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和谐社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和谐社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和谐社区论文

第1篇: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一、社区群众文化的现状

(一)社区文化生活较单一,缺乏新意

现如今的社区建设,除了对房屋各方面建设的提高,也更加注重对社区环境及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尽管政府对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来了极大的重视,但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普遍现象。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仅仅表现在拥有一个共同的娱乐的地方,而这些简易的娱乐设施在各小区中普遍的存在,所以使得大多受居民提不起兴趣,再加之现代人工作繁重,压力大,也无心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锻炼身体,这就导致了许多小区中的娱乐设施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居民不愿参与社区文化生活,文化设施的建议,种类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物业对社区群众文化的不重视

社区群众与小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个买卖,或租赁的关系。小区建设好了,有人进去居住了,他们也就没什么事了。除非是建筑方面存在着问题,小区居民也就和物业之间没什么必要的联系了。相对而言,高档小区更加注重社区的外部环境及文化生活。他们的小区里的花园也是精心打造的,不像一般小区,仅给你种几多花就完成了。他们有规律有设计的在小区里种上合适的树,而不是像普通小区,在宽敞的地方栽上那么几棵就算完事了。他们会留出一大片空地建设一个大的运动场地,包括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篮球场等简单方便的多人运动,还会建设一个游泳池,让小区中的居民能够在炎热的夏天享受到一丝的清凉。而普通的社区中只会有一些简单的运动器材,与之相比,也就显得简易多了。

(三)社区居民对群众文化的不认识

说实话,很多居民对社区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刻,甚至在一些普通社区中,居民根本就不知道所谓的群众文化。大多数的人们把目光都放在了工作上,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他们忽略了社区文化的建设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部分。还有一些居民吧小区中的文化设施仅当做活动四肢的工具,更甚者觉得文化这个词显得很高,那是有钱人家才会享受的,从而忽略了社区发展文化建设的本质。这也不能怪群众,毕竟打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处在一般水平上,大家都在为了生活而努力认真工作,这是无可厚非的,所以外界对社区群众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四)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程度低

在小区居民眼中,大多数会觉得社区举办的类似文化活动显得无聊幼稚,并不具有任何实质的意义。所以他们并不愿意去参与,更多的人愿意呆在家里看看电视,上上网,他们觉得这样的休闲娱乐方式才是舒适的。而小区中的文化设施也显得低级缺乏趣味,居民也不愿腾出额外的时间去使用小区中的文化设施,这也使得小区中的这些文化设施显得形同虚设。

二、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失衡

在一些高档富裕的社区中,他们的文化设施相对比较丰富完善,文化活动的开展得更加顺利丰富,居民活动质量相对比较高,这些设施的配套性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而一些老的,贫困的社区,要么缺少文化设施,要设施简单粗陋,使居民的文化生活根本得不到发展,而社区文化生活也难以开展。这种两极分化的对比,更加的使得普通社区的居民不满,他们更加不愿意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他们觉得,反正自己居住的社区条件差,开展这些有的没的的活动都毫无意义,他们更加愿意把多余的时间精力投放在工作上。

(二)经费不足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想象,社区没有钱,它又有什么能力来发展,完善社区文化的建设,到头来,不过是空口说白话罢了。缺少钱,就算街道有这样那样有利于社区发展的好计划,也无非是纸上谈兵罢了。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资金的供给,以实际行动来支持社区文化的建设,使得社区更好地发展,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

(三)社区文化设施缺乏吸引力

先如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材了,比如大多数小区中都有的那些建议娱乐设施,它们除了能供一些老年人活动一下四肢,打发一下无聊的闲暇时间之外,可以说是完全毫无用处,最主要的是它们基本是一个人的活动,这对社区文化的建设一点帮助也没有。当下,更别说年轻人,大多数宁可在家上网玩游戏,或约上三五个好友出去逛逛街,也不愿使用小区中的文化娱乐设施。很多人上晚班之后就相当疲惫,而社区文化设施也不能带给他们舒适和放松。这些现象基本源于社区文化设施种类的缺少,新意的缺乏。

(四)年轻人对社区文化活动的不感冒

现在,基本上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群众普遍是老人,退休人员,而他们也只是秉承着锻炼身体的目的,对社区文化活动的认识不足。而大部分的年轻居民根本就不知道社区中开展得文化活动,当然,我相信,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也是不愿意参与社区文化的。他们甚至会觉得这些活动就是为那些老年人举办的,只要他们才会如此无聊,参与这些幼稚的活动。这些年轻人他们对于上网逛街会更加的有兴趣。

三、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提高了社区群众的凝聚力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创民族文化创造力,使得社会文化生活更加的多姿多彩,也使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一定的保障。文化是将一个民族有力团结在一起的的重要基石,它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了民族的荣誉感,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现代大多数的人都在为了生活而拼命的工作,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从而忽略了文化生活。社区文化的建设,让一些闲暇时间较多,没有额外娱乐活动的居民有了一个好去处,也让一些孤独的老年人有了玩耍的伙伴。对于上班族来说,他们不用因为缺少业余时间而放弃参与文化生活,因为他们只用走出门,在小区中就能参与文化生活;他们不用因为纠结与自己改参与哪一项文化活动,因为小区中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一定会有他们的所爱;他们不用每天只能在家上上网,看看电视,因为社区中绚丽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加强城市竞争力

在如今的社会中,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各城市之间的明争暗斗也在进行着。由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提高,也会使得社区居民对文化建设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使得整个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得到改善。每一个社区的文化建设都和谐发展,那么他们所在的城市也会表现得更加完美,使其与其他城市缩小差距,从而加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每一个社区的发展,带动了每一个城市的发展,而每一个城市的发展,也使得我们的国家更加和谐,更加强大。

四、增强社区群众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文化设施的建设

既然我们想要社区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提升,那么在文化设施的建设上不能在循规蹈矩,就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健身器材就将居民给打发了。这里的创新并不是要推出一些没有见过的文化设施,而是要挺高居民的参与程度。在文化设施的建设方面,我们应该选择适合多人参与的活动,比如说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等多人运动,这样既挺高了居民的参与度,也增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提升了居民的身体素质,使得社区能够和谐发展。等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在小区举办一个运动会,既锻炼了居民的生活素质,拉近了社区居民之间的距离,也提高了社区的凝聚力,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二)完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

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一定的约束来改善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做得更好,社区文化的建设也不例外,毕竟有太多的人并不理解所谓的社区文化,这时,就需要社区文化假设的相关体制来硬性管理了。政府应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法律保障,让社区居民可以尽情的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将法律与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得社区文化的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三)提高居民参与程度

不管什么事情,外界的影响始终是薄弱的,而社区文化的建设也是为了让居民参与进来,所以我们应该提高居民的主观意识,从而提高居民对社区文化生活的参与程度。社区应该举办一些有趣的比赛,将社区中的能者聚集在一起,互相比较,更重要的是互相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国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区,所谓建设社区文化,人人有责,我们都应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去。我们要加强对社区文化的建设,这也会使得我们实现和谐社会的脚步更加进一步。虽然我们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如果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我相信我们的城市会更加的美好,而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也会进一步得到实现。所谓滴水穿石,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我们的国家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谢晶仁.社区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理性透析[J]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01).

[2] 杨萍.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文化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06).

第2篇: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关键词:社区服务,和谐社区,人与社会

 

0.前言

今天,在社会建设中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矛盾,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日益增多,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成为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正确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冲突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成了当务之急。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和谐发展始终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是,在城市中,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层单位,承担着城市社会建设的诸多功能。只有社区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对于如何建设和谐社区,逐步推进社区内人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同时也发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在和谐社区的建设和运行机制方面,仍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如社区居民参与度不够、社区管理体制不顺、社区居民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等一系列历史和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和谐社区的构建和社区功能的发挥,

1.社区服务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地位

1.1推进社区服务的总要求

1.1.1和谐社区要能够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社区要能够提供公共服务,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公共利益为纽带,以居民的参与为动力,以居民的满意度为准则,构建起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体通体合作的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以促进政府、社区、居民、社会、企业、生态各方面关系的和谐,形成全体居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区.

社区要设立“一站式”服务,把国家关于就业、社会保障、救助、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流动人口服务、安全管理等政府公共服务落实到社区。

1.1.2和谐社区要为居民提供完备的咨询和调解机构

要从全社会招聘社区工作者,要选拔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文化层次高、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从事社区建设的领导工作。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软件”方面的建设,例如,开设心理咨询,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卫生服务,帮助消除心理障碍,健全人格等。平时做到与邻居友好相处,一家有事众人帮。相邻的居民偶尔产生一些摩擦,应保持冷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少生烦恼。引导居民从我做起,发扬助人为乐的社会美德,创造团结向上的氛围,邻里间互敬互让,友好往来。从而帮助居民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1.1.3和谐社区要能够提供优质的便民服务

以人为本就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一个和谐的社区应该是生活便利的社区。在进行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要结合社区的人口和自然条件,合理设置以经营粮油、副食品、小百货等生活日用品为主的综合超市以及便利店、快餐店和综合便民服务商业网点,要发展社区医药、保健、洗染、洗浴、美发、美容、摄影、维修、配镜、服务等新兴服务网点,积极推动连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商业企业在社区内设点开展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收购废旧物品上门等服务,促进社区商业服务产业化。

1.2促进社区人与社会的和谐

繁荣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在需要。

1.2.1要培育社区文化品牌。

根据社区自身特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科普知识、书画摄影、棋艺门球竞赛等文化活动,使居民享受现代文化生活,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培育和壮大社区文艺组织和文化指导员、文化辅导员队伍,不断推出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使居民群众享受社区大家庭的温馨。加强对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苑、聊吧、网吧等文化资源的监督管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把社区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

1.2.2是要不断提高居民的道德素养。

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风尚。开展社区伦理教育,大力弘扬邻里互助情、公婆体贴情、父母养育情、兄妹手足情、姑嫂姐妹情、婿媳敬老情、儿女孝顺情、夫妻恩爱情等风尚。深化文明家庭、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

1.2.3是要增强社区政治思想工作的有效性。。

加强对社区成员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根据下岗职工、流动人口和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积极研究并把握新形势下社区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学习掌握新方法,切实提高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新本领。

1.2.4是要大力培育学习型组织。

开展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楼院、学习型家庭,积极争做学习型居民活动,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激发社区新的发展动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终身学习、提高素质的课堂。

1.3发展社区其他公益事业

1.3.1社区要做好对老、残、弱等社区居民的服务

社区要把对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社区福利和社会保障工作做到位,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应保尽保,切实保障城市贫困户的基本生活。进一步落实好党和政府关于优抚对象抚恤标准的增长政策,确保优抚对象的权利。进一步发展残疾人福利事业,为残疾人创造无障碍的社区生活环境,为有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康复、就业、婚姻等福利服务。针对老年人和其他弱势群体的具体特点,开展丰富的各类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配置必要的专门健身设备和体育活动设施,积极开展各种适宜老年人、残疾人的体育比赛和健康讲座等活动。通过开展科学、文明、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促使他们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健康的身体。

1.3.2社区要切实推进社区再就业服务

社区居委会联系着社区群众,要主动对社区内的人员结构和人员状况进行摸底,对于失业、下岗群体进行登记,要把党和政府关于失业、下岗人员的政策、特别是关于再就业优惠的诸如国家有关部门规定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项目在规定的年限内免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附加费和免收工商行政管理费,对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兴办社区服务企业提供一定额度的无息贷款及对40.50人员灵活就业给予补贴的有关政策宣传到位,要让下岗、失业社区居民感受到国家政策的温暖。作好再就业咨询和培训。社区再就业服务中心应该积极采集社会和社区岗位需求信息,并及时将信息送到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面前。要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再就业培训,帮助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切实转变就业观念,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自身特点进行家政、保洁、看护等培训。

1.2.3积极发展社区卫生事业

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社区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得到保障,特别是将社区内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为重点,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功能,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2.结语

建设和谐社区,将是一个由低到高、逐步完善的过程,和谐是动态的、发展的,不是静止的、一劳永逸的。随着居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居民群众民主法治素质的不断提高,随着社会进步的不断深化,社区和谐将不断被赋予更新、更高、更多的内容,也不断会涌现各种新问题、新矛盾需要解决。我们既不能在阶段性成绩面前沾沾自喜、裹足不前,也不能认为现在的工作方式、方法已经可以解决长期问题,而是应该始终围绕和谐这个主题,围绕促进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这个中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发展不断丰富和谐的内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逐步把我们和谐社区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唐忠新.迈向和谐社会的社区服务.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王先胜.城市社区服务综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3]王时浩.社区经营与社区服务.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第3篇: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关键词:巢湖市,社区武术武术健身

 

1.前言

“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它包括人口、地域、各种设施、管理机构、文化现象和社区意识等要素,是一个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以非农产业或二三产业为基础的,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社区。社区体育主要指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街道(乡镇)、居(村)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情感为主要目的,就进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而我国的社区体育首先以“区域性单位横向体育联合体――街道社区体协”的形式出现。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强身健体的意识越来越主导着城市居民的思想观。而城市社区体育以其独特体育健身功能和区域性社区文化吸引着城市广大市民的参与,其组织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作为社区体育健身项目之一的中华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根源和渊源的群众根基,在社区体育健身项目中举足轻重地位。怎样使中华武术这一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健身项目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应有的功能,是一个值得社会广泛重视和巫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本文对巢湖市城市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对弘扬武术精神、促进全民健身、建设社区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界定为:巢湖市市区亚父街道办事处、天河街道办事处、凤凰山街道办事处、卧牛山街道办事处所辖区范围内社区居民开展武术健身活动。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巢湖学院图书馆及网上数据资料库等处进行搜集、鉴别,并整理了国内外有关社区体育、社会体育、社区武术方面的相关书籍和论文,以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方法为个别发送法和当面访问法 ,从2000年10月至12月实施 ,对抽样体育活动点上参加健身的社区居民进行随机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600 份 ,回收 585 份 ,回收率为97.5% ,剔除10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575份 ,有效率为97.5%。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和EXCEL等应用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2.4 逻辑推理法

在研究过程中 ,采用类比、 归纳、 演绎、 综合分析法 ,对所有收集资料进行逻辑分析。

3.巢湖市城市社区武术健身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3 .1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动机

调查显示:参加过武术健身活动的有 216 人 ,占总人数的36 %;没有参加过的有 384人 ,占总人数的64 %。巢湖市社区居民没有参加过武术健身的人明显多于参加过武术健身的人 ,这说明巢湖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的动机中,强身健体是绝大多数武术健身者的首要动机,占参加武术健身人数的86.3%;防身自卫占78.7,学习武术技术的占 67.7%;兴趣爱好的占58.8%;为了增加社会交往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占28.6%。

从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的动机来看:人们参加武术健身的动机呈多样性,在这次调查中,为了强身健体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居民占调查人数的86.3%,说明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已经认识到武术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功能价值,看到了武术在健身强身、 治疗疾病方面的独特作用,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健康身体的追求,使得武术的健身特点有了更大更多的发挥空间。而为了防身自卫和学习技术分别占78.7%和67.6%,位居调查人数第二、第三,这正也迎合了现代社会部分特性的需求,现代社会还未达到正真的完善,社会还很复杂,因此,寻找一种自我防身的有效手段已成为不少人的愿望,而武术的技击术恰恰能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这也促进了武术防身自卫功能的强化,成为人类或个体服务于某种特殊使命的重要手段。出于兴趣爱好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占参加武术健身人数的 58.8%,这部分居民可以说是武术爱好者,是参加武术健身相对稳定的群体,对武术的发展和在社会中的传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为了增加社会交往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占28.6%,这部分居民对构建和谐社区起到推波助澜的效应。

3 .2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项目

本次调查巢湖市城市居民参加武术健身项目内容:太极拳(械)、木兰拳(扇)、

传统套路项目、现代竞技套路项目和搏斗项目。从调查结果来看,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锻炼项目与居民的参与程度依次为:太极拳(械),占 86.4 %;木兰拳(扇) ,占66.1 %;传统套路武术项目 ,占 20.9 %;搏斗项目 ,占17.1 %;现代竞技套路项目 ,占6.4%。社区居民参加武术锻炼的最为主要内容是太极拳类 ,绝大部分参加武术健身者都参加了太极拳练习。。无论是在性别上还是在各个年龄阶段上 ,太极拳的练习者都是最多的 ,且远多于其他选项。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大群众参与到武术健身中来 ,对武术的传播和推广功不可没。

3 .3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场所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巢湖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首选场所主要是以范围广、 容纳人数多的地方为主 ;如公园和广场两个地方进行锻炼分别占94.8%和86.7% ,这与公园的独特锻炼环境有关。但巢湖市的公园和广场数量有限 ,,因此,绝大多数健身者通常采用就近原则来选择健身地点,利用单位场地、共体住宅小区、 自家庭院进行锻炼。在这样的环境里参加武术锻炼,由于场地的简陋和人数上的不足 ,导致缺乏一个良好武术健身氛围 ,对居民们参加武术健身的热情和意愿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4 结论

4.1调查显示,不到半数的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喜欢武术,这表明武术在巢湖市城市社区要想较为广泛开展,需加大宣传力度。

4.2.人们参与武术健身的最直接的动机是:强身健体、增进健康。另外,学习技术、兴趣爱好、增进交往等也是他们武术健身直接或间接动机。

4.3.武术健身项目不再停留在简单的套路技术上,而是向更复杂、更高级的技术发展,健身内容多元化。

4.4政府加强对巢湖市市区公园、广场及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为居民健身提供良好的场所。

参考文献:

【1】李瑞年.试论全民健身〔J〕.体育科学,1995,15(5):23。

【2】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第4篇: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摘 要: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不仅能优化居民生存生活的文化环境、自然环境,还能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载体,有力的舆论支持以及良好的文化条件,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探索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镇社区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城镇及城镇社区文化的涵义

城镇是城市的外延,是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带。城镇,通常指的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关于城镇,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根据新华词典关于城镇的解释,城镇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城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第二,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而且我国规定,县及县以上机关所在地,或常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10万人以下,其中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居民点。

社区文化是“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所共同反映出来的行为模式、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文化现象的总和。”①它主要包括社区文化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社区精神、社区行为准则、社区制度、社区环境等。因此,城镇社区文化则是指在城镇辖区内的社区文化。

二、城镇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城镇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是指,城镇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遵循社区居民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坚持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原则,以社区发展为共同目标,以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对社区成员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城镇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全体城镇社区居民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

三、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述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久的活动,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传统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明显,通过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能促进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导向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并通过理想信念来凝聚社会、激发动力、指导行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也具有导向作用。但文化的导向作用效果取决于文化的取向。

因而,在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既表现在对社区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的引导,同时也表现为对社区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首先,通过倡导符合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模式,调解社区内存在各种问题、矛盾、困难以及冲突等,使人们能够和睦相处、互助友爱,为社区和谐发展共同努力;其次,通过为社区各类型群众组织相适应的文化活动,为他们营造健康、方便、舒适的活动场所,使社区成员在安定、舒适的社区环境中接受社区文化的熏陶,并在各种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思想素质。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将引导社区文化建设强调特定的文化理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引导人们积极追崇理想和目标。例如,提倡发扬“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美德,将对社区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

(二)服务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在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服务功能表现为:其一,为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服务。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以社区文化建设为契机,利用社区文化为载体,寓服务理念、服务思想于社区工作、社区活动中,向社区传播服务精神,引导社区居民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如社区居民积极借鉴、吸收有益文化,自觉担负起批判、抵制有害文化的重任,自觉为维护、丰富、发展主流文化服务。其二,为社区成员服务。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为社区文化的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的思想条件的同时,也传导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使人们形成了较强的服务意识。因此,社区居民在社区的生活中,始终和睦友爱,互帮互助,促进社区共同家园的形成。此外,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进行社区文化环境优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氛围,为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服务。

(三)规范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按照道德、法纪的准则、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首先,表现为道德规范功能。社区通过宣传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并利用社会道德舆论进行行为导向,培养居民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其次,表现为法律规范导向。社区通过对法律法规、制度章程、条列规范的宣传、教育,并利用监督检查、强化管理的方式进行行为导向,培养居民养成良好的法制意识,从而提高居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促进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再次,表现为秩序规范导向。社区通过制定社区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社区制度以及社区活动规则、办事流程等,有效化解社区居民之间矛盾,调整之间的关系,并产生一种自我约束作用,有效维护社区秩序,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发展有序进行。

(四)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是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来实现的。在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社区居民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在文化多元的复杂社会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鉴别能力、批判能力。从而引导社区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文化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影响着社区居民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因此,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区文化育人功能发挥的前提,社区文化育人功能促进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辩证统一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中。

(五)凝聚功能

城镇社区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社区成员在共同目标、利益和信念的基础上,通过共建机制,使社区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吸引,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集聚、凝结的社区合力和整体效应。社区文化在其中起着“粘合剂”作用,能把社区内的成员“粘合”在一起。社区通过多种文化活动吸引居民参与,使他们从生疏到认识,从认识到熟悉,增加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产生一种凝聚力,形成共同的理想和希望。社区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每个居民都是家庭中的一员,社区文化将使他们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使他们乐于参与社区的事务,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社区的繁荣作出贡献。(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学院)

注解

① 袁德.社区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4

②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参考文献

[1] 袁德.社区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4

[2]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3] 牟红红;丁慧民;沈媛媛.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7年13期

第5篇: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关键词 发展;群众文化;和谐社会

群众文化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提升群众思想的阶梯,我区多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建设和探索繁荣群众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子,以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为路径,以开展社区群众广场文化为切入点,大力开展群众性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人文价值观。

一、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和谐群众文化

这个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改变单纯由政府单方面出资,包办社区文化的旧模式,充分利用民间社团、企业、学校、家庭的文化资源,将社区内的场、馆、站、室对居民群众免费开放。也可以以群众需要为导向,通过街道与机关团体合办社区学校或各类培训班等形式,如文化补习班、书画学习班、舞蹈兴趣班、电脑辅导班、艺术研究班等,可以收取一定的报名费或课时费,维持社区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是根据本社区的人文特点、人才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社区特色文化。发展社区特色文化,乃是社区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如宝安区西乡街道著名的桃源居社区,里面居住着五万多名居民。桃源居社区每年开办“桃源居社区文化艺术节”,面向全社区、全市、甚至全国举办征文、征稿活动,内容丰富,有象棋、围棋、征文、征联、社区舞、邻里节、厨艺比拼等等,活动内容在《南方日报》、《中国妇女报》等主流媒体刊载,吸引全国各地群众踊跃参与。

二、是重视宝安文化品牌建设,培育宝安文化品牌意识

纵观全球,所有的工业产品品牌、商业产品品牌、会展经济品牌都被灌注文化意识和理念,提升文化含金量,通过文化的方式增强竞争力。构建宝安和谐社区,不仅要依靠我区的文化组织和行政力量,也要充分发挥我区文艺工作者的作用,以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节目去影响社会和凝聚群众。我区应努力打造具有节庆文化节庆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比如“沙井金蚝文化节”、“石岩客家山歌节”、“羊台山登山文化节”、“宝安警察文化节”、“宝安区外来青工文化节”、“宝安区秧歌腰鼓比赛”、“宝安区芭啦芭啦集体舞”、“宝安区松岗龙舟竞渡”等等。要将我区颇有物色的社区文化、打工文学、家园文化、休闲文化,努力创造成宝安文化品牌,形成系列,形成特色,并由此促进文化强区的建设。

三、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社区居居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社区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也是社区文化的重要受益者。因此社区文化活动在内容上,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做到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又广纳现代文明成果,努力做到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等等溶于一身、骨肉相连,总之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使社区文化得到居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这样社区文化活动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得以长期发展下去。

四、根据自身特色,找准方位,有的放矢,提供对口的文化服务

宝安区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新城区,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任务尤其艰难。宝安总人口已达580多万,而暂住人口占了90%,是全市乃至全国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比例倒挂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些主要来自全国各地农村的农民工暂住人口劳务工大军,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文化生活较为贫乏。基于上述原因,为丰富广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上级宣传文化部门的统一部署下,我区各个街道文体中心每年坚持送戏下乡、送电影下基层100场以上,此外,近年来还积极举办了八届“外来青工文化艺术节”,为一系列劳务工广场文艺展演,比赛活动,为众多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送上一次又一次的“文艺大餐”,受到广大劳务工人员的欢迎,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

在2011年春节期间,我区各个街道文化中心在街道文化广场开展了200多个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各种演出、游艺、灯会、比赛、电影招待会、书市、灯谜、外来工生育“寓教于乐、寓教于知、寓教于美”的群文表现方式,深受大众百姓的好评,也很好地搭建了我区群众文化的平台。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春节期间,我区沙井街道市民文化广场活动的群众人数就达30多万人次,使众多外来青工节日“有节目看、有地方去、有文娱活动”,活跃了基层打工者文艺舞台。

五、认真履行行政职能,继续支持和促进宝安区基层群众文化事业发展

进一步加大基层文化经费投入,发挥地方财政的导向性和示范性作用。面对宝安区的基层文化特点、文化类别、外来工众多等因素,宝安区积极开展“送书下乡工程”、“千场电影下乡工程”、“流动文化服务车购置”、“宝安区社区老年大学”、“宝安区街道、社区网站资源共享工程”等项目。同时,宝安区还鼓励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发展进行公益性捐赠,进一步拓宽我区基层文化单位的筹资渠道。

六、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内部刊物的作用

为更加有效地提升街道社区群众文化沟通渠道,提供信息交流平台,我区各街道文化宣传部门均编印了群众文化刊物《沙井文化》、《福永文化》、《观澜河》、《西乡文艺》、《凤凰山》、《松岗文化》、《新安文艺》等等。街道文化内刊是群众文化主体业务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搭建街道基层文艺工作者交流的纽带和平台,在社会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基层文化建设中一直起着促进、推动的作用。

七、要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志愿者的作用,让文化志愿者成为繁荣社区文化的生力军

社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群众的参与支持。宝安区积极发挥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引领带动作用,组织发动社区各阶层的文化名人、文体骨干、退休老干部等组建文体志原者服务基地,成立“宝安区文化志愿者协会”。文化志愿者利用社区文体志愿者基地、社区文化活动广场,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除此之外,宝安区还创意地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宝安区法制巡回演出”、“宝安区廉洁文化周”、“宝安区沙井杂技魔术节”、“宝安区观澜高尔夫文化节”、“宝安区读书月”等品牌群文活动,在宝安区各个街道的文化活动广场、社区文体活动点、社区文化大院,基本上形成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节目、月月有演出”的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活动场面,显现了蓬勃开展的繁荣景象,满足了广大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的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正是这种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文化厅编.广东省文化论丛[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第6篇: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 社区 社区管理 无讼社区 社区法官

随着改革开放及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的概念及社区的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区纠纷数量剧增,社区矛盾变得多样化和新型化。

一、社区及社区管理的概念

(一)社区的概念

社区一词系从英文Community翻译而来,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在其1887年发表的经典著作《社区与社会》中首次使用该词。他认为,社区较社会而言,人与人的关系更积极,人们之间相互更熟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一词汇就已传入中国,但官方提出社区服务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国家民政部提出,之后社区这一概念才为广大群众所知晓。

由于学者立场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对于社区的界定亦有不同见解。一般而言,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的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构成了社区的四个要素。官方文件即中法办[2000]23号文件将社区界定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由此,我们看到社区这一概念从其产生伊始,所强调的就是社会生活共同体,正如这一概念的首倡者滕尼斯所言“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亲近”。

(二)社区管理的概念

社区的形成必然带来相应管理方式的变化,而所谓社区管理是指社区内各机构、单位、组织、团体和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全方位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区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完善社区管理方式,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区管理的现状

居民是社区的主体,也是社区法治的主体,居民稳定社区就稳定。故法治进社区,对社区进行法制化管理成为当前维稳工作的重要组成之一。笔者现将法治社区的背景及必要性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目前社区逐渐成为纠纷矛盾相对集中的敏感地,究其原因主要如下:(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相互关系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遇到更多的社会、经济、法律等问题。(2)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伴随而来的是法律需求不断增强,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不断增强。现在的社区纠纷与过去相比,具有复杂性、难调性、易激化性等特点,例如在社区内占用公共绿地的纠纷、乱打乱建影响居民采光通风的纠纷、物业管理与业主的纠纷、遗产继承和赡养纠纷等等,这些纠纷仅仅依靠说服教育、行政手段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法律手段,化解矛盾,促进稳定。因此实现社区有序管理,需要法律进社区。

其次,社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城市居民和单位居住、生活及工作的重要场所,它既要满足居民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又要全面发展,包括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等,致力于形成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规范有序的管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安全的社区治安秩序、舒适优雅的环境等。而社区工程的有序运作,需要法律进社区,通过社区法治可以发挥其教育、规范、引导、惩诫功能,依法保障社区健康发展。

最后,随着城市管理中心的下移,社区作为辖区基层管理的载体,管理任务越来越重,除担负着物业、治安、环境、绿化等等,还担负着低保救助、出租房、暂住人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等。各种社会问题使社区管理职能加大,要想管理好,必需步入法治化轨道。促进社区健康发展,需要法律进社区。

三、“无讼社区”理念的现实可操作性

(一)“无讼社区”的概念及提出背景

“无讼”来源于《论语》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讼是一个社会因没有纷争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虽有法律而搁置不用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社区,人与人之间同质化弱、松散性强、追求独立诉求的“陌生人社会”特征愈加明显。将社区作为载体,把“无讼”和“社区”两个源于传统和现代的元素有机融合,寻求解决纠纷的新思路,在动态平衡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当今法院因应时代变化的全新实践。

(二)目前“无讼社区”的运作模式

“无讼社区”就是要争取在社区化诉、少讼、最终实现无讼。为此,法官要转变思维,走出法庭,司法服务前移,深入社区从矛盾的源头着手,化纠纷于萌芽中。实践证明,无讼社区不是空中楼阁,建立起一套高效、便捷的化讼机制,是我们实现社区无讼的制度保障。我们和社区居委会、司法所、派出所、工商所等职能部门联动,搭建灵活多样的化讼平台。同时,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发挥合力优势,提升社区自我修复、自我管理的能力。群众参与无讼建设,从外部引导,到自发、自觉,需要我们将无讼理念广为宣传,使之深入人心。

社区法官,顾名思义,就是法官要走出法庭,走进社区,从而缩短法院、法官与市民之间的距离,改变过去上法院打官司的单一纠纷解决机制,发挥司法的能动作用,与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共建法律服务网,力争将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社区法官工作机制,是通过发挥社区法官“1”的核心作用,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司法所、派出所、人民群众等“N”个综治资源的作用,共同预防和减少纠纷,营造无讼和谐社区,同时也缩短了法院、法官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提升了法院和法官在百姓心目中的亲和力。

“无讼社区”向社区派驻法官,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法院的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乎“浪费资源”,其实却神似“自塞一眼”,实际运作的效果有如虚竹大破珍珑棋局。大量的矛盾纠纷通过法官、社区工作者、专家学者或人民调解员的调解,得到有效化解。“无讼社区”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一招妙棋,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厦门样本”。

“无讼社区”的做法也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很多矛盾纠纷当事人都认同一个观点:如果没有“无讼”调解,他们的纠纷只能决断于法庭。正是有了法官的源头介入和社区工作者的“人情化”调解,他们最后才化“干戈”为“玉帛”。

的确,化解矛盾纠纷最关键要注重源头预防,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无讼社区”有机融合了法院、社区、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构建起了多元化的纠纷调解机制,畅通了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有利于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改变社会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四、“无讼社区”的发展

无讼社区”的创建从根本上说就是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基层,充分发挥社区法官和基层组织的作用,把社会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前端,及时发现、掌握和解决源头性、基础性和根本性的社会问题,把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当然,创建“无讼社区”,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付出。如何进一步推动“无讼社区”的发展,笔者建议:

(一)拓展“社区”概念的外延

将传统意义上的居民居住区拓展到具有同类性质、同一地域的人群中,从小区拓展到景区、校区、厂区、商圈、港口等。精心培育“无讼社区”、“无讼校区”、“无讼商圈”、“无讼行业”、“无讼交通”等“无讼”品牌,以点带面,拓宽“无讼”内涵,充分发挥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作用,营造出“少讼、化讼、无讼”的良好氛围。例如厦门市思明区法院,着力培育鼓浪屿“无讼景区”品牌。2009年12月,思明法院鼓浪屿法庭与鼓浪屿街道内厝社区启动“无讼社区”创建活动。作为全区创建“无讼社区”首个试点单位,内厝社区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份协议、一个平台、一道程序”的运行机制。社区法官每双周三下午到社区“法律诊所”坐镇,为辖区居民和游客提供司法服务和纠纷调解。2011年“法律诊所”成功调处民间纠纷21件。在法律诊所基础上,鼓浪屿法庭与鼓浪屿家庭旅馆商家协会签订协议,共建“司法馆家”平台,引导家庭旅馆业主诚信、依法经营,第一时间化解旅游纠纷,保障旅游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思明区法院还培育出厦门大学“无讼校区”品牌。2010年11月,思明法院滨海法庭、厦门大学法学院、厦门大学法律事务办公室、白城社区、演武社区五方签订共建协议,启动全国首个“无讼校区”。法院选派法官开展巡回审判、司法确认、指导人民调解等工作;厦门大学法律事务办联同社区及时掌握纠纷信息,协调各部门化解矛盾;共建“阳光法律服务站”,依托法律援助平台和人民调解委员会,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对校内和社区纠纷预先排查,审判机构诉前介入,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萌芽和诉外。2011年“无讼校区”共举办3场法律咨询活动,受众达千余人,化解校区周边邻里纠纷112件。

第7篇: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关键词:广场舞;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1.前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的社会化,闲暇时间的增多,群众体育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普遍大众加入到了社区体育活动。发现近几年来,黄石市民在吃过晚饭后,参加社区广场舞健身的人数逐渐增多,人们参与社区广场舞的兴趣也不断增长,而且通过健身日常生活更加丰富,也获得了更多的与人加强交流的机会,有效克服了城市化后的高楼大厦带来的人们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减少的现象,以至于产生了研究广场舞在黄石社区的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由于他们的研究并没有实地考察黄石市的社区体育情况,具备地方性的特点,为今后的发展研究奠定基础。而本研究的探讨更加具备地方色彩,有助于黄石市社会体育的蓬勃发展,也有助于家庭体育的推广,能够有效地知道群众的所需,满足他们的健身需求。此外还有最近流行的广场舞扰民事件,如何去处理等。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黄石市5所辖区(麻纺社区,新闸社区,胡家湾社区,天方社区和团城山社区)部分全民健身广场舞相对集中的社区居民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对黄石市的社区进行抽样调查,得出结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综述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研究在知网的期刊论文与和社会体育学书籍中了解中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广场舞蹈对社区体育活动的利弊以及广场舞蹈对社区体育文化构建的价值研究来了解广场舞蹈在中国社区的发展状况,确定研究的重点和思路,为研究提供理论准备。

2.2.2问卷调查法

2.2.2.1问卷的设计

问卷的设计简洁明了,目标明确,从被调查者的角度考虑问卷的设计,对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有明确的认识,从多方面考虑问卷的设计工作。

2.2.2.2调查地点的选择

由于本研究研究的涉及面广泛,时间有限,加上锻炼时间的不同,人力与经费的欠缺,所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5所广场舞蹈普及度高的社区进行问卷调查。

2.2.2.3问卷的效度检验

为保证问卷的合理性,效度检验是必要的,笔者请有关专家教授全面审核评定问卷,将问卷分为五个维度进行评价。先将问卷送给7位专家进行评价,再进行修改,最后确定问卷内容。检验结果为良好。

从专家评价结果来看,调查问卷涉及的内容满足调查需求,有效性和操作性强,能够满足本项目研究的要求。

2.2.2.4问卷的信度检验

为保证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事实和材料的准确性,笔者对部分调查对象以及全部单选题进行重测信度检验,计算两次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社区居民问卷为R=087,说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可信度,

2.2.2.5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2014年2月份开始问卷调查工作,3月中旬完成全部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总共320份,回收问卷302,问卷的回收率为94375%,剔除无效的问卷,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9934%。

2.2.3专家访谈法

通过询问黄石市体育教研局的研究员了解黄石市社区居民参加广场舞蹈的相关情况,譬如广场舞蹈在黄石市社区的兴起时间,组织形式,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构建黄石市社区体育文化的作用等为本研究做好资料准备。

3.结果与分析:

3.1广场舞在黄石市社区兴起的时间

由于受到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由原来的单位体制体育逐渐向社区体育发展,而广场舞蹈在黄石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兴起于近10年来,黄石市市民在茶余饭后,利用闲暇时间自发的,广泛性的加入到社区广场舞中来,由起先的一位舞蹈老师教授广场舞蹈动作到后来的队伍壮大,改成几位老师指导社区居民。

3.2广场舞在黄石市社区的发展过程

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成功承办后,掀起了一股后奥运时代的体育,人民群众积极加入到健身锻炼的行列。发现近几年来,黄石市民在吃过晚饭后,参加社区广场舞健身的人数逐渐增多,人们参与社区广场舞的兴趣也不断增长,而且通过健身日常生活更加丰富,也获得了更多的与人加强交流的机会,有效克服了城市化后的高楼大厦带来的人们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减少的现象。

人们广泛参加社区里组织的广场舞锻炼的行为属于社区体育。社区体育主要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提高居民身心健康水平,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社区体育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大众化的健身方法以及切实有效的健身效果为广大社区居民所认可,不仅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娱乐以及交往的需求,而且还有效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逐渐改变人们的打牌恶习,不健康,不文明的休闲娱乐方式。

3.3广场舞在黄石市社区的发展现状

黄石市社区体育由最初的只是个别群众参加锻炼,发展到现在的人们在晚饭后,自发的,有组织的聚集在广场上进行跳舞。由于广场舞不受到严格的地方限制,它具有健身性,娱乐性,表演性和观赏性,因此深受社区居民的喜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广场舞在黄石社区的发展还是呈现不健全的方式,指导社区居民进行广场舞教学的大多是舞蹈者,并非社会体育的专业指导者,他们缺乏科学的健身知识和方法,对于突发的群众受伤事件没有有效地及时处理。

通过对黄石市健身操舞锻炼人群性别、职业、年龄的调查,在回收的300份问卷中,经统计后如下:其中性别、年龄的参与比例以及职业等的分布如下:

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发现,黄石市社区居民参加广场舞的性别分布中。男性明显少于女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广场舞是女同胞喜好的体育活动,它追求健美的身形,愉悦身心。

其中,中青年(15-44岁)广场舞人口较低,参与广场舞的人数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跟工作繁忙,家务繁重,缺乏锻炼的时间有关。中老年人(45岁以上)广场舞锻炼的人群,主要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他们负担较轻,时间充足,参加广场舞锻炼的人数最多。在对社区居民参加广场舞的性别、职业、年龄的调查中反映出广场舞人群参与面广,对广场舞喜爱程度高,这一方面说明广场舞在黄石市的发展有广阔前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参与广场舞的人群分布不平均,更适合在中老年女性中开展。

调查发现,黄石市社区居民参加广场舞的时间大多数集中在19点以后,人们吃完晚饭,带上小孩到社区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由于中青年人白天为了生计在外面奔波,几乎没有时间参加广场舞锻炼,在清晨,主要是中老年人参加社区体育的居民,他们大多打羽毛球或者跳广场舞或者打太极。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黄石市社区居民参加广场舞的主要动机大多数是为了增强体魄,强身健体,祛病。而娱乐,爱好,交际和其他的动机相应的占了一部分的地位。所以说,现阶段黄石市社区居民参加广场舞锻炼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自身的体质,祛病,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减轻家庭的负担。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广场舞在黄石社区体育发展的时间不长,普及程度却很好,社区居民广泛的参与到健身锻炼的行列。在黄石,参与广场舞锻炼的人群中,女性以8681%明显高于男性,青壮年(15-45岁)在白天8:00-18:00大多忙于生计,生活的压力繁重的家务重担,没有过多的闲暇时间参加广场舞活动,傍晚回到家还要做饭,打扫卫生,身心疲惫,他们宁愿躺上床上看会电视,然后闭目养神的休息。而中老年(45岁)以上的离退休职工与家庭妇女时间充足,负担较轻,参与广场舞活动可以丰富业余生活,减少空虚感,增加人际交往,与此同时,广场舞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人民的体质,减少在医疗上的费用,减轻子女的负担。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黄石社区体育活动单一,供大家选择的余地没有,几乎全部都是女性参与广场舞,男性因性别差异参与广场舞的人数屈指可数。另外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学指导,通过观察发现很多站的靠后的女性看不清指导员的教学指导,只是盲目的模仿,比划动作。这就需要建立社区居民健身的场地,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建立市内健身场所和添加教学的指导人员,进行不同的示范,保证大多数人进行正确的锻炼。此外,还应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广场舞扰民事件,保证社区的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结论与建议

通过研究发现,广场舞蹈近10年来在黄石市社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今,广场舞在黄石市社区的开展主要深受中老年女性的喜好,她们大多数是在晚饭后,自发的,有组织的聚集在广场进行锻炼。但是不难发现,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单一,应该根据性别和年龄段的不同发展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男性同胞也加入到健身锻炼的行列。此外,现今教授社区居民广场舞的人员,并非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她们还是缺乏健康,科学的锻炼方式,对于突发的事件,缺乏及时有效的处理。另一方面,广场舞对黄石市社区体育文化的价值主要集中于强身健体,祛病,丰富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扩大社区的凝聚力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宣.促进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构建全社区体育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

[2] 戚白云、赵先卿,在现阶段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J].自然科学版,2009-06-10

[3] 于笑迪.广场舞对构建社区体育文化的价值研究[J].自然科学版,2011-08-25:1-2

[4] 王合成.论中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2008-07-15:1-2

[5] 亢瑾,尹辉,左抗.社区体育文化与城市和谐发展研究[J].运动2012-02-20:1-2

[6] 张华,杨辉.我国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理论思考[J].科技信息,2008-09-25:1-2

[7] 蒙小育.群体文化对社区区民体育行为的影响关系研究[J].特区经济,2013-08-25:1-2

第8篇: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冲突;对抗;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226-01

关于影片

据《圣经》中《旧约全书》记载,里面有个诺亚方舟的故事:上帝降雨于世间,诺亚造了一座方舟,保护了妻儿,之后幸存者们开始繁衍生息,他们有了众多的后代,说着同样的语言,他们成群地向东迁移,发现一片广袤的原野,便互相商量着在这里建一座城,在城中建一座塔,塔顶通天,流传后世,免得大家流离失所,于是开始建造通天塔。这件事惊动了上帝耶和华,于是他降临现场,看到人们的动作这样协调一致,靠的是同一种语言。由此他开始变乱人们的口音,让建塔的人说不同的语言,彼此间没有了沟通和交流,那座通天塔也就没能建成。

一、 沟通理解的冲突――文化的冲突

影片《通天塔》就表现了美国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冲突或者说两种文明的冲突。影片中始终充斥着美国的霸权主义意识,美国政府对“恐怖袭击”的夸大其词,美国移民政策的是非观点,带有双重标准的民权态度等若隐若现地弥漫在影片的细节和背景之中。

任何冲突的产生均有其原因,不过,各种类型的冲突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马克斯?韦伯、齐美尔、科塞、达伦多夫等人均探讨过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其中马克斯?韦伯的理论足以说明影片所折射出的深刻含义。他注重群体之间的冲突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韦伯认为,冲突形成的条件有三个:其一是权力、财富和声望的差异,尤其是当一部分人既是经济精英,同时也是社会精英和政治精英时,即权力、财富和声望集于一身时,失去权力、财富和声望的人就会产生仇恨和愤怒的情绪,从而选择冲突行动。其二是社会酬报和分配的差异。富者与贫者、有权者与无权者之间,会产生紧张和仇恨。其三是社会流动率水平很低。当处于低层的人没有机会向较高层的社会阶层升迁,而又不能流动到其他社会时,则同一阶层的人会由愤恨转向聚集起来向传统权威系统挑战。这种权威话语,在影片中表现为一种优越感,作为整体来概括,就是西方中心主义,甚至我们可以说是美国的“例外”主义,它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不自觉的前提。反映在个人身上,在电影里面表现在中枪的美国夫妇。对于落后的地区与人民,他们怀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傲慢。作为美国官方政府和主流文化,对其他民族和文化却表现出一种敌视的态度,甚至执拗地坚持用本国的直升机来接伤员,延误了病情,制造了矛盾,也使自己的文化与周围世界的文化相隔膜、相对立,致使世界不同的民族与文化不能通,这是当今世界上存在的严重问题。

《通天塔》这部影片主要涉及的是美国的基督教文明与摩洛哥的伊斯兰文明之间的文化冲突。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凸显了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宗教因素――在当今世界冲突中所发挥的作用。亨廷顿对文明的冲突做出了解释:21世纪,西方文明与非西方各种文明的关系及其对抗程度有相当大的差别,按其程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属于挑战者的文明,即与西方文明传统最远的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这两种文明可能会联合起来,向西方挑战。第二类是属于中间文明或摇摆文明,即俄罗斯、日本和印度三国的文明,这些文明与西方文明既有合作也有冲突,时而与挑战者(中国和伊斯兰)站在一起,时而又与西方站在一起。第三类是弱势文明,即拉丁美洲文明的非洲文明,这两种文明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西方,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将会很少。信仰温和的内向型宗教的人,冲突较少,如佛教是比较的温和的,主张忍耐,不杀生,因此,信仰佛教的地区,往往冲突较少。信仰外向型宗教的人,冲突较多。例如,基督教是外向型、扩张型宗教,自基督教诞生以来,不断的向世界传播,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有基督教的传教士。因而,基督教信徒与其他宗教信徒冲突也较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信奉基督教的美国人,性格外向、张扬,难免与信奉伊斯兰教的摩洛哥人在文化上、行为上产生冲突。信仰不同宗教、分属不同文化的国家或民族将成为未来各种冲突的主角,而“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关系经常充满风暴”,因为它们“彼此将对方视为外人”。如果说9-11事件是文明冲突论“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实现,攻打阿富汗是美国“新”的体现,那么影片中美国政府将摩洛哥放羊兄弟的错误定位为“恐怖袭击”其背后的宗教意图就昭然若揭了:基督教作为“人类唯一真正的信仰”要实现它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合法性。

二、爱的期冀

在影片中,《通天塔》延续着导演对世界的独特关怀,而西方一派的理论界,经过多年讨论放弃了寻找爱,即道德标准的唯一性。我们明白,承认文化相对,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影片的最后出现了这样的字幕――“献给我的孩子,暗淡的夜,明亮的光”。影片从各个层面上向观众展示了文化中的冲突,这可以说是“最暗的夜”的真实写照,然而冲突注定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短暂的一笔,它可能反复、甚至伴随伤痛,但文明的冲突终将在“最亮的光”的指引下化解,各种文明也会走上“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和谐境界,这就需要各种文化在接触时相互尊重、相互交融,实现真正的“和而不同”,只有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吸收借鉴,才能文物化新,推进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学风.和而不同: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的和谐发展[J].江淮论坛.2007,

[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第9篇: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关键字:社区图书馆 发展对策 发展模式

社区是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产物,是创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社区图书馆迅速发展,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规模和现代化程度达到相当的水平,有的已经提供网上借阅、新书介绍等服务,社区图书馆逐渐成为社区居民学习、娱乐和休闲的重要场所,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作用正在日益凸现。因此,探讨如何构建社区图书馆这一服务平台,丰富和创新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内容,提升社区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使之成为社区居民满意、社区管委会放心的公益服务场所,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1.1 社区图书馆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现代文明应是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的主要文化场所责无旁贷。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各种活动的开展会大大增强居民对本社区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大增强社区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度和关爱度,社区图书馆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地。同时社区图书馆以其小型、分散、便利、快捷的优势,很好地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成为了市民家门口的公共图书馆。它所具有的地域亲和力和借阅便利性的优势是其他类型图书馆所无法替代的。

1.2 社区图书馆建设是图书馆本身发展需要和职能所在,图书馆作为社区的一种文化功能有无社会价值, 有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有多大的价值, 归根结蒂是图书馆本身的工作, 以及它对社会的服务决定的。为了履行它的职能, 图书馆应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其服务方式, 开拓服务领域, 以求进一步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社区图书馆繁荣,我国图书馆事业才算是真正的繁荣。

2、社区图书馆存在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居民居住地也由市中心向周遍地区延伸,新型社区逐步形成。可社区在文化设施建设上,特别是图书馆的建设上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就目前情况看,按照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服务人口在20~150万的,建设4500~20000平方米的中型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6~1.5册,千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座席0.3~2个,这样的标准,单靠原来的国家、省市 、地市 、县市四级图书馆网的服务工作 ,是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快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3、完善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3.1 明确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政府责任。从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来说,除了享受政府提供的学校文化教育之外,图书馆是文化知识传播的重要专业机构,社区图书馆是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实现方式,理应有制度和经费的保障。建议将社区图书馆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范畴,并纳入地区社会文化发展规划,从资金、政策、制度上推动社区文化的建设。各级政府和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审定部门要对社区文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扶持,特别是对图书馆设施的建设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建设理念上要转变,要在社区建设规划上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以综合功能为本”的规划和建设原则。要把小区或社区的文体设施,包括图书馆馆舍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各级政府还要把创办图书馆、创办市民身边的图书馆、创办市民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作为现代图书馆运动的一个基本执政理念。

3.2 理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管理体制。要建立社区文化工作协调领导机制,应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领导机构。从而达到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文化部门更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社区图书馆建设。把社区图书馆文化建设列入自己的日常工作,使每个社区都有对图书馆建设的规划、目标和措施,共同把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搞出成效来。

3.3 改进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指导机制。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政府的职能应集中在文化活动指导和经费支持上。任何建设都需以必要的物质做支撑,社区图书馆也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鼓励和支持这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可利用政策的杠杆来激活开发商的积极性,可减免部分小区建设的政策性收费,尤其是建设社区图书馆可减免一切政策性收费,使开发商轻装上阵,有钱可赚。也可用谁开发,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市场化手段建设和管理。当然这个收费不是为了单纯的营利,首先考虑的是社区的社会群体效益。尤其是对没有图书文化设施的小区或社区,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拨付一定的补偿资金,或由物业部门开发,把建设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搞起来。

3.4 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文化队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我们要创造各种机会对社区文化工作者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议政府从人事政策和教育培训两个方面,专题研究社区文化人才建设问题,制订相应的人才建设规划和培训计划,帮助社区建立一支稳定的、有专业能力的文化工作队伍。为了充分搞好社区图书文化事业,还要培训专职和兼职的图书管理人员。通过培训辅导考核达到一定水平方可上岗服务。

3.5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由于缺乏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社会资金和资源对社区公益性文化投入缺乏积极性。应出台相应的税费优惠政策,为了更好地发挥居民的积极性,可把居民手中散落的、有价值的图书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的阅读率和利用率,以满足社区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社区文化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文体场所和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方积极投入的社区文化共享、共建局面。

4、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几种模式:

4.1 分馆型

县以上各级公共图书馆都可以探索在社区建立图书馆分馆,这样可以将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直接延伸到社区,直接面向社区的居民群众,从而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深入到社区,深入到群众的家门口。由社区提供阵地、服务人员以及相关设备,图书馆提供书刊资料和专业指导,共同进行管理。公共图书馆根据社区图书馆的规模为每个分馆提供近千册书刊,定期更换图书,使读者就近可以看到最新的图书。

4.2 物业型

随着我国房地产的发展,城市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日趋完善。政府应该通过城市规划和政策引导,规定房地产开发商在住宅小区的设计中规划建设小区图书馆,并将其作为物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住宅小区的居民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做为辅助方式对物业开办的社区图书馆给予帮助指导,提高物业型社区图书馆业务水平。

4.3联合型

社区主管部门或者街道党委政府牵头,发动社区内的有关机关、团体、学校及企事业单位,联合建设社区图书馆,让闲置在各单位的文献资料流通使用,既让图书为社区居民服务,也保证了社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短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资源共享。

4.5 流动型

城市应积极发展流动图书馆。文化部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专门设计制造了一种汽车图书馆。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城市图书馆都应该拥有一台汽车图书馆,定时定点为社区居民服务。保证边远社区,没有建立社区图书馆居民也能享受社区图书馆提供的服务。

4.6存储型

“图书银行 ”是一个较为新鲜的社区文化活动方式。所谓 “图书银行 ”就是社区居民把自己家里收藏的书籍存入社区图书馆 ,换取一个相当于 “存折 ”的借书证 ,可免费借阅图书馆的所有书籍。

4.7交流型

引导社区居民以社区图书馆场地为平台,开展居民之间将自家的藏书与他人的藏书定期相互交换,这样既节省了家庭购买书籍开支,又融合了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满足因经费匮乏藏书不足的问题。利用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手段开展馆际互借来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加快了歌公共图书馆文献的流通率。同时各公共图书馆的文献如藏也等达到科学合理,避免了各自如藏相同类型的文献,也缓解了各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不足。

总之,社区图书馆是在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中蓬勃兴起的新生事物,它的建设和发展涉及到从政府到市民的许多方面,其服务方式和业务工作方法也有待于在实践中摸索和创新,并要接受时间的检验。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在文化部门的努力下,社区图书馆建设一定会迅速发展, 个个社区有图书馆、人人有书看的文化生活局面,不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关海燕《推进和深化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的思考》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 8)第4 期

[2] 周筱萍《如何加强社区图书馆(室)的建设》 图书馆工作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 年第18 卷第28 期》

[3] 黄秋梨 《福州市社区图书馆建设研究——基于福州市社区图书馆设状况的调查》硕士学位论文

[4] 田蔚蔚 《中国社区图书馆发展途径研究》 科技创新导报 2008年 第20期

[5] 李禾 《和谐社会的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思路》 吉林省图书馆长春 第8 期(总130 期) 情报探索2008 年8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