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

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第1篇: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全面掌握教材知识体系,使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

一轮复习一般是按教材的顺序按部就班地复习各知识点,高效的复习方法就是要求在教师全面掌握教材知识体系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引入知识,使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如可将必修1教材的第三章、第四章的内容顺序调整成单一复习某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系统框架;在讲解金属及其化合物时引入原教材不涉及的金属与浓硫酸,浓、稀硝酸的反应;每次讲解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都基本按照单质、氧化物、相应的碱或酸、盐的性质这样统一的顺序复习;记忆物理性质时始终按(颜)色、味、态、毒性、水溶性、密度、溶沸点的顺序。这样,不但使知识系统,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及记忆,还使他们复习了以后的知识。

二、挖掘教材的隐含内容,使之透明化

如必修1中描述摩尔质量时的一段为:“而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常用的单位为g/mol(g・mol-1)。例如:……CO32-的摩尔质量是60g/mol。”在一轮复习时,应挖掘出其隐含为:摩尔质量的单位也可以是kg/mol或其他,如M(Mg)是2.4×10-2kg/mol或其他也可。

再如选修4中介绍化学反应速率时这样描述:“对于速率和它的一般表述方法,我们并不陌生。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有一个确定的起点(速率=0);都有一个和速率大小相匹配的时间单位;都有能说明体系某种变化的可计量的性质。对于……”其隐含为物质的速率可有很多种表示方法:v=m/t、n/t、v/t等。这样,既教会了学生知识,又教会了学生读懂文字中的内涵。

三、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点的通俗方法

有很多知识点理解起来较难,教师要尽量采取通俗易懂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如很多学生总是不知道怎样下手写原电池原理的电极反应式,其通俗的理解就是:(1)将一个能在所给条件下最先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最好是离子方程式)拆成两半的写法,一半是氧化反应,一半是还原反应,即两电极反应式加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总反应式或总离子反应式;(2)酸性条件下不允许出现OH-,碱性条件下不允许出现H+,掌握了这两条基本就掌握了原电池原理的电极反应式的写法。

再如选修4中有一大平衡体系知识,包括化学反应平衡、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它们的平衡常数虽然用不太相同的名称,但表达式基本类似,都是用平衡体系中右边各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的系数次幂后之乘积与左边各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的系数次幂后之乘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只要温度不变。

四、尽量将题型、知识和方法统一并形成对比

如在做“从盐溶液中得溶质”一类型题时,及时将各种典型溶液总结为:

(1) 将氯化铝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的成分及原因。

(2) 将硫酸铝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的成分及原因。

(3) 将碳酸氢钡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的成分及原因。

(4) 将亚硫酸钠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物质的成分及原因。

(5) 从硫酸铜溶液中得无水硫酸铜晶体的操作方法及原因。

再如,很多知识点的记忆都可转移到金属活动顺序表、非金属活动顺序表、元素周期表上。而对于金属冶炼的一般方法、电解原理中阳离子的放电顺序等,则可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来学习和记忆:

强弱电解质中的强碱是第IA族从NaOH往下的所有碱和第IIA族从Ca(OH)2往下的所有碱;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最高价含氧酸)的写法是:(1)同族元素的写法一样;(2)同周期的写法有一定的递变规律,一般是都含一个中心原子、四个氧原子,氢原子数由四个逐渐递减到一个(如H4SiO4、H3PO4、H2SO4、HClO4),即使有变化也是看做是失水的缘故。

五、讲试卷时分析透知识点,并尽量一题多变

高三复习期间几乎每月一次考试,所以试题的讲解分析就尤为重要。教师要仔细分析试题所涉及的内容和知识点、考查的程度,理解出题人的意图,分析失分的原因、每道题可能的变形等。

第2篇: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选修4;整合;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26

新课改人教版高中化学的教材由必修和选修教材组成。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各章的许多知识点在必修1、2教材中均出现过。许多教师认为选修教材是必修的重复,编排很不合理,甚至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按旧教材的思想去教学,必修课堂随意拓展加深,导致学生感到化学难学而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笔者认为新教材编排更合理,尊重学生的认知过程,知识由浅至深;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知识生成自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教学中若教师不对教材进行整合(以选定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合理使用教材,以达最佳教学效果),教学易变为重复教学,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效率低。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教学中注意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整合,可提高选修4教学的课堂效率。

一、概念原理教学的整合

概念和原理是人们从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能指导实践。《化学反应原理》有许多概念、原理,能正确认识这些概念和原理,对学生认识化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但这本教材,由于编排的需要,许多有关联的概念原理分开了,这就易使学生认为它们属于不同的概念原理。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固体只有难溶电解质才有溶解平衡,而易溶物如NaCl,它的饱和溶液则没有,无法解析为什么可用排饱和食盐水收集Cl2。其实,教材在第二章P25-26已对溶解平衡作介绍,只要是饱和溶液,均存在溶解平衡。只不过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对象是难溶电解质而已。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将这两个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对溶解平衡认识更全面。又如《弱电解质的电离》中“弱电解质”的概念教学,涉及到必修1电解质的教学,而电解质又与导电性、化合物有关,在教学时,教师可类似如下图整合这些概念,练习予以巩固,使教材顺利衔接,也可让学生学习后自我整合。

类似有关联的概念原理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还有很多,如电冶金、放电和充电等,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适当整合,使学生正确认识概念和原理。

二、把握教学的重点

《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大部分在必修教材已出现,但这些内容阐述的深广度并不同。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在必修2重点探究外因对速率的影响结果,而选修4在探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这些外因引起速率变化的本质。又如,关于原电池这一知识,必修2重点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而选修4重点探究双液电池即有盐桥的原电池。类似还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平衡”等知识,教学中,必须将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进行对比,找出2种教材的侧重点,防止上必修教材时就随意拓深,上选修4时又重复教学。

三、教学方法的整合

《化学反应原理》主要是从本质上认识化学,概念、知识点多而抽象,学生每学到这一册书就头晕,特别是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古人云:“授人予鱼,未若授人予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学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整合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如第三章的四大平衡: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学生学习时觉得抽象,教师可采用实验演示法使学生感受到抽象的平衡的存在;采用动画模拟演示微观的本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平衡的建立和本质特点;当学习完这四大平衡时可采用实例对比的方法对平衡的对象、特点、影响外因、平衡常数等进行比较,加深对这四大平衡的认识和联系;练习法加以巩固等。又如对抽象的概念理论的学习,可用类比法,如化学反应速率的有效碰撞理论中的活化能和合适的取向这两个要素,可类比投篮;化学平衡的动态平衡类似水池进出水的动态平衡、生活中的收支平衡等。

四、实验的整合

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并进行科学探究、创新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化学反应原理》有较多的实验,有些实验教材间有关联或章节间有关联,若教师能将这些实验进行整合,学生易将知识联系起来,与已有知识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符合考纲的能力要求。如课本实验3-1证明HCl、CH3COOH为强弱电解质的实验,可整合为:1. 请设计实验证明:等浓度的盐酸、CH3COOH溶液,它们的c(H+)是否一样。2. 相同条件下,将少量的等量Na2CO3粉末分别投入等浓度、等体积的足量盐酸和醋酸中,观察现象并讨论出现此现象的原因。通过问题1并实验证明,学生不但会想到课本的结论:测pH值法,还会想到与同种大小相当的较活泼的金属反应快慢比较或导电性实验证明,这便与必修教材导电性及选修4反应速率联系起来,且通过讨论学生投入度高,实验兴趣浓。实验2中,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现象:开始气球大小不一样,当完全反应后,气球的体积几乎一样,更能感受到电离平衡的存在。通过实验使抽象的电离平衡具体化并可得出电离平衡类似第二章的化学平衡受外因的影响而发生移动。又如实验4-1锌铜原电池实验,可进行如下整合:(1)再次演示锌铜片置于稀硫酸组成原电池,引导学生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变化,锌片表面的变化。思考利用原电池制造化学电源应解决何问题。(2)演示4-1实验即有盐桥的原电池。这样学生对盐桥的认识较全面,除了起到形成闭合电路导电作用外还可提高化学能转化电能的效率。这比教材直接演示有盐桥的原电池实验要有价值,毕竟学生思考并真正通过实验验证。通过整合实验,学生将学过的知识有效联系,通过整合实验的探究也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练习的整合

练习是巩固知识、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教材简洁明了,但要真正深刻理解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不进行一定量的练习训练是难以达到的。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资料都很多,有练习册、活页练习、测试卷,一节书的练习量很多,但许多是重复的。教学时,教师能将手中的练习,结合教纲和考纲对有关联的知识练习进行归类整合,以题串知训练、讲评,效果事半功倍。如《弱电解质的电离》可将知识点进行如下练习整合。

一定温度下,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如右图所示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O”点为什么不导电? 。“a”点导电的原因 (用化学用语表示)。

(2)a、b、c三点的c(H+)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

(3)a、b、c三点中,醋酸的电离程度最大的一点是 。

(4)在稀释过程中,随着醋酸浓度的降低,下列各项中始终保持增大趋势是 。

A. H+个数 B. c(H+)

C. CH3COOH D. c(H+)/c(CH3COOH)

(5)若使c点溶液中的c(CH3COO-)提高,在下列措施中,可选择 。

A. 加固体CH3COONa B. 加水

C. 加KOH固体 D. 加热

E. 加很稀的NaOH溶液 F. 加Zn粒

(6)已知250C时一些酸的电离常数,Ki(CH3COOH)=1.75×10-5、Ki1(H2CO3)=1.75×10-7、Ki2(H2CO3)=1.75×10-11、Ki1(H2C2O4)= 5.4×10-2、Ki2(H2C2O4)=5.4×10-5,若将1mol/L醋酸溶液逐滴分e加入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和Na2C2O4溶液中,有何现象?

。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 。

练习将导电性、弱电解质的电离、电离程度、平衡的移动、电离平衡常数、强酸制弱酸整节书的相关知识整合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整合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增强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也让学生懂得一题多变,从各个角度考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第3篇: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

结合教学实践和反思,笔者认为小高考的复习策略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复习有所“依据”――依据《说明》重基础

复习要有所依据,是小高考复习教学的最大启示。有了依据就会让复习教学成为有效和高效的。如《说明》是小高考复习的依据,它明确了测试命题指导思想、测试内容和要求、试卷结构、测试方法和时间、典型题示例等内容。由于小高考更多地检测学生化学必修科目的学习状况和基本的化学科学素养,以化学必修科目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为主要考查内容,试卷的难易题目比例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为7∶2∶1,所以复习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重基础,课堂设计和学生练习内容的选择也应充分体现基础性。70%左右均为基础题,也更加说明了无论是对于达C困难的学生还是努力达A的学生而言,基础内容的基础训练都是重点。明确复习的范围主要是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超出这部分知识的内容可以尽量少涉及。

二、复习有所“规范”――规范题型和难度

复习有所规范,这里主要是指复习教学中要规范练习的题型和难度。通过分析2011~2014年的考试真题不难得出,试题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填空、简答、计算等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占分比例约为7∶3。不难看出选择题是练习题设计的重要题型。

《化学与生活》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偶尔在选择题部分也会出现,分值不多。这就引导我们在复习《化学与生活》部分时,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填空题的练习。对于这部分在试卷中的难度大多以基础题出现,因此在练习的难度上多以练习基础题,尽量不进行拓展。

如小高考真题第24题一般为《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内容,分值一般为15分,这个分值对达C难的学生而言也很重要,也是相对来说比较好拿分的部分。《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内容也可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试卷的第Ⅰ卷,这部分练习特别要以基础知识为重点和中心。

三、复习有所“指向”――练习常考知识点

复习往往要求教师的教学有所指向,要求总结常考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首先我们对2011~2014年五年的真题试卷的选择题部分(1~23题)进行了分析,不难发现小高考中的常见考点。

表1. 2011―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化学必修)试题选择题考点总结

考试中常见的考点就是复习的重点内容,在复习教学中的练习应紧扣这些知识点展开。如习题的选择不仅围绕知识点,而且涉及选项也应该和真题中的内容接近,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复习过程中学生的解题水平。

四、复习有所“计划”――计划每一节课的复习目标

第4篇: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

为何有机化学让相当多学生望而生畏呢?笔者对所在学校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合十年的教学经历得出以下几点浅显原因。

一、有机化学接触的时间短

从初中三年级开始学习化学以来,除了在必修二中有一个单元的有机教学内容外,学生学习的都是无机的内容,对于无机化学的学习的基本思路、方法都已经习惯了。打个比方,无机化学就像是一熟人,哪怕换了件衣服或发型,见了自然熟悉亲切;而有机化学则是一陌生人,来自另一个星球,学生心理上会有些排斥。

二、有机化学学习的时间紧,大多内容复杂繁多

有机化学基础是普通高中化学的选修模块,在人教版教材中有以下内容:

引言

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二章 烃和卤代烃

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五章 进入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结束语 有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首先,物质种类多。就烃这一部分就涉及烷烃、烯烃、芳香烃。其次,概念、反应类型、有机物实验方法以及物理上的光谱分析较复杂。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要学习内容繁多的一本教材确实不太容易。

三、必修2有机部分的教材编排不够合理

个人认为,必修2有机部分应该是选5的一个铺垫和预热。但必修2第3章里有机内容基本上是以常识性知识和典型物质为主,编排过于单薄而且不成系统,没有涉及类的思想。物质之间也难以连成线、形成面,缺乏对有机物学习思想的渗透,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弱化了铺垫和启下的这种功能。

那么,怎样使学生喜欢上有机化学基础且学得轻松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学习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和谐共生的一种活动。

(一)教得得法,教得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哪怕学生有畏惧情绪,只要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能够迎难而上,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1.整合教材,合理利用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基础中设计了大量的教学实验,都有非常明显的现象,对提升学生的兴趣有很好的帮助。

2.教材里的资料卡片、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小组活动等不同形式完成,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3.人文思想的渗透让有机化学更有生机活力

有机化学基础中有大量的化学史和化学趣事,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可谓是一举数得。如苯的结构的发现等。

4.精确把握教材的深广度

传统的化学教学观念是“严格按课标要求,不越雷池半步”“不越位,不拔高”“只用减法,不用加法”。教师在实施具体的教学时应把教学侧重点从对知识点的深挖、迁移和拓展层面,转移到通过化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不增加学习难度。

5.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有机化学强调从典型到一般,结构决定性质,迁移发散的思想。

(二)学得巧妙,学得高效

1.掌握学习有机的基本方法

有机物种类繁多,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每类有机物的结构、性质以及结构与性质间的关系,分类归纳每类有机物的通式和通性。如在“烃的衍生物”一章中,知识是以官能团为主线展开的,所以在学习衍生物时,要首先抓住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去推断衍生物的特性,再由性质进一步验证其结构,充分认识到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关系。联系结构,记清性质。对比种类,记准性质。举一反三,用活性质。其次通过实验加深对这一类有机物性质的理解。

2.后续知识要及时与前面相关知识联系,使内容结构化

学会对知识进行总结整理是高效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比如,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有机物种类有哪些?等质量或等物质的量烃燃烧耗氧量问题,水浴加热的实验有哪些?温度计使用等。要不时总结汇编以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5篇: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2017年;三轮复习;策略

一、2016年新课标理综化学试题分析

2016年新课标理综化学题难度与去年相当,保持良好的稳定性;试卷题量适中,考点选择合理且与往年相比略有变化。其中大题问题设置角度新颖,一些问题来源于生产生活中的真实情境。重点考查实验探究、推理能力,这是今年化学卷的重要特点,体现了较好的区分度。如新课标全国二卷具体表现在:

1.试题背景联系生产问题切入关联实际

如第26题中对比锅炉水除氧剂联氨和Na2SO3的优劣;第27题涉及了通过分析图像考查产率变化的内容,和发生平行反应的体系中提高反应选择性的关键,考查了考生图表处理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2.注重学科主干内容考点略有变化

主观题考查了无机物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的应用、化学实验等。如27题考查了利用平衡原理选择反应条件和控制投料比,但以往考查频率很高的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和平衡常数的计算却未出现。

3.重视实验探究考查分析能力

第28题以探究Fe2+、Fe3+的性质为背景,在考查化学基础知识、原理的同时,以能力立意,考查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以及文字表述能力。

4.信息多计算少

试题内容以学科能力立意,着重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如26题“联氨是一种常用的还原剂”就是解决该题目的重要信息,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合理的知识迁移。今年的化学试卷中计算量较小,主要出现在26题的两个问中,其中求算电离常数的设计新颖,考查了学生处理知识的灵活性。

二、三轮复习策略

高三同学的第一轮复习已经拉开帷幕,在这个过程开始之初,首先应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心中有数,再按照科学的步骤实施复习,才能更好实现目标。一般情况下,高三的复习计划分为三大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学习方法。一轮复习:以章节为主线,形成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知识能力一步到位,滚动复习,不留死角,加强基础训练和条块训练。二轮复习:以专题模块为主线,构架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知识点全覆盖,加强综合训练。三轮复习:以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为主线,强化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回归课本,地毯式搜索,查缺补漏,加强模拟性综合训练。

一轮复习时间:8月―次年1月底。第一阶段,是整个高三第一学期时间。这个阶段时间大约五个月,约占整个高三复习的一半时间左右。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基础复习阶段。学校里每一个科目都在逐册逐章节地进行复习,考生自己也应该和学校的教师步伐一致,进行各科的细致复习。

想法:是在整合教材的基础上,将相关知识融为一体,增强知识的逻辑性和整体性,更大程度的体现学科内的综合,形成大学科知识体系和网络,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更大程度上体现知识的难度、广度、厚度、关联度,不一定就是要求快、难、广、厚,而是要把握好这个度。同时将两本选修内容也穿插其中,有的时候可以拓宽必修内容的视野,可提升必做题的答题能力,比如有机化学部分,学了选修5后,必修部分就不足为道了。 小提醒:这个阶段,复习中切忌急躁、浮躁,要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这时候循序渐进、查缺补漏、巩固基础,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只有这时候把边边沿沿、枝枝杈杈的地方都复习到,才能在今后更多的时间去攻克一些综合性、高难度的题目。

二轮复习.第二阶段从寒假至第一次模拟考试前,时间大约四个月。这个阶段是整个复习中的最宝贵的时期,堪称复习的“黄金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个时期复习任务最重,也最应该达到高效率的复习。也可以将这个阶段称为全面复习阶段。考生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把前一个阶段中较为零乱、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找到每科中的一条宏观的线索,提纲挈领,全面复习。

二轮复习承载的责任和功能更大。二轮复习的效果可能直接决定着一个考生高考的成败。专题是有明确目的、明确任务、明确内容的专项综合训练,着重体现“专”字。旨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总结规律、归纳方法、体现思维过程,则要求训练中,将难度、高度、广度、深度提升到极致。

小提醒:这个阶段的复习,直接目的就是第一次模拟考试。第一次模拟是高考前最重要的一次学习检验和阅兵,是考生选报志愿的重要依据。一模成功,可以使自己信心倍增,但不要沾沾自喜;一模受挫,也不要灰心丧气,妄自菲薄。应该为一模恰当定位,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复习中还必须强调的一个原则是抓落实和滚动复习,知识点要落实,能力要落实,关键是得分要落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勤练多写,及时总结,不断落实,高考分是写出来的!

三轮复习。第三阶段从一模结束至高考前,时间大约两个月。这是高考前最后的一段复习时间,也可以称为综合复习阶段。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有些考生可能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大。因此,这个时期应当把“卸包袱”当成一个重要任务。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节奏,放松一下绷得紧紧的神经。

小提醒:在此阶段,每天不必复习得太晚,要赶快调整进入高三以来紧张复习中形成的晚睡的作息习惯,以保证充沛的精力。另外,这个时期不必再做过多过量的习题,更不应死抠难题和偏题,应该做少而精的练的联系。

三、今后高考的思考

1.学习和贯彻新课标理念,明确任务,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复习要力争做到最大限度的体现新课标理念,最大厚度的诠释考纲的内涵,组题要力争做到最大准度的展现新课标考卷的模式和特点,最大高度的把握高考方向,最大程度的服务于高三各轮次复习和高三学生,同时充分体现学科特点,注重知识迁移和信息整合。

2.寻求改变和创新,摒弃经验主义和固有备考思想、做法

原理大题这两年考查有固体参与的可逆反应较少,是否可以尝试一下?比如有关平衡标志的判定,图像,等效平衡,甚至可以和反应热联系一下。考查燃烧热和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较少,燃烧热和中和热都是作为已知条件,是否可以写一下?还有,结合着离子推断的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很少考大题,试一下又如何?

3.打造高效课堂,狠抓落实。注意历年各地区高考题的兼容性,相似性

高效课堂包括问题高效、探究高效、讲解高效、练习高效、反思高效、总结高效、强化训练高效等环节;打造高效课堂贯穿于日常教学和高三复习的始终,课堂的高效与否直接影响着作业、知识后延、能力提升的高效与否。

参考文献:

[1]高考网新课标理综化学复习策

[2]百度文库新课标理综化学复习策略

第6篇: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生物复习 高中教学

一、未雨绸缪,合理有序

一进入高三阶段,老师应首先认真研读当年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范围、能力要求,同时把当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对照考试说明逐题分析弄清每一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能力要求及问题情景、命题形式等;并与往年试卷作对比,弄清高考常考的主干知识点、高考变式题背后有没有改变的根本性东西。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复习计划。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选修新课学习、章节复习和专题复习。一轮复习侧重基础知识的全面巩固,构建单元知识结构,重点梳理单元内知识脉络。二轮复习根据本学科知识内在联系,把必修选修三册教材共十四个单元分七个专题,侧重跨章节知识联系的构建,强调综合分析、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三轮复习侧重于课堂限时训练和综合模拟训练。让师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在复习中,应静下心来把生物课本梳理一遍,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自己构建一些知识网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另外,对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应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路,这样遇到具体的实验题型才能临阵不乱。第二轮复习不是“炒剩饭”,而是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综合和深化。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分散在各章节的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间的本质因果关系和整体性,即进行专题复习。第三轮复习主要是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看纠错本,加强记忆。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

二、夯实基础,强化能力

学习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基础,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要逐一弄清,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地步,从而应加强对“双基”的强化训练。在复习中,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先串成链,再织成网,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将所学知识浓缩其中,了解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具置,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讲究知识的梳理,注重扫描,加大知识的外延。如复习到细胞分裂,可结合高中阶段所学过的分裂方式(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比较复习。又如,关于DNA的结构与复制,如果只有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印象,碱基互补配对等零散的知识,就证明没有形成知识结构。而能够知道DNA的结构包括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结构特点及具体内容;DNA的复制包括概念、复制时期、条件、过程、特点、意义和差错结果,并将这些知识罗列起来,就形成了知识结构。

知识网络是在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正如交错的食物链形成食物网一样。例如,上述关于DNA的结构和复制的知识结构,再把它和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

三、讲究方法,联系实际

复习方法要得当。生物高考复习中,一般要使用三种常见的复习方法。(1)比较复习法:在复习中,使学生能运用比较法进行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如组成酶与诱导酶的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高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去路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均可来自食物,除蛋白质外,均可贮存,均可由其它物质部分转化;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的比较,比较它们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形式及回到无机自然界的途径、形式;还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三大遗传规律的比较,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等等。(2)串连复习法:复习时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如有关蛋白质的知识主要分散于第一、第二、第五章中,第一章中介绍了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合成场所、结构和功能。第二章讲了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等。第五章谈到了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控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生理过程。复习时,可以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复习,使知识更系统化,这样可提高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3)联想迁移法:如线粒体,可联系到呼吸作用、能量转换器、细胞质遗传、酶的专一性、膜的结构功能、各种基质、线粒体数量多的细胞、细胞的衰老等等。

四、加强实验,拓展迁移

第7篇: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板书设计;创新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5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22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形象直观显示教学思路,突出教学重点。传统复习课板书设计以纲要式、表格式为主,这些板书设计只注重传授知识,没有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只是静态描述知识,没有展示知识动态发展过程;只是孤立总结知识点,没有建立知识点的结构联系;只以教师为主导,轻视以学生为主体[1]。

在高三复习课中,如何创新设计板书,提高复习效率,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概念辨析——图形式板书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许多概念需要辨析。传统板书常设计成表格形式进行比较,即将两种概念的不同处填写在设计好的表格中。这种板书只重视知识结论表达,轻视学生学习过程,虽然能让学生区别两种概念,但造成学生记忆的负担。使用图形式板书,可以开拓思维、增强记忆、激趣,在教学中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图形式板书是根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利用线条、符号、色彩等画出图形再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加工而成,它形象、直观,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在复习电解质等相关概念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板书(图1)。

这种板书使学生一目了然,能迅速抓住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关键点——化合物,只要能回忆起这个图形,学生就会回忆起与电解质相关的一系列概念,极大地减少了学生学习、记忆的负担。也不需要老师做过多的讲解,真正提高复习效率。

类似的板书还有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关系、酯与脂概念辨析、物质的分类、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等。

二、知识整合——思维导图式板书

有些知识点在学习时,根据学生能力,设计成螺旋上升式的,这些知识点散见在各章节中,在复习时,要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使用思维导图式板书能有效地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对知识进行内化和系统化,从而能促进学生高效学习[2]。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茂的方法来表达发散性思维,它用层级图表现各级主题的相互隶属关系。这种主题关键词与图像的记忆链接,有利于大脑对知识的统摄,便于学生思考、交流和表达。思维导图式板书设计就是借助思维导图,将原先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相关知识体系。

例如,在复习“氧化还原反应”时,笔者用了三课时完成以下板书设计(图2)。

该板书设计中以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为核心,以氧化性、被还原、常见氧化剂、得电子为重点,以氧化性强弱比较、还原反应、反应规律、重要氧化剂为线索,充分挖掘氧化还原的相关概念、规律、应用等知识,将与氧化还原相关的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以思维导图式板书进行了很好的整合。

这种思维导图式的板书设计调动了全脑,因而会增强学生创造力、记忆力,特别是有利于学生回忆信息。此外,它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培养学生统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

三、形成体系——网络式板书

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零散,使用网络式板书可将这些零散的知识串点成线,联线成面,形成较为完美的知识体系。

如复习铝及其化合物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板书(图3)。

由此板书可以非常清楚看出Al、Al2O3、Al(OH)3与酸反应时生成Al3+、与碱反应时生成AlO2-;Al3+与过量碱反应生成AlO2-,AlO2-与过量酸反应生成Al3+。整个板书将铝及其化合物的重点知识进行了高度概括,从知识角度、学生认知角度有效整合知识的逻辑线索。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复习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促进新知识、新方法的生成。

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都可以设计成网络式板书,这些板书设计中应避免那种简单知识转换关系图式的板书,而要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建构的有效指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与板书设计的表达,不仅能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核心知识,还应掌握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核心思想、核心方法。

四、学生参与——互动式板书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就意味着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的各个环节,包括参与板书的设计与完成。

在复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时,笔者引导学生参与设计了如下板书(图4)。

该板书设计过程如下:先板书CH3CH3、CH2=CH2、CHCH三种物质,让学生画出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然后再板书出CH3CH2Cl、CH3CH2OH、CH3CHO、CH3COOH、CH3COOC2H5五种物质,再让学生画出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和写方程式。接着让学生找出第一行与第二行物质的转换关系,并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最后给出第三行糖类物质,让学生再画出它们之间转换关系。正好用了一节课时间,当基础知识复习完时,学生参与的板书也出现在黑板上。

这种板书设计不仅体现学生对知识探究过程,还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建构的有效指导。板书形成的过程就是老师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学习的过程,在落实知识、体验学习过程的同时,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学习方法。

五、学法指导——流程图式板书

复习课中会有许多习题课,在习题课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发展学生智力。通过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教会学生思考问题方法;通过知识、方法的整理与归纳,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化工流程题”专题复习课中,笔者设计了如下板书[4](图5)。

这种板书清晰展现了解流程图题的一般方法,将题干文字与工业流程分为“原料处理”、“分离提纯”、“获得产品”三部分,每一部分涉及到的主要知识做了整理与归纳。学生再遇到此类问题时,思路方法非常清晰明了,只需调用相关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即可,再也不用盲目做答,答非所问。

板书设计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有科学性,而且还有思想性、艺术性,一幅体现个人风格、具有创造力的板书,需要教师花心思进行构思、提炼、创造。

参考文献

[1] 周玉明.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板书设计的优化策略[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0):20-21

[2] 陈心忠. “思维导图”在学习“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中的应用[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9): 31-32

第8篇: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无效性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35-01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课堂教学手段不断丰富,课程讲解也精彩纷呈,但一些无效的课堂教学仍存在,无效的教学行为对教学质量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为了提高教师讲课的有效性,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及时对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产生无效教学行为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来将无效性教学转换为有效教学,进而实现高效教学。

一、多媒体使用不当影响教学有效性

目前,多媒体教学因具有形象生动、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虽然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幻灯片都是一闪而过的,学生未能将其中的知识点理解透彻,教学过程就结束了。许多教师认为教育现代化就是将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但这并不是现代化教育的全部。为了避免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错误认识,过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建议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这节内容时,教师如果单纯播放幻灯片,学生是不能记住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知识点的。因此,教师应将常规的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在学习定义的时候使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在进行课堂练习时为提高效率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师可通过举例子来对比化学反应产生的快慢,让学生在对比中有更直观的认识。在讲课时,教师可以进行两个小实验,引入主题。如HCL+NaOH=NaCL+H2O,H2+CL2=2HCL,然后向学生发问:“大家知道这两个化学反应的发生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吗?你们觉得哪个发生得更快呢?”当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可以揭晓答案,前者千分之一秒即完成,后者百分之一秒完成。接下来可以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的图片,增加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再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并对定义中的重点画线,如“单位时间”“浓度的减小”等,让学生注意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

二、缺乏对实验探究课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每个学生的化学基础各异,而实验探究又是建立在牢固的化学知识和基础实验操作之上的,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探究前应结合学生实际来判断实施的可行性。以“铁、铜的获取及应用”为例,教师在进行实验探究前应使每位同学了解并掌握基础的知识,包括金属铁、铜的重要化合物及性质,然后再通过实验来说明Fe(OH)2的制备,Fe2+、Fe3+的转化与检验方法。总之,教师应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设计探究活动的问题与形式,从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目标缺乏合理性

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将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对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进行合理有效的把握,防止内容扩展过度,影响教学的有效性。高中化学由必修与选修两部分构成,呈现螺旋上升式。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要加强对知识广度与深度的把握,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化肥的生产与合理使用”时,教师应将教学目标设计为理解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常用的化肥(氮肥、磷肥、重钙等)。同时,要让学生对土壤的酸碱度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土壤酸碱性的改良措施。而对于土壤中的微量元素Cl和常量营养元素Ca、Mg、S,则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讨论,因为土壤中并不缺乏这类元素。

四、 问题设计缺乏吸引力

问题的设置要贴近生活,突出学科特点。因此,教师应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进行课堂导入,从而提升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促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学习氢气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2015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化学实验室的爆炸事故,该事故是学生在使用氢气做实验时发生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何氢气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呢?”“大家知道生活中哪些方面会使用到氢气吗?应该如何避免类似的危险事故发生?”从而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学习,突破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应避免直接让学生观察氢气,然后询问其相关的物理性质,这样只会让学生感到乏味,降低其学习兴趣。

五、结束语

总之,为避免无效性教学,教师应将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做到优势互补,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分析。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对教学行为的有效与否进行分析判断,善于总结,并及时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春凤.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吉林教育,2013(15).

第9篇:化学选修五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核心概念;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60-02

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任务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指的就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之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首次将概念列入课程目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三大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达成后两个目标的基础。在知识目标中要求,“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整个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就是概念。于此同时,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那么,毫无疑问生物教学的核心就是生物概念的教学。那么生物概念教学就直接关系着知识目标的达成。又因为知识目标是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的基础,生物概念教学也即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达成。生物学概念的教学关系着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和日后的持续学习。

二、学习《分子与细胞》模块的目的及意义

本模块选取的都是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和细胞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内容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学习本模块的知识,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特点和结构特点以及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这样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中对学生有巨大帮助。学习本模块后,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本模块的学习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所以,在本模块的学习中,极为必要的就是开展核心概念教学,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和知识框架。

三、《分子与细胞》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地位及与其他模块的联系

在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共同的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中,“分子与细胞”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本质,即生命的化学基础和结构基础,实现自我更新的生理基础,实现自我复制的遗传信息传递基础;“遗传与进化”模块主要是阐述生命的延续性,和生物界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和原因;“稳态与环境”模块则主要是阐述生命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其保持稳态并适应环境,以及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作用使其结构与功能达到协调统一并持续发展。因此,共同必修部分的3个模块内容之间的知识联系非常密切。而学习其他模块时“分子与细胞”是学习高中生物的基础。此外,学生通过“分子与细胞”内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的技能,对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的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等知识起到保证作用。

四、《分子与细胞》模块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1、生命系统这个概念存在于《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一节,本节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堂生物课,起着承接初中学习开启高中学习的作用。因而本节内容并不需要学生掌握生命系统的所有外延,只需要学生能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层次,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即可。

2、“细胞的分子组成”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元素组成、细胞的分子组成、水和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要求是:简述生命元素的类别,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3、“细胞的结构”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的研究方法。细胞的类别、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细胞的整体性等。要求是:简述细胞膜的大体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简述细胞核的基本结构,阐明细胞核贮存遗传信息。举例说出细胞各部分结构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理解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4、“细胞的代谢”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ATP与代谢、酶与代谢、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要求是:说明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转方式,以及大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酶作用的特性;简述ATP分子结构,解释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说明ATP的生成途径,阐明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细胞的呼吸的两种方式及过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在生产实践中运用。

5、“细胞的生命历程”部分,本部分内容的单元知识点有: 细胞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其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要求为“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同期性”,属于了解水平。 .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涉及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细胞核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与我们现实的生活也较为接近,另外同细胞的癌变等内容均联系紧密。这部分内容还包括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新课程标准标准》的知识目标要求为“说明细胞的分化”“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属于理解水平。并要求将细胞的凋亡和细胞坏死进行区分,属于理解水品。

五、实施过程中,我的教学策略:

1、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供必要帮助。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具体学科任务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

3、进行及时的评价。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4、每节设置“练习”,每章设置“自我检测”和“本章小结”,及时复习和巩固,强化自我评价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中生物-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程玉平《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和改进生物实验教学》