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植树看图写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首先明确写话的最基本要求。
即五个要素: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干什么、结果怎样(或心情如何)。
2、从以下三步来写:
第一步:看 ----仔细观察图片:谁在哪里干什么?
第二步:找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各是什么?在图上找出来。(小明、小红、小亮各在干什么?他们的动作各是怎样的?)
他们分好工,李明扶着树苗,李华培土,李红提水。你看,李明把树苗扶的直直的。那一棵棵小树苗像站岗的士兵笔直地立在那里。李华小心翼翼地用铁锹把土培在土坑里。李红提水来让小树苗喝得饱饱的。
他们讨论着植树的方法,李明说:“咱们一定要认真栽好每一棵树苗,齐心协力保证每棵小树苗都能成活。”李红说:“是啊,我们栽的小树一定会像我们一样成为有用之才。”李华听了他们的话,会心的笑着,赞许的点点头。虽然他们累得满头大汗,但是心里却乐开了花。
碧蓝的天空中飞来了两只小鸟,它们看着新栽的小树苗好像在说:“我们又有新家了。”地上的两只小白鸽也好像在为他们加油鼓劲,远处的小树好像在向他们招手呢!
陈禹锡
春天来了,有一只害虫爬进了森林中的一棵大榕树里。大榕树痛苦地喊:“哎哟!”
不久,大榕树的叶子慢慢发黄了。又过了一会儿,一阵风吹来,大榕树上掉了许多叶子。过了一阵子,一只啄木鸟飞了过来,啄出了那只害虫。
关键词:低年级;看图写话;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90-01
看图说话写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说话、写话训练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儿童的语言,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而且能为今后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操作呢?
一、明确目的,培养观察
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是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逐步发展的,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不仅注意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且必须学会摆脱一切不相干的事物引诱,使之服从预定的教学目的。看图说话、写话教学,首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但是低年级学生还缺乏观察能力,观察事物无目的、无顺序,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指导学生看图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仔细看图,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画面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在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前,我组教师们总是先提出明确的教学目的,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本学期陈岚老师执教《离群的小鸡》是看图说话写话相结合的综合练习课。陈老师在揭题后,提出具体要求:仔细看图,理解图意。“这四幅图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首先从整体上通过观察把握了图的意思,然后教师又指导学生一幅图一副图的观察,抓住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仔细看图,再通过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最后引导,离群的小鸡这样做对吗?从而让学生明确一个道理。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一步步完成教学要求,逐步培养了他们认真观察的能力。
二、加强引导,螺旋渐进
小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是从无目的到有目的,从笼统到精细,由表面到内部的过程。所以,我们在研讨中发现,开始教看图说话时,应该从感知图的整体入手,步步深入。例如:有一次我在讲述看图写话《植树》时,我先让学生完整地观察图,理解图意。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观察能力差,掌握词语少,说话时往往词不达意或没有明确的中心。对此,我就设计了步步深入的问题,先让有过植树经验的同学讲一讲:“你平时是怎样植树的”,然后通过学生的回答板书“挖坑、种树苗、培土、浇水”等植树步骤的相关词语,同时让学生用词语或几句话完整、连贯地把图的大意讲清楚,从而培养学生概括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同时,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表述一副图时,常常东一句、西一句,不一定能清楚、有序的说出来。这又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怎样指导学生把一段话写说完整,说清楚呢?一是要教学生恰当地用词。如教学《扫雪》时,一位学生写道:“下课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到操场扫雪,有的同学用扫帚扫雪,有的同学用铲子铲雪,有的把雪堆在大树脚下,还有的把雪倒在小推车里,运到别的地方去。”这句话中的“扫、铲、堆、倒、运”就用得非常恰当,把同学们怎样扫雪说得具体、确切。二是运用一定的句式引导学生写好一段话。有时候,学生表达事物时会在组织语言上遇到一定的困难,话说不清楚,这时,老师就是适当引导。如期末复习的试卷上有《课间十分钟》的看图写话,我是这样引导的:下课了,同学们有的在…有的在…还有的在…看,这边的小男孩在提足球,只见他…瞧,那不是最喜欢踢毽子的李同学吗?只见她…这样给学生一定的句式,二年级的学生就较顺利地把幅图意表达清楚了,语意很有条理。三是训练学生把一句话说正确、具体。如我在指导看图写话《读书》时。
三、带着问题,训练写话
二年级学生只有七八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观察事物只停留在印象和轮廊的层面上,加之识字有限,要把句子写通顺、连贯,是不易的,所以可以先写一句话或几句话。此外,在写话中还要注意两个序:(1)看图的序。如由远到近,由近及远;由左到右,由右到左;或从上到下。(2)写图的序。写图虽然只有几句话,但也要注意把事物写清、写连贯。如在教《小猫画鱼》时,我要求学生给每幅图写一句话,要求学生在本上空两格,标点占一格,图一写出时间、地点、谁在干什么?图二要写出谁想干什么?图三要写出谁在干什么?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也让学生容易按教师要求写出句子。低年级小学生表现欲强,喜欢展示自己,我就采取写话后读给大家听或讲给父母听的方法鼓励他们,这样,学生看到自己的写作得到肯定,也就有了兴趣,今后的学习也就有了动力。
四、大胆想象,激励创新
一、指导细致观察,把握图意重点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观察能力十分欠缺,观察事物很笼统,无目的、无顺序,容易忽略主要的东西。所以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
1.顺序观察,理清条理。如果是在单幅图里,可按“整体——部分——整体”的步骤进行。如教学单幅图《拍照》,我先让学生把整个画面总的看一看,围绕“图上画了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一句话说出简单的图意,然后要求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将远处的亭子、假山、柳树等景物以及近处的人物的动作表情看清楚。最后再回到整体上来,把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观察,概括出具体的图意。在看一幅图的基础上过渡到看几幅图。在多幅图的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先忙着一幅图、一幅图地看,而是先引导他们统观几幅图,看这几幅图合起来主要讲什么内容。如在《小兔过河》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连续观察三幅图,总体看看这些图连在一起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很快就说出主要讲小兔要过河,乌龟背它过了河。学生把大概情节抓住了,对图画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指导学生按观察单幅图的方法,逐幅图仔细观察,看懂每幅图的内容,最后回到整体,将几幅图联系起来,进行观察思考。
2.理解图意,抓住重点。首先让学生认真推敲提示语,以此把握图画重点。在低年级的看图写话中,通常配有这样一段提示语:“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在干什么?想一想他们会说什么?请用几句话把图上的意思连起来写一写。”这段文字很重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图意,其实也提示了写话的重点,所以要提醒孩子们细细推敲,认真观察图画,从图画中找出各要素,切不可一看而过。其次,可以从题目入手进行分析。题目是图的眼睛,图画的题目往往揭示了图的主要内容,所以抓住题目分析,很容易掌握图意。如《小猫钓鱼》一图中,题目本身就向我们提示了图画的重点,所以要把图中小花猫钓鱼时的动作、表情、心理等尽可能地写得详细些,以此突出图画的主要思想内容,这样就能表现出图意的重点。
二、启发合理想象,充实画面内容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看图写话的画面是一个个静止的人或物,只是描绘出了人物的动作、表情,而与之相关的人物的语言和心理却无法体现出来。由于缺乏一定的想象,导致孩子们写话的内容过于空洞,仅仅是就图说图。因此教师要根据画面中的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自由又合理地联想和想象。刚开始,可以通过老师适当的提问为支点,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如指导学生观察《公园里的花是给大家看的》一图,我提出以下问题启发学生想象:“这个小弟弟可能做了什么事?妈妈摇着手可能对他说什么呢?小弟弟听完妈妈的话后,会怎样做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静止的画面也动起来,活起来了。在孩子们有了一定想象的经验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图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和心理。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把不会思维的想象成为会思维的,把不会说话的想象成为会说话的。如《植树》一图,可以引导孩子们想象天空中的小鸟好像在说:“太好了,我们有了新家了!”“你们真是保护环境的好孩子啊!”孩子想象的翅膀一旦展开,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单调的画面也就充实丰富起来,笔下之言也就栩栩如生了。
三、引导充分说话,表述完整清楚
叶圣陶先生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文本于语”就简单地说明了“说”和“写”的关系。因此在每次写话之前,我都要先指导学生练习说话。由于低年级学生表达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说起话来常是前言不搭后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他们按顺序说话,说话时要有基本内容,还要抓住图画重点,表达要完整清楚。要做到以上几点要求,就要引导学生抓住图上事物,结合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再按一定的顺序、一定的内容连贯起来说话;有时我也会提供一些联接词帮助他们把话说得更有条理。如《植树》一图,为了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说出植树的过程,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组联接词: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有了这些说话的“引路石”,孩子们说话时就“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从而把话说完整说清楚。
四、鼓励个性写话,表达具体生动
看图写话的终极目的是写话。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识字量的限制,写话训练时,要求不能过高,但无论写得好与坏,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把话写准确。慢慢地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的提升,再指导学生把话写具体生动。
1.重视提示,把图画写准确
每篇写话的提示语句往往内容都差不多,都是提醒同学们观察图画,看看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做些什么。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这些提示语,仔细看图,找到提示语的答案,这是写话内容准确的重要开端。
2.填空扩句,把图画写具体
低年级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把句子写具体,所以我采用填空的方式指导他们把话写具体。如《课间十分钟》一图中,大部分学生这样写:“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做运动。”虽然表达的意思是完整准确的,但显然不够具体。于是,我给他们出了这样的填空题:下课了,同学们来到操场上做运动。他们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你看,他们玩得……经过这样一训练,孩子们不但具体写了同学们在做的运动,还写了他们的心情,并且掌握了“有的……有的……还有的……”这组联接词,一举多得。
3.运用词句,把图画写生动
低年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图画最能引起他们有注意。所以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同时结合多媒体、图书等课外资源,调动学生表达的热情,让他们乐于表达,不由自主地表达。在看图说话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帮助他们了解图画中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借助画面大胆想象。同时教师再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如从上到下,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的观察方法,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有序的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教学《蚂蚁和蝈蝈》看插图,提出问题: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第二步,让学生逐一回答。再按“谁,什么时候,在干什么,结果怎么样?”的句式练习说话。再如学完《三个小伙伴》,除了引导复述外,再出示一幅几个人共同植树的图画,让学生看着图,可以运用学过的句式“有的……有的……还有的……”也可以说他们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他们心情怎么样?
二、从训练想象入手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小学生天生就爱奇思妙想。要让他们把这一天赋充分发挥出来,教学中我们就要为他们提供想象的时机。比如,学习《雨点》一文后,让学生想象写话:小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在那里做什么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他们说落进花丛里,在花丛里捉迷藏;还有的说落到屋顶上,在屋顶上滑滑梯;还有的说落在水盆里,在水盆里游泳。学生的思维打开了,说出了许多优美的句子。让他们快点把想法写下来,他们读着自己写的诗,我夸他们:你看你们就是小诗人了。他们高兴地笑着说:写诗真简单。在学习了《狐假虎威》以后,让学生想象狐狸第二次遇到老虎的情景。学生把这些精彩想象写出来,就是佳作呀。课文就是一个例子,运用好这个例子,抓住时机让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为写话铺路架桥。
三、结语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 写话 起步训练
新课标在对低年级的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对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的目标。写话是作文的基础,我们可以把“写话”理解为低年级的作文。那么应如何进行低年级写的起步训练呢?我认为:尽管教材是从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开始安排看图写话,要求学生“看图写几句话”此时才明确提出要求,但我们绝不能从这才开始训练学生写话,而应把新课标对写话的要求落实到每一课、每一个“语文园地”,由易到难,由写一句话到写两句话、由写两句话到写三句话……如果平时前面“写一句话”都不去训练,那么到“语文园地四”怎么会写几句话呢?我们要充分利用人教版教材极其重视“积累”这一显著特点,为写话服务。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积累,在积累语言中进行语言实践,下面结合人教版二年级教材,介绍几种如何进行写话的起步训练。
一、从课文插图入手,引导学生写话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来看,直观生动形象的东西比较容易激发他们写话的欲望。因此,写话起步阶段可以从图入手,人教版教科书图文并茂,教师完全可以挖掘图中的写话资源,为学生所用。如教师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让学生选一幅或一幅图中选其中部分内容写一写,至于写什么,怎么写,写多少,大可不必提要求,这样降低难度、纯粹凭个人兴趣、爱好和感受去写话,不受任何约束,学生就愿写、乐写、爱写,写出的内容也颇具个性。如上完《秋天的图画》就可设计“把你从图中看到的最喜欢的景色写下来(一句、二句都可以)。又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有两幅图可选其中一幅,既可写充满绿意、婀娜婆娑小柳树,也可写挂满累累果实的红枣树。可以说每篇课文的插图都是我们进行读写结合的最佳资源和有效途径。只是我们是否想用和怎样用心设计的问题。
二、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让每个学生成为小诗人、小作家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模仿是儿童的心理需求,是学习写话的必要手段。如教学《假如》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再写一段或几段(例句见教材)。“小诗人,你们学着课文的样儿把下面的诗补充完整吧!
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
我要……
又如,《植物妈妈有办法》就可这样设计“你还知道植物妈妈还有什么办法送出自己的孩子吗?如果不知道,可以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再按书中样子说一说、写一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写好了,你就是个大诗人了。”
三、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每个学生放飞想象
学生正处于做梦的年龄,喜欢幻想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充分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语言表达相结合。自由想象、自由表达,会大大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降低写话难度。如教学《黄山奇石》可设计让学生仔细观察“猴子观海”,想象并描写猴子观海时的顽皮动作等。又如,《拔苗助长》可设计“种田人看到禾苗都死了,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说一说,再写下来”,许多课文结束后,都设置了类似这样的极富思考性的拓展题,要求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问题都用黄颜色涂上圈,以此提醒学生的注意)。因此,我们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作为读写结合训练点。
四、充分利用节假日资源,拓展写话空间,形成系列
我国是一个传统节日较多的国家,在各个节日中人们总是会有一些传统的活动。结合节日 的活动,让学生们更多地感受祖国传统节日的巨大魅力,感受生活本身的丰富内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项课程资源。如“教师节”这天就可设计“教师节,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六一儿童节”你玩的愉快吗?请用几句话把他写下来。“植树节”给小树写警示语。环保日可设计:观察你家周围的环境怎样,有什么想法?把他写下来。母亲节可设计:“给妈妈写句悄悄话”或“母亲节你想为妈妈做些什么?”端午节可让学生写一写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这些活动如果能积极发动家长参与,教学效益将事半功倍。
五、关注新闻,留心生活
在这个信息的时代,时时处处有新闻。报纸、电视、宽带网,社会现象……新闻是小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永不枯竭的资源。我自任教低年级以来,就要求学生每周都要摘抄1~2条新闻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每周一各小组选代表在班上与同学们交流,这样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思想品德高尚了,识字多了,错别字少了,写的兴趣浓了,习作的能力提高了。
六、走进自然,训练写话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自然万物,气象万千,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源泉。春天百花齐放、争香斗艳;夏日骄阳似火、树木葱茏;秋季大地金黄、瓜果飘香;冬时寒风刺骨、白雪飘飘,均可成为学生的写话内容。只要我们事先去安排,精心去设计,引导学生细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学生自然有兴趣去写、有东西可写。如在上完二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后设计了:《春天的发现》并要求学生利用休息的日子由家长带领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春天并把观察到的景色用一段话写下来。上完《雷雨》一课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了观察天气并指导学生写出了观察日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七、从课外阅读入手
什么是说话教学的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教学中又如何落实呢?
我认为,近期目标是指学生在每节说话课中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如第二册的《说说两幅图哪些地方不一样》,其近期目标就是通过观察比较两幅图,找出异同点,并按一定的顺序,用完整、通顺的句子把观察到的讲出来。其远期目标应该是从具体的训练中掌握观察方法:先弄清两幅图各自的内容,再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辨清异同;同时渗透逻辑思维能力,认识事物能力的训练。
远、近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既具有独立的行为指向,又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这里,为理解的方便,分开阐述。
一、设境激趣,让学生乐说,落实近期目标训练。
创设乐说情境,能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从而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达到预定目标。
1.以事设境,以情激趣。
儿童自己喜欢的事情,往往蕴含着儿童自己个中的无限乐趣。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适时抓住机遇,创设“事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练习说话。如有位教师教《学打电话》一课,课前,他请另一位老师帮忙:在上课铃声响后,给教室隔壁的教导处办公室打个电话,并适当延长铃响时间。按约定,这位教师待上课铃响后走上讲台准备上课,隔壁教导处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并响了好一阵,这清脆的铃声引起了学生的全部注意,且部分学生脸上露出想去接电话的愿望。教师抓住这一时机,问:谁愿意去接电话?一句话,让几十双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此时铃声已停。教师顺势说:“铃声已停,我们不用再去接了,有谁知道电话怎么打吗?”待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揭示课题“学打电话”。接着,教师顺“事”激趣,交待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这么多同学会打电话,真了不起!为了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我们请课本当老师,教给我们正确的打电话的方法。大家一起认真学习,谁掌握了方法,谁能摹仿课本中的园园给妈妈打电话,老师就带谁去办公室给自己最喜欢的人打电话。”学生听后个个跃跃欲试,整堂课始终处于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状态中。在欢乐的气氛中,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2.以物设境,以欲激趣。
“物”是最直观、最形象的说话媒体,若能充分地、恰当利用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观察的兴趣,又能使表达的内容形象而具体,初步训练言之有物。如教学第二册《说说夏天水果的形、色、味》一课,可先向学生展示出一幅画有多种水果的挂图,让他们认识哪些是夏季收获的水果,接着将准备好的夏季水果实物一一摆出,让他们说说自己最喜欢吃哪种。这时,说话氛围已形成,教师可以刺激学生的获取欲望为手段,调起“说话胃口”:“如果谁能把自己喜欢吃的那种水果的样子、颜色、味道说清楚,老师就把这种水果送给谁。”这一手段能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心,因为它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自己欲得的一种水果,而且能使他们充满自豪感——“老师”“送”的。不难想象,孩子们此时的心态一定是生怕自己没有说的机会。
3.以玩设境,以乐激趣。
由于低年级学生受生活经验、年龄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果采用教师讲学生学的方法,学生是被动的。若能适时创设玩乐情境,可有效激发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玩中练说话,在玩中发展语言,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如教学第三册《我喜欢的课间活动》,在课前,组织一两次内容丰富的课间活动;课中先调动全体学生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玩乐情景——低年级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待充分发言后,相机提出要求:说得好的,可参加下次的校外活动。这一刺激,调动了学生想说好的愿望。至此,教师再指导怎么将自己参加的活动说得有条理,学生一定会“洗耳恭听”,决不会开小差。
总之,在说话课中,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年龄、情感、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说话兴趣,让学生始终处于想说、愿说的状态中,那么每节说话课的教学目标就能有效到位。
二、引路教法,让学生会说,落实远期目标训练。
喜欢说是基础,是开端,会说才是目的。因为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要通过具体教材,利用每一次说话课,引导学生“上路”,教给“走路”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本领,一步一法地落实远期目标训练。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引导观察,理清思路,训练思维的条理性。
口头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是建立在观察事物的周密性的基础上的。要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地发展,就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即先看什么,再看什么。通过多次训练,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顺序可依观察的对象不同而定,或从上到下,或从远到近,或从整体到部分……
2.指导完整说话,训练语言的连贯性。
“完整的话”,不仅指一句话结构完整,也包括一段话的结构完整和句与句之间语意的贯通。低年级学生所接触的语言有限,生活的环境有限,因而说话丢三落四、颠三倒四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说话教学一开始,就要充分利用教材,适时指导练习把话一句一句说完:告诉学生,一个意思完了,才能讲另一个意思。如教学第四册《植树》一课,可按课后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干什么),先指导学生将这几点要求所表示的内容,按一定的语言逻辑顺序连起来,说出一句结构完整、语意连贯的话;然后再抓住图画重点,练习把主要内容讲具体。这一训练,应在组织观察一次实地操作后进行,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植树过程:挖坑放树苗培土浇水。课中,指导叙述这一过程,可教给学生用上表示顺序、连接语意的词来表述图意的方法,如“先……接着……然后”等。
3.教给联想的方法,掌握变“静”为“动”的本领。
进行作文教学十多年来,开放性作文所提出的“提前起步,整体发育,练笔育人”的原则,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同时也为培养塑造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有竞争意识,“懂得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我一边探索,一边实践,在进行开放性作文教学中结合农村实际走了以下路子。
一、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由“怕写”变为“乐写”、“愿写”
(1)消除学生写作的恐惧感。通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我了解到许多学生平时说话头头是道,讲故事、讲日常琐事滔滔不绝,可一作文,就无话可说。其根源在于学生对作文怀有一种恐惧感。因此,消除学生作文的恐惧感是学生想写作文的首要条件。在指导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时,如果这样指导,先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幅图,再将这几幅图的内容写成一段话,学生可能会吓得无话可说。教学时换一个方式,请小朋友跟老师看这几幅故事图画,看谁能说说这几幅故事图?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回答令人满意,接着再激发他们——哪个小朋友能将这个故事讲给爷爷奶奶听,再将这个故事写下给爸爸妈妈看呢?写得好的学生,老师奖励一朵大红花。这样根据儿童好奇好胜好强的心理进行教学,学生积极性很高,表达得也流畅。高年级作文,老师告诉他们: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怎样说就怎样写。又根据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让每个同学准备一本“悄悄话”或“新闻记录”本,写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进行交流、评选,久而久之,就积累了大量素材,学生作文就可以信手拈来,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作文就是反映生活,反映社会,向别人倾吐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消除了学生作文的恐惧感。
(2)让学生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树立每个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信心是每个人成功的内驱力,一旦有了信心,他们就会迎难而上。近年来,我班自办了一本《小学生作文天地》,刊出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写出的好作文。如《老师,我想对您说》、《这件事不是我做的》、《风波》、《妈妈,请听我说》、《我为女孩争光》、《后母,我的再生母亲》等,老师及时地将这些作文在班上传阅,还推荐到学校大队部主办的黑板报上,让师生欣赏,让小作者尝到写作成功的喜悦,他们自然就乐于写作,提高了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由怕作文而爱作文,有些甚至成了“作文迷”。
二、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到写作中去,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开放性作文一个重要原则是引导学生接触生活,到生活中捕捉写作材料。城市自然景色优美迷人,生活内容丰富多彩,这是写作的源泉。针对学生对所经历之事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情况,我首先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
(1)让学生明确观察与说写的关系。乌申斯基说:“儿童不会观察,就不能学会思考,就不能积累起明确的物体观念,善于观察的学生,他手中的素材就丰富,有素材,有话可说,就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他就不怕作文,写作文的兴趣就浓,劲头就足,写出的作文内容就充实具体、有细节、有感情。”观察是说写的基础。它可以为写提供材料,观察得好,才能说得好,写得好,这里有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观察时要分析事物、认识事物。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积累材料,这样可以取得“下笔成文”或“出口成章”的效果。
(2)指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新鲜点是学生收集写作素材的必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学会有顺序地观察。如观察冬景,可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地观察,观察中要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特点,如观察动物可以抓住动物的生活习性进行,指导学生学会全面观察。这样,学生观察有方,说写也就自然得法,顺理成章。
(3)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先做后写。开放性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让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获取题材是极为重要的,随着作文教学探索路子的拓宽,小学作文教学打破了以往那种“闭门造车”的旧模式。作文教学,有时把“做”和“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先做后写,即先指导做,再指导写,在做前列出做的顺序,让学生留心做的环节各有什么特点,这样既增强了他们参加活动的兴趣,又提高了活动效益。学生做后,胸有成竹,心有所感,写起来内容自然充实。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开展了各种活动,如做针线比赛、制作猫头鹰蛋壳玩具,参加植树等。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获取第一手感性材料,并使学生在做中受到教育,解决学生“无什么可写”的困难,同时达到练笔育人的目的。
三、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从书本中来,从“读”中学方法,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