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线上教学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创新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实践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目前高校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课程方案等等都是和普通本科颇为相似,缺乏创新。其次,专业课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专业课程都是以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向学生灌输知识,师生互动较少,学生也基本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使学生面对以前传统教学时,不再有兴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每学期都会到学校或者培训机构见习,导致本课程的课时量也不足,达不到集体授课的教学目标。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来看,有以下不足之处。第一,教师队伍的“双师”较少,结构尚未完备。教师队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太少。第二,目前最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需求的改革之路。经调查研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所学内容与毕业以后的实际工作岗位脱节,大部分学生都从事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他们毕业以后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应该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出符合专业音乐教育教学需求的改革之路。第三,学校的实训基地、实践基地等条件需要进一步地打造,进一步加强和培养职业精神。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即学生在课外进行线上自主学习,通过学习教师上传的网络资源,获得初步的知识,自主完成知识点和概念的学习。课中以学生为主体,与教师就不懂的或有疑惑的问题进行研讨学习,在最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不断革新,教育教学也迎来了智能化。教育信息化促使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不断发展,需要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细致和全面地研究,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信息化水平,切实提高音乐教育专业课教学的实效性,加快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快教学模式的发展,提高学生在专业课中的获得感。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根据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科学深入的调查研究,需要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与教学实践相适应,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紧随信息时展的步伐,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优势互补,进一步发展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的普遍应用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方式、内容等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的实效性。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将混合式教学纳入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中,在信息化社会,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有效促进音乐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完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在高校音乐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线上教学为学生提供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各种资源库学习资源,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比如:视频材料、音乐欣赏内容、教案、PPT、各种演唱家、演奏家的优秀作品视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取知识,从根本上改良教学观念、导向、模式及手段,改变传统的音乐传统教学模式,使刻板的理论知识或者是抽象的学习内容得以具体化展现,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不会局限课堂上一对一的学习,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和巩固;也可以组建小组群,在群里展开讨论,针对专业中的某一个技术要点进行讨论;可以提高效率,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答疑,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三)实现学习模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都是在黑板上进行讲解板书,但是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收集各种教学资源,建立资源库,其中包括上文提到的各种演唱家、演奏家的优秀作品视频、音乐欣赏的视频,为学生扩宽视野。
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从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来看,课程建设基础较薄弱,课程的相关材料(PPT、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业、测验、讨论、辅助学习资料等)需要有一定积累。可以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梯队。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采取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的路径实施,所有立项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必须实施1-2轮混合式教学实践后方可申请课程结项。通过结项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应该继续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在线平台,自主开发资源库,依托课程团队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在教材方面,选用国内优秀教材,鼓励选用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引进国内外优秀电子资源,探索丰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资源建设新模式。资源包括文字教材、电子教材、中外艺术歌曲、中外通俗歌曲、中外儿童歌曲的谱例、音频、视频、教师微课视频、PPT、教案、教材的电子版本、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外歌剧音乐会、中外音乐剧歌曲视频资料、大师班学习视频、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中外音乐史相关学习资料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正确处理单门课程与专业前导后续课程和通识课程改革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结合专业特色,支持和鼓励教师使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教育改革。(二)教师没有做好准备,盲目照搬,将现有的课程转变为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需要进一步进行专业体系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改变,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混合式教学课程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评价等各个环节可不断提升教师教学内容设计能力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三)要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新模式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需涵盖线上和线下全过程,应包含学习态度、能力等因素,评价指标分值应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设置,但期末考试仍应是主要考核方式,评价主体还需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新模式下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要涵盖线上和线下全过程,要包括混合式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学生学习效果等,要注重优化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五、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体裁、题材声乐作品的表演与教学。在教、学、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实践。在实操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艺术个性发展。从而塑造学生适应新时代职业发展特点的核心素养,为社区文化中心、青少年宫、小学、幼儿园及艺术培训机构输送优质人才。课前准备,利用资源,预习知识。自主开发资源库,依托课程团队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拓宽学生专业学习知识面。建立资源库的资源。资源包括中外艺术歌曲、中外通俗歌曲、中外儿童歌曲的谱例、音频、视频、教师微课视频、PPT、教案、教材的电子版本。中外歌剧、音乐会、中外音乐剧歌曲视频资料、大师班学习视频、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中外音乐史相关学习资料等。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在线答疑整理与搜集资料,录制演唱视频,上传教学平台。完成教学全过程信息采集,根据平台上学生作业反馈情况,明确课堂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我们利用音乐手段进行考勤,如利用音阶演唱练习考勤法,每位同学对应一组音符,二十组音符连续唱完后,不仅确定每位同学到位,同时进行简单的发声训练以及基本音阶的把握,根据歌曲调式选择相应的调式音阶。
(二)作业与预习情况反馈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有效利用数字资源进行综合式教学。课前平台任务学习,主要能够反映同学们对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而有效开展教学内容。一般设计资料查询、小组分析、音视频观摩和学唱评价。教学计划分模块进行,按照模块,提炼出每个模块中的重点进行视频录制。视频采用MOOC、SPOC、微课等适合在线式或碎片化学习的形式制作,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任务,包括: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知识点、课前学习效果监测三部分。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主题内容的学习达成学习目标的要求。同时,通过了解教师关于课堂学习形式的设计,发现线上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从而主动完成自主学习。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后发现的问题和困惑的反馈,教师适当调整课堂授课内容与形式。
(三)课堂教学环节
新课的导入,从作品文化叙事和音乐学分析进入新课讲解,在深入把握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歌曲演唱实践。演唱实践过程,运用各种直观技术手段结合老师讲解分析、训练歌唱能力以及歌曲阐释水平,解决技术重难点。多元形式巩固创编。借鉴儿童歌唱活动教学设计,将与歌曲相关的活动形式融入教学,通过体裁对比、情境设定、形式互动、鲜活表演等途径加深技法基础上的表演水平。
(四)任务与反思
1.布置作业:根据新课讲授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个别训练,视频观摩等形式,完成课程内容,强调技术问题的解决,歌曲演唱的情感;针对下节课内容,按照老师要求提前预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2.教学反思:对标行业标准,依照人才培养方案,遵循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学生接受程度、学习效果的达成情况,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师对各知识点讲解的清晰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问题设计与学生回答的效果,混合式教学理念执行情况,思政元素体现情况等方面的思考、评价,总结经验,有效开展接下来的教学。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混合式教学的建议和策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综合运用教育学、统计学等相关方法,在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准确反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规律,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更好地开展教学,提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效性和可行性。
六、结语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依托线上教学、线上建立的资源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但是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进一步将混合式教学融入到具体课程中,将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唐鹤鸣.高师音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戏剧之家,2021,(11):95-96.
[2]何艺,陈萌.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音乐表演课程混合式教学初探[J].艺术研究,2021,(01):130-131.
关键词:MOOCs;SPOC;教学模式;地方高校;Linux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1-0071-04
一、背景
1.MOOCs分析
2012年以来,MOOCs作为一种新的在线教育形式席卷全球,迅速在教育界掀起了教育创新和学习变革。MOOCs受到广泛关注,MOOCs平台建设如火如荼。美国知名大学及其教授先后创办了Udacity、Couresera、edX等MOOCs平台[1,2],清华大学基于edX源码开发了“学堂在线”中文MOOCs平台,此外,中国大学MOOCs、网易云课堂等中文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也迅速建立起来。这些平台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为更多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和学习机会,MOOsC以其大规模、专业化、开放性、学习自由度与灵活性[1]迅速得到V泛应用。面对MOOCs的冲击,国内各地方高校也纷纷加入MOOC行列,或积极建设特色在线课程或引用优质MOOCs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尽管MOOCs发展迅速且创造出了与传统网络教学不同的全新教育模式,但各个大学关于MOOCs的研究仍不完善,随着大量在线课程的建设使用,MOOCs的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在地方高校的应用也出现“水土不服”现象。
首先,虽然MOOCs提供大量知名大学优质教学资源,理论教学方面优势明显,但实践环节缺失[3],学生无法通过在线形式进行实践操作,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学多基于地方行业特征,更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计算机专业尤为如此,因此,在校内课堂完整引入MOOCs学习模式显然不利于其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MOOCs教育模式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要完成MOOCs 课程学习,除了具备使用平台的技术和前序知识基础,还需要一系列的个人特质,包括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调节、高效的自我时间管理、在线独立工作、在线协作与合作的能力、顽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等等[4],学生缺乏这一系列特质是导致MOOCs在线课程学生注册率高、完成率低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主动学习、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稍差,因此,完全使用MOOCs教学,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最后,MOOCs及时互动和评价机制不完善。虽然MOOCs也支持师生的在线互动,但无法达到传统课堂授课效果,“面对面”交流不可取代[5]。针对一些训练学生思辨能力的讨论式、互动性强的学习内容,也更适合回归传统课堂。在地方高校传统课堂,考虑到学生基础知识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调整教学节奏和进度,保证教学效果。另外,评价机制上,MOOCs平台不能保证评估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可信[6]。学生通过MOOCs平台提交练习、作业、测验等交互式的结果不被监管,因此,不能保证其提交内容是否本人提交。
2.SPOC产生
为承继MOOCs和传统课堂的优点,克服其局限性,SPOC应运而生。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简称[7],可理解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其中,“Small”是指申请者规模一般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是指限制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可以选修SPOC课程。这种限制准入的SPOC教学模式既可以针对在校大学生设置,又可以和MOOCs一样,针对互联网所有在线学习者。学者康叶钦研究发现,SPOC非常适合与传统校园课堂结合。通过采用课堂教学与MOOCs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可以改善MOOCs在地方高校教学水土不服的情况。国外实践案例也说明,SPOC不仅适合精英大学和优等生,社区学院的学生也可以利用高水平的材料获得成功[7]。这为SPOC模式在地方高校的建设和应用提供了借鉴。
3.SPOC模式实施流程
在地方高校以往传统课堂中,“面对面”传授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MOOCs模式又不利于培养其真正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青海大学张强等在SPOC实践中发现专业基础课更适合进行SPOC教学[8]。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以我校计算机专业“Linux系统与编程”课程为例,利用MOOCs资源,把课程按照SPOC模式进行规划和设计,在我校计算机专业中进行了教学实践。
MOOCs背景下SPOC模式实施大致流程是:首先,采用限制准入的SPOC教学模式对在校学生进行条件和网络平台设置;然后,教师在课前借助MOOCs平台或自己录制内容把知识点相关视频布置给学生;接下来,在传统课堂上通过提问或回答学生们的问题,了解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点,哪些还没有被理解。课程进行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控课程教学的进度、节奏,有针对性组织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一起讨论、探究知识难点和重点,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在SPOC线上提交测试结果和线下传统课堂表现制定评分规则。
教学实践表明:(1)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反映良好,并表现出对“Linux系统与编程”课程的喜爱。(2)线下传统课堂出勤率稳定,网络平台视频资源访问积极。(3)相对观看视频知识点,多数学生更乐于参加线上测试、讨论和练习。(4)64%的学生完成了所有线上测试,并得到了课程加分。(5)超过一半的人主动完成线上的编程练习,其中26%的学生完成了所有练习并提交了程序代码及运行截图。实践结果也说明了线上测试、线上及时反馈、线下加分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本文接下来介绍MOOCs背景下SPOC模式在“Linux系统与编程”课程中的实践过程。
二、SPOC模式在“Linux系统与编程”课程中的实践
课程教学采用SPOC模式指导,以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为载体,将线上课程与线下课堂融合在一起。
1.需求分析
(1)学生基础分析
2013级学生中,计算机、网络工程和信计专业必修“Linux系统与编程”课程,共计200人。三个专业均已先修前序课程,如计算机系统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现有知识背景和知识水平均具备选课前提。但考虑到专业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习者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将课程的在线申请限制在计算机专业内部,规模为81人。申请时规定其必须参加在线学习,完成相应作业和测验内容。其他两个专业可申请在线旁听,但不能访问全部线上资源。
(2)学习环境分析
考虑在线学习平台在校园网络环境内访问的流畅性和便捷性,确定使用学校建设的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作为SPOC载体,部分课程视频资源自己录制,上传至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是由超星公司开发的数字化在线学习系统,整合了超星数字图书馆的海量知识库,并能提供大量的国内专家学者视频授课资源。教师通过该平台能够建设在线课程,作业、资料、测验、讨论等互动教学活动,完成基本的教W活动统计。
另外,“Linux系统与编程”课程培养方案要求为双语教学,因此,补充MOOCs资源平台edX,edX上提供大量优秀的国外大学在线课程,本课程MOOCs资源参考edX平台上由LINUX FOUNDATION的Jerry Cooperstein博士主讲的Introduction to Linux。
2.制订课程方案
(1)教学安排
“Linux系统与编程”是我校计算机、网络工程和信息计算专业基础课(双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Linux系统管理、shell编程和C编程的实践能力和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课程一共52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12学时。为改善在线模式中实践环节交互不及时问题,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理论教学主采用SPOC模式教学时,教学地点选为专业机房,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随时在真实环境中进行理论验证。实验教学仍采用线下形式,实验内容为设计性和综合性项目,目的是训练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实验过程采用“面对面”指导,可以做到实时性互动。
课程教学周期为10周,每周4学时课堂教学和约1-2小时线上学习。课堂教学前,以任务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指定edX的MOOC视频和泛雅网络平台上的知识点,培养其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习惯;课堂教学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采用问题驱动形式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交流,对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再次深入讲解,以达到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提升其思辨能力的目的。课后,在泛雅网络平台进阶知识、实践问题的拓展,鼓励学生对课堂内容深度反思,自主实践训练,实现知识升华,提高其综合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
(2)知识模块划分
“Linux系统与编程”课程按照教学目标可将知识主要分为三大模块:Linux基础,Linux下shell编程和Linux下C编程。为充分利用学生线上“碎片式”学习时间,知识模块细分成多个小的知识点,教师按知识点上传课程PPT、视频、作业、练习等教学资料。线下课堂与线上课堂同步,方便学生课堂没有理解时,进行回溯式学习。网络平台所有教学资料均为英文形式,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训练了专业外语能力,实现了双语教学的目的。课程知识模块具体划分结果如表1所示。
3.教学过程实施
下面以“Linux下shell编程”知识模块中“Shell Programming―Conditions, Control structure”为例,介绍MOOCs背景下SPOC模式的教学实践过程,按照教学安排,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上和课后,如表2所示。
课前,教师布置视频观看任务和教学平台相关PPT,考虑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性,补充中文辅助教材作为参考帮助理解edX上纯英文的视频和英文PPT。学生观看视频和PPT时记录主要知识点,尤其知识难点。
课上,首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针对反馈情况进行课堂讨论,包括教师提问,学生提问和课堂讨论三个环节,涵盖本节课所有知识点。教师提出反思性问题[9],如:case语句如何实现多种模式匹配?训练思辨能力,加深理解。课堂讨论时间约占课堂教学50%。最后,在实践的互动过程中验证理论知识点,达到课堂吸收的目的。
课后,引申问题、自主学习。平台提供良好的拓展资源,如,实例、拓展训练和作业等,要求规定时间段内完成并提交,这样督促学生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线上提交作业、测试,采用教师人工评分,每个提交内容并均有批阅,师生互动及时、合理,更加高效。同时,线上讨论区由学生、教师共同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习的更深入。
4.课程考核评价
防止学生期末突击,学习效果差,重新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后,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考核评价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包括线上学习情况、平时课堂表现、实验情况,终结性评价是指期末考试。
控制线上考核成绩占比,比例过大增加学生课外负担[10],降低学习兴趣,比例过小不能充分吸引学生参与,失去激励作用。线上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线学习情况(登录课程平台次数、阅读教学资源次数、阅读课程通知次数、课程讨论问题的次数、上交课程作业次数、本课程在线学时间等)、在线测试成绩以及提交成果(作业、练习)的数量和质量情况。线上考核成绩占比15%,完成线上所有任务要求才能获得此项成绩加分。线下传统课堂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堂出勤和课堂讨论表现10%、实验过程表现15%、课程理论考试60%。
三、应用的影响及意义
MOOCs背景下SPOC模式在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实施改善了课程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引入领域前沿知识,保持课程先进性
使用edX平台MOOC资源,重新整合,使课程内容适合本校专业学生,同时课程内容更新与国际同步,保持课程先进性。
2.注重学生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效果
通过在线学习任务的真实性和适应性,强化学生参与。线下学习注重学习过程针对性、深入地讨论,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观点表达的能力。线上不懂线下补充,可反复学习。另外,线下约束力强,互动性强,系统性更强。教师可以完全洞悉学生的各方面信息(前续课程成绩、以往表现、个性、优缺点等),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要求学生做一些特殊的思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本次实践过程中,按照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原则,计算机专业学生成绩优良率达34%,不及格率为15%,信计专业成绩优良率为31%,不及格率为17%。数据显示采用SPOC模式教学,学生优良率提高3%,不及格率下降2%。
3.锻炼教师课程把控能力,促进知识系统化的吸收
MOOCs背景下SPOC模式教学对教师更有挑战,要求教师有对知识系统性的把握,这就需要充分挖掘教师的自身优势,调动课堂活力,利用线上和线下课堂将想法灌输于理论讲解中。课前,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学习者和整合者;课上,教师是启发者和促进者;课后,教师是帮助者和指导者。
4.改善专业课双语教学
通过引入edX平台上国外课程,改善教师口语表达不足问题,通过国外MOOCs与地方高校专业双语课融合,使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得到改善,同时,学生提高专业外语能力、具备知识的国际视野。
四、结语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11]。MOOCs推动了高等教育模式创新,SPOC继承了MOOCs的开放、共享等先进教学理念[12],推动和促进了MOOCs在高校的落地。在地方高校中采用SPOC模式可将教学效果最优化,也可为地方高校在新信息技术背景下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从而为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在课程建设方面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焦炜.MOOCs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14(4):83-86,93.
[2]刘芳,孙福万,王迎等.MOOCs背景下的_放大学课程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 2015(1):16-23.
[3]汪高元,丁健.MOOCs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之思考[J].汪高元,丁健. 宿州学院学报, 2014. 29(4):122-124.
[4]焦建利.MOOC: 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013(4):21-23.
[5]张永林,肖凤翔.SPOC:MOOC 与校园课程的深度融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8):14-18.
[6]苏小红,赵玲玲等.基于MOOC+SPOC 的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7): 60-65.
[7]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1): 85-93.
[8]张强,张海峰,唐岩等.电路原理基于SPOC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反馈及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32(9):179-182,186.
[9]贺斌. 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22-29.
[10]苏小红.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7): 60-65.
1 财经高校教学形式现状
从课堂教学上分析,目前有很多财经高校一直沿用传统教学范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学习。很多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采用“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导致师生互动极少,学生机械地抄录课堂笔记,课堂气氛沉闷等一系列问题。从考核方式上分析,传统考核方式单一,大部分财经高校注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并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的过程。这种“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忽略平时学习而注重考前突击,导致学生失去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财经高校复合教学范式改革必要性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教育供给方式,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拓展教育新形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努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随着传统教学范式弊端日趋显露,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越来越被广泛应用。“慕课”、“名师公开课”、“学乐云教学APP”等智慧学习方式开始盛行,冲击了传统教学范式。一方面,通过智慧学习,不仅改变了按大纲顺序进行的传统教学方式,消除了传统课堂的枯燥感,而且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通过智慧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对自己所掌握知识的薄弱部分进行加强,对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拓宽知识层面,而且提升了对知识框架构建的能力,使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因此,进行复合教学范式改革势在必行。
3 财经高校复合教学范式改革举措
以教师为中心,以传输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学范式不再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式,教学范式改革迫在眉睫。针对财经高校教学形式现状,分别从学生、教师、学院和学校四方面提出教学范式改革举措。
3.1 学生方面
智慧学习使学生学习范式呈现多样化,通过线上、线下学习,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极大提高学习效率。
3.1.1 线上学习
(1)课前:首先,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来多角度了解课堂上需要学习的新知识,从而拓宽知识层面。其次,学生可以通过线上与同学交流新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课中:第一,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微动画加强对抽象内容的理解以及掌握。第二,学生通过学生端在线举手及时向老师提出疑问,从而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3)课后:学生通过线上完成课程设计作业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另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地在互联网上选择相应的智慧学习方式,构建知识点网络。
3.1.2 线下学习
(1)课前: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以及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知识脉络,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通过组建学习小组,互相取长补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课中:学生认真听讲、多角度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回答问题,致力于活跃课堂气氛。第二,学生通过有选择性地记录课堂笔记并标出疑难点,从而加强记忆知识点。
(3)课后:学生通过做课后作业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其次,学生通过师生互动并进行学术讨论和研究,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
3.2 教师方面
线上、线下复合教学范式不但会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而且推动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高效的自主学习平台。
3.2.1 线上教学
(1)课前:首先,教师打造在线课程体系,通过录制微视频,不仅减少面对面授课课时,而且减轻教师备课压力。其次,教师通过线上布置预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课中:教师采用生动形象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听课效率。同时,教师通过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进行上机实践,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课后:第一,教师线上上传教学课件,提高学生复习效率,同时定期分享优秀文章鼓励学生学习。第二,教师开设在线教评,有效地推动课堂学习,促进教学范式改革。
3.2.2 线下教学
(1)课前:首先,教师通过备课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标出重点与难点,以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教师通过教研小组的讨论,形成资源共享,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课中:第一,教师通过简短地概述上节课所讲的知识点,使学生接下来能更好地对新知识点建立衔接。第二,教师进行课堂提问、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课后:教师通过为学生安排课后辅导课程、批改学生作业,帮助学生进行查缺补漏。同时,教师通过参加专题讲座,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与时俱进。
3.3 学院方面
学院实施复合教学范式改革方案,如小班授课、导师制等。旨在统筹师资,提升学生学术水平,达到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1)学院通过采取小班授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术水平。
(2)学院采取导师制,为每位学生与教师组建导师团队。导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参与导师项目研究,致力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3)学院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统筹师资,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从而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知识技能。
3.4 学校方面
学校开展教师研讨活动、开设实验课,致力于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
(1)学校定期开展全校教师教学研讨活动,举办优秀教师评选大赛,为教师提供更多优秀的教学范式参照。
(2)学校鼓励教师开设实验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3)学校支持教师的教学范式改革项目申报,鼓励教师进行教学范式改革实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授课方式。
【关键词】WLAN;校园;AP;优化方案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是以射频无线电波通信技术构建的局域网,主要用于城市的热点地区如校园、办公大楼、医院、商贸中心等移动手机用户较多的场所。在高校建设WLAN既是一件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的事情,因为高校集聚了许多大学生,他们都拥有笔记本电脑或者智能手机,都有高速无线上网的需求。在移动通信运营商提供的3G服务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在校园建设WLAN就成为一种必然无线校园网使得师生无论是使用笔记本还是智能手机、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在学生公寓都可以实现无线上网。
无线局域网与移动IP技术在数字校园中的综合应用成为构建“无线校园网”的关键核心部分,移动IP技术的引入将彻底整合和盘活有线和无线校园网信息基础设施,把校园网应用范围扩展到公众网络和师生的家庭网络。事实上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一期无线网络就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3G运营商建设的,是3G网络的一种技术补充。
1.南宁职业技术学院WLAN市场调查报告分析
随着广西高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无线上网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高质化。为此,我们于2012年10月中旬采取问卷调查调研方式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开展中国移动公司的WLAN市场调研,从而掌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对中国移动WLAN的认知以及信号覆盖情况,为改善中国移动WLAN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络覆盖提供网络优化做前期的准备。
此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55份,其中有效问卷435份。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一览表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我们的了解到学院80%的师生都知道校园内建设有WLAN,但是使用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上网的师生比例仍然不高,当中对WLAN的性能感觉满意的师生比例也不高,校园内的WLAN非常有必要进行优化覆盖。
2.一期WLAN工程测试分析
WLAN测试内容包括信道测试、PING测试、CMCC或CMCC-EDU认证测试、FTP下载测试和网站登录测试,我们主要关注信号强度、噪声强度、信噪比、认证时延和成功率、FTP下载速率、网站登陆时延和成功率等重要指标。
在进行WLAN测试时需配备如下设备:(1)笔记本电脑:电脑需内置无线网卡,并且支持802.11b/g/n频段,待机时间较长;(2)测试软件是惠捷朗CDS WLAN专业测试软件和CDS WLAN加密狗、图智通讯的“East Dragon WLAN测试系统”和East Dragon WLAN加密狗等。
根据AP的覆盖情况,我们对计划的覆盖区域进行测试。室内覆盖测试则对宿舍楼、教学楼等其他楼的每栋楼分别选取了几个点进行测试。学院一期工程覆盖的整体概况:安装了9个AP,对各教学楼、宿舍、实训楼进行了无线信号覆盖,总体概况如表2所示:
表2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罗文校区WLAN测试情况报告图
从以上的楼层测试覆盖图的情况来看,覆盖较好的区域有:一栋学生宿舍、二号教学楼,稍微有点差的区域:第一实训楼1F、17号学生宿舍楼。第二实训楼,由于受墙体阻挡,也有可能是天线或AP故障,输出功率不够造成弱信号,弱覆盖。3#学生宿舍,由于天馈问题,造成信号强度低或者没有信号。
3.针对一期校区WLAN工程的优化方案
(1)天馈故障解决方案:对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三号学生公寓楼没有信号,采用的是室外天线覆盖的这种现象。可能就是AP故障或者是天馈系统故障,建议最好是把有故障的AP或者天线换掉。
(2)弱信号(覆盖不足)的解决方案:针对一期均采用室外AP打向室内方式覆盖全楼,由于室外AP和天线的发射功率不足,天馈部署的位置受限制,加上波瓣的角度和2.4GHz信号的穿透能力有限,无论从覆盖范围还是覆盖区域的信号强度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像第二实训楼这种受墙体阻挡这种现象,应采用室内型AP加天馈系统的方式进行覆盖,这样既能解决用户容量不足问题,还能突出信号的覆盖效果不佳等问题。
通过以上的方式,我们优化了校区一期的无线网络,提高了无线上网速率。但是二期校园的WLAN也存在不足,因此还必须对二期校区的WALN进行优化。
4.针对二期校区WLAN工程的优化方案
同样对二期校区的WLAN工程进行测试情况分析。在原有WLAN覆盖的情况下,我们测试了学生宿舍楼4-13栋,从覆盖测试情况来看,信号强度都在-48dBm至-70dBm以上,覆盖合理,总体没有存在弱信号弱覆盖的现象。二期的学生宿舍楼均采用室外AP往室内覆盖的方式,其覆盖和业务测试能力基本能够满足了学生的上网要求。相对一期校区,二期校区需要网络优化的地方不多,现在以图书馆为优化对象,提出我们的优化方案。主要是优化图书馆的一、四楼。
图书馆是查阅信息的场所,其一楼主要有总服务台、电子阅读室、学生自修室和阅览室内WLAN用户流动性较强,用户并发数量一般不太大,建设初期主要以覆盖为主。建筑材质一般以钢筋混凝土为主,窗户较大,木门,屏蔽效应较弱,无线信号容易从走廊直接穿透教室,无线网络覆盖重点在电子阅览室和大厅。结合图书馆所用到的室分系统(GSM/TD),采用室内分布系统合路方式,可采用一台500mW AP与GSM或者TD系统耦合,用9个全向吸顶定天线覆盖。整栋楼由POE交换机集中供电,AP装在楼层的电梯间的弱电井中。
图书馆4楼基本上人流量不会很大,主要有工具(下转第201页)(上接第144页)书阅览室、捐赠图书借阅室和服务台,室内结构简单、空旷,使用室内装型100mW AP,1台AP采用二功分加馈线接两个全向吸顶定天线覆盖。整栋楼由POE交换机集中供电,AP直接安装在楼层电梯间的弱电井中。其架设AP后如图1所示:
图1 图书馆4F设备分布图 [科]
【参考文献】
[1]徐超,胡俊.无线局域网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与研究.河南信阳供电公司.
[2]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广州移动WLAN网络故障处理分析指导书,2009,3.
[3]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无线网络优化指导,2010,6.
[4]王景明.校园无线网络的部署和优化.山西太原: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2010-3-29.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跨校修读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设置与教授内容一直是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改革较为注重的部分,但对课堂教学指标进行系统评价的相关改革却停滞不前。虽然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非常注重归纳教学方法与研究教学经验,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秀研究结果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探究实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思路、新模式、新途径、新举措,迫在眉睫。
一、基于“互联网+”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跨校修读学分课堂教学介绍“互联网+教育”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与技术,改变传统授课形式,依靠第三方线上教学管理,在各个大学优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前提下,学生遵从各大学的协定,进行跨地域修读并获得学分,得到本校考核认定的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新教学形式。这些优质课程大多数是大学课程,不仅提供给大学生和高校教师,而且为社会上的所有学习者服务。课程内容丰富,包含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件、考试题、视频、课后作业等资源,创建了良好的互联网学习环境,给予大学生与社会大众许多学习选择机会。跨校修读学分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源紧张或教师利用率偏低的弊端,合理且高效利用师资,减少办学的成本,对学生与教师都有益处[1 ]。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修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效率,教师不需要重复地讲授某个知识点,可以把余下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为学生解答疑问、引导学生学习、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改革和研究课程等更加有意义的工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跨校修读这种优秀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使各地域的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够学习到各大学的优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国家公平教育,促进多元化教育。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跨校修读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跨校修读课堂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固有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式是把教师当作主体,学生被动受教,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教师授课时热情高涨,而个别学生不认真听讲,玩手机甚至公然在课堂睡觉,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这样的课堂感到心寒与无奈。如果能够考虑到现代高校学生的学习需要与特点并恰当地应用跨校修读课堂教学,就可以为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将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跨校的授课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及其技术以指导者的身份对学生如何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进而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多种多样的新媒体技术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推动师生、生生间的交往,进而使高校学生踊跃地思考、研究问题并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宗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二)跨校修读教学与多媒体结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因为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依靠互联网这个巨大的平台,所以其用户可以享受更多有效资源与消息,新媒体使各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备课时搜集资料变得更加方便,由原先的翻阅书本、去图书馆等较为传统且复杂的方式转变为现在运用各大网站、各种搜索引擎等新型高科技手段来查找更优质的信息,得到更全面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资源[2 ]。故而,将多媒体与跨校修读教学结合,进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可为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传授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大学综合教育质量。而且,作为新媒体用户的主体,跨校修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能够主动地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去搜集需要的学习资料,提升自我。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对互联网资源的整合应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修读课堂教学模式历经实行和反馈,一些不足也暴露了出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许多前期的精品课程,课程视频主体为教师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生依旧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形式守旧,“教”的知识刻板无趣,“学”的结果也无人知晓,学生对所学习的思想政治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没有精准的测评与适时的检测,教与学之间缺乏沟通。究其根本,是因为教师思路过于守旧,缺乏互联网思维且没有完全掌握网络功能,没有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导致跨校修读课堂教学建设不易取得突破。
(二)知识的碎片化程度不够,影响在线学习效果
跨校修读课堂教学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程学习,改变了传统的集体教学方式,采用Anywhere(任何地点)、Anytime(任何时间)、Anybody(任何人)的3A碎片化式的跨校修习模式。故而在跨教学课程设计时,应化繁为简,便于理解。而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频有的时长达到50 分钟,这明显已经挑战了人类专注力的最大限度。某些授课视频虽然时长控制在15 分钟内,但也仅仅是长视频的一段截分,并不是单独且完整的一个知识点,由此可见,还需更加精确科学地去分解或者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点。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缺少创新
线上教学结合线下答疑是该教学的常用模式,教师规划学习计划,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课程的知识,完成网络作业,由网络教师批改。线下答疑则需教师针对课程进度,选择必要的知识节点,安排传统式教学辅导学生,并让学生课后反思,但其弊端是无法监督管理,学生的学习状态仅仅依靠自身的自律性,而且,由于教师精力不足,学生一般不主动提问,师生交流在线上教学中普遍处在停滞状态。线下答疑依旧采取传统形式,学生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调整与完善
(一)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是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能力。一方面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视频中,将实践与理论联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实践的意义;另一方面,应强化跨校修读课堂教学的实践建设,安排有意义的实践练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课程内容。增添实践训练项目和实践内容的讲授,以此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养。
(二)建立多种交流空间,促进交流与互动
跨校修读作为互联网教学,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跨校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带给师生的福利。高效地沟通可以提高师资利用率,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使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立线下同步跨校修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式的课堂或读书会、讨论组、思政部落等多种形式的非正式课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讲授一套完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让加入其中并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学习的所有人都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了解知识内涵,传播知识精髓。采用多元化的交流方式,多对一、一对多等都可以成为这里的沟通方式,为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添新的生命力,让课堂变成学生的天堂,学生可以尽情地享受知识带来的欢乐[3 ]。
(三)安排学生互评,督促学生加大学习投入
促使学生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本质,将选修课高校学生分成人数相同的若干小组,每组4 人到6 人不等,按照每个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讨论的质量与数量、线上线下回答问题的发言情况等具体表现,小组内成员互相打分,将组内成员得分的平均值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互评成绩。这有利于增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促使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修读,探究其课程知识,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的良好性与评分的精准性。
(四)通过“碎片化”授课方案,提高教学效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修读学分这一教学模式和面对面的传统教学方式有所不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修读学分的理论课程教授是以数字化图像为载体,传授知识,学生主要是运用网络上观看录课的形式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听课时间变得自由,选课和供课双方的教学模式也需要改革,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修读中,应将知识点进行精练和分解,把庞大的知识体系拆解成一个个小知识点,让“碎片化”授课变成现实。“碎片化”授课对于整体教学而言,是把整体教学当中全面、系统的大知识点最大限度地拆分,拆分成许多小知识点进行教授[4 ]。在“碎片化”授课方案中,供课教师对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与重点进行精练,选取重点的问题和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设计、透彻的剖析,达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变为永久记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分析,授课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以及授课内容上,大脑在选择性接收自己不懂的知识,集中注意力能够使学生学习的效率有效提高,但心理、生理、病理、环境等因素都会干扰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因此,在对跨校修读课程的时长进行调整和改革上,可以将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时间范围控制在20 分钟到30 分钟以内,将冗杂且无关紧要的授课内容删去,实现课堂的轻量、知识点的精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将一个知识点教授完毕。选课的学生可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碎片化教学提升了教学灵活度,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对课堂知识重点进行学习、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接收率。学生更想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增加互动环节,确定评价标准
跨校修读课程以双校联合的方式,对优势资源进行整合,进而共享,将高校思想政治优势资源的应用区域和受众范围进行扩大。突破时间、地点、环境等种种限制,渐渐朝着“互联网+”教学方向发展。供课一方将知识内容、实践要求、案例、常见问题、拓展学习资料等重要内容提前在互联网上。选课一方也可以清楚地了解教学日历、实践大纲、知识模块中的教授重点。选课一方以供课一方的课程安排为依据,定时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汇总,控制好学习流程、帮助学生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也可以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双方教师定期进行视频通话,对课业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供课一方的教师通过互动环节了解选课一方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和学习程度,依据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根据要求达到教学目的。跨校修读课程可以帮助不同背景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学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学资源,真正提升了教学水平,确保了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
(六)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程,标出章节内的考试部分与重点疑难点等高校学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共享资料,在线上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及作业质量进行督促等,告知学生学习视频课程,掌握基础理论。上课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完成小组讨论,引领学生分析思想政治方面的典型案例,帮助高校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梳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开学、期中、期末要分别请外校名师到学校讲课,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采取这样网上学习和课后研讨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并加以指导,并组织学生参加不定期考核,通过考试结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较为薄弱的环节进行强化训练。两校教育团队要召开具有侧重点的专题研讨会,针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未来发展导向及本院校的情况,适时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将课程由通识课变为考试课,邀请专业团队编写考试题,一方组织学生进行考试,另一方判定考试成绩,最后进行学分认定。
五、结语
启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修读学分项目,可以使学生有跨校选课的机会,各大高校学生可通过这一途径修习到自己喜欢但本校没有开设的各种类型的课程,可以大幅提高学习积极性,拓宽高校生知识面,提升其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与文化品位。虽然在跨校修读课堂教学项目实行的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情况,但相信通过在实施此项目中总结并积累经验,勇于创新,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实现更加专业、更高品质的资源公开课跨校共享,给予高校学生更丰富、更优质、更广泛的教育资源,多角度提高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课程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普通本科高校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启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6):172 .
[2 ]刘眉.高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背景下的学分互认制度探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02 -106 .
某高校作为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经过多年发展,从办学规模和社会知名度来看,在行业中都有上佳表现。招生规模多年来也一直名列前茅。因此,将某高校的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案例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某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学院2008—2012年生源分析该校每年分春季和秋季两季招生,以年龄段作为条件进行划分,其分为5个年龄段,分别是17—22岁、23—28岁、29—34岁、35—40岁、41—59岁。2008—2011年,学生年龄段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是,2012年则不同,23—34岁呈现出上升趋势。(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学习群体的定位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产出是教育服务,学生作为现代远程教育服务的直接对象,有其自身的核心价值和内在需求,了解并熟悉这些核心价值和需求,对于现代远程教育品牌建设定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学习中心工作人员和学生的采访得知,17—22岁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具有学历低、工资低、职业竞争力弱等特点,在职业风险承受能力方面脆弱,学生最关心的就是提升自己后再跳槽。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该群体同时处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三个层次,他们在生活方面、情感方面、工作方面均存在诸多压力。23—40岁年龄段的学生,处在职业稳定期,经济基础好,社会阅历丰富,抗压能力强。学生希望通过学习,使知识结构和技能得到完善和提升,并借此扩大社交圈,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得到社会认可和他人尊重。该群体处于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三个层次,他们在物质需要方面得到满足后,更需要在精神需要方面得到满足。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现代远程教育品牌建设中的运用
(一)为学生提供减免学费、生活资助和助学贷款等政策,满足学生的生理需要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生理需要是人类赖以生存最基础、最本质的需要,包括饮食、睡眠、求偶等物质条件需要。有些17—22岁低年龄段的学生由于收入低、家庭困难等情况,高校可以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在现代远程教育品牌建设中,通过制定减免学费、提供助学贷款和建立贫困生奖学金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减轻经济负担,满足其生理需要。
(二)推行“精细化管理、用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的管理理念,加强“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作为生理需要的延伸,安全需要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包括人身和财产不受到损害,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稳定的生活条件等方面的需要。体现在现代远程教育品牌建设中,即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用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的管理理念,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加强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帮助学生选择正规的校外学习中心;采用安全、简捷的方式缴纳学费;在学习过程中享受轻松愉快的学习支持服务体验;在符合毕业条件的前提下,不会因为校外学习中心未按期缴纳学费等人为因素影响学生毕业;构筑网上心理帮扶平台,为因不能平衡好学习、工作和生活三者关系及遇到学习知识难点以及其他原因而产生烦恼的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和帮助。
(三)加强线上线下校园文化建设,增进师生交流,满足学生的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
作为马斯洛需要层次的第三层和第四层,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彼此相伴而行。社交需要是实现尊重需要的手段之一,而尊重需要则是社交需要的具体反映。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需要从交流方式多样化、线上线下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教师巡讲制度三个方面来进行建设,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1.交流方式多样化
社交需要主要反映人类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需要,包括被群体接纳、获得友谊、人际交往和得到关心等。人是群居动物,希望得到所属团体的接纳、认同和关怀。同时,人还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人们希望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别人的注意、收获友情和爱情。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精神不健康。体现在现代远程教育品牌建设上,就是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多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彼此增进了解,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如为学生寄送电子生日贺卡或祝福短信;用短信方式提醒学生考试时间以及阶段性学习目标等。我国现阶段的远程教育运营模式为“教育部———试点高校(下属机构为网络教育学院或其他机构)———校外学习中心———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多层次运营管理模式。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校外学习中心,而试点高校则较少直接接触,所以对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情况了解较为滞后,再加上少数学习中心在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收取学费、发放毕业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致使试点高校对其进行动态管理较为困难。因此,高校在线下可以提供院长信箱、服务热线电话、投诉电话等沟通渠道,使学生能有途径将困难及时反馈,以便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达到3.88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比例由2011年年底的69.3%提升到72.2%。可见,手机上网用户量正迅速扩大,伴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利用零碎的时间学习知识成为可能,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在远程教育行业,移动学习被普遍认为是未来教学的一种可行的学习模式,也是在未来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形式。在移动学习系统的建设和运用方面,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就走在了行业发展的前面,该学院与苏州青颖飞帆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移动学习系统“青书PAD”就是最好的例证。
2.线上线下校园文化建设
尊重需要,即个体对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两方面的需求,前者是指个体相信自己、尊重自己而产生的心理满足感,后者则是指个体渴望得到来自他人的认可和尊敬。体现在远教品牌建设中,就是学校要尊重远程教育学生,不论他们从事何种职业,只要热爱学习,都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具体可以通过评优、组织论文竞赛、开展户外素质拓展等线上线下校园文化活动来实现。(1)对教学教务管理规范、按期缴纳学费、学生投诉为零、线下校园文化建设成绩优异的校外学习中心以及教师予以表彰,以肯定其在现代远程教育事业中做出的成绩。(2)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进行公开表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3)定期开展论文竞赛、摄影比赛等素质教育活动,对优秀作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4)打造一个能挖掘出学生潜能的网上平台,使他们能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以得到大家的认可,满足其成就感。(5)因校外学习中心直接对学生服务,所以在进行现代远程教育品牌建设线下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校外学习中心作为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应以试点高校名义组织开展户外主题文化活动,如环境保护、敬老爱幼、职业素质拓展、历史文化等主题活动。同时,通过校园文化论坛、公共微信平台、学习留言板、新闻通知等线上渠道进行宣传和交流,让线上与线下互动起来,以此增强学生对试点高校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3.建立教师巡讲制度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建立教师巡讲制度,组织本校各教学学院知名教授和辅导答疑教师,定期到规模较大的校外学习中心开展学术讲座,代表试点高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学术交流,让远在千里的学生也能够近距离感受教学名师的风采,以及接触到之前只能在课件上才能见到的辅导答疑教师。对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工作人员进行招生、教学、教务等业务知识和政策方面的综合培训,在网络教育入学考试或期末考试期间,深入到校外学习中心和学生中,为他们提供相关问题的咨询和解答工作。
4.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满足学生自我实现需要
1MOOC和SPOC简介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国内称为慕课,一般是面向全社会开放。课程具有资源多元化,易于使用,受众面广,课程参与自主性等特点,国外主要的MOOC平台有Coursera、Udacity、edX等,国内方面,也涌现出了“东西部高校共享课程联盟”、“地方高校‘优课’联盟”、“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等校际的协同创新联盟。爱课程网、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教学需求也提供了一批小规模定制的在线课程。小范围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SPOC)是在一定程度上MOOC的延续和发展。SPOC的“限制性”体现在对申请参加课程的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课程“小规模”指学生人数控制在几十到几百人,一般是面向某些学校或者某些特定学员开放的课程。SPOC基于在线优质课程资源,以在线学习和真实教室课堂为纽带,将教师的知识传授身份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同时也便于教师全方面深入了解学生。从本质上来说,MOOC和SPOC都是一种教学的促进手段。MOOC平台加剧了教学资源的聚集与利用,平台越来越多扮演着教师教学支持平台和教学过程数据聚集地的角色。针对MOOC+SPOC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虽然教师在课堂上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在备课、准备教学材料、实施教学改革过程中投入了巨大、难以量化的工作量,完善的MOOC平台可以将教师从学生成绩填报、课程考核分析与评价等过程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开展教学改革,有效支持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
2“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大学计算机”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课程,属于计算机基础课程“1+X”体系的第一层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先后经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等阶段。“大学计算机”课程包罗万象,知识点纷杂又不能深入展开,很多大学新生入学前不同程度接触过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上课听讲内容“似曾相识”、导致教学和学生的关注点分离,“上课玩手机”等隐蔽性逃课等现象始终存在。部分高校囿于师资水平限制,任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更深层次上讲,由于授课过程存在大量重复性劳动,教学过程流于形式,甚至退化为计算机培训学校的软件培训课,更无从谈起更高层次的“计算思维”教育。教育部的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文件对于构建起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起到了规范作用,各高校通常以“理论知识传授+计算机与常用典型软件的操作”的形式开展。理论课堂上,事实与工具讲的多而思维讲的少,内容宽泛,讲解浅泛,以概念讲概念[1];实验课堂实验类型比例失调,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创新型实验比例很低,甚至没有。课程内容没有新意,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给人留下课程水平低,作用不大,从而加剧了计算机“工具论”等狭隘的错误认识。大多数学校的计算机课程面临着缩减学时、压缩教学内容等现实问题,受限制于学时等因素教学内容面临舍弃等选择,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填鸭式教学”不可避免;同时学生被动学习之下学习积极性受挫,主动参与程度不高;另外师资数量的绝对不足和师资水平的局限,面临超额的教学任务,课程成为“复读机”式教学不能杜绝。针对学校实际和学生水平如何做到因地制宜,使得计算机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仍旧面临诸多问题。近年来,MOOC作为一种新的教学促进手段大行其道,以其资源多元化,易于使用,受众面广,课程参与自主性等特点给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接踵而至的SPOC将在线教学和微视频、小众教学、集约化教育等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弥补MOOC教学“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的短板,而且可以做到与传统课堂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深度融合,因此选择采用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来改造“大学计算机”课程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
3我校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情况
我校“大学计算机”课程面向全校一年级本科新生在每年秋季学期开设,每期学员人数五千多人。面向20多个专业学院的80多个本科专业学生开设。实施MOOC+SPOC改造前,在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中,大学计算机课程分A、B两个层次开设。A层次学时设置为56学时(理论24学时+实验32学时);B层次48学时(理论16学时+实验32学时);”两门课程分别实施统一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近五年来,我校一直在深化开展“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2012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全部本科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摸底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发放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11份,掌握了第一手的调查资料。同时结合我校综合性院校特点,加强同各个专业学院的调研工作,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以每学期师生恳谈会、校际交流调研、对口支援高校培训等形式进行实地调研、参观考察,为开展混合教学积累经验。从2012年开始,我们按照学科门类从全校选取了20%的有代表性的专业,涉及本科、民考汉、民考民等多种类型的学生,开展MOOC教学探索试点,通过设置部分自学内容以“专题考核”方式进行。2013-2014学年,在完善教学内容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改革实施范围,选取40%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实施MOOC+SPOC教学改革,采用网上自主学习+线下面授的模式进行。2015年SPOC混合教学改革模式[2]进一步深化,通过校级公共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立项项目形式,从教学方案实施与实践、教学过程设计、案例教学方法、在线学习模式、学生成绩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2016年SPOC教学改革全面铺开,以线上自学24学时+线下面授16学时的方式,实施滚动式并行流水化课程开设方法,根据学生人数和师资实际情况分批次独立完成。同时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从教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习题课建设分别推进,目前经过两轮实践检验的教学视频已经在EOL教学平台上线,配套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也已编写完成,截至目前主编参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部级规划实验教材1部,配套教学案例3部。
4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实践
新生刚从中学传统课堂进入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多有不适,学生们依旧希望大学教师在课堂讲思路、讲提纲、讲重点、讲难点、少术语、多示范,多提问、多讨论,通过对学习内容实施指导与引导、辅助以通俗的语言案例讲解、进行问答与互动来完成课程的学习。完全化的MOOC学习,容易导致师生沟通的缺乏,加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尚未完全建立。因此,承认个体的潜能和差异的同时注重个性发展,给不同学生的学习提供具有差别性和多样性的课程设计,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做到因学生而异。这种共性和差异性的存在,需要MOOC平台和SPOC课堂有机结合,为此我们实施了以资源为中心的混合教学过程设计(图1),以及混合教学实施模式(图2)。4.1构建课程资源平台,规范教学内容为便于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参考国内“东西部高校共享课程联盟”、“地方高校‘优课’联盟”、“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等MOOC教学平台,以及爱课程网、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等平台中的名校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开展具有自我知识产权的“微课”视频、习题库、测试库等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建设。发挥互联网思维以资源建设为核心,充分依托我校EOL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等平台,充分挖掘优势课程资源,消化吸收后自主设计、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并完善现有教学案例,结合互联网+大赛,微视频设计大赛、多媒体课件立项等方式促进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开发,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优化课程学时数,通过减少传统课堂授课学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学时数的形式改造课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视频点播等形式增加学时自主学习时间,在形式和内容上减轻教师的重复性劳动,“大学计算机”试点课程学时调整为40学时,线上自主MOOC学习24学时(理论+实验),线下SPOC面授16学时。依据专业学科大类及学生受众不同,动态调整授课方式及教学案例。4.2加强教学设计,满足学生多层次学习需求开展混合教学环节设计和以资源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设计[3](见图1),构建混合教学实施模式(见图2),以有效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降低混合学习的难度。在立足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构。以“讲—节—测—练”为组织架构,以“微课”视频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讲,每一讲由若干节组成,各节之间前后呼应,各讲之间有机结合。每节之后安排小节测试,便于对学习内容进行即时测验,考察自主学习效果;针对技能型操作内容,提供3-5个同类型的练习作业,为课下自我练习提供学习材料。通过内容的重构,争取使学生线上学习做到“讲、学、测、练”相结合。3.课堂教学2.在线学习4.学结与评价1.课前准备MOOCTHEOL测试题教师学生教学资料iCourse中国大学MOOC学生资源池练习题图2混合式教学实施模式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丰富《大学计算机》精品课程线上教学内容,以线上线下互补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以翻转课堂,混合教学,小班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延伸教学内容,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课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4.3营造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实施混合式教学实施模式(见图2)。线下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刺激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线上自主学习重视师生沟通交流,多方协同共同营建讨论区,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求助驿站,学习经验的精华聚集区。线上学习由于缺乏线下课堂的教师面授的即视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正向反馈,而线上学习讨论区的功能承载了问题求助、课程内容讨论,学习情绪抒发等方面的内容。此外鼓励教师利用口头表扬进行鼓励、对作业完成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励,感受主动完成工作的愉悦感,从而形成良性刺激,感受自主学习的激情。4.4多方位作业评价,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学生作业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知识内化、迁移的体现。学生作业评价可以形式多样化,具体可结合实际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引导的学生自评与互评、师生共同参与的复合式评估等形式的作业评价。无论哪种形式的作业评价,都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课堂上的直接观察、回答问题、读书笔记、师生座谈、访谈等教学信息反馈手段对学生的学习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与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的,针对学生作业自评和作业互评,需要教师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评估知识和教学技巧,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学生全面掌握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意义、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作业自评使学生以一种直观的方式来审视自己的学习状况;作业互评使学生换一个视角来审视学生的作业并进行评价,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技能、培养和他人合作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无论是学生自评还是互评,教师都要及时引导学生的评价,根据学生理解的偏差修正评价目标、方法。适时抽查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及时掌握学生评价倾向,并在需要时提供建议。4.5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实施过程化考核由以往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转向侧重于知识考核、能力考核、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的形成性评价。根据“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特点适时实施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课程始终。形成性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学习,还关注学生线上以及课堂学习对课程学习的态度、方式等。通过灵活开放的方式,如课上或课间师生片段性对话,电子邮件,读书笔记,QQ,微信等形式,对学习过程进行动态化监控,便于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图3“大学计算机”课程平均成绩对比改革后的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课程评价公式为“总评成绩100%=线上成绩40%+线下面授30%+期末考试30%”。线上成绩,占总成绩的40%,包含MOOC视频学习,知识点测试,线上讨论等部分;线下面授包括出勤和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侧重于课程相关内容的实验作业,以应用型和设计性实验为主,少量的综合性实验为辅,主要考察学生利用相关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期末考试为无纸化考试方式,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以Office软件操作技能考核为主,从课程SPOC实用教程中分模块随机选题,通过无纸化考试的方式进行上机作答。图4“大学计算机”课程优秀率对比从近几年学生的课程考试结果中平均成绩(见图3)和优秀率(见图4)来看,其中2011为参照基准,为改革实施前的成绩评价结果;2012-2015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后的课程总评成绩。2016年A、B层次合并,未列入对比。课程整体平均分稳步上升,优秀率大幅提高。
5总结
经过几年的MOOC+SPOC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我们通过建立以资源为中心的“大学计算机”MOOC教学平台,结合混合教学过程设计,探索实践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改革效果。
作者:常耀辉 钟福如 蔡文青 单位: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战德臣,聂兰顺,张丽杰,等.大学计算机课程基于MOOC+SPOCs的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8:008.
[2]常耀辉.基于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VisualBasic程序设计基础”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01):26-32.
关键词:教学模式;信息安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伴随现代技术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车联网等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存储、处理和交换的安全需求愈来愈高。在此背景下,国家对信息技术类人才的重视程度也在逐年提高,并在高校加设了信息安全课程,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安全威胁,从硬件安全、软件安全和数据安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包括信息安全理论基础、安全防护、攻击技术、安全实现解决等方面。学生除了必须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对于下相关的公式推导、定理必须充分的理解,此外还要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学习起点较高、难度大的特点,导致学生对信息安全课程缺少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现有课本内容陈旧,与现今告诉发展的信息技术脱轨。因此,对信息安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尤为必要。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信息安全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信息安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并能意识到信息安全与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系,激励学生通过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来可以为国家、社会服务[1]。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安全课程中存在以下不足:⑴陈旧的教材内容。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快速的发展,现代科技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但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还是五、六年前的教材,相对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现有教材的内容普遍过于陈旧[2]。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可以学到基本的信息安全知识,有能了解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动态是高校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⑵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信息安全课程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如“灌输式”和”保姆式”的教学模式,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使学生丢失独立思考的能力,难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发挥他们的潜能。⑶不合理的考核方式。现有课程一般采取平时+期末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但对于信息安全这类新兴学科,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将使学生缺少学习的目标感,无法提高动手能力,同时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有效解决现有教学模式在信息安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本文通过将混合式学习方式和多元驱动教学方式相结合来构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信息安全课程教学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目标感。
2.1混合式学习方式的解决方案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首先从分析混合式学习方式着手,把传统的线下学习的优势和线上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专业动态、深入探索信息安全专业领域[3,4]。此外,通过混合式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5]。网络技术的充分利用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是混合式学习方式成功的关键,主要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充分利用视频教学资源引入慕课教学,要求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进而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进行有效的互动,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课中:教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共性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讲解;对实践问题进行扩展、讨论和分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专业动态以及发展现状。课后:要求学生完成章节的课后习题以及阶段性测试。教师对课前和课中的情况进行总结,并根据学生的测试情况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反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课前和课后阶段,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慕课自带的反馈、评价系统,及时地获得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反馈信息,进而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思考、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课中阶段,通过和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实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增强学生实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信心。
2.2多元驱动的教学方式解决方案
⑴激发学习兴趣。对于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待课程进行一段时间之后,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讲解课程内容,让学生成分认识到信息安全课程的重要性,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是教学,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⑵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出发,通过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将课程各章节的内容设计成具体任务的目标、实施、总结和反馈等不同阶段,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将现有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利用开放式实验环节,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
2.3构建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机制
信息安全课程属于交叉课程,其知识体系更新速度相比于其他课程来说更快。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信息安全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高校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企业是社会创新的动力,掌握着最前沿的技术。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可以充分整合企业资源,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企业也能获得高校的科研资源,填补技术人才的缺失,实现高校、企业的共赢。
3结束语
【关键词】网络媒体 英语教学 网络化 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53-02
大学英语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与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的重要教学手段。2014年教育部高教司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四项重点中,“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系”两项重点对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创新以及教学资源拓展与共享提出了要求,这也是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中媒体高度发达、英语文化普及化背景下的中国化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要求。
一、国内高校英语教学网络化的创新尝试
(一)教学时空的拓展。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通常是按照学生当前英语掌握水平、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指向性等不同指标来进行分类,比如在课程教学难度上分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等级,在学习目的指向性上分“专业英语”“商务英语”“综合翻译”“高级口语”等不同教学主体内容的课程,由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评定以及学生自由选择的综合结果来进行分班,这在学生的因材施教与分类管理等教学进程的掌握上具备较好的效果。因此,国内许多高校鼓励英语教师将英语教学进行线上延伸,即在课堂常规教学时间之外布置相应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媒体进行语言练习,以巩固教学成果,且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教学模式更适合当前大学生“碎片化”处理生活与学习时间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语言是一门工具,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是相对单一的,即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的使用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但在网络媒体环境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与方式多元化了,教师不再是学习资源的唯一来源,甚至开始呈现教师作用越来越弱化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也开始发生改变,从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测验为目的开始向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转移,学生对为什么要进行英语学习的理解也开始发散多元,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掌握情况,同时也看重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审视与认知、国际视野的具备、国际生存与交流能力的掌握、包容开朗的个性人格养成等方面,英语教学不再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而是成了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综合化。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是依赖于学生对英语“听、说、读、写”等四项基本能力的测验,这一套评价体系有较强的客观公正性,但对学生而言却也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一个人对一门语言的掌握,其内涵实际上是对一种文化的理解与融入,“听、说、读、写”能力是对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掌握得好并不意味着能很好地融入多元国际文化,以分数作为检测依据的结果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学生相当一部分学习过程的否定,比如对英语国家历史文化了解较深的学生也许并不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名学生的英语学习就是失败的,因此,通过社会性互联网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能够更加综合全面地评价一名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果。国内许多高校已经摒弃了单纯以考试定结果的评价方式,而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通过互联网媒体了解学生与不同语境文化的人进行交流的状况以及学生获取多语言媒介产品并学习研究的成果、学生与学生之间日常交流语言的选择等情况来进行综合评定。
二、网络媒体环境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不足
(一)对网络多媒体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够。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以及高校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网络媒体资源的使用大多还是以直接引用资源的形式为主,如英语视频、听力材料等,但英语教学的网络媒体化并不是指单纯地将互联网资源用于课堂上,更为重要的是使教学模式能够互联网多媒体化。许多高校在电子信息硬件与技术上具备充分条件来搭建网络化的学习平台,比如上海教育局所主导开发的“易班”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区,学生可以将学习进度与心得在社区上进行讨论与存储,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所反馈的信息来掌握学生学习进程以及兴趣点的变化。相比其他专业的学习,英语学习更加需要一个日常化、宽松化的语言环境与交流空间,高校可以借鉴网络社区的群聚效应搭建一个语言类的学习互联网平台,通过与语言学习相关的媒体资源来吸引学生,然后提供自由讨论的网络场所,教师则可以在网络上对讨论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与引导,帮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交流中不断纠正自己的语言使用行为与习惯。
(二)线上与线下的联动不足。线上教学是对线下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师生互动不足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不足的有效补充,学生依赖多种互联网媒体以及互联网工具,通过各种网络社交形式进行语言交流,从而达到语言听说能力的锻炼效果。目前,各高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受限制于常规教学时间,教师很难充分对学生开展听说训练;同时,教师被教材固定在讲台上,与学生的互动较少;而在线下的学生自学环节中,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尽相同,教师很难实现对每一名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过程管控;再者,高校英语课程班级学生大多来自不同院系专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外交流并不紧密,交流与互动较少,对英语学习语境与语伴形成造成负面影响。
(三)教师对网络媒体环境的适应滞后于学生。尽管在互联网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加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被弱化,反而,正因为学生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课外学习是在课堂掌控之外的,教师对教学进程的把握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掌握更加重要。但是,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英语教师还没有意识到网络媒体对语言教育的冲击,仍将课堂上按教案进行教学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手段,忽视了互联网工具能够发挥的积极作用,对学生的线下学习没有进行跟踪;同时,高校对英语教师网络技能的培训目前也严重匮乏,不少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的认识仍片面地停留在影音资源上,对学生的上网用网习惯仍不了解,这就造成了学生对学习工具的使用要超前于教师,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产生了分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代沟日益增大。
三、对英语教学网络化改革创新的建议与对策
(一)建立学生导向的英语教学体系。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都是以教师为导向的,即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但在网络媒体环境中,学生对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的获取与掌握往往并不滞后于教师,这就使得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趋于平等,甚至容易出现教师所讲授内容学生早就掌握或者不感兴趣的现象。在互联网媒体环境中,个体的概念得到放大,多元文化与国际化思维成为学生思想主流,高校应该在合理引导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兴趣的不断转移,真正以学生为本,教师与教案都应服务于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与话语自由,在校内形成开放包容的国际化校园文化环境,不再以学分、测试来约束学生,而是以兴趣开发与综合能力培养来引导学生。
(二)建立针对学生语言素养培养的跟踪体系。语言素养指的是通过对一门语言的掌握而具备对语系文化的理解以及在对应文化环境中的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国际通用语言环境中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包容以及与跨文化人群进行交流的基本素质。一门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该语言听说读写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融入语言所在文化环境中进行社会活动,这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英语教育的传统课堂教学只能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检测,而学生是否具备国际交流能力与视野则需要通过长期的跟踪观察才能得出结论,而网络媒体t是能够进行这项观察的良好媒介,高校英语教学工作者应该不仅是课堂上的老师,更应该通过各种网络媒体与软件和学生结成课堂外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灵活调整因材施教方案。
(三)建立科学的英语教学评估体系。网络媒体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评估应该尽可能避免以结果论的测验,而是基于长期跟踪观察、注重英语学习过程的系统评估工程,依靠网络技术,对学生使用课外教学资源以及其学习结果的情况进行记录,创新教学模式与评估方法,真正将课外的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环节纳入整体考核中来,甚至好的课外资源与学习体会可以在第一课堂上再进行充分交流与深度加工,在对学生的口语、听力、写作、翻译等硬指标进行测试的同时,也要对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理解、跨国交流的尝试与结果进行评估,真正鼓励学生学习英语不是为了通过测验,而是为了交流。
网络媒体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英语教学对教学环境与教学工具的依赖性更使其成为在网络媒体环境中进行教学创新改革的前沿阵地,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工具,改变理念,转变思想,探索并勇于尝试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与评估体系,让英语真正从一门大学生的语言工具变为大学生理解认识国际多元文化的重要媒介。
【参考文献】
[1]赵亮.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5)
[2]刘建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09(5)
[3]陈讽,刘霞光.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3)
[4]向于峰.美国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
[5]杨奋.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