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业大毕业生论文范文

林业大毕业生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业大毕业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业大毕业生论文

第1篇:林业大毕业生论文范文

一、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办学模式

(一)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办学模式

从培养目标看,各高校都强调该专业基本培养目标是为各级政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等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中中国农业大学等6所农林院校突出强调专业型,而南京农业大学等3所高校则重点强调综合型;中国农业大学等7所高校对学生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有具体要求,而华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对这方面要求较为宽泛。

从总学分看,各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总学分基本在160~180之间,西南林学院最高,为183.5分,中国农业大学最低,为160分;同时,各高校的必修课学分都占到总学分的40%以上,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必修课学分比重最低,占40.77%,中国农业大学必修课学分比重最高占75%;南京林业大学等5所高校将创新学分纳入学分体系,但仅东北林业大学与南京林业大学明确规定将其作为必修或选修,并对具体分值作了详细说明;各高校基本学制为4年制,同时中国农业大学提出可实行3~6年弹性学年。

从学科设置情况看,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代表的重点院校,主干学科内容几乎涵盖了农(林)经济的各个方面。在特别课程上,浙江农林大学增设了“学会学习”课程,东北林业大学开设了“农林产品贸易双语教学”,而西南林学院增设了“法律基础与企业形象设计”等课程。

从实践教学体系看,各高校皆强调实习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包括农村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

华南农业大学等3所高校拥有专门实习基地,浙江农林大学和西南林学院还加入了企业实习的内容。

在科研教学体系上,中国农业大学等重点高校将毕业论文作为主要考查内容,南京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则加入了科研训练等内容。

在特别制度与要求方面,中国农业大学与东北农业大学都实行了导师制;中国农业大学等有比较完善的科研资助及奖励体系;华南农业大学等3所高校对尖子生的课程学习给予一定自由。

(二)综合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办学模式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属于部门经济范畴,一般性通过对国内经济研究最为成熟的3所大学经管类专业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培养目标方面,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强调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其中清华大学将专业设于经济金融学院,培养目标带有经济学、金融学交叉特点;北京大学则着重于经济学培养要求;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国内经济学领域的翘楚,率先开办了基地班,实行了经济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的培养模式。

在学分体系方面,清华大学分春、秋2个学期,要求总学分不低于140,并且加入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5学分)和综合论文训练环节(15学分),创新学分可转换;中国人民大学的学分体系分为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学分、课程(150学分)、非课程(20学分)3部分;北京大学学分体系相对单一,分为必修(占61%)、选修(占34%)和毕业论文3个主体。

在课程设置方面,3所高校主干学科基本一致,均以经济学为主,其中清华大学偏重于企业管理与财务方面,北京大学侧重于理论和应用经济学方面,中国人民大学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其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方面的专业优势。

在科研、实践教学体系方面,3所高校各有特色,其中清华大学以落实人才培养计划为主,而人民大学项目比较多样化,北京大学的特色在于弹性学分,学生选课自主性大。

在特别制度与要求方面,清华大学要求必须通过该校英语水平考试,选课自主性较强,同时对学校科研资助力度大;北京大学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学生选课同样具有较强自主性;而中国人民大学的特色体现在基地班教学中。

二、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办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农林院校不再单一强调应用型或研究型人才,而更多提及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就业也不再局限于农林方向,而要“既能从事农林经济管理又能胜任一般经济管理岗位的要求”。地方高校培养目标还应注重与当地实际结合,如东北农业大学强调“立足龙江,面向全国”,服务于黑龙江“农业强省”的需要、“三农”人才培养的需要及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全国性高校的目标对象更加全局化,如中国农业大学“为各级政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教育和科研单位”,清华大学“为经济、金融、工商等各界及各社会科学学术界”培养人才。

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厚经济学、管理学和(农)林科学基础知识,突出的专业学术素质和经济管理能力;熟悉(农)林业生产经营过程和相关政策法规;掌握(农)林经济管理方法和技能的高级管理、科研和教学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立足点高,综合性强,特色突出,目标明晰而高远。

(二)建立科学的学分体系

各高校普遍采用“必修课(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选课+公选课”的模式,总学分在160~180之间,必修学分为100~120左右,实践教学约占30分,公选课种类规模各不相同,有些高校对某类公选课作最低分要求,而有些高校如清华大学则规定每学期公选不能多于一门。奚祥华、曹明宏等提出课程设置要打破传统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基本模式,按照素质结构和专通结合、文理渗透的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另有部分高校对“创新学分”进行特别管理,可软性激励(东北林业大学代替选修),也可硬性规定(南京林业大学作为必修),亦有“先软后硬”(北京大学“研究课程”可自由选择但有不及格风险)。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必修+选修)+学科基础教育(必修)+专业教育(核心课(必修)+选修模块1、2、3)+实习实验(必修)+毕业论文设计+综合拓展环节,毕业生总学分为196.5,分值偏高,因此学生可自由选择的空间不大。

(三)设置合理的课程内容

农林院校在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上设置差异不明显,而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有很大不同。如西南林学院在生态、心理、计算机等方面有广泛涉及,浙江农林大学还创造性地设置了生态环境类特色模块课程群及“学会学习”课程。与北京林业大学相比,其他农林院校的课程命名更加专业化,如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政策学等。2011年底,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专业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调整,在大一和大二重视基础学科的学习,在大三和大四增加了选修课程的选择,但是在专业课设置方面,没有很好地体现农林院校的特性,建议增加农林院校的专业性设置,比如由“企业管理学”进一步延伸到农林企业的管理等。

(四)丰富实践教学

多数农林院校建立了丰富的实践体系,如专业文献综述等科研训练与农村调查等社会实践。

高校对科研立项的重视和建设程度不同,比较成熟的如清华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立项管理非常严格且文件齐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实践教学最为齐全,有基地学生导师制等9大科研实践教学模式。然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对“经济管理”体现不足,尚未完全与林学、林业工程类实习区分开,只有华南农大等少数高校有专门针对经管专业的实习基地。北京林业大学农林专业在大三阶段都会安排实习,学校也花费了很多人力和财力,时间较短,而且内容多以林业为主。

郑炎成等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面临的经费难以保证、对象难以确定等困境,提出“就近选点,解剖麻雀”实践教学模式[6],对此北京林业大学可以“梁希”实验班为试点,进行摸索创新;同时专业实习尽量本地化,可以降低成本,也易于可持续化和常态化。

(五)实行弹性学习制度

部分学校提出3~6年毕业的弹性学制,但实际操作中并不多见;各校对于尖子学生有不同待遇,如华南农大给予旁听权利,东北林大则可提前选修,更为常见的是在学院内部设置强化班、实验班等,对尖子学生进行集中教学与管理。浙江农林大学非常人性化,学生除可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与教师外,还可自主选择学习进程,减少课程时间冲突,避免学生在按偏好选课时难以取舍的情况。

北京林业大学农林专业设置了“梁希班”,也希望打造尖子学生,不过选择余地还是不大,和其他班级的学生没有本质差别,学生和老师的互动需要加强,在课程选择和资源配置方面也应有所倾斜。

(六)科研型和就业主导型并行

高校培养的人才并不都是科研型人才,应该在科研型和就业主导型方向有所区分。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上,要突出实用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到教室、实验室和现场相结合,书本教育和技能操作并重,使学生在校时与社会近距离,毕业时与社会零距离,成为有多技之长的“抢手货”。目前北京林业大学在科研型和就业主导型方面的区分较少,现在大学生就业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因此在就业主导型方面应该加强。

(七)推行导师制

第2篇:林业大毕业生论文范文

一、努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学校的知名度是吸引考生报考,扩大生源和提高招生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的知名度越高,考生报考的人数,尤其是高素质考生的报考人数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招生的质量。

学校的知名度除了取决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外,还取决于学校现实的办学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北京林业大学虽然是林科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大学,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所以林学为主导的单科性大学,学校的知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近几年,我校抓住了教育大发展的机会,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在全国林业院校中率先进入研究生院的行列;2001年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得到了扩大,招生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1983年以前,我校每年招收科学学位研究生不足20人,但1999年上升为163人,2003年高达900人。仅1999年至2003年间的招生人数就扩大了5倍。以前报考我校的生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本校和其他农林院校的毕业生。近年来,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全国其他综合大学的考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生源扩大,招生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

严把培养质量,是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提高学校招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各个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研究生生源竞争激烈,如果在报名条件、入学考试、录取及其后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的要求上比较严格,将会影响本校的生源。但我们的体会是,只有严把学生入学和培养质量关,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学校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质的考生。些学校,只为盲目扩大生源,降低入学门槛和培养标准,短时期内达到了扩大招生规模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却损害了学校的声誉,长期下去,考生和社会最终会摈弃这些学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真正能学到知识,增长能力,顺利地成为生产和科研上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大量吸引高素质的考生报考,最终提高本校研究生的质量,实现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校通过硕士生提前攻博、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资助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建立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制度、建立优秀论文激励机制、资助出版优秀博士论文等措施,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的质量。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是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块试金石,目前我校已有森林培育学科和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两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林业院校唯此一家,在全国农林院校中并列第二,在全国大学中排名并列第八。2002年1月参加北京市研究生英语学位统一考试,我校硕士生的一次通过率达到62.3%,博士生达到41.6%,已进入北京市高校先进行列。

三、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

研究生的培养和本科生不同,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企业和教学科研单位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一名硕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9000元,3年需要2.7万元;一名博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1.1万元,3年需要3.3万元。林业科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主要研究的对象树木和森林生长周期长,进行科学研究环境艰苦、工作量大,需要的科研经费较多。因此,林业高等院校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就必须拥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一部分导师的研究经费明显不足,使正常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无法落实。因此,我校要求研究生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在积极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和各类国家科技项目的同时,加强和地方及社会上各单位的横向科研合作,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

我校研究生院除了配合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广开各类科研项目的申请门路外,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研究生培养基金,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资助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科研经费不足的学生。2001年资助33人,投资13万元;2002年资助53人,投资20万元;2003年资助70人,投资25万元。我校计划在多方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资助人数每年增加20%,资助金额每年增加25%,加大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

四、对专业学位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一种新型的学位类型。与林学及相关科学硕士学位相比,农业推广硕士(林科)专业学位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应用,为林业技术推广和林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为保证招生质量,我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严格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按照国务院学位办下达的当年录取限额,根据考生入学考试的总成绩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对拟录取人员进行复试,复试着重考查考生从事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的潜在素质、岗位经历和业绩。为了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上的优秀人才倾斜,保证符合招生条件的优秀在职人员有更多的入学机会,真正达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目的,对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或获得一定级别奖励的基层单位业务骨干,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取。在培养方面,针对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注重应用的特点,我校在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浙江、广西、山东、山西、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区建立了教学实习点,许多应用性和现场性强的课程均在教学实习点进行。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和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先进性。上述措施的实施,使我校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在林业生产单位和社会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随着学校声誉的提高,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稳步增加,近年来的招生人数一直居全国农林院校的第2位,生源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保证。

五、就业状况对学科招生质量的影响

一个专业的就业率和考生的报考数量和质量是呈正比的。如果某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显著增加,招生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反之,如果一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长期偏低或就业前景不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减少,招生质量也会相应下降。

我校研究生的招生,在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及对国计民生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基础作用的学科专业外,在国家招生计划允许的范围内,向那些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的学科和专业倾斜。例如,我校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林业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近年来的招生和就业均很好,生源质量较高。我校已有计划地提高这些专业的招生比例,将研究生的扩招名额适度地向这些学科倾斜。

六、积极有效的宣传

有的放矢,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针对考生的各种问题,解疑释惑,对学生的报考和招生质量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的力度,相应的科学研究项目大量增加,林业战线上对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林业科学的高级科技人才大有用武之地。林业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单位,应结合当前这一大好形势,在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中广为宣传,积极引导高素质的考生投身到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来。

1999年以来,我校在研究生招生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国建立了10余个招生基地,派专人在全国不同地区进行了数十次招生宣传,宣传地区的研究生报考和录取人数明显增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招生信息或在影响面广的报纸等媒体上进行招生宣传。我校每年举办2次咨询会,深入到院系学生中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引导和促使一批素质较高的应届毕业生报考本校研究生。

七、软硬件条件的良好保障

第3篇:林业大毕业生论文范文

约定,“孰”成?

特约主持

铁 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周 飞(安徽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近日,“985工程”的29所高校共同签署了《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以期呼唤“研究生自觉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然而笔者认为,也许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恪守学生道德之事当自内省始,而绝非一纸公约可以为之也。一段时间以来,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甚嚣尘上,屡屡见诸报端。究其原因:功利主义首当其冲,对科学与学术理解偏离应有之义,科研评价体制落后等。读研究生本应是从此选择了学术道路、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奋斗,甘愿与清贫、寂寞为伍。可事实上,研究生学历已经成为一些人就业的敲门砖,为稻粱谋的探路石。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研究生应当把内省放在第一位,始终思考如何去追求学术?沉下心来读书思考,始终把探究创造作为第一要务,在冷静地审视社会的同时,既勇于批判,又敢于引领。唯其如此,才有可能逐步引导社会对科学和学术予以足够的尊重,才有可能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才有可能推动更大的创新,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诚信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而言,还是对一个国家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故晋文守其诺,退避三舍报楚恩;商鞅欲变法,先立木取信于秦民。近闻29所高校研究生签订了《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心中悲喜交替。研究生之所以不同于本科生,正是因其秉持严谨的科学精神,接受严格的科研训练,养成系统而扎实的研究能力。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精神,也就是同志所说的“来不得半点虚伪”。研究生要把科研诚信变成求学时和今后的人生信条,要“像阳光和空气一样”融入自己的生命。唯如此,才能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近年来,研究生的科研失信日益滋长,甚至成为普遍现象,若长此以往,研究生质量将上演“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的悲剧,研究生声誉将名声扫地。29所高校研究生签订科研诚信公约,旨在力矫时弊,以身作则,值得点赞。但愿这一公约成为研究生乃至所有科研工作者“科研诚信伟大复兴”的冲锋号 ,而不是喧嚣世俗中浮光掠影的“昙花一现 ”。

@姚治兰(首都体育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诚信,本是一个社会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底线。大学签订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一方面说明科研诚信之于研究生学习生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当今学术诚信的缺失。公约的签订无疑对研究生坚持学术诚信、恪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何让一份公约不变成一纸空谈,恐怕是问题的关键。马克思曾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因此,公约的执行和落实才是目的。公约的落实:于学校而言,包括研究生科研水平的评判标准、与研究生科研成果挂钩的相关政策、原创科研成果的激励和学术剽窃的责罚等。例如,牛津大学就出台了非常具体的规定:连续10个词引用他人作品不注明出处的,应被视为剽窃的证据。于研究生而言,则需要自觉把个人的科研诚信作为大学诚信、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唯有下得苦功夫、修得公德心、明辨是与非、知与行合一,方能求得真学问,做得真科研。

@高金萍(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培养的高级人才,他们能否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真问题,以诚信的态度推动学术研究发展,决定着未来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成败,决定着未来中国能否占领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因此,他们的科研道德和学风显得更为重要。由南开大学研究生科研道德与学风建设自律促进委员会发起,29所高校联合签订的《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充分体现了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理念。诚信不是虚无缥缈的道德标尺,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落实在每个人身上的具体行动。签订科研诚信公约,仅是研究生自觉自愿在科研诚信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能否真正落到实处?能否真正做到诚信?不仅需要他们的自我约束,更需要学校管理制度的刚性约束:“把老虎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高校管理部门需要尽快通过技术的控制、惩戒的制度,把剽窃、抄袭等不诚信行为关进笼子里,为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制度保障、平台支撑,使研究生更快、更好地成长。

科研诚信

约定,“孰”成?

特约主持

铁 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铁 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29所高校研究生共同签署了《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这是件好事,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我既为研究生的这一举动叫好,同时也认为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仅仅靠这些研究生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这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而不能让这些研究生孤军作战。首先,研究生的导师应该做践行科研诚信的榜样和典范,检点自己的言行,端正学术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对学生言传身教,引导、帮助、监督研究生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其次,校方也应该履行相应的责任,建立健全有关的奖励和惩处机制,在高等学府中真正营造科研诚信的浓郁氛围;再次,高校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社会风气如何,对高校、对学生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社会不讲诚信,怎么好苛求这些学生们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全社会都要把诚信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形成人人讲诚信的社会风气。

@蓝晓霞(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诚信乃科学研究之本,研究生作为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我国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后备军,其科研诚信水平不仅关系个体的学术生命与未来,更关系我国整体科技创新水平提升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未来。笔者认为,加强研究生科研诚信应抓好教育和管理: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促进道德自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具备科研诚信的知识,特别要知道为什么要坚持科研诚信、什么是科研诚信、如何做到科研诚信等基本问题,明确科研诚信的标准和规范,增强底线意识、意识,强化厚学养德、正心诚意的自律意识,自觉提高学术道德修养,使学生不想不诚信。其次,应加强建章立制,强化管理约束。应建立学术道德相关规范,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加大对违反科研诚信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须明确认定标准等具体问题,完善调查处理机制,增加违法成本,使学生不敢不诚信。另外,还应关口前移,做好论文开题查新、独创性声明、相似性检测等环节工作,使学生不得不诚信。

@邸燕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国内首份《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不仅得到全国“985工程”高校的积极响应,也得到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关注。人文教育和科技创新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使命,而诚信是人文教育的根本。众所周知,缺乏诚信、品行不佳的人,学历越高,对社会危害越大,因此诚信对于高学历人才尤为重要;其次,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具有引领作用,《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旨在充分发挥“985工程”高校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进而加强中国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建设,最终带动全社会良好学术环境的建设。然而《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只是走出科研诚信建设的第一步,我们更要关注科研诚信建设的长期性和系统性,形成长效机制。要切实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术能力。加强质量管理,建立监督奖惩机制,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营造风清气正、求实创新的学术生态环境。

@鲁 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诚信是立国之本、做人之基,然而,诚信既不会与生俱来,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突出强调学术诚信养成,既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治理当下学术领域浮躁现象、杜绝学术腐败问题的时代命题。通过政策引导、完善机制、奖掖先进、约束不端,使研究生明确自身的职责使命、规范学术行为,营造“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的研究氛围,无疑将为更多高水平、原创性成果的问世奠定坚实基础。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高校学术诚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研究生培养领域予以重视非常必要,但还远远不够,高校乃至社会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模式如何改革,如何科学、公正地鉴别学术质量与水平,个人信用(包括学术诚信)信息系统如何全面、合理构建,单位或个人非诚信行为如何惩戒等问题,亟需配套完善。

毕业季忆

特约主持

铁 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苏寄宛(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毕业,应该是一个让我们微笑去追忆的词语。今年有毕业生喊出“当青春散场,暧昧离席,让我们为了青春再叛逆一次,一次,就好!”的毕业口号,以集体走红毯的方式来纪念毕业。“毕业戒”是近年来形成的一种毕业纪念形式,一枚刻有学校、院系、班级和个人代号的毕业戒指将成为毕业生们永久的纪念。“毕业旅行”“散伙饭”“毕业照”“跳蚤市场”等传统保留项目,是证明毕业生在大学中生活、学习过的最有力证据,不舍情结蕴含其中。纪念需要形式的载体,而究其内涵不仅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眷恋与不舍,而且更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情怀,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的启程。

@韩宝志(天津大学档案馆馆长):

各高校在毕业时,都会设计各种仪式、活动,来唤起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回忆:大学生活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毕业记忆”与其说是毕业之际的精心设计,不如说是大学办学理念在大学生毕业之际的集中体现,如果大学生在就读期间没有体会到学校、师长的关爱,任何设计都是无用的;“毕业记忆”要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承载内容,最重要的是“爱”:到学校曾经走过的角落留个影,留下自己的青春记忆;与自己的老师合个影,听老师的谆谆教诲;设计一场感人的毕业典礼,秉承学校的传统走向社会,留给学生精心制作有学校特色的纪念物,使其能感受学校的关爱。

@铁 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毕业记忆,关键是给毕业生们留下了怎样的记忆。花里胡哨的活动和仪式,可能会引起一时轰动,但缺少实质内容和纪念意义,无法成为他们永久的记忆及前行的动力。因此,在策划中要追求新颖、力求丰富,但更要注重内容、注重实际、注重鼓舞和激励作用,而不能仅仅成为一场“秀”。学校也好,教师也罢,要想方设法多为毕业生办实事、办好事。例如,赋予毕业生永久使用学校邮箱的权利、向毕业生发放永久性学校图书馆借阅卡、让毕业生永久性地优先享有学校多种优质资源的便利等。建立毕业生网上联络平台,永久性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在社会上遇到的各种问题。

@何 进(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毕业生是大学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发扬者、传播者,做好毕业教育工作:一是以毕业生为主体,提升其参与性和积极性,如设计毕业季活动和纪念品时,广泛征求毕业生意见建议或由其主导开展;二是加强师生互动,搭建多元交流平台,如师门之间使用更贴近学生的交流方式,使用微信等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平台温情互动;三是体现学校特色和文化,挖掘毕业生的共同回忆,精心设计毕业盛典。毕业典礼及学位授予仪式是大学教育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学校在毕业典礼的设计理念中充满了“北科记忆,北科精神”,带领毕业生们一起重温在北科的学习生活,力求为毕业生留下难忘的毕业回忆。

@毛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毕业季,各高校都在绞尽脑汁给毕业生留下有形无形的“毕业记忆”。大学是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光,母校是人一生中最牵挂的地方,需要一些“有形记忆”让记忆永存心间。“有形记忆”:不可过于标新立异,从而失去了承载校园记忆的功能;要体现学校特色,造就独一无二的“它”;要符合学生的审美趣味;要便于携带和收藏。相对于“有形记忆”,高校多给学生留一些“无形记忆”更有意义:如毕业前的精彩一课、毕业典礼上师长的谆谆教导等。大学归根结底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给予学生最多最深的“记忆”应该是知识增长和精神成长,这是伴随其一生的“记忆”。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凤凰花开,青春飞扬,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毕业季,我不知道如何给学子更好的建议,让他们的毕业记忆更富有意义。但是,有两点建议,也许值得注意。一是毕业纪念不要“俗”。毕业时总有学生想在女生宿舍下,点亮一个大大的心型蜡烛,然后约上人一起喊某人的名字,以此表达爱慕之情。这种方式,已经“OUT”了,俗了。二是毕业纪念不能“暴”。不要以摔瓶子、砸东西、撕掉书本等带有暴力抑或破坏性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书本如果不需要,可以送给师弟师妹,也可以捐赠他人。一些不想或不能带走的东西,也可以通过更文明的方式,让其发挥更好的作用。

毕业季忆

特约主持

铁 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刘 凌(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大学生活是一个人生命历程中最为光华的阶段,能作为这段灿烂岁月结点的莫过于毕业仪式了。传统毕业仪式的重头戏是毕业典礼:校长在离别之际的谆谆教诲,教师给予学生的肺腑之言,美好的大学时代伴随着帽檐上流苏的轻轻一拨,嗖得一声就从指间流过了。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各种草根性、个性化的毕业记忆也应运而生。笔者认为,大学毕业既是神圣的仪式,也是校园文化的展示。华南师范大学非常关注大学毕业环节:薪火相传的毕业典礼;“四留下”的文明离校;离校工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华师小木”校园移动APP;“指尖上的华南师大”。这些都延续了学生对母校的感情,开启了新的生活。

@席宇梅(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毕业礼物应尽可能的在形式、材质、功能等方面做文章,让其成为学生乐意珍藏一生的物件。形式上求特,突出学校特色,如农业大学送植物种子、北京服装学院送毕业生自己设计的T恤、科技大学送带有编号的金属戒指等都是独具匠心之作。材质上求牢,为了便于长久保存,最好是由不易破损、变形、变质的材质制作完成。功能上求存,要求礼物最好是非消耗品,能兼顾观赏性和实用性。总之,毕业礼物最好能兼有小巧、便携、具有母校特色、寓意深远等特质,在毕业离校之际,为莘莘学子梦送上创意小礼,学校换来的必将是桃李芬芳、星火遍地,因为母校温暖的记忆已经植根于学子心底!

@崔亚军(甘肃省天水师范学院统战部部长):

对毕业生而言,六月是一个汇集了离别、转身、不舍、歌声、眼泪等词汇的月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如何正确引导毕业生文明离校、安全离校、有序离校,形成文明离校的好风气,在规范毕业生文明离校的同时给毕业生留下诸多的美好回忆,是一个非常细致且很有意义的工作。多年来,学院始终把毕业生离校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在继承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学校开展欢送毕业生系列活动,如毕业生感言及照片征集活动、毕业生爱心捐赠活动、网上“临别寄语”征集活动、制作“青春之约”毕业纪念DV等。当活动丰富多彩、贴近学生,就能受到毕业生的欢迎,对在校生也是很好的教育。

@张 奕(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毕业季该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我谈三点看法。一是精心策划一场毕业典礼。校长授予学位、教授拨穗;校长讲话、教授语录、学生感言;留下影像、记录回忆等。太多太多的元素包含在毕业典礼中,核心依然是大学精神!二是“记录青春”―赠送给毕业生的礼物。留下每一位毕业生的灿烂笑容,记录学生们的青春记忆。三是搭建毕业生微信、飞信、短信等“微媒体”平台。留下学生们的所思所想,赢得学生的关注与关心,建立良好的校友资源库,实现“毕业不离校,关注依旧在”的新境界。如何将校友资源与在校生的培养有机融合是值得大学人关注和探究的新课题。

@刘晓哲(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毕业论文、毕业照、毕业典礼、散伙饭,一系列毕业纪念活动,牵动着每一位毕业生的心。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为毕业生奉献了一部由11位毕业生参与拍摄的毕业“大片”,讲述了他们从第一天踏入大学校园的懵懂,走过艰苦的军训生活,开始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生活到最后依依不舍地离校毕业。校团委以此片号召毕业生做到“七不”:不抽烟、不酗酒、不打架、不赌博、不起哄、不乱掷杂物、不损坏公物,坚决杜绝毕业生离校不文明行为的发生,确保毕业生离校“文明、愉快、安全、有序、和谐”。此片在校园媒体播放时受到师生赞扬,在校园微博、人人网公共主页等转播数千次。

第4篇:林业大毕业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 卓越农林人才;拔尖创新型人才;农学专业;培养模式;华南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83-03

为了适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2013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下发通知,决定设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要求申报高校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本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优势与特色等,选择本校专业参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包括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3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包括农学门类专业及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和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华南农业大学是第一批参与试点的高校,农学是“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拔尖创新型改革试点专业(以下简称“本改革试点”)。为适应本改革试点的需要,我校结合农学创新班(即“农学丁颖创新班”)的培养,专门制定了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大胆改革课程体系,形成了鲜明创新型农学特点,创建一流的教学资源,建立多样化教学模式。经过4年的实践,取得初步成效。现就本改革试点专业的改革背景、“卓越农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的特色模式、改革实践情况和初步成效进行归纳总结。

1 专业改革背景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是本校开办最早的专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包括丁颖院士在内的几代著名学者的努力下,本专业积淀深厚,特别是在专业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传统农学专业由于教学模式单一,未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面临招生难、培养难和就业难等“三大难”问题。为此,我校针对此问题对农学专业进行大胆的改革,利用当时的高新技术,包括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对农学专业进行深度改造,率先在农学专业下设立农业生物技术方向、农业信息技术方向和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其中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进入世界WTO的需要,同时保留了大农学。每个专业方向均制定了相对独立的培养方案。经过10多年的改革与实践,成效显著,生源的质量明显改善,培养质量得到提高,就业率和质量均明显提高[1]。本专业也因此获得国家特色专业和广东省重点专业的称号,并作为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的试点专业。以上改革的成功为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的特色模式

因为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是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高端人才支撑,所以必须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大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改革方向,进行教育创新、突出特色、强化实践、分类指导和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2]。为此,本改革试点依托农学创新班(即“农学丁颖创新班”)的培养,制定了体现我校特色的“卓越农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其特色模式如下。

2.1 培养目标

以作物学一级学科为依托,培养具有坚实的生物科学及农业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在现代作物栽培学(机械化栽培)、作物遗传改良(适应机械化栽培的育种目标)、生物技术、植物保护和土壤肥料等部分领域具备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国际前沿,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农学创新拔尖人才。能在农业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教学与科研、技术与设计的拔尖人才。

2.2 特色课程体系

本改革试点的课程类别主要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和实践教育,其中拓展教育课程包括专业拓展和个性拓展课程2类,实践教育课程包括整合实验、整合实习和其他实践。除了农学专业必须修读的课程外,还设立特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校特色课程――A系列课程、按照模块设置的专业拓展课程和整合实验(实习)。A系列课程是指具有华南农业大学特色(Agriculture)、能激发学生雄心壮志(Aspiration)、培养其勤奋刻苦精神(Assiduity)和增强其整体能力(Ability)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由于它们英文的首字母都是A,所以简称为“A系列课程”。按照模块设置的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包括现代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态理论与技术等模块,每个模块4~5门系列课程。通过不同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某个领域系统的知识,为他们未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包括选择不同专业的研究生等。整合实验(实习)主要是将相关课程的实验或实习整合在一起,作为一门课进行教授和操作,包括《遗传学综合性实验》《植物细胞工程综合性实验》和《作物遗传与育种学综合实习》等。

2.3 个性化教育模式

个性化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也是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最重要环节之一。为此,本改革试点从个性化课程设计、创新性项目和导师制等进行改革。个性化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拓展课程、个性化实验和实习,以及结合课程的个性化研究性学习等。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学校公布的课程库中,根据兴趣选择10个学分(5门)的课程作为专业拓展课程。个性化实验和实习是2门独立课程,分别设置6个学分和6周,要求学生结合毕业论文或创新性项目,利用公共科研平台或导师的实验室,开展毕业论文所需要的实验和实习,分2个学期完成,最后由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验和实习报告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的个性化研究性学习是结合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修读进行,学生在修课期间根据自己对课程某个章节内容的兴趣,联系实验室开展有关的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

导师制的建立和有效进行是培养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的最重要的环节。为此,本改革试点建立“早”“宽”“高”和“严”的导师制。“早”是要求学生在一年级就开始了解并确定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开展实验。“宽”是创新班的学生选择导师的面比普通班宽,不仅可以在相关系里选择,也可以在学院不同系或其他学院中选择导师,甚至可以到校外的科研院校中选择知名教授或研究员作为导师。“高”是建议学生尽可能选择正高职称并具有博导资格的人员作为导师,为本人实现间接性的“本―硕―博”连读创造前期的条件。“严”是严格毕业论文的质量检查,包括中期论文实验进展的检查,以及参照硕士论文答辩的要求对其严格把关,包括建立论文预审、聘请专门答辩委员进行答辩、聘请专家对答辩修改后的论文进行格式审查等制定,确保论文的规范,以及研究深度和广度符合拔尖创新型的要求。

2.4 管理模式创新

由于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是培养发展现代农业的高端人才,光靠本科期间所学的知识还是不够的,本科毕业后还需攻读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因此需要与普通班不同的管理模式。为此,我校结合“农学丁颖创新班”的管理制定了专门的倾斜政策,包括给60%学生免试硕士生的资格、15%学生由学校支持出国短期学习和独立的奖学金评审等。同时,为了让其他更优秀并对农学有兴趣的学生进入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培养的创新班学习,还专门制定了分流和进一步选拔的办法,确保该班的整体优秀。

3 培养方案发挥的作用

3.1 充分利用良好的学科资源,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卓越农学人才培养提供资源基础

良好的学科资源、高水平教师队伍和一流的科研平台(实践教学条件)是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基础。本改革试点所依托的学科――作物遗传育种是国家重点学科,具有优秀的人才队伍和一流的科研平台。目前教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其他不同类型培养计划人才获得者2人,“珠江学者”2人,“省级教学名师”1名。科研平台中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各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个。这些资源确保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培养教学的高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3.2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为提高培养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的教学质量提供条件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可以实现与时俱进,并建立适合不同学生群体创新教学方法的目标,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结合遗传学课程的改革,率先提出并实施“基于创新型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该改革模式是灵活应用多媒体、基于“web-quest”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双语教学和团队学习等方法,并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适合不同专业、年级和学生群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创新”和“整合”,创新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整合”是有机整合多种现代教学方法成为适合整门教学的新模式[3]。经过10多年的不断完善并逐步推广,目前已成为创新班教学的主要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创新能力,并结合农学以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点,本改革试点利用多种不同的优势资源构建不同层次多样化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其中第一层次是结合课程实验(实习)环节、学术报告、读书论坛、辩论赛、实验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开展创新性教育。根据农学各分支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吸纳本科生参与课题,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建立“综合性、自选性、协作性和科研导向型”整合性实验教学模式[4]。加强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激励本科生。第二层次是建立不同距离、不同类型、不同合作方式的实践教学平台网络体系。以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形成以“校内农场―观测实验站―农科教人才合作培养基地”为主线、由近及远的实践教学平台,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实习教学需要。同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等之间的关系,通过双赢合作的方式,建立一系列动态的实习实践教学点,进而“由近及远”“由点到面”,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的实践教学基地网络体系。第三层次是利用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优势平台,结合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和课外创新训练等进行研究,培养能开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

4 取得的成效及进一步努力方向

拔尖创新型农学卓越人才培养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人才储备。我校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在对传统农学专业进行深度改革的基础上,依托“农学丁颖创新班”实验区,开展卓越农学人才培养,制定并实施了相对独立的培养方案,改革创新教育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并实行个性化培养。经过完整一届学生的培养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2016届农学丁颖创新班毕业学生32名,全部获得华南农业大学优异毕业生称号。毕业生中,共有24名学生进一步深造,其中包括5名学生进入中国科学院和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2名出国深造、12名到国内知名大学、5名在本校攻读硕士;5名就业,3名拟进一步考研。这些优秀的学生中已正式发表学术论文4篇,有1名学生获国家级奖项,2名获省级奖项,显示出较强的科研能力。为培养卓越农学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但应该看到,由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新生事物,目前各高校都在探索中,还没有有关成熟培养模式的正式报道。虽然在卓越农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高水平教师还不够多、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还不够健全、招生和升学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强度还不够高、去校外或者国外短期访学与交流的力度不够、区域高校教学资源尚未充分利用和共享等。需要不断探索和学习,进一步完善创新改革模式,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地方优势,并付诸于实践,为我国特别是南方地区培养“卓越农学人才”做出贡献。

5 参考文献

[1] 刘向东,张桂权,苏雄武,等.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专业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9):23-25.

[2] 高志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农业工程,2014,4(5):90-92.

第5篇:林业大毕业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论文指导;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教学模式

随着高校的扩招效应持续释放及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上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走低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在毕业设计指导环节提升论文学术水平、提高指导成效,成为保障本科教学顺利进行和优秀人才培养目标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近几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经验,在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框架内,从师生毕业论文指导管理情境的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索分析。

1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毕业论文指导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1.1毕业论文指导符合领导情境,为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1)领导内涵角度。一方面,指导教师作为领导者,必须有学生(被领导者)的追随,若无学生的密切配合,则这一管理情境毫无效率可言;另一方面,指导教师拥有影响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行为的能力,如教师拥有教学环节赋予的制度权力指挥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教师因在科研工作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方面的优势而产生的专长权力能为学生毕业设计指明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为人师表、优秀的道德、人格魅力等感召权力。(2)领导作用角度。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师生双方的互动模式也是符合领导情境的。首先,教师须发挥指挥作用,通过其专业素养判断每个研究主题的毕业设计方向,结合不同学生的特性设计出合理的培养方案;其次,教师还应发挥协调作用,形成团结互助的合作团队,还要为学生的数据搜集、调查研究等协调校内及社会资源;再次,教师在此过程中还需发挥激励作用,以保证毕业设计中学生全过程积极进取的动力。

1.2毕业论文指导的工作特性印证了理论应用的必要性

(1)毕业论文指导中主体的重要性。学生与教师作为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与关键的两大主体,学生为当然主体,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处于核心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应然主体,应承担起主导作用,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恰好能将这两大关键主体纳入同一框架开展情境研究。(2)毕业论文指导对象能力提升的渐进性。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生命周期理论所关注的最重要的权变因素为被领导者的成熟度。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生的科研能力与论文撰写技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平时的学习与积累中、在指导教师的辅助下,逐步形成与提高的。这一分化、渐进的过程,正好需要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加以分析。(3)毕业论文指导情境的多样性。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素养、写作意愿、配合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因而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不仅能贴合毕业论文指导实际情况,而且能针对不同指导情境进行区分式管理,实现指导效能的提升。

2毕业论文指导方式范式解析

2.1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划分依据

按照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这两大领导维度,分别各自冠以“高”和“低”两个层次,组合形成了四种截然不同的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如图1的上半部分所示。其中,工作行为这一维度主要考察的是指导方式在多大程度上以工作为中心,界定自己与学生的工作任务及角色,以完成教学目标。而关系行为这一维度主要衡量的是指导方式,关心和尊重学生情绪与意愿,并建立相互信任的指导关系的程度。

2.2四种不同毕业论文指导方式

(1)命令型指导方式(高工作行为—低关系行为)。这种论文指导方式决策权集于教师一身,由指导教师进行师生双方的角色分类,指导过程中偏重于工作行为,即注意力放在毕业论文本身。围绕该工作,教师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及相关要求,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任务分解与指挥,采用单向沟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具体而明确的指导。(2)说服型指导方式(高工作行为—高关系行为)。在这种指导方式下,高工作行为意味着教师要对其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撰写方面的详细指导。除此之外,高关系行为意味着教师也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创造相对轻松指导氛围的同时,双向沟通使得学生更能在心理上接受并领会教师的指导意向。(3)参与型指导方式(低工作行为—高关系行为)。此类指导方式要求指导教师较少进行命令式指挥,取而代之的是与学生双向沟通并提升学生自主决策权。教师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指导,期间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毕业论文工作的推进与沟通。(4)授权型指导方式(低工作行为—低关系行为)。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任务分解与敦促工作将不会以更为具体而细致的形式出现,同时,师生间仅就需要的问题进行探讨,否则在毕业论文撰写期间,学生将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真正的实然主体,教师的授权式管理方式会促使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3毕业论文指导情境类型的判别及其表现形式

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本文将毕业论文指导对象——准毕业生的科研成熟度定义为:学生个体配合教师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对毕业论文撰写的行为负责任的能力与意愿。

3.1情境判别的权变因素分析

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学生的科研成熟度被进一步分解为工作成熟度与心理成熟度这两大要素。工作成熟度度量的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写作能力、综合技能等方面;心理成熟度指的是学生配合教师指导工作、主动投身毕业论文撰写的意愿与动机。这两大要素各有高和低两个层次,组合形成了以下四种截然不同的学生成熟度阶段(即四种领导情境),具体如图1的下半部分所示。

3.2毕业论文指导对象科研成熟度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不成熟阶段,M1)。M1阶段学生主要特征为低工作成熟度与低心理成熟度,这部分学生尚不具备毕业论文撰写所需的能力,同时在主动配合教师指导和毕业论文撰写意愿方面观念较为薄弱。第一,能力欠缺,这类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储备、数据的搜集与处理、科技论文写作技巧、综合素质方面可能有所偏失;第二,依赖心理强,这类学生容易将毕业论文责任与风险向指导老师转移,出现问题时倾向于推诿教师;第三,存在短视投机隐患,少数学生可能会出现抄袭、数据造假、论文等学术不端倾向。(2)第二阶段(初步成熟阶段,M2)。M2阶段的学生虽然不充分具备论文写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但他们饱有学习的热情,愿意积极配合教师的指导工作,写作意愿强烈。第一,独立科研能力有待提升,由于未接受系统的科技论文写作训练,即便有一定学年论文、课程论文、实习报告等锻炼机会,但反馈机制的缺失使得学生在论文写作技巧方面尚不成熟;第二,缺乏学术自信,初次接触规范论文写作,加上参考文献与指导教师的“学术光环”产生一定权威效应,使得学生对于接受指导与论文写作较为拘谨;第三,学习热情饱满,愿意并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并付诸行动。(3)第三阶段(比较成熟阶段,M3)。学生M3阶段初步具备论文写作的知识、能力等要求,但自主学习与动手的意愿并不强烈。第一,理论基础较好,这部分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较好,理论功底较为扎实;第二,学习能力较强,这类学生通过四年的大学积累,接受课堂与教师的引导,加上自身学习经验的调整与摸索,已经自发形成一套较优的个性化学习方法;第三,受非论文因素影响,这类学生虽然拥有较好的毕业设计自身能力与素质禀赋,但因考研、求职、公务员考试、实习等缘故,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并不够。(4)第四阶段(成熟阶段,M4)。学生M4阶段不仅具备一定毕业设计相关的学习能力、知识技能等,而且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指导工作。一方面,具备一定独立科研能力,这部分学生除知识储备、学习能力、论文撰写技能等方面自身条件较好外,甚至部分学生本科阶段已经对外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第二,对毕业设计的成果质量有一定要求,许多已经成功保送相关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希望通过毕业设计环节来奠定和适应未来研究工作,部分意向就业的优秀准毕业生也希望在毕业设计这一最后教学环节能有出色表现,对将来求职的理想工作岗位有所助益。

4权变式毕业论文学术水平提升模式的实现路径

根据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本文提出了四种可供选择的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据学生成熟度的不同所划分的四种管理情境。如何将二者有机地加以匹配,即为不同的管理情境选择相对应有效的指导方式,成为该理论应用中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由此形成的毕业论文学术水平提升模式如图1的上、下部分匹配情况所示。

4.1模式一:对M1阶段的学生采取命令型指导方式处于M1不成熟阶段的学生,对于毕业设计任务既束手无策又不情愿,此时选取命令型(即高工作—低关系行为)指导方式最为有效。第一,提升学生论文意识,对这部分学生提升科研道德观,以往届不合格论文成果为案例,在指导初期打消学生短视投机的心理倾向;第二,确认角色与划分任务,指导教师要以高工作行为来教导学生文献的搜集与利用、文献综述的撰写、开题报告的拟定、论文框架的起草与修改等,来弥补学生低工作成熟度的欠缺;第三,明确师生责任界限,指导教师需与学生确认各自的权限与责任范围,对责任推诿与依赖行为事先预防和事后控制。

4.2模式二:对M2阶段的学生采取说服型指导方式对于M2初步成熟阶段的学生,他们缺乏能力但愿意执行毕业论文相关任务,此时应选取说服型指导方式(高工作—高关系行为)。教师应做好论文工作的划分与确认工作,采取高工作行为,比如帮学生指定合适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的教导、划分阶段任务等;另外,适当情感激励,对学生暂时的能力欠缺表示理解,教导其学习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等,这种高关系行为的投入会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并激励其不断学习与配合指导教师的工作。

4.3模式三:对M3阶段的学生采取参与型指导方式针对M3较为成熟阶段的学生,他们有能力,但对教师指导较为懈怠,任务完成较为拖沓与被动,这种情景下应选取参与型(低工作—高关系行为)论文指导方式。第一,提升论文意识,指导工作合理计划,针对非论文因素,也要根据学生求职、考研、考公务员等时间因素,制定更合理的安排,以取得学生的配合;第二,榜样激励,选用历年毕业设计成功案例,尤其是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在求职、、考研等方面取得的优势,使学生明确这样做对自己的好处。

4.4模式四:对M4阶段的学生采取授权型指导方式当学生位于M4成熟阶段,他们既有能力又主动配合论文指导工作,实践较为认真、主动、积极,教师应选择授权型(低工作—低关系行为)论文指导方式。第一,在原则范围内给予一定创新余地,对学生创作意愿的充分尊重也能极大地提升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二,前沿理论与方法的导入,如对M4成熟阶段学生适当拔高要求,指导其开展一定基于前沿方法的研究;第三,榜样与示范作用,指导教师不妨将这部分学生设置为团队的小组长,将教师的指导理念转化为学生立场的思想,更利于其他同学在其标杆示范作用下,理解教师的意图。本文基于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根据工作行为与关系行为的高低组合界定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的四种典型指导方式,针对学生成熟度的不同划分了四种不同的毕业论文指导情境,建立了四种行之有效的论文学术水平提升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成熟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学生的学习状况、主观意识等内部因素,以及教师的思想教育、学校组织制度等外部环境因素的激发而发生变化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关爱,促使低成熟度的学生向更高阶段成熟度方向转化;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根据学生状态、管理情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指导战略。

参考文献:

[1]姜海滨,王婵.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视野下大学生干部管理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探索,2014(7):87~88.

[2]彭规荣,王正平.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与高校学生管理风格[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5):114~117.

第6篇:林业大毕业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森林工程,实践课程,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n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System Of Forest Engineering Program (Lifting Transport And Engineering Machiner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Wei ZhanGuo

Abstract:At present, the 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nded to cultivate undergraduate proposed proportion increase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in the teaching system. For studied forest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e ability i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because the forest project itself is a practical discipline, students in university after graduation can independently complete the enterprise first line design or technical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have good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and quality, it should not only study the existing successful experience,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esign teaching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our school walk the road of innovation, make our forest engineering gradually catch up with and unique, complete the shift towards engineering machinery professional.

Keywords: forest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curriculum system; personnel training

一、课程教学问题的提出

当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针对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在教学体系中增加实践的课程比重,这是非常正确的,是适应中国的实际现状的。对于学习森林工程的学生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森林工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就能独立的完成企业第一线设计或技术应用工作。

然而,从我校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森林工程学生状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找工作时表现出信心不足、抱怨自己实践能力不强、缺乏行业新技术知识面对招聘对象的现象较为严重。经过分析,我们觉得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

⑴本专业办学时间虽然较长,但教学培养方向尚未明确,课程安排趋向于机械工程方向,相关机械设计新理论、新方法课程、机械加工新技术课程安排不足;

⑵招收的学生均是理工生,实践能力需要入校后临时培养,留给专业教学的时间不多,有时在上专业课时还要补实践课程内容,耽误了完整进行设计课题实践的时间;

⑶与第二点相联系的是,由于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造成很强的挫败感,对森林工程专业形成厌学情绪,于是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三后放弃专业课,开始潜心准备考研或出国等等;

⑷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缺乏配合、条理,内容没有联系,各自为政,而且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等等。同时因为缺乏配合和条理,学生反映有时实践课挤在一起,设计与实践课的作业便会大量积压;而有时又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实践课。当积压的时候,量大造成每一件都无法完整地完成,学生或随便应付,或厚此薄彼,如此种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没有好的东西也做不出好的作品集;更为重要的是,没有统一的思想和合理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配合,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是混乱的,不知道各门课程的关系和用途。

以上第四点在我国有森林工程专业的学校都普遍存在,教学与实践相脱离也是当前中国森林工程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历史很长的传统专业来说,这一问题更是突出。所以我们认为,为了让学生具有优秀的实践作业能力和素养,就既要学习国际国内设计教学的已有成功经验,更应该结合我校特点走创新之路,使我校森林工程专业逐步赶超并独具特色,顺利完成向工程机械专业的转变。

二、课程教学问题的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形成了以下观点:

⑴顺应学校和实际需要,进一步增大新技术课程及实践教学比重,从2008级学生开始,开设工程机械相关的课程;

⑵根据我校招生特点将实践课程合理的分为几个课程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群(培养机械设计理论素养、机械设计能力和设计方法应用的素养,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机构设计、外观设计等等);机械加工技术课程群(包括机械加工技术、机械加工工艺、金属材料、金属结构等);工程机械课程群(包括工程机械概论、内燃机理论、工程索道、汽车摩擦学等);专业应用技术课程群(包括几个方向的专题设计,如林业工程机械设计、路桥工程机械设计、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等等);

⑶合理的编排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在我系前两年的教改过程中已基本完成),将包括理论课在内的各课程有机的编入整个实践课程群中;

⑷关于第二点,四个不同的课程群之间大体上是串联递进的关系,第一个课程群延续的时间最长,大约有四个学期,第二个课程群从第三学期开始,持续到第五学期,第三个课程群从第四学期开始,也持续到第五学期,第四个课程群从第五学期一直到第七学期,因此各课程群之间是串并结合的关系;

⑸对于不同的课程群,相应的制定合理的总的教学目标,将各课程有序的填入到相应的课程群中,使各课程教学有了统一的目标和规范,不再各自为政,也不会出告,这样从二年级到四年级,每位同学至少有四份具有一定份量的设计作品集与实践成果;

⑹各课程群可以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确定由专人负责该群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现内容、课程要求和实践设计的重叠,各课程也能合理的组织在一起;每一个课程群在结束后有严格统一的要求,如要求做一份课题报告,报告包括的内容对应相应的课程,要求每位学生都完成成型的设计作品(包括从二维设计到三维成型的模型)和报的制定,明确教学目标,督促这一课程群的各教师相互讨论、按照统一的目标共同搞好教学,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做到客观有效。老师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也能出成果。

⑺通过各实践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涉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森林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具体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我们相信,如果按照以上想法实施,再结合我校的特点,定能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甚至对于专业的认识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三、课程教改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基础

通过对森林工程(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专业设计课程的实践课程的科目及内容;各实践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要求;实践内容的要求;各实践课程族群的之间的配合关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最终达到如下研究目标:

首先,通过合理组织实践课程的研究内容、体系以及统一的要求,使学生更快地理解设计,更明确地了解各课程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使学生形成独具个性的设计观念,促使学生沿着实践体系要求完成几件具有深度的设计作品。其次,完善健全实践课程体系,并逐步形成我系在这类课程教学上的指导思想;使学生的设计思想、设计能力与实践能力与实际需求更接近,以便更快而且自信的适应将来设计第一线的实际工作。最后,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实践的途径与方法,与对学生的教学结合起来。

参加课题研究的森林工程教研室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其中具有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3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人,在读1人,硕士学历1人,另外本专业教学时间10年以上4人,专业教学经验丰富。

课题参与人员科研能力较强,近三年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篇以上,其中EI检索10篇以上,积极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校厅级科研项目。

森林工程本科专业所在二级学院(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有较为完善的实验环境,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工作积极认真的教学改革团队。

四、课程教改的研究方案及具体实施方法

主要实施方案包括:带学生赴教学已很成熟的国内工程院校交流学习,尽快熟悉一些实践的内容和目标;考察学习国内外优秀的工程院校,制定实施办法;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探讨;通过计划和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实际的设计比赛和设计项目,以最终有形的设计成果呈现出来;举办设计成果的交流、展览与等。

以上研究成果和想法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一定资金的支持,为了保证此研究的实施、实施过程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以及最后研究成果的推广,学校给予了充足的经费资助。

目前已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环境单位数量不多,有时会因为企业自身的因素调整学生实践的安排,对实践环节造成一定的影响。

今后将发挥各种渠道优势,积极争取更多的合作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选择机会。

五、研究结论与可行性验证

森林工程专业设计课程教改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与时俱进,根据目前我校森林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对工程机械设计课程的需求,提出了设计课程体现族群的串并系统研究,使得森林工程专业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紧密地结合一起,真正地为专业服务,为学生着想。

目前在保留部分专业传统课程的前提下,修改了原有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已经初步实现了向工程机械方向的倾斜,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及理论基础,在新的教学大纲上已经体现上述改革思想,逐步增设工程机械设计课程,减少无关课程,增加新技术课程的授课课时及实践教学课时,并有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及,已经成功组织学生申报获批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两项,其中一项作为学校代表参加了全省同类项目成果汇报展。另外,森林工程(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本科毕业生已经连续5年蝉联全校本科就业率第一的专业。事实证明,本研究的构思具有较大的应用与推广价值及突出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肖生苓,王立海,董希彬,等.森林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建设.[J].森林工程,2013,29(3):157-160.

[2] 肖生苓,王立海,张佩剑,等.国家级森林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151-154.

[3] 吴志强,张学洪.全面提高本科实验条件建设质量之举措[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3.

第7篇:林业大毕业生论文范文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林业工作者,像千千万万名林业人一样,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的工作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一路走来积累了太多的感悟,也曾彷徨过畏惧过,却总能在平淡的工作中找到拼搏的热情,在困苦的逆境中重拾奋斗的希望,在荒漠与绿林中看到最美的风景,实现林业人追逐绿色的梦想。

____年,我从____农林大学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市林业局林业勘测设计队工作。永情,走进了林业大院。这对于经过七年大学生活的毕业生来说,工作、社会是神秘,是期盼,已经牟足了劲远不会忘记,十年前的3月,(也像今天一样,春意盎然,阳光明媚,)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要好好地大干一番。

方言障碍语言不通、业务生疏、夫妻两地分居、亲人朋友少等一系列问题给我这个刚入道的外来妹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如何克服眼前的困难,我暗自给自己加油、充气。我明白要尽快进入工作角色,融入到集体当中,首要任务就是要有顺畅的沟通,必须要攻克语言这一关。记得上班第一就参加春季造林安排会议。我拿着本子,走进会议室,领导和同事们在议论着什么,我心里想着一定要认真听,听不懂的就把她们说的话一字不落记录下来,以后再慢慢消化。巴盟话听得我云里雾里的,我按着听到的发音记录下来了。出现频率就多的就是“三旱区”、“树木吸地”,我向同事请教,原来是大山的“山”不是一、二、三的“三”,是威胁的“胁”不是吸收的“吸”。还有记得比较深刻的就是和同事们一起搞卫生,我们分工明确,同事说:窗太高,我来擦,你帮我把布子“摆一摆”,我疑惑地说:“是把布子摆整齐?”在场的人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起来,巴盟话与普通话的话题仍在继续.......这也成为拉近我和同事距离的开始。

业务生疏,是我面临第二个问题,也是最大的一个问题。我是学木材加工专业的,“砍林人”变成了“造林人”,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告诉我自己,要从头来过,要以最快的速度熟悉业务。向书本学、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同事们温暖的鼓励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很快从内业的电脑制图到外业的规划、检查验收、植树造林,我都能应用自如。

内业对于女同志来说只要“用心”一定没问题,外业对于女同志来说,不仅要克服“照顾不上家”的辛苦,还要克服野外的劳苦和生理上的不便。咱们河套地区植树造林由原来的春季造林变成一年四季造林,跑乡镇蹲点指导造林、搞规划设计,十天半月已成家常便饭,一年下来跑外业平均得两三个月。对于像沙区和后山的大面积的小班,我们也要像男同志一样徒步走打点,一早出发,到了傍晚才能回到住地,一个小班就要走上两三个小时,风吹暴晒,面包、火腿肠、矿泉水成为外业的就餐伴侣。咱们河套地区,风沙大,紫外线强,我们的皮肤总是晒得黑红黑红的,有时还起了皮。都说女同志“事多、娇气”,旗县配合我们工作的同志,一看到有女同志跑外业,笑里多少藏着些不情愿。为了改变他们的看法,努力向男同志们看齐。练体能、练毅力,走沙窝子、走戈壁,不落后;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就接到到磴口沙金套海苏木搞封山育林作业设计,一个小班就大几千亩,打界,走样线调查植被情况,沙窝子里温度高,沙子灌进鞋里还有些烫,好在几瓶矿泉水解了我们燃眉之渴。接下来没有想到的最让我头疼的是找厕所,就我一个女同志实在不好意思添乱子,满头大汗地憋了一路,吃一堑长一智,这回有了经验,外业前尽可能地少喝水,减少上厕所的次数。

我的工作得到队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多次被市局评为 “巾帼建功标兵”;在____年市林业局庆“七一”演讲比赛中,我以《无悔的选择》为题,讲述了我作为林业人的亲身体验,抒发了我对工作的热情和热爱,荣获演讲比赛一等奖;____年11月被市局选派到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开始为期两年的锻炼学习,主要从事湿地与野生动植物以及森林资源监测等方面的学习。这个机会难能可贵,我明白不仅仅是代表我个人,是个人进步的机会,更多的是代表____市林业干部职工的素质和形象,我深知要用“十二分”的努力完成这项工作任务,才能不辜负市林业局领导的重托和期盼。来到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后,我尽快的克服背井离乡、放下两岁的孩子等个人困难,一心投入到规划院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学习期间,从力所能及的行政事务工作入手,在干中学、学中干,通过求教、观察、摸索和实践锻炼,很快的融入到业务工作当中,多次独立或参与完成一些常规和全国性重大项目,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带动了很多新人,得到院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

在两年多的锻炼学习中,我主要参与全国生态建设、易灾地区生态治理、三北五期以及全国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拯救等7项国家重大项目规划的编制。其中,所参与编写的《全国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护规划》获____年度国家林业局公文写作技能比赛一等奖。另外独立完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6项,保护区、湿地等建设项目可研报告7项。让我最骄傲的是其中有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

____年初学习归队后,响应市委、政府提出了“1359”思路,“实施生态治理工程、建设美丽____”的号召,我积极投同入到建设绿色美丽____的生态建设中来。负责完成了《全市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总体规划》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建设工程规

划》两项目重点项目的编制;编写____和乌前旗的黄河湿地保护区的湿地保护工程可研报告,争取国家投资1440万元;参与编全市的湿地保护奖励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已争取到项目资金455万元。填补我市在湿地规划方面的空白,为全市湿地项目的申报和实施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同年底,我被提拔任用为市林勘队副队长,负责林业项目规划、可研和实施方案编制以及规划设计材料的审核工作。不学习就会落伍,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我坚信这一点,一有时间就坚持学习。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拓展了知识面,提升了业务能力。先后多次参加了国家林业局组织的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业务培训,区林业厅组织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及荒漠化、沙化监测、全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技术培训,以及全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技术培训等一系列培训。

____年,我带队参与完成____县造林技术指导工作,带领队员走乡入户,深入造林地块科学指导造林,打造精品工程,作好专题报告和技术宣传,撰写调度报告及时准确地向市局汇报造林进展和困难,时时为承包旗县在造林期间分忧解难,确保造林质量和进度。我组织规范了林业规划设计成果材料的审核流程,从材料的编写结构、深度、排版到标点符号都进行了严格的要求,使得业务材料更加规范,质量明显提高。我执笔参与了关于近年来全市造林管护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调研工作。为了保证调研数据的可靠性,也为调研报告更具有指导性,我们多次与当地林业部门座谈、走访造林户,对近年来全市人工造林及其资金投入等情况进行全面细致调查,针对造林后续抚育管护措施及资金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总结好的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所撰写的专题调研报告获全市第三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贰等奖。我现正又负责执笔编写全市“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以及全市退化防护林规划。

我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与我的家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与爱人一直临河、磴口两地生活,有苦也有甜,由于见面时间少,我们都舍不得吵架。每周往返磴口到临河的班车上,这样的生活过了有四年,与班车上的乘务人员成了最陌生的熟悉人,多年的晕车竟然不知不觉的好了。有了孩子后,每周末就变成了我丈夫两地奔波了。我问一年级的儿子,最高兴的事是啥,他不加思索的说——过周末,是为了放假可以玩了吧,他摇摇头说是因为爸爸又可以回来了。在两年的北京学习期间,两岁半的儿子由我的婆婆照看,为了不让我担心,让我安心工作,婆婆和我爱人两年来从未因孩子生病、幼儿园的哭闹给我过一次打电话。两年的幼儿园的生活,我只接过儿子一次,也是老师见过我唯一的一次,儿子灿烂笑容,喊着“妈妈”拥入我怀里那一刻,我至今还记忆犹新。为了让我专心工作,更为了让我能陪在儿子身边,尽可能为他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去年我爸妈不远千里,从赤峰来到临河来帮我带孩子,切实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让我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我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我已经聚集了充足的能量,投入到工作和学习当中来。我一直坚守自己人生信条“学无止境,在工作中感受快乐,体现价值”。只要心中有梦,哪怕天寒地冻、哪怕荆棘丛生,也不能阻挡前进的脚步。要干就要干好,让自己的人生不断增值。

第8篇:林业大毕业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分析;对策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校人才培质量的直接反映形式,也是高校获取外部有效信息反馈,从而改进教育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对于高校而言,就业质量是专业发展的主要体现,就业质量不高,说明专业培养模式和效果不好,专业也就难以发展和生存。因此,如何通过对就业质量的评价反映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从而引导学院调整专业培养模式,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方向转变,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压力日益突出,服务学生就业既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又是就业工作的落脚点,特别是对于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医疗单位对他们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中、小医院,像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等更是如此。面对这种问题,我校在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探索出了针灸推拿技能培养5年不断线、临床见习“早入手,早锻炼”、实践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社团提高培养和针刺竞赛大众化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二、研究方法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培养学生的质量和就业工作的情况,反馈指导我们培养工作内容的设置和改进,本项目对我校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进行抽样调研,以就业质量跟踪调查问卷分析的方式,对1980到2010届近30年以来毕业生从网络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4份,男女各占50%。内容涉及对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质量、毕业后从事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数量、工作单位、教W、科研、势和就业质量、毕业后从事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数量、工作单位、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方面。通过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得出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报告,反馈指导实践,研究出适应新形势下更加合理的培养模式。

三、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1、对30年跨度毕业生就业趋势整体认识情况

表1.1

填写本次调查问卷的人员中,1980-1985届共有15人(15.96%),1990-1995届5人(5.32%),2000-2002届49人(52.13%),2005届14人(14.89%),2009届(11.7%);

目前学历为学士的有47人(50%),医学硕士36人(38.3%),医学博士11人(11.7%);本科毕业后选择就业的有65人(69.15%),留学的有2人(2.13%),读研的有27人(28.72%);工作专业为针推专业的有61人(64.89%),医学相关专业的有28人(29.79%),与医学无关的有5人(5.32%)。

从表1.1可以看出接近65%的学生从事针灸推拿专业,总体95%的学生从事医学相关工作,接近70%学生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工作,专业所学与社会认可度比较好,在培养方面显现一定的成效,并且依靠专业技能立足社会。

2、从事针推工作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分析

表2.1工作单位类型

表2.2 综合医院工作科室:

表2.3录用性质

表2.4对目前工作的满意程度

表2.1和2.2显示,现工作单位为综合医院的有61人(64.89%),所在综合医院为三级医院的有50人(53.19%),均达到总数的50%以上,更有高达73%比例的人群工作性质为临床型,工作科室在针灸科的有33人(35.11%),推拿科的有7人(7.45%),骨科有2人(2.13%),康复科有14人(14.89%),其他科室有21人(22.34%),说明本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趋势较好,社会需求基本符合专业所学。

表2.3-2.4显示,有51%学生对现工作单位最满意的地方依次为单位性质和规模和专业对口,录用性质为合同制的有28人(29.79%),正式编制的有63人(67.02%);通过职医考试的有83人(88.3%);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总体85%的学生对目前工作很满意,依然对工作单位的规模级别和是否能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两方面因素比较关注,能够从入学选择专业到毕业就业,通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此外,参加工作后从未调换过工作的有66人(70.21%),再次说明对于自己所学专业以及从事的工作满意度。

3、毕业生眼中的专业教育

表3.1认为所学专业的优势

表3.1显示,认为所学专业的优势排前三位的是,专业技能的有44人(46.81%),综合能力的有24人(25.53%),动手能力的有22人(23.4%),没有人认为组织能力是其所学专业的优势。相反,在认为不足之处调查中,排前三位的是创新能力的有35人(37.23%),综合能力的有25人(26.6%),知识面的有18人(19.15%)。不可否认,对于临床型工作而言,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但是在学校培养过程中,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有相同比例的人认为综合能力既是优势也是不足。

在认为通过学校的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得很好的有27人(28.72%),掌握较好的有37人(39.36%),掌握一般的有28人(29.79%),掌握得不好有2人(2.13%),几乎没有人认为掌握的不好。

表3.2认为母校在教学方面,以下哪些最值得研讨和改进

表3.2显示,认为母校在教学方面,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依次为实践课程设置(40人,42.55%)、师资力量(38人,40.43%)、实习(36人,38.3%)、教学实施和教材(35人,37.23%)、专业课内容及安排(32人,34.04%)、公共课内容及安排(28人,29.79%)、第二课堂设置(20人,21.28%)、就业时间与教学计划的冲突(15人,15.96%)、上课与做论文时间的比例(7人,7.45%)、其他(7人,7.45%)、学制(6人,6.38%)。

随着学生走入社会,知识的积累和对能力认识的变化,接近50%的人群认为自己的专业有优势,同时优势在于专业技能的掌握,60%的人群比较满意自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接近70%人群认为技能掌握的好坏离不开系统的培养和实践。

不同年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频次不同,学生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中的态度逐渐由广泛参与转变为重点培养。低年级学生更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而高年级同学更注重创新能培养和增加社会竞争意识。

数据分析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不足之处排在前两位的为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对自身创新实践能力不满意,他们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仅限于挑战杯、日常讲座和选修课等,仅有少部分高年级同学参与过老师的科研项目,但仅限于参与,并非承担重要部分。因此学生们期待有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创新实践活动,为他们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搭建更多的平台。

4、就业质量请根据在求职中的就业竞争力以及毕业后的工作表现,评价以下各方面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

表4.1认为大学教育中哪些素质和能力培养最重要 [矩阵多选题]

表4.1显示,认为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依次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4人,57.45%)、获取知识的能力(51人,54.26%)、实践动手能力(49人,52.13%)、业务能力(45人,47.87%)、人际交往能力(44人,46.81%)、团队合作精神(40人,42.55%)、思想道德(39人,41.49%)、心理素质(36人,38.3%)、人文素质(35人,37.23%)、创新能力(35人,37.23%)、敬业奉献精神(33人,35.11%)、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26人,27.66%)、组织管理能力(23人,24.47%)、身体素质(23人,24.47%)。

此外,认为对工作帮助最大的环节依次是专业课程(53人,56.38%)、专业实习(53人,56.38%)、基础课程(52人,55.32%)、教学实践(50人,53.19%)、担当学生干部(17人,18.09%)、课外学术活动(10人,10.64%)、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9人,9.57%)、参加公益活动(8人,8.51%)、其他(5人,5.32%)

通过数据看出,影响就业因素是综合性的,比如教师引导,沟通能力,较强的专业技能,具备多项业务能力以及在就业价值观念的认识程度等,这些因素提示出,目前在现有的培养模式下,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综合能力的素质培养,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_的就业观和自主择业观,从而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服务意识。

四、对策与反思

提出“一个品牌,两个结合”这一系统工程培养模式。

1、一个品牌

我们提出专业课前(一、二年级)基本功培养,专业课(三年级)创新思维培养,课后(四年级)实践培养,毕业实习(五年级)引导促就业为模块的五年不断线培养模式,在党建工作的各项培训中引入相关的指导思想,对就业创业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打造品牌工程。这种创新培养模式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以大量的练习操作为基础,所以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训练才能达到要求。

2、形成两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1形成专业技能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可以近距离地接触社会,可以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在实践上碰到的问题,可以达到完善知识结构、培养敬业精神的效果;另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得到检验,从而找出自身综合能力与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间的差距,以便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

2.2形成创新能力培养与学术活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和实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院党委顶层设计,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工作;鼓励优秀大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与研究,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兴趣和潜能,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此次得出的数据分析,从理论方面讲,可以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后续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和借鉴;从实践方面看,帮助学院对专业进行综合测评,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客观反映目前专业建设的水平和层次,以此反馈指导实践,研究出适应新形势下更加合理的培养模式。

第9篇:林业大毕业生论文范文

(一)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制度体系的建立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包括学校的实验平台、校内渔场、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等部分。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借学校和学院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随机评估的东风,整合学校与学院资源,组建全院共享的科研和实践平台,即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水产动物营养实验教学平台、水质环境实验教学平台、组织胚胎实验教学平台、遗传育种实验教学平台、微生物与水产病害实验教学平台,并规范了各个实验教学平台的各项制度即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工作规范、实验人员职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守则、固定资产使用人职责、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工作须知、仪器药品保管领用制度、仪器设备报损赔偿制度、实验室开放工作制度、实验室毕业实习工作制度、科研教学借用仪器制度、精密仪器使用规则、实验考评制度等。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制度、基地的制度方面主要是水产系三项实习管理制度、社会实践制度和实习基地各项制度等。水产系三项实习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水产系三项实习指导委员会职责、水产系三项实习指导教师职责、水产系三项实习学生职责;基地管理方面的制度主要包括基地遴选和基地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基地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则包括了专业基地的建立与管理制度、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职责、实习基地学生管理制度、实习基地孵化车间值班制度、实习基地住宿制度、实习基地就餐制度、学习学生优惠措施、实习生考勤制度等。另外还有教学实习制度、毕业论文相关制度等。水产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制度体系基本上包括了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各阶段的实践环节。

(二)课程体系、教学指导团队体系的构建为了建立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综合创新平台,在水产养殖专业原有的生物类课程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基础上,参考刘焕亮、赵文、何洁等人研究,在学院一级开展的工作就是组建水产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团队及构建水产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以学科课程为主干,每一学科课程由几门相关运行课程组成课程体系,如把水产专业相关运行课程整合成11学科课程,如水产增养殖学课程包含:内陆水域增养殖学、池塘养殖学(双语)、水簇动物养殖学、淡水养殖学、名特水产养殖学、海藻栽培学、海水鱼类养殖、淡水观赏鱼养殖;水产疾病学课程包含:水产动物病害学、水产动物疾病学、水簇动物疾病学、鱼药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包含:水产微生物学、水簇动物防疫检疫、水产动物免疫学、水产品检疫检验;水生生物学课程包含:水生生物学、饵料生物学、水簇观赏动物学、水簇观赏植物学;鱼类学与鱼类生理学课程包含: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鱼类生理学、鱼类学;渔业资源与捕捞课程包含:淡水捕捞学、渔业资源与环境、水生经济植物栽培鱼类行为学;渔业管理课程包含:水族产业经营管理、水产标准化、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休闲渔业、渔业经济管理;生态与景观工程课程包含:水簇馆创意与设计、水簇景观生态学、水质净化与处理技术、水产养殖工程、水簇工程设计、鱼类生态学;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包含:鱼类遗传育种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水产基因工程;科技论文写作与专业英语课程包含:科技论文写作、专业英语;生物统计附实验设计课程。

每一学科课程由一位老师作为负责人,运行课程则基本上由两位老师组成,这既加强了该课程的教学力量,也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为该课程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不同老师互相组成教学团队对教学内容上的融会贯通和避免重复能起到一定作用。教学指导团队体系的建设除了在课程上组建教学团队外,另外重要的是实行导师制和校院两级关工委的组建和运行。导师制是在2008级开始在新生入校时实行,主要是对每一位新生在入学时指定一位导师,从专业思想、学习方面、就业发展、科研实践等学生可能需要的各个方面给予学生及时帮助和指导,可以让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等。而校院两级关工委主要是由本专业和相近专业退休的有丰富教学经验且认真负责的教师组成,有一些还是同时担任学校关工委的专家。这些关工委专家在学校和专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把关,成为学校开展教书育人的宝贵财富。

(三)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之基地体系建设对于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之基地体系建设分两个方面三个层次展开。两个方面主要是指校内和校外,三个层次主要是指教学实习层次、科研实践层次、社会实践层次。校内综合实践基地方面,水产养殖专业的校内基地有面积103亩,其中有大的成鱼池、亲鱼池、苗种培育池、科研池,也有孵化环道及实验室与相关房屋设施,交通方便。近两年为了更好地开展科研陆续地扩建和添置了许多循环水处理实验槽。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方面主要有按照学校相关制度正式签订协议的水产养殖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如:湖南常德湘云生物公司、大通湖天泓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鱼类原种场、洞庭水殖公司、东江水库、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长沙市水产局等。以及多年来科研、教学等各方面有着深浅不同关系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如:湘潭水产科学研究所、宁乡水产局、常德市畜牧水产局等。教学实习层次是在校内基地和校外各实习基地及各实验平台内完成的。

科研基地方面主要是由专业老师的科研而建立的合作,如大通湖生态有限公司、益华水产公司等;学校双百工程基地也是当仁不让的成为专业教学、科研创新基地,如安化柞系溪水库等,每年基地都会安排专业学生到基地开展实习、科研等活动;科技特派员基地是近两年出现的新事物,为加速科技下乡和对贫困地区的扶持,湖南省及市、县都开始在学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挑选科技人员作为特派员的形式,进驻比较贫困或有一定发展实力的企业,来推动和加速其发展,目前水产养殖专业共有六位成员成为省市科技特派员(有三位湖南省省级特派员,三位长沙市科技特派员),这样他们所联系的基地同样成为专业的教学科研基地,为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科研提供了新的平台。社会实践层次主要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在学校安排的地点、科研实习基地及家乡进行。每年寒暑假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则根据情况的变化,主题和形式有一定的变化,如有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和双百工程基地为主题的等等,都很好地为专业水产养殖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平台。

(四)创新实践体系的建设创新实践体系建设方面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开展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以各种知名专业企业赞助和命名的创新班。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学校每年都进行,学院和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都会积极申报和投入,并每年都有一定项目获得学校立项;而以各种知名专业企业赞助和命名的创新班由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首创,一直都获得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好评。

(五)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方面目前实行了毕业论文的考核细则,在专业技能和创新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评价体系由于涉及的部门和环节很多,目前还处于调查和讨论之中。

二、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的创新和管理的初步成效

(一)教学生产实习在生产实习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和创新事迹。例如,2012年2009级水产养殖学生李伟在湖南澧县竹天湖渔场进行生产实习,在实习期间把渔场的卫星地图、地形图、渔场的进排水系统画出来,一一进行了优劣对比分析,并对鱼苗的孵化培育程序进行剖析;另外在同升湖实习的学生将匙吻鲟胚胎发育全过程制成标本,做成ppt材料;还有几位学生一毕业就自己筹集资金,在长沙城边黄金乡一水库下方承包40多亩水面,进行观赏鱼繁殖开发、经营工作,目前进展相当不错;另外许多同学毕业实习期间由于专业技术掌握到位,每月可以获得2000-4000元不等的薪水,并得到所在实习公司领导的好评。

(二)专业技能教材建设水产养殖专业为建立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针对每门专业课程都加重或重新设计了创新和综合实验,并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水产养殖技能学》一书。

(三)考研率、免推生近3年来水产养殖专业的考研成功率达33%以上,2013年考研率达52%。自2007年学校开始实行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政策以来,水产养殖专业已有11位本科生获得这样的机会。而报考其他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生,只要上了分数线都会被录取,因为往届湖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以其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高而被认同。

(四)大学生创新项目近几年来,水产养殖专业学生都会积极地申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而且由于选题多与专业切合很好,并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成功申报的多。

(五)企业调查学院在2007、2008年对用人企业的随机调查中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综合业务能力也展开了调查。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水产养殖专业对专业素质的要求较高,毕业生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方面,用人单位对我院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很满意,评价很高,在知识面和知识自我更新能力方面总体评价也较高。在文化素养的各项调查中,素养较好的毕业生均超过90%,其中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毕业生更是达到了100%。近年来,水产养殖毕业生的综合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在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上达到良好以上的毕业生均超过了90%,其它各项指标也大多超过80%。

(六)毕业学生调查与发展1.毕业生认为现工作岗位能否发挥毕业生的才能如图1所示,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自己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只有极少数毕业生(6.7%)认为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才能。其原因可能跟毕业生定位、所处岗位有关。很多毕业生都认为可以通过现工作岗位合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才能,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同时,部分毕业生已经进入相关科研单位、事业单位从事科研、管理工作,但大多数毕业生还是就职于企业,从事工作主要还是以营销、生产为主。这种就业状况与社会人才需求和相关企业的项目分布规律及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相联系的。2.毕业生对学校专业建设的评价从图2可看出,毕业生普遍对我院专业建设评价较高,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都较合理。毕业生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评价为合理或较合理的分别占97.8%、93.4%、95.6%和93.3%。只有6.7%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不合理。3.毕业生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效果的评价从图3可知,有95.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学的改革措施比较得力,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仅有4.4%的同学认为学校教学改革措施不得力,不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

(七)就业率尽管这几年来大学生分配日趋困难,但我校的水产养殖专业的就业率都在97%-100%间,一般每一个同学都有3-5个就业选择机会。有的学生甚至在签订毕业实习协议时就基本落实了就业单位,在毕业实习时就已经获得了较高的工资,开始了正式的上班生活,即便有没立即就业的,那也是因为要继续考研、手里已经有多个选择的单位拿不定主意或者期待有更好的选择。

三、存在问题

尽管我校的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的建立与管理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目标的达成还有一定距离,而其中主要在政策、资金和观念等方面更需要花大力气和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

(一)政策方面政策方面来说,主要是在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等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人事、财权等集中在学校层面,学院的政策、人事和财权等比较少,更不用说一个专业了。因此,许多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措施和方法都难以开展。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就是,学生毕业前怎样来综合考核学生的创新和综合素质,并且这个考核的方法和成绩对学生有怎样的影响,怎样与学生的毕业评价和成绩联系等,这些都需要政策的支持。一个值得欣慰的事就是目前学校正在试行校、院二级管理,学院的自要比以前更大,这对后续的改革和试验很有益。

(二)资金方面在改革中许多措施和方法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有时候即使有政策支持而没有资金的配套,那么政策也就不能被执行,只能被束之高阁。如水产养殖专业在生产实习中,因为不同的鱼繁殖和孵化时间不一致,在实习中实习内容比较难兼顾,一个实习小组一般只能开展一类鱼的实习环节;实习时间的安排尽管已经考虑到了气候、季节因素,但实际操作中仍然还会出现需要进行课程调整等情况。目前,我校在实践环节一个不容忽视的事情就是,生产实习经费和毕业实习经费近20年来都没有变化,生产实习经费为80元/人,毕业实习为110元/人,分配到每位学生身上时还要扣除学院和系一级的管理费用、教师指导等费用,到学生身上所剩无几。这样数目的费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适合的,但目前物价已经上涨了十几倍以上,由此可见,资金方面的缺乏是相当严重的。当然这种情况在同类院校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三)观念方面一些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还是值得商榷的。他们的观念中认为办学就像办产业一样,办学中投入的费用要在短期内获得实实在在的产出,最好是低投入高产出,就像文科类专业一样,新办一个专业并不需要多少投入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回报。而传统的农业类专业要很大投入,产出也并不能在短期内见效。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建立教学改革项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政策方面学校甚至教育部可以考虑给予一些专业在培养目标、质量要求等重要事情上确保的前提下,对如何达到这些目标和质量要求的教育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给予一定的自由和权限,就像目前部分学校可以采取自主招生一样。

(二)资金方面学校应与时俱进,增加在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投入,这样像水产养殖专业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可以在内容和时间上更充裕地进行安排。如学校和实习地的指导教师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相关专题的讲座和交流,实习学生或小组应该带着一些调查报告、观察和小实验等项目进入实习单位等。

(三)观念方面在办学观念方面,像水产养殖专业这类实践性很强的农学类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理应给予重点扶持和投入,而且其投入产出不能仅仅计算其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投入产出,更要考虑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作用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