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课程地理教学范文

微课程地理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课程地理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课程地理教学

第1篇:微课程地理教学范文

1.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对微课程的应用

所有的微课程指的是以视频为载体,围绕一个知识重点或难点来进行短时间教学,一个微课程一般只包含一个知识点,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利用微课程,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初中地理教师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对微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微课程的观看对象是学生,其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来突破一个教学重难点。

首先教师要对地理教学的主题进行设计,也就是确定微课程的主题,例如该微课程可以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中的地理知识进行剖析、讲述一个地理原理或者导入一个地理新课。

其次,教师要对课程时间进行设计,充分发挥微课程短小精悍的优势,5-10分钟的微课程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教师要对课程结构进行设计,尽管微课程的时间较短,但一个微课程中同样应该包括各个教学环节,例如要有问题导入、教学活动安排、知识点讲解、合作探究等环节。在对课程结构进行设计时教师应该突出微课程的“微”,应该迅速的切入知识点,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整个微课程应该突出重点,集中讲解主干知识和重、难点。

2.利用微课程优化地理教学过程的具体对策

2.1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资源

从本质上来说,微课程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一种学习辅助资源,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辅助。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自主学习能力、读图能力、地理问题分析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初中生在自主学习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微课程作为自主学习资源,使学生可以根据自主学习的需要,灵活的选择各个微课程,充分发挥微课程的作用。例如初中地理7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将“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3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制作成3个微课程,集中阐释各个知识点,以供学生选择使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应用一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不能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兼顾,微课程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为分层教学提供便利。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来实现同一堂课的异步教学,例如可以针对同一个知识点制作几个不同的微课程,按照课程难度将其分为A、B、C三个等级,供学生自行选择。C级微课程为基础微课程,主要是详细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向学生提供基础级习题,主要供地理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使用。B级为可成为一般为课程,在C级微课程的基础上相应地压缩了知识点讲解的内容和时间,增加了习题的数量,提高了习题的难度。A级微课程为补充微课程,供地理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使用,在本堂课知识点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地理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2在微课程中突出教学重、难点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使用微课程有利于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这也是微课程的一个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将微课程作为一种教学演示资源,运用图片、三维立体图等形式来呈现知识点,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初中学生逐步形成地理空间概念。例如初中地理7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这一章,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仅凭教师的讲解和板书难以让所有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而在微课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动态图进行直观的三维演示,并搭配教师的相关解说,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接受情况对微课程进行调整,如有必要还可以采取慢放、回放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2.3在不同的课堂环节中运用微课程

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一个微课程既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也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个辅助工具。例如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以将微课程作为学生的课前自学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观看微课程,并完成微课程中的习题测试。同时可以将微课程作为新授课中的导入环节,运用微课程进行导入。也可以将微课程作为课堂讲解环节中的辅助工具,用微课程突破教学重、难点。在课堂讨论活动环节,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观看视频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对微课程中习题的完成情况,提出核心讨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第2篇:微课程地理教学范文

微课程;地理教学;价值;探微

继2009年微博,2010年的微电影、微访谈,2011年的微信,2013年的4G时代,中国已悄然掀起了“微”浪潮。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资源已经在中国播下种子,并开始生根发芽,微课程这嫩芽能否茁壮成长,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份子,还有待于各种实证研究。

一、微课程简述

在国外,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 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 提出的一分钟演讲。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 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 David Penrose 于2008年秋首创的。

在国内,对微课程概念的理解还处在百家争鸣的状态,最早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他在2011年10月首次给微课程下定义,并经过不断研究探索,他在2013年2月提出了 “微课程3.0版”。微课又名“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本人更倾向于胡铁生老师的观点,所以本文所讲述的微课程主要指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微视频。

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等特点。“短”即教学时间短,以5―8分钟为宜,一般不超过10分钟;“小”即资源容量小,一般是小于100M;“精”即内容精致,方法精当,过程精心,效果精彩;“活”即内容鲜活,形式灵活。因此,微课程即将成为“微”时代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热门资源。

二、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价值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把“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和“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信息时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国内微课程资源的不断研究、开发,优秀微课课例资源的共建、共享,微课程符合新课改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具重要作用。

(一)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有效资源和创新平台

1.“微”学习,提效率,促成长

信息时代,教学网络资源内容全面,更新速度快,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同时也给学习者带来很大困扰,比如在百度上输入“高中 地球运动 PPT”得出的结果是“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29000个”。庞大的资源量教师没有时间观看所有内容,而且PPT课件中插入的某些视频或文件经常看不到,想有效的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真的很难做到,因此很多地认为,教师下载一课件,经过简单加工,就变为已有,长此以往,这种几乎“复制”的行为,绝对无法造就一个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教师,当然也无法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优秀学生。

微课程量小、耗时短且针对性强,一般为名师之作或一线教师的经典之作,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备课资源和高效灵活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符合自己的备课资源,而优质丰富的备课资源又是提高备课效率的基本保证。教师可以自由学习,取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思想,整合成自己的资源,这就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快速提高业务能力、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理念,为教师的的成长和个性化教学奠定基础。

2.“微”创作,显创新,展个性

设计制作微课程,要求教师选择“精致”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与制作,从而得到“精彩”的效果和“创造性”的结果。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日界线”主题学习为例:

选择该主题为必修1的教学重点内容,同时该主题对于我校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更难的是我校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点的理解差距很大。设计高效的微课,对教师是很大的考验。通过反复研讨和近年来各届学生的反馈情况,最终以问题链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具体设计如下:(1)情境导入――一对双胞胎姐妹,妹妹比姐姐大一岁,为什么?(2)什么是日界线?(3)为什么有日界线?(4)怎么计算日界线两侧的日期?(5)小结提升――180°经线的地方时与全球新旧一天比重有什么关系?

教师在问题链的设计过程中,深入挖掘知识点的内涵,不断的思考钻研,基于学情,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不知不觉地进行思考、探究。从教十年来试过很多种导入,该导入最吸引学生眼球。把它用于微视频导入,学生对不可思议事件非常感兴趣,对该知识点的学习渴望瞬间激发,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主动思考相关问题。该设计对于每个问题都结合板图,感性直观,简洁快速,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并利于学生读图判图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整个微视频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激发,从而创造出符合校情学情、富有个性的优秀微课案例,较有效的服务于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是学习者,还是创造者。

(二)为学生自主化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和个性空间

1.微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随时随地随需的自主学习需求

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教学结构主要是“先教后学”,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做主,学生基本上是接受学习,其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对什么方面更感兴趣,怎样的学习更能满足自己,也最清楚自己学习中的难点。通过微课程,学生可以轻松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更深入地学习;也可以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提前预习或再次学习,直到理解掌握,从而跟上其他同学学习的脚步,加强自信心。

信息时代让高中生的“三点一线”变得丰富多彩,宿舍、食堂、路上,5―8分钟的微视频可以给学生自由的学习时空,而因为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对学习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提高效率。学生选择微课程进行学习时,可以灵活安排时间思考、探索,对感兴趣的问题或自己有疑问的问题,可以“暂停”观看,进行相应的思考,而这在班级授课中是做不到的。

合理应用微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发挥创造力。这也是新课标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理念的体现。

2.微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班级授课制的规模化、集中化,决定了教师备课时分析的学情是整个班级的大致学情,而不是学生的个体学情,所以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最终可能导致尖子生营养不良,学困生消化不良,中等生吸收不良。

微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对于学困生,课堂上听不明白的知识点,可以在课后自主选择该知识点继续充电;对于尖子生可以选择比较有深度的问题,深入学习,挑战自我。

微课程可以满足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点、符合自身需要、对自己有重要价值意义的知识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从而能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励、积极向上的力量。例如,在学习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时,有的学生对天文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为部分学生量身定做一些“拓展资源”,从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为师生互动性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和沟通纽带

微课程利于师生的访问、检索,让师生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及时学习,并且直接在网上互动。学生遇到问题时不用再碍于面子不敢问教师,就可以通过校园网或班班通等网络平台进行沟通,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第3篇:微课程地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中教学;微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100

一、微课程理念

微课程这一理念国外与我国所理解的并不完全相同,我国对于微课程概念的一个界定主要是指,教师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讲解录制成十分钟以内五分钟以上的短视频,并将视频通过网络途径共享给学生,供学生随时随地进行重复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李亨志(2016)就曾发表过期刊文章,其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微课程这一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对教学的资源进行了有效地整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去接受知识与理解知识。这一教学理念也符合了我国政府在2015年所提出的教育“互联网+”模式的理念,教育“互联网+”这一理念主要就是要使教育信息化,主要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介建设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与资源库,开发信息化学习课程等。微课程这一理念非常符合我国教育“互联网+”的要求。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1. 时间有限,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传统的课堂中,一节课的时间通常为40分钟,教师需要合理的分配好教学的时间,而课堂的学生的学习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会很容易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在课堂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已经掌握知识,而学习能力稍差一些的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的状态,而下课之后,又会遗忘一部分的内容。以高中第一册第二章的第三节“气压带风带原理”为例,很多学生表示,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觉得已经差不多掌握了知识,但是下课之后写练习之后就发现在冷暖锋的分辨上很容易出错,但是自己看课本没有教师讲解根本无法理解。

2. 学习效率不高

孙晓丹(2015)在自己的硕士论文《基于微课程理论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了传统教学课堂上教与学分离的弊端,认为传统的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及时巩固知识点。而也正式如此,很多教师教学的课堂效果很好,但是过后学生写练习的情况却并不乐观。

3. 单调乏味

传统的教学中,都是以教师教、学生听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同时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的延展性相对于语文等文科学科来说差一些,所以教师的讲课方式大多数按教材内容教,很单调,就比如在学习世界地理这一块,对于经纬度的掌握,都只是死记硬背,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

三、微课程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1. 打破教学的时间限制可重复教学

这一优点指的是,在传统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教师通常要在知识点讲授与练习巩固这两个版块中更好的分配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就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部分,而微课程教学可以帮助接受能力不是很的学生可以在课后自行观看教学视频来巩固知识,并且还可以重复观看,由于人对知识的记忆具有周期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消耗之后,会忘记很多的知识点,这个时候就可以再次观看微课程视频来记忆。

2. 有效地深入掌握重难点

微课程视频具有简短但是针对性强的特点,教师对知识点学习中的一些考点与难点进行细化讲解,也就是我们说的专题性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考前的系统化复习。还是以气压带与风带知识为例,根据气压带与风带这一知识点的三维目标来看,要求学生要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知识点,可以准确分辨出高低压与冷暖锋。

3. 为学生搭建更好的学习环境

微课程教学除了录制短教学视频之外还包括了网络作业这一内容,还给学生营造了灵活的学习环境。在对地球公转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视频来给学生讲解知识点,用视频展现的形式表现出地球的公转运动,然后在视频展现的基础上开始给学生讲解知识点,最后以电子作业的形式来给学生分发作业,学生填写之后相关的软件会自动统计数据,这样就很方便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并且不会让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易错点的分析。而学生也可以在单独的情况下观看教学视频,就避免了被他人干扰的情况。

4. 教学方式新颖有趣

魏宗捷(2016)在自己的硕士论文中也列举了大量的微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作用,其中就包括了笔者所概括的教学方式新颖有趣。首先,微课程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明显优势就是更加灵活,很多知识点都可以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的结构,更容易理解知识点的内容。

四、结语

第4篇:微课程地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创新思维;探究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238-01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及创新能力呢。

1.地理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课程教学的师生角色

地理教学应更多地关注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体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个体自主学习与授导学习的统一。因此,教师逐渐由控制者、评判者转向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逐渐成为自我未知的主体,例如:在学习《西亚和北非的居民和经济》时,我问学生,本区的石油资源对当地经济、生活有哪些影响?同学们,想的想,议的议,有的说石油可致富,有的说,石油致富的途径,不仅仅是大量出口,而且还要用出口石油换来的钱来发展本区的民族工业。如:石油深加工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使本区可持续发展,有的同学则说,用石油换淡水,有的同学大胆假设,老师,可不可以用石油提炼淡水和其它副产品?……学生们各自在寻求他们需求的知识。在个性的积极思维中体验探索未知的乐趣,也因此体验着团体共同设计教学,共享思维的乐趣。

2.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主要指除了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审美素质

2.1心理品质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调查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做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进一步探求新知,这样,学生的个性思维才能活跃起来。例如,我们学习《中国的民族》时我发现学生对民族的风情、文字比较感兴趣。因此,我首先向同学展示了各民族的服饰和风情图片,学生们边看边问,老师这个图片里展示了多少个民族的服饰?这样学生主动进入了个性思维的情境,全班同学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之后又一个个地自己解决了,后来学习民族文字的时候学生感到有些少数民族的文字很特别,也很惊奇,我就抓住这个时机,让同学们把自己手中的纸币拿出来,看看人民币上印了哪几种少数民族的文字,学生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没过多一会儿,就掌握了几种少数民族文字的字形,也因此主动探知了我国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的内容。 另外,地理教学中以兴趣为出发点,只能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还必须引导学生思维创新,形成创新性人格。创新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它是个人智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马斯洛说"创造首先强调的是人格,不是其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主、自由、明晰、整合、自我认可等,或者说创新性的人。"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在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之后,我总是鼓励学生大胆思维、想象、并采取分组讨论或辩认的方式将学生的个性思维进一步激活、拓宽,因此每次讨论,辩论之后,都使部分同学产生意犹未尽之感,也因此激励学生更好地为下次辩论的成功做准备。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在共同的讨论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养成了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及自主探知的学风。即养成了良好的做人心理品质和做学问的心理品质。

2.2思想品质的培养。地理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放眼世界的胸怀,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例如,讲《我国的资源》这一章时,我引导学生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比较分析我国与日本的资源总量、资源人均占有量及资源的利用情况有哪些差异?这些差异对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深感我国人多,并且低素质的人多是一大忧患,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同学们谈到了计划生育的重要性,提高人口素质与合理利用资源、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关系。最后我问同学,如何从自身做起合理的利用、保护自然资源时,有的说,要努力学习,"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有的说:要搞一些小发明创造,有的说,要搞一些小宣传活动……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责任感,也因此激励学生要刻苦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在自主学习,实践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2.3审美情趣及品质的培养。 地理学科知识中,拥有大量的自然美景、图片,也有许多美的诗句,美的品德,美的情操等内容,非常有利于审美素质的形成。因此,地理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地图艺术、多媒体手段、诗词歌赋、音乐等把同学带入美的情境中去,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例如,学习《长江》-课,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长江画卷,配以《长江之歌》使学生感受长江的雄壮与伟大之美。之后,教师运用板图绘制长江干支流水系图,使学生感受干流"V+W"的形体之美,最后,在探讨"黄金水道"知识中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创造美的快乐。

第5篇:微课程地理教学范文

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置来看,课程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有些院校在课程安排上表现得急功近利,单一的强调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素质教育,更有甚者主张摈弃基础理论教学,执此观点者认为高职学生根本没必要开设理论课程,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这样一来高职学院和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又有何区别呢?艺术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较高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未来艺术事业的从业者和传播者,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生必须具备高于非专业人群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设计理论教学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打开学生的眼界,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专业实践教学是通过动手去解决问题、掌握技能,是理论教学的目标和归宿。所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要不要开设艺术理论课的答案是肯定的,设计理论课程不是无足轻重,而是十分必要的。

一方面肯定艺术理论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照搬艺术院校传统理论课程,开设诸如《美术史》、《艺术概论》与《现代设计史》等综合理论课程,这些课程设置不能适应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高职学院应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设置应与专业或行业相关,理论联系实际,有选择性的开设课程,有选择性的筛选教学内容,而不是什么课程都开,什么都讲。就高职学生的教学目的而言,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其技术应用能力,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要适度,因此,研究当下高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建设与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

理论课程设置必须优化理论课程结构,既要排除与艺术设计学专业不太合适的美术学类综合基础课程,又要突出专业个性,做到科学、合理的搭配。如《设计学概论》可作为一年级的普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设计学理论的基本概况并掌握所需的相关知识,不必单独开设《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毕竟高职不是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在二年级阶段,根据专业技术方向开设各专业相匹配的理论课程,环艺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装饰史》、服装设计专业开设《服装史》、动漫设计专业开设《动漫概论》等。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针对设计专业特色深入研究教材,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区别于普通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首先教材的选择要合理,要选择较适合高职艺术生的教材,针对高职艺术生的特点编写教义;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定位总结教学经验自编教材,这是值得肯定的尝试,从源头上确保了教师讲授的是与高职艺术生学习目的和文化水平相应的教学内容,做到了科学、合理的搭配,优化了理论课程结构。

二、课堂教学模式

第6篇:微课程地理教学范文

一是国家教育部加快了课程改革的进度。教育部自1997年开始了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答集了全国的几百名专家学者,在20__年3月率先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方案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接着又出版了一系列的教材,并且选择全国50个地区(县)进行了课程改革的试点。最近又加快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制订。从教育部课改的一系列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看,在课程观、教育目标观、课程内容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学习观、德育观、评价观等方面,有一系列非常重大的突破,在理念上有非常多的创新,给上海的二期课改有非常多的启示和借鉴之处。

二是进入21世纪初以来,各国从提高综合国力的高度,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差不多是每隔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比如20__年日本实施的新课程,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其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①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②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③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④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美国《20__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四、八、十二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布什总统一上台就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英国在1988年颁布了《教育改革法》,1999年英国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了“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基本技能”。“四项发展目标”包括:精神文明的发展、道德方面的发展、社会方面的发展、文化方面的发展。“六项基本技能”是:交往、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

从上述列举的几个国家课程改革目标和内容可看出,他们所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正是我们所关注和碰到的问题。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上海城市功能的发展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黄菊书记在20__年9月25日在对上海市教育调研时指出,上海已经进人后工业化和信息化间隔这样一个历史时代,从教育发展思考,它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也就是教育必须超越工业时代。而现行教育恰恰更多地适应工业时代,比如:在体制上仍然是划一化、标准化、同步化,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基本是“一个模子里塑造出来”,按照教育家吕型伟的话,仿佛“天安门仪仗队式的人物”,他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但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从课程和教学的基本格局分析,现行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主导型,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论”依然一统天下;课堂里是同向思维统治着一切,即教师先讲概念、定律、法则和原理,学生课后操练概念、定律、法则和原理,考试也考的这一些。这种训练方式的好处是学生少走弯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它的不足是学生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动地学习,很少逆向思维,很少问题意识;从学生接受学习的方式而言,如果我们把学生学习分成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那末,接受式学习依然一统天下。从现行培养目标来看,比较少的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也就是比较少的考虑怎样从“一个学校的人”培养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更多地关心学生的成绩、分数、升学率,怎样使学生考上高一级学校。在这种“考试指挥一切”“考试统帅一切”的思想影响下,学生的成长受到扭曲,成绩和分数成为学生甚至家长、老师的“命根子”,而学生的品行、道德、操守、信念、自信心、积极的情感体验、社会责任感等等,都摆在了次要的位置。从培养目标看,注重共性,忽视个性,注重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一部分升学无望的学生,等等。可见,现行的教育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需要进行体制创新、制度创新。

2、那末,二期课改与一期课改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点?

应该看到:①从一期课改到二期保改,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改革必须与教育观念的更新结合起来,课程改革必须与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因此,课程改革要均衡各方面因素,不能走极端。②课程改革是一个有继承有发展的工程,它既是一个渐进过程,又必须酝酿重大突破与创新。③课程改革是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改革教育技术的过程,因此,它不仅要体现理念上的改革,更要有具体内容和实际操作的改革。

二期课改与一期课改在做法上有所不同:一期课改是整体启动,一批完成,试点学校滚动推出,在声势上比较大,行政推动起了较大作用;而二期课改是“成熟一门,推出‘三叮’,强调改革的互动,比如强调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的互动;基地学校的课改与课改办之间的互动;教材编写小组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互动;教材推出之后,基地学校的反馈与专家小组的调研互动。二期课改可能更强调学校的实践、反思,强调理念先行,并不断转化为教师的实际操作过程。

二期课改在一期课改的基础上,在许多方面有重大突破:

(1)从培养目标上看,一期课改提出了“提高素质,发展个性”,这在全国是比较早提出的;二期课改提出了“ 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正是从这一思考出发,二期课改提出教育要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学生五种学习经历,突出“六大能力的培养”,酝酿着重大突破。

(2)从课程理论上看,一期课改提出从社会——学科——学生的三角型“素质核心”论;二期课改发展到三棱锥的“学生发展”论,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它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更强调课程要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二期课改:由素质核心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v:shapes="_x0000_i1026">

(3)对于学力观念的理解,也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一期课改提出了“基础学力”;二期课改提出了“总学力系统”,即构成了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v:shapes="_x0000_i1027">

(4)在课程结构上,一期课改提出了“三大板块”,即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二期课改在此基础上提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其目的是加强综合性、选择性、拓展性和开放性。

(5)在学科设置上,整体设置了十二年一贯的体系,以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和学习过程的共同特征为依据,建立了学习领域,即:语言文学领域(包括语文、外语);数学领域(数学);自然科学领域(包括小学自然、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学科);社会科学领域(包括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中学社会等);技术领域(包括信息科技、劳动技术等);艺术领域(音乐、唱游、美术、艺术等);体育与健身领域(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

(6)在教材体系上,以往教材注重完整和系统地反映过去,而现在更注重重新整合教材,使教材更多地面向未来,面向学生发展。从教材的形式上,也由过去教材加辅助软件,到形成包含书本、音像制品。光盘等一体化的教材。

(7)在教学评价上,一期课改比较多的是从认知、情感、操作三个领域,发展到二期课改更多地从素质、个性、人格的全面评价。比如:改变过去单一的结果评价体系,转变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统一,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推进了包括招生考试在内的各种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有利于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小学评价机制。

3、二期课改在许多课程理念上有突破与创新之处

(1)课程观:课程不是“制度”,更是经验,要从“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教师教学不再是忠实传递课程、实施课程计划,在课程。教材、教学之间要相互转化、促进和融通。

(2)目标观:以往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更多地考虑“知识与技能”,而现在认识到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3)内容观:书本知识不是课程内容的全部,课程内容要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教材观:改变把教材当作“王法”,教材仅仅是给教学提供有弹性、可选择的资料和范例。教材不只是教本,更是学本。教材应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教学观:教学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更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打基础。要提倡科学探究的教学和体验性教学,引导学生深人社。会和科学领域进行观察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学习观: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不是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学生不仅是学习的接受者,还是知识的建构者。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提倡交流与合作学习。

(7)德育观:德育不是思想政治课的“专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说教。所有学科都肩负着青少年道德的培养。所有教师都应当成为德育工作者。德育要润物细无声,增强德育的时代感,与时俱进改进德育方式。

(8)评价观:评价不是挑剔缺点,不只是甄别与选拔,评价更多地是激励学生成功,鼓舞信心,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4、如果说从1997年到20__年上海的二期课改尚处于单项性试验阶段,那末从20__年秋季起,进人了整体性试验阶段。上海二期课改有哪些重大影响,它可能是长远地影响着上海的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进展。主要是:

(1)提出了“为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

相当长时期来,我们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一直认为学生到学校来就是为了学知识,学了知识让他们考上高一级学校,然后找一个好工作。学校校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几乎都是这样看待问题。至于学生到了社会上之后,他们的实际能力强不强,各方面素质好不好,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和对家庭的长远发展所起的作用大不大,对于这样比较长远的问题,大家又比较少考虑。因此,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校长。教师和社会各界更多地关心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学生在训练方式上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知识被赋予“神圣”的特征,而这种知识内容,又有相当多的是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脱离高新科技,学生所接受的这种“外在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知识”本质上是面向过去的。教育最后变成了追求成绩、分数、升学率。学生在“成绩和分数”面前,只能拼命地适应。这样,教育的本质就变成了学生要适应教育,学生要适应课程。

提出为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就是要把原先的思路倒过来。让教育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习经历是学习目标、过程。内容和环境的综合体,是学生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键。学习经历中当然包括知识内容,但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让学生从学校、社会和各种学习渠道,不断地使自己的学习经验形成、积累和建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学习经历也关注“知识与技能”,但更关注知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更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经历也关注“成绩、分数、升学率”,但更关注怎样把一个“学校的人”培养成“社会的人”。

(2)提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

长期来教师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应该说,我国在这一教学模式中积累了深厚的传承文化,为国际教育界公认。

问题是,怎样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奇心与求知欲,怎样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从而获得经验,进而获得一种学习经历,怎样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二期课改提出: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使学生学会选择。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时空,又提出社会的科技馆、博物馆和各种青少年教育基地都应该进人课程,研究型学习也进人课程,课内课外结合,让学生可以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相信当这一领域完全拓展之际,学生就有了更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他们的学习更主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3)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21世纪信息技术将会深刻地影响人的生活,包括人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起来,使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和认知的工具,将使课堂教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拓展,视野更加开阔,用更简捷的方式了解和认识高新技术。可以预言,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取得突破之际,实施素质教育才得以真正的落实。

第7篇:微课程地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工程力学》绪论课 地位作用 讲授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32-01

如果把教材比喻成交响乐,绪论就是交响乐的序曲,是乐曲中最为华彩的乐章,它能唤醒听众聆听的欲望和对全部乐曲的期待,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如果把学习比喻成海中航行,绪论要告知学生如何成功驶向彼岸。绪论课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结构,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以《工程力学》为例,从绪论教学的重要地位入手,就如何抓住重点环节上好绪论课谈点自己的认识。

一、绪论的地位和作用

不同的课内容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规律也不尽相同,但对绪论来说又有很多共性。笔者认为,作为一本书的概述,绪论是教材的先导与灵魂,是学生最先接触到部分。绪论课与其他章节相比是最重要也是最难讲的一堂课。它是教师教学观点、学识水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一堂好课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绪论课就是教师自编自导的“首映式”,首次的绪论课讲授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学科的评价和预期。因此,绪论课是整个学科教学的前言课、导言课、鼓劲课,它在课程讲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整体教学效果。

心理学上有个原理叫首因效应。绪论课作为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涉及到学生对教师和课程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在人们心中刻印最深,难以忘却的。因此,教师都应该为学生的第一课而使出浑身解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端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让他们怀着期待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上。它对学生后来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甚至专业思想的建立影响甚大。因此,绪论课应认真对待,精心组织。

二、绪论课的内容

学习绪论,学生应能建立课程主题概念,把握学科体系框架,可以使学生在整体认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了解课程内容,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概念,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能从整体上认识所学问题,起到对知识的系统化的作用。

第一、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史以及学科的学术成长轨迹,概述学科的萌芽、诞生与发展、不同阶段学科的特点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杰出贡献。自然界的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都成为光明,但不久,魔鬼说:“让爱因斯坦去吧!”于是,一切又都回到了黑暗……我经常用这样一首诗来开头介绍力学的发展史。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力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系统学科,伽利略提出了加速度的概念,从而奠定了动力学的基础。牛顿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之后,写出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对动力学作了系统的描述,提出了牛顿三定律,它是整个古典力学的基础。二十世纪至今,人们对宏观和微观物体的深入研究,经典力学受到挑战,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使物理学和力学分开。这种讲述会使学生受到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进专业课课堂的生动体现,符合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

在介绍科学发展史的同时,注意介绍中国科学家在本学科发展过程中的贡献,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比如我会介绍,在力学的发展史上,我国不乏光辉的实例,公元前259年,李冰建成了至今闻名中外的都江堰,隋代的李春建成的赵州桥,至今仍屹立着,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综合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一系列知识。

第二、简要介绍本学科的主要内容,明确本学科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先修课、同修课、后继课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整体印象,这对初学者是至关重要的。工程力学是一门研究物体机械运动和构件承载能力的科学,它有其自身的科学系统,包括静力学、材料力学和运动学。工程力学是工科各类专业中一门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课,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综合。掌握工程力学知识,不仅为了学习后继课程,而且还有助于以后的实际工作。因此,工程力学在专业技术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第三、学习工程力学的要求和方法。工程力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研究工程力学时,现场观察和实验是认识力学规律的实践环节。在学习本课程时,观察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学会用力学的基本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在生产实践和实习中努力应用力学知识解决和解释实际问题。工程力学又有较强的系统性,各部分内容之间联系较紧密,学习中要循序渐进,认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要注意所学概念的来源、含义、力学意义及其应用等。

三、讲授策略

1.教法灵活,寓教于乐。我校学生大多数基础差,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低,遇到困难就产生厌学、畏学的情绪,长此以往他们中的大部分面对新的课程普遍形成了一种心理现象――失败定式。如何扭转这种不利心理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动力,是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源泉。”那么怎样上好绪论课,我认为要善于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情趣盎然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明确方向,正确引领。绪论是课本的纲领,贯穿教材,统领全书。通过绪论要使学生解决“ 为什么学”、“ 学什么”和“ 怎么学” 三个问题。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方向、掌握学习方法, 从而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顺利地进入课程内容学习的正常轨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能从整体上认识所学问题,起到对知识的系统化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8篇:微课程地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微课;地理教学;应用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理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课程对学生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地理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微课作为新出现的网络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和学习效率的提升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1微课在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缺乏微课意识和微课能力

首先,我国大多数地理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导致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微课。并且,由于微课出现时间较晚,而大多数地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微课在教学中应用。同时,地理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给学生讲解地理知识,缺乏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意识;其次,随着教育事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但是,我国部分地理教师年龄较大,缺乏系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无法制作微课课件,开展微课教学。同时,微课的制作需要具备信息技能的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在微课制作中显得力不从心,无法保证微课的质量。教师缺乏微课意识和微课能力是微课在地理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1.2微课资源短缺

微课视频的制作需要教师结合地理课程教学目标及课程教材在网络平台上搜集合适的地理资源。这一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并且,一位地理教师往往承担着几个班级的地理教学任务,而班级之间学生的地理水平和学习方式村着差异,导致教师制作微课视频时困难较大。微课资源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中微课的应用。

1.3微课定位不准确

微课视频的时间较短,只适用于重难点知识的讲解,而不适用于抽象性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微课时,要根据微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开展微课教学。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地理教学积极重视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鼓励教师开展微课教学。部分教师在开展微课的过程中忽视了微课的时间限制,导致微课的质量及教学效果较低。微课定位不准确导致地理教学中微课应用不合理,难以充分发挥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2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微课视频的制作者,对微课的质量与微课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视频应调教师的素质。首先,要培养地理教师的微课意识。学校应积极宣传微课的重要意义,组织教师参加微课教学的讲座,加强地理教师对微课的重视,培养地理教师的微课意识;其次,学校应组织地理教师参观成功的微课地理教学案例,使教师近距离接触微课教学,认识到微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积极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再次,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微课教学,以本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特点为依据,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地理课程教学;最后,学校应提高地理教师的信息技能。一方面,学校在招聘地理了教师时,应加强对教师信息技能的重视,保证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地理教学。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地理教师的微课培训,增强教师的微课制作能力,提高地理微课的高效性。

2.2建立微课资源库

随着微课的发展,国内微课比赛不断增加,网络上的微课视频也在逐渐增多。面对微课的迅速发展,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微课资源库极为必要。建立全国微课资源库能够节省教师搜集信息的资源,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充分发挥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计划,加快构建微课资源库。

2.3正确应用微课微课

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受到学校地理教学的高度重视,学校的地理教学积极应用微课,开展微课教学。但是,由于微课具有时间限制,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微课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微课视频。首先,地理教学可以利用微课导入新课。新课的导入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利用微课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图像、视频及声音资源,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并能够起到导入作用的资源开展新课的导入。同时,微课导入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尽快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之中。

其次,利用微课讲解重难点知识。由于重难点知识具有抽象性较高,并且难以理解。大多数学生在学习重难点知识的时候容易出现走思、厌学等不良情绪,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而利用微课讲解重点点知识能够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带给学生较大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增强地理知识的直观性,使学生深入地理知识之中,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最后,利用微课进行地理复习。在地理课堂结束后,学生要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才能真正掌握地理知识。而在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放学后面临着繁重的课堂作业,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去单独复习地理知识。为此,地理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经地理知识制作成有趣的地理微课或小游戏,使学生在业余时间能够通过地理微课加强对课堂知识的复习巩固。

3小结

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成为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微课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对学校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微课教学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由于我国微课发展时间较短,微课在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着教师缺乏微课意识和微课能力、微课资源短缺、微课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完善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必须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微课资源、正确应用微课。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对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玉龙,陈奕如.我国中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的内容分析研究——以中国微课网的微课资源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5(04).

第9篇:微课程地理教学范文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高中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而经济的发展涉及了人口、环境等多种问题,这与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已经威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高中地理教学应向学生讲解该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环境观。通过地理课程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当前影响人类发展的关键,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可以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地理问题。虽然地理课程仅仅只是高中教学中一门基础课程,但其在整个高中教学,乃至学生未来的学习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地理课程具有内容丰富、理论严谨的特点,兼具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特征,在个人的人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我们应综合利用学习的各种知识,结合地理教材,运用综合手段,强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其学习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一)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课前导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导课大多数都是通过简单的图片、文字或者新闻的方式进行,这样的导课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单一的导课形式也无法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因此,就需要有先进的微课导课形式,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将微课应用到课前导课中,可以采用动画制作的形式,展现在地理课堂上。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形式,来诠释教学中的重点,并且可以改变传统的讲解所不能展现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点。其次,利用微课诠释重点、难点问题。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中,如果遇到抽象的重点问题时,只是通过地理教师单一的讲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出现。对于难点较高的问题学生做不到充分的理解,然而,通过微课的应用,就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微课教学中的生动形象,可以将抽象的重点问题进行直观的展现。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能较好的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微课教学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可以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微课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关键,能更好的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辑性,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中最好的辅助工具就是地图,因为可以通过地图直观的进行地理知识的理解,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加的具体,也可以说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种语言,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孩子们所用的教课书,都是彩色制版,能从教材的配图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所以高中地理老师就要抓住学生们喜欢图文并茂的这一特点,把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当中,给学生在枯燥的地理知识中加以声音、图像的渲染,作为地理老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各种资料,把它们制作成为吸引学生的PPT文件或者小视频的形式,让地理变成活动的图片,给学生以新鲜感,如在学习板块的漂移时,老师就可以把这一复杂的地理过程用动态视频来进行模拟,实现动画上的漂移效果,给学生以真实感,这样肯定能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通过情景教学来创设地理教学氛围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的现状,也就是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作为地理老师,一定要善于抓住学生们的特点,利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来为学生创设课堂环境,这样才能使中学生的学习高涨,知识的吸引率也会更高,而且更不要把对地理的学习局限在小小的课堂之上,可以让学生走出来,接触大自然,看到真实景象的存在,增强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真实感。比如,在学习经线和纬线时,为了让学生对经、纬线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可以把他们带到操场上进行排队,然后告诉他们,横排的学生是经线,竖排的学生是纬线,如果要找一个城市就要找到这个城市经线与纬线的交点,再读出它们的经、纬度就可以了,这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收,而且印象也会更加地深刻,在这样的氛围下,更能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可以轻松、自然地进行交流与互动,提高地理教学的高效性。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