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音乐赏析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

第1篇: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音乐;鉴赏;整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音乐鉴赏教学也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来进行整合和摸索。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音乐鉴赏教学整合性理论开发的可行性,并提出了音乐鉴赏教学整合性理论开发策略。

一、渗透整合――多学科渗透整合

音乐鉴赏教学要采用多学科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得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相互结合,完成音乐教学与多种知识体系的完美渗透。首先,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渗透文学教学内容,音乐作品通过观感和情感来塑造音乐形象,因此,音乐表现的内涵往往涉及文科的许多内容,可将其分为文学形象型、历史画卷型、思想教育型等几个类型。如,湘教版的《音乐鉴赏》教材中“音乐的美――悲剧美”“喜剧美”等都是依靠音乐剧的形式来感受的,实现了音乐与文学的互相渗透,教师要考虑到用文学化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增添音乐悲剧美(或喜剧美)的感受。其次,音乐教学可与多学科教学方法进行融合。如,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段落分析的模式,音乐教学也可采用这种方式,如,湘教版《音乐鉴赏》“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听赏《少女的祈祷》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首乐曲大体可以分为几个段落?”播放完该音乐后师生共同并分段讲解《少女的祈祷》的“主题及各个变奏”。总之,音乐教学的多方面融合是可行的,这种共通性为学科融合带来了机会,而这正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把音乐教学融入社会,从而反映社会、表现生活,显示其学科的独特魅力。

二、延伸整合――扩展音乐外延整合

高中音乐教学要重视对音乐外延的拓展,使音乐教学从课堂出发无限地延伸开来,给音乐赋予新的思想内容和知识内容,当然,音乐外延的拓展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可以外延到生活、历史和文化中,提升非音乐知识的比例。教师外延拓展过程中要注意:

1.通过延伸教学让学生学会鉴赏音乐

在教学湘教版的《音乐鉴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蒙古歌曲《辽阔的草原》。

师:我们一起听一曲蒙古民族歌曲吧。

师:听完后,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首歌的背景吧。《辽阔的草原》是一首来自于呼伦贝尔盟的歌曲。歌曲节奏自由,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是一首典型的蒙古族长调歌曲。

师:我们一起联想一下辽阔草原上会出现什么故事呢?

生:(想象故事,小组汇报)

师:请大家说一说对这首歌的感受吧。

欣赏后,师提出问题:你们说一说欣赏民族音乐可以通过什么途径?

生:听音乐―了解背景―谈感受。

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欣赏歌曲《呼伦贝尔》。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发现,音乐教学的外延拓展就是要从一首歌的欣赏到另一首歌的欣赏,从教师提供的学习理论延伸到另外的学习活动中。

2.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音乐风格中进行外延拓展,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开展教学

在教学《爵士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告诉学生:“爵士乐是美国黑人创造的,有独特的旋律节奏特点,是从通俗音乐发展起来的独特类型。”基本理论知识传递后,教师播放了一段周杰伦的歌曲,此举立即燃起学生的兴奋点,这为分析二者之间的共同点作了铺垫。总之,音乐外延的拓展要让学生能获得广泛的音乐信息和音乐知识,使其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获取音乐学习的广阔空间。

三、补充整合――专项活动整合

高中音乐教学要与教学活动整合起来,发挥音乐教学的娱乐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首先,课余开展音乐专题讲座,充实学生的音乐知识结构,使他们增加对音乐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如,教学湘教版《音乐鉴赏》“一唱雄鸡天下白”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音乐发展讲座,结合本课乐曲与歌曲所处的时代背景,漫谈自己的听赏感受。其次,教学还可以结合学校艺术周、艺术节、节假日开展音乐活动课程。如,教学湘教版《音乐鉴赏》“华夏音乐之光古琴风韵”可结合学校的艺术节,在欣赏完古琴音乐《酒狂》《流水》《阳关三叠》后,可以组织创编相关的歌舞进行表演,以此作为音乐节的表演节目,同时也完成了欣赏教学的任务。

综上所述,音乐鉴赏教学理论要重视整合原则,将多学科、多内容和多种活动形式整合,最终实现音乐鉴赏教学的实效性拓展。

参考文献:

[1]朱竞.提高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0).

第2篇: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音乐 音乐作品 赏析

音乐赏析是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分析,就是经过感悟、体验和再造想象,把听到的音响在脑中整合成音乐语言要素,从中感觉到活生生的形象,进而把握音乐作品所蕴涵的思想内容。音乐赏析无论对于赏析者还是对于音乐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都是多方面的。它对于赏析者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有益于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形成创造性思维;对于音乐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支柱,是进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手段;对于社会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是实现音乐作品社会作用的必要条件,在造就社会所需的时代新人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并能够促进人类社会审美理想的形成。限于篇幅,本文重点阐述音乐赏析对于赏析者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索音乐赏析的方法。

一 音乐赏析对于赏析者的意义

1.有益于陶冶情操

优秀的音乐作品,无论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育力量,能够带给赏析者艺术造诣的升华,使其道德情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赏析者在审美的氛围中会不知不觉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产生乐观向上的思想情感,剔除思想意识中不健康、不正确的成分,逐渐变得高尚起来,进而形成较高的音乐文化修养及完美的人格。

2.有益于提高审美能力

优秀音乐作品是人类的艺术财富、人文精髓,能够使审美活动带有鲜明的倾向性,引导赏析者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消除错误的审美观,从而使其受到教育和启迪。美的观念是同人们的道德观念紧密相连的,它反映着人们的世界观,所以赏析者进行音乐赏析时,实际上是在接受一种道德观、价值观,其影响极为深远。赏析者通过对音乐作品体裁、题材、形式、风格、内容思想性,作曲家创作意图,具体的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逐渐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音乐形象,领会作品中的人文情怀,汲取音乐艺术的精髓,养成审美鉴赏与辨别能力,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3.有益于培育创造性思维

由于音乐语言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求异性和不确定性,总是有意无意地留下了许多空白,因而音乐赏析需要艺术想象力,让赏析者去延伸拓展,去捉摸思考,否则便难以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世界,更不能从赏析中得其境界。音乐赏析不仅需要艺术想象力,而且也发展艺术想象力,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艺术再创造活动,而不是被动、消极的感知。音乐赏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创造的过程,其间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为了达到对音乐作品内涵的深刻感受、体验和创造,要借助储存的知识和经验,也要运用联想、想象等思维手段,这就使赏析者的智力得到开发,思维更加灵活和敏捷,从而培育创造性思维。

二 音乐赏析的一般方法

1.多听佳曲,感受其美

“观千剑而后识器,听百曲方能知音。”要学会赏析音乐作品,首先必须多听,且要选择古今中外生命力强、感人肺腑的佳曲,感受其富有魅力的音调、恰到好处的表现手法、确切的表达内容与音乐语言、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等等。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对我们的民族音乐、民间音乐要有深厚的感情和广泛的了解,所以更应该多听。多听民族音乐,会深刻感受到祖国壮丽山河的美,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优秀音乐作品本身都是美的,可博闻广听,就是要扩大听的范围,主动接触不同题材、体裁、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让脑海里既有中华民族各类音乐,又有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现代派、各时期民族乐派的印象。赏析之前可查阅相关的知识性资料作参考,对作品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结合音响带来的美感,便于更好地把握作品真挚的感情、严谨的结构和鲜明的主题。

2.启动联想,捕捉形象

音乐作品驰骋着丰富的想象,赏析时必须启动联想,捕捉音乐形象,才能充分体味音乐之美,感悟其情致和韵味。对于音乐形象,音乐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简言之,音乐形象就是因为音响的启发,使人在脑海中产生想象中的事物形态或生活图景。如赏析歌曲《橄榄树》的音乐,从六弦琴奏出的大段缠绵不断的分解和弦,到长笛奏出的主题旋律,其音调多是下行的,和弦也是沉郁而柔软的,音型却热情而带祈求,又因每一乐句的句尾拖着长音,更增加了哀而不伤的问句气氛,使人产生无限的伤感惆怅,同时伴有向往之情。这种音乐效果,使人联想到月夜下游吟歌手身背六弦琴、独自漫步弹唱的画面。如能进一步展开联想,就会想到台湾同胞由于多年来不能回到祖国怀抱,以至于“叶落求归根,梦境叹依稀”。人们听到此曲,便会激起浓重的乡愁,或由草原想到大陆,或由橄榄树想到和平,仿佛看到自己变成和平鸽,翱翔于烈烈长空,飞到和平之神的塑像前发出撕心裂肺的祈求,热盼回到祖国怀抱。可见,以丰富的联想捕捉到的音乐形象,可谓胜景无限。

3.体验情感,挖掘内涵

音乐作品不仅驰骋着丰富的想象,并且蕴涵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情感,这是音乐最显著的特点。音乐的内在特点就是抒发感情,音乐作品无不是为了抒情而存在的。换句话说,情感是音乐的生命、灵魂,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所以在赏析音乐作品时,要以深刻的思想体验,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然后循着对音响的感知,用灵动的大脑去体悟作品的思想内容或题材范围,进而挖掘其情感内涵。

对于有歌词的声乐曲,因语言本身的含义、节律、韵味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对赏析者具有启示作用,要体验其感情内涵并非难事。但是对于没有歌词、纯器乐演奏的器乐曲,要挖掘其情感内涵相对困难一些。乐曲的标题有时是内容的集中体现,帮助我们了解乐曲的大致内容,同时也可从中揣摩其情感内涵。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在传统狂欢节中对各种动物进行描绘,它是由14首独立短小乐曲组成的管弦乐套曲,14个小标题使人们在听乐时,能够按照乐曲标题的提示,在思想内容的引导下受到作品情感的熏染,从而情不自禁地陶醉于作品中,或受到感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4.深入乐理,知人论世

前文已经提到,赏析者进行音乐赏析时,实际上是在接受一种道德观、价值观。因为多数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感情及创作意图,总离不开作者的世界观,所以赏析者要深入乐理,从作者思想感情的实际出发,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探求作品的哲理性。如唐代古琴乐谱《碣石调幽兰》,有如下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终不见用,他在途中看到幽谷中沁人心脾的兰花,于是感慨道:“兰花是香花之王,如今却与野草丛生,正如‘贤德之士,怀才不遇,生不逢辰。’”于是弹奏了《幽兰》这首琴曲,它启发人们自觉抵御现实中的种种诱惑,不畏强权,勇敢地伸张正义、维护真理。

对于那些无标题的音乐作品,应该怎样赏析呢?那就要“知人论世”。“知人”就是要了解作曲家各方面的情况,一是将其作为个体的人来看待,了解其创作才情、个性气质、艺术修养、审美志趣,甚至师承和流派;二是将其作为社会的人来看待,了解其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崇尚,乃至籍贯、家世和交友。“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如政治上的治乱、经济上的兴衰、社会生活面貌、文艺思潮、社会风气和风俗习惯等。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一部哲理性很深的音乐诗篇,其哲理性是贝多芬所有九部交响曲中较为杰出的一部。它反映出当时全人类共同遭遇的命运和人民要起来、要解放,社会要革新、要前进,急需寻找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革命道路的理想。但因种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恶势力的无情阻挠,在此社会背景下,作者创作了这首作品,认为只有与恶势力做不屈的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结合贝多芬当时的个人遭遇,乐曲中有着抑郁的成分,更有希望、有斗争、有必胜的信念,充分揭示了作者感情深处隐藏很深的心声,却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共鸣,激励着我们以顽强的意志去争取斗争的胜利。对于大多数无标题音乐作品的赏析,因其寄寓着很深的哲理,只有善于“知人论世”,才能充分领悟乐曲的情致和韵味,从而不断提高音乐赏析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弗兰德?劳厄.开启音乐之门[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3]渡边護.音乐美的构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4]理查德?贝克.音乐的魅力[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第3篇: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但与此同时,音乐素质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于2009年10月份对湖北师范学院进行了为期15天的调查,希冀以此为代表,对当前在音乐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分析其原因。

一、基本状况与初步分析

在湖北师范学院,音乐素质课程①是名称为艺术(音乐部分)与艺术(书法部分)结合一起的一门课程,始开于1993年9月,在2009年分开,分别更名为音乐、书法,授课对象为各师范类专业大一学生,开课时间为第一学年第一学期,课时6―7周,每周1次,每次2学时,共计12―14学时,1学分。教师分别由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专业教师兼任。音乐课程与艺术(音乐部分)一脉相承,目的在于加强师范类各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

自1993年始,音乐课教学先后共由6位教师担任,现今还有3位教师同时担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知识架构、兴趣爱好而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加之本课程一直缺乏统一的教材,各教师所授内容都不相同(表1)。

由上表可以看出,6位教师的学术背景不同,教课之内容也有一定的区别。可以看到,每位教师的授课内容与其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即知识架构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1.因为受过系统的钢琴训练,所以较倾向于自己比较熟悉的西方古典音乐及大量中外钢琴曲目,在A、B、C3位教师的授课中有明显的体现。其中,教师A由于喜爱中国传统音乐,在2004年编著出版《中国民族器乐曲赏析》,所以此后,将教学内容改为中国民族器乐曲目欣赏。

2.教师D知识架构为民族器乐演奏并作曲理论,由于学习过作曲理论,其视域较广,故其在教材内容与专业背景――民族器乐相重合的情况下,更全面地向学生介绍其他一些音乐种类。

3.教师E知识架构为键盘表演和流行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深受学生欢迎。该教师在兼顾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对自己的爱好做适当的延伸,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4.教师F为专业音乐史论硕士研究生(西方音乐史方向),故其在教材之外引进西方音乐史论。

每位教师因其知识结构不同而授课内容有所差异,择其善者而教之,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来看,是对于教材或者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扩展;从教师授课的角度来讲,何尝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变通”之法?

在调查访谈中,笔者发现几点共同之处:

1.授课内容以中国民族器乐作品赏析为主,没有声乐曲目欣赏教学以及其他与音乐相关的教学;

2.只根据所要讲授的欣赏内容进行理论讲授,而没有讲授一些与音乐学相关的交叉学科;

3.授课内容为纯粹的课堂讲授、欣赏,而无相关学生参加的音乐实践活动;

4.在思想认同中,各教师只将这门课程教学作为任务性课时来完成,或者说并未将音乐课教学作为一门真正的课程

教学。

二、问题之探究

上述现象在普通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由此可以看出,当前音乐素质教学的教师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以教授音乐专业学生的方式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讲授欣赏曲目的乐器及其相关知识,讲授乐曲的背景、曲式结构及相关音乐理论,然后教学生欣赏乐曲,忽视了音乐实践活动(包括音乐会的视听、音乐活动的参与、音乐演奏、演唱的学习等)。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此类的理论知识并不抱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反之较为淡漠,在此理论讲授之后的乐曲欣赏环节中,注意力很难集中,尤其对于一些演奏时间较长的曲目更甚。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所有学科教学的普遍要求,对于音乐学科来讲,二者的结合显得尤其重要。众所周知,“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在时间的流动中显示其声音特性”③,这样时间的流动所依靠的就是实践操作。理论教学提供了音乐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而实践教学则实现了音乐在实践中的流动。即使从单纯的欣赏角度出发,理论教学提供的是理解音乐作品内涵及其意蕴的方法,而实践教学则确保欣赏者能够全方位、深层次,并从操作意义上――尤其是中国古代作品和近现代作品,理解并接受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美学含义。正如赵宋光所言:“受教育者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主动参与艺术生产这一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努力提高生产的效率,才可能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类本质力量自身生产。”④

一些教师对此没有辩证地认识,但是,这并不是教师的错误,因为他们――在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的教师们在接受音乐教育的时候,理论就没有和实践真正的联系起来。现实的高校音乐院系中的理论课,如和声课,曲式课,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西音乐史等课程得不到学生重视的原因即是此。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脱离就在所难免,而且在学习者与教授者的意识中似乎也“理当所然”,因为“求学经历亦是如此”。

另外,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讲,带有实践性的音乐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愉悦的学习,更能调动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学生在感到学以致用的同时,学习效果将大大提高。同时,实践的“有声音乐”更加符合音乐在非音乐专业学生心目中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去拓展、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水到渠成之感。

(二)授课内容的视野狭窄

在授课中,内容多为中国民族器乐曲目赏析,表现得较为单一。事实上,就单纯的音乐欣赏而言,其不仅应包括中国民族器乐曲目赏析,还应包括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中国宫廷音乐、祭祀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等,更应包括隶属于音乐文化的西方古典音乐、近现代音乐、现代流行音乐、世界民族音乐等,这样的音乐文化才是较为全面的音乐文化。现行“偏科”的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眼界的开阔,某种程度上会削弱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音乐素质课的学习中,最重要的在于兴趣,整个教学过程都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应当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教育学所指出的:“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具有定向、动力、支持和偏颇作用,它能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满腔热情地学习。”⑤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做的而且至关重要的是尽量让学生保持这种兴趣,并使其发展、壮大,变为一种求知欲,切勿削弱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创新教学模式

(一)注重培养具有全面音乐素养的师资

音乐素质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多数都与师资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的知识架构、文化观点、教育实践等,对于教学效果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多数音乐院系的教师都有着自己的专业方向,或声乐、或钢琴、或理论等。这些教师在音乐素质课程教学中,必然以自己的知识架构和文化观点进行教学,所授课内容之偏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培养具有全面音乐素养的师资,应成为改革音乐素养课的重中之重。

合格的音乐素质课师资应该具有全面的音乐素养,这样的素养包含两个方面,即音乐素养与音乐文化素养。

在音乐素养方面,应包含音乐实践层面(如声乐演唱、钢琴、器乐演奏等)、音乐理论层面(如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学理论等)方面,对此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和涉猎,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从音乐实践层面演示、从音乐理论层面分析。唯有此,方能展示给学生全面的音乐、立体的音乐,呈现出实践与理论联系的紧密。

在音乐文化素养方面,必须树立大的音乐文化的概念。音乐首先是文化,不仅仅包括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歌、舞、曲等,更重要的是音乐所生存的文化土壤。不同民族的文化土壤是欣赏、理解不同民族音乐最好的钥匙,礼乐文化、中庸思想之于中国古代音乐、社会化大生产之于西方管弦音乐、热带丛林的生存环境之于非洲鼓乐等,皆是如此。这样的音乐文化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了音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音乐在民族构成中的重要性,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世界民族音乐,更能使其真正地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有利于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的推广和发展,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改革音乐素质课教学方法,建立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制

音乐素质课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统一体。

方案之一:在大学校园中,有很多社团组织,音乐素质课应当充分发挥与音乐相关的社团组织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将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感受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社团活动的指导,提高了社团活动的质量,有利于校园社团组织建设。

方案之二: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组,采用每组学生集体音乐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外,加强指导学生对于集体音乐实践活动的设计和排练;在课堂上,针对具体的音乐活动进行理论的分析,并以其为原点,进行四周放射式的知识的讲授,充分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开放思维,思考音乐文化,感受音乐的魅力。应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需要要求教师知识的全面和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并能有效地把握教学的进度与节奏。

结语

笔者用教育部在1989年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愿与音乐素质教育的同行们共勉。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

注释:

①音乐素质课程属于艺术课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为书法课。二者学时基本相等,共一个学期。以下皆简称为《音乐》课。

②2004年,教师A编著《中国民族器乐曲赏析》一书,并作为教材使用。

③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2.

④赵宋光.生产力见地上的音乐教育观[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1):4.

第4篇: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师;西方音乐史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西方音乐史》课程的历史由来已久,主要遵循专业音乐院校的传统模式。音乐史论、音乐专业技能、音乐技术理论课程共同构成了专业课程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较之后两者,史论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在师范院校得不到学生的重视。随着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实施,课程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一些院校还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指导方案将该课程更名为《外国音乐史及音乐赏析》。面对西方音乐史不被学生重视、传统史论课开设的模式及新指导方案中对课程开设目标、意义的反思等,有必要重新审视该课程更名的深刻内涵,以便更好地理解高等师范院校西方音乐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论文欲在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师范专业教学的基础上,从“多元化”“师范性”等角度出发谈谈对该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课程的重新定位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对《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更名引发了我们对课程的重新定位和思考。《西方音乐史》作为音乐学和人文学科中的一员,从范畴来看,它是个交叉性、多元化的学科。较之技术性课程,史论课程可以弥补审美体验、人文关怀的缺乏和不足,而音乐审美体验正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问题所在,新的指导方案非常明确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西方音乐史》同《音乐欣赏》重新整合,更名为《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一结合正体现了审美体验在史论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具备了多元化、人文性、实践性、审美性等特点。

二、以音乐作品为链接的循环教学模式

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曾说: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重音乐的审美体验,而不要沦为非音乐式的教育,使它阻碍音乐教育的发展。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毋庸置疑,音乐作品正是这种审美体验的客体对象。因此,音乐作品的理解必然成为音乐史课程的中心环节。

但是,仅仅聆听和讲解音乐作品绝对不是一堂理想的西方音乐史课程。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作为纽带,它究竟怎样在完整的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作品审美体验的准备和目的是什么?这个循环模式中应包含哪些综合性课程呢?这些多元化信息的链接正是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音乐赏析并不是一个简单、容易的过程。欣赏一首西方音乐作品却缺乏对音乐风格、语言特征和文化的理解,这种欣赏可谓是举步维艰,尚且做不到“赏”何来“析”而言呢。那么在这个链条中应该包涵哪些学科知识、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读作品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科综合理念

学科综合是针对传统的分科式课程设置提出的,后者的优势表现为学科体系的建设发展和技能的传授,而综合课程则更加关注多门艺术学科的整合,它更加体现了师范教育的特点,强调创造性、综合性、全面性、实践性音乐人才的培养。师范院校和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有明显差异,一个是“全”,一个是“专”,西方音乐史教学中的学科综合正体现了师范专业对“全”的培养,更名后的课程直接体现了这种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享誉世界的师范教育和教育科学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就将原本25个系的设置压缩成9个,这种学科综合成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同时,学科综合在高师音乐教学中更彰显了它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挖掘培养,有利于思维的拓展和知识面的拓宽与综合分析,美国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综合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音乐教学内容强调各组成部分间的联系。

《外国音乐史及名作赏析》中则应包含不同学科的综合,形成一个多元化链接的循环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作品为中心,以史论为两翼,采用音乐学分析,避免枯燥的纯技术理论分析,使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史论课又别于作品分析课,力求它们的重新整合。

四、中西文化体验下的“多重文化”西方音乐史教学

蔡良玉先生曾在“对西方音乐史教学中中西音乐比较视野的思考”(《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一文中提倡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运用中西比较的方法,开阔中西比较的思维和理念,同时采用了五个比较以实例来阐明观点。这一观点非常新颖且具有实用性价值,强调学科内部专业间的联系,着实体现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讨可谓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但多数较泛没有落实到教学的细处。音乐表演、理论研究和创作的专才培养并不是师范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音乐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不仅应传授相应的专业知识,更应引导学生以一种“正”的思维来拓宽、融汇贯通专业间的联系,树立“多重文化”的教学理念,这对培养开放型、全面综合型的高素质音乐教育工作者意义深远。

五、突出“师范性”特点,实践性、发展性教学探索

教与学是互动的,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改革同样应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着手,如何将二者优化是改革的关键,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西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在师范院校的开设不同与音乐学院,它的内容涵盖面广、课时相对较少。作品的赏析和音乐史的论述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留出了大量的空间给学生予以实践性学习。

同时,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到音乐史发展的审美现时性,效果历史(续后历史)等问题,引导学生对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性思维探索。如对作曲家、作品的不同评述。教学中要以开放性的取代封闭性的思维。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性的概念,它们指的往往是可变性因素,发展性地、批判地认识历史,即现状有可能被改变或甚被抛弃――所有的现状均源自具体的历史条件,并不是一层不变。

作者简介:

第5篇: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音乐鉴赏课;美育;欧洲音乐作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72-01

一、欧洲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发展

高校音乐鉴赏课作为促进学生审美情操发展的重要课程,需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独有的特点进行课程制定,保证能够在音乐鉴赏课中充分锻炼学生的欣赏点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欧洲音乐作品作为一门涉及历史、人文、音乐史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内容,其综合性和历史性令其能够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欧洲音乐文化的巨大变革与发展。设定欧洲音乐作品作为鉴赏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学习性、理解性和综合性的考察,对于其自我独立思考和音乐知识分析整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在欧洲音乐发展中,从中世纪开始,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还是浪漫主义时期,都有着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所塑造的不同音乐风格。当时涌现出来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以及音乐家,都需要学生需要利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和聆听经典的音乐作品,充分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与特点,这样才能够保证以高校的音乐赏析课为基础,在未来进一步深度探索欧洲音乐作品。

二、高校音乐鉴赏课对美育教育的作用

据上述,当前高校音乐鉴赏课中利用欧洲音乐作品来进行典型内容分析鉴赏必不可少,除了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之外,对于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美育教学也非常重要。

从美育教育的角度来说,作为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念的内容,其教学需要充分对音乐中的美好事物进行辨析和探索,利用音乐分析、音乐聆听、音乐欣赏等多种方式来塑造自我健全的音乐审美观念。在音乐教育之中,对于学生的美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领域之中,对于其未来的心理构建、趣味人生和创造力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帮助。在现代化的音乐赏析课程中,以欧洲音乐作品为例来进行学生的美育教育,可以充分保证美育教学以经典文化音乐作品为例进行教育的实质化转变,以提升学生的现代美育特点为核心,充分保证欧洲文化中的经典音乐内容能够对学生的自我音乐审美和理论起到提升作用。

在相关的欧洲音乐作品赏析课中,为了充分提升学生对于美学观念的认知,教师可以从著名的欧洲音乐家入手,根据当时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来引导学生聆听其一生中不同年龄层次所创作出来的不同作品,无论是曲式结构、创造手法还是作品内容,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和音乐家自我对于审美观念的不断转变和提升。这样的音乐赏析方式是对于学生的不同审美内涵的考验和探索,保证了其利用对比法、聆听法、参与法等多种音乐赏析方法进行探索之后能够深刻理解欧洲音乐作品中的美学特征。

对于高校来说,其开设音乐赏析课,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音乐的聆听和了解中充分扩展自我音乐知识领域,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样自我音乐素养和道德素养也就能够随之提升。一般来说,鉴赏和理论相结合的课程才是美育教学的美学观念传递的核心保障。所以在进行欧洲音乐作品赏析的过程中,先从理论基础上向学生传递欧洲音乐作品的特点,再通过实际的聆听和鉴赏课来塑造音乐形象。这样的结合方式不仅能够坚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还能够以美育教育为核心来提升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保证在实践和创新探索中了解和吸收多元文化,能够激发起学生性格中积极、乐观的特点,从而保证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三、总结

对于高校来说,开设音乐赏析课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从经典的音乐作品中吸取知识和文化内涵,以此来提升和丰富自我思想和内涵。欧洲音乐作品作为音乐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在时代的变迁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艺术特征,设定其为基本的鉴赏内容,就是对学生美育能力的锻炼和自我创造力的丰富,这样的鉴赏课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设定,保证欧洲音乐作品中的经典内涵能够充分影响学生对于美学的认知和对于自我审美能力的构建。总体来说,音乐鉴赏课中对于学生美育教育的方式和材料选择是决定其教育效果的基础,音乐未来的教育改革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充分保证教育的综合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2005(04).

[2]林彦君.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审美素质教育[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

[3]周静.大学音乐教材的可接受性――试评《走进音乐――音乐知识与欣赏》[J].艺术探索,2005(S2).

作者简介:

第6篇: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音乐欣赏课 音乐教育 作用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音乐欣赏课所体现的音乐价值的基本价值和社会功能。通过传授文化知识、培养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等方面的分析,说明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音乐欣赏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对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目前,中、高等教育都设立了音乐欣赏课。音乐欣赏课从音乐教育基本价值方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丰富学识、陶冶高尚情操和培育爱国的情怀,在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个人素养、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

一、传授文化知识

在教学方面,其一是对乐曲的欣赏,与此同时也可以说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此类学习重要包括历史知识和音乐文化两种。我们从学习音乐文化来看,不管是器乐作品还是欣赏声乐作品,音乐旋律是学生首先所听到的,老师讲解音乐作品,一般涉及到作品作者、主要特色以及创作的背景等方面的分析。

音乐欣赏课不仅是多元化音乐教育的一翼,同时,也承担起了通过音乐教育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角色,欣赏音乐作品同学习历史的关系十分密切,音乐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只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就能领悟其思想内容的表达。

二、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由于音乐家对人生体验的艺术真实写照,因此酝酿出了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还包括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音乐就像生活中的阳光,不可与世人隔离,不然生命将黯淡无光,欲失去生活的情趣。音乐是由词曲、旋律结合而表现生活的。在众多乐曲中,主要是由音乐语言(节奏、旋律、力度、速度以及和调性、调式、声等)来表现的。其作品的艺术美和思想内容,要由音乐语言的各种要素表现出来,此形式的表演有演唱、演奏等。音乐的灵魂是旋律,所以,欣赏音乐作品,不但要用耳朵,还要学会用心来听,才能体会其中的真谛。旋律背后的美是心灵的声音和丰富的音乐语言及优美的旋律,更是历史和人生的写真。众所周之,我国历史上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极为感人。俞伯牙一曲高山流水,不但旋律优美动听还由此引出了一段千古佳话,为后世子孙渊源流传,两人一见如故,正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他们友谊的力量来自于音乐。《二泉映月》的作者华彦钧所表现的月冷泉清、人静夜阑的独特意境,展开如诉如泣的旋律,让人犹如听到了作者的心声,一位历经人生痛苦和辛酸的盲艺人,向我们吐诉其不平的一生。我国为多民族国家,所以民歌极其丰富,通南到北,由东而西,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歌,形式表现各个不同。

三、培育学生爱国情怀

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自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是伴随着历史和物质生活而产生的,一旦产生,就成为重要的人类精神生活内容,对现实生活有巨大推动作用。在中外古典音乐中,大部分作品是对祖国情感的颂扬。赏析此类音乐作品,能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动机和主题,震撼人的心灵,激起莘莘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爱国主义的重要源泉是近代以来音乐的创作,从各个中外典型音乐作品中,读出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爱国的激情。由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由聂耳《义勇军进行曲》、由刘半农赵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其作品都表现了对国家兴旺和民族解放的振奋精神以及爱国思乡之情,给人以莫大鼓舞和力量。作品以爱国主义的核心力量鼓励着人心,使人的心灵得到震撼,这便是力量。

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音乐欣赏课对社会文明、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来自于人类的团结教化作用和精神熏陶。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

(一)体会作品思想内容和丰富而深刻的意境,可使学生本身素质得到提高,精神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精神力量的作用使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有助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们对于亲情、爱情、友情的珍惜,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安定与和谐,具有积极的影响。音乐欣赏课所带来的力量,充分表现了社会文明提升功能。 转贴于

(二)就学生及学生周遭的群体而言,音乐作为世界性社会性的语言,欲增加不同国度、民族、阶级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譬如,每届奥运会主曲,即世界和平的优秀典型音乐作品,体现了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和对人类和平与美好生活的渴望,为世界各地各国各民族带来了相互沟通和友谊,对人类社会和谐与进步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五、结语

为了更具体的实现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在课程的安排中,我们要把对音乐作品的选择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在校园里,我们经常听到学生们的议论,讲到听一曲美好的音乐会感到明天会更美好,感到对学习和生活很有信心,感到活得很充实。所以,每个有责任心的音乐老师,都应该从对社会和学生负责的态度出发,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

第7篇: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 音乐欣赏 小学音乐教育 音乐教学

目前,音乐欣赏已成为小学音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学生气质修养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然而,当前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效率低,音乐欣赏仅仅是放放磁带、听听歌而已,教师教学方法陈腐,模式单调,学生呈现出没兴趣、不想学的状态。怎样改变这种呆板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小学音乐欣赏课的相关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效率,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之中,愉快、主动地学习。

一、我国小学音乐欣赏课现状

长期以来,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以老师的讲、学生听为主,师生互动的机会则很少,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

(一)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师过分强调音乐的背景知识和历史意义,将音乐放在次要地位。音乐欣赏课形成了一种标准模式:介绍作者及生平、介绍作品的背景、介绍作品的结构、完整的欣赏全曲。教师过多的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主观映像灌输给学生,但不作有意义的引导和拓展,忽视学生主动参的过程。另外,教学过程中缺乏有趣、高效的教学方法,按照传统的欣赏教学的程序上课,一节课下来感觉枯燥,课堂气氛呆板。导致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还是一无所知,没达到上欣赏课的目的。

(二)学生对音乐课的重视不够,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聆听音乐,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昏昏欲睡,有的做其它学科的作业,有的偷偷听流行音乐,根本谈不上静下心来感受、欣赏与理解音乐。出现了学生喜欢听音乐,但不愿认真上音乐欣赏课的现象。

二、我国小学音乐欣赏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童年期,是儿童长身体、学知识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能够逐渐形成自己见解,对喜欢的、有趣的音乐学习内容可以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是,童年期的孩子情绪不稳定,情感带有短促和爆发性的特点。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弱,随意性较强,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干扰而分散注意力,有一定的逆反心理,音乐兴趣还不稳定。加之有些学生存在功利思想,对音乐学习重视不够,在欣赏不熟悉的音乐作品时,会觉得迷茫,对音乐产生厌倦。

(二)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下,教师的角色表现为是理性的塑造者,还没有真正由传统的知识垄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强调传授书本知识、重视技能训练,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唱,学生跟唱。在这种传统的口传心授式、讲解式、模仿式的教学方式影响下,音乐课堂缺失了音乐所特有的聆听、体验、表现与创造的特质。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得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体性,制约着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三、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一)以听为主,创设情境,强调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教学的中心点是“听”,而围绕“听”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则是欣赏者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欣赏时泛听和精听、细听相结合,让学生分析音乐的特点,分享自身的感受。同时,教师要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创设以情育人的课堂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积极地感受音乐的特点和情绪,体验和把握了音乐的基本内涵。

(二)恰当采用直观教学,结合经验欣赏音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仅仅用听觉是不够的,还必须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例如,借用影视画面的感觉,发挥听觉与视觉的联觉作用,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音乐。同时,在欣赏教学是还要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唱歌、演奏、律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当中。

(三)适当的讲解和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音乐欣赏中的逻辑思维主要表现在对作品的理解认识与分析方面,它不仅包括音乐内容在通过形象思维感受后的理性定位,而且要从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一直以来,教师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都只是讲解某一部作品反映了什么,并没有教会学生怎样去欣赏音乐。所以,老师的讲解要力求精炼、生动、多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表达,并注意讲解的时机,多采用简要提示后倾听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经过讨论、思考、探索后教师作出必要的讲解和提示。

(四)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欣赏教学应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知音乐创造能力。例如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画、故事、诗歌等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也可以结合音乐进行律动创造表演,随音乐拍手、跺脚、捻指、做即兴音乐表演或误舞蹈动作。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把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运用到表演创作等时间活动中去。

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还将影响其潜在素质和能力的发挥,使学生在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其学科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并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巧妙设计教学方法,才能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主丹.音乐教学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2]沈睿.议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现状与对策 [J].在线学科教学,2008(5).

[3]张素格.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M].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1).

第8篇: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音乐和文化;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60-02

0引言

“中国音乐名作赏析”是为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这门课程是音乐与文化的结合,更是音乐和相关文化的集中体现。音乐和文化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不分离的关系,中国的音乐史既是音乐发展的历史,也是文化、社会发展的历史。欣赏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对中国音乐的学习,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近现代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了解和学习,在中国音乐名作欣赏课中进行有关文化的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1音乐与文化的结合是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中出现不同形式的音乐,这与各个时代的文化紧紧相连。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又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它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即“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崇仰创造万物的大自然,又重视人的内心体验,而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也是“和”的精神。

在课程中,给学生介绍一部中国传统的音乐作品,要结合该作品所处的时代,讲解当时时代的文化脉络,该作品在怎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出来的等相关知识。现以宋代的词乐《扬州慢》为例。

宋词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它的起源虽早。据《中国古乐》记载,“楚声,即楚国民歌,是战国时代兴起的一种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音乐,其中包括利用其曲调而填词的作品。”这些在严格意义上不是词调,但是具备了词调音乐的特征。但词在宋代最为昌盛,是宋代最为代表性的文学。宋词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其实就是音乐文学,可“依声填词”或可“因词度曲”。宋代词调歌曲就是中国古典的艺术歌曲。

《扬州慢》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触景生情之作。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汇西鄱阳人南宋音乐家和词人。他不但工于诗词,并能作曲,在音乐上自成一家。作自度曲《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其中《扬州慢》、《杏花天影》、《鬲西梅令》、《暗香》、《疏影》等曲词十七首,均有公尺字旁谱。他的自度曲技巧很高,在调式、转调等技巧处理上精致细腻,有一种独特而又深远的意韵。《四库全书》提要载,姜夔诗格高秀,词乐亦精深华妙,尤善自新新腔,故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1176年,他出游途经金人两次蹂躏、惨遭兵焚的扬州,看到昔日繁华的商业都城,已是“市尘尽荠麦,号角吹宵寒”,更显得空荡凄凉。眼前的景象和爱国的情思,激起他强烈的感情,用警辟对比的词藻度成此曲,传为佳作。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描写由于金兵入侵,自古繁华的扬州变得残垣断瓦,荒芜不堪。这首词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真实的史料。作者一生处在矛盾的心情中不能自拔。他对自己的幕僚生活感到厌倦,却又处处依附统治集团,留恋那种狭隘空虚的生活,因此,忧郁凄凉便成了他的音乐和文学创作的特色。我们也能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忆和面临国势颓衰时的迷茫感伤。

在课程中结合历史背景、音乐史、作者音乐创作等诸多方面,为聆听《扬州慢》这首作品提供理论的支撑,文化的载托。让学生在听的同时,深入了解、学习背后的文化内涵,使得音乐不是空中花园,有深厚文化底蕴作为依托。可见文化承载着音乐,音乐的创作离不开文化的氛围。

2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课程中音乐和文化的结合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在赏析课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具有创造性。

2.1 综合性的方法学习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中国音乐的欣赏以及相关学科专业文化的展示,利用图片、视频更为直接的传达给学生。在中国音乐的赏析中,不是单一的学习,而是综合性、交叉性的学习,不仅是学科内(绘画、雕塑、舞蹈等),也有学科外(文学、地理、历史等)。使学生听的同时,看的多,了解的多,思维更加的活跃。比如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和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可以从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播放电影、电视的片段,增加学生历史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展示历史文学家、画家的作品以及的诗词,使学生从心上感悟,在欣赏的过程中,音乐的曲调、和声、段落怎样表现这一历史,也要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深刻内涵。音乐虽然不是历史事件的具体描述,但通过音乐可以使学生获得强烈的审美感受,同时了解到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课程中实现音乐和相关历史文化的有效结合。

2.2 探究性的教学方式探究性的方法就是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行为和认知趋向。这个方法也是学习音乐与文化主要方法之一。在欣赏的课程中,教师主动的介绍知识,学生被动性的接受,长时间使得学生养成懒得思考、反正有老师讲解的固定思维模式。打破学生被动性的模式,学生成为主动。比如提前一节课给学生布置一首作品《春江花月夜》,在课下不仅要找到这首音乐作品,还要摘出该作品的相关知识,以及这首作品如何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点。在下节课上先由某个学生对同学讲解曲目赏析,而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与学生一起探讨音乐,尊重学生的见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听觉感受,不能将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更不能压制学生的体验,在师生共同参与下,探究音乐。

2.3 合作模式的方法这种模式的方法在本人的课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合作模式的方法比较适用。比如提前半周准备一首中国传统合奏曲目《喜洋洋》,学生根据各自的专业在课下寻找曲目的不同声部练习、合作,在课上以合奏的形式展出,课上生动活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在交流中学到了知识,增进了感情,提高了相互协作的能力。学生各自发挥所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每个学生的价值都得到了体现,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从探寻音乐与文化的关系中,找到音乐和文化的适合的结合方式,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这是一个崭新的学习领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如音乐与文化的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等,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但本人相信,音乐与文化的结合性学习必定会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音乐和文化的结合在课程中的作用

3.1 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在中国的音乐作品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比如在中国音乐作品的“少数民族音乐赏析”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人文地貌、音乐文化、音乐的典型特征,通过演唱或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通过中国音乐作品的赏析学习,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加深了学生对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

3.2 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在课程中为了不使教学过程单一,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文化的说明,运用图片、声音、动画等形象的展示音乐作品,不是简单的听作品,在听前动手动脑寻找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加对赏析课程的兴趣性和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渗透音乐艺术之真善美,其中包括音乐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等内容。当然,这种渗透应该伴随着欣赏音乐来进行,而不是枯燥地讲解哲学道理,美学道理,社会学道理等。这种渗透,会影响学生的音乐审美观,也必将会影响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从而使“音乐与文化”的应用真正的发挥作用。此外提高学生的全面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音乐类专业学生学习其他相关音乐课程也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3.3 激发学生的开拓性、创造性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丰富的文化知识是创造的基石。因为创造的过程要有生活积累,再通过想象进行的过程。积累越多,创造性思维就越快,所以在学习课程中结合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们的文化修养,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随时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

3.4 促使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合理的、适当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也很关键,音乐和文化的融合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多元化、交叉性的学习也是这个时代所需,由此引申出的其他课程的学习也需要借鉴这种学习方法,给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另外在课程中还应注意到几点问题,在课程中将音乐和文化的结合,音乐是主体,文化是辅的,涉及到的相关性、代表性、典型性的文化给予适当的介绍,不可喧宾夺主。在音乐的教学中,将音乐类学科及涉及到的相关学科充分融合、联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结语

中国丰富的文化孕育了本民族多彩的音乐。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过多地注重音乐学科本位的学习,忽略了音乐与文化的因素,也就不能深刻地领悟音乐的人文内涵,这是一种缺憾。正如刘承华先生在《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中所说:“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被限制在理论的知识性传授和形式的抽象分析方面,使音乐教育成为悬浮在表层的纯技术操作……在普及教育中,它只能使人民获得音乐的种种技巧,而很难得到对音乐的深层的鉴赏能力与美感趣味。造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将音乐与文化分离。”从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我们音乐教学中重视音乐与文化结合的重要性。音乐是文化的一面镜子,透视出人类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所以,我们只有了解音乐才能更深层次的挖掘文化,让我们用文化激活音乐,让音乐擦亮文化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第9篇: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对高校学生的音乐教育步伐的快速推进,社会各界逐渐重视提高其人文素质。音乐教育和科学有着密切关联的观点也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音乐教育当中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高校音乐赏析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缺乏系统性、规划性、创新性和制度性,应该重视对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研究,以有助于高校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善。

高校音乐欣赏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审美观与情感层次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档次、综合素质以及人文素养。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思考,是以高校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构建探究作为切入点的,并且对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提出科学的设想,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教师的教学思路,有助于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有助于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音乐欣赏学习,有助于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西音乐欣赏内容的比重失衡。我国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从整体以及单门的欣赏课程看,欧洲音乐为基础的西方音乐占据了其中的较大比例。

二是缺乏课堂外的实践内容。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以课堂为媒介进行传递,倘若没有开展与音乐欣赏教学内

容相关联的实践活动,教学将呈直线形状的发展。可在实际上,音乐教学最佳模式并非为直线形状的过程,而是呈发散性的形状存在。课堂实践的补充学习将弥补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缺陷,使得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接触和理解音乐知识。

三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因教师而选定。高校教师多为专业音乐学院毕业,他们有的专注钢琴演奏、有的擅长于音乐历史知识、有的则偏好声乐的表演,等等。由于教师的自身特长,导致其在课堂的设置多是根据本身的情况而定。但是,音乐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最终目的应当是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发展,因师而定的音乐教材忽略了学生这个最主要的主体,无法起到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作用。

四是音乐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内容已经有着三十多年的历史,可基本内容的框架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仍旧是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两部分,而且多为至今延续几千年、几百年的音乐知识。

二、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

1.注重中国文化,加强民族特色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同时也是东方古老音乐的主要代表之一。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由于其文化、语言、历史以及风俗等不同,导致各个民族的音乐具有各自的异彩。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受到西方音乐教育的较大影响。因此,开辟有中国文化特征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之路,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显得极其重要。

2.编写科学、合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据,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和使用技能的途径。构建具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就应当编写出一整套内容具有整体性、科学性与结构性等特点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它是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是发展和完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编写适用于高校具有中国文化、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材,应当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1)音乐欣赏内容具有时代性。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辉煌、多样化的音乐戏剧文化与民间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应当对其进行珍惜并且善加利用。但是,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戏曲与乐器的介绍、赏析和传播时,应当更加注重音乐教学教材的时代性,注重融入当代的流行和时尚,更加密切结合现实的生活经历。高校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与编写应当处理好传统和现代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弘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又必须渗透入现代流行、经典的音乐作品,从而开拓学生的眼界与思路;

(2)音乐欣赏内容具有开放性。高校音乐欣赏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决定了编写应当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因为教材编写的时间因素,使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它只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加以延伸的课程资源,不应按部就班地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超越教材,依据实际情况的差异,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更改、添加,才能够收到卓越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当根据各个地区情况与要求的不同,在教材编写过程当中保留一定的余地,允许、鼓励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研究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

(3)音乐欣赏内容的载体具有多样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材已经不再拘泥于单纯的纸张形式,教材应拥有更多的变现载体。高校编写具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时,也应当对现代化的载体进行充分的利用,发展多样化的教材变现形式。把文字教材(教科书、参考书、以及学生的指导书和补充书本等)、音像教材(幻灯片、录像磁带和音像光盘、电影片等)、视听教材(教材影片、投影片等)以及计算机信息教材(音乐图像资料以及电子书籍等)有机结合起来。

3.加强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当中的隐形内容传播

在构建具有中国文化、民族音乐特色的教学内容时,除了确立以民族音乐为核心之外,还应当加强音乐欣赏教材中的隐形内容传播。

(1)培养学生注重民族音乐的价值。我国民族音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更新、发展。逐渐在音乐创作、表演、体裁、形式以及理论知识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征,这些特征均是我国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观和文化传统的反映。高校音乐教学不但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音乐知识,还应当成为音乐文化的传播渠道;

(2)纠正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错误思想。在长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多以西方音乐为主,导致在学生的认识往往以西方音乐为主流,从而忽略了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甚至有可能导致我国民族音乐的衰退、灭亡。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以传播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以本土音乐为主体的意向。

三、总结

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是教育活动中的门类之一,也有自身的规律。本文对我国当前高校音乐教学内容中的缺陷进行了阐述与研究,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音乐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思考。从加强中国文化元素、民族音乐特色的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音乐教学内容应当具备时代性、开放性和传播载体的多样性特征,以及注重音乐教学中的隐形传播等方面,进行内容的更新改进。使得我国的高校音乐教材内容更加合理、科学,使得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充实将继承、传播和发展我国优秀音乐融为一体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教材内容。

参考文献:

[1]张礁.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