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47-0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政治课的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破应试教育的"包围"走进"素质教育"
长时期以来,政治课被简单地理解为说教课、背诵课,传统的政治教学,就是一言堂、满堂灌,照本宣科,条条框框等教条式教学,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的淘汰式的选拔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安排上明显偏重智育,把学生训成了考试机器,高分低能,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也惟升学率是从,因为只有如此,才有资格谈奖金、职称、晋级、住房等。结果呢?人的素质没有提高,党的教育方针也没有真正贯彻。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2.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开卷考试
传统的闭卷考试立足于选拔,实施选拔性教育行为,只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大多数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闭卷考试以考试为指挥棒,只在考试能力上下工夫,重考试结果而轻教学过程,以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闭卷考试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题海战术"及"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使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难以承受的超负荷状态,而过早地卷入残酷的社会竞争中。为克服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变"寻找适应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应学生的教育",前些年教育部发出政治科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后,对政治科考试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从而使初中政治课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了开卷考试。初中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即考试时允许考生携带政治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入考场,随时查阅。要求学生运用课本中的知识、观点、原理,联系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联系校园生活实际以及自身的思想行为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分析、解决试卷中的问题。此举措重在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情境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它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情感,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教学活动,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发展其创造思维。
思想政治活动课,是根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要求,是能力要求的最高层次。它以活动来代替过去的运用,说明对学生的要求有进一步的提高,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有关实践,去加深理解,并运用到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之中,以达到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目的。因此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自己应刻意求新,不因循旧习,勇于抛弃说教和陈规,努力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对政治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现和创造性的发挥,要创设创新教育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再次,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政治课教学中要把看书权、思考权、讨论权还给学生,提倡在看、思、说中质疑和提高。要呵护学生每一个具有新意的冲动和念头,珍惜他们每一个带有创意的言行。
4.针对三个"突破"引发的几点思考
4.1素质教育的障碍。近几年来,许多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前改后返的体会,但总的来说进度不快。究其原因关键的一条就是设有一个政府部门制定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对教学管理的评价模式,这一点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障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初中政治课应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入手。
4.2开卷考试的弊端。评阅中考试卷必须选拔政教专业的、多年上毕业班的、经验丰富的、责任心强的政治教师参加阅卷。可见,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突破口,开卷考试不是素质教育的终结,而是素质教育的开端。
4.3新课程的缺陷。新课程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新教材中的活动课。新教材的一大贡献是在理论知识学习后,适时安排活动课验证和巩固教学内容。但是,如何将教材中大量空洞枯燥的政治理论,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实践和活动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以及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大作用还显得薄弱。要提高初中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就必须处理好"灌输"与探究的关系。
关键词: 课程标准 实际效果 科学性
新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多年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热情高涨,大胆尝试改革,同时出现许多问题,教学实践中,讲授高中课程理论时不好把握尺度,讲解理论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需要不断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开创崭新局面。实施新课程,教师需要转变角色,在近几年实践教学中,我感觉到当前由于对新课程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需要我们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设计进行研究和总结,以引起重视。下面我列举其中不合理现象,并谈谈我的看法。
一、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首先,备课时,教师对政治学科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要有透彻理解。高中政治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做了大幅度调整,在内容上做了许多删减。马克思指出:人类实践活动应遵循“物种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教师每上一堂课后,或多或少有点得失、感想和体会,如果及时反思,则在今后教学中应引以为戒,不断改进。盲目地、过多地补充知识点带来的后果是:不仅造成课时不够,而且使学生觉得政治太难、太杂,对政治这门学科失去兴趣,影响新课改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目标的落实。教师必须在不断的反思和交流中寻找到新的教学策略。所以,教师备课时一定要严格对照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不断反思,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中,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明确哪些知识该讲,哪些不该讲,千万不要随意拓展教学内容,加深教学难度。
二、貌似教学改革,一味追求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只讲氛围,不谈实质。
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曾经说:“对待教学工作要敢于质疑,多打问号,再解决问号。”高中生不应该只是埋头读圣贤书,而要对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有所关心、有所见解,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讲授新课时,尽可能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丰富学生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现在课堂上有较多的外显活动,这是合理的、正常的。在讲授“内因与外因相结合”这一课时,我先讲解“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内因和外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针对孟母的做法,请学生发表见解,孟子的母亲看到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而忽视孟子是否一心向学这一内因的决定性作用。
联系“实际”地教,把课本教活。哲学源于生活,“生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包括哲学课)的源头活水,所以活动中的氛围不能极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动本质。
三、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原则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要与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表现为教学形式一定要与众不同,如引导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应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秩序。所以,教师备课时,首要的是弄清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避免政治教学中出现错误思想,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有,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疑,极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只要敢于提出新观点就是好的。因此,教师开展活动注重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要依据科学性原则,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引导、纠正,使老师成为真正的引导者。当他们苦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及时给予解惑,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同时明确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又有继承,将探究学习与讲授式学习绝对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
四、过分热衷于多媒体教学,滥用乱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教学成“时尚”。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空洞地说教学生是十分反感的,多媒体可使知识更生动、形象、直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材料举例做到“真”、“实”、“近”、“信”、“新”、“精”,从而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假如一堂政治课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枯燥乏味,那么叫学生怎能不看别的书,不打瞌睡呢?不能因为多媒体使用方便,就频繁使用大段材料,虽然这对补充课本内容很有效,但是没有考虑学生的吸纳量。讲解“市场的自发性会带来盲目性,造成社会生产的浪费和破坏”这一知识点时,加深学生对市场消极性和加强宏观调控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总之,多媒体作用在于辅助教学,不是主导教学,不能全盘代替传统教法,要运用恰当。
五、过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探求真理的学科,来不得半点虚假,改变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政治教师一方面要吃透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对要讲的内容及与之相配套的参考资料都要了如指掌。
新课程理念是生活化和探究化。要求教学引导学生从大量感性材料中概括出、抽象出、提炼出理论观点。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自觉领会听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传统“以教为主”的方式不提倡,片面强调主体作用也不行,尤其对基础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必要。
我们必须勇于探索和创新一些巧妙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充分发挥课堂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使学生学好高中政治。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价值量;价值量的计算;反思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那年,从事高一年级政治教学工作。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思想政治课开设的是必修1《经济生活》,对于刚从事工作的我虽然在上课之前认真备课,对每个知识点仔细揣摩,力争课堂上把每个知识点讲的都很清楚,可即使我准备的再充分,在课堂上还是难免有一些问题的出现……。
那堂课我讲的是商品的价值量,这个知识点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所以我上课的时候讲的也比较详细。
一、商品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定义。量即大小、多少的意思,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既然有大小,那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这就是价值量的决定问题了。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可见,要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就应当看凝结在该商品中劳动量的大小。那么,用什么来衡量劳动量的大小呢?――劳动时间,这是衡量劳动的天然尺度,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劳动――劳动量――劳动时间――价值量)。比如,生产同样一件衣服,甲厂用4小时,乙厂用3小时,丙厂用2小时,那么他们生产的衣服的价值量是不是一样大的?
如果学生回答其中一个大,那么就是说哪一个生产者的劳动时间长,他的价值量就大,社会上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现象:哪个生产者的工具越差,技术越低,人越懒,花费的劳动时间越长,他的商品价值量就越大。显然这是不合理的,与事实也是不相符的,所以,同一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我们把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不同厂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称为个别劳动时间。 (如果学生回答是一样大的,就问:那么是由什么时间来决定的?)既然不是个别劳动时间,那么是由什么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呢?这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在课本上P13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我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在这个概念中“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什么呢?比如某服装厂生产一件衣服,有的用手工,有的用电脑,而绝大部分是用机器生产出来的,那么使用的机器就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什么呢?在同样使用机器的生产条件下,由于每个生产者的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劳动态度等是不同的,因而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是不一样的,生产同样商品的劳动时间也就不同。生产同样一件衣服,甲厂用4小时,乙厂用3小时,丙厂用2小时,而社会上大多数生产者用了6小时,那么,决定这一件衣服价值量的就是这大多数生产者所用的劳动时间6小时,这也是生产一件衣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甲厂、乙厂、丙厂生产一件衣服的价值量是一样大。但在同样多的时间里丙厂生产出的商品多,在市场交换中就能获得更大的收益,所以给各个商品生产者一个重要的启示:努力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注:劳动生产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如:6件衣服/1小时;一种是用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如:10分钟/1件衣服)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从而在竞争中获利。既然一件衣服的价值量是由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那么,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不是毫无意义的呢?不是的,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商品价值量变小,商品价格降低。当然,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于各个商品生产者而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两个结论:
(1)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该商品价值量就越小。
(2)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该商品的价值总量越大(价值总量=价值量×数量)。
我请大家计算这道题:假设某一服装厂生产水平处于社会正常生产条件。2011年该厂年产量10亿件,每件衣服价值15元,2012年该厂提高劳动生产率50%,问: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总量分别是多少?学生计算答案不一,所以我进行了总结。
我们先计算商品的价值量:假设2012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那么2011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50%,而2011年商品价值量是15,所以2012年该商品的价值量是:1/1+50%=×/15,×=10,价值总量=10(价值量)×10×(1+50%)(数量)=150.突然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认为这样算不正确,我让她说下她是怎样理解的。她说假设2011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那么2012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50%,而2011年商品价值量是15,所以2012年该商品的价值量是×=15×(1+50%)=22.5,当时我也被蒙住了,学生这一解释也不无道理,再一看答案就发现不合理,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那商品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明显学生这一答案高于15,所以不正确。下课回到办公室我赶紧从网上搜索到关于价值量的很多计算题,我发现我的那个计算方法是正确的,可学生的那个算法我还是解释不了,我发现我和学生的算法的区别主要在乘还是除。我在我计算过的所有计算题中进行了总结,突然我眼睛一亮,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价值量越小,二者成反比,反比应该除;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数量越多,二者成正比,正比应该乘;提高应该加;降低应该减。
自从那节课后,我备课除了备教师外,我还备学生,我备的时候我会把每节课的每个知识点学生都会有哪些疑惑都备进去,对自己不懂的知识我除了翻阅资料、上网查询外我还要多向老教师请教,我要不断的提高我的业务素质,我要靠我的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
参考文献:
[1]中学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课本
【关键词】政治教学;兴趣;新理念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是对教案、课件都认真修改过多次后才拿上讲台,但政治教学要求教师备课更多地备学生,而我们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很多时候都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没有注意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没有准备好如何将高深的理论知识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传授给学生。这对于仅接触一点经济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在无形中就增加了接受知识的困难。为此,我得到了一个启示:每个班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同,备课,不仅仅要备好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特点。只有认真做好这一点,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下面,我谈几点反思。
1 把握时代脉搏,永葆时代气息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的说教之外,就是缺乏生气的一潭死水。通过多年的尝试,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水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如我在讲述“世界上各大国与中国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时,联系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在讲述“联合国的千年首脑会议”时,联系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及其联合国的作用;在讲述“朝鲜半岛的和平曙光和印巴之间的核冲突”时,联系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和平问题;在讲述“中美撞机事件”时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此同时,还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2 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政治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每节课的先导。成功的新课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前提。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就必须注重导入这一重要的环节。利用乡土资源导入新课,能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出发,这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由于乡土材料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尤其在搜集事先布置的材料的时候,他们更是有一种主人公的感觉。例如,我在讲经济生活《企业与劳动者》这一问题时,事先让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在课上进行了相互交流,而且以学生调查的素材导入新课。采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收到良好的效果。
3 巧妙设置疑问,培养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责任。教师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引导,激励学生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当学生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向老师提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被动地思考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质疑和学生提问,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会增强教学效果。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通过质疑让学生思考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求知识,这样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4 利用现代手段,进行组织教学
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要学好政治,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说,上好一堂政治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因而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同时还要求教师要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在现代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除使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还要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了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5 倾注情感教育,贯穿工作始终
在众多的教学反思形式中,撰写教学笔记以它特有的简单、便捷等优势能让教学反思更完美。教学笔记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予以真实的书面记录,其目的是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工作,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教学笔记不要求死板的格式,这样教师可按自己的方式撰写心得与教学方法,使得教学笔记有着别具一格的特色与风格。教学笔记可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记录,往往是随性而记、随感而发。综合来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可以及时记下成功的经验
比如在讲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生活与文化》的第三课第一框《世界文化多样性》时,整堂课讲下来,感觉很酣畅,而且师生互动非常活跃,配合的很默契。课后,笔者在备课本中记录下当时的心情,进一步分析了所采用的一些情景设置和语言导向。思考中发现列举的文化现象太多会分散学生们的注意力,导致课堂很难驾御,所以选典型文化现象时既要考虑世界各国风情(包括风土人情、宗教文化等),又要考虑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既要考虑一些阳春白雪式的高雅文化,又可以适当采用下里巴人式的通俗文化,以此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产生师生的共鸣。教学笔记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它将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助于凝练教学特色和风格。
二、可以及时记录学生的创造性活动
在讲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生活与文化》的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时候,作为情景导入,笔者设计了一项探究活动:请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设计一张名片。在学生们众多设计之中,有一名学生的设计是笔者比较欣赏的,课后笔者把他的设计记录下来:名片的底色选择中国红,名字可按文字发展顺序设计成甲骨、金文、隶书等(以此展示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字文化),名片的正面印上“孔子”头像(以示儒家文化),名片的边缘一边印上“盘龙”,最好是黄颜色,名片的背面描凤(中华的龙凤文化),名片背后印上56个民族和长城图案等。
三、可以记录对新教材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认识
新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节在阐述矛盾特殊性的时候,仅列出了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和三种情形,没有把原来作为重点方法论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列入其中,而是在第二框里作为专题进行阐述。对新教材的这种规划,笔者当时很不理解,并打算按照旧教材的体系补充完整。所以在教学笔记中就记下“要在讲课的时候补上,顺便把第二框的‘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并在一起讲。”可是等到认真熟悉《教师用书》里面对这框知识的解读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新教材是把“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作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方法论,并把它上升为矛盾分析法的精髓。至此,笔者才真正理解新教材的知识规划,因而也放弃了之前的准备。
四、可以记录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以尽快的适应种种变化
在讲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的《生活与哲学》的第三单元第一课的《世界是普遍联系》时,笔者发现新旧教材之间,对联系的多样性的比重处理的很不一样,于是在教学笔记中写到:与旧版相比,新课改把多样性提出来放在与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并重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学中要挖掘“联系多样性”的内涵,尤其是它的方法论意义。
在讲“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时,新版对“整体有着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这一部分放在了“系统优化法”的方法论中来讲。“系统优化法”中糅合了“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内容,将两者进行了整合,效果如何还有待检验。
在讲“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时,新版没有“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及相关的“适度原则和优化结构的原则”方法论。对于这些变化,教师要深刻理解新课改的思想和精神,尽快适应并能更好的运用,实现教学理念与教学技术手段的与时俱进。
【关键词】 政治教师;教学反思;思的方法;反思的内容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没有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而有的学者也曾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汲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可见,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想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政治教师是多么重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教育改革的发展肯定会面临很多教育思想上的碰撞,教育改革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全体政治教师不断地去深化实践,必须学会去用心反思,那么教学反思,就是我们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改革下政治教师应该思考什么?教师在教学后对自身的自我反思可使教师快速获取反馈信息,找出教学环节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然后静心去思考并找出其中原由,研究和改进优化的途径。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自我反思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个引导者,这样的师生互动才会让课堂更加有生机,那么自我反思的过程,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十一个方面考虑:
1.是否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有“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
2.是否有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
3.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应用的过程是否灵活多变;
4.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是否得当;
5.导课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设计是否合理(最好能一问多用);
6.过渡语言是否衔接自然,平稳,洗练;
7.讲与练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习题是否经典,作业设计有无突破;
8.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真正成为主体;
9.多媒体的使用是否科学、合理、恰当而且添彩;
10.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回答点评是否恰当合理,学生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和建议还有困惑;
11.课堂教学有哪些亮点和不足是否达到自己的期望。
其实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自己每上完一节课都静心去反思一下,把感触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这样便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推陈出新。因为即便是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之处,所以一定要系统的回顾,梳理。然后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不要害怕过失,及时记下,并进行归类、取舍,做到取长补短,精益求精,一定会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二、借助同行进行反思
文学家苏轼曾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大部分都是自我反思,但有时会感到模糊不清,尤其是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年轻教师,所以最好寻求同行或专家的指点,首先我们可以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现象讲给同行或专家,进行共同交流、探讨,同一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寻求最佳方案,从而到达理想的状态。其次是观摩,不断地积极主动地创造机会观摩其他优秀教师的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去观摩“名师示范课”“特级教师公开课”以及各类评比,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研究课”“优质课”等,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并认真反思,别人的优点在哪里,专家是如何体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是怎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如何设计问题和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如何组织和驾驭课堂,如何利用多媒体处理教学重难点,如何体现以生为本等等。我上同一节课,我会怎样上?通过比较,去伪存真,取百家、名家和名师之精华。第三是实践,多参加实战,不要害怕担心,要多主动申请参加汇报课、公开课,积极参加各类教学评比活动,课后与同行集体诊断,求得更完整的反思,以求进步。
面对新课程,政治教师成长要有一个新的突破,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之外,还必须学会教学反思,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
【参考文献】
一、反思教学法概述
反思教学法即老师借助行动分析、努力探索等方式,把老师的“懂得教学”及学生的“懂得学习”良好地结合在一起,努力促进教学合理性提升,使自己成为学者型老师的一种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法属于一种基于解决教学问题的创新型教学方法,它对于促进老师团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采用反思教学法时,老师们理应对教学方法及教学工具等相关方面展开反思,找出自身教学存在的不足,并逐一解决这些不足,最终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促进反思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的方法及措施
(一)引导学生对政治概念展开反思性学习
高中政治概念通常是以精准的政治语言、采用定义的形式给出的,带有特别强的抽象性,是学生展开政治思维的重心。老师在向学生介绍概念时,理应多问一些与此定义相关的问题,以加深学生对该定义的理解。比方说在介绍“税收”一词的含义时,老师们可借助询问学生关于税收主体、手段、依据及地位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对税收的含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当学生对税收定义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之后,老师便可对税收定义进行总结:“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借助政治,依法无偿获得财政收入的根本方式。”与此同时,老师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税收展开进一步反思,如此学生便会对税收定义的内涵及外延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增强其与逃税、漏税行为作斗争的意识。反思教学法运用于高中政治教学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政治概念的认识水平,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深化。
(二)引导学生于解题过程中展开反思性学习
一般情况下,政治解题均由如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步,弄清问题;第二步,拟定计划;第三步,实现计划;第四步,回顾。其中第四步即解题后的反思,是对解题思维的深化与提高。对解题思路及方法的反思实际上就是对解题信息所展开的反馈与调控。
借助反思,学生可以对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其思维能力及探索能力也可以得到较好地提升。
(三)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展开批判性反思
反思教学法倡导一种不以书为尚,不迷信,敢于对事物进行质疑的精神。借助此种批判性思考,进而获得新知识,从而实现解决复杂问题及情景的目的。
比方说粮食的价格,相对于以前来说,尽管中国粮食生产的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了许多,然而近年来我国粮食的价格不但没跌,反而呈现上涨趋势。此外,“天价月饼”等现象也给了我们一种价格严重偏离价值的感觉。是否教材出现错误了呢?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在遇到此类问题时,老师们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思考,引导学生们运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对问题展开深入地思考。此外,学生们还应通过查资料及在生活中寻找证据等方式获得解题信息,最后通过对解题信息展开分析及整理的方式获得问题答案。
(四)引导学生对政治教学内容展开反思性学习
课堂是学生知识获取的关键场所,然而绝大多数政治知识如果只凭在课堂上专心听讲肯定是无法做到真正地了解及掌握的,对于此类知识,学生还应运用反思对其进行消化及吸收。课堂笔记属于学生们进行反思性学习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发挥反思性学习的作用,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理应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要求他们把自己介绍的重点及难点记录下来,鼓励他们定期整理笔记,复习时借助查看笔记,再运用老师所教的思路及方法对教材内容展开反思,将书本中的内容成功转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案例分析
反思教学法是促进高中政治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方法之一。为了让大家对这一教学方法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下面本文就以人教版高一政治第一单元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为例,为大家简要介绍反思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授《多变的价格》这一节时,老师们可以将授课过程分为如下四步:
第一步:概念介绍
在此阶段,老师们理应向学生介绍与价格概念相关的知识,比方说价格的含义、影响价格的因素及价格变动的影响等等。
第二步:提出与价格相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习
在此阶段,老师们可以向学生提一些与商品价格相关的问题,例如:商品供求关系与价格的联系是怎样的?在进行此步骤时,老师理应引导学生按照前文所述的四步策略展开反思性学习,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第三步:提出与价格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
在此阶段,老师们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与商品价格相关的实际案例,比方说“天价月饼”“天价粽子”等,加深学生对价格影响因素的了解;
第四步:要求学生及时消化老师所教授的与价格相关的知识
人都是具有遗忘规律的,所以老师们应及时要求学生对自己所讲的知识进行消化,并对其自身的学习方法及思维进行相关的反思,以更好地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内涵;措施
1.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一般而言,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使得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细节贯穿于每一节思想政治课堂中,帮助学生从最大程度的摆脱枯燥无味并且抽象的思想政治课本或者思想政治知识,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自然与社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分析与感受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感悟生活,与世界对话,进而使其自发主动地灵活思考、获取知识。就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内容来看,教学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重要方式,而生活则是教育教学的源泉,这就揭示了教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枯燥的课堂更加生动丰富,充满吸引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化发展。
2.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措施
2.1教师教学思维生活化
死记硬背高中政治课本上的所有知识点并不是高中政治书本存在以及高中政治课开设的目的,政治课以及政治课本之所以会存在于高中甚至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是因为它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思维,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并不只是需要教师简简单单的按照教科书安排进行,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有生活化的教学思维,能够灵活准确的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使得学生在较为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这样学生也会更容易接受枯燥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将自己的教学模式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结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2引导学生学习思维生活化
教师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仅体现在传授课本知识时的生活化教学思维,还应该体现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思维的生活化方面,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生活化的学习思维,才可以提高分析课本知识的能力。除此之外,高中阶段的学生的思想以及性格也在不断发展,趋于成熟,因此,在此阶段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人,还要对学习方法进行有目的的传授,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灵活思考问题的习惯,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考方式,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2.3教学内容生活化
一般而言,高中政治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教师直接将知识讲授给学生,所以,将传授的知识生活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熟练地把课本知识与生活深入融合。首先,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必须在教学内容中添加与课本知识息息相关的生活细节,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快速的掌握知识。因为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并不是教学内容完全的与课本脱离,而是能够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细节完美的融合,找到两者之间的过渡点,这个过渡点任务重大,不仅要承担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具备考纲和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在授课之前一定要认真备课,寻找课本知识与生活细节的过渡点。除此之外,政治教学的生活化还可以从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方面体现,这样也可以使学生不断得积累生活中的政治常识,在生活中学习政治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认识生活,这才是现代教育模式所提倡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不仅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思维的灵活度,因此,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也逐渐成为高中政治教学改革的一种首选方案,也是思想政治课程以及政治教师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出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者们应该积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积极正确的整合学习资源,努力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深入融合,构建立体的、生活化的趣味政治课堂。
参考文献:
[1]李振舰.试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J],教学研究,2012(07):35.
[2]王静.论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J],社会科学,2016(12):221.
一、教师角色转变.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最大的变化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而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学生是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这一点,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新课程教师最大的变化就是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二、启发诱导置疑,注重探求新知
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堂教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施教之功,贵在引导。”“疑”既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茫然,但同时也会使之产生强烈的认知冲动,教师巧妙置疑,让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一内容时,把自己前几天在个体商店里买的“旺子”牛奶和“乐哈哈,,牛奶摆上了讲台,向同学们诉说自己被坑害的事实,然后设计这样一些问题:(1)生产和销售“旺子”和“乐哈哈”牛奶的单位分别违反了市场经济的什么法则?(2)你在生活中有无类似被骗的经历?碰到了这种情况,作为消费者应该怎么办?这样学生为了弄清楚上述问题,就必须仔细认真阅读教材,当然教师在出示问题情景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探索,还需根据学情适时点拨。当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准确地解决了出示的问题时,其心情是轻松的、激动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贵在提出问题。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自我意识强、喜欢独立思考的特点,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动脑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如:在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课时,有位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初我国逐渐消灭私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今我国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这会不会影响、动摇社会主义制度?虽说所提问题显得有些幼稚和欠思考,但这足以说明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是用心地思考了。这本身便是一种成绩,是“学思结合”的体现。这样的阅读质疑,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既学习的方法。提高了政治素养。所以,在政治课堂上要抓住学生:“奇中生疑,疑中生问”的特点,通过构建“问题-探索-解决-再探索-再解决”的形式过程,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