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融资策略范文

商业银行融资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融资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融资策略

第1篇:商业银行融资策略范文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小企业融资

一、引言

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小企业在促进科技进步、增加就业和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小企业融资渠道少而不畅,融资问题成为其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的头等难题,银行信贷融资不足尤为突出。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下,信贷融资在小企业外部融资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有些地区,甚至是唯一对小企业有实质性影响的外部融资方式。

在以往关于小企业融资的研究中,传统的理论观点认为,中小银行在小企业信贷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并且主要依赖关系信贷技术,而大银行在开展小企业信贷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组织规模等不利于软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劣势。但近年来的理论与实践同传统观点越来越远。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行,资金实力和信贷技术的提升使得其在开展小企业信贷方面也有独特优势,并在小企业信贷方面已经获得巨大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业务模式。本文通过对聊城工商银行(以下简称“聊城工行”)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分析后认为,大型银行在信息收集与处理、风险评估与管理、业务创新、贷款技术等方面具有中小银行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在支持小企业信贷融资效率方面要明显强于中小银行,可在经营机制、管理体制、产品创新、业务流程创新、运行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完全可以在小企业信贷市场上有所作为。

二、聊城工行案例:经营策略转型与小企业客户拓展历程

(一)背景

我国对于小企业融资一直十分重视,尤其是金融危机过后,国内不少小企业都出现了融资难的现象。为帮助这些企业度过难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进行了相应经济决策部署,相关部委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如“国十条”和“金融三十条”等),推动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扩展。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动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拓宽符合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2008年5月,山东省聊城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市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设立小企业专项资金,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小企业贷款贴息和奖励。2010年、2011年相继出台了《小企业贷款周转金管理办法》、《关于推进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和《股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在政府部门积极作为的同时,工商银行也曾多次提出要把“信贷工作重心转移到调整信贷结构上来,把小企业客户作为经营转型和信贷客户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在发展中全方位调整信贷的行业、客户、品种和区域结构”。加大对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拓展力度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一是把握住小企业,也就把握了未来中国经济中最有朝气的经济主体。二是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能否有效地拓展小企业信贷市场就成为其在未来的信贷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三是小企业融资是商业银行有效分散信贷集中风险,保持适度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手段。与大型企业相比,小企业融资需求以流动资金为主,融资期限较短,金额不大,可有效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

小企业是山东省聊城市经济的半壁江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1年末,全市小企业大约1.8万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00户,小企业贡献了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解决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聊城市小企业形成了集群式的发展特点,区域特色突出,形成了轴承、钢管、治金板材、农机配件加工、棉纺织等产业集群,小企业法人治理和经营管理不断规范,承贷能力、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历程

聊城工行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启动尝试阶段。2005年7月,按照总、分行的部署,根据上级行制订的评级授信办法和贷款担保管理要求,依托房地产抵押和少量法人客户保证形式拓展业务,并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搞好宣传推介等工作,实现小企业金融业务的“零突破”。至2006年,小企业贷款户数达到31户,贷款余额3.95亿元。二是推广阶段。2007年后,总、分行调整了小企业金融业务的考核指标,借此促进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发展。聊城工行制订了小企业金融业务分类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小企业信贷评级、授信和审查审批流程,改进中小企业客户管理方式,建立中小企业客户筛选系统,小企业信贷业务进一步发展。至2008年末达到69户,贷款余额为10.5亿元。三是全面发展阶段。鉴于省分行在信贷规模上对小企业贷款业务给予倾斜,全行小企业信贷业务进入快车道。通过完善小企业贷款管理配套制度,各支行组建了小企业专营机构,开展小企业金融业务培训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建立了较为合理的小企业贷款定价机制,开办了适应小企业需求特点的8大类,30多个信贷品种,将小企业的单户融资额度由20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到2010年,小企业客户达到255户,占全部法人客户的57.8%,贷款余额为24.7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0.62%,是辖内除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外小企业贷款占比最高的金融机构。

(三)困难和问题

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除了要面对小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不强、抵押财产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低等小企业自身的问题外,银行经营转型也需要解决许多内部问题。一是经营思维固化与创新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中套用大型客户的标准和方式,过度依赖抵押担保。不能将信贷产品与其他业务交叉营销,忽视小企业客户潜在价值的挖掘和培育。二是高风险与“零容忍度”之间的矛盾。既要面临上级管理部门“零风险”的要求,又要面对监管部门严格的问责、追究和处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开展。三是产品结构调整与新产品适用能力之间的矛盾。在小企业金融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往往是生搬硬套总行推出的金融产品,不结合实际进行调整和完善。四是小企业专营与配套机制不到位的矛盾,小企业专营机构与原有法人客户市场营销部“一套人马、两副牌子”,多为兼职,在销售模式、贷前调查、产品推介、贷后管理中不能按照小企业的特点操作,核算、统计和激励约束等制度也未完全配套。

(四)聊城工行的主要作法

将分、支行两级小企业专营机构从现有的市场营销部门分设出来,实现小企业与法人业务的分立,并配备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的客户经理。构建相对独立的核算机制,对小企业金融业务进行独立的成本和利润试算,设计特有核算指标,改进业绩评价系统,衡量不同机构、不同部门、不同个人对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利润贡献,对客户经理在中间业务方面的组织营销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并奖励。对小企业贷款采取不良贷款并表控制,并放宽客户经理免责任范围,允许一定损失。对于足值、有效房地产抵押类的信用业务的风险占用系数调整为其他贷款的50%;按照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一定比例以上部分的利息收益提取效益工资;年度信贷计划中安排一定量的小企业专项贷款规模。针对集群中小企业营销改变单一客户的操作模式,对集群所在地行业进行分析,把握行业动态,对集群小企业采取集中授信,统筹多部门发挥资讯、人才等优势,为企业提供多种咨询服务;推行理财顾问等新型手段,为企业改制、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五)取得的成效

七年来,聊城工行累计为870 户小企业发放贷款74 亿元;目前小企业客户数达到670 户,贷款余额为50亿元,较年初增长42.58%,小企业贷款余额和增速两项指标已经超过了当地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但小企业贷款无一不良,是全省唯一一家没有不良贷款纪录的二级分行。小企业贷款的综合收益率比一般法人贷款高出27个百分点。

三、银行规模与小企业融资的分析

对于从商业银行规模角度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上有若干不同观点。童鑫德、杨桂花(2005)等认为,无论是何种规模或体制的商业银行来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都能分散风险、开拓市场,对银企双方是互利的,商业银行可以主导小企业融资。而林毅夫、李永军(2001)、段卫平、王娜(2003)等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对小企业融资存在规模和所有制歧视,由于高成本、高风险、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天生地”不适合也不愿意对小企业贷款,因此提出发展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另外,樊纲(2000)、张杰(2001)等经济学家主要从体制冲突的层面讨论了非国有小企业的银行融资问题,认为小企业由于体制上与国有商业银行不匹配,所以不适于从国有银行融资。徐滇庆(2002)等则提出发展民营银行的观点。上述观点包含着独到的见解,在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忽视了国有商业银行在小企业融资中的主要地位。

本文通过聊城工行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的案例,证明了大型金融机构在支持小企业贷款中的优势地位。从工行小企业贷款所占份额看,聊城工行仅用了七年的时间就超过了长期以小企业为目标客户的农村信用社,而且目前仍然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这证明了一个大银行在服务小企业上并没有显现出劣势,而且还具有一定优势。

其一,信息分析方面。信息的第一个层面是信息便利,即地缘优势;第二个层面是信息技术或金融信息分析能力方面的优势;第三个层面是银行经理采集信息的意愿和激励的差异。一般认为,中小银行在第一、第三方面占优势,大型银行则在第二个方面占优势。其实,我国银行业主要采用分支制(总分行制),通过设立分支机构,这使得国有银行的下属分支机构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中小银行,拥有等同于中小银行的权利和经营范围,在获取小企业的“软信息”方面并不高于中小银行。而且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型银行第三方面的劣势也会越来越不明显。除此之外,大型银行拥有广泛的客户,大客户与小企业经济往来频繁,其中也反映出小企业的信息,因此,大型银行拥有大客户所反映的小企业的信息优势是中小银行无法比拟的。

其二,风险分担和风险管理方面。中小企业贷款属于风险比较大的业务,因此,对银行的风险分担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大型银行客户范围和地域范围较广,可以在较大的地域范围和业务领域内有效地分散风险,可以有效地抵御地区经济衰退或地区经济风险对银行经营的不利影响。大型银行一般有比较成熟的贷款风险管理模型和风险分析人员,对银行的风险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缺乏成熟的信贷风险模型和风险分析的人力资本,也造成了其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劣势。在范围经济方面,大型银行也比中小银行具有优势,主要表现在大型银行可以向小企业提供比较全面的金融服务,降低小企业获取包括贷款在内的金融服务的成本,吸引小企业将大型银行作为自己的关系银行。综合而言,传统的强调中小银行对小企业贷款优势的观点,明显忽略了风险承担能力在小企业贷款中的作用,是中小银行优势论的又一个理论偏失。

其三,贷款技术。在中小银行作为小企业的主要贷款人的背景下,是以关系贷款为主;而在大型银行介入小企业贷款之后,就发展适合大型银行运作特点的技术。随着银行业竞争限制的解除、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成本的降低以及信息生产的专业化,大型银行逐渐介入小企业信贷市场,在与中小银行竞争小企业客户的过程中,发展起依赖自身信息优势的贷款技术,如客户信用评分技术。银行规模结构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和贷款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影响、交互促进的。因此,从信贷技术的演进规律来看,银行规模的扩大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小企业融资困难,只是改变了小企业取得融资的方式。

其四,产权优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陆续上市,标志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具备了合理的产权结构、优良的资产状况、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因此在产权方面中小银行并不比国有商业银行占优势。

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大型银行不仅是大企业信贷融资的主要来源,也是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重要来源,并且大型银行在支持小企业发展方面具有信息分析优势、风险评估和管理优势、贷款技术优势及规模优势。

四、结论

第一,大多数学者,尤其是国内学者认为,中小银行在支持小企业信贷融资方面相对大型银行具有比较优势,也具有更高的效率。但大型银行在信息收集与处理、风险评估与管理、业务创新、贷款技术等方面具有中小银行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因此,大型银行在支持小企业融资方面并不比中小银行逊色,在信贷融资效率方面更有优势。

第二,仅从小企业信贷融资需要的角度就认为应该发展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忽视了银行体系规模结构特征是由经济、技术、制度、传统等综合作用决定的。

第三,仅从中小银行在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优势就认为应该发展中小银行来满足小企业贷款需要也是片面的。即便在对小企业贷款上,信息优势只是一个方面,在风险承担、贷款技术、提供综合服务方面,中小银行相对大型银行显然不具有优势。

第四,信贷技术进步提升了大型银行服务小企业的能力。事实上,在小企业贷款方面,大型银行相对中小银行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第五,国有银行在支持小企业信贷融资方面是有效的,并且具有广阔的空间。国有银行可以在经营机制、管理体制、产品创新、业务流程创新、运行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完全可以有效支持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超,敖宏,胡威,王翔.基于关系型贷款的大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定价研究[J].经济研究,2010,(2).

[2]刘吉运,王安国.充分信任抑或条件成熟:德州工行小企业贷款案例[J].金融发展研究,2010,(4).

[3]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第2篇:商业银行融资策略范文

关键词:银行不良资产;金融资产;管理

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业相继出现了损害金融安全的不良资产,成为银行业危机的直接源头,对国民经济的争产运行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现阶段银行体系中巨额不良资产的化解已经成为金融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资产转让

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对物权、债权等资产转让给第三方是目前资产处置的主要处置方式。这种资产转让方式在处置的过程中最大的就是促使现金回收得到实现。资产转让的对象要求很低,使用范围非常广,存在处置配套环境完善的优势,因此现阶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资产处置方式在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资产定价依据过高可能会使一些不良资产滞留在手中,定价过低又会直接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此外,资产转让可以说是一种一次性处置,这些不良资产的后续受益分配权银行是不具有的。

二、诉讼追偿

通过仲裁、诉讼等司法程序向债务人追偿就是诉讼追偿,它是一种处置与回收现金的一种方式,这种处置方式与其他处置方式相比,因为要通过法院等程序,适用程序相对规范,追偿的力度很大,但是需要支付一些律师费和诉讼费用。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来说,诉讼费一般由败诉方承担,现金回收之后需要将诉讼费冲抵掉,然后对现金数额尽心计算,但是为了使现金回收金额得到提高,办事处一般不愿意将诉讼费冲抵掉,这样一来账面的诉讼费就会变多。此外,案件需要由法院审理,在执行过程中,现金回收的周期比较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与加快处置进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加上法制环境的问题,在诉讼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案件执行难等问题。

三、债转股

在我国,债转股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收购,同时转换为股权。股东不直接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尽量在短时间内退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方式使企业的历史包袱得到了减轻,银行的处境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一般来说企业要想实行债转股需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产品品种是适销对路的,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其次,工艺设备在国内甚至国际具有领先水平,生产与环保要求相符合;第三,企业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财政行为规范,债权债务清楚;第四,企业的领导善于经营管理;最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方案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符合,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任务得到了落实。

四、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需要将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信贷资产移至表外,这样一来银行资产的盈利性和流动性就会得到提高,是不良资产得到解决的一种最佳途径。但是现在要想实现资产证券化却存在很多障碍,资产证券化贷款具有标准性、批量大等特点。但是现阶段存在于我国商业银行中的不良贷款很多都是工商业贷款,具有不同的贷款用途和利率,需要偿还的现金流不均匀,证券化很难实现。加上证券市场不发达,始终需要发达的证券市场对其进行维持。虽然存在这些困难,但是我国金融资产管理中一直在探索走资产证券化的道路。

五、通过外资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

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外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很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都开始使用外商打包销售的方式,并通过拍卖、招标等方式将不良资产出售给外国投资者。与外国投资者合作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资产打包出售。因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人员数量比较少,公司资产数量大,在对资产进行处置时的成本比较高,加上可行性不高,所以资产打包出售已经成为一种资产管理公司对资产进行处置的主要方式。尤其是面对笔数较多、资产量较少的项目,采用打包出售的形式对于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效率的提高以及处置成本的降低来说是非常有利的。第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进行直接购买。金融资产公司的资产分布几乎遍布了所有行业,对一些很有潜力但是身处困境的企业来说,只要注入一些外部资金,企业就会健康发展。第三,委托清收或处置。通过对外资机构专业人员的利用,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第四,组建合资公司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采用合作方式对不良资产进行共同处置。这种合作方式的使用一方面可以使资产管理工资在投资方面的不足得到弥补,另一方面可以使外方投资者的风险得到降低,与购买相比,需要投入的成本比较小,采用的方式也比较灵活。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目前都存在大量的银行不良资产,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威胁,在这种形势下,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结合具体条件的不同对实际情况中几种不良资产处置方式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王俊,张海婷,梁小龙.浅谈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现状及发展[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4,(8).

[2]田烨,张倜.论国有资产金融管理公司变革下的法律规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6).

[3]胡炜.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构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第3篇:商业银行融资策略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

一、利率市场化的实质及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在放松利率管制、推动利率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其向商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从这个角度看,利率改革实施至今并未达到其预期效果。

二、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利条件及现状

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利条件有两方面,首先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放款所承担的风险能够从利息收入中得到补偿。其次,利率市场化后,竞争压力促使商业银行在综合考虑信用风险及利率风险大小的情况下合理确定资金价格。

可见,对商业银行而言,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其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是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但实际上商业银行依旧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首先,商业银行为了保障其稳定性与盈利性,将贷款标准制定得较高,只有10%左右中小企业可以从银行等主流机构获得贷款。同时,在中央银行对人民币贷款利率实行“只管下限,不管上限”的政策下,上浮利率并没有被各个商业银行所充分利用,贷款利率浮动整体上偏小,并且贷款利率水平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最后,信贷融资困难催生民间融资。2011年以来,中国民间借贷市场借贷利率一路走高,平均年利率超过20%。中国民间借贷市场总规模约为银行表内贷款规模的10%-20%。

三、利率市场化下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首先,从中小企业自身角度来看,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较低,资信较差。中小企业权利过于集中,企业决策缺乏科学性与约束性,从而容易造成投资失败,因而违约风险较大。同时,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较为混乱,会计制度不规范账务透明度不高,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此外,我国中小企业大多不注重信用记录,缺乏偿债意识,因此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融资信任。

其次,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商业银行有效利率风险定价机制有待建立。缺乏科学的贷款风险定价模型,是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没有充分利用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的重要原因。二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有待改变。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过于强调“安全性”而忽视 “盈利性”原则。三是商业银行信贷灵活度有待提高。在信贷方面,缺乏灵活性的信贷体制制约了中小企业向银行的融资。

最后,从政府角度来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府缺乏引导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措施。二是政府对我国银行结构治理不足。我国整体的银行结构不合理,过于单调,大银行过多,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合作银行。三是政府对“利率双轨”需加强治理。现在市场上就是两套利率,一是国家规定法定存贷款利率,一是民间借贷利率。后者的利率明显高于前者,导致银行存款增量和存量的减少,进而影响其向中小企业贷款。

四、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借鉴

美国在向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社区银行。社区银行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其针对性强,对中小企业研究和了解较深,能够较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日本为解决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采取政府干预的方式,并逐步建立起了一个结构完备、功能强大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直接向中小企业融资。

可见,美国与日本在面临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融资难的处理办法是值得我国借鉴的。首先,我国应积极建立中小型银行或部门来专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其次,政府要积极建立政策性银行来弥补商业银行的不足,引导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

五、利率市场化下关于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意见建议

从中小企业自身角度来看,中小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与资信。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当分散权力,企业决策时要进行综合评估,学企业先进的投资决策管理模式。同时,中小企业应迅速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健全企业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生产经营的透明度,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和连续性。最后,中小企业还要增强自身的信用意识,借贷之后积极还贷,重塑自身还贷形象。

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应注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1.坚持“利益最大化”原则,建立高效的风险定价机制。利率市场化下银行业须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根据风险收益相匹配原则,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建立科学的定价模型。并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不同中小企业的不同行业、担保方式、历史违约率、行业前景、发展潜力等实行不同的风险定价。

第4篇:商业银行融资策略范文

【关键词】中小航运企业融资;船舶融资租赁; 供应链金融

一、 中小航运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中小航运企业融资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经营规模小,可供抵押的资产有限;财务体系不健全,帐目混乱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国内外各管经济形势的影响

航运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融资对中小航运企业来说,比其他中小企业更为重要和紧迫。中小航运企业融资主要投向新建船舶,一条普通的散货船也要动辄上千万,企业融资压力大,投资回收期长,行业风险性高。

航运业的兴衰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息息相关。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美国信誉等级被下调、欧洲债权危机等国际上一系列经济问题的爆发;以及近年来国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对外贸易额下滑等因素,使我国航运业受到严重冲击,一直处于低速发展状态,前景不容乐观。

(二)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中小航运企业自身存在诸多问题:1.企业经营规模小,自有资金有限;2.企业经营船舶技术状况普遍落后,平均船龄较长,装备设施落后,维修成本高,运营能力弱;3.对航运市场信息缺乏了解,企业经营目标不清晰;4.社会信用缺失,如有些中小航运企业在经营出现困境时,只想利用银行贷款,转嫁风险等。

(三)银行贷款门槛高

体制方面问题。我国银行业的主体是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首先保障国有大中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基本原则并没有改变。在同等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的投放天平是倾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即便在给予经营状况好的中小航运企业贷款时,贷款的条件也较苛刻。

银行控制风险的要求。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实行了信贷收缩和信贷集中的策略。银行加强了信贷风险的控制,责任风险管理责任制度日益强化,且实行了终身责任追究制;银行贷款的门槛也随之抬高。大部分银行对中小航运企业的认定主要是以大企业的指标作参照,用大企业的标准评定中小航运企业的信用等级显然对后者是不公平的。

二、中小航运企业融资对策

(一)企业要扩大直接融资方式的比重

国外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占70%,间接融资占30%,而我国直接融资只占2%,98%靠银行贷款。我国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左右,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足1%,其中中小航运企业所占比例更少,因此,应逐步放开并拓展中小航运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1.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通过出让企业股权进行资金融通,这种融资方式对于中小航运企业是一种现实、快捷和可操作性强的融资方式,可以在中小企业航运密集的地区设立合作和股份制中小企业投资公司。

2.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

2004年5月17日,深圳中小企业板获准设立中小企业搭建直接融资平台。中小企业板是主板和创业板之间的过渡,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2008 年3月,证监会创业板规则征求意见稿,目前,创业板已开通上市。但根据创业板的上市门槛,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不到1万家。

3.企业债券融资

在2009年发债总量中,企业债券仅为6.775%,这与我国企业债券发行上一直缺乏创新直接相关。但正是因为企业债券市场尚未被完全开发,中小航运企业应率先在这个领域里争得先机,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融资手段。

金融市场是一个有风险的市场,同时也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不仅仅只有大企业涉足,中小航运企业要想发展壮大自己,在企业债券市场中获得持续充足的资金支持,就必须要熟悉金融市场的规则,要学会利用融资工具发展壮大自己。

(二)政府出台扶持政策

1.提高重视程度,予以政策倾斜

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中小航运企业是我国航运市场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撑力量,并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在政策上要扶持其健康发展,同时要规范行业有序发展,制定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办法,鼓励中小航运企业做大做强。

2.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管理部门应组织中小航运企业积极向财政部门申请扶持航运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用于补贴企业贷款利息、调整运力结构、扩大企业规模,是企业走上健康发展轨道,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3.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

政府应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扶持中小航运航运企业发展。如在地方税中对中小航运企业新购进的大吨位运输船舶三年内免征所得税,允许中小航运企业新购进的大吨位运输船舶加速计提折旧等。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中小航运企业担保基金,来解决我国中小航运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并利用担保基金扶持中小航运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融资要不断拓宽渠道

1.充分利用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主渠道的作用

我国金融体系主体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信贷份额占全部份额的75% 以上,由于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资金有限,难以满足众多中小航运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所以国有商业银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所以,中小航运企业应充分利用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主渠道作用,同时也要利用好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资金。

2.开拓船舶融资租赁业务

航运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仅靠中小航运企业仅靠自有资金很难实现合理的发展,需要借助外部资金来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如船舶融资租赁就是一种新信用融资形式。中小航运企业通过船舶融资租赁可有效地筹集到外部资金,提升技术,扩大投资,从而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降低经营成本和航运经营风险。

3.建立专业投资银行

作为资本市场中的中介机构,投资银行的职能是使资金和投资机会有效结合进而创造更多的财富。但目前我国以商业营利为目的的投资银行尚在起步阶段,没有专门从事船舶融资的投资银行,为切实扶持中小航运企业的发展,建立专业投资银行是必由之路。

4.开发供应链金融

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开展综合授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是一种提供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融资模式。

实施供应链金融的关键在于,想要得到银行融资的中小航运企业必须与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获得“某种资格认定”,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即大企业利用其良好的信誉和实力及与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为中小航运企业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帮助中小航运企业获得银行贷款。

参考文献:

[1] 丁玉军.商业银行对中小航运企业融资的风险管理[J].交通企业管理,2010(9):70-71

第5篇:商业银行融资策略范文

[关键词] 新能源 科技企业 融资 成长周期

一、中小型新能源科技企业的成长周期

1.种子期

种子期又称创意期、创业前期,主要是科技人员或创业者通过探索研究,以及市场分析,提出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新能源项目,行综合调研。在此阶段,新能源企业尚未建立,以智力投入为主,资产投资少。

2.孵化期

孵化期,即初创期。公司注册标志着企业进入孵化期。绝大多数新成立的新能源科技企业都入驻了当地政府所成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类似的“科技园区”,享受当地政府的各类政策优惠。由于新能源科技企业目前广泛享受着优越的孵化环境,初创期称之为“孵化期”更为合理。

3.加速期

加速期,又称成长期、扩展期。由于新能源需求强劲,一旦研发成功、确定盈利模式后,企业便会加速发展。此时,企业的技术风险降低,管理风险上升,财务风险增加。科研成果产业化标志着新能源企业进入加速期,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或提供服务标志着企业加速期结束,步入成熟期。

4.成熟期

中小型新能源科技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加速发展后,达到了一定经营规模,具有稳定的市场份额,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良好。新能源科技企业的成熟期时间较长,可以长期获得较稳定的丰厚利润回报。实现新能源产品或服务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标志着企业进入成熟期,新技术的出现或企业转型标志着成熟期结束。

5.转型期

新能源科技企业在清晰的战略指导下,重新整合企业的人力和物质资源,通过合理的资本运作,将企业导入新的成长曲线,使企业进入更加辉煌的青壮年时期。这个阶段,企业通常已经具有雄厚的财务实力,融资需求大,但融资渠道多,虽有因涉及大量的资源的重组和转换而带来的企业经营收益上的波动和企业转型失败的可能,但新能源科技企业主动转型的总体风险并不大。

中小型新能源科技企业生命周期中的各发展阶段是一个滚动上升的过程,前一时期必须为下一个阶段提供足够的能量:即资金、技术、市场和人才等,各阶段所经历的时间越来越长,所需融资量越来越大,面临风险越来越小。

二、中小型新能源科技企业主要融资渠道及问题

1.股东投资

股东投资指的是创业团队所投入的核心资本。毫无疑问,股东投资是成本和风险最低、最简单的融资策略。但由于核心股东大多是新能源技术研发人员,自有资金和从亲戚朋友处获得的直接资金或间接资金是相当有限的,通常只能满足孵化期的资金需求。

2.政策扶持

新能源行业作为国家政策重点扶持的行业,可以获得来自于发改委、经贸委和科技部门的多项政策资助。如发改委每年度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和贴息贷款、经贸委的“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项目、科技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等,都对中小型新能源科技企业有明显的政策倾斜。争取政策上的无偿资助不仅是企业最经济的融资模式,还能提高企业形象。但同时也耗费企业精力,尤其是当企业实际开展的项目与政府资助项目的要求存在差距时,难以获得资助。

3.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被视为天使投资者,是目前中小型新能源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大规模融资的主要途径;甚至于许多新能源创业人员将寻找到风险投资机构视为创业成功的必经之路。虽然新能源科技企业的是风险投资最有兴趣投资的项目,但投资机构对项目的要求高、审核严,最终能获得投资的新能源项目是有限的。

4.合同融资

合同能源管理是目前新能源科技企业最主要的赢利模式。虽然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初期投资大,但却有着长期稳定的收益,并且这些收益不受新能源企业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以该项目合同向商业银行或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抵押贷款,是目前新能源企业最常用的一种新的融资模式。

5.商业银行

通过商业银行申请抵款贷款、信用贷款、贴现融资等是普通企业最常的简单、快捷融资方式。对中小型新能源科技企业而言,通过商业银行融资比较困难,主要因为新能源科技企业大多是新办的中小型企业,所能提供的抵押物十分有限,企业信用记录尚未建立、往来票据少。但随着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商业银行将成为新能源行业不可缺少的融资渠道。

6.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上从事证券交易和资本运作等中介服务。很明显,在中小型新能源科技企业发展早期,根本不需要也不可能通过投资银行来获得融资。但进入成熟期,尤其是实现企业转型时,新能源企业则离不开投资银行的金融支持。

7.上市融资

上市不仅是新能源科技企业进行融资的一种途径,也是风险投资者收回投资、实现投资收益的一个出口。新能源虽然是资本市场的新宠,但对于绝大多数新能源企业来说,不论是IPO还是买壳上市,以及利用二板市场融资等,大多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只有进入成熟期和转型期的新能源企业,才有可能获得上市融资的机会。

8.债券融资

对于进入成熟阶段的新能源科技型企业来讲,可转换债券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筹资方式。可转换债券的可赎回性,为企业增加了融资的灵活性,有利于降低资本成本,增加企业的价值。但能够通过债券融资的新能源企业也只能是进入成熟期或转型期的企业。

三、中小型新能源科技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组合

1.种子期融资策略

中小型新能源科技企业在种子期所需投资不多,却面临着多项风险,项目失败率高,风险资本无意投资,也难以申请政府的无偿资助。因此,股东投资应是新能源科技企业种子期最基本的融资方式。

2.孵化期融资策略

(1)充分利用优惠政策,通过申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进行融资。该基金所资助的新能源项目一般都会获得省、市、区级科技局的相应配套资金。获得基金资助还对提升企业形象、吸引风险投资有积极促进作用。

(2)尝试引入风险投资。虽然孵化期内多项不确定因素使得新能源企业较难获得风险投资机构认可,但与风险投资机构适当接触是有意义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可以了解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为未来引入风险投资积累经验;二是风险投资者通常能够为创业者提供经营上的建议,这些建议对新能源企业成长有利。

(3)与商业银行建立联系。即使在孵化期新能源企业可抵押的资产有限,很难获得商业银行贷款;但企业应在此时与商业银行建立联系,通过短期小额信用贷款等建立信用基础,为开拓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做准备工作。

3.加速期融资策略

(1)新能源企业在引入风险投资的过程中,应加强与投资银行、信托公司等类似的中介机构联系,进行项目包装与宣传,同时与多家风险投资机构接触,增强与风险投资机构的谈判能力。

(2)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扩大企业影响力。进入加速期的新能源企业此时可申报的政府课题已经很多,对其所开展的新能源项目进行必要的包装、策划,可申报“节能减排”的专项资助、在建项目的贴息贷款等多项课题资助。

(3)利用商业银行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加速期的新能源企业已经具有一定资产和信用基础,可根据项目需要办理商业贷款,同时采用票据贴现融资等,提高财务效率。

4.成熟期融资策略

(1)在投资银行金融支持下,实现上市融资或债券融资。基于新能源概念,新能源企业的上市容易受到资本市场关注,对实力雄厚的企业可利用二板市场或买壳上市的方式融资。也可以采取私募方式,以金融机构或对企业掌握较多信息的长期投资基金及其他机构投资者为私募对象,进行债券融资。

(2)申请商业银行贷款。新能源企业此时即有了可用来抵押的固定资产,也有收益稳定的能源供应项目做支撑,金融机构已经很愿意提供商业贷款,可根据项目需要,向金融机构申请各种类型的商业贷款,优化企业资金结构。

(3)通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进行合同融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新能源企业所收取的能源管理费用比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更有偿债保障,通过多种渠道筹集项目资金,共同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是成熟期新能源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

5.转型期融资策略

在转型阶段,新能源企业已经处于该行业的领先地位,竞争领域不断扩大,资金的需求量更大,虽然已经成长为大中型企业,但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风险。因此,对应的融资渠道应以境内或境外上市融资为主,通过并购与回购的方式,同时加强购并资产的重组与整合,谨慎地进行资本运作。

参考文献:

[1]叶山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周期及其融资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

第6篇:商业银行融资策略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含义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指的是,银行为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资金融通或信用便利[1]。除了由银行向客户提供直接的资金融通,也能够为客户提供信用保证,以便于客户能够从贸易对方或第三方获取融资。以往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种类繁多,包括进出口押汇、提货担保、打包贷款以及票据贴现,等等。而随着近年来银行业务的发展,涌现出更多的业务种类,例如国际保理、有福费延、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以及出口商业发票贴现,等等。从狭义上来讲,国际贸易融资仅指银行提供与国际贸易结算相关的资金融通给进出口商,即资金支持。其含义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其是银行的资产业务,为银行向客户提供资金。另一方面指的是有关进出口贸易的业务,其中进出口为贷款对象。从广义上来讲,国际贸易融资指的是与进出口贸易相关商及其相关产业的企业的资金融通、信用便利以及金融服务的提供。与狭义上的国际贸易融资范围相比,这个定义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扩大化。一方面,银行提供的资金融通不再单一,还包括其他业务,例如信用便利、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银行融资和服务的对象范围被扩大,不再指进出口商双方,进出口商在一个“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也被包含在其中。

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与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难以实现风险的早期防范。例如贸易融资风险预警模型、快速预警防范制度等相关国内商业银行预警机制的建设并不理想,其中相关风险指标暴露出来的问题尤为突出。例如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流动性水平,等等,风险预警系统的数据基础难以实现真实性与可靠性。其次,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一大问题。尤其是专门的中间机构缺失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进而难以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责,无法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再者,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健全的风险分摊机制。现阶段,一些银行风险分摊机制的建设并不理想,缺乏一个包含总行、存款保险机以及同业的风险分摊体制,从而导致风险分摊体制无法有效处理单个银行存在的流动性清偿现象。

(二)缺乏对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正确认识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不断发展,一些中高级管理人员逐渐意识到融资贸易业务与资产质量的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然而,他们仍然缺少对相关风险的准确识别,无法将具体风险管理方法落实到实处。有些人员还认为,贸易融资是只需要出具单据或开立信用证,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手续费的银行业务,而忽略了在此期间实际资金的作用,认为这一产品完全没有风险存在。有的人则认为,贸易融资业务中的付款承诺具有刚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和操作难度,持保守的态度来面对贸易融资,进而使得业务的正常发展受到限制。

(三)业内缺乏竞争秩序、加大融资业务的风险

我国贸易融资业务起步相对较晚,所以其市场环境的建设方面有待完善,缺乏健全的约束体制。首先,各家银行急于参与到贸易融资业务市场中。其次,贸易融资产品种类比较单一,从而导致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交叉业务相似产品现象,进而形成了愈发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在这一背景之下,各家银行不断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客户,实现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的目的,但却放松了对客户资信与财务状况的审查。比如一些银行进行授信开证时,未收取任何保证金,或者收取的保证金无法不足,而且办理的抵押担保手续不全,这些行为就使得行业管理准则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而使融资业务的风险加剧。

(四)缺乏完善的法律环境而引发的问题

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环境,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例如质押、信托、货物抵押、担保等,需要依靠法律规范对其进行界定。然而,在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中相关的金融立法规范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甚至部分业务经常使用不完善的法律规范进行界定,从而导致贸易融资业务风险不断提升,影响了该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加强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的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证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数量与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新业务不断涌现,从而导致与之对应的贸易融资业务类型更加复杂与多样,其潜在风险呈现一个持续增长与变化的态势。现阶段,各家银行在国际业务的竞争中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从贸易融资风险管理能力这一方面的提升入手,如果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相对完善,那么,在竞争中必然处于优势地位。关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方法,具体介绍如下。

(一)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散策略

商业银行根据其承担风险性质的不同,对不同风险进行了有效地风险组合,以使其达到最优化。即在最大程度降低总体风险的情况下,实现资产保值或盈利提高的目的,即风险分散策略。一方面,风险分散策略是对贸易融资授信期限的风险给予有效的分散,其一般是指以长短期资金作为参考,对授信业务的期限进行合理组合,确保来源与运用的期限具有对称性与一致性。另一方面,该策略是分散贸易融资产品种类的风险,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散一般是针对统一客户而言的,并为其提供不同贸易融资产组合方式,从而使风险得以有效的分散。

(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抑制策略

对于信用授信、大额授信以及高风险客户而言,风险抑制策略可以有效的控制其风险发生。在审批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过程中,银行有其专门的管理规定:对于风险较高的客户,其管理措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对其授信一般选择减少或追加停止处理[3]。一旦客户出现信用下降、资金困难的情况,其新增授信就立即停止,并确保贸易融资款项得以及时收回,进而使得对该客户债权的最大损失得以减少。第二,在贸易融资业务中应实施资产抵押、担保金额或担保人的追加策略。对于货权业务无法控制的现象,则需要采取有效方法对被授信人的资产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发现紧急情况,此时银行需要委托律师来办理保全手续,以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保护。

(三)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转嫁方式

借助担保等手段,对可能出现的损失进行有效的转移,并委派第三方来承担,即风险转嫁。一旦商业银行出现不可避免的贸易融资损失的情况,那么,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实现风险的转嫁是非常必要的。从根本上来讲,风险转嫁并没有使风险得以缓解,只是将风险的承担者进行了改变,这是其最显著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特征。目前,担保人已经成为大部分商业银行转嫁风险的首选,但是部分商业银行也会通过质押或处置抵押的手段来使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抵消。而针对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市场风险,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的风险转嫁方法则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实现风险的转化。

四、中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策略

(一)加强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范意识

目前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的化解与防范,在金融危机中对主要客户所遭受的影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给予关注。同时还要加强银行系统内的沟通与联系,降低风险排查的难度,并且要对新的业务种类进行挖掘。国际业务部门要加强与风险管理部门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保证各项风险管理要求得以充分落实,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得以加强。针对金融危机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对风险防范与业务增长的管理进行正确的处理。

(二)强化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评估、建立健全风险决策机制

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应遵循有关原则,实现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并以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类风险的程度,其中包括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等等。商业银行还需要做好贸易融资风险的评估工作,从而做到对贸易融资风险的定量与定性,有效预测与判断风险的可能性、影响性及其后果,进而实现对融资风险的有效控制,使得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得以及时弥补。

(三)强化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范内控制度

目前,贸易融资风险内部控制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使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商业银行要对其覆盖范围进行扩展,完善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控制制度,从根本上提高风险防范体系。首先,应加强内部稽核监督机制的建设,确保其具有独立性与权威性,以此实现内控制度的完善。其次,还要对信息与安全管理进行加强。商业银行应对现代化的通信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引进和利用,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系统建设,确保其具有灵敏性与可靠性。同时,还要严格管理各种业务档案,加强资料保全制度建设,便于各项业务档案的检查与监督。

(四)加强业务人员队伍建设、培养风险风范意识与能力

作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主体,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业务水平。由于该业务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技术含量较高。因此,必须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其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培养其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为业务水平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计划型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各家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这一业务上得到了充足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在这一业务上起步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阻碍了我国银行以及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为此,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提出相应对策,采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使风险得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为促进我国银行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林枢.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探讨[J].国际商务研究,2010(5):47—55.

[2]才金卉.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及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2008(5):35—37.

第7篇:商业银行融资策略范文

一、我国影子银行的分类和特点

我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三是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部分理财业务等。

区别于西方金融交易型的影子银行体系,我国影子银行还处于以融资为主要功能的初级阶段,没有标准化作业的证券化管道,其组织形式、资金来源和运作模式类似于传统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银行体系的补充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与商业银行的融资和股权资本融资职能一道解决实体经济资金的利用效率及资源配置问题。

二、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影子银行是商业银行的有益补充

随着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及商业银行监管的日趋严格,商业银行融资规模的扩大受到进一步的制约,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零散、多样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子银行高效灵活的融资方式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发展多元化背景下多层次的融资需要。

(二)影子银行放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现阶段我国居高不下的存款准备金率,严格的贷款额度控制,让商业银行配置资金的效率下降,成本上升,出于规避监管的动机,商业银行采取“内部脱媒”的方式来应对,也就是将贷款包装成为理财产品、银信合作等受监管程度更弱的形式,变成影子银行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来说,理财产品成为了银行监管套利的手段,也导致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虚增,未能真实体现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变化。同时,由于期限错配较为普遍、资金投向监控较弱、现金流稳定性较差,使得影子银行业务流动性风险很高,一旦风险暴露,难以在短时间内处置,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

(三)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违约风险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资金来源和信用支撑主要依靠银行,影子银行套取银行信贷资金后却隐瞒了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如果银行不能有效监控信贷资金的流向,正确评估企业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把握贷款中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一旦借款人出现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高利贷”,将影响银行信贷客户正常还款,造成信用风险。

(四)商业银行隐性担保风险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贷款、委托贷款业务不同于传统银行信贷业务之处在于其不占用银行自有资金,如果融资方到期不能正常还款,银行没有资金损失。但影子银行往往借助商业银行的渠道开展业务,事实上分享了商业银行的部分信用,商业银行为其提供了隐性担保,一旦客户资金不能兑付时,出于维护自身声誉的考虑,银行往往会以产品外的收益代偿,间接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五)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由于银行信贷与非银行信贷利差巨大,银行员工受利益驱动,用自有资金参与民间非法借贷、从事高风险投资或协助借款人取得银行信贷资金并从中获利。同时,社会上一些非法融资中介以提供融资顾问服务名义协助借款人弄虚作假,向银行提供编造、伪造的财务报表、合同、权利证等,非法骗取银行信贷资金。银行若在业务审核中对借款人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审核不严,也容易引发操作风险。

三、应对影子银行风险的几点思考

(一)规范影子银行监管制度

对影子银行采取的策略不应是“一刀切”,而是疏堵结合、趋利避害,是规范而非打击。对服务于实体经济,提高实体经济金融供给效率的应以鼓励和引导为主,采取适度监管政策,建立健全影子银行相关法律制度,创造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让影子银行在阳光下运行,风险可控。

(二)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促进业务转型

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是挑战也是机会,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客户多层次的融资需求更加明显,商业银行传统的利差收入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商业银行应充分借鉴影子银行的创新成果,开发适合本行的新型金融产品,加强表外业务的内控管理,扩大收入来源和融资渠道,改善银行对存贷款业务的过分依赖,同时应避免产品的期限和结构错配,规范有效信息披露。

第8篇:商业银行融资策略范文

关 键 词:市场定位;比较优势;经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郾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3-0022-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发展,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不对称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资金需求额度小而频率高、抗风险能力差,难以得到银行的融资;另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由于整体实力、知名度、业务范围、规模等方面的约束,陷入了放贷难、经营效益低下的困境。笔者认为造成这种“两难”并存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不正确,大都采用“跟随型”市场战略,缺乏自己的经营特色,其业务类型与大银行雷同。这种市场定位及其经营策略的偏差,直接导致了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困难和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因此,确定正确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充分发挥中小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比较优势,对促进中小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小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及市场定位

(一)中小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比较优势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巨大,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资金需求。与具有强大市场功能的大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对中小企业融资存在以下比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1.中小商业银行的地理优势。近年来,由于我国对企业发展强调“抓大放小”、“扶优限劣”,国有商业银行提出了培育“双大”(大企业、大客户)、“双龙”(龙头企业、龙头项目)等客户战略,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销县支行和无效网点,把总部和分支机构设在城市中,以接近它们的目标客户――大公司,这导致在大客户稀少的中小城镇,国有商业银行服务网点稀少;即使设置了基层行,在资金使用上也是存多贷少,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又进一步制约了基层行的信贷行为,以致于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集中的中小城镇,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的“真空”。而中小商业银行在上述地区有众多的分支机构,较容易满足当地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避开与大银行的直接竞争,形成对区域性市场的有效占领。

2.中小商业银行的信息与成本优势。在我国,由于企业不受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制约,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特别突出。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中小企业在借贷过程中经常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导致信贷交易中处于信息劣势的银行蒙受经济损失。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银行必须要做大量的信息搜集工作来避免或减轻道德风险。但由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信息搜集相当困难,且单个企业所需资金额度不大,交易成本较高,因而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讲,往往趋向于收缩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而中小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银行,熟悉所经营地区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与市场前景,了解企业所属类型及借贷历史等相关信息,与客户存在“关系型”融资联系,具有信息优势,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解决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制度,委托层次少,决策迅速,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实际操作成本远远低于大型商业银行。

3.中小商业银行的体制优势。首先,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受产权的制约,在进行贷款业务时必然要考虑政府和社会的需要,经营与决策受到限制。而且,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正逐步向真正的商业银行转轨,把优质客户作为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对于规模效益相对较差的中小企业融资动力不足。此外,国有商业银行的呆坏账核销以所有制来划分,政府可以对国有大企业承担“无限责任”,“补贴”国企出现的亏损或破产,而中小企业的呆坏账却不在核销范围之内,由此加大了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后顾之忧和“惧贷”心理。我国全国性的中小商业银行,大都采用股份制,建立了较为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在这种组织形式下,银行的经营者以“三性”为经营目标,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必然会不遗余力地开拓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借贷市场。其次,中小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公共“义务”的“包袱”小,因此对中小企业放贷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此外,中小商业银行与大银行相比,决策效率高,能够更好地针对中小企业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的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

4.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优势。中小企业的构成及经营状况非常复杂,需要采取更多的策略和手段,在有效满足其资金需要的同时,保证贷款安全,这就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不断进行业务创新。而开展业务创新,中小商业银行比大银行有着更大的优势和潜力。首先在人力资源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目前虽然已开始实行股份制改造,但高级管理层基本上还是由国家任命,行政色彩依然较浓,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受到较大的制约。而中小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实行股份制,通过灵活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公平的管理方式吸引了较多的人才,员工结构优于国有大型银行,使得中小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技术研发能力方面处于相对优势。其次在资金资源方面,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金融市场份额虽小,但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人均利润率等盈利性指标都好于国有商业银行,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因而可为针对中小企业的业务创新提供更有利的资金保障。

(二)牢固树立以中小企业为目标客户的市场定位

中小商业银行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良好发展,关键要看能否根据市场差异来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明确自己的目标客户,避免与大银行在同一市场恶性竞争。在我国,不仅有大型企业,还有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这种差异化的市场需要多层次、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为其服务。而我国的大银行更愿意以较低的成本对大客户提供标准化的服务,近年来其业务重点逐渐向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集中,二级行和县级行信贷业务日渐收缩。这种经营策略,给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中小银行必须根据市场状况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以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目标客户,通过向中小企业提供差别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有效占领中小企业市场。这种准确的市场定位,不仅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使中小银行获得可观收益,从而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在与大银行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策略调整的思路

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小商业银行经营难的“两难”现状,表明中小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在实践中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外部环境和合理的经营策略。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策略调整,使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1.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争取海外上市。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虽然大多采用股份制,股权结构广泛,在体制上存在优势,但股权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体制优势的发挥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能动性、有效性。如股权结构中政府依然占据核心,这就使政府干预不可避免,股权过分集中于地方政府或单个企业集团,缺乏制约机制,影响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解决各中小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还可以优化股权结构,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产品和管理经验,在提升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同时,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在资本充实后,中小商业银行可以争取在境内外上市。这样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筹集长期、稳定的资本,提高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减少行政干预,增强市场监督,提高透明度,形成良好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2.采用更加灵活、高效的信贷管理机制,进行管理和产品创新。虽然中小商业银行具有业务创新优势,可以较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不同融资需要,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和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这种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在现有的外部环境下,中小商业银行应充分挖掘内在潜能,采用更加灵活、高效的的信贷管理机制,进行管理和产品创新。针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临时性、紧急性、额度小等特点,中小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一级法人、二级管理”的扁平式管理优势,以及决策链条短、速度快的特点,实施特色支行特别授权制度,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及时满足中小企业客户资金需求。如可以实行区别授权管理模式,根据信贷风险等级确定授权限额,对低风险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实行总行授权支行直接审批。对部分抵押贷款,可以灵活采用最高额抵押方式,一次抵押,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既简化了审批手续,又缓解了中小企业抵押品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加快适应中小企业差异化融资需求的产品创新,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开发多种金融产品,以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多种金融需求。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不同的贷款服务。

3.做好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工作,确保授信风险的有效防范。虽然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时存在地理优势、信息和成本优势,但由于我国信用体系极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信用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融资时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限制了其比较优势的发挥。为解决这一问题,开发和利用好这一市场,中小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时,应更充分注意信贷资金运动各阶段的密切联系,根据信贷资金运动的不同特征,决定各阶段工作的内容和重点,利用各种渠道,切实做好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工作,将信贷风险降为最小。如可以通过与政府部门(如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的办法,通过政府部门的特有职能,正确评估中小企业的信誉和发展潜力,有效解决银行在贷前调查与贷后管理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4.充分发挥政策差异的作用。由于我国的金融机构目前是以所有制而不是按业务功能划分类型,使得中小商业银行面临不公平的市场待遇,在业务经营范围、产品的品种和网点的设置上受到严格限制,严重影响了中小商业银行比较优势的发挥。在不能彻底改变现有外部环境的条件下,中小商业银行应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政策差异优势。因为政策差异也就意味着市场分割,意味着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如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因资本力量有限或受国家法规的制约,多数只能在一定区域从事银行业务,分支机构的设立也限于总部所在地区,市场范围相对狭窄。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当地的中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容易准确把握当地的经济特点,对当地企业的经营情况也更熟悉;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机构正在从农村、小县城撤出,为中小商业银行让出了很大的市场空间。因此,中小商业银行更应以发展区域性业务为主,充分发挥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周立,戴志敏.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曹晋升.企业发展中的银行融资[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第9篇:商业银行融资策略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对策

一、民营企业和融资的概述

民营企业也叫“民有企业”,就是公民自己出资经营的企业。一般按照社会上的传统讲法,把集体、私营和国有企业转让私人承包的,均称为民营企业。

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就是公司从自身的生产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公司未来经营及发展策略的要求,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

二、民营企业融资现状的概述

民营企业在激活市场竞争,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营企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GDP的增长、市场经济的活跃以及税收的增长有着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目前,中国民营企业所得到正常资金总量不足银行贷款量的2%。在直接融资市场,发行股票融资的民营企业,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也只有区区20%左右,在债券市场上占有额则几乎为零。据统计,民营企业由于资金紧缺,54%的企业放弃了新产品的研制开发,43%的企业放弃了新的经营目标,47%的企业放弃了新市场的拓展。尽管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民营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难题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为了国计民生,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刻不容缓。

三、民营企业融资难得原因分析

(一)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融资困境

民营企业是一个复杂的企业群体,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利用市场供求缺口,获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买方市场形成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困难逐渐加剧,结合民营企业的现状,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

1、企业规模偏小。民营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涉及行业面大,经营风险大,多头开户现象严重,使银行难以掌握其实际经营状况,贷款管理难度加大,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贷款愿。

2、管理水平低下,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相当多的民营企业技术装备超期超负荷运转,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3、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煤炭、石化、机械、冶金行业民营企业比例过大,盲目竞争,导致行业产品销售不畅,效益下降。不少低技术装备的民营企业大肆生产低劣产品,污染环境,造成大量无效、低效供给。

4、自身信用状况不佳和担保体系不健全。许多企业信用程度较低,加之整个地区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而企业自身又缺乏能够提供抵押的有效资产,这些使得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风险加大,银行自然不愿将款项贷给民营企业。

(二)民营企业外部原因造成的融资困境

1、我国缺乏专门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

2、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使银行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3、政府财力扶持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重心倾向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国有银行企业化后,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干扰措施让银行放贷,使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

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措施

(一)从企业角度看,应着重重视以下几点

1.深化民营企业改革,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机构。根据企业产权结构状况和发展趋势,处理好所有者、经营者、企业职工利益关系:健全公司内部权力机构,完善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2.加强信用管理,健全企业信用体系。企业首先要有一套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在制约客户的信用行为的同时,使守合同、重信用真正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的一种自觉的理性选择。同时.要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信诚制度。

3.民营企业应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要跳出单纯依赖银行融资的误区,在充分发挥银行融资的同时,要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搭建起由民营企业担保公司、民营企业互助基金、商业银行、中介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合作的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平台。

(二)从政府角度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应加大民营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民营企业融资具有其特殊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财政援助与税收优惠是世界各国政府为扶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的普遍作法。合理运用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手段。提高金融机构对工业、农业、商贸等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能力。

2.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关金融体系。一是要建立完善的民营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二是放松市场管制,逐步推动利率市场化;三是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在融资的定位和实施过程中,企业在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的过程中,还须应始终强调风险可控原则。

参考文献:

[1] 吴晶晶.浅析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J].时代金融,2012(24).

[2]杨学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36).

[3]徐宇颖.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