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腮腺肿瘤范文

腮腺肿瘤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腮腺肿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腮腺肿瘤

第1篇:腮腺肿瘤范文

【关键词】腮腺肿瘤;临床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9.8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028-01

腮腺肿瘤的标准术式是通过对面神经进行解剖,同时切除腮腺腺叶与肿瘤。腮腺肿瘤患者中,80%的病发部位在浅叶,且肿瘤性质80%为良性[1]。临床手术治疗腮腺肿瘤的原则是在治疗疾病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器官形态与功能的损伤。近年来,随着功能性外科的理念在我国临床实践中不断深入,对于腮腺肿瘤切除的体现不再局限于尽力保存患者剩余的腮腺功能,还要降低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的可能性。我院为提高腮腺肿瘤的治愈率,总结了6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7月到我院进行腮腺炎肿瘤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6例,女性14例,年龄17~80岁,平均年龄(46.7±4.3)岁,病程0.08~20年,平均病程(12.4±2.5)年,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异不显著,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良性肿瘤50例,恶性肿瘤10例。具体病理分型详见表1.

1.2临床表现

60例患者中,48例患者就诊前未感觉到明显症状,其中9例患者早期诉腮腺疼痛,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诊断发现其中5例患者为恶性肿瘤,2例患者出现面瘫症状,1例患者为多形性腺瘤合并感染,1例患者为腮腺癌术后并发同侧淋巴结肿大,镜下观察呈现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

1.3临床诊断

60例患者中经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的共55例(91.7%)[2],余下的误诊病例,多为将恶性肿瘤误诊为良性肿瘤,或是将良性肿瘤误诊为多形性腺瘤。

1.4手术方式

60例患者均行腮腺肿瘤切除治疗,其中25例行腮腺浅叶切除合并面神经解剖与肿瘤切除,27例行部分腮腺切除合并肿瘤切除,8例行全腮腺切除合并面神经解剖与肿瘤切除,其中1例同时行淋巴结清扫术。手术过程中通常要对病理组织进行冰冻切片快速诊断,以此来明确临床诊断。

2结果

2.1所有患者术后出现复发的情况,详见表2.

3结论

腮腺也称耳下腺,其主要功能为分泌唾液,利于食物的消化。腮腺肿瘤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的发病率较高,通常达到80%以上。而该部位通常也容易发生炎症,故临床诊断中也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腮腺发生肿瘤病变时,通常面神经都会受到肿瘤的侵犯,所以患者容易出现面瘫或是面部感觉出现障碍。腮腺肿瘤的临床表现为耳垂周围出现包块,但患者并无自发感觉,早期对疾病的诊断应借助B超或是CT检查。对于良性的腮腺肿瘤,通常会在而耳垂周围长出一些无痛性、可活动、周围界限明显的包块,临床较易误诊为淋巴结发炎或是粉瘤[3]。而恶性腮腺肿瘤在腮腺部位生长的包块生长迅速,并伴随颌面部的麻木等现象发生。

由于良性腮腺肿瘤多为混合瘤,所以其发生恶变的几率高,需尽快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通常行腮腺手术治疗的原则都应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尽量保持残留腮腺的功能。由于手术需对腮腺腺体及肿瘤完全切除,所以对手术医师的要求较高,需将面神经的解剖关系熟络于心,否则术中容易出现损伤神经的可能,造成患者术后出现眼斜口歪等现象。对于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则需根据术中观察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行手术方法,术后给予患者放化疗防止复发。

常规腮腺浅叶切除或是全叶切除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经典术式[4],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出现复发的几率,但也有明显的缺点,经其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高,通常包括耳前后区凹陷、腮腺功能丧失、味觉出汗综合症、耳垂麻木等。近年来,临床上在对腮腺肿瘤行手术治疗的同时,对传统的腮腺术式进行了改良。根据腮腺良性肿瘤的多中心学说,腮腺浅叶或是全叶切除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结合临床经验与病理切片研究发现,对腮腺多形性瘤的瘤体外多作0.5~1cm的切除[5],不仅可以达到根治肿瘤的效果,还能保留残留腮腺的功能,避免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本次研究对象在治疗后的观察发现,腮腺部分切除术的优点包括手术切口短,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腮腺组织与功能,术区不会出现明显的凹陷,由于只需对部分面神经进行解剖,所以减少了对患者面神经的损伤,降低术后出现面瘫的几率。经改良后的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对术者的要求较高,不适合初学者使用。且手术仅限于直径较小且组织界限清除的千叶肿瘤,尤其是肿瘤位于腮腺后下部分的患者[6];若肿瘤过大或是边界浸润,会导致术中对肿瘤的切除不够彻底。因此作者认为,对于过大且边界浸润的肿瘤,应使用传统手术方式进行切除。而腮腺恶性肿瘤、腮腺深叶肿瘤,不论体积大小都主张使用传统手术方式,若患者伴随同侧淋巴结转移,还应在术中进行淋巴结清扫术,根据病情进行放射治疗,将残留的肿瘤细胞最大限度的进行杀灭,防止出现术后复发。

参考文献

[1]杜忠洪.127例腮腺肿瘤临床治疗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11,27(5):417-418,421.

[2]孙海鹏,冯力,范海东等.184例腮腺肿瘤临床治疗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0,04(3):275-278.

[3]李嘉宁,章锦秀,王淑仪等.腮腺肿瘤85例临床治疗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7):913-915.

[4]梁忠,郭良,赵坚强等.284例腮腺癌的临床治疗分析[J].肿瘤学杂志,2013,19(6):466-469.

第2篇:腮腺肿瘤范文

【关键词】 腮腺肿瘤;癌;治疗学

腮腺癌占原发性腮腺肿瘤的30%左右[1]。选择合理的术式及术后综合治疗对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2]。对1999-2003年间手术和术后放疗并有随访资料的12例原发性腮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例腮腺癌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26~73岁,平均45.6岁。自发现肿瘤到就诊时间为2~6月。临床表现早期为无疼性肿块,随着病程进展可出现肿块固定、疼痛、麻木、面神经瘫痪、肿瘤表面溃烂、区域或颈淋巴结肿大等。本组病倒中肿瘤固定5例,疼痛或麻木感者3例,面瘫者3例,颈淋巴结肿大者4例。临床分期参照国际抗癌协会恶性肿瘤TNM分期标准,Ⅰ期1例,Ⅱ期3例,Ⅲ期4例,Ⅳ期4例。病理类型中黏液表皮样癌2例,混合瘤恶变3例,腺样囊性癌1例,腺泡细胞癌1例,腺癌1例,状囊性癌1例,肌上皮癌1例,鳞癌1例,未分化癌1例。

1.2 治疗方法 12例全部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行腮腺浅叶切除3例,腮腺癌根治(包括腮腺深叶,受侵的周围组织及面神经)4例,腮腺癌联合根治5例。上述患者术后均辅以放射治疗,放疗剂量40~60Gy,治疗后所有患者均随访5年。

1.3 治疗结果 本组12例中,患者存活3年者8例,5年者3例,10年者1例。

2 讨论

腮腺癌的治疗宜手术切除,术后辅以放疗可延长其生存期[2],腮腺恶性肿瘤单纯手术治疗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47.1%~75.0%,34.8%~51.6%[1],而术后放疗分别为53.7%~92.0%,44.7~90.0%[2,4]。我院以往往资料显示,单纯手术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42%和21%,手术加术后放疗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48%和25%。说明放疗对延长其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腮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和放疗。手术选择:腮腺恶性肿瘤首次选择合理术式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的关键。术前应根据B超、CT或MRI提示、术中所见及术中冰冻病理决定术式。①面神经的处理:取决于面神经是否受侵,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手术史有关。本组就诊时面神经瘫痪4例。其中鳞癌、腺癌、腺样囊性癌、未分化癌各1例。腮腺癌侵犯面神经预示着肿瘤分化差、恶性程度高、病期较晚。本组病例对有肿瘤侵犯或粘连的面神经,低度恶性者则切除受侵的分支或总干;高度恶性则行总干切除至茎乳孔处离断;②切除范围:随访中行腮腺浅叶切除术后复发2例,因此腮腺恶性肿瘤主张行腮腺全叶切除,这样可以避免术后腮腺积液和涎瘘形成,减少复发。对遗留死腔较大者,可采用胸锁乳突肌充填修复。对于复发性腮腺癌、临床Ⅲ、Ⅳ期,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病理分化较差的低分化腺癌、鳞癌、未分化癌、状囊性癌及局部侵袭力较强的腺样囊性癌均应行包括面神经及周围组织在内的腮腺根治术;③颈淋巴结转移的处理:本文经术后病理证实颈淋巴结转移8例,均为农民(或为民工),与患者对病情不重视有关。因此我们认为对术前病理诊断明确或高度可疑淋巴结转移者应行根治性颈清扫术;对伴面瘫、疼痛、肿块固定及复发性腮腺癌,尤其是低分化腺癌、鳞癌、状囊性癌等转移率较高的病例,均应行选择性颈清除术。术后放射治疗: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认为腮腺癌术后放疗对控制局部和区域复发、提高生存率有重要意义[2-5]。对腮腺恶性肿瘤,尤其是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手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对提高生存期至关重要。本文资料显示,腮腺癌的预后与病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与否及是否复发等因素有关。临床分期愈晚预后愈差;病理类型以肌上皮癌及混合瘤恶变预后较好,其次为粘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腺样囊性癌,以腺癌、鳞癌、状囊性癌及未分化癌为差。本组病例中有颈淋巴结转移者没有1例存活5年的,说明颈淋巴结转移是判断预后差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本文资料均为初治病例,有文献报道[1,3]是否复治对预后有一定影响,因此首次手术彻底与否对预后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南京市卫生局.医药科技进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532,536,542.

[2] Spiro RH, Huvos AG, Strong EW. Cancer of the parotid: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288 primary cases. Am J Surg, 2005,11(2):452-459.

[3] Gorden AC, el-Bnaggar AK, Morrison WH, et al.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for m alignant tumors of the parotid gland.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1,41(1):79-85.

第3篇:腮腺肿瘤范文

    关键词:腮腺肿瘤;围手术期护理

    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的有效手段,由于颌面部神经分布异常复杂,血管比较丰富,给手术本身带来较大的难度和危险性,术前术后护理也比较复杂。2011年1月至今收治腮腺肿瘤患者31例,通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1例,男11例,女20例,年龄28~83岁。26例为良性肿瘤,5例为恶性肿瘤。麻醉方式选取全身麻醉,在此基础上对所有患者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或全腮腺切除术,术后发生暂时性面瘫1例,对这例患者进行营养神经治疗和功能性锻炼后病情得到恢复,发生涎瘘1例,这个病例在口服阿托品和精心的加压包扎后顺利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通过与患者交流,倾听患者主诉,术前患者紧张、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非常严重。所以需要向患者解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主治医生的技术的熟练程度、手术的安全性、手术的效果和相关注意事项等,请成功病例现场示范,使患者的负性情绪得以明显改善后以良好的状态配合手术[1-2]。

    2.1.2 手术前准备:完善各项常规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生化检查、X线胸片、心电图等。手术区皮肤准备为剃去耳廓后方及上方5 cm以上范围的毛发,彻底洗净头发,清洁颌面、颈部、耳廊凹陷处皮肤。术前禁食12 h,禁水6 h,以免造成术中误吸。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的监测:按全身麻醉术后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如吸氧和合理补液。同时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密切地观察。对待全身麻醉暂时没有清醒的患者,宜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等清醒后再改为半卧位或健侧卧位,进行这些操作时尽最大努力不要使伤口受到压迫,这样对减轻头颈部充血、局部肿胀、引流伤口积血和积液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2.2.2 切口引流的观察及护理:术后对伤口渗血渗液情况也要进行仔细地观察,确保伤口引流的通畅,避免打折受压。观察并及时、准备记录伤口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的变化,有异常时第一时间告诉医生止血处理。同时还需要检查伤口敷料有无松动和脱落,术区是否有肿胀发生。24 h后如果引流量<20 ml可拔管,拔管后对伤口局部进行包扎,时间约1周,这有利于减少残余腺体分泌和止血[3]。

    2.2.3 饮食护理:术后禁食水6 h,6 h后遵医嘱给予半流质软食如粥、面条等食物,多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由于术后患者下颌部加压包扎,张口困难,不宜过度张口进食,应减少咀嚼,少食多餐,保证足够营养摄入。同时避免进食酸性食物如苹果、桔子等水果,应按时进食,避免吃零食,三餐前30 min,服阿托品0.3 mg,尽可能减少腺体分泌,促进伤口愈合[4]。嘱患者进餐后应用洗必泰漱口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

    2.2.4 涎瘘:术后5~7 d通常会有涎瘘发生,大部分涎瘘是由于术中缝扎残余腺体不充分造成的,另外术后术区局部加压不是很理想,加上患者的配合度不高,没有合理控制饮食,且未严格执行医嘱服用阿托品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本组资料中有1例涎瘘发生,拆线时发现患者耳后下方存在轻度肿胀,经采取抽除积液,局部加压包扎等措施积极处理后,包扎期间随时观察患者面部血液及循环是否正常,同时继续控制饮食及时服用阿托品,3 d后换药观察仅有少量积液,继续加压包扎,1周后痊愈。

    2.2.5 面神经损伤的观察:腮腺肿瘤术中由于面神经受到机械性牵拉刺激,术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暂时性面神经麻痹或功能不全,如额纹消失、眼睑闭合困难,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口角歪斜等。术后安慰患者,耐心细致地解释面神经的损伤是暂时的,是手术的必要性,3~6个月可逐渐恢复,以消除患者的焦虑,放下思想包袱,并根据医嘱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如腺苷钴胺注射液、弥可保、Vit B12等,同时对患者进行表情肌功能训练。对于眼脸闭合不全、面神经颞支等其他分支损伤要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需指导眼脸闭合不患者白天和晚间分别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和眼药膏,并用眼罩遮盖保护,以防止因干燥导致结膜炎性反应;对于有面神经颞支等其他分支损伤的患者还需要提醒注意额部、面部肌肉的辅助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手术1个月后还应适当进行物理疗法,如理疗、针灸、推拿、热敷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3  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机制在于手术切除时分布于腮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和分布于汗腺的交感纤维发生错位再生联合,在有味觉刺激他时,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有皮肤出汗或潮红等现象发生,本组资料中没有这种情况发生。

    2.4  出院指导:指导患者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术区继续加压包扎1周,保持口腔清洁,勿食酸味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定期随访。

    3 参考文献

    [1] 于  珍.腮腺肿瘤手术围手术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0):187.

    [2] 于敏霞,宋  伟,姜  艳.腮腺肿瘤患者术前术后护理探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5,28(5):81.

第4篇:腮腺肿瘤范文

【关键词】 腮腺肿瘤; CT; 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9.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7-0035-02

CT(computed tomography)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的简称。由X光断层扫描装置、微型电子计算机和电视显示装置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可以对人体进行全身检查,及时发现病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1-2]。近年来,CT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临床疾病的诊断中,在国内外取得迅速发展,发挥了有别于传统X线检查的巨大作用。它的主要优点是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并可以产生多层次的扫描图像,提供病变部位具体的影像资料。因此,CT在肿瘤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腮腺是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好发部位。据统计,腮腺肿瘤的发病率约占头颈部肿瘤的3%~5%。腮腺肿瘤类型多,且有良恶性肿瘤之分[3]。临床医生了解病变部位具体情况对于临床外科手术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影像学检查对腮腺肿瘤的诊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国内外CT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腮腺肿瘤的临床诊断。为进一步提高腮腺肿瘤CT诊断的正确率,现将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入院及门诊的78例腮腺肿瘤病例(共93个病灶),通过CT进行检查,分析CT征象和病理资料,对结果进行统计,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及住院收集到的78例腮腺肿瘤的确诊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26例;年龄17~74岁,平均52.6岁。患者的主要体征是耳前或耳下有肿块,其中13例伴有面部神经症状。经病理学诊断,其中58例为良性肿瘤,20例为恶性肿瘤。

1.2 方法

所有患者的CT检查采用GE(prospeed F1)CT扫描仪,行常规的横断面扫描,扫描范围为下颌骨下缘到耳屏上缘,GECT扫描厚度为5 mm,CT连续进行螺旋扫描,其中直接增强扫描73例。使用高压注射器以1.5 ml/kg的剂量注射对比剂碘海醇,注射速率为2.5~3 ml/s。

对获取的CT图像,分别对病灶的部位、大小、轮廓、边界、密度均匀性、邻近组织的侵犯以及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笔者所在医院及外院(均为三级医院)的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计算CT诊断的准确性。

2 结果

2.1 病理诊断

所有的78例患者均由病理检查确诊为腮腺肿瘤,其中良性肿瘤58例,分别为腺淋巴瘤26例,单形性腺瘤16例,多形性腺瘤11例,基底细胞腺瘤3例,神经鞘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各1例。恶性肿瘤共有20例,分别为粘液表皮样癌9例,低分化鳞癌5例,腺泡细胞癌3例,淋巴上皮癌、腺样囊性癌和恶性混合瘤各1例。

2.2 CT征象

良性肿瘤的直径范围在0.8~9.2 cm,平均直径为3.4 cm。大部分位于浅叶,形态规则光整,边界清晰,多呈现梭型或者卵圆形。

恶性肿瘤的直径范围在1.2~7.6 cm,平均直径为3.9 cm。位于深叶或跨叶和位于浅叶都有。边界一般不清析,且密度不均匀。

良性肿瘤,CT表现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呈圆形、椭圆形肿块,大部分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部密度较为均匀;恶性肿瘤,CT表现为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且其内部密度不均,存在转移现象。

2.3 CT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准确率

本文中CT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86.2%,8例因表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或密度不均匀,而诊断为恶性肿瘤。CT恶性肿瘤的准确率为75.0%,有4例因边缘较清晰而误诊为良性肿瘤。

3 讨论

据统计,在所有的腮腺肿瘤中有80%左右为良性肿瘤,其中多形性腺瘤最常见,腺淋巴瘤居第二,其他的良性肿瘤还包括腺肌瘤、肌上皮瘤、淋巴管瘤以及混合细胞腺瘤等。腮腺恶性肿瘤较少见,约占腮腺肿瘤中不到20%的比例。良、恶性腮腺肿瘤的CT征象具有不同的特征,病变部位的边界和形态是否规则是鉴别良恶性肿瘤的重要依据[4]。良性肿瘤多见于腮腺浅叶,且大多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多呈圆形或卵圆形。恶性肿瘤多见于深叶或跨深浅两叶,常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楚,可转移[5-6]。

腮腺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但确诊较为困难。自从CT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该病诊断以来,使其确诊几率迅速提高。CT技术是一种检测腮腺肿瘤的有效手段,该检测方法被广大患者接受,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给出确切的诊断信息[7]。从笔者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CT观测结果能反映腮腺肿瘤的具体情况,有助于腮腺肿瘤的定位分析,以及良性恶性诊断,并为临床手术提供指导意义,对腮腺肿瘤的诊断及长期的疗效观察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利用CT技术分析腮腺肿瘤的边界、形态及其分布情况有助于腮腺肿瘤的良恶性的诊断,对于腮腺肿瘤的临床手术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在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颜志平,李惠民,施增儒.腮腺肿瘤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1):37-39.

[2]黄书峰,顾雅佳,吴斌,等.腮腺恶性肿瘤的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11):967-971.

[3]肖鹏,范卫君,张亮.腮腺肿瘤的CT征象分析[J].广州医药,2007,3(38):11-12.

[4]沈文荣,韩晶,康铮,等.腮腺肿瘤的CT诊断[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6(12):102-103.

[5]唐威,胡敏霞,罗德红,等.腮腺原发性良、恶性肿瘤的CT表现[J].中国肿瘤影像学,2009,4(2):57-61.

[6]吕衍春,范卫君,沈静娴,等. 133例腮腺肿瘤的CT征象分析[J].癌症,2007,26(11):1263-1267.

第5篇:腮腺肿瘤范文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是头颈外科常见疾病,以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最为常见,多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1-4]。因肿瘤的病理性质及毗邻关系,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目前皆推崇保留面神经的腮腺腺叶及肿瘤切除术式,故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为手术成功及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了保障。

1 临床资料

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首发腮腺浅叶良性肿瘤58例,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22~56岁,平均46.2岁。发现肿瘤时间最短2周,最长4年。肿瘤病理学分类:多形性腺瘤32例、腺淋巴瘤20例、嗜酸腺瘤3例、基底细胞腺瘤3例。术前常规行穿刺病理检查,检查符合良性肿瘤特性,腮腺CT扫描提示肿瘤直径≤3.0 cm,其中32例术中再增加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肿瘤。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30例,传统术式的腮腺浅叶切除手术28例。两组患者随访0.5~5年,从伤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等方面比较,腮腺部分切除术患者在伤口平均长度、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而且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判别。腮腺部分切除术患者腮腺丰满,挤压患侧腮腺,导管口流出清亮液体。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的心理问题包括:(1)部分病人特别是年轻女性病人由于美观原因术前不愿意多剪头发;(2)担心手术切口瘢痕使很多人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3)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担心手术后出现口角歪斜、眼睛闭合不全等后遗症。针对以上问题,与患者进行交谈,引导他们表达内心的感受,同时向患者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方案,介绍如何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出现并发症,同时还可以让病房内已行手术正在恢复的病人现身讲解,使患者消除焦虑、恐惧心理,主动配合手术、治疗及护理。

2.1.2 术前准备

(1)用朵贝尔氏液漱口,每日3次,保持口腔清洁;(2)有慢性腮腺炎者需要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控制炎症;(3)术前严格术区备皮,彻底清洗头发,术前1日剃头,观察有无皮炎、毛囊炎等皮肤感染,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备皮范围:以耳垂为中心,半径为6~8 cm的圆形区域;(4)术前晚给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对难以入睡的患者给予安定5 mg口服,以保证睡眠良好。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监测

(1)床边备好吸引器和气管切开包,协助病人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2)呼吸困难者给予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呼吸频率、节律及面色的改变;(3)全麻病人回病房后要进行心电监测。

2.2.2 引流管的护理

(1)术后让病人取半卧位,头扭向患侧,以利于引流。避免低头、弯腰,避免头部向健侧扭转;(2)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负压引流球是否处于负压状态,保持有效的负压吸引;(3)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每间隔24 h用50 mL的注射器抽出负压球内引流液,以便准确测出引流量。在正常情况下,第1天引流液(<80 mL)为鲜红色,第2天引流液(<20 mL)为淡黄色,引流量少于20 mL即可以拔出引流管,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2.2.3 并发症的护理

2.2.3.1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是腮腺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由手术过程中切断或牵拉面神经所致,故术后要观察患者有无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皱眉、闭眼、鼓腮不能等症状,遵医嘱可采取一系列预防治疗措施如:(1)按医嘱给予维生素B12、维生素B6肌肉注射;(2)术后前3 d使用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3)必要时手术2 w后开始局部热敷或以轻柔缓慢的手法进行面部按摩治疗。

2.2.3.2 涎瘘

涎瘘也是腮腺手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开始表现为术区皮下聚集液体,如没有及时妥善处理,则形成瘘。防止涎瘘应做到:术后伤口加压包扎;从手术当日起,餐前15 min遵医嘱给予阿托品0.5 mg肌肉注射,连续1周,抑制腮腺分泌,预防涎瘘形成。观察伤口敷料渗液、渗血情况,发现敷料较湿时应及时更换并加压包扎;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等;嘱患者禁食酸性、油炸及刺激性食物。

2.2.3.3 耳前区麻木

有部分病人腮腺切除术后,会出现耳前区麻木,故术后用手触摸病人耳前区,询问其有无麻木等异常感觉,并向患者解释引起并发症的原因,随着时间的延长,一方面逐渐适应,另一方面感觉神经末梢可以再生,症状也就随之消失。

2.2.4 手术切口护理

(1)严密观察伤口敷料松紧情况及有无渗液、渗血,加压包扎有无松动,保持伤口干燥;(2)引流液少于20 mL时拔出引流管,继续加压包扎,消灭死腔;(3)皮肤创口术后5~7 d拆线。

2.2.5 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水6 h, 7 d内半流质饮食,每餐进食前15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将食物放在口腔健侧以利吞咽。注意通过饮食调理,保持大便通畅。

3 出院指导

注意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出院指导。需特殊交代的是术后3~6月可出现Frey’s综合症。当咀嚼饮食或刺激分泌唾液时,术侧局部出汗并伴有发红现象。多数患者感觉不适,这可能与手术中刺激神经、术后局部肿胀压迫神经及瘢痕粘连等因素有关。应指导患者注意饮食,禁食酸性或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刺激,其肿胀消退即可恢复。同时要保持切口皮肤干燥,定期随诊;部分患者并发面神经麻痹症状,告诉患者局部热敷或以轻柔缓慢的手法进行面部按摩治疗,绝大多数半年后可以恢复。

参考文献

[1] 俞光岩,马大权,柳晓冰,等.腮腺腮腺部分切除术在沃辛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6,31(6):372-374.

[2] Witt RL.Facial nerve function after partial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an 11-year review [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9,121(3):210-215.

第6篇:腮腺肿瘤范文

关键词 腮腺肿瘤 面神经损伤 面瘫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3.115

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疾病[1],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及全腮腺切除术是治疗腮腺肿瘤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肿瘤的大小、肿瘤的性质以及医生水平的差异[2],弄不好会出现并发症,尤其是会出现面神经损伤,导致面瘫。如何减少并发症,减少面瘫的发生,2009年1月~2011年4月60例腮腺肿瘤切除术后发生面瘫患者26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4月行腮腺肿瘤切除术60例,术后发生面瘫26例,其中良性肿瘤20例、恶性肿瘤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5~73岁,平均45.6岁,肿瘤直径1~7cm。肿瘤位置:位于腮腺下极2例,位于耳垂颌后区12例,位于耳屏前部12例。

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垫肩,全麻成功后取常规的耳屏前S型切口[3],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电刀翻起皮瓣至腮腺前缘,向后翻起至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分别于下颌角后上方嚼肌筋膜深层、嚼肌表面解剖出面神经下颌缘支,或于腮腺导管上下方1cm范围内腮腺前缘的前方寻找面神经颊支,或于颧弓下1cm、耳屏前1cm处寻找出面神经颧支,逆行解剖至总干再顺行解剖出面神经各分支。

结 果

60例行面神经解剖加腮腺全切除术51例,其中有9例行面神经颊支切除术,发生面瘫26例。其原因是患者肿瘤侵及面神经颊支,术后出现永久性面瘫;肿瘤切除术及面神经解剖加腮腺浅叶切除术者51例,发生暂时性面瘫25例,进行对症治疗,给予肌肉注射维生素B1、B12及其他治疗,3个月后恢复,经过1个月~2年的随访,1例腮腺鳞癌患者复发死亡。

60例发生面瘫26例,面瘫发生率433%,其中永久性面瘫1例(总面瘫的385%),发生暂时性面瘫25例,发生暂时性面瘫占总面瘫的9615%。

讨 论

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西医治疗方法有伽马刀治疗。在治疗上一般建议采用中医三位一体综合疗法治疗。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歪。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疾病,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及全腮腺切除术是治疗腮腺肿瘤的重要方法,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其手术方法可以分为全腮腺切除术、区域性切除或浅叶切除术[4],面神经解剖的方式有多种,国外一般是从总干开始逐步寻找分支,国内恰恰相反,多采用逆向解剖,从分支开始逐步寻找总干,也有在腮腺前缘解剖出全部的面神经分支,齐头并进,边向总干解剖边切除浅叶及肿瘤的。以往在寻找面神经分支时,多主张从颊支或下颌缘支开始解剖,因颊支数量最多且吻合支多,损伤一支引起面瘫的可能性最小。下颌缘支位置表浅解剖恒定可分别在嚼肌前缘下颌骨下缘于颌外动脉交叉处寻找下颌缘支,也可在下颌角后上方嚼肌筋膜深层、嚼肌表面寻找,还有显露面后静脉顺行向上在其表面寻找的。但是因其较细且吻合支少,在分离时易受过度牵拉而引起麻痹,尤其当肿瘤很大时,牵拉往往更重。离总干的位置又最近,可很快沿之解剖至总干,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面神经暴露的时间,这几个方面使从颧支解剖发生面瘫的几率反而较低。面瘫的发生率除了与面神经解剖的方式有关以外,还与肿瘤的大小、术者的操作技巧及肿瘤的切除范围有明显的关系[5]。

本组资料显示,60例行面神经解剖加腮腺全切除术51例,其中有9例行面神经颊支切除术,发生面瘫26例。其原因是患者肿瘤侵及面神经颊支,术后出现永久性面瘫;肿瘤切除术及面神经解剖加腮腺浅叶切除术51例,发生暂时性面瘫25例,进行对症治疗,给予肌肉注射维生素B1、B12及其他治疗,3个月后恢复,经过1个月~2年的随访,1例腮腺鳞癌患者复发死亡。60例共发生面瘫26例,面瘫发生率433%,其中永久性面瘫1例(总面瘫的385%),发生暂时性面瘫25例,发生暂时性面瘫占总面瘫的9615%。由此说明手术的切除范围、肿瘤大小、面神经的解剖方法是影响面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胡晓文,欧阳喈.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0,14(2):121-122.

2 张引成,李家伟.腮腺切除术中面神经的解剖和观测[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7,13(5):345-348.

3 赵文星,陈希,胡慧兰,等.腮腺区手术寻找面神经的新方法-面神经颞面干解剖法[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98,4(2):115-116.

第7篇:腮腺肿瘤范文

【关键词】腮腺;良性肿瘤;胸锁乳突肌瓣;Frey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782.05

【文献标志码】B

涎腺肿瘤约80%发生于腮腺,其中3/4为良性肿瘤。腮腺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依据瘤体所在部位来决定切除范围。腮腺浅叶或腮腺全切除+瘤体切除+面神经解剖是常规手术方式,术后可出现面部塌陷畸形或Frey综合征等并发症,并给患者带来精神心理负担。本文介绍了利用胸锁乳突肌瓣修复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后局部缺损,术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1 临床资料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颌面肿瘤外科自2010年7月至2012年1月对24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进行腮腺浅叶或腮腺全切除+瘤体切除+面神经解剖+胸锁乳突肌瓣转移修复术,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6~73岁,平均年龄42.1岁;多形性腺瘤13例,腺淋巴瘤8例,舍格伦综合征2例,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1例;瘤于腮腺浅叶16例,位于腮腺深叶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CT检查,了解瘤体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 手术方法

2.1腮腺切除

全麻气管插管下进行手术。手术切口为耳屏前至耳垂下及下颌角下方2cm的常规“S”形切口,于腮腺筋膜表面分离皮瓣,充分暴露腮腺周界。据瘤体所在部位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面神经解剖分离,瘤于腮腺浅叶者由面神经总干入路分离解剖面神经,具体为沿着胸锁乳突肌前缘向乳突分离,分离出二腹肌后腹,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与二腹肌后腹相交距乳突顶端前方约1cm处,将面神经总干分离,之后沿着面神经的面颈干和面颞干分离腮腺浅叶,并将瘤体一并分离切除;若瘤于腮腺深叶,由腮腺前缘分离出面神经下颌缘支,之后沿着面神经各分支分离至面神经总干,将浅叶切除,然后将面神经深面的肿物及腮腺深叶一并分离切除。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证实切除的肿瘤为良性肿瘤后,缝扎腮腺切除后残留的腺泡。

2.2胸锁乳突肌瓣的制备及转移修复

将面后静脉和耳大神经分离保护,根据缺损区大小设计胸锁乳突肌瓣。以胸锁乳突肌上端乳突附着处为蒂,乳突尖下方1.5~2.0cm为肌瓣旋转轴点,肌瓣大小约为胸锁乳突肌的1/2厚度和前1/2宽度即可,下方一般在副神经平面之上,沿着胸锁乳突肌深浅层之间的间隙分离,将肌瓣分离至乳突尖下方,然后旋转肌瓣扇形展开覆盖于面神经总干及分支表面的缺损处,肌瓣与周缘缝合。常规缝合创面,留置橡皮引流条并加压包扎,术后7d拆线。

3 术后观察及随访

术后观察指标包括:创面愈合情况,有无面神经损伤、涎漏、Frey综合征等的发生,术区有无凹陷畸形,局部瘢痕情况,颈肩运动有无异常等。所有患者均随访6~10月。24例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无创面感染及涎瘘发生,术后3例患者出现暂时性下唇歪斜,2月后完全恢复,其余患者未发生面神经损伤症状。所有患者术区饱满,无明显凹陷畸形,双侧颜面对称,瘢痕隐蔽,患者对颜面美观满意。所有患者未发生Frey综合症,颈部及肩部运动未见明显异常。图1为一33岁男性患者,诊断为右侧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切除右侧部分腮腺浅叶及肿物的术中及术后情况,观察可见,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4 讨论

腮腺腺体大部分位于颌后凹,部分浅叶覆盖于咬肌表面,后下极位于下颌角与乳突间的下颌后凹处,该处的腮腺组织对于维持耳垂下方的丰满度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腮腺良性肿瘤的常规手术方式为瘤体组织、部分腮腺组织或腮腺浅叶、或全腮腺组织切除,但无论采用何种手术方式,若不进行修复,术后耳屏前及耳垂下方颌后凹区出现塌陷畸形,影响美观。针对修复腮腺术后局部凹陷畸形,有学者用咬肌筋膜瓣、颈阔肌瓣、脂肪垫等组织填充腮腺缺损区,并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其提供的组织量有限而改善凹陷畸形程度帮助不大。采用颞肌筋膜瓣、斜方肌瓣、胸大肌瓣和二腹肌瓣等肌瓣虽然提供的组织量充足,但组织瓣转移路径较远,甚至需要开辟第二术野,从而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胸锁乳突肌瓣用于修复腮腺术后缺损具有一定优势。腮腺手术常规需要暴露胸锁乳突肌前缘和上段,制备胸锁乳突肌瓣时仅需要将胸锁乳突肌上段的后缘给予暴露,将耳大神经和面后静脉分离保护,胸锁乳突肌上1/2能够充分暴露,切取胸锁乳突肌厚度的1/2时与深层的肌肉有一层筋膜,沿着筋膜向上分离肌瓣至乳突尖下方1.5~2.0cm处即可旋转肌瓣。肌瓣旋转灵活,能够扇形展开,覆盖于面神经总干和各分支表面,能很好填充颌后凹的缺损区。本研究采用胸锁乳突肌瓣修复腮腺术后局部凹陷缺损,修复效果良好,术后患者面部没有明显凹陷畸形,局部丰满,面部左右对称。

胸锁乳突肌瓣应用的解剖学基础:胸锁乳突肌是位于颈外侧的柱状肌,颈深筋膜浅层包裹,形成该肌肌筋膜,该肌血运呈多源节段性供应,上部主要来自枕动脉,中部供血来自甲状腺上动脉,下部供血来自颈横动脉及肩胛上动脉,这些血管在该肌束中相互吻合。副神经行走于胸锁乳突肌内并支配该肌,于该肌后缘中上1/3交界处进入颈外侧三角。制备胸锁乳突肌瓣时,要注意保护枕动脉降支,防止肌瓣因缺血而坏死,确保术后创口一期愈合;同时要避免损伤行走于胸锁乳突肌内的副神经而引起功能障碍。一般切断该肌前内侧至肌肉宽度和表面深度的1/2,向上分离至距乳突尖1.5~2.0cm处,就不会损伤副神经及枕动脉,同时保证了剩余的胸锁乳突肌的连续性,不影响其正常功能。

本研究利用胸锁乳突肌瓣修复腮腺术后局部缺损,不仅能够改善局部凹陷畸形,还有效预防了Frey综合征的发生。在随访的所有病例中未发现该综合征的发生。Frey综合征是由于手术切断了腮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以及分布于皮肤血管、汗腺的交感神经,创面愈合时神经断端发生迷走或错向的交叉再生联合,当受味觉刺激并有咀嚼运动时,副交感神经兴奋,术区某些范围出现了皮肤潮红和出汗现象,发生率约20%左右,也有报道其发生率为10%~95%。一般术后3~6个月发生,治疗效果欠佳,故预防措施更为重要。有学者提出,可应用插补颞肌筋膜瓣、面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以及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等来预防腮腺切除术后Frey综合征的发生。但应用颞肌筋膜瓣转移于腮腺切除术区预防该综合征,需将手术切口向颞部延伸,手术创伤较大;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插入虽然也可预防Frey综合征,但其为异体材料,有免疫排斥及局部慢性炎症可能,并且由于缺乏血供,可发生吸收。本研究中,将胸锁乳突肌瓣旋转填塞术腔,将该肌瓣与残存的腮腺筋膜对位缝合,重建腮腺咬肌筋膜,有效地预防了迷走神经的再生,防止了Frey综合征的发生。在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先后罹患双侧腮腺腺淋巴瘤,其右侧先发,行常规手术切除,术后出现了Frey综合征及局部凹陷畸形;3年后,左侧又查见瘤体,随后行瘤体及部分腮腺切除并同期胸锁乳突肌瓣转移修复,术后随访发现未发生Frey综合征,局部亦无凹陷畸形。

第8篇:腮腺肿瘤范文

【关键词】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 区域性切除术; 临床应用

腮腺肿瘤多为良性肿瘤,以发生在面神经浅层的腺叶组织者居多,其中,良性肿瘤中又以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多见。对于发生于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通常需要解剖面神经各分支,并于面神经浅面切除腮腺浅叶和肿瘤,其手术范围大,术后并发症亦较多[1]。本院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保留了腮腺导管及部分腮腺组织,在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3月入住本院口腔颌面外科的7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患者,其中男48例,女22例,年龄17~72岁,平均35.2岁,多形性腺瘤44例,沃辛瘤18例,肌皮瘤5例,状囊腺瘤3例,病程1个月~4年,平均1.8年。所有患者术前均无面神经功能障碍,且均行增强CT检查,确定肿瘤位于腮腺浅叶,测量肿瘤直径≤3 cm,并排除肿瘤边界不清,术后经病理切片确诊。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采用传统腮腺手术的“S”形切口,翻瓣后在腮腺前缘寻觅结扎腮腺导管,常规解剖面神经各分支,于面神经浅面将腮腺浅叶、腮腺嚼肌筋膜及肿瘤完整切除。将残端进行缝扎处理。术后放置负压引流,术后根据引流量在24~48 h拔除引流管,常规加压包扎14 d[2-3]。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采用“S”形或顺皮纹直线切口,较传统术式短。根据肿瘤的部位在“S”形切口上选择耳前、耳后或颌后区域上作切口,长度以充分暴露肿瘤为宜,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腮腺咬肌筋膜,在腺体内翻瓣,以保留腮腺嚼肌筋膜在皮瓣上。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解剖邻近的神经,采用外周向主干方向钝锐性分离相结合的办法。如肿瘤位于耳前腮腺导管以上水平,可只解剖面神经颞支和颧支;如肿瘤位于腮腺导管以下颌骨下缘以上水平,则需解剖下颌缘支和下颊支;如肿瘤位于耳垂下、颌后、下颌角区域,则需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保留耳垂支、耳后支及耳大神经,切断进入腺体的分支。面神经解剖完毕,以肿瘤为中心切除肿瘤与其区域周1.0 cm的腺体组织,术中保留主导管,缝扎腮腺残端及分支导管,术后放置负压引流,术后根据引流量在24~48 h拔除引流管,常规加压包扎14 d[4-5]。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并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暂时性面瘫、面部畸形、涎液潴留、耳垂麻木、Frey综合征和口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暂时性面瘫、涎液潴留、耳垂麻木由术者根据临床检查评价,面部畸形通过问卷调查反馈评价;Frey综合征是腮腺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为手术过程中切断分布于汗腺和皮肤血管的交感神经及位于腮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后数月两组神经纤维断端的错位愈合,临床主要表现为当有味觉刺激并有咀嚼运动时,术区皮肤出现潮红和出汗[6],根据淀粉碘试验评价;口干采用划线法评分评价[7]。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后1、3、6个月、1年及每年复诊1次,以观察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各项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解剖面神经分支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暂时性面瘫、面部畸形、涎液潴留、耳垂麻木、Frey综合征和口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肿瘤的复况 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中有1例发生肿瘤复发,复发率为2.86%,对照组患者中有1例发生肿瘤复发,复发率为2.86%。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腮腺肿瘤主要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患者中以良性肿瘤最为多见。在良性肿瘤人群中,则主要以多形性腺瘤为主,其次就是腺淋巴瘤。主要表现为耳前区、耳垂下或腮腺后下部的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无粘连,可活动,包膜不完整,表面光滑无结节,常无功能[8]。目前,手术是临床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最有效和主要的方法,但若单纯沿包膜剥离剜除,则术后易出现肿瘤复发,尤其是多形性肿瘤。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肿瘤的类型以及侵犯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腮腺浅叶切除术为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传统手术方式,该术式适应证广,操作简便,全面解剖并保留神经主干和分支,并将腮腺浅叶组织和肿瘤一并切除,显著降低了术后肿瘤复发率,但也存在诸多缺陷。由于术中采取大切口、大翻瓣,暴露面经总干及其分支,常不可避免地造成面神经的暂时性损伤和腺体功能的损伤,且过多切除正常腺体及腮腺嚼肌筋膜,创伤大,导致患者腮腺区明显凹陷畸形,瘢痕明显,患侧残存腺体功能丧失,术后也易出现暂时性面瘫、耳垂麻木、Frey综合征和口干等多种并发症[9-10]。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较传统术式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该术式创伤小,只需解剖游离部分必要的面神经分支,缩小了面神经的解剖范围,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并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面神经的损伤。其次区域性切除术是沿瘤体外正常组织进行钝锐性分离,切除肿瘤与瘤周部分腺体组织,同时避免了术中切断、结扎不必要的血管,如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者,避免了切断结扎颞浅动、静脉与面横动、静脉等,减少了术中的失血量。另外,该术式保留了腮腺大部分正常腺体组织和主导管,以致残留腺体的唾液顺利排出,从而减少对腺体的损伤,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达到在完整切除肿瘤保证其确切疗效显著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的同时,减少了传统手术诸多并发症的目的。患者术后瘢痕小,在满足了对面部外形美观的要求的同时功能恢复满意,生活质量有所提高[11]。

但区域性切除术适应证的选择相对比较严格,仅适用于边界清楚、活动较好、直径较小(≤3 cm)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这就要求临床医师术前详询病史、完善腮腺CT检查以筛选病例,并注意手术技巧,保证外周有一定的正常腮腺组织(5~10 mm处)作为安全区,在无瘤原则下将肿瘤完整切除,对于多形性腺瘤,因其部分包膜不完整,应于瘤体切除后用大量大量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创面后再进行缝合,并严密结扎腺体残端,使残留腺体的分泌物仍可沿其他分支导管汇入主导管,以预防涎液潴留等[12]。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切口长度、平均术中出血量、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术后暂时性面瘫、面部畸形、涎液潴留、耳垂麻木、Frey综合征和口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肿瘤复发率都较低,说明区域性切除术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疗效确切、创伤小,有效保存患者的腮腺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少,显著降低了术后肿瘤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耐新.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3):427-428.

[2]王纯.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2011,22(8):75-76.

[3]廖益辉,石成明,刘晓兵,等.传统切除术与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0):79-80.

[4]俞辉明,房进.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疗效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7):98-99.

[5]张翔云,刘锋,夏秋.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43例分析[J].中国实用口腔杂志,2008,1(10):621-622.

[6]张瑞林,陈哲,徐艳红,等.腮腺浅叶部分切除与全切术治疗浅叶良性肿瘤的比较研究[J].四川医学,2010,31(2):192-193.

[7]唐杰.腮腺部分切除术在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口腔医学研究,2010,26(6):885-886.

[8]陈东雷,王翔,邢元龙,等.5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切除术的疗效[J].重庆医学,2010,39(18):2509-2510.

[9]朱代珍.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96-07.

[10]杨光辉.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4):136-137.

[11]杨文华,孙庚林,吴炜.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与传统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天津医药,2009,37(6):507-508.

第9篇:腮腺肿瘤范文

[关键词] 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浅叶切除术;腮腺

[中图分类号] R7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c)-177-02

腮腺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由肿瘤性上皮组织和黏液样或软骨样间质所组成,为唾液腺肿瘤中最常见者,占腮腺肿瘤的65%~70%[1]。多形性腺瘤的治疗为手术切除,传统的腮腺混合瘤的切除手术就是先把面神经各分支解剖出来,然后将腮腺浅叶或全叶连同肿瘤一起切除,而把面神经保留下来。现在出现了新的手术方式即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只需要解剖与肿瘤较近的部分面神经分支,仅做包括肿瘤在内的部分腺体的切除并保留主导管。本科2002年2月~2008年8月共收治腮腺多形性腺瘤68例,分别采用传统术式和新术式,将其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02年2月~2008年8月共收治腮腺多形性腺瘤68例,采用传统术式3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16~65岁,平均42.3岁。采用新术式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23~69岁,平均45.8岁。肿瘤直径为10~35 mm。所有患者术后经病理诊断为多形性腺瘤。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气管插管全麻,传统术式组手术切口采用传统的“S”形腮腺手术切口,根据肿瘤所在位置的不同而采取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加浅叶或肿瘤加全腮腺切除术。新术式组中根据肿瘤位于腮腺的不同位置而切口位置不同,切口长度视肿瘤的位置及大小而随之变化,为达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腮腺组织,切口往往以暴露术区即可。然后再根据肿瘤位置及大小,来设计腮腺切除的组织范围,并选择需游离的面神经分支[2]。

2 结果

从肿瘤复发、面瘫、、味觉出汗综合征和涎瘘等方面进行比较表明,采用新术式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上明显优于传统术式。

3 讨论

腮腺混合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的原因:①由于腮腺混合瘤包膜多不完整,呈中心性生长,此特点是造成术后肿瘤复发的原因。②由于肿瘤浸润包膜或浸出包膜,导致瘤体周围出现小的肿瘤组织微灶,肉眼无法辨出,手术时无法彻底清除。③肿瘤的大小与位置。据以往文献[3]报道,单纯切除肿瘤,其复发率高达45%。然而温玉明等[4]对2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标本做连续切片证实,一些远离主混合瘤体的结节,都与主瘤体有某中联系,并非是向以前报道[5]的呈多中心生长。马大全等[6]经过临床研究认为,多形性腺瘤的复发率与其生物学活性有关,采用区域性切除术在肿瘤外0.5~1.0 cm的区域性切除,即可达到切除肿瘤、防止复发的目的。面瘫多发生在术后3~4 d,一般术后1~3个月内恢复,很少有永久性面瘫。腮腺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仅涉及距离肿瘤较近的个别面神经的分支,从而减少了面瘫的发生率。Frey综合征又称(味觉出汗综合征),是腮腺切除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公认为病因是迷走再生学说,原来支配腮腺的副交感神经再生入被切断的原来交感神经支配的汗腺内。两种手术方式相比较,区域性切除术创伤小,减少了神经损伤机会,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错位再生连接的机会也随之减少,所以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也大大减少。患者面部外形的改变与切除组织的多少有很大关系,腮腺浅叶或腮腺全叶切除的组织多,手术的创伤也大,所以有些患者的面部外形改变很大,给手术患者带来了心理上的不良影响。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由于切除腺体组织较少,可减少患者面部术后外形改变的发生。新的手术方式保留了腮腺主导管,就是保留了腮腺的分泌功能,也就避免了患者术后出现口干症。本文行区域性手术组36例患者术后只有1例发生面瘫,可能和手术中面神经分离不清有关,其他并发症无一发生,术后面型几乎没有改变。反观传统手术后患者,有4例面瘫,2例涎瘘,3例Frey综合征,术后患者消肿后面型稍有改变。有了以上理论和实践的支持,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与传统术式比较具有以下优点:①手术创伤小。②术后并发症少。③同时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避免了口干症的发生。④面部外形几乎不改变,患者心理影响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Klijanienko J,Servois V,Janunet P,et al.Pleomorphic aden [J].Im Am J Surg Pathol,1998,22(6):772-773.

[2]廖伟,金君,高军,等.应用分段式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J].第三军大学学报,2004,26(18):1634-1638.

[3]马大权.腮腺肿瘤治疗探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3,38(2):151-152.

[4]温玉明,陈润良,王昌美.腮腺多形性腺瘤腺体切除范围的病理依据[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3,21(5):359-360.

[5]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28-731.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