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一数学教案范文

高一数学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数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一数学教案

第1篇:高一数学教案范文

1.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有关证明和判断的基本方法.

(1)了解并区分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奇函数,偶函数等概念.

(2)能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单调性和奇偶性.

(3)能借助图象判断一些函数的单调性,能利用定义证明某些函数的单调性;能用定义判断某些函数的奇偶性,并能利用奇偶性简化一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

2.通过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学生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理论研究,增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乐于求索的精神,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教学建议,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一、知识结构

(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包括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单调区间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的判定方法,函数单调性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2)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包括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方法,奇函数、偶函数的图像.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认识.教学的难点是领悟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本质,掌握单调性的证明.

(2)函数的单调性这一性质学生在初中所学函数中曾经了解过,但只是从图象上直观观察图象的上升与下降,而现在要求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刻画它.这种由形到数的翻译,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在概念的形成上重点下功夫.单调性的证明是学生在函数内容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内容,学生在代数论证推理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弱的,许多学生甚至还搞不清什么是代数证明,也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单调性的证明自然就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法建议

(1)函数单调性概念引入时,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出发,回忆图象的增减性,从这点感性认识出发,通过问题逐步向抽象的定义靠拢.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图象怎么就升上去了?可以从点的坐标的角度,也可以从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引导学生发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的变化规律,再把这种规律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的词语(某个区间,任意,都有)的理解与必要性的认识就可以融入其中,将概念的形成与认识结合起来.

(2)函数单调性证明的步骤是严格规定的,要让学生按照步骤去做,就必须让他们明确每一步的必要性,每一步的目的,特别是在第三步变形时,让学生明确变换的目标,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断号,在例题的选择上应有不同的变换目标为选题的标准,以便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函数的奇偶性概念引入时,可设计一个课件,以的图象为例,让自变量互为相反数,观察对应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先从具体数值开始,逐渐让在数轴上动起来,观察任意性,再让学生把看到的用数学表达式写出来.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再得到等式时,就比较容易体会它代表的是无数多个等式,是个恒等式.关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问题,也可借助课件将函数图象进行多次改动,帮助学生发现定义域的对称性,同时还可以借助图象(如)说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只是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函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奇偶性的概念,回会利用定义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2.在奇偶性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在学生感受数学美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难点是对概念的认识

教学用具

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函数的单调性,它是反映函数在某一个区间上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函数的另一个性质.从什么角度呢?将从对称的角度来研究函数的性质.

对称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在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在数学中也能发现很多对称的问题,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所学的内容中,特别是函数中有没有对称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举出一些数值上的对称问题,等,也可能会举出一些图象的对称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函数具体化,如和等.)

结合图象提出这些对称是我们在初中研究的关于轴对称和关于原点对称问题,而我们还曾研究过关于轴对称的问题,你们举的例子中还没有这样的,能举出一个函数图象关于轴对称的吗?

学生经过思考,能找出原因,由于函数是映射,一个只能对一个,而不能有两个不同的,故函数的图象不可能关于轴对称.最终提出我们今天将重点研究图象关于轴对称和关于原点对称的问题,从形的特征中找出它们在数值上的规律.

二.讲解新课

2.函数的奇偶性(板书)

第2篇:高一数学教案范文

上海市徐汇中学史莉莉老师依托综合课程理念,在高中艺术学科教学中尝试以艺术综合实践的方式优化育人,将艺术教学由学生被动接受的纯欣赏型学习方式和单维度育人目标向综合学习方式和多维度育人目标转型。在《戏剧传情,演绎人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视听体验、分享交流、模仿表演、探究创造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感悟话剧中的造型艺术、台词、形体动作等多种艺术因素及表现手段,并运用所学的艺术因素及表现手段表现生活、创造生活。本课中,教师通过各种方式的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去掉胆怯,催生自信,将课堂和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真正的主体。整堂课,以艺术实践发展合作学习,增进分享交流;以艺术创造发展个性和创造精神;讲台变戏台,学生变演员,师生同演出,同欢乐;学生从怕说怕演,到敢说敢演,爱说爱演,争着上台演。

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创造美,用艺术的方式美化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情趣和质量,而且让学生乐意在艺术世界中徜徉,陶冶情操、美化自我、修身养性,成为善于感知、探索、创造与反思的人。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袁成兰)

一、案例背景

在艺术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古今中外的经典艺术作品,体验人类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戏剧既是一门观赏性、综合性很强,又是一门着重于实践性的艺术,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实践,才能具有实际的体验感受,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染和熏陶。学生学习戏剧,不仅可以从中感受人生的真善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审美能力。本案例来自2011年6月1日至6月2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在上海中学方厅举行的上海市高中艺术课程教材培训活动中本人执教的一节公开课,参加本次培训的人员有全市各区县近200名中学艺术教研员和骨干教师。教学内容为《戏剧传情,演绎人生――感悟戏剧艺术中的多种艺术因素及表现手段》。本案例旨在打破传统戏剧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纯欣赏型学习模式,尝试在戏剧教学中围绕多元育人目标进行改革与创新,尝试艺术实践,优化育人。戏剧课上开展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以艺术实践发展合作学习,增进分享交流,以艺术创造发展个性和创新精神,感染、感化学生心灵。

二、案例记述

片断一:体验感受

教师播放《茶馆》片断,学生欣赏和尝试模仿《茶馆》中的角色表演,感受体验人物语言和形体动作对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师生归纳台词特点后一同进行气息练习、发声练习、简单台词练习…练习《数枣》:“出东门,过大桥,大桥底下一树枣儿…”。

刚开始,在教师的一番煽情后,同学们都是跃跃欲试,但又碍于面子,显得十分紧张,生怕说错了,被听课的老师和同学笑话。教师适时鼓励并启发引导学生大胆尝试:要求大声把自己的声音送过去,看谁能让整个阶梯教室的所有老师和同学都能听到你的声音。同学们渐渐地丢掉了胆怯,大声练起来,于是教师便进一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大胆进行台词练习。通过练习,学生的声音、气息的控制有了明显的提高。

片段二:模仿表演

学生欣赏感受人物性格:松二爷的胆小、常四爷的正直,再模仿表演体验表现手段:语言与形体动作。在欣赏总结后,师适时点拨,学生主动要求到大家面前表演,教师再提示把前面练习台词的声音响亮、气息控制,运用到语言表演中。

学生表演总结:不但是语言表现重要,在动作上也要把人物表现出来。松二爷说话时弯腰弓背,常四爷说话时坐的直、坐的正。教师在学生表演中提示学生自评与互评发现自己的问题,理解后,学生在表演中提高认识。

学生忘记了自我,忘记了课堂,进入到情境,投入到角色,演得逼真传情。如表演胆小的松二爷:两手作揖,身子战战兢兢的;正直的常四爷:说话底气十足,理直气壮,无所畏惧,甚至女扮男装也演得活灵活现的,同学们简直把自己当成真的松二爷、常四爷了。教师参与其中,担任角色,与学生一起体验人物的性格。师生同演出,同体验,艺术实践打消了教师的顾虑,催生了学生的自信,诱发了学生的表演欲,同学们在台上充分表现自我,创造自我。

片断三:探究创造

教师提供素材:酒驾入刑,学生感受到酒驾对公共安全的危害。学生运用所学的艺术因素及表现手段创编,分组准备,再表现“酒驾事件”片断。如镜头一:学生表演喝酒后肇事的现场。镜头二:学生表演高晓松酒驾事件在法庭上悔过的现场。教师指导学生在一组表演后,从戏剧艺术的综合艺术因素及表现手段上进行了评价,学生体会表演的效果后,再换一组表演,使学生不自觉地运用戏剧的专业水准要求自己。学生们在表演中深刻地体会到酒驾的危害。

三、案例反思

在本节课中教者精心设计,引导学生一步步尝试参与一系列的艺术实践活动。通过艺术实践,发展合作学习,增进分享交流,以艺术创造发展个性和创造精神。实践证明:艺术实践,优化育人。

(一)在艺术实践中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在视听体验、尝试模仿、创造表演等一系列综合艺术实践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戏剧的台词和人物形体动作的视频后,让课堂变戏台,学生变演员,身临其境,调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进行气息练习、发声练习和简单的台词练习体验,特别是让学生体验话剧台词之前,先带领学生通过“绕口令”的活动体验了一把戏剧学院学生的基础课程,而且绕口令《数枣》的辞令选择让学生很容易在愉悦中获得成功的感受,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创造自我的机会,教师也能寓教于乐,参与其中,与学生融为一体,整个课堂学习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学生从怕说怕演,到敢说敢演,爱说爱演,争着要上台演。

(二)在艺术实践中还给学生主体地位

要相信学生的能力。高中学生思维发展日趋成熟,他们具有很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艺术审美经验。课堂上,教师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还给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视听、体验、思考交流、尝试模仿、创造表演,使学生真正成了艺术活动的主人。在形式多样、情趣盎然的审美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艺术的教育与熏陶。

(三)在艺术实践中发展合作学习能力

在视听体验中,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交流体验后的真切感受、感动和感悟,分享艺术之美。在语言、形体动作的模仿表演中,师生合作,同台表演,有的扮演胆小的松二爷,有的扮演正直的常四爷。表演后,学生又通过互评和自评发现问题,反思完善。反思导致的反馈力量,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推动了后续的表演。

(四)在艺术实践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第3篇:高一数学教案范文

教材:子集

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子集的概念及其表示法,同时了解等集与真子集的有关概念.

过程:

一提出问题:现在开始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存在着两种关系:“包含”与“相等”两种关系.

二“包含”关系—子集

1.实例:A={1,2,3}B={1,2,3,4,5}引导观察.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和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

则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也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2.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注意:?也可写成?;?也可写成?;í也可写成ì;?也可写成?。

3.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φ?A

三“相等”关系

1.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2.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④如果A?B,B?C,那么A?C

证明:设x是A的任一元素,则x?A

A?B,x?B又B?Cx?C从而A?C

同样;如果A?B,B?C,那么A?C

⑤如果A?B同时B?A那么A=B

四例题:P8例一,例二(略)练习P9

补充例题《课课练》课时2P3

五小结:子集、真子集的概念,等集的概念及其符号

几个性质:A?A

A?B,B?C?A?C

A?BB?A?A=B

作业:P10习题1.21,2,3《课课练》课时中选择

第四教时

教材:全集与补集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全集与补集的概念及其表示法

过程:

一复习:子集的概念及有关符号与性质。

提问(板演):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6的正约数},B={10的正约数},C={6与10的正公约数},并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解:A=?1,2,3,6},B={1,2,5,10},C={1,2}

C?A,C?B

二补集

1.实例:S是全班同学的集合,集合A是班上所有参加校运会同学的集合,集合B是班上所有没有参加校运动会同学的集合。

集合B是集合S中除去集合A之后余下来的集合。

结论: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记作:CsA即CsA={x?x?S且x?A}

2.例:S={1,2,3,4,5,6}A={1,3,5}CsA={2,4,6}

三全集

定义: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如:把实数R看作全集U,则有理数集Q的补集CUQ是全体无理数的集合。

四练习:P10(略)

五处理《课课练》课时3子集、全集、补集(二)

六小结:全集、补集

第4篇:高一数学教案范文

对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育人士提出了不少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①要在正确理解课程标准要求、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使用教材,②教师要“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③教师要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教学空间,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④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而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整合。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案例研究在原来来讲呈现的并不多。因其案例研究有着对教学更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因而更实用、更能贴近教学实际,因而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案例研究,特别是新课程实施后,由于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及渗透,案例研究必将成为新课程实施后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实际上,新课程在这方面与以往教材相比己有了很大改变,教材中增加了很多与现实生活或科技发展相联系的例子,但有时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增删与充实。

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期望与方差学习的意义,教师利用案例引入法引入了以下问题:

案例1:现己知两个班期中考试的数学成绩,如果从这两个班挑一个班参加市期终考试的抽查,问采取什么样的挑选方案在两个班中挑一个班参加市的抽查?

讨论结果:1.可以依据各班的平均分的高低来确定哪个班参加比赛 2.可以依据哪个班的高分人数多来确定哪个班参加比赛 3.在平均分相同或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可以依据高分人数多的班参加比赛

案例2:若从射击运动员中选一人参加射击比赛,问如何选取?

讨论结果:1.谁的成绩稳定谁去比赛 2.谁的水平高谁去比赛 3.若是去人多的时侯,可去一定人数的成绩不稳定但打10环数多的去,可能取得好成绩。

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说明一个人的水平高低? 教师的设计意图是引入平均数--期望,用期望值的大小来反映一人的整体平均水平的高低 2.如何说明一个人的成绩稳定不稳定,教师的设计意图是引入方差,用方差的大小来反映一个人的成绩的稳定情况。

通过案例引入法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在学生通过对方案选择的讨论,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引入期望和方差的意义及作用。

2.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寻求知识间的关联点,展示问题的实质设计教学,通过适当地调整教材顺序,整合课程资源,显示其知识脉络与实质,促成课堂教学的流畅。

3.在使用教材中注重问题的提出,通过设置具有一定思维深度、一定层次、深入浅出的问题或问题串,启迪学生的思维,形成明确的思维方向,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深化,感悟知识的意义,探索知识的生成规律,同时形成学生主动的学习与探究意识。

第5篇:高一数学教案范文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2010至2015年安徽省将有12134所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薄弱学校标准化改造,涉及中小学生524.4万人,分别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71.4%和全省义务教育中小学生总数的71%。2010-2011年度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以下简称“薄改项目”)各项设施设备的配备和建设已基本完成。按照国家和省颁标准为4357所学校配备了图书、2377所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4025所学校配备了教学仪器设备和体音美卫器材。为了解我省2010-2011年度 “薄改项目”实施后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总结经验,做好下一阶段工作,特开展本次调研。

二、调研内容

㈠项目学校已配备图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情况。

㈡教学仪器设备采购配套资金的落实和采购、管理使用情况。

㈢县(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管理,促进应用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经验。

㈣中标供应商售后服务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㈤对做好管理使用及下一阶段采购配备工作的意见建议。

三、调研过程与方法

2013年6月17日至6月20日,安徽省教育厅抽调省、市、县(区)装备部门19人分四个组对芜湖市无为县(宣城市泾县、池州市贵池区、安庆市桐城市、阜阳市界首市、淮南市凤台县、蚌埠市五河县、宿州市泗县)等8市8县(区)的25所项目学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县(区)教育局对“薄改项目”管理和使用情况汇报,查阅相关资料,召开座谈会,随机抽取项目学校实际查看,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详细了解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图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四、调研结果

㈠基本情况和经验做法。

从整个调研情况看,“薄改项目”实施后,各地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的情绪高涨,尤其是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已逐渐成为教师授课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

⒈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管理制度完善。

所调研县(区)教育局高度重视“薄改项目”工作,均成立了由县(区)教育局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薄改项目”领导小组,并成立了项目工程办公室,全面负责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培训方案并下发相关文件,做到有章可循,落实责任人,强化责任管理。

⒉配套资金基本到位,采购、配送和安装已基本完成。

所调研的县(区),2010-2011年度“薄改项目”教学仪器设备配套资金已基本落实到位,并完成采购、配送和安装。

⒊培训得力,管理和使用人员素质普遍提升。

所调研县区均制订了“薄改项目”教师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开展了专职人员现场培训、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全体教师校本培训的三级培训工作,并结合本地实际编写了培训教材。培训工作扎实,管理使用人员水平普遍提高。

⒋管理措施得力,设备应用已初步展开。

所调研县(区)教育局均建立了图书室(馆)、实验室、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等功能室的管理使用制度下发学校,并制作标牌上墙。各校均安排懂业务、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学校各功能室管理员,并采取多种管理手段来促进设备的使用。

⒌教学仪器设备招标采购过程规范,设备质量较好。

所调研县(区)教学仪器设备类采购均能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程序进行,由县(区)级招标采购中心组织招标采购,采购过程公开、公平、公正。

⒍售后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设备维护、维修、保养及时。

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在各县(区)均设有专门的售后服务点,大部分县(区)售后服务及时。

㈡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在教学仪器设备采购,图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⒈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积极主动性不够。

教育技术装备不仅是基本的办学条件,同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调研县(区)教育局对教育装备支撑课程改革,服务素质教育,助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工作中找不准位置,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逐步被边缘化。

⒉没有经费投入机制,后期管养费用不能保证。

完成标准化建设,所配备的教学仪器设备和设施投入正常使用以后,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以及使用费用(水电费、网络费、耗材费用、人员培训费用、辅属设施的建设费用等)大幅度提高,导致现有的生均公用经费不足以支撑学校的正常运转,学生数少的学校,更难以维系。

⒊装备管理人员队伍业务素质偏低,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现有管理员业务水平普遍不高,不能完全按照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他们的本职工作量已经很大,额外承担的管理维护任务也很重,无法集中精力做好设备和图书的管理维护。特别是图书和实验室管理培训力度不足,调研的大部分学校图书编码和实验室管理不规范,实验室使用记录不全。

⒋部分县(区)配套资金未到位,严重影响后续项目建设。

部分县区2010和2011年度的配套资金不能到位,将影响到后续的2012、2013年度的配套资金到位,这对“薄改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全面完成将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㈢意见和建议

⒈理顺工作关系,明确工作职责。

“薄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做到各级各部门(科室)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应避免责任不清,造成工作中互相推诿,任务不明,影响“薄改项目”顺利推进。

⒉健全装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市、县(区)教育装备机构建设,人员足额配备到位,提升装备工作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原有的管理方式和人员岗位设置已难以满足学校正常办学需要,建议省教育厅和省人事厅协商,增加各校实验室管理员、图书管理员及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编制,在中心学校以上的学校或以学区为单位设置专职管理员,并将实验管理员、图书管理员、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等纳入教育系统职称评审系列,保护学校管理员的切身利益,提高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做好各项设备的管理使用工作。

⒊完善投入机制,保障长效运转。

“薄改项目”图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完成后,后期使用、维护需要大量经费,目前的经费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正常运转。建议两种方式解决:一是由政府设置专项经费,二是提高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⒋加大培训力度,实施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由于装备管理的专业性、业务性很强,各级教育部门急需建设一支业务精湛、水平较高的装备管理队伍,培养一批熟悉业务、扎实肯干的专业人才,所以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是保证图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设备长期有效管理的关键。

⒌提高管理员待遇,合理折算工作量。

学校仪器设备管养难度大,管理员任务繁重,待遇不明确,容易挫伤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建议出台政策性文件,将管理员的工作量折算成课时,提高管理员待遇,建立管理员的绩效机制。

⒍建立考评机制,推动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使用的全面开展

开展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使用督查评估工作,建立长效评估机制。鼓励多元化管理和创新使用,切实增强图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设备使用效率。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小学、初中等)制定不同的评估标准,根据标准进行评估,并以适当的形式公布,这对县级管理部门和学校都会有很好的督促作用。

⒎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逐步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数字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的管理手段需要不断改进,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图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设备等要逐步实施数字化管理。

⒏加强对县(区)招标采购工作的指导。

各地在招标采购中存在招标流程不清楚,对一些仪器设备技术参数把握不准,对仪器设备的市场行情不了解等问题。通过加强对县(区)在规范招标采购流程,技术标书制作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采购到质优价廉的教学仪器设备,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6篇:高一数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3ds Max;实训案例;案例设计

现代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加强,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要求趋向一专多能,艺术设计者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设计能力,还具有较高的电脑软件操作能力,能熟练应用Maya、3ds Max、PhotoShop、Premiere、AE及AUTO CAD等相关设计软件,这种岗位需求给我国高职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较弱,但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紧贴社会需求,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实践技能的练习。高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可以灵活运用几种电脑设计软件,这也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

3ds Max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该门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现今国内外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普遍开设3ds Max课程,3ds Max属于电脑软件操作课程,操作命令复杂,不容易掌握,教学中要学、做交融,经过大量的、反复的实训练习,才能较好的掌握,因此3ds Max课程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项目案例教学,有一套优秀的实训教学案例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关于3ds Max软件应用的网络教程比比皆是,但案例设计起点太高,专业化太强,操作步骤繁琐,并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层次的实际需求;软件的应用书籍有很多,但理论性普遍较强,部分有实践项目案例较多的教材,许多案例的设计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不能较好的体现专业特点。

目前高职校院的3ds Max实训教学案例一方面来源于教材中提供,但是适合高职层次学生使用、突出实践性的教材较少。另一方面是任课教师本人在设计工作中积累的设计项目案例,但这些内容都不够系统。因此设计适合高职层次应用、与专业紧密结合的3ds Max教学实训案例就显得尤其重要。一套优秀的实训教学案例可以极大提高电脑软件的学习效果,实训教学案例的设计既需要教师本人具备良好的美术基础、较高的专业设计能力,能熟练操作相关的电脑软件,而且能理论结合实践。本人在多年的一线设计工作及3ds Max课程教学中,充分的认识到3ds Max实训教学案例的作用,对3ds Max实训教学案例的设计及实施具有以下几点心得与体会:

首先,3ds Max案例设计应紧贴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任课教师设计实

训教学案例时,应深入设计单位进行社会调研,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结合艺术设计类不同专业的软件应用特点,将掌握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及总结,围绕艺术设计人才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来精选出适合本专业的实训教学案例。案例的设计还应随时关注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补充和更新实训案例,做到与时俱进,使培养的学生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能力、技术能力与岗位能力的要求,缩短学习与就业的差距。

第二,3ds Max案例设计应符合高职教育特点。高职教育重视实践动手能力

的培养,突出实践性、职业性与实用性,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三年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基础水平、实训教学条件及师资队伍等各方面,都限制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与专业水准,特别是3ds Max课程教学具有特殊性,全程机房授课,一般四节或八节联排,设计案例时应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案例的难度应适中,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3ds Max实训教学案例的设计,应突出专业特色。在课堂教学中,课

堂示范的3ds Max案例设计要体现不同专业的共通性,又能体现不同专业的差异性。在设计中以满足岗位需求为原则,在够用、实用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色。如针对我院目前开设的影视广告、影视多媒体技术及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三个艺术设计专业,在设计3ds Max课程实训教学案例时,影视广告专业的3ds Max软件实训案例的设计注重影视动画广告的设计与制作,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侧重影视特效制作技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突出展示空间的设计与再现,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第四,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开展团队协作。一名教师在一学期内,要面对几个专业的3ds Max课程的教学,限于自身的专业限制,单人独立设计的实训案例很难涵盖几个专业的内容。因此专业教师充分发挥群体的专业优势,共同合作,设计出适合不同艺术设计专业的3ds Max实训教学案例,能极大的提高实训效果。如我院的几名艺术设计教师,分别在影视动画、广告、建筑室内外设计、影视后期特效制作等专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都能熟练的操作相关的设计电脑软件。经过群策群力,设计出一套适合我院不同专业的3ds Max实训教学案例,案例内容涉及到建筑室内外设计、影视广告、电视节目制作及展示设计等专业,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在课堂教学中以3ds Max课程为主,兼顾与其他软件的综合应用。在设计工作中,一般都是几种设计软件综合应用。依照这一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以专业设计为出发点,加强软件之间的综合运用。如3ds Max与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综合应用制作建筑室内外效果图的后期处理,3ds Max与后期合成软件Premiere及AE综合应用制作影视特效,3ds Max与AUTO CAD的综合应用制作三维模型等等,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软件综合操作技能。

第六,分专业布置课后作业,作为课堂补充,进一步加强3ds Max教学的专业性及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一名专业教师在同一学期可能要教授2个或3个不同专业的3ds Max教学,在课堂演示讲解时,无法做到针对不同的专业演示不同的教学实训案例,因此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根据不同的专业,分专业布置不同题目的课后练习作业,突出专业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

总之,3ds Max课程实训教学案例设计应紧跟社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及专业特点,充分利用专业教师本身的专业优势,从网上、书籍中收集相关的软件应用技术信息,整合相关资料,最后精选出适合不同专业的3ds Max实训教学案例,运用于教学实践,并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实践主导型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做”为一体的情景教学模式,模拟真实环境下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基础知识点的学习提升到综合知识点的学习,锻炼学生3ds Max操作技能与艺术创作设计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推动学生主动寻找机会参与企业的艺术设计工作,为学生的就业及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