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战略成本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的不同之处体现在:一是战略成本管理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二是战略成本管理的范围大为拓展,是全方位、多角度、突破企业边界的成本管理;三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点发生了转移,重在成本避免,立足于预防[1]。
1.产品寿命周期的价值链分析
产品寿命周期是指产品的产生直至消亡所经历的期间,在不同的视角下表示不同的意义。从生产者角度看,原材料购进后,经过工厂的制造、加工,形成半成品和产成品,最后包装,经过验收入库形成产品的完整过程,可称之为产品生产周期或制造周期。从整个企业角度看,产品的生产需要经历研究与开发、设计、制造和营销,即从产品产生到交付顾客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由企业来完成,可称之为企业产品寿命周期过程。从顾客的角度看,自产品购入经过使用磨损直至报废的过程,是产品的使用周期,这也是生产者售后服务的过程,这一过程加上研发、制造和营销过程可称之为顾客产品寿命周期。从社会角度看,任何产品都要经过研发、制造、营销、顾客使用和产品废弃等几个阶段,在顾客产品寿命周期的基础上增加了产品的报废过程,这一完整的过程可称之为社会产品寿命周期[2]。
在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下,传统的只关注产品制造周期的成本控制管理手段已经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了。由于企业生产经营及技术环境的改变,成本控制从单纯的生产阶段扩充到整个价值链上的成本控制。价值链分析是一种战略性的分析工具。从战略成本管理的层面上看,由于企业成本的发生与其价值活动有着共生的关系,所有的成本都能够分摊到每一项价值活动之中,价值链分析可以衍生出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且该战略将会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企业价值链分析是将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价值链分解成与战略相关的活动,以便理解成本的性质和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的一般步骤为:第一,识别价值链,判断价值活动的内容;第二,判定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及它们的相互作用,优化、协调价值链之间的联系;第三,通过控制成本动因或重构价值链,制定降低成本的策略,以从根本上改变其成本地位;第四,检验成本削减的持久性。分解价值活动的过程一般在业务单元范围内进行,分解的原则通常为:具有不同的经济性;对经营的差异性产生潜在的影响;在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大或比例成长较快。总之,价值链分析的核心是优化作业链,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尽可能提高可增加价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对于价值链分析中优化作业链的方法,管理者应关注研发成本及产品售后成本。其中,研发成本虽然只占据整个产品成本资金的小部分,但研究与开发却决定了产品成本的60%~80%,被研发所决定的产品成本属于结构性成本,是由企业研发部门的技术革新及产品的设计流程所决定的,很难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降低。传统的成本管理不关注研发过程,而只关注于生产制造过程,只能控制占产品成本20%~40%的执行成本,无法控制产品的结构成本,这就仅仅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待了产品寿命周期。从价值链的视角控制成本,需要管理层将成本控制的重点放在流程控制上,关注产品研发设计来控制产品流程,而不是放在部门的预算和成本上。同时,从价值链上观察流程的各项作业,管理者可以确定哪些作业可以合并,哪些作业可以取消,哪些作业可以用更低成本的作业替代。价值链视角作为一种长期增加利润、降低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方法,应该更多地关注消除或减少发生成本的作业,而不仅仅是关注削减预算。航天企业的研发是产品价值链上至关重要的环节,研发部门工作质量、技术水平的高低,是航天企业产品成本高低的决定性因素。航天企业中管理者对成本的管理,尤其应从价值链流程上关注产品成本的结构性因素——研究与开发。
2.供应商和购买者之间的价值链分析
为了发掘价值链中成本降低和价值提高的机会,许多购买者和供应商将彼此视为合作伙伴,而不再是敌对的关系。购买者通过开发与某个供应商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而减少了供应商的数量。一旦供应商和购买者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双方就可以分享彼此的内部经营信息,从而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合作伙伴通过研究他们共同的价值链发现共同的机会。譬如说供应商的工程师只要对购买者的技术规格稍加修改,就可以大幅度降低供应商的制造成本,其结果仅仅是导致购买者的加工成本略有增加。通过共同工作,双方可以确定降低总成本和分享增加利润的最佳工艺流程的改进方法。航天企业有供应商与购买者的双重身份,由于其战略行业的特点,其供应商与购买者也相对固定,因此更应从价值链角度促进彼此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此角度从战略上控制成本。
二、战略成本管理中的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是以提高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目标的,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是战略成本管理中的重要成本管理战术,是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生产或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正确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的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进而形成控制和节约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
1.作业成本管理适用的行业及应具备的条件
作业成本法的使用条件,“从西方国家应用作业成本法的经验来看,具备下列条件的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较为有利:间接费用占全部制造成本的比重较高;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不满意;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产品品种结构十分复杂;产品工艺复杂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成本;经常调整生产作业,但很少相应调整会计核算系统;企业拥有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生产设备;较好地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管理人员。”[3]这一标准获得业界广泛认可。
对照这一标准,航天企业所具有的特点是:(1)航天企业的生产科研活动复杂,产品结构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科研产品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且同种产品的个体质量差异较大等特点都满足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条件;(2)航天企业的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的比例较高的特点使之非常适合使用作业成本法计量成本。航天企业的研发费用、高层管理费、财务费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摊销费较高,这一成本结构特性符合作业成本适用的条件;(3)作业成本法所计算的产品成本是完全成本,可与现行的会计系统相融合。作业成本深入到作业层面,分别对每一引起成本的作业进行价值确认,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更为可靠,能有效解决航天企业产品定价难的问题;(4)航天企业具备作业成本管理所需的环境条件,拥有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生产设备,较好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较高。这都为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提供了客观条件。
2.作业成本管理的体系内容
作业成本管理实施成本控制的战术考虑是面向市场需求,以顾客订单为起点,将企业分解成一系列作业的集合,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于可增加价值的作业,也要尽可能提高其运作效率,减少其资源消耗;通过提高各项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效率来促进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作业成本法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同时作业又创造价值并转移到下一个作业,最后集中凝结到最终产品并提供给顾客。因此,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步骤是分析成本动因来归集作业,最终进行业绩计量。
航天企业对作业进行认定时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作业认定的数量;二是作业认定的方式与方法。由于作业数的增多会增加成本分配归集的工作量,也导致作业与最终产品关系的复杂化,因此作业数并不是越多越好。对于作业认定的方式,一般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混合方式三种。对于航天企业,可以采用融合方式来认定作业,由于其科研生产的各部门分工比较明确,而且研究生产的步骤也存在着先后顺序,因此可将各科研单位的责任中心作为作业中心,各责任部门应根据部门的特性将作业细化。以材料采购准备为例,在航天企业中,其责任中心为物资保障中心,主要作业是材料采购,作业成本动因是采购订单数。
通过对战略成本管理中价值链分析及作业成本管理两方面的探索认为,航天企业实施价值链视角从企业乃至顾客、社会的角度控制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是刻不容缓的,尤其需要关注研发过程中形成的产品结构性成本;航天企业应充分利用价值链中供应商与购买者较为固定的行业特点,对价值链上下游进行整合,达成共赢;作业成本管理作为战略管理中的战术,在航天企业是有实施必要且有条件实施的,尤其是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完全成本与航天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相一致,并且符合航天企业倡导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要求的全面成本管理思想;作业成本管理核算的科研产品成本更加可靠,使航天企业更能有效控制与管理成本。
参考文献:
[1]韦恩·J.莫尔斯,詹姆斯·R.戴维斯,阿尔·L.哈特格雷夫斯.管理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7-58.
[2]殷俊明,王平心,吴清华.成本控制战略之演讲逻辑:基于产品寿命周期的视角[J].会计研究,2005,(3):53-54.
[3]孟焰.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55-69.
价值链战略成本管理是在价值链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面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新型成本管理体系。它将价值链分析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拓展了企业成本管理的空间范畴和时间观念,运用环境分析和战略定位、成本动因分析、作业成本分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等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成本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和分析,进而对价值链进行优化和重构,降低价值链各环节的成本,以提高企业及其所处的价值链联盟的竞争优势。
2战略成本管理系统的特点
2.1外向性和全面性
外向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系统重视外部环境的影响,注重行业的价值链、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把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放在整个市场环境中予以全面考虑,以求使企业获得的外部资源成本最低。全面性是指战略管理要求从多方面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
2.2竞争性和长期性
竞争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系统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发展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上,帮助决策者选择最佳的战略方案及以对应的成本管理战略,来促进战略管理目标的尽快实现。长期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系统把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短期目标转向长期目标,争取较长时期的竞争地位,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
2.3动态性和灵敏性
由于不同的战略选择需要不同的成本分析观和成本管理方法,这就决定了战略成本管理系统应该具有动态性以及对信息传递和响应的灵敏性。
2.4事前控制性和支持决策性
事前控制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系统更多的集中于价值链上的成本计划、预算和控制。支持决策性是指战略成本管理系统具有辅助决策的功能,为决策提供有用的战略成本信息。
3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
3.1竞争战略指导原则
在竞争性经济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完全决定于竞争战略的正确性及其执行的有效性。所以企业设计成本管理系统的指导思想也就是有效地实现竞争战略,设计出的成本管理系统的各个方面都应体现出竞争战略的指导作用。
3.2成本效益原则
在设计成本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选择成本的计算及控制方法应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为实现同一种竞争战略,通常可以使用多种成本管理方法,每种方法所需要的成本却是不同的,其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不同。
3.3协调原则
成本管理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3.4弹性原则
当企业的竞争战略或其他重要因素发生变化时,成本管理系统也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而成本管理系统的调整同时也会使企业发生成本。
4战略成本管理系统框架的构建
本文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借鉴、吸收国内外战略成本管理的先进思想,结合我国企业内外环境,对现有战略成本管理模型进行比较和总结,构建了战略成本管理系统。
战略成本管理系统以组织职能划分为基本前提。战略成本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实施立足于企业的战略,并为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图中双向箭头表明了战略成本管理系统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箭头⑤表示战略成本管理系统是以价值链和战略管理思想为理论基础而设计的。战略成本管理系统由成本计量系统、成本管理分析系统、成本管理改进系统、成本管理评价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
(1)成本计量系统是战略成本管理系统的基础和前提,它为系统的设计、实施提供保障,成本管理分析、改进和成本管理评价的过程都离不开对成本的计量,箭头①体现出成本计量系统的基础性地位。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把企业价值链分解为一系列具有特定目的的工作和任务——作业,这些相互联系的作业活动构成了作业链,多个不同的作业链联结起来就组成了流程。价值链被看作是为满足顾客价值而进行的所有作业活动的集合。一般来说,价值链包括三个层面,一强调价值链上下游的不同企业,也就是行业价值链,二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反映企业的流程,三是作业及作业链。价值链的三个层次互相联系,形成了企业组织及管理体系的有机整体。战略成本管理系统将作业成本作为成本计量基础,对企业价值链——作业链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目标成本规划法所体现的战略性成本管理思想,认为目标成本规划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设计和传递各种成本压力。本文的分析还表明,虽然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在某些具体做法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两者之间是具有本质性区别的。
【关键词】目标成本规划邯钢经验
随着全球性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商品市场因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进一步被细化,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擅长开发新型的并能满足消费者质量与功能方面需求的产品。能够确保这种产品的开发并获取足够利润的手段就是采用目标成本规划。目标成本规划的英文全称为TargetCosting,国内有学者将其译为成本策划或成本企画,也有人称之为目标成本法。我们认为,前两种叫法忽视了目标(target)的地位,而后一种称谓又混淆了Costing与Cost的语意。
目标成本规划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日本企业广泛采用,大大增强了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该方法开始被欧美的企业所引进,并引起了欧美学者日渐浓厚的研究兴趣。1995年之后,我国学者对目标成本规划也开始给予关注,做了许多介绍和分析,并有学者认为邯钢经验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也存在运用了目标成本规划的案例。我们认为,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虽然存在许多偶合,但邯钢经验决不等同于目标成年规划。
为说明我们的观点,本文拟对目标成本规划进行更深入的解析,并以此为基础对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进行比较。
一、目标成本规划的基本原理
目标成本规划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对企业的未来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技术。其做法就是首先确定待开发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然后由企业在这个成本水平上开发生产拥有特定功能和质量的并且若以预计的价格出售就有足够盈利的产品。目标成本规划使得“成本”成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而不是事后消极结果。企业只要将待开发产品的预计售价扣除期望边际利润,即可得到目标成本,然后的关键便是:设计能在目标成本水平上满足顾客需求并可投产制造的产品。
在日本,企业已经不再把目标成本规划看成是一项独立的工作,而是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部分。由于产品的开发是企业内部事宜,决定了在运用目标成本规划时可以存在许多不同的具体做法。但是,目标成本规划的共性又是什么呢?为了得到这个答案,美国管理会计学家库珀和斯拉莫得对运用目标成本规划较为成熟有效的七家日本公司(包括丰田和尼桑公司)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考察,在经过高度提炼和规范之后,将目标成本规划的过程划分为如图
1所示的三个部分(CooperandSlanmulder,1999)。(略)
目标成本规划的过程首先从如何满足市场以及顾客对产品的性能、质量和价格的要求入手。“市场驱动的成本规划”过程的关键是市场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要确定一个市场所允许的产品成本,再将这个可允许的成本所代表的竞争性成本压力传递到产品开发与设计者身上。“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过程就是要促使产品的开发设计者朝着“许可成本”的目标发挥创造力。企业一旦确定了产品层次上的目标成本,它又会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到零部件的层次上,以此又将成本压力转移到供应商身上。这样,供应商也必须想方设法去设计、生产企业所需的零部件,从而保证供应商在将零部件卖给企业时也能获得足够的利润。因此,“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将促使零部件供应商与产品的制造商一道向满足顾客需求的目标共同努力。
从时间上看,目标成本规划的三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互重叠的。除了市场驱动成本规划过程可以在产品的构思阶段就早早展开之外,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也并非要等到由市场驱动成本规划过程设计出市场可允许的成本之后才开始运作,而可以同时采取某些行动。比如,企业可以确定按照目前的设计工艺和企业管理水平制造产品的现行成本以及收集一些供应商方面的反馈信息。进一步说,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调整优化产品的功能和质量的能力意味着企业要不时地返回到市场中来,以确信产品设计的调整没有偏离目标销售价格。因此,“市场驱动目标成本规划”与“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之间存在这么一种反复调整的关系。同理,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也必须在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过程中早早地开始,因为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供应商情况的估计(虽然正式的成本分解以及与供应商订立协商供应价的行动应在整个目标成本规划过程接近尾声时才进行)。也就是说,这两个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之间也存在一种反复调整的关系,因为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确定的成本降低的规模有一部分是要求零部件供应商必须满足的,而这种成本降低的目标又必须早早地根据供应商方面反馈的信息不断加以改进。
二、成本压力的设计与传递:目标成本规划的中心问题
要深刻地理解目标成本规划的全过程,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贯穿于整个目标成本规划过程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即如何设计并传递成本压力。目标成本规划中对成本压力的设计与传递的过程可用图3来表示(略)。
(一)可允许成本的设计与信息传递
目标成本规划的第一个过程为市场驱动的成本规划,旨在确定一个为维护市场竞争地位而需要的一个可允许成本(allowableCost),并通过可允许成本的概念将市场竞争的压力转移到产品设计者身上甚至产品零部件的供应商身上。来自于市场的可允许成本的计算公式为:可允许成本=目标销售价格一目标边际利润。在确定可允许成本时应着重注意以下问题:
l.目标成本规划开始于制定企业长期销售和长期利润目标,其目的是确保开发设计的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能为企业的长期利润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长期计划的可信度非常重要。这涉及到两个因素:首先,企业应通过仔细分析所有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对顾客和竞争对手的分析)来制定长期销售和长期利润计划;其次,企业只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对任何不切实际的考虑都要予以摒弃。
2.在确定目标售价时应时刻牢记,销售价格能否提高主要取决于顾客对产品追加价值的看法,这些追加价值或来自于产品的功能或性能的提高,也来自于产品质量的提高。企业开发设计的新产品只有在功能或质量上不但超过了旧产品,而且超过了竞争者的同类产品时,才可以提高售价。另外,考虑到目标定价在整个目标成本规划中的重要性,企业也应十分谨慎地制定尽可能切实可行的目标售价。
3.确定目标边际利润的目的是要确保企业长期利润计划的完成。设置边际利润的通常方式是紧紧依托旧产品的实际边际利润,然后根据市场的变动情况进行调整。譬如,日本的尼桑公司采用这种方法,利用计算机模拟确定售价与利润的关系,然后从这种经验关系出发,根据事前制订的目标售价,反过来确定新产品的目标边际利润。这种详细分析的目的就在于设置切实可行的边际利润,以保证企业长期利润计划的完成。要注意的是,如果生产某种产品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或者预计某种产品的售价或成本在其生命周期内会有重大的变化,则企业就应对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获利能力进行谨慎分析,并相应调整目标边际利润。倘若没有这种调整,企业就要承担一定的决策风险,有可能生产在其生命周期内没有足够回报的产品。
设计可允许的成本的目的是为了向产品的设计者和产品零部件的供应商传递来自于市场的成本压力的信号。但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可允许成本的计算是以企业自身切实可行的长期利润目标为基础,因此:①可允许成本只表示企业有什么样的竞争方向,并不能做为衡量企业与其竞争者的竞争实力大小的基准。要使可允许成本有这种作用,就必须设置以同行业最先进的获利能力为基础的目标边际利润;③可允许成本的计算并没有考虑产品设计者以及产品零部件供应商降低成本的实际潜力,从而不能保证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与代表着市场压力的可允许成本完全相吻合。
(二)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设计及其信号传递
在目标成本规划的第二个过程,产品设计者应干方百计地在可允许成本的水平上开发能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但事实上,产品设计者并非总能成功。因此,在给定的企业能力和零部件供应商的条件下,设计出的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往往是对可允许成本有所放大的结果。计算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的公式为:产品层次目标成本=现行成本一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
新产品的现行成本指的是在没有采取任何降低成本的措施,并且对新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变化情况予以调整之后的现行制造成本。这个数字完全是通过经验估计而来的。之后,就可以通过总工程师、产品设计者和主要的供应商等方面人员的协同努力来确定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的数额。仅就产品的设计者而言,有几种工程技术可以帮助设计者降低成本,如价值工程(VE)、生产组装线的设置(DFMA)、质量功能分解(QFD)等等。VE是一种综合的使顾客价值最大化的产品设计方法,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加产品的功能。相对而言,DFMA在节省成本方面更注重改进产品的生产或组装方式,同时保持产品的功能水平。QFD是一种老方法,用来保证顾客的需求至上。由此可见,在目标成本规划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和市场可允许成本的差距,企业不但常常把技术与生产程序推向一个极限的位置,还必须在其它方面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如与供应商进行零存货安排等等。
如果产品设计不能够实现市场所允许的成本,企业的长期利润就会下降,由此说明企业没有达到竞争环境所要求的效率水平。此时,若将现行成本与可允许成本之间的差额看作是成本降低的总目标,而把成本降低的总目标与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之间的差额定义为战略性成本降低目标的话,以下几个问题就值得特别注意:
1.战略性成本降低目标的规划不能过大,否则就表明新产品不值得开发。
2.在新产品值得开发的前提下,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和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都将作为对供应商施加压力的依据以及进行成本控制与业绩考评的依据。
3.在战略性成本降低目标的规模适宜的情况下,该目标将给予产品设计者和企业的供应商一种额外的压力——即在下一代产品身上应将这种潜在目标转化为可实现的目标。如果企业在下一代产品身上不能做到这一点,则企业将不再具有足够的竞争力。
4.如果不影响新产品的开发可行性,战略性成本降低目标的规模也不能过小,否则会使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过大,从而有可能使得有关人员面对过度的成本降低目标,导致生产力的崩溃,并最终使得目标成本规划系统失灵。
(三)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的设计与信号传递
企业一旦确定了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就可以衍生出该产品各零部件的目标成本。对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进行规划可以将来自于市场的竞争性成本压力明确转移到供应商身上。这个过程的目标成本规划只所以很重要,是因为现代企业大都是水平式而非垂直式的集合体。这种企业一般向企业外部而不是内部购买大部分的原材料和部件。
要进行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首先要将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分解到产品的主要功能层次上。比如,汽车的主要功能部分包括:引擎、冷却系统、空调系统、传动系统以及音响系统等等。然后,再由总工程师负责设立每一个主要功能部分的目标成本。各功能部分目标成本的确定通常是通过总工程师与设计小组成员进行广泛的协商而完成的。一般来说,企业要以以往的成本降低率水平为基础来制定这些主要功能的目标成本。一些企业采用相对简单的经验归纳法确定成本降低目标,而另有一些企业采用了更复杂的方法,如功能分析法和生产能力分析法等等。一些日本企业在制定功能层次的目标成本时,还会因安全性考虑设置一种“生产管理的缓冲数”,目的是为了允许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因某种设计问题所导致的一些少量的成本超支。如同对待战略性成本降低目标那样,这个缓冲数的规模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企业一旦确定了主要功能的目标成本,就可以适当地将其分解为组件或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目的是为了对主要的外购零部件设立一个合理的购买价格。一般来说,将功能层次的目标成本分解至主要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可以由各功能设计小组负责完成,每个设计小组负责实现其自身的预期成本降低目标,对零部件、原材料种类的设计以及制造程序的设计都由他们自行处理。总工程师只是偶尔指定某些特定部位,特别是高成本部位的成本降低目标。
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设定以后,成本压力的一部分将最终传递给零部件的供应商。如果供应商的报价太高,企业便可以和供应商进一步协商直到达成某种协议。如果达不成协议,则表明该供应商可能不具有竞争力。另外一种情况是,在目标成本规划中,如果供应商通过积极的努力提出的报价低于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企业可给予供应商一些额外的回报,从而与供应商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而且,即使供应商的报价并不比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低(假设刚好等于),但与以前的报价相比降低了较大的幅度,企业也应给予供应商适当的鼓励,以便企业在开发另一种新产品时,因新产品的零部件成本还将面临不断降低的压力,从而要求供应商不断地予以配合。
三、目标成本规划所体现的战略性成本管理思想
对目标成本规划的一般过程的描述和把握可以揭示这种方法或技术所蕴含的成本管理思想。我们认为,与传统的成本管理思想相比,目标成本规划所体现的成本管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目标成本规划的实施意味着成本管理的范围得以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扩张。传统成本管理的范围将注意力集中于生产制造过程的控制,这种做法与工业经济社会的特征是相吻合的。在工业经济下的企业,其重复性扩大再生产和知识含量的低下,使得制造成本在产品中占有绝大多数的比重,其它如研发成本、售后服务成本等所占的比重很小,其在
成本核算和管理中不具有重要性。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销售网络的复杂化、市场风险的增大以及管理思想与手段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产品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产品的传统观念局限于产品的实体形式,而现代营销理论提出了产品整体的新概念。美国有学者指出,现代产品包括了核心、形式、附加三个层次(如图2所示[略]),它们构成了产品整体(胡树华,1998)。同时,生产环节重要性的下降及产品成本中知识含量的增加使得企业的成本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集中表现为研发成本、服务成本或称后援成本(SupportCost)的比重日渐上升。据国外一家权威机构对其所选的高新企业的统计表明,产品成本的结构呈多元化趋势,其比例如表1所示(王威,1998)。
制造成本研发成本管理成本销售成本技术后援成本
55%16%8%15%6%
在这种成本结构中(非制造成本之和已高达45%),非产量驱动的研发成本和服务成本的比重已上升到重要程度,此时,传统成本核算和管理已不能传送准确合理的成本信息。因此,为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必须对传统的成本管理范围进行扩张。可见,产品生命周期每一阶段的成本都不能忽视,必须建立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体系,从全流程的角度实施成本跟踪与控制。而这种跟踪与控制恰好可从目标成本规划的第一个过程中所确定的产品的目标生命周期成本作为运作的起点。
国外有学者将产品成本的管理范围由制造过程转向涵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做法称之为“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管理。这种成本管理方法至少有以下三个优点:
①它强调与每一产品相关的收入和成本,克服了传统成本只重视制造成本,而忽视上游领域(如研究与开发)和下游领域(如客户服务)的成本。
②它突出了产品生命周期中成本发生比率的差异,有利于明确成本管理的重点。
③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的时间跨度只能以日历年度为极限(与会计报表的编制相对应)的主观做法,将其延长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而与经济实质更相吻合。
2、目标成本规划中所确定的各个层次的目标成本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激烈竞争的市场,按照这种目标成本进行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明显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而传统的成本管理的手段则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从内部确定各种成本标准,揭示各种差异,从而达到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的目的。这种做法虽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对企业竞争地位的提高不会产生很大的帮助。
3.整个目标成本规划的枢纽部分是确定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该目标成本是由产品的联合开发设计小组根据市场信息、内部潜力的挖掘以及供应商的潜力挖掘和协作而确定的。这意味着成本管理的重点将由传统观念下的生产制造过程移至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产品的制造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产品的设计阶段所确定的,譬如,产品的功能设计得越复杂,制造成本也要相应增大。又譬如,顾客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高,则对投入产品制造的原材料的要求也可能越高。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日益追求个性化产品,迫使企业不断加大产品的创新力度,尽可能地根据顾客的需要提高产品的功能和质量,从而导致产品的制造成本的大小与产品的功能和质量的设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进一步说明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产品的制造过程而非研发设计过程的做法有着极大的局限性。这里有一个证据,即有位美国会计学家在对美国的制造企业进行调查时发现,这些企业由产品的设计阶段所确定的产品的制造成本占整个制造成本的比例高达75%至90%之间(Hertenstein,1998)。
4、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旨在将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压力的一部分传递给为制造产品所需的零部件提供货源的供应商身上,压迫供应商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与产品制造商联合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从而实现共同发展。这样,成本管理的范围不但可能由制造过程转向涵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更超出了单个企业的界限,使得在成本管理问题上可以实现企业之间的整合,同时提高产品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的竞争实力。日本许多先进的制造企业正在实施的“零存货”管理战略就是这些企业与其零部件供应商通力合作,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的实例。在美国,纺织品制造商、服务制造商和零售商组织了一个志愿产业通信标准委员会,通过使用一个大家共享的全产业电子数据网,使从共同的系统中压缩1200亿美元的库存变为现实(黄尚勇,1999)。这是成本管理突破单个企业的界限,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共同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的又一实例。
5.目标成本规划带给我们的另一个启发是,必须改变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传统观念,取而代之以战略性成本管理的观念。战略性成本管理所追求的是不损害企业竞争地位前提下的成本降低的途径,如果成本降低的同时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地位,这种成本降低的策略就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如果成本的增加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则这种成本增加就是值得鼓励的。譬如,若市场调查表明顾客需要某种产品具备一种功能,则产品的设计者就必须为产品增设这种功能,虽然这种做法会导致制造成本的上升。如果不增加这种成本,则企业的竞争地位反而会受到削弱。成本管理中的这种辩证思维在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中是很难找到影子的。原因很简单,即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注重事中和事后管理,完全忽视了事前管理。而目标成本规划旨在确定各个层次的目标成本,表明该方法或技术的落脚点完全是事前管理。至于说通过目标成本规划所确定的产品层次和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也可用来进行成本的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则与目标成本规划的三个过程本身是不相干的。明确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后文中对邯钢经验和目标成本规划进行比较。
四、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
1996年在全国推广的邯钢经验,归纳起来有两条,即“模拟市场”和“成本否决”。所谓模拟市场,指邯钢只是采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来“模拟”确定内部转移价格,“模拟市场”并不是为了对内部单位作出最佳的“外购抑自产”的决策,而是为了全公司齐心协力地得到更高的利润(韩李瀛与杨继良,1998)。邯钢“模拟市场”的具体过程为,首先以钢材的市场价格为基础,减去税金和目标利润之后为钢材的目标成本,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即为全厂应挖掘的潜力。班组再把指标落实到人,形成一个以保障全厂目标利润为中心由十几万个指标组成的成本控制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每个指标都与厂内各部门和个人密切相关,成为一个严密的责任网络。这样,由于目标成本的测算是以市场价为基础的,是客观存在的,市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如果分厂、班组或职工对下达的指标有异议,他们可以找市场去核实,而不必去找厂长讨价还价(王世定与李润等,1997)。
邯钢经验的第二个特点是“成本否决”。也就是说,无论其它指标完成得再好,只要突破了分配给分厂、班组或个人的目标成本,工资和奖金就要受到影响。这样,邯钢就树立起了“成本权威”,并将成本作为影响、诱导和矫正人的行为的杠杆(刘小明、于增彪和刘桂英,1998)。
从对模拟市场的引入过程来看,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中出现的“目标利润”和“目标成本”的概念与方法是非常相似的。因此,有的学者认为,邯钢创造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法,是“成本策划”法在我国已经萌芽的证例。其市场、倒推、全员、否决的基本模式与成本策划活动程序基本相同,各个环节的指导思想实质卜也同‘“成本策划”的观念完全一致(王寅东,1998)。而我们认为,邯钢经验虽然在某些做法上与目标成本规划过程中的一些做法相类似,但两者在本质匕并不是一回事。理山如下:
1.邯钢经验是在首钢等其它企业早已实行的一套内部核算经验的基础上,添加了“模拟市场”和“成本否决”的内容(杨继良与徐佩玲,1997)。添加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有效的以成本作为控制和业绩评价标准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换言之,“模拟市场”和“成本否决”的引入是为了更有效地对成本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不可否认,邯钢经验所采取的控制标准直接来源于内场而非企业的内部,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从根本上说,邯钢经验就是美国的“泰罗制”,邯钢经验的“成本否决”就是“泰罗制”的标准成本制度,它们主要用于提高生产或作业效率。因此,邯钢经验不适合那些产品没有市场或销路有问题的企业刚小明、于增彪和刘桂英,1998)。与此相对照,目标成本规划的根本目的却是帮助企业开发与设计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或者对原有产品的功能或性质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更加具备市场竞争力。因此,虽然在目标成本规划中也用了“倒推”的概念,即将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分解到功能层次直至零部件层次,与邯钢经验中将来自于市场的目标成本采用倒推的办法分解到分厂、班组或个人的具体做法相类似,但分解的目的和前提条件是大相径庭的。另外,虽然目标成本规划过程中所确?ǖ母鞲霾愦蔚哪勘瓿杀疽部梢宰魑诓吠恫院蠖猿杀窘惺轮锌刂坪褪潞罂刂频囊谰荩湍勘瓿杀竟婊谋疽舛裕渎浣诺闳赐耆鞘虑翱刂频母拍睢?nbsp;
2、按照我们对目标成本规划法的理解,与其说该方法是为了对成本进行规划,倒不如说是为了对产品进行规划。而邯钢经验却与产品规划毫无关系。
3.邯钢经验中含有全员参加这个特点,指的是各分厂、班组和个人都面临着一定的目标成本的压力。邯钢经验中的个人的确关系到了企业的策划。设计、供应、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部门中的每一个人,从而形成了全员参加的特点。但在目标成本规划中,虽然为了确定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也关系到了一个企业中的各个部门(因为要对各个部门中有可能发生的与规划中的产品有关的成本提前进行估计),但目标成本规划过程所涉及的人员主要是联合开发与设计小组中的成员,而不是整个企业中的每一个人。因此,就邯钢经验和目标成本规划而言,“全员参加”的含义完全不具备可比性。要说明的是,按照日本和欧美企业的经验,在目标成本规划中,联合开发与设计小组中的成员应来自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包括营销和会计人员),但组长却无一例外地由工程师所担任。
4.由于目标成本规划的落脚点在于事前管理,故此,对成本管理实际成绩的评价不可能成为目标成本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邯钢经验中“否决”的概念就与目标成本规划无关。
5.在目标成本规划的三个过程中,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过程起着枢纽的作用。要完成这个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主要取决于对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如何进行设计,以及如何对与产品的功能和质量有关的成本进行把握。而邯钢经验并不涉及开发新产品的问题,该经验的产生是以邯钢大量生产的产品比较标准化、技术规范稳定为前提的。因此,如何改善成本管理,加强对成本的事中管理和事后评价,就成为邯钢经验产生的催化剂。
6.目标成本规划比较适用于制造业(如汽车、精密机械、电器和机械制造业入他们可以比较容易地按照市场信息来改变产品设计,不需要另起炉灶。钢铁工业则大不相同,一旦确定了产品方向和生产流程,就很难改变,除非另觅投资,大量更新设备,以创造新的、大量出现需求的、能创造更多“净增值”的产品(韩季瀛与杨继良,1998)。而在国内对邯钢经验的大量介绍和总结中,却根本看不到邯钢在产品设计的改良方面是如何有所作为的。
7、根据日本企业的经验,目标成本规划要实施成功,最关键的因素除了市场定位和如何设计产品的功能与质量之外,就是如何与其它相关企业一道,找到共同降低成本的途径。而对邯钢经验的大量介绍也绝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如果细究下去,我们不难发现其它一些能够表明邯钢经验如何不同于目标成本规划的依据,但因篇幅所限就不再继续列举。本文对目标成本规划法的解析以及将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相对比,并不是为了贬低邯钢经验,而是旨在表明我们的一种态度,即在学习或介绍外国某方面的理论或方法时,一定要做到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1、杨继良、徐佩玲论管理会计的应用会计研究,1997;12
2、缪艳娟.成本目标管理会计研究,2000;l
3、刘小明、于增彪、刘桂英《论管理会计的应用》之质疑会计研究,1998;6
4、韩季瀛、杨继良、论邯钢成本管理经验会计研究.1998;8
5、陈胜群.论日本成本管理的代表模式——成本企画.会计研究,1997;4
6、王寅东.成本策划法在我国的产生.会计研究,1998;4
7、黄尚勇.市场经济条件下降低成本的战略思考会计研究,1999;2
关键词:石化企业战略成本管理SWTO分析法
21世纪,世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石化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有着举足轻重作用。加入WTO后,面对国内外强大的竞争对手,石化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是其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1.战略成本管理内涵
战略成本管理指管理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可表述为“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即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过程之中,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外延性、抗争性等特点。[1]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是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建立和完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竞争优势。
2.我国石化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以及加入WTO后,石油石化产业市场化程度日益开放,重视成本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石化企业在实施“低成本战略”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但是随着原材料涨价、外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成本压缩的空间越来越小,为通过成本管理取得竞争优势,必然需要更新观念,把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引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从战略成本管理视角来分析成本管理,可以发现,降低陈本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在企业成本过程控制的同时,也应注意以较小的成本升幅而获得更高的企业价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片面降低成本,不注重实际的投入产出效果将挤压某些环节的合理利润空间,导致事与愿违的结局。运用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要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出发,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合理控制企业成本,获取成本竞争优势。我国石化企业市场化转轨过程中,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单纯依靠提高价格和产量的方法行不通,通过内部自身进行有效的控制成本,才是提高石化企业经济利益的根本途径。石化产品的生产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催化、炼制、机电、安全、包装等多条生产线的协调与配合,石化产品的价格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石化企业成本管理必须深入到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从最初的原材料耗费各种资源到各环节到最终的产品,都应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对象,所以说石化企业实施产略成本管理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我国石化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方案的实施
3.1企业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法是战略成本分析法的一种,它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的。每一个企业都是进行设计、生产、销售、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而所有的这些活动可以用价值链表现出来。通过分析企业价值链,确定增值和非增值价值链,再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价值链的持续优化。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整体价值的目的。以提高企业持久竞争优势。对于企业而言,应包括行业价值链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
(1)行业价值链分析。石化行业价值链比较长,纵跨上游的油气开采、中游的炼油和下游的化工以及成品油销售四个差异性很大的子行业,其中油气开采的毛利率可以达到50%以上,而成品油销售的毛利率只有10%左右。同时,石化行业包括数千种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如丁二烯的价格从2002年2月份的300美元/吨飚升到6月份的600美元/吨。此外,国际影响巨大,国际局势变化对基本与国际接轨的国内石化行业产生影响较大。因此,把企业置身于行业价值链中,可以利用上、下游价值链来降低成本和调整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以取得成本优势。石化企业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在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将企业价值链向上下游纵向延伸或水平横向延伸。
(2)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是指通过消除不增值作业,重组内部价值链,为降低相对成本提供条件。一般来说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作业都是增值作业,例如生产过程中的炼油、催化、裂解等作业。不增值作业是指对增加顾客价值没有贡献,或者几经消除而不会降低产品价值的作业,例如与存货有关的存储、维护、归类、整理等作业。在作业链上所有环节都采取有效措施,尽量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和优化增值作业,就可以减少浪费、降低资源消耗,最终降低产品成本。在石化企业内部,抓住从新产品设计、老设备改造、工艺流程设计、物资订购、费用消耗到产品销售这一系列环节,对其进行不增值价值链消除、价值链优化,这样将会大大降低煤炭成本和费用水平,提高企业持久竞争力。
(3)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是指通过测算竞争对手成本,明确自身优势,制定成本、价格等策略战胜对手。石化企业可以通过对不同区域内主要竞争对手价值链的分析,测算出竞争对手的成本,并与之进行比较。这样不仅可以建立标竿制度,争取成本优势,并且可以扬长避短,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此外,我国石化企业还要认真分析国外石化企业成本策略,我国石化企业从产能、机械设备等方面都缺乏竞争优势,更应该从战略成本的角度提高自己的竞争力。[2]
3.2企业经营战略分析
石化企业在战略成本管理过程中,必须对本企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等有较清晰的认识。石化企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今后一段时期内,必然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企业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更新改造陈旧设备,实施清洁化生产,具有持续稳定的发展能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当前石化企业的竞争目标应是注重提高产能、保证安全生产、开发应用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结合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实施正确的经营战略。
4.我国石化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SWOT分析
4.1战略成本管理中SWOT分析的基本步骤
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见的战略分析方法,它主要包括内部优势分析(S)、内部劣势分析(W)、外部机会分析(O)和外部威胁分析(T)这四个方而。SWOT分析法在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运用的总思路是:在全面分析企业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及其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为企业取得或维护成本优势及制定成本战略措施提供信息,进而制定出有效的成本战略,尽量将企业的成本优势与机会整合起来,扬长避短,抓住机会。或者通过扭转劣势,避开威胁,取得战略上的主动。
SWOT分析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进行内部的成本优势分析、内部的成本劣势分析、外部环境的机会分析和外部环境的威胁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整合并制定成本战略决策。
优势一机会战略组合(SO)。SO组合是一种发挥企业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组合方式,也是最理想的战略模式。当企业具有特定方式的优势,而外部环境又为发挥这种优势提供了有利机会时,可以采取该战略组合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劣势一机会战略组合(WO)。WO组合是一种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劣势的组合方式,也是使企业扭转劣势、获取优势的战略。当企业存在外部机会,但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的劣势而妨碍其对机会的利用时,可采取措施先克服这些优势。
优势一威胁战略组合(ST)。ST组合是一种利用自身的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影响的战略组合。它通过在日标领域利润集聚来超越竞争对手,取得竞争优势。
劣势一威胁战略组合(WT)。WT组合是一种在减少内部劣势的同时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战略,可以采取产品差异化等战略来回避,由于成本劣势带来的威胁。[3]
4.2SWOT分析法在我国石化企业战略管理中的运用
(1)内部成本优势分析。目前,随着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石化产品价格也出现波动,虽然石化企业在亏损运营,但是由于我国石油石化企业是炼化一体化经营,国家对化工企业的亏损给与补助,保证企业运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同时企业可以将成本转嫁到下游石化产品中,有利于企业持续经营。
(2)内部的成本劣势分析。首先,石化企业成本核算不够完整。目前我国石化企业成本不能真实反映石化产品生产过程的实际耗费,主要是其核算项目不完整,在企业成本核算框架中,没有专门的安全支出,安全支出只是间接表现在折旧费和修理费中,没有考虑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发展成本对成本的影响。新井建设、老井关停、后备资源、开采引起的环境补偿没有列入成本核算范围。其次,政策限制。石化企业发展的重要源泉是石油,石油资源匮乏,价格上涨,必然影响石化企业发展。同时,我国已经加入WTO,需要完全按照WTO规则进行竞争,将逐渐减少政府的政策干预,需要企业自负盈亏发展。此外,石化企业是高污染企业,清洁生产和环保压力较大,国家已经在政策中有明确规定。因此,政策已经提高了石化企业发展的门槛。[4]
(3)外部环境的机会分析。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石油石化企业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石油石化企业一体化战略性发展,石化企业地位越来越重要,原有石油城市转型过程中都更加注重石化企业发展,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提出哈大齐工业走廊,就是以大庆石化产业为中心依托,大力发展石化企业。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对石化企业的建设投资。开发新型石化产品,应用高新技术推动石化企业清洁生产、节约生产等政策,为石化企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
(4)外部环境威胁分析。随着我国加入WTO,原有石化企业的垄断地位也将动摇,国外大的石油石化企业逐步进入我国市场进行竞争,与国外相比,我国石化企业产能、技术、设备都远远低于国外企业,因此,从竞争者角度看,我国石化企业几乎没有任何竞争优势。此外,随着技术进步,运用新型技术手段,开发替代产品对石化企业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威胁,比如,生物质经济的发展,将开发新的替代能源,取代传统石化产品。酒精汽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根据上述内外部环境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石化企业当前发展的内部环境中劣势大于优势,外部环境中机会大于威胁,可以考虑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优势,克服劣势,可以考虑采取劣势—机会成本组合战略(WO)。采用这种成本战略组合的关键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劣势,使企业扭转劣势、获取优势。
5.结论
我国石化企业充分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是其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企业发展过程中,深入分析企业价值链、行业价值链,企业及竞争对手的经营战略,运用SWTO分析方法,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市场竞争战略。从而形成良好的内部成本管理运行环境,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的切实有效运行,真正的为企业战略管理、实现竞争优势服务,使企业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余宝红,石油企业需要战略成本管理.中国石油企业:87
[2]翔,战略成本管理系统设计中的SWOT分析.中国煤炭第31卷第9期2005年9月:24-25.
一、选题依据、意义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理论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成本管理是为解决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存在的,成本管理理论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这一事实本身也印证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对企业起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富铁轨枕有限公司节约劳动耗费,增加生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盈利。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在成本管理问题上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成本管理信息有用性和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拓展成本管理功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方面,特别是作业成本的应用和结合ERP的实施对成本管理的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英国教授罗宾-库珀(RobinGooperand)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作业成本法,关注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对手动向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一种崭新的会计岗位--战略管理会计。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及其竞争情报的应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这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是从事物的最初点开始,实施充分透彻的成本信息分析,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来设计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成本达到最低,其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的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国内:国有企业的成本预算内容不全面,不能发挥预算在成本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成本管理比较单一。成本管理的内容由产品成本逐渐向企业成本和战略成本管理发展,理论研究者和企业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研究内容:从富铁轨枕社会成本分析入手,针对富铁轨枕存在的成本管理的问题,找出影响富铁轨枕的成本管理的因素,并进行整理,结合理论所学和相关文献的理论支承,提出解决富铁轨枕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拟采取的办法:实地调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分析、规范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成本数据的失真,由于成本核算技术问题可能会导致相关数据偏离真实值。
解决:技术分析与逻辑分析,实地调查。
五、论文工作日程安排
第六周至第七周开题报告准备及开题答辩
第八周至第十周撰写论文提纲整理资料外文译文
第十一周论文初稿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论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论文定稿、答辩准备
第十六周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冉秋红。战略成本管理的观念、方法与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1,(05)。
[2]于婕。基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营销成本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
[3]张智洪。战略成本会计在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4]韦德洪,王珊珊。成本管理系统的柔性研究[J].会计之友(下),2015,(01)。
[5]葛兆强。战略管理、银行成长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5,(01)
成本管理论文2700字(一):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与市场竞争力探讨论文
摘要:现如今,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大市场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合理的控制成本是建筑企业发展的重点研究内容,也是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在各种建设项目的开展过程中,通常使用责任成本管理方法来实现资金的控制,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本文在对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提高项目责任成本管理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市场竞争力
一、前言
建筑施工项目具有施工周期长、花费资金量大等特点,要想确保资金使用的正确性,就必须实施责任成本管理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为此,企业应根据建筑行业的发展要求,对责任成本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必要时可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理念,将其与本企业的实际管理内容相互融合,要勇于创新,将其贯穿于企业施工项目的整个实施环节当中,在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建筑服务的同时,义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问题
1、责任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工程项目进行责任成本管理时,缺乏灵活性,项目部未能根据自身的人员配置、任务结构、组织模式等应用操作性强、合理性高、科学的管理制度,仅仅照搬套用其他项目部或是上级部门的管理方法,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同责任中心与职能部门未进行有效的交叉管理,尽管不同责任中心或职能部门明确了自身的职责与相关人员的责任,但是大部分责任中心与职能部门并未进行有效的交叉管理,因而造成总成本偏高,出现浪费的现象。最后,企业本级机关并未亲自参与控制管理责任成本,而是将权力下放到项目部,降低企业的整体控制力。
2、管理费用责任管控缺失
各项目部并未审慎对待各项费用开支,由于管控的缺失,存在开支随意的情况。有些并未有计划地使用办公费,未能合理地控制差旅费,在出差的过程中选择豪华宾馆与飞机等高消费的支出,并未参照规定,肆意滥用业务招待费,有时内部人员选择比较高档的酒店用餐,造成浪费。
3、责任成本分析不全面
工程项目标前责任成本测算不充分,不重视标前责任成本测算工作,承揽项目质量不高,仍有承揽亏损的项目、风险较大的项目和垫资的项目。在实际责任成本核算工作过程中,各项目部更为重视与钢筋加工,混凝土生产等主要责任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却并未基于整体角度去考虑,审慎核算目标责任成本,因此,得到的信息很难用于责任成本分析,也很难为责任考核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各项目部并未全面深入的分析责任成本,未能对责任成本进行合理的研究。由于未能做好前期核算工作,分析时就缺乏资料的支撑,而且由于责任成本分析方式不恰当,并未针对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成本、临时工程、设备使用等进行合理的分析,也没有将其与技术方案、质量、安全进度等挂钩,所以就出现了严重的责任成本失控问题。有些部门针对责任成本进行分析,不过其分析也缺乏综合性,并未结合资金成本以及当期收入等全面剖析研究,成为对责任成本控制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当出现问题后,也并未结合工作标准与岗位职责进行整改,具体责任人很难追溯整改结果,判断整改效果。个别负责人即便在问题出现后,也未及时进行全面的责任成本分析,只是简单地将分析结果当做动态指标反映给相关人员,并未分析相关数据的深层意义,责任成本管理工作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相关问题的价值也未能得到深入的挖掘。
4、责任成本管理运行机制不足
工程项目部在责任成本管理运行机制上,以全员绩效考评为终端的责任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落实,主要表现为项目成本责任“二次、三次分解”难以有效落实,岗位绩效考评与成本责任的量化尚未有效对接,企业薪酬制度的变革对激发各个层面员工创效积极性的作用仍然不够。在责任成本的考核方面,奖惩不明,奖罚措施不恰当不对等的情况普遍存在。
三、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优化措施
1、健全责任成本管理体系
施工企业需要落实各部门的责任,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的监管。由A公司负起主体责任,对项目上交款总额等进行严格核对,重视不同流程的责任成本管理与检查监督工作;为了强化责任成本控制工作,工程项目必需要严格落实管控职责,实现公司责任成本目标。其他各部门也需加强监管意识,由项目经理负起主要责任,严格监督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执行情况,逐步建立健全流畅、严谨、高效的管理机制。需要重视工程项目施工生产的所有细节,在技术、质量、安全、材料、设备等责任成本方面进行审慎的管理,使责任成本管理工作能够全方位、多维度的进行。加强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灵活性与弹性的建设,结合实践经验与历史总结做好备案。在确保能够连贯控制整体流程的过程中,使各部门积极参与进来,团结协作,重视管理交叉环节。
2、加强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控力度
首先,项目部要对工程数量严加管控,确保整个项目建安成本始终处于可控状态。要从源头计划部门计价结算上做好管理,杜绝因计价超量放大成本的现象。其次,要高度重视材料成本的管控问题。工程项目部从材料采购流程的起點抓起,在进场材料的审核把关要严格。用量上的控制对于材料成本来讲也是很关键的,尤其要对砂石料、钢材、水泥等大宗材料采购进场做到账实相符。最后,项目部要对机械使用费管控到位。项目部机械使用费在整个项目成本中占比仅次于材料费,做好机械台班管控可以有效降低相关责任成本。
3、健全项目责任成本考核体系
工程项目部责任成本体系主要由集团公司、工程公司、项目部、施工队(工区)、施工班组五级构成。需要考核的主体主要是工程项目部、直管项目部、一次性指挥部。针对前者进行考核时,主要分析的内容是综合收益、管控效果、施工进度、现场文明施工、工程质量、安全措施费使用情况等,考核周期为一年一次,考核后要进行通报,并且将其关联到年度绩效当中。针对后两者进行考核时,主要分析其经费控制、履约创新、开源创效等情况,考核周期需要结合任期考核与年度考核进行综合评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企业应顺应时展的要求,对原有的责任成本管理手段进行创新,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对企业物质成本和非物质成本的全面管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成本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房地产工程管理与项目成本管理的探究论文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在农村的人选择住城市,住房需求急剧增长,同时在城市居民经济水平和物质物质生活追求的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极大地推动了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大幅提升,同时,伴随着农村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建筑工程也逐渐增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在获得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要在众多房地产企业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控制水平,另一方面,又必须保证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房地产企业必须要保证工程管理与项目成本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信誉与经济效益。
关键词:房地产工程;工程管理;项目成本管理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进步,城市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其建设进程也持续加快,大量的建筑项目开始涌现,使得建筑行业由此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房地产业是从事建设项目投资开发的企业集群,在现代房地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要想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就必须要做好工程管理和项目成本管理,其也是保证房地产企业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基础,如此才能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主要结合我国现阶段房地产工程管理和项目成本管理重难点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
1关于房地产工程管理与项目成本管理
事实上,房地产项目的工程管理是属于贯穿整个房地产项目的周期性工作,其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了房地产项目开发、工程项目设计与规划、项目施工管理、工程项目验收等等。房地产项目工程管理主要是面对房地产工程和城市规划区域的开发管理,通过房地产企业对项目区域内的设计、提供的人力、物理以及资金等方面的合理化整合与配置,通过科学化的项目运行流程结合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实现建筑项目用户需求的满足。事实上,地产项目工程管理是将项目开发、设计、施工、投入使用的全过程管理,涉及城市管理部门、政府部门、市场需求、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用户、资金等各个方面的协调与管理。其工作重点在于对外部环境、内部各部门的协调,构建出科学化的协调机制,以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周期处在良好的管理控制当中,其能够有效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以及成本控制,确保房地产企业的价值体现[1]。
房地产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主要的内容包括成本规划、成本计算、成本控制、业绩评估。成本规划主要是很对房地产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思路与总体要求,需要结合项目效益目标和项目方案实际进行成本的预算规划和设计。成本计算是需要借助计算软件与相关技术进行项目成本信息的分析,实现成本预算的预判。成本控制主要是根据工程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进行成本调整和控制,实现成本降低的目的。成本业绩评估是针对整个工程项目中成本规划、成本计算与成本控制结果的有效性、科学性分析与结果反馈,并形成实际的数据报告。成本管理工作是企业实现发展效益和未来效益目标的重要基础依据。因此,各部门必须要具有极高的成本管理意识和节约意识,真正做到节能降耗,进而提升房地产企业的经济利润。
2房地产工程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目前房地产工程管理过程中在其前期的成本规划中表现出一些问题,在用户需求方面和市场变化方面的掌握与控制出现一些不足,特别是早期规划的准备与详细计划方面,这就导致了市场消费定位产生了偏差,同时其由于数据分析和决策时间上对时间成本方面有了很大的浪费。此外,房地产项目工程管理的机制方面也表现出了不健全的问题,很大的原因在于对项目管理认识上的不足。大多数的房地产企业受到传统管理思想和小规模时期简单管理模式的影响,对工程管理的模式和方式仍沿用传统方法,严重缺乏创新思维,使得管理机制方面出现了较大的问题,致使工程管理当中缺乏对工程进度和成本的有效管理控制,由此也引起了工程无法按时交工,成本投入过高,管理成本增大,经济效益降低的情况[2]。
要想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切实的加强房地产公司的内部管理,首先从项目开发前期的规划管理入手,全面的优化项目开发的规划管理,做好各项市场调查和市场调整,细致的分析成本投资和实际的项目需求以及市场动态变化规律,通过调查和细致的分析,全面掌握市场信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另外,针对设计过程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流程,从各方面考虑和分析项目的各项影响因素,并根据设计方案做好工程项目的预算工作,实现全面可控的前期工程管理体系的建立。针对管理机制的问题首先要以原有制度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优化,制定和补充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划分岗位职责,依据企业内部工作情况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从根本上实现管理机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做好房地产工程招标成本控制
在具体进行项目招标期间,需要房地产方始终秉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到诚信招标,相关工作人员要做好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认真分析信息数据,具有综合各种有利价值信息的意识。同时,还要深入分析工程造价的不同因素,以此为标准制定招标投标的文件。在招标投标期间,通过合理的低价获得相应的开发权;并且还要重视施工合同的管理,进而控制建设的质量,掌握建设的进度,促进费用控制的有效性。在签订合同期间,要以不同的合同内容为基础,明确协议条款,如果合同中所涉及费用较多,一定要进行明确的约定,例如规定工期、设置阶段性目标、工程款结算、违约争议处理等方面[3]。
4房地产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目前房地产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成本管理的问题主要在于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较为匮乏,其一是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的问题,其二是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这些都对成本管理和有效控制效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很多房地产企业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这对于具有极高复杂性的房地产工程项目来讲,缩小了成本管理限制力度和覆盖范围,而且使得成本投入没了节制。并且很多企业并没有设立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这就不可避免的使得企业资源出现浪费的现象,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投入,甚至还有企业存在成本虚报的情况。
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是保证成本管理和有效控制的重要载体,专业水平和意识水平方面是执行力和自控力的基础,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才能够增强管理效果和管理效率。因此,房地产单位首先要制定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其成为成熟的管理体系,尤其注重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例如安全防护和安全风险识别以及材料质量的严格管理。其次是要全面施行持证上岗,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要做到严格监督,定期进行专业化培训,以提升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4]。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管理的涵义。
物流成本管理(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是指企业物流活动中所发生的管理费用方面工作的总称,具体来说,是指从物流设计到物流运行再到物流结算的整个过程中,对物流成本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以及对物流活动结果的评价。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具体包括:物流成本预测、物流成本决策、物流成本计划、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分析和物流成本检查六个方面。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核心,其实质是依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和客户的需求,以成本为手段管理企业物流,最终目标和最基本的研究课题在于利用成本指标控制物流活动,实现物流活动系统合理化,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服务质量,以最具经济效益的物流活动达到预定的服务水平。物流成本管理能够有效地把握企业物流成本的内涵和构成,合理利用物流的效益背反规律,科学、高效地组织物流活动,有效控制物流活动中发生的费用支出,从而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对物流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物流概念最初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物流成本的复杂性以及其极强的关联性,我国尚未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出一套适合国情的物流成本管理理论体系,而对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大多在于介绍国外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尚未能认识到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战略重要性,也未能从企业竞争需求战略层面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物流成本管理。随着现代物流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物流成本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在答记者问时指出,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高达89.89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8.1%,而发达国家社会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一般在9%~10%左右,我国高出发达国家将近一倍。这种状况表明,我国企业有很大的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势在必行。
三、我国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国企业在对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成本账务单独核算难度大。
长期以来,我国尚没有成型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物流成本核算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每个企业都是分散进行的,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把握物流成本。2006年9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该标准明确了物流成本的构成和核算方法。
但是,由于物流成本构成的复杂性以及其核算的实际操作难度大,目前我国真正全面贯彻落实2006年新颁布的物流国家标准对物流成本单独分类核算记账的企业为数不多,大多数制造企业仍没有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单独设立物流成本项目,而是将企业的物流成本列在制造成本和其他费用一栏中,因此,企业仍无法掌握物流成本的构成,也较难对企业物流活动发生的全部费用做出确切、全算与分析,造成物流成本信息的失真,形成“经济黑大陆”和“物流冰山”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同时,在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等其他会计制度中没有专门的物流费用项日,或是有的几个项日不能全面概括物流费用。一方面,物流活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费用被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公共设施和折旧等。这种归集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确认和分配运作的责任。如果将一个企业的报表细分为发生在管理责任领域的费用和发生于组织领域的费用两部分,以获得组织与各个单位相关的财务信息,这也只能是有助于而仍不能满足总成本分析的需要。而企业的损益表,更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它无法克服许多与物流绩效相结合,而通常又跨组织单位发生的费用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向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及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统一计算。据有关资料,先进国家企业的实践表明: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往往要超过外部支付额的5倍以上。
由此可见,仅靠常用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所需的足够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难以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
(二)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正是因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对物流成本设立单独的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而是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支出列示于企业的各项费用内,或者仅仅将部分的物流成本随材料、制造费用等计入产品的制造成本中。另外,人们往往比较重视运输费、搬运费等显性成本,对于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设备折旧、人员培训等隐性成本特别是物流活动组织不当所导致的风险和由于效率低下而增加的时间成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日常采用的标准会计成本法一般没有将与库存有关的成本,诸如保险和税收、租金、存货占用的资金及建设仓库所需的资本费用等计算在库存成本内,导致其被低估或模糊。而先进国家的实践证明,对于自营物流的成本支出而言,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外部支付额数倍以上。所以,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还没有真正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决策者也很难从现行的会计系统中获得物流成本数据。
一方面,我国企业对物流的核算,从范围来看,着重于核算采购环节的物流成本,而忽视其他物流环节;从核算内容看,大部分企业只列物流费用,即支付给企业外部的运输或仓储的物流费用,而忽视企业内部物流费用,并将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与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等混在一起,这使得企业不能从外部准确地把握其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企业之间一般是分散计算和控制物流成本,各个据本企业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核算物流成本。由于企业之间的物流核算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就无法比较分析企业间物流成本,无法真正体现企业之间的相对物流绩效,进而不能对企业之间物流进行统一的管理。
论文关键词:ERP,企业,预算
一、企业预算管理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开始,企业的预算管理模式至今已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变.即:生产
(一)生产技术财务
生产技术财务计划阶段的核心是生产计划。技术计划是对生产计划的保证,而财务计划是主产计划的附属品,生产和技术计划确定以后,产品、材料和人力的价格和数量也是
(二)目标利润—目标
在这一管理阶段,企业根据内部单位的经营状况,核定其收入、费用等指标,确定经营目标利润。在计划期开始之前签订经济责任状,到年终时,若管理责任人所负责的企业完成了责任书中明确的利润和成本指标,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反之,将针对未完
(三)初步全面预算
近年来,全面预算管理开始在我国企业中得到推广,预算管理逐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预算管理关注的重点也从经营
二、当前预算管理中
(一)预算编制过程中信息不集成,不能方便地存储和获取。一方面由于预算编制的周期较长,预算涉及的内容广、部门多、预算指标之间的钩稽关系复杂,致使预算编制工作往往被简化为一种在过去基础上的外推和追加的过程,常常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另一方面无法将历史
(二)缺乏 IT 环境的支持,预算执行和实时控制难度更大,当经济业务发生时,企业不能得到实时动态的实际数据,无法按照各部门、各个岗位、乃至个人的具体预算标准进行实
(三)对于预算的事后分析,一方面是收集信息费时费力,不仅需要编制许多分析报表,而且需要进行大量计算才
(四)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是薄弱环节,监督和考核管理手段还不先进,管理制度不完善,对预
三、预算管理与ERP系统的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ERP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联接的供应链
(一)以财务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是ERP中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盈利,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预算分门别类、有层次地表达,包括销售、生产、成本、费用、收入和利润等,这些企业的总目标,通过预算被分解成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具体目标,体现在ERP上就是“事先计划”;其次,计划一经确定,就进入了实施阶段,管理上的重心转入控制,即设法使经济活
(二) ERP系统的基本框架与预算管理很相似。ERP系统将企业的基本流程联结在一起,各种资料通过会计、制造或材料管理系统,ERP系统可以自动记录、执行计划并产生报表财务管理论文,使企业能及时掌握内部资源运转的信息。ERP系统对于企业内部的信息能有效地即时整合,通过延伸的升级系统,可以联结
四、预算管理与ERP系统
(一)实现了企业经济业务、预算、会计控制与计算机的有机融合。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各项经济收支及资源耗费业务是企业经营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预算是各项经济业务在执行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导向,会计通过对经济业务事中、事后的核算反映以及与预算目标的比较分析,发挥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业务的间接监控作用。因此,具体经济业务、预算、会计控制成为企业管理的三个重要环节。在目前的管理工作中,由于信息流转的时滞、管理执行人员观念的分歧等原因使得各职能部门在预算控制、业务执行和会计核算这三个环节很难协调一致。例如,预算编制严重滞后,在经济业
(二)使预算管理作为企业基本管理制度得到真正实现。通过预算管理与ERP系统的融合,使得预算管理不再简单是企业经营的目标,而成为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的起点,是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导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预算成为整个企业管理活动的起点。没有充足的预算余额,相关业务在申请环节即不可以获准通过,相应的管理行为也不会发生;其次,预算己成为引导、控制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标准。为了将企业发展战略在具体执行的层面上加以落实,将预算分别分为中长期、年度和月度预算,使得企业各项经济活动都能够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而展
(三)企业内部控制功能“自动”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基本要求,而日常的内部控制工作只集中在财务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这种事后控制只会加大财务部门的压力,不仅难以实现业务控制的目标,而且还人为地给企业财务上作带来很多矛盾,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困难重重。企业业务目标的达成有赖于以下三个内控层次的贯彻落实:第一,以条文形式规定各项经济业务及会计处理的制度、目标、职责分工和各种行为规范,它构成对业务的制度控制层次;第二,建立操作性强的经济业务及会计处理的办事程序,对业务的制度控制加以落实,形成程序控制层次;第三,会计人员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审核及处理,它构成了对经济业务的结果控制层次。实际上,如果前两个层次的控制能够切实有效的发挥作用,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进行监控的压力将大为减轻,内部控制的效果也可以得到充分
(四)实现了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统一。如何有效地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加以统一是长期以来困扰企业的棘手难题,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有效的实现“单轨制”核算的问题。长期以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双轨制”运行带来的巨大的核算工作量,也制约了管理会计作用的层次和范围。通过预算管理与ERP系统融合这种模式的建立和实施,基本上可以实现“单轨制”核算。首先,预算管理是业务处理的核心和导向。一方面,企业的财务核算是以预算为前提,细化分解后的预算项目与明细的会计科目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预算编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会计核算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在业务的执行过程中,必须有相应的预算才能流转下去,任何可能的超支必须经过预算调整后才能进行,预算控制将深入到企业几乎所有可能的经济业务,对各责任中心的考核也是依据对预算执行的分析进行的。总之,以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考核为中心,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相关工作都围绕着它进行,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其次,在IT环境下,原始信息一经输入即可充分共享,使财务会计流程与经济业务流程形成有机融合,即当一项经济业务发生时,由业务相关部门的员工负责录入业务信息,当信息进入系统后,立即存储在指定的数据库,在业务流转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执行、审批信息以及流转结束后形成的核算信息也相应地在数据库予以记录,满足对外公布信息和内部管理相关要求,从而在信息共享方面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统一。
的保证。通过企业财务制度的制定,对企业的各种业务从政策法规、权限金额、标准流程、部门职责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并且将这些规定固化在软件程序中,解决了制度控制的问题核心期刊目录。对于企业的大多数业务,它们要受到预算的事前控制,在业务执行的过程中,申请的业务若超出预算,业务就无法继续流转,而立即被驳回;预算的调整也决不再是领导者同意即可,而要经历严格的预算调整程序,多级审核批准后才能实施;各项业务要依据权限金额,经主办部门、会办部门、总会计师或分管副经理、经理和财务部门的审核审批,绝对不可能跳越任何一个环节,从而可以避免越权处理情况的发生,解决了程序控制的问题。这种分层的控制方式经过一段时间实施后,企业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自然会树立起严格的内部控制观念,会自觉地提高自身对企业的管理工作包括内部控制的认识,这反过来又会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开,此外,在具体业务执行过程中,每一业务环节都要受到预算信息的引导和制约,它成为经济业务能否顺利流转的重要标准;最后,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考评成为协调企业各方关系的重要手段。整个预算管理过程是涉及企业各部门、各项具体业务的全面管理过程,它使得企业各部门职能协调行使,企业内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有机统一、合理作用,减少了因各部门工作不协调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损失。综上所述,预算己不再仅仅是一种管理的方法,而是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在管理流程再造和组织关系调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
务核算时预算才能编制出来,完全丧失了预算事前控制的作用;而会计核算只是经济业务执行结果的反映财务管理论文,信息流转的空间障碍削弱了会计信息的监控作用。强化管理功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有效地协调这三个环节的职能活动,通过预算管理与ERP系统的融合不仅能有效协调业务、预算、会计三大职能,而且把这三大职能有机地整合于计算机软件系统中,成为具有互相配合、协调和组织功能的新型管理模式。概而言之,两者的融合将预算、具体经济业务、会计核算这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了计算机系统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职能部门整合为一体,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
的融合优势
外部信息,使企业内外部信息相互调节,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及时的整合效益。相比而言,ERP系统不仅用于预算的编制过程,同时也将每日运营资源予以及时汇总整理,使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企业的营运状况,以便于拟定适应竞争发展的经营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动按计划进行。ERP能在“事中”实时监控整个过程。控制过程包括经济活动状态的计量、实际状态和标准的比较,以及两者差异的确定和分析,采取措施调整经济活动等。预算是控制经济活动的依据和衡量其合理性的标准。当实际状态和预算有了较大差异时,要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通过ERP软件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结果可以作为业绩考核的依据。
,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充分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消除了企业原先各种的“信息孤岛”,形成了一个集成企业各种信息资源的,完全以市场为驱动、以主生产计划为起点的信息系统,其实质就是使企业信息化。
融合基础
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主要是每季度或半年一次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预算控制基本上是事后控制。
能得出实际发生额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数据收集的不足会导致分析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
时控制。无法进行预算的及时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存在着信息难以集成与共享,不支持预算跟踪,协调性弱等,难以有效的做到“事中控制”等问题。
资料加总、存取和及时运用,对企业现有资料进行整合,信息之间是孤立的,难以融合应用,不能有效的对历史资料交互融合,预算编制只能对资金进行交换分配,缺乏建设性和发展性,使预算失去原有的实质内涵。因而无法动态及时地取得需要的数据,实现“事先计划”的思想。
存在的问题
成果延伸到经营过程,对强化企业管理,确保主要经营目标的实现,保证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管理阶段
成的部分相应扣减该单位的工资总额。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管理推动了企业效益的提高,但还是一种比较粗放的预算管理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注重的主要是总体的利润指标,而资金的使用效率、资产质量等方面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成本管理阶段
确定的,只要通过财务核算,成本和利润就可以确定。由于生产经营成果与职工没有直接厉害关系,因此存在成本效益观念淡薄、经济效益和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
计划管理阶段
技术财务计划模式、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和目前初具规模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模式的演进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决策支持系统理论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陈晓红,赵永强,朱霞.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资源计划,第七届海峡两岸资讯管理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2001
[3]谢松林.企业经营与财务概论.中国出版社,2000
[4]程控、革扬.MRPⅡ/ERP 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王玟.数字会说话—ERP 中的财务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曾垂壁、李慧敏.集成化ERP 管理模式,科研管理1999(5)
[7]胡小龙、华中生.ERP 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华东经济管理,2001(6)
[8]王旗林.ERP 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计算机应用系统,1999(10)
[9]罗扬.关于我国企业选择ERP 系统的思考,商业研究,2001(6)
[10]秦荪涛.现代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系统构建研究,计算机应用系统,1999(1)
[11]罗鸿.ERP原理·设计·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
管理策略。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
物流的权威定义来源于美国物流管理协会(1998)。该协会认为:
物流是供应链流程一部分,是为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美国物流管理协会采用日本《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中的按功能划分方式来划分物流成本,分为仓储作业成本、存货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四类。
1。仓储作业成本包括装卸成本、检货成本、物流加工成本、补货成本、进货入库成本和验收成本。
2。存货成本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加入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它把降低物流成本与加速资金周转统一起来。
3。运输成本包括公路运输和其他运输费用及货主费用,货主费用包括运输部门运作和装卸费用。
4。管理成本也称物流管理费用,包括订单处理成本和采购处理成本。在美国是按照美国的历史情况由专家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仓储作业成本、存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总和得出来的。
二、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物流意识、理念落后。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概念淡薄,对物流的理解大多仅限于运输、仓储等低增值业务,而对物流系统设计、物流合理化、开发信息系统等高增值业务缺乏应有的了解。
2。物流成本控制的手段和方法不成熟。企业只停留在依靠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分析,寻求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和措施,注重单个成本的降低,很少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不考虑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增加绩效。
3。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物流过程实质上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一体化过程,信息化程度落后,除了造成经济上的直接损失,还会造成人力、时间、效率等方面无法估算的损失。大多数企业物流缺乏相应的信息交换平台,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手段比较落后。
4。对物流成本没有分列记账。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是将所有的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项物流费用做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
5。对于物流费用的核算方法的失误,不能从外部把握企业实际的物流成本。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所表示的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等各种费用则是与企业其他经费统一计算,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看,企业难以从外部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
6。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控制分散进行。企业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致使企业间无法就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无法得出产业平均物流成本值,因而无法真正衡量各企业相对的物流绩效。
7。对物流成本组成不能清楚地划分。在一般的物流成本中,物流部门完全无法掌握的成本很多,例如保管费中过量进货、过量生产、销售残留品的在库维持以及紧急输送等产生的费用都是纳入其中的,因此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8。不能从销售关联角度清楚地划分计算分类项的物流成本。从销售关联角度看,物流成本中过量服务所产生的成本与标准服务所产生的成本是混在一起的,例如许多企业将销售促进费都算在物流成本中。
9。没有从物流的“效益递反”规律来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管理。物流成本各项目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即某些项目成本削减,可能引起其他项目成本增加,物流成本各项目是相互关联的。此外,对物流成本的乘数效应了解不够,没有充分应有该效应来改进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转贴于
三、解决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策略。
1。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健全企业的物流管理体制。企业从健全物流管理体制入手,把现代物流看成是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措施,按照现代物流要求,加强对物流发展的宏观引导,成立专司物流管理部门,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运作方式,寻找改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的最佳途径。
2。采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与手段。采用具备创新意义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以价值链为中心,顾客链为导向,将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彻底、根本的改造,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对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进行协调,使企业的物资供应以及生产、销售等环节形成连续、同步的“作业流程”,将不能增加价值的企业消除掉,让企业位于可持续改善状态。
3。运用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将企业定购的意向、数量、价格等信息在网络上传输,做到资源共享,避免无效作业,减少作业环节,从整体上控制物流成本发生的可能性。
4。建立物流责任会计管理制度。物流责任会计是根据不同级别的物流管理人员和部门应负的责任,搜集、汇总及报告有关资料的一种会计制度,它能将成本核算与责任实体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谁受益谁负担”原则归集成本,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
5。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在财务人员登记有关帐户后,由物流成本员根据原始凭证登记有关帐户,同时设置统计台账,登记由企业统一提取或支付而由物资部门负担的费用及按支付形态反映的物流费用,月末物流成本员依据物流成本有关帐户和统计台账编制“物流成本计算表”对物流成本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6。构筑物流成本控制体系。
TCO管理思想提供了一种合理测度供应链成本的方法,即通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活动识别,确立整个物流分销活动产生的费用。如采购环节企业应设法降低物资采购各项费用,强化采购人员素质,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调查、评审、遴选体系,建立和完善索赔制度,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7。明确物流成本分类和构成。企业可根据2006年的《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标准,对物流成本构成进行分类。如按成本项目划分,物流成本由物流功能成本和存货相关成本构成;按物流成本产生的范围划分,由供应物流成本、企业内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回收物流成本以及废气物流成本构成等,搞清物流成本分类,按分类项目计算物流成本,为物流成本降低提供前提条件。
8。树立物流总成本观念。通过物流功能要素的协调降低物流成本,如把运输、装卸、包装、储存、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各个功能的目标协同起来,结果可能运输成本不是最小的,或库存成本不是最小的,但运输和储存成本合起来一定是最小的;同时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机构重组,成立横向的物流管理部门,通过物流部门和其它部门之间的协同降低物流成本。
9。保证合理库存,关注退货成本。企业在确定合理库存数量的同时,还必须考虑不同商品及其品种、规格在储存中的合理比例以及市场变化情况,以便确定正确的储存结构。同时,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退货成本在物流成本中占有相当大比重,企业应采用积极的营销策略降低退货成本,进而降低物流总成本。
总之,从企业发展过程和所处环境看,物流成本管理是其必须要面对的课题。企业可以采用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通过对物流各环节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成本,利用这个新的利润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宋华。基于供应链流程的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
[2]孙小佳,刘会芹。论企业物流成本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