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推敲教学设计范文

推敲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推敲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推敲教学设计

第1篇:推敲教学设计范文

语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见。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明确作者观点。

2、理解炼字即是锤炼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猜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或对咬文嚼字的解释导入课文。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朱光潜,安徽桐城人,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三、检查预习

1、字音字形

2、释义

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速读文本,说说文中举了几个实例。

明确:

2、这几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读如下句子:

①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是贱人?你是!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

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这个例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第三个例子,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处。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竟境。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

第四个例子。苏轼的诗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作者说了一句话“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这个关联指联想。联想的效果是点铁成金。应该注意的是,作者在评此诗前举了“烟”的联想意义的一组例子,这是在教我们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广泛联系。

这一则例子说明,世间广泛存在着联想,因此必须咬文嚼字,运用联想,发掘出联想义。

第五组例子。这是为了补充“联想”一节而设的,文章显得周全,补上了联想易生流弊的看法,引人注意。然而这不是主要的。这段文章的意图在于表明作者的是一个重要主张:要创新。即克服惰性,在思想上、感情上、语言上力求不落俗套,创出新意。其实,这也是咬文嚼字的成果。

3、我们现在可以总结,作者在前三个实例里说明了什么道理,后两个实里

又表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前三个实例(1—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后两个实例(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4、阅读第8段,作者的观点对我们的阅读或写作有什么启示?

明确:

全文小结。作者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

五、探究发现

以下两个问题选一个讨论

1、本文对例子的解析,你有不同意见吗?

2、对作者的观点,你有不同意见吗?

六、拓展延伸

1、 选取炼字的一些例句。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

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

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

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

2、 选取一些美文段落。

3、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赏析。

七、总结全文

八、布置作业

1、以“推敲再推敲”或“对《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为副标题,写200字左右的小论文。

2、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一番审视,推敲推敲,咀嚼咀嚼。

 

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教学设计(2)

2.咬文嚼字优秀教案设计

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第2篇:推敲教学设计范文

一、精选内容,教学设计准确而本位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 “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可见,研读教材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材的解读一定程度上带有个性色彩,不是所有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都是正确的,不是所有解读的内容都适合展开教学,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所执教的学生。因此,要有精彩的教学设计,就要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审核,使教学内容具备以下两个特性。

1.准确性

俗话说:“师父领进行门,修行靠自身。”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不是反复的叨念以及无质量的重复,而是精准有价值的指导。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错误的,还对此通过教学设计的精细化来强调、夸大,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笔者在第一次解读《小露珠》时,关注了文中描写小露珠变化的时间的语句,按照时间的顺序,很自然地在板书的括号中写下了“烈日当空”四个字。理想是美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查生活的无字词典来理解词语;现实是骨干的――在大自然中小露珠消失的时间大概是在上午的9点左右,此时太阳还没有达到毒辣的程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烈日”是指正午时分的太阳。乍看无碍,但是教学设计是一个严谨的过程,方向错了,停下就是进步。在第二次设计时,笔者把“烈日当空”改为更恰当的“红日当空”。

2.本体性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的性质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是语文课堂的聚焦点,是语文课堂的本体性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独特价值。例如,在感悟小露珠与植物的关系时,出现如下两次教学设计:

【第一次】

1.朗读第六小节。

2思考植物为什么也喜欢小露珠?学生畅谈。

3.教师总结点评:小露珠帮助了大家,大家表示感谢,所以她感到很快乐。这叫――乐于助人;这叫――无私奉献。

【第二次】

1.指名朗读第六小节,思考植物为什么也喜欢小露珠,学生畅谈。

2.相机点出“装点”并联系实际生活理解“装点”的意思。相机理解“俊俏的小姑娘”和“美丽的珠宝”分别指的是什么。

3.过渡:我们一起去大自然看一看吧!(出示大自然露珠点缀植物的图片)你能选择其中一幅,试着用上优美的词句,或者打比方的方法来说说你所看到的景象吗?

比较两次教学设计的内容,同一个问题却引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正是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第一次选择的教学内容仅限于价值观的树立、纯思想的感悟,是思品课还是语文课?一目了然。这样的教学内容即使进行精巧的设计也是形式大于意义。所以,着眼于语言文字的品味与实践的教学内容才是“语文”,才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与指向。

二、明确目标,教学设计有向而有力

教学设计如果没有目标,就会信马由缰。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

1.从整体出发,强调细化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从整体出发,表述要具体化、细化,努力使目标层次分明,便于操作。在《小露珠》一课中,笔者在课时总目标中这样设计:通过情境朗读、对比体悟、想象说话、互动表达等方式,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对文中语句反复地朗读咀嚼,在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新的认知――准确形象的比喻、小小的语气词、优美的词句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针对具体的“比喻”的教学环节,笔者还制定了板块目标:把文中三个句式工整的比喻句作为整体进行教学,把这组比喻句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认识喻体事物,了解比喻的丰富性;二是理解事物本质特点,聚焦比喻的准确性;三是感悟夸奖背后的喜爱,探究比喻的情感性。“磨刀不误砍柴工”。课时目标和板块目标相结合的制定方式,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寻找到。比喻这一教学重点就分解成了三个小的教学目标,三个目标呈层层递进的关系,教学难点通过三个教学环节逐个突破。

2.化零为整,形成核心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这三个维度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目标的整合性影响着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在《小露珠》的课时目标中,知识与能力一项的目标,我修改了三次:第一次是“巩固小露珠的变化过程”;第二次是“巩固小露珠的变化过程,理解并灵活运用 ‘越来越…’的句式”;第三次改成“用串联关键词的方法简洁地阐述小露珠的变化过程,理解并灵活运用 ‘越来越…’的句式”。这项目标的三次变化是教学内容的三次整合,教学设计也随之不断丰富。围绕最后一次教学目标,此版块的教学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两组词语,分别让学生开火车读。

2.读完这些词,谈谈有什么发现。(在学生交流中相机点出“越来越…”表示着变化。文章按时间顺序写了小露珠的变化)

3.用上这些词说说小露珠的变化过程。(根据学生表达的情况,相机指导如何说得简洁、流畅;教师示范在评价语言中用上“越来越…”)

4.教师总结: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对小露珠也越来越了解了。

在此目标下的教学设计整合了文中的科普知识,学生对“越来越…”的理解、运用以及概括与表达等能力都得到提升。此类目标往往能以少胜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巧架结构,教学设计灵动而多元

李政涛教授在《教育常识》中说:“万物皆有结构,教育之事也有自己的结构,寻教学之道,须从教学结构入手。”教学设计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一定也有自身的结构。探究、优化结构是实现教学设计生长的关键。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主体。因此,教学设计不仅要有教师教的结构,还要有学生学的结构。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把自己解读的知识架构,通过教学手段转化为学生内心的结构。其中的“教学手段”的结构化正是教的结构。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手段要丰富多样,需要在课前进行反复的推敲。如,在教学《小露珠》的比喻句板块中,笔者教的结构可以概括为:朗读片段,明确比喻――看图辨析,认识喻体――生活解词,深入喻体――赏读句子,体会情感。这样结构化的设计最终变成了结构化的教学,使得一个教学片段把认识钻石、珍珠、水晶三个事物,理解“闪亮”“圆润”“透明”三个词语以及工整的句式、表达的喜爱之情等教学任务串联了起来。

经常有教师抱怨:在课上我讲了很多遍,而且讲得那么清楚和生动,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呢?其实这正是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中缺少了学生学过程的设计。相互作用的联系在过程的整体功能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只有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作用中才会产生出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只有展开学习过程,保证学生的积极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价值。所以,在设计《小露珠》2-5小节的教学过程中,本来我这样设计:

1.用“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动物们是喜欢小露珠的”这一主问题串联出知识点的教学。

2.在学生相互交流时相机教学比喻句、语气词,理解它们作用和意义。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师生情境表演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拓展小动物的种类,“小蜻蜓”“七星瓢虫”等;为学生作好比喻句的示范,如:“早哇,像舞蹈家那么轻盈的小蝴蝶。”

在设计最后一点时,我反复思:前面已经有了有感情朗读了,还有必要再进行情境表演、对话吗?这样会不会显得拖沓?最后还是留下了这个环节。现在,再次推敲这个设计,第四步是一定要留住的。前面三步的主体都是教师,侧重的是教。朗读虽然为学生深化理解服务,但是语言仅仅在理解的层面是不够的。最后一步的设计激活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离开书本,将静态的文字转换成灵动的表达,加上相应的动作、表情,让文字的情感通过活动表演外露出来。学生学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完全地展开,并且教师的两次拓展不仅起到了总结本教学环节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的思维拓展、情境拓展奠定基础,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只有展开的、多元的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成长。

四、关注发展,教学设计开放而深入

《现代教学设计论》中将教学过程区分为以下要素: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组织形式,师生互动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结果、评价等。其中,教学结果及评价也纳入教学设计中,使得教学设计更具有发展性。在学生群体中,对学生个体而言,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对学生群体而言,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统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千方百计地加强学生独立的、开放的学习活动的设计,使他们成为积极的学习主体。

于是,笔者在《小露珠》的教学设计中,围绕“比喻”这一教学重点,除了对2-5小节重点精讲外,在第六小节设计了看图想象说话环节,并对学生提出“选择一幅小露珠装点大自然的画面,试着用上文中优美的词句,或者其他打比方的句子来说说你所看到的景象”的要求。在最后的小练笔环节,我这样设计:其实小露珠也很舍不得大家,它和大伙儿一一告别,它会和大家说些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一句,发挥想象写一写,试着用上比喻的方法。

小露珠对小蝴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露珠对蒲公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露珠对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个教学设计都是对第五小节比喻教学的呼应,同时两项设计又有区别。后者的设计在许多维度比前者更开放。比喻主体从文中的小露珠,拓展成为大自然的事物,开放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对比喻句的运用要求从口头向书写转化,开放学生书面语的使用平台;情境由文中的赞美表达喜爱变化成告别表达不舍,开放了学生比喻句使用的环境。从现学现用向活学活用的开放,满足不同层级能力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需求,将一般性融入特殊性,共同性体现差异性。在这样开放的维度中,个体和群体都将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把握获取成功的尺度,找到不断激励自己前进的生长点。

第3篇:推敲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上课之前,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的一种活动。

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体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而且更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受益匪浅。教师既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科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作用。特别是思想品德课,往往是在学生顿悟后,才能提高自身修养。因此,在当今素质教育推进之际,如何撰写优秀的教学设计,已成为在课堂中如何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前提条件。

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我认为撰写优秀的教学设计,需要端正教育理念,做到与时俱进;需要找准撰写依据,做到有的放矢;需要多方收集材料,做到有声有色;需要反复推敲教材内容,做到华去糟粕;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认真筛选材料,做到对号入座;需要及时总结课堂效果,做到反思到位。具体来说,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摸索的:

一、教育教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学校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倡导“首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健康的身体,其次为优异的成绩”的思想。

二、撰写优秀教学设计的依据

以新课标为纲,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以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学校的软硬设施为根本。

三、教育教学材料的收集

思想品德课的突出特点是“德育”。为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就必须让课堂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而教材上的材料是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些甚至不适合学生实际,所以,材料的收集就成为直接影响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

为此,教师就必须在平时通过各种途径,多方收集相关的教育教学材料。我把收集材料的途径分为四类:一是固定性途径,主要是借助教材、教参、字典等,收集基础知识的解释说明,如合作、竞争的含义;二是流动性途径。主要是借助阅览室的报刊杂志、图书馆的有关书籍、收集专题性的材料,如歌颂母爱、倡导宽容诚信的故事;三是直观性途径,主要是借助电视、网络,收集生活中的热点分析,如收看《今日说法》栏目;四是随机性途径,主要借助与他人的聊天内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收集身边的事例,如网络的利弊谈等。

四、备课程序

我的备课程序一般分为四步。第一步,初备教材即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浏览,将教材内容初步条理化;第二步,再备学生实际状况,以决定对教材内容和自备材料的取舍;第三步,静静呆上几分钟,构思出教学设计的提纲;第四步,用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将教材内容、自备材料、学生和学校的实际状况等因素相结合,撰写出教学设计。

五、优秀教学设计的构成

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八部分。1.链接新课标,即每节内容与新课标相对应的部分;2.设计宗旨,即每节内容的三维一体目标;3.重难点介绍;4.教、学法的种类;5.课时安排;6.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并粗略计算各部分内容所需时间;7.课堂流程,即每节内容的导入、师生活动、过渡、小结;8.课后反思。

六、课后反思的撰写

课后反思,顾名思义就是课后对于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归纳总结,提炼课堂成功的环节,再接再厉,寻找课堂不足的环节,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为提高今后的教学水平提供参考,尤其是积累课堂中突发事件的处理技巧。

及时撰写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表现。而且,课后反思不仅仅只是对于新课的探讨,对于复习课、试题评讲课等课型也要进行反思,也可以根据师生的反馈,思考本节课是否还可以使用其他课型,如师生角色互换课、活动课、实践课等,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

第4篇:推敲教学设计范文

节奏本是音乐上的用语,引之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让课堂教学过程从始至终跌容起伏、错落有致、韵味无穷。很多的课,包括经过反复推敲打磨的公开课,顶多算是有序的,但还不一定是有节奏的。因为老师对教学各个环节的处理仅仅是一种逻辑上的前后排序,至于到具体教学中针对不同的事情,老师几乎毫无例外的是按照先设定的模式依次进行,而学生的学情往往被老师忽视了。另外,语文教学本身是感性的,是情感丰富的。倘若过分强调理性和逻辑,强调秩序和规范,只会让语文课堂教学生硬而冰冷,缺少语文课程应有的感性的欢欣。因此,理性的、有序的语文教学固然重要,但是,忽视语文课程的情感力量,也会得不偿失的。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富有节奏呢?我想,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教学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教学设计富有层次性是语文课堂教学富有节奏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设计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抽象的原则设计。对知识点的安排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对教材内容的解析要披文以入情,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体悟情感。此外,教材的处理一定要立足教材,高于教材,因为“教材仅是个例子”。老师能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设计时就会依据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使教材所包含的知识能在学生的学习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这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立足点,而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则是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要吃透“两头”

吃透教材。对教材的钻研既要全册吃透,更要逐课吃透,并结合“课标”的指导,恰当的确定重点、难点。各个学段的教材是呈现不同特点的,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要求也是有不同侧重的。

研究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效果最终的评判标准不是看老师教得怎样,而是看学生学得如何。学生与学生不一样,当老师的既要有让学生共同发展的思想,更要有关注学生不同发展的意识。所以,教学前研究学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三、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激情投入

语文课堂不应是平淡冷漠的,而应该是充满喜怒哀乐等情绪的。这是由语文课程的内容所决定的,教师的教学语言如同讲演一般,想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而要让自己情感为之所动,惟一的办法就是投入,投入的去讲,因课文内容而喜而悲,因文章情感而情绪化,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外化为语言、表情、眼神,以及肢体的动作,置身其中,融入课堂,全身心去演绎教学的内容,倘能如此,学生怎么会不受感染呢?

四、教师要适时制造“矛盾”

第5篇:推敲教学设计范文

[论文摘要]:年轻教师想在教学上快速成长,教学反思是有效且必须的环节。教学反思不仅只局限于课后,同样适用于课前和课上,只有三管齐下,方能提高分析设计、随机应变、评价总结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以写促思,以思促教。

新课程改革使化学发生了一次历史性变化,改变了以往系统性的一步到位的教学模式,也要求教师必须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建构知识的参与者、研究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在这次变革性的洗牌中,年轻教师在新课程的适应性上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提出的: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只能通过不断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一、重视教学前的反思,提高分析设计能力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分析和设计能力。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重在准备,要把足够的时间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程序上。年轻教师在这一环节上应狠下苦功,提高教学行为的意识性和自觉性,立足学习者的需要,做到有备而教。

1.反思教学主体的基本情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最终受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无法成功。年轻教师在教学前应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已有知识及认知规律进行反思,探索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易于学生学习,预测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思考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这样才能设计出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设计,才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2.反思教学平台的模块处理

作为教学的第一平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设置了很多模块,其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这两个模块最能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理念。鉴于学生能力训练的不同要求,年轻教师在处理这些模块时,有时方法可以较为灵活,不一定都是先观察后思考或先活动后探究,同样可以颠倒处理,只要有效地设置好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解决问题的疑惑,引起思维冲突,激起学习情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笔者对苏教版《化学2察与思考:电解饱和CuCl2溶液》做了这样处理,先给学生这么几个问题:①标出电子流动的方向;②写出CuCl2溶液中存在的离子;③标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流向方向;④说出阴、阳极所有可能析出的物质;⑤如何粗略验证析出的到底是哪一种物质;⑥再如何加以精确验证。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加以论证,最后让学生自己填写课本上的空格,感觉效果不错。

3.反思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

教学设计的好坏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年轻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处在借鉴模仿的阶段,容易被左右而缺少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学设计上往往存在这些问题:形式单一、条框较多,细节处理、重难点突破不够到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注重。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完善教学设计中的知识体系建构,主要还是从知识的系统性上下功夫。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前除了多方借鉴教案和课件外,还需进行大量针对性的练习,以练促教。只有通过解题训练,才能掌握系统、全面的知识,掌握细节上的处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这样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才会比较完整、合理、有效。

二、强化教学中的反思,提高调控应变能力

教学中的反思具有调控性,能使教学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的内核在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如果学生的反应是无动于衷,教师自以为讲得精彩也只是“自我陶醉”。年轻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况及突发事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注意师生间的和谐统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1.反思课堂气氛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活而不乱”。一方面,年轻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时,应尝试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舞台。另一方面,有的课堂表面看起来气氛异常活跃,但也要注意一定程度上是否忽视了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分析,是否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是否肯定是学生内化后参与的一种真实表现。

2.反思学生反馈

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考、灵感、认知习惯参与课堂活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爆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和错误。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年轻教师要善于聆听并顺着学生思维的方向、根源及时作出解答,鼓励其积极思考;对于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出色的课堂答题,年轻教师要善于用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加以肯定与赞赏,激励其学习热情;对于学生回答或板演的错误,年轻教师应抓住机会积极利用,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评价、反思,为课堂教学服务。

3.反思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孕育着丰富、曲折的认知探究过程,孕育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机,孕育着培养学生独特体验的素材。在提倡教育“以发展学生为本”的今天,教师一路铺垫化难为易的突破难点的教学方式值得推敲,学生是否真正克服了难点,能力得到了升华还是个未知之数,而且也违背了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理念。年轻教师不防试着尝试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让不同层面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争论中丰富提升认知。最后由教师居高建瓴地加以分析,排解学生存在的疑问。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让学生突破了难点,也使年轻教师掌握了大量不同学生思维习惯、认知水平的第一手资料,对教学大有裨益。在这个过程中,年轻教师只需顺势而发,不用考虑课堂的完整性节奏性等问题。

三、落实教学后的反思,提高评价总结能力

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年轻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年轻教师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1.反思成功之处

一堂课下来,总会感觉有些地方上得很成功,引起了师生的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年轻教师应及时详细得当地把这些成功之处记录下来,为以后教学作参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新课导入是如何承上启下、富有创意的?(2)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如何最大程度辅助教学的?(3)板书设计是如何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4)采取了什么方法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5)采取了什么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6)采取了什么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反思不足之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方式的不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复杂性和不可预料性,加之年轻教师对其估计不足,一堂课下来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不应该只成为遗憾或感慨,年轻教师更应把它看作是成长的催化剂。对失误之处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教学设计是否妥当?(2)预设的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3)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4)课堂节奏控制是否游刃有余?(5)课堂气氛是否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课堂效果是否明显、学生是否能够活学活用?

3.反思教学机智

第6篇:推敲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教学设计;模式;共有特征

教学设计模式有效性和易用性之间的矛盾

教学设计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存在以下矛盾:一方面,多数教师依靠对教学的朴素理解和认知来设计课程,基本属于“经验型”教学设计,甚至相当比例的教师把教学设计等同于“做PPT”;另一方面,教学设计模式被证明是科学有效的方法,能够提升课程的效率、保证课程的效果、增强学习者的参与。方法的有效性与应用该方法的教师比例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这种矛盾本质上就是教学设计模式的有效性和易用性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还在于教学设计模式过于复杂,缺乏易用性和简便性。

造成上述矛盾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教学设计本身是程序性过程,但介绍教学设计就需要把程序性过程转化为陈述性知识,转化本身就比较繁杂;二是教学设计模式须是完整闭环,“不得不”列出多个步骤,步骤越多导致易用性越低;三是教学设计是迭代反复的非线性过程,但教学设计模式多呈现固定流程,用固定的流程完成非线性的工作会产生掣肘感。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为了普及教学设计模式的应用,应当进行去流程化和简化处理,使其更加聚焦,增强其易用性和简便性。去流程化就是淡化教学设计的线性特征,而简化就是略去“基础的”设计能力,更聚焦于与“经验型”教学设计的差异能力。具体来说,通过提炼出教学设计模式与“经验型”设计的核心差异,以此帮助教师快速掌握教学设计模式的“要点”。

在教学设计领域,对理论和模式进行概括简化以提高易用性早有先例。著名教育家梅瑞尔(Merrill,2002)提出了教学有效性的“五星教学原理”,即聚焦问题原理、激活旧知原理、示证新知原理、应用新知原理以及融会贯通原理。

教学设计的核心特征

通过分析包括“加涅九大教学事件”“迪克-凯瑞模式”“肯普模式”“ASSURE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HPT(绩效技术模型)”“重理解的教学设计模式( UbD)”等十多种教学模式,并将其与“经验型”教学设计比较,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特征可提炼为:厘定目标、设定路径、策略匹配、学生参与和评价修改五项特征。

1.厘定目标特征

厘定目标的特征是指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不会先入为主地“自造”教学目标,而会根据问题、情境和需求确定,要经过仔细推敲乃至使用批判性思维反思的过程。这与“经验型”教学设计区别甚大,后者更多的是设计者自定目标,即设计者把自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当作目标。在厘定目标的过程中,教学设计模式的以下特征较为突出。

一是诊断需求层面。强调要根据课程总目标、课程的特点、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诊断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强调当设计者能够认识到所要解决问题的实质时,才能确定教学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当设计者能够认识到教学的范围和作用大小时,才有利于确定教学需要。当设计者能够清晰地描述出现状与教学达成的效果之间的差距时,目标才清晰。

二是阐明目标层面。强调阐明教学目标是为了后续设计的开展,而不仅是为了展现给学习者。教学目标对于设计起到引领作用,即不断地引领设计者将目标和学习者表现相互印证、逐步完成节刻画。同时,更强调对知识和技能实际应用环境的评估,强调对行为及行为依托的条件和行为正确程度的考量和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分割地去阐明教学目标。

三是确定证据层面。强调将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首尾相连,确保目标和结果的一致性。强调 “以评促教、以评导设”避免 “跑偏”。从学习者完成教学后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进行设计,从测试和评量的角度进行设计,强调核对期望行为清单与教学目标匹配性。教学设计模式确定证据的特征作用:一是坚持“信息呈现不等于教学”取向,即教学的成功应当以学的效果进行衡量;二是确定证据和教学评价与修正一脉相承,将教学目标的达成置于可监测、可控制范围而不是寄托于“期望”不可控的范畴。

2.设定路径特征

“经验型”教学设计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往往进行教学内容的搜集和排列。而教学设计模式会进行认知路径的设计,具体包括:内容分析和认知设计两个步骤:内容分析是使用工作过程分析、解决问题步骤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以确定内容模块的逻辑结构;认知设计是内容分析基础上设计认知路径,即从如何更好地促进学习者进行认知,如何激活学习者心智作为导向进行决策和设计。

一是可行性层面。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很难做到同时兼顾内容、学习者和环境,教学设计模式主张提前了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设计。只有设计者依据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特征进行设计,才能避免闭门造车设计不能实现的问题。当设计者将设定的路径与部分学习者进行提前沟通和交流时,可以修正和完善路径。当设计者要面对各种不确定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者时,要设计可变通的方式以增强适应性。

二是结构化层面。强调课程设计的结构按照学习者所更能接受的逻辑呈现时,能够促进认知。清晰的内容结构、对内容必要的提示和说明、基于与学习者的对话是促进认知的有效手段。结构化层面实际上就是设计逻辑的外显特征,其背后的原理是教学设计模式为减轻学习者认知负荷,让学习者的精力更聚焦于对学习目标的认知加工,采用的方法就是强调内容的逻辑结构。

三是内容增删层面。强调在排定逻辑顺序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者的基础,在每一个逻辑单元都要考量学习者是否已经具备学习该单元的基础知识和先决技能。如果缺失则需要弥补、激活旧知、再现旧知,需要提供帮助则设计支持和辅助程序;如已经熟练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则需要简略处理。

3.策略适配特征

相对于“经验型”设计,教学设计模式在教学方法、呈现方式和活动方式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可选项,如提供了很多“自助菜单式”的可选方法和工具。同时,教学设计模式也主张要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习类型的不同匹配相应的呈现策略,根据认知的深度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

一是主体方法选择层面。教学设计模式认为,不存在最优的教学方法,但确实存在可以增加目标达成可能性的方法。教学设计可采取的方法简单地分为:告知式和发现式两种。详细的分类则包括:讲授式、示范式、辅导式、操练式、讨论式、合作学习式、游戏式、模拟式、问题解决式等多种方式。不同的方法其组织形式、适合的情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是根据学习类型匹配策略层面。不同的学习类型适合的学习策略也不尽相同,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问题解决型、动作技能型、情感态度型知识在设计的时候都可以参照一定适配模式。例如:概念类的教学内容使用正反例比较容易能达成教学目标,程序类的教学内容使用结合实例的讲解更能达成目标。

三是活动设计层面。相对于“经验型”设计,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和模型,满足知识提取、理解、分析和知识运用等不同认知层面的设计需求。在知识提取层面,可以选择识别、选择、辨认、展示、标注、陈述、举例说明、列举等不同的活动主题;在理解层面,可以选择描述关系、释义、总结、描绘、说明等不同的活动主题;在分析层面,可选择配对、归类、分析错误、概括、具体说明目标和任务等不同的活动主题;在知识运用层面,则可以选择决策目标、问题解决、实验任务、调研等很多不同的方式。

4.学生参与特征

学习者参与特征是指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将学习者的参与作为一个重要的要求。在教学设计前、中、后都会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在设计前,对学生进行信息的搜集和了解;在设计中,需要对“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进行均衡设计;在设计后,需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设计检验和反馈。

一是互动参与层面。教学设计完成的课程一般会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时间和活动是学习者参与活动,从形式上看,“教”与“学”各占半壁江山。当然,在不同的教学类型和形式中这个比例会有较大的差异,但是总的来说一定有学习者深度参与。

二是学生动机保持层面。在使用教学设计模式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通盘考虑学生的动机激发和保持。激发和保持动机需要在设计过程中考虑“我的感受如何?我感兴趣吗?这重要吗?我能做到吗?”等类似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保持学生的动机和参与度。

三是清除学习障碍层面。教学设计更强调提前发现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困难,然后预先地将学习者可能存在的障碍和困难纳入设计过程中,通过提供辅助程序或支持程序解决。

5.评价修正特征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模式的“必选动作”,是衡量教学材料的“尺子”,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杆”,是找到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中“错误靶点”的过程。

一是形式诊断。在教学设计模式中,会对教学材料和内容进行一系列的形式诊断,形式诊断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方面,保证教学设计各种材料和组件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一些低级错误。

二是有效性诊断。通过设计让个别学习者或一组学习者尝试完成教学环节,当然也可以使用寻求其他专家评价的方法,能够诊断教学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性,也能够帮助设计者发现设计中的盲区。

三是提供客观数据以供修正。如果在教学评价环节中某个知识点学生的得分率很低,那么就需要考虑是题目本身的问题还是教学设计的问题。

探索教学设计模式的共同特征,尤其是其区别于“经验型”教学设计的差异,有利于掌握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本质。对于教师们学习、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种教学设计模式具有厘定目标、路径决策、策略匹配、学生参与和评价修改五项比较显著的特征。从内在逻辑上说,五项特征是相互影响的,厘定目标是导航,路径决策实现步骤,策略匹配是有效呈现,学生参与保证学习效果,评价修改是完善课程设计的内驱力。

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社会网络视觉下中P村创新集群发展研究”支持项目(编号:15JGB113)和北京工商大学2016年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应用沙盘模拟培养学生对供给侧改革理念的认知”支持项目(编号:SJ20160102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M.赖格卢斯主编.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M].裴新宁,郑太年,赵健,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美]W・迪克等.系统化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美]布鲁斯・乔伊斯.教学模式(第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美]威廉. J.罗斯威尔.掌握教学设计流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张祖忻,章伟民,刘美凤等编著.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盛群力,魏戈主编.聚焦五星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第7篇:推敲教学设计范文

三年级欣赏教学《剪彩波尔卡》又名《火车波尔卡》,是奥地利作曲家爱德华・施特劳斯为纪念一条铁路通车、剪彩而创作的管弦乐曲。我与执教老师及几名音乐骨干教师反复聆听了作品,对作品的段落、音乐要素以及作品情感的表达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听辨、律动、歌唱等方法多感官地欣赏《剪彩波尔卡》,感受作品情绪及各段落节奏、力度、旋律等音乐要素的特点。(2)通过欣赏《剪彩波尔卡》,初步了解“波尔卡”的风格特点,借助图形谱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结构。

在反复多次的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在教学导入的提问、教学语言的推敲和课堂小结、教学拓展的提炼升华等方面,都经过了“尝试―研究―再尝试―再研究”的过程(即磨课的过程)。本文截取几处教学片段,与同行老师分享磨课过程中的笑点和泪花,回放反复研究,屡次修改后日渐成熟与完善的教学设计,由此说明 “一课多磨”是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只有对磨课更理性地审视,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高质量的、基于不断反思的研究过程,才能使音乐课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一课多磨――追求导入的

科学性,使导入设计更

注重以音乐为本

音乐作品中,优美动听的引子部分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听赏兴趣,教学导入如同音乐作品的引子,它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对音乐作品的兴趣。短短的课前几分钟学生能否被“迷住”,如何通过音乐来引起学生对教学的关注和对作品的学习兴趣呢?在磨课中,我们进行了多次讨论。

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有多少人有出行的经历呢?

生:有。(基本上全班都举手了)

师:出行时你们会坐什么交通工具呢?

生:汽车、飞机、轮船、火车、地铁、摩托车、磁悬浮……

师:对了,今天我们的音乐课和交通工具有关,和火车有关。

[思考与研究]

导入环节教师抛出两个问题,从激发学生兴趣来看,这样的导入似乎是比较成功的,反应在:

1.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课的一开始教师就与学生有良好的沟通,课堂反应积极热烈。

2.学生展开了想象,把能想到的交通工具一个不落、如数家珍地告诉老师,同学们对自己的回答很满意,内心产生愉悦。

3.教师用问题引导直接指向教学内容。

但表面的热闹并不是有质量的音乐教学的特征,热闹的场面引起我深深的思考:这样的导入设计只是为了与音乐作品建立某种联系而采用的提问式导入,它究竟与音乐作品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呢?同时,我也组织听课的老师对导入设计的科学性进行讨论,一些老师对导入设计是否真正指向音乐作品提出了疑问。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经过几轮研究、几次试上和反复修改,逐步将“片段一”修改成为如下更为科学的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都会坐上交通工具去旅游,老师带来一段音乐,这段音乐表现了哪种交通工具?(教师播放《剪彩波尔卡》引子部分)

生:火车。

师:你从哪里听出是火车的声音呢?

生1:我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生2:我听到了车轮转动的声音。

师:(再听引子部分)火车车轮转动的速度有变化吗?这列火车是刚刚启动还是在快速地奔驰?

生1:有变化,由慢到快,表现的是火车刚刚启动。

生2:火车出站啦。

师:你能跟着音乐把车轮由慢到快转动的情景表现出来吗?

生:(齐声)能。

[思考与评析]

1.只有教师引导得法,学生才能渐入佳境。上课教师认真研究听课教师的意见后,采纳了一些良好的建议,对导入环节作了调整,充分运用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2.由音乐引起学生的想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联想的思维品质。

3.师生对话围绕音乐展开,多次聆听乐曲的引子部分,从学生能听出音乐描写的是火车,到从音乐中感受火车车轮慢慢启动的样子,再到用肢体动作表现车轮由慢到快转动的情景,三次聆听层层深入,丝丝入扣,不仅揭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感受音乐、表达音乐的机会。

4.导入设计关注了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关注了音乐课堂以音乐为本,为音乐作品主题段落的学习作了很好的提示和铺垫。

二、一课多磨――追求教学的

艺术性,使教学语言更贴近

学生认知背景

教学语言既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也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是沟通师生关系的一座桥梁,也是保证教学环节顺利开展的铺路石。音乐课堂的教学语言包括为完成某个教学任务设计的导语,包括衔接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及时评价语言。一节好课的教学语言是字字斟酌、反复推敲、百遍锤炼的,能很好地展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剪彩波尔卡》第一次试上时,因为教学语言设计得不够恰当,导致不能引起学生良好的认知反应,使教学过程的达成度不够理想,这样的情形比比皆是。如下镜头只是许多镜头中截取的一段。

片段二:主题旋律的分段听赏(A段“主题一”)

师:坐上这列火车你的心情如何?

生:开心,快乐,激动。

师:音乐中火车经过了哪些奇妙的路段?

生1:经过了音乐王国。

生2:火车进入了沙漠。

师:让我们的火车跟着音乐的速度开起来吧!

学生活动:略。

[思考与研究]

课堂教学在学生离奇的答案中,教师略显尴尬,既不能阻止学生的踊跃发言,又不能抛开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去深入研究学生们讨论的奇妙路段,教师稍作停顿后,没能及时做出评价,无奈中生搬硬套进行到下一个教学环节。针对这样的教学实际,我和教研组老师提出以下几个思考:

1.学生的关注点不在音乐,而在“奇妙”上做文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从很多幼儿故事中摘取了他认为的“奇妙路段”来给教师答案,学生的回答大多是随意的,离音乐的理解有距离。

2.“主题一”音乐的特点是什么,作曲家要通过音乐表达什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能帮助他们完成哪些有质量的音乐活动?

3.“奇妙路段”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来表现的?

为此,我和教研组老师重新整理了教学思维,调整了教学语言,在第二次试上时(换了班级),教师采用了如下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性。

师:跟着音乐展开想象,坐上这列火车你的心情如何?

生:开心的、愉快的。

师:“主题一”音乐片段中我们听到了火车行驶的路线有起伏变化吗?

生:有变化。火车在爬山坡,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

师:原来火车行驶的路线是跟着旋律的高低起伏而变化的。(出示图1)

图1:

师:旋律上行和下行时力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上行时作渐强,感觉火车爬坡有点累,下行时作渐弱。

师:(听音乐完成音乐活动)火车按照这样的路线行驶了几次?你能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前进吗?(出示图2)

师:你们听,作曲家在这段音乐中还加入了打击乐器,你能听出来吗?

生:加入了鼓、响板。

师:打击乐器的加入让你感受到火车上人们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更开心了。

[思考与评析]

1.理想的音乐教育主张学生能力的发展。三年级学生已掌握了初步的音乐知识,具备了初步的音乐技能。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对“主题一”的旋律、力度、配器等音乐要素进行了分析,看似不留痕实则很精心。

2.教学语言的设计不仅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还要深入研究学生对音乐作品会产生哪些感受。因此,站在学生能够达到的教学层面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体现教学的艺术性,才能将音乐作品的美传递给学生,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并获得美的享受。

3.教师的语言设计应与学生所想所疑一一对应,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每一个提问应与学生的能力水平一一相符,这是音乐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体现。

4.图形谱的合理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多感官地理解音乐,激起与音乐作品的情感共鸣。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实践中得到升华,认知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内化。

三、一课多磨――提倡团队合作的

教研文化,使执教者和参与

研究者不断提升自己的

教学智慧

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话:“前人留下的工艺中,很多都离不开磨的过程。面粉是磨的,豆腐是磨的,咖啡是磨的,墨汁是磨的,人们在磨的过程中去除杂质,提炼精华。然而,现在的面粉、咖啡、豆腐、墨汁都变成速成的了,缺少了磨的工序,自然也就失去了品位、享受和审美”。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堂好课要呈现精心的教学设计、精妙的教学语言、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创新的教学手段等等,这些都速成不得。好课,需要执教者不断反思、反复追问;需要参与研究者不断感悟,生成自我教学智慧。好课,如同深藏在蚌肉中的一颗珍珠,只有经过磨砺才能熠熠生辉。

在《剪彩波尔卡》的研究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骨干教师参与进来,为了呈现最完美的教学,老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对音乐教学的热情毫无保留地分享与交流,对很多教学环节进行了深思熟虑的反复研究。比如:第一次完整欣赏作品时是否要出示图形谱,图形谱是否能帮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是否能起到帮助学生初步划分作品段落的作用;是否要让学生听出“主题一”反复出现了两遍,这个环节是保留还是舍弃;设计什么样的音乐活动,能恰当地表现第二乐段的音乐形象(火车遇到了转弯、火车爬高山);如何利用图形谱清晰地表现出乐曲三段体的结构(如图3所示);教学拓展环节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波尔卡”的风格特点,使学生对“波尔卡”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等。

第8篇:推敲教学设计范文

一 要有优化教学设计的意识

教学设计即相当于工程的图纸,图纸是预先的规划,要通过反复讨论和论证进行不断地修改加以优化,教学的设计也应如此。在进行每一节课的教学前,教师要从宏观上设计这节课教学的思路,从微观上推敲教学思路的细节,但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上,教师都要力争使这节课的教学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争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优化教学的设计要符合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三者兼顾,突出能力的要求;优化教学设计还要预设与生成兼顾,预设是教学设计的常态,但也要留足生成的空间,给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呼吸的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突出个性的更高要求;优化教学设计更要准确定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准备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有效策略。

比如笔者在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这一课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充分考虑了以上的优化要点,既有对中国古代耕作方式演进这一知识点的要求,也有对古代中国繁重的赋税和徭役对经济发展阻碍的思考这一能力要求,更有让学生谈谈古代的徭役对当时社会发展利与弊的个性化的深入辩论。优化的教学设计如一盘美味佳肴,让“就餐者”不知不觉间就吸收了所有的养分。

二 要有优化教学方法的意识

教学的设计只相当于工程的图纸,要想把图纸变为美丽的建筑,还需要工匠们具有高超的执行能力,所谓“能工巧匠”就是对这类人的褒美之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是“能工巧匠”,才能把教学的设计变为现实,把教学的蓝图变为实在的场景。

优化教学方法的意识,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教师要多运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图表法、多媒体展示、微课等,通过这些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潜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当然,教学方法指导得当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 要有优化学习方法的意识

虽然教法和学法息息相关、不可完全分割,但学习方法直接作用于学生本身,是学生学习最直观的一种外在要求。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重教法、轻学法的倾向,这是教师本位思想的体现,现在的新课改要求学生本位,所以教师要由原来重教法的设计变为重学法的研究。

教师要有优化学法的意识,现阶段各地新课改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笔者所在地也实施了“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其实就是一种课堂上的学习方法,这种学法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绝对主体地位,这与新课标理念是一致的,符合教育家们的教学理论。仍然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为例,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自主学习这一课,然后把疑难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求助其他小组的学生解答,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指导。最后,就重点和难点问题设计相关试题,当堂训练。这种学生学进去、讲出来的方法,促进了良性的交流和发展,催生了一大批会学习、爱学习的学生,也提高了学习的实效。

四 要有优化作业布置的意识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可以巩固、补充、复习课堂上的知识,所以作业的布置要精心策划,不能随心所欲。首先作业的布置要有具体目标,围绕课堂上的三维目标,可以有所侧重,也可以三者兼顾,但不要搞重复性的题海战术,让学生在无效的劳动中丧失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其次,历史作业题材可以更生活化,生活化的作业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学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后,布置学生思考现在的农业经济有哪些受到古代的影响?现在对旱涝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让学生在对比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再次,历史作业的布置可以更具开放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辩证性的思维,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提高道德情操。

五 要有优化教学反思的意识

第9篇:推敲教学设计范文

听过很多公开课,感觉课堂新颖灵活,学生活动多,展示效果好,好处显而易见。但另一方面想,如果每节课都这样,也并不现实。那么如何通过公开课改进地理常态课,或者说应该如何找准地理常态课和公开课的平衡点,实现常态课的突破?这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实际上,常态课是原生态的基石,公开课是艺术化的雕石。公开课并不排斥常态课,两者相辅相成。常态课不加修饰,浑然天成,一节课或许出现跌跌撞撞、磕磕绊绊的意外,甚至发生断链,思维的复杂性、创造的曲折性暴露无遗,这样的课堂,给学生的启发无疑是深刻的。在日常教学中,常态课扎扎实实进行训练,不乏智慧的碰撞、精彩的生成,对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大有裨益。

而公开课是执教者精雕细琢、反复打磨、精心创新的结果,体现教者的基本风格和教学艺术。但公开课正式授课前往往反复加工、多次演练,比赛时采用奇异或者不同寻常的手段表演,假戏真唱。课堂上一帆风顺、热热闹闹,教者尽显其能;教学设计面面俱到,“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课外拓展”一应俱全。整个过程可谓行云流水,堪称完美,毫无瑕疵。尽管如此,学生反而是被牵着鼻子走,雾里看花,收获甚微。究其原因,是一些非地理活动、非地理事象充斥课堂,五花八门的资料补充、眼花缭乱的课件展示、纷繁复杂的活动样式,使学生疲于应付,以致学习效率低下。

1.抓公开课靠常态课才是根本

在地理教学日常研究活动中,如果一个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后,一位教师先在本班试上,同年级教师听课;听完以后,备课组再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生活动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一番必要的推敲斟酌,尽可能地“消灭不足”或“查漏补缺”。其他教师再结合本班学情修订教学设计,精心打磨,以便讲授富有特色、更具效益的地理公开课。这样,初听者受益,常听者有得。类似的公开课既有原生态,又有创造性,可能更有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教学设计是不断反思不断修改的过程,对青年教师无疑可起到示范作用,对老教师亦有推陈出新之功效。果真如此,再上其它类型的公开课,或许会少走许多弯路。公开课能够建立在常态课的基础上,成为被润色的、能够让生命个体自然生长的课堂。

2.从“重问”转向“重思”

现在大多数公开课总是热闹非凡、精彩纷呈,几乎很难找到让学生充分思考的一片“净土”。书还没有读懂,教师就耐不住寂寞,甩出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接下来便是与学生妙语连珠的“对话”。整个课堂好戏连台,气氛异常活跃,岂不知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很大的教学隐患:那就是思维敏捷的学生或许还能跟上教师的步伐,但许多中等以下的学生可就难说,往往是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懂,又被匆匆卷入下一个问题的讨论之中,一堂课下来,脑中一片空白,竟不知所学。公开课之所以花费教师大量精力和时间,主要是对课文的设计太精细,几乎考虑到每一环节。因此,要放下包袱,教学设计做到粗线条,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积极思考、自由发挥,教师只要善于积蓄这方面组织能力和调控能力即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要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备课,但真正上具体的一节课,只要花十几分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