文、英语短剧排演等,都能自然地达到专文结合。

当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文化课紧密结合专业进行教学,这一结合应是“有机”的,即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的专业知识必须与所传授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而不能为了结合去简单地生拼硬凑、生拉硬扯,更不能为了一味迎合学生口味,把文化课上成说唱逗趣的“仿专业课”,实际上这也是做不到、做不好的,更会偏离文化课本身的价值功用。

四、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从中寻求文化课教学与专业结合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改革与创新是当今时代潮流所在,也是一切事业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艺术院校文化课要实现大的突破必须改革与创新。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以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为突破口,以切合专业,贴近学生为准绳。目前艺术院校文化课使用的教材大多为统编教材,脱离艺术院校学生实际较远,不能很好适应艺术院校教学,尤其是语文和英语这两门主科。因此,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目标,善于取舍教学内容,以现行教材为蓝本恰当做好“内收”和“外扩”工作,即根据所教专业的特点、学生的专业职业发展需要来选取教材中的内容并适当增补教材外的内容。这样才能避免文化教学跑偏、脱离专业、脱离学生的状况。如果条件具备,还可以教研室(组)为单位开展教改与科研公关,整合现行教材,确定贴近专业、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形成适合自己的校本教材;更高层面上,可加强校际同行合作与交流,共同编写适合艺术院校使用的统编教材。

如果说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与基础,那么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生,他们往往从美的角度而非纯理性的角度去看问题,因而教学更要强调方法和艺术。各门文化课在教学方法上既有基于学科特点的个性,也有同为文化课程的不少共性。笔者以为,以下几点值得共享:第一,“艺术”地导人教学。即运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艺术专业知识,如歌曲欣赏、影视剧作点评等来导入教学,如在思政课讲授改革开放内容时,笔者以明星校友张也演唱的《走进新时代》导入教学;讲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内容时则选择了明星校友雷佳演唱的《领航中国》。第二,善用教学策略与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亲和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活跃、开放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多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实践性、情境式等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让学生勤思考、会动脑、能动手。20世纪批判教育理论作家保罗·弗莱雷曾指出:“离开了探究,离开了实践,一个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以笔者经验,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中恰当运用的提问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实践体验法等都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的好办法,如语文教学中的课本剧排演创评,英语教学中的表演猜词、英文歌曲欣赏学唱、英语短剧排演,思政、历史课的课堂小辩论、三分钟演讲、情境模拟与表演、社会调查等等。第三,充分运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于一体,形象生动,视听冲击力强,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舒缓听课疲劳,提高教学效果。制作精美的课件还是一种审美教育,甚至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专业教育,尤其是美术设计、动漫设计、计算机音乐制作、影像等专业。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多用、善用。第四,改革考核与评价方法。与很大程度上受“分数”指挥棒强烈影响的基础教育不同,大中专院校尤其是艺术院校完全可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羁,彻底更新考评观念,改革考评方法。科学的考评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即立足于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服务。这就要求我们从过于强调考评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转变为重视考评的改进与激励功能;从注重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将学生的日常学习、品德表现、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纳入考评体系;从以纸笔闭卷考试为主的单一考评形式转变为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开放的、灵活的、多样的考评形式;从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主体评价并行;从考评标准一个模子的要求转变为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像思政、历史等就可以采用答辩、调查报告等形式来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信息收集等能力;语文、英语等就可采用口试、作文、展示等形式来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理解和应用等能力;各门课程都可采用全开卷、半开卷和小论文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知识转化、应用、自学等能力,而纸笔考试则宜用于考查学生对常识性知识的把握。

五、创造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打造艺术院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建立和完善文化课选修制度,适当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

在“天天都是艺术节”的艺术校园,校园文化鲜活透亮,但同时也欠缺些人文底蕴。因此延展文化课堂,创造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谓一石多鸟,既能延伸、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又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的积极性;还能拾遗补缺,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息,给校园文化增添一抹底色。文化教研组和广大教师一定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艺术校园的实际,联手团学部门,引导学生建设文化社团,广泛开展社团文化活动,在校园中培育一种人文精神;要重点指导建设读书协会、文学社、英语沙龙、演讲协会等人文类学生社团,开展演讲比赛、大学生辩论赛、青春诗会、英语剧汇演、文史知识抢答、读书征文活动、影视剧作荐评、专题研讨等切合艺术院校实际的第二课堂活动,并逐渐形成艺术院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让学生从中接受文化与艺术的熏陶,感受艺术与人文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