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毕业实习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其实对于新的质押监管员来说开始最难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它包括同事间的人际关系、与企业相关人员的关系等。因为在学校我们同学之间没有什么利益冲突,我们可以“相濡以沫”。但是,现在我们是在社会上,同事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与企业之间就更少不了利益关系了。这不是在学校这是我们第一次真实的面对社会,可以说是第一次上战场,当我们第一次与敌人真刀真枪的时候难免会有许多不良反应。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就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一样的。
俗话说“熟能生巧”对于那些各种帐据来说,只要掌握了处理方法以及技巧,平时多练习就会很快掌握。对于怎么与企业人员沟通、协调等这些问题我认为关键是我们平时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否过关,还有就是你的思维能力,对于这,只要我们平时多和各种各样的人交流,时间长了,自然我们就会处理好这种事情。
质押监管业务看似复杂紊乱,但只要掌握好其工作的流程及要点便可轻松完成每天的工作。我们在对质物盘点的时候,首先划分出区、垛,对其进行编号,做到在盘点的时候准确、方便,又可以使得银行人员来核定质物时详细、明了。对型钢的各种规格、理论重量、数量等准确统计,便于盘点完后进行计算、核查。
在监管点上,我同样得到了不少的在职培训,通过QQ的聊天记录,公司的信息,让我清楚了三级巡查的概念,清楚了上墙资料的用途,清楚了公司工作及要求的规范化,清楚了公司考核人员的标准,更让我清楚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做到每天准确盘查质物,每天认真做完账目,每天不定时巡查仓库,每天时时跟踪出库,每天按时反馈数据,做到在岗位上尽职尽责,真正做到日日清、周周结、月月毕。
通过实习,我收获颇多,首先是让我掌握了质押监管业务,另外便是让我从一个学生成长成为了一名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工作者,还有就是让我接触到了学校以外社会上的东西,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市场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怎样面对和在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下怎样于一个完全陌生的人际沟通,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成熟和老练。
不过,现实我们都可以看见,我也知道自己也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尤其是社会工作经验不足。但我相信,在自己的努力下,在公司领导的关怀下,在师兄师姐们的帮助下,我将会继续向前。
物流实习心得体会2通过这次短暂的实习,我真的学习了很多东西。记得在一个月前,我在学校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参加着一场场的招聘会,毫不夸张的说是捧场必到,但是很迷茫,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看见大家去参加招聘会,自己也就去了。在一次一次的投简历,又一次一次被淘汰后,渐渐地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整个人很沮丧,后来开始不去参加招聘会。之后,通过学校老师的推荐,存着试试看的态度,和其他几名同学一起来了X物X流,当时对XX很不了解,只知道是一家物流公司,由于学科有涉及物流,自认为自己很了解,所以就踏上了去XX物流的旅程。
来到公司的前两个星期进行了有关物流整个流程的学习,感觉一切都可以,可以进行操作了,当时很兴奋,想要一展身手,坐到电脑旁时,我就愣住了,我要干什么,我要怎么干,无措、茫然感席面而来,就在这时,我们师傅过来告诉我怎么做,一步一步的教我,告诉我慢慢来,熟悉了就好了。在接下来的几天我犯了很多错,影响了整个工作的进度,但大家并没有抱怨,而是告诉我怎么做,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错在了那里,日子就这样在互帮互助中度过,我也越来越喜欢这里的生活。
对于XX,刚开始也是很陌生,听都没听过,但不代表他的实力不行,XX是一家白手起家的大型物流公司,它是以冷链、化工、普货为主的物流公司。在XX的这段日子,让我感触很深,在工作中,我发现了自己的缺点,自己的不足。我以前认为物流就是送货的,但到了XX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物流远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由客服、运营、仓储等部门组成,它的运营就像一个九连环,环环相扣,每一个部门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需要大家相互的协作,在这里我学会了沟通。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
物流实习心得体会3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阶段。
毕业实习能够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物流管理专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认识到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工作中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实习期间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纳,手机版进而生存发展。
刚进入实习单位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在大学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与实习岗位所需的知识有些脱节,但在经历了几天的适应过程之后,我慢慢调整观念,正确认识了实习单位和个人的岗位以及发展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于现实,改变和调整看问题的角度,锐意进取。
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有朝一日,那些成才的机遇就会纷至沓来,促使我们成为物流管理专业公认的人才。我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因此,我作为一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幸参加了为期近三个月的毕业实习。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经过了大学四年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进修,使我们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根本掌握。我们即将离开大学校园,作为大学毕业生,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做好自己专业发展、如何更好的去完成以后工作中每一个任务。本次实习的目的及任务要求:
1.1实习目的
①为了将自己所学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物流管理的专业实习,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实习,更广泛的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自身对社会的适应性,将自己融合到社会中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缩短我们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工作人员之间的观念与业务距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通过实习,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工作流程,从而确立自己在最擅长的工作岗位。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通过实习过程,获得更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扩宽知识面,增加社会阅历。接触更多的人,在实践中锻炼胆量,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其他社交能力。培养更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好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1.2实习任务要求
①在物流管理岗位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服从毕业实习专业指导老师的安排,做好实习笔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发现问题
②在实习过程,有严格的时间观念,不迟到不早退,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积极主动完成实习单位分配的任务,与单位同事和谐相处;
③每天都认真总结当天的实习工作所遇到的问题和收获体会,做好工作反思,并按照学校毕业实习要求及时撰写毕业实习日记。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
2.1实习单位简介
浙江XXXX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年,是一家专注于XX产品和XXX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的高科技企业,总部及研发基地设立于****科技创业园,并在全国各地设有分支机构。公司技术和研发实力雄厚,是国家863项目的参与者,并被政府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浙江XXXX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才为本、诚信立业的经营原则,荟萃业界精英,将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及企业经验与国内企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竞争力,实现企业快速、稳定地发展。
公司人才结构合理,拥有多名博士作为主要的技术骨干,具有硕士、学士高中级技术职称的员工达800多人。为了开发出真正适合企业需求的XXXX产品,企业特聘请物流管理专业专家(中科院院士)作为咨询顾问,紧密跟踪物流管理行业发展特点,不断优化。
2.2实习岗位简介(概况)
A.参与物流管理岗位的日常工作,参与组织制定单位物流管理岗位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包括年度经费使用计划,仪器设备申购计划等),并协助同事组织实施和检查执行情况。
B.协助主管领导科学管理,贯彻、实施有关规章制度。确定自己在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的工作职责与任务,定期进修和业务相关的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C.在工作过程,跟同事一起通过与客户的洽谈,现场勘察,尽可能多地了解客户从事的职业、喜好、业主要求的使用功能和追求的风格等。努力提高客户建立良好关系能力,给客户量身打造设计方案。
三、实习内容(过程)
3.1举行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岗位上岗培训。
我很荣幸进入浙江XXXX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开展毕业实习。为了更好地适应从学生到一个具备完善职业技能的工作人员,实习单位主管领导首先给我们分发物流管理专业岗位从业相关知识材料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并安排专门的老同事对岗位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项培训。
3.2适应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工作。
为期两个多月的毕业实习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校园与职场、学习与工作、学生与员工之间存在着思想观念、做人处事等各方面的巨大差异。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人的观点、行为方式、心理等方面都要做适当的调整和适应。
我在物流管理专业岗位慢慢的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同事后,逐渐进入工作状态,每天按照分配的任务按时按量的完成。在逐渐适应岗位工作的过程中,我理解了工作的艰辛与独立自主生活的不易。在工作和同事相处过程中,即使是一件很平常的琐碎小事也不能有丝毫的大意,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细节决定成败。
物流实习心得体会4
实习感想
现代物流管理强调运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从采购、仓储、运输、配送到流通加工,各环节原本都有各自的功能、利益和观念。系统方法就是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技术,使各个环节共享总体信息,把所有环节作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来进行组织和管理,以使系统能够在尽可能低的总成本条件下,提供有竞争优势的客户服务。
系统方法认为,系统的效益并不是它们各个局部环节效益的简单相加。系统方法意味着,对于出现的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要对全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这一思想出发,物流管理系统并不简单地追求在各个环节上各自的最低成本,因为物流各环节的效益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倾向,存在着交替易损的关系。比如过分强调包装材料的节约,就可能因其易于破损造成运输和装卸费用的上升。因此,系统方法强调要进行总成本分析,以及避免次佳效应和成本权衡应用的分析,以达到总成本最低,同时满足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目的。
从日常的业务流程,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再到开发工具及数据库的学习,使自己具备了系统维护的基本要求,为后续的维护及实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集团第二届物流年会暨首届物流管理干部培训班的召开,在大物流、大舞台、共成长这一主题下,相信物流、物流管理将有一个实质性的突破和提升。
实习结论及建议
1、入库货物待扫描的条码所贴位置不规范,没有一个严格的参数要求,易造成很多错误和其他问题,应规范这一细节操作。
2、出库货物在月台的暂存状态都要由操作员在系统中手动更改,效率低下;下游环节操作员都是手动索取任务并需不断刷新任务列表,极不方便,应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lmis中在相应模块实行自动操作,省去人工操作的繁琐。
3、在不断完善内部物流的同时,要积极探索第三方物流模式,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服务于现代物流业,致力于信息科技与流通技术融合,培养高素质的流通管理专才。培养目标:面向徐州地区的物流企业,面向长三角经济区物流企业,培养具有良好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具有规范、安全、环保素养,具有物流企业的产品采购、运输操作、仓储管理、物流信息等岗位操作技能的管理员、业务主管或部门经理,既能进行货物运输、仓储、配送等现场组织管理以及现代物流设备的操作,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建设内容与措施
1强化校企合作,形成良性互动局面(1)以校企双边协议为基础,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由企业派专家、政府指导、行业参与和学院一起组成物流管理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明确该委员会对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领导职责,建立定期会议制度,制定每年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项目,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改革、实践环节、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质量共评,达到共同发展。(2)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融入课程考核,学生在取得学历文凭的同时,必须考取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为此,首先开展课程改革,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展“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改革;其次,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组成“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2完善基于物流职业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围绕物流行业从业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①职业岗位分析。针对人才培养规格,开展社会调研,分析学生的就业岗位(或岗位群)和所需的职业资格,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通过对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进行调查分析,确定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有:仓储、配送岗位,运输、装卸操作岗位,流通加工岗位,物流信息技术岗位,货物报关、报检岗位等。同时做好对物流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研讨物流岗位主要的综合能力,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在此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②构建“校内课程实习、工厂模拟、校外顶岗实习”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物流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经物流管理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共同审核,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充分体现企业物流、尤其是物流的技能岗位,构建以企业真实场景为教学载体,分阶段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2)确立并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坚持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的原则,由专业骨干教师和物流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建设小组,根据物流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紧盯物联网技术发展,参照国家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共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素质教育与职业素养对接”。(3)抓好工学结合教材建设。按照物流企业工作过程、岗位能力的要求,结合合作物流公司的生产、运作、管理,设置体现物流特色的专业课程,编写具有高职特点的工学结合教材,并与企业共同开发、完成相应的实习指导书,实现与实际操作岗位的无缝对接。(4)物流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依托学院现代教学工厂,建设服务于物流人才培养和满足对外技术服务及培训的网络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工学结合核心课程相关素材-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学习情境设计、课程课件、课程试题库、物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涉及物流流程的各种国家标准,重点与企业合作开发物流工业企业案例,开设物流管理技术发展专栏、经贸信息专栏等。
3与物流企业共建“厂中校”和“校中厂”,强化实践育人依托“校中厂”、“厂中校”建设,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建设,形成校企互动的双赢局面。(1)共建“厂中校”和“校中厂”。依托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成立厂中校“物流管理技术培训学校”,以此为抓手,深入开展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和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成立校中厂“徐工院物流管理技术服务(实训)中心”,增强科技服务能力,使之成为物流管理技术宣传中心和企业技术支援中心。(2)探索“厂中校”与“校中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与企业定期沟通机制,与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每学期沟通2次以上;与企业互聘互兼人员;每学期聘请企业专家开设专业学术讲座2场以上。在学院设立物流师工作站2个,推进企业专家学术讲座制;在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1个,推进校企融合等。(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在实施物流管理专业“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依托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总体框架,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扎扎实实地推进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4开展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全面展现产品采购、仓储的各物流岗位操作流程,以突出物流岗位技能训练、职业精神养成、工作经历积累为重点,与企业共同探索和创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物流管理人才能力层层递进。围绕物流实操项目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教、学中说,培养物流从业人员所需的良好沟通、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岗位技能。同时,通过开设商务沟通、客户关系管理等相关课程,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团队活动,例如社会公益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如物流协会、校园快递)、专业技能竞赛、专题讲座、各类考证培训、就业指导教育等,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依托项目化的实训室、综合化的实训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工作性的顶岗实习基地,着力项目实训模块的系统设计,通过课程单项技能训练、学期集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上岗见习,围绕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单一到综合的反复训练,实现物流管理人才单项能力、综合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层层递进。
【关键词】RFID 物联网技术 教学档案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37-01
学院教学档案是一个学院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等活动中形成的、对学院当前与长远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材料。教学档案的存储、整理、保存和利用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学院评估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教学档案的种类繁多,而且需要维护的档案数量也非常庞大,经过长期的积累,必然给档案的管理、维护、查阅等带来极大的挑战,通过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为每种档案设置不同标签,将极大的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并提高工作效率。
1.教学档案管理主要内容及目前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教学档案管理主要内容
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记录载体,学院教学档案需要很多的书面材料,主要包括:(一)教学类档案: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表、课程试题库、试卷审批表A、B卷及标准答案、学生成绩一览表、考场记录表、试卷分析表、记分册、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相关材料、典型教案、重要备课记录;(二)毕业设计类档案:毕业设计课题及成绩汇总表、毕业设计相关管理规定、毕业设计(论文)报告、毕业设计工作安排及检查材料、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体会等典型材料;(三)实验实践类档案: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计划、总结、表彰材料、实习教学相关的规章制度、校内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转情况材料、实习报告、考核表、实结、实习教学的典型材料、实习学生、指导教师名单及分组表、实习计划或方案;(四)其他类型的档案:本科专业学士学位申请材料、课程建设规划、课程组建设和活动情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以及考试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相关材料、其他教学建设的典型材料。
随着学院的发展,教学档案的数量日渐增多,种类也日趋多样化,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少,任务繁重,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方法已很难适应现代的教学档案管理要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一、教学档案材料种类繁多,材料的收集易出错,容易丢失材料;
二、教学档案存放杂乱无序;
三、教学档案查阅非常繁琐费时,当学校检查或者评估时,档案材料的查阅非常困难,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
四、教学档案的安全管理,例如,未经允许,不准随意查询教学资料或者记录谁在何时查阅什么资料。
因此,教学档案管理技术手段急需升级改造,利用RFID物联网技术实现教学档案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管理流程。
2.RFID技术及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2.1RFID技术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自动识别的目的[1]。通常一个RFID系统由阅读器、天线和标签三部分组成。应用中,通过读写器将物品的相关信息例如名称、所有人等属性信息写入RFID标签,然后将该标签贴在待识别物体表面。读写器可无接触地读取并识别电子标签中所保存的数据,并将该数据传递到智能终端,从而实现对物体识别信息的远距离、无接触式采集、无线传输和处理等功能,并且同时能识别多个RFID标签[2][3]。 RFID技术应用于教学档案管理可以促进档案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具有很多优点,比如:远距离快速扫描、安全性高[4][5][6]。
2.2RFID物联网教学档案管理系统
基于RFID物联网技术的教学档案管理系统,主要有如下几大模块和功能:
(1)RFID 教学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将RFID阅读器所读取的数据 进行保存和处理。档案管理人员通过该系统可实时查看档案的实际情况。
(2)教学档案的RFID标签。通过RFID标签制作设备,将档案的信息例如,教学档案的教师姓名,课程名称,班级等信息写入到该标签,并将其贴在教学档案袋之上。
(3)教学档案的储存柜实时监控。该柜安装有多个RFID阅读器和通信模块,能实时监控档案的存放位置的情况。储藏柜每个存放位置都有一个RFID阅读器,当存入档案材料时,由该阅读器读取标签信息并将该信息及存放位置信息通过通信模块传输给管理信息系统保存。当取出档案材料时,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取出材料的信息及借阅人的相关信息。
3.RFID物联网技术在教学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导致工作流程的规范化,以前课程的教学材料只需要任课考试将所有材料整理好之后,放入到档案袋中,查阅时,相关人员可随意从中抽取浏览;还有些教学材料的收集时间跨度非常长,有些教师长时间不交材料,造成管理的不方便。这些问题都可通过在引入RFID物联网技术后进行规范化操作。
3.1 教学档案入库管理
每一个学期,新的教学档案入库前,要对该档案进行标识例如档案制作人,档案名称等,将这些信息由相关责任人通过终端管理器写入RFID标签。
3.2 教学档案查阅管理
教学档案在入库管理时,由储存柜上的阅读器将放置的位置信息与标签信息一起写入到系统中,用户在查阅时,可先在系统根据关键词,例如课程名称,任课教师等信息查阅具置,因而可快速地发现文件。
3.3教学档案的统计管理
通过该技术,管理人员可以很方便的统计各种材料的情况,不需要手工统计。系统也可由管理人员对相关材料设置时间要求,若在规定时间未提交材料,则系统通过邮件向相关教师进行提醒。
4.总结
通过RFID物联网技术在教学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流程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基础,为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使之成为学院工作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吴功宜,吴英. 物联网工程导论[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刘云浩. 物联网导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1.
[3]游站清,李苏剑,张益强等.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1-52.
[4]严林.电子档案管理―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机电兵船档案,2010,3:81-82.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7日
近几年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一直处于供需两旺的情况,一方面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物流行业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各地掀起了建设城市物流区的热潮,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受到物流业高速发展的影响,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也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极大满足了市场的需要。但我们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物流高档人才缺失,市场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我们高等院校培养有较好理论知识的物流人才,还必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需要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这给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建好一流的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显得尤其重要,我们虽然也可以把学生放在社会中去加以锻炼,但这种实践方式存在成本高、管理难、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也可以部分通过做物流实验来完成。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高校实际来看,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都是给予了高度重视,无论是资金还是在人力等方面都给予了相应的投入,基本上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具体来说,建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有以下重要意义:
1、建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是进行物流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作。现在物流技术和装备的发展都很迅速,纯粹的理论教学不容易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极大地限制了他们学习积极性,通过实验室建设,我们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了解当前的物流新技术和新装备。例如,我们在讲授《物流学》时,学生对托盘、叉车等物流设备缺乏深入了解,如果我们将学生安排到实践现场去参观考察,费时费力。于是,我们将学生安排到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学生除了可以看到实物模型,也可以进行实地操作,掌握这些物流装备的工作原理,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2、建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有利于加强物流技术的讲解。现代物流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我们也曾经尝试到现代物流企业进行实践讲解,从效果上来看不是特别好,主要原因就是许多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培养学生的物流技术不是很重视,许多企业本身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先进的物流技术,导致学生难以从实践中学到新知识。
在实验室里,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软件教学,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新的物流技术,这种教学具有针对性,成本也相对比较低,师生之间也容易沟通和交流,效果明显。
3、建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现在一些地方物流企业愿意与地方高校共同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他们希望高校的实验室能够解决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单独建实验室成本又很高,这样,校企共建实验室不仅能够部分解决目前高校物流实验室资金短缺的问题,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有效途径
要做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我们必须以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宗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各种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管理规范制度。加强实验室管理,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也可以解决实验室资源紧缺的问题。在长江大学实验室的管理过程中,主要采取的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工作条例、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实验室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实验设备管理使用方法、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消防制度、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等。除了这些制度,指导教师要和实验员共同商定具体实验内容,在每一次实验前,要制定好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和难点。我们以长江大学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为例,我们制定了将近10个管理制度文件,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实习课指导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了规范,同时对实验室档案管理、贵重仪器运行维护记录、学生实验规则等多项内容进行了规范。正是有了这些文件和制度,保证了实验室能够满足我们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效果一直处于较好的水平。
2、加强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实验室工作的主体是实验室技术人员,实验室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影响。经过一项调查发现,高校中现有的实验室师资队伍存在着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低、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现象。高校要加强重视实验室建设的管理,首先就是要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稳定和高素质的实验室技术队伍。高校应该根据本专业建设的需要及学科发展交叉的要求,制定一套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养计划,让实验室技术人员有更多进行学习、进修、交流的机会。
3、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大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投入。相比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所需要的资金更多,在硬件设备购买方面,要注意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是否有一定的可行性与操作性,并做好已购实验仪器的管理利用。在软件上,一定要在购买时,注意软件的实用性,此外,还要注意软件的能否有效升级,确保软件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 经济管理 实践教学 基本功用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63-02
1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企业部门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完成的《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国内有半数以上的社会用人单位在实际招聘中,录用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比例超过10%;受调查单位中仍有91%的社会用人单位表示,今后将继续招聘经济管理类本科层次的毕业生。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底进行的人才需求信息汇总和分析显示,像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及企业管理等专业列在社会需求最大的前50个专业之中,即使在目前金融风暴的不利影响下,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量依然超越其他热门专业,继续排名第一,而对于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用人单位最重视的依次是综合素质、实际能力和专业知识。 因此,如何培养出具有高综合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成为我国高校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2当前各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综合能力较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不能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造成这一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育体制及传统理论教学为主,实验实践教学为辅的观念培养的学生主要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忽略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不能很快适应社会的新要求,二是大多办学单位的实践教学往往只浮于形式,没能发挥其真正的实践效用,三则是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育的结合研究不深入,课程体系设置和安排上存在不足。具体总结如下:
2.1实验实践教学被弱化,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被忽略
经济管理类专业课可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一般来讲,专业主干课属于实务性相对较强的课程,需要设置大量的实践环节来辅助理解与掌握,但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的实践课时在整个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现以某经济管理类高校2004年教学计划为例,将其开设的部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的课时比例等列示如下表。
(2)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包括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课时与独立实践环节中的模拟实习、阶段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课时(不含毕业实习)。
上表数据表明,实验实践教学相对理论教学而言地位相对弱化,表现如下:
(1)专业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较低,最低为电算化专业的15%,最高为市场营销专业的23%,说明专业实践意识不强。
(2)每门专业主干课平均课时较少,特别是电算化会计专业,仅为77课时,其中实践教学课时为20课时,这意味着该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从事的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验,课程考察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技能的培养被忽视了。
(3)专业主干课实践教学课时占该门课程总课时比例普遍偏低,最低的是保险专业的15%,最高的是工商管理专业的32%,次高为市场营销专业的30%,这说明专业特色并不明显。
2.2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课程体系和真正实用的模拟教材
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特别是会计学,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求,国家定期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但模拟实习软件系统及教材却跟不上政策调整的步伐,导致在新的经济政策环境下许多模拟教材过于陈旧,漏洞也较多,这样即使教师能通过备课使理论教学与经济理论与政策变动相切合,模拟实习教材却难以及时进行更新,这就使得实训的政策依据与最新经济政策脱节,达不到理想的实习目标和要求。
2.3经费原因导致硬件设施难以支撑大型数据库及模拟教学软件的有效运行
由于经费的问题,极少部分学校硬件达到当前主流要求,而且大多教学单位由于硬件老化等问题导致难以支撑模拟教学软件的有效运行。例如,SAS、neurosolutions等教学软件要求硬件配置高,而硬件配置问题导致该类软件运行不畅,影响实践效率及效果。
2.4对实践教学研究不够深入,教学模式滞后
当前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校内实践主要表现为“实验教学依附于课程教学”,实验内容更多表现为对课程内容的验证和重复,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创新性试验项目匮乏;校外实践主要表现为“粗放式的社会实践与实习”,由于校外实践环境不稳定、实习经费严重不足,大多数学校的校外实习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导致出现了“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实践目标得不到很好地实现。
2.5 缺乏既能上理论课又能上实验实践课的师资
实践课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很高即要有较专的业务素质, 又要具备专业岗位的技能, 熟悉生产实践, 不但能从事或参与相关专业技术的开发工作, 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但对大多教育单位而言,往往理论课与实验实践课程分别由不同的老师进行授课,这更不能使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有效的、完美的结合,无法达到教学效果。另外,由于某些教师在社会上专业实践本身不足,就更不能上好实验实践课程,因此“双师型”教学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刻不容缓。
2.6实践基地功能受限
一般来讲,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为经管类专业学生设置类似其他理工类院校专门用于实践的实习工厂、车间或实践中心,而一些有能力承担专业实践的校内基地,也只是一门心思的完成部门的工作计划任务,不愿主动和相关专业合作开发实践项目,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资源上的浪费;一些校内基地即使具备了实践的条件,但由于没有实践计划、实践(验)大纲,或缺少实践老师指导而搁置;部门间的协调也人为的设置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总而言之,要切实抓好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实践教学质量,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通过积极探索实践教学规律,构建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3经济管理类实验实践教学的基本功用
3.1实验实践教学五个阶段的基本功用
经济管理类的实践教学分为五个阶段,即课程基础实验阶段、专业基础实训阶段、专业综合实验阶段、情景模拟实验阶段以及专业社会实践阶段。
(1)课程基础实验阶段是实验教学的首要环节,这一阶段属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随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均通过课程基础实验阶段进行传授,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理论基础,并学会如何用其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2)专业基础实训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进行综合利用,使学生通过专业基础综合实训对本专业的多门课程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专业基础实训是专业技能的综合培养阶段,应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进行,专业基础实训在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对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和求职都会有一个积极的帮助。
(3)专业综合实验阶段是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后,实验教学环节中所进行的一种创新式实验过程,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和发展都是在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的教学形式多以在教师指导下的科研和学术活动为主,要求尽可能多的同学能够参与并具备一定质量地完成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
(4)情景模拟实验阶段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对相关专业模拟完成企业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及销售等实战场景,锻炼学生的实务操作运用以及商务谈判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和控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一阶段是对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和研发式实验的补充和完善。
(5)专业社会实践阶段是指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实际从事一项调查研究或管理模拟实践活动,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管理实践活动的了解,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训练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学生能自主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系统地进行创新性、实践性尝试,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工作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2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复合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有效方式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主要包括原材料采购、产品的生产、成品的销售三大主要活动和人力资源、财务、物流活动三大辅助活动。因此,作为一名统揽全局的经济管理人才,仅仅掌握经济管理的某一方面、某一局部的知识,是很难担负起其职责的。即便是那些只承担经济管理的某一方面、某一局部功能职责的管理人员,若仅具备所承担职责直接所需的知识,而很少具备或不具备其他相关知识,也无法满足其工作角色的要求。这表明,经管类人才是复合性人才,而不是单一知识结构型人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尽管各经管类专业除开设专业课程以外,也开设了若干相关专业的课程,但是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往往是分散的、孤立的。未能找到一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综合贯通并进行运用,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而实验实践教学的引入使学生通过参加具备先进理念的综合型实验实践,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软硬件、ERP沙盘以及会计电算化等学习手段,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管理的情景、建立竞争意识,参与经营决策。将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结合起来,从而在受到良好的专业理论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对经济管理类及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系统地进行实践性尝试,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造就适合市场需要的复合型经管类人才。
3.3实验实践教学突破了经管类教学活动时空的局限
在实验实践教学五个阶段中的专业社会实践阶段中,虽然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感知在一个特定情境下活生生的现实, 对知识的理解有所帮助。但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 学生虽在真实的情境中, 但往往处于被动的位置,由于企业要保守商业机密,致使实习生无法深入、完整地接触企业的运作过程,大部分时间耗费在的、简单的服务性工作中,学生在这项实践教学活动中所付出知识与能力的综合程度很弱,在专业知识的运用与专业技能的锻炼方面收获甚少,实习活动大多流于形式。此外,不少企业担心接受实习生会影响自身的正常工作秩序,将接收实习视作一种负担,致使高校很难联系到足够的实习单位以满足扩招后日益增多学生的实习要求。加上由于实践时间的限制,学生只能接触到专业实践活动的某个环节或某几个环节,无法系统地、完整地认识与把握专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而实验教学方式的出现,如实践教学中的“ERP 沙盘”模拟企业经营管理,会计专业在实验室中按照实际会计业务操作流程,设置不同的会计岗位,进行会计业务的流程模拟。这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知识应用、技能掌握、经验积累、职业意识等复合型能力具有非常好的作用,使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为其从根本上摆脱目前的困境创造了条件。
3.4实验教学缩短了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
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需经过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两个阶段。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环节,使得许多经济管理类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很难解决实际工作的的问题,短时间内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要经过一段较长的磨合期与适应期。从这种意义上说,高校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只是进行了第一阶段的任务,而没有完成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第二阶段的任务;产出的不是经管类专业人才的成品,而是经管类人才的半成品,从而导致学生所学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的情况,进一步导致人才培养效率的低下与人才培养周期的延宕。实验实践教学的进行,不仅可以使经管类专业学生构建起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可以使其经济管理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实验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资助(立项编号:0831078))
注释:
钪炯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碓评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试论经济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 年第1 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物流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68-0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步伐的加快和临海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现代物流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物流产业属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九大重点产业,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人才需求预测,到201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人才总量约为62300人,到2015年达到95800人。这里所说的物流人才,是指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学位)或中级职称及以上的物流业从业人员;分为高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初级物流人才和一般物流操作人员四类。
解决物流人才紧缺的两个主要途径是院校培养和社会培训。然而,在广西75所高校中,本科院校只有10所左右开设了物流专业,而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的有近30所、占广西开设物流专业高校的75%左右。可见,解决北部湾物流人才的紧缺,除从国内外引进少部分高级物流人才外,主要是靠发展高职教育,即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来培养物流操作人才,因此,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培养高职物流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而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第一,满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需要。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是在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当前,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风生水起,广西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新时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需要大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并具备一定技能的物流操作人才。
第二,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人才的主要来源。根据《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的数据,广西物流人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20.07%,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人员占5.10%。同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需求情况为:未来几年北部湾物流业人才增长迅速,成为人才需求的热点领域,例如中低端的物流执业操作人才,均出现较大面积的人才短缺。大力发展高职物流专业人才教育,可以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提供充足的物流储备人才。
第三,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现代物流属广西振兴职业教育九大工程规划中百万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重点专业领域;《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工作重点是服务广西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职物流专业人才教育,可以更好地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矿产开发、林浆纸、装备制造、钢铁产业等九大重点产业提供服务。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分析
1.专业设置分析。专业设置以市场、职业、技术为坐标。高职院校应主要树立服务北部湾、面向全国、辐射东盟的理念,形成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特别是以北部湾港口群为核心平台,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拓展空间的课程设置方向,拟定港口物流运输、装卸、搬运技术、仓储技术、装备及管理、操作与维护、报关与国际货代、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化、港口物流系统化等方向;以及依托行业,开设钢铁行业物流和林业行业物流等专业物流方向。
2.师资队伍建设分析。教师队伍朝“双师型”方向发展。构建具有高职物流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适应高职物流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采取聘请技能实训教师和兼职教师;招聘有物流企业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技术和管理人才;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个人基本素质,对于没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分期分批地派遣他们到大型物流企业,特别是港口物流企业实习、顶岗锻炼,参与物流企业的正常运作等,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表现为:北部湾物流企业的广泛需求与高职院校的广泛供给不对称;教师知识结构与能力的挑战;教师队伍建设的挑战;教材内容编排与及时更新的挑战;办学理念、观念与培养方式的挑战;培养环境的挑战;体制、机制的挑战;资源配置与整合能力的挑战;高职院校与物流企业“合作双赢”的挑战。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教育模式不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一是对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二是人才培养与国际上有较大差距;三是物流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教育实践的发展,影响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2.教学内容与现代物流发展相差较大。知识分割过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过于求同,教师单向灌输,实践环节薄弱。现有的课程体系造成综合素质教育的薄弱,创新教育的忽视,实践观念的淡薄,使得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动手实践能力差,个性发展受到忽视,最终阻碍学生创造性发展,也削弱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人才的竞争力。
3.对物流操作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广西普遍存在着重视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教育而忽视物流操作人才的培养的问题。加上广西高校物流教育开设较晚,最早开设物流专业的是广西对外贸易学校、广西商专等专科学校,并且由于受以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职业院校又分属商业、物资、铁道、邮电、交通运输、供销行业主管部门。多部门办学,教育资源分散,院校地域分布不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操作人才的培养。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培养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的原则、目标、专业技能
(一)遵循的原则
根据广西社会发展和北部湾经济建设需求,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以提高全面素质为基础,以增强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适应企业技术与管理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二)培养目标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以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分析原理来确定目标。
1.职业层次。高职物流专业重在培养操作型为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管理人员,如仓库管理员、配送员、叉车工、报关员、电脑操作员、网络管理员等“宽口径、综合性”型的职位层次带。
2.就业岗位群。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原材料、能源、配件、工具等的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库管理、包装、分拣、配装等岗位群;对于企业外部物流,有分销计划、发送、运输、与接受电子商务购销信息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物流服务器管理等岗位群。这些岗位群各有区别,需要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要重点锁定某些岗位群,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和优势课程。
3.职业岗位的专业化教育。职业岗位的专业化就是要求毕业生对知识能力有专攻,取得物流专业领域特有的技术和技能,如传送机械维修员、仓库管理软件程序员、电脑服务器管理员等。因此,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既要做到“宽带”型,又要有专业化发展方向。
(三)应掌握的专业技能
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物流专业的学生的培养除对学生自学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外,重点是专业技能。物流专业高职学生核心技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物流各环节的技术和管理技能。学生具有较为全面的物流操作和管理知识,对商品堆垛、打包、分拣、配装、运输等具体的作业非常熟悉,可以同时胜任多个岗位,能够对所执行作业进行全程全方位监控,并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快速成长为复合型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二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现代物流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信息流过程,目前信息技术已受到物流企业的充分重视,并被广泛运用于订单处理、存储管理、货物追踪等全过程。
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培养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的建议与措施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教育部门、高等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是一个包括高校学历教育、物流职业教育、企业岗位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继续教育相互结合、多种层次、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政府相关部门政策扶持物流专业教育的发展――改善办学条件
广西区政府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与指导物流专业教育的发展;要重视物流人才发展的规划与研发工作,使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从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角度,可拨付专项经费用于物流专业学科建设,包括在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建立国家、省级示范性物流实训基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方财政可拨付专款用于物流专业职业教育。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北部湾地区相关职业院校和物流专业的宣传,支持和安排物流专业优先招生,加强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二)加大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1.组建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握教学工作总体方向。各高职院校应聘请物流一线专家、广西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行业组织组建与本校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本专业领域具体的培养培训计划及实施性培养方案,不断完善物流教育的学科体系;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并对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指导。
2.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的物流教学改革创新。第一,建立以现代物流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现代技术支持和业务能力为框架的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个性化与综合化的结合;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第二,重视能力培养。尽可能多地采取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对策研究等方式,致力于综合解决方案能力的培养。第三,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采用国际上先进的“行动导向”模式;努力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的整个工作过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第四,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符合物流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的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聘请物流行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双师型”师资队伍。
3.实施物流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的创新。首先,“认同性”课程转向“创造性”课程。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的“构想”及技术更新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宗旨的“创造性”课程必将成为高职院校物流课程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进行改革的方向。
其次,“专业化”课程转向“综合化”课程。实施“综合化”课程是现代物流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是人们面临复杂性、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性等因素影响的必然结果。
再次,“统一化课程”转向“多样化”课程。为培养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个性,就应尽可能地开设较多的课程,可以实行模块式课程,将选修科目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最后,建立具有学校、地区和行业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地区具体情况开发教材,丰富教材形态,建立具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特色的物流课程和物流教材体系。
4.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建立科学的物流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机制。物流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采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推进物流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吸收物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将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三)加强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物流行业协会指导、物流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依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九大重点产业,建立校企合作的物流人才培养培训的机制,形成政、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推行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订单”式物流人才培养等新模式。
(四)组建立足北部湾地区经济的区域性职教集团――实现物流教学资源共享
由北部湾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参与或直接牵头,将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做一定整合后形成区域性集团。集团依托自身优势,可以共享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在为区域经济服务等方面,形成整体效应;建立物流教育信息平台,实现物流教学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给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对社会的人才供求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应高度关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及物流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专业设置要与北部湾经济发展相适应,以满足北部湾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关于加强物流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
[3]王永富.我国物流人才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26)
[4]王永富.对广西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双证融通”的探索[J].职业圈,2007(6)
[5]2011年普通高考指南招生计划篇[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中国物流学会研究课题(2009CSLKT144)
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的许多重要的技术和理论方法来源于生产实践,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国外很重视学生实操能力的锻炼,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了一些动手课程和实践课程,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另一方面,我们在走访企业过程中发现用人单位对IE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不满意,主要抱怨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差。这对IE专业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自IE专业开设以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主要面向大中型的中、外资制造企业从事现代企业运作管理;工程系统与物流设计、规划、评价决策分析;ERP、MRPII等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与实际工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该专业学生就业地相对集中,主要从业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以制造业为主的发达地区,就业面相对狭窄;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关键阶段,IE课程设置与经济发展需求不一致,新的课程亟需建设,而传统课程,如人因工程、运筹学、生产计划与控制等的教学内容也需要调整。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技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在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必须坚持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着力点,离开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是空话。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比从听中学更好的学习方法。”它把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1]。陈亚绒等[2]也提出一种完全抛弃以教师教为主的传统模式,体现了以学生学,以发现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华南理工大学于2008年开设了本科IE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和市场急需的应用性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目前IE专业本科生的生源来自于该校的理工学院的二年级本科生,普遍缺乏实践经历、相关技能及IE专业基础。因此培养过程要拓宽知识基础,注重实践环节,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新环境与新要求,急需进行实践教学研究与创新。
2IE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
IE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发展了许多颇具特色的方法,例如时间与动作研究的方法、工作研究与测定的方法、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方法等。根据对多间有长期实施IE改进经验的大型制造企业的访谈,以及对项目管理与六西格玛等职业资格认证教学大纲要求的研究,我们整理得到如图1所示的IE的知识结构,它应具有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方法论层,提出了价值工程是运用IE研究与解决工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系统问题时所应遵循的工作程序、逻辑步骤、基本方法,它的价值导向原则和创新本质、多学科化特性对教学体系创新起着指导的作用;而项目管理是实施IE时适合当前形势需要的、科学的组织形式。我们认为,价值工程和项目管理不仅是实施IE的方法论,而且也是IE知识体系的基础理论。第二个层次是理论方法与工具层。本层次研究的对象是IE作为一门学科所包含的各种原理、方法、工具。它包括人因与效率工程等四个研究领域。第三个是应用实践能力层。IE改进需要克服各种变革阻力,包括组织、流程以及人的惯性以及抗拒变革产生的各种表现的阻力,IE专业人员必须具有克服阻力推进变革的能力。根据以上知识层次的要求,全日制IE本科生在学习期间,应侧重技术创新能力、系统综合能力、数据分析与实践应用能力和沟通组织能力四方面能力的培养。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是工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以及在工程研究中不断进行试验创新和开发创新的能力,有助于本科生到生产第一线去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系统综合能力。本科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这种能力,以系统的观点解决制造企业多部门复杂协同中多变的问题。数据分析与实践应用能力。IE专业特别强调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和数据分析手段分析,解决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组织能力。在现代工程项目中,工程人才已经不是单兵作战,还需要对相关人员和相关事务进行沟通、组织和管理。培养本科生协调、组织开展工程项目的能力,是开展工程实践所必需的。
3基于课程改革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IE全日制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解决如下问题:①传统的IE实验手段一般比较单一,目前国内高校的IE实验室一般单独设立人因工程实验系统、基础IE实验系统等分实验系统,这些系统一般来说都是独立的。无论是基础IE、先进制造还是设施规划和物流分析等课程的实验,它们大多是对生产现场某个子系统、某个侧面的简单模拟,很难再现生产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大多数实验只能满足验证课堂教学理论的要求,很难真实再现企业生产现场并跟上其发展变化的步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串联各门专业课而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以及理解各门专业课之间的内在联系。②IE教学与研究中很多工作在实验室是很难完成的。比如说要做生产线的流程改善或者基础IE实验、人因工程实验、先进制造实验、可靠性实验等,学校不可能为了学生做实验而在校内实验室建立一条生产线。因此这些实验都是很难开设的。学生要对生产现场有一定的了解,就必须去生产现场实习。但是,这中间又存在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使不考虑学校安排学生在企业长时间实习的资金问题,学校也得考虑压缩本应该在两年中完成的专业课,以保证有足够时间给学生实践。③毕业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期对人才的需求,教学过程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课程配置与外部环境和国际IE研究前沿不匹配。课程配置对教育和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学生未能实现优化;亟需对传统的IE教学体系进行动态修订。综上,目前IE专业在我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课程设计体系还跟不上专业建设的步伐。为此,基于价值导向的思考,提出将从企业生产实践难题中提炼成课题理论项目,交由学生及教师团队在短时间内研究完成,这相对于企业独立研究,学生团队的成本更低,产学研结合所起的效果更优,才符合低成本高效用的价值工程原则。基于以上考虑,并经过充分论证和借鉴国外高校IE专业的培养模式,对应于三个层次的IE知识结构,课程体系设置如表1所示,它主要增设《企业实践项目》课程,并使该课程与其它理论课程配合,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新增《产品开发》,并将《人因工程学》、《质量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管理》、《服务运作管理》共七门学科基础课作为《企业实践项目》课程中选择项目的方向。实践课程通过企业立项,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一个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帮助企业提高产品创新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质量。强调将实践融入到工业工程主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实践环节”。课程之间也因此产生了更多衔接。
4《基础工业工程实践项目》课程的实施方法
4.1实践项目课程的目标
与大型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制”的《企业实践项目》课程模式如下: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组共同设计课题,企业立项,校企双方组成团队,拟定工作计划协同研究,提出方案并付诸实施。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团队的力量,有效推进项目进展,这需要对实习立项、项目过程、项目验收、项目总结和评估奖惩等环节设立专门的管理办法。该课程使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可以综合运用到企业生产实际,在生产现场中得到检验,以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习、实践、毕业论文相融合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践知识、实验研究与论文撰写、系统综合能力。学生的毕业论文汇集成实践案例库,可用于指导下一届学生的学习。该模式如图2所示。
4.2实践项目课程的操作流程
适当的课题数目应根据学生人数确定,每个课题需要1至3个学生为宜;企业数量根据课题数目确定,每个企业提出的课题约6个为宜,课题数不少于学生人数。企业为每个课题配一位企业导师。例如应对于30人的班,联系5家企业,共提出约30项课题。共同商讨、选择可行的项目,项目完成后衔接进入毕业论文撰写阶段。操作流程如下文所示。
4.2.1问题确定
在这一阶段中,企业从实践需求出发提出课题。在2013年,广日电梯、海鸥卫浴、风华高科、广船国际、志高空调共5家教学实践基地提出了共30项课题。包括基于人因工程电梯人机界面的研究、入库零件点数错误防止等。部份课题存在如下的一种或几种问题:一是不能提炼为理论问题,例如课题“入库零件点数错误防止”;二是题目太难,难以让学生在本学期内完成,例如“卫浴行业低成本自动化设备开发”;三是目标不明确,内容太多,难以深入研究出成果,例如“新产品研发项目管理”。校内导师需判断企业所提出的课题是否存在以上问题,如果存在,还需要与企业协商,提出课题修改意见或取消课题。最后得到23项课题,由30名学生选择,每项课题由1到2名学生共同完成研究,并分别撰写论文。问题确定阶段是保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保证。
4.2.2初步沟通
对于以上课题,学生通过每家企业集体参观半天,观看课题相关的现场,听取企业导师的讲解。学生最终选定课题,分解任务,列出计划,以项目的形式开展研究。同一企业的课题成员组成一个小组。学生选举小组长。这一阶段的完成标志着项目的正式开展。
4.2.3方案研究
针对所确定的课题,个人及分组搜集资料,包括拍摄企业生产实践,制作实验视频素材库。然后根据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提出解决方案。该阶段为期2个月,是实践教学课程的主体内容。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一方面需要复习理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并加以综合运用,另一方面需要深入企业现场分析实际问题并建立模型,最后运用理论方法加以解决。
4.2.4方案验证与结题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验证,得到结论。由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组成项目答辩小组,对各个小组提出的方案报告进行答辩。企业导师的评审意见权重为0.8,校内导师的评审意见占0.2。课题答辩成绩计为毕业论文答辩成绩。毕业论文总评成绩包括毕业论文答辩成绩、毕业论文撰写质量2个方面,各占50%。
5实践教学对就业能力影响分析
就业能力影响因素通俗地说,就是企业招聘时看重的应聘者的哪些方面的素质与经历。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选取有IE实践经验的、有招聘IE专业本科生经历与意向的制造企业13家,对企业的中层技术与管理人员共150名进行调查,最后收回有效问卷113份。结果表明,企业最重视的因素是本科生的项目实践经历。企业往往通过翻阅应聘本科生的项目实践报告来判断他的应用实践能力,并作为是否录用的最重要依据。2014年IE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为100%,并且进入大型著名企业的比例较往年有所提高。这表明,通过实践教学体系,IE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增加了在大型制造企业的项目实践经历,明显增强了就业能力。
6实施效果
关键词:泛北部湾 高职英语 实训 改革
课 题:本文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校级教改项目“泛北部湾背景下的高职英语专业实训模式改革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泛北部湾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关系日益密切,泛北部湾地区受到各方关注。在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泛北部湾地区迎来巨大发展机会的同时,也迫切要求广西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相协调,为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根据《广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5―2020年)》,广西将深化实施“外向型人才培养计划”“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引进培养计划。此外,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的若干意见》,现代服务产业基地和物流产业基地均属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未来需要重点发展的九大产业基地之一。这两大基地的发展需要大量外语人才,而这些人才将活跃在旅游业、会展业和贸易业等商务领域。
虽然目前广西绝大多数普通高校都已针对北部湾经济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开设了相关的专业以及课程,如应用英语专业开设的酒店管理、旅游英语、会展英语等课程,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短缺。但是,随着泛北部湾的大力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势头将更加迅猛,现今的广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还不能充分满足北部湾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英语专业实训教学的不足
1.实训课程设置落后,应用性不强
许多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沿用了传统的课程,如综合英语、英语泛读、英语视听、外贸函电、英语写作等,缺乏有针对性的、以企业需求为主的实训课程。此外,高职英语实训课程过分强调理论性,应用性不强;课程内容脱离企业实际用人要求,行业指导介入效果不明显,培育出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
2.高职英语类专业学生实训活动缺乏实时市场信息和企业参与
职业教育着力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强调的是生产、实践以及实用性训练,因此实践教学的比例往往较大。然而,高职实训过程中往往缺乏与市场的同步更新以及企业的参与,从而使得高职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达到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与地区的企业挂钩,用人单位对高职英语专业培养人才的整体满意度还有待提高。
3.实训基地存在着重复建设现象
高职的实训基地承担着主要的实训教学任务,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实训基地后,仅供本校学生使用,导致很多设备闲置、利用率低。还有部分职业院校由于缺乏资金,本身并不具备实训条件,仅仅为了吸引学生而开设相关专业,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实训机会,而是通过课堂模拟来进行实训,影响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形成。
4.实训教材版本繁多、内容陈旧,教材忽视行业应用,课程资源单一
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迅速,然而高职院校实训教材较多,且缺乏有针对性、与市场和岗位相结合的专门教材。这样的实训教材无形中降低了学生进行实训的兴趣,弱化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巩固和加强,限制了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口头交际能力和实际使用语言能力的提高。
5.实训教师缺乏专业性
实训缺乏既掌握教学理论知识、又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教师,实训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没有跟上产业发展和学生持续发展的要求。
此外,实训缺乏明确目标,实训内容不具有连续性,考核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等,都是高职英语专业实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三、高职英语专业实训建设改革
1.以现代学徒制为引领,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
为更好地进行实训,培养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高职英语人才,需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引入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上,重置或优化高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形成包含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递进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应以职业活动的基本技能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在真实的工作任务和职场情景中,通过项目化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实训课程内容的整合应突出“英语+岗位+技能”的特色,强调高职英语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确保培养出具有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岗位业务能力的高职英语应用型人才。此外,岗位能力的培养也要立足于学生就业实际以及泛北部湾人才的需求,要促进英语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基于泛北部湾对商务、旅游以及物流人才的需求,应在开设相关理论课程及相应实训环节的基础上,如商务英语谈判、模拟英语导游等,引入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实训教学,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并通过实训基地的真实工作环境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检验。
2.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
(1)实现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改进实训考核手段,需开发多元评价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项考核项目的设定和评估。此外,就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也可成为实训考核的一部分。如旅游英语实训课程,可以由旅游英语专业教师和酒店、景区、旅行社的管理人员等组成专家组,以酒店、景区或者旅行社的真实环境为背景,对学生进行考核,实现实训过程与企业标准零对接。
(2)采用“课岗证”融通的考核方式。“课岗证”融通即实训课程上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大体与工作岗位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一致,使实训一方面与毕业生就业岗位密切结合,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完成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之后,可以参加国家的职业技能或资格鉴定考试,增强职业能力。
3.组织、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实现课赛结合
职业技能大赛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训中引入英语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机制改革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增设与学生技能大赛相关的课程,既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又可以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校企合作的目的,使高职英语教学的机制环境以及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都得到稳步提升。广西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导游服务”英文导游比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以及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等,都是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和职业技能的重要赛事。
4.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改革
(1)引入现代学徒制,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北部湾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应充分利用泛北部湾发展的良好势头,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切入点,与地区酒店、旅游公司、外贸公司和物流企业等签订合作协议,加强学院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使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同时具有在校生以及合作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实行校企共同负责人才培养,育人成果共享,以及学校发展、企业壮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三赢局面。
(2)建设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所谓共享,除了场地、设备这些硬件设施之外,还应包括实训课程、培训课程以及资料库的共享等,使学校实训基地甚至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泛北部湾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5.编写“课岗证赛单”融通的一体化实训教材
“课岗证赛单”一体化指课程、就业岗位、考证、职业技能竞赛以及就业单位相互融会贯通。具体而言,实训教材要从课程面向的行业特点出发,与市场实际和就业单位的工作岗位相结合。实训教材的编写应该以英语语言使用为载体,以活动流程为主体,既要描述实训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也要对如何制订工作计划,如何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对工作任务完成评价做出指导,并列举完成此工作任务所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帮助学生明确掌握工作任务流程、获得工作技能等。此外,实训教材还应与学生考证相联系,与职业技能证书知识相衔接,如(涉外)秘书、导游、商务英语证书等,将技术等级证书的培训内容整合到实训教材的建设中,帮助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职业技能竞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也可以成为实训教材的重要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赢得比赛,提高英语自学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
6.促进师生协同发展
积极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和实训锻炼的同时,应组织实训教师开展“双师型”教师实习培训,对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培训,或到相关的企业挂职培训,如酒店,外贸公司、海关等,培养以课程带头人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教学质量好、实际操作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最终实现师生协同发展。
四、小结
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实训是融合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促进职业技能发展、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泛北部湾背景下的广西高职英语专业实训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及职业性,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明确实训目标,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怿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中的实训项目效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1.
[2]欧阳玲利.面向泛北部湾经济区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研究[J].广西教育,2014(31).
[3]许娜.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课程的研究和实践[J].北方经贸,2008(2).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 职业教育 教学效率
课 题: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效率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改进”(编号11050037)。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行动导向教学成为重要研究领域。行动导向教学又称为实践导向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近年来高职教育研究集中解决培养目标定位和学习内容选取及组织问题,对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研究较少。本文提出了高职院校行动导向教学方法选用和教学组织的一些基本原则,作为引玉之砖。
一、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比较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主要有项目教学法、仿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这些方法通常都包括布置任务、制订计划、完成任务和成果展评等基本环节。教师以任务书形式明确任务主题、内容、地点、时间以及工作要求等,并做好学生分组、设备仪器准备、材料支领等方面的工作。学生学习小组根据任务书和教师现场要求制订工作计划,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完善,最后确定工作方案。学生根据小组分工协作执行工作计划,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观察和分析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加以解决。学生反思工作过程,总结工作成果,找出工作规律,在全班进行展示,教师加以点评,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但是,各种不同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加以选择。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师生共同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真实的工作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信息收集、方案设计、过程实施及最终评价,并最终获得学习成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任务综合化、学习成果显性化的特点,但对师生和场地设备要求较高。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以问题解决为动机,主动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协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任务较小、方式灵活,对场地要求较低,但工作系统性较差;情景模拟教学法和仿真教学法是两种较为相近的教学方法,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模拟实际工作场景(如模拟法庭、模拟生产线等),实施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方法,通常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工作场景进行逼真模拟的方法称为仿真教学,其特点是成本较低,避免了生产安全问题;“示范—模仿教学法”由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发展而来,包括“讲解—示范—模仿—练习”四个基本教学环节,以技能的形成过程为切入点和结合点,训练基本技能,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但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可利用一般教室完成,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班级规模不宜过大;角色扮演法多用于通识课程或是与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如表1所示。
表1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比较
教学方法 工作系统性 理论系统性 学习地点 适用范围
项目教学法 强 强 企业 数控、机电、计算机等专业
任务驱动法 较强 较强 专业教室 职教各类课程
仿真(情景模拟)教学法 较强 较弱 专业教室 护理、物流、旅游、建筑、数控、电气自动化等专业
“示范—模仿”教学法 较强 较弱 专业教室或企业 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案例教学法 一般 较强 专业教室或企业 物流、法律、工商管理等专业
角色扮演法 一般 较弱 专业教室 交流、创业知识、德育等课程
由上表可以看出,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组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相互组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紧密结合。值得指出的是,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不排斥传统的讲授法,而且将知识讲授作为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特别是在一些利用高新技术的专业,知识讲授必须贯穿于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
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选用
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多数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缺乏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专业背景和训练过程,对行动导向教学过程设计还很陌生,选择的教学方法有时适切性不强。笔者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出发,结合当前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水平,介绍一下行动导向教学方法选择的思路和依据。
1.选择的思路
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在系统科学的指导下,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适合于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的特点,通过与其他教学要素的合理组合取得最佳效果。在教学条件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应该优先创造条件,而不能机械地套用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实际教学效果获得反馈信息,反思教学过程,不断修正原有设计。
2.选择的依据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选用主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征、教师素质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单项技能训练可采用效率较高的“示范—模拟法”“任务驱动法”,而对于综合性专业训练项目,应采用功能强大、环节完整的项目教学法;对于高职院校低年级学生和中等职校学生,由于其学习能力较弱,教师应该加强示范和理论讲解,而对于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应该更多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计划制订、方案实施和成果展示;实习基地条件较为完善、经费较为充足时,可采用真实的项目教学,从而让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要求。而当实训设备以及经费不足时,采用“示范—模拟法”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当教学资源较为丰富、网络设施较为完善时,教师应该减少直接干预,更多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而当网络教学资源缺乏,教学信息化程度较低时,教师应该加强指导,向学生发放引导课文、项目指导书之类的教学文件。
3.选择的步骤
第一步,分析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初步确定需要用的教学方法;第二步,准备必要的教学条件,当条件无法满足时,对所选方法做适当调整;第三步,分析学生行动导向学习能力现状,对所选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组合,并通过分组调整确保教学项目顺利进行;第四步,在实施过程中观察实际效果,必要时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第五步,评价教学方法运用效果,为下一次选择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三、行动导向教学组织方式
行动导向教学具有开放性、分散性、灵活性,组织形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很大不同。选用合理的教学组织方式,是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根据近几年来职业院校的改革实践,行动导向教学可以采用以下组织方式。
1.空间组织形式
(1)小组协作式。根据“项目”和“任务”的复杂程度,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对小组内每位学生合理分工。在分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提高任务完成效率,又要注意通过岗位轮换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这种协作学习方式,不仅学习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在工作组织中的社会能力,增强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环境意识。一般而言,学生协作小组以3~5人为宜。在完成任务行动迅速和存在一定困难的小组之间,也可以开展一些协作,但要防止出现相互替代和“搭便车”的现象。
(2)模拟公司式。这种组织形式用于某个专业乃至多个专业的教学活动组织,可以将项目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法与角色扮演法相结合,创造最接近实际的职业情境。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开展综合性的项目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不足之处是对师生素质要求较高,在一般学校效率较低。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传统的教学组织机构进行了改革,按照公司方式组织专业,为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
(3)混合式。将专业实训室与传统教室组合在一起,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随时安排教师讲授和学生实训活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缺点是可能造成不同项目组之间相互干扰,知识传授不系统。
2.时间组织形式
(1)同步式。所有学生协作小组同时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依次实施教学项目,直到完成教学计划。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学习小组之间可以实现经验共享,便于调整教学进度;缺点是教学基础设施和实训设备投入较大,不利于提高设备利用率,通常适用于专业学生规模较小(如只有一个教学班)的情况。
(2)交替式。在专业培养目标相同的条件下,同一专业的两个教学班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轮流在实训基地实施计划,交替的周期可以为一周、数周或是一个学期,某些较小的任务也可以按照课时轮换。如我国一些技工院校曾采用“周倒”方式提高设备利用率,南洋理工学院的某些A、B班5周左右进行一次轮换。两个教学班轮换的周期与工学交替的周期是基本一致的,因而这个周期大小应主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设备条件来确定。
(3)随机式。某些教学项目受到气候、季节或一些偶然因素的制约,教学时间的安排灵活性较大。譬如,建筑施工在我国北方冬季一般不能进行,农作物的播种、管理和收获都有季节性,工业企业的设备故障带有随机性,与之相关的项目教学就要考虑这些因素。
总之,行动导向教学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特色,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内在规律,需要职教工作者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关于行动导向教学[J].职教论坛,2010(30).
[2]赵志群.从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谈项目课程开发中的两个基本认识问题[J].职教通讯,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