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存储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例如我在教《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温度计不能碰到杯子,也不能拿出水面观察,眼睛要平视,可是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不经意地进行错误的操作,有的同学眼睛没有平视温度计,有的同学把温度计拿出水面来看。这时我就用手机拍下他们一些正确操作方法和不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的画面,然后放到投影上让大家来讨论分析,哪些同学的操作是正确的,哪些同学的实验操作是不正确。通过这样的比较,同学们都因为有了图片的参考而加深了印象,规范了实验操作。
二、及时展示学生自己拍摄的实验的过程,增强实验兴趣
由于小学科学的很多实验内容不是一堂课就能完成的,需要同学们回家通过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比如种植、养殖等实验。可我们要展示这些实验结果的时候,由于重量、大小、交通、安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实验成果很难带到学校来。如果同学们没有相关的图片资料汇报实验情况,很难具有说服力。于是我就让同学们在家里把实验的过程通过手机采样拍照的形式进行记录,然后再通过QQ、邮箱、微信等方式,把照片传给我,我再将同学们的照片放到云盘里,然后在上课的时候用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跟同学们的汇报相结合,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凤仙花的一生》这一单元的时候,要求学生把凤仙花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过程全部用照片的形式进行记录,然后组成凤仙花的一生的成长系列照片。结果有些同学没有完成,有些同学却完成得非常好,当我把他们的照片展示在同学面前的时候,其他同学不由得发出赞叹声。通过这些图片的展示,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的需要,又激发了没有做实验的同学的实验兴趣,也坚定了这些同学以后做实验的信心。
三、及时扫描学生图文资料,开展实验汇报
多年来,实物展示台由于它方便、直观的特点,一直是我们广大教师受欢迎的教学工具。在我们科学实验课中,如果要进行汇报、讨论时,那就要把学生写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记录报告单等一些文字或图片资料拿到展示台来展示,然后大家边看、边听、边讨论,享受着展示台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但是在使用展示台来展示学生的相关图片等资料的时候,我发现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要学生依次到上面来展示,这样大家走来走去,既不方便,又费时;其次是同学不愿意上台来展示,五、六年级的同学,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举手跟上台的欲望越来越低,这样一来在他们中就会有一些具有展示意义的资料被埋没了;最后,其中一些非常好的实验设计方案或者典型错题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纸质资料由于保管困难、不便于共享、不便于查阅、无安全备份等等诸多的困难,没有办法让其他班级学生或者是以后的学生参考。如果在这些时候,我们用手机来扫描学生相关的图片跟文字资料,然后同步到云盘里,再通过电脑投影到屏幕上来展示,那就可以弥补使用展示台展示的不足。例如当学生在下面写实验设计方案或者填写相关资料的时候,当我看到有一定的代表性,或者有一定的典型性的案例,就用手机上的扫描软件把图片或文字资料扫描下来,扫描软件可以通过智慧精准的图像裁剪和图像增强演算法,保证我们扫描的内容清晰可读,比照片拍摄、实际展示都要清晰得多。手机上的扫描软件可以把我们一次扫描的几张或者几十张图片资料生成PDF文件,同时把PDF文件通过云传输上传到云盘,这样我们在用户端电脑上就可以将这些资料以文件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扫描的方法,既可以进行很好的展示,又能保存学生的图片跟文字资料,真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四、及时保存学生的实验成果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问题 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现已成为全国中小学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目前由于中小学对于这门课程的评价制度还不完善,使得初中阶段实际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存在的问题
1.设备更新速度跟不上
在我国,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开设信息技术课堂的资格,有一部分初中学校虽然有信息技术课,但由于硬件设施跟不上,一些最新的软件无法安装在现有的电脑上,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果低下。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下使用计算机完成作业的难度更是大,常常因为能使用的机子过少而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
2.滞后的教学观念影响课堂
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开展,由于大多数教师坚持“成绩至上”,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而敷衍信息技术教学,使得教学质量受影响。据相关问卷统计,84.09%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不重要,主要是因为临近考试的时候教师常常占用信息技术课来复习其他课程;另外,只有15.91% 的学生表示学校比较重视信息技术教育,会组织信息技术知识竞赛。
3.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被看成社会工作能力之一,其地位越来越重要,也使得信息技术成为初中阶段的必修课。但一些初中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因为资金缺乏的原因让“非专业”出身的教师“兼职”,这种用其他教师兼任的形式虽然可以满足课堂教学要求,但却让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大打折扣。由于“兼职”教师没有专业知识基础,再加上其精力不够,只能教授课本上的知识,不会主动拓展教材,使得课堂缺乏趣味性。
二、优化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发挥教学魅力
1.增加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
除了学校自己重视信息技术教学硬件设备的更新以外,政府也应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形式帮助弱势学校,适当增加对初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使得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数量少、软件陈旧等问题得到解决,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的顺利开展。另外,学校也可以将目光投到社会上,积极号召社会有爱心的个人或企业来助学校一臂之力,为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事业添砖加瓦,解决学校实际的困难,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的目标进行到底。
2.营造趣味信息技术课堂
教师应该明确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的应用与处理能力”这一教学目的,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设计趣味而丰富的教学课堂。
一方面,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首先给学生展示学习效果,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分配学习任务,并鼓励学生通过预习、听课来熟悉知识点,最后配以课堂练习来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看看“任务驱动”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课下的巩固学习不可缺少。学校可以组织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比如知识竞赛、PPT制作大赛、Flash制作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让学生在课后也动起来,活学活用,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感受信息技术的强大魅力。
3.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活力无限,顺应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学与计算机教学不同,学生不仅仅要学习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还要具备应用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缺少,一支高素质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也成为大多数初中学校所需。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引进新时代专业人才,并在人才引进方面把好关,建设一支以学生为中心的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杜绝教师“兼职”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只有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才能避免与教学发展相背离,防止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引导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学校也应该安排培训项目来提高教师的素养,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
总之,学校应该正视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学习之后能够操作计算机,并具备应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顺应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发展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措施
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紧跟技术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步伐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程,将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将操作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作为主要特征开展相关教学。
1.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未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少学校相继设立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该课程在初中的普及时间较短,有部分学校的领导没有形成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对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中考升学率,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立不够重视,有的学校的机房设备十分的简陋,还有的学校为了迎接评估和评优,经常花费大量的资金购置诸多的硬件设备,而日常中这些硬件设备一直闲置,资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因为学校人员的不重视,导致信息技术教育发展速度缓慢,同时,还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与体系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2学生信息技能存在差异性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从小学到初中连接的不紧密,经常会有重复内容的出现,加之课时设置的不合理等原因的存在,致使教育者无法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最后造成各学校、各环节的教学内容大相径庭。而由于学生之前所学习的信息技术课内容都不相同,所以,当学生年级越高,信息技术能力的个体差异就越大。比如,有的学校学生来自于一些城区和农村,由于在小学时期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以及信息技术课内容都不一样,在上了初中以后,教育者上相同的信息技术内容时,部分来自城市中心的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与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而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因为基础水平较差,对于相关内容的掌握速度很慢。有部分学生表示以前就读的小学对信息技术课不重视,很少真正有上机操作的时间,用电脑的机率微乎其微,更有部分学生甚至连电脑是什么都不知道。由于学生基础能力和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加大了教育者教学活动的开展难度,严重阻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1.3师资力量薄弱
在学校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很少,并且,不会面临升学的压力,再加上学校领导对这门学科不够重视,缺乏一批专业的信息技术课教育者,现有的人员要么是兼职,要么是改行任教,就算有专业的教育者,但经常会因为课时少,工资、待遇低而另寻发展,造成专业队伍流动性大,难以稳定。信息技术课专业教师很少有相关的培训活动,并且,大部分的教师也从未受过正规的培训。有的仅仅对电脑常识了解,而在课件制作等方面总是与标准相差甚远,没有充分掌握基础的网络知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学效率极其低下。
2.应对措施
2.1提高认识,树立新观念
学校的领导者与教育者必须形成良好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意识,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步伐,全面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首先,要转变观念,注重信息技术学习,将信息化作为增强教育质量水平的核心载体,应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日常教育教学为一体;其次,学校要把《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纳入到正式的考试科目中,同时,还要构建一系列高效、完善的考核标准及考核制度,以此调动教育者的教学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促进师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形成,从而推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有效运行。
2.2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促进共同发展
教育者实际备课时,应针对班级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以将以往的统一标准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个性化教学模式。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能够有效解决学生间信息技能的差异。结合学生技术的实际掌握情况,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要让每位学生在之前的基础水平上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教学中,可将学生按程度分组,实施异步教学的方式,一部分学生根据教育者的引导逐步的完成课堂任务,另一部分学生则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更高层次的课堂任务,同时,可要求信息技术基础水平高的学生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朝着更高的学习目标上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原本一无所知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个基本的了解,进而产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能够让原本学习速度慢的学生提速前行,实现教学进度要求。并且,还使得基础水平高的学生找到了与自己实际相符的教学目标。
2.3加强师资培训力度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素质外,还必须具备信息时代下的新型教育者应有的素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更新速度也较快,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育者要在已有的知识与教学能力水平上加强学习新知识、新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会与信息时代共同发展。学校应加大信息技术师资队伍,不断增强教育者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吸收更多的专业人员来校就业。另外,对于本校信息技术教育者,应定期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利用培训学习使教育者产生一种紧迫感,提高自身意识,然后,自觉地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运用先进高效的教育手段,提升教学效率,确保信息技术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由于计算机学科中部分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与接受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求教育者用简单的方式对深奥的理论进行讲解,让学生们一听就懂。比如,运用生活实例,通过形象的比喻法导入教学,或者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综合数据、文字、图像、声音,制作课件播放给学生看,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可设置相应的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充分采用了发现学习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的清晰化。实际教学时,教育者应注重学生信息意识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的解决与表达能力,全面调动他们的探索欲望,从而实现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力。
3.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困难与挑战,作为信息技术教育者的我们,应不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学思想,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目的,促进学生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齐运锋,朱庆峰.信息化社会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王红,沈玉红.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漫谈[J].成才之路,2009年28期 .
1 文献统计数据及分析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net)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题名包括“云计算+档案”、 “云技术+档案”和“云档案馆”的文献(检索时间为2014-3-12),删除其中新闻报道性和重复性的论文后,共检索出78篇论文。
1.1 时间分布。这78篇相关论文的时间分布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我国档案学界对云计算的研究始于2009年,2009年后开始引起学者较多关注,到2013年掀起一个较小的研究(2013年发表相关论文共33 篇),但是依据百度和Google的搜索结果,尚未出版云计算应用于档案管理的相关著作。
1.2 主题分布。上述78篇论文,其研究的主题可以分为理论研究(介绍云计算的概念、特点、优势,应用的可行性、问题及对策等)、具体应用(研究云计算在档案业务环节的具体运用,如备份、整合与共享、利用与服务、云档案馆等)、系统和平台构建(研究基于云计算的系统和服务平台架构、服务模式等)和应用的安全性。78篇论文的主题分布如表2:
从研究的主题来看,目前档案界对云计算的理论和应用设想方面的研究占主导,分别占全部论文的43.6%和44.9%。但是,基于云计算的系统、服务平台构建的研究论文只有5篇,对于如何用技术手段来实现“云”并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
1.3 作者机构分布。各研究主题的作者机构分布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78篇研究论文作者中有22篇来自高等院校的档案院系,占全部论文的28.2%。26篇论文作者来自其他机构,约占33.3%,其他机构包括高校除档案院系和档案馆室的其他院系和部门、事业单位、军队档案馆等。从表中数据看,高等院校的研究者倾向于研究云计算在档案业务环节的具体应用,而其他机构的研究者更注重理论研究和云计算在人力资源档案、会计档案、健康档案等领域的应用与实现。
2 主题分析
2.1 云计算的概念和特点。田雷提出:“云计算是一种网络服务方式,提供了IT服务的一种交付和使用模式,用户可以通过网络租用或免费获取所需服务。”他还提出目前云计算的三个服务层次: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2]。黄正鸿认为,云计算旨在通过网络(互联网和内部网)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硬件、平台、软件及服务等资源。其特点可以归纳为:资源池;按需、自助;快速弹性;广泛的网络访问;可度量的服务[3]。陈康明认为,云计算是基于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已有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互联网络的服务信息共享模式。云计算的特点是:数据存储更加可靠、安全;资源的合理分配;先进技术理念带来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4]。
2.2 云计算在档案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刘永提出,云存储在技术、管理和经济上已经具备了数字档案存储的基本条件。云存储技术是分布式文件系统技术、网格技术、集群应用等技术的集成,后三种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逐渐成熟。云存储将分散在各地的数字信息集中存储,各档案馆(室)可以根据需求来申请适当的存储空间,降低了资金投入[5]。朱悦华、何丽萍、丁建萍认为,云计算时代“云档案”的实现具有较为完备的云计算理论基础、较为成熟的云计算技术条件、较为低廉的云计算经济成本和较为完善的云计算实践环境[6]。
2.3 云计算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优势。文杰提出了云计算在数字档案馆应用中的四大优势:确保档案服务器的可靠运行,降低服务器的出错概率;降低相关的维护费用;扩展了信息资源共享范围;丰富的终端设备[7]。彭小芹、程结晶结合云计算的特点提出云计算在档案领域的应用优势,即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方便、快捷的云服务;强大的计算能力;诸多技术的集合体;经济效益;个性化;以用户服务为中心[8]。祝庆轩、桑毓域、方昀提出了云档案馆模式的优点:有利于政务信息公开;有利于统一全国各地区档案工作标准;有利于节省软硬件投资;有利于减少对计算机人才的依赖[9]。
2.4 云计算应用面临的问题和对策。黄正鸿提出云计算技术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标准问题、版权纠纷问题、数据隐私问题、安全问题、软件许可证问题、网络传输、用户使用习惯问题等[10]。陈康明认为,云计算应用面临的首先就是信息安全问题;其次是执行的国际标准问题。对策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安全监测环节和相关技术;制定监督和管理机制[11]。文杰认为,云计算应用面临的问题主要有资源的选择问题;协议和接口问题;数据安全问题。对策包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关政策规范云计算标准;提供基础建设的统一监控、管理和控制;加强安全检测[12]。
2.5 云计算在档案领域的应用设想
2.5.1 云计算在档案存储、共享与服务中的应用设想。田雷提出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即服务”整合档案行业的服务器、存储器等设备,部署“云计算”环境,向各级档案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服务[13]。陶水龙提出了基于云存储技术的档案数字资源的云备份和多套多地的档案数字资源备份数据存放策略,建立了云备份系统架构及其运行机制[14]。吕元智提出了国家档案信息资源“云”共享服务模式,将分散的国家档案信息资源通过云服务平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云”[15]。祝庆轩、桑毓域等提出档案馆馆际云服务,将档案馆电子文件信息置于云中心,用户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检索云档案馆“虚拟资源池”[16]。卞昭玲、李俐颍等提出通过云存储解决档案信息的存储、档案信息的收集问题,同时可以共享档案信息 [17]。
2.5.2 云计算在专门档案领域内的应用研究。廖玉玲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建设工程档案全过程监管模式的系统方案[18]。刘振鹏、卞昭玲等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19]。邓岚提出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国家综合减灾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并分析了云计算技术在灾害档案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优势和障碍[20]。
2.6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和平台构建。程春雨提出国家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系统应采用两级部署方式,分别部署在中央云中心和50个国家综合档案馆。中央云中心应用系统开发主要包括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平台管理系统、国家开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门户网站;省节点应用系统开发主要包括省节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和基础工具包软件[21]。程结晶提出要构建统一的云存储平台,采用虚拟化技术,开发基于“元数据”访问的分布式数字档案数据访问接口,构建完整的云服务平台来实现数字档案资源的访问服务、请求认证服务、安全数据传输服务和快速资源搜索和资源发现服务[22]。郑光辉提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档案利用系统设计方案,详细描述了基于云计算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系统、云平台管理系统及开放数字档案利用门户设计方案[23]。蔡学美提出云计算数字档案馆系统主要是由云计算数字档案管理应用程序、数字管理节点、计算机专用网络、安全防火墙、公用和私有的硬件设施等构成[24]。朱悦华、何丽萍等提出构建“云档案”资源共享系统,其系统理论模型由资源层、管理中间件层和服务层等三层构成[25]。
2.7 云计算应用的安全性。徐华、薛四新等提出云数字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应包括防御系统、监控系统、容灾备份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通过安全法规体系、安全组织体系、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安全人员培养和培训体系来保证[26]。崔海莉、张惠达提出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推入云的基础设施上,服务中断、数据失真、敏感信息泄露是可能遭遇的技术风险,组织策略、准入退出机制是可能遭遇的管理风险[27]。
3 问题与展望
3.1 问题。首先,研究内容重理论轻技术。当前对于云计算基础理论的研究较多,关于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实现其具体应用的研究较少。78篇论文中只有5篇从技术角度阐释了云计算应用于档案领域的具体实现方式。应用设想相关论文仅仅止步于“设想”,对具体应用及如何实现其应用轻描淡写,缺乏技术因素。
其次,研究缺乏实践基础。相对于云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快速实现,传说中的云档案馆、档案云尚未付诸实施,对于云技术的应用需求也没有实际调研,因此,大多数研究缺乏一定的实践基础。
3.2 展望
3.2.1 研究内容。首先,对云计算的应用研究应更多关注档案资源的共享与服务。云计算的精神内核在于资源的共享。在全新的云计算模式下,研究者应站在整个国家档案资源共享和利用的角度谋划“云”,探寻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更加科学地整合和共享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并向公众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其次,适当扩展研究内容,构成完整的研究体系,例如,云计算环境下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和管理策略是否发生变化?云计算在档案部门有效应用应具备哪些条件?“云”之间如何交互协同?云计算的行业标准研究等。最后,与国外相关研究相比,国内研究应更注重云计算在档案领域的实际应用与技术实现。
我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经过20年发展逐渐稳定、成熟,为了全面了解几十年以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领域的研究情况,笔者对199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上的有关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期对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现状有一宏观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数据来源
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是探索数字信息的完整,安全、可靠的技术手段和法规体系的学科,其目的是保持数字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长期可读性。某学科(或专业、或专题)的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刊载论文较多(信息量较大的),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的,并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本学科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较受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对于整个期刊出版业来说,核心期刊具有示范作用。研究核心期刊对于发展科学事业、推动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199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按核心期刊表分类的中文核心期刊涉及到档案事业类的有9种核心期刊,即《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兰台世界》、《山西档案》、《档案管理》、《中国档案》、《北京档案》、《档案与建设》、《浙江档案》;以及涉及到非档案事业类的其他10种核心期刊,即《档案》、《湖北档案》、《计算机工程与设计》、《农机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水利水电技术》、《思想战线》、《四川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市场》上的有关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借助电子查询,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以主题为检索方式,以“电子档案”、“保护”、“修复”为主要检索词,精确匹配,统计了1994-2013年中国知网的19种核心刊物上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是本文分析的依据。近二十年来,中国知网19种核心期刊共发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学术论文108篇。
二、统计分析
1.研究发展历程分析
1994-2013年20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的逐年统计结果表明,年度论文数有较大的波动,见图1。波动曲线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表明了这一阶段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1]。
第一阶段:从1994到1996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酝酿和产生,是学科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除《湖北档案》外,其它核心期刊尚未涉及电子档案保护或者电子档案修复相关研究,包括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在内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队伍也很小,因此,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为数不多。
第二阶段:从1997年至2002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经过90年代中的低谷期后,步入了平稳发展阶段。图1表明,自1997年始,相关核心期刊刊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论文持续增多,在这一阶段,年均3.5篇。这表明,1997年后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已明显超过90年代中的研究力度,呈现出一种平稳的发展态势。
第三阶段:从2003年初到2013年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第二阶段的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发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并在2012年形成了一个高峰。图1的曲线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一直持续稳定地增长,在近几年达到了顶峰。统计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年均7.8篇,比前一阶段年均增加论文4.3篇,是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繁荣时期,近几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研究达到了。
2.核心作者分析
从本文统计的108篇论文的作者组成来看,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逐渐形成了一支由大学教师、档案局档案保护工作者、研究所档案科研人员等组成的研究力量。几十年以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之所以硕果累累,与他们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在这个不断壮大的研究队伍中,以辽宁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学术骨干是这个队伍的核心,组成了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核心作者群。统计表明,核心作者人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论文数为2.7篇,最高达6篇。
3.来源期刊分析
由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知:
第一,在20种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中,总体看来,只有《北京档案》和《档案学通讯》两种期刊20年中刊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论文数量基本稳定,没有出现“0”发文现象。这表明,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尚未趋于常态化、理性化,也从侧面反映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队伍的不稳定性。
第二,《兰台世界》、《档案学通讯》、《档案管理》与《档案学研究》4种期刊刊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数量居多,这些期刊学术研究性和理论性较强,对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较为关注。
第三,从年度论文数量分布来看,《档案与建设》、《兰台世界》、《农机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山西档案》、《浙江档案》、《中国档案》自1998年以后发表数量逐渐增加,可能与这些期刊对电子档案保护类论文的重视不无关系。
第四,《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水利水电技术》、《思想战线》、《四川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市场》8种期刊近二十年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发文量上均稳中有减。分析其原因,由于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而数字环境下电子文件的保护研究工作对于保护技术学者来说还是个巨大挑战,处于潜心研究阶段,因此公开数量暂时略有减少[2]。
4.论文内容分析
依据搜索到的1994-2013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所包含内容范围,及现有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科结构,我们把108篇论文分为九大类,按年度进行相关统计。
从研究内容来看,在1994-2013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不仅涉及到前人的研究、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相关内容,而且还更多关注了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电子文件的安全、长期存储、电子文件的载体、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保护的比较、数字化技术保护等问题。但是,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侧重点有所差别,例如在2009-2013年,虽然论文发文总量有所增多,但是在电子档案长期存储方面,发文数量却减少,这体现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从侧面折射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是一门与社会实践相伴互动的学科[3]。
从研究类别来看,电子文件保护的综述、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安全和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是1994-2013年期间关注较多的内容。例如,电子文件保护的综述方面36篇,占到总1994-2013年期间总发文量的近33.3%,档案保护技术发展方面19篇,占1994-2013年期间总发文量的17.6%。
从研究热点看,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安全成为近年来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热点。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使用和保存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也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的重要对象,但鉴于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不足和法律地位尚待明确,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保护必然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和电子文件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热点。
三、总结与思考
尽管我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的头二十年内硕果累累,但是仔细分析却也仍然存在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说对国外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理论和技术的吸收不多、与国际电子档案保护界接轨缓慢、重复性研究成果较多、科学研究成果真正应用于实践的较少、专业分工程度不高、电子档案保护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研究深度不够等等。这是不可忽视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可以说,这些问题解决的程度直接关系到21世纪今后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在上述论文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未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发展的几个方向,旨在分享、交流,共同促进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向前发展。
第一,深化现有研究。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是一个深化、持续的过程。在未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应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拓展研究领域。如在电子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上方面不断创新、研制更加有利于延长电子档案寿命的材料,针对材料性质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管理研究方面,更加突出非技术因素的作用。
第二,数字档案及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备份中心建设。档案数字化及数字档案的网络化应用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服务的新模式,也是保护珍贵档案原件的根本措施,包括数字信息档案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保护、数字信息档案长期可存取性保护和数字信息档案载体保护三个方面。
关键词:信息检索 信息分析 信息提炼 立体印刷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c)-0100-02
在新的生活环境下,每个人都需要从各种各样的信息源中收集、提炼有用信息,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方便、自由、快捷的、查询信息;但另一个方面,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信息更新的快速性,使得信息资源出现分散、异构、无序的特性,极不利于人们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面对信息急剧增长、技术不断更新的新局面,需要我们对信息检索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尤其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增强获取、选择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 信息检索概述
信息检索是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提交的查询条件检索出相关文档的过程和技术。信息检索涉及数据库技术、图书和情罂蒲А⑷斯ぶ悄堋⒆匀挥镅源理、机器学习等众多知识和学科领域[1]。信息检索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表示、存储、组织和访问。
1.1 信息检索的意义
信息检索是对信息进行集中表示、存储、组织加工、统一管理,使用户更容易得到所需要的信息,进而对信息进行加工,根据分析得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实现信息激活和增值。有效的信息检索可以节省科技人员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帮助人们进行知识更新;继承和借鉴前人劳动成果,促进科技的快速发展;协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1.2 信息检索的四要素
信息检索包含四个要素:信息意识、信息源、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利用[2]。信息意识是信息检索的前提,指人们借助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所做出的能动反映,使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选择和运用信息能力;信息源是信息检索的基础,如专著、期刊、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记录、专利、标准、统计数据、政府出版物、档案文献信息等;信息获取能力是信息检索的核心,是指人们对信息的了解、查找、整理加工;信息利用是信息检索的关键,即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利用。
1.3 检索语言及方法
检索语言是为沟通文献标引与文献检索而编制的人工语言,是连接信息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中标引人员与检索人员双方思路的渠道。检索语言主要包含分类、主题、代码和自然四类语言[3]。分类语言是指用各种分类号来进行检索的标识,按学科性质进行系统排列,包括主题、科学、图书和专利分类语言;主题语言是直接以表达文献主题的词语作为检索标识,包括关键词、标题词、单元次和叙词语言等;代码语言是指将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用代码系统来标引和排列的检索语言,例如,分子式索引系统;自然语言是指未经规范化处理的检索语言。
信息检索包括手工和计算机检索,常用的检索方法有拉网法、引文法、顺查、逆差和抽查法、排除、限定和合取法。检索途径归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信息的外部特征,如责任者、题名、某种序号、机构名等作为检索标识;另一类是用描述信息内容的分类号、关键词、主题词等作为检索标识。通常直接输入检索字段直接点击搜索,但需要精确查找目标文献时,要利用高级检索方式设置一些查询条件,如查询范围、时间、方式(模糊和精确)、字段逻辑关系的编辑等。
2 信息检索流程
信息检索过程可分为以下步骤:课题的确定――选择合适的数据库――初步拟定检索式检索――调整检索策略(考虑准确性)――命中结果分析――批量下载――信息分析。下面以立体印刷技术的相关资料的搜集为例介绍信息检索过程。
2.1 检索工具选择
对于日常信息的搜索,通常采用百度、谷歌等网站,但对于专业文献的检索则需要专门的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有自己的特点。
(1)馆藏书目查询:书目是将图书、期刊按一定规则收录,并有序编排的检索工具。通常包含题名、责任者、主题词、分类号、索取号、ISBN/ISSN号、出版社等字段,输入检索词即可检索,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有自己的馆藏书目数据库,检索、下载。
(2)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目前世界上最大且连续动态更新的数据库,内容覆盖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农业、哲在新的生活环境下,每个人都需要从各种各样的信息源中收集、提炼有用信息,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方便、自由、快捷的、查询信息;但另一个方面,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信息更新的快速性,使得信息资源出现分散、异构、无序的特性,极不利于人们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面对信息急剧增长、技术不断更新的新局面,需要我们对信息检索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尤其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增强获取、选择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 信息检索概述
信息检索是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提交的查询条件检索出相关文档的过程和技术。信息检索涉及数据库技术、图书和情报科学、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众多知识和学科领域[1]。信息检索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表示、存储、组织和访问。
1.1 信息检索的意义
信息检索是对信息进行集中表示、存储、组织加工、统一管理,使用户更容易得到所需要的信息,进而对信息进行加工,根据分析得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实现信息激活和增值。有效的信息检索可以节省科技人员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帮助人们进行知识更新;继承和借鉴前人劳动成果,促进科技的快速发展;协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1.2 信息检索的四要素
信息检索包含四个要素:信息意识、信息源、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利用[2]。信息意识是信息检索的前提,指人们借助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所做出的能动反映,使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选择和运用信息能力;信息源是信息检索的基础,如专著、期刊、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记录、专利、标准、统计数据、政府出版物、档案文献信息等;信息获取能力是信息检索的核心,是指人们对信息的了解、查找、整理加工;信息利用是信息检索的关键,即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利用。
1.3 检索语言及方法
检索语言是为沟通文献标引与文献检索而编制的人工语言,是连接信息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中标引人员与检索人员双方思路的渠道。检索语言主要包含分类、主题、代码和自然四类语言[3]。分类语言是指用各种分类号来进行检索的标识,按学科性质进行系统排列,包括主题、科学、图书和专利分类语言;主题语言是直接以表达文献主题的词语作为检索标识,包括关键词、标题词、单元次和叙词语言等;代码语言是指将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用代码系统来标引和排列的检索语言,例如,分子式索引系统;自然语言是指未经规范化处理的检索语言。
信息检索包括手工和计算机检索,常用的检索方法有拉网法、引文法、顺查、逆差和抽查法、排除、限定和合取法。检索途径归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信息的外部特征,如责任者、题名、某种序号、机构名等作为检索标识;另一类是用描述信息内容的分类号、关键词、主题词等作为检索标识。通常直接输入检索字段直接点击搜索,但需要精确查找目标文献时,要利用高级检索方式设置一些查询条件,如查询范围、时间、方式(模糊和精确)、字段逻辑关系的编辑等。
2 信息检索流程
信息检索过程可分为以下步骤:课题的确定――选择合适的数据库――初步拟定检索式检索――调整检索策略(考虑准确性)――命中结果分析――批量下载――信息分析。下面以立体印刷技术的相关资料的搜集为例介绍信息检索过程。
2.1 检索工具选择
对于日常信息的搜索,通常采用百度、谷歌等网站,但对于专业文献的检索则需要专门的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有自己的特点。
(1)馆藏书目查询:书目是将图书、期刊按一定规则收录,并有序编排的检索工具。通常包含题名、责任者、主题词、分类号、索取号、ISBN/ISSN号、出版社等字段,输入检索词即可检索,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有自己的馆藏书目数据库,检索、下载。
(2)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目前世界上最大且连续动态更新的数据库,内容覆盖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可进行高级、专业、跨库检索以及期刊Ш健
(3)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连续动态更新的高质量学位论文数据库,包含理工、农业、医药、文史哲、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电子与信息科学、经济以及专题文献等。
(4)外文文摘数据库:既包含单学科数据库,如CA(化学)、PA(石油)、Georef、Medline等,又包含多学科综合数据库,如Dialog、EI、CSA、SCI、IEEE/IET、Spinger等。对于国际化的今天,外文检索已成为每个考研人员必备的技能。
(5)其他数据库:Google学术中文和外文搜索、万方、维普、知网、专利检索系统以及标准文献检索数据库等。数据库文件普遍采用CAJ和PDF格式,须下载专门的浏览器来阅读。
2.2 检索词确定
确定中文检索词:设置与论文名字相关的检索词进行检索,如,立体印刷、3D印刷、立体图像、立体印刷品;确定英文检索词:stereoscopic printing、3D printing、stereoscopic image printing、auto-stereoscopic image
2.3 检索过程及结果分析
利用以上介绍的检索方式以及各个数据库的特点,选用中国知网、Google学术、硕博士论文数据库、EI和专利网,结合设定的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该文例子主要围绕图书、期刊、硕博士论文和专利来搜索。为了便于对文献的管理、引文编排,论文写作采用EndNote插件建立分类文献库。在搜索文献时注意尽可能将时间设定在近5年内,学位论文搜索优先,这样对研究对象的背景、现状首先有大概的了解;其次进行大量其它文献的检索,可以参考论文后的参考文献、某个领域的专家或数据库连接到的相似文献等来扩展检索。无论对于中文还是外文的搜索,不能盲目下载,必须注意文章摘要与目标对象是否有关,否则会加大有用文章筛选的工作量。
检索到的文章由于存在相似性,一定要做好分类,方便快速查找。总的来看立体印刷技术相关文献主要涉及人眼视觉理论、光栅成像、立体图像制作、光栅材料及使用、立体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市场分析、立体印刷工艺研究以及相关设备制造等。通过以上文章的搜索我们可以对立体印刷有大致的了解,对于写综述性的论文可以按照以上点来设置章节标题,如果要进行某一点的深入研究,需要认真研读,将文章的各个点吃透,或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总之,文献检索不能盲目,初步检索分析后,再次具有针对性性的进行检索。
3 结语
该文围绕信息检索技术展开讨论,首先,简单的介绍了信息检索的含义、目的、意义、检索要素和方法等,让大家对此有直观的认识。其次,结合立体印刷技术综述报告的例子,详细的阐述了文献的查找渠道、提炼、分析和总结过程,对以后工作和学习中有效的进行信息检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双魁.信息检索与利用[M].上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8.
关键词:虚拟仪器,地磁场监测,分布式测量,电子邮件
1、前言
地磁场的异常波动是发生地震的重要征兆,对地磁场异常的监测可以为地震预报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 [1]。
虚拟仪器技术是利用编程软件,按照测量原理,采用适当的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编制具有测量功能的程序就可以构成相应的测试仪器[2],降低了仪器的开发和维护费用,缩短了技术更新周期,显著提高了仪器的柔性和性价比[3]。
2、硬件结构
分布式地磁场异常监测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磁场传感器通过RS232串口将计算出的地磁场方位值前期数据发送给电脑1,电脑1上的虚拟仪器软件完成对信号的读取、计算、分析、显示、存储等并通过电子邮件将相关数据传送给远端的电脑2。
3、软件设计
3.1、软件的总体功能
如图2所示,监测系统主要有数据采集模块、显示模块、磁场异常报警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保存模块、电子邮件发送模块等组成。
3.2、软件前面板
前面板如图3所示,主要分为3个模块:通信参数设置模块、监测结果显示及保存模块、异常报警模块等。论文参考,电子邮件。论文参考,电子邮件。设置的通信参数主要有与传感器通信时的波特率、数据位、数据文件保存的位置、软件异常及地磁异常时发送电邮的收发件人电子信箱地址等。论文参考,电子邮件。论文参考,电子邮件。
图2 软件总体功能框图
图3 软件前面板
3.3、地磁场方位值的计算
地磁场方位值计算模块如图4所示,将VISA读取控件缓冲区中的字符串数组读出,截取其中第9和第10个元素,进行数制、进制转换得到地磁场方位值,接到前面板进行显示。论文参考,电子邮件。论文参考,电子邮件。
图4 方位值计算模块
3.4异常报警
将当前时刻的方位值与正常方位值相比较,如果相差5度,即认为是地磁场的异常波动,报警指示灯亮,发出报警音,同时启动邮件发送模块。
3.5 数据保存模块
调用日期/时间字符串控件,读取windows日期时间,和地磁场方位值一起写入指定目录的txt文件中。当地磁场异常时,触发磁场异常逻辑为真,写入文件控件将从此时刻开始5秒内的时间值、地磁场方位值写入txt文件中。
图5 邮件发送第一帧
图6 邮件发送第二帧
3.6 邮件发送
4.实验
如图7所示,实验方法为:将传感器与电脑1串口相连,通过虚拟仪器软件监测地磁场的异常情况,当地磁发生异常或接收传感器数据异常时,电脑1上的监测软件报警,并把异常数据记录到数据文件中,同时通过电子邮件模块向指定信箱发送指定格式邮件,监测者在电脑2上查看相关异常邮件。做法是转动传感器使其与地磁场磁北指向夹角为200°,用一块磁铁沿着与传感器指向垂直的方向自远及近靠近后又自近及远离开传感器,记录下整个过程磁铁与传感器距离、地磁场方位值、异常情况及邮件接收情况。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反复实验表明,监测软件准确地记录下了磁铁靠近传感器的过程中该处磁场的变化情况,且当地磁异常时电脑2及时地接收到了相关异常数据邮件。
表 1模拟干扰地磁场实验
我们这篇文章分部分进行讲解:
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内容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
三、计算机专业所选开发工具和注意事项
四、计算机毕业论文撰写格式
五、毕业论文中正文的写法和注意事项
六、结束语的写法
七、参考文献列出毕业论文设计中主要参考书籍
八、附录的写法
九、论文评分的能用标准
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内容
本科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做毕业论文,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计算机应用项目,系统地进行分析总结和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以巩固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给予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为了便于实施和管理,规定网络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以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为毕业实践的课题,每个毕业生通过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开发一个比整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步骤,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实际经验。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及各步骤的基本内容如下:
1、系统分析
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项:确定系统目标,系统可行性分析
2、系统调查
系统的组织结构、职能结构和业务流程分析。其中系统的组织结构图应画成树状结构。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图
3、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图(系统关联图、顶层图、一层数据流图、二层数据流图)、数据词典、代码设计
4、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系统的功能结构图,每个功能模块的主要工作内容、输入输出要求等。
系统控制结构图
5、数据库设计
概念模型设计:实体、实体间的联系、E-R图
关系模式设计:E—R图->关系模式的转换规则
关系模式
数据库表设计:数据库表结构
6、系统物理配置方案
7、人机界面设计
8、模块处理概述
9、系统测试和调试: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结果
三、开发工具和注意事项
1、开发工具
开发工具可由学生任选。如Delphi、FoxPro、VB、Access等,这些工具的使用全由学生自学。
2、注意事项
(1)项目开发步骤的完整性(系统需求分析、概念设计、物理设计、系统环境和配置、系统实施以及系统测试和调试等)
(2)每个开发步骤所得结果的正确性(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词典、HIPO图、E-R图、关系模式、人机界面设计及模块处理等的详细分析和说明)
(3)论文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前言、各个具体步骤的叙述和分析、结语、参考文献和有关附录)
(4)提供软件系统的可执行盘片及操作说明书
(5)参考资料(列出必要的参考资料)
四、毕业论文撰写格式
注意:1.每个步骤都要有文字说明和论述2.各个步骤必须是有机的组合,不可以支离破碎不成一体。
一、封面
二、摘要用约200-400字简要介绍一下论文中阐述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三、主题词用一、二个词点明论文所述内容的性质。(二和三要在同一页面上)
四、目录一般采用三级目录结构。例如第三章系统设计3.1系统概念结构3.1.1概念模型
五、正文
第一章前言
简要介绍:组织机构概况、项目开发背景、信息系统目标、开发方法概述、项目开发计划等。
第二章系统需求分析
本章应包含:
(1)现行业务系统描述
包括业务流程分析,给出业务流程图。
具体要求:业务流程图必须有文字说明,图要完整、一定要有业务传递的流程。
(2)现行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指出薄弱环节、指出要解决的问题的实质,确保新系统更好,指出关键的成功因素。
(3)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4)可行性分析和抉择
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营运可行性分析和抉择。
第三章新系统逻辑方案
针对用户需求,全面、系统、准确、详细地描述新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1)数据流程分析
最主要的是给出数据流程图,要求满足以下条件:
A.数据流程图必须包括系统关联图、系统顶层图、第一层分解图和第二层分解图组成。B.系统关联图确定了从外部项到系统的数据流和从系统向外部项的数据流,这些数据流在其它层次的数据流中不允许减少,也不允许增加。各层次内部的数据流不受关联图的限制。C.数据流应有名字。D.外部项和数据存储之间不得出现未经加工的数据流。E.数据流程图的分解中,必须保持每个分层同其上层加工中的外部项和输入输出流相一致。F.各加工之间一般不应出现未经数据存储的数据流。G.数据存储之间不得出现未经加工的数据流。H.数据存储可以分解。I.若有查询处理,应在数据流程图中表达。J.统计和打印报表不在数据流图中表达。
(2)数据词典描述
可采用图表格式或较紧凑的记录格式描述A、若采用图表格式,可只写出数据流、数据元素、加工、数据存储和外部项各一个表。B、若采用紧凑的记录格式,则应列出全部成分。如数据元素:编号名称存在于数据结构备注E1入库数据F1/F3/F11/F15入库单号日期货号数量E2出库数据F1/F3/F11/F15出库单号日期货号数量C、据流程图中系统顶层图的数据加工都必须详尽写出。
(3)基本加工小说明
可采用结构化语言、数学公式等描述各个基本加工。
第四章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1)软件模块结构设计A、系统软件模块结构图,并由此导出功能分解图及层次式菜单结构。B、系统的模块结构应与数据流程图的顶层图的加工一致。
(2)数据库设计A、应按下列次序阐述各个元素:实体、实体的属性、实体间联系、E-R图、转换规则、关系模式。B、在介绍实体的属性时,不应包括联系属性,联系属性直至关系模式中才出现。C、数据流程图中的每个数据存储可隐含于E-R图中的多个实体。D、E-R图中的实体要与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存储相对应。每个实体要指出实体的标识码(主码)。对每个实体或联系应列出其应有的属性(用列举的方法)。E、E-R图中至少要有一个多对多的联系。F、必须严格按照转换规则从E-R图产生数据关系模式集,需要时作必要的优化,并说明理由。G、对于一对一的联系,只应把任一个实体的主码放在另一个实体中作为外码。H、一对多联系也可以产生新的关系模式,如要这样做,必须说明理由。I、多对多联系,或三元联系必须产生新的关系模式。J、关系模式的个数和名字要与E-R图中的实体和联系相一致。K.、每个关系模式中要用下横线标出主码,后随的符号“#”标出外码。L、若有代码对照表可在最后列出,需另加说明。
(3)计算机系统配置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给出硬件配置,系统软件配置,网络通信系统配置(可选)等内容。
(4)系统总体安全性、可靠性方案与措施。
第五章系统详细设计
(1)代码设计基本数据项的代码格式。
(2)人机界面设计给出人机界面视图(输入输出接口,屏幕格式设计等)
(3)模块处理过程根据软件环境做不同处理。可采用脚本、程序流程图、结构化的PDL语言等。
第六章实施概况
(1)实施环境和工具的比较选择
(2)编程环境、工具、实现与数据准备概况
(3)系统测试概况主要包括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记录。
(4)系统转换方案及实现概况
(5)系统运行与维护概况
六、结束语
(1)系统特色、局限与展望
(2)实施中遇到的挫折、创新、体会与致谢
七、参考文献列出毕业论文设计中主要参考书籍
序号、书名或文章名、作者名、出版社或杂志名、出版日期或杂志期号。
八、附录
(1)列出部分有一定代表性的程序代码段
(2)操作说明书
九、论文评分标准
1、A等
系统正确无误,系统功能完善,设计步骤完整正确,实用性强,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结构严谨,表述流畅。
2、B等
系统基本正确,系统功能基本完善,设计步骤基本完整正确,有一定的实用性,论文结构良好,表述基本流畅。
3、C等
系统有少量错误,系统功能不够完善,设计步骤欠完整,基本上没有实用性,论文结构一般,表述基本清楚。
4、不及格
关键词:大数据;学科评估;多维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7-0013-04
一、现状及问题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工作,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如何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科状态,从而更好地规划资源配置促进各学科均衡发展是多年来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重点研究课题。学科评估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评估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到目前为止,学科评估重点研究了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比较成熟、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但是,目前不论使用哪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学科评估工作时都会遇到许多问题,使看起来完美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不能顺利实施。以下是三个典型的问题:
(1)无法准确、全面、及时地获取各类业务数据,导致评估结果不够全面、不够客观、不够准确。
(2)评估指标是对高校业务的抽象描述,无法与具体业务数据直接对应,导致无法直接得到与评估指标对应的评估结果,需要将评估指标转换为业务标准才能与业务数据准确对应。
(3)目前学科评估主要靠人工收集数据、计算评估结果,基于一套比较复杂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人工方法去生成评估结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要同时生成多套不同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估报告更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情。
本文介绍使用大数据技术充分收集高校业务中与学科相关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并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更容易分析使用的结构化数据,同时确定数据实体及其间的关系,最终将经过清洗的数据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存储。基于标准化的业务数据,充分发挥OLAP技术优势对学科进行多维分析并生成学科评估报表。
二、大数据解决方案
1.系统架构
基于大数据的学科评估系统框架(见图1)主要包括:数据源层、数据处理层、数据存储层和数据分析层。
(1)数据源层
数据源层是学科评估基础数据的来源,主要包括分布于各业务系统的结构化数据,系统外的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如TXT、XML等格式的文本文件。
(2)数据处理层
学科评估基础数据分布于不同的业务系统,而且数据量大,同时还有系统外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传统的ETL技术已经无法完成处理任务。Hadoop技术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处理,尤其是处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具有先天优势。数据处理层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换,完成数据集成,按照存储层数据模型重新组织数据,形成能够支持学科评估的标准化数据。
(3)数据存储层
数据存储层是学科评估数据的核心,主要包括业务数据库、业务指标库和评估指标库。业务数据是与学科相关的基础业务数据,业务指标是指描述基础数据的维度,评估指标是指不同评估体系中的各类指标。数据存储层采用数据仓库维度模型存储业务数据,这样更有利于应用层的统计分析。数据存储层会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建立统一的编码规则,去除冗余和不一致。
(4)数据分析层
数据分析层是学科评估应用的核心。通过联机分析平台(OLAP)可以快速生成评估报表并进行多维分析,节省人工计算工作量,并以打印输出、文件输出、Email输出、Web等多种方式展现。
2.业务数据模型
业务数据采用星型模型进行数据建模,建模的重点是识别业务实体与学科评估相关的最细粒度属性,作为业务指标维度,它们将构成业务指标库,这些指标可以综合反映业务实体属于哪一个学科评估指标,其他对学科评估不产生影响的实体属性可选择性地保留在模型中,方便进行多维分析。
图2是以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为示例的科研业务数据模型。学科维度来标识论文和项目属于哪一个学科,论文类型、刊物类型、刊物分区、第一作者类型维度是评估科研论文的业务指标,项目经费、负责人类型、项目类别、项目级别、项目子级别是评估科研项目的业务指标。
3.评估指标模型
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各高校内部以及各权威机构的评估指标体系都不完全相同,而且经常会有变动,如果每次开展学科评估都将基础数据与评估指标重新对应,然后计算评估结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鉴于高校内部描述业务实体的属性相对固定,提取这些属性作为基础业务指标,将业务指标与学科评估指标作匹配,这样业务实体就能对应到具体的评估指标。图3是以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为例设计的评估指标模型,设计说明如下:
(1)同一类业务数据用于学科评估的属性可能不完全相同,如纵向项目用项目级别和项目子级别属性来表示评估得分,横向项目是用项目经费来表示评估得分,所以业务指标库要最细粒度,保证能唯一标识所有类别的业务数据。
(2)最细粒度的业务指标可以使评估指标粒度更小、更加科学,从而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可以满足不同评估指标与业务数据的对应关系,保证了评估指标体系的兼容性和扩展性。如科研论文评估指标和科研项目评估指标都是基于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最细粒度业务指标生成。
(3)评估指标类型标识该评估指标是评估哪一业务,如科研论文、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评估指标体系标识该评估指标对应的是哪一种评估标准,如校内评估指标体系、国内某权威机构评估指标体系、国外某权威机构评估指标体系等。
(4)评估指标中的开始年份和结束年份用来标识该指标的适用范围,支持生成历史年份的评估报表,可以比较不同年份的评估结果。
(5)评估得分是对评估指标的量化表示,并不是每一个评估指标都有评估得分,有些统计实体数量的就没有评估得分,如统计教师数量、学生数量等。
4.学科评估
学科评估的核心工作是按评估指标去汇总各类业务数据、计算评估得分,然后通过不同的维度去分析评估结果。业务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方式将各类业务指标提供给学科评估系统,学科评估系统管理员根据业务指标灵活设置评估指标、得分、指标对应时间段,业务数据根据业务指标就可以关联查询到对应的评估指标,进而可以得到评估得分,最终可以自动汇总数据得到评估报表。以科研项目学科评估为例,计算过程伪代码如下:
SELECT EXTRACT (YEAR FROM Tl.立项日期)AS评估年份
,T4.评估指标体系名称AS评估指标体系名称
,T5.评估指标类型名称AS评估指标类型名称
,T3.评估指标名称
AS评估指标名称
.T2.二级学科名称
AS二级学科名称
,T2.一级学科名称
AS一级学科名称
,T2.学科门类名称
AS学科门类名称
,COUNT(T1.项目编号)AS项目数量
,SUM (T3.评估指标得分)AS评估得分
FROM 科研项目Tl
LEFT JOIN学科T2
ON
Tl.学科=T2.学科编号
LEFT JOIN科研项目评估指标T3
ON
Tl.负责人类型=T3.作者类型编号
AND Tl.项目类别=T3.项目类别编号
AND Tl.项目级别=T3.项目级别编号
AND Tl.项目子级别=T3.项目子级别编号
AND EXTRACT(YEAR FROM Tl.立项日期)BE-TWEEN T3.开始年份AND T3.结束年份
LEFT JOIN评估指标体系T4
ON T3.评估指标体系=T4.评估指标体系编号
LEFT JOIN评估指标类型T5
ON T3.评估指标类型=T5.评估指标类型编号
GROUP BY EXTRACT(YEAR FROM Tl.立项日期)
T4.评估指标体系名称
T5.评估指标类型名称
T3.评估指标名称
T2.二级学科名称
T2.一级学科名称
T2.学科门类名称
该学科评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快速部署、灵活维护评估指标。只要建立评估指标与业务指标的对应关系,就可以完成业务数据与和评估指标的关联,从而可以快速生成学科评估报表。
(2)支持多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同时生成基于不同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估报表,比较不同评估指标体系下的评估结果。
(3)评估指标中的时间属性满足在不同时间段使用不同的评估指标,达到保留历史评估结果的目的。
(4)通过联机分析(OLAP)功能可以快速计算评估得分并进行多维分析。如可以快速生成基于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和学科门类的评估报表。
三、应用实例和应用效果
1.应用实例
本文选取上海财经大学校内评估指标体系中纵向科研项目评估为例,介绍具体应用情况。表1是根据纵向项目业务指标设置的评估指标,每一个纵向项目能找到对应的评估指标。
图4是使用数据可视化工具Tableau开发的纵向项目学科评估报表,通过筛选器可以查看不同年份、不同评估指标对应的评估结果,通过钻取功能可以得到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评估结果,达到多维分析的目的。如果有多种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同时展现在评估报表内,方便横向比较评估结果。
2.应用效果
传统方法做学科评估需要从各个业务部门采集数据,然后分类、设置评估指标、赋值、计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生成的评估报表会有数据不准确、滞后性、一次性使用等问题。借助大数据技术保证了采集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分布式处理数据的优势,减少人工采集、整理数据需要的巨大工作量。O―LAP技术可以快速生成学科评估报表,完成多维分析,大大提高了学科评估的工作效率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通过该系统校领导、院系领导、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可以了解每一学科的评估结果,比较不同学科间的评估差异,观察同一学科评估结果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用该系统我校已经完成了校内2013年学科评估报表,同时支持教育部学科评估上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