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语言范文

建筑语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语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语言

第1篇:建筑语言范文

摘要:本文试图尝试能够建立一种新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一一“绿色建筑模式语言”来为当今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另一种选择的余地。模式实体的阐明以及实际案例分析,希望能够为建筑设计师和公众间建立一种可以相互共享和易操作的绿色设计系统。

关键词:绿色建筑 模式语言 关联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attempt to establish a new method of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green architecture pattern language" one by one for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provides another option. Model entities and actual case analysis, the hope can for building designers and can establish a mutual sharing between the public and operation of green design system.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patt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一 绿色建筑模式语言概念的形成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目前国家上比较能被认可的定义为: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活动空间,同时最高效率的利用资源,最低限度的影响环境的建筑物。2004年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权威机构组成的专家组也提出了一个概念: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1.2 模式语言理论的产生

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于上个世纪60年代产生,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不能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割裂开,当时是整个西方建筑理论的黄金时期。从1964年开始,亚氏相继出版著作阐述了模式语言理论这一对建筑和规划的全新观念。[1]

1.3 绿色建筑模式语言的概念

通过对建筑模式语言的分析和对绿色建筑的阐述,我们现在就很好理解绿色模式语言的概念:“符合‘减少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创造健康和舒适的人居生活环境和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原则的建筑模式语言。”简单的概括就是:以节约能源、健康舒适、保护环境为原则的建筑模式语言。其目的为设计者及其广大的使用者之间建立一个可以共享、方便应用和简单操作绿色设计系统。[2]

二 绿色建筑模式语言

2.1 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观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的拆除,形成

了一个全寿命周期。只有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来考量建筑各个方面,才有可能创作出理性、全面的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首先要有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观,要求我们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得影响最低,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并尽可能使拆除的材料再利用。

2.2 选址与布局

在人居建筑设计中的选址应该适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在绿色标准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分利用建筑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尽量保留和合理利用现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在建筑的选址、朝向、布局、形态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建筑风格与规模和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

2.3 光电池

太阳能发电具有火电、水电、核电所无法比拟的清洁型。安全性、资源的广泛性和充足性等优点。光电(PV)技术指用被成为太阳能电池的半导体元件将太阳能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光电池几乎不需要维护,而且寿命很长。

2.4 屋顶绿化

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的屋顶,生态和美化同样重要。屋顶绿化作为一种不占用地面土地的绿化形式,其生态效益非常广泛。生态和环境组织调查指出:使城市获得最佳环境。人均占有绿地面积需达到60 m2以上。[3]城市的开敞空间多是硬质铺地,雨水无法被涵养、储存、屋顶绿化因其表面的植物、土壤利于雨水的储存,达到涵养水土的目的。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土壤的蒸发,致使空气绝对湿度增大。加上绿化厚其温度有所降低,故其相对湿度增加更加明显。可见,屋面绿化对城市的“干岛”有减弱作用。有资料表面屋顶绿化可降低室内温度3℃~5℃,空调可节电20%,改善人居环境和节能。屋顶花园的生物气候缓冲带,为建筑系统提供良好的微气候环境;提高建筑系统生物组成的多样性。一个城市如果把屋顶都利用起来进行绿化,那么这个城市中的CO2 要比没有绿化前少85%。[4]

三 绿色建筑模式语言的实际案例分析

我们以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为例:

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是我国较早的绿色建筑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利用南、北两个中庭组织室内自然通风,西立面设置遮阳隔墙,南立面设置遮阳隔板,室内设置较大的休息厅,将植物引入改善景观环境等。具体措施分析如下:

1.缓冲空间设计:在建筑的南面设置“热缓冲中庭”,在冬季,中庭是一个全封闭的暖房,成为办公空间的热缓冲层,减少了供暖能耗。在夏季,利用遮阳板遮挡直射阳光,冷却室内空气,减少了空调能耗。

2.太阳能的利用:采用太阳能光电板发电技术,在屋顶架设太阳能光电池,虽然代价昂贵,但仍然是开创性和试验性的技术手段,符合光电池(24)模式。

3.绿化引入室内:绿色植物的引用也可以起到某种调节器的作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绿色手段”。在夏季,植物通过蒸发作用,可以使建筑室内温度低于一般建筑,并可使相对空气湿度增加10%一20%。植物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清除甲醛、苯和空气中的杂质,提高环境空气质量。

同过对实例的分析,我们发现一栋建筑并不一定要把所有的绿色建筑模式

用上,只要精心的对某一或某几个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就能改善其建筑品质。

四 结语

通过对绿色建筑模式语言的建立,我们可以大致的接触到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并可以方面的去操作它,但是由于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有限,所接触和总结的绿色建筑模式还只是绿色建筑模式语言中的冰山一角,例如在利用能源方面,除了太阳能,可再生能源还包括风能、地热、潮汐等等能源应用模式。在未来的实践和学习中我将会继续研究并不断地去丰富绿色模式语言中的绿色模式。

[1]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上),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金磊,“造福城市的屋顶花园”,专题专论

[2]罗杰•斯克鲁登著刘先觉译,《建筑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

第2篇:建筑语言范文

一、隐性语言-镜头的类型

镜头大致可分为三类:标准镜头;广角镜头;长焦距镜头。不同焦距镜头决定了不同的画面造型特征。

广角镜头:视角广、景深大、视野范围宽,成像比小的特点,夸张了纵深方向景物之间的距离感。广角镜头适合拍摄空间层次比较丰富的场景,如全景和远景。广角镜头对于表现宏大、辽阔、壮观等具有多层次空间的场景能产生独特的魅力,如果配和运用不同的角度,能在画面中营造出强烈和震撼的视觉画面。在建筑动画中,广角镜头在交代整体环境方面得天独厚,其镜头特点可以很好传达建筑的整体效果,并形成强烈的景深效果。

长焦距镜头:视野窄、景深小、表现的空间范围小,能够强化横向运动的速度感。长焦距镜头把远处的物象拉近放大表现,在拉近的同时把空间距离压缩了,从而减弱了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镜头的焦距越长,这种压缩效果就越大。在建筑动画中应用时要巧妙的利用长焦距镑头的这种特点,比如用它表现环境的拥挤、闭塞、狭窄效果时取得的效果要比其他镜头要好。

标准镜头:所表现的画面效果最接近人眼观察事物效果。它能产生与人眼观察同样的透视深度,而且景深也大致相同,具有与眼睛接近的视觉感觉。所以,在制作建筑动画时除了需要追求特殊效果,标准镜头是经常使用的镜头类型。

在建筑动画中,镜头的选择对镜头语言的表现有潜在的影响力。不同镜头的艺术表现力各有特性,也各有自己的局限性,在选用镜头时要扬长避短合理利用不同镜头的特点,这样,才能让各种不同的镜头,在建筑动画艺术创作中才能充分发挥镜头语言的表现力。

二 隐性语言-机位设计

建筑动画中虚拟摄像机模拟的光学摄像机,机位设计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找到最佳机位?从三个方面来设计。一是从哪个方向去看。从不同的方向看,看到的被摄对象的形状会有很大不同,即使是同一个被镊对象,由于拍摄方向的不同,所拍摄的画面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选择拍摄的方向,对于拍摄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二是从什么高度去看。摄制点的高度不同.所表现出的被摄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三是从多远去看,即景别的选择。远看和近看的效果有很大不同,而这将关系到观众看到的是被摄物的整体还是局部,是大的环境还是具体的细节。

1、拍摄方向

建筑动画的对象都是立体的,具有三维尺度,但显示画面是只有高度和宽度的二维平面。画面中物体的体积感的呈现与选择的拍摄角度有很大关系。从而将被摄物的深度展现出来。拍摄方向通常有正面、背面、侧面和半侧团几种类型。”????

(1)正面拍摄以建筑动画而言,正面拍摄是摄像机对着主体物的正前方拍摄;这种柏摄方向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能把被摄对象的横向线条充分展不在画面上,表现出主体的稳重、端庄之感。比较庄重、大气的风格大都采用这个拍摄角度。但是正向拍摄也有不利的方面,它只能让观众看到被摄物的一个立面,即只有正面能得到体现,其他纵深的面无法表现,使画面缺乏深度和立体感。

(2)侧面拍摄

侧面拍摄是指摄像机从物体的侧面对物体进行拍摄。纯粹的侧面拍摄时,和正面拍摄效果类似,有利于表现主体的侧面形象展现,但因为纯粹的侧面表现还是比较平淡缺乏立体感。为了全面表现物体并具有立体感往往采用半侧面进行拍摄。

(3).半侧面拍摄

半侧面拍摄是指在人或物前方左右两面30-45度的角度进行拍摄。在这个角度进行拍摄可以同时表现正面和侧面,使得物体有一定的纵深、立体感,这种角度也是最常采用的。在建筑动画中,作为主体的建筑,其立体感是重要的特性之一,所以为了表现其体量感,半侧面拍摄是最好的方式。

(4).背面拍摄

背面拍摄是指从物体的背面进行柏摄,这个角度只能表现物体的背面。但是拍摄方向在表现对象是人物时,摄像方向与人物视线方向一致,因而可以使观众获得和被摄人物一样的视角。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2、拍摄高度

摄像高度是指摄像机与被摄主体在垂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或相对高度。按照摄像机与对象相处的相对高度来讲,可以将拍摄的角度分为俯角拍摄、仰角拍摄和水平拍摄三种类型。一般情况下,以水平拍摄为主,但是一部动画如果全部使用平摄,就会使人感到平淡乏味。所以拍摄高度和角度的变化,会使影片产生丰富的变化,产生丰富多彩的画面效果。

(1).俯角拍摄

俯角拍摄是摄像机高于被摄主体向下拍摄。这种拍摄角度有利于展现面积、被拍对象在地理上的方位及周边环境,是最易表现全貌的一种角度。俯拍的画面开阔,对整体性场景的表现优越,如小区的全景、城市街道等,都可以采用俯拍。俯拍的角度若与地平线垂直或接近垂直.就成了顶拍。建筑动画中最常见的顶拍形式是在高层建筑顶端的俯拍,能给人整体的视觉恢弘的效果,成为建筑动画中最有表现力的于段之一。

(2)仰角拍摄

仰角拍摄是摄像机镜头低于被摄对象向上拍摄。仰角的拍摄,前景的高度能够被夸张化显示,而中远景的物体高度被压低显示。画面给人以崇高和景仰的感觉。在建筑动画中,仰角拍摄建筑物,会产生直插云霄的效果,显得高大伟岸。仰角拍摄也可使运动着的物体显得速度更快,会结观众以风驰电掣之感,如果镜头在仰角的同时有倾斜,同时也会让观众感觉处在被摄物体下方,有压迫、紧张的感觉。但是如果距离过近拍摄,也会形成上下比例失调、上部变形失真的问题.

(3).水平拍摄

水平拍摄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物体水平高度持平。这种拍摄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与日常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的情况相似,画面中不会出现因为透视变形的情况,镜头语言表现比较真实、客观。水平拍摄在实际的应用中也不一定保持绝对的水平,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做轻微的变化。水平拍摄时.可以根据画面需要,从物体的正面、背面、侧面、半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柏摄,以取得最佳的画面效果。

三 隐性语言-动态镜头

-动态镜头是指在拍摄中,摄像机位置、镜头的焦距或被拍摄物体等要素发生连续变化所产生的镜头。建筑动画区别于其他静态艺术在与其画面的运动性,建筑动画的镜头画面设计不仅需要符合静态艺术的审美特点,还需要体现出动态镜头的特点。常用的动态镜头主要类型有: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综合运动镜头。

1推镜头

推镜头是最常见的一种镜头运动方式,主要通过镜头的向前移动来拉近与被摄物体的距离。推镜头的作用丰富,主要有1、运动感表现。约束观者注意力。通过推镜头的这种强迫性聚焦作用可以达到描写细节、突出主体作用。

2拉镜头

拉镜头中摄影机由近往远拉开,画面范围由小变大,产生由局部到整体的作用。因为拉镜头是以近景或特写开始所以容易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抓住观者的注意力。有小到大的景别变化也能以最少的镜头表达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建筑动画中拉镜头经常运用在由局部到整体的镜头转场和衔接阶段,可以流畅的进行表现场景变换或衔接,使整个叙事节奏顺畅、连贯。

3摇镜头

摇镜头是摄影机位置不动,镜头在水平方向摆动拍摄,它所产生的效果很接近人头转动观察的效果。它能把内容表现得有全面。建筑动画中摇镜头在表现场景方面,有两大优点1、摇镜头可以在机位不变的情况下,把较大范围内的场景纳入镜头范围,交代环境连贯。左右横摇的镜头表现出的空间感比较开阔,能表现空间横向延伸感,用它纵览场景全貌,介绍特定环境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2、摇镜头的运镜模式最接近人的摆头观察视觉效果,可以产生强烈的主观感,产生的画面有很强代入感。

4移镜头

移动镜头是指摄影机沿某个方向进行运动拍摄,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的叫横移镜头,沿垂直方向移动的叫升降镜头。它拓展了镜头画面表现范围,可以无间断的从横向或纵向表现开阔的空间。移镜头在建筑动画中经常会用到,尤其在表现大范围场景并且要求中景表现的时候,移镜头可以持续沿某个轴向对场景较详细的表现。因为移镜头表现大场景的便利性,目前市面上有些建筑动画也出现滥用移镜头的现象,造成镜头节奏拖沓,让人感觉乏味。

第3篇:建筑语言范文

关键词:建筑立面; 建筑屋顶; 生态语言

Abstract: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terface fulls of a deep sense of the ecology. By analyzing and induction the ecological and sustainable building interface morphology,from the visual angle of“Building Facade”and“building roof”,this paperputs forward 10 kind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terface language,such as“the double deck cuticle”,“can-uncovered building roof”and otherwise.

Key words: building facade; building roof; organism's habits language;ecological language

中图分类号:TU23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3-0084-03

建筑界面是建筑的外在形态,是使建筑空间从自然界无限连续空间中分离出来的决定性要素,建筑界面由建筑立面与建筑屋顶组成。在生态与可持续理念的影响下,建筑界面形态构思力求能够反应生态的内在要求,如使建筑最大限度地获得日照、采光、通风以及节约建筑能耗等;另外,建筑界面与各种相关技术的整合,也代表了当代建筑的发展方向,这种重技术的倾向使得当代建筑界面形态更加理性与生态。

1建筑立面的生态语言

建筑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这种感受来源于形态。建筑形态与语言、符号等本无联系,但在如何表达思想、情感这一意义上,建筑却象语言学一样,有一种系统化的、可以诠释某种信息的符号系统,因而形成了建筑的语言符号体系。当代生态建筑立面更是处处充满了理性与诗意的生态语言。

1.1 双层表皮

双层围护结构是当今生态建筑中所普遍采用的一项措施,被称为“可呼吸的皮肤”。通常,“双层表皮”的内层是普通意义上的建筑界面,拥有建筑围护功能以及可正常开启的窗扇;而外层界面主要起附加作用,如为建筑遮挡不稳定的猛烈气流;两层界面间安置防止阳光直射的百叶。而内、外两层界面间的空气又充当了建筑内部空间的气候缓冲区域,使建筑内部拥有更为舒适的气候环境。双层界面在减低建筑能耗、实现建筑生态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建筑形态,增加了使用者对建筑空间层次的体验。如德国埃森的RWE公司塔楼,是一座拥有双层玻璃表皮的圆柱形建筑。该建筑的内外两层玻璃间距50cm,有利于空气的流通,并安装了一套遮阳系统。内层玻璃可以自由开启,外层玻璃阻挡高空的风力,因此其内部工作间可以享受自然的空气却不必担心高空猛烈的阵风。这一生态与诗意构想使大楼基本上放弃了昂贵的机械空调,也节约了能源。此后还有盖茨大楼、吉宝欧文化中心等等,更是“双层表皮”充满智慧与诗意的完美表现。

1.2 立面复合

建筑外表不再是一张单一的“膜”,建筑立面可利用檐廊、柱廊、构件凹凸、构架、构造墙等多种手法,创造一个开放的、有层次的“立面空间”,该手法不仅“软化”了建筑立面设计、增加立面的景观层次、加强了建筑与环境的对话,更重要的是立面也具有了生态调节、遮阳等多种功能。如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办公楼,在西向建筑主入口处设计了一面大尺度的防晒墙。这面由混凝土制成的防晒墙完全与建筑脱开,在夏季与过渡季节,可以完全遮挡西晒的直射阳光;防晒墙与建筑主体之间的空隙有利于室内空气的流通(拔风作用)并可保证主体建筑室内的均匀天光照明。在冬季,防晒墙能有效地遮挡西北风,从而有效缓解外部气温对建筑内部的影响。“立面复合”的设计手法和细部处理给人们以诸多新颖的感觉。

1.3 立面绿化

界面绿化是指利用植物的美学、生态学和能源保护等方面的优势,将植被与建筑的表皮相结合,进而达到绿化、美化及生态的目的。从生态学的角度讲,墙面尤其是垂直墙面是建筑实现生态化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解决墙面的保温隔热问题,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立面绿化”是有效的途径之一,绿化犹如为建筑穿上了一层绿色的外套,在夏季能对室内空间与建筑外墙起遮阳作用,同时减少外部的热反射和眩光进入室内,在冬季成为建筑的附加保温层;绿化的立面使建筑拥有看起来更自然的外观,同时软化了城市“水泥化”的僵硬形象。“立面绿化”已成为广泛使用的建筑生态化和建筑美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1.4 可调界面

依据环境可以进行自我调节的建筑界面是当代建筑在高技术条件下实现生态化、节能化的新措施。1996年,欧洲的30多位著名建筑师共同签署了《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中应用太阳能的欧洲》,其中曾对建筑界面做出过如下的陈述:建筑外墙对光、热和空气的穿透性以及墙体本身的通透程度必须是可调控的,即能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的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其建筑立面的设计就是利用照相机光圈可调原理。努维尔在窗户上装入了按照阳光的强度调节进光量的装置,建筑主立面覆以隔栅,形成单元格式立面构成,每一个单元格里都清晰可见控制调节的电子线路板,充分体现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关于这座与众不同的建筑,努维尔曾这样说过:“传统的建筑是以固定的体量作为基础。这里边没有注意到光的首要性――正是光使我们能够看到建筑;并且它忽视了光的可能性以及它的多样性,一旦你理解了光是如何的丰富多变,并且感受到它的丰富性,你的建筑语汇就会立刻变得不同,这是许多经典建筑所没有想到的。这样,一个暂时的建筑变得可能了――不是因为暂时的结构,而是因为光随时改变着建筑的形态。”

1.5 遮阳构件

当代的生态建筑对于遮阳设计非常重视。良好的遮阳设计不仅有助于节能,符合未来发展的要求,而且遮阳构件还具有使建筑趋于人性化的作用,透过精致的细部设计充分展现材料特性与细腻的尺度,改变人们对于“工业时代”机械美学冷冰冰、缺乏人性化尺度的看法。当代的建筑遮阳形式有横向的或纵向的遮阳格片,有可以塑造震撼的室内光影效果的布幔遮阳,也有角度自动可调、遮阳不遮光的百叶窗帘。不同形式的遮阳构件适用于不同的地区和建筑,而且对于建筑立面具有不同程度的装饰效果。如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弗雷尤斯地方中等职业学校,建筑在向阳的一侧设计了一组银色的遮阳板,用来阻挡夏季酷热的阳光。阳光透过遮阳板的缝隙投下缕缕的光斑,犹如谱写一曲动人的旋律。曾几何时,遮阳构件已被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建筑师广泛采用,成为生态建筑立面典型的形式语言。

2建筑屋顶的生态语言

与建筑立面一样,建筑屋顶也是建筑界面的一部分,建筑屋顶的生态化也应该采用理性的生态设计与感性的艺术创作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将生态学的原理落实为可操作的建筑形态模式语言,建筑屋顶便拥有了丰富多彩的,多种功能与动态相结合的外部表现形式。这样,我们的建筑不仅具有优美的屋顶形态,更有生态与形态相得益彰的完美意境。

2.1 可启屋盖

早在古罗马时代,就有中心庭院的雏形。采用可开启玻璃顶的现代中庭空间更具气候的调节性。夏季,屋盖开启,中庭在烟囱效应的作用下,经由“可呼吸的外墙”流入外界的新鲜空气,循环后由中庭上方排出。冬季,屋盖下降,室内的通风主要靠建筑的外墙来实现。在整座建筑的生态循环中,“可启屋盖”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德国柏林盖茨总部、日本松下电子公司信息交流中心等,均采用了“可启屋盖”的设计策略,“可启屋盖”不仅保证了这个开放、透明的工作场所的高质量室内环境,同时也创造了与生态共辉的优美建筑外部形态。

2.2 漂浮屋盖

“漂浮屋盖”是当代建筑经常采用的形态构成手法,其特点是以附加整体性屋盖“笼罩”在由功能自然形成的建筑屋顶之上,“漂浮”的上屋盖与建筑自然屋顶之间形成部分“灰空间”,该空间区域也具有气候缓冲、遮阳等功能。同时,由于“漂浮”屋盖摆脱了与建筑平面的必然联系以及空间限定的模糊性,大大增强了建筑对人行为活动的包容性,建筑形态更为自由。如屈米设计的弗雷斯诺国立当代艺术学校,用一个巨大的屋顶将新旧两部分整体罩盖,形成一个半室外、半室内的空间区域。该区域因具有优美的空间形态、良好的气候条件和适宜交往的特质倍受到人们喜爱。

2.3 屋顶花园

1926年,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勒・柯布西耶出版《建筑五要点》,其中就有关于建筑屋顶绿化的内容,其本意是要恢复被房屋占去的地面。屋顶绿化对城市景观、环境以及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等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当然,屋顶绿化必然会对建筑室内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可以减少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波动。此外,屋顶绿化还可与城市广场、花园等公共开放空间相结合,逐步走向城市化,向城市开放,向普通的公众开放,也是当代屋顶绿化的发展趋势。法国波尔多的梅里纳克航空管制中心便是“屋顶花园”的优秀代表,该建筑最大胆,也是最吸引人的就是一个庞大的几乎插入地下的斜面屋顶。屋顶上种植了大量的灌木,从一个角度看过去,建筑宛如一座坡地花园,“屋顶花园”的设计赋予了建筑独特的个性――自然、开放、亲和力强。

2.4 架空坡顶

“架空坡顶”是当代常用的建筑形式,开口倾斜的架空屋顶内能形成热压对流,即使在无自然风的条件下,架空坡屋顶也具有良好的隔热和自身散热调节性能。坡顶或陡或缓、或长或短;形态多变,色彩纷呈。因而,架空坡顶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生态与可持续的建筑形式语言。较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当属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的“管式住宅”。“管式住宅”实际上是把烟囱拔风原理应用于剖面设计中,在低层高密度的住宅群体中,既可在户内创造小型化的阴影户外空间,又有效地解决了室内空气流通的问题,并产生了直接反映地域气候特征的优美建筑形态。

2.5 通风塔体

利用竖向连续空间的“烟囱效应”,在大体量的建筑中设置高出屋面的通风塔,实现室内的自然通风,降低能耗。与此同时,通风塔体也创造了独特的建筑形体特征。建筑师肖特和福德设计的英国莱切斯特的蒙特福德大学机械馆,是综合利用了风压及热压从而实现建筑自然通风的实例。建筑师将建筑庞大的体量分割成小块,这样既在尺度上与周围古老街区相协调,又能形成一种有节奏的韵律感,可谓匠心独具。

3结束语

充满生态的建筑界面是在传统的、静态界面创作理念的基础上,借鉴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将建筑界面表层视为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有机生物体的表皮,进而运用技术手段和多样化的建筑形式来创新建筑形态语言,实现建筑节能等生态综合目标。其界面形态的新颖性、地域性和功能的必然性,正在孕育形成我们时代风格的特征性。这种开放的、多样化的界面形态特征,正在以一种模式化的生态语言,赋予当代建筑以独特的艺术与可持续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西班牙]帕高・阿森西奥著.生态建筑.侯正华、宋晔皓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 李冬华著.高技术生态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3] 周浩明,张晓东著.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4] 韩靖,梁雪,张玉坤.当代生态型建筑空间形态分析.世界建筑.2003,08:80-82.

[5] 李哲,曾坚,肖蓉.当代生态建筑的美学新模式.新建筑.2004,03:62-64.

[6] 张蔚,魏春雨.建筑复合界面初探.南方建筑.2004,06:33-36.

第4篇:建筑语言范文

【关键词】具象抽象功能审美

建筑设计的本质就是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当然功能性的反映不光体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还体现在建筑的外部空间。内部空间的形态是人们参与建筑活动的真实反映,只有满足了人们在内部空间的活动,建筑具才有它存在的价值。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建筑外部形态与内部形态是相辅形成的:外部空间是内部空间的反映,而内部形态必须符合建筑的功能规定,这样看来外部形态不仅是内部形态的反映,而且它还间接反映出建筑的功能特征。

建筑的形态是多种多样,但是总的来看,主要包括了几何形态和有机形态两种。几何形态是由基本的几何元素如点、直线、曲线、平面、曲面等构成的几何物体。通常是指空间的有限部分,一般由三条或更多的边或曲线或以上两种东西结合而成,具有一定的规矩性和封闭性。如:立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这里指的建筑的有机性形态并非是莱特式的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而是指形式的塑造不规则,就象“异型”般难以描述,与立方体,球体等基本几何元素组合的形式相对。建筑的两种形态是构成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基本形态,其形态的选择取决于建筑功能与审美的要求。建筑的形态不光担负这建筑的功能,还担负着建筑的审美。

建筑形态是一种人工创造的物质形态,它是由材料与技术来完成的。建筑形态是由功能所决定的,往往人们对建筑的功能最初的认知来自于建筑的形态。当然这种形态的认知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的形成是由建筑形态具有的心理效应,时间感、运动感、力度感、量感效应所构成的。人们对建筑形态的共识性激发了建筑师的灵感。建筑师通过建筑形态设计来实现人们的共识性,从而为人而服务。形态的表现是建筑师对某一种特定的建筑功能的表达,其表现为“形”的具象表现与“意”的抽象表现。

一是具象表现;

具象表现是指以某个原型为表征,通过建筑的设计将其演化为某种建筑形态。具象形态的素材可能来自于自然环境,也可能来自于某种地域文化及图形,是希望通过具象形态传达给观者建筑功能及审美的信息。坐落在乌拉圭偏僻的海滩上的天主教堂,教堂内部用两座折叠制成的墙体包围,屋顶如船体外壳一样的抛物面,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这座孤立的雕塑般的教堂表现出村落传统的闲适风格。唯一突出的要素是十字架(塔楼)。整体建筑反映出现代荷兰表现主义风格,这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早期以来乌拉圭本土和公共建筑的传统语言。建筑利用狭长的侧立面与顶部的横向体块构成了鲜明的建筑形态特征,用形象揭示了建筑的功能。

从以上案例来看,建筑的具象表现并非是对原有的图形或形态的复制。它是对原始元素的提炼过程,这种提炼是将原有形态通过创作和在设计,向建筑构件的转化过程,并非是对原有形态的改变,使之成为可以进入的某种人造形态或自然形态。2001年,天子大酒店以“最大象形建筑”登上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并获得了当年吉尼斯最佳项目奖。虽然已开业几年的天子大酒店在北京人中名气并不大,但在建筑界却是相当有名。自从天子大酒店作为一件建筑作品出现在2006年成都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论坛后,便有许多建筑师专程前往参观,有包括港台地区的不少专业媒体和网站对它进行了报道或评论。从天子大酒店的外部形态上看,它完全是对中国传统人物雕塑的在复制,建筑以高大的福、禄、寿、三星的雕像为建筑外形,内部根据功能的要去将强加于雕像的内部。天子酒店为了照顾神仙衣服的造型,整座酒店的窗户开的极少,且每个窗户外还有衣服的花纹遮挡,而作为总统套房的寿星手中的寿桃,更是为了照顾桃型的完整,窗户只是开了两个相对较小的洞。而据住过天子酒店的朋友说,房间里的光线确实不好。尤其说它是个建筑,不如说它是个可以进入的巨大雕像。这种完全照搬的建筑构思方法,脱离了建筑设计的本质,不是真正意义的具象建筑。建筑是功能、审美与技术的综合体,它的形态美是对建筑本质的揭示,它有别于其它空间艺术类型,它必须建立在功能、审美、技术这三个要素之上,而审美只是它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建筑的审美应该更多的去观注其空间的丰富性,向具象表达的转换只不过是建筑师表达建筑内涵的手段之一。建筑在保证了其建筑功能技术的前提下,才能将原始的形态转化为具象的表现。其建筑的具象表现不同于绘画或雕塑艺术中的具象表达,它是对具象形态的抽象表达,其重点在于对形的表现。具象表达的重点在于将原始形态转化为可用的建筑形态,其功能、审美、技术其存在的前提。原始形态来自于自然环境或人造形态,其形态不具备建筑的特征,只有通过建筑师的再创作才能使其成为建筑。现代仿生建筑正是具象表达的典型案例,它是对已存在的形态的模仿,如中国国家体育馆“鸟巢”,,其形态以鸟类的巢穴为创作原点,通过建筑师的创作与设计赋予了中国国家体育馆鸟巢般的形态,从而表达了建筑美的内涵。

二是抽象表现。

抽象表现不以原型为表征,它通过对原型的解析、提炼、概

括、升华等系列逻辑思维,由表及里找出原型的本质特征,内在精神和规律,抽出构成美和个性的各种元素构成了建筑的形态,它是比具体的形象变异更高级,更理想化的新形态。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建筑物水御堂正是对抽象表现的解读。本福寺的水御堂是佛教分支真言宗的一个新的主殿,它座落在淡路岛一座可以观览大半海湾景观的小山丘上。水御堂大厅位于地下,其上是一个覆满绿莲的椭圆形大水池。当人们沿着水池中央的楼梯向下走,顿时柳暗花明,水御堂大厅就在水面下。大厅内部是一个用木头柱子做格网分割的圆形空间。室内和柱子漆成朱红色,每当夕阳的余晖洒向水御堂,列柱向深深的室内投下长长的影子,大厅就充满红光,给人一种神圣的错觉。安藤忠雄的设计没有利用传统的佛教建筑元素来解读人与神之间的对话,而是通过他对佛教建筑本质的理解从中提炼出需要的元素,利用简单的几何形态向世人展现出一个全新的具有禅意的宗教建筑形态。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建筑的抽象表达是建立在人的情感之上的,它是对设计对象的本质的揭示,其形态表达了人们的某种情感。它的形态元素之所以打动人,是人们通过视觉将设计师制造的视觉元素及视觉形象传入大脑,同大脑对形象的感受产生共鸣,引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如空灵、巨大圣神等心理因素。而这种心理因素是人类与生具来的本能,并非是后期的培养与深化。人们对形态的认识包括了对形态方向的感知、对形态美的感知等,感知的过程因其形态的方向性、重力感及动感等因素,使得人们的心理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形态对人们的心理作用上。建筑设计师利用形态的心理作用,针对不同的建筑本质进行相应的设计活动,从而达到其抽象表达的真实目的。建筑的情感的抽象性是对建筑建造目的表达,它有别于其它艺术范畴中的抽象的概念。它是人们情感共性的认知,并非是强调自我情感的创作过程。建筑的情感必须升华为一种情理,在情和理的交融中表达建筑的深刻的思想性,即,民族精神、神性的安慰等。建筑形态与建筑情感的抽象性没有直接的联系,建筑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从物质的表象中发现本质,从而利用抽象的表现手段创造出全新的建筑形态。

总之无论是具象表达还是抽象表达都是建筑构思过程的创作原点。最終都会用一定的建筑视觉语言来表达建筑的本质,其重点是:具象表达在于形的的表达;抽象表达在于意的表达。两种表达方式的重点不同,其思维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也造就了不同的建筑,为我们的建筑艺术创造提供了新的源泉。抽象视觉对比其元素具象创作更难把握,要求的审美主体更多,但只要掌握它所表达的重点,利用空间构成的手段,通过分析研究就必然能使建筑达到人们赋予的审美及精神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蒋学志《建筑形态构成》[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第5篇:建筑语言范文

关键词:建筑风格 语言结构 审美语言

Abstract: The style is all flowers bloom together., but a level, at a high level, these styles will form a system, which is called a national style of architecture.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style,language structure, aesthetic language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风格是形式的抽象和升华。把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或审美的对象,应当品其风格,建筑形式向风格升华,必然具备思想性,才能进入审美层次。北京四合院住宅形式,在江南民居中也能找到,这是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伦理结构的统性的原因。可江南民居毕竟不同于四合院:环境、色彩、局部处理、门扇、栏杆及装饰等不同,但这些形象有一个总的结构形态,即所谓“气质”就是从形式中升华的风格。在诗词中,格律声色,指的是形式,我们看得见,讲得出,而它的神理气味,指的就是风格,它看不见,也难以讲清楚。风格问题是文化艺术中的高层次问题,它能被我们的审美经验所感受。

纵观古今中外建筑,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在总体上总是折射出一种建筑风格:欧洲风格、伊斯兰风格、中国风格等等,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与发展方向。风格是百花齐放的,但是有层次的,在更高的层次上,这些风格会形成一个系统,即所谓一个民族的建筑风格。

比如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 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后现代主义的产品可以由以下事实得到鉴别:不同风格,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被加以折衷主义地并置在一起,并通过现代主义的技术与最新的材料得到强化。立柱、柱廊、拱门重新复活了,空间里填满了树木花草与小喷泉,断断续续的线条受到欢迎,色彩被邀请跟形状相合作。。 哥特式建筑风格: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巴洛克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洛可可建筑风格: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中式风格中国传统崇尚庄重和优雅。吸取中国传统木构架构筑室内藻井天棚、屏风、隔扇等装饰。多采用对称的空间构图方式,笔彩庄重而简练,空间气氛宁静雅致而简朴。

风格的语言结构

语言是符号,这是一种理论见解,但严格说,语言是符号和结构的合成,从语言出发研究风格更为确切。把建筑语言风格化,首先提出是系统结构,形式问题,建筑与自然、社会、历史、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现在文化交流是这个时代的特征,这种交融具有时空性。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喷泉广场,该广场1978年建成,由美国建筑师查尔斯·摩尔(Charles Moore,1925-1993)和佩雷斯事务所(Perez Associates)设计,供居民休息和举行庆典之用,因设计构思反映了当今人们对文化享受的共生需求,现在已成为世界各地观光者的又一驻足之处。在建筑手法上同时运用象征、对比、、摩仿、简化等多种方式来强化主体;在建筑的材料语言上,同时集结了大理石、花岗岩、不锈钢板、钢管。镜面瓷砖、霓虹灯等不同质感的语汇;在建筑造型和色彩上既有古典传统句式,又有现代生活句式。在这里运用了许多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建筑符号,使人联想起罗马,特别是特列维喷泉广场形态。这是一种文脉,文脉是一种地道的文化,不过它被时代洗礼和净化了。比如密斯设计的伊利诺斯工学院教堂,在“净化“中显示出它的文化(风格)特征:以钢架、玻璃、和砌块纯功能和技术支持来表现出建筑形象的正直与理性,以朴实、严谨、简洁表现出对宗教的现解。

风格的观念、形态、语言及其作用

建筑作为一种精神功能,带有社会意识形态特征。建筑风格作为语言来说,本身就

是社会的观念形态。长城、华表、斗拱······这代表中华民民族风格符号,它具有更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风格从其语言来说,也有消极的一面。建筑不仅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其他文化实体的容器,我们要想办法把它转化为开放系统。建筑是一种以物质的形式(象征)显示出使人们团聚的语言。这是它的精神功能。这种功能甚至是非意识的、心理深层的,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人。 对风格的审美的研究,应当从社会文化出发,然后又洗练(或升华)出来。建筑,从非意识形态的物质技术对象走向意识形态,又从意识形态走向审美。从美学上说,这是一种“复归”。而从建筑上说,建筑风格则是同样如此,或者称作同构吧。

建筑设计永远应该去发现和表述建筑与生活的可能关系,没有不变的功能,也没有永恒的形式。建筑形式必须创新,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但创新绝不是空穴来风、求怪求奇,它应该是真的、美的,同时又是新的,这才是真正的创新。

风格的审美语言

对风格的审美研究,应当从社会文化出发,后再升华出来。通常说高直代表崇高,水平代表平和,曲线活泼多变······建筑是记载人类文化的符号,建筑艺术的审美形式之所以具有意义、意味,就是因为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把对生活方式、情感观念的认识积淀在建筑符号中,并与普遍的人类情感产生同构对应,从而引起了人们观念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时,建筑艺术才产生了命运感、使命感、历史感等诸多伟大的生命力量。 符号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自二十世纪初问世以来逐渐被理论界认识和接受,并开始在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研究中受到推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符号学理论开始渗透建筑领域,与建筑美学中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在我国近现代的建筑艺术创作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建筑艺术和符号学理论都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这使得建筑符号学理论的研究成为可能。对于建筑符号学理论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不仅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也将对建筑艺术的未来发展有所裨益,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些不同的原型,把握其心理效应,同时顺着这些形态以符号来作文化约定语言处理,使它明确落实,构成完整的建筑语言。

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家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集团,推动所谓新建筑运动。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改革――设计的民主主义倾向;也包括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新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平板、玻璃、钢材的运用,新的形式――反对任何装饰的简单几何形状;具有功能主义倾向。从而把几千年的设计方为权贵服务的立场和原则打破了。也把几千年以来建筑完全依附于木料、石料、砖瓦的传统打破了。从建筑革命出发,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家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传播设计等等,形成真正的完整的现在主义设计运动。在这批人中,最重要的就有格罗庇乌斯、、密斯、瑞士人勒-柯布西埃、芬兰人阿尔瓦-阿尔托等设计先驱,其中不乏包豪斯的人才,这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就其影响也是理所当然的。

而波尔舍克事务所(Polshek Partnership)最新设计的美国国家随着新技术与新结构的广泛拓展,人们的审美取向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当年曾褒贬不一的蓬皮杜中心现在却给人一种难以抗拒的工业技术象征力量的吸引。如今,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用他们的作品向我们传达技术性审美价值的信息,我们通常把这一类的作品归为“高技”派建筑,把这一类建筑师称为“高技”派建筑师。随着对未来宇宙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化,建筑师们也在思考适应未来太空生存需要的建筑形态,因此他们的作品有着令人触目的变异,具有浓重的科幻氛围,仿佛未来太空时代降落于其他星球。

综上所述,在带有未来太空科幻取向的建筑作品中,我们可以强烈地体会到与以往现代建筑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这种感受不仅仅来源于高技术的建筑材料与结构体系,更多地来自建筑师创造的全新的建筑形态。

风格的淡化与重组

第6篇:建筑语言范文

我2006年11月第一次来中国,带一个欧洲建筑师的建筑旅行团去过苏州。苏州给我的印象很深:尽管有八百万居民,但与上海和北京相比完全是小城市。房屋低矮,一般3―4层,最多也就6层,街巷都很狭窄;坡屋顶瓦屋面;很多屋架和楼梯仍然使用木结构。城市整体结构尺度小,整体感觉就像在50到60年代重新建过,60年代那种气氛挥之不去。

那次在苏州看到的最有意思的建筑,是贝幸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苏州以园林和运河闻名。贝聿铭的设计大体是古典和当代的一个杂糅,虽然使用的材料主要还是钢和混凝土,但尽力采用了苏州古城的色彩和尺度;色彩上,他用了大量白色、灰色和黑色;尺度上,他用小尺度的房屋围合成院落,来组织整个博物馆。此外,他使用了坡顶和几种简单的多边几何形,以现代建筑语言来诠释古老园林和住宅的主题。

我把这个项目介绍给德国的建筑媒体,可杂志方面反应冷淡。尽管他们自诩具有古城重新设计方面的专长,但因为不了解这里建筑的文化背景,自己也从来没看过,根本无法理解这样的设计。其实,不仅我,同团旅行的其他建筑师也都很喜欢苏博,大家都能理解这个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颜色、尺度和几何形态。这大概也在一个角度说明国外的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具有局限性吧?有些东西你就是没法单通过图片感受,你必须现时现地、到那个场所去亲身体验。你必须亲身在那些街巷里漫步,亲自去探访那些古老的私园和公园,去考察构成那些场所的要素、那些当地特有的景观。

在上海我们看了浦东和浦西。浦西尽管也高楼林立,在那里你仍然可以感受到旧有的城市结构。狭窄的里弄画出城市的网格,走在那些被高层围裹的窄巷里,感觉好像是回到了过去。而高楼密度太大,给人一种逼仄感。而窄巷和高层比邻,它们之间这种强烈的反差给人巨大的紧张感,让我不舒服,甚至有些可怕。上海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在于强烈反差――那种日常生活居住的简单的、甚至简陋的房子和闪亮的摩天办公楼之间的反差。同时,这两个世界之间离得又是这么近。

就像很多电视剧要拍外景会选择南京路一样,它让我们找到了老上海的感觉,马路两边的建筑仍然保留了原有的距离,也不是很高,步行区给人的感觉有点像欧洲的城市,摩登又舒服。然而,还没走几步,转过弯,你发现自己再次置身于高层建筑的丛林。

现在的上海有种“楼高竞赛”的态势,因为地价高昂,大家都纷纷努力“制空”。现今的发展就脚步太快了,利益驱动也太显著了,大家都赶在最短的时间里赚最多的钱,并用这样的想法来塑造城市。我觉得中国的开发商从美国照搬了许多,这一点从建筑风格上也可以看得出,特别是80、90年代设计的那些有点装腔作势的建筑外表面、还有街道的尺度也总让我想起北美的一些城市,基本上是为汽车设计的,而不是给人走的。后来我在北京也看到类似的情况:那些环路以及环路上的出入口全都层层叠叠,比如著名的西直门桥,对行人简直充满敌意。

如何对一个超大型的都市进行整体设计是个永恒的问题,大都市发展的很多情况显然是远远超出规划者的预想的。他们必须加快脚步,努力跟上发展的速度。

再回到我现在生活的城市――北京。在这个大到“失控”的城市里,传统与现代争抢着方寸之地。站在景山上一望,感觉北京的建筑层次太明显了。就像是个“盒地”:城中心是单层平房,越靠近二环楼就越高,规划控制下的尺度变化非常明显。这跟来之前我们的预想差别很大。这里汇集着多种风格的建筑,加上一些尚未成型的实验品,说实话。有些舶来的、欠成熟的建筑风格简直就是对北京风貌的破坏。

奥运前,不少外国建筑师参与到北京城建中,特别是在CBD地区。这些建筑师的设计不仅创造了一个个新地标,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原有的城市肌理的秩序,至少让我更容易辨识方向,毕竟我们使用同一套建筑语言。让很多的外国建筑师参与北京的建筑设计,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和开发商急于把北京变成一个国际大都会的心态。

德国人也有过这样的历史。90年代初,柏林墙倒掉后,也曾出现过一个邀请众多外国建筑师参与建设的。德国其他一些大城市也都邀请外国建筑师参与其国际化进程,名建筑师的作品就像名画一样被收藏,结果造成几乎每个大城市都会有诸如法兰克,盖里或者别的哪位名师的作品。北京的奥运建筑可能比较接近这种收藏的情形。事实证明,中国的民众还是挺喜欢这些建筑的。伦敦的奥运建设就很不同了,没听说有外国建筑师在做项目,大概因为英国本土的国际大师已经够多了的吧?

中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很多领域都追上甚至超过了一些西方国家,但是我觉得建筑在当代文化里仍然像是个“继子”。与建筑相比,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都要先进得多,深受国际关注和好评,诸如时装、电影和绘画等。据我个人理解,这种“继子”现象可能还是跟规划管理的一些限制有关。不过近来北京已经有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考虑到老城区的改造,视一些老建筑为国宝和城市文化的标志。这是一个良好的信号。而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而言,房地产的市场化基本上是新的范式,市场对设计的影响之巨大恐怕是始料未及的。

但不管怎样,北京的一些方面还是让我想起柏林。只不过柏林的再度开发是因为战争破坏、冷战对峙和两德分裂及合并等历史原因,北京则是因为市场的力量。推动力量虽然不同,结果却相似,其问题最终还是要靠设计来解决。好在中国35至50岁上下的建筑师普遍都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开发讲求智能,而不像过去一样、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开发。他们对开发胡同四合院提出了不少新的想法。这一方面可能跟他们中很多人接受过西方的训练有关,一方面可能跟他们这个年龄特有的怀旧情怀有关,他们希望回到青少年时代,重归那时的城市环境,留住往日记忆,传给下―代。这对保持文化特性来说还是很重要的。规划者必须学会在开发商和居民的利益间取得平衡。

第7篇:建筑语言范文

【关键词】建筑学;空间;形式语言;分析

一、前言

随着建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其空间极其形式语言有着重要价值。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其空间及其形式语言的掌控力度,从而有效优化建筑学的发展效果。本文从概述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概述

大千世界混沌复杂而又简单清晰。科学家的工作就是使混沌复杂的世界"变得"简单清晰。事物的构成、事物的发生发展机制、事物的"来龙去脉"等等其实并不如人们想像得那么复杂,它们都可以由一些最简单的"道理"来解释清楚的。只不过人们往往对那些简单的事实熟视无睹,对那些简单的道理不以为然,只不过人们往往还不善于用简单的方式去思考复杂的事物。事实上,我们还不曾看到过有谁用复杂方式有效地解释了这个世界,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在一些简单方式下的复杂或混乱叙述。

"建筑的本质是空间"这话听起来很老套,但是它说得很实在正是为了这个空间才有了界面,为了这个界面才有了材料,才有了结构和构造,才有了实体,才有了我们称之为"建筑"的这个东西。因此,在我们看来,人类的建筑史就是一部关于建筑空间发展的历史。正是人类的空间意识、人类对空间的意志或欲望,才是促进建筑不断发展演化的真正原动力。空间才是建筑的源头活水。

三、建筑学的空间

建筑设计往往在建筑地点、建筑类型及建筑造价三者决定之後进行。因此,建筑设计是对於环境、用途和经济上的条件和要求加以运筹调整和具体化的过程。这种过程不但有其实用价值,而且有其精神价值,因为为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所创造的空间布置将影响到人们在其中活动的方式。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形环境等等。建筑学的内容通常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

传统的建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建筑物、建筑群以及室内家具的设计,风景园林和城市村镇的规划设计。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园林学和城市规划逐步从建筑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建筑学服务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等的变化都密切影响着建筑技术和艺术。

如上所述,古希腊建筑以端庄、典雅、匀称、秀美见长,既反映了城邦制小国寡民,也反映了当时兴旺的经济以及灿烂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罗马建筑的宏伟壮丽,反映了国力雄厚、财富充足以及统治集团巨大的组织能力、雄心勃勃的气魄和奢华的生活;拜占廷教堂和西欧中世纪教堂在建筑形制上的不同,原因之一是由于基督教东、西两派在教义解释和宗教仪式上有差异;西欧中世纪建筑的发展和哥特式建筑的形成是同封建生产关系有关的。

四、建筑空间及其形式语言的真正意义分析

1.人的外向性,决定人先天地从外部即客体寻找事物的本性规律及意义,建筑师也不例外。几千年来,建筑师一直致力于从建筑本体寻找建筑的意义,着力于实在的形式。然而,正是由于人的这种错误的指向,使建筑师茫然迷惑,孜孜以求而不得结果。建筑的形式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运动之中和流动之中,建筑的真正意义也不在于这些形式之上,而在于把目光拉回到人的自身,从人那里寻找建筑的本性、建筑的规律和建筑的意义。这一点在前面已有详尽的论述,这里着重讨论建筑的真正意义在于人及其理念和情感。早在二千年前,罗马的维特鲁威就在论述建筑的重要时说:"实用、坚固、愉悦"。这里的实用和愉悦都是对人的意义而言,愉悦只能是人的愉悦,含有极大的主观成份。而我国在翻译和重述时却把这点说成是功能、坚固和美,而功能和美却包含着极大的客观成份。正是这一错误的翻译,使人感到建筑的真正意义在于建筑的客观内部,使人走向歧途而不得要义。而维特鲁威的原义是人的意义,已显示出人本主义的思想。

2.在古希腊柏拉图那里,建筑只是理式的募本,建筑的真正含义在于理式。古典时期,黑格尔在讨论建筑时说,首先对于建筑的美和建筑艺术是理想处在它的各种基本定性尚未展现时的统一体,是由艺术精神本身发展出的对神和人的各种美的世界观。在具体论述建筑艺术时,它根据象征性建筑、古典性建筑和浪漫性建筑三种类型,论述象征性建筑,在远古时期,人们在物质的巨大压力下只能表现建筑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诸如力、体量等,同时用象征暗示着一种精神。

3.在今天哲学家的论述中,英国的克莱夫・贝尔强调是建筑形式中的意味;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强调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建筑是表达"种族领域"。在我国古代的艺术中都反复强调要创造形式之外的意境,对建筑来说,即要创造出有意味的场所和场所感,而这些意境和特有气氛的场所是超越于具体的建筑及形式之上的。建筑师则应该是哲学、人类学的。所以,要使我国诞生世界级的大师和原创的建筑风格并走向世界,仅仅局限于地缘主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是那些具有广博的人类学知识,对专业熟练且能超越于具体形式的具有伟大心灵的建筑师。

五、建筑学空间的未来发展方向

自上世纪以来,建筑学开始步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新材料、新技术拓宽了建筑设计的选择面,城市规划理论为建筑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城市化的潮流中,建筑学具备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在新的时期即将迎来跨越式发展。如何把握建筑学的发展方向成为引领建筑学设计的关键。

1.建筑学与生态意识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城市人口的猛增,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无法承受钢筋水泥的进驻。建筑学作为城市文明的标志,首当其冲地需要进行反思。如何将生态意识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已经是迫在眉睫的话题。以生态系统为本,关注生态保护为核心的建筑思潮开始引领新时期的建筑学发展方向。建筑面貌与创作思想的改善必将推动建筑设计与生态意识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建筑学与建筑文化

在全球化、文化趋同的社会背景下呼唤有灵魂的建筑与城市。世界各大城市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一样的钢筋混凝土,一样的高楼大厦,一样歌舞升平的繁华商业区,现代化城市开始沦为冷冰冰的牢笼,缺少人文精神的滋润和文化底蕴的支持。再繁华的外表,再华丽的灯光也无法掩饰城市在文化上的苍白无力。正如人造美女一样,城市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城市空间应该为了适应人的需要而存在,除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有文化的熏陶和积淀。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出色,并不在于五光十色的商圈,城市文化更应是城市价值与城市精神的集中体现。正如西安建筑浓郁的古都气息,北京长安街浓厚的政治氛围以及杭州山光水色的气脉相连,城市文化应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识。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学的空间及其形式语言涉及到诸多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对于建筑学的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应该加强对其空间及形式语言的重视程度,注重建筑学的整体效果,以获得最大化的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1] 童明.从建筑到城市关于城市文化机制的探讨[J].时代建筑.2012(01):88-89.

第8篇:建筑语言范文

天津之行,借《建筑创作》举办学术研讨会之机,有幸顺访了该公司的总建筑师周恺。

周恺是一个对建筑充满纯情和执着的人,作为公司的董事长兼总建筑师,他别的事情很少过问,却一心专注于设计;每天不是在公司画图、讨论方案,就是在各个实施项目的工地奔忙。华汇的不少项目都出自他的手笔,不觉几年间,竟有数十栋建筑屹立在天津街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去年国家优秀工程设计评选时,整天忙于创作的他从手头项目中选送出四个作品,没想到一次就拿回了两个二等奖和两个三等奖。这一项项值得庆贺的荣誉可以说是对周恺在建筑设计领域里勤奋努力的肯定,是对他为建筑所付出心血的回报。面对这些成绩,周恺十分平静地说,我更看重的是建筑创作的过程,那些解决创作难题的苦恼与喜悦,它几乎成了我的全部生活内容。他充满信心地告诉我们:最近又有一批我们设计的天津高校综合性建筑即将落成。我们不久将与他共享这些丰收的硕果。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建筑师,每天就是琢磨着如何能将房子设计得更好。

周恺坦言:相对设计而言自己更喜欢进行建筑领域里的研究工作,但身为一名职业建筑师,既不能像理论家那样去搞纯理论研究,也不能像研究人员那样去做前卫性建筑的设计探讨,而要实实在在地出产品,出令自己满意、令社会满意、令开发商满意的设计产品。但又不愿意像一般的建筑师那样,只是忙于生产,不愿多动脑子。总是希望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能够在实际工程上多实现一些自己的想法,也就觉得有意义了。否则的话,迟早会变成画图的机器。

周恺认为,好的建筑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理性的探索上,而应该运用各种不同的建筑语汇将设计思想以最完美的形式充分表达出来,并让使用者接受。有人曾说,没有理论思想的建筑是不好的,但光有理论而没有好的表现形式也同样是不行的。可以说,建筑应该是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的产物。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项目环境还是各种客观条件都不能完全尽如人意,各种不同的限制给建筑创作带来了许多约束。

有限制不是一件坏事,限制逼迫着建筑师去动脑子、想办法,然后很巧妙地在限制当中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以使自己的创作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准。

周恺设计的天津师范大学艺术体育教学楼可以说就是在限制中诞生出的好作品。他设计的一批高校建筑,都能针对不同的限定条件,创造性地解决各种矛盾,设计出既有教育建筑共性又有不同个性特点的优秀建筑。

建筑其实是很时尚的,它经常被不同时代的不同潮流所影响,建筑师要做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建筑语汇表达出来。

建筑是时展的反映和社会进步的记录,它必然带着强烈的时代烙印。但如何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坚持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与追求,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要求下表达出自己对建筑的诠释,这是建筑师所始终要面临的问题。

无论是哪种流派都有其要领所在,建筑师要认真学习其中真正有用的东西,将其理解消化再通过自己的手法表达出来。建筑师对各种流派都不必排斥,当然也没有必要非按照某一种流派发展下去;只要做好吸纳工作,并与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相结合,就能设计出独到的作品。此外,历史文化及城市环境对建筑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是行不通的。传统不但不应排斥,反而应吸收其精华而为现代所用,并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以产生适应时代需要的好建筑。

周恺在主持设计中国工商银行天津分行时,为了能做到与天津市原有的城市风貌相融合并贴近城市原有的建筑文脉,采用了古典韵味又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将这座建筑塑造得既传统又有新意。

此外,建筑在融入环境的过程中不是对环境的消极妥协,而应努力做到融合与表现并重。建筑师将环境作为表现建筑的一个有力因素时,建筑就会与环境非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天津市有其特有的城市环境,除了原有的西洋古典建筑风貌之外,天津还有许多水面,如何构想水面与建筑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氛围,则是建筑师要关注的问题。天津的天空常常是灰蒙蒙的,给人的感觉很压抑,新建筑在保持与原有建筑的风格和所在环境相协调外,在颜色的使用上也应有所突破和新的发展,但总体上还要保持与环境的和谐。一些建筑设计与环境相对立,这种冲突不可完全说不好,但大多数情况下应以协调的方法来处理,以使建筑达到更好的效果。

入关会导致更多的外国建筑师进入中国市场,它可以促使中国建筑师更快地进步和成长起来。

改革开放之后,不少境外建筑师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特别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越来越大,还会有更多的国外建筑师进入中国设计市场。中国建筑师确实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正确面对这种冲击和压力将是中国建筑师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所要面临的课题。

对此,周恺有其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外国建筑师进入中国一定会加剧这种竞争,但是这种竞争对中国建筑师是有益的。我们承认差距,外国建筑师到了我们自己跟前来设计,我们可以看得更仔细、更真切了,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就更方便了。外国建筑师进入中国,他也必须适应中国国情,了解中国环境,否则他们也不可能在中国做得好。现在也许还有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只要一提外国的或是境外的就一定比我们强,现在中外建筑师是在一种不平等的条件下竞争,他们的环境和条件都比我们要宽松许多,这就使竞争本身存在着差距。我们的经验是少一些,我们整体水平现在还不高,这些都是事实,但这种情况不会长期存在下去。一位建筑学家曾做过一个比喻,他说当他到喜马拉雅山脚下时,并没有感觉到 8 000 多米的珠峰有多高,原因是他已经站在了 5 000 多米的高度上。建筑师的成长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建筑师是站在一个有着相当高度的平台上时,我们离世界颠峰就不远了。而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建筑设计领域现在还没有这样一个有相当高度的基础,也只有建立了这样一个基础,中国建筑师才会尽快地达到世界最高水平。而这个基础的建立,是要靠我们建筑师踏实肯干、认真学习、努力钻研后才能够得来的。 市场机制的变化要求建筑师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尽快提高自己,无论是设计院还是事务所,如果没有真本事都将被淘汰,这是无情的现实,要想不被淘汰,学习、提高就成为关键所在。在与周恺交谈的过程中,他多次强调合作是获得成绩的法宝。他说,建筑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依靠的是一种团队精神和集体的力量。一个成功的建筑与一个好的集体是分不开的,与这个集体中每个人的相互合作是分不开的。人与人之间要沟通、了解,才能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才会将建筑搞得更好,建筑师的水平也才会有更大的提高。

周恺对建筑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的作品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而他自己认为对建筑的感觉与悟性可能比仅仅单纯在学习上花功夫的作用更大。我们期待着他的悟性能够帮助他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建筑作品来。

第9篇:建筑语言范文

【关键词】 徽派建筑; 现代建筑; 应用;

一、前言

传统文化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徽派建筑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徽派建筑与现代建筑设计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

二、徽派建筑元素概述

世界性文化交流的冲击,促使建筑形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人们开始发现地域、民族性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国际性文化,国际性文化也可以被吸收、融合为新的地域与民族文化。只有保持丰富多样的各种文化,才能维持文化这一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和生态平衡。因此,传统建筑美学的回归也成了时代的要求。这一潮流引发了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活跃,出现了大量以传统建筑审美尺度为准绳的现代建筑设计。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聪颖、勤奋的徽州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徽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今天,徽文化和藏文化、敦煌文化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徽文化涵盖了经、史、哲、医、商、绘画、建筑等诸多领域。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其建筑风貌与徽州大地青山绿水相互映衬,秀美如画。徽派建筑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古徽州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汉文化圈建筑派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其所保留的传统工艺,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成就,为中国建筑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珍贵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2000年,由徽派建筑群形成的有近千年历史的黔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村落,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徽派建筑己成为人类共享的珍贵财富,保护徽派建筑这一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事。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弘扬徽派建筑风格,传承徽派建筑文化精髓,是延续徽州文脉的重要途径。

徽派建筑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但是已不适应现实的要求;现代建筑在功能造价上面有着无比的优势,但在工具理性和经济效益引导下,世界建筑趋同性发展,其民族性、地域性的美学特征也不可避免地在渐渐消亡。如何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创作出既能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又能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的现代建筑,是建筑师努力的方向。

三、现代建筑与徽派建筑的共同点、交叉点

1.二者在空间形式上的交融点

皖南徽派民居建筑强调建筑空间的封闭性,徽州民居建筑,将背脊朝外,对外不开窗,把立面放到院内,这充分体现了传统建筑功能的封闭性防御特点。徽派建筑的基本单元是一组围绕一个中心空间(院子)而组织构成的四合院。建筑群则是以这样、一院一组、为基本单位前后左右不断重复拼接而成,这一建筑手法是、单元空间重复与组合、这一理论在实践中最精彩的实例。徽派建筑中的空间构成手法与现代建筑的空间构成手法是一致的。

2.二者在建筑造型元素的交融点

(一)点

在话语中,点是一个停顿符号;在视觉艺术中,点是最小的组成单位,它最具有向心力,也是最不确定的形。传统徽派建筑民居在四周封闭的高墙内设置天井采光,外墙极少开窗,开也是高高的如洞口般的小窗,在大片的白墙中这个黑黝黝的小窗就成了吸引人们视线的焦点。这种手法既通过加上、点、元素,对建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建筑的形象耳目一新,又为人们获得建筑形象的识别和认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常常用到这样的方法。

(二)线

线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的造型要素,因而也是建筑师创造建筑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主要艺术语言。从古至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建筑都大量运用线作为建筑的主要造型元素。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建筑更是形成了线造型的建筑语言。

(三)面

面是建筑与城市对话的平台,建筑通过表皮来给人以最直观的印象,它以自己的语汇体现出建筑的表情和个性。传统的建筑造型基本上是面的造型―――立面设计。徽派民居的白色高墙是典型的、面、的构成,马头墙形式也是典型的、墙面延伸、,凸出于形体之外,形成飘板,使建筑显得轻盈、飘逸。这些与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徽州建筑在物质文化中蕴含着无形的精神文化,这种内在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

从而决定着徽派建筑的发展方向’

四、新徽派建筑的创新理念与手法

1.总体空间环境布局徽州人讲究“风水”,注重“相地”,对生态环境十分注重。在徽州百姓的观念中,“水”就是财富,“水口”则是“风水”的咽喉,故而在村落的选址上,都要选择好的“水口”,且在那里营建标志性的建筑。营造建筑时,傍山丘则依山势;沿河溪则顺应河道,因地制宜,交融于山水之间。有平地则聚之,无平地则散之。

2.徽州的传统民居比较封闭,高墙深院,房间围绕天井布置,平面方整。同时建筑往往呈现出强烈的轴线对称感,是一种“礼制”精神在物质上的反映。徽州民居按用途分二类,一类纯居住型;另一类为综合型,如前店后坊、前店后居、前店后楼仓等。

3.色彩的运用。徽州民居的艺术风格以淡雅、朴实、秀丽著称。在外观色调上以灰、白、黑为主,黑白这对最富理性的两极补色恰与阴阳同构,在中国文化中孕育了对于徽州建筑的诊释。

4. 材料与室内装饰。徽州民居中多采用木结构,外墙以砖石,内部以木装修,并且尽可能保持材料的质感。外墙坚固防盗,内部生活舒适,三合院中的天井,自然抽风,夏季凉爽,冬季暖和,日照避风;马头墙为封火山墙,高出屋顶用于防火;木构门窗外以铁件勾挂砖面,以作防火,檐沟落水采用陶质水管。

五、徽派建筑的文化意蕴与审美取向的关系

徽州建筑在物质文化中蕴含着无形的精神文化、这种内在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从而决定着徽派建筑的发展方向、

1.质朴与内敛--文化积累和程朱理学

徽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古徽州山民“始愿而朴”,自北方中原士族迁入,风俗由质趋文,以诗书训弟子。宋以后“名臣辈出”,形成了文风昌盛、教育发达的局面。

2.奢华内秀--徽商的影响

徽州 “地狭人稠”,随人口日渐繁衍,原本依靠耕地自给的难以维系,相当一部分读书人开始“弃儒经商”。他们在经营活动中,能以义取利、权衡大道,在商海竞争中技高一筹,商业资本积累到惊人的程度。徽商贾而好儒,官、贾、儒三位一体,出现了大批官僚,有的更成为朝中显贵。他们为荣宗光祖,炫耀乡里,购置土地,大兴土木,建筑了众多豪华的住宅、书院、祠堂等。

3.规划布局--风水理论

风水对徽州建筑从选址、规划、设计到营造的各个环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通过对居住环境的选择与处理,满足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需要,实质上是古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手段。

六、结束语

加强对徽派建筑与现代建筑设计的研究,才能更好的使两部分内容相结合,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也是传统文化得以保存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涛. 徽派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建材世界.2013(3):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