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平衡习题范文

化学平衡习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平衡习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平衡习题

第1篇:化学平衡习题范文

化学平衡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化工生产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因此, 有关化学平衡的试题, 通常是以化工生产为背景, 考核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目]乙醇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和液体燃料,可以利用下列反应制取乙醇

2CO2(g)+6H2(g) CH3CH2OH(g)+3H2O(g)①,25℃时, K=2.95×1011

2CO(g)+4H2(g) CH3CH2OH(g)+H2O(g)②,25℃时, K=1.71×1022

(1)写出反应①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

(2)条件相同时,反应①与反应②相比,转化程度更大的是________。以CO2为原料合成乙醇的优点是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3)在一定压强下,测得反应①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

①温度升高,K值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提高氢碳比( ),对生成乙醇___(填有利、不利)。

(4)在右图的坐标中作图说明压强变化对反应①的化学平衡的影响。图中横坐标的含义是____,纵坐标含义是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属于原创题,首次用于2007年徐汇区高考化学模拟测试中。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本题重点考核学生对化学平衡的概念、平衡常数、影响平衡移动因素等知识的理解;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本题以化学平衡知识为背景,让学生通过对文字、图表的阅读、观察,考核他们的分析、比较、综合、选择、评价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本题重点放在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让学生感悟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价值与意义。试题看似简单,但由于在设计中突出了学科价值,将化学平衡原理和概念等学科知识,通过多种表述形式的转换,增加了试题的新颖性与综合性,提升了试题的难度,因此,本题适用于高三综合复习后的模拟测试。

[评析与解题思路]高考的重要原则是公平,反映在试题上,就是设计的问题在学生解答时,具有独立性,不会相互干扰。本题的四个小问题内容相互联系,形成整体,但在解答时又是独立的,即不会产生因为前面试题的解答错误而影响后面试题的正确解答。

本题的表述简单、明了、清晰;四个小问题由易到难编排,具有很好的层次。如:第一问,写出反应①平衡常数表述式,学生根据平衡常数的意义直接可写出;第二问,学生要通过对二个平衡常数的比较,以及结合环保、资源的综合利用等知识、经验来回答,能力要求显然有了提高;第三问,要求学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获取信息,再通过获取的信息来解决问题,难度更高;第四问,要求学生用图象来说明压强变化对反应①的平衡影响,这一问还具有半开放性,能力要求更高。这样的编排有利于测量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有利于提高试题的区分度。

本题选择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为原料合成乙醇的新方法为背景,给出了平衡常数以及相关数据等信息,要求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即比较相同条件的平衡常数大小,得出正确结论,同时,通过学生回答以CO2为原料合成乙醇的优点,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资源综合利用问题,以及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本题还突出了化学与生产的关系,除了让学生回答以CO2为原料合成乙醇的优点外,还在第三问中,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表分析获得:随温度的升高,CO2转化率降低;以及随n(H2)/n(CO2)增大,CO2转化率升高的信息。然后根据获得的信息,综合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因素,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即K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n(H2)/n(CO2)增大,有利于乙醇的生成。

化学高考命题改革中,开放性与半开放性试题的出现是一大亮点,它改变了答案是唯一的考试习惯,给考生发挥个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本题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第四问设计成半开放形式,既适当放大了学生发挥的空间,又照顾到评分标准的制定与评分公正性的把握。解答第四问,学生可以在题干要求的前提下,自己定义坐标意义,解释压强变化对反应①的平衡的影响。

总之本题最明显的特点是,背景材料简洁,突出学科特色与价值,把学科知识,学科思想方法,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自然无痕地渗透在学生审题、解题的思考与分析之中,既考核了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又考查了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同时起到了引导学生感悟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发挥了考试的教育功能。

[答案]

(1) ;

(2)反应②,废弃物利用,有利于环保(合理即可)

(3)①减小,②有利

(4)压强,CO2(或H2)的百分含量(图I);或:压强,乙醇的质量分数,图II。(答案合理即可)

第2篇:化学平衡习题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G40-057

目前m然国内的经济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各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就导致了国内各地区教学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就信息化整体水平而言,普遍南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好,而北面以及内陆等一些区域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信息设备的不足与学校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教育认知水平的限制,使得信息技术并没有被切实的应用与教学工作中,自然也就难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根据相关调查得出现今国内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如下。

一、各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得出各学校之间信息化设备的保有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就大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言,其学校中所配备的电脑数量较多,同时在教室内部也加装了投影仪等多媒体信息设备。但是,就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而言,某些学校中所配备的电脑数目大多只有几台,甚至完全没有,自然也就更不用说在教室中安装多媒体设备了。由此可得,国内中小学信息化设备的保有量情况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这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另外,信息化应用程序的应用与开况也极不平衡。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学校中,大部分已经应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甚至还具备让专业人士针对本校情况进行系统开发的条件,大多数学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数据信息库,能够对教育模式以及教学成效进行及时的检测分析,具有极高的信息化水平。但是这对于那些贫困地区的学校而言,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甚至有的学生能够接触到这些现代信息化设备都会感到很满足。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管理者虽然也有对本校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意识与诉求,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只能望洋兴叹。而还有一些学校的管理人员,由于知识结构的陈旧,对于各类高新技术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因此还不具备信息化的意识。这对于我国的现代化素质教育而言,无疑是极大的讽刺。

二、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

就教室内投影仪、多媒体工具等信息化设备的数量以及学校网络覆盖的情况来说,从高中到小学其信息化程度依次递减。但是就近期以来出现的教学课件来说,能够在小学阶段进行大范围推广的信息化教学工具较多,而高中阶段的教学课件与应用程序等最少。就现实情况而言,能够适用于高中阶段的信息化教学工具研况极好,但是其实际应用率却并不高。这些硬件大部分都只是应用于观摩之类的课程上,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应用于各个学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而就初中与小学而言,各个学科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较高,大部分学校已经充分开发出了信息化工具在教学中的实际功用。

三、信息教育硬件与应用程序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目前由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各类信息硬件也随之不断更新,再加上我国教育部门的大力扶持,中小学中具有高度信息化水平的教育硬件的保有量越来越多,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自从信息类课程成为学校的必修课之后,由于实际教学的需求,各学校也随之对现有的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提升。另外,某些管理人员为了实现学校层次的提升,也热衷于增加学校信息教育硬件的数量。但是就信息教学应用程序的开发而言,还存在较大的不足。虽然国内相关部门已经加强了对教育应用程序发展的关注,同时也进行了大力研发,然而由于其还没有进行充分的实践,因此不能够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部分学校所应用的教学应用程序都过于老旧,已经不能满足于我国当下信息化教育的实际需求。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虽然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应用程序条件,但是大部分教育者只是将其作为自己实际教学的辅助工作,并没有将其合理的应用于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而由于应用程序或是电子课件等修改过程过于反复,还有一些教育人员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是简单的按照课件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并没有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修改,使得教学过程过于死板,这已然完全背离了教育信息化的初衷。

四、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建议

首先,国家必须要加大在中小学教学信息化领域的投资。充分关注国内经济条件落后地区的信息化教育建设进程,加大扶持的力度。另外教育部门还需要制定一些针对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补助政策,为学校提供相应的软硬件设施,进而确保该类学校具备实现信息化教学的现实条件。其次,还需要树立起学校管理人员信息化教育的意识,促进他们思想水平的提升,以确保其教育理念能够符合我国发展的总体趋势。另外,就高中阶段的信息化教育而言,必须要打破教育者过分重视应试能力的僵局,在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合理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中信息化的均衡发展。除此之外,教育者还必须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体系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信息化教育的适应能力,选择适宜的模式进行信息化教学。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制定信息化教育规范管理的制度,让教育者在实际信息化教学的环节中有参照的标准。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大信息化教育应用程序与课件的开发,充分结合现实教育情况,开发出适合于大多数学校信息化教学的软件,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先龙,王运武. 多视角下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16(12)

[2]孔云. 浅析经济较落后地区的教育现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02)

第3篇:化学平衡习题范文

一、教学设计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图像和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其中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习难度较大,因此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设置难易适当的问题,尽量做到内容简单化,达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化学平衡常数概念、意义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外界条件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并能利用平衡常数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二、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中,首先是从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的复习引入到化学平衡的移动,通过演示实验与图像分析把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可以分不同情况加以分析,从本质上剖析和认识勒夏特列原理。其次,通过学生十分熟悉的合成氨反应为引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定量描述反应的限度,自然地进入化学平衡常数概念、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教师先通过编设习题引导学生自我练习,让学生对概念产生感性认识,再提出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外界条件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的。在此基础上,教师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最后,教师通过对几个高考图像的讲解指导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4篇:化学平衡习题范文

思路教学的关键就是将教师的思路转变为学生听课的思路。其首要的一步是教师应把教材的思路转化为讲课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潜心钻研教材,充分揭示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起知识体系,然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突出每节课的主线和知识点,使学生的思路按照主线和知识点去展开。譬如我在教《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一节内容时,按照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的讲课思路:“演示实验不同物质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具有化学键的类型不同。”抓住这个中心主线,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思索,这样既突出了教材的关键,又使学生感到思路清晰明了,一堂课下来,学生接受知识普遍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阅读时,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

阅读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在阅读时,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对于学生来说,在阅读时不仅要知道学习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即教材的编写思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材思路的教学。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把一堂所要讲的知识点一一列出,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自学,去进行讨论。从中让学生潜意识地去领悟教材的编写思路。如学习《化学平衡》一节课,我首先列出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两个基本概念(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平衡移动),三个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浓度、压强、温度),一个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沙特列原理);然后提出“教材中是怎样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的?”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阅读,学生有意识地领会到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改变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其方法是:①对于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点,教材中是以反应为例,分析了在一定条件下,当V正=V逆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进而揭示出化学平衡状态的“动”、“定”、“变”三个特征。②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是通过几个实验帮助理解化学平衡原理的。通过这样阅读使学生很自然地领悟到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说明化学知识是从生活实践和化学实验中获得,又以此为基础再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分析和认识的,从而使化学知识得到深化,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研究化学的方法。

三、解题时,帮助学生寻找解答的思路

化学习题浩如烟海。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精心选题,善于分析题目中的因果关系,让学生掌握题给条件,明确要求,并由表及里地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化学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化学问题的正确思路。我的具体做法是:

逐步提问,打开学生的思路;.一题多解,拓宽学生的思路;.一题多变,活跃学生的思路。

第5篇:化学平衡习题范文

【关键词】“用科学”;“学科学”;问题串;小组合作学习;学以致用

新课程倡导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种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在化学教学中,我培养学生学会既“学科学”又“做科学”,真正实现了学习方法的转变,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

下面我以《化学平衡的移动》为例,谈谈我的做法,希望能抛砖引玉,对新课程实践有些帮助。采用“提出问题串小组拟出探究学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化学平衡的移动这一研究课题实验探究、收集信息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构建平衡移动的原理实际应用”等环节组织教学活动。

1 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学会既“用科学”又“学科学”

因为本节内容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理论性强,系统性强,可用于研究所有的化学动态平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教会学生既“用科学”又“学科学”尤其重要。在这类概念原理教学中,我以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为线索,为学生搭建一系列有梯度、环环相扣的问题串,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化学的倾向,摆脱了“验证”的束缚,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跨越认知障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设置有温故知新的问题串,1)化学平衡状态有哪些特征?2)预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当条件改变,使V(正)不等于V(逆),平衡又会怎样呢?3)研究Q、K的大小关系,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通过这三个驱动性问题,以旧迎新,让学生有探讨新问题、新知识的欲望,抓住问题本质。课前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参与教材中设置的“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活动,认真指导并批阅学生探究实验的设计,指导每个小组编写符合本小组的实验探究学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在新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既“用科学”又“学科学”

课堂上,由各小组派代表表达怎样设置实验来观察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小组汇报交流、分析,填写表格。

【实验】FeCl3溶液与KSCN溶液的反应:Fe3++3SCN-?葑Fe(SCN)3(血红色),把0.01mol/L FeCl3与0.03mol/L KSCN的混合液(血红色)分成六等分,改变条件,依次实验。

【实验】亚甲基白+O2?葑亚甲基蓝(亚甲基白显无色,亚甲基蓝显蓝色),改变条件,依次实验。

得出浓度对平衡影响的规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接着我又抛出有深度思考的问题:利用Q与K之间的关系分析:当温度一定时,如何改变压强提高氨气的产率?当体系压强P2P时,浓度c2c平衡将会怎样移动?1)N2(g)+3H2(g)?葑2NH3(g),2)H2(g)+ I2(g)?葑2HI(g),3)N2O4(g)?葑2NO2(g),再由小组派代表归纳小结: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向_______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_______方向移动。这种以问题串启发引导探究问题的方法,嗜钒盐昭生学习的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既“用科学”又“学科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性。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移动知识及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完成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探究。改变温度观察现象。

【实验】Co(H2O)■■(粉红色)+4Cl-?葑CoCl■■(蓝色)+6H2O H>0

【实验】连通玻璃球中存在平衡:2NO2(g)(棕色)?葑N2O4(g)(无色)H

【小组讨论,归纳小结】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平衡向______方向移动;

接着引导学生构建平衡移动的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引导学生建立解决该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丰富学生的认知角度,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帮助学生跨越认知的障碍点,真正做到让学生既“用科学”又“学科学”。

3 在课后习课中,培养学生学会既“用科学”又“学科学”

课后习题中,设置有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应用本节课的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化学,为下一节课《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的学习做好准备,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感悟“平衡”的魅力,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知观,学习辩证思想,让学生真正学会既“用科学”又“学科学”。

表6

4 结束语

为了培养学生真正学会既“用科学”又“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需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学生的思维训练为主线,合作与探究结合,让学生始终保持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实验分析研究化学问题,归纳迁移一般规律,保证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学生在相互讨论、猜想、探究、交流的过程中,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科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用化学眼光认识世界,体会“化学社会化,社会化学化”的辩证观点,真正地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6篇:化学平衡习题范文

精讲精练字面上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但在教学实际中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充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探究,努力做到每一堂课的精讲精练,是一个教师时时刻刻必须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化学平衡教学教师反思,希望能帮到大家。

化学平衡教学教师反思范文一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的这节内容也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探究相结合的,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经验。

一、在教学方法上,同样采取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交流、提问等手段,在这里为了理解和巩固知识,结合图像教学,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图像。强化运用规律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二、在内容的处理上。

1、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不足的地方,如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在这节内容处理上,先以一个实验作案例分析指导,在放手让学生独自探究,效果比上次好多了。

2、学生在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这两个知识点上容易混淆。

在这两个知识点上,既有联系性又有独立性,在教学处理上,既要分开又要有机结合。例如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速率都会加快,但学生会错误理解为放热反应方向的速率减小。

三、不足之处:1、学生实验由于不够熟练,时间上还是有点不够,部分探究活动未能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时间仍然显得不足。2、往后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

化学平衡教学教师反思范文二一、努力做到课堂精讲精练

精讲精练字面上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但在教学实际中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充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探究,努力做到每一堂课的精讲精练,是一个教师时时刻刻必须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对章节知识的大结构进行粗框架、主线索的大扫描,定好大方向后,再侧重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知识梯度的合理铺设,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和课后自我突破,使学生在表观抽象、散乱、灵活的化学理论知识面前轻松领略逻辑和本质在化学理论推证、分析应用中的魅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目标。对于课上例题及课后练习都按照题型进行精心的筛选,使学生在练习时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扎扎实实。

对教材的处理,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教学应首先明确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外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关键在于突出改变反应条件,化学反应速率改变的根本所在——有效碰撞理论。

碰撞和活化分子理论仍是本节内容教授的核心本质。

2、压强对速率的影响情况较复杂,关键是要分清引起压强改变的原因是什么,但在压强对速率影响的万变题型中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把握一个基本不变原则:压强的影响归根结底是浓度对速率的影响。

压强的变化如果没有引起浓度变化,对速率则没有影响。

3、化学平衡概念的引入建立于对同学门已经很熟悉的溶解结晶平衡的复习基础之上,类比于化学平衡,找出化学

平衡状态的特征——动、等、逆、定、变,为避免部分同学将达平衡时“浓度不变”理解为“浓度相等”,课本上反应达平衡后CO、H2O、CO2、H2浓度示例数据可稍做改动,以免误导。

4、化学平衡部分知识的检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平衡状态的判定、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等效平衡的判定。

这三方面均为重难点。教师在处理这类知识应用时,应牢牢把握一个解题原则:万变不离其踪。①平衡状态的判定标准各种资料上总结的是林林总总,但归根结底是看正逆速率是否相等或浓度是否不变,②平衡计算的关键在于训练学生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三种关系的规范应用,③等效平衡的判定可编设习题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练习先对概念产生感性认识,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判定依据:恒温恒容看数值,体积不变看比例;恒温恒压看比例。

二、抽象知识生动化、形象化

为将本章较多微观抽象的的理论具体化,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验、绘图和大量生动形象、贴近生活实际、通俗易懂能体现时代特色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进行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化解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等许多知识同出一辙,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本章课本内容已例举大量形象比喻,现把自己在教学中引用的一些实例列举一二:

1、使用正催化剂降低了活化能,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

比喻事例:体育课上跳高,降低竿的高度,跳过的同学就多。

2、平衡的建立有多种途径。

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

3、铁与硫酸反应加入醋酸钠速率减慢而氢气生成量不变。

这里可把醋酸根的作用比喻为银行,硫酸电离的氢离子是家中的大量现金,部分存入银行(醋酸根),需用时提取,减缓了花钱速率,但资金总额未变。

我个人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传给学生的是方法、兴趣、解决问题时处变不惊的态度和审视问题的穿透力。前几天听晓庄学院的在线继续教育让我感受颇多,其中钱志亮教授有句话让我记忆非常深刻,他谈到教师与专家的区别是什么时说,教师是把一个原本复杂难懂的问题或事物用自己的理解,用最简单形象,容易理解的语言呈现给学生,这就是教师。让学生感到这门课学起来简单就是你的本事,这应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教研上最该投入精力的一面,更是真正站在学生立场为他们着想。提高教学质量要先从我们的业务本领做起,而不是变相转加在学生身上。

化学平衡教学教师反思范文三作为原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

就我本人的这节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获知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根据所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提出实验方案-----讨论评价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获得信息-----验证预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最后本节课教师给学生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有两种情况,新的平衡状态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的,这样为部分学生将来在研究有些题目中提到的等效平衡建立基础。最后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

就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本节课更加注重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第7篇:化学平衡习题范文

关键词:核心知识;学案;平衡常数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8-003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8.012

高中化学(苏教版)中平衡常数主要涉及了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平衡(弱电解质电离常数、水的离子积)、水解平衡(水解平衡常数)和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四种,从本质来讲都是表示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一种量度。四种平衡常数本质上都是基于核心知识——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平衡常数,都可以运用平衡常数相关知识解释。

复习中引入学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整合知识,学案可以更好地解剖和巩固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习能力。学案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学习的目标、重难点的突破、方法的总结和提炼、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根据本学习单元的内容目标本学案设置了审视考点、梳理双基、互动感悟、创新提升四个环节。

一、审视考点 明确核心知识

审视考点作为学案的第一部分,是对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解读,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细化为较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并对其难度做出大致的判断。审视考点是对学习内容的引领和规划,是一个学习单元的出发点和归宿。

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最大反应限度时的状态,化学平衡常数则是该状态下的各物质浓度的关系,通常用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系数次幂的乘积除以各反应物浓度的化学计量系数次幂的乘积所得比值表示。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理解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能运用溶度积常数(Ksp)进行简单计算)。”

对照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本课例中把学习目标定位为:本专题拟从平衡常数的表达出发,拓展到各类平衡常数,并引入水解平衡常数,并让学生在运用过程中明了平衡常数的本质。具体把上述目标细化为:熟悉各种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表达和应用;通过对“平衡常数”用于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平衡转化率等问题的研讨,增强分析问题、处理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了解存在多重平衡的反应平衡常数的处理和相互关系。

二、梳理三基 遵循学习规律

“三基”包括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是学案的核心,是对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涉及的知识和能力考查的细化,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改编题形式出现,以习题带动知识点的复习,并强化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总结形成方法和规律。

学生经过相关平衡的学习后,对其中的定量表示方法平衡常数之间有些混淆,在学案的“梳理三基”中设置了“平衡常数的表达”,请学生写出化学平衡的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学案片段一:写出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①H2O■OH-+ H+ Kw= ;

②C(s)+H2O(g)■CO(g)+ H2(g),K= ;

③CaCO3(s)■CaO(s)+CO2(g),K= ;

④CO32-+H2O■HCO3-+OH-, K= ;

⑤Fe(OH)3(s)■Fe3+(aq) +3OH-(aq), Ksp= ;

⑥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K= 。

以上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涉及了学生容易混淆的水、固体和气体的处理。水是否列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纯水(①)、水溶液中的水(④)、气态水(②)和非水溶液中的水(⑥),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比,更清楚对水不同状态和是否为水溶液的不同处理方式。①和④中的液态水的浓度是常数,不列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在非水溶液中的反应如⑥有机反应中水的处理还是比较少见,由于在非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中,水的浓度会发生变化,其浓度应该要列入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即

K =■。

这部分设计通过学生尝试书写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相互交流讨论归纳书写平衡常数的注意点,有助于补充和提高和掌握平衡常数的表达方法,更可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存在多重平衡的多个可逆反应,由于在同一反应体系中,根据同种物质的浓度相同,可以消去部分物质的浓度,使得总反应和各个分反应平衡常数存在某种关系。相应的学案片断如下:

学案片段二:

反应1:2NO(g)+ O2(g)■2NO2的平衡常数为K1;

反应2:2NO2(g)■N2O4(g) 的平衡常数为K2;

总反应:2NO (g)+O2(g)■N2O4(g)的平衡常数为K总。

写出K总和K1、K2之间的关系 。

写出以上三个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K1=■,K2=■,

K总=■

加以处理得到总反应和反应1、2的平衡常数关系:

K总=■=■×■=K1×K2

分析上述反应发现,可以由反应1和反应2相加得到(存在多重平衡)总反应,由相关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可以得出总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分步平衡常数之乘积。如果总反应可以由多个反应方程式相减得到,则总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分步平衡常数之商。

三、互动感悟 适当拓展延伸

互动感悟环节,互动的问题源于基础知识,着重运用基本技能和方法,尝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得出更切合学情的规律性的东西。

平衡常数表示了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种物质的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对于可逆反应,利用某时刻浓度商可以判断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比较相同条件下浓度商和平衡常数的大小经常可以用于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QcK,平衡逆向移动;Qc=K,处于平衡状态。

学案片段三:高炉炼铁时发生如下反应:

FeO(s)+CO(g)■Fe(s)+CO2(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已知1100℃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0.263。若在1100℃时,测得高炉中c(CO2)=0.025 mol·L-1,c(CO)=0.1 mol·L-1,在这种情况下该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______,此时化学反应速率是v正____v逆(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 。

根据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在一定条件下某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以及非平衡状态下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利用化学平衡常数求出平衡时某物质的浓度,将化学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的移动结合起来考核是命题的主导方向。对上述可逆反应该时刻计算浓度商Qc=0.25,Qcv逆。

在此基础上,可逆反应mA(g)+nB(g)■pC(s)+qD(g),平衡常数为K(某温度时)。若在某时刻,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分别如下:c(A)、c(B)、c(C)、c(D),通过计算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本题从特殊到一般,利用平衡常数(K)和浓度商的QC=■大小关系比较得出平衡是否移动和移动的方向。

沉淀的生成以及沉淀的转化是沉淀溶解平衡中的难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溶解度较大的物质转化为溶解度较小的物质,对于反应转化为溶度积大的物质不易理解,在学案设计时有意识的增加了这一环节。相应的学案片断如下:

学案片段四:虽然BaSO4比BaCO3难溶于水,但在CO32-浓度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将BaSO4转化为BaCO3,反应可表示: BaSO4(s)+ CO32-(aq)■BaCO3(s)+SO42-(aq),当溶液中c(CO32-)是c(SO42-)的 倍时,即可实现转化。(Ksp(BaSO4)=1.0×10-10,Ksp(BaCO3)=2.5×10-9)

在沉淀转化的过程中,体系中同时存在BaSO4和BaCO3的溶解平衡,满足:

Ksp(BaSO4)=c(Ba2+)·c(SO42-)和Ksp(BaCO3)=c(Ba2+)·c(CO32-),

对于BaSO4(s)+CO32-(aq)■BaCO3(s)+SO42-(aq),

K=■=■=■。

通过本题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存在多重平衡的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工业上可以采用资源丰富的重晶石转化为碳酸钡进一步制取钡的化合物的工艺流程。

四、创新提升 谋求知识跨越

水解平衡,在中学中要求能够定性理解,但是由于学生对中和反应的深刻理解影响了对水解的认识,对一般单离子的水解是微弱的更是难易理解,在学案设计的创新提升环节中引入了水解平衡常数,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水解反应,让学生通过现有知识的加工认识微观的水解。

学案片段五:常数常用Kh表示,试计算某温度下0.1 mol·L-1,的CH3COONa溶液的水解平衡常数Kh(用Ka和Kw)。

点评:在CH3COONa溶液中存在三个平衡:

CH3COO- + H2O■CH3COOH + OH-

CH3COOH■CH3COO-+ H+

Ka=c(CH3COO-)·c(H+)

H2O■H+ + OH- Kw=c(OH-)·c(H+)

三个平衡中涉及的同种离子浓度是相等的,根据三个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可以得出Kh与Ka、Kw的关系。

Kh =■=

■=■

第8篇:化学平衡习题范文

关键词:创造性教育;统摄思维训练;学习负担

一、讲透理论概念,提高统摄思维素质

化学的概念、理论、规律是前人对事物及变化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揭示,是统摄思维的结果,只有讲清、讲透了概念、理论和规律,才能使学生牢固、全面地掌握化学知识,并对统摄思维活动的特点有所了解和体会,为自己的统摄思维活动打下基础。

如,在“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中,通过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讨论,得出勒沙特列原理,原本看似没有什么联系的三种条件变化对平衡的影响被这一原理概括了起来,显示出了勒沙特列高超的统摄能力。然后针对勒沙特列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展开讨论:(1)勒沙特列原理适用的反应特点及反应物、生成物状态。(2)为什么要强调改变一个条件?若同时改变多个条件将会怎么样?(3)改变外界条件平衡是否一定会移动?(4)“平衡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对浓度或压强、温度的改变,平衡如何移动才能减弱这一改变?

通过透彻的分析讨论而不是仅仅一般性地讲解,使学生接受更多的统摄思维的特点、方法的信息,提高学生的统摄思维素质。

二、注重分析概括,训练统摄思维能力

中学化学教材中具有大量高度统摄的概念、理论和规律,教师必须将它们讲清、讲透,但一位优秀的化学教师还要在它们演绎、衍生、交叉而产生的大量颇为繁杂的知识中慧眼独具,善于总结归纳,发现它们内在的联系,即运用统摄思维的方法,得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结论或规律,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得出这些结论或规律,从而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并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能力。

例1.在有关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许多知识都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在教学中将这一关系揭示出来,统摄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构架内,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2.在组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中,笔者引进了对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有着高度统摄作用的质量作用定律,并在后续的教学中用它来分析化学平衡的问题。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使学生更完全准确地掌握了较复杂的条件变化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影响。

三、善于追本溯源,运用统摄思维成果

教学过程中运用统摄思维学结对所学知识具有高度概括作用的概念、原理、规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一门课程在它的教学进程中,应反复地回到这些基本概念,以这些概念为基础,直至学生掌握了与这些概念相伴随的完全形式的w系为止。”(布鲁纳《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反复强调并在各种情况中应用统摄思维得出的规律。例如,在讨论气体的制取时,强调反应条件与装置的选择;在讲解有机习题时,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等。

笔者在实践中感到,统摄思维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运用它,可以将许多纷繁的知识统一于简洁的概念、原理、规律、公式上,以此演绎出去,能使学生举重若轻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开启知识宝藏的钥匙,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化学平衡习题范文

关键词:概括;歌诀;谐音;理解

研究和实践表明,人类的文明史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记忆史。因此,要想学好知识,就必须探寻学习记忆的策略。而“物理难,化学繁,数学习题做不完”则反映出化学学习记忆更应该讲究策略。本文试结合具体教学实际,谈谈化学学习记忆的策略,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概括学习记忆策略。概括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也是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应该具备的重要学习能力。我们运用在学习记忆化学知识方面的技巧就是概括学习记忆策略。例如,讲授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时,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有老师将其概括为“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进行)、“等”(正反应速度和逆反应速度相等)、“定”(反应条件一定,各组分百分含量一定)、“变”(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化学平衡就被破坏了,此时正、逆反应速度不相等,各组分百分含量也发生变化,直到在新的外界条件不变时,又建立一个新平衡)。又如, 司建红将过滤操作要领概括为:“滤纸折好,分开放入,稍加湿润,驱除气泡。记住要领:两低三靠,先清后浑,不要急躁”;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步骤概括为:“实验开始先通氢,通氢片刻再点灯,由黑变红灯撤掉,试管冷后再停氢。”进而再将其简化为“氢灯灯氢”。

二、关键词学习记忆策略。任何一句话或一段话中,都有相互关联而且众多指向的词语,我们称之为关键词。一般而言,关键词由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充当。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精选出一些关键性的词句来,作为记忆的提示点,从而以点带面,使知识全面再现的策略,就是关键词学习记忆策略。例如,在学习记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操作步骤时,我们不妨用每一步的第一个字作为提示点,即“检”、“装”、“固”、“点”、“收”、“移”、“灭”,从而使得学生一口气就记住了散而乱的七个步骤,而且这样的记忆非常深刻。又如,化学平衡的特征在于“逆、等、定、动、变”五个字,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前述五个关键词进行学习记忆,毫无疑问能够使学生事半功倍。

三、歌诀学习记忆策略。学习的本质是快乐的。但是,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有太多的知识或其教学是枯燥乏味的。无疑,将零散杂乱而无兴趣的知识点编成歌诀进行学习记忆则深受学生欢迎,更能使学生轻松有趣地学习和记住相关知识。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操作要诀可用:“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前者颠倒要爆炸,后者颠倒要氧化”来学习记忆。又如,学习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联系时可用口诀:“一排顺序二标价,绝对价数来交叉,偶然角码要约简,写好式子要检查。”再如,司建红在教学高一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用“高价氧,低价还,中间价态两边转”,教学生“元素处于最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