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凉茶文化范文

凉茶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凉茶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凉茶文化

第1篇:凉茶文化范文

关键字粗糙集;量化容差关系;不完备信息系统;熵;知识依赖

1引言

粗糙集理论[1](RoughSetsTheory,简称RST)是一种用于处理含糊和不精确性问题而又不同于模糊集理论的新型数学工具。Pawlak提出的RST仅仅适用于所有属性值都已知的完备信息系统,然而现实世界中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大量的不完备信息系统(IncompleteInformationSystems[2],简称IIS),因此如何使用RST处理IIS正逐渐成为RST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使用RST处理IIS,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式:1、间接处理,即数据补齐或数据删除方法;2、直接处理,对基于不可分辨关系(等价关系)的RST模型进行扩充。由于间接处理方法会损害到数据的原有分布特征,挖掘出的规则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因此使用直接方法处理IIS就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已经涌现出了很多扩展RST模型以处理IIS,如容差关系模型[2]、量化容差关系模型[3]、限制容差关系模型[4]、相似关系模型[3]等等。由于量化容差关系是一种推广的容差关系,量化容差类是一个用关于参考元素的容差度作为成员函数的模糊集合,因此文中主要围绕量化容差关系在RST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

2量化容差关系

2.1容差关系

一个IIS是一个二元组:,其中U是一个被称为论域的非空有限的对象集合;AT是一个非空有限的属性集合。

对于任意a∈AT,有a:UVa,其中Va是属性a的值域(可包含空值,文中用〝*〞表示);V为全体属性值域,即;定义f为信息函数,对于,有f(x,a)∈Va.

定义1.1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则由A决定的容差关系如下表示:

2.2量化容差关系

量化容差关系是容差关系的推广,在容差关系中加入了描述对象之间的相似程度这一参考因素。

令S为一IIS,其中.假设对于,x在属性a上取值的概率为(表示集合Va的基数).

定义1.2令S为一IIS,对于,x,y在属性集合上取等值的概率(容差度)为,

其中表示x,y在属性a上取等值的概率,其取值如下所示:

定义1.3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0,1],则量化容差关系定义如下:

若假定容差度为1,量化容差关系就退化成定义1.1中的容差关系。

定义1.4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0,1],对于,x关于的量化容差类定义为:

.

一般来说,在IIS中,量化容差关系对于论域构成了一个覆盖而非划分,若令表示覆盖,则.

3基本概念

a)近似精度及粗糙熵

定义2.1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0,1],对于,X关于的上、下近似集合可表示为和,其中

定理2.1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若容差度阈值λ1,λ2∈[0,1],且,则

证明:对于,因为,所以.若,则必定有;反之则不一定成立。所以.同理可以证得.

定理2.1说明粗糙集合的下近似集随着容差度阈值的减小而不断减小,上近似集却随着容差度阈值的减小而不断增大。

定义2.2令S为一IIS,且,容差度阈值λ∈[0,1],则X关于的近似精度,粗糙性分别如下所示:

定理2.2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容差度阈值λ1,λ2∈[0,1]且,则对于,有.

证明:利用定理2.1的结果,易证。

定理2.2说明随着容差度阈值的减小,粗糙集合的近似精度在不断减小,粗糙性在不断增大。

定义2.3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容差度阈值λ∈[0,1],则知识A的粗糙熵定义为:

定理2.3令S为一IIS,,若容差度阈值λ1,λ2∈[0,1]且,则.

证明:对于,因为,所以.于是可以得到不等式

.

扩充这个不等式就可以得到.

为了对粗糙集的不确定性进行更为精确的测量,已有学者开始研究各种不同的粗糙集的粗糙熵[5]。根据量化容差关系,可以定义如下两种不同形式的粗糙集的粗糙熵。

定义2.4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容差度阈值λ∈[0,1],对于,X关于知识A的粗糙熵定义为:

定理2.4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若容差度阈值λ1,λ2∈[0,1]且,则对于有.

证明:利用定理2.2及2.3的结果,易证。

作为一种特殊的容差关系,量化容差关系当然也满足容差关系下的一些性质,如定理2.5所示。

定理2.5令为一IIS,属性集合,若容差度阈值λ∈[0,1],则,,,.

b)知识依赖

利用对象的分类,可以方便地研究两个不同属性子集,即知识之间的依赖关系[6]。

定义2.5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0,1],属性集合B对于属性集合A的依赖关系表示为,当且仅当对于,若,则必定有.

定义2.6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0,1],则知识A与B之间存在等价依赖当且仅当且.

知识的部分依赖表示知识之间的推理可以是部分的,换言之,只有部分关于B的知识可以从A推导出来。知识的部分依赖一般用知识的正区域来表示。

定义2.7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0,1],则知识A对于知识B的正区域表示为:

.

定义2.8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0,1],知识B以程度k依赖于知识A,表示为,其中.

当k=0时,知识依赖表示为;当k=1时,知识依赖表示为.

定理2.6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λ3∈[0,1]且,如果有知识依赖,,那么.

证明:对于,根据定理2.1,因为,所以,即.所以.

定理2.6说明随着知识依赖的被依赖部分的容差度阈值逐渐减少,依赖部分对于被依赖部分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小。

定理2.7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λ3∈[0,1]且,如

果有知识依赖,,那么.

证明:对于,因为,所以.

对于,若,则,反之则不一定成立,所以,即.

定理2.7说明随着知识依赖的依赖部分的容差度阈值逐渐减少,依赖部分对于被依赖部分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大。

定理2.8令S为一IIS,若且容差度阈值λ∈[0,1],则有知识依赖.

证明:对于,若,则.因为,所以,即.满足定义2.5,所以.

定理2.9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0,1],如果有知识依赖,那么.

证明:对于,若,则,即.对于,可以得到,于是有,即.

定理2.10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0,1],如果有知识依赖,,那么.

证明:类似于定理2.9的证明,对于,有.

对于,若,则,反之则不一定,所以,即.

4基于量化容差关系的覆盖

1)覆盖粒度

定义3.1在一IIS中,,分别为论域U的两种不同覆盖,若对于,必定使得,并且对于,必定使得,则称覆盖比覆盖更为精细,或者说比更为粗糙,表示为<.

定理3.1令S为一IIS,,若容差度阈值λ1,λ2∈[0,1]且,则<.

证明:对于,因为,所以.满足定义3.1,所以.

定理3.2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0,1],若,则.

证明:对于,因为,所以,即,满足定义3.1,所以<

定理3.1和3.2说明在量化容差关系下,随着容差度阈值的减小,覆盖的精细程度也在不断地减小;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覆盖的精细程度不断地增大。

2)覆盖修正

令,由定义1.4可知,中的所有元素都只是与x之间存在量化容差关系,而对于,并不一定能保证m,n之间也存在着量化容差关系。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由量化容差关系所产生的论域覆盖,以保证覆盖中任一模块中的任意两个元素之间都具有量化容差关系。

定义3.2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容差度阈值λ∈[0,1],则论域的覆盖表示如下:

.

3)相关性质

定理3.3令S为一IIS,属性集合,容差度阈值λ∈[0,1],则

证明:(1)对于,有,于是,使得.所以.

又因为y为中任意取得,所以

(2)对于,必定使得且.而此时根据量化容差类的定义,有.又因为y为中任意取得,所以有综合(1)(2),定理得证。

由定理3.3可得看出,覆盖相比于覆盖更为精细,即.

定理3.4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1,λ2∈[0,1]且,则对于,必定,使得.

证明:对于,令,则,因为,所以,即必定有使得.因为x,y为M中任意取得,所以.

定理3.5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0,1],对于,必定,使得.

证明:对于,令,则.因为,所以,即必定存在使得.因为x,y为M中任意取得,所以.

定义3.3令S为一IIS,,容差度阈值λ∈[0,1],对于,论域覆盖为,X的上、下近似集合可表示为,其中

定理3.6,.

证明:(1)令,则∩.根据定理3.3,必定,使得且M∩X≠Φ,即.所以.

令,则使得x∈M且M∩X≠Φ.由定理3.3可知,,即∩,.所以.

(2)令,则.由定理3.3,对于且x∈M,必定,即.所以.

5结束语

作为一种RST扩展模型以便于直接处理IIS,量化容差关系用容差度描述对象之间的相似程度,是容差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本文对基于量化容差关系的RST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覆盖的精细程度、粗糙集的近似精度、粗糙熵、知识的粗糙熵以及函数依赖进行了讨论,研究了容差度阈值的变化对这些概念的度量的影响。分析了由量化容差关系产生的论域的覆盖,发现在这个覆盖里,任一模块中的元素都只是与模块的生成元素存在量化容差关系,于是重新定义了基于量化容差关系的覆盖,使得任一模块中的任意两个元素之间都具有量化容差关系,并联系原有覆盖进行了相关性质的讨论。

参考文献

[1]Pawlak.Z.Roughsetsandintelligentdataanalysis[J].JournalofInformationSciences.2002,(147):1-12

[2]Kryszkiewicz.M.Roughsetapproachtoincompleteinformationsystems[J].JournalofInformationSciences.1998,(112):39-49

[3]Jerzy.Stefanowski.Incompleteinformationtablesandroughclassification[J].JournalofComputationalIntelligence.2001,(17):545-566

[4]王国胤.Rough集理论不完备信息系统中的扩充.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2,39(10):1238-1243

第2篇:凉茶文化范文

关键词: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优化;粮食风险基金

中图分类号:F3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8-0100-05

一、引言

农业补贴是各国政府保护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里,尽管农业补贴的方式和力度不尽相同,但其核心均为粮食补贴。就粮食补贴的分类而言,按照补贴对象受益程度的不同,通常将农民直接受益的补贴方式称为直接补贴,而将农民间接受益的补贴称为间接补贴。自2004年起,我国先后密集出台了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农资综合直接补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业已初步形成了综合性收入补贴、生产性专项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政策相结合、兼顾国家粮食安全和种粮农民收入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其中,粮食直接补贴因具有符合WTO《农业协定》要求、受益直接、简便高效和价格扭曲程度较低等优点而备受青睐。简言之,粮食直接补贴是指政府为实现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目标,在生产环节直接给予粮农一定经济补偿的转移性财政支出。

关于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现实目标定位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主张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导向。二是力求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目标定位的不同,在相当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粮食直接补贴具体要素设计上的差异,其中,与保障粮食安全目标相适应的补贴方式是挂钩支付,而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目标相吻合的补贴方式则是脱钩支付。笔者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财政支付能力的现状直接决定了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应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要务。在此目标导向之下,本文试图以粮食直接补贴制度要素设计所遵循的基本理念为标杆,以粮食直接补贴措施的要素为架构,分析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政策优化的具体建议。

二、基于补贴要素的粮食直接补贴现实问题考察

自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和创新粮食补贴制度诸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此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然而,由于粮食直接补贴的实施时间较短、直接补贴的近期和长远目标定位尚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农户数量多(约2.68亿户)、财政能力有限及省际间具体情况差异较大等原因,目前粮食直接补贴中仍存在着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对粮食直接补贴诸要素中所体现的政策和制度缺失展开分析。

1 补贴对象和范围的区域性差异

实践中各地区确定补贴对象和范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三种(如图1所示):(1)以所有生产粮食农户为补贴对象,即所有农户均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补贴,湖南、湖北和安徽等多数省份采用这一方法。(2)仅对粮食主产县内的农户进行补贴,如河南、山东便实行这种做法。(3)只补贴出售商品粮的农户,采用这种补贴方式的省区包括新疆、福建、广西和贵州等。由于从事粮食生产本身就意味着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所以,获得政府补贴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对于只补贴粮食主产县内农户的省区而言,非主产县的农户显然会因未获得补贴而使其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只补贴出售商品粮农户做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可以做类似的分析和解读。

2 补贴依据的复杂性与补贴目标定位的不确定性

从补贴依据看,2004年起实行的直接补贴分为三种类型(如图1所示),各地在粮食直接补贴的具体依据方面也存在着形式各异、种类繁杂的问题。这三种类型的补贴依据包括:其一,与当期播种面积和价格脱钩,而主要以计税面积或计税常产为补贴依据,采用这种方式的有辽宁、吉林、青海和河南等省份。按照这种补贴方式,无论在耕地面积上种与不种或者种植何种作物,均可以领取补贴,该方法似乎较为简便,但却或多或少地给了粮农一个“种粮吃亏”的信号,不利于稳定粮田面积,甚至可能会导致耕地转向种植收益比粮食高的经济作物。如果农民领取补贴与种不种粮食、卖不卖粮食给国家并无直接关系的话,那么势必导致国有粮食企业难以掌控粮源,使国家宏观调控失去不可或缺的载体和资源。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种粮大户所承包的耕地是村集体所有的农田,在农村税费改革中,这些耕地并未计入农业税征税范围,此时,如果以计税耕地面积为补贴依据,那么这些农户就难以得到承包地的补贴,这显然与制定直接补贴政策的初衷相抵触。其二,与当期实际种植面积挂钩,以农民实际种粮面积为补贴依据,北京、江苏、山东、浙江和广东等多数省份实行的便是这种做法。从总体上看,这种补贴模式有利于鼓励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和刺激粮食生产,但仍然存在着计算复杂、工作量大和操作成本高的问题。其三,与农民实际出售商品粮数量挂钩,即按照农民实际出售商品粮的数量为补贴依据,采用该方式的地区包括新疆、福建、广西和贵州等。按照这种补贴办法,虽然农民生产的用于自身消费的粮食与农民出售的商品粮同样对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但却仍然存在着无法获得相应补贴的问题。

从另一种补贴依据的划分角度来看,实践中有若干省区采用脱钩补贴的形式,即以计税面积、计税常产或基期商品粮数量为计算依据,补贴的对象为所有承包土地的农户,而不论其是否种粮。这种脱钩补贴形式实际上是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粮食直接补贴的主要目标。与此不同,与当期实际种植面积或农民实际出售商品粮数量相挂钩的补贴形式,实质上是与保障粮食安全目标相适应的,脱钩补贴与挂钩补贴两种方式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目标定位的模糊性和非一致性。

3 补贴标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提高

粮食直接补贴资金主要来源于粮食风险基金。①按照目前分散化的管理办法,各省在核定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基数时考虑的因素各不相同,这进而会导致省际间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基数也存在着差异。具体到用于直接补贴的基金数额的确定时,基本上大都根据财政支付能力进行安排,事先并未确定合理的粮食直接补贴标准;不是根据补贴需要来确定直接补贴预算,而是先有预算支出控制数,然后再确定补贴的标准。同时,各个地区之间需要补贴的种粮面积也有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各省区总体财力水平和需补贴的种粮面积之间的地区差异,共同决定了补贴标准和水平的地区间差异。这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粮食主产区内部存在着补贴标准的差异,以同为主产区的江西和江苏为例,江西按照水稻种植面积给予农民10元/亩的补贴,而江苏则按照水稻种植面积给予农民20元/亩的补贴,相差一倍之多。二是粮食主产区的补贴标准低于主销区,这主要表现为位于发达地区的粮食主销区的补贴标准要明显地高于许多粮食主产区的补贴标准。

由于受收支压力的约束,制定的补贴标准较低,所以对于许多财力状况拮据的地区来说,直接补贴政策的效应也受到限制和影响。如果将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其他成本因素考虑进来的话,那么,粮食补贴后的收益根本无法达到农业生产要素竞争性用途的平均收入水平。而低标准的直接补贴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财政部经济建设司的研究发现,在直接补贴政策实施的第一年,补贴从无到有,随即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此时直接补贴政策的效应为最高。而当补贴一旦稳定下来,成为农民相对稳定的收益之后,直接补贴政策的边际效应就呈现出递减的态势。这一现象的存在,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4 粮食直接补贴发放过程中的操作成本问题

现行的粮食直接补贴发放程序较为复杂和繁琐:先由各行政村村民委员会组织对本村各农户的实际粮食种植面积进行调查摸底,据实填报清册,在村内张榜公示,其间若无异议,可上报乡镇政府,乡镇政府通常会责成农业部门会同乡镇财政所核实后逐级上报批准。整个发放过程之中,涉及土地、农业、粮食、财政和农业发展银行等多个单位,但却没有专门的负责机构出面进行协调管理,由此导致整个补贴流程费时、费力,增加了工作量和操作成本。据对一些县的典型调查表明,粮食直接补贴的行政成本约占补贴总额的5%~10%之多,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但在国家发放的直接补贴资金当中,并未包含对直接补贴执行成本的弥补,即粮食直接补贴项目中没有列支行政成本,该项费用完全由地方政府自行承担,这也给地方财政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5 粮食安全成本分担机制有悖成本与收益对称原则

我国粮食风险基金始建于分税制改革初期的1994年。作为直接补贴资金的主要来源,粮食风险基金由同级财政部门负责筹集,即中央粮食风险基金由财政部负责筹集,省级粮食风险基金由各省级财政厅局负责筹集,这体现了分税制改革所遵循的划分收支、分级理财的理念。按照《粮食风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从1998年起,粮食风险基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按照1:1,5的比例分担,缺口部分则按照1:1分担。在我国,粮食主产区提供了大约80%的商品粮。但在目前的粮食直接补贴资金来源结构下,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生产和安全做出的贡献越大,其地方政府承担的财政补贴压力也就越重;而粮食非主产区对粮食安全贡献小,其承担的补贴压力也小。相比之下,粮食消费地区承担的粮食补贴负担更小。所以,目前条件下的粮食补贴资金来源结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粮食主产区承担部分非主产区、消费区的粮食安全成本现象,使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补贴资金及其效应外溢到了非主产区和消费区。这种现象和结果既有悖于粮食安全成本与收益对称的原则,同时也使原本就深陷财政困境的粮食主产区中的许多省区财政收支状况雪上加霜。

三、粮食直接补贴的目标定位与要素设计

从理论上讲,粮食直接补贴的政策目标可概括为两点:一是弥补种植粮食取得收入与同等农业生产要素的竞争性用途取得收入之间的差额,提高种粮的比较收益,促使粮食种植业获得平均利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二是弥补和缩小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目标的现实选择,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补贴需求和财政支付能力的高低。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且财政收入规模较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选择只需较低补贴标准就能够实现的保障粮食安全作为现实目标;与此相反,就经济发展水平高且财政收入规模较大的发达国家而言,可以将需要较高补贴标准才能实现的弥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为现实目标。应该说,这两个目标的层次是各不相同的,所需要的财力保障水平也各有差异,然而两者之间并不能截然分开,前者是必经阶段,前一个目标的达到有利于后一个目标的实现。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应该以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提高农民收入的长远目标。这样的目标定位,决定着粮食直接补贴的要素设计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

1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设计应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

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我国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人口总数2l%的人口,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但还需要认识到,我国2008年约有耕地面积18.26亿亩,人均仅为1.4亩,而世界人均耕地为5,5亩。我国粮食目前年消费量高达5亿吨,而世界粮食的年贸易总量仅为2.4亿吨左右。随着一定时期内我国人口的持续增加,粮食年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如果粮食消费主要依赖进口,必将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我国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较多,其中包括水土流失面积增大、土壤沙化加剧、水污染严重和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等。从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看,全国耕地面积已从1998年的19.45亿亩逐年减少至2008年的18.26亿亩,由此带来的粮食压力是可以想象的,保障粮食安全任重而道远。保障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渠道是保证基本粮源。在工农业产品倒挂的价格体制下,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长期受到压制,基本粮源的供给能力下降,对粮食安全构成直接威胁。通过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必将会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2 补贴标准制定应遵循合理补偿的原则

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障粮食安全,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将耕地和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限定于粮食生产,这有可能导致农民种粮的比较收益低于同等条件下农业生产要素的竞争性用途所获取的收益。为了弥补这种收益差额,客观上就需要给予种粮农民一定数额的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要素在粮食和非粮食生产用途上的竞争性,取决于种粮收入与非种粮收入的比较,竞争的临界点是农业生产要素生产粮食与非粮食收入相等。维持农业生产要素用于粮食生产的最基本前提,是该要素粮食生产取得的收入不低于非粮食生产取得的收入。这意味着,粮食补贴后的收益至少应等于农业生产要素竞争性用途的平均收入水平,补贴标准应该力求等于农业生产要素(主要是耕地和农村劳动力)竞争性用途与种粮收益之间的差额,使粮食种植业获得平均利润,从而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粮食直接补贴的补贴标准应该依照合理补偿的原则进行设计。

3 粮食直接补贴对象选择的横向公平与补贴标准的纵向公平

所谓粮食直接补贴对象选择的横向公平,是指无论粮食主产区、非粮食主产区抑或粮食消费区的农户,只要从事粮食生产,就应该获得相应的补贴,且补贴标准相同(即标准统一)。补贴标准的纵向公平,则是指按照农户对粮食安全贡献的大小给予不同数额的补贴,贡献大者多补贴,贡献小者少补贴。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很大,但非粮食主产区和消费区内的粮食生产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如此,就应该按其贡献的大小,分别给予相应的、不同程度的补贴。

四、若干政策建议

1 统一补贴对象和范围

直接补贴政策应体现公平的原则,无论处于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或是粮食主销区,所有生产

粮食的农户均应被纳入补贴对象的范围之内;不论生产出的粮食用于自身消费还是销售,都同样为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应将农户生产的全部粮食纳入补贴范围。从补贴的粮食品种来看,考虑到补贴效率问题,应将小麦、玉米、水稻和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纳入补贴范围。

2 以实际粮食产量作为补贴依据

在发达国家,实施粮食补贴政策主要是以“农民收入平价”为目标,即通过补贴使农民收入维持在与城镇居民收入大体相当的水平上。相比较之下,我国目前粮食直接补贴的目标更强调保障粮食安全,与此相适应,粮食直接补贴应以农户对粮食安全所做贡献的大小作为依据,而测度粮食安全贡献大小的最佳指标便是实际粮食产量,以实际粮食产量为补贴依据更符合粮食直接补贴的政策目标。考虑到我国农户数量多、规模小、各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种类多等特点,若在实际操作中以实际粮食产量为补贴依据,有可能导致出现操作成本高的问题。有鉴于此,可以用统一的计税总产量(计税面积与计税单产之积)作为替代性指标。这样做,不必具体区分品种,更简便易行,降低了操作成本。

3 提高补贴标准,适度向产粮大县(户)倾斜

如前所述,维持农业生产要素从事粮食生产的最基本前提是农业生产要素生产粮食的收入高于生产非粮食。粮食补贴后的收益至少应等于农业生产要素竞争性用途的平均收入水平。从理论意义上讲,每单位粮食的补贴标准,应等于生产每单位粮食所需同等农业生产要素竞争性用途取得的平均收入与种植每单位粮食取得的收入之差。从实际运行状况看,很多地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实际单位补贴标准低于理论上的单位补贴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粮食直接补贴的政策效应。针对这种情况,应视各级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逐年提高单位粮食的补贴标准,并逐步使之统一起来。同时,为更好地发挥产粮大县种粮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效益,应在统一补贴标准的基础上向产粮大县和产粮大户适当倾斜。还可以考虑实行超额累进式的补贴标准,使补贴标准的设计更加合理。

4 强化对粮食直接补贴资金的监管

目前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涉及多个部门和金融机构,存在着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的状况。为此,可以考虑将分散在各个机构的相关职能集中起来,交由一个专门机构负责粮食直接补贴事宜。要适度简化粮食直接补贴资金的发放程序,降低政策操作的成本。对粮食直接补贴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各市、县(区)、乡(镇)政府及农业、财政、土地和粮食等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种粮补贴的申报、拨付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审计部门对直接补贴资金实行全程监督审计,确保补贴资金如数兑现给符合补贴条件的农民,减少补贴发放过程中的资金漏损,提高补贴资金的使用效果。

第3篇:凉茶文化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育文化;差异;学生

中国和美国有着不同的科技、文化传统,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也不相同,两国不同的教育理念也体现在学校的物理学教育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可略见一斑。

1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中国传统物理教育强调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提倡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这有利于学生打下坚实的物理知识基础,但这种物理教育方法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因为它忽视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只知念死书,全盘接受所学的知识,最终走到一个越来越窄的道路上去。美国教育制度倡导自由式的物理教育方法,学生常常是在乱七八糟之中把知识学了进去,是在不太清楚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是一种与中国的按部就班的学习方法不同的称之为“渗透式”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知识体系的漏洞非常之多,后劲略显不足,但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混乱的思维中孕育出真理,并且能把握先进科技的发展方向,能很快站到物理科学的最前沿。

现代科学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即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一方面门类越分越细,另一方面由于各学科广泛渗透,并由此产生许多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所以,我们不仅要强化物理知识,还要注意物理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化学、生物、天文、计算机之间的联系,很多学物理的留学生到美国以后才发现自己选错了专业,有的幸运地改到了自己适合的专业,有的改得不太成功,吃了很多苦头,这就是中美物理教育文化的差异造成的结果。

2 中国传统物理教育要求学生谦虚向上,倡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样的观念。这种物理教育的优点是使人更加扎实,你不了解情况就免开尊口。但是其缺点是使人变得谨小慎微,使学生不愿意去参加跟自己研究方向无关的讨论,浪费了增长新知识的机会。美国的物理教育方式与此相反,特别强调人的个体能动性的发挥,提倡创新精神,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这可以激励学生思索前人还没有发现的东西,并与原有的物理知识融会贯通。

当然中国学校的课程设置造成了中国学生的知识面不宽,由于知识面不宽,在参与讨论的时候也就没有切入点从而失去发言的机会。中国的学生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入学以后要读哪个专业,比如系统物理和固体物理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并且从大一开始不同专业就开始开设不同的本专业课程。而美国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并无专业之分,而是先按照一定的要求学习一些公共科目,只有到了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才有机会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并且会有各种学术顾问给学生做专业方向的指导。在确定了专业后,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所以美国的物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广度方面有显著的优势,能够让毕业生保持对物理学的兴趣。

3 中国传统物理教育比较注重于理论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但是比较轻视动手和实验能力的培养,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有关。这种物理学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强,且习惯于从理论到理论,但在中国目前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这样的人才并不是最需要的。美国物理教育传统注重于发展学生的动手和实验能力,注重于培养学生从实跋到理论的科学的思维方法。虽然这样的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中国学生差一些,但他们对于所学的东西不是全盘吸收,不会分不清主次,而是对物理学科发展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能够较好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1945杨振宁来到纽约,经费来推荐成了美国氢弹之父泰勒的学生。他在芝加哥大学写了一个实验物理的博士论文,之后就开始做实验,但杨振宁的试验工作并不顺利,他逐渐认识到自己和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动手能力较差,他的同学最喜欢讲的话就是“哪有爆炸哪就有杨振宁”。后来,在泰勒的建议下杨振宁决定转攻理论物理学。

4 中国传统物理教育要求学生虚心地向“先贤”、老师和书本学习,学生从小就被训练得习惯于听从教师和父辈的教诲。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通常训练有素、守规矩、进取心强,且学习成绩极佳,但不习惯于怀疑和考证,更难以自觉地发现问题,难于做出创造性的贡献。美国物理教育则完全相反,它鼓励学生自由发展,注重个性的培养,虽然这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对学生某些方面的要求,但这种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创新,他们从不满足于现状,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现代物理科学所需要的。

第4篇:凉茶文化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

一、前言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文化的承载体。语言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承载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内涵。跨文化交际和文化紧密结合,翻译是在其中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各个民族在历史、政治、文化、地理、风俗、宗教等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视文化内涵,处理好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才能克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言障碍,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沟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是否理解。

二、文化差异

1.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中西文化的差异。如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属于温带海洋气候。英国的夏季正是温暖宜人的季节,常与lovely(可爱),warm(温和),nice(美好)相连。而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夏天常与“酷暑炎热”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又如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与耕牛朝夕相处。耕牛是勤劳的象征,汉语中有“老黄牛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等习语。而西方人起源于游牧民族,与奔马感情深厚,在英语中有大量带“马”的习语,如a will horse(勤恳认真的人)等。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可以将“老黄‘牛’”翻译为a will “horse”。若对地球位置、气候条件、国家概况等缺乏了解,就很难理解英语语言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反之,对于汉语也是如此。

2.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文化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有民族习俗、习惯形成的文化。英汉习俗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之一便是问对方“吃饭了没有?”。若外国人听到,他不会认为这是一种“问候”的方式,而是对方抛给他的一个真正的“问题”,他首先会想“吃没有吃”是自己的私事,然后猜“是不是对方要请吃饭了?”。又如中国人做了一桌子菜请客,却说“菜不多请慢慢吃。”外国人不认为这是“客气话”,反而当真,他们就会想:“菜不多请我们吃,菜多会不会就不请我来了?”这就是风俗习惯差异造成的误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注意,汉语的“吃过没有”应翻译为“Good morning.”或“Hi.”等招呼用语;“菜不多”为客套话,按英语的习俗就是“Help yourself.”。

3.和历史典故的差异

和历史典故已深深渗透到语言当中,形成文化的个性差异。儒家、道教、佛教、历史典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借花献佛”、“玉帝”、“开天”等。在西方,许多历史典故来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及圣经故事,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Pandora’s box(灾难、祸害的根源)。有这样一个句子:“Without Ceres and Bacchus,Venus grows cold.”在希腊神话中,Ceres,Bacchus,Venus分别是谷神、酒神和爱神。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没有饭吃,没有酒喝,爱情再深也干涸。每个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历史背景,使得一种文化所包含的信息并不存在于另一种文化之中。

4.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的差异

中西方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观、审美习惯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困难可想而知。价值观念因文化的不同而各异,是个人在社会文化过程中长期耳濡目染形成的。在汉语中,“龙”象征着力量、智慧、权力,但在英语中,“dragon”象征邪恶。“他的儿子可谓天壤之别:一个是龙,一个是虫。”有译者误译为:There is a world of difference between his two sons:one is like a dragon,while the other a worm.若了解英国文化,便知道这样的理解十分荒谬,把“龙、虫”的汉语比喻原封不动套到英语上去了。正确的翻译为:“There is a world of difference between his two sons:one is very capable,while the other is extremely incompetent.”

5.思维差异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民族文化,反映着持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百年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体现着持该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英汉两种语言也毫不例外。如,“我发现你的工作信心不够。”根据英语思维,“工作信心”即“confidence in one’s work”若译为“working confidence”就成“中式英语了”。由此可见,跨文化交流的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化,更是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由于英汉思维的差异导致了这两种语言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异,翻译时要根据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作必要的调整,提高交际质量。

三、结语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面对文化差异,应根据各自民族文化特点,运用替换原来喻体、调整原语序等方法,使其做到达意又传神。要想在两种文化之间无阻地交流,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尽量减少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误解和误用,让交流更加清晰准确。

参考文献:

[1]杨自检主编.英汉比较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贾秀海.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5).

[5]黄志梅.从翻译中看英汉逻辑思维的不同.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5).

第5篇:凉茶文化范文

关键词:电影片名 文化差异 翻译 中美两国

理论上来说,电影是用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展现的一种社会生活的反映。其特点完全可以满足人们想要通过更丰富更真实的方式去感受生活的愿望。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电影和它本身的文化,无论是对本国的还是外国的电影片名显示出更多的兴趣,并尝试弄懂原片译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特征。美国电影正是牢牢抓住了大众文化的本质,并依赖于电影本身轻松娱乐,精彩卓越的内在特性建立起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市场上不可撼动的商业地位。显而易见,电影片名提供了直接有力的功能,不仅可以显现影片内容,传达语义信息还能树立起整部影片的感情基调。可以说,一个合适的片名能引起人们的观影热情,进而增加票房收入。因此,当美国电影想要进入中国市场时,片名翻译对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具有商业效益同时还受到中国影迷的关心与热爱。然而,翻译工作者必须要尊重一定的翻译原则与方法,并掌握大量的文化知识与深厚的语言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还需意识到翻译并不是一对一机械地相对应,它需要基于影片内容和在中美两国之间不同的文化接受能力。自从我们知道电影片名蕴含羞深厚的文化背景,与其对语言的理解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此一来,我们在翻译片名的时候需要寻求其差异中的共性并尽最大可能地保留其原片的文化意义与语言风格。严格地来说,翻译工作者不应该仅仅为了追求纯粹的经济利益而忽视翻译原则与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

本论文将分析讨论美国电影片名的翻译,从中发掘并解读中美两国间的文化差异。通过原片片名与译名版本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分别是:价值观念的差异,审美观念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的差异。

一、电影片名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文化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本土风俗和实践经历、传统节日、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考方式等等。具体而言,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时间流逝由人们创造出来的产物,因此也是一种历史现象,社会和历史的累积。事实上,文化就是一种积累,我们可以称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为文化。然而,文化的概念能随着社会进程而不断发展,其内容也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提升。能确信的是,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会创造不同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因此,当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时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中击究其巨大的差异。

要想更深入地了解文化与电影片名的关系,我们必须先我们必须找出文字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根据基本理论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以及文化的一种反映,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单词是语言的载体,语言可以由字符号来表示。文化与词之间的关系妙不可言,不同地方文化显示出不同差异。电影是现代艺术的交流媒介形态,它是属于文化,展示了其特殊的文化表达的内涵。电影翻译不仅包含了字幕翻译,还有电影片名的翻译。当然,电影片名是电影翻译的第一和最主要部分。电影片名是由语言构成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电影片名可以直接提供和体现其一定的文化。翻译版本就是用目标语言的文字来转述原来的版本。显然,哪个国家用自己的文字来概括和表达电影片名这就准确地反映其内在的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是区别与其他国家的。因而,电影片名翻译必须到关注文化因素。人们可以通过电影片名的翻译获取并了解有关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中美文化差异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体现

(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一部美国喜剧,Meet Parents讲述了一个男人准备向女友求婚的故事,但得到的获准之前,他还必须要征得他女友父亲的同意。男主角不得不直接面对女友的父亲,而在这一个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闹剧。这部电影的标题并没有直译为《去见父母》,而是翻译为《拜见岳父大人》。译者运用“拜见”,“大人”这样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吸引到更多的拥有传统的价值观的中国观众来观看这部影片。这部片名的翻译显示出在中国和美国之间价值观念的文化差异。美国价值观崇尚个人自由与个人权威,这种价值观念使得美国人对社会地位与等级差异的观念意识不强。相反,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则充分尊重伦理道德,强调社会地位与等级观念。这部片名的翻译就能反映出中国人对长辈的一种尊重态度。

(二)审美观念的差异。The CuriousCase of Benjamin Button是由大卫-芬奇导演的一部美国浪漫幻想剧。影片的主演布拉德-皮特,与年龄反向的女主角由凯特-布兰切特饰演,上演了一场爱与奇幻的纠葛。该片在北美上映于2008年12月25日,讲述一个人,出生时是一个老头,几十年后越活越年轻,最终又变成一个婴儿在襁褓中死去的这样一个奇异的故事。所有在他身边,他知道并爱着的人都先于他老去,最终一步步先于他死去。当影片在中国发行时,其译名没有直译为《本杰明-巴顿奇事>,而是翻译成《返老还童》。这个由四字成语组成的中国文字,不仅形式优美,表达适当,还高度概括了影片的主题。

中庸的哲学思想完全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所以中国人特别强调平衡之美的审美观念。在美学中,中国人更喜欢和谐与平衡的音韵标准,并经常使用四字这种独特现象的词汇在翻译的过程中。无论原版的文字有多长,总是能运用四字成语来概括与表达影片主题内容。但是美国并不过多注重文字的美学,强调文字的平衡音韵标准,或者他们根本不需要用词汇的平衡音韵来显示其语言之美。而关于在文字上的审美观念差异在其他美国电影片名的翻译版本中均有体现。像是,While You Were Sleeping《二见钟情》,Dead Poets Society《春风化雨》,Flipped《怦然心动》,Catch Me If You Can《逍遥法外》,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Gone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Of Mice andMen《芸芸众生》。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美国电影,theThird Man,美国百部经典影片之一,最初翻译为《第三者》。看到这个片名,观众很容易误解为这是一部道德。事实上,影片所指的第三个人是在一场车祸里的第三个证人。考虑到影片所要传达的内容与信息,中文译本改为《黑狱亡魂》,比之前的版本更贴合主旨。因此,从这部美国电影片名的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但它们都具有相似性的差异,理解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减少和消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的重要举措。中国文化非常重视伦理道德,而其语言不仅形式优美,也寓意深远,蕴含道德观念。但美国文化与之不同,它更强调逻辑思维推崇直接简洁的表达方式。

(四)社会习俗的不同。美国电影Dragon Heart,直译过来就是《龙的心》。然而在中美文化中对龙的理解与认识却是存在差异的。龙被视为神圣的图腾和民族的象征在中国历史文化里,但在美国文化里,龙是一种巨大凶猛的怪物,是残暴和邪恶的象征。由于社会习俗的差异,中国观众会认为《龙的心》是关于爱国主义或善良正义之类的影片,但事实是,龙在这部影片里是邪恶的化身。考虑到其差异,电影被翻译成《魔龙传奇》,而不是《龙的心》。我们知道,语言是传统文化与社会习俗的产物。中国与美国的社会习俗差异必然反映在其各自的语言中。也就是说,同样的事物在一种文化里会被充分尊重,而在另一种文化里未必产生同样的共鸣。

第6篇:凉茶文化范文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语言对于外国学习者来说一直是难以攻克的学习领域。中国的东方传统形象受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影响,始终带着神秘的面纱。语言,作为文化的表达方式,无法与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相分离,是其社会特点的重要体现。对于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与共同点的研究,是全球化的内在需要。由经济技术发展而蓬勃发展的文化特色,也会影响到其表现形式――语言的变化。所以,对文化差异的研究是进行语言研究的重要策略。本文从5大方面对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其对英汉语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 差异 语言 宗教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与传统的语言学理论不同,语言不应该被看做为一种孤立的、处于真空状态的现象。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次领域。文化比语言更复杂。一个人也许可以通过5年的潜心钻研学习一种语言,但他却要花费至少20年才能对一种文化相对完全地掌握。

从本质上说语言根植于文化。想要解释语言,则必须与其更广泛的话语内容相连接。语言只有在与文化相联系的时候才能被理解。1911年,语言学家Boas进一步发展了文化的主要内容,讨论了语言、思想和环境之间的联系。Boas认为,语言本身并不是构成思维障碍的主要原因。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语言的形式一定会受其所处的文化模式的影响,最终,文化塑造其语言。

二 英汉文化差异的表现

尽管不可否认的是,中英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差异也存在于各个方面。这是由他们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种族、习俗、价值观、思考模式、宗教和道德观等决定的。作为文化载体的一部分,语言一定会在其各方面特性中表现出这种差异。本文将对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宗教文化差异进行重点讨论,探讨宗教因素在影响语言使用程度方面的作用。同时,在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社会习俗和历史方面,本文也进行了进行讨论。

三 中英文化在宗教方面差异

宗教,作为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英汉宗教文化上的差异势必且已经影响到了英语、汉语的语言行为以及两国的人民。

大多数的英国人都信仰基督教,教堂在英国十分常见。作为一个神圣的场所,教堂里是不贩卖食物的,所以教堂里的老鼠往往会因此饿死,这就产生了一个语言习语“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此外,英国人坚信上帝、天堂、地狱、恶魔的存在,受圣经的影响,很多英语习语包含了宗教成分。以“God”(上帝)为例:“My God”(天啊),“God bless me”(上帝保佑),“Thank God”(谢天谢地),“God forbid”(上帝不允许),“God knows”(天知道),“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God damn you”(上帝诅咒你)等。

来自《圣经》的另一个例子就是:“there is a bit of old Adam in us all”(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个亚当)。“old Adam”的人物形象来自圣经,与特定的文化内涵相关。亚当是人类的祖先,但他却由于人类本身邪恶的自私品质背叛了上帝。也就是说,上句话的含义是“人人皆有恶”。

在中国,佛教盛行了千年之久,中国人信佛,所以寺庙是中国非常常见的建筑。中国的习语中常常会涉及到以佛、寺庙和和尚为代表的宗教形象。例如:“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菩萨心肠”,“临时抱佛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等。当中国人想要取得成功的时候也会祈祷“菩萨保佑”。

四 影响中英宗教文化的因素

由上文可见,宗教对语言的影响已经渗透在语言表达的各方面。那么宗教文化,确切地说是文化,也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反映到语言本身。

1 中英在地理环境上的文化差异

语言根植于其本土的环境。英国是一个由多岛屿组成的国家,渔业和航海业是英国经济的两大主要产业。中国是陆地国家,人民的生活与土地紧密相连。所以,在汉语中找到与英语习语完全对等的话语表达是十分困难的,例如英语中的“rest on one’s oars”(在船桨上休息),“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头要保持在水面之上),“all at sea”(一些皆在海上),“have other fish to fry”(换条鱼炸),“drink like fish”(像鱼一样饮),“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只有鱼会碰网),“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绝不要教鱼游泳)等一些习语表达,就无法找到对等的汉语表达。

另一个影响英汉语言的因素是二者的气候差异。中国坐落在东半球亚热带,主要气候是大陆性气候。所以中国人喜欢东风,因为它是春风,带来生命和力量,而西风却是带来萧条和悲伤的标志。然而,英国坐落在西半球北温带,主要气候是海洋性气候。所以对英国人来说,西风带来了春天,带来了稀缺的雨水,给万物以生命和活力。英国最伟大的诗人Shelley的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正是歌颂了西风的到来。相似的是,在中国,夏季往往与似火的酷热联系在一起,汉语中有“赤日炎炎似火”和“骄阳似火”等表示夏季的炎热。与其相反,在英国夏季是一个相当凉爽的季节,人们描述夏季的词汇往往是“lovely”(可爱的),“nice”(美好的),“tender”(温和的)等等。在Shakespeare的十四行诗中就可以找到证据: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这首诗中,诗人就是将他的爱比作了夏天。

2 中英文化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不同的生活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生活习惯,这些也会体现在语言中。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样,英国坐落在北温带,主要的工业产品是小麦,畜牧业也在其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英国的主要生产成品是面包和牛奶。所以这两种食物出现在英语中就不足为奇了。例如,“half a loaf is better than none”(一半面包总比没有好),“earn one’s bread”,(挣某人的面包),“know which side one’s bread is buttered on”,(了解哪面面包涂了黄油),“take the bread out of somebody’s mouth”(从别人的口中夺面包),“don’t quarrel with your bread and butter”(不要和你的黄油面包争吵),“cry over spilt mike”(为洒了的牛奶哭泣),“butter to butter is no relish”(过多的黄油就不再是美味)等等。

然而在中国,由于其历史悠久的水稻耕种产业,中国的传统食物是大米而不是面包。在汉语中,与“饭”相关的词汇随处可见。如“饭碗”指代事业,“夹生饭”指代不成熟,“鱼米之乡”指代美丽富饶之地,“生米煮成熟饭”暗示了结局已定,不能在改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暗示了没有最基本的条件,再有能力的人也无法成功。

3 中英文化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差异

语言是人们的生活经历和社会习俗的产物。正是由于不同的社会经历和习俗,中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人和英国人对待动物方面各有其不同的认知观念和情感。以狮子为例,在英国,“lion is the king of animal”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了勇敢、强健和力量。英国的狮子可以代表这个民族。一些与狮子相关的英语习语有:“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入狮穴捋狮须),表示挑战力量强劲的对手;“Place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头置狮口),表示处在危险当中;“A lion in the way”(路上的狮子),表示巨大的困难,相当于汉语中的“拦路虎”;“The lion’s share”,指代最大的利润。

但是在中国,与力量、强健和高地位相关联的动物是“虎”而非“狮”。中国人把虎看做是百兽之王,所以在中国习语中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狐假虎威”等。更重要的是,汉语中“虎”象征了勇敢和力量,我们有“虎符”,“卧虎藏龙”,“生龙活虎”等。当然,与英语相通的是“虎”也象征了危险,如“虎口脱险”。

除此之外,两个民族在表达同一情感时,也会有两种不同的动物形象去表述,而对于同一动物,往往也有不同的情感趋向。

汉语中,“hare”(野兔)常常与“灵活敏捷”相联系,我们有“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来描写一个人动静皆宜,转换快速。但是在英国,“Hare”是胆小的标志,如“as timid as a hare”(兔子一样的胆小)。

相似的是,另一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产生相反含义的是“dog”(狗)。在汉语中,狗是一种卑微且讨人嫌的动物。大多数与“狗”相联系的习语都具有贬义色彩。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仗人势”,“走狗”,“落水狗”,“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相反,在英国,“dog”的形象是正面积极的,因为狗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最忠实的朋友,英语中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者),“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会有时来运转的一天)。

4 中英文化在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差异

中英文化在社会、历史背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化历史的古老民族。中国的文化承载了强烈的封建、帝王色彩。根植在中国传统封建统治社会文化之上的中国语言特点,透露出强烈的封建系统特点。例如“打官腔”,“官官相护”,“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等。

在英国历史上,其经常受到外来势力的入侵,所以在英语中可以明显体会到其他文化的渗透。例如一些来源于拉丁语和法语的习语:“fortune favors the bold”(幸运青睐胆大者),“art is long,life is short”(生命是短暂的,艺术是永恒的),“two dogs over one bone seldom agree”(垂涎于同一根骨头的两只狗达不成协议),“after dinner,mustard”(饭后吃点芥末)。除此之外,一些语言表达方式也来源于希腊神话。例如:“Achilles’heel”(阿喀琉斯的脚后跟),比喻致命弱点;“Penelope’s web”(佩内洛浦的织物),指代永远完成不了的工作;“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万恶之源。

五 结语

从以上5点,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魅力是无处不在的。对于外来语言学习者来说文化是充满神奇,难以完全掌握的。从个人角度上来讲,如若没有出生,成长在目的语文化社团中,就只有通过后天辛勤的努力来了解文化。根据文化学家Hall的观点,文化可以被分成3个层次:技术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非正式的文化既是无意识的文化,也是文化最难掌握的部分。的确,语言根植于文化,一个掌握了语言的人不等同于完全掌握了其语言所处的文化。作为文化核心之一的宗教,其对语言掌握能力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由本文可见,除却宗教文化外,很多因素对语言能力都有影响,由此,我们对语言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 Sourcebook,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David Crystal: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 Linell Davis: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4] Mildred L Larson:Meaning based translation.A guide to cross-language equivalence,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4.

[5] 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 钱谷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 吴克礼:《文化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7篇:凉茶文化范文

攻心为上,正是“加多宝拳法”的灵魂,从这点出发解读加多宝的一系列运营行为,会恍然大悟。

“攻心为上”说来简单,真做起来,非有一整套“拳法”方能实现。在这方面,加多宝无疑是“攻心拳法”的最佳注脚,也是最佳的学习对象。

渠道掌控,制胜“步法”

关于渠道。

当加多宝与广药在机场、电视等地方血拼广告时,其实把差距拉得最大的,反而是加多宝默默无闻的渠道。2012年,多半消费者对新“加多宝凉茶”和新广告语的真切感知,是从那些或大或小但无孔不入的销售终端接收到的。

当各个销售终端里,新的“加多宝凉茶”已经占据显要位置,让消费者满目红罐时,新的“王老吉凉茶”却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甚至在一些地区为广药打前阵的反而是“王老吉绿豆莲子羹”等让人惊愕的“新品”。

我们之所以把加多宝渠道看得如此重要,既因为这种悬殊的差异,也因为《中外管理》在采访时听到的类似评价:与娃哈哈等企业把渠道运营包给经销商不同,加多宝最大的特色是自己严控渠道,在全国掌控着约1万人的销售队伍。这让加多宝“攻心”的阵地,占据着各个城市最显要的位置。

当2012年必须进行品牌切换时,在全国范围内无空白市场的加多宝,已经具备第一时间向千千万万个销售终端“直接诉说”的能力……

在中国的传统武术中,密不外传的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步法。加多宝“攻心拳法”里,渠道正是这样的“底盘”功夫和制胜步法。

锤炼团队,“力量”训练

关于团队。

攻心拳法的运用自如,需要一个有凝聚力、执行力的团队。从领导班子来说,如同特劳特中国公司和其他许多人感受到的,加多宝是一个高管团队非常有凝聚力的公司。2012年遇到危机以后,凝聚力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和运营效率。

另外,加多宝对庞大销售团队的锤炼,在关键时期的攻心战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约1万人的销售队伍,可以做到几乎一夜间在全国各地贴上一模一样的海报,让所有业务员与终端讲同一句话。而这支庞大队伍的流失率不到行业水平的一半。在关键时刻能做到这些,足以说明平时功夫的积累!

武术里有一种说法,功夫再高的师父,年老后也不要轻易与年轻人交手,因为体质和力气已经不行了。

常年锤炼团队的功夫,正是加多宝拳法的“体质”保证。

迅速反应,以快制敌

关于速度。

一位餐饮行业资深人士对《中外管理》讲,在他看来,在加多宝换标过程中,赢就赢在决策速度够快上,至少要比它的对手快。

从种种市场迹象来看,其实加多宝在2012年商标官司败诉之前,就已经为品牌切换“帮助”消费者做心理准备。比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各地超市里“总也卖不完”的一面加多宝一面王老吉的红罐凉茶。这些渠道行为已经在败诉前,就为品牌切换打下了相当的基础。

从记忆规律看,最先进入人们头脑的市场行为,将最有可能先入为主,在攻心对局中击倒对手。

功夫比拼,往往拼的就是个快字。

直指人心,洞察借势

人人心里有杆秤,这对红绿之争也适用。当很多人知道:加多宝用了十几年时间,才把“王老吉”从地方品牌做成品牌资产千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时,他们为自身遭遇鸣不平的行为,也是很容易引起共鸣的。

这并不是老百姓偏心眼儿,因为就算从法理上这也是解释得通的。法律的基本理念是:各个社会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平衡。既然加多宝为“王老吉”承担了十几年责任,那么,相应的权利自然应引人关注。

而相应的,对社会心理的变化保持敏感,并把这种心理当做资源,为其所用,就是加多宝的功夫了。

如同《中外管理》在采访中得到的信息:攻心为上的精髓就是要洞察人心,并且去打动消费者。

既然是攻心战,就离不开这种洞察和借势。

用战略“打拳”

关于战略。

对于加多宝2013年的营销目标,品牌管理部副总经理王月贵说:“2013年加多宝将继续夯实凉茶行业领导者地位,继续以传承与弘扬凉茶文化为企业使命,将凉茶文化及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向全世界。”

这很“官方”的文字里,恰恰极有深意。成为弘扬凉茶文化的领导者,自然也就成为凉茶品类的领导者,以及最正宗者;成为把凉茶文化推向世界的品牌,自然也在国际上成为中国凉茶的代表。

第8篇:凉茶文化范文

最新王老吉广告词“怕上火,认准正宗王老吉”

1.180余年正宗秘方,王老吉从未更名,购买时请认准王老吉凉茶,怕上火,就喝王老吉!

2.拜年好礼王老吉,体面吉祥,过大年喝王老吉,美满吉祥。过吉祥年,喝王老吉!

3.everybody move on !(齐来参与)。亚运有我,精彩之吉!

近日,王老吉在广州召开媒体沟通会,正式对外2014年“品字形”发展战略,将从时尚、文化、科技三大板块进行品牌营销战略部署。新广告词“怕上火,认准正宗王老吉”同日正式。

第9篇:凉茶文化范文

[关键词] 中医药;客家;民间医药;药用植物

[收稿日期] 2013-03-19

[通信作者] 邬伟魁,硕士,从事中药学、药品质量研究工作,Tel:(0753)2319696,E-mail: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其地形多为丘陵和山地,环境较为偏僻,交通不便,为了克服缺医少药的困难,客家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客家特色的民间传统用药和饮食习惯。值得注意的是,当地群众多把“药食同源”资源(如五指毛桃)当作“宝贝”,凭经验用来煲汤食用,缺乏科学的指导。面对这一现状,对客家民间医药知识进行系统研究刻不容缓。

1 梅州客家民间医药研究概况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传统医药”是一个比较含糊的概念[1],并将其定义为“古代的,或以文化为基础的医药实践体系”,并将其引伸为包括目前被认为属于原住民的、民间的和非官方的医疗体系。客家民间医药是汉族客家民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经历相当长的实践历史,目前流散于客家民间的独具特色的诊疗技法和用于治疗疾病的植物、动物与矿物质的总和。其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通常掌握在少数民间医生手中,甚至濒临失传,是中医药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保护客家民系群众身体健康的一支重要力量。

梅州客家民间医药多为群众应用青草药防治疾病的经验和一些简单的民间疗法,至今未形成相对完整的诊疗体系。究其原因:①挖掘工作起步晚,一些民间医生已相继谢世,宝贵的临床经验疾病没有留下文字记载;②民间医药主要依靠口传心授传承,缺少文献资料记载,一些朴素的医技难免逐渐被淡忘;③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医疗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随着现代医学知识的普及,多数年轻人对民间医药了解不深,甚至存在排斥心理。梅州客家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研究、应用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

客家民间医药文化源于中医药文化,研究梅州客家民间医药有利于更好地研究中医药,有利于新一代客家人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亦可为我国多元文化的更加繁荣做出一定的贡献。

2 梅州客家民间医疗方法

梅州客家民间医疗方法很多,仅外治疗法就有刮法、搓法、挑法、捏抓法、熏法、吹法、熨法等。但是这些疗法多为祖传技艺,是民间医生谋生的看家本领,挖掘难度大。作者通过走访大埔县和梅县的数名民间医生,收集整理了发痧和药浴二法。

2.1 发痧 客家人在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不断认识痧症,遂渐形成了“百病起于痧”的理论和比较完整的发痧疗法。发痧是治疗痧症的法则,是客家民间医术中最具特色的治法之一,民间医生仍传承和掌握着多种发痧技术,如“刮痧”、“拍痧”和“夹痧”等。痧症的病因广泛而复杂,民间将身体不适、精神不爽、头痛胸闷、四肢乏力、呕吐、腹部胀痛等,统称为“痧”。

2.2 药浴 药浴是用含有药物成分的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方法。中医药浴的形式多种多样,梅州客家民间较常见的是洗全身浴的“药水澡”和局部“足浴”。煎药方法一般是将药物粉碎后用纱布包好或直接把药物放在锅内加水煎煮。大埔湖寮民间习惯在端午节采收牡荆枝叶,晒干备用,妇女坐月子时,用以煎水洗澡,可祛风寒并预防产后风湿,还可防治皮肤病。而梅县城北农村妇女坐月子的时候,习惯用枫树枝叶煎水洗澡,起祛风之效。在大埔乡村,村民冬天常用萝卜嫩叶煎水泡脚治疗脚趾冻疮。

如何把长期流散在民间的有一技之长却因无证而不能合法从事医疗保健工作的能人志士集中起来,通过交流以及专业培训等形式,使他们的医术发扬光大,是客家民间医药面临的一大难题。

3 梅州客家民间药物

Au等[2]报道了广东梅州客家地区习用药用植物94种(隶属40科,77属),其中约32%来源于4个科:菊科(11种),马鞭草科(7种),蔷薇科(6种),豆科(5种),有些品种未在中医药文献中记载, 有43种被《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药用部位包括全草(39%)、叶(21%)、根(20%)和其他(20%);94种植物药被用于30多种疾病的防治,其中14种药用于肝病防治,12种药用于皮肤病防治。梅州民间习用鲜药,“随手采来顺手医”是群众常用的医治方法,如治跌打损伤、止血、脓肿等常用鲜草药捣烂外敷。

梅州客家民间常用草药名称的一大特点是根据性状、颜色、气味等形象化命名,极其生动,便于辨认和传播(表1)。

表1 客家民间常用草药名称举例

Table 1 Name of some common Hakka folk herbs

4 梅州客家民间验方及其开发

2008年,广东省老中医谢震强编撰的《客家人村居实用验方》出版[3],该书共收集200多个小验方,如苦楝子塞肛治蛲虫病,仙人掌外敷治毒蜂蜇伤,山栀子外敷涌泉穴治肝火失眠等,涉及普通常见病、小儿外伤、内科、妇科等疾病的医治,对基层医疗卫生的实用性较强。在民间偏方、验方、秘方的基础上,梅州医院生产的湿滞片、通络片等中药制剂疗效良好、临床需求较大;梅州制药企业研制的双料喉风散和双料喉风含片等全国独家品种疗效确切、市场前景广阔。梅州客家民间偏方如同散落的珍珠正逐渐消失,发掘偏方是继承与发展的一个紧迫课题。

5 梅州客家民间药膳与凉茶文化

在长期迁徙的过程中,客家人为了克服水土不服,长期以各种野菜、草药果腹养生,在草药的运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梅州人在运用草药时,不仅发明了各种药剂,还将草药与食物相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药膳与凉茶文化。

5.1 梅州客家民间药膳 梅州客家饮食文化颇具特色,药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许良政等[4]报道了梅州的野生食用植物有 72科 150属 198种,分析了梅州野生食用植物的利用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对策。常作为药膳汤料的有艾、猫尾射、淮山药、土茯苓、葛、白花酱、鸡矢藤、溪黄草、马齿苋、台湾榕等[5],这些药材配以鸡、骨、肉等煲汤,集防治于一体。大埔县的“药根鸡汤”是客家药膳的典型代表之一。为方便食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其进行深加工已成为“药食两用”资源开发利用的主流方向。刘志伟等[6]比较了不同提取方法对溪黄草提取物得率、主要成分及口味的影响,为溪黄草药膳方便汤料制备提供了依据。客家药食同源品的流通形式多样,主要有农贸菜市场出售新鲜的青草药;草药店铺出售一些干燥草药;超市销售带简易包装的“客家土特产”药材;通过网店销售给在大城市奋斗的老乡。

常用药膳举例如下, 早餐常喝“三及第”汤(枸杞叶、猪肝、小肠、瘦肉)。以五指毛桃作为香料制作客家美食,如五指毛桃盐鸡,五指毛桃香鸡爪。客家民间习惯采摘“糖罐子”(金樱子Rosa leavigata Michx.的干燥成熟果实)制成金樱子膏炖肉食用。值得注意的是,小金樱子[8]为同属植物小果蔷薇R.cymosa Tratt.的干燥果实,产于粤东地区,如梅县河源等地,功效与金樱子有别,不能作为金樱子药用。客家娘酒(黄酒)是用糯米加红曲米[8]酿成的酒,常妇坐月子时制“姜酒鸡”食用,可活血补血。

近年来,重金属超标已经成为食品和药品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药食同源品中重金属的检测已渐受重视,但尚存在一些问题[7],①药食同源品中重金属的检测集中在少数品种;②检测的重金属元素有限;③检测方法集中;④缺乏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⑤忽略对元素不同价态和不同形态的测定;⑥缺乏统一标准。加强对药食同源品中重金属的安全评价, 研究其在药食同源品的安全限量,建立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评价标准,是药食同源品走向世界的必然条件。

5.2 梅州客家凉茶文化 客家凉茶的种类繁多,如溪黄草、夏枯草、车前草、淡竹叶、鱼腥草等。民间还盛传一些客家凉茶歌谣,如客家来自“山卡拉(山区)”,青山绿水出凉茶;本草纲目来搭配,老人“细俚(小孩)”都中意。客家凉茶的流通形式多样,主要有客家凉茶店,如“客家三宝”凉茶连锁店,经营各种盛夏解暑、消热和保健功效的客家凉茶;市售灌装凉茶饮料,如梅州制药企业已生产出有清凉、降火、解暑功效的灌装客家凉茶。

客家凉茶的另一种形式,是“仙人”,即仙人冻,由仙人草(即凉粉草)制成膏状,形状、色泽、口感似龟苓膏。仙人草性寒、甘、淡凉,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暑等功效,用于治疗中暑、糖尿病、高血压、黄疸等[9]。2009年梅州平远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仙草之乡”称号,目前为我国仙草种植面积最大的县。朱芳坤等[10]测定了梅州仙人草中8种元素的含量,发现其中钾(K)、钙(Ca)、镁(Mg)、铁(Fe)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含量非常丰富,为进一步开发仙人草提供了依据。

梅州客家凉茶是广东凉茶的一种,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用《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对其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加快客家凉茶的现代化和产业化,让其成为梅州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6 梅州客家民间医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梅州客家民间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分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互相影响,梅州客家民间医药的发展既存在机遇又存在挑战。

6.1 梅州客家民间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 作为“世界客都”和“华侨之乡”,梅州在发展客家医药方面具有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优势。梅州有多家制药企业,有双料喉风散等名优药品,客家民间医药验方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已具备了一定基础。另外,世界人民越来越喜欢使用传统医药防病治病,海外华侨为客家特色医药走向世界搭建了平台。

近年来政府大力扶持民间医药工作。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民间医药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动民间医药工作,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民间医药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具体提出要在12个方面突出做好工作,每项任务都详细列出了负责部门以及完成时间表。国家鼓励中医药无偿捐献,鼓励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开展合作,争取科研立项,推进考核管理,大力推广应用,完善专利保护等举措成为《方案》的重点和亮点。随着我国扶持民间医药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客家民间医药正迎来新的机遇。

作者建议有关部门结合《方案》,开展以下工作:成立“客家民间医药研究中心”;制定《客家习用药材标准》,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为客家民间医药的研发、生产、监管等环节提供法定的质量技术依据;鼓励有关部门和科技工作者深入客家乡村,进行座谈、访问、现场调查,开展抢救、发掘整理行动,将大量散落在民间的诊疗技法和验方、秘方进行系统分类整理,并进行必要的实验验证[11],编撰客家民间医药的历史源流、药物学、临床经验等方面的著作;建立“产学医教研体系”,培养特色人才,加强高校和企业的项目合作;加强客家民间医药的学术交流和宣传报道,让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客家民间医药,只有这样,客家医药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前景。

6.2 梅州客家民间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民间医药无人管理,连传承下去都成了问题。《方案》为民间医药发展铺平了道路。虽然《方案》为抢救民间医药提出了时间表,但是一些地区和部门目前对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筛选评价重视不够,民间医药知识产权持有人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民间医药捐献相关渠道不够畅通,亟需进一步挖掘整理,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梅州客家民系虽然已形成了客家传统医药知识,但还没有形成、也未能整理出客家医药理论体系,加之客家民间医药鲜见报道,使得研究较为困难。梅州客家民间医药发展最大的隐忧是后继乏人,瓶颈是科研能力及水平偏低,制约因素是投入不足,核心问题是保护与发展[12]。

6.3 梅州客家民间医药继承与发展 梅州客家民间医药曾经为客家民系的繁衍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客家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值得挖掘、继承、创新与发扬。建议有关部门实施以下工作:开展客家民间药用资源的调查,首先要调查掌握常用品种和稀有濒危品种的资源;在深入研究代表性医药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民间医生的工作状况、民间医药的疗效和当地民众对客家民间医药的依赖程度;调研民间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把特色民间药的开发作为开发客家地区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的重要内容之一。摸清民间药用资源分布、品种及其鉴别方法,为民间药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出新思路。

7 结语

作为中医药学的组成部分,客家民间医药知识丰富了中医药知识。客家民间医药知识包含着丰富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成分,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客家民间药用植物知识对应急治疗某些疾病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梅州药用资源种类多、蕴藏量大、经济价值高,建议加大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加强科学研究、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开发[13]。另外,江西省赣州市的纯客家县之一――上犹县已将“客家民间传统医药”列入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值得包括梅州在内的其他客家聚居市县学习。

[参考文献]

[1] 淮虎银,裴盛基.药用民族植物学及其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2,19(2):129.

[2] D T Au, J L Wu, Z H Jiang, et al.Ethnobotanical study of medicinal plants used by Hakka in Guangdong, China[J].J Ethnopharmacol,2008,117(1):41.

[3] 谢震强.客家人村居实用验方[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8.

[4] 许良政,廖富林.梅州市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及利用现状与开发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99.

[5] 赖万年,许良政.客家民间药膳中草药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6): 52.

[6] 刘志伟,王宏辉,张晨.不同方法提取客家药膳草药溪黄草的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6):55.

[7] 孙艳,赵余庆.药食同源品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与思考[J].中草药,2011,42(11):2351.

[8] 广东中药志编辑委员会.广东中药志.第一卷[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567,826.

[9]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474.

[10] 朱芳坤,曲黎,范文秀.梅州仙人草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J].光谱实验室,2011,28(3):1119.

[11] 孙志蓉,杜远,陶育照,等.四川平武白马藏族医药的初步调查[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3):3669.

[12] 朱佳卿.我国民族医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4):2995.

[13] 卢杰,兰小中.拉萨市珍稀濒危藏药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127.

Study on folk medicine used by Hakka in Meizhou

WU Wei-kui, CHEN Fan-hua, YAN Qian-ru, SONG Wei

(1.Meizhou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Meizhou 504071, China;

2.Meizhou Municip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izhou 514000, China;

3.Hu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llege of Pharmacy, Xianning 437100,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or folk medicine, a multi-discipline subject, has gained much attention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t present.Based on the previous literatures, the overview on the recent advance of folk medicine used by Hakka was summarized.The key questions of folk medicine used by Hakka were also highlighted.It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