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个人调研总结范文

大学生个人调研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个人调研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个人调研总结

第1篇:大学生个人调研总结范文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社会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9-013-04

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的并轨,高校经济困难生不再是个体现象,已成为一个群体,迫切需要社会的高度关注。目前,高校帮困助学政策体系日趋完善,资助类型丰富,帮扶周到而有效。但从帮困工作的长效机制来看,对经济困难生的关注不应仅停留于此,经济上的帮助只是输血式的,现实中这一群体的综合能力不容乐观,单薄的物质基础导致教育起点的落后,自卑的心理导致在各种能力的试验场“缺席”,甚而在来自各方面压力的情况下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解决经济贫困是经济困难学生改变人生的必要途径,但绝不是唯一目的,提高这一群体的综合能力,才能解决帮助的有效性和持续性问题 。

目前,昆明理工大学冶能学院的经济困难学生总数为471人,占学院学生总数的34.12%,为帮助他们发展综合素质、顺利成长成才,我们专门针对经济困难生提出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模式,组织经济困难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就业社会实践即为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提高经济困难生综合能力模式提供了有益探索。

1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现状

经济困难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因受地域教育条件限制,他们接受的教育模式往往比较单一,社会适应能力、表达能力相对欠缺。同时带来自信心缺乏、人际交往被动等心理特征。

1.1 心理状态分析

由于经济困难生这一群体特殊的成长环境、沉重的经济负担、面临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使得大多数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健康呈现出亚健康状况。承受了来自社会和自身的双重压力,经济困难学生无法形成自我认同。首先,家庭负担重、经济拮据、社会的偏见及关注、贫富差距落差大等都一定程度地造成了经济困难生心理自卑,缺乏自信。同时,由于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整体能力较非困难生群体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看到他们多才多艺,再想想自己的一无所有,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形成对自我的否定,缺乏信心。【1】由于经济困窘,有些经济困难生担心被别人看不起,不敢在人前暴露自己的家境,不由自主地在内心深处设下屏障,拒绝与人交往,害怕参加集体活动,表现为自我封闭,不合群,从而失去自我,成为一个“沉默者”。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关心经济困难生的生活和学习,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这种帮助也使部分学生产生等、要、靠的依赖心理。

1.2 人际交往能力分析

过度专注于书本知识学习造成了知识面的狭窄,加之经济上的困难,使得经济困难生缺少精力和经济实力参与社会交往活动的机会,视野比较狭小。

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影响经济困难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原因。这些同学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他人,却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却总感到没有机会;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则是硬邦邦的。这些情况都是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表现。为此,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1.3 学习能力分析

学习能力方面,相比家庭优越的孩子,经济困难生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工具性知识或能力较为欠缺。同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性格比较内向,加之周围人的偏见,导致他们很少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也自己放弃了很多实践机会,这又造成了他们后天学习能力偏弱,多种因素导致了学习能力不强。

学校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是经济困难生参与实践的主要途径,而在自主实践方面,经济困难生参与更多的是不需要金钱投入的活动,他们还往往希望能通过实践活动赚钱补足生活费用、减轻家庭负担。

2 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的意义

“授人以鱼”的同时如何“授人以渔”?近年来,我校在建立健全以“奖、贷、助、勤、补、减”等为主要手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同时,大力开展以提高贫困生个人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调查显示,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略强,创新能力略弱,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处在两个极端的比例均高于非贫困生中相应比例;除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外,经济贫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众多经济困难生能力的发展;要真正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发展,仅仅依赖经济上的资助是不够的,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专业发展的机会。高校不仅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还需注意实践内容与专业的相关性、实践活动实践的安排、活动的系统性和持续性等问题,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学院扩大资助面提高资助力度的同时,注重帮助经济困难生摆脱心理问题、掌握专业技能、学会社交、提升综合素质,开展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项目,坚持“扶志与育人”相结合、“提高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专业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相结合、“学生近期期望与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能力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使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能力本位型就业社会实践模式探索与实践

为满足经济困难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诉求,调整他们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努力构建适合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的能力本位型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教育模式,让他们了解国情、关注行业动态、感悟成才真谛,让经济困难大学生从在校时期开始就努力缩短与社会的距离,学好为社会服务的本领。

3.1 能力本位型就业社会实践模式的提出

“能力本位”中的“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本领或才能,而非单一指“技能”。能力本位教育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而非知识水平,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能力本位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与社会实践教育的目标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第一,能力本位型社会实践模式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大学,以人为本首先应当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力解决学生成才的需要——综合素质提升。以人为本还体现在社会实践重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要,注重“学”而非注重“教”。第二,能力本位型社会实践模式符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应对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大课堂提升自我的需要。第三,能力本位型社会实践模式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规律,它打破了僵化的学科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2 能力本位型就业社会实践模式的建构

高等教育新形势下的大学生能力本位型社会实践运行新模式构建主要体现为“组织指导全员化、实践内容课程化、活动场所基地化、运行方式项目化、考评机制多元化”。

3.2.1 组织指导全员化。

引导经济困难大学生开展就业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家庭形成共识、形成合力。第二个方面是受教育者的全员化,即社会实践需要全覆盖。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实现“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家庭支持、个人实践”。

3.2.2 实践内容课程化。

(1)实现课程化要注重课程意识的转变。课程意识转变的主体一是组织者、管理者,二是学生。其中,组织管理者的课程意识转变是重点,学生课程意识的转变主要还是受到组织管理者的影响的。

(2)实现课程化要注重课程内容向多层次、多样性转变。实现课程化,就要根据不同年级、专业以及学生的思想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活动的主要内容,有目标、有计划地展开。

(3)实现课程化要注重师资结构向多渠道转变。社会实践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必然是多元的,师资结构必然是多渠道的。要广泛动员每一位教师广泛参与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4)实现课程化要注重课程取向向能力本位转变。在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中,要不断强化能力本位的取向。它至少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从事本专业和跨专业工作的能力。即既能成为某一特定专业的合格劳动者,又能从事与之相关或相近的岗位群的工作。二是具有适应劳动力市场行情变化的能力,即能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等情况,主动寻找新岗位,并较快适应、站稳脚跟。三是具有现代人生存所必需的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四是具有良好的做人道德、助人为乐的思想情操、积极乐观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3.2.3 活动场所基地化。

社会实践基地是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稳定载体,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由“游离式”向“定点式”、“分散式”向“集中式”、“精英化”向“大众化”、“形式化”向“有效化”转化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基地中通过接触人与事从而认识社会、研究社会,或者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从社会的需求中认识自己的不足。简言之,学生在这些基地中受到锻炼,从而为全面发展提供动力。

3.2.4 运行方式项目化。

主张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方式的项目化,就是要在社会实践的深入调研、重点立项、公开招募、加强培训、动态管理、实绩考核等各个阶段大力推行项目申报制,实现组织方式的项目化、经费支持的项目化等等。项目申报制指学生根据学校社会实践总体要求以个人或者团队名义申报社会实践项目,学校根据申报情况通过一定方式确定社会实践立项课程,并给予经费支持的运作方式。

3.2.5 考评机制多样化。

在社会实践的考评、激励机制的建立中,要照顾到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既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及奖励做出具体规定,激励竞争;又要注意对教师以及各个院系管理部门的激励机制建设,院系部、教研室应制定考核措施,将教师工作量、干部业绩、个人经济利益要与其所承担课程特点评定社会实践应当完成的工作量、每学期完成的社会实践指导工作量、工作效果挂钩,使激励机制形成从上到下的完整体系。

3.3 能力本位型就业社会实践模式的践行

2011年1月8日冶能学院申报了昆明理工大学的“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项目,提出了践行了“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的社会实践模式”,组织经济困难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就业社会实践模式作为其中的一个子项目,以“走进企业、了解就业、提高能力、指导成才”为主题,旨在学习优秀企业文化及企业精神,了解用人单位的现状和需求;培养我院经济困难学生的调研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与校友学长交流,了解他们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以及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的经验,从而加深学生对本专业就业情况的了解; 拓展视野,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经济困难生思考总结能力、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知识的意愿,强化专业认知度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积累宝贵的经验。

就业社会实践主要针对低年级同学分为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自行组队申报,确立“选题——组织学生团队——活动申报——确定指导教师——方案设计——技术培训——活动实施——总结考评”的实施环节;二是学院集体组织,统一安排,2011年4月28日至5月1日到广西某钢铁公司参加实践,具体流程如下:

3.3.1 活动前期——准备、动员。

(1)联系目的地,沟通接洽事宜,购买火车票,预定住宿。

(2)确定带队教师,选拔参加活动的经济困难学生代表。

选拔原则:学生自愿报名,根据学生递交的活动策划、调查问卷和问题提纲进行筛选,最终每班选出一人作为代表参加活动。

(3)汇总学生个人递交材料形成团队活动的策划书、调查问卷(针对公司员工)和问题提纲(针对公司人力资源部一份,针对校友学长一份),再要求参加活动的学生广泛征集同学们迫切关注和期望了解的问题,形成学生个人的问题提纲。

(4)集体动员,强调纪律,分工分组。将学生分成3个小组(调研组、编宣组和后勤组),选出组长,做到尽快熟悉本组成员,以便集体行动,小组查人,信息畅通,保证安全。同时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

3.3.2 活动中期——实地参观、座谈交流。

(1)参观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热电厂和炼钢厂,公司安排工程师负责引导、讲解和安全事宜。学生切身体验工作环境,并与负责人具体提问、交流。

(2)与公司人力资源部人力计划科领导和我院相关专业的校友进行交流,了解公司现状,公司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以及招聘面试注意事项等,了解校友的学习、工作和成长经验,指导学生更好地规划好大学生活,尽快成长成才。

(3)与人力计划科招聘负责人和校友共进晚餐,继续深入交流,委托校友向同事发放调查问卷。

3.3.3 活动后期——分析总结、递交报告、进行宣讲

(1)学生进行活动总结,每人递交一份不少于2000字的调研报告,老师提出指导意见后进行修改。

(2)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并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汇总,得出问卷结果,开展调研汇报。

(3)把学生各自的调研报告和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汇总整理为团队的调研报告,开展调研汇报。

(4)学生根据调研报告和活动照片制作调研汇报的PPT,由老师组织学生统一进行预汇报,老师提出意见后学生对PPT进行修改,之后在所在班级班会或团日活动时进行宣讲,与同学分享活动成果,交流心得体会。

(5)根据个人调研报告、调研期间的表现和调研结果的宣讲情况,最终评比出调研活动优秀个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奖励且颁发证书。

3.4 实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就业社会实践活动较为全面地锻炼了参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实现了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例如:通过学生代表的选拔,广泛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策划思考能力;通过广泛征集同学需要了解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沟通能力;通过分组分工,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分工协作能力;通过参观,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专业知识的认知,增强了学生的实践经验;通过座谈交流,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调研学习能力;通过晚餐交流,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通过撰写调研报告,锻炼了学生总结思考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问卷的统计分析汇总,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汇总能力;通过PPT宣讲,锻炼了学生的材料整理,PPT制作和公开表达能力。

作为首次尝试,就业社会实践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例如:由于经费有限,尚未实现组织指导全员化,不能让学生全员化参与,不能实现社会实践全覆盖;由于对教师以及各系的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导致指导就业社会实践的师资结构向多渠道转变尚未形成,不能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仅限于辅导员组织带队;由于时间紧迫,就业实践前期准备略显仓促,导致全盘统筹考虑不周,在一些细节留有遗憾;为了避免影响学生的在校学习,参观调研实际时间较短,学生感觉意犹未尽,就业社会实践应安排在寒暑假较为适宜;由于都是经济困难生,交际表达能力比较欠缺,显得学生总体主动性不强,应在实践前进行充分培训和深入动员。

参考文献

1 英楠,牛栋,杨秀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能力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1,(5):51-52.

2 艳.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状况的研究[D].硕士学位,河北师范大学,2007.

第2篇:大学生个人调研总结范文

20xx应届毕业生个人鉴定范文一

悄然溜走的岁月,转瞬即逝的年华。曾有的美好,今朝的梦。怀想是因为离别的钟声已经敲响。大学,我以拼搏的汗水洗净了知识的尘埃,却忘记到了作别的长亭,离去的码头。暮然回首,得失之间。惆怅与欢悦羁绊着前行的心。惟有追忆,方觉拥有的永恒!

收获是对奋斗的馈赠,四年的点点汇集,四个春夏秋冬的孜孜以求,日以夜继的孤身书海,心领神会的倾听慧语,兢兢业业的投身事业,我学会了珍惜,懂得了追求。失去,是因时间的无情与付出的匮乏而酸楚,。独思的天性,丢失了对智慧的交流,对精华的吸收。

时光已逝,良晨难在,获取超于失去,何乐而不为,大学毕业生简短的自我鉴定。憧憬,是因为新的梦想在开启斗士的豪情!

20xx应届毕业生个人鉴定范文二

本人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喜欢思考,虚心与人交流,以取长补短.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能迅速的适应各种环境,并融合其中;社会责任感强,踏实肯干,主动争取锻炼机会.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在学好专业课与公共课的基础上,还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不断地增加新知识,陶冶情操、开拓视野.不仅如此,本人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文体活动,培养了本人一定的组织与社交能力.本人热爱篮球、羽毛球、跑步、下棋、唱歌.所谓人无完人,目前本人发现自己有时候地确很难控制自己地情绪,很多时候处理事情有点感情用事, 不够理性.经过仔细分析,本人发现这是由于自制能力不够造成地,本人决定在以后地学习,生活中克服这个毛病.做一名优秀地大学生.

20xx最新大学生自我鉴定200字三

在校期间担任学院团委副书记,担任浙江省优秀社团负责人,担任学校社团联合会社团管理中心主任。曾多次带领团队完成社会实践,包括调研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曾多次起草策划校际活动,影响效果良好,得到多数媒体报道。成绩优秀,学科基础扎实,获得学校二等奖学金。大学期间的学习工作,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心。热衷奋斗事业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

20xx年大学生自我鉴定200字四

珍贵的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感觉非常有必要总结一下得失,从中继承做得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回顾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

第3篇:大学生个人调研总结范文

【关键词】网络社群 自主学习 绩效分析

一、绩效分析方案

(一)项目简介

调研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现状,深入了解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体验以及对网络学习环境的期望。分析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和期望值间的差距,探讨网络社群中大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绩效问题并分析总结绩效问题的原因。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在《媒体与教学》课程开展的第八周发放,总共发放47份问卷,回收40份,有效问卷37份,回收率85%,有效率为92.5%。

2.访谈分析法

对学生的访谈提纲内容是: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热情、学习态度、网络社群的影响、对平台的认可度、满意度、改进意见等;对助教的访谈提纲内容是师生交流的深度、教学资源、活动管理,主要了解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内容。

(三)绩效期望值分析

1.学习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或在网络社群学习同伴的比较中,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特征,有自己清晰的个人学习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心理暗示等方式激励自己学习,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养成相对稳定的学习习惯;学生能够通过对个人学习计划的反思、网络社群中同伴学习进度的同步比较,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学习计划;学生能从网络社群中获得社会性的情感支持和技术支持,排除网络自主学习的孤独感,及时调节自身的情绪。

2.学习资源:学习平台的界面设计友好,资源丰富,模块划分清晰,易于学习者操作,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和引导;学习者能够自主地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

3.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计划清晰,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学习任务安排适量;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疑问以及作业上交等给予及时的答复反馈;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调整教学资源的设计,并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引导。

4.协作交流:在网络社群中学生能够随时了解同伴的活动进展;学习同伴间能够开展深度的交流;在网络社群中沟通良好并积极开展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协作学习。

5.评价反馈:学生能通过平台了解自身的学习现状,获得事前提示或及时提醒;学生能从网络社群中得到同伴间共同关注的学习资源推荐、能力水平分析等具有整体特征的分析数据的反馈。

二、绩效分析工作的开展

(一)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相比较传统的学习方法,如上课、培训等,你是否愿意在学习平台的网络社群中进行在线学习?由调查的数据分析可得,有30%人表示愿意在学习平台的网络社群中进行在线学习,但仍然有近3/5的人对网络学习方式抱着不确定的心态,还有超过7%的人不支持这样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在网络学习日益普及的今天,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在线学习这种方式,成为当前学习方式变革的关键环节。

2.对于在线学习平台,哪些方面是你最关注的?由调查的数据分析可得,学生在利用学习平台的主要目的还是获得学习资料,并没有很重视平台的交流功能、评价功能,而大部分人对于网络社群学习的认知还是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视觉层面),网络学习社群也没能在平台上发挥充分的作用。所以,我们很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在线平台的建设,为学生互动交流提供更多即时工具,为学生的在线学习提供更多个性化反馈。

(二)访谈的结果和分析

从访谈的结果分析,总结得出网络社群中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主要存在三方面的绩效问题。第一,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元认知能力不足。第二,网络平台不能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第三,网络社群中大学生对社群关系的观念淡薄。通过对深度访谈结果的进一步剖析,总结得出存在此绩效差距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1.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自主学习的元认知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对学习目标的规划、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对学习效果的反思,在网络学习中对老师的依赖较多,自主性不够强。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独自学习,但是据调查学生的协作交流多数在小组内开展,部分学生也不太关注小组间合作以及网络社群中学习同伴的学习进展。学生对学习社群里社会关系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是学生网络学习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2.学习动机方面。学生网络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不强,学习多为老师的任务驱动,学习过程较为被动,3.组织环境方面。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不能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和技术支持。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的反馈不及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社群的群体数据特征。

三、绩效差距原因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学生自主学习的元认知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对学习目标的规划、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对学习效果的反思,在网络学习中对老师的依赖较多,自主性不够强。

2.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独自学习,但是据调查学生的协作交流多数在小组内开展,部分学生也不太关注小组间合作以及网络社群中学习同伴的学习进展。学生对学习社群里社会关系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是学生网络学习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

(二)学习动机方面

1.学生网络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不强。

2.学习多为老师的任务驱动,学习过程较为被动。

(三)组织环境方面

第4篇:大学生个人调研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勤俭节约;现状;对策

勤俭节约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在物质文化不断提高的今天,一些大学生一味地追求品牌,生活上出现攀比及铺张浪费等现象。笔者认为,在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当下,对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铺张浪费现象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铺张浪费行为的基本状况

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一系列问题得以显现,在现时代大学生身上则表现为节约意识趋于落后。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经济上有了更多的自,消费结构及消费品种出现多样化,与此同时,伴随着攀比和浪费的现象。笔者对此进行调研,发现当问及大学生最常见的浪费现象时,“食堂剩饭、不合理网购以及日常水电资源的浪费”高居榜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时代大学生勤俭节约的观念较为薄弱,同时易受身边环境的影响。

二、大学生铺张浪费行为的原因

实地的观察和访问往往能得到最直观的数据。笔者在食堂随机采访到一些剩饭的学生,“其实这样挺浪费,但把剩饭带回宿舍怕同学笑话,没面子。”还有同学表示,“阿姨给的量太多”、“食堂饭菜不合口味”。他们的回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浪费行为的部分原因。通过笔者的实地观察和个案访谈,并加之文献资料的整理,对于大学生的浪费行为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一)节约思想认识不足,节俭观念淡薄。现时代大学生成长环境优越,对贫苦没有直观体会,对勤俭节约的认识自然变少。加之近些年来社会媒体对勤俭节约的宣传力度减小,甚至个别媒体极力鼓吹人们学习西方国家高消费、超前消费以促进社会需求,这些论调都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导致其勤俭节约意识的淡化。据笔者了解,部分大学生由于没有树立节俭和储蓄意识,生活费常常超支。

(二)铺张浪费严重,攀比之风盛行。近年来社会上一些大款挥金如土,一些机关单位或领导公款吃喝,一些个人对自然资源肆意浪费等不良现象和风气,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其对勤俭节约认识的偏差,从而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消费方式,攀比、赶时髦和铺张浪费的现象也日益严重。

(三)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我国当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的物质资源虽得到极大满足,但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受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开始倾斜,导致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上容易迷失自我,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

(四)学校部分基础设施不够健全。水电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已在许多高校得到应用,声控光控灯、智能化水电设备在现代化的大学校园中应成为常见设备。如今学校大多把精力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学校的管理除了教学外,还应该包含学生生活方面的管理。

三、改善大学生铺张浪费行为的对策

我国当下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发展过快导致人心浮躁,部分大学生信仰缺失,价值观有所偏差,对西方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及本土的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盲目追随。另外,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现时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以及消费观念均发生转变。为引导大学生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学会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结合实践调研的成果,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改善大学生铺张浪费的行为:

(一)树立科学消费观念,学会理财。要改善大学生铺张浪费的行为,首先应当使其增强节约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其次,大力宣传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性,增强大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责任感。最后,引导现时代大学生学会理财,科学地处理个人财务。

(二)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节俭美德教育。如今,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社交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往往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关注热点并及时参与讨论。网络对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学校应在校内报刊、网站上大力提倡节约作风,利用网络的强大影响力来增强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通过美德教育,促使学生个人成为可以进行有效宣传的自媒体。

(三)开展特色活动,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采访,大多数学生表示,校园内的文艺活动层出不穷,但关于“勤俭节约”之类的宣传活动却少之又少,即使举办也很难达到活动的预期目的。学生社团作为与学生群体息息相关的公众性组织,应当承担起这份责任,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如举办宣讲会、贴标语、开办跳蚤市场、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带动更多大学生树立勤俭观念。与此同时,学校方面也应该开展相关活动,进行宣传教育。

(四)实行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增强大学生在勤俭节约方面的行动,既需要道德制约,更要有制度保障。实行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一方面,靠制度来鼓励节约行为,利用年度之星评比等方式,以部分带动整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风气;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监督、学校管理的有效途径,切实减少铺张浪费的不良行为,加强对资源浪费的遏制。

(五)加大废品资源的回收利用。节约理念应当贯彻到大学校园的各个领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的教学科研,乃至校园行政与后勤集团,只有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才能获得较大的办学效益,才能真正做到实践上的勤俭节约。

参考文献

[1] 何春玲.高校大学生消费文化现状分析及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报,2009.

[2] 高枫华.论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形成[J].宿州学院社会科学报,2008.

[3] 姜晓玲.当代大学生节俭意识及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

[4] 张大方,姜萍萍.当代大学生勤俭观状况的调查与反思[J].大连大学学报,2008.

第5篇:大学生个人调研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就业;现状;成因;推进措施

课题来源:保定市2010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市大学生社区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002090)

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大学生社区就业作为基层就业的有效形式,正在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10年4月,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提出实施“高校毕业生社区就业计划”,力争全国每个社区至少配备一名高校毕业生,指明了社区就业工作方向。为此,笔者选取保定市为调研目标,在2010年暑期带领学校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访在校大学生、社区就业学生、街道办(社区)主任、人事局负责人等,对保定市大学生社区就业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一、大学生社区就业现状

(一)在校生了解程度低、积极性差。虽然国家已经推出大学生社区就业政策,但了解这一政策的大学生并不多。通过对8所驻保高校的调研,对该政策比较清楚的大学生人数仅占20.28%,58.43%的大学生处于一种模糊状态,还有21.29%的大学生表示在此之前从未听说过该项政策。调研中,有49.49%的在校大学生表示毕业后有可能会选择去社区就业,剩余超过半数的被调研大学生表示没有到社区就业的意向,其中有39.66%的在校大学生没有考虑过社区就业,还有10.85%的在校大学生不会选择到社区就业。仅有不到10%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毕业后愿意到社区就业。当被问到对社区工作的了解时,被调查学生更是知之甚少。可见,社区就业是在校大学生选择就业方向的盲区。

(二)招聘岗位数少,专业限制高。河北省自2007年开始招聘社区就业大学生,2007~2010年共设置大学生社区就业岗位210个,保定市招聘49名,占到了近1/4。无论是河北省还是保定市,招聘的岗位数和庞大的社区数量相比,无疑是鲜明的反差。招聘专业上有严格限制,集中在中文、医学、经济等少数几个学科,更多的学生被挡在了社区就业的大门外。

(三)社区工作当“跳板”,频频跳槽成普遍。“目前全日制大学生到社区工作的不太多,真正干下来的人则少之又少。”在采访过程中,保定市红星社区韩丽萍主任明确提出,大学生进社区无疑是给社区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水”,这说明社区建设工作非常需要大学生这样的人才。然而,选择并留在社区就业的大学生多因出路不明确、待遇水平不理想等原因最终离职跳槽。

(四)“社区时代”来临,社区呼唤大学生。自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以来,社区迫切需要一批年轻的、专业化的工作人员,以适应“社区时代”的到来。通过调研走访保定市社区,工作人员纷纷表示,大学生到社区,优势很明显,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对推进社区建设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大学生社区就业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到社区就业,原本是一个双向共赢的举措,但大学生不知道、不愿意去,社区需要人才而要不到,这种尴尬局面的形成,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原因: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贯彻落实不到位。目前,河北大学生社区就业主要是附加在“三支一扶”计划来实施,但与大学生村官单列计划、单独组织考试相比,大学生进社区就业工作的实施开展显得有些底气不足。通过实地走访红星路街道办下属的红星社区、四中社区、东胜社区中,仅有四中社区有2008年、2009年毕业大学生,其他社区本应到位的大学生都以高层次人才身份留在了上一级街道办。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保障政策不到位。调研中,保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录用调配处的工作人员针对当前大学生社区就业的选拔等做了详细介绍。随着到社区就业大学生的数量逐步增多,在有限的条件下,大学生社区就业基本上都是通过考试考核来进行选拔。对于进入到社区就业的大学生,日常的管理及服务期满后的去向没有明确规定。社区工作者的“工资”是由民政部门发放的“生活补贴”,只有975元,仅仅能满足大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大大降低了大学生进社区工作的信心。社区工作发展空间有限,不能为大学生提供培训及进修的机会也是大学生不愿到社区就业的一个原因。

(三)个人期望与社区现实需求“落差”大。刚迈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缺乏处世经验,实际协调能力不强,缺乏与居民认真沟通的耐心,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的问题,这些现实情况与大学生的工作预期相距甚远,导致大学生产生茫然和难以施展自己抱负的负面情绪。

(四)现行管理体制不完善制约了社区发展。目前的社区工作,大部分还是执行政府指令,“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本应得到强化的服务功能不能被很好地发掘,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局面尚未成熟,缺乏可借鉴的成功模式,直接导致了社区工作服务内容单一、受益面窄、岗位数少等结果。

三、大学生社区就业推进对策

为切实保证大学生社区就业政策的落实,必须克服影响社区发展制约因素,集“政府、社区、高校”三方合力,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

(一)国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开通就业咨询热线电话、编写有关社区就业指导宣传材料、开设职业专题讲座、进行个案咨询等有效手段,使大学生对社区就业政策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要注意挖掘先进典型,总结经验,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积极宣传在社区工作大学生的先进事迹。通过典型引路的方式,推进“一个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全面深入实施。

(二)完善政府保障政策。各级政府针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出台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很多,贵在落到实处,方能激励人才、留住人才。可以适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社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确保提高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就业的比例。例如,增加工资补贴、加强保险范围;各种福利政策增设专职专人落实到位;推荐公务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有社区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对于表现优异的大学生,服务期满时可以优先考虑转正或者纳入正式编制,充实社区工作力量,解决后顾之忧。以此来达到大学生社区就业的“一条龙”保障体系。

(三)多举措放宽大学生社区就业的门槛。就社区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反映,专业对口与否并不影响其在社区工作。各社区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明确岗位要求,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发挥其优势,更好地为社区建设服务。政府部门在招募时适当放宽专业要求,加强岗前培训,并通过社区工作资格考试等帮助社区就业工作人员增强职业技能,促进社区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毕业生应认清社会形势,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社区工作作为一种国家鼓励性政策,大学生应当积极响应。要端正思想态度,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富有热心、爱心和足够的耐心,真正深入基层,融入到群众中去,在社区工作中寻找自身价值。

四、对于大学生社区就业问题的思考

(一)大学生进社区就业压力重重。毕业生刚刚走出大学的象牙塔,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想象,志存高远,往往不愿接受类似在社区服务的基层工作岗位。即使选择了进社区,也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害怕被外界误认为是没能力的表现。这样的心理负担自然使他们在精神上感到孤立无援,若不能及时端正态度,再加之初期的工作压力,很多人会选择退缩。要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有关方面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社会认可度。

(二)大学生到社区,定位很重要。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性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大学生真正走进社区之后所参与竞争的不该是所有岗位。对于一些对能力要求相对不是很高的职位,应该留给合适的年龄、教育水平的人群去做。这样才会使整个就业环境趋于稳定与和谐。这就需要有关方面在制定招收大学生进社区的计划时全面考虑与衡量,将真正合适大学生去做的岗位留给大学生。而不是单纯地响应国家政策,挤占了原本就有限的基层工作岗位,同时又给大学生定错了位。

(三)社区岗位分工,亟待规范。实地走访中,通过切身感受社区工作,发现社区工作分工不明确,职责划分不规范。若想切实提高社区工作效率,强化管理,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地接纳大学生,与时代接轨,社区服务站就应该积极引入管理模式、借鉴管理经验、创建高效的工作氛围。而大学生在这一方面无疑存在优势及可发挥特长之处。可以鼓励大学生将所学、所想积极投入实践,探索出切实可行的管理体制,在提高社区工作效率的同时,使大学生学有所用。

(四)完善社区功能,增设专岗。众多社区的功能有待完善,在健全社区功能的同时,开设适合大学生工作的岗位。例如:增设社区文化员,负责社区图书馆图书的阅览、借阅、查询等工作;增设社会保险管理人员,负责社区保障室、低保、失业保障等工作;增设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负责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保健、教育等工作;此外,还可以增设法律咨询师、老年大学活动负责人、就业培训教师、老年公寓全托护理员等。既可以完善社区功能,又可以吸纳大学生来尽己所能。

(五)鼓励大学生创业进社区。随着“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被点燃。结合社区人口密集、人群稳定等特点,大学生进社区创业不失为解决大学生就业一条不错的路径。早在2008年3月,信阳大学生就曾启动家教进社区的活动,法律进社区也不再新鲜,还有杭州女大学生针对百姓对网上购物的不放心,走下网络进社区为自己的创业项目做宣传。因此,鼓励大学生进社区创业也为大学生创业方向提供了新方向。

(六)拓宽政府融资渠道,加快社区就业步伐。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加快大学生社区就业的基本前提条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对社区基本建设和管理者的素质水平要求不断提高,仅靠政府财力支持,难以满足社区持续快速增长的资金需求。因此,拓宽政府融资渠道,增加对社区工作资金支持是改革方向。要通过各种方法壮大政府财力,引进社会资金和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帮助社区服务实现产业化和社会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推进社区就业。

总之,保定市大学生社区就业工作有一定的典型性,认真总结推进落实这一基层就业政策,方能真正做到帮助大学生在基层得到锻炼,推进社区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25号).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10.4.

第6篇:大学生个人调研总结范文

从全球范围看,学生发展理论在美国的研究最为完善和深入,研究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的思路和内容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美国学生事务是以“学生发展”理念为导向,以学生发展理论的形成为标志,快速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的。美国职业指导的不断发展,美国教育理事会对专业学会的建设、对学生发展的关注,以及各类专家对学生发展的研究,为学生发展理论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1972年美国大学人事协会(ACPA)推出的《明日高等教育工程》强调了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将“学生发展”定义为人的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它使每一个人能完成越来越复杂的发展任务,达到自我实现和自身独立。它探讨学生发展作为一个职业的哲学基础的可能性,提出学生事务工作人员要以学生发展为指导,努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此后,米勒和皮恩斯将该理论应用于实践,强调了学生发展的工作目标,提出帮助学生实现发展目标的建议。之后,温斯顿等人又提出一系列评估学生发展成果以及学校环境对学生发展影响的方法,从此,“学生发展”开始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撑。1994年学生发展理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美国大学人事协会在《学生的学习是当务之急——学生事务的含义》报告中提出了SLI理论,认为“学习”“全体职员的发展”“学生发展”是互相交织和密不可分的,学生事务应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与学术事务进行融合和合作。该理论已逐渐成为目前学生事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学生发展理论受到了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发展的深刻影响,其重点集中在如何理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上。学生发展理论确定了学生发展的各个侧面以及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主要回答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人际关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大学环境中哪些因素促进或阻碍学生的成长?学生将在大学获得哪些发展?美国学生发展理论可以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1.学生工作研究应该有深厚的理论支撑。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结合价值观、认知和人格等方面的内容,将学生作为统一整合的个体来研究非常必要,唯有如此,学生管理工作者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助于教育和管理者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政策和方案,优化学生发展路径。学生发展理论的支撑,使得研究更加科学化,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

2.学生工作应从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

学生工作应该在充分理解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从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现状看,我们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内在需求,把学生视为被管理者,这样的教育管理理念明显滞后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实现学生工作从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工作的专业化。学生发展理念使学生工作中的管理、服务和教育功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也对学生事务提出了专业化的要求。学生事务工作者要学习学生事务相关理论,在实践中提高工作技能,使自身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学生发展理论的理论前提和主要构成

学生发展理论强调大学期间的学生发展具有以下规律:一是发展的不平衡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以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为标志的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二是发展的阶段性。学生发展的顺序性和不平衡性使不同学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三是发展的个别差异。学生发展存在着很多个别差异,这些差异是由遗传、家庭环境和社会教育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正是认同发展的不平衡、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研究大学生发展性问题才成为可能。学生发展理论主要由两个理论群组成,即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和认知结构发展理论。

1.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包括一般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和职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强调,发展是伴随着一系列的年龄段发生的,每个年龄段都有一些被称作发展任务的特殊问题日益突显。马西亚、乔塞尔森、奇克林、锐瑟尔等人发展了埃里克森的理论,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发展。

(1)角色认同。

奇克林在经过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得出:角色认同的确立是大学阶段发展的中心环节。角色认同即个人的态度及行为与个人当时应扮演的角色相一致,一个人接受角色规范的要求、愿意履行角色规范的状况称为角色认同。对于大学生而言就面临这样的疑问:“大学生是什么?”“大学生身份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为什么上大学?”“我的未来和前途在哪里?”这些都是角色认同需要讨论的内容。大学生如果角色认同出现问题,就会出现“同一性混乱”(陷入内心与外界的不平衡和不稳定状况)、“消极同一性”(出现的情况,拒绝对他的身份要求及所有象征)、“社会心理延期性”(个体不能把握自己,需要借助外界实现自我综合)等情况。角色认同的解决取决于个体,而每个学生解决角色认同的途径也不一样。角色认同情况直接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成长,奇克林和锐瑟尔总结了七个对角色认同的形成具有贡献的向量,即“能力的发展”“情绪的发展”“由独立到相互依赖”“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确定角色认同”“目的的发展”“完整性的发展”,这七个发展向量是相互影响的。它们都可以在高校的教育环境中帮助大学生完成,如教育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师生的合作程度、课程的设置、学生团体组织的发展、学生服务的情况都会对大学生的角色认同产生影响。引导大学生完成角色认同,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2)职业发展。

在职业教育中,真正关涉发展理念的是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舒伯的职业彩虹图描述了个体在其生命的全过程中可能承担的九种相互交叠的角色,包括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配偶、家长、父母以及退休人员。每一个角色都对个人的生命有影响,并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占有不同的比重。这个彩虹图表明了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相互作用会影响人们可能承担的角色以及他们的自我观念。舒伯还研究了通过生命线理论来认识过往的经历,探讨这些生命事件的重要意义。关于职业发展,舒伯把它分成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成长期(0-14岁)。第二阶段,探索期(14-24岁),个体对可能选择的职业进行调查,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了认识和了解,学习必要的技能以求得到一份职业。这一阶段也是高校开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时期。第三阶段,建立期(25-44岁),慢慢熟悉工作和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第四阶段,维持期(45-65岁),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以维持工作能力并为退休做打算。第五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衰退期(65岁以上),包括适应合适自己身体条件的工作和掌握独立生存的资源。大学生应积极利用这个探索期理论,在人生的转折点上做好准备。当然对整个生命而言,职业只是生命中的一种角色,应该学会协调好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

2.认知结构发展理论

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包括一般认知结构、认知过程和道德发展。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学生获取信息、认知体验等一系列复杂过程,进而了解学生发展的认知机理。

(1)意识层次。

凯根介绍了五个“意识层次”,用来描述精神的结构体系,它可以控制人们如何构建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如何思考、如何感知、如何将自我和他人联系起来。第一层次是儿童阶段,以自我为中心,行为比较冲动。第二层次是通向青春期的儿童晚期,个体开始区分自我与他人。第三层次是大学生所处的阶段,这一阶段抽象思维的能力提高,会考虑他人的需要和观点。第四层次则是可以客观地评估关系的质量,并用双赢的方式来逐步平衡。第五层次,个体可以接受矛盾是生命的一部分。随着意识的发展,人们能够更好地对他们之前的经验进行反馈以更好地了解自我内在和外在的意识及存在。

(2)认知过程。

不同个体的认知过程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在学生学习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徘瑞专门研究学生在构建知识过程中那些与年龄和教育相关的因素。学习者建构知识的方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3)道德发展。

科尔伯格建立了一套道德观形成过程的六个阶段的模型。该模型以正义为中心,根据个人和社会规则的关系,提出了道德思考的前常规期、常规期和后常规期。学界在对科尔伯格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两种引导人们作出道德判断的思考方式,一种是基于正义与权利,另一种是基于关怀与责任。研究表明,大学生活,包括课程作业、组织活动及社交网络,对道德观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总之,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更关注学生在想什么,这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除了关注个人的部分外,也关注环境的影响因素。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关注的是学生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危机,以及由此会带来什么样的转变。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相互影响,因此需要教育者从整体的角度,从学生发展理论出发,根据学生的发展程度和层次,开展多样性的服务和指导。

三、学生发展理论的运用及思考

理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对实践的指导上。学生发展理论为高校学生管理人员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学生所面临的成长问题,从而完善学生发展服务项目和优化管理模式。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深入开展我国大学生发展现状的调研。

目前高校有不少关于学生状况的调研,但是总体上缺乏明确的理论支撑,学生发展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学生发展理论的基本目标就是解释大学生怎样发展成为具备复杂成熟的认识自我、他人及世界能力的个体的过程。所以,高校除了要重视学生的某类行动和思想动态,还应该根据学生发展理论,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现状,尤其是对学生的角色认同度、职业成熟度、意识层次、学习策略和道德发展等做深入的调研。

2.对大学生发展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高校不仅需要对大学生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还需要开展详尽分析,对大学生认知水平、职业发展、道德发展、情感处理、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原因分析,从而深入理解大学生发展的性质、特点、规律以及环境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这些分析可以使学生工作者深入了解学生的变化和需求,从而适时调整教育活动和项目,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通过预测各种类型的学生在高校环境中可能的发展情况和趋势,为高校调整和制定适合本校具体情况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这对专业性较强、特色突出的院校来说尤其重要。

3.对大学生发展问题形成初步的思考。

高校可以在学生发展方面有所作为,比如:如何让学生成为同一性获得者?因为学生对某一角色的认同感越强,其参与行动的动机就越强。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和个人素质,尝试扮演各种角色,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探索外部世界,从而做好职业决策和职业准备。如何鼓励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只有提高了认知水平,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更深入地理解他所处的环境。如何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只有调整认知的结构,才能优化学生学习的策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水平?只有建立正义的道德理念,才能让学生更完善地理解人生。对这些学生发展问题的思考,不仅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还有助于推进学生工作的专业化。

4.理解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不同地域、民族、家庭背景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前的情况和基础多样,需求各不相同,发展的目标也会是多样化的。每个不同的个体发展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个体发展的各要素之间的发展也不会整齐划一。高校可以利用学生发展理论,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优化服务内容,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项目,如不少高校试行根据新生兴趣来划分学生宿舍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5.不断推进学生工作专业化。

学生发展理论深化了学生工作的内涵,促进了学生工作理论的发展,从而构成学生工作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学生发展理论要求学生工作应更广泛地发挥专业协会的作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开展工作。在就业指导、资助服务、职业教育、心理咨询、社团活动和学习辅导等学生工作的多个专业化方向上,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指导,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等,帮助学生丰富人生经验,适应多样的社会生活。

6.改进学生管理模式。

第7篇:大学生个人调研总结范文

为了解河北高校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状况,河北调研团队利用假期对石家庄、保定、唐山等河北主要高校所在地进行了实地走访,并通过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电话访问、问卷调查以及利用微博、QQ、Email等现代通讯工具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调查,汇总数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较强的参考性,现把本次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 基本情况

一、 调研地点选择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对河北石家庄、保定、唐山等三个城市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课余文化生活调查,石家庄作为河北省会,是河北高校主要集聚地,驻石高校约占全省高校总数1/3多,对其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可信度;此外保定、唐山也是河北高校主要所在地,所以选择以上三城市作为本次调研地,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较强的指导意义。

表1:2012年河北省及调研三市高校数量及比例

二、 调查方法

调研河北高校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调查小分队明确分工深入到三地主要高校进行调研,调查方式主要采取面访、电话随访以及问卷调查三种方法,为保证调查质量,前期对一线调查小分队成员就调查方式和调查内容进行了集中培训,以保证本次调研有效性和可信度。

三、 样本描述

本次调研共选取24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8所;高职高专8所;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8所,占三市高校总数的40.0%;调查样本中研究生20名;本科生280名;专科生300名,共600名学生,其中男生400名;女生200名,调查对象分布在三地不同高校,涉及不同的专业和年级,调查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第二部分 调查情况

一、 分年级调查

本次调查表明,当今大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充裕,除了学校安排的课程和活动以外,大学生平均每天都有2-3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尤其是周六日更是许多大学生想方设法填补的空白时间,调查显示,下面是当今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主要内容见图1:

同时调查还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差异较大,其中低年级学生受学校活动或课程安排影响较大,而高年级学生课余生活自主性比较强,文化活动主要根据自身兴趣决定。

通过图2可以发现,低年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相对比较丰富,其中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占到1/3多,尤其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由于他们刚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脱离出来,进入大学全新的生活,当面对各种社团的纳新,许多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其中,有的甚至一个人同时报名参加两个或三个社团,但是进入大学二年级后,参加社团学生人数明显减少,大三以后参与社团活动人数更是寥寥无几,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年级的升高,学生参与社团的热情逐渐减退。

图3显示,大学生课余时间上网占到被调查人数的近1/4,已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许多大学生在寝室就可以实现自由上网,但上网主要以娱乐为主,其中看电影、玩游戏、网络聊天位居前三名,利用网络辅助学习的学生仅占8% ,有的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而荒废学业,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显示问题。

图4表明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的占17%,但阅读的内容比较单一浅薄,由于市场经济社会竞争激烈,客观上对高校大学生阅读内容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高达36%的学生热衷于阅读励志成功类书籍,以此来树立榜样汲取力量,此外网络小说,时尚杂志等也非常受大学生喜爱,课余时间阅读相关专业书籍的只有19%,由此可见,文学性的,史学性的书籍以及中外名著对当代大学生吸引不大,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高年级学生随着入学初新鲜感的衰退以及面临就业升学的压力,他们日趋理性,与之相对应的课余文化生活也发生了转变,根据本次调查,高年级学生课余生活逐渐变得单一,其中考证、兼职、为专接本、考研做准备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

二、分性别调查

本次调查显示,男生和女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女生课余时间主要有逛街、购物、聊天以及上网看电影(大部分比较爱看青春剧、韩剧等);男生课余时间参加体育运动、玩网络游戏、兼职、睡觉是常态,由此可见,由于性别差异,男女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也大不一样。

第三部分 调查分析与建议

一、课余文化生活单一 皆因活动不够精彩

调查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趋向,即7成大一新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但到了大二以后,大部分学生渐渐少了参加社团活动的热情,到了三年级或四年级,鲜有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同时调查发现,有近八成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社团活动评价为“一般”,对自己的成长“没有什么帮助”。

建议:重视选聘优秀指导教师,提高社团品味与质量,精心策划活动内容,努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一个社团是否受学生喜爱,指导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最好选聘一些德高望重,业务精湛,热爱学生工作的人来担当;其次活动内容一定要精心策划,宁缺毋滥,切实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满足学生的口味和需要;最后社团活动的目的与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相关联,为学生成人成材助力,只有这样,社团活动才能重燃学生热情,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二、就业深造竞争激烈 文化生活被严重挤压

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以及就业招聘时用人单位对相关证书、学历很看重,于是许多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忙于考取各种证书或考研,特别是英语四六级考试,占用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保定某高校的大二学生李某说,她身边的很多同学课余时间都在备考英语四六级、普通话、计算机等级证书,几乎看不到有人看“闲书”。

建议:大学生活是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本应丰富多彩,当代学生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考证书”,必将是一种短视行为,大学生应该正确处理考证深造和文化生活关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的文化生活,锻炼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才是竞争立业之本。

三、实用功利倾向增长 快餐文化趁势而上

现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快、独立性强,善于运用新媒体获取各种信息,加之现在学生的学习目的过于功利化,社会上的浮躁气息也侵入校园,学生静不下心来读书。于是浅度阅读,快餐式的阅读出现,经典读物逐渐退出大学生的视野。“像砖头一样厚的书,我不愿意看。经典读物是对提升文学修养很好,但是上了一天课,实在提不起兴趣。还不如上网看看帖子,找部轻松电影休息一下。语气中加了一点严肃,石家庄某高校大一学生小李说。

建议: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营造恬静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使学生远离社会的喧嚣与浮躁,静心学习、潜心研究,踏踏实实做学问。

四、学校氛围潜移默化 影响学生文化生活

在“你认为校园文化与你文化生活有如下哪些关系”的调查中,有70.73%的学生选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和自身文化生活是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

建议:重视校园文化大环境建设,积极影响学生个体文化生活,因为面对生活还须磨砺和锻炼的大学生而言,学校的引导、评价和管理直接会影响高校良好学风、教风和校风的纯化。不仅高校的宗旨、校训、传统会对学生有多方面的影响,而且师生们认同的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等,也会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8篇:大学生个人调研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时间规划;规划执行情况;建议

“时间就是金钱”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准则,而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一准则更加重要与实际。大学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地方,合理安排时间、有效执行时间规划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的时间规划实际情况怎样?是否每位大学生都能制定合理的规划并严格执行?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时间,有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本次特意开展了“大学生时间规划现状及其执行度” 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是全日制本科大一到大三的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就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进行问卷抽样调查。调查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77.5%。

二、结果及分析

(一)时间规划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根据自己的目标任务,“每天都有合理规划”的人仅占总人数的5.9%,“有大致规划”和“没规划,但是会为目标而努力”的人,占总人数的38.2%和39.8%,“没有时间规划,每天总不清楚该干什么”占总人数16.1%。这一现象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缺乏明确、合理规划,反映了广大学生群体缺乏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和方法。

(二)时间规划的执行情况。调查从“每周的课余时间有多少是在执行自己的时间规划”以及“每周时间规划的完成情况”两个方面入手,考察了82位有时间规划的同学的用时情况、完成情况以及效率三个方面。分析数据可得出两个信息:1,有时间规划的同学其时间规划的完成情况差强人意,75.6%的同学完成度在30%-70%;2,花费的时间和完成的程度呈正相关,表明大家的效率并不是很高,这并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影响时间规划执行的因素。影响因素的可选择项从内、外因素两方面设置,但对82位有时间规划的同学的调查结果却指出内在原因是影响时间规划执行的第一因素。在排名前三的影响因素为“自己懒散”、“学生活动”、“时间规划本身不合理”。由此可以看出,惰性是实现时间规划的劲敌。此外,从问卷反馈的信息来看,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受多因素共同干扰。

(四)没有制定时间规划的归因。在本次问卷中,针对没有时间规划的104位同学提出了“没有制定时间规划的归因”(可多选)这一问题。根据统计结果显示三个票数最多的原因依次是 “时间规划有必要,但主观上自己不想规划”、“规划了难以顺利执行”和“不知如何规划”。从各选项的票数可以看出,许多学生没能充分意识到合理有效的时间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难以执行”和“不知如何规划”则反映了当代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制定合理时间规划的科学方法。

三、大学生时间规划的建议与策略

(一)树立时间规划的意识。进入大学,大量可供自由安排的时间决定了树立时间规划意识的重要性,它是当代大学生度过充实大学的第一步。而意识观念的培养要根植于内心,这就需要学校与学生个人共同努力。

(二)必要的时间规划辅导。获得较合理的时间规划方法可以从学生和学校两方面实现。一方面,学生可以参考时间管理的书籍,参加时间管理辅导训练,用理性科学的方法指导时间规划。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关于时间规划讲座、邀请优秀大学生分享经验,帮助学生树立时间管理理念,制定合理有效地时间规划。

(三)将时间规划设计为合理有效、可执行的时间表。规划得以实施依赖于科学的时间表。因此在制定时间规划的时候要坚持以下两个原则:(1)结合“生物钟”,区分重、难点。把难度大、重点的事情放在对自己来说价值最高、效率最高的时间段来完成;(2)分解目标,步步击破。将大目标切割为每天可完成的小目标,步步为营地执行小任务不仅能够让每一天的生活过得充实,而且能够在一段时间后体验成就感。

(四)建立长期的反馈、修正制度。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由于多种原因规划的执行进度可能会有所变化。按部就班、不变通只会徒添烦恼、影响计划。我们可以在时间规划执行期间收集影响计划进行的资料,及时清点计划执行的进度,还要在完成一定的时间规划后总结经验,调整下一步计划的制定。

(五)营造强烈的惜时氛围。懂得时间的价值才会珍惜时间。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惜时观念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班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各种形式营造珍惜时间、追求高效的氛围,让大学生时时刻刻都体验到“时不待我”、“莫等闲”的感觉。

四、结语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是人们对时间的态度却会结出不一样的果。珍惜时间、合理规划时间不仅能使大家实现目标,度过充实、丰富的大学四年,也能磨砺大家的品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就让我们珍惜时间规划时间,发挥每一分钟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岑昀,周敏.浅析当代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的问题[J].中国市场,2011(10).

[2] 方寒晗,戚萍,朱杰.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调查报告[J].职业圈,2007(08).

第9篇:大学生个人调研总结范文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高职院校进行扩招,学生在校园生活过后直接面对社会竞争压力,通过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方式进行就业,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据调查2015年大学生人数超过700万,连续出现几年“史上最难就业季”。但调查中还发现,我国大学生总供给并没有大于总需求,部分岗位仍存在着人才短缺,地域性就业差距加大,技术岗位空缺等情况,呈现就业结构性矛盾日趋尖锐的状况。

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更偏重于热门专业,影响力资源合理配置,造成人才的供给大于社会需求,部分专业长期扩招,给学生升学造成思维定势,认为热门专业具备社会前景,方便就业。但事实上根据调查,市场上这类型专业的人才已经趋近饱和,对人才的专业要求也高于高等教育阶段人才的培养能力。

(二)教学模式脱节。学生的教育教学应该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目的,当前我国教育主要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多样化需求矛盾,大部分学生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程度,无法面对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

(三)就业指导落后。目前我国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针对毕业生进行,对新生的就业指导较为忽视,很多学生直到学校生活结束才出现就业危机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环境下,应该及早引导学生影城就业意识,从而在学校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培养个人能力,而当前教育就业指导很明显从学生入学之初弱化了其社会适应能力,真正成为了“象牙塔”。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仅限于如何选择工作和如何应对面试,忽视对毕业生职业素养和品德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融入职场环境,空有才华无处施展,严重影响学生工作积极性,甚至快速进入职场会使学生产生功利心里。

三、对策建议

(一)合理设置专业。学校应通过对人才市场的实际调研,组建评估小组,客观分析当前市场人才需求方向和层次,进而合理规划专业设置。对专业尽可能的进行细化,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针对性需求,例如山东大学外语类专业英语专业细化出应用英语专业,同英语专业各有侧重,以满足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不同方向的需求。政府应通过政策法律手段规范专业设置监督,针对部分高职中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进行评估,确认符合市场要求和教学标准再批准开设。加强对冷门但市场岗位空缺的专业进行宣传,改变学生传统就业观念,使学生意识到行行出状元,如农、林、水、地、矿等专业。

(二)改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点建议:

1.学分制教学。学分制教学的主要优势体现在灵活性,学生可以延长毕业时间,通过自主选择选修课程的方式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亦可以在工作之后重新回到学校充实个人知识储备。

2.搭建实践平台。搭建实践平台可以通过教师带队实践、校企合作等方式进行,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展开校企合作,一方面使学校的教学方向工具针对性,学生能够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升个人技能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选拔人才,吸引学校中的优秀学生进入企业任职,形成学校、学生、企业三赢。

3.与国外高校联合。部分高校同国外高校联合,开展学校联合项目,促进学生朝着国家化方向发展,不断开拓视野,吸收国外先进理论,以满足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符合社会精英人才需求,例如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同国外多所高校联合开展寒暑假交流项目,3+1留学生互换项目等等。

(三)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应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在各个年级学生中展开,对新生和毕业生应该同等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组建就业指导队伍,分析研究当下就业形势和就业特征,根据不同专业的就职特征总结择业方式、面试技巧、面试心理等指导课程。

2.建立健全全国人才信息网,为学生提供招聘会、宣讲会和企业实习机会,为学生就职提供机遇。

3.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和政治道德德育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将素质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教育教学中,引导毕业生正确选择专业,培养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