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范文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学院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教育学院论文

第1篇:学前教育学院论文范文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在逐渐的发展壮大,并且专业化程度也在逐渐的加强,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新教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殊性缺乏了解,并且实践经验不足近几年来,随着学前教育逐渐受到关注,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之间的增强,高职院校的教师一般是本硕生,他们拥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当招聘来的新教师进行说课的时候,他们往往按照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进行讲授,少有在幼儿园岗位实践的经历,这样就使得讲授的内容学生往往听不懂,或者学生听得非常乏力。他们很少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知识的分析以及讲解,这样就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2.入职后教师培训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教师入职后的培训方式比较单一,一般就是在入职后由老教师针对所有新近教师对于学校环境、学校规定、专业规定等进行短期的培训,而且培训的内容比较笼统、简单,根本不能够让新教师真正地了解到自己专业的特点,尤其是学前教育这个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入职后的简单培训不能够让新老师认识到学前教育的特殊性,也不利于新老师对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且在之后的教学中再培训的机会非常少,这样就非常容易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也不利于教师将学前教育专业所要求的“德智体美”素质,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融合。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1.培养“双师型”教师我们知道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学前教育的基础以及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因此对于注重应用技术培养的高职院校来说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教师,不仅需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将专业技能与良好的心理、思想道德等进行完美的融合。因此面对着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应该逐渐的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从而为社会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前教育教师人才。

2.在教师队伍的组建过程中我们要严把关、高要求,构建合理的师资结构师资队伍的质量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因此要想打造好的学前教育专业,我们就应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例如,我们在招聘新教师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地面向整个社会进行招聘,不仅在学历上进行要求,而且应该在年龄结构、专业素质等方面都要进行综合的考核。当然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我们应该开放绿色通道,从而不断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为接下来建设“双师型”教师提供良好的基础。另外,为了推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进程,我们还应该针对学前教育的课程,将教师按照不同的课程分为理论性教师以及技能型的教师,技能型教师包括手工教师、弹唱教师、舞蹈教师、口语教师、儿文教师等,理论型的教师包括学前心理学教师、教育学教师、中外幼教史教师、幼儿园活动设计教师、幼儿园班级管理教师、幼儿园游戏教师等课程教师。这样可以让教师各司其职,针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深度的挖掘,有助于提高整个学前教育师资团队的整体质量,从而不断地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专业素质,为社会输送真正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学前教育的教师。

3.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的素质对于新进教师来说一定要注重入职后的教育培训,这有助于新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也有助于新进教师真正地了解到学前教育的特殊性,从而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对于入职后的培训,我们可以采用老教师带新弟子的方式,这样就可以让新老师全方位地感受到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并且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老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不断地转变自己的教师角色,有助于专业教师队伍的构建。例如,我们可以与幼儿园建立紧密联系,每位新教师每年都有固定的下幼儿园锻炼的机会,学前教育专业的新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下园锻炼的实践时间进行双向指导,从而尽快地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转变自己的教师角色,还可以通过对儿童课堂上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充分地掌握儿童的心理,把握学前教育专业的最新情况,促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指导。社会是在逐渐发展的,学前教育也在逐渐的发展中,因此对于老教师而言,进行再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老教师在长期的教课过程中可能教学思维就会僵化,教学方式也会逐渐落后,因此为了使整个教师队伍始终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应该定期对于老教师进行培训,从而促进这个教师队伍适应社会的发展。例如,我们可以针对老教师的特点进行讲座式的培训。聘请学前教育行业中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者进行现场教育观摩,甚至可以采用电影等方式进行学习,总之,这样的培训时间应该短、方式应该活泼,从而带动老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4.高职院校不断地加大软硬件的投入,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资源保障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计算机不断地被引入到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因此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以及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不断地加大软硬件的投入,促进教学的数字化、信息化。这样可以有利于教师利用网络,不断地在网络上寻找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材料,或者不断地吸取目前教学中先进的教学理论,促进学前教育理论不断地更新,从而保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或者进行学前教育实际课堂观摩,这样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水平。例如,山东某一高职院校,由于现实条件的约束,不可能时时地送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实地观摩,于是他们通过给教师配备电子计算机等,定时地给教师发送精品的课堂视频,或者先进的教学理论,这样就可以让学前教育的教师,不断地进行学习,从而保证自己专业知识的先进性,以及教学模式的先进性,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提升。

三、结语

第2篇:学前教育学院论文范文

在幼儿园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传统的思想往往只注重于教师的“教”而较少考虑幼儿的“学”。幼儿园的教育是由“教”与“学”双边因素同时交互作用构成的教育活动,这一活动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教育目的的是否达到。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人,应该是主动的学习者,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人,自然也应该是一个深谙教育艺术并善于创造性加以应用的教育者。过去,人们习惯以二元论的观点(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看待他们,分别单独去谈论他们,而不是将其看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共同体。那么,在教育活动中怎样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我就以下几种方法举例谈谈。

一、教师应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对幼儿因势利导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为每个幼儿提供了能量显示自己能力和水平的最佳办法。在教育活动中,我改变了过去单纯由教师讲解、演示、示范来灌输知识的状况,通过游戏化方式,让幼儿充分动脑、动手和动口,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在“认识小工具”活动中,开始我把它设计成到“汽车王国探索秘密”的游戏形式,为幼儿提供感性材料,让幼儿在各自操作中,了解这些工具的性质、形状、差异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幼儿在操作中不仅可以观察的更细致,而且可以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认识和理解教师所提供的认识对象。因此说,教师的“教”是寓教于幼儿愉快的游戏之中,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各项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展现才华、实现自我机会的“学”。

二、教师应利用幼儿的个性特征,诱导其“创作”思维的发展

鲁迅曾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说明幼儿本身就有自己的世界和特点,具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我鼓励幼儿大胆去探索,去发现,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最后到达教学的目的。

例如:中班语言活动《家》,教师事先不念诗歌的内容,而是给每个幼儿一张背景图(画有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清清的河水,密密的树林,红红的花儿……)和各种图片,让幼儿自己动手将图片粘贴到何时的地方,教师巡回指导并启发幼儿:天空是谁的家?树林是谁的家?河水是谁的家?草地是谁的家?让幼儿自发地去思考,去寻找结论,教师及时发现并赞赏幼儿的操作,活动数分钟后,教师请幼儿说出图片内容,就编成了一组完整的诗歌,而且全班每个孩子的诗歌都不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不是把结果教给幼儿,而是鼓励幼儿大胆创作,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的“学”,从而发挥幼儿的能动作用,提高了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应利用电教手段,提高幼儿的观察记忆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以现代教育手段为载体的信息时代,多媒体的运用是幼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所具有的直观形象、新颖的特点,是孩子们最受欢迎的手段。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能促进教师教育活动过程中“教”的趣味性,提高幼儿“学”的积极性。

第3篇:学前教育学院论文范文

关键词: 医学生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生不仅要为病人治愈疾病解除痛苦,还要关注病人的心理需求,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完善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而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成为医学院校开展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人文素质内涵及教育意义

(一)人文素质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1],它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知识包括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它要求以人为本,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医务人员应该具备医学人文精神,即要求医务人员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而且是人文精神的内化。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医学是一门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医学的目的是通过医务人员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折磨,要求医生将患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尊重患者,关心患者。因此,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或有助于正确解决医患纠纷,从而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近年来,我国医患纠纷逐渐增多,医患关系恶劣,甚至出现了很多恶性事件,导致临床中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逐渐下降,医患之间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各种先进的诊断仪器和设备广泛地应用于诊疗过程,医生们凭借这些仪器设备对病人的病症进行分析,做出诊断。但是在这种人机对话过程中,医生往往仅仅是关注病人的疾病而忽视了病人的情感需要,这使医患关系逐渐淡化,另一方面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疗服务的关注也从单纯的医疗技术服务逐渐过渡到包括技术和态度的双重服务。一旦医疗服务中出现问题,患者与医生之间由于沟通不够就会产生不理解,甚至出现对立。因此,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懂得尊重患者、关心患者并指导学生如何与患者沟通,有助于在将来的工作中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2.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医生需要针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临床中患者所患疾病有很多是心理疾病或受心理因素影响的躯体疾病。在单纯的躯体疾病过程中,也有很多患者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负面情绪,对疾病的好转有重要的影响。医生只有把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因素结合才能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

二、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的原因

目前医学院校部分学生文字功底较差、错别字多、书写病历词不达意或语句不通,做事马虎草率,说话随随便便,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与他人沟通存在障碍。很多学生对病人缺乏同情心,没有责任感,甚至对医生收红包的现象表示认同,人文精神明显缺失,不能适应医学职业发展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学高等院校的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我国医学人才的重任。由于医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和医学专业学习的广度和难度逐渐加大,传统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重视医学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医学生培养目标上,部分医学院校没有明确地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目标列入其中,有些学校的教育目标上虽然意识到了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中只是简单应付,如:减少了人文类课程的科目和时数、将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等。目前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台湾等医学院校都有针对医学生特点的人文类课程,其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重约为25%-10%,而国内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比例在8%左右[2],而其中一部分还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

(二)专业教学中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往往依靠人文学科教师来进行。很多医学专业教师只是一味地教授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使学生一方面从人文教师中学习人文知识,另一方面从专业教师中学习专业知识,两者互不联系,不能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运用于医学临床中。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欠缺

我国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死板,课堂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忽略了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尤其忽略了人文学科与医学实践的关系,致使学生学了却无用武之地,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睡觉、逃课和在课堂看课外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医学院校普遍以理论考试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但人文精神只能表现在人的意识、思想、情感和实际行动上,所以以往的考试形式能考查的只是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无法准确地了解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评价体系不合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五)教师本身人文素质欠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的道德品质、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某些教师本身人文素质欠缺或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

(六)理论与实际脱节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传统教学要求学生埋头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忽略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对病人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造成了所学知识和实际的脱节,达不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医学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应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对患者具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学会尊重患者、关心患者,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因此医学院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一要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重,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以及文史哲艺等课程,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二要注重人文活动的开展,如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义务服务,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进行各种专题讲座演讲,等等。

(二)在医学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3],它并不是简单地开设几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传授给学生人文学科的知识就能达到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应该贯穿教育的始终,即把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应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因此,医学院校中不仅人文课程要承担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而且医学专业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在临床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不仅针对疾病本身,还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从伦理、社会、法律等不同角度来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如:组织学生对“安乐死”案例进行讨论,使其学会面对医学难题如何从多角度进行衡量,从而做出最有利于患者的决定。

(三)传承祖国的传统医德并积极借鉴国外医德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中国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来源于儒家“仁”的思想。所谓“仁”就是“爱人”。儒家认为“医乃仁术”,医学的目的是仁爱救人。“爱人”首先强调尊重人的生命,其次强调尊重病人,最后强调对待病人应一视同仁。这成为中国历代医家所遵奉的医德宗旨和原则。我国历史上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喻昌等医学大师们以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医学生树立了优秀医者的形象。在西方医学文化中,希波克拉底、迈蒙尼提斯等同样是医学史中的榜样人物。教师可通过对中外医者医德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和关爱。

(四)改变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进行人文知识的灌输式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可以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现场模拟表演,让学生切身感受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情感需要,也可以通过欣赏中外影视作品对学生进行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都有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

在考核方式上,要改变以往以理论考试为中心的做法。对学生的要求从熟记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医学难题,比如某些争议比较大的检查或手术,教师要求学生做出合理的伦理选择并说明原因,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注重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评价,如:课堂表现及见习和实习期间的行为表现等,并将此作为学生奖惩、毕业的重要标准。这样有助于使学生学到的人文知识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真正达到人文教育的效果。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往往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人文学科及非人文学科教师都要不断提高本身的人文素质,充分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则应以身作则,一方面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一方面要对全体学生同等对待。医学院校应加强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等。

(六)加强医学生的社会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接触并体验社会,在实践中感受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所带来的身心痛苦,体验和感悟医学人文服务的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开展医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义务医疗咨询服务等。其中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通过医学院校与医院的积极合作,开展见习和实习活动,使学生在临床中自觉地体会医学人文价值。这样的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更深刻地学会热爱生命、善待生命,从而尊重病人、爱护病人,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从而表现为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行为方式,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医学人文教育不是单一的人文科学教育所能完成的,它要贯穿整个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专业与人文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更好地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医学人文精神,使其成为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蕾.论医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2.19(10):182.

第4篇:学前教育学院论文范文

关键词 口语交际能力 演讲与辩论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Chinese Speech and Debate

Teaching and O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HEN Lingling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

City College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Guangdong 523106)

Abstract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s the "listening, speaking" two parts of capabilities in the language of the four modules; especially emphasize the ability to speak. In independent institute language teaching, the importance of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comparable, thus, independent college should train students'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The speech and debate as the ability to develop oral communication in two major sections, independent college language teaching has an essential role. From the students'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departure to university lectures and debates based curriculum, expand elaboration.

Key words o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speech and debate; course teaching

1 演讲与辩论简介

演讲与辩论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演讲是指在公共场合,采用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作为手段,针对某个或某些具体的问题,完整地表达自己的个人主张或见解,阐述道理或者抒发内心的情感,并进行鼓动的一种语言活动。演讲能对个人的口语表达技巧及心理素质进行良好的训练,对学生个人的胆量及表达能力是一个极有利的锻炼。

而辩论是针对某一问题上,参赛双方采取争辩的方式以捍卫自己的观点,通常情况下,由于辩论赛采取的是驳斥对方观点的形式,因而场面是极其激烈的。辩论对个人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有条理的逻辑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以及在赛场上雄辩的能力,因而辩论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同时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 演讲与辩论的有效教学

2.1 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随着现代教育逐渐提倡注重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导地位,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课堂的主导。这个过程就需要教师对教学组织的形式进行着重的思考,从多方面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所在。在演讲与辩论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由于尚未掌握一定的技巧,对陌生的话题较不熟悉,因此,教师要寻找同学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例如:故事、笑话等。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才能顺利开展教学,让学生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从“逼着学”到“主动学”。这个过程一定要忌讳偏难的话题,这样的话学生难以开口,会对学习逐渐丧失兴趣。

其次,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观摩中学习。在课程教学进行到中阶段时,教师要适当采取一定的教学方式阐述演讲与辩论的技巧,包括两种口语表达方式与一般表达方式的不同,肢体语言的合适应用等。高科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足不出户便能欣赏到优秀人才的讲演与辩论,从中观摩技巧,逐渐学习在不同主题下如何运用言语表达以及肢体语言征服听众。

2.2 合适安排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方法

无论是演讲还是辩论,都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在教学的初始阶段,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对一些场景进行简要模仿。在中级阶段,带领学生通过多媒体观摩大型赛事的比赛现场,领会大型比赛的氛围,观摩优秀的演讲者与辩论者是如何征服受众,同时教授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搭建表达内容的框架,培养学生的及时思辨能力,在即兴演讲与辩论赛中快速做出反应。在教学的最后阶段,进行演讲及辩论赛的实战演练,选择题目,组织全班同学进行积极准备,并在课堂上展现成果。

2.3 合理考查,公平评价

教学需要进行考核才能明确教学的进展、问题,因而,教学的考核极其重要。尤其是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这种考核对于鞭策那些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在演讲与辩论的教学中,为了使教学达到预期目标,需对学生进行平时成绩考核(占30%)及最终成绩考核(占7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平时演讲与辩论情况、课堂上的表现等综合情况,而最终成绩是学生的个人演讲与小组辩论的综合成绩。这样的综合性考查机制能有效让学生参与学习,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

同时,还应对学生的表现作出积极的评价。独立学院院校的学生由于一开始便存在底子薄、态度差的问题,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都不会对他们作出积极的评价。因此,一个积极的评价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意义重大。教师在学生作出一定努力之后,进行公平、积极的评价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其在后续的学习中冲劲更足。

3 有效演讲与辩论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会倾听,注意倾听。倾听是一门重要的说话艺术,据相关调查表明,人与人的交往中,听的部分占据了55%,由此可见,听的艺术之重要性。在演讲与辩论中,倾听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接受对方发出的声音,而是通过倾听和思考,将这些听到的声音转化为重要的信息内容,并对这些内容加以思考、分辨,提取核心内容部分。同时还应注意声音发出者在讲话时的神情动作,注意领会其中的要领,并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思考。

(2)表达要自信。在交流中,说话者必须要有底气,这样才能让受众觉得表达是有据可信的,尤其是在征服听众的演讲与征服对手的辩论赛中。这便要求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通过开阔自己的眼界、树立积极的心态,学习强有力的表达技巧,在交流中、演讲中、辩论中,做到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在表达时自然得体、大方有度。

4 总结

在现代化的社会里,缺乏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无法实现全面发展的。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在前人的看法上对现阶段独立学院语文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典型课程演讲与辩论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思考,认为现阶段的演讲与辩论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需要从教学者与学习者两个方面作出积极努力。当然,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不止上述的演讲与辩论训练,其他的如讨论、复述、交谈等也都是极其有利的方式,教学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及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最大程度实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彩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J].考试周刊,2011(4).

第5篇:学前教育学院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多元智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多元智能理论被喻为二十一世纪主流教育思想之一,主张智能是分布的、情境化的、可以发展的。而情境教学法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与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可以说有很多共通之处。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也逐渐深入,在教育理念上 “以学生发展为本”备受关注,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程理念已经普遍为语文教师所接受。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运用情境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运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还存在一些可以继续提升的空间。

情境教学比较符合中国语文教学规律,在帮助语文教师实现教学转型的过程中效果比较好,而多元智能理论则比较符合我国近年来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智能是多维的,不但每一个个体基于其生物基础都具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而且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个体在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上存在着差异,其智能的表现也是千差万别的。多元智能理论肯定了个体智能表现的差异性,主张尊重不同个体的不同特性,倡导全面发展人的多种潜能,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视角。

情境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张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考虑到学生的多方面因素。首先,情境教学比较注重趣味性,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对话、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及图片、投影等各种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其次,情境教学注重科学性,是遵循科学规律来创设情境的。情境的创设必须适应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情感体验也不能违背人性的情感规律,教学内容涉及的难易程度也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教学内容。再次,情境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创设的情境是否对学生产生了作用才是关键。学生在教学中进行了阅读、观察、思考、交流、操作等行为,并从情境中获得了体验,这样的情境教学才算是成功的。最后,情境教学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需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创设情境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尽量多元化,以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初中学生已经开始进入青春期,随着年龄地增长和青春期情绪地影响,很多学生对上课发言失去了兴趣,课堂互动的减少也使得课堂氛围日趋沉闷。多元智能理论结合情境教学为解决当代初中语文教学的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多种途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代入到情境当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致,使他们有兴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时代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消除社会环境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那么就必须研究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这一难点,情境教学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思路。5000 年的文化积淀虽然使得教材内容时代跨度较大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但同时也使我们教材中的文本可以精益求精,尽管初中语文教学因为学生年龄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难度增加,但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毕竟是千挑万选出来的经典之作,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科学合理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带入文本中的情境,那么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仍然可以被激发出来。

多元智能和情境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理论,相对传统语文教学观念都有新的主张和观点,其中有的主张和观点是具有共通之处的,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可从几个方面对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运用进行指导。

以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运用方法,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分析如何创设情境,可以使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运用方法更加丰富,创设的情境更加生动活泼,并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强化。

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创设情境的方式,就是选择最适于表现文本内容,同时又适应学生智能发展状态的情境创设方式,使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运用更加科学,切实发挥其作用。

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际运用中,以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其设计理念,可以使情境的设计更加具有操作性,指向更加明确,目的更加科学,效果更加完善。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无论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出发,还是从辅助学生理解文本、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角度来说,情境教学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具体的应用中还缺乏系统性,对学生自身发展起到的作用还很有限。如果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和切入,我们就可以设计并实现更加吸引学生、更加符合学生需要、效果更加显著、目的更加科学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使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更加系统和科学。

第6篇:学前教育学院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农村幼儿园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一生中受教育最重要的阶段。近几年,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快,家长对下一代的早期教育意识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尽早走进幼儿园,接受系统、正规的幼儿教育。近些年随着全国教育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村幼儿教育有所发展,但发展现状仍不能满足幼儿入园需要。

一、农村幼儿园的现状

目前,农村幼儿园15%还是土瓦房,教室昏暗、潮湿,室外活动空间狭小,周边环境差,安全管理难度大,基本上没有设置任何安全防护装置,存在不少安全隐患。教学用具简单,80%教室只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一块黑板、一盒粉笔;90%以上的幼儿园缺少最起码的卫生设施,玩、教具和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大多数乡幼儿园只有小皮球、呼啦圈等一些价格比较低的玩具,在一些村级幼儿园小孩子的玩具就是泥沙、石块、树枝,各种活动难以开展。教师待遇大多在400—700元之间学前教育论文,没有养老和医疗保险。教师构成比例大专生只占1.8%,幼师文化占30.7%(其中受正规幼师教育占14.7%),初中文化占40%,其它的占27.5%。96%以上的学校的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小学化”。

二、原因分析

(一)地方缺少相应的扶持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政策

虽然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在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但受地方经济落后的影响,乡(镇)人民政府一直无承担办好幼儿园的能力,也未形成相应的政策,造成了农村幼儿园一直被边缘化,得不到发展。

(二)幼儿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

从整体来看,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在农村幼儿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很小,受到正规师范教育的特别是受到幼师培训的老师人数不多,有相当大一批初中学历和其他人员加入进来,这些教师的幼儿教育知识、技能和能力相对不足,不能以正常的幼儿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不会组织幼儿开展能培养幼儿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不会引导孩子开展各种户外游戏、不会用合理的方法去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经常用“惩罚”、“恐吓”、“批评”等方式对待孩子。造成这一现象原因之一是农村幼儿园生源少,收入不高,教师福利待遇低,不能吸引人才,不能激发其积极性。有的把这当成第二职业,只当每月贴补家用,分散了精力。二是农村幼儿教师和公办老师相比,没有名分、没有提高培训机会、没有前途,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

随着幼儿园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更多的农村幼儿园走向市场,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好的方面是能够进一步激发幼教工作者的激情,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坏的方面是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生源,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对家长的要求妥协,投其所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农村园还远未得到落实。严重超出了幼儿的年龄负荷。主要表现在:第一,上课时间长。多数农村幼儿园每节课长达45分钟,周上课时间和小学生差不多学前教育论文,户外活动时间被大量挤占。第二,以学习为主,强调幼儿知识的学习,以学多少字、背多少诗、数多少数为评判标准,而忽视了幼儿智力开发、兴趣培养、品格形成。第三,过分强调纪律常规,严格约束幼儿的行动。由于教育内容脱离幼儿生活实际,忽视幼儿兴趣需要和年龄特点,因而不能调动幼儿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幼儿的终身学习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三、思考与对策

(一)加强领导,保证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地方人民政府要提高对发展幼儿教育的认识,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幼儿教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幼儿教育的科研工作,认真研究解决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把幼儿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地方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列入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地方政府要确保教师工资的预算和足额发放。幼儿生活费、保育费通过收费渠道解决。建立幼儿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制定地方幼儿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标准,把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幼儿教育质量、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与筹措、幼儿教师待遇等列入政府教育督导内容,积极开展对幼儿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督导检查。

(二)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地方政府每年划拨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农村边远山区条件比较差的农村幼儿园进行修缮、改建,逐步建立以乡幼儿园为主体,村幼儿园为辅的幼儿校区。鉴于民间资本有“小”而“分散”的特点,无法成片推进。可充分利用连锁加盟方式门槛低,资源利用高,利益分享稳定等优点,积极推进连锁加盟幼儿园。研究制定合理的方案,打消害怕投资风险大、没有回报的顾虑,吸引有投资能力也有投资想法的民间资本积极建设幼儿校区。积极对外宣传当前农村幼儿园现状,让社会共同关注。同时,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办学条件。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矗大Φ髡产业结构,帮助农民致富。加快培训基地建设,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农村劳动λ刂剩内消外化实施劳务输出学前教育论文,增加劳务收入?

(三)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实施“幼儿教师稳定工程”。

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的实施者,要提高幼师的素质,必须重视对幼师的培训工作。一是以园本培训为主,提高在岗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根据农村教师的实际需要制定课程,选择使用的教材,定期进行培训,接受新的知识技能、更新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和教育方法。积极利用当地资源,认真研究,系统思考,大胆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幼儿教育的新路。二是增加城乡幼儿园交流机会,学习城区幼儿园已经成熟的教学方式,鼓励一批有活力,业务能力强的幼教老师脱产、半脱产到大学深造,到发达地区先进幼儿园跟班学习别人的管理、教学方法。积极利用当地资源。三是在每届高中毕业生中挑选一批品行良好、愿意从事幼儿教育的学生,与他们签订合同、定向送到师范学校幼教专业学习,保证四年不离开就业岗位。四是提高幼儿教师的政治地位,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对一批工作出色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工资待遇应不低于乡村公办教师的平均水平。

第7篇:学前教育学院论文范文

1.作为一项工作的“幼儿园教师教育”

作为一项工作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理解方式。它把幼儿园教师教育视为培养幼儿园教师或者培训幼儿园教师的统称。比如师范大学中的学前教育学院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目的是为了培养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层次的幼儿园教师,那么学前教育学院从事的就是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在这个语境中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就是工作层面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再比如我们的幼儿园师资培训中心从事的是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这也是工作层面上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层面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其实是广义上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学前教育学院的所有工作都应该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的范畴,全体教职工所从事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等都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

2.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幼儿园教师教育”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涉及的是对教师培训和培养的研究。学前教育研究包括幼儿园课程研究、幼儿园评价研究和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等,这些都不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领域,其属于学前教育研究的范畴。比如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有着不同的研究范围,幼儿园课程包括自然、科学、语言、社会、手工、美术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而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前者属于学前教育研究的范畴,后者则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范畴。笔者供职的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设置了五个研究所,即学前教师教育研究所、学前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学前教育政策研究所、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所和学前艺术教育研究所。其中,学前教师教育研究所将幼儿园教师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开展研究。

3.作为一个学科专业方向的“幼儿园教师教育”

学科专业层面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将幼儿园教师教育视为一个学科专业方向。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建制,国务院学位办将学科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前教育学和教师教育学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门类。随着学科的发展和分化,我们可以在学前教育学和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门类下设幼儿园教师教育方向。朱旭东教授倡导我国的教师教育学科可以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来创建,并建立幼儿园教师教育、小学教师教育、中学教师教育、特殊教师教育和职业教师教育等学科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教师教育便成为一个学科方向了。当然也可以将整个学前教育专业视为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那么这实际上便把幼儿园教师教育与学前教育学等同起来,这也是学科意义上的幼儿园教师教育。通过对上述概念的辨析,笔者将“幼儿园教师教育”界定为“幼儿园教师培养与培训的总称”,它具有工作层面、研究层面和学科层面三个维度的含义。这三个层次上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概念的关系是,工作层面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提供了现实基础,研究层面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学科层面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就是对工作层面、研究层面和学科层面三个维度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总称。

二、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笔者认为,我们应从工作层面、研究层面和学科发展层面来认识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如果从研究层面看,应怎样认识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呢?本文拟从研究机构设置和学术研究成果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

1.从研究机构设置的角度看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

设置专门的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机构是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笔者对我国6所教育部所属师范大学和34所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的官方网站进行检索后发现,幼儿园教师教育虽然成为某些师范大学的研究方向,但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机构的设置还没有引起幼儿园教师教育办学单位的重视。目前,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主要以学前教育学院或者学前教育系的形式呈现,这些机构主要从事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而专门从事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机构还很少。另外,有的师范大学虽附设有幼教师资培训中心,但这些机构承担的主要是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的任务,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机构。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成立了学前教师教育研究所,这是国内成立较早的专门的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机构。

2.从学术研究成果的角度看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

衡量一个研究领域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看它是否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包括学术专著、学位论文以及学术文章等。目前,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教师培养理论研究、幼儿园教师教育大学化研究以及对国外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的介绍性研究等方面,而学术专著和学位论文还非常少。这说明,目前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还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研究队伍,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即使在学前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的专著中,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也常常是一个被忽视的研究领域。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加大对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力度,在研究论文选题、学术研究课题申请等方面多下功夫。在国外,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比如布兰科(Blank)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探讨了幼儿园教师教育发展的历程,认为当今幼儿园教师教育者面临的问题应是何种因素构成高质量的教师素质和高质量的教学,以及它们如何实现。萨瑞克(Sar⁃cho)对美国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项目进行了探究,指出美国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项目包括“招募与选拔、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学知识、田野经验与临床经验、项目评估”。卡斯特(Castle)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者进行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教育者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并且具备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能力。目前,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因此,加强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是国家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研究领域

本研究基于研究主题及问题的不同,将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划分为如下一些领域。

1.幼儿园教师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基本理论研究是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首要对象。幼儿园教师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是对幼儿园教师培养和培训相关基本理论的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幼儿园教师知识研究。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其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幼儿园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幼儿园教师知识理论研究是对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何种知识的探析,比如对新手幼儿园教师与专家型幼儿园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就属于此类研究。2)幼儿园教师反思研究。幼儿园教师反思研究主要涉及对幼儿园教师思维与行为关系的研究。3)幼儿园教师合作研究。幼儿园教师的合作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幼儿园教师合作共同体。幼儿园教师合作研究需要研究幼儿园教师合作的内涵、幼儿园教师合作的价值以及实现幼儿园教师合作的途径。4)幼儿园教师领导力(Teach⁃erleadership)研究。幼儿园教师领导力表现为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影响力,师徒结对制实际上就体现了师傅的教师领导力。5)幼儿园教师能力(Teacherability)研究。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教师能力研究涉及心理学认知理论与哲学认识论等相关理论。比如在学术研究中涉及幼儿园教师的素质、素养和能力类型的研究,这些都属于幼儿园教师能力理论研究的范畴。6)幼儿园教师信念(Teacherbelief)研究。教师信念与教师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两个纠缠不清的概念。因为在哲学中知识与信念的关系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教师知识与教师信念之间的关系。7)幼儿园教师学习(Teacherlearning)研究。教师学习研究涉及教师学习的原理、教师学习发生的机制等。8)幼儿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涉及“作为教师我是谁”的哲学思考。9)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研究。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研究涉及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周期的研究等。

2.幼儿园教师教育史研究

古今中外,幼儿园教师教育发展的历程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说,探讨幼儿园教师教育史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具体来说,幼儿园教师教育史应包括幼儿园教师教育的思想史和制度史。(1)幼儿园教师教育思想史研究幼儿园教师教育思想史指的是用历史的方法研究幼儿园教师教育思想。古今中外涌现出不少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和经典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思想。比如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陈鹤琴、陶行知和等教育家,以及《论语》和《三字经》等经典作品。国外有夸美纽斯、乌申斯基、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重要的教育家及其作品。他们所提出的有关幼儿园教师教育的思想都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思想史研究的范畴。(2)幼儿园教师教育制度史研究幼儿园教师教育制度史包括培养制度和培训制度发展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制度,而且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制度也因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比如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由中等专业学校的幼儿师范学校承担,逐渐过渡到由大学的教育科学学院或者学前教育学院承担,对这种制度变迁的研究,就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制度史研究的范畴。

3.幼儿园教师教育国际比较研究

幼儿园教师教育国际比较研究是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幼儿园教师教育开展比较研究。应该说,对世界各国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进行国际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用全球的视野去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比如同样是培养幼儿园教师,中国和美国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有何不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就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的范畴。笔者申请了一个科研项目,即“专业化视角下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国际比较研究”,这一课题就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的范畴。另外,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可能会存在差异,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异的产生,这对我们开展幼儿园教师培训有何启示意义,这些问题都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的范畴。

4.幼儿园教师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幼儿园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包括幼儿园教师教育行政体制和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管理体制。幼儿园教师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权力机关为了实施特定的幼儿园教师教育目标,通过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对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进行组织、经营和领导的行政行为。比如在教育部,幼儿园教师教育管理涉及基础教育二司、教师工作司和高等教育司等部门。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管理体制指的是开设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的机构应如何管理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它涉及整个机构的权力划分以及实施管理领导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比如有学者对学前教师教育治理结构变革进行了研究,提出“大学化、专业化、标准化”学前教师教育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这就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管理体制研究的范畴。其主要涉及以下一些问题:1)作为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的学前教育学院与其他高等院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如何发挥大学学科综合化的优势来发展幼儿园教师教育;3)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应如何配置权利和资源。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研究。

5.幼儿园教师教育政策研究

致力于为国家教育决策的公共咨询提供服务是教育研究者的社会使命。幼儿园教师教育政策研究的内容包括对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政策和职后培训政策的研究。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尚处于转型过程中,中等师范层次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逐渐过渡到高等教育层次的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学院,也就是大学的学前教育学院或者教师教育学院。然而,在当前的转型过程中,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还处于无序和混乱的局面。因此,其更加需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和约束。笔者曾经到西部一个县调研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发现该县由职业培训中心负责培训幼儿园教师,而该培训中心并不具备培训幼儿园教师的资质。这说明,我们国家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还处于无序状态,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尚需不断完善。因此,教育研究者应加强对幼儿园教师教育政策的研究,以便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6.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研究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是对培养和培训幼儿园教师的育人目标、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内容和实施过程的总和。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研究包括对历史上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流派的研究、国内外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和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研究等。比如,我国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有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高中起点两年制大专和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等,那么这些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的异同是什么?它们之间的优势和不足是什么?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所占的比重是多少?有何依据?高等教育层面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是否优于中等教育层面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要回答上述问题,就需要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进行研究。

7.幼儿园教师教育者研究

幼儿园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者身份的研究和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研究。(1)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者身份的研究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者身份的研究涉及“作为幼儿园教师教育者我是谁”的哲学追问。首先,幼儿园教师教育者身份认同是指哪些人可以被称之为幼儿园教师教育者。广义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者指的是所有从事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的人。它包括高等院校中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科研人员、中等师范学校中从事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的教师,以及从事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的教研员、师徒结对中的幼儿园教师的师傅等。狭义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者指的是高等院校中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科研人员。其次,幼儿园教师教育者身份认同研究涉及幼儿园教师教育者的资质。幼儿园教师教育者属于专业人员,这就需要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那么幼儿园教师教育者需要具备何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呢,这些都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者身份研究的范畴。(2)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研究幼儿园教师教育者也需要获得专业发展,那么幼儿园教师教育者应如何进行专业发展,应由谁对他们开展专业发展教育;又如对教研员的培训与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有什么不同,教研员需要接受什么样的培训,教研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大学中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者需不需要专业发展,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幼儿园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研究的范畴。

8.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研究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的层次差别较大。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的类型多样,从师范大学、师范学院、综合大学到中职院校、职业高中都有,培养层次涉及本科、大专和中专,但总体上呈现出去专业化、低水平培养的态势”。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的层次相对较低,而且门槛也比较低,因而应加强对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的研究。实际上,有研究者曾经研制了高等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包括“办学宗旨、规划与实施、组织与管理、学生与学生服务、教师资质与专业发展、课程与教学、资源与保障、环境与公共关系”等。鉴于目前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所面临的多元化发展状况,亟须对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的资质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资质标准。另外,在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由中等师范层次向高等教育层次转型的过程中,其涉及的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或者人员的组合问题,还面临着多方面的变革,因而需要我们加强相关研究。

9.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研究是指对幼儿园教师培养和培训相关的机构、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实践、财政投入、教师教育者等因素进行监督和评价。应该说,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研究目前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朱旭东教授提出,我国未来的教师教育应建立教师教育质量建设各个环节的标准,在招生环节、培养环节和入职环节构建以教师教育标准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实际上,欧美国家已经有专门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构。比如,在美国有专门的教师教育质量认可委员会——全国教师教育认可委员会(NationalCoucilofAccreditationofTeacherEducation)。我国虽然有自己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但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研究,应根据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需要,构建相应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0.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方法研究

幼儿园教师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很多问题,如怎样提高对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工作的认识,何以使幼儿园教师获得生成知识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实现。美国学者艾尔•巴比在其社会研究方法一书中指出,社会研究中存在着“个案式和通则式解释模式、归纳与演绎理论、定性与定量资料、抽象研究和应用研究”四对辩证关系。因此,我们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需要充分考虑以上四对关系。笔者认为,在幼儿园教师教育方法研究中,采取量化研究、质性研究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法都是必要的。

11.幼儿园教师教育信息化研究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幼儿园教师教育跟信息之间的结合越来越密切。比如,“慕课”(MassiveOnlineOpenCourse)的出现掀起了有关教育与信息技术之间关系的热烈讨论。“慕课”的出现对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了幼儿园教师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其改变了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者的观念。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教师教育的空间布局,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成本,提升了效率。而如何在幼儿园教师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问题目前仍然处于争论中。在这场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中,幼儿园教师教育该走向何方,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幼儿园教师教育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加以研究。总之,对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边界笔者还不能精确地给予界定,当然也不可能精确地进行界定。另外,上述研究领域虽然可能存在交叉,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研究领域的划分旨在明确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方向,以供学术共同体进行论证。

四、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趋势

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是学前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研究交叉研究的方向,是教育研究学术发展的生长点。加强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对于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在整个教育研究领域中尚处于边缘地位,其学术地位在教育学科中还有待提高,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沦为了对经验和操作性技能的训练。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往往注重所谓的实践而忽视了对基础理论的研究,致使我们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出现了经验丰富、理论不足的问题。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的随意性、主观性和盲目性,不仅使学前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还使得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地位有所下降。因此,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的开展需要学前教育研究者和教师教育研究者夯实基础,加强理论研究,从而提升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的学术地位。

2.应采用多学科的研究视角。

幼儿园教师教育工作涉及对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而作为人的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仅仅掌握学前教育理论乃至教育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作为教师的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精神属性,有着哲学、人类学所说的理解、理性、情感和意志。因此,我们需要对作为人的幼儿园教师进行系统研究,从多学科的视角来探讨幼儿园教师教育问题。比如,要研究幼儿园教师学习理论,我们就需要从心理学、哲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寻找理论依据。再比如,要研究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就需要汲取管理学中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由此,研究者应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视野,并具备跨学科研究的能力。

3.应具有国际化的研究视野。

第8篇:学前教育学院论文范文

【关 键 词】学前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4-0112-03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也冲击着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学前教育计划的实施,大量私立幼儿园如雨后春笋,幼儿教师需求量剧增,然而幼儿教师学历层次还不是很高,尤其在中小城市,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还很欠缺。以枣庄学院为例,本学院的初等教育学院是专门培养幼儿教师的二级学院,该学院的前身是枣庄师范学校。枣庄师范学校自1949年建校以来,一直持续为社会培养幼儿师资,2012年合并到枣庄学院。虽然学校得到提升,学校招生也由原来的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向大学专科、本科过渡,但是信息技术课程仍然沿袭以前的传统,只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缺乏系统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见附表1)。经调查发现,认为“现在的计算机课程能满足以后教学需要”的只有37%。

二、新形势下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当前形势下,信息技术技术的发展以燎原之势影响着全球各地教育领域。在国外,科学家对使用过信息技术的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每周使用信息技术三至四次的幼儿,学前能力认知能力比没有使用过信息技术的幼儿强很多。《新民日报》也曾报道,通过研究发现,学前使用过信息技术的儿童比那些没有使用过的儿童更容易学会各项技能。[7]国内外报道发现,使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儿童运动技能的提高、锻炼其反应能力,提高其认知图形、颜色等事物的能力。

美国所有的幼儿园都普及了信息技术,幼儿园聘请专家讲解电脑知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美国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技术也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国内一些大城市,教师也将信息技术能力作为儿童的必备生存技能。几乎每个幼儿园教室都配有计算机和相应学习软件,可以带动儿童唱歌跳舞、绘画、游戏等。信息技术图像声音等多媒体的介入,使幼儿的学习轻松愉快,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从国内外的形势看,信息技术技术进入幼儿园教学是当今学前教育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已经很广泛,幼儿园也基本都备有信息技术等多媒体教学硬件。幼儿园也把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作为研究课题,刘萍老师的《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研究》入选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研究课题,可见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到幼儿园课堂。

在本地,我们通过对城区和乡镇幼儿园的调研也了解到,幼儿教师还不具备自主开发适合幼儿课件的能力。很多教师只习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三、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两点定位

为满足社会对幼儿师资的需求,培养新形势下适应国家要求的专业人才,学校需改革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因为课程设置是专业设置的核心),要提高认识、改变教育理念、并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新的定位。

1. 信息技术课程内在价值的定位。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必须注重课程的内在价值,而内在价值的实现分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计算思维能力目标。2011年第三届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ICECT 2011)基于计算思维的特征,制定了一个可操作的定义,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指明方向。该定义认为:“计算思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过程”。专家认为,发展学生“数据抽象、模型建设、自动化实现”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重要内在价值。[3]我们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力争不偏离这一定位,使信息技术课程内在价值落到实处。二是现代教育技术目标。包括信息技术的photoshop图片处理能力、flash课件制作能力、基本的网页能力。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的图形图像处理、课件制作和网页制作能力。

2. 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在对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定位的同时,还要考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工作所面临的对象――幼儿,这一特殊群体。我们不能不考虑孩子各年龄段的真正需求,更不能站在成人的人生观角度去对孩子的儿童观指手划脚。因为,我们不能完全代表他们,从他们是独立的个体角度来说不合适,从我们的年龄和他们的年龄特征角度来说也不合适,从科学的幼儿教育角度来说更不合适。因此,我们在进行专业定位时,既要考虑时代的要求,还要考虑孩子的需求。当前形势下,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幼儿园活动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信息技术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能力。我们要培养的应该是综合素质较高的、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新形势下幼教改革计划与发展需求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四、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

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信息技术课程涵盖的内容不断扩充,美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形态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信息素养课程、计算机科学课程、教育技术课程以及行业组织课程。初等教育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信息技术技术课程时,可以参照美国标准,我们不妨把它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素养目标。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信息素养的目标,主要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方面。[5]美国学校图书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与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汇总做得最好;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6]

新形势下,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我们在开设信息技术课同时,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帮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使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问题。

2. 信息技术课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目标。学前教育专业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系统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具有钢琴、舞蹈、声乐等过硬的专业技能,具有科研、管理、教育能力的专科以上层次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调查发现,高达86%的学习目标定位为通过等级考试,而调查显示“会使用计算机开发制作教学课件”的只有30%。这显然偏离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初衷。所以我们在多样化课程设置的同时要给学生说明,让学生把目标定位于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为将来的工作学习做准备上。

学前教育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除了教授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如windows基本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等)和基本的信息素养外,还应该在课程中设置适合幼儿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如儿歌动画制作、使用图形处理软件进行幼儿园主题墙饰设计。由于受课时安排的限制,部分教学内容采用选修方式进行。培养学生教学管理能力、多媒体课件开发能力、简单的图形图像处理能力以及引导幼儿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五、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的课程评价

评价即评判课程实施的价值。孟子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课程评价的目标在于创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课程设置提供信息。一般的课程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两个部分。我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评价。

1. 学生评价。学生评价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对象的评价活动,它主要存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或教学活动结束后。[4]学生评价主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使用小组测评、学生档案袋、作品评比等方式。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机制为学生提升自己、发展能力搭建自己的知识平台,为以后的工作需求做准备。

2. 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即对教师的工作及其绩效进行评价的活动。[4]教师评价可以通过教学、社会服务、教学科研等三方面进行评价。学校可以放弃以往的闭卷考试方式,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考试系统,通过先进的考试系统更客观、公平公正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此同时,还要纠正“等级考试与毕业证挂钩”的举措,在教学中兼顾两者,找到平衡点,让学生既符合等级考试的要求,又注重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六、结束语

自国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各地纷纷回应。目前大多数地区都已完成第一轮的三年计划,进入第二阶段。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学校,我们要抓住当前形势,励精图治、创新教育理念,注重改革与评价。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方面注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另一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幼儿教育师资。

参考文献:

[1]蒋在强.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课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个案[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马晓玲,刘美风.美国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实施与评价[J].中国电化教育,2013,(8):13-18.

[3]李锋,王吉庆.计算思维: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内在价值[J].中国电化教育,2013,(8):19-23.

[4].课程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学,2007,27(1):3-12.

[5]王道清.论信息素养的目标[J].科技风,2009,19.

第9篇:学前教育学院论文范文

一、本次培训的特点:

1、专家团队专业。承担本次培训的专家团队都是西北地区知名的幼教专家。如以西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郑名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程秀兰教授、西安文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刘迎接副教授、陕西省教育厅基教三处的王恒斌处长以及陕师大和文理学院的各领域优秀专家。

2、培训形式特色。本期培训人数达100人,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指南培训的要求,达到预期的培训目的,将培训班级又分为俩个班,这样每班都能够顺利的开展分组教学,让每一位培训学员都有充分交流和展示的机会,有效保证了培训效果。

3、培训形式多样。本次培训理论紧密结合实际,每培训两天就根据实际安排下园实践学习,先后到陕师大幼儿园、高新一幼、西工大幼儿园进行游戏活动观摩。每天都根据当天的培训内容布置不同的作业。有时是独立完成的,有时则是需要大家合作完成的,如小组6、7人合作完成一期简报、现场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合作完成创意折拼以及实践返岗后的论文作业等等。

培训学习后的几点感受:

1、通过学习,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于之前学习的《纲要》中幼儿五大领域的发展总目标相比,有了更详细、具体的认识。

2、《指南》让我清楚地认识到我所教育的每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而达到这样的目标,我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这些细致的内容对于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资源。对于我今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也可以有效防止对幼儿产生一些滞后或者超前的教育行为,从而违背幼儿自然发展的规律。

3、《指南》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孩子就是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反思我们过去的做法,删减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向孩子们学习,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让课程回归幼儿的经验,提供孩子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让幼儿自主参与,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

4、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步和谐发展,让家长也要转变观念,孩子的童年时短暂的,是不可逆行的,孩子的心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下一粒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一粒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性格的收获;播下一粒性格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让孩子学习他该学的东西,做他该做的事情。不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孩子真正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