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爱国主义教育范文

爱国主义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爱国主义教育范文

学校要重视升国旗仪式。国旗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人人对国旗都要有崇敬和热爱之情,而学校所进行的升旗仪式正是培养这种情感的重要方式。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学生都必须身穿校服,依法进行升国旗仪式。一个班级的队列是否整齐,学生精神状况如何,队礼是否准确,国歌唱得是否标准,都反映着学校、学生对升旗仪式的重视程度。

学校要以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安危进退为宗旨,使学生经常了解国家的发展变化,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教育学生的方式要多样,要求学生作家庭经济收入和家用电器的变化情况的调查报告,发动学生写家乡变迁的感想和城镇市场情况的调查报告。我向学生提问:我们安徽省东至县现在有几条高速公路通过?县城区新增加了几座大桥等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家乡在变化,越变越美,从而产生“谁不说我家乡美”的自豪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获得的道德观点主要来自于教材,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必须拓展课文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深化学生的认识,以强化学生已获得的道德观点。

教师要鼓励学生处处留意国家大事。近年来,法国佳士得拍卖中国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兔首铜像,中国律师团组织的追索国宝行动牵动了无数中国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也吸引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2006年10月7日,在香港苏富比“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专场拍卖会上,蔡铭超以1.16亿港币的价格拍下绝世铜佛――明永乐释迦牟尼坐像,创造了中国工艺品的世界纪录,同时结束了铜佛在海外飘零多年的历史。

第2篇:爱国主义教育范文

关键词:爱国主义;美术课;渗透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55-01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美术教学之中,努力做到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是我在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和责任。美术课是初中的一门基础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任务,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集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美的欲望和热情,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拓宽知识视野,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放在首位,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明确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爱国渗透,使学生不仅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美。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熏陶,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谐社会的新人才。

1.教师在绘画课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绘画在普通中学美术课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比例,其本身包含诸多内容,如:国画、彩画、素描等。绘画内容不同,渗透方式也不一样。中学美术技法教学中,教材要求对学生安排一定内容的临蘑写生、创作等课业实践,应该说,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最好时机。由于中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为东方绘画的主流,它在材料、题材和技法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中国画技法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中国画艺术特征,在讲述其基本技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临摹或写生实践。如在辅导某一作品临摹或某一实景写生时,教师可围绕作品外在形式的美、围绕其写生场景,结合直观演示向学生讲解中国画艺术特色及其技法特点。着重指出中国画十分重视对事物本质的表现,讲究形式美;塑造形象以线条为主,尤其重视用笔用墨;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并十分注意画面空白的运用;同时强调文学、书法、篆刻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在创作过程中,从观察生活、研究事物到表现形式上都有它独特之处等要点。通过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对中国画艺术特点有较深的认识,便于学生从艺术角度来加深理解、掌握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及技能技巧。学生会被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勉力所折服,他们的艺术感受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从而激发出对传统民族美术热爱的浓厚感情,同时也激发起极大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又能兴趣盎然地投入临摹与写生。

2.教师在欣赏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时代是学生生美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更多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美术的教学中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民族文化更深的内涵。只有了解了才会欣赏,只有欣赏了才会体会到价值,只有有价值的东西才会珍惜,也只有珍惜的东西才会去爱护和自豪。 国家教委决定在学校开设艺术欣赏课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开设艺术欣赏课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欣赏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材第四册水墨画中有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在欣赏这幅作品时,以"徐悲鸿为什么喜欢画马"为题开展课堂讨论,学生得知,徐悲鸿喜爱马的勤劳、勇敢、善良的性格,常常藉马抒怀,表现自己的悲哀、忧郁、希望和欢乐,而这些感情以又是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向学生讲解一些有关徐悲鸿画马的爱国事迹,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还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如中学美术第五册欣赏课中的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就是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作品主要表现了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可让学生在欣赏画面后,讲解与之相关的一些历史事件,放映开国大典场面的录像资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3.教师在手工制作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手工制作是中学美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型。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都比较强,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以往的美术课堂教学中,绘画和欣赏所占的比例比较多,手工制作几乎是没有的。殊不知手工制作的过程其实是绘画和欣赏的综合运用。比如:绘画中的色彩、形体结构等;而手工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欣赏的过程。怎样设计、如何安排色彩及形体,都是对审美、欣赏能力的提高。当然完成一件作品之后,学生互相交流更是一种欣赏了。相信学生欣赏自己或自己同学的作品要比欣赏一些较为深奥的名著要直观且感兴趣的多。如在《小泥雕》一课中,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同时在动手制作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双手辛勤创造的,为了更加幸福、灿烂的明天,我们应该爱劳动、爱人民、爱艺术,刻苦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参考文献:

第3篇:爱国主义教育范文

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本情况

茂县羌族博物馆属于公益性国有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1991年被命名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损严重,新馆于2012年6月28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新馆占地面积60亩,总建筑面积10653平方米,展陈面积4229平方米,库房面积1486平方米,共设置自然厅、地震厅、羌源厅、信仰厅、民俗厅、厅、营盘山厅、重宝厅8个展厅。二十多年来,共收藏10000多件珍贵历史文物及民族文物,种类包括青铜器、玉石器、陶器、银器等,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3件,二级文物27件,三级文物273件。

二、取得的成效

(一)大力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

博物馆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用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为未成年人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引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博物馆工作的创新拓展。

我馆充分发挥阵地的教育功能,为广大观众,尤其是中小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过去,知道现在,回眸历史,展望未来。使他们了解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感受改革开放后的丰硕成果;回眸中华民族沉重的历史灾难,展望祖国未来的美好明天。2012年新馆建成以来,我馆接待了包括大中小学生、军人、专家学者、过往游客以及政府接待性参观等在内79.4万人次,其中青少年16万余人次,举办临时展览23次,完成720余次义务讲解,充分发挥了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窗口职能作用。

我们利用馆内的陈列展品,对未成年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我馆三楼是革命文物展厅——厅,展示有所用过实物,革命先烈的图片等, 图、文、物结合展示,反映了革命先烈为羌区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历程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加强对未成人的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广大青少年好好学习,努力成才,报效社会的革命热情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积极创新思路,不断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育内容

1、开展爱国情感教育。茂县羌族博物馆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丰富的历史事件、图片资料,组织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团委、党校、妇联、学院等部门广泛开展主题鲜明、生动直观的宣传教育活动。每逢“五一”、“五四”、“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六一”、“七一”、“十一”等节日,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基地成为中小学生缅怀先烈和树立理想的“第二课堂”。

2、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加强爱教基地与学校之间的沟通联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组织开展未成年人理想信念教育。茂县羌族博物馆经常性地组织工作人员义务为中小学生开办革命英烈讲座,专题报告等。2012年至今,先后为全县6所中小学举办各类讲座30余次,深受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及意见建议

(一)展出内容不够丰富。

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根据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及社会需求,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认真做好重要文物史料特别是革命历史文物的征集、保护和利用工作,增强参观者的自豪感使命感,从多方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4篇:爱国主义教育范文

关键词:民俗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复兴

我国是一个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我国文化组成较为复杂,每个民族都有单独的文化与信仰,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都已经渐渐的消失了。民俗文化逐渐的遭受着灭绝的危机,很多依靠口授或者行为传承的文化难以得到良好的传承。民俗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财富,也是我国传统精神的根基,对于我国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冲击,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国文化形态现阶段正处于一个飞速变化的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外来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影响,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正在进行一场考验与犀利。因此,认清他国文化,促进我国民俗文化的复兴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我国文化发展与生存的重要保证。

现阶段,全球文化同质化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排挤,并且有逐渐消失的趋势。最近一段时间,我国传统的历史节庆已经慢慢的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取而代之的则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毫无根基的外来节日,例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等,在商业的炒作下,我国传统节日也逐渐的被忽视。在如今充斥着各种文化与思想的氛围中,我国文化的发展必须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想国际社会展示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理念与魅力。在传统文化的展示上,保持我国传统的风格、习俗、精神,利用强大的感染力与优越性,向全世界来展示。民俗传统文化融合了我国全部少数民族的文化理念,是即将消失的文明,需要进行毫无保留的保护与延伸。

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是文化问题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爱国主义背后贯穿着传统文化,对于爱国情怀与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是现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前提。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爱国主义不只是口头上的宣扬,也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形势,充分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利用,体现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特点。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尤其是对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来说,其文化对于民族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高度的认知,我国现阶段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还存在很多不足。要想对他国文化进行研究,就必须解决自身对我国传统文化了解不足的问题,并且做到自知和自为。另外,各种外来文化节的出现,不会对我国文化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真正有用的文化效应需要基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提升一代人们的思想观念。

文化是国家的精神源头,也是国家与民族前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国家与民族的崛起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一个没有良好传统文化的国家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的。文化是一个国家制度的起源,是民族集体的信仰,也是民族生命力的一种有力体现。我国要想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要保证文化的繁荣。建设一个文化强国是达成经济强国的重要前提,在进行文化建设上,现阶段面临一个最重要和最急切的任务就是改变现有观念,对现有民俗文化做出相应的取舍,并提出一系列保护传统文化的措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撑。

民俗文化是所有形式艺术的起源,没有优秀的民俗文化,就不会有优秀的艺术作品,就难以实现艺术创新。进行艺术创新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思维定势进行转变,将传统文化与时代想结合,从而达到民族文化创新的高峰。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不应该只局限于对某种文物进行保护,需要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念进传承,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无可厚非的,可以增加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信任与相互尊重,是文化繁荣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应该着眼于世界,将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为原则,为加强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友谊发挥重要作用。

爱国主义的思想是源自千百年以来对自己祖国的深厚的情感,爱国主义是一种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与行为,是将感情转化为无私报国的行为。爱国主义是我国民族团结的力量来源,也是鼓舞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方向。爱国主义对于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我国众多民族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思想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发展和变化与社会、历史的进步而发生改变。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需要在有选择的传承中进行,只有经得起考验的思想,才可以融入到爱国主义思想中。爱国主义思想是一种客观上的认识,也是对待祖国一种行为与道德的标准,在不同的时代下有着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忧国忧民,在现代民俗文化受到严重冲击的前提下,爱国主义文化必须要做到保护民俗文化,保护我国传统文化。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其存在与发展的意义,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民族生存的重要影响。爱国主义教育是爱国思想与爱国行为产生的基础,也是提高我国民族凝聚力的有力支撑。民俗文化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也是一种民众群体自发流行与传承的精神,是民族生活形态的体现,也是民族行为规范与精神文化的反映,民俗文化具有天正的德育内容,是与之而来的道德准则。爱国主义与制度、信仰、民族无关,只与民族文化与民族思想有关,传统的民族文化作为我国历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正视历史,寻找正确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建兴,冯立刚.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J].党政干部论坛,2007(S2)

[2]王和强.论爱国主义的当代嬗变[J].思想理论教育,2009(05)

第5篇:爱国主义教育范文

[关键词]烈士档案 爱国主义教育 意义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56-01

何谓烈士档案呢?烈士档案主要是指:在旧民主主义、活动中,仁人志士在与敌对势力相抗争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各种历史资料。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包括文字资料、影像资料以及生活物品等在内。新时期,烈士档案资源所表现出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均是极为突出的。当然,最具应用价值的仍然体现在相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之上,但我国现阶段有关烈士档案的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缺失与不足,亟待改进。本文即针对以上相关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烈士档案的主要意义

首先,烈士档案具有突出的德育教育资源价值。不单单是对于学校而言,企事业单位也同样需要积极展开德育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员工思想政治认识的关键途径。通过对烈士档案的合理应用,能够使受教育者认识到更多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受烈士的高尚情操,较一般资料所取得的德育宣传效果更佳。

其次,烈士档案可作为各类宣传教育资料的编制依据。在对烈士档案进行合理管理的基础之上,可以实现对这部分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挖掘。在编写相关烈士传记的过程当中,以烈士档案为史料,将会使传记中对于烈士形象的刻画更加的深刻,从而将烈士的光辉革命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受众面前。

最后,烈士档案可支持烈士陵园的长效管理。如果将烈士陵园视作一个整体的话,烈士档案就可以说是这一整体的基础与前提所在。评价一个烈士陵园建设与管理水平高低的关键标准并不在于其外观建设水平,更多的在于对烈士档案管理工作的评估,做好此项工作也可显著提高烈士陵园的社会效益。

二、烈士档案管理中的问题

首先,烈士档案的存放过于杂乱。对于烈士档案的管理过多的注重收集,有关档案的归档工作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大量的烈士档案存放杂乱,不利于烈士身份的核查,影响是极为恶劣的。

其次,部分烈士档案出现外观破碎与霉变问题。烈士陵园所保管的烈士档案大多是来自烈士亲属,或者战友中收集而来的。绝大部分的烈士档案均产生于解放前期,由于长时间未能够得到合理的保存,导致档案本来就存在外观质量方面的问题,再加上绝大部分烈士档案收集后,并没有经过相关的技术恢复处理就直接存档,外观破碎与霉变等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最后,烈士档案中的照片与档案资料不相符合。在烈士档案的管理过程当中,所保管的烈士小照以及底片并没有安排专人进行整理与收集,导致对这部分资源的使用极为不便。同时,受到保管不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烈士的照片、底片质量受损,无法继续使用。

三、烈士档案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首先,需要加大对烈士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烈士档案的管理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对珍贵历史资料的抢救工作,若不及时针对存在质量问题的资料进行技术恢复与处理,则将对后续资料的使用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针对一些可靠性欠佳的资料,应当及时组织人员,对烈士家属及战友进行走访询问,此项工作刻不容缓。更关键的是,从民政部门的角度上来说,作为烈士陵园的主管工作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其对烈士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意识,加大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关系,共同协调展开烈士档案相关工作。

其次,需要明确烈士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各方职责。烈士档案数量众多,管理工作范围广、辐射面大。因此,为了确保烈士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有所保障,就需要构建具体的管理组织,明确各方主体在参与烈士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烈士陵园相关领导需要组织政治素质高、文字水平好的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对烈士档案的管理工作当中,结合工作量实际情况,落实责任机制,提出具体的工作计划,规范、有序地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具体的工作目标。

最后,需要提高对烈士档案管理的规范性。烈士档案工作需要结合烈士陵园的实际情况开展,对具体的保管方法以及保管时限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求参与烈士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能够对档案进行一本一本的过目与整理,最大限度地杜绝错漏问题出现。更加重要的是,相关人员还需要做好对烈士档案目录的编写与整理工作,提高后期查阅烈士档案的工作效率。

四、结束语

烈士档案,特别是红色档案资源,在展开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对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弘扬的过程当中,有着极为突出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对烈士档案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对这部分档案资源的合理应用,进一步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总而言之,本文主要针对烈士档案工作的开展要点,以及其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重要意义展开了详细分析与说明,望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1]宋文琦.实物在烈士纪念馆殊的教育功能[J].文史月刊,2012(11):199.

[2]宋文琦.新时期革命烈士纪念馆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2(12):238.

第6篇:爱国主义教育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8—0058—01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不同时期,爱国的主题和内容是不同的。在古代主要是维护祖国的统一,近代是“救亡图存”,而当代则是为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的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坚持不懈地对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的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因素

1.外来不良思潮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越来越注重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国民的爱国程度则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读史则无从爱其国”。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部分中学生因受外来不良思潮的负面影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抱有怀疑态度,对传统教育与理论灌输具有抵触情绪。在其他国家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力度的今天,教师积极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大有必要。

2.应试教育的影响。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部分中学,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将历史课视为一门“副课”,为片面追求升学率, 存在挤占、挪用历史教学课时的现象。这极大地影响了历史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

3. 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也是导致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在师资力量、教育投入等方面要比西部欠发达地区好很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也较为明显。

二、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1.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没有一种教育活动是不需要方法的。当前,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之所以不明显,除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外,主要还在于采用口号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但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连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更无从谈起。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必须与时俱进,教师应选择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如,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综合性与具体性的特点。如果教师只是通过单纯地讲解历史知识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学生难免会觉得“假、大、空”,而多媒体能够形象直观地把历史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可在潜移默化间将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到学生的心田。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并安排一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

2.生动讲述,创设情境。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培养不能靠空洞的说教。历史知识本身反映的就是十分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借助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史实,并用形象、富有感彩的语言进行讲述,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第7篇:爱国主义教育范文

翻开中国历史,爱国是主线、主旋律,它贯穿始终,回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每一个角落。

早在国家尚未形成、爱国主义的概念尚未提出的原始社会,“爱国主义”的实际内涵就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起源,只不过当时是以一种简单的、直觉的或者说近乎本能地对自己生存环境的群体的热爱而表达出来的,其具体表现是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保卫自己的领地等等。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国家逐步形成,爱国主义思想也就逐步形成而趋之完善,对祖国的忠诚热爱也就成了“爱国主义”的注脚。但在阶级社会里,“爱国主义”也带有阶级色彩,在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里体现为忠君爱民。而在社会主义的今天,“爱国主义”是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结合的,又是跟国际主义密切联系的,人们既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又要尊重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权利和自由。

由此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我们在从事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把握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一、纵横联系,由此及彼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考试形式和内容进一步改革,一大特点是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与此相适应,也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运用纵横联系、由此及彼的“渗透”艺术,把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渗透”到历史课教学中去,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详略得当,合理介入

初中历史和政治、语文、地理知识紧密联系,又时有交叉,若涉及明显重复的知识,可以略作引导。对那些不易理解和升华的知识,则需分析,合理挂靠。如八年级教材中的《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尤其像、等等,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升华到了国际主义的最高境界。而语文课知识早就涉及于此,学生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需略讲,点到即止。而七年级历史中黄帝和炎帝结合发展成华夏民族,虽在政治课知识中有所提及,但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教师则应抓住“炎黄子孙”就是华夏族的分拆理解,详细地说明我们的祖国和民族历史悠久。古老文明,值得我们去热爱、去建设、去捍卫。这样,才会有的放矢,使爱国主义合理介入历史课教学之中。

2.对比分析,强化渗透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对比分析中求真理往往会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爱国主义的内涵广阔,由于受时空的制约,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历史范围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展现出来。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纵向和横向联系进行分类,巧妙地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期间,以理服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初中历史第三册《林则徐的禁烟活动》一课时,就可以联系前面已经学过的郑成功、戚继光抗倭的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史实,进行对比,比较他们爱国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又使得学生对历史知识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二、情感动人,润物无声

初中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起伏变化――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成为不良行为的俘虏。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这些实际情况出发,在依法治教,以理服人的同时,注意以情动人。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就会表现出“士为知己者而读”的豪情,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要控制情绪

对于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迟五分钟发火”或忍而不发,平静而理智地处理问题。例如,当讲到钱学森、华罗庚等许多身居海外的中国学者、专家,抛弃了名誉、地位和优越的物质生活,纷纷回归祖国,为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这体现了他们爱国无私奉献的精时,突然有一位学生小声发难:“爱国值多少钱?”如果教师立即反驳批评,则可能难以收拾;但若忍而不发,待课后与其交心,岂不更好?

2.要注意语言丰富,情感分明

教师在教学中的喜、怒、哀、乐和谈吐言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语气色彩,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讲述评价均应情感丰富、爱憎分明,并恰当地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对具有爱国主义的人或事,语气要热烈、高亢,充满激情;对辱国体的人和事,语气要冷峻、低沉,饱含憎恶。这样爱国主义教育之气融于其中,对学生则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要动作传神,强化交流

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运用动作和眼神来强化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可以使学生深切地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真诚情感。例如:树立大拇指以示表扬,用手势示意坐下以表安慰,用眼盯着或轻敲桌子以示注意和校正等等。通过情感交流学生会深切感受老师的喜、怒、哀、乐,产生一种同甘共苦的情感,使学生对老师敬而亲之,从而能乐而好学,这也是更好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辅助手段。

三、课外引导拓展知识

第8篇:爱国主义教育范文

关键词:俄罗斯 村社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

村社是俄罗斯社会的一种独特现象,亦是俄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特殊的俄罗斯精神”。俄罗斯村社孕育的村社文化和村社精神,对后来俄罗斯国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及其重大的影响。

一、村社精神的形成及其特点

(一)村社精神的形成

俄罗斯的先民兴起于东欧平原的广大内陆地区,严酷的自然条件迫使农业生产只能并必须实行较为分散的村社制。村社的社会经济和组织形式从13世纪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来,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村社制度造成了俄国农民所特有的社会心理和生存意识,孕育了俄国集体主义、皇权依附和权威崇拜的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法精神,即俄罗斯村社精神。

(二)俄罗斯村社精神的特点

1、“人人为大家”的集体主义

村社最大的特点,是集体利益至上的集体主义。

首先,集体主义体现在财产集体所有制上。在村社内部,牧场、森林、水源都是公共财产,每个家庭都有权在那里放牧、采集、狩猎以及捕鱼,甚至连耕地也是集体财产。他们认为,土地是上帝的,任何人不能将其占为己有。

其次,集体主义体现在村社人慷慨接济陷入困境的农民这些习俗方面。当一个人陷入困境时,大家会群起而帮之,在他们看来拒绝给伸手求助的人以帮助是一种罪孽,因此乐善好施作为一种道德义务在农民当中相沿成习,蔚成风气。

再次,村社以连环保的形式将全体村社成员联合成一个统一的集体,迫使富裕农民不仅要代交贫民的欠款,而且还要资助贫民。《关于脱离农奴依附身份的农民的总法令》第157条明文规定:“每一个村社,不论是共同使用土地的,或是分段、亦或是按户使用土地的(按继承原则),都应用连环保确保每个社员正常的缴纳国税、地方税以及公共赋税。”

2、社员对村社、国家和皇权的依附性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农民的观念中,村社、沙皇、上帝是一致的。

村社的封闭性造成农民对村社的人身依附性。这种依附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村社成员相信村社是正义和公正的源泉,是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捍卫者,是使他们免受地主和官吏压迫剥削的庇护神。二是农民自觉服从村社的权威。村社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村社成员没有人敢挑战村社权威。封建国家建立后,广大农民把这种观念转移到对沙皇的信仰上,把沙皇当作原来的公社首领来顶礼膜拜。即使农民身受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却不怨恨沙皇而认为那都是领主的罪恶,沙皇则是好的、善的,是圣者。

3、村社成员崇尚精神价值和荣誉

在村社中,他们认为,精神价值体系明显高于物质价值体系,靠精神价值生活的人比为了财富而生活的人更为崇高,只有靠精神价值生活的才是“大写的人”, 只有靠神圣、崇高的品质以及勇敢和智慧这些精神品质才能够赢得社会地位。

此外,俄罗斯还以骁勇善战而著称,是个有英雄情结的民族,青年一穿上军装,便觉得身价倍增,处处受人尊重,有着强烈的优越感。在这种精神影响下,俄罗斯人为了祖国可以做英雄,可以为了朋友抛头颅洒热血。

二、村社精神对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在俄罗斯国家面临众多困难的情况下,爱国主义教育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不是偶然的现象,爱国主义是俄罗斯重要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决定了当今俄罗斯社会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渴求。

1、村社精神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

俄罗斯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集体主义又根源于俄罗斯传统的村社精神。

在俄罗斯人心中早已形成了国家就是一切,俄罗斯人只有作为国家的一员才能存在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就使得个人思想、意志和行为绝对服从集体,服从社会。在当今和平年代,国家不会面临外敌入侵的威胁时,似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给人一种已过时或者效果很不明显的感觉,但事实上,只要教育者或者管理者通过能够通过一些正确的的方式手段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们意识中的服从集体的道德习俗也会迅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推动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顺利进行。

2、村社精神决定了俄罗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以国家政策为基础。

1994年年底,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发命令,颁布了《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2001年颁布了《俄罗斯联邦2001――2005年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2005年7月11日,俄罗斯联邦政府批准了《俄罗斯联邦2006――2010年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2010年10月,俄罗斯联邦政府第三次颁布了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即《俄罗斯联邦国家2011――2015年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俄罗斯传统的村社精神中关于村社成员对皇权的依附性的特点为以国家政策为基础而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确保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并且取得了显著成就。

3、村社精神决定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重视革命历史和传统节日的教育。

俄罗斯人养成的崇尚荣誉的村社精神,要求国家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重视革命历史和传统节日的教育,因为在对俄罗斯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重视革命历史和传统教育,势必会以直观的形象,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进而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的效果。

重视革命历史教育主要是,加强学生对历史、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知识的学习,利用文学作品和各种传播媒体,宣传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以及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人民英勇奋战的历史。传统节日的教育主要是通过五月九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来实现的。在这一天,全国放假,一些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老人们穿上当年的军装,走上街头,高唱胜利之歌来来纪念这个伟大的节日。国家通过对这个节日的重视,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激发了人民心中的那种对荣誉的崇尚之感,进而起到了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三、结语

在历史进入新纪元之际,普京接替叶利钦成为俄罗斯的新一任总统,他提出了“俄罗斯新思想”。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作用和社会团结”四个要点,其中强调了爱国是最基本的,只有爱国才能努力强国。由此可见,俄罗斯国家一直以来是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这与其历史遗留下来的村社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村社精神不仅是俄罗斯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源,而且还为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正确的思路。了解村社精神,俄罗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韩莉.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J].教育评论,2010(4)

[2]奥瓦列别捷娃.谈爱国主义教育[J].中国德育,2006(1)

第9篇:爱国主义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爱国主义;艺术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04-01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用浩瀚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如何在这浩瀚的乐海中激起闪烁爱国思想的浪花,并根据我国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呢?须注意两点:一是作品要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二是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

初中音乐教材第一课《苏武牧羊》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多少年来它一直在人民群众中传唱,经久不衰。这首歌曲作于民国初年,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爱国群众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歌中苏武“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精神形象正是当时群众爱国激情的反映。

歌曲的旋律由五声间阶构成,有浓厚的中国民歌特色,古朴苍劲,通俗感人。具有深沉,悲壮的音乐气质。节奏庄重、坚定、平稳,调式的交替运用使音乐既统一又富于变化。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用宽厚舒展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苏武的爱国主义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像这样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了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大量的近现代创作歌曲、民歌以及器乐曲等。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来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