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的一种特殊的群众组织,是大学生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自身需要等为基础而组成的自主开展学生活动的志愿性团体。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全国学联“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逐步实施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随之逐渐发生了变化[1]。他们不仅需要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对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更为迫切,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社团得到迅猛地发展,各个大学社团组织的类型、数量和会员的数量都大量增加[2]。虽然当今大学社团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大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各种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及影响因素值得关注。本文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通过对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和大学生社团建设有所帮助。
二、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调查分析
(一)问卷调查。(1)大学生社团参加率比较高,但性别和年级分布失衡。调查数据显示有98.06%的大学生至少有参加过一个以上的社团,可见大学生参加社团的积极性比较高。但参加社团的更多是女生,其所占的比例为59.22%,而男生则占
40.78%。可见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参加学校社团。在样本的年级分布数据来看,参加社团的大学生数量从大一至大四呈现递减的状态,其比率依次为49.51%、29.13%、17.48%、3.88%,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大一、大二这些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更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目前高校社团成员主要以大一学生为主,社团干部一般为大二学生,每年换届一次,只有极少数大三的学生愿意继续留在社团里。(2)大学生参加社团的途径单一,参与存在盲目性。调查显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社团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达到了80.58%,有45.63%的大学生选择了与所学专业相关或相近的社团,还有22.33%的大学生是参加老师或者同学推荐的社团,而根据社团的知名度和口碑参加社团的大学生仅占17.48%。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参与社团、了解社团的途径单一,缺乏有效可行的途径。这也说明了社团的特色模糊和宣传力度弱。新参加社团的许多学生对于社团这个团体认识模糊,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他们往往在周围环境或者同学的影响下,抱着一种美好的想象加入到社团的生活,参与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同时这也成为日后多数高年级学生选择退团的原因。(3)大学生参加社团类型的倾向性明显,对社团活动的满意度不高。在被问及“您参加的社团属于什么类型?”这一问题时,文化娱乐型社团位居首位,其所占比例为55.34%。与社会实践型社团的44.66%相比,理论学习型社团以47.57%略胜一筹。而志愿服务型社团(如青协)和体育竞技型社团则只占一少部分。这说明大学生更注重学习和文化娱乐,对服务他人和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意识较差。此外,对社团活动表示十分满意的学生仅占4.85%,有49.51%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感觉一般的占40.78%,这说明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后,对社团活动的满意度较低。(4)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其主要参加的社团举办活动时,有59.22%的成员表示比较积极,偶尔会请几次假。而参加活动很积极的大学生只占25.24%,不是很积极,只去过几次的同学占15.53%。
(二)访谈调查。(1)不同类型的社团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同。目前福建江夏学院社团总数约98个,包含了文艺类、社科类、实践类、体育类等。每个社团主要设置了会长、副会长、部长。副部长、干事、会员等职务。文化娱乐型社团与体育竞技类社团的总人数普遍大于理论型、实践型社团。文化娱乐、体育竞技类的社团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大。(2)学生对社团的期望值有所偏差。社团成员的积极性随时间的推移有一定的降低,学生对社团的期望值有所偏差,造成其积极性降低。社团负责人反映,如今社团存在的普遍问题之一是一部分成员在加入社团之后,其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一些学生加入社团之后,由于社团方面或者是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不高。(3)社团活动形式缺少创新元素的加入。大部分社团一直只是持续着以前的活动形式来举办活动,活动的举办形式上基本没有发生改变。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社团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创新。这就要求各个社团在原有的特色活动中加入创新元素或者是在举办原有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新的活动。
三、影响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积极性的因素分析
(一)学校对社团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社团的经营和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和投入。社团要运作发展不可缺少的就是资金。社团除了要自己筹集资金拉赞助外,还需要学校的支持和资金投入。一些社团虽然有很好的精品活动,但由于自身筹集资金的能力有限,或者是学校社团活动经费的划拨程序复杂,耗费时间长,导致这些活动被搁置,影响到社团成员的活动积极性,最终导致活动无法顺利有效的开展和完成。另外。如果有时遇到社团活动时间或者场地与教学时间或场地发生冲突时,社团活动往往要委曲求全,为教学让步,致使一些社团活动被迫改变时间或场地,不能正常开展,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当然,高校社团的发展也离不开专业老师的指导。虽然一些高校会给社团配备指导老师,但由于老师并非专业或者这些指导老师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对社团的指导和管理缺乏,甚至是“徒有虚名”,这些非常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
(二)社团自身的体制机制建设不够完善。一些社团可能存在自身建设方面的不足,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透明机制等问题。一是社团内部沟通不足,缺乏团队协作能力。一些社团缺乏自身的运作和发展机制,存在较大随意性,平时各个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缺乏沟通,有些社团成员之间甚至存在互相不认识的现象,这些情况会影响社团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二是社团举办的活动内容单一,缺乏独具特色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本的一些社团活动或其举办形式缺乏新意,内容单一,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造成一些学生对社团活动产生疲劳感,丧失积极性。
(三)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动机不够明确。大部分社团的主要成员是大一学生,进入社团的主要途径就是依靠各个社团的宣传及老师的推荐。一旦进入到社团后,如果发现社团与自己的期望不一致时,就会对这个社团产生抵触甚至是反感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参加社团最主要的原因是希望在评优评先时加综测分,他们的这种思想严重偏离了参加社团的初衷,其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自然也不高。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或者是考公考研的压力,没有太多的时间参加社团活动,于是就逐步退出社团。这也说明社团活动与学习未能相互协调。
四、提升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积极性的对策
(一)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视。社团的发展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校第二课堂的引导者。学校对社团发展的支持和投入其实也是对其自身发展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在社团经费方面,学校应制定相关制度来辅助社团发展,尤其是对那些成立初期知名度不高、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的社团应加大经费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在社团活动场地方面,学校应合理规划教学和社团活动场地,为其提供一个独立的活动场地,以保证其活动的正常进行。在社团指导方面,学校应聘请一些专业的老师,对社团成员进行定期的专业指导和培训。
(二)加强学生社团活动内涵和机制的建设。一是完善社团内部的沟通。社团在举办特色、大型活动的同时应该注意内部趣味性活动的举办。如今的社团会议大多是为了社团活动能够正常举办,由会长或相关负责人直接进行任务分配,缺乏成员之间的沟通与意见交流。提倡会议民主性、开放性,针对问题,每位成员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通过商讨确定方案。设立意见反映箱,有效的纵向沟通在干事与上级意见发生冲突时起到很大的作用,能使干事自身价值有重新的定位,增强自我认同感,从而增加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加大社团经费投入。社团经费不足造成协会活动难以很好的举办,从而使社团活动减少,成员对于社团的认同感降低,使其积极性减弱。要提高社团活动质量,争取得到校外企业的赞助。每个社团必须精心规划社团举办的活动,到校外争取赞助。同时,节省社团开支。对于社团开支要进行控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三是改革社团活动内容。在原先的特色活动基础上加入新元素。特色活动是一个社团的标志,能使成员增加对社团的认同感,但是没有新元素的加入会使特色活动没有亮点,因此,必须在每次举办社团特色活动中加入切实可行的、增色的新元素。同时,探索新活动。在保持社团特色活动的同时,社团应该不断探索新活动,增加社团活动的多样性,增强成员对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四是培养社团成员的团队精神。增强社团成员的协作和沟通能力,使成员之间心连心,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在社团内部彻底抛弃等级观念,构建有效的激励制度,提高成员的素质,保持良好的社团发展环境。在团队精神动力的推动下,社团将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三)激励大学生端正参加社团的动机。首先,教育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心态要摆正,要意识到参加社团的真正意义是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在评优评先中略胜他人一筹。其次,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来选择社团,而不单单是依赖老师和同学的推荐。只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社团,才会有激情和热情去参与到社团今后的活动中去,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再次,帮助大学生合理处理社团活动与学习的关系。一些高年级学生可能会认为就业压力大,社团活动可能会影响其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其实,良好的社团活动也是增加自身实践经验的机会,同时也是课余时间的自我身心放松。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建设;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108-02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愿组成的按照社团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由于学生社团的这种“自我”性符合了青年学生思想敏锐、主体意识强、反感空洞说教、喜欢个性张扬和希望追求个人发展等特点,所以就受到了青年学生的青睐。目前有很多大学生热衷于通过加入学生社团来寻求自我发展,社团已成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校园生活方式,因而也就成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这样,面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如何能使学生社团真正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的作用,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方面。下面,本文拟以山东工商学院为例,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大学生社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1.社团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种生活教育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课堂教学,以“两课”教师为主力,以“教室”为主阵地,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的单一灌输的特点,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真实感受,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社团活动中自由平等、畅所欲言的活动方式更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容易使大学生的道德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讨。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有84.75%的学生表示正在参加或想要参加社团活动,社团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
2.社团活动能使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如今,各高校都拥有较多的学生社团组织,山东工商学院目前就有各类学生社团77个。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22.15%的学生认为参加社团活动能使自己增长知识和技能,能为日后走上社会积累经验;有17.13%的学生认为通过社团活动中的社会调查或对相关问题的实地考察,可以获得对社会的更多的认识;有30.46%的学生认为参加社团活动能使自己紧张的心理状态得到放松;有23.75%的学生认为在社团活动中能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还有12.59%的学生认为参加社团活动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3.社团活动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实践平台
实践证明,通过灌输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佳。这正如杜威所说的,道德教育不应该是“教训式”的,而应该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进行,应进行以实践活动为主的道德教育,并把这一方法作为“民主的过程”。他甚至认为,过分地强调和强化道德的说教只会导致学生不能在日常生活的情景中正确地践行伦理道德的要求。道德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加强实践教学,而大学生社团以其活动多和实践性强等特点恰恰顺应了这一需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不仅可使学生社团活动有了丰富的知识性和思想性,也可使我们的理论教学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93.17%的学生希望能通过社团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的地位目前已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还是存在一些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1.学生社团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山东工商学院的77个学生社团中,相似或相近的学生社团比较多。比如,舞蹈类的学生社团就有“舞天堂”“劲舞团”和“优悠舞团”三个,促进外语学习的学生社团也有“商务英语协会”“疯狂英语俱乐部”和“大学生英语俱乐部”“face to face英语口才协会”4个。社团的重复建设使学校的有限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社团的发展。
2.社团性质比例失衡,理论学习类社团数量太少
数据显示,在山东工商学院的77个学生社团中,文艺体育类社团有31个,占社团总数的40.25%;科技类社团30个,占社团总数的38.96%;公益服务类社团10个,占社团总数的12.98%;理论学习类社团只有6个,占社团总数的7.79%。
3.社团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我们发现,77.84%的学生在加入某社团前并没有对该社团进行必要的考察,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在加入某社团前甚至还不清楚自己要加入的是何种社团。如此,一旦发现了该社团的活动与自己的期望和想象有出入时,就对该社团的活动失去了兴趣,从而就导致了社团成员的隐性流失。同时,从参加学生社团的学生的年级来看,低年级的学生较多。在山东工商学院,目前共有学生社团成员6 273人,其中高年级成员仅有1195人,占总人数的19.04%;低年级学生5 078人,占到总人数的80.96%。在这些属于低年级的社团成员中,还存在一个突出的现象,即一人同时加入多个学生社团。在高年级的学生中,除担当社团的主要骨干者之外,参与社团活动的明显地较少,而且这些骨干也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的活动,不太关心对后面的核心成员的培养。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状况的出现:社团活动的传承性不够,社团的稳定性也较差。
4.社团活动指导教师不足
目前,在高校,大部分学生社团都缺少指导教师。在山东工商学院的77个学生社团中,目前有12个学生社团没有指导教师,占社团总数的15.58%;有指导教师的,其指导教师也大多是由校团委或学校二级学院团总支的成员或部分专职辅导员来担任,所以他们对社团活动的指导也并非是经常性的。这样,指导不及时、不到位的状况就容易导致学生社团活动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社团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三、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建议
在当前形势下,学生社团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已显示出了它的强大的生命力。鉴于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只有做到“双克服”和“双加强”,才能较有效地发挥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克服自主性过分的问题,加强规范性
学生社团作为自发性的学生组织,它是基于学生的共同的兴趣与爱好组建而成的,因此它就具有结构松散、人员流动性大、组织自主性强和外在约束力相对较弱等特点。自发性可以使学生能较容易地自发地组建起他们要组建的社团,可以使他们能自主地对社团进行管理,利用社团活动学习他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本领,积累各种不同的实践经验,在成功和失败中反思自我、塑造自我。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大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尚不完全成熟,由于有西方思潮的冲击和我国社会大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所以一些学生社团的活动就易出现偏差。为此,首先,应把社团活动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之中来,做到在活动中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崇高的精神塑造人、用健康的活动鼓舞人。其次,应有有效地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的制度,应使社团活动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比如,学生社团的建立、学生社团主要干部的产生、学生社团重要活动的举办等,均应有相应的审查与批准的制度,以使社团活动能规范化。实践证明,必要的约束和管理并不是对学生自主的扼杀,而是使社团活动能健康开展的保证。最后,应适当控制学生社团活动的频次,同时引导学生社团设法提高其活动的质量。这是因为,高频次的学生社团活动,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会使一些学生不得不逃课去参加社团活动。所以,必须把学生社团活动的频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以此确保每次活动都能是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形式生动活泼的。
【关键字】素质教育 社团 社团结构 管理
高校社团作为高校学生自发组织,以国家和学校相关文件为指导,宗旨在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的群众性业余团体,在高校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培养富有时代使命,具备较好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校社团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学校的素质教育
1、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有利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有效的开展社团活动,吸引多数同学加入到不同的社团当中,首先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时间,极大的发掘大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并使之为自己服务,为他人服务。其次,当代大学生通过丰富的社团生活,使之在社团中找到良师益友,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世界,使现在的独生一代,在大学期间,不在感觉孤独。最后,通过开展社团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的主题意识,通过组织活动,参与活动,提升了价值,锻炼了自我,在社团一系列的活动中,不断提升社会能力,学习课堂,书本学不来,学不到的技能,使之在就业时能得心应手,工作以后能面面俱到。
2、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是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更多体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和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是增强大学生凝聚力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些正是目前多数大学所追求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目标。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是传承和培育学校文化的客观要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校文化是学校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紧密相关,又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文氛围、学校精神和生活环境。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学校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学校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发展。学生社团是现代教育中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是学校文化的一面旗帜。这种学生自我组织自我教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了学生之间的精神沟通,学业上的开拓,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处理,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潮流,丰富了教育的多元性。
二、目前高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社团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推进大学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推手,高校对起给予了厚望,但目前高校社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思考。
1、高校重视度不够,疏于管理
高校对社团管理方面,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历次会议基本没有专门针对高校社团发展的专题,领导层也基本上不会出现的各社团活动中,在民办高校基本没有专项的社团经费,也不会有专业的社团发展指导,可见在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对社团建设的重视程度是严重缺乏的。
2、社团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
从社团的组织情况来看,体育娱乐性的社团占据多数,实践性、理论性或者学术型的协会较少。在高校中有影响力的社团活动基本上是带有明显娱乐标签的,比如我所在学校的“十佳歌手”大赛,而其他的专业性,有一定学术型的基本上没有影响力。从社团的发展水平来看,也是差异明细,有些社团是兵强马壮,社员众多,活动丰富,有些社团在成立之时就显得比较随意,除了当初的几次活动,轰轰历历,后续就缺乏人气,面临退出社团。
3、社团凝聚力建设不足
作为学生自发组建的业余组织,在凝聚力建设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这具有社团先天的特征所致,也有团委管理方面的疏忽,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社团活动的盲目性.由于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与人生 观,且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部分社团干部在举办活动时违背了社团宗旨,没有顾 及到内部成员的意愿.
(二)一些社团活动不能按期完成。有些活动在策划后却无法实施,有些活动即使实施了,也是一拖再拖,结果不了了之。
(三)社团成员的流动性大,稳定性差.据我们的调查资料显示,57.8%的社团成员曾想过退出社团.他们觉得在社团中枯燥乏味且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
(四)会员能参与的活动较少.会员交了会费之后,社团活动杳无音信,社团不能实现自己承诺.导致 部分会员失去了对社团的信任.
(五)社团内部缺乏有效的沟通.社团成员不知道其他同事的特长是什么,有什么兴趣爱好,性格如何,对同事不了解,从而使社团 成员团结协作能力低下.
三、加强社团发展,促进素质教育
通过以上的分析,高校有必要,对社团活动进行有效性指导,将社团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无线放大,提升社团的造血功能,强化社团素质教育阵地的功能。
1、强化制度,建立校级管理机制
在制度方面,以学校为主导,校团委为责任单位,建立完善的社团管理制度,社团发展计划,社团专项经费管理条例,对社团负责人进行定期培训,全力推进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
2、积极引导,推进优秀社团建设
社团建设方面,可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社团良心发展,开展多方活动,在每学年进行评优活动,对于建设较好,活动开展丰富,影响力大的社团进行奖励,激励更多的社团争创先进,促进社团的全面发展。
3、优化活动,提升社团素质培养功能
社团开展的活动需要精心策划,主管部门进行指导和资格审查,并在全校范围内,每学期开展一次比较全面的社团月活动,创建人人参与的良好风气。
4、提升凝聚力,强化社团战斗力
[关键词]大学社团;社团活动;消极参加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7-0078-03[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人际学习资源开发的西部地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2012JGA118)。
大学生社团为大学生展现自我才华、促进个人发展提供了舞台,对提高个人创新能力、繁荣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风气的影响及校园风气的变化,大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时表现出的消极因素是不容忽视的。
一、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动机
纵观当下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动机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出于自身爱好、满足自身需求、提高自我创造力,扩展人际关系,寻求共同圈子,探讨共同话题。这类人群对社团的作用具有较为正确、积极的认识,他们加入社团往往是为了满足内心的归属感,是为了切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艺术素质、创新能力,在展示自我才华的同时,培养自身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在交流中获得知识、信息、乐趣。第二类是为了把参加社团活动兑换成学分,或在履历上增添亮丽的一笔。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实践活动与学分(操行分或综合测评分)挂钩,本来这是学校出于减少学生的时间负担、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良好愿望而制定的积极政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中,社团活动变相成为一种换取学分的实践活动。表面上,社团的数量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丰富,活跃度越来越高,自主性越来越强,社团成员的数量也迅速增加,社团活动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实际上,社团活动的质量遭到越来越多的消极因素的破坏,形成了“量多质不高”现状。与此同时,参加社团已经成了学生求职履历上必写的一门“操行分”,而获得“操行分”的要求并不高,但凡参加就能得到。形式化的风气也造成了学生“大一积极入团,大二消极驻团,大三、大四积极退团”,形成了流水线式的“风景”。第三类是有双重动机,即以上两种动机兼而有之,既兼顾了兴趣爱好,又能获得实际的学分。而本文所探讨的大学生消极参加社团活动的问题,主要是针对第二类和第三类人群而言。
二、大学生消极参加社团活动的原因
(一)功利性需求
人类的活动带有趋利性。一方面,近几年来不断攀升的就业压力成了令高校最头疼的问题,学生就业率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工作和生源质量,影响到学科建设投入等多方面问题,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性。学校压力和社会压力不断增压传递给学生,使得大部分学生不得不面对现实,对所谓有用的课程、好拿学分的课程趋之若鹜,希望早日完成学分,顺利拿到毕业证走上工作岗位。在很多学生看来,社团活动属于活不多也不累的“休闲”活动,拿到学分很容易,如果成为社团骨干可以加分,即使在参与深度、完成质量不佳的情况下,参与社团活动的成员数量仍然会很多;另一方面,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对学生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提高人文素质和艺术素质固然重要,但是短期收效不大,对工作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加上周末还有必须参加的公共素质选修课(也必须拿到相应的学分),迫于学校的学分管理规定,于是“走走形式、敷衍了事、整满学分、拿个证书”,社团活动变成兑换操行分数的工具,变成履历的一笔润饰,变成求职书的门面装潢。就业压力、社会风气、校园风气影响等多种原因,使现代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目的越来越具有功利性。
(二)社团自身的吸引力不足
大学社团发展的数量日益增多,活动形式也五花八门,选择的宽泛度和自由度反倒造成了学生参与的惰性,资源的丰富也使得他们不太珍惜大学里的社团时光,总觉得随时可进可退。不少高年级同学在新生入学兴致勃勃地选择社团时,不但没有很好地为他们做出解释、宣传,还灌输了“社团嘛,随便挑一两个就好了”“不知道选择哪个社团就抛硬币决定”的消极思想。另外,有些社团的活动管理不规范、缺乏效率、活动重复、创新能力不足,社团骨干抱着混学分的心态,缺乏进取精神和为广大同学服务的责任感,导致老成员被动参与活动,新成员难以被吸引入会,社团的美誉度不高,参与活动时成员缺乏主动性。
(三)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少
现在的大学生学业繁重、活动繁多,课余时间较少。大学教育日益重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开设了很多选修课、公共课、素质课等,并且规定学生必须完成相应板块的学分才能毕业。这些课程及一些专题讲座把学生本可以自由支配的晚上、周末的时间都挤得满满的,学生疲于完成不同板块学分的同时,已经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了,社团活动更是只能见缝插针地利用节假日开展,这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降低了社团活动的质量。
三、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社团具有特殊的使命,它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平台。大学社团不同于学校的行政机构,它是由大学生自治形成的半民间组织形式,其成员基于兴趣爱好等原因走到一起,形成交流团体。团委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原则,创造宽松、民主的校园氛围,唤醒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他们发挥聪明才智进行积极主动的创造,倡导他们用“自治”精神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要指导大学生社团坚持“以会员发展为本”的服务理念,整体统筹社团之间的关系,规范社团的申请、注册、操作等管理流程,避免鱼龙混杂。对管理混乱、没有为校园文化做出实质性贡献的“挂牌”社团进行“停业整顿”。理顺关系,整合资源,加强校内、校外的社团交流,提高社团成员视野和社团干部创新能力,提高社团的含金量。此外,对于大学生课时过多、学习质量不高的普遍状况,校团委应积极与教务处、学工部、各学院积极沟通,寻求对策。教育模式在宏观上体现为办学模式,在微观上体现为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办学模式需要具体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来达到其宏观目标,在具体操作时出现太多有悖“以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为,都会使办学模式的科学方向产生偏离。某些学校一味地推出种类繁多的选修课、公共课、素质课,而没有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调查实际情况,没有考虑学生是否可以承受、是否有时间自主学习等具体问题,这些教学措施和行为将大学教育庞杂化,却没有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大学生应该有充分的时间去对人生、未来、理想进行规划,去参加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学会学习和生活,学会思考和创造。高校的教育措施和教育行为是应该做一些“简约化”的思考了。
(二)提高社团的创新能力
一方面,大学生社团的发展要求我们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团的运作,放手让青年学生去干出一番天地,同时也要求校团委为社团提供一些针对性的指导和有效性的具体培训,增强社团骨干为成员成长而服务的意识,提高社团骨干的管理能力,规范社团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社团全体应发扬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社团的专业水准,切实为提高成员的综合素质提供实质性的服务,从而增加社团的吸引力,创造社团的特色,探索出符合科学规律的社团发展途径,使社团活力十足、长远发展。校团委应着力打造品牌社团、精品社团,建立优秀的榜样激励其他社团的发展,让优秀社团成为校园文化的“名牌”,让校园社团成为大学生的家,让大学生为社团而骄傲并在社团活动中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为社团吐故纳新产生前进的动力。
(三)学校提供支持
学校可以为社团活动配备设备硬件、分管领导和指导教师,切实支持社团活动,提高社团质量。第一,目前高校场地资源紧张,大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经常碰到没有场地、没有设备的窘境,不切实落实社团活动场地和设备的问题,长期让社团活动处于“游牧”状态,会打击社团发展的积极性,影响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有的学校连一小块属于大学生活动中心性质的场地都没有,理论上宣布支持学生去各学院、各部门借场地、借设备,但是行政职能与工作职责的划分不清,使学院无法支持社团的工作,大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经常碰壁。社团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的精神家园,高校应该建立大学生活动中心,中心配备基础设备和信息化设备,规范管理和使用办法,开辟出大学生社团活动必需的空间,从实际行动上支持社团开展各类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二,校团委应配备有活力的领导分管社团活动,指引社团的发展决策,并对碰到的具体问题做指导,减少学生盲目搞活动的现象。第三,社团应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其科学发展。专业指导在社团的良性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社团的学生骨干构成了社团的灵魂。目前大学社团的指导教师都是义务为社团提供服务,其本身主要肩负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对于社团指导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学校从维持社团稳定发展的角度考虑,应该给予其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学校可用聘用制方式或计算工作量的方式为大学社团聘请热情、有责任感的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为社团的科学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支持。
(四)建立社团的奖励与评定制度
根据社团的校园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对优秀社团和优秀指导教师进行表彰,树立校园文化的先进团体和先锋人物,使大学社团成为大学文化绚丽的风景线。
社团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营养成分,只有宏观管理与微观操作相结合,才能使社团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邢光晟,张庆华,毛波杰.高校学生社团科学发展问题刍议[J].江苏高教,2010(5):125-126.
[2]刘红霞.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刍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4):120-122.
大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当前,大学生社团已成为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书育人的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因此,分析大学生社团的现状,以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社团活动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大学生社团对建设校园文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大学生社团在发展中也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如管理体系不健全、思想建设不深入、活动开展缺乏内涵,这些都制约着社团的建设和活动正常发展,影响着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1.对主流思想引领不佳,思想高度有待提升
大学生社团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是社团一切活动的前提。纵观当前大学校园的社团,虽然大学生社团种类繁多,参加社团的人数较多,但社团活动多以文体活动为主,指导老师也很少投入精力去对社团成员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社团成员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引领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2.社团活动流于形式,内涵深度亟需挖掘
目前高校社团活动也五花八门,涵盖了学校各个专业领域。但由于整体上缺乏合理策划,重过程、轻结果的情况时有发生,有质量、高层次的活动不多,甚至有的社团为了追求场面上的效应而刻意举办一些活动,不注意与社团自身的性质相结合,这严重违背了社团活动的初衷,浪费了有限的活动资源。
3.社团活动目的不明确,功利性强
大部分学生参加社团的目的不明确,他们或是出于从众心理,或是出于功利目的而被动地参加社团,使得对社团价值认同感不强,有的人参加社团已经不再是为了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而只是为了在求职的时候提升自己的砝码,功利性突出。
4.社团指导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首先,从社团管理体制方面分析,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社团的重视力度不够, 对成立社团的审核机制不健全,各类社团存在严重重复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使用。其次,学校对社团没有配备专职的指导教师,导致社团活动缺乏必要的指导,使社团活动缺乏深度,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即使部分社团有相关教师进行指导,但绝大多数都是兼职的,没有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人到社团活动当中,制约着大学生社团的发展。
二、大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社团是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大学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构建,将极大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1.大学生社团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新的平台
当前,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也随之发生变化,深刻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面临着新的挑战。新时期下思想政治教育?c大学生社团有机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借助大学生社团的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效激发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寓教于乐,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2.大学生社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它贯穿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社团规模的扩大,社团数量的增加,大学生参加社团的热情逐年增加。因此,通过大学生社团这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让大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亲身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3.大学生社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模式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呈现出新的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模式,通过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社团活动把握大学生日常的心理脉络,通过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深人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团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举措
对大学生社团进行思想引导是必要的,以促使大学生社团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具体的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拓渠道,保障大学生社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大学生社团作为学校重要的学生组织,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因此,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重视和利用好这个平台。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始终坚持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不仅需要通过课堂,还需要关注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每一个具体细节,从他们所在的宿舍、班级、社团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形成社团牵头、班级组织的多样教育模式。学校应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社团活动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不仅要适时引导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相关教师更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带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成熟。在舆论导向方面,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如网络、、广播、宣讲等形式给予大学生社团高度肯定,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团,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建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必然要求高校创新平台,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当前大学生社团正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平台,学生参加社团的热情高,主动性强,受社团文化的影响日渐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积极利用并完善大学生社团这一平台,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给予正能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3.扩形式,创新大学生社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方式
很多大学生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源于它的枯燥乏味,形式单一化。鉴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扩充其作用方式,坚持思想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社团活动中,让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与思想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之中。这样一方面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调动其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4.重培养,努力提升社团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关键词:高校资助社团;育人功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35-02
学生社团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日益推进和社会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在高校设立奖助学金,资助工作理念也从单一的经济支持,向经济支持和育人双重功能的模式转变[1]。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培养兴趣、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高校资源优化、拓宽资助渠道、拓展育人思路的有效举措,对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和道德观念发挥着重要作用[2]。学生资助社团是学生社团的一种形式,主要由受资助的学生组成。
一、资助社团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10所高校中,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至少有3个资助社团,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则至少有1个资助社团。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目前有香港思源学社、唐仲英爱心社、伯藜学社、姜波学社及中粮爱之家共5个资助社团,社团成员494名,男女比例约为1∶2。成员覆盖农学、管理学、工学等8个学科,其中农科学生占28.5%,管理学科学生占21.3%。在对10所高校资助社团成员的698份问卷中,社员和干事的比例分别为47.2%和23.3%,部长、副部长及志愿者为10.8%、11.8和6.9%。对社团活动的满意度调查显示,88.6%的成员对社团活动满意,其中27.4%非常满意。调查发现,多数成员认为社团活动不影响学习,而不同的角色对社团活动与学习关系的看法存在差异(表1),调查显示,70.6%部长与60%副部认为工作相对繁重,占用较多时间。其他成员尽管对占用时间的看法不一,但86.3%的干事和87.4%的社员认为社团活动不影响学习。
二、资助社团的育人功能
资助社团能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实践平台及感恩平台,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能力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功能[3]。社团的育人功能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方面,显性育人功能体现在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专业素质的提升及主体意识的强化,隐性育人功能体现在奋发图强、努力上进等优秀品格的塑造。
1.资助社团育人功能的显性表现。(1)学习能力增强。研究发现,社团成员学习成绩能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以南京农业大学2010级103名资助社团成员的学习情况为例,在大一至大三期间,各学年平均学习成绩分别为85.82、86.78、88.57,高于全校同期的均值80.82、81.71、83.61。说明资助社团成员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优良,且稳中有升,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同时,开拓了学科视野,完善了知识结构。(2)综合素质能力提高。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指标进行量化评价,103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分值显示,大一至大三分别为93.82、94.46、94.50,分别高于全校的均值92.19、93.04、93.54。社团指导教师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重视活动方向与形式的指导,学生能力与素质均有所提升,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与自我管理。
2.资助社团育人功能的隐性表现。(1)锻炼提升弱项,塑造优良品格。调查发现,参与问卷调查的资助社团成员中,68.8%的学生参加资助社团的目标之一是锻炼弱项,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对参加社团后收获的调查显示,67.8%的学生认为自身能力和素质均有提升,增强了自信,说明社团活动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资助社团指导老师的调查发现,通过开展主题教育讲座、举办杰出校友创业讲坛等形式,以资助社团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德育效果显著,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2)强化主体意识,提高社会竞争力。资助社团成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让贫困学生在大学校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社团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研究发现,认为开展社团活动能激发主体意识的社团成员达74.8%。学生根据专业特长的需要,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全面提升了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有效提高了社会竞争力。
三、资助社团育人功能的路径分析
1.发挥资助社团的教育引导功能。(1)加强社团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大学生在参加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历练与提高。如引导诚信还贷,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热点问题,以“诚信”主题征文、辩论等活动形式,提高资助社团成员的思想道德素养。此外,注重挖掘社团成员的个人潜能与优势,提升如交际、表达能力欠缺等弱势方面,注重每次活动内容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社团的平台优势,促进学生成长成才。(2)提升教育性社团活动的品质。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能力培养和践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丰富的活动弥补了文理学生各自专业的不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资助社团要提升活动品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实现学生与社团之间的和谐发展。如举行创业类竞赛,在前期举办如“伯藜讲堂――创业成就未来”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创业热情,选拔优秀学生配备创业指导老师,把教育融入活动和日常指导中。提高活动品质,打造品牌特色,学生踊跃参与并在活动中提升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2.提升社团活动的文化导向作用。(1)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角度开展活动。校园文化是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社团活动是学生丰富业余生活、锻炼组织能力、扩大求知领域、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有利于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社团活动还能有效推动社团健康发展,激发社团成员的竞争意识。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收获荣誉,不仅在经济上获得资助,精神上也得以充实,有助于在校园内形成积极进取的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提高社团活动的格调和影响力。思想文化阵地要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占领学校思想阵地,大学组织在设计各类校园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发展学生整体素质为第一要义,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受益者。要坚持分层次、有步骤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打造品牌特色活动、扩大资助社团活动及社团的影响力,如“唐仲英爱心社”曾荣获校级“优秀社团”、“十佳社团”等称号,让更多学生了解资助社团并参与到活动中。
3.发挥社团的社会适应。(1)重视社团活动的社会化功能。社团活动,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它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转化。如果大学生等到工作时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势必需要较长的适应期,不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4],而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从学生角色转化为职场人角色的平台,帮助大学生社会化。例如,南京农业大学“伯藜学社”社团成员在实施创业项目过程中,通过真实的经营,学生的身份转变为服务者或者管理者等职场人角色,增强了适应职场生活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2)在社会服务性的活动中提升综合能力。追求个人发展、实现人生目标是每个人的特质要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天生具有一种“潜在的能量”,从心理和生理上都趋向自我完善的特点,这对于资助社团成员的自我发展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社团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和服务社会的实践平台,同时也是学生提升各方面能力的大舞台。在组织、开展服务性的社团活动时,可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而学生也从中提升了协调适应能力。
四、小结与展望
高校资助社团作为由受资助学生为主体组成的学生组织,已成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之一。近年来,国家的资助政策进一步完善,资助举措不断拓宽,资助育人成为资助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因此,加强对学生资助社团育人功能的理论研究,推动资助社团指导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探索更多有效的资助育人路径,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俐,周景萍.初探高校学生奖助社团及其育人作用――以清华大学学生资助社团为例[J].科教导刊,2012,(7):213-215.
[2]罗进德.高校学生社团对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88-190,193.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功能;作用发挥
曾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创新,是当今世界经济、科技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则是实现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因素。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高校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创新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社团的功能定位
《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指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的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创新教育视野下,要从功能上对大学生社团进行科学定位,应着重把握以下六点。
1.专业提升功能。大学生选择参加社团时,大多以自己的专业学习、兴趣爱好为参照,他们参加社团的目的,也大都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实际能力。社团开展的活动,如专题讲座、社团内部的学术交流、志愿服务等,也大都以巩固扩大社团成员的专业知识、提高社团专业实践水平为目的。除一般的文体娱乐性社团外,大多数社团都具有专业提升的功能。
2.素质拓展功能。高校社团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拓展素质的重要平台。从社团成员来看,他们参加社团完全自觉自愿,且大都目的明确、目标一致,参加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高。从社团本身来看,社团都会从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出发,组织符合本社团特点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同时会对社团成员进行社团章程、纪律教育,从而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应急应变能力等。从社团活动来看,各项活动的开展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专业学习的局限,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得到锻炼、拓展和提高。
3.创新教育功能。高校社团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一片沃土。从社团主体看,社团成员为共同的志趣爱好走到一起,他们对社团活动、社团发展都具有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其主体性可以得到有效发挥。从社团活动看,社团成员在策划和组织各项活动时,会充分借鉴校内其他社团以及社会专业团体的活动形式和内容,集思广益,力求创新,办出自己的水平和特色,这对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社团发展看,社团成员会根据社团性质及发展目标,加强与校内外业务团体的联系,加强专业实践锻炼,逐步提升社团活动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4.思想引导功能。大学生社团“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方式,是以班级为主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社团成员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实现自身价值,进而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可以增强团队意识、集体观念、公平竞争意识和拼搏进取精神,自觉地把自我完善和发展与社团的建设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5.文化育人功能。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一方面能够繁荣校园文化,推动优良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学习到大量的知识,并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都得到不断提高,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
6.示范导向功能。社团优秀人才的荟萃、专业教师的指导、有关部门的重点扶持、相关政策的激励引导、各项活动的成功举办、活动层次与品位的不断提高、社团特色的凸显都会使大学生社团特别是优秀社团的影响大大增强。同时,社团成员在活动中的锻炼提高、社团明星的不断升起、创新人才的茁壮成长等,为大学生的成长树立了身边的榜样,进而在大学生中产生明显的示范导向作用。
二、创新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社团建设及功能发挥的路径分析
在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要有效发挥大学生社团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就要认真总结社团建设经验,切实解决当前大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诸如对社团定位不准、缺乏专业指导、管理不到位、组织活动松散、缺乏经费和必要的物资条件等突出问题,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大对社团的建设、扶持和管理力度,促进社团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定位,规范管理,为大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要引导大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首先必须对大学生社团进行科学定位,把它们定位为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平台、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规划。其次要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由团学和教学部门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教师参与指导、学生自主活动的社团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指导各类学生社团制定社团章程,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自律性,增强社团活力。
第二,更新观念,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把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更新人才评价标准,改变用一般性的思想道德评价加专业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做法,补充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特色素质等评价内容,构建第一课堂成绩与第二课堂成绩相结合的学生成绩评定办法。
第三,加强业务指导和实践锻炼,提升社团活动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一要建立指导教师制度。社团主管部门要根据社团的类型和特点,选配优秀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还应根据需要有重点地选聘校外专家参与社团指导工作。二是加强社团管理,加强社团规范化建设。三是鼓励学生社团走出校园、服务社会,不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四是建立相对稳定的社团实践基地,与有条件的地方性社团、社区、企事业单位合作,着力提升社团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第四,多措并举,为社团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技术支持。高校应多措并举,为学生社团提供必要的保障,如划拨适当的保障经费,或通过校、院设置项目经费,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激励社团积极获取经费支持等。学校应从实际出发,逐步规划、建设学生社团活动场地,配备相应的活动设备,构建社团活动平台。同时,学校还应积极整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社团活动提供服务,提高资源利用率。
第五,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社团骨干队伍建设。社团骨干是社团的领跑者,必须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更替有序、充满活力的社团骨干队伍。建立科学的社团干部选拔制度,按照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聘社团干部人选。建立社团干部定期培训制度,完善培训办法,着力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建立和完善社团干部考核、奖惩制度,对考核优秀的社团骨干,除表彰奖励外,还可以推荐就业、保送深造等,以调动社团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六,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引导社团提升层次、增强特色。一是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把社团活动与素质教育、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其育人功能和创新、创业活动效果为主要指标,以年度考核等方式对社团进行综合评价。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精品社团、优秀社团、优秀活动项目、优秀社团负责人、社团活动积极分子、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制度,定期进行评选和表彰。三是建立社团工作研究制度,为学生社团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大学生社团发展的问题与出路[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8).
关键词:高校社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与意义
高校社团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有效平台。高校社团在拓展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高校应该重视运用高校社团这个广阔的平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高校社团的产生
高校社团是由爱好兴趣一致或者为了达到某个共同目标的学生根据学校规章制度自愿组成,并遵守特定的原则和宗旨,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
高校社团的类型一般分为六种,分别是:①理论学习型社团,比较偏重理论研究;②学术科研型社团,主要开展学术科研创新工作;③志愿服务型社 团,主要从事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活 动;④文化娱乐性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彩;⑤体育竞技型社团,主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⑥社会实践社团,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社团的影响
(1)对学生的引导。社团通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之风渐起,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的分辨能力,很容易被误导。所以,高校应该采取措施,加快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社团中的渗透。
(2)凝聚、激励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将所有参与学生凝聚在一起,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并激发奋发向上的激情。
(3)拓展学生素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对学校课程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是拓展学生素质的良好平台。
(4)规范同化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在集体活动中互相影响,最终形成相互认可的规范标准,即学生被社团同化规范。
三、在高校社团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遇到的问题
(1)社团缺乏专业指导。目前高校社团的活动主要以满足大学生的浅层需求为主,偏向娱乐性质,缺少教育性,也没有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
(2)部分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部分高校社团的活动虽然丰富多彩,但是往往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缺乏思想深度等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3)社团经费紧张,许多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据了解,高校社团普遍存在缺少财力、设备、场地的情况,导致许多社团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更谈不上保证社团活动质量了。
四、提高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策略
(1)建立专员指导机制。可以根据社团组织的活动内容,找专业老师帮忙,提前对团员进行培训,提升团员综合素质。
(2)改善组织管理机制。主要从完善社团基本组织管理制度、推行社团活动项目负责人制度、建立完善社团评价体系入手。
(3)加大对社团的经费投入。有了基金的支持,社团基础设施才会更完善,社团活动涉及的范围更广,对社会或是学校的影响力才会更强大。
高校社团作为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高校社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众多问题。新时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重视对高校社团的研究,充分发挥高校社团的作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工作;社团活动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254-02
社团是大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爱好自愿组织和参加的特殊群体,是挖掘学生潜能、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希望加入社团组织,培养自己的管理、策划、组织、社交、创新等综合能力。大学生社团在高校蓬勃发展,社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高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但社团因其自发性、松散性而存在着诸多问题。社团工作和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社团管理的两个重要要素,加强这两个要点的分析,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促进大学生社团发展是值得高校学生工作者去探索研究的。
一、学生社团活动的作用
1.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通过社团组织的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活动,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人生理想”探讨、社会热点剖析等,能激发大学生的政治热情、爱国情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活动中也能使大学生规范、约束自我,培养公德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社团巡礼、竞赛等活动能使大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树立全局与集体观念。
2.有利于文理兼容,拓展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
社团打破了专业的界定,丰富多彩的活动弥补了文理学生各自专业的不足,学生可以从文化、科学、文学、艺术、体育、审美、社会实践等各方面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是课堂教学的有意补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每个年级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心理问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是他们渴望解决的问题。社团内部宽松,和谐的环境及社团成员融洽的交流,能帮助大家学会沟通、交往,学会适应大学生活,从而愉悦身心。
4.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
大学要实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现代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不能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意识。社团活动也为大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塑造社会形象铺设了一座桥梁,这样的小社会环境为他们走向大社会储备了必需的知识和能力,促进了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二、学生社团工作发展态势
1.高校有关领导、部门越来越关注学生社团
近几年,不同类型的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高校蓬勃发展,据调查有83%的社团人数达到一百到三百之间。社团类型也在不断丰富,形成了融思想、文学、科技、环保、文体娱乐、创业、服务等多角度发展的局势。从某种角度说明社团工作越来越受到高校领导、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2.社团管理在逐步规范化
随着社团数量的增加,高校都基本上成立了社团联合会,定期召开交流会,用于协调各社团之间的关系,给社团顺利开展活动提供帮助。并注重把握社团活动的思想政治方向。
各社团也有章可循,有的章程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为社团规范化奠定了必备的基础。目前高校社团多采用竞选方式选理事,大部分社团理事的工作积极性较高。社团机构设置渐趋合理,社团注册、注销也在规范化,成立社团之前先制定章程打申请,经挂靠单位把关,指导老师签字,决定部门审批,方可注册成功。管理混乱、活动不正常,审核评比后给予注销,这些为社团的正确发展把握了方向。
3.“企业资助,学子展风采”的社团活动模式已成为主流
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高校大都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努力与社会各界联合举办各种丰富有益的活动,发挥了双方“人”、“财”互补的优势,提高了社团活动的质量,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本领。这种活动模式已悄然成为主流。
三、学生社团活动存在的问题
1.活动经费、设备、场地困难
据调查,86%的社团会长认为场地、设备、经费是社团活动的最大困难,83%
社团活动经费主要来自于会费,其中有14%的社团认为得不到校、院的支持。为此有的社团理事在活动前只得忙于四处拉赞助,想办法借设备,花去了他们很多时间精力,有的活动因条件的限制不得不被迫取消。大部分社团在确定活动方案时,首先要考虑经费、设备、场地三大问题能否解决,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活动方案的创新和活动的开展。
2.社团会长存在着能力、精力、责任问题
据调查,有一半的社团会长还担任着学生会、班干部,尽管他们中部分人认为有时间、有精力管理社团,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加之人的时间、精力的有限性,使会长在工作中不是简单应付,就是放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团的发展,难以提高社团管理和活动的层次。另外,有17%的社团会长是由大一学生担任,这其中还有思想性、知识性、科技性较强的社团。究其原因,大多是老会长自己很忙,没有经过讨论与选拔,简单指定积极性高的大一学生担任,这样的做法明显欠妥,大一学生处在大学生活的适应阶段,对于社团的工作还很陌生,没有经验,组织管理能力欠缺,带领百余人的队伍开展活动有压力,有困难,势必影响社团的发展。社团会长的责任心也有待提高,大部分社团会长没有培养下届社团理事会成员的意识,认为到换届时公开选举就行了。据调查,大部分的学生也认为社团活动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这与社团会长的责任心有很大关系,没有把让每位会员有所学、有所获的目的贯穿到整个社团工作和活动中。这些都会阻碍社团的发展,阻碍社团活动品牌的塑造。 3.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存在四个原因:一是活动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有些社团理事会缺乏合作精神,没有树立为会员服务的观念,活动方案没有精心策划,只追求形式,不讲实效,不能让会员真正有所收获,活动后又不善于总结、改进。二是宣传力度不够。社团活动没有统一的时间、场地,每次活动不能保证让会员都得到通知。各社团往往以张贴海报来通知社团活动,至于能否引起会员注意考虑不细。三是学术性、创新性社团少。团委及其他主管部门宏观调控不够,指导老师的人力有限,性质雷同的社团不少,学术性、创新性社团少。大学生渴望全方位得到锻炼培养,那些浅层次老套的社团活动已不再吸引学生。四是社团活动不能长期有序开展。突出表现为多数社团在短时间内纷纷成立,轰轰烈烈的社团巡礼之后,活动就处于半停滞状态或停滞状态,不能保证社团活动正常开展,影响了会员的积极性。
4.指导老师缺乏或指导力度不够
学生社团一般是由组织者自己邀请指导老师,大都是院、系专业老师或辅导员。专业老师忙于上课、科研,加之相关奖励机制的缺乏,没有主动性、积极性,基本上处于不管的状态。辅导员每天忙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对于学生社团指导的时间有限,所以便出现了有的社团挂靠院系,但无人指导,任其自生自灭,有的即使有指导,也是杯水车薪。
四、围绕社团工作和社团活动提出加强社团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大全方位重视力度
加大经费的投资。学校领导、有关部门应加大关注,给学生社团划拨一定的活动经费,添置必备的设备,并根据社团考核结果每学期给予不同数量的经费支持,确保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必要的场所。公寓区是人多密集的地方,公寓区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应是各社团活动最理想的相对固定的场所。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关制度,根据申请,合理安排,保证各社团有序地开展活动。加强指导。社团注册时,要强调必须要有专业老师或辅导员做指导老师。学校要给政策,既强调精心指导,重视育人,又要给指导老师一定的奖励。对新注册的社团要多引导、多扶持,促其健康快速地发展。主管部门对各社团要定期考核,对活动少,无实质内容,不能很好发展的社团要整改或注销,另外可以把性质相同的社团进行整合,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资源。
2.强化社团组织内部管理
首先要选好社团会长。会长的能力、责任心与社团的发展有很大关系。选择会长时要采取自荐、同学推荐、指导老师考核三结合,从思想、个性、能力、经验、时间、精力多方面考虑。同时组织培训,加强会长管理能力培养,加强责任心教育,使他们能胜任社团负责人工作。制定条例,规范社团内部的评优评先程序。坚持公开、民主、公正的原则,树立典型,奖勤罚懒,真正发挥理事会的作用。加强社团经费
管理。社团财务要定期向会员公开,便于会员监督,指导老师要加强经费的管理、审核,保证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才能得到会员的广泛信任和积极配合。活动方案要认真策划,活动的开展也要认真对待,既要准备充分,又要严密组织,从而保证每次活动的成功开展活动要定时定量,时间的安排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可以统一规定放在周末和双休日,这样既不影响组织者的学习,又让会员有时间、有心情享受活动的快乐,从中锻炼成才。建议每月一次小活动,每学期一次社团巡礼,便于扩大社团之间、会员之间的交流,学长补短,更好总结,办出各自社团的特色,逐步形成社团活动品牌,促进社团健康长效的发展。社团招新要考虑会员人数的承受力,不能一味注重会员带来的会费,而看不到日后影响活动开展的因素。人数多的社团要考虑分组与集体活动相结合,给每位会员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平台。
3.重抓社团活动质量
社团活动应多搞,平时的活动与社团巡礼要相结合,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要长久的调动会员的积极性,不仅形式要丰富,内容也要有实质,考虑让大家都有锻炼的机会,让每位会员真正有所学有所获。活动的策划一定要为广大会员服务,不能变成只有社团理事会成员参与的活动,那样的活动即使有一定影响,也不能算真正成功。
4.加大活动宣传力度
宣传不光是纳新时的热热闹闹,招新之后也要常有声响。据调查,刚刚加入社团的学生非常愿意参加社团活动,但很多人得不到活动信息。这个问题可有三个解决的途径:一是利用校广播台,在固定时间段向广大会员告之社团活动信息、社团活动报导等等。二是在学校公寓区开辟一个固定的宣传橱窗,规定张贴必须整齐,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清理,突出海报的鲜明性、时效性。三是利用短信、qq、微博、飞信等平台。相信多种途径结合,广大会员能及时获取信息,积极参与社团活动。还应有意识地加大宣传,把社团活动与学生的素质拓展、与学生的就业联系起来,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参与社团的意识,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主动性。
5.按需创建社团,让不同年级的学生都从中受益
一年级的学生参加社团的热情高,宜多引导组建一些扩大交往,增长知识、技能,培养兴趣、爱好的社团。二三年级的学生加入社团、参加社团活动的比率减少,特别是三年级,然而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已分专业,学术研究要求在提高,同时他们更需要深入社会,参与实践,来提高组织、管理、创新、社交等能力。所以主管部门要引导学生多建立有关学术、科技、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社团,如:“创造发明来自你我他”“乡镇企业管理调研”等等。针对要考研的学生,可引导组建“考研俱乐部”,让学生从埋头苦读中走出,参与交流,及时获取信息,有针对性准备,以身心愉悦的状态迎接考研。四年级要结合创业,就业创建社团。比如:“未来企业家俱乐部”、“就业之路”等社团。为帮助特困生可组建“勤工助学社”,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通过组织,有序地帮助特困生介绍兼职工作,平时通过聚会进行交流,谈助学体会、经验和失败,以便更好地胜任社会工作,培养自信、自力、自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